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戈尔的一生

HD

主演:凯文·史派西,凯特·温丝莱特,劳拉·琳妮,加布里埃尔·曼,梅丽莎·麦卡西,罗娜·迈特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2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3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4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5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6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3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4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5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6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7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8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9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卫·戈尔的一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贝茜•布鲁姆(凯特温斯莱 Kate Winslet饰)是纽约某新闻杂志的知名记者,她接到了一个任务是去采访一名死刑犯大卫•戈尔(凯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饰)。戈尔的罪名是强奸并谋杀了康丝坦斯•哈拉维,并将于周五下午6点被处以死刑,那么布鲁姆将要采访并记录的就是戈尔人生最后的三天,而此前戈尔拒绝了一切采访。布鲁姆起初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但在和戈尔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一切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于是布鲁姆决定用仅剩的三天开始寻找真相…… 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的导演艾伦•帕克凭借该片提名200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金海情你是我的城池营垒恐攻密码战鬼妻勿語暗夜狼人冥王星时刻垛上花朋友游戏 真人版上成成烽火之营救行动女销售勇闯时装周失踪的女人 下(国语版)火烧红莲寺四平青年往事小扒手道奇暴走武林学园第一季爱情交响乐看不见的客人2016花落花开徽州女人叶塞尼亚我去哪儿?戈德斯通杂家小子无耻之徒第二季新倩女幽魂疯狂娱记完美诱惑刃牙:最大格斗篇卧底第二季2020寻龙三甲邪恶力量 第五季纳克鲁斯搜索者1956恶心金钱与爱情尸者帝国太空异旅讹诈1929第三波2017王夫人鬼魂超能造梦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死不回头的愤青,愚蠢的逻辑!

  演技不评论,说说内涵,个人观点:

 用蔑视甚至践踏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珍视的东西,成立吗?我很愚钝,私以为不成立!不懂得珍爱自己生命的人,怎能真正懂得珍爱别人的生命呢?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懂得热爱别人生命的人,必定是懂得热爱自己生命的人。影片给出的背景是盖尔事业上和婚姻家庭上的失败,这就足以促使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吗(没有这两档子事,以影片的叙述,盖尔显然是不会去“殉道”的)?是的,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没有经历过盖尔这样的经历;我只是作为一个评论者在行使我评论的自由和权利:我认为他并不真正热爱自己的生命;因此奢谈什么他人的生命权利,这个时候,让我觉得可笑了!

 其次,抛却个人观点,在逻辑上检讨一下:盖尔与他的“合谋者”,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误判死刑的成立性。那么,我要问,盖尔们所反对的真正的敌人是谁?是“合法取消他人生命权是否合理”这样一个人权问题或曰伦理问题,还是“司法审判程序是否有可能误判死刑”这样一个司法问题?盖尔们用自己的生命,所证明的,只是司法审判程序有可能出错罢了。这就构成对死刑反对的任何理由了吗?如果凭这一点可以反对死刑,那也可以反对无期徒刑,可以反对30年、20年、10年。。。7天,最终因噎废食,反对人类一切司法审判,因为人类一切司法审判,都有可能是误判!

 最后,盖尔们的做法,看似伟大,实际上是对法制精神的亵渎!人类没有完美的法律、完美的审判,但基于人类精神、基于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法制审判假设了被告人的求生欲望,假设了被告人基于其求生欲望在被冤枉的情况下会吐露实情以求公正的审批。但盖尔们既没有在审判时说实话,而且故意用了一个蹩脚的律师或故意让一个优秀的律师去蹩脚的辩护,有意使一个可以无期的案子被判死刑,然后来嘲讽这判处死刑的法律是不健全的。多么可笑呀!是的,在这起案子里,整个审判是无效的,但它仅仅对自己求死的人无效而已;这种无效性,并不能否定对有求生欲望的犯人的审判的有效性!

 最后的最后,我要说,盖尔们,去死吧!不怕幼稚,不怕深刻,不怕深刻地装幼稚,就怕幼稚地装深刻!这种片子,可以用你的“深刻”去俘获幼稚者,但俘获不了我,哈哈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写于11年,以下14年。


无意中回来看看这篇一时兴起写的影评,3年多前的事了,下面居然有很多回复,而且总有人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死刑是不可逆的,我的妈呀,我原来咋就没想到呢,这个天大的秘密是怎么被你们发现的?

对这些伟大的发现者们,我再补充两句吧。
强奸处女是强奸,强奸妓女也是强奸。不可能因为强奸的对象是妓女而不是处女就要从轻发落,这一点你们总该同意吧?

我由之要说的是,只要是误判,就是不可逆的。轻的误判、重的误判,都叫误判,但误判本身之有可能出现,并不构成对司法审判的否定。误判死刑了结人家一生,误判十年二十年毁了人家最青春宝贵的这段光阴,难道你们就觉得这个是可逆、可弥补的吗?别说十年二十年,就是几个月、几个星期都是不可逆的。那么,是不是说考虑到一切司法审判都有可能是误判,都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不可逆的不公正的伤害,我们就要废除一切司法惩罚呢?

你们想表达的无非是,死刑不可逆,所以应当废除;其它的哪怕是无期,都还可以纠正审判中的错误,所以其它罪罚还是可以存在的。近一步,你们潜在的逻辑是,只有生命权是不可侵犯的,除了生命权之外的一切权利,都可以被侵犯,大不了后面我承认错误向你赔礼道歉对你进行补偿就是。
那么现在,旁观者必然已能看清,究竟是你们不懂得尊重人权还是我不懂得?对他人致命的伤害不可饶恕,对他人小的伤害就是可以容许可以原谅的,是吗?

愚以为,一切司法审判,确乎都有可能是误判,这也正推动了人类的司法制度、司法精神在一直前进,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来保证所有审判的公正和合理有效。我们应当对一切案件——无论是杀人的,还是偷了一颗白菜的——采取同样的慎重、付予同样的公正。但同时,我们绝不能因为害怕误判,就废弃某种合理的惩戒方式,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掉这种惩戒方式,而是消灭掉在此种惩戒中的不合理不公正。

我很疑惑,我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2 ) 药家鑫以死肯定死刑,大卫•戈尔以死否决死刑

22日,药家鑫一审的结果出炉,最终他是被判处死刑并被剥夺其终身政治权利,这样的结果总算是顺从了民意,在之前一系列的炒作以及某位专家的结论下,真有人会以为药家鑫可能会逃过一劫。所以设想一下,如果药家鑫最终得到的判决并非这个,又会有多少人大呼“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药案本就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杀人偿命的案例,只不过在媒体的过度曝光之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各式各样的媒体,或为了公正,或为了真实,或为了点击量,或为了收视率,或为了销售量,都多多少少,在不同程度上对“药家鑫不该死”这一观点的传播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无论是从表面证据还是从法律来讲,药家鑫都应该毫无疑问地沦为死囚,可是却一再传出“连刺八刀是因为其练琴的惯性动作”,“药家鑫有其童年阴影,杀人是其心理行为”这样为其开脱罪名的结论,更有甚,某电视台造假其父亲的职业以增加药家鑫其身世的悲惨性,为药家鑫的判决制造了些许悬念。

药案在我们中国引起的讨论和争议是前所未有的,当年的马加爵即使有着比药家鑫合理一万倍的杀人动机,比药家鑫要悲惨一万倍的身世(其实药家鑫一点都不可怜),但是他的判决却没有产生任何悬念或者争议,没有多少人为他求情,而他更没有像药家鑫般泪流满面睇哭诉忏悔。只是相隔了几年时间,两件杀人案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每天的过度曝光渲染以及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得忽视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人权主义观念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开去,而是否应该废除死刑也成了不少人思考的问题。物质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在分秒必争地改变,所以中国的文明程度不可否认有了一定的发展,从以前个别的理解已经慢慢往全民的觉悟进发

《大卫•戈尔的一生》讲的是一场扣人心弦而早有预谋的试图推翻死刑的自杀案。主角大卫•戈尔将自己策划成一谋杀者来否定死刑的可行性,在他以及一些反死刑的人,特别是那些为了挽救一条条已经被判死刑的生命而孜孜努力的工作者眼中,死刑不仅仅是残酷且不人道的,还有的可能就是,某些案件死刑的判罚是错误的,很多清白无辜的人是死在错误的判决中。一旦被判了死刑,就算案件万一是误判的,犯人万一是被陷害的,他们也将无力回天了。然而,如果没有死刑,无辜的死刑犯将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的平反,也给了机会别人为他们平反而重获自由。大卫•戈尔和他那个得了癌症,命不久矣的朋友精妙地设计了这么一件实质为自杀的谋杀案。他们的精心布置就是为了使大卫•戈尔无法逃脱罪名,所有证据均指向大卫,但是这样一件看似证据确凿的谋杀案却是与法庭最终审判相违背。只要再多几分钟,大卫•戈尔将免死于被注射毒药之下,他也就能重获自由身。但是,由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记者最终未能及时赶到。就算最终世人都知道大卫•戈尔是无辜的,但他也只能承受法律下的一死。这样的一个结果无疑是对死刑的最大讽刺和反抗,也是这么一个案件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废除死刑活动的发展。

其实把药案和电影中的案件联系起来说是有些牵强,药家鑫的死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任何冤情可言的;而大卫•戈尔的案件是过于极端的,有待商榷的。但是相同点都是两件案件都引起了我对死刑的思考,药案更进一步地巩固了我对死刑的支持;电影却又改变了我的某些观念,动摇了我对死刑的看法。药家鑫以死肯定死刑,大卫•戈尔用死否决死刑,这看似矛盾,但其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杀死该死的人,放生无辜的人。可是,在某些时候,该死的人活着,不该死的人却死了。这就又回到死刑应否存在的辩论中了。

 3 ) 这是部错上加错的电影

以自杀伪造成他杀,自己自愿扮演杀人者入狱接受审判,最终导致自己错判死刑,并且最后执行。死刑执行后,再由人释放关键证据,来证明这是错判。这实际上就是二人主动选择了自杀,伪造成他杀,诱使法庭作出了错误的判决,以此证明死刑制度的不合理。

但这是错上加错,用错误和欺骗的行为,诱使产生了错误的结果。而且废除死刑是为了尊重生命,却采用了不尊重生命的极端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本身就是亵渎生命的行为,也是亵渎法律。我十分不欣赏这种行为,我不认为两个主动选择自杀的人是殉道者,更不可能认为他们多伟大。相反他们只是懦弱的人,不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逃避,自杀是不可原谅的罪行。

 4 ) 两次半死刑和从死刑中“复活”的女记者贝西——关于女记者存在必要性的一点看法

     今天看了大卫戈尔的一生,上厕所的时候回想了一下剧情,挑出了几处疑问,然后又想通了。上豆瓣一看,却发现排在前面的影评都不是很合我心意。于是大略地写篇东西来谈谈我的观感。本篇只从剧情方案进行推断,在死刑存废与否方面没有偏向,也没有对影片中的某些哲学用典、音乐选择加以深究,仅供自己备忘和有缘人参考。

    豆瓣上很多人表达的态度是“前面的线索给的太多太明显,像我这种观影无数的人早就猜到结局了,一点也不冲击,负分”。对这样的人我只想说,呵呵,君不见看过的十个人里八个人都声称猜到结局了,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大部分人还是想不通究竟女记者角色的设置到底有什么用。因为乍看之下,没有女记者,按照他们的原计划,杀人、栽赃、死刑、公开录影带,也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样玩这个记者,难道就是为了给导演拍部电影赚点票房?

    我看到有同学如此解读:
    1、为了赚那50万,
     2、把自己的故事告诉记者好在死后能帮他洗刷罪名,让他的老婆孩子知道,这一点电影中明确提到了的
     3、如果记者脑子快一点或者车好一点,那他就不用死了不是么,凯文史派西是不是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如果是的话貌似与他殉道者精神不符。。。
     4、最后告诉记者骗了她,自己是故意去死的。。。但是这样的话记者心情会好起来?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并不完美。。。算是优秀吧,IMDB的7.5分较合适

    怎么说呢?这位朋友有在思考,不过没想进去。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许多人提到的是,为了五十万的采访费。好吧,这个无需赘言,不过我觉得这不是根本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大卫他们利用这个女记者,是为了扩大这次事件的影响力,并让这个女记者成为他们的一员,坚定不移地继续她保护弱者哪怕是犯罪者的基本人权的报道路线。
    据说导演拍这个片子是为了反对布什公开表示支持死刑,所以价值观导向是十分明显的。在影片外,我们观众和女记者是同一个视角,所以给女记者洗脑,也就是给观众洗脑。

(一)我们可以先回想一下大卫为什么会选中这个记者。

    首先,她为了保护一个嫖雏妓的买春者,不惜蔑视法律进监狱呆了七天。这件事可以说明大卫非选她不可的几个品质:
    一、与大卫等一行人相似的正义观。嫖幼女是罪,她拒不透露那个嫖幼女的消息来源其实就是包庇罪犯,是非正义的行为。但是她认为这个报道写出去,会让社会上的人对未成年卖淫有更深刻的理解,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未成年卖淫。报道带来的积极意义比单单制裁一个买春者更大。这种比起个案的正义与否,更看重其背后的整个价值导向的的正义观基本上和大卫等人是一致的,这是大卫他们找她的基础。插一句,这是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的传统悖论,女主的偏向是明显的。
    二、完美的职业操守和守口如瓶的坚毅性格。众所周知,保护线人是记者的底线,她维持基本底线不动摇,而且绝不暴露秘密这一个性,也成了大卫放心拉她入伙,且让她知道所有真相的保证。

    这些品质是大卫拉她入伙的基础条件,也是为什么两人一定要单独谈话,实习生也不让带的原因。
    
(二)那这个访谈的过程,告诉她自己的一生,然后又引导她推理出真相,让她看到垂死的康斯坦斯的录影带,又让她明白这些都是为了自我牺牲而做的设计究竟有什么必要呢?


    这个就要回到大卫在课堂上阐述的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
    So the lesson of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and not to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s,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of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 sacrifice.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that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
    (译文:所以拉康教会我们的是,“以你的欲求作为动力而活着,那你永远不会真正快乐”。成为真正的人意味着努力为思想和理想而活,不是以满足了多少自己的私欲来衡量你的人生,而是以那些正直,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微小时刻来衡量。因为到最后,我们唯一可以衡量自己生命意义的方式,在于珍视他人生命的价值。)
    大卫身为反死刑组织的头头,给记者来了次“体验式营销”,让她明白自己组织的理念,正是珍视他人生命的价值。而执行死刑,是满足自己仇恨的私欲,毫无罪恶感地站在杀人的一侧,践踏了生命的价值,给被执行者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绝望和痛苦,是非常残忍的。


(三)大卫戈尔和他的设计解析:两次半死刑和从阴间返回的贝西

    电影中的主角们执行了两次半死刑,大卫一次,康斯坦斯一次,贝西半次。

    贝西一直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记者,强硬地不要带实习生,哪怕要单独采访的对象是一个强奸犯加一级谋杀犯。为什么这么强的一个人,看那卷录影带的时候被强烈震撼,强大的气场崩塌,甚至难过害怕到靠在她一向不屑一顾的实习生怀里哭泣,之后还彻夜难眠呢?

    因为她目睹了执行死亡的过程。一个女人,躶体,双手被手铐禁锢在身后,手铐的钥匙在自己的胃里,头被塑料袋蒙住,在有限时间内就会窒息而死。她看不见外界,但外界的人可以将她一览无余,任何隐私的角落,看着她挣扎、咽气。

    See?这和给死刑犯执行死刑是非常类似的。记得影片中每次大卫结束采访被狱警带走的时候,镜头都会特写一下他双手别在身后被拷上的镜头吗?这和康斯坦斯被铐的姿势是完全一样的。一个被法律认定的死刑犯,他的私生活被无限曝光,所有人都可以对他和他的家人指指点点,这和裸体有什么区别?而大卫的“自由钥匙”,就是那卷录影带。就像康斯坦斯自己选择吞下钥匙一样,他也自己选择将录影带交给达斯第藏匿起来。

    所以,录像带的出现,给贝西带来的极大的精神震撼来源于:
    一、大卫不是凶手,拥有录像带的凶手仍逍遥法外,结合大卫的人生经历,让她产生了对大卫的怜悯和束手无策的无奈;
    二、康斯坦斯被杀的过程太过残忍,非常不人道,造成了她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排斥感;
    三、她领悟到,无辜的大卫被州法律执行死刑的过程,与康斯坦斯被套上头套禁锢双手杀死的过程是如此一致,于是她总算明白了大卫一行人为何要反对死刑,并初步建立了对执行死刑的印象:哪怕是直接旁观也觉得非常残忍。

    那么对于被执行死刑的人来说,主观感受是怎样的呢?这无从知晓,因为(也是影片中提到过的一句话)“没有人能回来”向他人解释这种在绝望中被执行死刑的痛苦。

    她为了理清推理的思路,重演了犯罪现场,甚至很拼地自己蒙上塑料袋,戴上手铐体验死者在黑暗中窒息的感受。这下她在身体上也感受到了被执行死刑的痛苦。

    而真正让她成为大卫他们的同路人的,不仅仅是她旁观的感受,甚至也不是身体记得的被窒息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经历过一次死刑执行的那种绝望体验。也正是我所说的半次死刑。

    在她收到录影带,意识到大卫是无辜的的时候,就已经被套上了窒息用的塑料袋。但是汽车老是出岔子,律师不给力,警察不提供帮助,法律和政治都站在她的对立面,她绑手绑脚,束手无策,仿佛被戴上了手铐凶手寄录像带给她,但又不告诉她真相,这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又像是被蒙住了眼睛。她想救这个无辜的人,但是时间太短,线索太少没有办法救他,这种绝望的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被执行死刑一样。她唯一可以用来解脱的自由钥匙是完整的录影带,也就是证明康斯坦斯自杀的证据,但是最终也由于时间来不及而在最后一秒失去作用,就像是被永远吞进了胃里。

    但是最后大卫把真正的“自由钥匙”邮给贝西,解除了她没能成功拯救他的愧疚无奈怜悯和绝望,告诉她,这一切都是我知情且参与安排的,你已经尽力了,错的是我,我利用了你,你没有任何错。这把真正的钥匙在贝西窒息前解放了她。

    这一整个过程下来,这个敬业的、坚定的、有着与大卫一行人相似正义观、且经历了两个要案成为著名记者的女人,彻彻底底了解了死刑的残酷和以道德和正义自居围观死刑的荒谬,成为他们死去之后能够最大限度扩大此事影响力的人。

    因为从客观上来讲,两次争议极大的案件采访经历使她积累的名气可以让她的声音被更大范围的人听到,更具影响力。
    而从主观上来说,她是唯一一个经历过“死刑”,然后又回来世间的人。

 5 ) 我的愧疚远超过你的想象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一时想起黄庭坚的诗。


凌晨第一遍看完片子只觉得导演编剧的天才,起初对戈尔的行为却是难以理解,影片中早已交代戈尔妻子外遇是圈内人尽皆知的事情,然而他并没有揭穿,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儿子,儿子是戈尔巨大的精神支柱。戈尔在面对贝西时告诉贝西,他告诉贝西这些事情,并不是让贝西拯救自己,而是拯救戈尔的儿子对于父亲的回忆,还记得影片中戈尔和已经在国外的儿子的那通电话吗?戈尔还没说几句话,电话就被挂断了,是什么原因呢?是儿子自己挂断,还是戈尔老婆挂断的?导演表现给观众的只是戈尔的愤怒和不甘。

电影有太多的留白抛给观众,那些留白就像柏林寄给戈尔的明信片上所写:“我的愧疚远超过你的想象”。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的,就是观众的想象力。死刑的支持者们,是否对个体的生命有过愧疚;而死刑的反对者,有是否对逝去的生命有过愧疚。一如戈尔讲述拉康哲学的重点:“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那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对’它‘的幻想。“但是关于拉康,导演没有借戈尔的嘴说出更多,事实上,拉康宣称精神分析不过是对患者要求的一种”应召“,精神分析者只能对他自己具有权威。这也就意味着戈尔以身殉道的独立性,其价值也就只能体现在他个人身上。正像戈尔自己所言:“猎“永远比”杀”要乐趣。

柏林的明信片是寄送到监狱的,并且是在戈尔收监一年之后,而戈尔在执行死刑前有六年刑期,柏林在做什么呢,她的道歉是基于知道戈尔会被执行死刑的,戈尔在被诬告强奸柏林的案子上遭受了很多的不堪,包括学校,反死刑组织都隐射他是个强奸犯,但是他在某公司的应聘片段并没有致命,HR只问了戈尔一个岗位问题,镜头没有给出答案,我认为传达的信息是戈尔的工作无法脱离教授和反死刑组织,继而为他落魄街头做一个铺垫。

也就是说,愧疚,也就只是愧疚而已,我曾经陷害你,使你经受了很多不该有的遭遇,但是我的愧疚,超越你想象的愧疚,只能寄托在一张小小的明信片上,我仍然过我的生活。柏林陷害戈尔的理由也并不充分,从她迟到后戈尔的话述看,柏林经常跷戈尔的课,但是戈尔的不及格评分是否直接导致柏林被开除呢?没有说明,但是一门课程的不及格不足以导致柏林被开除,那柏林为什么一定要报复戈尔呢?——因为课堂上戈尔拒绝了她?

从戈尔被学生诬告强暴继而撤诉后组织对戈尔的态度来看,人性的黑暗远远超过大多数活得舒坦的人类的想象,柏林撤诉远离学校和戈尔可以看作是对学校的报复,但是动机仍然是个谜。

在戈尔和柏林上床之前,戈尔的妻子就有外遇了,结尾处把明信片寄给前妻的寓意除了证明自己清白,还有什么?戈尔的第一个官司只是离婚的借口而已,免税店给外遇的衣服也不是很明白想表达什么。剩下的就只有50W现金,和儿子相关的一点都没有。牛仔带50W现金出国这也太假了啊。

(牛仔最后看了歌剧《图兰朵》,片中他对古典乐很执着,有说明他是个废除死刑的狂热份子,因为康斯的帮助而对康斯相当服帖,其实是个非常体面的人,不像是能蜗居六年的人呐。)

戈尔的死亡晚餐是儿子最喜欢的早餐,也许哲学的终点就是艺术的起点吧。


第二遍看完电影,我想起两句话,一句是木心记:“一个人(友人),决心堕落,任你怎样规劝勉励,都无用,越说,他越火,越恨你——这样的故事,所遇既多,之后,凡见人(友人)决心堕落,便欢送……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一句是木心翻译瓦莱里《水仙辞》的章句:”你终于闪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



PS,影片里有很多细节,我总感觉有些许用意,但说不上来,供大家探讨:

1,第一天贝西和实习生开车,超过一个骑马的嗯,路边一排人在锄地,有什么用意?

2.学生柏林闯进教室,边上同学给她一个信封,里面是什么呢?

3.儿子吉米在离开的时候和戈尔说悄悄话,并且把玩具小狗留给戈尔,儿子为什么这么做。导演这么做是为了结尾给贝西的快递,“通往自由的要是就在体内”,这是戈尔的把戏,和康斯自杀时体内留钥匙呼应。

4.旅馆里的录像带究竟是谁留下的,还有第二天晚上的浴巾有什么问题?

5.戈尔殉道的理由是否充分,戈尔和律师有一次会面,律师劝戈尔戒酒,并且说他是可以去到西班牙见儿子的,只是不能带走而已。

6.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汽车不出故障,戈尔能不死吗?


最后的最后:(刚看了剧照,发现自己看的是删减版本,心中一万头草泥马,目测少了10多分钟,有完整版请留地址)

 6 ) 好吧,我来说一个卑鄙的想法

设身处地的想象他们的处境 被告强奸,离了婚,老婆带走了孩子,丢了工作,处处被人唾弃,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现在已经抛弃了自己,只好用酒精来麻痹自己;身患绝症,每次斗争都收效甚微,当面临又一次失败,回想起自己即将死去还没有几次性生活…… 那么为什么不呢?现在两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什么可以支持自己继续活下去了,除了那个一直追求又得不到的理想…… 为什么不呢? 好吧,我们来设一个局,做一个无罪又误判死刑的活生生的例子! 然后……………………就这样了。 我不觉得他们有多伟大,只是人生走到了那个位置,就让它最后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吧。

 短评

上下文是多么重要。。

6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十二怒汉里,从未交代嫌疑犯是否是真正凶手,8号陪审员的终极目的完全是对司法公正的不懈追求;本片中,死刑废除与否的争论也未有定论,震撼人心之处则来自于主角用生命的牺牲来完成对信仰的捍卫

10分钟前
  • 喷子
  • 推荐

比想象中的更通俗好看,并不像之前以为的学院派电影,哈哈…虽然半途就能猜到结局,但后面剧情的百转千回还是会跟着走,不愿多想,只是沉醉…配乐很重,结尾镜头很带感,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啊,艾伦·帕克才不甘讲一个平凡的悬疑故事!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一个大学教授,不小心犯了一次性错误,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被毁掉,然后他就精心的构建了一个故事,牺牲小我奉献给自己执着的事业。。。编剧精心的编了一个我很震动但完全不感动的不现实的伟大故事。一是,这个片子的政治宣教色彩严重;二是,我个人不认同废除死刑;三是,为了政治目的走极端我无法认同

19分钟前
  • Colin Mahler
  • 推荐

那串自由的钥匙,在康丝坦斯迅速衰化的胃里、在牛仔藏于信封寄给媒体的录像带上、在狗狗玩偶塞满了棉花的肚中。拉康告诉你何为幻想,库伯勒教你接受死亡,但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心灵的自由,罗马尼亚秘密警察不能,德州州长或制度亦无可奈何。对于某些人,死亡是一种恩赐,但对于聂树斌药家鑫们,并不是。

2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卫悲剧的导火索是波林,波林让他失去了一切,而世上唯一理解他的康斯坦斯也要离他而去,所以最后他们一起为了此生奋斗的事业编造一个故事。但是,如果没有波林呢?

23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力荐

雖然之前已經看過劇情簡介,但是看至最後一刻,還是崩潰到失聲痛哭。人究竟為了什麼可以丟棄掉自己的生命?IT'S YOUR FERR KEY. 然而你我都是貪生怕死之徒,只求苟活於這個骯髒醜惡不夠完美的世上,苟且度過一生。

2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拉康给我们的教训是: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快乐。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3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用极端的方式卫道是践踏了生命的尊严?得了吧,你把那个2000多年前明知被出卖还不跑路,然后被钉上十字架的人搁哪儿去了?你当然不会感动,就像让西方人信仰的了两千多年的那个殉道者的故事也未曾感动过你一样。

35分钟前
  • 张樾
  • 力荐

用放弃生命的方式宣扬生命可贵?用践踏生命的方式宣扬生命的尊严?想要踩着自己的尾巴跳起来?你绕不开你的悖论。是的。我很震动。但不感动。

3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捍卫人权只是信仰,一点不妨碍其行为的残忍。

39分钟前
  • doee
  • 还行

作为一个悬疑类影片,真相绝对充满震撼,包括温丝莱特在结尾处的反应也加剧了这种情绪。遗憾的是前面给的线索太多,跟州长辩论一场基本就暗示答案了。印象较深的还有反复闪现的文字标语。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我们花一辈子阻止死亡,吃,爱,发明,祈祷,搏斗,杀戮...我们对死亡了解多少?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当你的理智超越感情,当你的习惯战胜梦想,当你失去的无法诉说,也许死亡是一个礼物。”耶稣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就不能结出百倍果实。死亡,永远是殉道者送给梦想的礼物。

4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换位思考了一下,像我这么怂的人哪怕妻离子散也应该会想办法活下去。智商高的人自杀都比别人轰轰烈烈

5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这个世界需要偏执狂,但1个就足够了。有时候被震慑到痛哭并不是因为肉体的残忍,而是你不知道人的内心和精神竟然可以如此坚硬,与其等待被事后施舍的内疚,也许我们可以主动创造这一切,哪怕结果,微不足道。

55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一切线索已经指出了结果,但是当录像带中大卫戈尔转过头平静的看着画面的时候,所带来的沉重与震撼还是让我浑身战栗。

57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从此你不敢轻言自己是理想主义者

1小时前
  • Ying
  • 力荐

最后半小时简直无法喘息。真相一波一波袭来,讽刺与绝望更是一浪高于一浪

1小时前
  • Caesura
  • 力荐

一出精心策划而来的完美的自编自导的悲剧,近乎极端化。前一小时三十分钟只是在渲染故事和氛围,而关于大卫·戈尔的清白也早已告知。就像是一个犯罪一样,人们需要的只是个动机和为什么?在酝酿了许久之后,后半个小时的破局就显得一气呵成而且一步步递进又极富层次感,带来多次的惊喜观感。

1小时前
  • 方枪枪
  • 推荐

非典型的"最后一秒救援",失败反而是最好的归宿;以死殉道,张力十足,最后的结局尽管可以预见,但依旧震撼十足;斯派西的气场真强大。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