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里人家

正片

主演:朱旭,赵尔康,张文蓉,魏宗万,宁理,耿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9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阙里人家 剧照 NO.1阙里人家 剧照 NO.2阙里人家 剧照 NO.3阙里人家 剧照 NO.4阙里人家 剧照 NO.5阙里人家 剧照 NO.6阙里人家 剧照 NO.13阙里人家 剧照 NO.14阙里人家 剧照 NO.15阙里人家 剧照 NO.16阙里人家 剧照 NO.17阙里人家 剧照 NO.18阙里人家 剧照 NO.19阙里人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孔府门前是非多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很有趣,为什么有趣,因为这不单单是父子关系,中间还穿插着一个爷爷的角色,三代人中,爷爷对于父亲要求严格,但对于自己的小孙儿却可以听之任之,父亲对于儿子要求严格,但对于自己的老子,却也只能言听计从。爷爷与父亲经常不和,就如同父亲与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爷爷与父亲的孩子却能形成坚固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却会在孙子长大后烟消云散。

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往往呈现出来的是隔代亲。父子这一辈不管是父子还是母子亦或者父女母女,大都有着不小的隔阂,一旦自己的子女有了孩子,这种隔阂转嫁到祖孙身上就没有了。不论是外孙还是亲孙子,祖辈与之相处,大都会很和睦。孩子在父母处受了委屈,就可以跑来爷爷奶奶这里哭诉。幼年时期对于父亲是非常惧怕的,而对于爷爷可以在心中轻易地树立起来慈祥的地位。不过好景不长,一旦长大,这种亲疏反而会倒过来。

谁也说不清楚,谁也闹不明白,这就是中国式的亲情以及家长里短。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老国产片,它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但却不乏中国传统文化。

《阙里人家》故事发生的背景很特殊,在孔府故里,有着这样一个大家庭,祖孙四辈人都健在,某一天太爷爷要过生日,而爷爷听闻这个消息后,从北京赶了回来。爷爷是一个曾经官居部长的大人物,只不过现在已经退休,父亲是一个传统的父亲,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安安定定的在家里教书,但是儿子却偏偏不这样。他在太爷爷过生日之时,卖掉了他的棺材,转手为自己买了一辆二手车,发誓要赚外国人的钱。

爷爷回家后,父亲很不待见,原因就在于曾经的爷爷为了自己的事业,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家庭去了北京。那时候的奶奶已经有了孩子,而爷爷执意地认为他与奶奶之间没有感情,抛开了一家人的爷爷在父亲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直到奶奶去世,父子依旧是不能和解。

但是一心想要去外面闯荡的孙子却对于爷爷无比的崇拜,在与爷爷的接触中,孙子逐渐的被安抚了驿动的心。最终,他选择了留在当地好好当一个教书先生,车也卖掉了。而因为太爷爷的一次发火,爷爷与父亲二人开始重新谈心。之前没有说过的话也都说了个明白。两人最终能握手言和吗?

作为一个中国式的传统家庭,已经很特殊了,而作为孔府后人,这个家庭就更加的特殊了。从父亲爷爷以及太爷爷的言谈举止来说,自然有着很高的个人修养在里面。但就是这样的修养却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彼此。这是每一个中国式的家庭需要面对的场面,但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最后解开彼此之间的隔阂与无奈。

为了理想离开家乡,还是为了家乡放弃理想,爷爷在片中教导自己的孙子的时候,这样回答“只要有理想,去不去美国不重要”。这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话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理想是用来催使自己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假之逃避责任的借口。爷爷当年的离开到底对还是错大家自然会在自己内心有一个评论。

作为一个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爷爷的离开更加容易帮助他缩短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而他也最终实现了理想,而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种离开无异于雪上加霜。如果没有三爷爷的帮助,这一家能不能存活也不一定。这对于一个家庭中的父亲和丈夫以及儿子这个身份来说,爷爷的离开无疑是一种逃避。我不是很喜欢“我跟你有了孩子,但我不爱你”这种言论的。因此,爷爷这个人物在本片中的形象并不那么伟岸。

相反,一辈子打光棍的三爷爷却是一个典范,一开始他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老顽童”一样的人物,生性自在,不拘小节,甚至于跟自己的孙子辈打打闹闹等等,但是一直到后来,当父亲给自己父亲说明白了当年的故事之后,他这个人物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许多。为了自己的喜欢的人可以终生不娶,相比于爷爷,他活得更通透,洒脱。

片中的故事最后理清了,而片中的人物最后也都有了自己的归宿,但是电影之外的人们依旧是会被中国式的家庭关系所困扰,没有谁能真的明白父子之间应该怎样相处,但是有一点却很清楚,任何时候,都不要将自己的责任逃离开外。

……

你好,再见

 2 ) 阙里人家:父子关系是与这个世界关系的基石

单纯反应父子关系的影视剧还是比较少的,土耳其电影《我的父亲,我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电影人物相对简单,只有祖父-父亲-儿子三代人角色,剧情相对简单。直到我碰到由吴贻弓导演《阙里人家》,才发现它是目前关于父子关系电影的经典。阙里是孔子死后埋葬地及其后人居住的地方,选择这样的家族很有代表意义,一是因为孔家族是保留最为完善的家族,经过战乱很少有如此完整的家庭,另一个原因孔家族也代表了最典型的儒家文化中父与子的关系。

剧中孔家族五代人:曾祖父-祖父(孔令谭)-父亲(孔德贤)-儿子(孔维本)-孙子,主要是以祖父(孔令谭)-父亲(孔德贤)-儿子(孔维本)三代人两对父子为主线的。

两队父子中孔德贤因为孔令谭当年当兵打仗,最后在外面与其他人结婚,自己与母亲一直在家乡的望夫石上苦苦等候,及至最后孔令谭与结发妻子离婚,母亲伤心离世,孔德贤心怀怨念,一直不肯原谅父亲孔令谭。维本不务正业、花里胡哨,一直想要出国,父亲德贤要维本踏实做事,两者达不成一致。其中以令谭与德贤的矛盾最为深。

曾祖父已九十岁,出现的画面不多,站在九十岁曾祖父角度看人生问题应是通透明晰,有一幕,曾祖父评价孙子孔德贤时:“这孩子不懂事啊!好像懂了还是不懂,总一点点差几把火了哦”。德贤已是五十岁的老人,孔令谭此时也已经七十岁了,“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德贤应该懂得上天的道理了,剧中五十岁的德贤在评价维本时“当爹的最知道儿子是什么料,所以我才叫你踏踏实实走路,老老实实做人,你知道你最大的毛病吗?这可是就是那个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啊!”,已经说明德贤懂得些许人生的道理了,可是他却陷入自己的人生旋涡中,因为与父亲令谭关系不愿释怀,也就照应了曾祖父对德贤的评论。曾祖父最后说:“小孩出世了,老人入土了,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别的你就不要问不要管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切顺其自然,不过多强求。

维本很喜欢还是婴儿的儿子,在自己离家出走的几天,就想跑回家看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一般状况下,儿子很小的时候,父子关系还可以,等到长大了,反而不如从前了?

父子关系是人生中一对很重要的关系,父亲是儿子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父子关系是儿子成长后与世界关系的基础,在儿子进入世界之前,父亲一定程度就代表外在世界。父子关系处理的融洽,儿子成长后与世界的关系就相处的很好,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人物如同事、同学等等一切外部环境。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中很难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那极有可能他幼时与父亲的父子关系没有处理好。

剧中,在德贤与维本矛盾激化后发脾气砸掉维本不务正业卖掉曾祖父寿材买来的出租汽车时,曾祖父出现扔给令谭一个打许多结的绳子时,让他解开,此时是一语双关,曾祖父点名问题的症结在于德贤与令谭这一对父子关系,让事情起源的主角令谭去解开问题。

电影最后,令谭走的路上,在望夫石的旁边,终于与德贤关系化解,德贤埋藏在心中几十年的执念终于得以释然,最后的释然也是与这个世界关系的释然。

 3 ) 浓缩的复杂

影片在艺术手法上是中规中矩的,但牛在三言两语90分钟就把复杂的人物关系给交待出来,还有很多闲笔去写外国女生探游,写孔令谭老爷子看望旧友。

在这个孔子故里五代同堂的大家庭里,故事的核是第二代革命青年孔令谭抛妻弃子去革命,丢下孤儿寡母,在京做官又再娶,留给孔家老家苦苦守候的妻儿难愈的创伤。起初我们对已经做了爷爷的第三代孔德贤对从北京部长位子上退休回家为第一代老太爷过九十大寿的父亲态度冷漠而不解,但后程德贤讲到母亲拉了自己天天到望夫台等待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右等不来,解放后等到的却是离婚通知,被强按手印后母亲恨的把手指都戳破,还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老太太显然深受儒家贞节纲常观念的束缚,革命的丈夫已经打倒了孔老祖,女人却仍深陷其中,所以她不能接受被抛弃也不能想象死后无法葬入孔林,这其实是鲁迅原配朱安的命运,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革命者孔令谭说他不后悔,是啊个人的悲剧不能否定时代的车轮。但他离开老家的路上,看到了望夫台上的儿子,踉跄着跑过去,半百的儿子眼含热泪,他在替母诉冤,半辈子的心结和委屈兴许能释放。

其他人物词不多,却句句惊人,例如老太爷眼看着重孙媳却道出像,像你的奶奶,乐呵呵的老光棍三爷爷对叔伯大哥孔令谭说的是大哥你革命为什么不彻底一点把嫂子嫁给我呢?人物关系很复杂,后面隐藏了很多故事,发生在孔家,更有象征意味。革命与家庭,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剧本难得。

 4 ) 中国式的家庭矛盾

第一次看是大学期间,在同济大学的礼堂,读书会。吴贻弓、张文荣,在现场谈了一些拍片的心得——影片导演和女演员的感受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他俩在现实中是夫妻。

本片的核心情节是两对父子情感,却都无事生非,以冰冷甚至敌对的心理制造矛盾。如同那个年代号称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一样,平面而表象地反映了孔府现代人的生活,塑造了几个特色并不鲜明的人物。

虽然影片枯燥乏味、观赏性极差,却总会受到文艺奴隶的吹捧,因为文艺奴隶主的教育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只要不搞笑,就是现实主义——最好有点悲剧;现实主义必然包含着人生哲理,从来没有烂片,都需要回味与思考。

以吹捧《红楼梦》为代表,所谓的历史主义现实主义革命主义,造成了中国文艺创作一直在低水平重复,严重扼杀了中国文艺的创新,产出了大量的伪文艺作品,这是中国文艺不能引起世界关注的根本原因。

 5 ) 一条汉子铁铮铮

上影节第二部,也是倒数第二部,为了它舍弃了哈马马特,浪费160大洋。不过还是值得的,看国产片更容易入戏。

有几个明显的导演手法,现在看来也挺逗的,一个是两次空镜叠化,第一次三次叠化,第二次七次叠化,都是在碑林那边,很直白,也许以前是有效的。第二个是大特写,怼到脸上了。第三个是人物静态+澎湃的音乐,体现人物内心激荡嘛,但是音乐可否换一个?或者至少做个变奏吧。

同行的女性朋友说居然看到了女性视角,可是在我看来,这是完全的男性的故事,孔家五世同堂,四代五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当然没出现的奶奶是关键人物,安妮小姐无疑也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主线还是男性的。

比较有趣的是,二叔是谁的孩子呢?朱旭是大爷爷,魏宗万是三爷爷,那我猜,二叔是二爷爷的孩子?

三爷爷当年对奶奶那么好,果然是有爱情,可惜这是孔家,无法逾越。最后那句,革命了一辈子,怎么没把这个人的事情给革命了呢?然后紧接着,回光棍窝去罗,潇洒,坦荡。

一条汉子铁铮铮……

又,

“宽厚以待人,冷静宜处事”,贴在这家门外真是讽刺。导演给过2-3次空镜。

爷爷劝孙子的话,离现在三十多年了,可是对年轻人一样有效。先把该做的事情,该扛的责任扛起来,这才配做人,然后,去追求梦想,必须要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做得到就是爷们,做不到就别提。

孔子六十九代孙的招牌挂在马车上招揽游客,哈哈哈。

最后在高台上,父子和解,也算圆满,然而朱旭奔向儿子让我略微出戏,有点像五指山下的孙悟空了。

 6 ) 记念吴贻弓导演

今天看新闻,吴导演走了。经常被烂电影,不知所谓的所谓艺术片熏臭了的今天,尤其怀念老电影,阙里人家就是,它带给人的感觉是电影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每个家庭的故事都可以拍成电影。慈祥的爷爷,倔强的父亲,混账的儿子。他们就像你的邻居,你的亲朋,一点都不遥远。历史与现实,传统与革新,矛盾结着矛盾,冲突连着冲突。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大咪咪,没有小鲜肉,没有特效,就是靠故事,靠镜头,靠音乐,靠演技,就能拍出好电影。

 短评

人物性格刻画到位,演员演技精湛,老片加好片,很值得怀念

8分钟前
  • obside
  • 力荐

扎实的剧本,饱满的人物,精湛的演技,时代的刀削斧凿跃然荧幕之上。 结局父子对望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12分钟前
  • 宁静致美
  • 力荐

一部典型过度编码的影片,家国叙事还要带上华洋之辨,政治中国和文化中国的对立,谈判与和解,其间话语结构甚为复杂。剧作基本靠说来叙事,影片可看纯靠演技。片中有一段剪辑是吴贻弓的招牌“七次叠化”。

1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情感,什么事都埋藏在心里。五世同堂,每代人都有着不同的思想,文化与理想,而家的含义,就包含在人(仁)里。

20分钟前
  • 日落黄沙
  • 力荐

“你奶奶是个好人 长着一对小虎牙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啊 她就呲着小虎牙对我一笑 然后赶紧低下头去”这种爱情真好

23分钟前
  • 妙儿
  • 力荐

选择以孔林、孔子后代大家族作为大背景舞台,从四世同堂、父子鸿沟中就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关系的冲突进行探讨。吴导放弃了情节性的戏剧思维,转而以散文化的历史笔力去书写人物和时代。很喜欢几位老者谈“逝者如斯夫”那场戏,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悄然流逝与回响。很容易想起《过年》,但本片的笔力其实更深,它是社会性的,而且需要有一定年岁积累才能有所感悟,过些年我会再看看。

2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群戏掌控得当,人物性格鲜明,局外视角补充,中国式的家长里短被娓娓道来,孔夫子家族两对父子间的恩怨纠葛可算是中国家文化的一道缩影。@ 15th 上海电影节

33分钟前
  • 流星飞绊
  • 推荐

选取孔林为核心场景太适切了,中国文化代际传承的缩影,千年儒家思想流经至20世纪的尴尬碰撞,五世同堂的人丁兴旺折射出传统人情社会伦理和父辈权威不灭;加之西方博士视角的插入,另添一层异域解读东方文明的空间,走出去还是固守故土,沉湎尘封往事还是放下身段展望未来,老太爷以更接近道家的无为思想总结争端。群像精彩,家庭戏细节满分,那种中国式的欲言又止可照见几乎每一个家庭的影子,从来没有推心置腹的沟通,唯有等待时间能洗去各自的心头伤,唯有在沉默中消磨了岁月,这么看结尾止步于望父台遥望更好,毕竟我们永远学不会伸开双臂去拥抱亲人。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刚看完国博“海岱朝宗”展来看《阙里人家》的“三孔”人家,也算相得益彰吧!本是来看来缅怀朱旭老爷子的。只是这里一切“孔子”等山东因素,都像生安上去,没有什么特色。一看导演是拍出南方味儿十足的《城南旧事》的那位,就不奇怪了。anyway,讲述了一个只有中国人懂的故事。朱旭老爷子为首的演员们演技都很棒!故事不是很立得住,我一直在想我爷爷和那个“大伯父”。原来最痴情的是三爷爷呀!资料馆放过很多遍了,这次也是顺便来拿熊老头带的两套亚洲影展礼包(要不累得差点儿不来了)。然后去大厅溜了眼《伦敦一家人》忘记了看了最难受的段落。资料馆2号厅。约67成满空调很凉快比大厅强多了,今天户外暴晒跟烤炉似的。白脸阿姨又训人不许说话了

41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1.要不是平时看电影一般不提前了解剧情,而在看片前得知《阙里人家》的故事发生在春节前后,我可能就像2014年过年看《过年》一样拖个十几天再观影了;2.和《过年》一样,《阙里人家》也不是一部有年味的合家欢电影;3.爷爷父亲儿子三人之间的矛盾让本该其乐融融的团结有了蛮多冲突,尤其是孔令谭与孙德贤父子,先是通过两条支线分别讲述两人之间隔阂的缘由,而后又串联到一起表现人生难以美满的无奈:有些选择需要承受沉重的代价。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一个男人在面临亲情和梦想的狭隘中、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追求?威严下带尽沧桑的祖爷爷、为了梦想抛弃儿子老婆出去奋斗的爷爷、陪伴母亲苦苦守候父亲归来的爸爸、崇拜爷爷带有梦想的孙子、只求夫在身边的孙媳、这么一个家、有多少泪不易轻弹出来?相比现在影片的做作和豪华、过去的影片更显出过去的人

47分钟前
  • 菠萝蜜个隆冬强
  • 力荐

如果我在临死之前有机会把自己的憾事一一列出,其中一定有一条:没现场看过朱旭的戏。

48分钟前
  • dellizheng
  • 推荐

儒毒害人。无奈已然生在这里,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所有。

50分钟前
  • flaneur
  • 力荐

六月初的《我的九月》,七月初《天堂回信》,让我对国产片很失望——高分松散过誉。这部《阙里人家》呢,我还是期待满满,扎实的戏骨卡司,沉着而不浮躁的剧情简介,几乎点满了看一出人性剖析大戏的期待。事实上,这部电影的架构设定丝毫不亚于甚至比肩《过年》,朱旭老爷子珠圆玉润的浸透了生活味道的演技,魏宗万老先生也是浑然天成,没有角色出现明显掉档,可实际成片效果远不如后者。影片在编剧及执行层面成功地划出了一个个价值爆点,可韵味总被生生截断,导演审美问题;摄像全程过曝不及格;令谭与得闲的冲突是核心,维度拉开不够……剧中最通透的人并非老三,而是老太爷和令谭,老太爷的绳子简直神来之笔,不过老太爷对重孙媳妇的话却依然保守,反映出每个人的不完美。全片力度不够,专注也不够,最终效果是分散而弱化的。

51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第四代導演吳貽弓的《闕里人家》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文本,講述中國傳統的血緣家庭(五世同堂,以多代共享的葬地孔林為標誌和圖騰),在中國進入近代社會後,各懷心事、發生裂變,其中的核心隱喻是“(娜拉)出走”。第二代的出走,第三代的固守,第四代由出走的衝動轉向復歸,第二第三代在望夫臺相擁,都表明作者意欲將其講述為一個血緣家庭的穩定因內部和解而得到維持的故事——在市場化改革初興、即將造成極大的社會分裂性的時代語境中。2019年7月4日18:30於中國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2號廳(85人廳)。

56分钟前
  • Bork
  • 推荐

#SIFF# 在废墟上和解的父子。这种和解是虚幻的、缺乏历史真实的。但如果抛开历史文化方面的隐喻,只做家庭戏来看的话,真的很棒

60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言行举止欲言又止,察言观色若隐若现。这种片子恐怕只有中国人,而且是久居大陆者看得懂吧,多熟悉的儒家文化啊。这种相当内涵相当含蓄的表达,现在也是不多见了。各主要演员都很到位,老中青少个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尤其是朱旭和赵尔康老爷子,哎哟,戏骨,真戏骨也!8.4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老辈擅以家庭写宗族与时代。每个人都符号化得厉害,偏偏情感饱满如刀。孔林沧桑翁仲树儒道,老太爷似儒似道,爷爷革命党近法,三爷爷佯狂,父辈皆死儒,或童年阴影症无法尽孝,或忠守师道而不化,儿子是西党。媳妇们最近儒道,丈夫道歉方式是“手重了”。以西人为衬,闲笔谈孝,忘夫台仁恕终章。

1小时前
  • 丛二
  • 推荐

#资料馆留影#朱旭老爷子演什么像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演技派。父子对峙的几场戏可以说是极其传神,既有对儿子的爱与愧疚,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苦楚,欲言又止的憋屈在祝寿前爆发。以鲁区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反映新旧交替的阵痛,貌合神离的大团圆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酸楚。里面只有太爷爷一人是明白人,他说,除了小孩出世,老人入土,太阳升起又落下,其余的一切都不必多问。貌似无道理的一句话,却隐藏了多少国人的处世哲学,一切都很重要,但一切都不很重要。尽管向前勇敢走自己的路吧,时间会给你答案。ps 把家庭矛盾设定在孔圣人后代的家里,可说是寓意很深了。

1小时前
  • 瑞波恩
  • 力荐

各位的表演都很好,个人认为“爷爷”是个以理想为借口的极度自私者,如果与“奶奶”没有感情,当初何必结婚生子,之后其实有无数的时间早点亲自回家乡处理好,却又道貌岸然的立牌坊,造成一家子的痛苦。只有拉里邋遢一辈子光棍的“三爷爷”活的最真实,也是最懂感情和责任的一个“任”。

1小时前
  • Carf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