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帧

HD中字

主演:未知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24帧 剧照 NO.124帧 剧照 NO.224帧 剧照 NO.324帧 剧照 NO.424帧 剧照 NO.524帧 剧照 NO.624帧 剧照 NO.1324帧 剧照 NO.1424帧 剧照 NO.1524帧 剧照 NO.1624帧 剧照 NO.1724帧 剧照 NO.1824帧 剧照 NO.1924帧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阿巴斯?阿西吧?

帧指动态中的静态构成图像,一秒的流动用二十四帧静态画面是人的眼睛捕捉动态的最低标准,低于这个帧数视觉会告诉大脑:不真实。但帧并不完全是静态的,在所有静态绘画的创作里面,往往通过一个静态画框内容要表达出许多,这被称之为艺术的感触。我们会对静态帧画面产生动态的联想,这样的艺术触觉不需要被教导,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是流动的。却看到有人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煞有其事的把它进行了包装成一部电影来解释。艺术家总有种自恋,仿佛唯有他掌握了对事物观察的定义。对这样的充满逼格崇拜的世界,只有一个办法可以鉴别它们。在心里替换掉导演的名字,假设是毕志飞张艺谋郭敬明之流捧出如此作品,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如果有一丝信仰的动摇,足以证明,你是一个雏。

当然,阿巴斯毕竟不是阿西吧,如果没有点内涵,才完全是疯子。在每一幅画面里都包含着数个不同物体,声音,乃至自然背景的动态速率差异。这个细节比较生动形容出来动态流动的本质,让人察觉自己的感触,懂得分辨世界就是一种美的获得。

 2 ) 人间寻常的24行诗,海鸟是不读的

写在前面的废话:

假期的末端,有时间看如此周折费力的影像诗。

慢镜的好处是,可以边看边在本子上写下24行在雪地里做爱的诗。想象这些字句被一头驯鹿叼到了浪里。海鸟是不读的,它总有更高远的理想,比如透过一扇颤抖的溶洞窥探奶牛的不动。

人间静寂如雪,雪在镜头中,镜头在人间里。

导演做了一件伟大而猖狂的事。独自看完,产生强烈振动。独自写下影评,不参考任何他人的想法,也是狂妄却深远的缘定。

------------

1、个体的动,成全整体的静。然而人们会在宁和的村庄里寻找炊烟和山鸡的意志。圆锅旁的妇人没有动,妇人也许没有意志。

2、马在雪地交配,人在车里摇下窗。树干与玻璃,爬着相同的菌类。

3、牛戏也是一样,在层叠的海浪里睡觉,又在危险来临前的一秒,潇洒走掉。

4、普通者趋着群体朝向,眼睛是向下的。有思考的麋鹿带着疑问转向,探寻来时的路径,却被另一个自己俘虏。除了灵魂,没有鹿能让你堕回普通的鹿。

5、只会吃草的人,会被一声枪响吓得绝了气。

6、美学的受众是飞鸟形状的枝叶,会停留、舞蹈、沦醉、自己跟自己交配、然后high起来,也会无情振翅,飞往下一窗畔。如同阵风和树干从不挽留,美学的音符也未曾静止。它并不恭迎你的来。

7、孤单者对爱是仇视的,虽然他的眼睛从没有离开过。

8、轮换无数世的旁观者,千层浪也不能合成一股浪,独行的船只从那头驶了回来,用了跟来时相同的速度,没有耐心的只能是观众。一刻便飞得尽尽绝绝的。

9、世界的橱窗效应:你窥视的对象,一定也在窥视你。你们隔着湿漉漉的沙丘和滂沱的雨,他的世界因你这边的雷鸣而深深惊动。

10、信仰把一头牧羊犬塞进了绵羊堆。是大树真有庇佑,还是狼嚎太猖狂?

11、现实的群体引力与近在咫尺的危险,会战胜美与信仰,这是全体畜类的共鸣。

12、虚幻像猎鸟,得先称霸了阴影。然后扑动翅膀,逃向真实。

13、信仰的发起者,是那只独面大海的飞鸟。它像佛陀一样,引来愈多的匍匐信众。哪怕巨浪仍是滔天的。

14、一生万物,万物生争斗,争斗招引殖民。

15、主角才是道具,是一种假的环境,用来让真的背景发出亮光。

16、眼见为虚,耳听为实。如果耳朵的信息源是你的同类。

17、人无法抵抗下坠的力道。就像飞鸟食雪,会引来愈多忘记自己会飞的鸟,同食堕落。

18、一人造洞,但洞本身是群体的。个体入洞很危险,偏偏人对危险乐此不疲。

19、叛逆和呼唤叛逆者回归,是同一种执念。对峙在路的两岸,眼前走过相同数量的牛。叛逆会永胜,因为它不动。

20、宏观正确很重要。架构是美的,个体无论位移还是出镜,都会优美。

21、别忽视声音,只要足够突兀,声音能引起猜疑和叙事。画面沦落为想象的工具。那些诗歌状的云朵与白鸟,始终要飞走,而诗的嗓音从未静下。

22、反复抨击一种意志,赶走意志的所有者,打倒它的旗帜。却在得胜的快慰里遗忘自己身处于更广大的意志之中,并且只是条马不停蹄的狗。

23、枯柴与云绮,袤天与野地,无法作为桥廊让人与人相渡。个体的孤独,绵延缠续,直到过路的时间,先了断了他,再了断了你。

24、故事总是一到爱情,就开始催眠,缓慢、游移,使人五体投睡。音乐却守住正常倍速,被吞进梦里,做了一味药引。

·

 3 ) 《24帧》是诗、是画、更是故事

阿巴斯,一个诗人来拍电影,定是关于自然的田园牧歌。

Frame 1《the hunter in the snow》

24帧,每一帧框住的是自然的某个局部。春夏秋冬、海边林地、牛羊狮鸟……让看的人,觉得自己仿佛是个穿着迷彩服蹲在隐蔽处的《Discover》拍摄者,屏住呼吸,静静观察眼前的变化。

frame 2

阿巴斯的风格?

大片留白、有动有静、有进场有离场,有冲突有死亡,黑白极简,像是一幅幅伊朗式的水墨画。

frame 3

frame 4

frame 5

看画还是故事?

鸟站在木头堆上,随着锯木声,左边的树倒下了,又一个锯木声,右边的数也倒下了。

frame 23

海边,鸟群,一个枪声,一只鸟落下,群鸟散去,另一只鸟徘徊在死鸟边,久久不肯离去

……

frame 13

框里,有诸如此类的无声谴责,也有无意义无指向的自然片落,比如:几只鸟在海边移动、狮子在闪电下交合、一只狗在雪中保护一群羊……

Frame 7

Frame 8

frame 9

frame 10

24帧,究竟要说什么,恐怕是各有各的体会,无需阿巴斯去帮大家画重点。

Frame 22

Frame 11

Frame 6

Frame 19

Frame 16

对这部电影,阿巴斯在开头就说:

“我一直在想,艺术家旨在描述一个场景的真实(现实)能到什么程度呢?画家只抓住真实(现实)的一个画面,没有之前的来路,更没有之后的去处。对于《24格》来说,我从一幅名画开始,但之后就切换到我这些年来拍过的照片,我纳进了在我捕捉那个瞬间(照片)的前后,大概四分半钟——我所想象的东西进去。”

所以,24帧,是诗、是画、更是故事。

Frame 12

Frame 17

Frame 18

Frame 20

Frame 21

24帧中,出现最多的是鸟,场景最多的是雪天。彩色画面只有2个,其余全是黑白。人多是以枪声、飞机、摩托车、锯木声、脚步等声音出现。

Frame 14

Frame 15

我想阿巴斯对于鸟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人的兴趣。因为鸟无论在哪个框里,和任何一个自然场景都无比和谐。而人,光是他们制造出来的声音,就已经把眼前的和谐破坏了,像一个场外的搅局者。

好像没有哪个创作者,会爱自己的同类。

自大的同类,需要像阿巴斯这样冷峻的旁观者,来记录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行为,回放给他们的子子孙孙看。

Frame 24

2019/10/6

 4 ) 《24帧》观影笔记

看了一半才想起来记一记,一定有疏漏,欢迎批评指正。

1 彩色 雪 村 炊烟 乌鸦 牛 狗

2 黑白 雪 车窗 音乐 马

3 黑白 牛 海 海鸥

4 黑白 雪 树 麋鹿

5 黑白 雪 鹿吃草 枪

6 黑白 风 窗 音乐 竹 乌鸦 飞机

7 彩色 雨 栏杆 海 乌鸦

8 彩色 雨 栏杆 柱子 海鸥 艇

9 彩色 雨 草原 土堆 洞 狮子

10 黑白 雪 树 羊 狗

11 黑白 雪 树 狼

12 彩色 屋子 阳光 绿草 歌剧 舒缓 乌鸦影子 鸽子 麻雀

13 黑白 海 海鸥 枪 哀鸣

14 黑白 废墟 窗口 路 斜线 阳光 乌鸦 摩托 车

15 黑白 6人背影 埃菲尔铁塔 路人 开始下雪 灯光 掌声 歌手 撑伞的人

16 彩色 阴 沙滩 柱子 铁板 铁丝网 船 鹅

17 黑白 雪 灌木 麻雀 乌鸦

18 黑白 晴 雪地 窗 格栅 树干 乌鸦 猫

19 黑白 雾 树林 牛

20 黑白 晴 窗 墙上的光影 雪地 树枝 乌鸦

21 黑白 窗帘 树影 乌鸦 bmg 开门声 脚步声 窗 风 鸽子

22 黑白 雪 沙滩 海浪 旗子? 海鸥 狗 旗倒

23 彩色 晴 蓝天白云 木柴 风吹树 麻雀 伐木声

24 黑白 夜 窗前 桌 台灯 屏幕 PS 趴着的人 屏幕里的画在动 歌 天光渐亮 mac the end 屋外似乎在下雨

 5 ) 我们生活的美好时代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终于,在HKIFF夏日国际电影节(SUMMER IFF),看了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24格》(24帧,24 Frames)。我毫不犹豫认为,它是2017年第一部年度十佳(影片在戛纳国际首映)。

我喜欢阿巴斯,但一直无法称得上无条件喜欢,比如,我不喜欢《十》。

《24格》引发了一个曲终人散的问题,哪个片子是阿巴斯的遗作。去年阿巴斯辞世,我把他献给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小短片《重启未来》(2013),看做他最后一个片子。

2016年九月,我在丝绸之路电影节,又看了《如沐爱河》(2012)——他最后一部剧情片。今年六月份在上海,看到了纪录片《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76分15秒》,短片《带我回家》,好像已经盖棺定论了,但依然觉得意犹未尽。

这一次,终于在看了《24格》,情难释怀,终于算是完成了一次与阿巴斯的漫长告别。作为阿巴斯的遗作,《24格》的存在,多少有些仓促,不尽如人意(至少不属于作者本人思深思熟虑,与世界告别的那种创作)。

这部电影在形式上,与《五》和《十》有点近似,有点挑战观众,容易被认为彰显逼格,睡意香浓。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相反,它是以 CG 却又质朴的方式,返璞归真,拥抱大自然,以孩童的眼光看世界,用拆解一幅名画的框内元素,去跟观众心平气和地讲述,如何看电影这件事。

当然,阿巴斯自己是否这么解释另说。这只是他看到电影与世界的方法。短评如下:

“阿巴斯的孩子,长镜头。阿巴斯的孩子,雨和雪。阿巴斯的孩子,野马,小鹿和奶牛,鸽子,乌鸦和海鸥。《雪中猎人》引出24段画面,围绕万物生灵,把动与静,近与远,明与暗的变化,通过构图的分割,视线的聚焦和景别的深拓,写出了空与无,属意瞬间一刻,还有弹拨时间的极致美感。电影的孩子——阿巴斯。”

一点都不用惊讶啊。

早在《五》的时代,有人就说,喜欢电影的最后一段。因为深夜的蝉鸣、虫叫、蛙声,风雨入耳,会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里的一切......电影发明出现之前,那不正是人类世界的另一个童年?

《24格》的雨和雪,驯鹿、海浪和埃菲尔铁塔,并没有出现我的童年生活中。如果要说最直观的触动,我会喜欢的是林间小鹿一段:景深处的幽冥神秘,呈现为光线被吸摄后的黑暗,通往另一个地方,那是顽童时代对生命与时间的永恒困惑。答案就在其中,我却不敢靠近。

《24格》多数五分钟长镜头,注视着动物们的角度,始终能引发与孩童相似的好奇心。

你好奇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好奇这个世界本身,到底是怎样的存在,进而催促着长大以后的冒险欲,看更多、更大、更远的世界。这部电影,真实呈现了一个孩童发呆或走神,又可以突然惊醒的时间本质。

对这部电影,阿巴斯自己说:

“我一直在想,艺术家旨在描述一个场景的真实(现实)能到什么程度呢。画家只抓住真实(现实)的一个画面,没有之前的来路,更没有之后的去处。对于《24格》来说,我从一幅名画开始,但之后就切换到我这些年来拍过的照片,我纳进了在我捕捉那个瞬间(照片)的前后,大概四分半钟——我所想象的东西进去。”

这相当于阿巴斯做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尝试,把绘画、摄影和电影集合在了一起,深度思考。人类经历了绘画、摄影到电影的技术和文明进步,但一直以来,尤其是今天的观众,很少去反思,这个过程到底意味了什么。观看绘画时的感知全开,摄影作品所谓的“决定性瞬间”,电影的流动性时间——即便是空镜头,静物也会产生绵延效果,似乎在《24帧》体现得淋漓尽致。

阿巴斯用到的画作,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老彼得·勃鲁盖尔在16世纪的油画作品:《雪中猎人》(Jagers in de Sneeuw)。画中描绘了一群猎人打猎归来,画左上方的枝杈上,停着几只黑色的鸟儿。白雪皑皑的地上,孩童看着篝火,天空旋过一只大鸟。

是的,这幅画会在2017年内被不断提及。也许它被阿巴斯提及、变成去世前最后一部电影是个偶然,但是,《雪中猎人》所贯穿的世界电影史,简直会震惊到你。

《雪中猎人》是引发塔可夫斯基创作《镜子》和《飞向太空》的重要灵感之一。自不必说,自诩老塔门下走狗的拉斯冯提尔,会在《忧郁症》里,疯狂临摹了《雪中猎人》,还有其他一些惊世画作。

那几只停留在寒枝上的乌鸦,麻雀或者鸽子,它变成了2014年罗伊·安德森拿下了威尼斯金狮奖的《寒枝雀静》。

这幅画,到底表现了什么呢?罗伊·安德森说,他的片子是关于我们的所作所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有人说,《雪中猎人》在(老塔电影里)是讲回家,描绘了理想中的乡村生活,人类的生活、欢乐与爱。通俗说,即是所谓的田园牧歌时代,对人类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想象,而是精神与灵魂的归处。所以在我看来,《飞向太空》是饱含了对全人类的爱。

阿巴斯也如此,甚至更广袤,博大一些。

《24格》顾名思义,由24个段落的画面场面所组成,全部一镜而过。电影是“一秒24格的真理”,总听过吧。

1

《24格》从《雪中猎人》画作开始:平静的画面上,先是炊烟升起,再是鸟儿腾跃,又有小狗撒跑,牛群开始移动。天空下起了大雪,更兼有鸦、雀、犬、牛的声音……所有你在看画时所会想象到的环境世界,声音现场,它们全部被电影“制造”出来了。你可以粗浅地认为,静止的是画,流动的是电影。阿巴斯描摹的是,既是画家当时的眼前一切,画家的想象世界,更可能是作为观者的主观意识,或是导演本人的。

声音有什么可稀奇的?如果你还记得《刺客聂隐娘》决斗前,破晓时分的原野上,传来了一些奇怪的动物叫声。

有人好奇问拟音师,那是什么?人回答,牛叫啊。

一个牛叫,却让现代人,电影院的观众觉得神秘,陌生,震撼又无从辨识。或者,这也是《雪中猎人》与我们的距离。我们诞生于原乡,又离开原乡,最终越走越远,破坏、改造并遗忘了周围自然。

2

从第二格开始,阿巴斯开始尝试拆解《雪中猎人》的雪、树、鸦、牛等多个元素(24格里面也并不全部都是)。

这一格是黑白画面。一辆车子从画面左边向右方行驶,摇下了车窗。两个野马在漫天纷飞的大雪中,耳鬓厮磨,十分优美,浪漫,带有对生命的热恋与抒情——正如配乐里的罗曼男声。

3

依然是黑白。一群奶牛在海边经过,三三两两。有个奶牛伏地不起,雷鸣的天空不时发亮,一道闪电打了下来……海水冲刷拍打,愈发猛烈。落幕。

4

驯鹿群在黑白的林间雪地上,来回跑动,似有惊慌。又有只驯鹿,往回走,似乎在寻找失落的同伴。

被切割的画面水平,有如极简的现代摄影作品。这完全就是最典型的阿巴斯摄影风格。

5

一只担惊受怕的小鹿,小心翼翼地觅食着。风雪交加。它身后的森林,光线晦瞑,昏暗诡秘,潜藏了无数的结局可能。

6

窗外,树影婆娑,好似心恸。一只鸦落在了窗台上,画面之外,萦绕着女歌手的声音。

7

大雨不断。一群鸦停在了海边的栏杆上,一个,两个,三个,来来又回回。

8

海边兀立着几个柱杆,落了几个海鸥。画面被等分为前中后景,汽艇切割着海面,竖杆确立着视线准点。海鸥群起乍飞之际, 大自然原来如此。

9

戈壁草原上,风雨袭来,雨势愈大。两个休憩的狮子,迎接着一场大雨的到来。

10

雪地上,一羊群正挤在一处避寒,一只忠实的牧羊犬,守护着它们。远方有狼嚎。

11

冬天雪地的枯树下,几头饿狼,散去又围来。

12

窗外,有个鸽子落下了它的影子。这一段是彩色的,出现了奇妙的光线明暗变化(来自后期技术)。

13

有个海鸥,落到了地上。一群海鸥,围了过来。这简直是一个犯罪类型片。

14

画面被分为里与外,外面是动的鸟儿,落在了马路上。里面是静的。里面还有阴暗分隔。车子经过,鸟儿惊飞又回来。

15

你以为有几个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埃菲尔铁塔。慢慢地,你发现,一切都在起变化。灯亮了,响起了歌声,你恍惚走了神。

16

你好啊,海边的鸭子。这一段是闪回与呼应《五》。

17

鸟儿在雪地上,打出了一个窝。

18

鸟儿在雪窝里进进出出,却不知被猫看在了眼里。

19

与小鹿相似的画面场景构图,奶牛经过,有个睡着了。电影院里的观众,你们该醒醒了。

20

窗外,一两个鸦,像跑12宫格子那样,在雪地上跳动。

21

窗外有个鸦,树欲静而风不止,屋子内传来了一个人回家的声音(可看做对第24格的呼应)。

22

一只海边的小狗,像海鸥和插旗,大声吠着,宣告这是属于它的地盘。

23

树木被砍下了一堆又一堆,鸟儿飞走了……

24

破晓前的剪辑台,iMac上放着《黄金时代》(又名:我们生活的美好时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的 Final Scene。逐格前进,变化。年轻的女剪辑师伏案不起,沉沉睡去。窗外是摇曳的树木疏影。一曲咏叹风格的《Love Never Dies》,结束了电影。

这个结尾,不仅是我这一年最爱的电影结尾之一,很可能是观影记录里头排得上号的,就像阿巴斯拍过的那部《橄榄树下的情人》。

变化的字数,预示了《24格》是一部容量极大,指向暧昧的片子,它甚至无关实验,装置艺术,而更像导演的私人手记和点滴心声。

譬如第23格,作为单独的一段,它意图太过明显,好似绿色和平环保宣教,但如果跟《雪中猎人》这幅画一番联系,它又是极度伤感的。树林没有了,鸟儿无枝可栖,作为猎人的人类,该往何处去。

片中也有几个帧,好像过于相似,比如同样的鸦和窗。但《24格》是一部带领观众怎么看电影的片子,这关于动物表演指导,无关CG电脑处理,而是我们怎么看去一部电影。留意它的光线变化,声音导入,物体移动,空间切换,悬念设置,镜头移动……等等等等。

比如看大银幕上的前、中、后景(第8格),比如通过声音设计,立马进入到电影空间感(第21格),比如如何去表现寒冷——许多电影无法传达真实的温度体感,在于毫无想象力(第10格),还有导演的高明障眼法和斗智斗勇的欺诈(第15格)。再到最后一秒营救,突然的杀机,通俗情节剧……《24格》几乎完美地用动物替代了真人演员,达到了另外一种真实。

《24格》的朴素,在于它几乎没有出现人类,但人类又无处不在。作为放枪的猎人,作为开车的司机,作为骑艇的游人,还有拍电影的家伙们。《雪中猎人》时代的温馨美好平静,人人有事可为,洋溢着遥远模糊但却动容的田园幸福,它令作为阿巴斯最后作品的《24格》,带有一种与世界和解的宽容。

我们希望他去天堂,他选择永远留在人间。

 6 ) 我是怎么看完的

我在想我是怎么看完的

摄影很喜欢格子构图,如窗,树木划分空间,丰富遮挡,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会觉得乏味,动物即引导视线不断游走,改变景深,形成新的构图,并且触发事件,使时间有转折点和临界点,如打斗、猎杀、枪击和其结局。视线的引导物可能是画面中本就存在的,起初不起眼,当光线改变(最后一个片段),或者声音浮现(牛的喘气声),由静转动,开始吸引人的注意,观众会觉得有发现事物的新鲜感,并继续看下去。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些片段是由一个个“不可能的长镜头”组成,像一个展示舞台,观众会期望这空寂的场景会发生什么,而主角多是敏感的鸟类,鹿或者自由自在的牛,或者实景中完全不动的人,这么戏剧的表演看起来不可能。影片第一个片段《雪中猎人》就表明了这些画面不是完全真实的,场景也恍如绝境,但看起来如此逼真精巧,让人疑幻疑真,难以置信,尤其是音乐和自然动物的配合。

 短评

阿巴斯的孩子,雨和雪。阿巴斯的孩子,小鹿、奶牛和野马,鸽子、乌鸦和海鸥。《雪中猎人》引出24段画面,围绕万物生灵,把动与静,近与远,明与暗的变化,通过构图的分割,视线的聚焦和景别的深拓,写出了空与无,属意瞬间一刻,还有弹拨时间的极致美感。电影的孩子:阿巴斯。

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8.5# 大师遗作 对自然简单又深沉的致敬 如此平静谢幕 从一到二十四 故土云烟 苔原马驹 潮涨群牛 鹿藏凛冬 竹林朔风 窗前曳枝 夏雨海滨 波涛凭栏 狮吼豹啸 山脚群牲 四犬嬉雪 仲春暖阳 迷失白鹭 旧梁啼鸣 塞纳红尘 临水鸭声 寒枝寂雀 悄然猎捕 湿雾迁徙 兀自啄食 喧嚣阴云 浅滩长吠 乡野晴空 静默终章

8分钟前
  • 林晔
  • 推荐

1到24,虚实之间。风、雪、浪、乌鸦的意象反复出现,艰难、孤独、悲观、理解之不能,中间穿插少而珍贵的彩色与温度,支撑生命与电影的历程。爱电影的人,谁看到最后一帧会不动容?在资料馆里大哭,为阿巴斯对电影赤诚的爱。Love for the film never dies.

12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一部把“电影”作为最基本的单位的 视 与 听 的最纯粹、最动人、最理想状态的呈现,如果说这代表了阿巴斯生时电影观念的输出,那阿巴斯的作为电影思考的那一面足够让人落泪

13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阿巴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一部美术馆电影,在影院里看其实很挑战观众。用的是早期彼得·格林纳威的数据库电影方法,但是技术上主要依靠CGI完成。第一个画面是对布勒哲尔《冬季猎人》的动画处理,此后的23个画面均是对《冬季猎人》所包含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有几个段落堪称揭示了电影的本质。

1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探讨电影本体论层面的运动与静止、真实与虚构两大核心矛盾,将静止、真实(?)的照片通过搬演或数字技术生成运动、虚构的影像。2.将[雪中猎人]画中元素单独抽离与组合,类似数据库影像。3.大量画框中的画框,模拟窥视视角,而人类亦常常隐藏于画外空间之中(精细逼真的画外音,继续消解真实与虚假的分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主题之一。4.海浪,白雪,流云,飞鸟,奶牛,狗,鹿,日照光影变化,动物的行为也有了叙事性与情节性。5.最雷人一帧:岩洞偷窥,狮子交配被雷声打断。6.绝美的几帧:暴雪中挤在一起的羊群+一只牧羊犬;倚桥的静止6人背影+雪+埃菲尔铁塔+路人与歌手;海边小狗与旗子抢地盘。7.最动人一帧:窗映树影,伏案沉睡者,[Love never dies]配乐,电脑逐帧播放[黄金时代]结尾之吻,The End,破晓。生命短暂,但电影与爱永恒。(9.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金马54#不适合在电影院观看,尤其是影展期间还是晚场,不少人中途离场,而且雨雪海浪过多更加催尿。不知阿巴斯遗作他自己参与了多少,CG的制作瑕疵就好多,跟之前的电影没法比,境界到了怎么夸都可以啊。

22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这部遗作是一个美妙的句号。看的时候难免昏昏欲睡,然而此后很久的日子里,某个时刻,这个片子里的某个画面某段音乐甚至某种情绪会突然浮现……阿巴斯拍出了生命的本质~

24分钟前
  • 黏土
  • 力荐

一部电影本质的电影,阿巴斯将视听语言的叙事技巧拆解,用最极简最纯粹的方式展示到观众面前。虽然每一个镜头都类似于一个GIF动图,但声音的加入有效的扩展了影像的空间,在引导观众视线,左右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用生活经验去脑补画面之外被留白的故事。片中除了强迫症级别的视觉画面,听觉才更出彩!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2018北影节# 最不虚此行的一场。所有画面都是静态的,画面之中最微小的动作也可能产生巨大意义。起初我以为这是部先锋实验影片,之后才发现这是阿巴斯晚年的返璞归真。若有机会,想包下一间小影厅,独自一人坐在正中间静静欣赏,看到泪流满面,看到精疲力竭,直到像片尾那个身影一样沉沉睡去。

30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一位大师垂垂老矣,却依然向往着荒原走马的雪、海滩卧牛的浪,向往着午后窗口的风吟鸟唱。他伫立在铁塔前一动不动,看灯火明灭;藏在石洞间屏住呼吸,窥野兽交合;伏在书案前睡意酣畅,听雨打芭蕉。很久我才知道,原来荒原没有雪,海滩没有浪,荧屏上正接吻的男女迟早分离,我与他也终将如此款款告别。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一帧一帧的吻,一生一世的爱。二十四帧,似如诗,亦如画。二十四个场景,是风雪和雷雨,日照和云离,有万物生灵游走天地。是树梢摇曳,浪卷沙砾滚滚不息。此刻,阿巴斯真正实现了梦与光影的永恒结合,让情绪不再拘限于画面的框架,他让我们学会纯粹的听赏,简单的感受。他把动和静、明和暗、四季的轮回与往复,都凝聚成一首温柔而质朴的影像长诗,献给每个和他一样,尊敬生活和自然,并且深爱电影的孩子。(——/10)

33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感觉不全是阿巴斯最后想要的。💔

3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每次看阿巴斯都覺得,他總是能讓醜陋的世界變得稍微可愛一點。

41分钟前
  • ccc
  • 推荐

萬物皆詩

46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我在飞机上看了接近1个半小时,把旁边的姑娘惊着了,她说,你是在看屏保吗!居然能看2小时! 阿巴斯你成功了,这片可以称为长镜头不动之王了。

49分钟前
  • 恶鸟
  • 推荐

4.5;寒枝雀静,林莽雪原,烟波浩渺,万物有灵,生命至静至美,就纯粹观赏角度而言,已经足够让人沉醉;所谓「Frames 」不仅是「帧」,也是取景框,通过画框中的画框,阿巴斯再次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影像赋予静态画面的流动感,所有时间命题的终极呈现,并合成为新「介质」——以电影独有的传统技法在模拟现实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虚化现实(后期的、人为的运动)。最后一帧简直美哭,一帧一帧地吻到心爱之人,而其制作者沉睡犹酣,宛如对电影的告白,又像是漫长的告别。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大师镜头之下,万物有灵且美。喜欢雨中无聊于是做爱结果被惊雷吓到早泄的狮、喜欢栏杆上一对忙着秀恩爱的鸟不停挪移让右侧单身的鸟无处可站、喜欢被栅栏挡住找不到出路落单无助的鸭、喜欢雪中逆行踌躇不前等待伴侣的鹿、喜欢海边守在同伴尸体旁久久不忍离去的鸟、喜欢对着鸟对着旗子空吠虚张声势的狗、喜欢雪中保持警觉尽职尽责的牧羊犬、喜欢喊同伴下来吃饭的狼,还喜欢丧生在枪口下的鹿、猫口下的鸟、以及电锯口中的树。每一帧都源自天然,每一帧都是无与伦比的艺术。

53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事先有谁能想到70戛纳最佳是这部,阿巴斯的伟大谢幕。

58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不同媒介/技术使得建立在非在场性的「消失的美学」得以重现,其中基于静态的画作——我的挚爱——而运动的第一帧则是基于呈现的美学的「消失的美学」。每一帧的图像都处在消失之中,从有到无。借助摄影机的高速运动、动态(光线、树影摇曳等)和静态(照片、画像)的结合等手段,这些图像也存在于观者的眼睛之中,并处在「消失」之中。环境音是听觉的「义肢」,不同状态的画面组合是视觉的「义肢」,维利里奥「电影是速度的义肢」的含义在此得到了拓宽。而最后一帧中,电脑剪辑软件播放的一帧一帧的缓慢运动的静态胶片(即将)组成运动的影像前,有一位沉睡的人正在因剪辑放快的间隔盲区中「失神」,而正因我们正在看的电影黏合了断裂时间的知觉感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由夜入昼的连续变化。反过来,没有了电影这一「义肢」,我们也将同他一般沉睡。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