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上的话剧,没有电影版详细,粗略,如果不是直接去看话剧,感受不了效果,还是电影版的比较还原,但是居然说出南京我也是醉了,话剧梳笼一次居然要3000银子,电影的300还正常。梳笼在古代为妓女首次接客伴宿。
故事都是大家俗知 复舍子弟在孔子庙前帮打阮大成,杨公子暗中介绍李香君和朝宗认识,2人郎情妾意,后知为大胡子资助拉拢,香君决意筹措退还(香君家人被阉党所害,所以痛恨),后阮大成知晓,心生恨意。后马士英,阮胡子立拥立福王为南明,抓朝宗,朝宗逃离,香君被迫嫁入弘光皇帝红人田仰,不从,头撞栏杆,血染桃花扇,娶亲作罢,后阮胡子以皇帝名义招她入宫为歌姬。后清君入关,挥君南下,史大林扬州失陷投河自尽,香君逃出,后躲入庵中为尼,后被朝宗寻回,2人琴瑟和鸣,后被公公发现身份,被家中赶出,后香君因病而死。朝宗顺治入官时,镇压农民军,因开黄河,以水为兵,几区沦为无人区,死百万。而后悔不已。几年后病逝。
其实朝宗 包括冒辟疆 有些唯唯诺诺之式,包括杨官员,感觉那个时候的男子虽然有才,但是气节并未比的当时秦淮女子。因朝宗入官。导致市井人骂复社无君子气节。其实 冒辟疆 晚年靠写字为生,穷困潦倒,方以志脱俗出家。若当时女子能考入朝为官,也未必会逊色大名士。但是大明朝有什么好么?为嘛 投靠清朝 就被人骂了?就开始反对清复明,明朝的皇帝弄得民不聊生,不明是非,忠奸难辨,有何好?信阉党灭东林,清朝起码逐渐发展了。虽然最后从雍正开始逐渐衰败,封建社会灭亡了。不代表明朝,人民就过的幸福。 难道因为不是汉人皇帝的关系么?
阮胡子,虽然有才能,编的一手好戏,手里培养了一群戏子,可惜人品太差,认阉党为父,祸害殃民。加害东林党人。可惜皇帝昏庸啊。世风时下。也莫说亡国了。明末清初 死千万。人口减少过半。真心惨烈啊。 不过后来起码他们2个后来在一起有一段好时光。
推荐去看白柳门。柳如是 钱谦益。冒辟疆 董小宛 陈圆圆。吴三桂 陈圆圆。
——必須彻底批判煽动反革命复辟的大毒草电影《桃花扇》——
我們伟大的抽毛主席最新指示我:“要斗私、批修”。毛主席說:“在工人阶级内部,沒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无产阶极专政下的工人阶級内部,更沒有理由一定要分成为势不兩立的两大派。”
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万句。毛主席怎么说,我們就怎么做。在这一伟大号召下,工人聞风而动,紧跟着毛主席的大战路部署,一个革命的大联合、大批斗、大斗争的高峰正在迅速形成。在这祥大好的革命形势下,我們无产阶殺,必集中火力,集中目标,进一步广泛深入地从政治上、思想上,把以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为首的党内一小走資批倒批臭,淋上一切污泥浊水,彻底打倒资产阶级司令部。
一副精心创作的漫画。主形象即为撕桃花扇的最后一幕,但是却把李香君画成了一条毒蛇。就是说他们是一株大毒草。右下角的形象即为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
建国以来,以我們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司令部,和另一个以中国赫鲁晓夫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何等尖锐剧烈的斗争:无数事实表明,每当国内外阶级斗争风云突变的年月,資产阶级司令部就会反扑。
文艺是阶极斗争的晴雨表。毛主席教导我們:“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因此,在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段,总要把舆论工作作为夺权斗争的先声,而文艺即是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在中國赫魯晓夫的直接操纵下,以陆、周(扬)、夏(衍)、陈(荒煤)为代表的一条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正是资产阶级司令部在中国大搞资本主义复辟的吹鼓手。
反革命影片《桃花扇》,集中宣传了中国赫鲁晓夫的投降活命哲学。它公开为叛徒辯护,为地富反坏右分子张目;它借古讽今,恶毒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攻击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它赤裸裸鼓吹反革命“气节”, 煽动牛鬼蛇东山再起。
也只有真正的史学家,才会花费十一年的时间来撰写一个秦淮名妓的传记,如陈公寅恪。也只有真正的零余者,才会花费两小时的工夫来观看一个秦淮名妓的电影,像我。香港拍的《董小宛》和同年内地拍的《桃花扇》意思有相同之处。夏梦与高远,冯喆和王丹凤简直是天设地设的两对搭子。王饰演李香君一派江姐范,港片里的李香君像在学相声里的歪唱,拿捧哏的马士英阮大铖左良玉黄得功砸挂。别看是同一齣。只是有三人得颐养天年,冯喆,可叹!
也只有真正的史学家,才会花费十一年的时间来撰写一个秦淮名妓的传记,如陈公寅恪。也只有真正的零余者,才会花费两小时的工夫来观看一个秦淮名妓的电影,像我。香港拍的《董小宛》和同年内地拍的《桃花扇》意思有相同之处。夏梦与高远,冯喆和王丹凤简直是天设地设的两对搭子。王饰演李香君一派江姐范,港片里的李香君像在学相声里的歪唱,拿捧哏的马士英阮大铖左梦庚黄得功砸挂。别看是同一齣。只是有三人得颐养天年,冯喆,可叹!
同样是戏本,但这个改编比较多,如果单看情节,会比《牡丹亭》更好看,这个的故事性更好。
女主李香君聪明剔透,有情有义,至情至性,本来该是“有妇如此,夫复何求”的神仙眷侣,可惜了,男主侯朝宗配不上她,他当不得她的知己。
女主忠于明朝,坚持民族大义,男主却为了自身的前途选择投靠清朝。
看似清醒,实在糊涂。
读了十几年书的书生,最后还不如秦淮河边的风尘女子有气节。
让人叹惋。
看前半段时就觉得男主傻白甜,女主清醒明白。
有的时候想,男主是不是读书读傻了,“拿人手短”不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不明白。确不如女主。女主若为男儿身,定是个人杰。
妈妈和媚香楼的大家也很好。
杨龙友这个人我没大看明白。他像墙头草,既和复社的人打交道,也和阮大铖有交情。你说他硬气,那他就不该和阮大铖有关联,你说他软骨头,可在李香君要被马士英打死时,又出言相帮。
电影是好看的(虽然我还是不大习惯讲话慢慢的),只是背后的故事让人唏嘘。
儿女浓情一笔销,桃花扇底送南朝;侯朝宗终究还是个软骨的贰臣
李淑君演唱的插曲真是天籁之音,现存她所有的昆曲录音和后期为话剧蔡文姬配唱的插曲都无法与电影里嗓音的巅峰状态相比。谜一样的北昆四名旦之一虞俊芳几乎没有影像资料,在电影里出镜扮演傻大姐似的郑妥娘。冯喆楼下抛扇王丹凤楼上掷樱桃的片段纯真而美好,一直记得许多年。
其实看的时候就大概能猜到这片子在当年必然得受到批判。。。。国民党总以南明自比,也是毕竟起点就是驱除鞑虏,还在整反清复明那一套,你说这片子里大段的忠于大明能不让人忌惮吗?况且还是在南京拍的,我想还没忘记渡江战役吧。。。在这里提到南京沦陷什么的。最重要的是,这片子如果是国共战争之前拍,宣扬民族大义,同仇敌忾是应景的,可在新中国后成立不久,一个新的政权急需掌控对全国控制之时,这片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啊。
“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小时候在电视机上懵懵懂懂看过这部电影,长大后看了多年的昆曲,也是看着《1699桃花扇》从金陵城走出,唱遍国内外。电影剧情经过简化比较精炼,片中演员个个面孔鲜明,连李贞丽最后的一场戏都异常忠贞,呼应凸显了那个“贞”,剧本显然下了大功夫。1963年文革前拍出这样的戏,难得难得。
商女亦知亡国恨,歌尽桃花扇底风。
没想到这么老的戏曲电影能让人看的津津有味,随着剧情发展情感起伏或哭或笑或忧愁或哀伤//李香君扮演者真的太美了啊!忍不住截了好多张图,简直惊为天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贞烈的香君,尽管不太赞同这样的爱情观,但是真心敬佩她的气节。//
小时候爱看故事和美女,看的是王丹凤,长大一点儿开始看戏了,于是专门来看李倩影和丛兆桓,来听李淑君,再长大些才知道要看帅哥,终于看到了冯喆……
王丹凤真心的美!
因某些猪一样的演员减一分。英雄离家的故事远不像西方人讲的那么光鲜 呵呵。
2009.1.13想看;2018.6.28资料馆2号厅竟还真银幕上看到了!早忘了之前那个“想看”标记了。犹豫半天放弃了同时大厅的威尼斯电影节《1988年的尼可》,看到有那么多北昆演员时就遵从了内心声音。演员演得不错,有些地方略夸张,结尾也不是“双双入道”,却也是桃花扇底送南朝了。
骂筵一出,酣畅淋漓,为全局最出彩。堂堂列公,半边南朝……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杜牧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却不知见此该作何感想。
本来一部怀古剧,竟拍成了革命戏,却仍旧没有讨得成毛皇帝的好,被批成反革命,男主角被抓被斗被自杀,真是一腔苦水向东流。从文化内涵上看,颇考究,特别是吟古诗时居然还听到古调,各种服装家具房舍摆设,全部一丝不苟,不易。
字幕真好看,李香君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誓死不嫁宁撞头,活脱脱一刘胡兰。
桃花扇的文本意象确实值得深思,李香君的演员好漂亮,但是有点用力过猛。所有演员的台词都好好。//中国现在任何拍古代电影电视剧的都应该来看看这个,现在导演编剧化妆服装师难道不会感到羞耻吗?现在那些个口齿不清、挤眉弄眼、身体僵硬的演员难道不会感到脸都丢光了吗?
复社公子、秦淮名媛,如今皆风消云逝,唯有那些诗词歌赋、那把桃花扇、这些美妙的艺术形式永远长存。盒子会始,盒子会终,有始有终;才子佳人结局不落俗套,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式结局,一番义正言辞申斥,令古今多少得软骨病的文人骚客汗颜斯文扫地。
这应该算是个爱情故事,有气节爱国强烈的美貌女子,死死守着最后的底限,可以不要金钱不要命不要爱情为了心中的民族大义。幽幽怨怨的昆曲唱腔,柔情似水,眼神深深,如汪潭。盼君还,盼君归,盼那太平盛世,
勉强及格。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李香君作为知识女性与青楼名妓的结合体,她并非妇节的受害者,而是主动选择守国节,反衬出明朝士大夫精神上的萎靡与不贞,作为一个女性角色,有明显的男性文人笔下工具人的特征:读岳飞传也要给岳飞名字圈红、秦桧名字涂黑,以至骂筵、以至绝情。近40岁的王丹凤状态上有老相、表演上太苦相,让角色欠缺可爱,守国节的种种举动也因此硬化。阮大铖依附宏光搞事情之前,电影里的人物都有种老派雍容,才思敏捷的侯朝宗、暗中布局又委屈巴巴的阮大铖、青楼姑娘们的调笑,尤其八面玲珑但又能坚守立场的杨龙友,带出了一个疑似丢失可又意外出土的古典中国,人际关系里有份中庸、优雅之美,比后半截的民族对立左右忠奸有趣的多。史可法振臂一呼固然热血,可全片无大场面。侯朝宗抛扇定情,也是美好的相遇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他一定不是那样的人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 流畅自然 文本非口白的部分不错 燃鹅表演风格里有阶级斗争的影子 题画一折用民乐唱+看图说字趋于平淡机械 国破用阮家轻描带过 乏舞台力 骂筵出彩 结尾冲击力 欧阳予倩这个安排还是有戏剧性的 总体保留了精华 二度皂罗袍依旧动人
丹凤之美,在李香君身上更体现的完全。之所以说改编成功了,光《牡丹亭》那曲一出,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这断壁残垣,意境全出。还有商女不知亡国恨,李清照的诗,黑白光影间,国仇家恨儿女情长也就此别过了。
很小的时候就在电视上看过,大概6、7岁的时候吧,记得很清楚,李香君头撞门,血滴到扇子上,被人勾勒描画上枝,成为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