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

正片

主演:孙道临,袁霞,王心刚,陆丽珠,黄宛苏,霍德集,李力,里坡,白钢,刘江,陆立之,曲云,王骏,王孝忠,吴凡,邢吉田,颜碧君,张帆,张亨利,张怀志,张璋,孟庆芳,刘秉章,朱毅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58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2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3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4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5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6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3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4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5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6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7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8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9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真正的间谍过家家,一个是小家一个是大家

以前很不喜欢“党的喉舌”这类说法,太露骨。渐渐才知道本应如此,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延安宝塔送别,那振奋的精神气,超越时空。 姚对李侠所发电波的形容:这般点划清楚,犹如一汪清水。一汪清水,李侠正是如此,温润坚毅。

不能满分的是:第一次出狱的过程过于简略,显得敌人太儿戏——长得这么正派,严刑拷打也不招,还不受金钱诱惑——除了共党还有谁?其实是几个月的多方营救,动用的关系层级直逼汪精卫。

查阅资料治:李白一干烈士被害后20日,上海解放,现葬于龙华烈士陵园。据悉李克农/陈毅本准备推举李白出任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长,如此北邮将少一个雕像,多几句签语,可惜没如果。

地下工作者千千万,更多还是无名英雄,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谨录《无名英雄纪念碑铭》 : 夫天下有大勇者,智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所怀者何?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民族危急,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殒后无名。

铭曰:呜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兮精魄,安兮英灵。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声?河山即名!

人有所忘,史有所轻。一统可期,民族将兴,肃之嘉石,沐手勒铭。噫我子孙,代代永旌。

《永不消逝的电波》,值得做全国所有邮电大类高校的开学第一课。

 2 ) 托体同山阿

「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什么】应该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从而奉上牺牲往往是必经之路。而这个牺牲,绝大部分就包括自己的生命。

一九五八年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千里赴戎机—奔赴上海

电影的开头就是故事的结尾:从来不止一位李侠。

从来不止一个人在最后的时刻会用明码和战友永别,这一次是白马翩跹的李侠。

孙道临可能是穿西装最漂亮的人,我说得是《不夜城》。所以他一度为自己不像一个解放军而苦恼,甚至决定转行。虽然之前他已经出演了《渡江侦察记》。

李侠开始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务。他就像任何一个战士那样首先要求的是前线,去最危险和艰苦的地方,去最容易牺牲的地方。孙道临同样如此。

在《电影传奇》里,孙道临提到很多老革命得知他要演这个角色,不谋而合的要求是:

无论怎么演,你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军人。

作为地下工作者,我潜意识里觉得值得炫耀的该是:神仙老虎狗,昆乱不挡。但就是这句【你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军人】让这部电影有了定海神针。让我醍醐灌顶。

不仅仅是他乍到上海,在汽车里会看着马路思索如何巷战;发电报时候会不由自主说:就像敌人将要进入埋伏圈。甚至在新婚燕尔的中秋节,还会思念着老首长,老战友。

李侠来到喘不过气的敌占区,离开战友。一个个深夜里,冒着危险和汗水工作着,坚持着。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军人,甚至从肉体上都从未离开过延安。

他的微笑都带着宝塔山的光辉,他不过是骑着白马换了一个阵地。他渴望着被捕和牺牲,那不过就是回家。

离忧离怖,无畏无惧。

寒光照铁衣—被捕立功

李白烈士在历史上同样是两次被捕,并且在第一次被捕时最后发送了五遍【再见】。而影片中李侠的第一次被捕起到了另外一个作用。

一生一世,竟然能看见留着小胡子,穿着花衬衫,为膏腴多汁的女特务簌簌发抖又精关不守的王心刚。

据说美国人民被《西部往事》里亨利方达竟然是坏人吓坏了。

我被王心刚扮演的坏人乐坏了,

朋友,你知道王心刚吗?他就是我们的美国队长。无论是冯喆,孙道临,甚至庞学勤,在伟光正值上都比不过王心刚【提石挥您就是城里人太会玩了】,简直是至醇至纯。

有生之年,王心刚却演了坏人,甚至还是小人。

在一口一个【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李侠面前,姚苇简直已经不是抖如筛糠,就是糠,还是糟糠。在妮娜尖尖的胸和眼神下面,我们的军统王牌发报员,上海地下电台负责人一泄如注。

【真像清水一样】。

彻底投降的姚苇才是真正快乐的,就像终于吃了兄弟尸体的花铁干,又像在冉阿让面前咆哮穷人的体温计是自己皮肤的德纳迪。他可以肆无忌惮暴露自己的软弱,无知和情欲。

“我爱你,蓝眼睛,你驾着红帆破浪而来,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爱情。”

可惜生活不仅仅是莱蒙托夫,因为他对李侠近乎皈依的信任,造成了上海谍报史上可怕的丑闻【可怕的是这是一部分真实的历史】。

他没有信仰,他自以为找到了新的神,虽然这次连背叛的机会都被剥夺。

如果说李侠始终是一个军人,他就是名副其实的芦苇。他以为摇头摆尾只是在苟且,他想不到的是苟且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

托体同山阿—从容就义

和烈士李白一样,李侠本来是可以全身而退的,可是必须完成最后一次任务:江宁城防部署图【历史上就是如此】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没有任何别的可能。

李侠端坐如山,伴随着敌人的破门而入纹丝不乱地完成所有发报工作,吞下电报。

回眸一笑。

你觉得邱少云不可能在烈火里纹丝不动,你觉得黄继光胸腹被机枪子弹撕开不会顶着枪眼而上,你觉得董存瑞做不到忍受炸药包逐寸逐毫的引爆在即,但他们都做到了,从容不迫地做到了。李侠也是,笑容也是。

曾经质疑:没有看见过神,神是否就是不存在的。

不用质疑:你没看过那个在特务面前依旧微笑的男人,那种信仰依然存在。

【 “同志们 永别了 我想念你们!” 】

我和你们始终一直在并肩作战,就如往昔,就如在这之后的每分每秒。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你从未见过,却坚信永不消逝。

李白烈士永垂不朽。

所有烈士永垂不朽。

孙道临创造的李侠,永垂不朽。

 3 ) 打开几代人共同记忆的彩色钥匙

前段时间收看北京电影节相关影讯时,一众演员在首映礼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重制版的热烈反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当知道电影会在国庆期间上映后,我便很快决定要走进影院重温这部著名的老电影。前两天电话父母闲聊,他们问起国庆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安排,我便捎带提了一嘴,说准备去看这部电影的点映。没曾想话音刚落,就得到二老激动的反馈,表示自己早在小学时期,就看过这部电影不下三遍,可以说是他们珍贵的电影启蒙。于是我大手一挥,为二老也买了当地的点映票,希望4K彩色修复可以高度还原他们的观影记忆。

二老的热烈反应,以及入座时周遭那些长辈们的观影热情,都让人直观感受到了这部经典电影在上一辈之间的高认知度。但影厅内也不乏年轻人到场,上一辈为下一代讲解着当年的观影体验,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下一代则为上一辈解释着精良视觉效果背后的电影修复技术。对于习惯了观看彩色影像的年轻人来说,经过了彩色修复的老电影少了一道视觉的门槛,接受度明显更高了。

彩色修复技术带来的直观体验,就是色彩渲染了人物的情绪,使红色经典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的同时,加深了情节的张力 。人物本身的身份以及ta塑造的个性,和ta的着装是匹配的,当角色们的服饰和妆面被重新染上了颜色,重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尚潮流,很直观地感受到那些依稀留存在记忆里的戏“活”了。同样是女性角色,可以清晰看到何兰芬和柳尼娜这两个身份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仅仅在旗袍面料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轻易地判断出她们的立场。何兰芬在李侠太太时期的服饰色彩,也会比纱厂时期更为明亮一些。

那个时代的电影总是会有很多的脸部特写镜头,喜欢用演员的面部表情去强调情节的情绪基调。当演员们的面部色彩被还原,人物形象自然就变得更为立体。孙道临所饰演的李侠在面对不同角色时流露不同的气质,当他面对何兰芬时,他会自然体现出自己的军人面貌;当面对逼供时,他则会将真面目进行隐藏,眼神讳莫如深,多少让人猜不透;而当他的面部色彩被重新渲染后,颦蹙间的情绪张力也更为生动。当年观看电影时,看到李侠夜夜躲在楼上发送电报,只觉得气氛稍显紧张。在面部上色后,透过清晰的大荧幕,终于看到了李侠忙碌在电台前时额头上了粒粒豆大的汗珠,仅这一处细节,就能读到人物从事地下工作的紧张感和辛劳程度。

除了角色以外,观影结束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本用来传递情报的《红楼梦》。在重制版中,它被染上了蓝色,更有线装书的样子。这样一本看似普通的小书,也需要修复人员进行复杂的考证过程。《红楼梦》在当时有蓝色封面、黄色封面两种版本,为了避免和人物服装撞色的,最终选了蓝色封面,而这只是影片修复的一个角落。

相较于其他的红色题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多了一丝烟火气,李侠与何兰芬这对革命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李侠与延安战友的异地友情,这些流露于日常的情绪呈现比恢弘的场面更能引起共情。这部曾经家喻户晓,留存在几代国人回忆中的黑白经典故事片,如今经典重制,为过去的影像画上那一抹色彩,不同时代电影人理想主义的汇流,最终也凝聚成了一部全新的红色经典。

 4 ) 《永不消逝的电波》:另一种可能?

叙事上,正邪阵营的对立构成本部电影的基本冲突。李侠的每一次行动都会在日本人处产生效果,逼迫日本人作出反应,又在李侠处产生效果。1938、1942和1949年的三次情报对决就是遵循这个效果-反映的链条。在这个主要冲突的引领下,还穿插着李侠和妻子的感情变化、和战友的遥相呼应等剧情线,使全剧叙事变得立体化,也使得《永不消逝的电波》拥有了一个模型很经典,效果很理想的叙事体系。 镜头语言上,导演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切换。例如:李侠受刑被灌水的画面以流水做引子切换到日本人和柳尼娜倒酒的场景;李侠烧掉情报的火焰切换到日本人烧掉报纸的火焰。以上两者是为主线正邪叙事服务的镜头切换,以电影的独特语言传达了文字所不能及的情感导向——将李侠的坚毅品质与反动派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做对比,激化善恶的差距;同样的一张报纸,对于李侠是情报输送的战果,而对日本人则是阴谋的败露,火焰的切换,传达了正义者胜利的喜悦与反动派失败的滑稽可笑。不过,本部影片的镜头也有一些略显幼稚之处,例如人物在从一个屋子进入到另一个屋子时在镜头中会出现墙板,显得不像电影,而更像舞台剧。

音效上,本部电影的音乐浓度很高,感觉比当代的好莱坞大片要高。音乐一向承担者调动情感的作用,如此大篇幅的音乐运用,切合抗战这一情绪激昂的电影主题。具体的音乐运用上,开篇李侠奔赴上海与结尾李侠牺牲都出现了《延安颂》的主题,光明的大调和大合唱的恢弘气势将观众情绪推向高潮;影片中段李侠工作顺利时或男女主情感进展顺利时,音乐是舒缓昂扬的大调,李侠遇到停电或敌人来查户口等危机时,音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和摩托的刺耳轰鸣声,使观众感到烦躁和恐惧。起到点题作用的、李侠打电报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声贯穿整部电影,成为李侠特殊的“主题曲”,与李侠彻夜聚精会神工作的画面挂钩,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感体验,也使打电报的声音成为中国谍战片的一个经典意象。姚苇评价李侠打电报声“点划清楚,像一股清流”,可见导演有意将电报声作为李侠革命精神的象征,显然,这个目的达到了。

演绎方面,本片有孙道临和王心刚两位艺术家坐镇,颜值上首先有了保证。全片演员的风格总让我想起舞台剧或中国传统戏曲——孙道临的扮相浓眉大眼,额头宽阔;姚苇和日本人的扮相则是油头粉面,道貌岸然。演员们说台词前先要盯着镜头看一会,作出在当代电影中略显夸张的面部表情,说出并不很口语化、带有呼语和抒情性质的台词。有人说这样的演绎模式过于“脸谱化”。但我认为这种批判或许已经先预设好了立场——以当代电影谋求塑造“立体”“多面”的形象所统领的演绎方法而言,显然《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物都显得单薄;但“脸谱”这个词本身就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在那个戏曲作为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年代里,将戏曲“黑白分明”的对立模式引入电影,不仅使老百姓易于接受宣传,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路径。个人认为,在当代电影走向流水线生产的大背景下,所谓“立体”“多面”有时也成为了公式化的产物。我们可能需要回头从历史中找寻一些其他的可能,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

 5 ) 『寂寞如你一样』:致那些温和而坚定的地下工作者

无声的波澜,缄默的勇气,细碎的生活,绵长的寂寞。我多么愿意他,曾有某一刻,在冬日的弄堂里驻足或推开夏夜燠热的小阁楼的窗户,从任何一种背负的生活和工作中全都短暂地脱出身来,静静地享受过某一个想象中仿佛能够就这样细水长流平淡安宁的时分。

昨天淋着小雨到东直门二刷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说是二刷,其实从小到大,这已经是我看的第四遍也不第五遍了。但这样郑重地自己完完整整看完一遍,还真是记忆里少有的一次。

感谢科技进步,让我能看见高清彩色的50年代的道临男神。每一个他在小阁楼上只穿着汗衫埋首工作的侧影,都能帅到我在影院里捂住口罩无声尖叫。因为修复上色的缘故,大荧幕上看人物的黑色瞳孔在近景时边缘看着似乎还会有一点略微发蓝,而他眼里的光芒则衬得更加明朗——没有人能受得了被这样一双动人的大眼睛注视,没有人。

他以及他演出来的角色,身上总有着月亮一般的光芒,明亮却不灼人。肖涧秋、高觉新乃至是华洁之,形象各异,但气质里都有相通的一些东西,那些属于他的气质特点在李侠身上被编织和呈现成最令人折服乃至沉醉的样子:那么样的,既温和,又坚定,以无限沉静的温柔敦厚包裹着宁折不弯的锋利刚直。

也包括他的声音——从12岁看过上译《王子复仇记》之后就一直是我心目中最charming的男声之一——对我来说,他的声音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苏点之一,光是能听着他说台词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小时候还总觉得扮演何兰芬的袁霞不够漂亮(真是无知的唯颜值论傻小孩儿...),现在细看演技是真的很好,譬如目睹工会同伴牺牲在自己面前后内心的痛苦挣扎那一段表现出的情感强度非常能触动人。兰芬的形象虽然到底逃不开传统叙事习惯中supportive的女性角色,但她在从始至终温润坚毅的男主角身边正是一抹特别的跃动的色彩,因为她的人物形象是有成长、有转变的,从热忱单纯的女工人,变为成熟的地下工作者,她可以说是片中最鲜活的生命力担当。细看电影的时候还被一个极小的细节戳中:被释放回家艰辛维生的兰芬,在收到李侠即将出狱“速来!”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惊喜地下意识去抬手拢头发——这时她一瞬间的反应,是要去见自己的爱人了!这样一个朴素顽强的工人出身的女战士,把这一个最简单也最温存的下意识反应留给了他,这时他们真的再不像一开始合作时那样只是战友和上下级,而是真正生死相依心贴着心的相伴之人。影片虽然没有花桥段来表现他们情感的孕育产生,但是关系转变之后的很多小细节,比如李侠受尽折磨被放回家后俩人说话时自然的抓手,真的会让我忍不住呜呜呜...

另外,小时候看王心刚演反派每次也只是以好笑为目的,这次重看两遍不得不感叹,这样的标准正派帅哥能演出这么样的贼眉鼠眼流里流气真是相当考验人,很多充满叛徒气质的细节也是处理得非常用心了。(p.s.以为这次终于能知道王心刚的花衬衫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了...没想到还就是白色...)前天一刷的时候影院里还坐了一对老夫妇,姚苇第一次登场时老爷爷第一反应指着荧幕对老奶奶说:“你看, 王心刚!”足见心刚大帅哥的唯一一次反派形象在影迷心中青史留名到可以直接替换掉角色名字的地步。

过去对于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技术没什么了解,现在再看又会注意到一些新的细节。片中很多转场剪切的地方其实非常有设计感乃至很前卫,比如李侠为了安全烧掉兰芬带回家的传单连接着反派势力这边军统女秘书柳妮娜烧掉传单的镜头、宪兵队打手灌水浇醒受刑的李侠时水流镜头连接的是姚苇投敌后的餐桌上红酒正倒入酒杯,不过没法达到足够的丝滑也是因为那时技术条件比较受限。此外,许多空镜的表达尽管磕磕绊绊但导演的意图都能很明晰地传递给观众,宝塔山与延安风貌、复原的旧上海街景,都能教人或心潮澎湃或兴味盎然。

王苹导演毕竟是执导过《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大导演并且也是女导演,在立场鲜明的作品里也时刻透出细腻而委婉的人情味儿——温和,蕴藉,以一种向内的力量,既现实又浪漫地来表达和展现最真诚的故事和情感。而孙道临身上带有的和表演出的那种温和坚定,和影片整体的这种底层风格就混融而得到一种内在的一致。前天一刷之后,读到资料馆推送的孙道临写《电波》的人物创作感想,说道自己最开始演李侠时太注重他的伪装身份,扮商人就极力圆滑轻浮,后来听了当年从事地下工作的老同志的意见,提到说我们的地下工作者任何时候,都是一贯不曾脱离艰苦朴素、正派诚实的本色的,因而重新又在人物塑造上下了很多思考的功夫。我想这既是那一代的表演艺术家最珍贵的诚恳,也真是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葆有这样动人的艺术生命力的缩影投射和木本水源。因此即使剧情故事高潮起伏早已烂熟于胸,而我依然,在每一个触人心弦的时刻到来时,忍不住几乎落泪。

又让我想到《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打入敌方高层潜伏十数年的施季里茨,冷峻,沉稳,滴水不漏、百无一失,能做到连睡觉做梦说出的梦话都是德语,而他也只敢在深夜拉上厚厚的窗帘,从广播里小声地收听苏联歌曲,在壁炉里烤几个土豆纪念自己祖国的节日,以这样片刻的精神松懈或者说回归,来疗愈多年如一日伴虎而眠临渊履冰的内心苦痛。我们现在的普通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想象那样的感受呢?我在玩《隐形守护者》的时候,大概有过百分之一的感同身受。可游戏可以更改支线从头再打,而用生命堆叠和烙印出的历史,一步走下去,又哪能退回呢?连辩解和呻吟的口舌都无从安置,缄默成为唯一的履迹、名片和墓志铭,也成为勇气的标注、信仰的镌痕。秘密战线上的千百个李侠们,在长夜里所有人都向着天边的一线熹微奋力挣扎时,选择怀抱着无边的寂寞,往和日出相反的方向只身而行。他们在岁月飘摇里面一样要面对着琐碎支离的生活,而扭过脸去却还要把最坚毅无畏的表情,留给身后无底的黑暗。

我有些不愿意,在这样的故事落幕之后,大叹牺牲的可贵或斗争之壮烈。我只是真的好想就那样注视他,去用力地看到他们举手投足待人接物所思所感乃至身处周遭的每一个细节。无声的波澜,缄默的勇气,细碎的生活,绵长的寂寞。我多么愿意他,曾有某一刻,在冬日的弄堂里驻足或推开夏夜燠热的小阁楼的窗户,从任何一种背负的生活和工作中全都短暂地脱出身来,静静地享受过某一个想象中仿佛能够就这样细水长流平淡安宁的时分。

那会儿坐在摇摇晃晃的13号线上,我偏过头看着车窗外细雨里灰色的城市景象,耳机里单曲循环的是新裤子的《难过时 把舞跳》,里头有一句歌词,我突然很想就把它断章取义地拿出来,唱给那些悄无声息的波翻浪涌,那些暗流中沉默的勇士,那些历史中缄口不言的模糊的身影。就像影片的最后,画面褪回黑白的底色,只有李侠同志坚持发报的形象,伴着遍传万里的无线电波一点点地远去消失,只留下一个淡得令人几乎无法察觉的微笑:

『 寂寞如你一样 』

 6 ) 《永不消失的电波》

故事讲的是在抗战时期,共产党上海地下工作的李侠同志怎样一步步进入工作过程的讲述,在这期间与党员女工何兰芳同志假扮成夫妻,经历种种不幸被日本军事逮捕,以为他是国民党特务。将其释放。却阴差阳错成了重庆国民党人,他借此机会打入打入国民党情报内部,巧取了敌人很多的有利的情报。揭露了国民党的不为人知的丑陋嘴脸后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再发出最后的电报后被残忍杀害。

看完电影后,我顿时明白了《永不消失的电波》的原因,电波!不仅仅是用电台发出的信息,还是主人公李侠同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会随着他的肉体消失而消失,相反他却能激励着身后千千万万个的爱国人士,而这种精神也会一直传承下去永不消失!!!

 短评

滴滴滴,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

5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我是看了刘涛和胡歌演的片段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感激那个时代的前辈们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所有

6分钟前
  • lucking star
  • 推荐

2021.10.07📍沈阳工人文化宫影城 那个年代不只有理想主义,还有组织给分配的对象。(电影院可真应景啊)

7分钟前
  • MIss_三三三
  • 力荐

孙道临真俊!貌似潘安……

11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尽管倾向于认为这次转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借由机会能进行重温,依然是当下如此平淡的院线中的期盼- -《庐山恋》、《早春二月》、《冰山上的来客》…有机会吗?全场都是陪伴中老年观众来看的子女们,大家一言不发看完整片的感觉真好;如同那个完全不出落俗套的结局,都值得珍惜。孙道临和王心刚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饰演“柳尼娜”的陆丽珠;彩色画面下的她那种独特的气质与形象或许更添说服力。翻到演员一段在电影之后的经历倍感唏嘘,也庆幸她度过了那样的浩劫。

1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孙道临-李侠,密码专家。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延安颂

21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我发现第三代导演有个特点,相比于第二代导演在建国后虚伪的歌功颂德,第三代导演虽说政治宣传色彩也很浓,但是有相当大的现实主义成分在里面。可见,他们对共产党才是真爱啊,哈哈。此片是一部当时难得的谍战片,也是孙道临演员生涯中一部为历史所铭记的电影。王苹导演的仍旧很细腻,相比于某些导演流水账式的叙事,脸谱化的叙事,王苹镜头下的人物是有层次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十分难得。李侠与兰芳建立革命友谊之后,又升华。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家三口,生活于市井之中,但却暗流涌动,时刻有着危机的降临。李侠牺牲了,可他的电台之音永垂不朽,为新中国的建立添砖加瓦。

23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1.《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素材由国家安全部一位了解李白生平的人士提供的,经黄钢艺术加工而成,因此影片片头字幕的编剧名字是一个化名。2.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不适合演八路军干部。而在解放前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3.扮演叛徒姚苇的王心刚长相正气,一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大家都担心他很难转型,建议找演反派人物比较有经验的演员来演,连王心刚本人都没有把握。王苹凭着自己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4.有人认为袁霞不会演戏,启用她太冒险。王苹认为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有点土,所以适合扮演何兰芬……-百度百科

2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李白同志,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28分钟前
  • 如也
  • 推荐

镜头中有个人在影印毛主席讲话传单的时候,简直就是在表演hip-hop 。哈哈哈哈哈哈

30分钟前
  • 余获获
  • 较差

因为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看这部电影。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说的那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真的震撼到我,从头到尾哭的不行。这部老影片黑白的,没有字幕,但是很有感觉。致敬革命先烈

31分钟前
  • noheartx
  • 力荐

记得当时和同学说,这辣椒水、老虎凳不用上刑,往眼前一摆,我就全招了。真是敬佩当年的共产党人

34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2024.10.4 修复版点映场。老电影不愧是老电影,一句多余废话、一个注水镜头都没有,吊打市面上某些注水电影电视剧。孙道临堪称那个年代少男少女们的梦中情人,哪怕时隔多年,他身着长袍出场依然能让身边的中老年观众们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小鲜肉,别说演得不如孙道临,长得也不如孙道临,审美在倒退。

38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小时候看过若干遍。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李侠那句“好好生活”。

41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帅惨了

42分钟前
  • Erizalebeth
  • 力荐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43分钟前
  • KID
  • 力荐

57年在李克农一手推动下拍摄的。既颂扬了烈士又严守组织的秘密,保守了很多情节。

48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有些许闪光点,不过人物塑造脸谱化,整体太“样板戏”了,同时也是毫无意义的上色修复。

49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斯人已逝

51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看了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的,正如胡歌所说,烈士的一生就像一根火柴,一直潜伏在黑暗里,但恰恰是这根火柴,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向所有为国牺牲的先烈致敬!

54分钟前
  • 安妮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