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仙境 更新: HD
导演: 泰伦斯·马力克
主演: 本·阿弗莱克,欧嘉·柯瑞兰寇,瑞秋·麦克亚当斯,哈维尔·巴登
类型: 电影 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年份: 2012
简介: 巴黎,美国男人(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饰)邂逅了单亲妈妈法国女人(欧嘉·柯瑞兰寇 Olga Kurylenko 饰),他带着她还有她的女儿一起来到美国生活。美国,美国男人和法国女人幸福生活着,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她的女儿已渐渐把他当成父亲。不过很快,女儿厌倦了异国他乡的生活,而法国女人的签证也过期了..详细 >
长篇影评 1 ) 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好,才能通往“仙境”?很“意识流”的一部电影。但我还是被它美丽的画面吸引了。
还有我喜欢的本·阿弗莱特
这部电影不得不说的是摄影真的很棒,仿佛真的通往了仙境。拍摄的手法也很特殊,各种画面切换。但也是因为拍摄手法的特殊,让人看不懂。整部电影台词很少,大部分都是通过旁白的形式来呈现。“《通往仙境》 所拍摄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一种记忆。”这样形容这部电影再恰当不过了。
从零散的镜头中,我看到了爱情从美好到凋零的过程。女主对男主爱得太满,有闲置在家,而男主每天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可能就满足不了女主想要的这么多爱。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开始变得抑郁,也慢慢对他们的婚姻生活失去了信心。为了寻求新鲜刺激,渴望自由,于是出轨了。他们的婚姻生活也就这样走向了结尾。
观赏影片的整个过程是让人抑郁的,让人对“爱情”产生怀疑,对婚姻生活怀有恐惧。但其实只要对生活有所追求,拥有自己的小天地,“爱”就不会成为负担。不能把“爱情”当作你人生的全部,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与热爱🎈
就像这部电影,你需要静下心来欣赏与感受,才能发现它的美好所在,才能通往“仙境”🌈
2 ) 凡人之爱与上帝之爱 泰伦斯·马利克自2011年凭借《生命之树》夺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后,拍片变得惊人的迅速——相对于他以前四十年只拍了五部电影的速度而言。1978年到1998年,由于《天堂之日》的票房惨败,二十年间他陷入了无片可拍的境地。显然金棕榈重拾了投资商对他的信心,《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刚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另一部新片《圣杯骑士》(Knight of Cups)又要在今年下半年上映了。 之前有关他现场拍摄速度极慢的传言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大站得住脚。他的拍摄进度并不慢,只要找对了光线和角度(就像《天堂之日》里那样,他只在黄昏的光线下拍摄,使得影片笼罩在一片神秘的光芒之中,但每天的拍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造成了巨大的预算超支),他可以很快地把一个镜头搞定。他真正慢的是剪辑,从现成的几部影片来看,已经不难看出它们剪辑的难度——好莱坞熟练工也能生产的“零度剪辑”无影无踪、甚至衔接前后镜头的空间与时间逻辑也变得可有可无,大多数镜头安排都根据人物的情绪走向或者音乐,这种剪辑需要的想象力无疑是惊人的,传统的剪辑就像是按部就班的打毛衣,而泰伦斯·马利克把一团毛线凑成各种奇怪的纹样。 《通往仙境》保留了他电影的全部特征,但更纯粹。《生命之树》中还隐隐约约有一个故事,《通往仙境》里只剩下“爱情”这种情绪了。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法国女人从热恋到同居、再到相互厌恶以至分手(大体情节是这样的,其中具体过程影片并没有交代、也不打算交代)。会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任何一个人也会觉得它俗套无聊的故事,马利克要提取的,恰恰就是其中最普遍、最俗套的部分。 自1998年回归影坛以来,他所有的电影都充满了画外旁白,有时候,旁白是带着叙事性的(像在《新世界》里那样);有时候则提示着影片的画面;但是在最近的《生命之树》和《通往仙境》里,旁白愈来愈像是导演喃喃自语,观众很难把它们和同时出现的电影画面做精准的对接——这无疑是对观众的重大冒犯——他的每部电影都有大量宣称自己没看懂的观众。 《通往仙境》同样也拥有这样的观众,网友们批评它是马利克最新的“装逼”作品。但是刚刚去世的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在评价这部电影时说:“为什么一部电影非得自圆其说?为什么每一个动机都要向人阐明?难道许许多多的电影不都是从同一部电影、同一个故事改头换面得来的吗?”这是他生前最后一篇影评,在遗言式的诘问里,重病在身的伊伯特并不打算向那些“看不懂”的观众们妥协。 这部毫无逻辑可言的《通往仙境》并不是讲一个爱情故事、而单单只讲述“爱”。由哈维尔·巴登扮演的神父在布道时说:“有两种爱,一种像是不断干涸的溪流,从奔涌到枯竭;另一种则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不干涸。前一种是凡人之爱,后一种是上帝之爱。”我们所体验到的凡人之爱,难道需要自圆其说吗?难道它不正是像影片中那些迎着夕阳的逆光镜头一样,不知所起,却美得令人窒息? 难得泰伦斯·马利克还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眼睛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搜寻那些美丽的瞬间的。我们通过斯坦尼康系统分享了他的搜寻。自从斯坦尼康手持摄像系统普及以来,他便成为了它最忠实的用户,《通往仙境》的绝大部分镜头都由斯坦尼康完成,目光平滑地移动、过肩式的穿越、弧形的摄影机运动,无一不提示了摄影机主体的存在,这个主体叠加着导演的视角、又通过银幕揉合了观众的愿景,使观看这部影片成为一场盛大的视觉之旅。这个旅程比起好莱坞的视效大片来更加惊心动魄、更加过目不忘。 甚至比起前作《生命之树》,它显得更加圆融可爱。《生命之树》中一段18分钟的宇宙演化史让整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复杂难辨,然而除了这一段的其它部分,难道不是和《通往仙境》很像吗?一个家庭的生住异灭、一段爱情的成住坏空;一样的街景、一样的宗教暗示。《通往仙境》只是把宗教的元素削弱了,它只掌管爱情,随起随灭的爱情。 泰伦斯·马利克的电影中宗教是一个经常会出现的元素,他本人也有着浓重的基督教情结,可能这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关。他祖上本是中东地区的亚述人,亚述人是中东不多的基督教民族之一,人口也不多,19世纪之前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和伊拉克。19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大肆迫害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形成了亚述人移民美国的浪潮。马利克的祖父就是那时移民到美国的。作为曾经的受宗教迫害的民族,信仰的重要性对他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不知道现在这样快的拍片节奏对马利克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他的电影并不以故事取胜,而他那些华丽的逆光移动镜头也终会有黔驴技穷的一天,尽管目前看来它们还是那样新鲜、那样深情。马利克当然是有改变的,这次他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女性,女性的肢体在电影中成为绝对的主角,而本·阿弗莱克却是个面目模糊、四肢迟钝的形象。这和以前的电影中鲜明的男性形象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是导演有意为之,那我们应该希望下次他的摄影机能找到更美的风景和肢体。
3 ) 在时光里和自然一起美下去其实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子会在旷野里披着丝巾起舞,会踮起脚尖舔掉树枝上的露珠。曾经看过一本小说里面有个女孩也是如此,光着脚走进大雪天,抓起一把雪就往嘴里送,像小孩儿一样。觉得女子和自然融为一体时是最美的。无论你的生活怎样,女子永远要像这样在自然中美得不可胜收。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我告诉自己不要在时光中失去了好奇心和审美力。<图片2>
4 ) 假如赵忠祥生活在美国,拿起了摄影机
假如赵忠祥生活在美国,接受了哲学教育,拿起了摄影机或者导筒,那么他有可能成为马力克,毕竟他们都是自然之友。
回归本片,不得不说《通往仙境》依然马力克,依然MTV风格。
敢于这样拍的导演,是很有勇气的,尤其在美国,以好莱坞叙事为主流的超级电影竞技场,能够这么拍,只拍自己内心的感受,对电影独一份的理解,是注定小众,注定要抛弃大众,然而拥趸者趋之若鹜,恰如我辈。
这一次,马力克依然延续自由自在的广角镜头运动,摄影风格一如既往的美美美,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马力克的旁白,如呢喃,如低语,如泣如诉,如恋人在耳边,耳鬓厮磨,低声耳语。这样的效果,能够制造一种私密的观影体验,如果是大声旁白,自然会惊动更多的人,但是马力克的旁白,是由魔力的,主人公的深情,对恋人的呼唤,对忠贞的拷问,都在期间。
导演一直在制造一种间里效果,也就是声画分离,至于故事中人物具体说了什么已经不再重要,我们能够看到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这就足够了,即使再详尽,也如众多烂俗爱情故事一样,并不会带给我们任何新奇的发现。马力克之所以马力克,就在于他这种大胆的实验,我们可以称之为超验主义。艺术电影之所以让人神迷,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拓宽人类认知的精神边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力克无疑是值得推崇和敬仰的。
马力克通过镜头的自由运动,在寻找自由的意义,就好像鸟儿长了翅膀,我们跟随这只鸟儿的眼睛,重新发现世界尽头的自由,以及生命的真谛。
论剧情我太懂这个片子,回头一看导演学业主攻哲学。那剧情我就放弃了。
《聚焦》的女主
《老无所依》的人杀手男主
最吸引我的就是就是这两位,也是看过的那两个片子中两位演员出演让我能静心继续看。
片子里面很多专场都是空镜头
《惊天四骑士》里面大结局有这个锁桥的身影。不知道你们有没印象!
这个空镜里面水里展现天空的云彩,不知道这个在哲学里面有什么含义……
有点感觉导演借景来叙事,再以哲学的手法表达出来。
还是那个锁桥
我就在一直回想那个娃娃头杀手突然变教父,哎玛,有点接受不了。
这个是我拍的。(蒙混过关)
爱是什么?爱是感官慾望的冲击,是山川峡谷的呼啸,是轻抚发际的温柔,是林中舞蹈的自由,是胸怀鼓胀的激情,是灵魂深深的安宁。
相恋时甜如蜜,哪怕错的时间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携手到老。
热恋中的感情是最美好的,炙热而纯真,相互只注视对方最美好的一面,留下了彼此感情中最美好的时光。
恋爱中的的人更像是独处中的自己,会很轻松地对一切表示出兴趣。
肤浅的爱就像美丽的花一样,总有一天会凋谢。如流水和时间一样永恒的东西,都会让人平静下来。
“桃花源”永远找不到,“西方仙境”也再也回不去了,两个人都陷在感情的漩涡之中,纠结不已。都远离了当初的“仙境”,回不去,又到不了彼岸,沉沦于情感的痛苦与纠结之中。
“暗恋”中两个人一生渴望在一起而不得,感情的膜始终无法得到触破的机会。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距离更能产生美,若即若离花,如梦如幻月。月明千里,便是思念;花开满地,便是芬香;月朝花夕,便是圆满。遇见彼此,便是幸福,踏破红尘,落入仙境。
爱,像不断干涸的溪流,从奔涌到枯竭;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不干涸。
人性的爱不过是容易干涸的溪水,而神性的爱如同地下涌动不息的泉水。
任何诗意的情怀都包裹不住永恒的悲伤,诗性与故事性完美融合,诗电影21世纪最好的杰作,2016年年度十佳入选。
到了后半段神父那段实在是有点跟不上趟了,依旧很马力克但真的不如生命之树...小本真无愧男主称号,加起来有十句台词呢!囧
看个11分钟的MTV或许能够让观众通往仙境,看这加长十倍版是让观众深陷地狱去体验宗教内涵。
此片加深了我对马力克的偏见。空洞与挥霍美比自恋更差劲。这种片看十分钟与看一百分钟是一样的。
想了想还是给5星。电影真的可以去掉具象narrative而直接关注情绪、atmosphere和spirit嘛?所谓诗人电影…比如,相对于为什么人会绝望,我会更关注人如何面对绝望。马力克的这几部作品都在尝试这种我认为极为革命性的片子。为了这份对“新意”的执着也要满星啊,更何况片子本身好美!完全没有拖沓感。
电影应如是!
觉得动人,心碎,有机会希望看大银幕。
摄影和剪辑都很出彩,作为电影这就够了。观众的落差在于,表演的支离和故事的破碎,这些其实不重要。
80%時間我看著一個女人又轉又跳,20%時間我在看錶。
110多分钟看得我坐立难安,摄影风格延续生命之树,但只是徒有其表,我原以为导演上部片已经笃定对上帝的信仰,在那之后,其实还有什么可拍呢???唯一亮点是哈维尔巴登大叔,这是他唯一一部看上去不像个种马的片。
依旧很马力克。无论是构图摄影,还是刻意消减故事性以及诗化的叙事,都和他曾经作品走一个路线的。相比于《生命之树》宏大的主题内核,这部更侧重于个人,不过片中的宗教元素却有过之而不及。Q&A中两位女主角也表示还有数十小时的素材,多到足以再剪出五六部电影来,只是导演最终选择了这个版本。
爱恨一念间啊。泰伦斯·马力克越来越执着于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了,好像配乐的影像诗。演员少对白,多是耳语式的喃喃自语,更增添电影的主观情绪。倒很适合这种主题,只是太挑观众了
想拍婚纱写真的同学请联系特伦斯·马利克
摄影和剪辑以及配乐都极其优秀,我很喜欢,但是对泰伦斯来说,用的过于滥了
Rachel McAdams 把同一人物演了數十小時的footage也只有這樣造作的表現... sosad.
把小情小爱拍成大MV,还是烧投资人的钱。
呃,主要就是一个女人穿着各种裙子在各种地方跳来跳去,而小本的表情似乎一直在说:“我操!我在干嘛?我在干嘛?我他妈的到底在干嘛?"
整个片子的呓语部分都属于Olga一人,包括牧师。小本对Olga的态度就是“我的宝贝、欲望与希望”,而Olga不希望被束缚(床、钢琴、栅栏),向往自由(田野、浅滩、骏马、大雁)。第一次离开小本后,她想象了瑞秋的第三者故事(牦牛)。第二次再次失望,通过神性理解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回头,小岛是心之初
如果你看懂了,会觉得很美。导演并没有在Story Telling,而是在Story Felling。
我所掌握的词汇,没有一个足以形容泰伦斯马力克电影的美妙与睿智,仿佛他就是神明,正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上,诉说着世俗的情感以及人们内心的彷徨。本片和《新世界》以及《生命之树》一样,每一秒都是精雕细琢,浑然天成,绝对是最完美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