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看了《白宫管家》,两部电影,所说叙事方式不同但是都指向一个主旨,诉说黑人的压迫和反抗,观影过程中我想到了奥巴马,为什么以前没有,在奥巴马当政时候接连出来类似这样的电影绝对不是偶然原因我觉得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明白。 说说观影时候给我的感觉看着有点想睡觉,而且很想快进,整体的节奏感觉感觉有些凌乱,过于平铺直叙没有高潮没有低潮,而且故事的叙述方式是一站到底的节奏,除了过程中穿插一些主人公的回忆之外,叙事上面过于单一,但就整体的故事叙事上面很完整让我看懂电影演了什么。 不过这样的电影是一种看了开头知道的结尾的电影,但是当作一部反应当时美帝种族歧视的电影来说还是很深刻的,值得去看一看,也很值得去思考和通过电影重现当时奴隶与奴隶之间,奴隶与奴隶主之间,奴隶与奴隶主佣人之间,复杂纠结的关系,和男主人公逃脱奴隶身份恢复自由身的困难。 影片不只是说着肤色之间的歧视,同时也反应等级之间的那种不平等和当人面对困难时候的孤单,压抑,无助。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没有感觉不过回味起来还是感触颇多,看你怎么思考了。 一句话说感觉:回味起来还是很有味道的,值得去看第二遍,不过整体的叙述上过于平淡,如果不能安下心去欣赏建议还是不看的好,不然又会骂娘了。
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那段著名的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现在仍然谈论着政治正确,林肯维护黑人的人权是为了利用黑人的一份势力,后世维护黑人的人权,包括中国需要借助其政治力量。但是即便是这位黑人导演是秉着讨好的目的拍了这部影片,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因为安心坐在电脑桌前,看完了影片轻飘飘说一句政治正确,NMSL(那没事了)我说不出口。
影片里多次出现对包括主人公所罗门在内的黑奴折磨的长镜头,把帕茨赤裸着绑在柱子上受刑的片段长达6分钟。黑奴不论男女,赤裸着洗澡换衣,对,就如同中学课文里描写上世纪被骗去在工厂打黑工的中国女性一样--“猪猡”,在白人奴隶主的口中把他们喊做“狒狒”,他们作为个人财产被疯狂压榨。没有太多的艺术加工,就是一遍遍的用鞭子疯狂抽打。而失去尊严的奴隶,有如待价而沽的牲畜。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最可悲的是忘记了疼痛的人,奴隶主不仅仅奴役了身体,还给他们的精神上了枷锁。所罗门在之后写自传时,对自己的罪行倒是做了忏悔。
在他还是一个自由的小提琴演奏者时,曾对沦为奴隶的黑人视若罔闻,还朝奴隶主打招呼,奴隶主却只是拉低了帽子,拉着奴隶走开了,毫无疑问,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所罗门也是一个自私的人。
在他第一次被卖到奴隶贩子手中去寻找买主的途中,看到女人被带走时,一脸哀求的出面的黑人直接被杀,其他人也都不敢出声,只是把他的尸体扔进海里。在奴隶市场,那个最先提出要逃走的黑人在见到自己的主人后高兴的走了,不顾所罗门在后面的呼唤,无疑,他也是自私且认同了自己奴隶身份的人。
在被人挑选时,小男孩不断跳起,展现自己的健康想找到一个主人,看着被迫分离的母亲和儿女,所罗门只有惊恐地拼命拉小提琴。
在第一个主人卷福家里,所罗门因为有水路经验和小提琴技巧受到关照,所以对被拆散家庭的母亲一直哭泣感到不满,质疑她为什么给主人添堵。实则卷福夫妇虽然抱有同情心,但是并不会为了所罗门而放弃奴隶带来的利益,打破了所罗门的幻想,否则所罗门恐怕也会变成一个奴隶主手下无比忠心的刽子手。
如同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里黑奴管家一样,第二个主人棉花田里监工也是一个黑人,并且毫不留情地把鞭子抽在奴隶身上。不过只给了一个模糊的镜头,不如姜戈里详尽刻画。
在接受外出任务想出逃时,撞见两个黑奴被施以绞刑,所罗门也是痛苦而恐惧的跑开了,并放弃了出逃的念头,因为整个南方没有主人的黑人只会被再次抓走贩卖。
每天被丈夫施暴背叛的黑人夫人默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她脱离了被奴役的境遇甚至还可以接受其他黑人的服务,所以她还劝说帕茨接受奴隶主需求。帕茨每天付出比男人还大的工作量,但是得到的不过是猜疑和打骂罢了。
所罗门对于帕茨的遭遇虽同情,却不肯杀了她让她解脱,不想让自己手中染血。最终终于有机会回到北方,与帕茨挥手告别。
精神上的奴役是最可怕的。社会上,只要有坑存在,只要我们不去将其填满,今天掉下去的可能是别人,但明天就有可能是自己。
---------分割-------
看到B站上评论区反复提到黑鬼,nigger,甚至为奴一万年,我感到一阵无奈。提出的理由说怕被污染,活该奴役,我觉得不过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是黑人罢了,所以他们过得更惨一些岂不更好,甚至直接诅咒死光。
没错,有很多黑人在广州集聚,但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偷渡来的,自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就是社会渣滓,所以所有的黑人都该死吗?什么时候开始相信黑人基因和种族都具有劣根性了呢。说法简直可笑,被种族理论洗脑了多少人,‘黑人没有人才’这种话都能说出口,黑人政界、音乐界、舞蹈界、演艺界、体育界、农学都有卓越成就,甚至诺奖得主有14位。
任何种群都有其上限和下限。
就跟咱们国家的主旋律片一个意思,这部作品从题材上就是个命题作文。
揭露奴隶制的黑暗,宣扬人道主义精神,这和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为弱势群体平权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电影存在很大的局限,比如人物上很难有新颖的设定,它不像架空电影,你没法反其道而行之弄出个黑人集体文化水平高过白人,因为不符合事实;剧情上限制更大,主体肯定苦情,结局肯定解放,这上面不好做文章,你要是拍个一直苦情到结局的,那你拍它干嘛?再加上这片子本身就是非常严格地按照起承转合的节奏拍的,不可能到一半忽然转换节奏出现什么高能桥段。
但饶是这样的命题,这部电影还是能赞上一声精彩。
不是说因为这片得了奥斯卡,我就非得装大尾巴狼说它好。只能说版式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尽管我没有被剧情吓着,也没露出老母亲的笑容,我仍然被角色们的一举一动,和镜头音乐的每一个变化打动了。命题作文的一大优势就是剧情完整,加上演员演得认真,画面配乐做得考究,让我看着不怎么让人开心的剧情,感官上却挺舒服。
而且这个题材的电影想拍得难看实在是太容易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连续被喂两个小时刀子的感觉,或是代入一下连着批了八个小时破烂作文的语文老师……能在里面看到这样一篇,要我就给打满分。
如果还把视线停留在肤色之争上,例如同情黑人什么,看这部电影就白瞎了,其实是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关系阐述。绝大多数时候,主人公是一种无助亦无能的状态,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就是麦奎因作品主人公常见的状态,人生就是一座巨大的牢笼
他足够克制不讨好,却用最俭省的镜头传达出最深层的情绪;时而仁慈时而残忍,不留任何余地,你只能承受。这明明只是Solomon的故事,却为什么每个角色都活得如此真实。观影两小时,强迫我对自由、种族和其对美国的影响做出比此前二十二年还要多的思考。没有不感冒的题材,只有不够好的作品。
鞭笞那场戏可以在影史上留名吗?坐我右边的一位满手臂纹身的白人青年在完场灯亮的那一刻满脸是泪,很震撼。另外如果这部电影能赢下小金人的话,连续两年奥斯卡的主题就都是“加拿大拯救男主角”了啊。
高大上的展露出美国奴隶制的残酷,黑奴没有人的权利,奴隶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主人,以此唤起观众的同情。麦奎因驾驭这种历史剧太中规中矩,主旋律精神、颠沛流离的“散”都和《战马》如出一辙,并且急于将血迹斑斑和泪水哗哗洒向观众。不可否认,它的工整和政治正确绝对是奥斯卡的那杯茶。
大熱片果然是有理由的,看完哭的稀裡嘩啦的。男主那種眼神痛苦定格真的好戳心,看來小金人是無疑了吧。還有就是卷福、法叔和皮帥的出場真的是不知道說啥好。但整體劇情發展太正了,完全是雲淡風輕地講了個故事,沒有太多驚喜。雖然這樣,故事感人還是够了的,那首黑人靈歌現在一聽到還是很戳
男被骗,女被奸,日摘棉,又挨鞭。当牛做马十二年,逃出生天。
男主被吊在树上那个长镜头看得我快窒息了……
挺好看的电影啊,对本片最莫名其妙的指责就是摆出一副不屑状“哼,政治正确性”,神经病,黑奴题材就政治正确性?就以此被阴阳怪气的指责?这类题材不能拍还是怎么着。
抛开烂番茄的好评,抛开各电影节的盛誉,客观来讲,没有看到电影的闪光点。作为华人,本就对美国史黑奴史不甚了解,很难有共鸣;再安插到这么一部节奏缓慢步调松散的片子里,就更难有代入感可言。个人觉得,用“饥饿”与“羞耻”的手法讲故事实在太不聪明,唯一有印象的只有法鲨的演技。
看来种族问题是美国人永恒的痛了。本片无疑将成为2014奥斯卡热门,男主的演艺完全足矣角逐最佳男主了,而法斯宾德当是最佳男配的有力争夺者。其实我承认我是来看卷福、小法还有皮特的,节操充满了我的小宇宙。7.9
豆瓣平分如此之低,怀疑我们看得是否是一部片子?
因为有法鲨在,总是难以严肃的对待这片子,总觉得这是部喜剧,这个男配实在太出彩了。只可惜“高贵冷艳鲨”不跑颁奖季的公关活动,可能要可惜了。剧本过分的工整,价值观过分的正确,一个有观影经验的影迷估计可以预料一切,除了那些过分直接的暴力和奴隶制下会扭曲到何种程度的人性。★★★★
不管所谓"主流"评论界这次如何溢美之词泛滥;我从客观~高于历史`纯粹美学观赏角度-觉得此片非常一般.除去摄影配乐等细节流畅外,实则就一部非常平庸的影片。连叙述都并不紧凑/颇为涣散..导演的功力尚未到火候~掌控力平庸。看到最后根本就没怎么真正从人性角度_来释怀or上升(发泄)·自由感~精神/内力?空
麦奎因太爱法鲨,白皮肤当不了主角,就把比主角还要出彩的角色给了法鲨,这就是真爱,雷弗恩和维伦纽瓦都学着点吧。
长出一点点的中长镜用得很精彩,让种种情绪悬而不落。奥德赛一样的屈辱之旅,内容中正无偏差,力度属于绵里藏针型。配乐有时喧宾夺主。
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全球我第一个说
麦昆在好莱坞下延续了自己的风格,用一个人在极端状况下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直接展示(同时尽量简化台词)对观众进行最本能的冲击。视觉方面非常好,每个镜头都有其意义。巧妙的是还淡化了“十二年”这个概念,强调一种状态的延续性,连长镜头都成了这种延续性和推进节奏的工具,后半段令人窒息
太揪心。这为奴十二载的处境,就喻示于所罗门抻长脖子吊在树上,拼命在湿滑泥地中踮起双脚的那个长镜头里。看时好恨没有Christoph叔来把法鲨一枪爆头啊!我得去重温<姜戈>和<林肯>,一搞心理重建,二来再次感受一个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白人,如何可以超越自身的种族、出身和阶级去思考、去行动。
当Solomon拿起皮鞭抽打Patsey时,腾起的血雾确实有些触目惊心,它呈现视觉上的恐怖。这部控诉类的电影比预想平淡很多,并没有太多触动的地方。不过片中探讨的很多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人的兽性。黑人在压迫下对同胞的冷漠。获得自由的Solomon只能默默离去,而其他人则将继续受苦。
用变换空间角度和时间长度这些看似最简单的手法将观众拉进画面里是麦奎因的拿手绝活,他每个镜头的动或不动总是有着表达意义和最直接的冲击力。此人掩盖在冷静之下的坦率与热血也在这个关于生存的史诗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沉默的悲悯和无力的抗争随时间而积累,获救一刻远远不是人间悲剧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