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

HD中字

主演:杰瑞米·雷纳,安东尼·麦凯,布莱恩·格拉格提,克里斯托弗·沙耶,大卫·摩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拆弹部队 剧照 NO.1拆弹部队 剧照 NO.2拆弹部队 剧照 NO.3拆弹部队 剧照 NO.4拆弹部队 剧照 NO.5拆弹部队 剧照 NO.6拆弹部队 剧照 NO.13拆弹部队 剧照 NO.14拆弹部队 剧照 NO.15拆弹部队 剧照 NO.16拆弹部队 剧照 NO.17拆弹部队 剧照 NO.18拆弹部队 剧照 NO.19拆弹部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拆弹部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军侵入伊拉克后,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 饰)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接替刚在巴格达执行任务中牺牲的同事。拆弹组另两人,负责联络的士官桑波恩(安东尼•麦凯 Anthony Mackie 饰)和负责掩护的特种兵欧文(布莱恩•杰拉蒂 Brian Geraghty 饰)对意气用事的威廉姆斯相当反感。但在联合国大楼的拆弹行动中,抗拒命令强行拆弹的威廉姆斯却得到上校瑞德(大卫•莫尔斯 David Morse 饰)的赞赏。在一次仓库拆弹任务中,威廉姆斯认为被用作尸体炸弹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军营认识的卖盗版DVD的贝克汉姆(克里斯托佛•萨伊 Christopher Sayegh 饰)。小贝克汉姆的死让威廉姆斯更为疯狂,竟私离军营单枪匹马入城调查……本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等6项大奖。©豆瓣幸福之钟灵界蓝雾牙狼明星伙伴天方异谈2马戏小子遮蔽的天空苔藓电影眼漫游中国尼玛家的女人们印度之行搞定岳父大人养虎为患 安特尔博士的故事神样DOLLS亿万第五季心惊肉跳青春大反抗第一大总统黄金篷车大作战水落石出热血合唱团兄弟之道东陵大盗特工总裁校花宠妻醇美人生想成为奥田民生的男孩和让男人痴狂的女孩救我第二季保卫战队之出动喇!朋友!赤月湖吸血鬼暗芝居 第九季神秘的背影永恒生活西安事变(上)一仆二主国歌爱玛姑娘王室第三季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巴比伦饭店第三季起点天下无单父亲和儿子的地下偶像恋梦空间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细红线

《拆弹部队》这片名翻译得实在很一般:影片描写的其实是某一个EOD(军用爆炸物处理,就是这些拆弹专家)的生活;原文中的locker则指的是他们穿的防爆服——The Hurt Locker既指防爆服能够防止伤害,又隐含着这些人把受到的伤害锁在心底的意思。要翻译好它还挺不容易呢。

中文译名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我本以为影片始终都会讲在伊拉克的美军拆弹技术兵如何应付一次次的爆炸危机,然后随之成长之类的故事。但影片一开始出现的字幕就告诉我错了:

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
在战斗中狂飙突击往往能上瘾,强烈而且致命;因为战争就像是毒品。

这话是克里斯•赫奇斯,一个长期关注中东的自由派作家暨《纽约时报》记者说的。于是,你会看到这部关于拆弹技术兵的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与拆弹无关的情节:他们偶遇几个英国佣兵,并与之一起和伊拉克狙击手对峙许久;男主角因为看到相熟的小男孩被做成了人体炸弹,于是冒着夜不归营的危险去找男孩的家人……整个故事有点独立电影的那种散漫感,导演似乎没有带着明确的主题去拍它——这就对了,因为本片是凯瑟琳•比格洛的作品,这位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以拍摄男性味道十足的动作、科幻、战争片闻名(本人倒算个美女呢,虽然已经年近60了),她的片子风格硬朗、节奏流畅,还常常带着些另类的邪典气质。本质上,凯瑟琳属于“技术派”的导演,不喜欢过多地表现思想主题,这大概也是本片未能像布莱恩•德•帕尔马的《节选修订》那样出彩的原因之一。没有多么深刻和独特的思想,凯瑟琳更愿意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层面上(除了一点点不可避免的美国式人道主义味道):一个身经百战的拆弹专家,沉迷于拆弹的惊险刺激,却又厌恶战争的丑恶无序。在技术层面或者说电影品质上,本片几乎无可挑剔:节奏张弛有度;镜头虽然是近年流行的DV风格,却无炫技之感,相当漂亮有力;配乐极少极低调,但相当切合影片气氛;剪辑干净利落,恰到好处;演员也都有上佳表现——大概因为导演的人缘或者影响力,居然请到了盖伊•皮尔斯、拉尔夫•费因斯和《迷失》里的伊万杰琳•莉莉在影片中客串了几个小角色。当然,军迷可能会对某些细节有所抱怨,但我认为这不影响对本片的评价。

影片结尾,詹姆斯没能救下被绑了炸弹的伊拉克人,当他被冲击波击倒在地上时,看到天空中放飞着一只鲜艳的风筝,安全而且自由。然而回国后没多久,他却自愿回到了伊拉克,回到了拆弹前线——因为战争就像毒品。

更正:标题的解释有误,感谢网友的指正。hurt locker应该是士兵的一个俚语,一般指战场上非常糟糕的地方或者非常艰难的一段时间。

 2 ) 如何拆解战争机器——《拆弹部队》

《拆弹部队》(Hurt Locker)一如戴维击倒巨人《阿凡达》(Avatar),女导演Kathryn Bigelow成为了Queen of the World,有心人早已阴阴嘴笑道,是前妻打赢前夫的局面呢。

作为战争片,《拆弹部队》拍得不错,手提拍摄推进战争现场实感,快速剪接提升骚动紧张气氛。回望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意外地夺得诺贝尔和平奖,同年关于战争的美国电影也不少,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Inglourious Basterds是关乎电影本质的另类战争片,对菲林(film)本身的重视大于战争。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以黑色幽默手法讽刺战事,反战姿态背后是足以穿墙的虚无逃避心理。《阿凡达》也有不少战争的篇幅,回望又预示战争与资源争夺的双生关系。《拆弹部队》一开始就点明「战争就是毒品」(War is a drug),立意鲜明,而导演Kathryn Bigelow也成功地探入战争的本质。

《拆弹部队》主角三人,第一个是老手Sanborn,代表理性与经验;第二个是新丁Eldridge,代表学习与成长;第三个是强人James,他的角色令人想起自《现代启示录》以降在美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非理性战争狂人,因战事而变得神经兮兮,他们在影片中自然地作为被反思,甚至被批判的对象。《拆弹部队》中,强人逐步被塑造成一个拥有超卓才能的拆弹英雄,但影片在后半部分尝试拆解英雄的伪神性形象,同时拆开战争的恐怖面具。

影片中强人James是危机处理的专家,做事不顾一切,充满炽热的阳刚味道,而导演慢慢才揭示出他的人性阴柔一面,他面对人被活生生地制成炸弹时会怜悯(pity),孤独地闯荡巴格达夜街时会恐惧(fear),同袍因为自己的决定而遇袭后会内疚(guilty)。这些比较具人性化的心理特质和他的英雄面孔显得格格不入,令人思疑战争如何改变了甚至异化了James本来的心理面貌。

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关于他人的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一书中扼要地点明:「现代人最重要的期望和道德感情,是深信战争是畸形的,尽管可能难以阻止;和平才是常态,尽管可能难以获取。」在观看《拆弹部队》时,我们起初不禁纳罕甚至赞叹James的所作所为,但事实残酷,对不起,James的才能只不过是畸形的战争所造就的特殊能力或战争本能,诚如片头的字幕,战争就是毒品,战争几乎抽空了James的人格一面,James的才能表明他早已不知为甚么而战,但他已是寄生于战场上的战争机器或战争动物。导演没有说支持战争或是反对战争,不,她呈现战争本身的可怕。——这一刻,你脑海中必然回旋着这一把声音:Horror,Horror……

《拆弹部队》的结局是老手Sanborn坦率地说想有下一代,他依然拥抱着人性,有希望才能活下去。强人James却不安于室,抛妻弃儿重回他无法离开的战场,而我们都记得James惘然地站在空寂的超级市场的货品前,一时间好像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个性、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一镜头和战场上的残酷场面一样有力,对,是控诉力,但愿我们尚未麻木。

 3 ) 《拆弹部队》:战争与人

《拆弹部队》有两个参照坐标。
        一是当前热映的主流电影,特别是在各电影奖中与其竞争角逐的电影。该片自上映以来已经“斩获”大大小小的奖项十余个,其中多数是影评人奖,在1月18日揭晓的金球奖中,《拆弹部队》颗粒无收,之前热炒的卡麦隆与前妻凯瑟琳·毕格罗对决也成了媒体的一厢情愿。与代表影迷趣味的各类影评人奖相比,金球奖和奥斯卡更代表了普通观众和美国电影工业内部的态度。《拆弹部队》在电影奖上受到的“优待”和“冷遇”或许表明了电影观众趣味的分化:即便是佳作也不得不“选择”观众,无法与“全盘通吃”的《阿凡达》相比。我无意于贬低《阿凡达》而抬高《拆弹部队》,只是想唤起观众对这部电影更多的关注,有时影评不得不充当义务广告的角色。
        另一个坐标是战争片,尤其是带有反思性质的战争题材电影。有国外影评人称赞《拆弹部队》是至今为止伊战题材的电影中最优秀的一部,因为同类题材的其他电影都是些平庸之作。这样的评论听起来更像讽刺而不是赞赏。于是为该片寻找合适的比较对象成了当务之急,无疑,我们想到了产生过大量优秀作品的越战电影。我按电影反思的深度将越战片分成三个等级:一种是单纯以画面的血腥和残酷来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大量的平庸之作属于此列;稍高一个层次的是以战争中人的处境来反射意识形态的荒诞,同时讽刺现实政治,以德·帕尔玛的《越战创伤》和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为代表;更高一个层次的是刻画战争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但这种心理刻画必须具有真实的厚度,比如《猎鹿人》。还有一种属于第三等级同时又超越第三等级,比如《现代启示录》,战争不仅扭曲心灵,战争也使人洞见到人之存在处境根本的虚无性,就像库尔兹上校所说的“恐惧!恐惧!”,电影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战争了。《拆弹部队》片头打了这样的字幕:“在战斗中狂飙突击往往能上瘾,强烈而且致命;因为战争就像是毒品。”电影的主要着力点也不在视觉的残酷上,而在于战争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无疑,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是向反战电影的最高层次看齐的。
        
        电影的主要部分从拆弹专家威廉·詹姆斯接替牺牲的前任抵达巴格达开始。詹姆斯不像他的队友那样整天处于心惊胆战的恐惧和“今天我们幸存了”这样的祈祷状态,他更像一个不知死亡为何物的疯子。他来到之后,用于拆弹的机器人就废置了。当他跟一堆炸弹卯上时,为了更专注起见他可以把沉重的防爆衣也脱了。这位老兄似乎把拆弹这样危险的工作当成修车那么简单。而且,他明显“沉迷”于拆弹的过程,当人们都已经撤离炸弹周围,可以安全地引爆它时,詹姆斯拒绝撤离,在有可能增加队友危险的情况下继续把炸弹拆完。很肯定的是,在拆弹过程中,詹姆斯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快感。当他拆完炸弹,回到“悍马”里点上一支烟时,表情就像刚做完爱一样,疲倦而满足。复原回国后,他惶然若失,不久就在这种快感的吸引下重新回到了战场。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在电影中直接对战争做道德判断,即除少数的例外外,她没有通过战争场面的残酷来唤起观众的人道主义同情,她也没有制造戏剧性场面来讽刺美国发动战争的政治错误,当然,她更有没“站在”伊拉克的立场上以他们的观点来看待眼前这样战争。或许正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现实批判性”不强,产生了一个对它的最大误读:即认为这是一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甚至认为它是美国政府的“征兵广告”。这种观点认为詹姆斯在战场上的“云中漫步”是充满英雄主义的行为,而整部电影的意图就在于让人忘记战争的恐惧,在战场上像詹姆斯一样恪尽职守地完成使命。
        
        我认为这样的解读忽视了人物心理与塑造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忽视了这种所谓的“英雄主义”本身的悖论性,就像国内有位电影界老前辈将《巴顿将军》解读为军国主义电影忽略了巴顿这一角色身上的矛盾性一样。
        
        片中,当詹姆斯中士拆完一车危险的炸弹后,有位长官来表示钦佩之情,并问他总共拆过多少炸弹,在短暂的谦逊之后,詹姆斯肯定的回答:“873个,长官”。为什么他记得那么清楚?因为他把拆下的引爆信管都收集起来了。拆弹不再仅仅是他的工作了,而是某种必须完成的使命,在这种使命意识下,他对拆过的炸弹如数家珍。观众甚至可以揣测,这位中士说不定还为自己定了一共要拆满多少颗炸弹的目标呢!这让我想到了本届金球奖的另一部提名电影《在云端》。乔治·克鲁尼主演的裁员专家一年有300多天坐飞机出差在外,他早已没有了家的概念,或者,他已经把飞机和机场当成了他的家。他的目标之一是要坐飞机旅行满一千万英里,成为航空公司最高级的会员,算上他历史上只有7人达到过这个记录,比上过月球的人数还要少。克鲁尼对这种飞行记录的喜悦与詹姆斯拆弹过程中的狂喜是异曲同工的。无论你认为这种追求幼稚也好,变态也好,它都是由人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环境所决定的。人必须“因地制宜”地为自己存在的真实性找到依据。当人身处战场,目睹的都是无辜的杀戮和血腥的丑恶,对政治不报幻想,从家庭找不到寄托,为了避免自己沦为行尸走肉,他必须找到自己存在起码的价值和理由。于是,原本冒着生命危险不得不面对的拆弹工作成了这种价值和理由。这是荒诞的、变态的、畸形的,但这是战争从客观上塑造的,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可抗拒的。这就像鸦片一样,让人欲罢不能。重返战场前,詹姆斯对着幼子自言自语,“然后你会忘记你真正所爱的少数东西,当你长到我这么大时它们或许只是一两件东西,对于我来说,则只剩下一件了。”他最后剩下的那件东西就是拆弹了。
        
        再来说这种所谓的“英雄主义”。当一个人怀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同时在行动中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勇气和魄力,取得造福于群体的功绩时,我们说他的行为具有英雄主义。而电影中的詹姆斯呢?他或许有勇气和魄力,但他的自我意识早已变得迷离而晦涩,他重返战场前对前妻说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拆弹员”更像是一种借口而不是出于信念。更重要的是,他对拆弹的迷恋必然导致他的死亡,没有一种英雄主义是不热爱生命的,是这样急切地寻求死亡的。詹姆斯的拆弹,早已变得像《猎鹿人》中的俄罗斯轮盘一样,是一种了结生命的疯狂方式,是解脱的手段。
        
        本片很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导演的场面调度极佳地营造了战争的现场感,电影院的观众跟随战场上的拆弹队员一起紧张、心跳、焦虑,最后又得到释放。电影的非情节结构也使其很有纪录片的味道。导演拍摄时,让三四架摄像机同时对着目标,从不同的机位去捕捉现场的视觉信息,然后把不同摄像机拍摄到的材料再剪辑起来。最后完成的《拆弹部队》全片没有几个镜头持续3秒以上,镜头的数量远远超过普通的电影。

     我想说的是,《拆弹部队》或许具有记录的价值,但是整部电影的美学手段不是基于摄像机的纪录性,不是为了“完整地”捕捉对象的存在,它是基于某种心理主义,基于战场上的人对战争的感受方式。用这么庞大数量的超短镜头来组成一部电影,镜头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剪辑逻辑。在某些情况下,镜头模仿的是拆弹队员的目光,当詹姆斯拆弹时,其他队员必须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目光必须时刻变换,迅速转移。这样的镜头(目光)背后是战场上人物的心理状态。导演将这样的镜头扩大至整部电影,不仅是拆弹过程中,队员们在军营里休息时,甚至詹姆斯和卖DVD的伊拉克小孩玩足球时,用的也是这种高度变化的短镜头。这样的运用,其心理效果是惊人的。战场的紧张感已经退至其次了,这样的镜头和剪辑暗示的是人物心理的失常状态,他们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完整地注视事物了,他们的注意力被迫不停地转移、分散,一切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他们无法对周围的存在产生整体感。这多少有点像吸食了鸦片之后的感觉。这是一个人在环境中逐渐湮灭,人的自我意识逐渐丧失的过程。全片只有两种情况是例外,一是詹姆斯回国后的几组镜头,持续时间明显变长了,然而正是这种变化,暗示了詹姆斯回到和平状态后的不适感。另一个例外是高速摄影机拍摄下的炸弹爆炸时泥石从地面涌起和狙击枪弹壳落地的慢镜头。从节奏上来说,这两个镜头具有平衡的功能,同时,它们也具有心理意义:就像人在完全丧失自我(死亡)前投向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瞥。

    好的电影,要求形式和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完美地为主题服务。我认为《拆弹部队》基本做到了这点。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4 ) 茫然的英雄

     这场战争的敌人到底是谁?文明之间的隔阂究竟如何消除?看过《拆弹部队》(Hurt Locker),人们心中可能有无尽的疑问。在伊拉克、阿富汗,无数的美国大兵大概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他们面对毫无踪影的敌人,打一场不知道该和谁打的战争,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丧命。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故事,被很多英美影评人视作“为21世纪战争片下定义之作”。如果有一部电影能够为伊战代言,那可能就是这一部了。

  Hurt Locker本身指的是拆弹士兵们身上那层厚厚的防护服,当然从电影里来看,这层高科技的衣服并不一定能够帮助他们在炸弹爆炸时逃生。尽管《阿凡达》如今有着横扫一切的姿态,但卡梅隆前妻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导演的这部电影,在今年的各种电影节上与之形成了对峙之势,俨然是一段佳话。她摆脱了大多数女性导演只能拍摄浪漫爱情片或者文艺小众电影的桎梏,一出道就以拍摄各种动作片见长,算是一个异数。和卡梅隆的婚姻,也是在某次合作当中迸出的火花,即使分手以后,卡梅隆仍然对她有着“惺惺相惜”的推崇。

  影片一开始,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以盖伊·皮尔斯(Guy Pearce)为主角的英雄片:美国大兵将伊拉克平民从炸弹的威胁当中解救出来。但没过几分钟,他就命归黄泉,凶手不知道究竟是谁——拆弹的紧急关口,附近有个伊拉克肉铺老板拨通了手机,手机信号引发了爆炸。但又没有任何的证据说明肉铺老板是故意的,同样美国大兵们也无法下定决心朝肉铺老板开枪,以此换取同伴的性命。 

  随后到来的拆弹小组新任组长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盖伊饰演的前任组长作风完全相反,不按程序来,更像一个独行侠,而且性格固执,认定了什么就一定不会放弃。这是一个理想的牛仔式好莱坞电影典型主角,《阿凡达》、《星际旅行》的男主角都是这种性格的拷贝。只不过从美国西部来到伊拉克街头,一切都不一样了,不再有那些黑白分明的布景,没有美丽的异族女性来帮助解决语言问题,只有陌生如同外星、不停有冷枪和炸弹的满目疮痍的街巷。而这大概也是美国士兵们在海外普遍面对的问题,《拆弹部队》只是坦白地表示了出来:他们不知道怎么跟本地人沟通,本地人也没有兴趣与他们沟通。  

  他们认为自己在给异国的人民带去福祉,但本地人并不领情。而他们又无法真正越过文化的鸿沟,去了解自己正在帮助的人。詹姆斯认为自己和军营门口能操几句英文卖盗版DVD的伊拉克小孩“贝克汉姆”交上了朋友,他看到工厂里“人体炸弹”小孩的尸体,认定那就是“贝克汉姆”。于是从军营里偷偷跑出来,逼迫本地人带他去“贝克汉姆”的家,结果他真的认错了人,“贝克汉姆”第二天又出现在军营门口。伊拉克街头被拍摄得如同外星球一般陌生,詹姆斯穿行其中,气氛紧张堪比拆弹场景。  

  拆弹的紧张气氛贯穿了全片,还有无法预料的遭遇战,一切都不可知。就是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这样的超级明星,也一样不占多少戏份,他扮演的赏金杀手,出场以后不到15分钟就被看不见的敌人远距离狙击,死掉了。和以往的好莱坞电影里,坏人总是有血有肉不一样,这部电影里的敌人全部是看不见的。有很多主观镜头,似乎在暗示你,他放了炸弹,还有狙击手的主观镜头,但最终这些人都面目模糊。这有点让人想起哈内克导演的欧洲片《隐藏摄影机》(Caché)。不同的是这终究是好莱坞产品,这个题材本身不停游走于生与死之间,让人肾上腺素分泌更旺盛。而且最重要的不一样,是美国有一场真实的战争要面对,尽管面对的敌人,正如电影里所表现的那样,是看不见的。 

  有人可能会把这部电影解读为为战争辩护,尤其詹姆斯这个孤胆英雄的形象,按照通常的好莱坞逻辑理解,应该是一个被讴歌的对象。但一切恐怕并没有这样简单,詹姆斯是一个被战争异化到无法融入家庭生活、只想去前线的“怪胎”。他甚至会保留每一次拆弹拆下来的引信做纪念,他的战友认为这个习惯实在是让人毛骨悚然。他只是一个茫然的英雄,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做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事情,选择回到战场继续拆弹。而电影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敌人到底是谁?隔阂究竟如何消除?这大概也是导演提给美国的问题。

 5 ) 降龙十八掌+蛤蟆功+弹指神通+一阳指

女人拍战争片就纯扯淡。狙俩塔利班用个反器材狙雷达狙装甲车的M1982A1,你以为焗奶酪呢啊。这枪要是狙人身上直接血肉横飞两节还得少点,好像被巨人的脚在中间踩一脚一样。 一会拆弹,一会狙击2人组一个观察手一个狙击手,一会突击小队,一会拯救人质。你以为是Mitrix啊,脑袋插一芯片输入不同兵种现成教材的就行了啊。 我尼玛还以为最后再来段开战斗机上航母呢。 分开每一段都五星,合在一起一星。 这女导演好像读多了金庸小说了吧。什么好功夫都往猪脚身上拽。 这种武功高强阅历沧桑一脸苦逼刺激自虐中寻找解脱和救赎的货,古龙小说里一抓一皮卡。 先他妈真实,再他妈真实

 6 ) 本能

七分。一开场重量级人物就死了,瞬间将观众拉入战争的漩涡之中。然后就是一次次碎片化的拆弹任务执行,最奇妙的是男主在某次执行任务时发现一个用孩子做成的人肉炸弹,他以为那是经常向他兜售DVD的孩子,可是后来当那个小孩子真正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当时的他在想什么。

每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都逃脱不了PTSD,没有人能够在亲眼见到这一切以后还能不被改变(或者谈不上改变,可能会是你察觉不到的一些),无论是平民还是军人。我不知道那些伊拉克人一次又一次的人肉炸弹是为了什么,设计一个炸弹,向拆弹部队通告,然后围观他们,手持摄像,最好能拍到美国军人被设计的陷阱炸死的画面,当人变成粉红色烟雾,他们就可以告诉世界,这里还是我们的伊拉克,不是你们的,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以后更不会是。

在本片中,孩子被他们剖开肚子塞满了炸弹,他们是恶的化身,可是想想,伊拉克除了极端武装分子和平民,还是有中间阶层的存在的,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反抗与服从都只是本能而已,希望能有导演能够挖掘一下这部分人群,不要主旋律走到黑。

最后的最后,希望有导演能研究出新的拍摄手法来表现混乱,不要再经常性晃镜头了,晕(=_=)

 短评

《鹰眼与猎鹰》独立电影。

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凯瑟琳·毕格罗凭借这部满溢雄性激素的战争片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的女性导演。影片剧情较为松散琐碎,以一名对徒手拆弹迷上瘾的上士为视角,展现了深陷伊拉克战场中人残酷与荒谬的生存状态。大量纪录片式手持摄影、快节奏的剪辑和主观镜头营造出危机四伏的氛围。风筝和超市麦片架是出彩场景。(8.0/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国家大棒挥舞,士兵提着脑袋干。写实又紧张

1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其实还是有很多可说的地方,可惜一直对这种题材无感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睡着两次,入围奥斯卡的作品去年讨厌贫民窟百万富翁,今年不喜欢拆弹部队,他们分别最终获得最佳影片。

19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无论如何,通过那些真真切切得到的东西,才是你的最爱” 这部电影能真切的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痛感和毁灭…不知道奥斯卡大叔是不是越来越怜香惜玉了?最近几年总喜欢送一些小片叱咤颁奖季,不由得让人怀念上世纪末专属于《阿甘》《勇敢的心》《泰坦尼克》的奥斯卡大片时代。那些经典,今天还会重现吗?

2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单纯的讲娱乐性,这片子糟糕透了!但是结合现在伊拉克战争的背景,就有趣多了。记录片式手持拍摄的风格让人很深入的融进那个战乱阴霾下的城市,尽管是管中窥豹,但战争的残酷还是扑面而来,让我不禁想到和平的可贵。再有,Kathryn带此片和前夫的阿凡达角逐奥斯卡,让今年的评奖多了一份趣味。

25分钟前
  • tofubo
  • 推荐

客串都得一场就死

28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不乏精彩场面和震撼冲击力,但终归还是美国人用来自恋的。

31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两个大牌在里面当了炮灰...

32分钟前
  • 抠搜小怪物
  • 推荐

虽然你小成本了但还是没逃出美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同类题材不如去年的《止损》,某网友说的好,这种片子看十部和看一部是一样的

34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这部电影让我的眼泪喷了出来,没错,你说对了,就是那个爆炸的人弹。再有就是漫天的火光,人们的不安与哭泣,着实呈现了一片人间地狱。在地狱中,每个人都在面对着自己的恶果,有的人只是痛苦,但受够了痛苦的人会反思。

37分钟前
  • Quentin
  • 力荐

因此记住了一个男人的名字——Jeremy Renner

39分钟前
  • 曾经
  • 力荐

几乎不到三星的主流反战片.正义不过是一种爱好,人物不过是几张纸牌.最后和孩子的对话以及超市、整理房顶的无所适从已经不妙,重开的一年新入勤彻底让剧情流入俗套.这样的剧本能获最佳原创?剪辑虽然到位,却没看到有任何的亮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得了,看来近几年奥斯卡评委学院化严重水准堪忧

43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我一直在等这部片子的高潮。到了结尾我发现不是是沙漠里那场惊心动魄的小规模枪战,不是那个小孩子被做成了人体炸弹,不是最后那个惊心动魄的拆弹情节,而是最后在车里,他流着泪缓缓说话的那一段。虽然主旋律充斥着整部影片,虽然情节漏洞百出,但是我还是给它高分,因为军人里最平常的人性。

47分钟前
  • 你看起来很美味
  • 推荐

真实的虚构,平静的残酷。

48分钟前
  • 细胞核桃仁波切
  • 推荐

在毕格罗的眼中,卡梅隆恐怕和那个拆弹手没什么两样,他就剩下一种玩具了:拍电影烧钱。卡梅隆拍《铁达尼号》九死一生,他自己都以为不敢再这么干了,结果又弄出个《阿凡达》。《拆弹部队》的结尾说的不是别人,是前夫卡梅隆,这个冷酷的狂人抛下家庭,又回来了。他的借口是:观众像孩子一样需要他。

52分钟前
  • 叶子风
  • 推荐

这种水准的战争片 看10部和看1部感觉是一样的

5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电影对男主角JAMES的刻画从旁观者的主观视角渐变至深入其内心世界,整个过程不着痕迹毫不做作。很少配乐,却用战机声防空警报声等制造紧绷情绪。男主角的表演很棒。电影的摄影和剪辑也很出色。但个人觉得不值目前申奥的“大热”地位。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时间做久了新华社战地记者的专访,我看到毕格罗的每一帧画面都如同当时在看素材一般的感同身受,这种充斥着真实和震撼的影像,早已超过了它的载体-电影本身。PS:爱死JR,现在他竟然这么火了。

1小时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