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会考

HD

主演:阿德里安·蒂蒂耶尼,玛丽亚·德拉格斯,拉雷什·安德瑞斯,莉亚·巴格纳,马利娜·马诺维奇,弗拉德·伊凡诺夫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毕业会考 剧照 NO.1毕业会考 剧照 NO.2毕业会考 剧照 NO.3毕业会考 剧照 NO.4毕业会考 剧照 NO.5毕业会考 剧照 NO.6毕业会考 剧照 NO.13毕业会考 剧照 NO.14毕业会考 剧照 NO.15毕业会考 剧照 NO.16毕业会考 剧照 NO.17毕业会考 剧照 NO.18毕业会考 剧照 NO.19毕业会考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毕业会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密欧(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Adrian Titieni 饰)和妻子玛格达(莉亚·巴格纳 Lia Bugnar 饰)结婚多年,两人共同养育着女儿艾丽莎(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Maria-Victoria Dragus 饰),漫长的婚姻生活令罗密欧和玛格达都感到疲惫不堪,对妻子早已经没有感情的罗密欧唯一的指望,就是将艾丽莎送出国留学,希望她能够尽早离开这个陈腐不堪的国家。   让罗密欧没有想到的是,艾丽莎竟然在会考前夕遭到了陌生男子的袭击,手臂受伤,导致她在之后的考试之中发挥不佳,为了不影响艾丽莎的前途,罗密欧不惜一意孤行贿赂官员买通阅卷老师,全然不顾妻子和女儿的感受,殊不知,这一连串的举动,令他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迈克斯的壮举末日崩塌吸血鬼保姆 第二季换位兄弟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第三季赌霸1991城市猎人2014灵异妙探3:吉斯的生活名侦探柯南:黑铁的鱼影国际大营救周末出片大会·东山专场别叫我儿子惊心交易残忍的心漂亮女人执法威龙境界触发者 第三季红旗渠1971睡衣小英雄 第一季巨人捕手杰克英语银河Comic Girls伟大的遗产最好的选择TAXI伸冤人第二季业内前五目击证人1973沙娜拉传奇 第一季儿女情长我的天使2019启蒙电影母狮当你离家时大海道之喋血狂沙三傻英雄音痴诊所追踪者游戏W职权骚扰的上司是我的前女友毛骨悚然撞鬼经 2016剧场版纸人钱斯医生第二季定时之恋无情都市优秀巫师贾斗心火山边缘之恋公仆单亲辣妈第一季来自星星的少年

 长篇影评

 1 ) 人生如夜路独行

写关于《毕业会考》的一些评论,我是有点惶恐的。因为电影呈现的是一个很接近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人情社会、中年危机、留学移民,这不就是我们社交媒体上所讨论的日常吗?和电影离得太近,太容易产生情绪带入,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电影刻画了一个叫罗密欧的中年医生,婚姻失去持续的动力,对社会也不抱有希望,一心只想把女儿送到英国移民,脱离苦海。却不料女儿在最后阶段的考试前夕遭人袭击,罗密欧担心女儿考试会受到伤情的影响。为了不让这些年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罗密欧不得不动用人脉,试图“另辟蹊径”完成多年来的心愿。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似乎屡见不鲜,但是让男主人公变得与众不同的,是他身上时常有些理想主义的回光返照。女孩的奶奶觉得不应该把年轻人都送到国外,应该留下来改变现状的时候,罗密欧叹息自己的一生:“我们留下来了,可是又改变了什么呢?”就像很多挣扎在北上广和故乡之间的年轻人,日渐被现实磨灭思乡的愁绪。既然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力求不被改变。 因此,当医生为了女儿前程拼命打通关系,他感到自己早已离那个正直的理想愈行愈远,他也无颜面对平日里被谆谆教诲要诚实守信的女儿,他无处可去,无苦可诉,只能躲在路边的草地里失声痛哭。 但是这些违心的事情更加坚定了医生要把女儿送出国的意志,让她不用在这一片凋敝狼藉中生活。但是他的头脑却越来越混乱,变得越来越疑神疑鬼,甚至和女儿的男友大打出手。为了保证女儿考试发挥,他没有告诉女儿任何奶奶生病的事情,直到老人病发在家晕倒。 把女儿保护得周周全全,绩点以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最后送到远离这片土地的善良天堂,这是罗马尼亚的中产梦。但是到了国外之后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吗?父母都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遗憾不要在下一代重演,但是杨德昌在《一一》中仿佛告诉我们,生活不像“某些电影”一样,每个人都能活得明明白白,动机清晰,历险破难之后就找到了人生真谛;不是这样的,有些成长的阵痛注定都要经历。 影片后半部分最精彩的长镜头,就是表现爱女心切的父亲为了报仇,深夜追踪一个嫌犯到了一片黑漆漆的小巷。伸手不见五指,更别提嫌犯的身影,只有医生自己粗重的喘息声清楚可闻。不时响起的金属撞击和犬吠声下,借着偶尔露出的月光,我们看到医生仓皇惊愕的脸,踉跄地逃离。 女儿最终也没有接受父亲为她开辟的“捷径”,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交出了一篇满意答卷。不管她最终是否成功留学,当她意识到父母的方式有局限、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时候,这就是成长的开始。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夜路独行,走过荦确磕绊的小路,也途径漫长通畅的坦途。但是面对人生重大的选择,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也是一样,成长永远在路上。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就能够以平常心像交朋友一样相处,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中的不当,感激他们为我们铺就的脚下的路,走上更远的旅程。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光影之橙”(Guangyingzhicheng-00)

 2 ) 在遍布虚伪的地方,我们能否诚实地活着?

(文/杨时旸) 和导演蒙吉著名的前作《四月三周两天》或者《山之外》相比,这部获得戛纳最佳导演的《毕业会考》显得温和了不少,尤其是结尾,没有惨烈的死亡,一切都在暧昧不定的聊天中隐隐结束。相比于直接、可见的残忍,这或许是一种更深长的无奈。 相较于蒙吉之前的代表作,《毕业会考》的故事家常而缺少戏剧性。罗密欧是一座小城的医生,他的愿望就是让女儿伊莱扎在18岁后去往国外读书。一切只差女儿毕业会考的成绩,就能拿到国外一流大学的奖学金。但考试前一天,女儿在街边意外遭遇了歹徒的攻击。心绪不宁让她难以用正常心态面对考试。面对这样的突变,父亲开始想使用一些原本自己厌恶的灰色途径解决问题。 《毕业会考》遍布着焦灼的对话和父亲心神不宁的举止,在一幕幕最俗常的场景中转来转去,罗马尼亚小城中产阶层的卧室与厨房,室外荒凉的小路与工厂,这是罗密欧生长和奋斗的地方,但如今,他却下定决心让女儿离开这里。他对女儿的“驱逐”是出于最浓稠的爱意,他对女儿说,“当年革命后,我和你母亲决定回国生活,现在我们已经付出了代价。改变这个国家,我们留在这就够了,你还是要离开。”到底是怎样的社会与环境,才让父亲如此决绝地想将独生女推向远方呢?那些平静的镜头在告诉人们,这里没有战乱冲突,没有资源枯竭,人们读书,上班,安之若素,但总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笼罩在头顶,比如精神的凋敝,隐隐的绝望,说不清的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换句话说,看似正常又平静的生活里缺少尊严。 作为一个有过西方生活经验,受过良好教育的医生来说,没有谁能比罗密欧更能体会这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他明白,女儿伊莱扎留在这里只能是耗尽自己,而不是改变周遭。他自己就是个例子,当年回国是因为某种想推动变革的热情,但如今,却被冻结在绝望里。这种绝望难以言传。他有着宽大的住宅,私家车,体面的职业,但就是有某种东西横亘在那,挥之不去。 这部电影最为绝妙的地方在于,蒙吉用父女俩之间的对话和暗自里的心理较量表达了一次拷问——在一个遍布虚伪的地方,是否能诚实地活着?父亲的性格塑造复杂又暧昧,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不屑于与权贵交往,从不获取不当之利,但他却有一个秘密情人。而更有意味的是,他一直在强调,自己从未欺骗过情人,他告知了对方自己的妻女与处境,他觉得这样也算是一种诚实与坦荡。父亲这个形象和他身处的社会互为镜像也彼此同构,他觉得自己没有同流合污,但其实没有人能幸免于难,虚伪像雾一样包裹在每个人身上,而我们总会下意识又发明出一套解释系统,为自己的虚伪辩驳。每个人都是施害者,每个人都是受害者,长此以往,我们已经彻底分不清到底是谁造就出这雾霭般的虚伪,谁需要负责,谁只能承受,而谁又能解决?当这成为无解的命题,人们能做的只能自暴自弃或者逃离此地。 而紧接着又一层拷问降临了。我们奔赴干净、有尊严的生活途中,如果需要用谎言铺就道路,我们该如何抉择?罗密欧必须和权贵搭建关系,必须让自己卷入了一场又一场,一环扣一环的交易,这是他一直逃避和不屑的东西,但这又是让女儿离开这里唯一的办法。更加残忍的是,他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牺牲女儿,要女儿在试卷上配合作假,才能达成目标,而这与他一直教给女儿的价值观相悖。他送女儿出国就是想让孩子避免这一切,但现在必须先沾染这一切,才能逃离这一切。还有什么比这更荒诞更残忍吗? 罗密欧家的玻璃一次次被人打破,一桩谜案。直到有一天,他情人的孩子朝着小伙伴习惯性地扔出一块石头。这形成了某种暗示,或许是他做的,或许不是,这更像是一桩隐喻,有人成为众矢之的,有人在暗地中伏击,你根本不知道冷箭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会被谁所伤。 这故事里的人物都令人同情,罗密欧的妻子,曾经也心怀梦想,如今沦落于图书馆无聊的工作,终日病恹恹几近足不出户;他的母亲停留在老迈的回忆里;女儿浪漫、乐观又单纯;罗密欧孤独无助,内心搅拌着清醒和执拗,却也已然被虚伪同化,而还自以为仍在坚持与反抗。 在毕业典礼上,罗密欧为女儿和同学们拍下了纪念照。封锁在照片中的年轻的笑脸,会不会在多年之后变成一张张冷漠的脸?不再相信能做出任何改变,只想着能尽早逃离。

 3 ) “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看完电影几天,这句话却一直在耳边回响。电影中的爸爸医生反复对女儿重申,但这并不是去了英国以后才能做的,而是当下就能选择的。高中毕业的女儿,在经历了会考前的事件、得知爸爸的婚外情、经历奶奶的身体意外、了解到父亲想为她去英国名校就读而动用自己的人脉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并纠结于自己是否要配合标识自己的试卷,最终,她在考场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采取了温和求饶的方式请求考试延时,并没有标记自己的试卷。她对是否出国的决定是开放式的,但我知道,小女已经长成,高中毕业的她有自信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为她的选择负责。

片中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但看透罗马尼亚社会阴暗面的他对西方社会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他脑海中的英国或许是一个干净廉洁有序法制的理想社会,一心希望女儿能鲤鱼跃龙门般跳入那个乌托邦,过上想要的生活。但陌生的国家未必如他想象的这般美好,自己的国家也并非如他了解得这般坏。从警方对强暴者的调查、调查组对医生的调查、虽不完美但相对公平的会考制度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各行各业还是有序运行的。“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是对于每一个人的号召,当下就可以做正确的选择。

“做你认为正确的事”。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作出选择,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诱惑,而是面对诱惑有说No的自由;真正的成熟也不是沿着别人为自己选好的路蒙着眼睛走下去,而是面对众说纷纭,仔细考量以后拿出自己的主意,并且坚定地走下去。这也是每个人通往成熟而自由的必经之路。

 4 ) 这对罗马尼亚父女,我们瞅着有点眼熟

原发于2017年1月13日《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

如果评选近些年最受戛纳电影节宠爱的电影人,“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旗手人物克里斯蒂安·蒙吉无疑会榜上有名。戛纳同一方舞台,他2007年凭《四月三周两天》摘得最佳影片大奖,2012年因《山之外》拿到最佳编剧奖,2016年用《毕业会考》斩获最佳导演奖。

戛纳10年的厚爱,见证的不止蒙吉的“全能”。三部影片均涉及年轻的女性,但比起《四月三周两天》里的女大学生和她秘密堕胎的闺蜜、《山之外》中的修女与她被驱魔致死的女友,《毕业会考》故事的核心人物不再是被封闭保守的时代或区域环境,钳固思想、绑架行动的可怜姐妹花,而是与当下接轨的一对父女。然而尽管罗马尼亚的社会氛围已经变得颇为开放,即将迎来毕业会考的女儿伊莱扎的未来人生路,在父亲罗密欧眼里却只有走出国门一条,纵使女儿临考前夕差些遭人强暴,他仍要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放弃坚守多年的做人原则,确保女儿考完能够拿到出国留学需要的分数。

与父亲对女儿全心全意但满是悖论的爱交织缠绕的,是罗密欧的中年危机。而危机的源头,正是他在国外习得的为人处事准则,并不适用拿人情编织的社会关系网络,希冀伊莱扎奔赴英国的原因,也是不想从小接受自己和妻子灌输的民主平等理念的女儿,重蹈他的人生覆辙。可是讽刺在于,他在女儿“晋升”路上的所作所为,让他平素的“言传身教”沦为笑话。影片摇摇晃晃的纪录式影像里蕴含的荒唐,一如蒙吉另外两部获得戛纳大奖肯定的作品,但他对身处环境的审视,冷静中掺入主动和解。

父亲的困扰:看着光鲜的民主外壳

蒙吉2009年与几位本国同行联合执导的《黄金时代故事集》,六则涉及罗马尼亚各个阶层的短片的年代背景,皆在1989年东欧剧变之前。前四个故事由罗马尼亚民众习以为常的领导视察、物资短缺等现象引发,旨在纯粹以令人啼笑皆非的剧情,嘲讽特殊年代官僚体制的僵化,后两个故事讲述爱情,罗马尼亚普通的年轻人或中年人,为了维护爱情的尊严,试图钻体质的漏洞或干脆反抗体制,法律“及时”跳将出来予以制裁。

六部短片的剧本,均由蒙吉撰写。发生在1987年,牵涉阶级爱情、非法打胎、秘密交易的《四月三周两天》,原是这部合集电影中的篇章,大概因为题材相对而言较为沉重,同时剧中“涉案”人物悉数逃脱法律的惩罚,蒙吉将之发展成独立长片。而他与同僚合作拍摄《黄金时代故事集》,当然不是为了集体幽默忆往昔。

影片在第四、第五个故事《肥猪炸弹》与《瓶装爱情》之间,合着罗马尼亚国歌,插入一段齐奥塞斯库当政时召开全国代表会议的新闻素材,惯常在一部电影结束时出现的演职人员字幕,也被逐行打出。如此固然加强了两部分内容的对比,却也说明齐奥塞斯库的独裁统治已随历史结束,可是他的影响,并不会跟随肉身一道消亡。《毕业会考》中的罗密欧,是受这种影响困扰甚或伤害的代表。

罗密欧1991年携妻回国,源于以为国家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不曾料想夫妻两人的满腔热情会四处碰壁,罗马尼亚看似更换了民主世界的外壳,填充内里的仍是关系攀附与人情买卖,依靠个人能力闯出一番天地纯属痴心妄想。妻子屈身成为一名校园图书馆的管理员,精神逐渐抑郁,罗密欧做手术拒收红包,意味着主动打破医患之间半私下半公开“签署”的“信任协议”。开场他家的窗户玻璃被莫名其妙砸出破洞、随着剧情发展他的车屡屡被人动手脚的原因,影片直到结束也没正面交代,但指向的是某种排斥他的力量,只用暗招不会明来,仿若看不见的密集钢针,一点一点扎破他的情感与生活,以及他在国外开眼时形成的公平信仰。

出国的执念:西欧的月亮比东欧圆

出国是蒙吉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而它的所指对象特定,是相对罗马尼亚所在的东欧而言,以英国、德国等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他2000年拍摄的长片处女作《西方》,一暗一明对比明显的两条并置铁轨画面上打出的英文片名,正是亦可译作西欧诸国的“occident”。

考虑到罗马尼亚是在2004年加入北约、2007年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的一员,《西方》里的国外世界,罗马尼亚民众看来俨然想象中的乌托邦,因为少有人能够亲临,加重对其一厢情愿式的美好想象,当具备一定能力或手段的人,比如《毕业会考》中的罗密欧与其产生关系,全情投入式的肯定,其实是因心里早就植入优点“放大镜”。到了故事时间被设定在2005年前后的《山之外》,由于签证可以轻松拿到,这种“放大镜”更被安装在了平凡一族身上,纵使在德国打工时吃尽苦头,修女的女友依旧希望能与修女一起在德国活着。

《毕业会考》用欧元在罗马尼亚的广泛流通使用,道出国民可以自由往返西欧诸国。如此背景下,罗密欧固执地让伊莱扎一定要去英国念书,甚至在她遭受不幸之后,以自身经历坦陈后悔回国,描绘她在英国惬意生活的蓝图,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心魔作祟。罗密欧将归国后日益加重的挫败感,归结于环境的“换汤不换药”,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找过原因。

这个身材走样头发灰白的中年男人,工作之外的生活重心,是围绕老母亲、妻子、情人和女儿打转,与每一位女性构建的关系,他都处理得相当笨拙,被动地应对着接踵而至的突发事件。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催促他付诸行动,静音并不能阻止或延缓大大小小事件的降临。而伊莱扎的不幸,其实为他提供心无旁骛关爱女儿的借口,他将所有精力花在为女儿前途奔波上面,无关“事有轻重缓急”,而是变相拒绝解决其它的麻烦,正如擒获2013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罗马尼亚影片《孩童姿势》,富二代的驾车肇祸最初在母亲眼里,竟然是改善母子关系的良机,她以此为挡箭牌,妄图遮掩众多矛盾。

女儿的选择:去留没有标准答案

与罗密欧的坚决态度相比,《毕业会考》中包括伊莱扎在内的其他角色,并不认为她一定要去英国留学。妻子质疑他以利益交换的方式,收买官员和监考老师,使得他们对女儿的教育丧失意义,伊莱扎即便成功赴英,也不会全情享受别处的空气。母亲和发小觉得在国内念大学并非不可,英国当下的环境不见得能比罗马尼亚好到天上。伊莱扎则是担心友情(以及爱情)会离她而去。罗密欧的回应,分别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女儿能够理解接受、英国总是要比罗马尼亚好一些、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

然而随着母亲晕倒、婚外恋情暴露等事情的发生,父女关系也在慢慢对调。伊莱扎甚至“要挟”罗密欧,假如他任由婚姻触礁等问题搁浅,她不会完成考试。借此,蒙吉对罗密欧的行为提出怀疑,他为伊莱扎所铺的路,不一定是适合她走的康庄大道。

诚然,影片聚焦的小城环境,比起《四月三周两天》中的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或者《山之外》里的修道院所在的城镇,已经文明很多,可是罗密欧深夜追踪嫌犯的一段影像,仍看得人紧张压抑。然而因此便要离开家园,显然属于逃避下策。影片最后,伊莱扎告诉前来参加她的毕业典礼的罗密欧,她在考试铃声敲响之后,用眼泪打动了监考老师,延长了答题时间。罗密欧沉默不语,是因之前他曾请求身为监考官的情人,想办法帮伊莱扎多留出一些答题时间。

不过这到底是上一辈人情的成功,还是下一辈自行解决的胜利,电影并没有明示,伊莱扎最终是走是留,同样没有挑明。可是比起《四月三周两天》女大学生默然看向观众、《山之外》一团脏水溅上车前的挡风玻璃的收尾镜头,《毕业会考》用伊莱扎与同学愉快拍摄毕业照(罗密欧掌镜)作结,画面明快动人。蒙吉向他离不开的那方土地,主动伸出和解之手。(梅生)

 5 ) 主角视角:未知与已知

回头想想,我觉得这片子最启发我的地方在于编剧,然后是节奏。至于镜头的运用啊美学啊,当然客观地讲是不错,但不是我个人会迷恋上的风格,所以不谈吧。

从一开始家中的窗玻璃被砸开始,男主以一种超出常人的激烈反应追出家门挺久挺远,而户外一副天下太平相安无事之状。明明是一场捕风捉影的徒劳无功的追寻,男主干嘛还要这样做呢?我一开始就在心中打了一个疑问。而对比接下来男主的一系列行动,这个开头还真算是意味深长吧。这是一个有自己的原则、会坚持到底追根溯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男人,唯有在与妻子的感情和关系一事上除外——那是大多数问题婚姻关系中的回避姿态。在影片将近结束的时候,男主又(首尾呼应地)进行了一次“捕风捉影”的追寻。夜晚搭乘公车的他,看到车窗外站台附近有一个大胡子男子,他敏感而警觉的将此人联系到了未缉捕归案的袭击女儿的罪犯。于是任性而冒然下了公车,跟踪这大胡子男子。这一路可谓拍的惊心动魄。对比一下《四月三周两天》中同样是在片末女主深夜一人去“弃婴”的桥段,这里更显自然了许多。看着男主执着而疑惑同时带着一丝恐惧地在黑暗中追寻,我们知道这样的追寻肯定是没有结果的,只是被导演的镜头吓得担心起男主的安危。大概是我想太多,感觉把这片子看作“悬疑片”也不为过。

嗯,从开篇的砸玻璃开始,导演暨编剧就不停地抛给观众一个又一个也许细小的疑问(卖关子)。并且,根本不care解答。人物关系、背景的交代都是不紧不慢,在人物对话和剧情推进中缓缓浮出水面。也许这样说有点儿夸张,但每个人身上都是迷。似乎男主是最清晰易读的角色了。他的性格他的一切几乎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呈现。Oh wait,观众是被带入了男主的生活,以男主的立场来看待生活看待这场戏(以及,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样的剧情大概会更觉得熟悉,有代入感)。从头到尾,几乎每一幕都有男主的戏份。因为男主的无处不在,我们的视角变成了男主的视角——连妻子给女儿洗澡的戏份都得由男主“看到”。观众对男主自己的目标他的想法有着清晰的了解,而对他人呢,我们就像男主一样,几乎一无所知。

我们看到,女儿不愿意去英国留学,但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仅从男主和女儿对话、从他们的相处之中,我们看不明白。女儿及其男友的感情真的很好么,男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么不知道,因为没有他们二人单独的戏份。我们看到,妻子每天忧郁的抽着烟,做着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她究竟心中在想些什么,她怎么看待婚姻和家庭关系?我们像男主一样,只能通过她的言语来猜测。甚至连男主的警察同学,跟男主说着一套话,为什么又趁其不在场之时跟女儿单独问话?警察究竟问了多少?我们也不知道,我们随着男主一起闯入这场对话而只听到最末的只言片语。

伴随着这种主角视角,情妇及其儿子的出场都设计的挺有趣。情妇先是以美妙的半裸的身体出场,作为一副body,而身份未知。在接下来的学校场景,看到一个着职业装的女老师,才知道原来情妇是女儿学校的老师。而情妇儿子甚至第一次出场都没露脸,戴了一个面具。第二次,当情妇委托给男主帮忙照看她儿子的时候,儿子才以正常小朋友的面貌出现,并且当然也是在男主视角下,“间接”入场。

就这样,导演挖掘了一个角色,给出了一个“已知”,这个“已知”代表了罗马尼亚中产知识分子的一种状态,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些似曾相识的社会现状。之后呢,已知带出了一大推未知。而实际上,这个已知在面对无穷尽对未来的未知中戛然而止。直到影片结束,所有的疑问,没有一个得到解答。导演没有使用电影镜头特有的可以“客观”、“全面”揭示事物状态的能力(上帝视角),而是将摄像机仅仅的“片面的”绑缚在一个角色身上。

这是一种充满未知的影片。我们看到一个个现象,一个个似乎是事实的东西,我们执着追求着,得到了大量信息,可是我们依然迷茫着,困惑着,满腹疑问不知所以。毕竟,电影剧本不是面面俱到的说明文,生活更不是。我们没有上帝视角。这可能是生活无奈的一面,但也正是有趣和迷人的地方。

 6 ) 体内有永不黎明的黑夜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1 《毕业会考》的所有焦虑,似乎来自一个父亲的过度操心和操劳轴转。 他自信、成功、有社会地位。他东奔西跑,上蹿下跳,确保整个家庭离不开他——一切必须以他为圆心,才能正常转动。最终,他被轰出了家门。他不再干涉女儿的人生大事,他发现自己无法替她抉择。 倒过头来,竟然是女儿安慰了他。

如果接受不了这个推动故事前行的缘由,那再看达内兄弟的《无名女孩》时,观众一定会被道德医生的爱管闲事给击溃。巧合的事情出现了,在那部电影里,主人公的职业,也是一名医生。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一上来使了个坏,安排不明人士砸了块石头,给这家人的玻璃留了个大窟窿,导致电影时时刻刻,存在着这一家人被危险侵袭的可能。 时常贴身紧随,一不小心就准备要给你脑后一棒的手持摄影,手忙脚乱之际的电话铃声和手机呼叫,更是传达出中年世界的窒息压迫。 2 表面上,《毕业会考》好像只是一起强奸未遂案件,引发了愈搅愈乱的会考风暴和无法收拾的家庭大战。 这部电影里最小的一件事情,大概是发生在公园玩滑梯处。两个家长起了争执,一方要求另一方得按规矩排队。另一方不觉得理亏,说孩子小,要是排队的话永远排不上。 然后,砸石头出现了。 比这件事情更大的,是来自体育生口中的特殊关照,学校保安的不愿放行,考试卷子上的标记,一颗等待被移植的肝脏,还有一个滋生腐败的社会。 指认强奸嫌疑犯的画面中,借助视线纵深关系和巧妙的镜面反射,不难发现导演的“不良居心”。这固然只是一个电影人物的必要在场。可在玻璃的倒影中,警长和父亲,他们是与四名嫌疑犯是并排在列的。而背对着观众的女儿,并没有指认出犯人。

你可以不假思索地说,警长和父亲就是思想上的侵犯。至少,他们在面对这个社会制度时,他们自己也去坏了规矩——即便事实上可能未遂。 3 这是一部很容易产生观看失焦的电影。 很多人会觉得,《毕业会考》跟《孩童姿势》还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山之外》那样,大讲社会阴暗腐败,简直就像是发生在当下中国。也有人可能会脑洞更大,联想到难民兴风作浪社会新闻不断的欧洲,就像《无名女孩》。每一个不幸死去、遭受暴力侵犯的女孩,她们都拉扯着知识分子的敏感神经。 这部电影,当然可以做相似的解读。 对我而言,《毕业会考》只是围绕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共存,老一代与新一代的争执说事。父母辈说一套,强行推给儿女的却是另一套。他们抱怨着没有规则,却不遵守规则。 正如全片好像一直想找出那个凶手,在女儿放弃指认后,父亲还追随其中一个嫌犯,从街角闯入到一片凶险黑暗中。 他从一个正义,有担当,想将罪犯绳之以法的父亲,变成了被危险所笼罩,随时会被放倒的恐惧猎物(正如之前他已经被年轻人一把推倒)。 你很难把父亲一脚踢进精致的利己主义大坑,但是,他作为1991年归国的中产阶级,遭遇了现实生活的幻灭(显而易见的婚姻破裂),希望女儿欢脱于伦敦海德公园的松鼠蹦蹦跳跳,并不是全没有道理。 每个人当然都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同时帮助下一代去实现它。 但是,这个父亲不知道得罪了谁,不知道为什么会越帮越忙。他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叛逆,为什么会不想出国。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面对的,竟然是罗马尼亚的社会体制。

在那个家庭中,还有其他几个人物。信奉公平原则的妻子,身体羸弱,精神不佳。她不愿苟同丈夫的做法, 但也并不干涉或制止丈夫的所作所为。倒是摔倒在家的老奶奶,会跟孙女说,也许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大又圆,罗马尼亚的小山城也是不错的。 4 砸玻璃,装监控让我想起了哈内克的《隐藏摄像机》,结尾居然也是形同《白丝带》的结尾——这是一个罗马尼亚孩子的故事。你很难轻易把自己放在哪一边。因为答卷子的,可不只是小孩子。一心向往正常生活的中年男子,却滑向了不正常生活的烂泥沟。 蒙吉镜头框住的人物和事件精确无比,他甚至不太想打光,逼近现实但又保持了审慎的距离。 看似不重要的检察官,女儿男朋友等角色, 不管把整个故事穿得更加紧密,也不断呼应了电影所要陈诉的主题。 如同动辄十年后你肯定会后悔的言论,它们直接暴露了这个生活在罗马尼亚阶层的巨大不安。 电影的结尾,通过一首迪斯科风的《Ani de Liceu》所流露出来的甜丝丝明亮,却是异样真实的。 无论黑夜如何漫长,无论长夜如何凶险,希望都在下一代,在这些面带笑容,要迎接未来的罗马尼亚孩子身上。 体内有永不黎明的黑夜,眼睛因此睁大。【刊载于《大众电影》 木卫二专栏】 -------------------------------------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短评

每一个人都是好人,这个社会却不是个好社会,到底哪里错了?蒙吉的剧本将一张严密人情社会关系网铺开,破洞的恰是毕业会考的女儿,她是打碎这个网的希望。[B+]

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本届#戛纳电影节# 少有的扎实杰作,蒙吉把达内秒成渣渣啊,这片完全可以原封不动移植到中国。

9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还行

蒙吉果然稳准狠,再次用影像匕首刺破罗马尼亚一系列社会问题:升学压力,高考走后门,医生受贿,治安堪忧,人情冷漠,婚外关系,太中国了。不似旧作432凝练精悍,而用大量旁枝末节拼起一个焦虑中年男人形象,展现如何在这样环境中苟且生存。没一点废料,自然光手持长镜代入感强,主竞赛最打动我的一部

1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不要再说这很中国了,片中的医生,或者一次别离或者达内兄弟某些片的主角们之所以让人移情,是因其身陷道德选择的困境时仍有强烈的自省能力,而很多中国人行恶时是不以为耻的

16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杰作!滴水不漏的剧本,拍出了我的心声,我差点看哭。如果我有孩子,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教他既要诚实地生活也要遵循游戏规则。剧本牵涉了若干条并行不悖井然有序的线索,结尾非常有寓意。影片没有任何一处是我不喜欢的。

19分钟前
  • 小A
  • 力荐

这部电影就像电影里的那个女儿,优秀、诚实、自律,但是不太招同龄人喜欢,得出国才行。

2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我们是怎么变成敌人的,你还记得吗?” 毕业会考都不算什么,背后的人心人性是人生更大课题……祸不单行, 万劫不复,但比《狩猎》还是有较大差距。

2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透过妇女关系窥探了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爹跟女儿说的那些话,我爹也曾经跟我讲过。如果这一代努力的根由,只是为了下一代逃离的话,那该是个什么国家啊。

24分钟前
  • 小土豆鸭
  • 推荐

功利性十足的人物设定,枯燥乏味的镜头语言,罗马尼亚社会新闻剪切板

27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较差

天啊这剧本也太不明觉厉了吧,感觉完全可以直接移植到中国!蒙吉已经很克制的在削减戏剧性了,但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却一点没减少。一场为时三天的高考,父女都在熬出自己的成人礼;人际关系如网,动辄有蜘蛛出没。必须二刷~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它的社会议题可以引起一些共鸣,但它却不是那种艳惊四座之作,人物设置很出色,性格刻画也非常的到位,但是故事的力度还是不够,表现手法也较为窠臼,很多时候会让我感觉像是又看了一遍《流浪的迪潘》似的,只是它所反映的并非是移民的问题,而是更接近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病态的一面。

31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社会主义血缘就是你说发生在中国或者中国导演拍的我也信……

35分钟前
  • Mumu
  • 推荐

我们都是一点点被改变,从一个事件引出多个事,被揭开的社会一角,最终引申至深层的社会问题,蒙吉这部片子关注的是更近的当代生活,相信很多人也会更多共鸣吧。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电影很好,很私人性质的不喜欢。不喜欢这样太稳妥的电影。

39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有点失望,感觉像在看阿斯哈法哈蒂。一个控制狂父亲,和一个绝望主妇母亲,场面调度和音效设计依然是亮点,但台词铺得太满,各种细枝末节令人分心,像是所有人物都约好了集中在这几天表明立场袒露心迹。最主要还是核心事件的力度不足,这点上和四月三周两天没法比。

4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和《我是布莱克》连着看,把肯·洛奇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45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力荐

把人蛋看碎的一部片。最精彩一幕:妈妈反对安排女儿考试“作弊”,高尚地说那不公平,爸爸问你有别的办法吗,妈妈说没有。爸爸:你明知道你没有办法,又不愿意承担责任,因为你知道我会解决的。妈妈:公平是需要代价的,我可以承受这代价。爸爸:你能承受得起是因为我都处理好了。

46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蒙吉狂倒苦茶三部曲,终于在Ani de liceu的片尾曲中,露出了一些亮色。砸玻璃装监控想起了《隐藏摄像机》,结尾居然是《白丝带》,电影大串片药丸。91年归国的罗马尼亚中产阶级,扮演了操心过度忙走关系的家长,岂不料生活越捣越乱。镜头框住的人物事件精确无比,答卷子的可不是小孩子。

4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剧作一如既往地滴水不漏,父女关系刻画很真实,很多台词都有真切感受。不过蒙吉拍成这样也只能算是水准内发挥,对社会的观察感觉反而不如前作。而且今天突然想到剧情有巨大漏洞:欧美的学校都可以轻松申请到延期入学的,女主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先入学再补考,既然走关系,怎么这一步都想不到...

5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他要讲的其实不是事,而是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的某一面,呈现一种生活的状态,什么都点到即止。蒙吉的发挥很稳,足够让人满意了。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