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

HD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阿尔伯特·芬尼,比利·克鲁德普,杰西卡·兰格,海伦娜·伯翰·卡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鱼 剧照 NO.1大鱼 剧照 NO.2大鱼 剧照 NO.3大鱼 剧照 NO.4大鱼 剧照 NO.5大鱼 剧照 NO.6大鱼 剧照 NO.13大鱼 剧照 NO.14大鱼 剧照 NO.15大鱼 剧照 NO.16大鱼 剧照 NO.17大鱼 剧照 NO.18大鱼 剧照 NO.19大鱼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相对这种幸福的谎言更喜欢真诚坦白的沟通

一直觉得片中的父亲过于矫情有些自私,他对儿子的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出发的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的,唯独一直没有站在儿子的角度去考虑儿子的感受。

我特别理解儿子,当他慢慢长大他越来越感到困惑,感觉到不对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不对,去寻求答案总是得不到真相,屡屡尝试跟父亲沟通,想理解父亲但总是无法沟通下去,直到终于不知道该怎么沟通没有了沟通,身边的人还要说他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他们都是基于知道真相才这样说,而儿子是不知道的,他努力寻求和父亲的交流被看似伟大的爱打断了,而没有人体会到他的不解和痛苦,他伸出了手,主动去问路,但并没有回应,他的世界其实是孤独的……父亲的故事是夸张美丽的甚至富含人生哲理的,但儿子能接收和理解到的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有越来越多的困惑和不解,如果父亲没有身患重病,他们是不是就那样一直到老没有沟通越来越陌生呢,那那些美好的故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重点是,事实真正的一面比如儿子出生那段,只不过是现实比较平庸无趣而已,又不是什么会让人受伤难以面对的事,为何非要编造一个美丽的童话去包装它然后大家说你有这样的父亲多幸福?你得让我知道它本来的样子我才能体会到你讲的故事的美妙啊!总之,我不觉得以自己觉得对别人是好的去爱人是大爱。

 2 ) 做一条鱼

    那个画外音说,有的鱼是没有人能捉到的,不是因为强壮或者游的快,而是他们与众不同。
    如果你相信有这样的鱼存在,那么你就会相信假眼里能反映出未来的巫婆,孤独的巨人,充满阳光的幽灵镇,还有连体姊妹歌手,和一见钟情的爱。当然,你也会相信,爱德华布鲁姆的话是真的,他就是那条大鱼。
    在提姆·波顿那些大名鼎鼎的片子中,我喜欢的只有《剪刀手爱德华》和《断头谷》,至于《怪诞城之夜》、《火星人玩转地球》、《人猿猩球》,说实话没什么感觉。而《大鱼》是我说不清楚好不好或者喜不喜欢的电影。
    我在一个午夜把碟放进了DVD机,我看到了那条大鱼在水中游弋,看到它吞掉了布鲁姆的戒指,兴高采烈游向远处,身后水浪翻涌。然后我觉得自己象鱼一样沉进了湖底,沉进了梦乡。
    我一直喜欢鱼的。尤其是那种在深海或者湍急的河流中来去自如的鱼,比如鲑鱼,又叫大马哈鱼,出生于河流,成长于大海,又回到河流完成生命的延续,它们一生要走超过4000公里的路,不在乎危险,不在乎死亡,就是为了这样的一去一回,象歌里唱的,什么天地啊,四季啊,昼夜啊,什么海天一色,地狱天堂,暮鼓晨钟……
    我非常喜欢的另一部电影《大河恋》中有一条河流,就是布拉特彼特和罗伯特雷德福一起钓鱼的河流,水流过石滩,阳光在水面铺了一层碎银,万点粼光。我在小时侯也拥有过那样的河流,当你放开思绪,让心沉静下来的时候,隔一会就能听到噼啪的水声,如果你正好在凝视河面,会看到波光一闪,那是一条鱼想尝试飞翔。
少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个童话故事是《海的女儿》,第一段就打动了我,“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联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我知道那是童话,但是在一个人陷入冥想的时候,还忍不住当真。
    我忘了说我还喜欢幽灵镇上的那个小女孩,她和布鲁姆说,现在我8岁,你18岁,十年后我18岁,你28岁,二十年后我28岁,你38岁,那时侯看起来差距就不大了。
    爱德华布鲁姆在现实中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但他有一颗如鱼在水的自由的心,于是原本平淡的一生中浮现出如阳光般明媚的虹彩,他相信了巫婆眼中的未来,和巨人结伴上路,来到了幽灵镇,碰到了马戏团,他说,遇见你注定相爱的人会让时间停止,他拨开停滞在半空的爆米花,走向那个一头金发的姑娘……
直到他老了,他从没有长大过。
   《大鱼》充满了我曾经的幻想味道,我喜欢却无法投入。我想那是因为爱德华布鲁姆的笑容——那种只有在童话里才有的无比纯良柔软的笑容,仿佛轻轻一碰就会融化。在曾经的路上,我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笑容,但是过去我一直相信它的存在,可许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我,早已失去了承载那样笑容的心。
    但是我仍然喜欢做一条鱼。齐豫唱到,“你勇敢,我宿命,你是一只可以四处栖息的鸟,我是一尾早已没了体温的鱼。”那条没了体温的鱼,也没了热情,没了无休无止匆匆赶路的欲望。好在自由还在。幽暗的水中,它自在漫游,水面折射过来的阳光真耀眼啊。
    前几天,我偶然看到了以前非常喜欢的史铁生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他那么准确地说出了一个生命的过程——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那么,在人间做一条鱼,又何妨。

 3 ) 你只看见冰山一角

    剧情辗转起合细腻精巧不知不觉,而回头再读一遍则不免咋舌于蒂姆波顿的天赋,又微笑地叹惜自己不是他那样一个幸运的永远的孩子。讲故事应该是有技巧的,写小说也有写小说的高深章法,而讲一个好故事的那一点点禀赋则是神的礼物。说逃避也好退让也罢,承认自己差了一些天才常常是麻醉自己进而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好理由。特别是在看大鱼这样一部色调明媚的童话电影的时候,从心底盛放的感慨和赞赏不露痕迹地给眼神抹上一缕挥之不去的叫做善良的神采和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生命包容的人才真正可爱。当听一个好故事让你在下雨天看见星月夜,那么纵然自己讲不出第二个,傻傻痴痴地笑在眼底心里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至于幸福,幸与福,你看,本来就没有永远幸福这件事情。大鱼,就是一部叫人感到幸福的电影。
    飞机轰隆在翻滚的云层之上,我想说那真的是一只美丽的鸟,一个铺垫恰到好地终结了神秘的关于河里的大鱼的开场。事实上,后来成长得鼻梁挺刮眼神透亮的冒险家出生的情节就安抚了观众:这不是一部无趣沉闷的电影——伴随母亲的几乎可以说是惊声尖叫,爱德布鲁姆炮弹式地冲出母体滑行在医院光溜溜的地砖走道。昏黄灯光古旧的画面气氛颇似小说铁皮鼓的情节,幸而恶魔附身的奥斯卡转瞬就与我们要好好品味的这个故事彻底无关。没有爆米花电影欧洲性旅行和贾樟柯作品世界里头主人公的动画移步,或是在餐桌上拟张地图画箭头——看过这两个电影的观众都不会忘记浅尝一口的新鲜,导演用机舱里扳弄手指与影子做伴的小孩和女巫神秘一笑后关上的门连接了此地彼岸此时彼刻。影片从此开始挑起你渐渐明亮渐渐跳跃的思绪和情绪,直至最后似梦似真的葬礼——成了遗孀的母亲穿着红衣,传奇故事各个阶段的配角们相谈甚欢,若不是黑衣白菊花面纱和银发,若不是这一切都是剪辑好的胶片,最后的阴霾天空背景下上演的更像是本片演员们的戏服盛装聚会,我甚至翻来覆去试图揣测粉红先生的侃侃而谈到底有多少是演员真实的样子。因早先出演的昆汀处女作落水狗一片中最终幸存并且滑脚落跑的悍匪粉红先生,Steven Buscemi演起后来改行做劫匪最终又称雄华尔街的诗人在我看来最合适不过。各种尺寸的笑容意味深远个个精彩,加上孱弱的外表和时而精明狡猾时而懵懂陶醉的眼神使他成为影片最值得回味的配角。连同其他的配角比如十五英尺高的巨人、孤独时分化身狼人的马戏团老板和讲粤语的连体双胞胎姐妹——他们因为本身就够有戏所以给人留下印象更多的是角色而不是演员——把整部影片装点得节奏明快景色斑斓。低俗小说给你讲了一个好故事并有意制造混乱不让你喘气,大鱼也讲了很多个好故事却不动声色——紧张过后歇一歇回味一下再来。我相信所谓好电影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要表达的和它选择表达的方式紧密贴切地咬合融会在一起——你从说话人的语气判断他的念头,这是比较会心的交流,不是么?
    “草地是绿色,天空是蓝色,玫瑰是红色,罗兰是紫色。Specter is really great! I love Specter!”这是爱德敬仰的同乡诗人诺瑟在世外桃源小镇Specter写了十二年的作品。一个美妙和谐的地方,不冷不热不会太潮湿。可是天晓得为什么是这么个名字。那里有最好吃的派和甜蜜蜜的清水,和气的居民统统穿着浅色的衣服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小镇入口的上空高高挂起大大小小的鞋——双脚可以跳跃奔跑在柔软干燥的草地上,小镇永远不需要它们。小镇期待着爱德的到来,却没有料到仅仅一个下午他就迫不及待地离开,更准确地说,他们根本不曾期待他离开——爱德之前没有人舍得放弃这个人间仙境。但是“金鱼长不大是因为我们把它放在鱼缸里。要是给它足够大的空间,它可以长到原来的两倍三倍甚至四倍”,爱德的知识和野心萌芽积累于少年身体疯长的期间,那是他和巨人一起走出家乡也是毫不犹豫离开Specter的动力——直到多年以后偶然拾回遗失了的钥匙,他才再一次见到了一直执着等待他的当年的小女孩珍妮,“现在你十八岁我八岁,那么你二十八的时候我就十八了,你三十八我就二十八而你四十八的时候我也三十八了,那样我们的差距就不太大了。”故事里的人物总是那么勇敢。当然爱德的爱情故事绝对不是那么平淡无奇。追求桑德拉的浪漫伎俩包括之前发挥身体异常功能的两三小事都带着浓浓的B级片俏皮味道,配合着背景音乐煞是赏心悦目。而在马戏团偶遇的镜头则更多地被影迷们津津乐道——一见钟情使得时间都静止了。当爱德钻过呼啦圈拨开四散停留在空中的爆米花立定在美丽的桑德拉的面前,当满地鲜黄灿烂的水仙映衬着麦克格雷迪的虔诚表情,我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浪漫了。
    爱德和诺瑟两人数载以后巧遇——一阵寒暄之后,按照惯例去给妻子桑德拉汇款的爱德居然阴差阳错地顺便帮助小镇桂冠诗人诺瑟打劫了其实已经破了产的银行——这一段最是欢快活泼叫人忍俊不禁。至于后来连同其他所有各式奇特人物齐齐出现在他收购Specter的行动以及再后来的葬礼的时候,你不得不为蒂姆波顿讲故事的本事击节叫好。他借老年爱德的口说了这样一句话,“讲平铺直叙的故事不复杂也没乐趣”,像是在说自己,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地让你瞪大眼睛或者惊声欢呼再或者止不住地流泪。很多人看完大鱼都会想起阿甘正传——偶然获得的不可思议的肌体功能、对心爱的女孩从一而终坚持不解、乃至那栋孤零零的房子(阿甘叫人把它推倒因为那是他爱了多年的女孩儿痛苦的童年回忆,爱德喊来巨人将它扶正因为那是爱他多年的女孩儿唯一的庇护)——执着善良勇敢慷慨这些都是人物的共同点,主人公不紧不慢的旁白穿插在奇幻情节跌宕延展之间响起,似曾相识。当然,十年以后的大鱼手法细节更加出神入化,同时,大部分对现实生活背景的回避一方面使得蒂姆波顿挥洒自如,一方面也造成二零零四年在奥斯卡的落败,何况那年的风头全被指环王占尽。当然这没有什么好遗憾,因为指环王那样的感官盛宴以及它的策划宣传营销对于电影工业的意义都实在重大。电影是一门艺术,这是个奢侈的说法。爱电影深深深到觉得自己痛苦的同学们,请你一定放松心情去看蜘蛛侠和史莱克。想想如果你喜爱的东西始终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么继续坚持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呐?
影片的后三分之一处,儿子去拜访了珍妮阿姨,他在废弃的储藏室里发现的信笺在隐约提示我们这是一个浪漫童话。关于珍妮的一切都像在拷贝电影开头的女巫,珍妮自己也说一切都又回到了起点。思绪混乱中,珍妮说她是活在虚幻里的人,她自己就是传奇的一部分,而小布鲁姆才是他父亲生活的真实部分,至此解开了小布鲁姆和观众的心结——他常会怀疑善于讲故事又经常离家的父亲有另外一种生活另外一个家庭,或者他只是喜欢讲故事而不喜欢家庭。他坚信他通过故事所了解的父亲只是冰山一角,在父亲临死前他想听到一些“真实的”。不想也无法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了,哪里是起点哪里又是终点。当看见老布鲁姆忍痛强颜欢笑地讲故事,你终于抓到一点点我们能接受的所谓真实的东西——蒂姆波顿到最后一分钟才纠正我们说这些其实叫作平庸的生活。
    河里最大的一条鱼永远不会被抓住。它或许是有灵气的动物。它在每个人的眼睛里又都不一样。总有一个更宽阔的世界期待着你去成长为一条更大的金鱼。

 4 ) 说点跟《大鱼》无关的话,关于新好莱坞和经典好莱坞的恩怨情仇

老王自从去了英国,虽然是勾搭着他女朋友一起渡蜜月的,但也寂寞得紧,一天到晚豆瓣微博什么的就没消停过,今早我一起来,看到老王埋怨土老师很久没发文了,哀怨之情力透纸背,可惜土老师刚坐火车回安徽。老王走之前跟我说《大鱼》,我那会儿还没看,昨晚熬夜看了下,发现老王果然敏感得很。

我跟老王对电影的兴趣点其实蛮一样的,不过常常得不到同样的结论,这也挺奇怪的,同一部电影,我看出有意识形态了,老王一定说没有;老王看出有意识形态了,我就偏偏看不出来。但《大鱼》这片子老王说是好莱坞自《逍遥骑士》青年人出走之后的一次回归,或者说是对父辈神话的一次重新认可,我却是完全同意,跟我看完这电影之后的感觉完全一样。

像蒂姆·波顿这样1980年中后期才出来的导演,比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什么的还要晚一辈,斯皮尔伯格作为新好莱坞的“电影小子”,就已经开始在试图弥合1960年到1970年青年人与老一辈的裂痕了,而蒂姆·波顿自然跟传统经典好莱坞更没什么仇了。要说有仇,也是在迪斯尼这种老字号好莱坞店里挨过欺负,但那也只是创作理念上的分歧,而不是价值观的分歧了。

所以我把《大鱼》解读为一场新好莱坞对传统经典好莱坞的回归和再认可,虽然未必真的切题,但总也不能说完全是强加在导演头上的想象。事实上正如《大鱼》里老朽的父亲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其实都是说故事的人,只是我用语言,而你用纸张。”以及最后儿子的醒悟:“当你不停地讲故事,你最后就成了故事。”蒂姆·波顿本身作为一个故事讲述者、一个充满童心有着童话情结的新好莱坞导演,这部电影显然有他的自剖心迹,以及他对传统好莱坞的理解。

如果再过度诠释一点,把电影中的儿子理解为美国的象征,在美国的童年阶段,他是相信并且喜爱传统好莱坞为他所描述的那个神奇的父亲(偶像)形象的(这段时间约等于1930年到1940年)。那是经典好莱坞最辉煌的时期,无论是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1939年)还是弗兰克·卡普拉的《浮生若梦》(1938年),都为美国人描绘了关于经典美国价值观的积极面,那是勇于进取地开拓新边疆、那是爱你的邻人、那是文明战胜野蛮、同时也是道德战胜邪恶。

经典好莱坞描述的是美国梦、是童话、甚至是神话,总而言之,它讲述的是故事而不是现实。但在这故事中,美国人知道自己(想象中的)父辈的形象,从而也就知道自己的形象,最终知道自己国家的形象。虽然这种形象其实是通过电影这面“镜子”虚构的“镜像”,但我们依然可以相信,镜子中的我们是什么样,我们就真的是什么样。

然而正如《大鱼》中长大的孩子不再相信父亲的故事,他开始希望听到现实而不是故事,神话于是开始破灭(这段时间约等于1940年到1950年)。这种破灭在美国的现实是二战后妇女在职场上与男性展开竞争,男性在家庭中不再强势。传统的中产阶级家庭价值观开始瓦解,无论是《伊甸园之东》(1955年)还是《无因的反叛》(1955年),家庭中的孩子都看到了父亲的懦弱无能,从来不是西部英雄所展示的那样,而母亲也因为工作而离开了家庭,正如《出走的孩子》(1953年)所展示的那样。

这种神话的破灭在越战(1961~1973)和水门事件(1972)后进一步加剧。于是青年人与父辈彻底决裂,走出家庭寻找真正的美国,正如《逍遥骑士》所展示的那样,可惜他们找不到那个“真实的美国”(这段时间约等于1960年到1970年)。如果说1960年的一系列电影,比如《邦妮与克莱德)(1966年)、《毕业生》(1967年)和《逍遥骑士》(1969年),还只是青年人逃离家庭、逃离父辈、逃离传统的神话与故事,那么1970年出现的马丁·西科塞斯和弗朗西斯·科波拉已经开始着手拆解经典好莱坞的结构并颠覆其神话。当然,同一时期的还有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只是他们后来选择回归和重拾传统价值,并最终大获成功。

回到《大鱼》这部电影,儿子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从信任父亲的故事、崇拜父亲的故事、喜爱父亲的故事,到迷茫、疑惑、乃至愤怒。他觉得自己对于父亲就如同对于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他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对于自己父亲的所有知识都是来自于父亲那带有童话色彩的故事,他追问父亲:“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父亲说:“我就是我,故事中的我就是我。”到影片的最后,面对垂死的父亲,儿子选择了把童话继续,在儿子的故事中,他抱起了父亲,在巨人的帮助下,走到了河边,所有人都来到并庆贺,而父亲变成了一条大鱼回到了童话世界。

儿子的回归完整了父亲的故事,这个故事终于得以延续,我们可以想象,当儿子的孩子出生后,他可以向孩子这样描述爷爷:那是一个英雄,并且最终变成了一条大鱼,永远向往自由、永远无畏挑战。而新好莱坞的回归也完整了美国梦与美国故事,可以在好莱坞的述说中永远安慰美国人的心灵:这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永远充满着开拓精神,只要你坚持理想并付出努力,你就能跟别人一样获得成功,无论你是黑人白人、出身富裕还是贫穷。

这是虚构的、这是故事,但我们又怎么知道什么是现实、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我最近一直觉得,其实意识形态就是故事、历史也是故事、哲学也是故事,只要不是数理化科学的东西,其实都是故事,人类需要故事来帮助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文明,从而认同自己和自己所身处的社群。人类当然也渴望摆脱故事以接近现实,这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心理因素,但故事永远不可能摆脱,因为文明其实就是一个故事。

而你,其实只需要摆出一个姿态,你是愿意相信这个故事,还是不愿意?

 5 ) Tim Burton:一个人的阴郁童话

《大鱼》是他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所以我把写他的文放在这里。



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49岁的蒂姆•波顿依旧顶着他那久违了的“鸡窝头”,像剪刀手爱德华一样神情淡定地捧走了“终身成就奖”的小金狮,为他颁奖的则是挚友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
他成为了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个。
他还是一个美国人——显然这并不是金狮对好莱坞的又一次刻意示好。

一个王国的诞生

不幸的是,蒂姆•波顿长着一张很难被人记住的脸。除却睿智而温和的眼神、永远乱糟糟的头发,他与行走在好莱坞的路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也许还要更寒碜一点。
但这并不能妨碍蒂姆•波顿这个名字所散发出来的巨大热力。事实上,当我们提到这四个字时,脑海中总会忆起那些布满阴霾的尖顶城堡、镶有玻璃眼珠的巫婆、戏谑味十足的华丽交响乐。当然,还有偶尔也会灿烂得惊魂动魄的花朵和树木。
他的经典作品包括《蝙蝠侠》前两集(他离开剧组后由乔尔•舒马赫导演的后两部《蝙蝠侠》遭到了空前恶评)、《剪刀手爱德华》(正是这部影片捧红了独一无二的约翰尼•德普)、《决战猩球》和《大鱼》等等。他正在进行中的作品是《理发师陶德》,讲述的是一个真正的杀人狂的故事。
他仍然与那两张著名的神经质脸孔纠缠不清。
一个是现任妻子海伦娜•伯翰•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她是他的缪斯女神。我们不知道“脸色惨白”这一点是否已经上升为蒂姆•波顿的择偶标准,然而无论如何,海伦娜都绝不会落在下风。这位英国著名的怪异女星在戏里戏外永远都是一幅苍白的面孔示人,伴随着她与生俱来的抑郁颓废气息,像想象中的僵尸新娘那样在一瞬间击中了波顿的神经中枢。那是在2001年的《决战猩球》片场,此后这个涂着黑眼圈穿着黑裙子并且同样在发型上“鹤立鸡群”的女人理所当然地充斥了他此后的每一部影片。
另外一个是他的同道中人约翰尼•德普(甭管他在《加勒比海盗》里是多么古铜性感了),他们是好莱坞最著名的完美组合之一。从《剪刀手爱德华》中不谙世事的机器人,到《巧克力工厂》里脑筋短路的威利•旺卡,德普把自己最怪异最惨白同时也最纯粹的角色都献给了这位平生难得的知己。
蒂姆•波顿的黑暗童话王国就此建立。

无数个童年分身

特吕弗认为,每个导演一生都只能拍出一部电影。那部电影其实是自己的隐喻。
而喜欢蒂姆•波顿电影的,通常是一群孤独的人。
因为波顿自己就是个孤独的人。故事里总是带有童年成长阴影的主人公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他小时候时常被父母反锁在家中,其后又与祖父同住。年迈的老人自然不是叛逆少年的对手,于是蒂姆•波顿的童年时光几乎全都泡在了小人书和恐怖电影之中。幼时经历中美妙与恐惧并存的巨大落差使他一出手就让迪斯尼的高层大感恼火——当他从加利福尼亚州艺术学院毕业以后,拍摄的第一部短片竟然是向同名恐怖片演员致敬的黏土动画《文森特》。这部实验性质的作品已经开始带有天马行空怪诞鬼马的气质,表现出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对阴暗事物的喜好。
蒂姆•波顿深信与坏人相比,好人更难为社会接纳,他故事里的角色都不属于现实世界。无论是《剪刀手爱德华》里外表丑陋的半成品机器人、《大鱼》里全世界冒险的父亲,抑或《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举止怪异的旺卡先生,或多或少都带上了导演本人的影子。他们始终孤独迷惘,从异世界来,最终又回归到异世界。
这种风格后来延续成为了蒂姆•波顿电影的血脉。即使他影片中的景致依旧绚烂得犹如七月流火。

文艺与商业的交汇

如果和发行烂片无数的吕克•贝松相比,蒂姆•波顿显然不是一个高产的导演。
可他总是跻身于好莱坞权势榜的金字塔顶。
尤其是在2001年《决战猩球》导演的角逐中,蒂姆•波顿战胜了奥利弗•斯通和詹姆斯•卡梅隆,重新被媒体推到了电影产业的风口浪尖。
他的第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阴间大法师》已经成为公认的Cult经典,被世界范围内的青年人大肆追捧。
他个人最满意的作品是1990年的《剪刀手爱德华》,这部非传统意义的商业片不仅口碑极好,更横扫了当年的全球票房。
功成名就的他在2005年拍摄了风格及其怪异的《僵尸新娘》,用以宣扬他内心的恋尸癖。
再早一点,就算是在商业大片《蝙蝠侠》里,蒂姆•波顿仍然用“企鹅先生”、“出迷者”等被社会排斥而最终走上迷途的另类反派打上了自己的独特印记。
很难判断他拍的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他总在两者之间不断游移。
正是这骨子里的深刻让他看上去更像是个饱受困扰的小意大利人,他于是不负众望地迅速赢得了水城的垂青。
成为了极少数被欧洲人所认可的美国人。
谁规定只有灿烂得一塌糊涂的故事才能被称作童话呢?

 6 ) 《大鱼》经典台词

🍉人们说当你遇上你的挚爱时,时间会暂停。真的是这样。但人们没有告诉你, 当时针再度恢复转动,它会无比飞快,让人无法赶上。

🍉人有振作奋斗的时候,也有应该放弃的时候,一切已成事实,只有傻子才会执迷不悟,但事实上,我一直都是个傻子。 🍉我从出生那天起就是我自己。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是你的失败,不是我的。

 短评

“知道自己会怎么死,便不担心了。因为你知道这世界上其他任何事情都杀不死你”。

5分钟前
  • 简里里
  • 推荐

孪生姐妹不是连体,巨人没有那么高,他妈妈在葬礼上穿的是大红的外套

6分钟前
  • 瑾朵朵
  • 推荐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 有些故事就不要拆穿

7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这个叫蒂姆·波顿的人,身体里住着大鱼爸爸(Big Fish)、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威利·旺卡(Willy Wonka)和疯帽子先生们的灵魂。

10分钟前
  • 病気君
  • 推荐

温情哥特风的成人童话。大鱼,戒指,巨人,美人鱼,连体姐妹,狼人马戏团长,12年写3句诗的诗人,照见死亡的女巫玻璃眼,挂在晾衣绳上的鞋,错乱的朝鲜战争,回不去的丰都镇。微笑告别的动人仪式感契如[地下]的孤岛狂欢结尾。给枯燥的生活与冷酷的现实涂上一层彩虹霜糖,用上一支柔光滤镜。(9.0/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永远不要小看别人的故事

14分钟前
  • 浮生若梦
  • 力荐

“他最终自己也成为了故事;并且,成为了不朽。”口吻轻松,内容深沉,虽是天马行空般的描述,却能很真实而又极其简单得触动人心,尤其是最后那首《Man Of The Hour》响起,难以言喻的难过。只可惜,父爱这个词,这辈子我都没感受过。★★★★

18分钟前
  • Q。
  • 推荐

出乎意料的感动。超五星。正如小波所说:“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这不够,这远远不够。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奇幻的世界、童话的世界、他自己的世界。

21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在这世界上,只有在你所爱的人之外,才需要辨别所谓真假。生活中的事,有种种说法。所谓真相,可能是最令人乏味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而在生活外表涂上彩虹颜色的人,他们值得尊重和信赖,因为他们的爱。

22分钟前
  • 浅浅
  • 推荐

小王子说:“因为有一朵我们看不到的花儿,星星才显得如此美丽。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沙漠的某处藏着一口井。”波顿说:“他说故事,因为他无法忍受这无趣的地方。”这片子是献给在现实世界中迷失、畏首畏尾、丢失了童年时代欢愉梦想的人,那条游向远方的大鱼是我们对美的向往。

26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我怎么没有感动?因为我没有父亲。

28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父亲和母亲在浴缸里静静地抱在一起,父亲走后有很多朋友为他送行,这是最让我动容的两幕。此刻,我也知道了生命对我最重要的是什么了。

30分钟前
  • 争争Janice
  • 力荐

哥特和亲情的融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鱼,抱着梦想而活是最幸福的,怀抱梦想而死去的人是不朽的。到了最后,真相已不重要,眼泪也淌下来了...其实他们都是真的,故事的虚化以外,所有的人们都是真实的.

33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表面在过的人生,和在内心世界奔涌的人生,本来就是并行和交叉的。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我们看得到的世界,它更真实地存在于地表之下,头顶之上。最后他变成大鱼游走了,我都看哭了。

38分钟前
  • 一湄
  • 力荐

你会因此想念父亲

4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高二那年有一天我下晚自习在路上遇见了我爸,然后我们一起回家。过马路的时候他站在我右边,什么都没说。那是我一辈子对人生最感觉遗憾的时刻。我有一个很高大很帅的父亲,但我的内心却这样脆弱,如果在我成长过程中我能更早感受到那种在马路上父亲在旁边的安全感,我想我会变成更惹人喜欢的小孩。

4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靠编造故事度过平凡的一生的父亲,却在临终前依旧对自己在女巫的玻璃眼球中看见的河流耿耿于怀。他的儿子替他圆了这个“谎”,给了让父亲欣慰的答案。而父亲死后,他也成为他故事里的传奇。生命力极强的故事,天马行空的情节,最终却归于对平凡生活的抵抗。催泪。

4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人们说当你遇上你的挚爱时,时间会暂停。真的是这样。但他们没有告诉你,当时针再度恢复转动,它会飞快无比,让你无法赶上。」

49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花海里冒失的表白-你甚至还不认识我。-我有一辈子可以认识你。

53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似幻似真,此时没有真实或者不真实,只有你愿不愿意相信。

5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