南海十三郎粤语

HD

主演:谢君豪,潘灿良,苏玉华,梁汉威,吴绮莉,黄霑,周志辉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2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3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4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5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6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3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4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5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6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7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8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9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南海十三郎粤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开片是说书人因聚众滋事,被警察(黄霑 饰)带到了警局问话,借说书人之口讲述了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艺海浮沉的一生。作为江太史公的十三子,江誉镠(谢君豪 饰)自由顽皮,出入名流场所。一次偶然的舞会,他遇到了上海的千金小姐莉莉(吴绮莉 饰),然而双方有缘相逢,无 份结亲。后来,他跟随她来到上海,竟落得穷困潦倒。  2年后,回到了广东的家中,他已被学校除名。当时太史公已经年事已高,他便天天去看戏,从不受戏班老板薛老五赏识,到后来成为御用编剧一鸣惊人,人送绰号——南海十三郎。然而,时局动荡,他到了江西写剧本慰劳前线战士,因看不过同行媚俗之作,愤然出手,不欢而散。这时一次车祸,让他与昔日恋人重逢,可惜她已嫁给老外。十三郎郁郁寡欢,后来入寺修行,却在一次代人祈福的对话中,得知了自己家道中落的败局,他疯了……猛鬼霸王花呼啸山庄1992幻梦墓园母亲2009诗王争霸漂亮书生火星世代哥斯拉之龙战四海悲哀于我东北告别天团血族 第四季红色生活2023大西洋帝国第四季窒风之中第三季花城一站之隔起死回生2023毒鲨奇幻实验室行骗天下JP冰雪大作战2行者武松毛泽东与斯诺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卡特效应暗街陋巷龙咁威黄庙村·地宫美人托尼·厄德曼蚯蚓2017多米娜 第一季冤家成双对 第一季无尽的边界2023松饼与麻薯不再沉默魔鬼时光女子警察的逆袭来自火星的她贾斯廷1969少林问道武林学校翡翠狐狸血汗拳击青春派

 长篇影评

 1 ) 痴人正是十三郎

心声泪影女儿香 雁归何处觅残塘 红绡夜渡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我一直问自己,十三郎是否会愿意用自己的天分去换取平淡安稳的一生 我也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天才都不可以融入世俗 那他们内心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繁花似锦亦或冷酷仙境? 我们此等凡人,也只能象那个长大后的小乞丐一样,痴痴地跟在和十三郎酷似的青年背后,企图汲取天才身后的一点光和热。 据资料显示,南海十三郎这个人要么是几个人的合体传奇,要么是编剧杜国威托“角”言志的产物。 可是我却宁愿相信真有这样一个人存在。 即便没有,在十三郎身上发生的关于天才的悲剧其实和太多曾经在人生历史星空中闪烁的明星故事一样,闻者伤心。 这样的悲剧归结不了于文化,于社会,更多的只是人本身的弱点扩大了。 正如影片中的十三郎,恃才旷物只是外表的骄傲,骨子里却是对粤剧一生的热爱与真诚,真诚到不可以来半点虚假,于是不会敷衍了事,不会曲意奉承,不会迎合媚俗,于是“脱节”于社会,阳春白雪终不堪世事尘埃。 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痛苦,但也许当事人并不自觉。因此,十三郎即使流落街头,蓬头垢面,也不想洗去一身脏,他说只要心是干净就行了。 臭皮囊又何须介意。 只是再怎么无所畏惧,再如何不拘小节,人总还是有自己一生在最在意的人和事。 所以当形如乞丐的他再见心头最爱,当心头最爱已经认不出他是谁,他选择了死。 所以当他见到当年和自己合作的薛老五,听到自己的那些唱段,他选择了逃跑。 所以当他被一生的知己找到,决定重新来过,却亲眼见到知音病发而亡,他选择了隐世。 直到听到家仆口中关于父亲的死讯,他终于又被打回原形,因为世上已再无可恋可想之人。 至情至性,至诚至真,但如此一人,却凄凉地死在冬夜的街头,只有巡视的警察为他穿了上鞋,盖住了脸。 看《南海十三郎》,第一次是被人物的命运勾住了心绪,这一次除了电影,尚有那些凄迷哀婉的粤剧唱段,当真是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戏文中的好文章又一次让我见到。 只可惜,斯人已逝,好东西怎么也留不住了。

 2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我有一个表妹,冰雪聪明,过目不忘,入学智商测试极高,校方建议父母送她去专门学校,家里长辈也相当自豪,只有我一人反对。

“千万不要自认为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像南海十三郎一样早疯,要么是像唐涤生一样早死。”

这是从一个落魄编剧口中说出来的话,隐隐带着埋怨,埋怨天地无情,甚至让一代奇才走投无路。他在叹息天才,抑或借天才以言志,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唯一知道的只有,无论是十三郎,还是唐涤生,他们有过那样好的光景,以至于漫长的生命在这样的星光面前显得尤其无奈和突兀。

1984年,南海十三郎江誉镠离世,终年七十四岁。他赤着脚大躺在冬夜的香港街头,如同我们赤脚降生,好心的警察黯淡的为他穿上一双鞋,漫漫人生路已足够艰辛,黄泉路上愿他一路好走。

他自小锦衣玉食,天资聪颖,成年后香港求学,后堕入爱河,从医学系中退,追随恋人远赴沪上,恋情未果返港。他自幼痴迷戏曲,二十岁时为粤剧名伶薛觉先撰写剧目《寒江钓雪》,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所编粤剧场场爆满,演遍粤港澳。少年成名意气风发,心高气傲,普通人哪里能入得了他的眼?他思如泉涌,可以同时写好几个剧本,唱念做打,手执纸扇,摇头晃脑,锵锵锵锵,当世知音几何?光是他的思维和语速就不是当世凡夫俗子所能企及,他心里堵塞厌烦,又颇感孤独,本又是天真单纯的人,不善遮掩,说话耿直,遂将身边速记员统统赶走,这时候倒来了个年轻人登门拜师,衣着简朴,脾气憨厚,然而又自有一身傲骨,那就是唐涤生,他的挚友,他的徒弟,他的弟弟,他的子期。两个孤独的天才,一拍即合,一唱一和,你来我往,真是一场好戏!那实在是一段好时光,是整部电影中最炫目斑斓的流光溢彩,让后来他们师徒的乱世浮沉都愈显苍凉。

他这一生看遍了欢喜聚散悲欢离合,看了多少的沧海桑田,废墟高楼,他三十四岁就已经疯了,颠颠倒倒的竟然活了四十年!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他为什么没有去死?他是不是甚至连死都不屑?选择结束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后也是唯一的权利,而他,这样才华横溢痴傻疯魔的天才,他竟然活了足够久的七十四年,他哪里来的勇气?

哪里来的勇气……

只有那幅画可以给我们答案,是的,《雪山白凤凰》,一张白纸。你能看到什么?孩童能看到雪山,看到羽洁如雪的白凤凰,你能看到什么?我只看到满纸荒唐。眼见那凤凰来,眼见那凤凰飞,眼见他俗世浮光,眼见他空门清净,眼见他功名利禄转头空,眼见他富贵荣华一场戏。

终究不过是一场空,生生死死,哪里有什么好执着。

也许是上苍怜他半世漂泊,怜他此生颠沛流离, 竟仍是让他们师徒相见了。在他疯癫乞讨多年之后,在这凡尘俗世中唯一的慰藉,唯一的灵魂伴侣,他终于又遇到了唐涤生,是那个唐涤生,是那个“我要证明文章有价!”的唐涤生。

“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此刻再重逢,咫尺隔万重,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事才未众)。”

他要醒了,他终于醒了,唐涤生对他说,朋友,让我们再去找旧年那样的好时光!让我们重头来过!忆往昔峥嵘岁月,他模糊的眼睛闪烁着久违的光彩,到了这里,我已经不忍再往下看,无尽的悲怆包围了我,我知道重逢有多快乐,接下来就有多残忍。当他振奋精神,准备重返江湖,受唐涤生之邀走入戏院那一刻,却亲眼目睹了唐涤生心脏病突发去世的一幕,他终于彻底崩溃,再无神智。

然而他竟仍未死,五年之后,他从精神病院出来,他的侄女已信了耶稣,殷殷劝他入教,他笑了,我有信仰,只不过连这信仰也是空无。他最后入了佛门,我正暗暗高兴,他在寺中了此残生也好啊,结束吧……想不到,一位前来供奉灵位的盲者却带来老父去世的消息,这是人世间他最后的牵挂了,他从此真的,再也一无所有。“你要去哪里啊十三郎?方丈知道你要走吗?”,“上山容易,下山又有何难呢?”,他轻轻地笑了。

多年以后,有人在繁华的闹市街头说着他的故事,在更多更多年之后,有人或在电视上,或在银屏前看着他的故事,那是来自一个大时代的最华美的声音,世界那么大,竟然容不下一个天才,而我们却仍庸庸碌碌蝇营狗苟,生老病死。那一刻我泣不成声。

他是一个俗气又疏离的人,他有孩童般的天真,他热爱又怜悯众生,至情至性,他的俗气在于他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抱负,一筹壮志,而他的疏离在于他看似疯癫实则清醒的后四十年中,他终于明白,在命运的虚无面前,我们所有的挣扎都那样微不足道,那样渺小可笑。

“我是南海人,在家中排行十三,所以以后我就叫做南海十三郎!”

电视剧的《南海十三郎》片尾有一首很好听的曲子,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

你请不必打听我大名,望望无尽夜星,仍旧照亮你这一刹心境。

 3 ) 炫技

2006-02-20   --------------------------------------------------------------------------------

  也就在论坛说了两句,说找《南海十三郎》很多年,喜极却总是寻之不得……

  结果茶童竟然不声不响就淘来了多年的《南海十三郎》。春节上北京玩,嘻嘻笑着拿出来,很是感动了我一下。

  第二天就狠狠看了两回。狠狠把眼泪挤了下来。

  人家十三郎手中大大一张画,画名叫“雪山白凤凰”。画上一片白雪,裹着大白凤凰。这是一种洒脱,心有尘土的人只能看见满纸空白。

  不过十三郎心中没有尘土,却有名士悲愤与狂狷。

  电影上说,这个世上的人别想当天才。因为天才只有两个结局:早死或者早疯。

  十三郎愿以糊涂眼看世界,同时也愿意以糊涂心来生活,他的徒弟唐涤生早死,至今却留下《帝女花》、《紫钗记》,现在广东少年男女中还愿意唱上两句。以现在人来看,十三郎何苦来着,一生求爱情不得、剧作未能长传、亲人朋友一一亡故,惟有自己落魄街头,乞讨受气。

  依照今人眼光,十三郎倒不如弟子好,终于还是不枉来了此生,留名留剧,期间还生活不错。

  这是题外话。

  《南海十三郎》最初打动我的就是他的天才狷狂。

  电影诸多铺排,却在唐涤生出场才真正显出绚丽来。

  十三郎心高气傲,同时下手写几个剧本,一边编排故事,一边做成粤剧唱词,自己还唱做念打,记录员跟不上他的节奏,个个被骂走了,只有唐涤生,只有唐涤生自动请缨。

  于是,炫技开始。

  十三郎随口念词,做起身段,推敲辞章,构思情节;唐涤生竟然一边落笔,一边听记,还能一边“呛呛”起调、伴和……这段表演,两个人简直就是天衣无缝般,将粤剧美丽化成了现实中可以追求得来的一种美。

  看得我目瞪口呆,现在依然不知道如何下笔形容。

  故事到了后半截,师徒重逢那段,同样先填词,再相认。然而这回不炫技了,才没两句,十三郎忽然意识到什么,要逃,唐涤生出来,简简单单一个段落,却激得我落泪,感慨。——这是导演的炫技。他就要铺排出我们这种情绪来。

  之所以用炫技这个词,是刚刚看《海上钢琴师》。1900与爵士钢琴手谢利对决,1900被激怒后,那段表演同样让我瞠目结舌!

  1900也是天才。

  十三郎是狷狂之士,1900则是艺术之人,他们疯也好不疯也好,都不能在这个世界长留,不是世界不容他们,是他们不能容纳世界——倘若容纳了,就将天才分拆出去,他们也许就从此不是他们了。

  1900还有艘船作为保护,十三郎只能疯,如果他不能早死的话。

  这些故事都是现在人编排出来的。天才其实不用炫技,他们一举一动就是炫技了。他们是天才,所以与众不同,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只能理别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我们听故事看故事,为了更加精彩,编剧和导演自然要炫一炫,吸引听众和观众。

  当然,现在自命天才的人很多。他们都相信自己既能拥有天才的本领,也能荣幸于整个世界,我也祝福真的有这样的人。

2009-01-03 01:17:43 ~~~~~~~~~~~~~~~~~~~~~~~~~

  又:

  《南海十三郎》中有个警察的角色。那个警察在最后发现一具尸体,尸体旁边是一幅画,展开一看,却白茫茫一片……那是十三郎的“雪山白凤凰”。警察后来就叹息了我前面引用的那句有关天才的说法。

  而这个警察的扮演者,也是一名天才,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黄霑。今天重新整理这篇影评的时候,正好在帮朋友校对他的新书。书中引用了很多我们报纸以前做的版面,其中就有我们等候了整整两个晚上那天制作的“霑叔离开”的内容。

  黄霑离开后,送葬那天,他的纪念堂上竟然出现一只蝴蝶飞舞起来,所有观看者都在叹息。

  和我一起上班的小伙子,是一个十多岁就已经在广州小有名气的作者,黄霑正是他的偶像。小伙子说,霑叔也是一个天才,但是他的天才那么豁达,那么大度,所有的文字都灵动异常,无需炫技,却机锋十足。

  电影《玻璃之城》中说,在香港大学,除了黄霑和倪匡外,只有黎明扮演的那个虚拟人物能够敢于在学校中精彩怒骂几个钟头,不用构思不用休息不用停顿的。

  这算不算另外在宣扬黄霑的一种炫技呢?

  这会儿,我然后打开我的电脑,播放的却是黄霑为一张太极拳做解说的画面。

  他少有那么嘻嘻哈哈地说着中国传统,讨论着太极拳的价值,忽然叹息起自己的身体来……不久之后,霑叔躺在医院,而我们都在新闻值班室上,等着记者回来报道最新情况。早就准备好的新闻版面有两种——《告别霑叔》和《霑叔胜利》。

  次日,唐人街的华人看到的是前者。

胭脂扣:化蝶已随胭脂散

 4 ) 独钓寒江雪

金马奖大黑马谢君豪,那一年我很意外为什么金马奖会给他和这部电影。于是好奇致使我去看了这部电影,很遗憾不是大屏幕观影。看后我想说,真的实至名归。我一向钟爱传记类的电影,恰巧这部就是个中翘楚。以一个说书人的口吻来讲述江誉镠传奇的一生。
一个出身贵族世家的人,又天赋异禀,在粤剧创作中堪称天才。然而他是天才,也是一个普通人。虽然聪明,但是却被Lily迷住,追随她到另一个城市而落魄街头。他爱国,却被小人排挤进入监狱。和平年代却艺人写着抗战戏文,脱离时代。甚至求死,从火车跳下,也没能成功,只落下了疯癫的毛病。一直疯到1984年,身边亲戚,朋友相继离去或离开人世,而他像个乞丐一下露宿街头,用流利的英语报警说自己两只鞋被偷了,一只被英国人偷,一只被日本人偷。最终他倒毙街头,也是赤足。让人唏嘘不已。
从这部戏开始非常欣赏谢君豪,了解了才知道原来是以为话剧演员,难怪可以把这个角色诠释的这么好。这种传记电影最重要的当然是主角,如果这个人物立不起来,整个电影就是毁了。里面粤剧的桥段太难了,很少有几位演员能演的这样惟妙惟肖吧。最喜欢十三郎和唐涤生两个人一起写剧本那个情节,一把折扇摇头晃脑,把这些念白唱腔表达出来。那种激情火花,屏幕外的我都感受到了,什么是天才,这就是天才!以至于错过北京话剧演出得我,一直遗憾到今日。
“得瑟落魄,几番起落,然其志未改,不怨天怨地,自怨自艾。只游走在疯癫与正常之间,参无边风月,世态炎凉,并非孤寒晚景。”这是谢君豪对“南海十三郎”的批注之语。可见他对这个人物理解的多么深刻。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5 ) 唯有失败最动人

我在杨典的书里读到过一些极具启发性的话,比如,“文学是生活的反相”,比如,“我们是顺着在生活,倒着去写作”。假如对这些话真心赞同,那么,《南海十三郎》这样的电影就好像被排除在外了,因为,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血淋淋的真实,我们会觉得,这是生活的真相,而不是什么“反相”。

除此以外,杨典还说过,“不事文学才是真文学”,显然,十三郎并非“不事文学”之人,但他又非常接近我所理解的“真文学”,那么是不是说,文学应该有两种评价体系,一种针对卡夫卡式的,以一个巨大的比喻来描绘个体的主观世界,另一种则是呈现绝对的真实,绝对的真实与巨大的比喻,就好像一个圆的起点和终点,在极端处汇合?

我想不是这样的。极端的真实(纳博科夫盛赞托尔斯泰可以还原一节十九世纪的车厢)与巨大的比喻同样只是表象,它们包裹着文学的核心,即镜中的世界——“生活的反相”,无关乎细节是创作还是还原。

而《十三郎》这部电影,正可以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没有评价电影的能力,只能将它看作是由影像和表演完成的叙事。

电影的开头,潦倒的说书人在讲述南海十三郎的故事。香港电影特有的市井气息中,有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而电影也正是从这种极具当代感的活泼泼的生活场景中迅速地切回到过去,两个场景几乎并行出现:潦倒脏污、咒骂殖民时代和外国人的疯子,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场景中的贵公子,他们是同一个人。

观众在这一刻即被吸引,因为他知道,他即将看到一整段失败的人生,并且这下坠的人生正好与时代的巨大变迁同一节奏,不管如何讲述,都将让人唏嘘不已。——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我们也都知道失败。是的,我们熟悉失败,熟悉得仿佛我们曾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系统地学习过它,就像我们学习抗战与建国。

但《十三郎》的好,它的精彩与逸出常轨之处却在于,十三郎人生的失败与他所处的时代之间的共振是以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发生的。我们不是因为了解那段历史才理解十三郎的悲剧,而是相反,我们借由理解十三郎的悲剧而走出一段历史,我们恍然大悟,所谓世事沧桑或时代变迁不过是大梦一场,我们走过自己的人生,如同走过一个秋日,“内心生长的一切不断剥落”,顷刻之间,便“今夕成往昔”。

十三郎正式的失败,是在劳军演出的时候,但假如就此认为十三郎败于世风日下,则未免肤浅,毕竟他抽鸦片和娶了十三个太太的父亲不见得是高尚的。

仔细回忆我们会发现,十三郎总在喊一些口号,年幼时,他要打倒封建迷信,但一见到家中的粤剧名伶,知道要唱戏,便立刻把打倒封建迷信抛诸脑后,一心想听戏;参加舞会时,嘴里说着国仇家恨当前,鄙夷奢靡的舞会,但一见到莉莉小姐,就立刻忘记国仇,甚至做出买下所有奖券的十足纨绔的举动。国家命运没有让他放弃学业,但莉莉小姐却可以让他立刻跑到上海——这就是十三郎的痴,对国事的浮于表面的关心反倒是他的迂阔。

十三郎的创作只能生发于他的一段痴,不能生发于他的迂。电影此处的叙述独具匠心,十足巧妙:十三郎在上海两年的经历绝口不提,直至薛五哥开始唱《寒江钓雪》,上海的往事才历历在目,也在观众面前上演。人生最初的失败往往是情欲的受挫,电影刻意地把十三郎对莉莉的追求表现得有些猥琐,因为它必须在一段唱词中,在粤剧名伶曲折的唱腔里,才能成为美好的,否则,就只是不堪的往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是我们也就发现,劳军演出以及随后的十三郎的创作中,只有他高尚的迂阔,却绝无他任情而动,任性而为的痴绝,他的戏也因此不再动人。失去了那种动人,他的戏不过是一个逝去时代的旧诗文,新的时代的哪怕最庸俗的创作也能够打败它。不能认为这是粤剧的失败,否则就无法解释后来的唐涤生的成功,不是人们不看戏,是他写不出来人们要看的戏。电影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表现新时代的剧作与十三郎的剧作之间的不同,我们会发现,十三郎的确在与最庸俗的东西抗争,但他自己的东西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被时代抛弃了,也被自己的才华抛弃了。他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因此,所谓的不与时代妥协,只是不再创作的借口,他的愤懑与痛苦其实指向自身,坏脾气只是一种掩护,将自己与那个抛弃他的时代隔绝开。同时也在疯癫中与故友隔绝,像唐吉可德般英勇地与并不存在的敌人抗争,滑稽又高尚。

其实,十三郎的失败并不始于劳军演出,他实际是败于唐涤生。唐涤生是他的学生,他的挚友,他的知己,同时也是他的竞争者。他最初即是败于唐涤生那一段“文章有价”的议论,这段话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怀疑自己所写的东西只是囿于当前的时代,称不上超越,也做不到超越;他怀疑自己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只是运气好,迎合了大众的品味。正是这种怀疑让他开始执着于宏大叙事,执着于教化观众而不是打动观众。(这也是他身上旧时代文人的烙印)

但再次见到莉莉的情动,让他终于超脱了那种致力于教化的创作,回归到“吟咏心碎”的痴绝的创作心境。所以,电影直至此处才完成了关于失败的叙事,从唐涤生的出现到莉莉的再现,是十三郎人生的转折,无论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这一转折都将上演,甚至,在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必将经历如此这般的失败。

不过,天才(十三郎当然是天才)是难以忍受这种失败的。早慧的天才多早夭,晚成的天才则大抵孤苦,因为人生的失败中自有一种令人悲痛欲绝的悖论,它或是消耗尽,或是激发出一个人全部的创作的激情。

对照兰波的谜一般的人生(他穷其青年时代寻找绝对的诗的语言,了悟此事难有进展后,以不到20岁的年纪,远走非洲,死在荒漠),不难发现,十三郎的落魄中隐含着同样的逻辑:无法再写诗,就成为诗

电影最动人处就此开始,不再“事文学”的十三郎成为了文学本身。

所谓的“文学是生活的反相”,在《南海十三郎》这种呈现血淋淋的真实的电影中也得到最真切的体现。他越是孤独凄凉,观众就越是沉醉其中,真实世界中会惹人不快的脏污与疯癫,在叙事中变得诗意且动人。

并且,作者几近露骨地在提示着观众,不要同情他!这不是要你同情,十三郎不要廉价的同情!他要你面对一个脏污的乞丐,感到顶礼膜拜,感到自愧不如,他要你认同这种痴绝直至疯癫的人生。

他要你知道,在十三郎的内心深处,他的看似空洞的后半生,就如同那幅《雪山白凤凰》,在一无所有的空无中,被诗意的想象激发时,会展现出全部的,具有毁灭性质的美本身。

燕归何处觅残塘

心声泪影女儿香

红绡夜盗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6 ) 私心藏密意.专访谢君豪节选

近日因缘际会,逼着编辑点头,自己欢天喜地地去采访了来北京出演话剧《情话紫钗》的谢君豪先生。见面前一周通电话,激动得问好就打结,深深有负专业精神,谢生倒在通话中爽朗大笑,颇温良坦诚。见面之后虽然不得不暗暗感叹“十三叔老了”,却依旧为谢生目光语言中的一派天然灵气所倾倒。身为港人,谢生普通话极好,真个是妙语连珠。我手记得一阵狂乱,他却一派悠闲说得开心。“谢老师,稍微慢一点,没想到你普通话讲这么好啦。”“唉呀小姐,录音笔呢?”言谈之间,仍有十几年前《南海十三郎》中那个张口便是新鲜粤戏佳句,使旁人记得叫苦不迭的天才编剧十三郎的风采。

杂志约稿,不能以文章全面目示豆友,望海涵。

Q:从电影《南海十三郎》到话剧《情话紫钗》,似乎您的演艺生涯总与粤剧结缘。平时您自己也票粤剧么?可以顺便给我们讲讲粤剧究竟是怎么回事吗?
A:我不做票友。要自己舞台自己做衣服自己拜师学艺,还要自己找观众,忙不过来呀。我不过是业余中的业余
  粤剧呢,就是“活”,生猛,开放,热闹,古灵精怪。好似广东菜,鱼虾蟹蚌都端上来吃,生猛!有段时间你去听,会发现它真是有点“怪”呢。那是“薛马争雄”时期,名角薛觉先和马师曾争霸,两方各出奇招,改革传统粤剧。他们引进“打真军”,就是让演员真刀真枪地在舞台上对打;“禁爆肚”,就是不让演员在场上随意发挥改词;吸收西洋音乐,京剧,甚至是老上海流行音乐,甚至英语。粤剧也不仅仅是做大戏的,也有只唱不演的“天台歌手”。除了生猛和热闹,它也有独具岭南情调的幽怨之声。所以有趣。

Q:您这次出演的《情话紫钗》被形容为一部穿越剧,如果可以,您想穿越到哪个地方的哪个时代?
A:唐朝吧。最发达,最美好,最开放。唐诗用广东话念最好听啦,哈哈,我刚好会广东话!李白在诗里说,胡姬压酒唤客尝,哈哈,唐朝也是有洋妞的!还有“唐朝豪放女”呀,夏文浠演过的鱼玄机,一个女道士,“易求千金宝,难得有情郎”,敢爱敢恨!唐朝的男人就去走遍大江南北,结交江湖人士,承接魏晋风气狂放不羁,多好!

Q:您曾被比作香港的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后来又被赞是中国版强尼.戴普(Johny Depp)。如果下一个角色您可以自己来选,您想演谁?
A:我什么都想演,又什么都不想演。班底好,朋友好,剧本好,演什么都可以,哪怕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部份,有大家的信任,也会做出好东西来。现在来一个大导演,一过来就说:啊,我要拍一个大电影啊!《王子复仇记》!你来不来?结果一看,班底合作都不好。我说,谢了!人不能贪慕那个虚荣。


Q:当年凭《南海十三郎》一举拿下金马影帝,而后您却归于平淡。其中有什么沉浮的故事吗?我们很想知道。
A:我没有归于平淡啊。之后的生活应该说比我在话剧团更多姿多彩。拿这个金马奖确乎对我意义重大。《南海十三郎》本来是我们香港话剧团的一个戏,是众位师兄弟和我一起琢磨、排练出来的。结果改成了电影,还拿了奖,我就感觉:我们这帮人还行啊!若论班底,这电影也是当时香港比较有光辉的组合了。
  拍完这个电影,合作得很开心,还得了个外号。(什么外号呢?)“影帝”啊!凭着这个外号还可以混口饭吃(笑)。也因为这个外号,别人对你的表演多了一份信任,凭着这份信任我便满足。

Q:您的演艺经历极其丰富,电影、电视剧、话剧一个不少。在一个演员的心目中,是如何衡量这些的?或者说那种表演让您更为痴迷呢?
A:我以为,一个演员如果要成熟,如果要全方位健康发展,这三方面的表演都必须要接触,要深入,不分轩轾。去接触和深入不是说演一次就可以算的,要常演常总结,多花时间才会有自己的看法。三种都演,才能算一个全方位的演员入了门。否则连门都没有。我三种表演都喜欢,三种表演都必须喜欢。

Q:您的FANS都是什么样的?您认为她们为什么喜欢如此低调的你?
A:我的粉丝都是些好人呀,要不然怎么会喜欢我呢(笑)。我不低调,你看我这打扮的(戏谑)。我不低调也不高调,不躲着你们记者也不迎着你们记者。我最正常啦。他们就是喜欢我正常吧。


Q:请简述一下您的生活品味和您对生活品质的要求。
A:其实我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呀。没什么让我发烧的。平时听听粤剧,打打球,但都没到那种让我沉迷,非它不可的地步,几乎都是可有可无的。
  只有演戏是一定要有的,演戏就是我的生活。生活要简单。加减乘除,要用减法和除法。我追求纯粹,纯粹不能加,加起来就不纯粹了。

Q: 作为资深表演人士,您自己平时会去看话剧吗?可否向读者推荐一下您个人认为值得推荐的剧场和如今有演出的剧目呢?
A:前段时间还在香港看了一个剧,《不道德的审判》,比较沉重的一个戏。在北京的话就是首都剧场,人艺。在香港的话多啦,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艺术中心,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大会堂。大会堂是殿堂级的,七十年代就有名了,我进了香港话剧团之后第一次登台就是大会堂,印象深刻。

Q: 您是第一次在北京进行话剧演出,面对北京的观众紧张吗?
A:不紧张。我期待去了解北京的话剧观众。舞台就是与人沟通的场所。《情话紫钗》也在上海演过,在上台之前我也会担心,这是个很港味的戏,观众听不懂粤会不会不理解,但是演出效果很好。北京人艺的剧团来香港演过茶馆,我那时普通话很差,常常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是我觉得这个戏很好,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儿,北京文化。如果有谁跟他们或者跟我说,“兄弟,先学会广东话/普通话再来演!”哇,那不乱套了!语言是话剧的魅力之一,但不是全部。我相信语言表演之外的弦外之音,能感动观众。

  采访完毕,忍不住起身鞠躬连声“谢谢”,谢生亦起身,躬身曰:“不敢,希望能帮到你。”刹那间眼眶湿润,只不知那十四年前的才情自矜,如何变成了今日的一派清平。
  后观《情话紫钗》,谢生出演固佳,终归淡然。

 短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杜国威的当年一定也很苦

7分钟前
  • 大灰狼
  • 力荐

百老汇影城香港影展大银幕观影,画质修复帧帧赏心悦目,原版粤语声声触动心潮,多年来一直不看渣画质是对的,好久没有泪牛满面的感觉了,一直在想,曹雪芹的故事如果拍成电影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就是《南海十三郎》这种样子,但基本没人拍得出吧!香港电影、电影人97回归前最后的体面谢幕,悲凉与荣光,焦愁与桀骜,都给了十三郎,此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香港电影了!

1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谢生最好的片~~~所谓曲高和寡,悲哀的不是曲高的孤傲疏狂,而是和寡的短漏浅薄.

14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1997年的金像奖,哥哥的《色情男女》输给谢君豪的《南海十三郎》,一直为哥哥难受,今天看完,才心服口服啊,少一颗星,只是因为配音。

16分钟前
  • 我这个笨蛋啊
  • 推荐

好一个与全港编剧共勉

21分钟前
  • 力荐

秋意浓,落雨飘,最是观影好时光。十三郎,艳香江,争传唱佳句佳章。世难料,天弄人,墨笔难敌刀与枪。本是文人又傲骨,岂肯屈膝世俗眼光。师徒重逢,不免泪两行。主仆再遇,心中徒悲怆。潦倒客死黯神伤,人间难留白凤凰。雨未停,拍打窗,心中感慨涌一腔。观此佳作,影迷共勉,人生遇挫又何妨?

25分钟前
  • 之晨
  • 力荐

后半段我几乎以泪洗面,特别是十三与唐涤生重逢那段清唱,我正在切葱花,在厨房里禁不住持刀大哭: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世才未众)。天下码字的人都该一哭。

30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十三与唐涤生那一段也算荡气回肠,此生既已不枉,又有何憾......看阿唐满面正气欲讨个文章有价,预料“黄金蚊纸、世界大事全部都系过眼云烟”,亦大可一笑置之——只管沉浸于曲词的绮丽多致就好了....

32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码字很多,难以概括,以至于久不能平静…索性删掉浅薄的文字。和霸王别姬相比,抛开对张国荣的喜欢。这部电影完全在其之上。

34分钟前
  • 锐涵君
  • 力荐

“不管怎么样,总之他是个天才。不过,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涤生那样;二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多好的港片。

3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看哭了好多次,那个说书人应该是当年一起睡一晚的小乞丐。最后一些乞丐的镜头让人好生生怜。天才的两种下场,早死晚疯。天才不会跟世俗妥协。倒也佩服他父亲,十二个女人一个个用情过来,每个都有情。仆人也有情,难怪到死都拿着一张白凤凰。一个编剧讲另一个编剧,共勉

37分钟前
  • 瓣瓣瓣
  • 力荐

在看此片之前我心中的港片最爱是男人四十,但是看过这个片儿之后,我想不会有任何一部香港电影在心中能够有更重的分量了。好编剧,好演员,好题材。真的难以想象谢君豪演的时候不过三十出头,居然能把这个人物的一身才气、傲骨、滑稽痴顽、嬉笑怒骂、沧桑低回演的那么自然。真是爱煞。

41分钟前
  • 曼仔
  • 力荐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泪盈两朦胧。

42分钟前
  • 鲱鱼和橘子酱
  • 力荐

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 哈哈哈哈哈哈

47分钟前
  • 次非
  • 力荐

话说要不是后来知道那么多人因为这部片子爱上了谢君豪,我还以为自己有病。

51分钟前
  • hitchhiker
  • 力荐

痴人正是十三郎啊,可惜里面的女演员都丑,不过“宝莲灯禽兽版”又笑死我。看到后期又哭,又差点抖,最后的结曲爽过旋律死金

5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谢君豪是个戏骨。

54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已下 传记性质,却有了个说书人作引子讨巧。人物强烈的个性极大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时代背景联系不是特紧密,相比《梅》《霸》的宏大,但反而让人感觉舒服。粤戏的文化贯穿始终,非常有趣也开眼。谢君豪是个能人,编剧也很强大。几次盈眶,又再笑出来。全港编剧共勉的口号激动人心。看得给力盛赞佳片

59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神作,我以前还说美国有《阿甘正传》,韩国有《国际市场》,中国怎么没有呢?原来,中国的阿甘鞋子被偷了。

1小时前
  • 电气白兰
  • 力荐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1小时前
  • 顾俏乜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