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名真的很“香港”。基佬这个词起源是港粤,香港还有部片叫《男人四十》。 起初看到这个名字以为是讲同志中年危机的,后来看到剧透又以为是针对同志面对的逼婚危机和出柜难的状况,等到看到电影后半截的时候才觉出它的现实和酸涩。 豆瓣有评论说“Gay圈的生态在这20年间,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我不太了解圈子状况,但我觉得这位豆友说的对,因为感觉就是gay圈和同志生存情况缩影。 (个人之见)现在仍然有的现象——耻于表明自己身份的同志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某些公共场合成为同志们心照不宣的聚集地;同妻;有伴侣的同志约炮保护不当染艾滋;同志身份与用人歧视(社会偏见);同志成员给家庭带来的蒙羞感。 再说个体/剧情层面的感觉。 Sonny因为家声的遮掩、退让、怯懦、经不住诱惑而愤怒;家声也会因为Sonny的虚荣、爱玩、直接、难哄而无奈。不过总体而言,他们对彼此是忠诚的,他们在一起8年了,以后大概也会长久。是比较理想化的关系。 K.K.和甘永烈就比较衰了。甘因为不安全性行为得了艾,好在K.K.没有感染(真是好险)。甘生前因为印象顾虑没拍成宣传片,身后家人也不想K.K.来参加葬礼。仍记得站在门外的K.K.滑过脸颊的泪。惹得我都伤感了。 总言之,我是个喜欢个体故事的人,无论讲的是不是局限于同性恋的感情,不过当发现《基》这部片有意上升到社会层面时,我不由得产生敬意。(所以范围更大的角度的所感我反而放前面讲了😂) 我个人最讨厌的是从青少年心理来讲的性向觉醒片,总感觉不“现实向”,大概因为太有教育意义😂而且感觉压抑不是观众觉察出来的,是一种设定。 看到有长评比较《蓝宇》和这部,如果说《北京故事》还算得上残忍,那《蓝宇》就只剩下温情了,我算是原著党,喜欢不上《蓝宇》。所以《基》确实很严肃没错,那这两部在我这就没啥可比性了=。= 我觉得《基》少说值四星,不过不那么符合多数人的口味,无法达到大众眼中“经典”的概念?
直男直女拍GAY/LESIBIAN电影,直男直女出演GV,LV(确实有很多直人),给谁看?向往爱情,寻求刺激的直男直女们,还是给寻求慰藉的曲线们?首先直男直女确实不太可能热衷GV,LV,不过看同性电影大受感动的异性恋确实很多(有时包括在下,不得不说许多同片的情节不怎么样),至于曲线怎么看我就不太清楚了
作为一个直人,我确实看过我自己这一性的同性片,也看过异性的同性片,看后者稍微能够放松一点,看前者真TM的有点不太,。。不太习惯。。。。无法想象自己和基友搞在一起。。。。我知道直男看GAY可能不舒服,直女看LESIBIAN也可能不舒服,相信有生理和社会的原因。不过撇除那些不可描述的画面,那些情节确实深得异性恋的心,所以我便产生了一个困惑:这些电影明显是给直人量身定做的.同性恋爱真的和异性恋一个模式?唉,咱直人不懂,但是貌似在女同恋中许多根本不喜欢异性恋的那一套划分法则,也可能就是两个软妹在一起缠绵罢了,而不是非要短发男人婆和长发妹,所以说现实情况远比电影中创设的复杂,再比如那些圈内的滥交传闻,说实话这种相爱八年的未必是一种常态,反而是稀罕的。想来不是同片为异性恋定做,而是爱情电影拍片思路决定了同片(同片是一个分支)思路。至于同性恋到底什么样?为什么要知道?作为直人,我也觉得知道与否并不重要,只是因为观看同片改善自己对同的看法也算是导演的劳动成果,但是这不意味着支持,仅仅是一些基本的同情心。
同性恋这条路是很难的,据说忠贞度比较难保证,而且人到中年想要个仔怎么办?再考虑考虑照顾父母,养老问题,甚至有些人也会因为感情刺激或者其他什么打击选择同性,所以一旦没法骗自己是先天同,面对他人的目光更加心虚没自信---你说爱可跨越性别?这不过一句口号,其实许多人还是不认的,看看电影可以,你要说你家人,亲戚,朋友有一个是,你是不是可以当做什么都不知道?这电影拍的十分完美,放在现实,它就有问题了---一方天天到处玩,下半身出事染上HIV可不是玩笑,另一方明知不爱也要求婚,万一女方真的不知道答应了,岂不是骗婚?女方也很可怜。当然电影不过是电影,也不要要求太多,只是考虑到现实和电影的差距,再转头看电影,有几分无奈,也有几分同情。谁知道未来的世界会怎么样?终于实现同性基因检测,或者寻到后天同掰直的咨询方法?或者真的变成同性牵手上街不被喊打喊杀?后者是否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还是希望天下所有女孩都有一个她爱的男孩更好?
舒琪是香港最著名的影评人之一。女明星舒淇的名字的发音和影评人舒琪的完全相同,两人名字的差别仅在于“三点水”和“王字旁”的差别。为区别两者,香港电影界往往将影评人舒琪称为“男舒琪”,以性别来识别。
舒琪以影评人“出道”,而后“切入”电影界。他创办过发行公司“创造社”,翻译、发行法国新浪潮的经典名作及其他文艺片,对两岸三地的迷影文化颇具影响。他更亲任字幕翻译员,为约一百部的电影翻译过字幕。他还曾为内地的独立电影《北京杂种》(1992)、《邮差》(1993)、《极度寒冷》(1995)等影片担任监制、制片人。
1981年,年仅25岁的舒琪便当上了导演,拍了一部表现弱势群体的影片《两小无知》(1981)。五年后,他才再次执导筒,导演了《老娘够骚》(1986),影片同样反响平平。又过了十年,舒琪导演了他导演生涯最好的作品《虎度门》(1996),这部同样讲述“粤剧人生”的作品,足以媲美《南海十三郎》(1997)。翌年,舒琪再接再厉,拍出了有点“夫子之道”色彩的《基佬四十》(1997)。
《基佬四十》讲述了人到中年的罗家声因现实压力而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女友”丽泉谈婚论嫁,一番波折后,他的同志身份暴露。但他最终得到家人谅解。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基佬四十》,我会说:四十不惑,彩虹飘飘。“四十不惑”,这是导演舒琪坦然面对自己的同志身份。“彩虹飘飘”传达了一个温暖的信号:彩虹色的身份,可以被亲友乃至社会接纳。二十五年前,这样的表达是大胆的,也是温暖的。
影评人改行任导演,从来不是新鲜事。法国新浪潮的那帮大师,基本上都出身自影评人。近年,为韩国电影争光的朴赞郁,也是影评人出身。香港因为是电影工业化程度很高的电影之都,导演大多是片场出身,影评人改行当导演的并不多,不过也不是没有先例的,大名鼎鼎的张彻就是靠写影评“浪”得“虚名”,晋身而为编剧,再进阶而为导演。新世纪以来活跃在香港影坛的彭浩翔、叶念琛、翁子光等导演,入行之前也写过影评,都可算是从影评人转型的导演。我曾喜欢的谷德昭(近年创作能力严重下滑),拍片之余,也喜欢舞文弄墨,常“杂谈”电影,算是“非职业”之“影评”。
影评人改行当导演,大多比较“文艺”,这是因为影评人一般文化修养较佳之故。看了《基佬四十》的DVD封面,我希望并以为舒琪是个例外——我期待的是一部喜剧。舒琪不是例外,但《基佬四十》也不是“文艺腔”,而是高度“生活化”的,有点类似许鞍华的《女人,四十》(1995)和《男人四十》(2002)。《基佬四十》是在《女人四十》和《男人四十》之间出品的。“四十”情结,看来是舒琪接过许鞍华的“棒”,而许鞍华又进一步发挥和完善的。三部“四十”电影凑在一块,第一类人、第二类人、第三类人的“四十”情结就完整了,这是否可以算是“三部曲”?——要知道,“三部曲”也是一种“情结”!
舒琪这部《基佬四十》最“文艺”的地方,大概是片中大量的“独白”了。考虑到节奏,香港电影一般是不用独白的,因为这样会使电影的节奏变得缓慢。香港影坛曾经有这么一个“梗”,某导演写了一部剧本,拿给老板看,老板一看,独白太多,便拒绝投资了。在香港,敢冒游戏规则之大不韪的导演只有王家卫。不过,舒琪的“独白”和王家卫的是不一样的,前者志在叙事,后者长于抒情。过多的“独白”似乎削弱《基佬四十》的节奏感,但却让平淡叙事给人一种娓娓道来之感,使影片的整体显得更为“融洽”。
读过亦舒的《伤城》,回顾了一九九七到来之前香港精英阶层的恐慌情绪,彼时移民潮兴起,仿佛人人不知未来将身处何方。在政治上,这固然是国家统一的大事。但对于繁荣一时的香港电影工业来说,经不起人才流失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从此产量锐减,泥沙俱下,光芒渐弱。一九九七,是香港电影的分水岭。
这一年诞生的香港电影,有后来在金像奖上大获全胜的《香港制造》,有为张曼玉拿下第四座金像影后的《宋家皇朝》,亦有传世佳作《半生缘》《一个字头的诞生》《自梳》等。当然,更不乏多年来被影迷奉为瑰宝的同志佳片《春光乍泄》。
如此看来,虽在影史中是个转折点,但一九九七的香港影坛仍是产出不少质量上乘的片子。正因如此,也埋没了另一部同志佳作《基佬四十》。
“基佬”一词本就出自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根据粤语读音演化而来。我猜测,当初应是个未带有过多感情色彩的中性词。只不过,发展至今,在网络上越发变得具有嘲讽意味,唯用在自称及熟悉友人间的调侃除外。
顾名思义,电影讲的就是一位四十岁的“基佬”的故事,这位“基佬”由林子祥扮演,出演其同性恋人角色的则是陈小春。这两位歌影双栖的明星通常以硬汉形象示人,谁能想到,他们演起一对恋人,又是那么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特别是当年陈小春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若放到今天的华语影坛,理应是能拿到影帝表彰的一个表演。这并不是过誉之辞,其精彩程度绝对担当得起。那些年,陈小春凭借“古惑仔”系列电影大红大紫,铁汉形象深入人心。而他演起这样一位沉浸在恋爱当中的小男人,却也是几分任性,几分秀媚,又不至于让人生厌,着实可爱。
极喜爱那一场戏。陈小春在电影中与林子祥吵架,起身、嘟嘴、扭捏,完全没有了古惑仔的丝毫影子,全是爱情里的不甘与委屈。而林子祥的解释、劝阻,其心之急切、爱之深沉,又与任何一对恋人没任何不同。无关性别。
这便是这部影片最难得的一点。它并不像大多数同志影片那么阴暗、纠结,其形态之明媚,感情之平常,表演之真实,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都极少见。整部影片,没有恐同情绪,没有丝毫文艺腔,更没有恶意的丑化或玩笑。只是平平静静展示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情,述说他们的喜怒哀乐。那就是爱情本身,无他。
片中讲述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有林子祥与陈小春这一对,还有其他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同性恋人,也涉及到形婚、出柜、生老病死这些避不开的话题。对于此类话题,电影虽浅尝辄止,却引人深思。因为直到今时今日,些话题依然能引发巨大讨论。
譬如性取向有无正确错误之说,对于另一群体有无反对之权利,同性之间的感情又与男女之间有何巨大差别。其实是没有。只因,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无对错之分;每个人的生活都自有承担,旁人无资格反对;两个人之间,只要是爱,皆无云泥之别。这些人间万象,一部《基佬四十》都囊括其间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香港影评人舒琪,巧合的是如今华语影坛的当红花旦之一舒淇当年也在其中客串了一个角色。怪就怪当初香港影坛实在是过于星光耀眼,梁朝伟、张曼玉等一批干将都在当打之年,仅这一部《基佬四十》,就集合了吴镇宇、伍咏薇、舒淇、杨恭如、袁咏仪、李子雄等熟悉面孔。如此阵势,怎轮得到陈小春出头。
影片的开头,始于林子祥和陈小春所饰角色的合照。他俩的合照悬挂在他们同居的卧室床头,几乎布满整张墙。合照,是相爱的证据,也见证着争吵与烦恼。他们的合照,一张又一张,很特殊吗?仔细一看,其实又那么平常。
写在2017年5月17日国际不再恐同日。微信公众号:不在别处(dongguazaibiechu)。
小春一吼:“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古惑仔啊!”哈哈,看得很开心,但不是闹剧。向父亲出柜的那场戏很动人,但结尾以歌挽回的戏码,大段林子祥的歌,还是有点为娱乐片的团圆结局而敷衍草率。
很喜欢港影接地气儿的文艺。本来觉得林子祥配陈小春,我是一定要笑场和出戏的,没想到居然被他们亲密自然的一举一动逗得万分开心,仿佛真的看到一对儿真实的情侣。陈小春抓奸那场戏演得绝了,吴镇宇惊艳了我。虽然一直蛮喜欢这个男人,但第一次看他演如此清秀忧郁文艺的角色。PS:客串的都是熟人啊。
每个基佬身后都有一个了不起却等不到的女人,她争取过,陪伴过,委屈过,挣扎过,心痛过,终于当她洗尽铅华,优雅谢幕,然后叫醒一场非她主演的戏码重新开场!【吴妈三场戏确实相当出彩!】
吴镇宇演得真是太好了,好到我觉得那时候没人找他演一部基调悲伤的同性片是中国影史的一大损失……。
刻意将《虎度门》的人物穿插在电影里,明明是可以砍掉的旁枝末节,可见舒琪自己有多喜欢那部得意之作。
港片总是很难打分,一方面制作粗糙、剧情发展程式化、刻意安插低俗桥段迎合观众(比如美女让基佬为自己除x毛)但与此同时,影片中又总会有一些非常真实细腻的情感呈现,就像那场父子和解,几十年的压抑和恐惧、猜疑和担忧,落在“忘带钱包”的小小谎言上,顿时拨云见日,给观者会心一击。多一星给陈小春的Sonny吧。如此娇嗔又坦荡,甚至有侠义的角色,怎能不爱?
吴镇宇不过出场三场戏而已,人物塑造得完整立体还非常动人,那句“以后不飞了”是化在骨子里的温柔,眼睛亮亮地看着患病的恋人,因为基佬的身份,一开始只能委曲求全地站在灵堂外,无声的眼泪在墨镜后落下……没有任何一句声嘶力竭的表白,吴生把KK这个角色演活了。三星半
豆瓣猜推荐给我的,那我就顺便电影考古一下吧。二十三年前的电影,却一点也不落伍。香港电影一直很热衷于探讨社会问题,这一次也不例外。46岁的未出柜基佬罗家声和男朋友 Sonny 的故事,从不敢面对世俗的眼光、躲闪、不敢面对,到被发现、被揭穿、被歧视讽刺,再到最后接受、和解、向爸爸坦诚自己的性取向。九七年就有这样的胸怀可以如此流畅的拍出这个主题,真的是非常新潮了。配角的故事也很丰富,家声的姑姑也是同性恋、Sonny 理发店的同事也是女同(P是舒淇哎)、以及差点做了家声同妻的伍咏薇。和大部分人一样,我反倒很喜欢吴镇宇饰演的 KK 那条感情线。KK 为病逝的男友 Kim 选花圈,店家问他题字写「哲人其萎」好不好?他几乎哽咽的说道「永藏心底」。店家摇头说道还是「浩气长存」比较好啦!嗯,把「永藏心底」永远藏在心底。
请叫我山鸡,基佬的基
觉得香港人热衷社会学。受新浪潮的影响,喜欢拿电影说正经事儿。这片前段就明显比较郁闷,后面自如多了。陈小春的表演一方面极好,一方面又极糟。他完全按照女人的理解去诠释了,所以看着的时候偶感觉是有点鹿鼎记的痞态在的。吴镇宇倒是让人惊喜。故事构架都想的比较完整,基本上都顾及到,舆论与死亡
惊喜一:这应该是「舒淇」和「舒琪」合作的唯一的电影作品吧?惊喜二:当陈小春和吴镇宇都“是”基佬……惊喜三:片中的两首歌都是林子祥唱的,原来他也是歌手。……挺有味道的电影,讲述香港同志的生活,有悲有喜有愁有爱。…… 《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基佬四十》,可惜没有《蕾丝四十》。…
吴镇宇三场戏秒杀所有主角配角的光芒
你想要的張國榮的CD,我幫你找到了!~哈哈哈~~~這句話也蘊藏著太多情愫了吧~~~~小春GG的表演不錯~難忘你歐~另,此片配角陣容強大~~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出現~
最让我惊讶的是,Gay圈的生态在这20年间里,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誰都會有中年危機,愛情、事業、家庭、人際皆成困局,同志則還要面對整個社會的不友善。影片中同志與非同人士之間矛盾尖銳,到結尾也未解決。其實這一切都只是個人的事情,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才最重要,所以結尾才有不完滿中的完滿。陳小春片頭的獨白戲演得棒極了,全片也數他演得最好。
吴镇宇是亮点!陈小春那句“你有无睇过古惑仔”也是亮点!亮点一箩筐……香港电影威武!
这辈子看过最温暖的同志电影~现实中同志该碰到的大起大落都经历了~可家声就是像一块捏不烂也掐不碎的发泄球~sonny发脾气要受着客户发疯要受着老爸骂街也要受着~幸运的是~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心爱他~接纳他的与众不同~可换种悲观的角度~像家声自己说的:即使劝服某人接受我,可也不能让全社会接受!
最后的歌好感人
难忘你的姿态动静略带忧郁的一双眼睛难忘记你的浅笑像春天 像阳光照和那离别匆匆的背影每天把臂漫步夜看星星一粒粒去数难忘记你的拥抱在雨中狂然起舞和你伴我心曲细诉
小时候没认真看以为是个港式俗烂喜剧,现在再看竟然发现还挺真诚,各种同志现实处境都有展现,演员也可爱,林子祥陈小春吴镇宇都是选角奇招,舒淇怎么老客串基佬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