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里最被忽视的好电影之一。完美的表演和很窝心的故事,像我这样理性的人,居然又哭又笑,一会儿兴奋一会儿难过。彻底被主人公hallam foe的情绪俘获了,于是随他经历那些痛苦和欢乐。
因为我爱的Jamie Bell,去年此时此片参赛柏林起就很期待此片。导演就是《年轻的亚当》那位David MacKenzie,女主角是我喜欢的Sophia Myles。也许是这部电影的名字太不容易被人记住,不知道为什么,此片在柏林拿到了一个Best Music奖之后就没了声音,去年夏天在英国放映过,却没什么反响。
从片头的手绘动画开始我就喜欢,接下去的正片里,每一个镜头都拍的那么美,那些乡村和城市,那些特写,都美到我心坎儿里。
镜头贪婪地捕捉着Jamie Bell的每一个表情、动作和身体的每一寸皮肤,偷窥他,偷窥他的偷窥,放大、放大、放大,甚至比给Sophia Myles的镜头更加暧昧,我甚至在想,摄影师一定爱上这个男孩了。要不然不会有最后那个夜色里步行的特写,让我想起Bittersweet Symphony的MV里的Richard Ashcroft,只是这张脸,就够了。
其实,Jamie Bell的表演更精彩,穿妈妈的裙子,扮成黄鼠狼,画眼线,用唇膏在脸上涂抹,写日记,用妈妈的耳钉在耳朵上穿洞,他哭他笑他打架留学……他那些痛苦欢乐和怀疑,没有人比他更胜任这个角色。电影好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2005年,也是在柏林电影节,Jamie Bell在那里宣传Dear Wendy,David MacKenzie在那里跟他碰了面,他早就喜欢这个男孩,见了面后一拍即合,于是有了Hallam Foe。天生就该演戏的Jamie Bell越来越流露出“方法派”的特质,他变成了 Hallam Foe。他矮小,长着雀斑,有点驼背,经常没精打采,头发乱糟糟,可只要在镜头前,他就会变成精灵,浑身闪着光芒。尽管此片配角个个精彩,《罗马》里的恺撒,《猜火车》里的大衰仔,风情万种的继母也给Claire Forlani演得很到位。可是Jamie Bell太美啦,一种奇怪的,带点creepy气质,带点fragility。
故事的主线是恋母的叛逆男孩怀疑母亲被继母谋杀,慢慢把自己与世界隔离开,喜欢一个躲在树屋里远远地“观察” 别人,他说他偷窥,为的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种原因”。探究母亲死亡之谜的部分几乎就是《蝴蝶梦》,这算是此片的缺点之一,但是愤怒的hallam回家绑了继母扔到河里那段戏,终于让我想起了《年轻的亚当》,如果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我更喜欢。可惜导演没那么狠,Hallam突然转身救起继母,为她做人工呼吸,然后,她活过来,一句话也不说,冷冷地看着他,转身就走。导演说,对一个17岁的男孩来说,这样已经够黑暗了。
所以,如果说《年轻的亚当》只有阅遍人世后的绝望和冰冷,《Hallam Foe》则是才刚叩开成人世界的大门,痛苦和怀疑暂且扔在过去,未来,就像Hallam Foe最后那一丝不太确定的笑容,恩,还有希望。
英伦摇滚和民谣配乐,曲曲都很动听,配的都在点儿上,那么有感染力。这个导演以前当过电台DJ,所以这么有感觉。记得去年柏林电影节的颁奖晚会上,领Best Music奖的就是导演本人,他非常寒地说,这个片子配乐地由来嘛,其实是因为现在用歌版权都很贵,所以我们找了家要价便宜地小唱片公司谈了比较合理地打包价,也就是DOMINO,然后在这个公司版权库里找到了soundtrack里面这些歌……Credits即将结束(音乐太好听了,你绝对舍不得在字幕走完前关掉)时,最后一首歌来自franz ferdinand, 歌词几乎就是Hallam Foe的故事,字幕里写着歌名叫Hallam Foe Dandelion Blow。看完电影后就一直在循环听这张原声唱片,也许会听上一阵子吧。
在我看来,所有可以展现真实情感,并给人以触动的电影都应该算是好电影。这又是一部关于寻找爱,自我,救赎的有关成长,解脱以及性意识的电影,但是H有很出众的影像气质,逼近的特写,梦样的色调,并且大部分的人物景别都切头(就是人物头顶未留出空间,一是给人一种逼近精神的压迫感,二是以这样构图的过肩镜头更贴近于HALLAM的主观视觉),影片就在这样的镜头,纯主观镜头,特写,大远景的不断切换,使得影像本身更突出了主人公的内心。
每一个场景在电影中的都有其目的指向性,一开始细碎的对主人公行动细节的快剪呈现心理状态之后探究原因,因为对母亲的死的怀疑而造成的一定程度上的自闭却对探究别人内心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度,不管是木屋还是望远镜都是对“安全距离”的暗示,可是,木屋却是父亲建的,其实代表的是父爱的象征,也就是说,HALLAM并不怨恨父亲。随后的一场戏是他与继母在木屋里发生的事情,一开始的时候有些不解,但是等看完后才发现那场戏有几个目的:其一,是揭示其实HALLAM对于继母也并不怨恨,其二,是整部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其实只有继母是最贴近HALLAM内心的。所以,我并不同意说是性意识上的负罪感让HALLAM坐火车离开,而是对于自身的疑惑,这种疑惑来自于是谁该承担母亲骤然离去带给自己的伤害的责任。在那场戏之后,其实是一个信仰崩塌的过程。
只身到另外一个地方,影片让一个酷似HALLAM母亲的女人出现了,所以重新建立了HALLAM新的信仰,大多数人提到的“恋母情节”实际上给仓皇不知所措的HALLAM一个支撑点。他窥视她的生活直到看到那个经理的出现,是第一次的转变,之后在钟楼有一段类似于开头手法的戏,他用口红化妆,穿母亲的衣服,扎耳洞,所有这些情境都是在HALLAM内心最空虚,最冰冷的时候发生的,最这些,他只是希望可以延续母亲的温暖,更贴近母亲,或者,他想用母亲去感受到什么。之后便是他18岁生日的晚上,当女人诱惑他时,他疑惑起来,不安,愧疚,负罪,渴望,非常多的情绪涌上来,这是第二个转变。这时他仍把她当成“母亲信仰”的象征。在她旁边睡觉时看到的另一个自己,是最近影片中常常用到的一种超现实主义手法,是对曾经的“自我”说再见,这时他正在构建自己的“本我”(不去代入弗洛伊德的理论,从字面去理解)。他在尝试把她看做女人而非自己的母亲(同时,这里是他对自己一直都需要的“安全距离”的一次跨越和突破)。跟她做爱,甜蜜的亲吻,牵手,直到经理闯进来揭露他的偷窥行动,OK,到他脱光衣服的一场,说实话,最开始我不喜欢这场戏,直到一个小全景展现了HALLAM全裸的状态,才欣喜的觉得这场戏真是棒,等女人穿起HALLAM母亲的衣服安慰他时,他算是完成了“自我”和“本我”的建构和结合。
电影不结束,就要有不断的戏剧冲突,自然,就是他父亲和继母的再度出现。一句“你不觉得在跟你母亲做爱吗”打破了HALLAM为自己建构的全部信仰,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继母最贴近HALLAM的内心。再次一个火车的镜头,同样是因为疑惑,与上一个呼应。他把继母丢入湖中是最后的一次宣泄,再次救起则是对自我的否定,在那一刻他算是真正面对本我的内心。这场戏就像是把HALLAM心理救赎的具象化。之后与父亲的谈话,只是对于整个影片中HALLAM的疑惑作总结。因为很多青春中的疑惑是不需要有答案的。只是看愿不愿意面对自我,我们把过错宣泄在别人身上只是不适应和不知道如何面对的表现。但往往把自我意识强加给别人正是对自我的逃避,所以,当HALLAM真正开始去感受别人的生活。(而这一点正是继母一开始就提醒HALLAM的)感受他母亲,父亲的内心时,才是真正的面对自我,走向成熟。
很棒的剪辑,巧妙的构图和运动镜头,细腻的光,把整个故事精致的推到面前。当然,还有无法忽视的原声和JAMIE BEN的再次破茧表演,这部片子让我惊喜的找回了当初看《猜火车》时候的一些感觉,在《CASHBACK》之后终于又看到一部喜欢的电影,况且不论技术还是影片本质方面都如此精细,真是难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我想最直接的方式应该是“还记得Billy Elliott吗?”,但是从Billy Elliott造成全球效应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10年的时间,那个跳着踢踏芭蕾感动世界的男孩早已脱下舞鞋,踏上了他梦想的电影之路,在10年之后,如果我们还用那个瞬间去定义Jamie Bell,那我们就不只错过了他成长路上的风景,而且也完全忽视了他这些年来的努力。
并不是每个童星都要成为麦·考利金,瑞弗·菲尼克斯,或者荒废才华,或者死于青春,也并不是每个童星的光芒都会在一瞬间消失殆尽,他没有过早的投入到好莱坞这个复杂的名利场中,而是由一群关爱他的人一直守护着这颗种子。他为了让人们不再叫他“Dance Boy”,而是更多的把他看成一个真正的演员,选择了一条更为踏实而艰辛的路,重新定义一个人是很难,虽然到了现在,他还是要在各种访谈中不断的谈起“Billy Elliott”,各种影评人在看到他的新片后还是不停地惊呼“Billy Elliott”长大了,但是只要是一个真正看过他后来主演的几部电影的人,稍微有点理性的人,谁都不会否认,他在那些电影里表现出的爆发力和锋芒是远远超过他们期望和想象的。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无知,而是我们主动放弃了重新定义一个人的能力,我们把旧的观念锁在脑子里,永远隔着一层玻璃去窥探别人,那得出的结论自然而然是荒谬甚至可笑的。
世界对待Jamie Bell远没有他对待电影那样认真的态度,就算提到他后来的发展,更多人也只是停留在他加盟《金刚》和《父辈的旗帜》这两件事上,而且,这两部电影都指向大制作大导演,其实就算我以前认真的看过这两部电影,我也肯定不会记得他的存在,甚至这种印象还没有在Green Day的《Weak Me Up When Sep. Ends》的MV里他的出现来的直接和深刻。因为在Jamie Bell选择电影的标准上,他首先考虑的是和那些导演或者演员合作,每次他在谈到《金刚》的时候,都会首先说到Peter Jackson是一个多么独立的导演,就算做大片也是用一种Independent Soul,他把这种和优秀导演和演员合作的机会看成一种财富。但是这两部电影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真正的收获,顶多就是在履历表上有这么光辉的一笔罢了,因为这两部电影里他饰演的角色都被或多或少的忽略了,甚至没有性格,没有发光点,《金刚》在刻画主题节奏和场面氛围上是绝对优秀的,但是各个人物的性格就像一个平面,没有棱角没有突出,就连最主要的角色都是这样,那更何况是他那个不起眼的小海员呢,而在和伊斯特伍德合作的《父辈的旗帜》上,他们只给了断断续续10分钟的时间就让他消失了吧。所以当我们把注意力过多的投入在这些大制作上时,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是表面而已,那个Ballet Boy在平庸的成长中,他会马上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我们拨开表面,去真正探究它的内核时,才发现真正闪光的部分其实一直在默默地延伸,他的成长写在了那些独立的,特别的小故事中,那些故事就像是他自己走过的路,我们把这些散落的珠子穿成一条线的时候,他成长的轨迹也就清晰的呈现的我们面前了。
早在他成名后的2002年,他就回到了一个原点,在一部很不起眼的一战恐怖片《Deathwatch》中扮演一位未成年的小士兵,当然,青涩依旧,还是一张没有张开的小脸,有些木讷的神情,甚至在Billy Elliott里的灵气也被雨水和泥土打磨平了,毕竟在他擅长的舞蹈领域他可以用一半激情一半灵气去打动观众,但是当他决意要走上电影这条路时,那种青涩和怯懦是在所难免的,而在2004年的《Undertow》里,他开始尝试饰演有些叛逆和孤僻的男孩形象,虽然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有些奇怪和平淡,但是在他逐渐开始成熟的脸上显露出了一些端倪,从前半部到处惹是生非的男孩到后来承担起保护弟弟职责的哥哥,他给了我们一个温润的过渡。而我真正想说的是《我行我素》,这部2005年的小成本黑色喜剧,容纳了雷夫·范恩斯等众多大牌,挑大梁的三位年轻演员中,就包括于同年因《吮拇指的人》获得柏林影帝的卢·泰勒·普奇和《世界大战》中汤姆·克鲁斯儿子的扮演者贾斯汀·查特文,当然,主角是杰米·贝尔,我真正注意到Jamie的就是这部电影,如果说之前他给我的只是那么一个飘渺的印象,那么这部电影是真正让我把他的形象具体化的媒介。在这部电影里,他扮演的孤僻少年亲眼目睹了自己朋友自杀,但是选择了一种漠视的态度,当他走出朋友家时,只是失神的对死者的母亲说:Goodbye Mrs. Johnson。开始的冷漠随着一连串事件的交错发生,到后来终于觉醒,Jamie的每一个层次都拿捏得非常精准,在影片末尾一段和开头他朋友自杀前视角相同的蒙太奇出现到女孩打开房门,Jamie的崩溃和爆发,强大的冲击力深深震动了我。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分水岭,在他童星的身份和真正的演员之间划上了一道清晰的界限。而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他应该只有18岁吧。
在同年拉斯·冯·特里尔作为编剧的《Dear Wendy》里,他收获的不仅是和丹麦两位Dogma 95先导合作的机会,更多的是在他的履历上又添上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一个给自己的手枪写情书的美国小镇少年,一个Loser,他的欲望,他内心的矛盾,他的固执,他可怜的自尊就在几个眼神中不动声色的展现给了观众,虽然拉斯·冯·特里尔因为害怕坐飞机而从来没有踏上过美国的国土,但是他笔下那种人性的冲突却可能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那样的场景布置也就比《狗镇》多了几面墙罢了,国外的评论界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这种情形搬到美国很是恼火,于是也并没有给这部《亲爱的温迪》多少好脸色,但是说实话,他要讨论的实质真的跟美国有那么大的关系吗?我想这样惶恐不会是因为特里尔真的穿透了一些人内心包裹的那层薄膜了吧,总之,美国三部曲还有未完成的一章,他的革命还在继续。
当《亲爱的温迪》还在柏林电影节上巡游的时候,Jamie却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转折,到现在,我只想说,感谢Dear Wendy,让《年轻的亚当》的导演David Mackenzie注意到了Jamie,感谢《Hallam Foe》,终于给了Jamie Bell一次全聚焦的表演机会,如果没有《Hallam Foe》,对于他来说,还是缺少这么一部实至名归的个人Show,先前他参演的独立电影大部分还是以多线索叙事为主的,下这么大力气围绕一个最中心的人物去叙事的电影在他的履历上这是难得的一回,在他踏入20岁的时候,这个角色给了他又一次飞跃,从14岁成名起他放弃了舞蹈,他发誓不会再以Dance Boy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于是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一个叫Jamie Bell的舞蹈演员,他选择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用一个电影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以说,这些清晰的年份表明了他的努力,到现在为止,他也只不过是22岁而已。
我只能用太精彩了来描述他的这次表演,他虽然年轻,但是擅长的却是极度内心化的表演,流于表面的东西早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冲刷干净了。Hallam Foe就像是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角色,这个处于成熟边缘的男孩自闭,焦虑,他需要一种途径去解脱母亲的死带给他的冲击,也要通过一种途径去找到他成长的突破口,而围绕着他发生的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童话,整部电影在配乐和光线的运用上都呈现出一种半梦幻半真实的氛围,主角是一个住在树上小木屋里的男孩,由于不善于与外界沟通,他选择把他的仇恨,悲伤放在心里,锁在日记里,他选择用望远镜偷窥别人的世界,当他看到那个和他母亲长的一样的女孩时,他处于愧疚和渴望两种复杂的状态之中,这种一半是恋母一半是渴望被爱的心理状态和路易·马勒的《好奇心》虽说完全不同,但也有着一些相似点,因为《好奇心》里,那个男孩只是在懵懂的状态下走到青春期,他对母亲的爱最后演变成Make Love只是他成长的一种途径,经过这场洗礼,他也就真正的长大了,而Hallam Foe同样,他需要一个途径,经过这场童话般的洗礼,最后他大步走在霓虹灯下,背景虚化,他的笑容逐渐绽放,也说明他跨越了那道心理上的门槛,逐渐走向成熟,只是在前者写实的对比下,Hallam Foe更像是一幅写意的图画。而导演是希望通过对于Hallam Foe这个男孩自身和周围发生的事物,遭遇的人,更深层的讨论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人如何和自己内心的魔鬼斗争等等这些大范围内的议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迷失感,就像那个他爱的女孩Kate一样,她同样也是一个迷失的灵魂,她四处寻觅不隔夜的爱情,但是说不定她懂得的爱的意义还没有Hallam多。
可以说,Hallam Foe把摄影机完全的对准了Jamie,近景再近景,他的每一个小动作,惊恐的眼神,他原始纯净带着一种不屈服的野性,他画着眼线,偷戴母亲留下的耳环,穿她的裙子,都只是想保留着这份爱在自己周围的感觉,他在钟楼上偷窥女孩时的狂喜,虽然这种窥视带着一些病态,但是你真正看到Jamie的表情和眼神的时候,他流露出来的确是一种最纯粹的渴望,这种渴望与性无关,他只是把自己对爱的渴望通过这种方式宣泄出来,在之前有一场戏是女孩在他面前跳舞并且开始挑逗他,他无法忍受双重情感的煎熬打断了她,当Hallam无法将这种矛盾摆脱掉的时候,Make Love也只是他得到心理满足的方法而已。最后女孩了解了他的过去,穿上了他母亲的衣服,他顿时泪如雨下,那一晚,他只是轻轻的搂着穿着母亲衣裙的女孩,之后的几分钟是Hallam真正快乐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灿烂的笑脸,Kate依偎着他在屋顶上用望远镜窥视别人的生活。只是Hallam父亲和继母的到来再一次打破了这种梦幻的美景,他诅咒着继母,只是因为他还是没有放下他心中的怨念,最后继母只留下了一句话:Do you feel like you're f..king Mummy?他画着鬼脸重新披上那个黄鼠狼头的玩具愤然把继母扔到了河里,或许已经不是再对继母的怨恨,而是他需要一次发泄的机会,而他走出河岸后的突然觉醒,也宣告他终于摆脱了这种长久困扰的束缚,未来是什么什么样的,就像Jamie自己说的一样,他相信这个男孩战胜了缠绕自身的恶魔,他会走的很好。我不知道该怎样描述Hallam Foe这个角色给我的印象,也无法描述Jamie的演出,我只是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些更加立体的侧面,Hallam Foe的一次宣泄,同样也是Jamie Bell的一次宣泄,如果说这部电影有着一股强大的气流,那这股气流的制造者应该是Jamie Bell,他让我们没有办法把眼睛离开屏幕半秒钟,他让这个男孩变得既可爱又可怜,又极富感染力,他的表演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去了解接下来的故事。而我因为这场表演彻底沦陷。
Jamie并不是一个长相特别出众的演员,甚至不管在什么公共场合,他都登着一双破旧的Converse运动鞋,有些驼背,身材矮小,霍比特人一样的大耳朵,一张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的脸,甚至在人群里都会被淹没,他自身的性格也恰恰是和饰演的众多人物相反的,幽默,随性,开放。但是当他面对摄影机的时候,那种爆发力却从他瘦弱的体内迸发而出,倾泻给了观众。其实他早已摆脱了Billy Elliott的束缚,只是世界迟钝到没有意识罢了,在接拍Hallam Foe的时候,他说他终于得到了一个角色让别人叫他Creepy Guy,他觉得这样的称呼也胜于Dance Boy很多倍,这不是Hallam Foe的渴望,而是Jamie Bell的渴望。这个决意在成长路上流浪的少年,人们更多的选择在身后默默地祝福。但是或者你也愿意和我一样,尾随他......继续流浪......
P.S:如果错过了Hallam Foe的原声,真的是一大损失。不要再盯着Juno的原声不放了,Hallam Foe是一张比它优秀的多得多的原声唱片,选取Domino厂牌下多位艺人和乐队的作品。如果让我选择来描述这部电影的三首歌,我想我会选原声里U.N.P.O.L.的Here on My Own,Clinic的If you Can Read Your Mind,当然还有Franz Ferdinand为电影谱写的主题 Hallam Foe Dandeline Blow.....
原文出处:
http://frengermandy.blogbus.com/logs/17587179.html感谢qlchl上传的原声,呵呵^_^还是拿出来共享吧~~期望晚点过期~~
http://www.fs2you.com/zh-cn/files/9653dd11-f8bd-11dc-a148-0014221f4662/
水灵灵的绿眸小男唉,接连惨遭毒妈姐。。。
过火,好看
我可以一个人去偷窥,可是谁伴随我成长?
男女主角味道太对了,电影色调很对,每个角度每个画面都是一幅画。
好英伦~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和电影!
他长大了依然会演好片子 推荐电影原声
ENG是世界帅锅最大产国
妈妈某些时候是个动词、量词和形容词“某些时候”是对某些男孩子来说的其实,男孩子成长成坚韧的男人的过程大抵都是电影中演过的样子
一般
最后,一切都还是淡淡地走。。。。
故事的主线是恋母的叛逆男孩怀疑母亲被继母谋杀,慢慢把自己与世界隔离开,喜欢一个躲在树屋里远远地“观察” 别人,他说他偷窥,为的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种原因”。探究母亲死亡之谜的部分几乎就是《蝴蝶梦》,这算是此片的缺点之一,但是愤怒的hallam回家绑了继母扔到河里那段戏,终于让我想起了《年轻的亚当》,如果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我更喜欢。可惜导演没那么狠,Hallam突然转身救起继母,为她做人工呼吸,然后,她活过来,一句话也不说,冷冷地看着他,转身就走。导演说,对一个17岁的男孩来说,这样已经够黑暗了。
剧情没什么,但真的被杰米·贝尔彻底萌翻了,再有索非亚·迈尔斯。喜欢杰米·贝尔的一定要看!
Jamie Bell!!
哪里好看了?抄袭犯
love the way it's shot. Love the way it sounds. It‘s a pity that the story itself is uninspired.
可能男性看此片时的感触更深一些。另外,配乐不错。
他在林间的树屋和爱丁堡的大钟里生活并窥视,他飞檐走壁开锁入室,他满腔爱恨他满腹心结,他恋母他变态他疯狂,他“才是正常的少年”。
原来名字还有这种翻译法啊
青春总是伴随伤痛,唯有真正体验才会成长。这种淡淡的基调总是给人抚慰心灵之感,ost很动听,杰米贝尔挺适合此类角色~PS:克莱尔·弗兰妮的脸像整容失败一样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