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终于下手收下了期盼很久的(>=5年)的BRAZIL精装. 从当年HL最早期出该片的时候知道有这么一很牛的CULT片,到后来买了张千里马的D5(要说当时千里马虽然短命, 不过他家的薄塑料盒还是相当不错的)找了个时间看了,惊为天人;再往后在HMV看到CC的BOXSET,虽然心向往之,但是怎奈囊中羞涩, 只有眼谗的份。 以前一直盼望着HL-FH系能够出这个片,可是几度花开花谢连个影子都没见到。 终于打着CC洗牌的EE同学发掘出了这片,早早发出消息树说要做这片,从那时起就盼星星、盼月亮, 甚至每次去买D都要问一下JS在单子上是不是看到了这片, 不过EE同学也真是够不紧不慢的,发了消息树以后就去玩其它片子去了,连自行车什么原来消息发在后面的都出了,却还是记不起这片。
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下, EE的BRAZIL隆重登场了。 虽然对偶而言,配置方面还是没有做到完美, 导剪版正片和LOVE CONQUERS ALL的导评字幕都没有做, 而且我想以CC对待此片的隆重态度, 既然都做了BOXSET,不会连个BROCHURE都没有吧, 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不做或者至少放个扫描件啊?
昨天迫不及待地把这片拿出来扫,先是扫了下DISC2花絮D,先前有人抱怨这张里面视频花絮太少, 容量也较小。容量确实是6G不到,里面文字花絮、SCRIPT这些的占了挺大的比重,不过还是有两段比较重量的花絮,一段50多分的讲影片背景尤其是影片在剪辑权方面导演与UNIVERSAL之间矛盾的花絮,也真的佩服CC的本事,把双方面的当事人都找来评述当年的恩怨,而且各执一词,个个都振振有词。还有段名为WHAT IS BRAZIL的花絮, 长度约为30分,里面讲到了影片的名字来源于一首名为THE BRAZIL的歌曲,这首歌也在片中多次出现。此外还有些关于作曲家MICHAEL KAMEN(此人已仙逝)等的小花絮。总体来说,我觉得从花絮丰富性来讲还是不错的,基本上满足了我的要求。 当然导评字幕如果能做的话就更完美了,而且我把导剪版里的评论听了一下, 虽然没有英文字幕做参考,不过语速也不算快,基本上在英语八级听译水平,所以也并不是不可以做的。 而且其实LOVE CONQURES ALL包括花絮里MS也没有英文字幕的,不是照样也译出来了,为什么就不能再努力一把把导评给听译了呢?还留出点洗牌的空间,真要洗也洗不动了。
看完了花絮D,就把DISC3的LOVE CONQUERS ALL拿出来看,因为此前有人说这张做得有点多余,从表面上看确实是的,因为这个正片实际上是包括了GILLIAM拒绝加入段落的版本, 包括不同的OPEING和ALTERNATE ENDING(此片在欧洲和美国上映的版本就不一样,而DISC1里的142MIN的版本才是导演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创作意图的版本。因为LOVE CONQUERS ALL不是很长,也就93MIN左右,于是抱着对巴西的景仰之情以及研究不同版本意图的目的,一口气把这个版给看掉了。感觉此版确实和导剪版在思想深度和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少了其中一段重要的超现实的男主角为了梦中情人大战日本武士的段落(虽然那段我在初看到时也是颇为费解的),另外在其它不少段落也有删减,令影片的批判精神大打折扣。当然如果没有导剪版做对比,该版本的可看性仍然是相当强的,故事的整体框架也是得到了保留。不过还有点不太能容忍的是,LOVE CONQUERS ALL的最后使用了HAPPY ENDING, 一下子削弱了本片强烈的对国家专制、官僚主义等批判意识和黑色后现代主义风格,使得整部片子看起来有点象是美式肥皂剧,这个恐怕也是GILLIAM本人如此难以接受此版本的原
主人公萨姆是头脑灵活的档案部普通文职人员,他那爱美容的母亲与上流社会关系紧密,而他死去的父亲则和权倾一时的部长大人有过深交。萨姆的母亲极想让他升迁到政府的要害部门,信息检索部工作,但萨姆并不乐意。然而一次意外的事件让他改变了想法,为了利用信息部的职权查到梦中情人吉尔的资料,他又想法讨好部长进了信息部,然而进去的第一天就和吉尔相遇,把她的生活搞的一团糟,为了把吉尔的记录从电脑上抹去,萨姆偷偷闯入信息部部长办公室……然而,萨姆最终被政府发现,死在好友杰克的手术刀下。而吉尔也因拘捕被杀。
以上就是特里·吉列姆(12猴子的导演)执导的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主义电影《BRAZIL》(国内译为妙想天开)的主干情节。电影一开始就给观众以强烈之极的反差,一家四口在圣诞前夕乐融融的围炉谈天,正在这时…… 墙顶被打了个大洞,接着全副武装的警察从天而降,一个大麻袋直接把男主人套了起来,末了还有个文职官员让女主人签署一系列协议,以支付政府的审查费。女人和孩子顿时哭成一团。
档案部也很有意思,无数小职员穿梭其中,把各种档案疯狂的传来传去传来传去。但他们却一等待在旁监视的上司走开,就不约而同的一起看起了枪战片。联系到后来的信息部,更是把现代社会的文职制夸张的讽刺了一下,高级职员在楼道里大步走着,四周挤满了低级职员,前者迅速有效的不停下达各种指令。女主人公吉尔就是为了帮她楼下悲惨的一家调查冤案,就曾陷入到这个公文世界中去了。电影结尾时萨姆的梦中,他的莫逆之交哈维(德尼罗饰)最后就是被飞舞的公文淹没最后化为乌有的。
这部电影里讽刺的东西很多,这些东西顺着萨姆寻找吉尔这条主线构架起来就让我们看到一幅清晰的反乌托邦景象。信息部让我想起了 1984里的真理部……场面很宏大。而萨姆那狭小的公寓被两个暖气工首先是整的到处都是管子,后来又到处都结了冰,一切都因为他们痛恨那些爱好公文的人,而萨姆却是为了保护哈维才倒此大霉的。
萨姆的母亲及其周围的贵妇人各个都喜欢美容,而强制换取几十年青春的代价是很短时间后并发症会让这个人的容貌变得比鬼还难看。但最后,萨姆在梦里猛然发现母亲的相貌居然变成了吉尔……。
萨姆有梦,他在梦里是一个天使般的人物,在云层中自由自在的翱翔,直到遇到吉尔的化身,一个仙女,然而从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却把他们分割开来,现实中那些警察和改造人思想的医生在梦里幻化称巨大无比的日本武士和日本玩偶人。不论是1984还是美丽的新世界还是我们,他们都是以爱情为一根线把情节串联起来,这部电影也一样,无论什么时代,爱情总能将主题引出来,虽然无论如何,那些爱情都是悲剧……
全是悲剧,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是悲剧,看着爱人坐上思想改造椅是悲剧,了解到爱人所在社会的本质也是悲剧。
好吧……我上面都在记流水帐……下面也是 :(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真的,撇开它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和反乌托邦社会的架构不谈,主角的那些梦里的场景和“现实”的未来巨大都市的生活各个层面都值得一看。
男主角英国著名音乐剧演员Jonathan Pryce最近几年常在电影里担任配角,比如加勒比海盗里那个女的的镇长爸爸。此片中,他出色的演绎了一个神经质似的文职小官员的形象。老是想和吉尔逃往的那段对话如下:
我们远走高飞吧。
去哪儿?
随便哪儿!
随便哪儿?那还不够远。
实际也是如此,虽然最后我差点以为萨姆的梦就是结局,感到那悠然生活在田园风光中男女主角和电影主旨不符,但导演明知道,那是不可能也不符合前面描述的一整个铁硬的社会制度的。所以,电影最后……我还是看到……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里异曲同声的结局。
我庆幸能看到这部电影,让我对反乌托邦社会或云现代社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再次感谢YEXIAOBO,他制作了DVDIRIP,并共享了这部电影。
注:此文写于2004年。
@陈灼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94996062.htmlBrazil (1985)
这部电影很早就下载了。最早下载得是RMVB版本,那是在2005年左右。下载后一直以为是一部美洲电影,就放着没有看。在看了《巨蟒与圣杯》、《布莱恩的一生》与《十二猴子》后,我才知道本片是一部打着“巴西”名号的英国电影。于是,2011年重新下载了720P版本准备一看。谁知道最近又出了导演剪辑版。哎,我只好洗版重下。细细算来,本片下载三次将近七年之后才将它看完。真坎坷啊!
电影讲述一个男人在圣诞节的故事。男主角在情报部档案司工作,在梦中经常梦见一个女人。情报部在圣诞节那天抓错了人,给男主角的上司添了很多麻烦。为了帮助上司,男主角去被抓错人的家中善后,却意外发现梦中的女人。男主角马上回到情报部去查女人的资料,但是只有检索司的人才有权限。男主角只好同意母亲的提议,升职到检索司工作。在检索司朋友的帮助下,男主角拿到了女人档案。同时,男主角在办公楼中遇见了那个女人。在与士兵经过一番紧张的对峙后,男主角疯狂的向女人示爱,这让女人很困惑。随后,男主角因为恐怖爆炸被送回检索司。回到家中后,男主角还发现因为他让逃亡水暖工修理空调,而遭到正式水暖工的报复——房子被征用,他没有地方住了。男主角一筹莫展时,逃亡水暖工帮男主角报复了正式水暖工。这时女人找到男主角,两人就来到男主角母亲家躲了起来。之后,男主角盗用情报部副部长的名字清除了女人的记录,让女人“死”去。两人以为可以开心的在一起了,但是情报部很快以各种罪名逮捕了男主角。最后,男主角在情报部副部长和好朋友的折磨下疯掉了。
看这部电影前我对它期望很大,可是电影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好,所以看过之后我对它失望也很大。本以为这部电影会像《十二猴子》一般在思想上、逻辑上、科学上给我带来相当大的震撼,可是我错了。本片不过是一部有着政治隐喻的幻想片,它连科幻片都算不上。此外,影片的观赏性也不好,情节松散、结构混乱,电影看起来非常费力。影片只有两处亮点,一是它对于高度集权的、官僚成风的社会现状的描绘,一是片中世界影像风格的设置与描绘。
导演剪辑版时间不短,时长达到142分钟,但是全片只讲述了三个方面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男主角寻找女人的过程,以及两人对情报部抓错人的行动。第二个故事是男主角空调维修,以及男主角与三个水暖工之间的纠纷。第三个故事是男主角母亲及母亲朋友的整容。在这三个故事中,真正为主题服务的只有前两个。在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在一个政府部门一手遮天、高度集权的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做任何事情都有规章制度,有着划分详细的部门,办事需要填妥各种表格,甚至做一个犯人都要自己出钱给政府!同样的,修空调也有着繁琐的制度,需要填写各种表格。就因为如此,竟然使得一个水暖工为了逃脱文书工作选择当“通缉犯”!可见,片中的社会把人逼成了什么样子。至于电影讲述的第三个故事,则与电影主题无关。透过两个女人疯狂的整容表现出的不过是社会的疯狂与极端——女人为了年轻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当然,这也反映了片中社会的荒诞。
从以上三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电影想要表现的内容。编导运用夸张、黑色、荒诞的方法塑造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是制度的奴隶,即使制度制定者与执行者也不能幸免。每一个人都受到各种制度的约束,而且这些制度是官僚的、繁琐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没有自由、都没有梦想、都没有希望,甚至还有可能丧失生命。比如被抓错的人,或者是生不如死的男主角。总之,本片通过这个“妙想天开”的故事含蓄的讽刺了极权社会与官僚制度,同时这些也是对现实世界某些国家的隐喻。我在看过影片后,只想感叹一声:现在的生活真美好啊!
影片另外一个亮点就是片中黑色、阴暗的城市风格。影片中的城市是极端工业化的,随处可见的管道、阴霾的天空、诡异的建筑、机械式的城市设施,以及不见绿色植物的城市环境,等等。这一切营造出一种末世的影像风格,恰如其分的衬托出电影主题——世界是没有希望的,也是没有光明的。通过资料知道本片风格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仔细观察的发现确实如此。情报部的两座办公大楼的风格及室内装潢最为突出,它们就如《大都会》中建筑的翻版一般。回想本片导演Terry Gilliam的其他电影,发现本片的影像风格是他比较偏好的,类似的风格在《十二猴子》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总的来说,Terry Gilliam独特的个人风格在本片表现的非常明显,也是给观众印象最深之处。
至于在片中占据不少篇幅的男主角梦境,我却理解不透。男主角古怪的梦中,他幻想着英雄救美,可是最后他发现最大的恶人竟是自己!这些场景编导是要表现什么?表现男主角内心的阴暗?还是想表达男主角对女人的爱?或者,这只是梦?在我来看,这段情节的设置是没有必要的,它与影片的主题并无关系,就像男主角母亲与母亲朋友的整容一样,可有可无。
影片还有不少缺点,比如情节突兀,节奏时快时慢,主题不统一等。比如,前面说过的多余情节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它们既不能深化主题,也不能增加故事可看性,更会扰乱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这样冗余的情节,就应该删掉。此外,影片后半段的故事不合理之处太多,而且与前面脱节。比如,男主角对女人说我爱你就非常突然,正常人怎么可能突然就表白呢?而且女人竟然还不反对,默许男主角,这更让电影难以理解。还比如,女人如何找到男主角家的?女人为什么愿意与男主角上床?这些都是没有来由的。看着这些突如其来的情节,让我越看越郁闷。情节也太扯蛋了吧!难道这就是网上评价非常优秀的“好”电影?哎,认为本片好得人品味真不怎么样!无论如何,本片只是半部好电影,当男主角从朋友办公室出来后,电影余下的部分就不合常理了。
影片拍摄方面不多说了,前面已经夸得不少了。因为本片最突出的就是电影的画面与风格,这些都是服装、布景、道具、场景设计的功劳,没有完美的各个环节,这方面是不会如此优秀的。电影音乐则比较普通,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演员方面同样普通。男主角Jonathan Pryce样子一般,表现中规中矩,本片男主角这样疯疯癫癫的角色演绎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他也就没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女主角Kim Greist则是美丽不可方物,尤其是长发时,太漂亮了!堪称是金发尤物。不过听说本片导演Terry Gilliam不待见她,删了很多她的戏,可惜啊。Kim Greist也没有红起来,很少看到她出演的电影。好莱坞真是一个浪费美女的地方,有多少美女还没出名就老了?其他人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如《V字仇杀队》一般的政治隐喻片,只不过比它早了二十年。电影中除了让人惊叹的世界观与画面外,其他方面很平庸,甚至可以说它很烂。看来Terry Gilliam还在成长阶段,十年后他才拍出真正优秀的电影——《十二猴子》。
Kim Greist
Kim Greist
序列:0729
Brazil.1985.Director's.Cut.BluRay.720p.DTS.x264-CHD
2012-02-2
①故事:犬儒主义的真理部官员男主和正义平民女主因女主的一次上访而走在一起并试图逃离整个1984体系(然而最终失败)的故事。从结尾以及男主梦中提前梦到女主与行刑官模样似乎能推出这个故事完全是受刑男主的幻想。
②调色质感和《玩乐时间》类似,冷漠中带着些许玩乐趣味。不过比起后者该片更多了些冷漠少了些玩乐。
③大量黑色幽默。印象深刻的段落有:老板离开后忙碌工作的员工和氛围瞬间变得一片慵懒;男主临刑前各种官员念着他的“罪状”,说着说着开始热心真诚又一本正经地聊起如何减小他死亡的财产损失和如何选择死亡保险;各种声画对立(如男主与母亲+她朋友聚餐,桌上、配乐都是其乐融融,后景却是不断爆炸和手忙脚乱的服务员;结尾男主坐在受刑椅上冰冷的大远景配逃逸主义/欢乐的配乐);接近结尾的片段:两个行刑官突然将头从画外伸入男主和女主逃到世外桃源的画面内,与此同时美好的配乐被突然中断,这制造了荒诞感和黑色幽默。
④电影具有很高的布景和设定水平。场景中的各种高科技(自动化)(生活)用品【如男主起床准备出门工作那段;男主母亲拉脸那段;打字员用机械手打印出自己监听的内容那段】和大量管道与弥漫的蒸汽渲染了反乌托邦的冰冷气质。
⑤男主逃亡那段有些梦逻辑的段落设计的很有想象力,比如:男主钻进母亲好友的棺材后掉进一片黑暗的深渊;为了躲避巷道前后的丧尸(?),男主躲进墙上的门里(也就是墙内空间)并用身体抵住门,然后过一会儿发现自己已经在逃离这个地方的车上了。
⑥电影大量使用(大)远景镜头和高角度镜头来渲染人物的渺小与被压迫,比如男主第一次进情报总局和看自己办公室两段、带女主离开被警察包围的现场那段、以及最后的受刑片段。
⑦用飘动的纱幕渲染女主的美(比如男主的几次梦境的片段)。不是什么稀奇的技法,只是之前一直以为这种方法是《倩女幽魂》开始用的,所以记录下。
⑧作为黑色幽默的情节喜剧(dramedy),各种支线(如塔托和俩电气修理工)和过渡(男主的工作日常与想法)在节奏上有些拖拉/离题;表演也没拿捏好情节剧与喜剧的融合点/平衡,一会儿情节剧一会儿喜剧有些断裂。
我不太善于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事实上,如果略去了随处可见的细节暗示,《巴西》将是一个并不怎么有趣的故事。我在这里引用西夏的故事梗概,以免我为如何讲这个故事伤透脑筋:“二十世纪某地,‘资讯部’主宰一切。山姆安于平庸,终日作着英雄救美的梦。一天,鞋匠巴托被错当成恐怖分子塔托逮捕处决,邻居吉尔为其抱不平,也被列入黑名单。山姆看见吉尔正是自己的梦中美女,想方设法接近她的档案。由于山姆接受了塔托免费修理空调,于是也被打成恐怖分子,在跟吉尔共度良宵之后双双被捕,千钧一发之际又被塔托搭救。他们逃到商场,不料塔托被飞来的纸张化为乌有,而山姆却突然发现自己坐在吉尔的卡车上逃到了葱绿山野, 最后却……”
《巴西》建构的是一个靠技术、表格(或者说信息?)支撑的集权社会,每个人都是巨大社会机器中微乎其微的一环,人与人之间高度分工,沟通的唯一途径就是表格,当山姆为了赶走中央服务社的讨厌修理工而问“你们有27B/6表格吗?”时,那个瘦子修理工立刻口吐白沫,发起了羊癫疯。制度机器中的每一个人对他们的制度都抱有无以复加的自信,电影开头不久,那些打扮滑稽的警察锯开吉尔家的地板——也就是巴托家的天花,逮捕了老实的鞋匠巴托时,吉尔对那个办事员说,“一定出了什么问题,巴托先生不会做这种事。”那办事员只回敬了四个字就让她闭了嘴:“We don't make mistakes.”他说这话的语气仿佛就是“上帝不可能犯错。”
《巴西》引人思考之处就在于直到最后你也不知道谁该为这件事情负责。是那些警察吗?他们只是在例行公示,他们接到了逮捕巴托而不是塔托的表格,于是就逮捕了他,这是他们的职责,至于核对信息则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照章办事。是那个把天花板上的苍蝇拍死导致苍蝇卡进打字机中导致“塔托”变成了“巴托”的打字员吗?他或许有错,然而让他承担所有罪责则也显得不公。最后,我们的矛头通通指向了制度——如果设置一个职位专责校对信息,也许错误便可避免。因此所有罪责归于制度,巴托的死则成了制度改良不得不付出的成本,每个人都是各尽份内的事,每个具体的人都是无罪的。——近来发生在山西的黑窑奴工事件震惊整个社会,然而至今为止没有一位高官为这件事情引咎辞职,唯一“下台”的是作为替罪羊和众矢之的的一个村支书。这个问题被理解为过去多年遗留下来的社会顽疾的爆发,而社会顽疾是如何积累起来的问题却被巧妙地回避。是的,这个问题很复杂,是制度漏洞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民生民计被忽略已成常态,这个问题似乎人人都有责任——而法不责众,人人都有责任,也就相当于人人都不需要负责任。
导演特瑞·吉列姆甚至没有为《巴西》留下任何修正制度的机会,在《巴西》中,制度是如此强大并且无孔不入,导致人人都不得不遵从于制度,听命于制度的安排,最终制度取代了人性的良知。《巴西》暗示的是,一个对制度、技术高度信任的,人的主动性和天性被无限压缩的社会,其走向腐朽不可避免。最可怕的是这种腐朽可能还不至于灭亡而是一直稳定地存在并延续,最终每个人都习惯于接受制度的安排以及偶尔的偏差,表现出反抗意识的精英都被当成了恐怖分子并且充分信任制度的民众也对此毫无异议:在《巴西》中,塔托并没有实行过任何一次的恐怖袭击,他的唯一“罪行”就像是我国80年代的“技术投机倒把”——塔托因为厌倦中央服务社中令人恶心的复杂流程和无尽的表格,当了“个体户”,“无照经营”为居民维修冷气管道的服务。在山姆被行刑而产生的梦境中,塔托被飞来飞去的纸张、表格吞噬,来往的行人则面无表情,也没有人驻足停留。
维舟是一个我很喜欢的Blogger,他在上海从事广告行业,但博客上所写多与文、史相关,我在他的文章中受益颇多。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当时的新工作,“在这种流程下,起作用总是制度而不是个人。我也知道这个庞大的蜂巢里其实不少都是很好混日子的庸才,但就像人人都能按照标准化生产出差不多的麦当劳一样,他们出品的质量不至于多么参差不齐。在这里,优点和弊端都在同等程度上使我惊叹。”标准化、无差异,把人的因素降低到最小,这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而这种思想逐渐开始在教育、社会治理等领域蔓延开来,标准化的题目、分数和标准化的高考,就像是农民用来筛选苹果的筛子,大的、小的都被淘汰,只有正好符合标准的苹果被选出。
“制度代替人”几乎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巴西》将这一趋势发挥到了极致,“表格”作为象征制度机器的符号,合法地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制度与人的关系不再是制度为人服务,而是人在制度中“填坑”。《巴西》中随处可见的荒谬镜头——锯开天花板、把人用袋子套起来的复杂逮捕程序,管道爆炸后漫天乱飞的表格,以及那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娃娃脸面具——无不是对制度崇拜、技术崇拜的极大嘲讽。
《南方周末》中的一张图片令我印象深刻——在香港的人行道边上,是没有栏杆的。而在上海,为了防止行人横穿马路,几乎所有主干道的两边都设置了围栏。
不得不说,《Brazil》是一部让人头脑发胀的科幻。大量的隐喻和讽刺充斥着本片,但是,其主心骨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专制社会制度猛烈的嘲讽。
不过,恐怖的是影片中所表现的专制社会是一种没有独裁者的专制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依靠制度来管理自原始社会就存在的非理性。那他们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导演Gilliam“幽默”的告诉我们:失败了。用Gilliam自己的话讲就是:“在这个制度中,每个人都又无辜的面孔,却都在参与着血腥的事。”所以主角Sam Lowry在梦中的那些怪物都用有婴儿笑脸的面具来掩饰自己,所以Sam最后发现自己一直与之斗争的打字机武士就是自己。
在这种专制社会中,最需要的就是无思想、无理念的小职员,将他们置于大量冗杂且无价值的信息中,将他们作为机器使用。这让我想起了早在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Frederick Taylor曾发起一项“科学管理运动”,内容主要是: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找出完成某种工作的“最佳步骤”,并推而广之。在Taylor看来,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项都必须从中消除掉。这正是人类工业社会机械化的一种表现。而机械化恰恰等于制度化。
Sam是诞生在这种制度下的极端产物、超级幻想狂。幻想过度就等同于逃避现实。所以女主角Jill才会对Sam冒出一句“现实一点吧!”可是,无情的制度最终还是将这点儿珍贵的幻想压榨到彻底不存在。最终,人类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成为自己一手制造的制度下的笼中物。原来,只是在绕圈子。这其实正是Gilliam想映射的“现代社会的生存悖谬”。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B】特瑞吉列姆是一个被太多人忽视和低估了的导演
癫狂隐喻,后半段虚实相映渐入佳境(梦中搏斗犹如堂吉科德),想象力非同一般,各种致敬大都会。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1984!简直是完美的商业片范本,做足的科幻背景和风格化极强的场景设计,刻画了一个完美的荒蛮世界。而本片的精华则是贯穿始终的英式黑幽和星星点点的超现实元素,令本身偏弱的故事本身加入了丰富有趣的细节,讽刺官僚主义和消费主义以及更多,可谓是一部惊艳之作,客串的德尼罗先生全场最酷。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深深的觉得应该看了影评再去看 一大堆消化不能的符号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同样是幻想片 对于其它一些比如“黑店狂想曲”我觉得本剧缺乏的是幽默感 虽然能感觉他所想批判的 但我没有耐心倾听完毕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