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HD

主演:王宏伟 / 范荣 / 栗宪庭 / 金翼 / 王姝 / 雷祥生 / 石宝玉/ 刁中 / 张海涛 / 胡杰 / 邝老五 / 胡力夫 / 追魂 / 耿军 / 王海旺 / 王逸人 / 丛峰 / 梁克刚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2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3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4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5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6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3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4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5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6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7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8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19没有电影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没有电影的电影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被叫停的北京独立影像展最终在纽约“复活” 《没有电影的电影节》放映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左起分别是电影人黄骥、翻译Connie Ka、电影人王我、活动组织者史杰鹏、钱盈和谢枫 8月19日晚,纪录片《没有电影的电影节》在纽约哈林区梅索斯纪录片中心(Maysles Documentary Center)的影院进行了首映。这部反映去年夏天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事件全貌的作品,由众多艺术家、独立电影人、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所提供的影像素材共同组成,电影人王我进行剪辑整理,直到放映当天才匆匆完成最后的调试。其成片时间距离去年的事件发生刚好相隔一年。 这也是题为“边缘影像:2012-14北京独立影像展最佳作品”系列展映活动中的第10场放映。刚过去的8月20日,纽约亚洲协会中展映了组织者之一的史杰鹏和Libbie Cohn合作的影片《人民公园》。至此,这次持续时长1个多月的活动已经过半,剩下的8场放映将在纽约亚洲协会、美国华人博物馆和Union Docs等处陆续举行,直到9月13日。 活动的三位组织者钱盈(Karin Chien)、谢枫(Shelly Kraicer)和史杰鹏(J. P.Sniadecki)各自分别有着制片人、影评人和导演的身份,他们对独立电影,尤其是中国的独立电影有着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参与。在去年8月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之后,他们立即打算将这些影片带来纽约以示支持和声援。此外,三人还在今年7月7日发起网络筹款,在短短一个月内,活动共收到264位支持者总计近1.45万美元的款项,以用于邀请部分独立电影人来纽约参加放映的路费,以及活动相关宣传品的印刷制作等费用。 北京独立影像展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主办,创始于2006年,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国一个较具影响力的独立影像展,但该影像展的发展也吸引了当局的注意。2012年,在宋庄举行的独立影像展在开幕仅3小时后便被当局拉闸断电,观众被驱散。去年,影像展仍然举行,但在开幕前夕被当局叫停,之后其宋庄的办公所在地遭到断水断电,执法者强行进入带走了电脑、文件和电影资料,甚至在交涉中发生了肢体冲撞等一系列事件。这其中牵涉到自由表达、政府审查和公共活动的组织等敏感问题,因而难以避免地陷入重重纷争之中。 在去年北京独立影像展被迫中断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就像哈维尔所说的“后极权社会由恐惧感维持”:“在我看来,中国官方统治者也是处在极度的恐惧状态中……它对任何的风吹草动,对任何人群的聚集都是心怀恐惧,因为它不知道这些人会做什么、说什么。拿官方的话来说就是‘要将其扼杀在萌芽中’。” 因此“被禁作品”、“中国不想让你看到的电影”等措辞,自然成为了大部分当地媒体对此次展映进行报道的标题。 尽管与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的事件密切相关,这次纽约的展映却并非对前者的直接挪移或复制,在北京独立影像展艺术总监王宏伟的建议之下,精选了过去三年参展过的优秀作品。除了艾未未的《平安乐清》、胡杰的《星火》等政治类题材,还包括了大量的纪录片(如邹雪平的《吃饱的村子》等)、实验艺术电影(如陈轴的《我不不不是陈轴》等)、女性导演作品(如文慧的《听三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等)和动画短片(如白斌的《猎人与骷髅怪》等)等多种形式和门类。在全部29部参展影片中,有至少10部在此前获得过各类奖项,确实可谓中国独立电影中的“最佳作品”,也向纽约的观众提供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呈现。 组织者之一的谢枫表示:“我最初对作品的选择并不完全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而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用特别的方式展现出了中国艺术家和电影人们非常美妙的创造力,他们用作品呼应了当下快速变化的中国。”“新的艺术形式”,而非政治题材的表达,是谢枫从这些中国电影中所看到的最大闪光点。《纽约时报》的文章也认为,许多体制外的创作“并不一定涉及到政府认为的敏感话题”。 电影导演史杰鹏有两部自己的创作也在这次展映之中。其中2013年的《玉门》与中国电影人黄香、徐若涛合作,作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影像语言使其夺得了当年影像展的实验创新奖。史杰鹏仍然记得自己2008年初到北京的感受:“我当时觉得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和归属。这些中国独立电影人并不受到商业的驱动,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全感而进行创作,他们是在探索。” 王我则谈到了影像展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有一点很好就是影像展常设有其他国家作品展映的单元,例如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等。影展的工作人员会很专业地翻译字幕,包括很多像是非洲或菲律宾等小语种地区的电影。平时看到的机会就少,也很少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文化的交流,或许正是北京独立影像展以及此次纽约展映等活动所希望促成和坚持的。 独立电影遭到边缘化或是排挤并非只在中国发生。谢枫坦言东西方各有其艰辛之处:“在东方有政治审查,西方则是商业审查。拿中国来举例,与功夫片或是章子怡等明星参演的电影相比,成本低、预算紧的独立电影作品更难有机会在除了艺术节之外的活动上被看见。” 尽管受众少,但独立电影在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推广渠道和发布平台。艺术院线是较为常见的专门机构之一。而与美术馆进行协作也渐渐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纽约的影像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就在今年4月举行了台湾导演蔡明亮作品的专题展,用博物馆的眼光和策展补充了影院的语境,也将艺术电影带给更多观众。 或许,独立电影在今天的遭遇也只是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人们对陌生事物的排斥与否定也是独立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之一。在《没有电影的电影节》一片中,影像展主办者和电影基金创始人栗宪庭对着镜头聊到自己过往的经历:80年代时抽象艺术曾经一度被视为禁忌,后来大家才慢慢接受;之后当代艺术又成了禁忌,可现在也都为人所熟悉了。说起未来的计划,钱盈表示接下来的6个月将带着这些中国独立电影在北美进行巡展。而在宋庄,第12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开幕在即。怪物工厂护宝联盟发现女巫 第一季八美图要爸还是妈2摩斯探长前传 第九季门神之决战蛟龙飞虎队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阿曼德拉半支雪茄大杀手对不起,我爱你2004安然: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蝙蝠侠:侠影之谜(国语版)纯情漫画安城家的舞会无声的爱亚当周记逻宫大神秘隐秘之爱之情迷风尘安眠旅舍神秘家族任凭时光沸腾郁达夫传奇风尘十三姨多大事啊不可饶恕1992死亡论文声生不息·宝岛季舞台纯享版悲惨世界(国语版)我要复仇终极天将Heart闪耀的瞬间关于养猫我一直是新手单身毒妈 第一季不良神探爱情洗剪吹香城艳史爱你输给了谁钮扣人三餐四季美丽的南方

 长篇影评

 1 ) 文艺青年被压抑的性欲望

《里夫金的电影节》应该是俊俊7月最喜欢的电影了,虽然我是7月1号看的。 真是一个奇妙的故事。 里夫金的电影节

1. 里夫金是一个电影教授,他的妻子是电影制片人。 二人双双在电影节期间出轨,(这是一辈子不变的剧情),只不过区别在于,妻子出轨成功且坚决离婚了,里夫金却只是意淫了一次。 妻子年轻时,爱上了里夫金的才华,脑子里那些缤纷灿烂的还是很诱人的。 然而时过境迁,多少年过去了,里夫金依然做着大学教授的工作,他嘴里一直念叨着要写一部和陀翁《罪与罚》一样伟大的小说。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个字也没写下来。 当然,我倒是不怀疑他在诈唬,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在构思,也真的有一些才华。他无疑是真心热爱艺术的,境界非寻常人等可以接近。 他只是没下笔而已。 来了电影节没多久,妻子就急戳戳的给他戴绿帽子了。 这也不怪妻子。 导演是一个年轻高大帅气,而且电影作品一炮而红的成功有为人士。 同样是有才华,很明显又成功,又帅气的小鲜肉,要比老里夫金可口的多。 妻子作为制片人,要承包安排导演的一切活动,最终就安排到床上去了。

里夫金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妻子甚至连敷衍都懒得敷衍他。 至于他念叨着要写的那部“伟大的小说”,妻子耳朵都起茧子了,已经免疫了。 你看,制片人找导演也好,女人找男人也好,都是押宝。 里夫金败了,就该换导演上了。

2. 你们要知道,艺术有时候不仅是艺术,更多是名利,虚荣,以及做爱的借口。 其实,不是有时候,艺术从来都不只是艺术。达芬奇、李白、莎士比亚,这些千年一遇的天才,背后都有权贵支持。 失去了权贵的支持,我们连李白最后到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艺术过去能为封建权力服务,现在当然也能为金钱资本服务。 而众人从来不懂艺术,他们只是借机抒发自己点缀生活而已。 人们都热爱那些真正纯粹把艺术当艺术搞的人—— 在他们死了以后。 里夫金过着孤独清高的一生,他爱上一个女人,却没有发起进攻。 在饭桌上,人们提起他是电影教授,于是找他推荐电影,他推荐了《影武者》和《忠臣藏》,于是开始念起冷门的电影人名单。

众人都不理他,他爱的女人直接抛下里夫金,去和他的哥哥约会,并嘲笑他是老古董,老宅男。 于是,这个女人最后成为了里夫金的嫂子。 里夫金无疑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拿来研究电影了,对各种冷门电影,大师作品,如数家珍。 连做梦,也全是经典电影场景。 《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精疲力尽》《泯灭天使》《野草莓》。。。 里夫金白天在电影节穿梭,看着自己的妻子勾搭导演,无可奈何。 晚上边开始做梦,在梦境里拷问自我,或者说他只是单纯的迷失自我。

3. 里夫金并不愤世嫉俗,相反他一直都是温温和和的,带人友善。 甚至老婆要离婚,他也一个屁没放,绅士极了。 讽刺别人的肤浅,虽然妙语连珠,但也只是点到为止。 其实,要我说,这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因为他太温和,所以他写不出他心心念念的伟大作品,因为要创作,就一定要有激情。

遇到牙医,是这次欧洲旅行的意外之喜。 牙医很像自己的妻子,但更年轻,更有魅力。 最难得,是牙医和自己的艺术品味相同—— 他们都觉得导演这次大火的新作品,其实内在非常幼稚矫情,空洞肤浅,只不过是满足了多数人的政治诉求罢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政治愿景,但那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里夫金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喜欢真正的切实的伟大的艺术 但没想到妻子因为自己没有名利,所以要和自己离婚,转而去找了一个空洞肤浅,把艺术搞成政治作秀的年轻导演。 所以,当里夫金遇到年轻、貌美,并且说出 “我觉得这个导演不行。虽然大多数人不这么想”的时候 里夫金陷入爱河了。他的激情来了。

于是,这部电影最有趣最幽默的地方就来了, 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条九尾舔狗,蠢蠢欲动。 那么爱艺术那么有才华,追起女人来却也跟俗人没什么不一样。 别的电影,甚至伍迪艾伦自己的电影,到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是金童玉女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比如在《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的甜茶和范宁,这帅哥美女才登对。 然而时隔两年,伍迪艾伦猥亵养女的事情再度发酵,《纽约的一个雨天》被亚马逊拒绝发行,辗转许久才和观众见面,甜茶等所有演员也都拒绝再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 终于到了今年的《里夫金的电影节》,主角里夫金这个小老头, 猥琐的,死皮白赖的,恬不知耻的一次次去叨唠牙医,终于得到一次和牙医约会的机会。

进而他才知道,牙医之所以留在这里,是因为她喜欢上一个画家。 这个画家不仅家暴,吃软饭,甚至还当着牙医的面出轨—— “我是艺术家,我在画她,我情不自禁!” 而牙医居然原谅了画家,继续养着画家。 里夫金突然明白了,牙医和自己,是没可能的,因为牙医爱画家,尽管画家是个混蛋。 但是这个混蛋,也比自己这个宅男糟老头子要好,要有魅力。 不管你在艺术里多清高,多享受,回到现实里,那些俗来俗去的事,那些男男女女的事。 人类真的是奇妙的动物,或者说爱真的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爱一个人的时候,不管怎样都会爱下去。比如牙医爱画家。 离开一个人的时候,又那么的果决无情。比如妻子要离婚。 4. 里夫金最终一个人坐在沙滩上,开始思考人生,与死神下棋。

他喜欢艺术,热爱电影,想写出伟大的小说。 他也爱女人,渴望得到美女的垂青。 聊艺术的时候,他清高孤傲,如数家珍。 追女人的时候,他俗气油腻,费尽心机。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导演有才华,至少想法跟成熟深刻。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画家跟懂爱,至少不会家暴,吃软饭,天天出轨。 但最终,他一无所有。 你看,这就是里夫金的困境。

看看那些文艺人士无处安放的性欲。 追逐文艺的青少年,每天拿着在书里,网上刚学会的句子,一转脸出去装逼炫耀,其实为的就是安慰自己的不安躁动的性欲,博取关注。

过去讽刺说三天前刚学会的,现在可能3分钟就抄走成自己的了。 每天都能骗自己是大艺术家,一转眼又在好莱坞英雄电影里激动的尿裤子。 每天嘴上说着姑娘不懂自己的爱,其实也只爱漂亮姑娘。 到了青壮年,继续中二下去,难免被人称为巨婴,于是开始做选择,要么膨胀起来,要么自我怀疑。 误把一时的兴奋当做才华,误把对孤独的恐惧当做爱情。 到了中老年,谎终于撒不下去了,于是也就看清真相了。 每个年轻人,都幻想着年轻时,可以鲜衣怒马,美婢娈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青春无敌,才华横溢。 其实劳碌半生,才发现这一辈子,虚度年华,除了被压抑的性欲望,就是一无所用的无脑热情。 即使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和陷阱,看清了庸碌人群的虚伪和浮华,最后也只能加入进去。 所谓入圣容易脱俗难,逃不脱,躲不掉。

老里夫金坐在沙滩上,和死神下着棋。 电影迎来最后,全片最搞笑的落幕。 他问死神自己该怎么办 死神说,你可以多做些让自己充实起来的事情。 然后,就淡出了。 这一段表演笑出声,影片就在我的笑声中结束了。

 2 ) 一名电影的永远老迷弟——伍迪艾伦

伍迪电影的熟悉元素纷几乎悉数登场,主角总是来自于纽约,总是喜欢巴黎,总是对犹太主义有着疯狂的执着,总是有着跟伍迪一样的神经质和敏感,男男女女总是游走在婚姻、爱情、欲望之间摇摆不停。

伍迪的眼中其实都是对于终极哲学意义的探讨,他又一次提到了宇宙和存在主义,人生不过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虚无。但在这一片宇宙的虚无之中,他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找到人生幽默的突破点,然后开始了他唠唠叨叨的嘲讽。

这一次,他继续嘲讽了大众知识分子的虚伪。与其说他是担心自己的妻子出轨男二,更不如说他是在挪揄男二作为知识分子的虚有其表,哪怕伍迪本身其实就是一名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像在《安妮霍尔》中提到的一样,伍迪永远也不会加入一个俱乐部,里面的成员都是像他这样的人。虽然伍迪依旧是如此的自我厌恶,但古人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足够多的自我厌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某种最理性的自我反省。

而这种高纯度的理性,在伍迪的镜头下,往往始终无法应付爱情和婚姻。就像电影里的人们一样,深陷情感困局的人们往往都是理性至上的社会精英,看着人们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碰撞和摇摆,应该算是伍迪的恶趣味之一吧哈哈哈。

除去伍迪电影里永恒不变的出轨日常情节外,非常惊喜意外的是,他这一次在电影里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古典电影的喜爱,极力大赞法国新浪潮,伯格曼,费里尼等。本身作为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一方面保持着对古典电影的推崇,另一方面却依旧不齿所有妄图攀比新浪潮名作的虚假行为。

伍迪对旧日经典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一次最搞笑和最好玩的就是,他在电影里几乎把主要的大师名作都玩了个遍,疯狂地向各部影史名作疯狂输出致敬!伍迪巧妙地将这一次的男女故事和主题,通过模仿经典名作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精疲力尽》、《第七封印》、《野草莓》等等等悉数登场,各种名作的重新演绎的片段,使得这一次的电影仿佛是一次妙趣横生的古典电影盛宴,伍迪真的太能搞啦!

(上面全是这一次伍迪对经典名场面的模仿,实在是太有趣了)

最后,在犹豫出轨的最后一刻,伍迪镜头下的人们始终无法走出那一扇门,那道门仿佛就是一道无形的婚姻约束之门,也是一扇无形的道德约束之门。尽管伍迪说了几十年,说遍了所有的出轨,第三者,欲望,但伍迪镜头下的人们都还是会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约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省,这才是道德约束的意义,只要遵循着自己的底线,无论最后人们的选择是哪个,他都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才是符合人们真实本性的,伍迪,侯麦,洪尚秀等导演的作品都是大多这样子,粗看毁三观,细看正三观。

最后的最后,伍迪模仿《第七封印》,让男主与死神对弈,男主认为自己不该写小说了,死神认为那可能是500页的牢骚无聊话。但说句实话,即便真的是500页的无聊牢骚,我也愿意继续听小老头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这真的是太奇妙的时刻了,此刻我竟然羡慕起了听男主发牢骚的那位死神。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电影里对经典大师名作的模仿场面一一闪现,看着这些名场面一一闪过,实在无比感慨于电影本身的美好。电影真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艺术品,一如杨德昌说的名言一样,电影的发明使得人类生命延长了三倍。伍迪是真的热爱电影本身的,哪怕外界的质疑是怎么样,我相信只要伍迪活的时间足够长,他就会这样子一直拍下去,一直叨叨不停。

这样可爱幽默,又永远忠于自己,热爱电影的小老头伍迪艾伦,谁会不喜欢呢。

 3 ) 伍迪·艾伦的致敬与自我致敬

伍迪·艾伦给埃里克·拉克斯列过一个清单,介绍自己最爱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戏仿(parody)的《公民凯恩》《八部半》《筋疲力尽》《野草莓》《第七封印》均在列中。一个导演戏仿自己最崇拜的几部经典,自然会被当作致敬,片中的致敬很直接,没有隐喻或暗指,只要看过那些原作,就很容易识别,所以反倒没什么好谈的,直接看片子就行了。值得谈的是片中伍迪·艾伦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即我所谓的“自我致敬”——这当然是夸大其词,他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某些镜头、情节在自己的作品里早就出现过,他对自己从前的电影似乎很冷漠,多次提及自己甚至忘掉了《曼哈顿》《安妮霍尔》是讲什么的。所以,“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自我致敬”都不成立,其实就连“致敬”也言过其实,单从拍法来看,本片对经典的态度不算正经,《祖与占》《精疲力竭》统统被弄成喜剧,算不上致敬。这样讲,我的题目就整个取错了,但也没关系,只是个说话的由头而已。

不管叫什么名目,出于什么原因,《里夫金的电影节》中有不少“故技重施”,以及导演思想的直接流露。尤其是电影审美方面,片中的Mort几乎就是伍迪·艾伦。2010年,采访者让伍迪·艾伦在体育比赛和电影里二选一,他说:“At this point,I'll sacrifice movies,cause they really are not the same as when I grow up.But sporting events remain thrilling.”恰如Mort对心理医生说“……But the film festivals are no longer what they were”。Mort只爱看带字幕的电影(“And Mort’s only sin is that he only likes subtitled movies.”),伍迪·艾伦觉得看太多带字幕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他的创作:“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我喜欢的都是外国电影,因为语言的缘故,我一直都是看字幕的,这就导致我自己在写电影对白的时候,几乎像是在写字幕,而不是写口语对白。”都认为欧洲胜过好莱坞,特吕弗和戈达尔伟大;都不喜欢比利·怀尔德的《热情如火》。至于前面讲的“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姑举六例说明:

1. Mort谈到医生,医生就出现,与《安妮·霍尔》中请出马歇尔·麦克卢汉如出一辙,而且两人都是从右侧进入画面。有趣的是,伍迪·艾伦本来是想在《安妮·霍尔》中请出费里尼,“因为在影院门口聊电影的时候提到费里尼听上去更顺理成章一些,但费里尼不愿意为此远道来美国,这当然可以理解。”

2. 戏仿《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部分,Mort和Rojas坐在车里,Rojas说要去巴黎街头漫步。之后Rojas带Mort逛圣塞巴斯蒂安,两个人坐在船上,Mort说很向往雨中的圣米歇尔大道。难免让人想到《午夜巴黎》。

3. Mort总疑心自己患病,偏执如《汉娜姐妹》里的Micky,都是hypochondriac(疑病患者)。

4. Rojas给Mort看病,接丈夫电话,大吵,屡屡中断诊病。这一桥段在《解构哈里》也出现过。附带提一句,这一段有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幕,即情绪崩溃的Rojas竭力止住哭泣,告诉Mort纽约的可爱之处。

5. Rojas的车突然爆胎,《魔力月光》中Burkan开的车引擎突然故障,都在郊外被迫停车,都有一只手搭在方向盘的镜头。似乎连景色都像。

6. 和《安妮·霍尔》一样,结尾处用了配乐闪回。

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第46节的脚注中用到了“自我抄袭”一词,举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司汤达、亨利·詹姆斯、麦卡锡的例子,伍德说:“……这些例子绝少是草率的结果,反而常是风格实现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的例证,达到柏拉图式理念的境界——那些对象,如此描写已臻完美,因此一字不易。”他讲的是小说,所举的都是有关小说描写的例子,难以直接移用于电影,我当然也不觉得伍迪艾伦达到了理念的境界,但起码能说明创作者有意无意地模仿旧作,在艺术领域不算少见。能偶然发现艺术家的自我抄袭,怎么说都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4 ) 把烦忧打包,在梦中做梦

《里夫金的电影节》 𝐑𝐢𝐟𝐤𝐢𝐧’𝐬 𝐅𝐞𝐬𝐭𝐢𝐯𝐚𝐥

𝟏.导演伍迪艾伦总能拍出如同风景画般的欧洲,无论是《午夜巴黎》、《巴塞罗那》,或是这部。欧洲小城在阳光中如此清新舒展,絮絮叨叨的人物也依然可爱迷人。

𝟐. 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平淡的小故事,一位老电影教授被从事公关行业的妻子带来圣巴塞蒂安电影节,看着妻子和新晋导演眉来眼去,郁闷之中偶然对美女医生开始心动。欧洲小城举办的电影节只是个背景,为的是导演要借男主之口发出的对“电影”和“电影人”的种种调侃。看起来像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小短文,并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或高潮出现,却也十分轻松愉快。

𝟑. 和以往一样,伍迪艾伦擅长的讽刺与戏谑从不会缺席。喜欢欧洲经典老片的老教授一上来就对新晋帅气导演开始了怼人模式:你拍“反战”主题电影不意味着深刻,反映现实的影片也不等于伟大。这些关于‘电影’的刻板印象只是我们这个愈发追求表面浮华的社会,给自己懒于思考而开的安慰剂。Get over yourself.

𝟒. 另一个很有导演特色的是,借男主角梦境与现实的交织,重新演绎了一遍致敬大师的片段:《公民凯恩》《祖与占》《第七封印》《筋疲力尽》《泯灭天使》等等经典片段被老教授的幻想重新搬上脑海中的银幕。伍迪艾伦本人对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布努埃尔这些人的钟情不必再说,也让自己的迷影情结再次过了瘾。

𝟓. 伍迪艾伦自己曾经说:我成不了伟大的导演。他片中的男主同样写不出心中向往的,能比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严肃作品。但‘伟大’本就难以定义,至少在持续多年的丰盛创作力下,我们跟随他的作品,一次次在梦中做梦。像好听的片尾曲唱的那样:Wrap your troubles in dreams, and dream your troubles away.

 5 ) 伍迪·艾伦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如果说伍迪·艾伦上一部作品是写给纽约的情书,那么这部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就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伍迪·艾伦并不是第一次用自己的创作向影坛大师致敬,他早在80年代的《我心深处》就已经向偶像伯格曼导演精彩地致敬过,不过在新片中如此密集地向各位大师“献媚”,表露其忠诚的迷影身份实属罕见。考虑到导演年届八旬的年龄,影片越看越有一丝黯然神伤的意味,也许这就是电影大师的共性,他们到了创作晚年总免不了要怀旧一把,在昔日的辉煌岁月里找回安慰感。

影片故事发生在电影节举行期间,一对美国夫妇去参加电影节,中途却双双出轨:妻子和一个有才华的法国导演发生婚外情,丈夫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当地女子。片中穿插了影史经典作品的标志性段落,从《野草莓》《八部半》到《祖与占》《筋疲力尽》再到《第七封印》等等不一而足,充满戏谑和幽默的意味,比如男主角在梦中看到两位女演员用瑞典语重现《假面》的一幕,或者是《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劝诫男主角多注意养生的建议。对这些大师经典作品了如指掌的资深影迷来看,艾伦这些妙想天开的致敬场景想必迷人而惊喜,而对于不熟悉的朋友来说,应该和片中餐桌旁的宾客听到陌生的日本演员名字后的反应无异。

这个偷情出轨的故事和艾伦过往的作品相差无几,人物和主题还是老一套,其中女医生和她丈夫的情节像是10多年前的《午夜巴塞罗那》的粗糙复制品。也许是拍摄场地和时间的关系,剧本看起来有点紧促。偷情出轨的故事哪里都会有,而发生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出轨事件,显然多了一点讽刺电影圈的味道。在这部半命题的作品里,艾伦透过人物的嘴巴说出私人的感情观,又在角色身上投射自己的形象,算是交足了功课。不过,这种精英自嘲的视角没太多新鲜感而言,在婚姻感情的话题上也没有深入精辟的分析见解。到了艾伦这个年纪,他的创作更加随心所欲,不再着眼于社会热点和历史政治,这种云淡风轻的创作姿态再加上近几年的性侵事件,令他在美国备受冷遇。幸好,他终归在欧洲找到知音,在晚年的创作中延续他对爵士乐的钟情,以及对无意义人生的思考。

 6 ) 挺有意思的

里面的频繁出现的很多电影原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啊,说实话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映射或者暗示某种观点或是一些导演/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恕我直言,伍迪艾伦的作品我了解的并不多,可能就算我看过了我也没注意导演是谁,所以我可能很难抓住该作品中心轴/中心/深层含义。

如果要现在的我去写这一部片子的影评,我估计只能从我所看到的,比较浅层的含义去说。

这是一段分崩离析,表面维系如何尚且不谈,但是内核必定已经烂掉长虫了。可以说夫妻双方都有了一段漂亮的affair,这段恋情/婚姻已经衰败,也必将走向衰败。mort的光怪离奇的梦境(网上评论说是致敬名作)从另外一种角度很好的表现了mort的性格在他人眼中是如何的,满嘴跑火车,so boring,没有任何一个女子愿意委身于他,so sad。absolutely。

不过当然,整部影片的色调暖黄,描述着那座hosting电影节的城市是如此美轮美奂,比肩于天堂,简直,我心中的dream city又多了一座。

2021年9月10日

16:30

 短评

三星半。因为我不high谜影手法,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直白,而非一种高级的手法,当然这部电影用得很不错,也很认真,有内容,有意义。比较微妙的是,这个电影是诞生于全世界都在讨论伍迪艾伦的私生活的时候,他拍了一部说电影的电影,有致敬的形式,也有评论的形式,还有主人公经历一个一场电影节的旅程对自己的“what I want,who I am ,who in the world am I ”的思考,伍迪艾伦是很会写人物的错误的,既有矛盾的性格,又有错位的欲望,最后以耐人寻味的失利收场,但谁看了都满足,因为他的电影就是我们人生里的一汪池水,风吹皮皱。

8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第54部Woody Allen。以戏谑+致敬的方式反复重演一贯主题,被cue影片不仅为了凑“迷影”,兼有点明主题的功能:《公民凯恩》——永存心底的rosebud;《八部半》——创作的焦虑;《祖与占》——三人行经典梗指代现实状况;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样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精疲力尽》——黯淡收场的确breathless;《假面》——破碎婚姻的真实;《野草莓》——回应“梦见自己做梦”,与父母的和解,质疑婚姻,面对死神的坦然,对老去的焦灼感;《泯灭天使》——惯常讽刺中产阶级;《第七封印》——在坠入黑暗国度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愧是老伯&费费忠粉,但老头不想再拍《影与雾》《爱与死》《罪与错》《我心深处》这般严肃的片;调侃影评人延续《好莱坞式结局》。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这种致敬实在是太无趣了吧,即使是我这种老头毒唯都嫌弃的地步了。最灵性的是挑3p对象,女人说汤姆哈迪,男人说我弟媳

15分钟前
  • 想吃肉
  • 还行

Woody Allen依然在坚守他的信条——“一定坚持原创,实在忍不住想抄,也得抄最好的。”可是这次抄的有点过于偷懒,毕竟年纪大了,又陷入前所未有的职业困境,可以理解。如果能设计主角跟年轻导演之间电影观念的代际冲突,效果可能会好过同属过去式的“欧洲—好莱坞”对立关系。另外,Wallace Shawn实在是丑到欠缺说服力,他适合卡通角色,年轻时能演芝麻街里的科米蛙,现在可以演伤心蛙了。

2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这拍的不就是沙丹退休以后的人生?

2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观影过程很放松,会给你会心一笑。但看后细想,人物关系其实仍然是伍迪多年来的命题:女性在老挫知识分子与高帅艺术家之间的抉择,而男性总在抱怨。然后加插了不少拼盘式的迷影梗黑白片断,灵感来自于主角痴迷且主攻的领域,再转变成一个合理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魇,这些拼盘是伍迪怀旧的产物,但明显不及过去类似《星尘往事》那样有意义。

2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在导演这个行当中,真正能够做到「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的人不多。我有两个候选:一个是愈加「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洪尚秀,一个是早已「绝圣弃智」的伍迪艾伦。因所得非所求而导致的「出轨」是必须的。逃避?不不不,那是《狂人皮埃罗》的风格,不是《公民凯恩》的选择。创作危机?不不不,那是《八部半》的问题,不是「五十一部」的问题。伍迪来《里夫金的电影节》似乎只有一个目的:以影迷身份给影迷拍电影,并以影迷姿态看电影。通过陈旧又略微有些新意的电影情节,我们很容易发现,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和权力不对等的两性关系不是这位老人的需要,平起平坐的爱情关系才是令他保持高产的灵丹妙药。似乎是从《咖啡公社》开始,伍迪电影里的主人公,无论世俗男女还是神秘死神都是被金灿灿的夕阳色所笼罩,那些极富层次感的光晕,温柔而耐看。

28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希望伍迪艾伦健康长寿,多吃水果蔬菜低饱和脂肪饮食,一定要锻炼,强度不用很大但每天都要坚持,别吃加工食品,也别忘记做结肠镜检查。

30分钟前
  • 新桥镇恋人
  • 力荐

电影不会催生奇迹,不能延长爱情,无法增添魅力,更不可成为现实。电影,就是电影,只是电影。看电影就足够美妙了,你还在奢求什么呢?(没奢求什么,是你自己拍《开罗紫玫瑰》撺掇我们做梦的啊,气人!!

3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6.9/10 一封过于直白甚至略有肤浅的电影情书附上一贯的小老头碎碎念,过度饱和的色调和广角畸变镜头抹去了作为“法式小品”的可能性,最后只落得一汪存在主义糖水,文学梗和电影梗把本应有的“风趣”占尽,所谓的欧洲大师都被“致敬”(戏耍?)一遍:公民凯恩,野草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第七封印,八部半,祖与占。最后谈分手女方还不忘沃霍尔和Rauschenberg的画(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这两位被小老头嘲讽为“商业画家”了)。但是手段太过于单一和简略,只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文本改写,而且现实-梦的单调二元似乎也未与作家-医生的关系产生更多构建。圣赛的美景似乎难以与小老头反复地自我怀疑,生死质问相互调和,还是布鲁克林桥下更合适。其中野草莓桥段主角推荐了冷门的稻垣浩执导的《忠臣藏》,值得一提。

39分钟前
  • 鲍勃粥
  • 还行

天哪笑死了,真的没想到老头还能抖出这么多东西,应该是作品序列里最迷影的一部了吧!从《公民凯恩》到《第七封印》基本把电影史里的名作全恶搞了个遍,看出来老头还是唯爱伯格曼。表面上还是欧洲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联想到近几次大奖风向不得不说很会阴阳怪气,当然被黑的最惨的还是到处跑电影节的影迷吧哈哈哈。尽管如此结尾的感情戏应该还是近几年里拍得最好最真诚的,找回了一点巅峰期的神韵。好多情节在影迷看来都会有共鸣吧,每个电影节都能有很棒的回忆,在电影节认识的朋友都是最好的人,感谢有电影让我们相知让我们做梦。

42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力荐

“因为他更喜欢有字幕的电影”

46分钟前
  • 白日梦鱼
  • 还行

我们来电影节看电影,伍迪·艾伦来电影节偷情。漂亮的圣塞巴斯蒂安,熟悉的迷影小剧场,小老头用一个个荒诞的梦向欧洲电影大师致敬。虽然没什么惊喜,但胜在够轻盈,而且看完又暗暗期待这个86岁顽童的下一部片,你若拍片,便是晴天。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伍迪·艾伦的新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尽管总是重复相似的故事,但那股子自嘲与戏谑劲儿就是这么有趣。这部算是结合了小老头的“城市电影系列”与元电影癖好。维托里奥·斯托拉罗镜头下瑰丽迷人的圣塞巴斯蒂安。一系列对费里尼、伯格曼、布努埃尔、戈达尔与特吕弗的【复刻影梦】都是信手拈来的发挥,在餐桌上报菜名般抖出[忠臣藏]与[影武者]演职员名单的段落,周围食客一脸迷惑嫌弃,真是对评论人不解风情“装X”的神还原。男主与女医生的尬聊、女医生丈夫被捉奸后的哭闹滑稽而真实。或许,在自负与自卑间徘徊,注定是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瓦尔兹版[第七封印]死神压台,给予养生秘笈与心灵鸡汤,虽简单俗套,亦彰显出人生的本来面目:一切看上去都没什么意义,但总应设法填满空虚,让自己充实起来。(8.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小说家随电影公关妻子同游圣塞电影节,却发现妻子和她代理的导演暧昧不清,做着《公民凯恩》梦的丈夫,也和凯恩一样经历着婚姻危机,气出了心悸的他,看病时却意外邂逅女医生,小说和现实、电影和电影节都融为一体,简直就是迷影盛宴。伍迪·艾伦将小说家的幻想做成各种经典影片的桥段来致敬解构,配合明媚的天、碧蓝的海、美丽的城和可爱的人,奉上了《午夜巴黎》之后的最佳作品。PS我也想和路易·加瑞尔这样年轻帅气有才华的导演暧昧。PPS妻子喜欢瑞恩·高斯林和汤姆·哈迪,哈哈哈哈我也可以。PPPS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太搞笑了。

55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20/01/12:老头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呢,哼!21/12/16:拖到年尾终于依依不舍得看完 个中妙梗 彼非鱼 不用强求

60分钟前
  • 2046小马
  • 还行

内在的,外界的,身体的,舆论的,家庭的,世界的,各方袭来的挫折与阻碍构成了创作上的深情,许久未见的真我流露。他来到欧洲,仍牵挂着纽约,在如今“变质”的电影节艰难的呼吁经典,缥缈的婚姻导致的背叛化作欲言又止的祝福,投身写作还是回到电影,情感困境入梦变幻为那似曾相识的黑白告诉了我们画面外老人的优先选择。戏里戏外,他都又一次与死神下了盘棋,不管怎样迷茫踌躇的未来,先好好活下去。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再一次为他带来了“新生”,重获再一次审视自己漫漫人生路的喘息和契机,为其依然能够拍摄而喜悦,亦为其能够因阻力故短暂停留而欣慰,其思考的究极问题似乎可以暂时先告一段落,目前他最需要的,是片尾那最后一句台词的询问,穿越到银幕之外。“感谢听完我的人生碎碎念,请问你们如何评价”,我们依然爱您,祝身体健康,创作不息!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喜欢伍迪艾伦的人会有一百个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依然是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可看着看着就笑不出了。同侪寥落,新人辈出,点到的导演大部分都已驾鹤西去,老头似乎也越来越觉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话不投机了。这最后一点点的自说自话拼成的电影,怀念一批大师,怀念逝去的时代。

1小时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很标准的伍迪·艾伦量产,来自晚年的自我剖析,高知和文青的结郁所在。是不是看过了那么多电影,却仍没有过好这一生?电影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讲过,可唯独不是你的经历。

1小时前
  • 后自愈
  • 还行

啊,又老又丑的文艺男使劲撩妹的样子是多么可悲

1小时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