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记1925

HD

主演:查理·卓别林,马克·斯旺,汤姆·默里,亨利·伯格曼,Malcolm Waite,乔治亚·黑尔,Jack Adams,Sam Allen,Harry Arras,艾伯特·奥斯汀,Marta Belfort,George Brock,海尼·康克林,凯·德利斯,James Dime,Leon Farey,Charles Force,J.C. Fowler,阿尔·欧内斯特·加西亚,Inez Gomez,希德·格鲁曼,丽塔·格雷,雷·格雷,F.F. Guenste,Jack Herrick,George Hol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2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淘金记1925 剧照 NO.1淘金记1925 剧照 NO.2淘金记1925 剧照 NO.3淘金记1925 剧照 NO.4淘金记1925 剧照 NO.5淘金记1925 剧照 NO.6淘金记1925 剧照 NO.13淘金记1925 剧照 NO.14淘金记1925 剧照 NO.15淘金记1925 剧照 NO.16淘金记1925 剧照 NO.17淘金记1925 剧照 NO.18淘金记1925 剧照 NO.19淘金记192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淘金记192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流浪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ie Chaplin 饰)随队伍来到阿拉斯加淘金。他在一间小木屋里碰见了通缉犯拉逊,接着淘金人吉姆也闯进来,并抢走了拉逊的枪。拉逊出去找食物时发现了吉姆正在开发的金矿,于是他没回木屋。小木屋里,饥肠辘辘的查理煮了皮鞋充饥,饿的神智恍惚的吉姆却把查理想象成火鸡追杀。突然,一头熊撞进来,两人一起把熊打死,饱餐之后分道扬镳。吉姆发现了拉逊占了自己的金矿坑,拉逊将他打昏,不料却在逃跑时掉下深谷。  查理在小镇邂逅舞女乔治亚(乔治亚·黑尔 Georgia Hale 饰),帮她摆脱暴发户的骚扰。第二次又巧遇她时,查理邀她除夕共餐,但是乔治亚爽约了,失落的查理只能在幻梦中为她表演舞蹈。被打成失忆的吉姆在镇上重遇查理,他请查理帮他一起找金矿。两人回到小木屋,却被大风雪吹落下了万丈深渊。醒来时他们惊喜地发现金矿正在身边。查理与吉姆淘金成功,在回乡的船上遇见困顿的乔治亚。在新闻记者的镜头前,查理与乔治亚亲密拥抱。欢天喜地天蓬传萨拉邦德最后的巫师猎人国语崇山峻岭极地行 第二季重生韩版茜茜公主Muv-Luv Alternative第二季蜂巢2021武林龙虎斗我的金山银山青春辞典之毕业季打不死的浪漫英雄窗中女孩狂暴巨狼新贤妻良母古惑丑拍档2021丰岛园勇敢者的游戏铠甲勇士哥谭 第一季恋爱犯规极速杀机谁在撒谎第一季孙老倔的幸福结婚计念日艳鬼狂情串流先锋大鱼2003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最遗憾是错过你宅女侦探桂香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泰国版)F16空中战将国语94独臂刀之情青蛙军曹合集午夜旋律断背山邪恶 第三季刀出鞘热血人面犬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国语版)我唾弃你的坟墓2010

 长篇影评

 1 ) 卓别林“流浪汉系列”巅峰之作

《淘金记》是卓别林“流浪汉系列”喜剧片走向成熟,迈向巅峰的标志,该片集中体现了这一系列片的所有优点:
1、成功塑造一位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夏尔洛形象,这一人物虽其貌不扬,但他拥有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爱打抱不平等可贵的品质,这一人物的塑造在整个电影史上也是相当成功的
2、创造了一种“含泪的笑”的银幕喜剧样式。片中许多精彩段落,如“小面包舞”,“鸭绒花舞”“煮食皮靴”“悬崖木屋”等,令人发笑,但稍一思考,这些段落中悲哀和无奈又使人笑不起来。
3、该片几乎调动了全部喜剧智慧来表现影片的三个主题:劳动的艰苦,饥饿,贪婪,该片将喜剧与悲剧融为一体,成为J“流浪汉”形象的最佳代表作。
4、被评为美国当年十部最佳影片的第一名

 2 ) 淘金记

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戏谑嘲讽之中窥见当时的社会形态,诸多经典桥段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可以看见一代喜剧大师的表演风格雏形,不过整体而言剧本略显薄弱,与后来佳作相比稍显生涩。但无疑,以小见大、悲剧色彩和命运交错的风格依旧亮眼。四十年代旁白配音版打卡。
如果一个黑白无声电影能令人时而悲悯时而欢笑津津有味还能带些现实批判意义,那就是charles chaplin,他似乎讲述着永远不会过时的喜剧和永远不会过时的悲剧,本片饱含着对美国早期探险者的辛酸敬意,叙述出属于观众的美国梦,其小丑情结不断描绘着比一般人差一点的滑稽美学,自黑自嘲当认祖师,人性的贪婪,爱情的苦恼,在审丑中转化成更强烈地向往真善美,在一部电影中汇集所有这些品质,足以仰视真正的影像大师,最懂得喜剧的忧伤。

 3 ) 一座可识别的里程碑

        不需专门去撸电影史或是导演传记,只要把最基本的电影语言书一过,即可会出卓别林这部作品在电影史上承先启后的意义。
        已知卓别林舞台剧出身,小丑最当行,联系起来即可肯定,这部电影的结构和动作都还是很戏剧的。冰原小屋、小镇舞厅、好心人木屋、小镇舞厅、好心人木屋、冰原木屋、轮船,总计就这几处场景,所以整部电影就是一部多幕戏剧。在每一幕,都是静止的封闭空间,一如话剧;仅有的街上、野外的段落,其实也是发生在舞厅门前、店面门前、好心人木屋门前,也就是说,并没有运动的镜头。同时,也很容易发现,除小镇舞厅这座稍复杂的公共建筑,有其360度的内景全景以外,两座木屋都只有半边:人物面朝我们,我们只看到的房间的一半—— 戏台上的布景,正是这样。动作方面,情节转折性的动作往往只是一次性的,而坏蛋驱赶夏洛、坏人与大个儿夺枪、夏洛假装冻僵好心人越摇他他装得越僵、大个儿饥饿致幻追逐夏洛……到最后雪原木屋在悬崖之上反复跷跷,大个儿与夏洛在其中折腾,—— 都是一再重复的、夸张的动作,正是这些rounds构成传统喜剧的笑点。
       但是莫以为卓别林就是把自个儿的喜剧,录像下来成了电影而已。举一个例子:夏洛、坏蛋、大个儿和夏洛困守木屋,饿得眼珠子都要陷下去;大个儿提议抓阄,谁摸到的扑克牌点数小谁就出去觅食,说着他就摸出了一个K;夏洛跟着伸手,一看,却是个3。他大怒,把牌一摔,转身背过去,没想到马上坏蛋就摸出个2,他瞅见,大喜,这下没什么心思了。但是从这个3到那个2,连他瞅见到大喜在内,总计10秒钟,放慢镜头看,其实是这样的:摔牌、转身、背对我们、一步跨到床前——我们以为他就要顺势倒在床上了,没想到接着就看到他伸手,——伸手够到墙上挂着的帽子,接着戴上就拂他的袖口,整领子,——这是要出门的节奏。
      这个小小的细节足以令人感动。充分说明了这个小人物,是随时有承担责任的觉悟的,不管情愿不情愿,好运还是倒霉。仅仅几秒钟他的怒火就撤掉,但是并不是不敢不去的怂,——他还在那整衣袖呢。这几秒钟内的精彩内心,是在戏剧里出不来的:只要没有声音、没有台词,只能不显。但是在电影里,卓别林已经意识到电影动作的四两拨千斤。
      虽然影片里的布景之简陋(或者说基本),跟舞台道具没差;但相比绝大多数剧情只发生在一个平面上的戏剧而言,电影里的空间关系就可以发挥得大多了。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小镇舞厅的楼梯,和轮船上的甲板梯,卓别林场面调度中最经典的一笔。
     小镇舞厅是一个一层半高的空间:地上就是舞厅,楼梯上到夹层,是休息的茶座,Georgia累了就上来休息。从她为了气那个帅比,挑中最怂的夏洛跟她跳舞,完了半是解恨半是逗他的,把头顶掉下、夏洛捡起的花,就送给了夏洛,自己上楼休息,之间还拒绝了帅比又一次的不懈调戏,——从那时起,夏洛同Jack的两次对峙,就都围绕这楼梯。说得更具体些:都发生在这楼梯间门前。第一次是夏洛手捧着鸡毛就当令箭了,守在楼梯口为Georgia挡驾,在楼梯口跟纠缠不休的帅比打架;第二次是Georgia辜负了夏洛准备的盛宴,留了留言条托侍者看到夏洛给他:她在二楼等他,夏洛满舞厅找她,找来找去都不知道在哪,帅比还故意伸腿绊他,——还是在楼梯间门前。最终夏洛是见着了她,但并不是走的楼梯,——自始至终,我们都不知道楼梯间里是啥样。显然,楼梯表明,直到这时,Georgia都是高高在上的,而且常规的途径对他也是不开放的。
      但是到了轮船上,就正好一个翻转:夏洛从甲板梯上滑下去摔到甲板上,才被已经卷起铺盖卷回老家的Georgia意外发现。这时俩人身份已经是天差地别。毫不意外的,最后一幕,他,她,男仆,记者,乘务,就都围绕在这爬梯前发生。这爬梯就是他的财富。最后一个圈出镜头,俩人手牵手走上爬梯,the happy ending,令我想起《西北偏北》最后的那个火车钻隧道。当然,希胖那个镜头露骨得多:但你要让查理做,也一样来得。
       这部电影今天再看不免有些老了,但是很值得。尤其虽然胡子、睫毛都很小丑,眼神还是遮不住的。尤其是51:27-34的那一个,击中了我内心中最柔软的那个角落。
       感谢查理。

 4 ) 《淘金记(The Gold Rush)》: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IMDB250 TOP 151)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2760786.html

The Gold Rush (1925)

这部电影又打破了我观影的记录,上映时间比1926年的《大都会》早了一年。本片还是一部Charles Chaplin的默片,不过我看的是新版,用旁白取代了片中表述剧情的字幕。

电影的故事顾名思义,讲述淘金者的故事。一个善良的小个子来到阿拉斯加淘金。阿拉斯加很艰苦,冰天雪地,而且缺少食物。小个子发现了一个小屋,他偷吃了屋子里的美食,这个屋子的主人是一个被通缉的罪犯,他与罪犯争执起来。随后,来了一个大个子,这个大个子已经发现了金矿,只是被风到了屋子里来。在大个子的帮助下,大个子与小个子制伏了罪犯,三个人决定都留在屋子里。他们三人抽签决定谁去觅食,罪犯抽中了。出门后的罪犯没有去寻找食物,而是发现了大个子的金矿,兴奋的他一不小心掉下了悬崖。屋子内的二人则幸运的杀死了一只熊,美餐一顿后他们分开了。小个子在淘金者聚居地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又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一个房子的看家人。女孩子承诺圣诞夜来晚餐,可是失约了。小个子很失望的时候,大个子因为找不到金矿,要找他来帮忙去寻找。在经过一番历险后,他们终于找到了金矿,成为了百万富翁。在船上,小个子又巧遇那个女孩子,从此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

电影的时间不长,讲述了一个很美好的故事。电影刻画的主要人物——大个子与小个子,他们都是善良朴实的人,他们辛苦的劳动着,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电影给予这两个角色的,就是有着一个美好的结局——双双成为百万富翁,并且抱得美人归。爱情事业双丰收,太美好了。此外,片中的坏蛋,那个被通缉的并且还要窃取别人劳动成果的罪犯,则是自己跌落了悬崖,仿佛命中注定一般。总结起来,一句话: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电影的这种童话般的故事模式,虽然给观众的感觉很美好,不过太完美的结尾给人的感觉太不真实,很假!不知道Charles Chaplin的用意何在,难道Charles Chaplin早期的作品都是这么的粉饰太平?

不过,电影本身还是很好看的。本片依然充满Charles Chaplin电影里各种搞笑的滑稽镜头,小屋内躲避枪击,与大个子厮打,舞厅内的舞蹈,帮人扫雪,以及最后片尾那段在悬崖上的逃生,都是爆笑的场景。片中的很多画面都值得一看再看,具体不多说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段扫雪的场景,把别人家的雪移到另外一家,赚每一家的钱,但是监狱的钱不敢赚。小个子虽然不聪明,可是不傻!实在是佩服Charles Chaplin的喜剧天分,可以编排出如此众多风趣幽默又贴合剧情的场景,太出色了。而且,他在这些场景中的演绎也是十分完美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景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表演的天衣无缝,很难想象这些画面都是事先编排好的场景!

还要说一下本片的拍摄技术。对于这方面,我并不了解,不过这是一部1925年的电影,现在却无法从布景、道具、特效几个方面看出任何破绽,就让我非常惊讶。好莱坞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做出雪崩、悬崖等等这样的特效,真的了不起。不过我还是可以猜测一下的,那些雪景都是假的吧,那个年代要想实景拍摄雪山,难度可是不小!

这是一部192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通过电影也可以接触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真正的美国。可以看到,那时候的生活与现在的差别没有多大,服装、生活习惯基本没有改变,而且那时候的女人都流行穿动物皮毛的大衣,现在也很流行嘛。不过,细心观察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人们更有礼貌,男人都会鞠躬,女人都会屈膝,虽然看起来比较繁琐,但更能体现出人们之间的互相尊重。

本片的演员构成也如Charles Chaplin其他电影一样,几位男演员搭配一个美女演员。片中演员除了Charles Chaplin之外,其他人的中文资料是一片空白,让我无从了解,看来这部电影真的是太老了。女主角Georgia Hale很漂亮,通过英文资料可以知道,她电影没有演过几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不拍电影了。好像是跟Charles Chaplin关系搞僵了,不过这是我的猜测。

总之,一部成人的完美童话,讲述淘金者们快乐、幸福、圆满结局的电影。

女星Georgia Hale

Georgia Hale

序列:0478

TLF.IMDB.Top170.淘金记.The.Gold.Rush.1925.D5.MiniSD-TLF

2011-07-31

 5 )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

    在默片时代,演员们无法通过口吐莲花来传达表演意图,只能把情感和思想透过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外化,从而弥补那时的电影这门艺术的无声的“缺点”。 因此,在默片时期,有些喜剧演员便始终只是一味踢打胡闹,其塑造的人物没有任何重要的性格特征,噱头庸俗无聊,除了刻意引人发笑外没有其他作用。
    而著名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通过多种多样的电影手段,最大限度地把喜剧从舞台或杂技场的时空束缚中解放出来,那些落入俗套的喜剧片电影工作者们的名字和影片只在观众视野中蜻蜓点水般出现了一瞬便消失了,而卓别林却名留青史,他的鼎鼎大名不仅在电影圈中广为流传,连普罗大众也被他的影片吸引着。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说的那样:“尽管夏尔洛是在游艺场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但他却不去取媚观众,而将喜剧净化了。他对简洁和有效的要求,使嚎头尽可能地简练到明白易懂。”
    在卓别林的影片中,话语向来是用手势、动作来代替的,比如《淘金记》中,他没有用字幕来表达他因女主角及其闺蜜们的来访而如何如何开心,而是用叉子叉住了两块面包在桌子上来了那段著名的 “面包舞”。今年三月,著名香港导演杜琪峰携他的金牌编剧韦家辉奉献给内地观众的“北上”之作《单身男女》中,高圆圆就来了这样一段类似的舞蹈,不知杜琪峰是否有向大师致敬的意图,如果是的话,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次致敬是失败的,非但没有达到卓别林的效果,反而给人带来了女主角刻意“卖萌未遂”的嫌疑。
    当然,这部影片并不能说明卓别林的滑稽美学没有为一些伟大的作品提供灵感,比如说,在费里尼的《大路》及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里,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卓别林对其他电影大师带来的影响。
    谈到卓别林的时候,我们不免会用到一句“笑中带泪”,在他的影片中,喜剧和悲剧的成份就是这样趋向混合,不容质疑的是,除了滑稽效果的营造之外,卓别林艺术的伟大是和他的现实主义的深邃紧密相联的。
    另外,卓别林总是通过精心构思的夸张的表情和手势,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和独特的个性。在他的《淘金记》中,一顿菲薄的饭菜被当做一餐珍馐,卓别林改造了靴子、鞋钉和鞋带的真实属性,找到了它们与鱼、鸡骨头和通心粉的共同之处,这恰好与爱因汉姆推崇的隐喻性的表现法不谋而合,因此,在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中,卓别林便成为了他列举“内心化”表演的最佳范例。
    所以说,卓别林的喜剧,不是简单的插科打诨,而是通过深入体验生活之后用喜剧形式表达的自己关于现实的思考,也许这也与卓别林童年的经历有关,他儿时就曾为了帮母亲“救场”而登上过舞台,从此便开始了演艺生涯。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儿时发生的事情,将会对TA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引申开来,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电影导演的作品也总会渗透着自己生活经历甚至学历背景,这也告诉我们,当我们分析一部影片的时候,不要一味听信所谓“导演阐述”,因为导演是可能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自觉地说谎的,看导演的成长经历及其另外的影片才是最靠谱的事。
 

 6 ) 关于默片的表现:以《淘金记》为例

       在我刚开始正儿八经地看电影的那当儿,要是谁跟我说什么“诗意的默片”、“再难重现的黑白片时代”,我就跟谁急。当然我并非技术万能论者,我不会傻到认为《无极》要比《霸王别姬》要好,但是当时的我认为,技术的进步毕竟给电影艺术本身带来了革新,使电影的表现方式更为丰富,效果也更为精彩。要不然干嘛现在重新发行的默片都要配乐配音呢?甚至要给胶片着色将其变成彩色片呢?

      后来我才渐渐认识到,所谓的“进步”绝不是什么客观描述,而是主观评价。“变化”一词才是客观的:有声电影、彩色电影、3D电影等等新电影形式,都不过是电影技术的变化,而并不必然是进步。技术的积累与丰富,并不必然带来艺术表现的“进步”,甚至“进步”一事,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个人喜好不同,对于不同的电影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评价,放在时间轴线上,也就有了进步还是退步的判断。

      卓别林与艾森斯坦们不会比当时的电影商们更为愚蠢,也不会比现在的我们更不懂欣赏电影。他们同样看到了有声电影的前景,不仅是商业前景,还有艺术前景。他们知道加入了声音,不仅可以使影院节省雇请乐队的费用,同时确实能够丰富电影的元素。但他们怕的正是这种丰富。他们怕的是在元素丰富了之后,导演对于某一元素的关注会降低,同时元素的引入会破坏默片的简洁明快。初期的有声电影印证了他们的前一点担忧,如《爵士乐手》等电影,由于仅凭“有声”的噱头就能使影院饱满,于是电影本身精彩与否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但是随着有声电影的普及,当仅凭“有声”已不足以吸引观众之时,电影的制作者自然会着力于电影质量,并逐步实现影音的协调,真正发挥有声电影的优势,也便使得有声电影的艺术含量日益上升。鉴之今日,其实3D电影的发展同样如是。现在市场上许多烂片但求以3D一名吸引观众,能起到一时之效,却绝难长久行之。热潮退去,观众变聪明之后,3D电影还是需要落力于其价值本身。到那个时候,3D电影如临其境的优势,才能普遍地和电影的表现结合起来,才会真的出现所谓的3D电影时代。

      而真正优秀的导演,自然会要求电影中的每个环节每个元素都尽善尽美,而不会忽视某一元素,反而多元素的融汇会达成默片所难以实现的表达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卓别林们似乎是过虑了。

      但卓别林们的另一个担忧却成为了现实。电影元素丰富了,默片时代也就告终了,默片中独特的美也随之告终了。默片之美,就在于其简洁明快,导演所有的意图,都要通过画面以及画面之间的组合呈现。在同一个画面当中,会赤裸裸地、毫不隐讳地将仅有的几个元素显露无遗。就如在卓别林的《淘金记》中,叙述Little Fellow初到舞厅时的那个镜头:

      远景是在舞厅二楼欢饮的人们,中景是在舞池中拥抱旋转的男女,前景,则是在喧嚣之外,一个人独孤寂寥的Little Fellow,没有声音,没有色彩,仿如一张简单而凌厉的黑白摄影,又确确实实像那些我曾十分厌恶的说法:像是一首诗:喧嚣的舞厅/拥抱着欢愉/我在其外。没有声音,没有色彩,也无需声音,无需色彩。一旦声音与色彩引入,就会危及到这样简洁的画面,这样明快的表达,和在白描画上填上空白,加上色彩一样,实在是大煞风景之事。从这个意义上,声音、色彩的引入,却是在破坏着图像的纯粹。当图像无需担负起所有的表达时,图像语言所本来所应具有的力度能够剩下多少也便堪忧了。

      再以《淘金记》中的面包舞一段为例:

      在除夕夜,Little Fellow想像着和Georgia共进晚餐,并在她面前风趣幽默地表演着面包舞。如果画面是彩色的,那么卓别林雪白的脸部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出,而观众的注意力也会被他所表演的面包舞所完全吸引,而难以注意到他脸上那严肃、专注的神情,在整部电影中,滑稽的Little Fellow也仅仅出现了这么一次严肃的神情——在他为心爱之人表演之时。而同样地,引入了音乐的话,可能会增添面包舞的节奏感,但却会夺去观众对卓别林脸上那无声的音乐的注意。

      进而言之,现实不是听到的或者是看到的,现实是需要我们去想象、去感悟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电影描绘现实的能力越强,其表现现实的能力就越弱,或者说这样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仅仅是现象的堆砌,或者就拿上面的例子为例,无论电影技术再如何发达,让人们感觉到舞厅的声音、炫影乃至气息,这样确实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却难以让人们感受到Little Fellow内心的孤独与无措。

      艺术表现手段之间是难以存在着所谓的替代关系的,因为彼此的取向是如此不同,效果又难以比较优劣。电影的出现,并不能取代文学的价值。同理,其实有声电影的出现,亦绝难替代默片的价值与作用。但问题在于,电影不仅是一样艺术,还是一样极其耗钱的艺术,而由于有声电影、彩色电影、3D电影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收回更多的利润,因此投资者会的资金会涌入到更高利润的电影形式中,而导致本来在艺术表现上处于平行关系的电影形式出现了逐次的替代。而第一个被替代者,就是这些诗化的无声电影。这无疑是种遗憾:卓别林拍的电影再多,也总有看完的时候,到那时,也只能去看哈七啦。

      我并不是说现在的电影不好,但是有时候总会觉得这样的电影是叫人变得越来越蠢了。默片时代中的电影元素虽少,但又不是硬塞给观众的,而是要观众自行提取的。但现在的电影,都是将种种元素一箩筐地扔给观众,甚至恨不得用画外音直接告诉观众导演想干嘛的。现在的观众也成为了日益丰富的电影元素的被动接受者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看懂《四百击》中最后的那个长镜头的?现在的观影者多半会直接拉动进度条跳过,然后心想这导演傻逼啊,跑就跑呗,这样跟拍有啥意义啊。而全没想到这是导演试图表现安托万逃离的喜悦,因为高兴,所以要跑;还有的却是不知何处是前程的迷惘,因为不知道要跑向何处,所以只能跑。如今的电影节奏越来越快,镜头越来越短,也是这个原因,慢了,长了,观众就要离席了。然后在这样的电影的熏陶下,观众也要变得越来越蠢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何时是个头啊。

      有图版请看:http://23992900.blogbus.com/logs/85542684.html

 短评

一个内心多么孤独的人,才能设计出面包舞这么动人的情节呢?卓别林的眼睛真好看,一个是这部,一个是城市之光,当他用略带哀伤又真诚的眼情凝视着你的时候,没有哪个姑娘不会被他融化吧?新年大家一起合唱友谊地久天长很感动,一夜风流里大家在大巴上合唱空中飞人也是,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桥段。

4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在无数个噩梦后,只有卓别林还会给你一个美丽的结局。黑暗让他看到更明亮的光。

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最闪亮的不是黄金,那些善良的人性,才是黑暗中的光。

7分钟前
  • 安东
  • 力荐

卓别林开启了黑白旁白片的辉煌,对于早期的电影航程他具有至高无上的贡献。即使在后人来看,里面的种种都是无暇的,他将一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演绎到了极致。那个尴尬的举帽礼成了他作为世人回忆的象征。淘金记,掏出了那个时代欧洲人的生活和梦想

12分钟前
  • 菠萝蜜个隆冬强
  • 力荐

那么多经典的段落和音乐都是这里来的啊,皮鞋原来这么早就有人吃的。。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卓别林演技集大成之作。1.吃鞋的那段每次看都要吐了。2.面包舞,一个人的新年夜,两根燃尽的蜡烛。3.喜剧结尾,屌丝逆袭,财色双收,怎知这不是又一场梦?

19分钟前
  • 米徳·苔尔
  • 力荐

经典 啊 经典 面包舞!!!一直觉得卓别林的电影总是在讽刺社会现实的同时褪不去那一层关于爱情故事的美好和怀念。

21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9.5;如何像卓別林一樣去愛一個人

26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于海南电影节,大东海沙滩放映。围绕在东北快手抖音大小V里的卓别林,好笑又悲情,天才之光抵过寒冷的海浪。

27分钟前
  • 娄知县
  • 力荐

即便是可怜的流浪汉,卓别林也让他保持着优雅,那只皮鞋吃得好像是只火鸡。小面包舞也很可爱。可如果是带有批判性质的作品,为何最后两人还是找到金矿了?大概不想让人们失去生活的希望。

28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卓别林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为后世所致敬模仿的经典桥段数不胜数:煮食皮鞋、烤鸡幻象、别人打架而枪总指着自己、带狗跳舞、小面包舞、悬崖木屋......发家致富+轮船偶遇的Happy Ending。PS:扯棉絮场景竟比让·维果《操行零分》早了八年!(9.5/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作为后世争相效仿的典范,本片的诸多精彩桥段早已无需赘言。他的作品总是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嘲讽社会弊病,以小人物的辛酸影射大时代的悲剧,往往笑中有泪,无奈之间又饱含温情。2012年的第二部电影献给举世无双的喜剧天才,永远的默片之王,集编、导、演、配乐于一身的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

32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我不喜欢夸张的表演,卓别林和周星驰是唯二的例外。

3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很想再看一遍无配音版。卓别林真的很懂爱情,一曲小面包舞足以名留青史...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的72分钟后期配音加字幕版本。开始五分钟实在难以忍受的后期制作,在我关掉音响,挡掉字幕之后这部电影才开始发挥它应有的魅力,喜剧性上完全超越摩登时代,也再一次证明了好电影是完全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四星半,一定找机会看一看95分钟的不带任何后期制作的原版。

45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木屋被吹到悬崖边上这一段足以封神。随着木屋倾斜,人和物体也不由自主地往右边倒,和巴斯特·基顿在1924年拍的《航海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那个年代要想拍出这个效果,其震撼程度不亚于2009年的人看《阿凡达》。还有查理跳出来的一刹那,木屋就掉下了悬崖,衔接得天衣无缝。卓别林大部分电影都是悲剧,这次终于拍了一次喜剧。不过我更宁愿相信查理死在雪山里了,这一切都是他临死前做的梦。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3.5。目前接触到最慢节奏、最沉闷的一部卓别林。而且恕我后生后知后觉,像这种包含较多里程碑桥段(吃皮鞋,悬崖木屋等等)的电影一旦被后人过分复制或效仿,其经典程度基本就和趣味程度达成反比关系了。

51分钟前
  • Ocap
  • 还行

依旧有许多开创性的场面:吃皮鞋,面包屋,倾斜的小木屋更是一段伟大的特技表演;遗憾的还是故事的某些地方交代地不清楚,例如Georgia缘何落魄;而Black Larsson的恶有恶报也的确宿命了些。

5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那天是誰告訴我喜歡卓別林很俗??? = =我是俗人我怕誰~儘管摩登時代永遠是我心中的第一。但是淘金記也是我最愛的他的作品之一【他的東西你有哪樣是不愛的?

54分钟前
  • MsLion0731
  • 力荐

卓别林在默片时代的成就完全超乎我的想象:经典的吃鞋子、面包舞,惊险的木屋坠崖…无论是主题还是技巧都已臻于完美。这也是他最让我心碎的一部流浪汉电影,命运捉弄他,爱情愚弄他,好在他靠巧合逢凶化吉,最后走上人生巅峰。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世界也会报之以善意。这是他的电影告诉我的真谛。

56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