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连

完结

主演:戴米恩·路易斯,唐尼·沃尔伯格,朗·里维斯顿,马修·塞特尔,里克·沃登,弗兰克·约翰·休斯,大卫·休默,迈克尔·库立兹,斯科特·格瑞恩斯,施恩·泰勒,彼德·杨波拉德·希尔斯,德克斯特·弗莱彻,菲利普·巴兰蒂尼,里克·高莫兹,尼尔·麦克唐纳,迈克尔·法斯宾德,艾恩·贝利,科林·汉克斯,汤姆·哈迪,杰森·奥玛拉,西蒙·佩吉,多米尼克·库珀,吉米·法伦,詹姆斯·麦卡沃伊,安德鲁·斯科特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荷兰语,法语,年份:2001

 剧照

兄弟连 剧照 NO.1兄弟连 剧照 NO.2兄弟连 剧照 NO.3兄弟连 剧照 NO.4兄弟连 剧照 NO.5兄弟连 剧照 NO.6兄弟连 剧照 NO.13兄弟连 剧照 NO.14兄弟连 剧照 NO.15兄弟连 剧照 NO.16兄弟连 剧照 NO.17兄弟连 剧照 NO.18兄弟连 剧照 NO.19兄弟连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真实与细腻

兄弟连是部很man的片子。有时候很喜欢看这样的片,雄性的,阳刚的。虽然我很满意自己女子的身份,但从小我就挺羡慕男性之间的友谊。一切事情都摊开来说,争执的时候甚至可以挥拳头,但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可以不存一点芥蒂。我最反感的就是女孩子间表面和和气气背后却嘀嘀咕咕,拉帮结伙,今天和你好明天和她好。当然后来知道,猥琐与否和性别没有太多关系。这世上小女人固然多,小男人也为数不少。

战争里是容不得一点虚饰的吧。当生存都成了一种不确定的时候,浮华落尽,每个人都表现出最本真的自己。生命变得如此轻飘,命运不可知。

兄弟连有特色的地方是每一集的叙事视角都不同,虽然均是以空降兵101师E连为主体。我最喜欢的是以军医罗为叙事人的巴斯通战役和以尼克斯为观察视角的第九集——why we fight。

看片头的时候就被一张迷惘俊秀的脸所感染,寻觅半晌,才发现这张脸属于军医尤金罗。巴斯通战役大约是E连遭遇到的最残酷的一场仗,身为军医的罗每天看到的都是死亡和伤痛,他在散兵坑间奔走,在前线和后方穿梭。后方一位护士送他巧克力算是片中一点淡淡的温情。她还是在轰炸中死去,他只捡回她的蓝色头巾。再后来,因为缺少纱布,这块头巾被撕开去包扎伤口。战争里,什么也留不下来。最感染的我是他的眼神吧,迷惘而疲惫的。

第九集算是结构最严谨的一集,倒叙手法,首尾呼应,因此也显得刻意。有一个细节,尼克斯找酒喝,进入一户人家,看照片才发现这家的主人是纳粹军官,顺手就把照片砸了。女主人出来,一身红衣,严肃而高傲,直视着尼克斯。最后是尼克斯落荒而逃。在组织德国居民清理集中营的时候,尼克斯又看到了这个红衣女人,又一次对视,最后她低下了头。这个细节无疑也有点过于刻意,但给人的印象确实是蛮深的。

对我而言,这集最震撼人的是集中营的发现。如果《美丽人生》《辛得勒名单》还都是有人的光辉在闪耀,只不过一个明亮些一个阴暗些,《兄弟连》里的集中营只是做最原始的展示——人的生命和尊严原来可以变得如此卑贱。

兄弟连的成功,大约还是这两点——复原战争场面的真实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细致

 2 ) 德国军官的话

整个兄弟连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集中德国军官在投降前对自己士兵说的那段话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你们英勇并且骄傲地为祖国作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这样的情谊存在也只存在于战斗中。象兄弟一样,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刻彼此互相扶持,你们共同面对死亡,一同接受磨难。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为能够与你们每个人共同服役而感到骄傲。你们有权享受永远快乐而和平的生活”

斯皮尔博格有意让德国军官而不是让我们的主角温特斯中尉或者尼克松上尉来说这样一段话,其实想要告诉我们这是所有士兵的心声,不管是同盟国的还是轴心国的。那些战争中的友谊.不论在哪一方都是有的.

士兵只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我觉得他们都应该受到尊敬,无论他们是哪一国的。

 3 ) 《兄弟连》第三集剧评

    在诺曼底战役全面展开的时候,101空降师在完成配合登陆作战任务后并没有立即撤离,而是依照命令巩固战线并向前推进,于是第三集的故事就围绕着这块行动。
    从剧情承载量来说,《兄弟连》的第三集是我看过所有电视剧中信息量最丰富的,并且有着强烈的独立性和严格的逻辑性,从全剧中单独拎出来其内容也足够比掉许多同类型的电影。
    人物方面,按照美剧的惯例,大量的主角配角人物开始出现,这一集中之前若隐若现的官兵都有着自己不少的戏份,而就拥有500多个有台词角色的《兄弟连》来说,让观众记得所有人的信息实在有些吃力,统一的着装首先就让观众有点混乱,由于这一集中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要求出现数量庞大的主角群,因此导演采用了一人主角贯穿的方法,让观众有一个可以从头到尾完全记住的角色--Albert Blithe。这是一个有些类似《拯救大兵瑞恩》中厄本的角色,恐惧充满了他心理并且表现地尤其夸张,总得来说,导演第一层用意是以他这个人物从开始的迷茫到歇斯底里一直到最后战胜恐惧心理成为一个勇士,给人呈现了一个英雄的诞生过程,这样Albert Blithe把观众从卡灵顿带到丛林再带到医院,构成了这一集中一个完整情节的完整线索。
    刚才说到Albert Blithe这个人物出现的第一层用意是“英雄主义”,虽然在结尾处交代他依旧在几年后病亡,但显然故事里这个人物的任务绝对不止这样一个空悲切的遗憾,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层意思:恐惧。
    可以说,恐惧是这一集的主题情感,不仅仅是因为Albert Blithe这个人物,而是像开头老兵回忆的片段所提到的,和在片中人物间谈话透露出的,在战场上,无论是交战间隙时的思考还是战斗时的狂妄,善于思考的那些士兵口头禅都是“生与死”,要么战死在诺曼底,要么毫发无伤地回国,可以说这几乎是一种出于基督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但在战场上,是鼓舞自己的唯一途径,注意在兄弟连中,没有出现过爱国主义或者过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宣传,而是真真切切地讲“人”的故事,这个时候,许多人人性的两面性都开始展现出来,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在第二集中射杀了一群德军战俘的军官,在这集中,士兵们开始正视那个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行为并且褒贬不一,但观众的直觉肯定会觉得这个人心理有问题,或者是一个深受片面爱国主义影响的种族主义者,但之后的情节里,从关心刚刚惊魂未定的Albert Blithe到后面关爱士兵的言语,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类似于巴顿将军一样,一个看透战争享受杀戮但内心无比惶恐的普通人而已,这对矛盾看似无法让人接受,但放在整个战争的大环境下,显得微不足道。
    这一集中有几个场景给人印象很深,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兄弟连》经典的宣传片花:
    1.卡灵顿一战中,美国大兵们用巴祖卡轰开一堵墙,屋子里的德国伞兵的命运可想而知,这个时候从烟雾中踉踉跄跄出来一个幸存的德国伞兵,一手拿枪,举着双手,大喊“我投降”,走到路中间,忙于冲锋的美国大兵拔出手枪,毫不留情当场射杀。在拍摄这一枪的时候,导演用了一个街道全景的镜头,画面两边两个士兵对称排列,前景是硝烟,用了略带夸张的声效和慢镜头突出这一动作,而并未在之后任何情节中加补充或者抒情,这再次体现了导演对每个士兵的人性关怀,包括对德国人。
    2.在灌木丛攻防战中,Albert Blithe被温特斯拉起来向德国人的防线射击,之前一直表现懦弱的他第一次举枪射击,一直睁大的眼镜露出无情的杀气,更多的是一种战胜自我的肯定,他举起自己的加兰德砰砰砰射击,导演用了很炫的特效镜头突出了加兰德自动步枪射击时的撞针音,而最后一枪弹壳弹出时在空中的转动更是成为了本剧最常见的宣传画面。其实这个场景除了看起来炫,对于正经叙事来说,并没有显出太多意义。
    关于勇士,这一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周边产品,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被提出。美国参战时,德军部队已经经历了两年多的欧战,战斗经验丰富,而从客观地来说,德军中诞生的王牌部队的顽强战斗精神也成为了美军崇拜和尊重的东西,否则为什么美军士兵多次在剧中乐衷于收集战利品,包括纳粹旗帜和迷彩雨衣,这集中,作为两国伞兵的对决,最精锐的部队是德军的伞兵部队,这支经历了几乎第三帝国所有重大战役的部队战功赫赫,这集中出现的德国伞兵是参加过高山战斗的精锐尖兵,许多士兵领子上都别有阿尔卑斯山摘下的雪绒花--就如温特斯说的,他真的能爬到那么高的地方战胜敌人并摘到它,这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当灌木丛对战结束,Albert Blithe来到德军阵地查看被自己射杀的那个德国伞兵时,很理所当然地将尸体上的雪绒花戴到了自己领子上--如果这用来解释为什么最后他要挂掉的话也未尝不可--这是一个关于真正英雄的不可替代的精神--同样是一种人性关怀,我们要记住的是所有英雄,胜利者无法抹去失败者的精神。
    再来说说这集中出现的很抢眼的装甲车辆,由于两大制片人的面子,《兄弟连》摆脱了许多战争片用现代装甲车辆代替二战车辆的惯例,用复原和重造展现了许多型号的德军车辆--sd.kfz.251,sd.kfz.222,猎豹坦克杀手(当时列装还很少,可见E连面对的是多么精锐的装甲部队),4号突击炮,似乎还有豹式坦克!相对而言,后面出来救场的美军M4谢尔曼坦克实在时太丑了......当这些车辆活生生地冲锋陷阵时,着实让很多我这样的军事迷过瘾了一把。
    就如之前说的,这一集中实在承载了太多说不完的情感在里面,连看了两遍还是漏过很多东西没说到,希望大家看这集的时候能注意到我所注意到的,有不同意见的也来指正下,就这样,准备看市场花园行动了。

 4 ) [兄弟连]每集补习笔记

如此神作,膜拜甚晚。
遗憾是没有早看到它,庆幸现在看到了。

 

Part One
训练营
看之前心中的大问题:兄弟连,即101空降师E连,共140人。10集每集1小时的电视剧,怎样分配戏份,怎样点面结合?
角色原型访谈引出每集开头很有代入感。
倒叙的方式也合情合理。
本集主要引出英雄的E连,以及第一个脱离E连的士官Sobel。作为E连最特殊的一个存在,Sobel的训练方式很大程度上为E连的未来奠下厚厚的基石,但他在实战中的无能以及人品问题却又使他不得人心直至被调出连队。剧中这个角色的处理有点儿“先扬后抑”的意思:一开始魔鬼式的训练以及严苛的管理让人产生“魔鬼好教官”的念头,后来到实战演练阶段又接二连三暴露出Sobel的不力以及排挤士官的品格,在这两面基础上再特写表现Sobel最后对E连的不舍,角色立体成型。这样一个双面的角色也让第一集意料之中的军训模式不显单调。
回应首句,同样意料之中的,第一集一下子摆出了一堆士兵,除了Sobel、好人Winters和若干熟悉面孔扮演的以外,很难一下子辨认出大部分士兵。当然特写不少,可是镜头间的切换也很快。
第一集理应为后面的战场部分做好引子,而第一集做得着实不错。
最后10分钟的战前等待是全片亮点中的亮点。Winters逐个拉起队员登机、英军的目送以及夕阳中漫天飞机的剪影终于将E连命运与二战第一个大空降的大背景联系起来,一切情绪渲染到位,正式拉开波澜壮阔的欧洲战场部分。
P.S.居然看到Agent Charlie Francis和整蛊王大天使Gabriel,原来他们是在这儿冒泡的...


Part Two
D-Day
与第一集有点不同的是,原型访谈移到了片头之后。说实话我还是更倾向访谈接片头再拉开正片。
紧接上集,一开场就毫不留情地把观众带入二战战场,惨烈的二战第一个大空降。之后略作停顿,马上又是一场半小时长的突击炮台阵地战。最耀眼的莫过于已被说烂的手提摄影,或许卡明斯基自己都没能想到,自己开创的这种拍摄方法会为以后的电影创作带来怎样的巨大影响。突击炮台段落的战场方位感确实挺让人费神,虽然之前已经画出了一张战场示意图。电视剧集的时间长度优势的确让这种战斗场面表现更全面,这点上电影似有先天劣势无法比拟。
如果说上集的重点角色是Sobel,那么这集明显地变为以Winters为中心,突击战的指挥、团队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死者的难过都让他成为第二个性格凸现的角色。问题是,Winters还可以说上集开始引人注目了,但其他人还真不算好认。Buck的一头白发算是有点标识了,其余人等这集更是把面涂得轮廓都认不出了。
还有一点,直到第二集结束,我们还未能正面感受E连队的阵亡。


Part Three
勇气与恐惧
第一次正面描述E连士兵的阵亡,果然还是[拯救大兵]的风格,绝不做一点渲染。
主视角转为面临恐惧折磨的Blithe。这集的主题相当清晰,一个士兵克服恐惧的历程。这点本来就不算什么新鲜角度,[拯救大兵]里就有Upham这个基本一样的角色。但如果说50分钟的剧集仅仅依靠Blithe这个角色表达主题,未免力有不逮。实际,本集里大部分对话都关乎“生与死”,还有“刺刀之夜”里因为恐惧误伤战友的士兵,甚至最后面对德军机动部队猛烈攻击仅剩E连队坚守阵地的设计,都在丰富主题,最终使本集主题凸显。
说说结尾的两个处理。一个在Blithe受伤段落。从Blithe自愿出发探路开始,排长与士兵的对话与Blithe的行动交叉剪辑,一边再一次对“生与死”进行轻松的谈论,一边进入未知区域。这个对比几乎完成了对Blithe悲剧的暗示,同时在全集高潮段落之后保持情绪高度,虽然这个“精神升华后的悲剧”仍然在意料之中。
另一个在片末,洗衣处的“遗物”相当巧妙地完成了对逝者的哀悼。
Blithe的一个主观镜头开头,想像镜头收尾,完整结构。
P.S.原来Blithe就是小神偷Danny Blue....


Part Four
“市场花园”
E连的第一次失利,同样的背景是盟军打开西部战场后第一次重大失利,同样的史诗成就了[遥远的桥]这部经典。
说实话,第四集目前为止可能是相对逊色的一集。这集的主干毫无疑问是E连对新兵的接纳,遗憾是手法太中规中矩。如果说共同经历死亡、失利,以及寻找Bull让E连新老兵融为一体那说服力也太弱了。但事实就是,如果没有开头原型访谈提到“新兵表现、老兵接纳”,我还真难看出这个“融为一体”的过程。
主视角转为Bull。身陷敌后并且与荷兰居民面对德国士兵的设计有点语焉不详,如果说来丰富Bull的性格,那还不如经过几集积累后逐渐出头的Malarkey呢。
同样是大空降,按规模来说“市场花园”要比诺曼底大很多,或许是主创无意更多插足这段背景,尤其缺少类似第一集的渲染,使得这段作战处理显得比较平淡。
平淡中的亮点可能在于反映战争对平民影响的Eindhoven镇段落,夹道欢迎与处理“亲德”女性均令人印象深刻,但“亲德”女性的缘由也并未展开更深入叙述。
扯开点来说,[遥远的桥]全景式的叙述陷于线索繁冗,[兄弟连]本可以从空降连的小视角引入却又没能深入,这场盟军西部最大失利战役还有后人插足吗?


Part Five
十字路口
Tom Hanks亲自掌镜。
本集甚为精彩,最主要的原因是处理手法相对丰富了很多。
结构上,Captain Winters与Majoy Winters两条线平行发展,虽然这明显就是Hanks他老人家主演的[拯救大兵]的手法,但在系列剧中仍然让人耳目一新。
光影处理上本集也堪称出色。开头的大幅度晃动镜头+音量加大的喘息画外音已先声夺人,设置了强烈的悬念,同时为这场大屠杀式的胜利与反思定下基调。而一再出现的枪击党卫军青年也强化了Winters的心理矛盾效果。除此之外,大量依靠枪声打字机声画外人声来转场,以及巴黎公车上的面部切换,都是亮点。
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说,本集的题目Crossroads起得是相当巧妙,既代指战斗地点十字路口,也暗指了Winters的心理矛盾。
另外,战斗场面虽不算多,但系列剧第一次集体上刺刀还是给足了惨烈的渲染,尤其冲锋一段近乎零画外音的设计值得称道。
结尾处对下一集的过渡铺垫也相当地赞,E连的物资短缺,盟军溃败士兵让人心头一沉的精神状态,严冬,前方的炮火光亮——阿登战役即将到来。
总的来说,本集是目前为止对战争批判对强烈的一集,各方各面做得相当完整。虽然从账面上看,Tom Hanks的导演作品并不多,但通过本集,我们也可以很有信心地问:Hey Tom,为什么不演而优则导呢?


Part Six
阿登战役
继“市场花园”后又一重量级战役,同时也是目前为止最长的一集。
主视角再次转换为军医Eugene。这个视觉切入点相当巧妙!通过军医的视角展现了寒冬之际Bastogne森林里E的困境与坚韧,E连的困境实际也是101师的困境,没有地面补给后退路线被切断。Eugene给我们具体展示了各种短缺,大半集都在寻找绷带、血浆、吗啡甚至一把剪刀。全集几乎没有具体战斗场景,有的只是各种细节表现出来的坚持、勇气、毅力。这集的女性角色地位明显提高,Renee的加入让原本的全男性剧集添加了一丝柔情,只是最后还是凸现了战争的残酷无奈。
不得不说,本集对Eugene的刻画使其成为继Winters后兄弟连里最丰满的角色。从一开始寻找药品的负责,对待伤者的平和(与Part Five里的军医高下立判),救治时的有条不紊,奔跑距离最长的对E连的全面照料……Eugene的魅力无疑已令观众着迷。当然对比前五集,本集的刻画一定程度上可说是牺牲了节奏换来的。
音画处理上,茫茫白雪与若干近乎消音处理的搭配都值得一提。
P.S.看过[巴顿将军]的,对师长探望E连时宣读的“Nuts”应该会心一笑了。


Part Seven
转折点主视角变为Lipton,第一次出现贯穿全片的旁白。
这集开始强化厌战的情绪,全集诸多时间都在展示E连士兵各种极具讽刺意味惨不忍睹的阵亡:Hoobler死于他最梦寐以求的鲁格手枪的走火;Toye没等手伤痊愈便迫不及重回连队结果被炸断一条腿;最后一次遭到炮击,躲在散兵坑里向战友呼喊的Muck和Penkala却被炸弹击中……反映E连陷入最低谷的无疑是壮汉Buck的崩溃和Marlarkey的消沉。实际上,从上集开始,这种受困消沉的气氛越来越浓重,这种气氛在接近两集的时间里不断渲染积累最终到了爆发的边缘。如果说仅仅是受困于外敌,那这种情绪未免单薄,本集的另一个主要矛盾爆发在连队内部里:新任连长Dike的指挥不力领导无方让连队日渐军心不稳。这种内外交困的境况一方面渲染了前所未有的压抑气氛如前所述,让最后的胜利显得更吐气;一方面也有利于凸显Lipton的性格。
忽然发现,自从第五集以来,镜头的颗粒感明显增强,尤其是第六第七两集,白雪皑皑的外景加上手提晃动,视觉冲击更强烈。
第六第七两集都可以看作是主要刻画E连的心理状态的剧集。第六集对Eugene行动的全过程跟踪,以及第七集Lipton旁白的使用,都很好地展示了E连受困的状况。
全片高潮无疑是Speirs单枪匹马顶替懦弱Dike并独自来回穿越德军阵地,适时的配乐以及对之后战况的省略更彰显了导演的意图:先抑后扬的情绪描写才是重点,Speirs开了无双般的横空降临才是重点——E连开始走出低谷了。
不过要说最亮点,恐怕要数结尾教堂的清点:伴随着旁白,E连阵亡、受伤、离队士兵的身影一一从镜头中隐去,附着圣歌的吟唱,哀伤之情几乎溢出画外。
关于那个“20根烟20个战俘”的传说,导演终于通过Speirs之口作了答复:没有批判,或许就像Speirs在雪地中掏出一包烟那样,就像Speirs单骑穿越敌阵那样,神化般的性格的注脚。


Part Eight
最后的巡逻
主视角换为“补充兵”Webster。
这个“补充兵”的困境实际也反映出Bastogne对E连的巨大影响——Webster甚至可算是老兵,从D-Day到荷兰都有他的身影,不过因伤缺席了Bastogne的惨烈战斗,现在只能被以“补充兵”对待。因此本集第一条线浮出水面:Webster如何重新融入兄弟连。
本集可以算得上文本比较完整的一集,Webster融入线、Jones新任排长线外加E连巡逻任务的主线,而Webster与Jones同是新入队伍的比较。
如果说[兄弟连]每集主要刻画一个人物的话,[兄弟连]里的手法也显得相当丰富,比如Sobel的双面刻画,BucK的敌后经历,Lipton的旁白,Eugene的全跟踪,当然还有这集Webster与Jones的对比。当然这集同样也运用了Webster的旁白,但这集的旁白却更像是一种评论,与Webster时刻冷静理性的行为达到了高度吻合。
视觉处理方面,本集的长时间镜头相当多,某几处场景比如夜捉战俘的戏差点[人类之子]了。比起剧集之前各种大型动作场面,本集虽然小打小闹,但也拍得足够扣人心弦。
当然本集最让人意外的莫过于Winters在“详述”第二次巡逻任务后突然地宣布“伪造”,这实际上也暗示了大背景宏伟的二战多多少少进入垃圾时间。
结尾处战友对Webster的伸手——标准的前后照应完整结构。


Part Nine
集中营 or Why we fight
比较特别的一集,也是思想内容最多的一集,连片尾曲都成了十集里面唯一不同的。
自第一集后再次看到倒叙引出正片。
看起来导演有意用一种稍显对比的手法。前30分钟漫长铺陈美军在德国作为“侵入者”的行为;36分钟后集中营出现,对法西斯纳粹的间接刻画。除了这两方,主创还加入了德国居民这一方。这一方非常值得留意,一方面他们的登场基本是在美军搜刮民财时的叫骂,如前所述反映了美军的“入侵者”角色;而另一方面,他们从坚称对集中营毫不知情到接受“震撼教育”的转变相当意味深长,个中代表无疑是红衣服的德将军亲属老太太:第一次见到Nixon一脸傲气,在集中营稍稍失色后回复原来的傲气继续搬运尸体——能否把这个举动看作是主创对日耳曼民族的评价,这个举动实质代表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的举动?
关于视听语言,一开场的长镜头让我们终于在[兄弟连]里看到一次晃动感微弱的长镜头。说实话实际上本集的音乐更让人印象深刻。
开头四位提琴手拉奏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第六乐章》开头,最后再以乐章的结束完结,完整结构。从Nixon第二次进入集中营开始,背景音乐同样以弦乐为主,使这一段与结尾段(即开头段)的音乐过渡显得相当平滑。除此之外,音乐元素还包括进发过程中E连高唱的经典的Blood on the Risers。
勉强来说,第九集的主视角应该是Nixon,本集Nixon酗酒,经历离婚,直面同伴之死,发现了惨绝人寰的集中营,大体上也能看出他的直接朴实甚至粗鲁的性格。不过估计本集对集中营的描述更让人记住了。


Part Ten
终结
终于到了终结集。
按理来说,电视剧的终结集难度一向不小,更别说这么史诗的一部终结。本集的各方各面都需要一个了结,因此相对显得散乱了一些。
旁白回到Winters,但可以说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估计是前九集已经完成任务了。
本集几乎没有战事,只有战后的各种状况、各种散漫。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Liebgott与Webster对待“嫌疑纳粹”的矛盾,虽说本集中只是一笔带过,但经历了第九集的集中营,还是反映了这种以“人道”为正义的思想。
Winters申请调任的面试则可算作是对E连345天历程的小回顾,遗憾是短了点。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临尾总结——不过是德国将军的发言。借助德国将军的话语完成了对E连的临别赠言同时也再次肯定了战争双方士兵的人性力量,正如上集的老兵访谈所说的“They just tried to do what they supposed to do,and I tried to do what I supposed to do.”
原型访谈放在了最后,神剧完美收尾。


补充
作为一部完美的美国主旋律剧集,[兄弟连]具有相当丰富的电影手段,在制作方面称得上完美。
对于这样的剧集,必须得一看再看,才能发现更多趣味,才能更神体会它的精神内核。

 5 ) They Are Heroes

——Were you a hero in the war?

——No,but I served in the company of heroes.
 

很遗憾当年《兄弟连》火爆CCTV8的时候,我没跟着老爹一起看,但庆幸在这个年纪我看了,而且回来又欲罢不能的看了三遍。再加上珍珠港,太极旗,大兵瑞恩,实尾岛,…,我真的没法掩饰我这颗女土匪的心了。我还真得为那会年幼的眼光道个歉,当年跟着老爹撇了两眼觉得男主一脸褶子难看死了,现在才明白Winters少校简直是人格魅力大得爆表了好吗。

“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像其他的一些军官,我想我不会听他们的指挥。他是最棒的。”“他不管情况如何马上投入。他从没想过要落人之后或是找人替代。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存活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正如那些老兵回忆的,Winters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他不吸烟不喝酒,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好像也从来没对手下的兄弟发过脾气。他在战场上永远冷静镇定,永远身先士卒,无论什么情况都会做出正确决定,带领士兵们完成一个又一个漂亮的任务。他不会为了满足上级的虚荣心,让自己的兄弟陷入险境,他选择违背上级命令做虚假报告,让兄弟们去睡个好觉。在Dick连长将行动进行的一塌糊涂,兄弟们的性命饱受威胁时,他会急的冲出营地,让Speirs火线上阵顶替那个不会做任何决定的白痴。剧里各个级别的军官、士兵都说他是个好人,他的确是个好人。02年的艾美奖,片中的一群年轻演员簇拥着Winters少校、本片的监制斯皮格伯格以及汤姆汉克斯上台领奖,台下一众白发老兵热烈的鼓掌,这样的相聚是多么温馨和感慨。可惜今日,这群真正的男人已经没有多少在世。2011年1月2日,这位温和的老人在宾夕法尼亚州荷西市过世,享年92岁。

Lipton,是我第二个喜欢的人物。Speirs给他的一段评价概括了一切:“就我听到的,他们一直都有一个好领导者。有人曾说他们一直都有一个人可以依赖。带他们攻入伯里克,在森林遭炮轰时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每天振奋大家的士气,使兄弟们聚精会神,引导方向。全是一个好战斗领袖做的事。自从温斯特升为营长之后你就是E连的领袖。”但Lipton却对自己在连队中的作用毫不自知。

Speirs,起初我认为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冷血军官,军队中流传着关于他的各种血腥传说,看到后面才发现他有严厉公正的头脑,他会坦诚的对士兵说:“我也害怕,害怕的不只是你一个人,我们所有人都害怕,所以才要战斗打倒敌人。”没有假大空的道理,他只是用真实的感受和深邃的眼神感染他的士兵。在临危受命、火线上阵成为E连的连长后,他在德军不可思议的眼神中冒着枪弹孤身与I连接头,神奇的是,他完好无损的回来了。

Buck是个真正的战斗领导,他能经受德军所有炮火的摧残,但在兄弟们接连负伤牺牲后,他的精神崩溃了,可没人会因为眼泪看轻他。Bull在一次行动中下落不明,弟兄们不顾生命危险潜入敌区寻找他的下落,他们再也无法承受下一个兄弟离开了。Malarkey去洗衣店取衣服时,老板娘希望他帮忙带回那些久无人取的衣服,当那些永远不会再出现的人的名字被一一念出时,Malarkey没有哀嚎没有悲鸣,只有猝不及防的沉默。Doc Roe身为军医,哪里有危险他就要在哪里出现,他永远迷惘的眼神也许在表达他内心对死亡既不安又淡然的情绪,他与一名护士罗曼史的纪念——一块蓝色头巾,也在片刻的犹疑之后用来给战友包扎。他们是英雄,他们更是普通人,他们该有恐惧。Blithe因为精神的紧张暂时失明了,因为恐惧迟迟不敢开第一枪。许多士兵在伤病并没有完全康复就急不可耐的重新返回战场,他们渴望与兄弟一起战斗。新兵加入阵营渴望参与真正的战争,老兵却珍惜这片刻的安宁,再也不想面对那难以言说的残酷,远在家乡的亲人们也许根本无法想象士兵赢得战争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德军战败了,但他们依然带着傲气行军。我们为什么而战,连一向温文尔雅的Webster都忍不住向德军爆粗口,为什么把我们从另一个半球拖来,干扰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这里是干什么。盟军到达德国后,他们发现德国反而是他们所到之地中最喜欢的地方。那我们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正义?反法西斯?反纳粹?还有,为了那些痛苦的犹太人,波兰人,吉普赛人,...,我想我此生是无法忘记纳粹集中营里犹太人出现的第一个镜头了,骷髅般的躯体,深陷的眼窝,堆叠的尸体,浓重的尸臭,...,人间地狱都不足以描述那种惨状。为了犹太人的健康,以及防止疾病的传染,军官不得不做出把他们重新暂时关押的决定,同为犹太人的Liebgott难以向他的同胞宣布这一决定,看着同胞由感激、希望立马转成绝望、痛苦的眼神,他沉默地流泪了。
 

“这是个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你们英勇并骄傲地为祖国而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这样的友谊只存在战斗中,在兄弟之间,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候彼此扶持。你们看过死亡,一起接受磨难。我很骄傲能与你们每个人共同服役,你们有权享受永远的快乐的和平生活。”这是一位德国将军在受降时对他的士兵说的话,这段话适合所有为祖国而战的人,他们只是在各自尽责,也许他们也曾在服从与正义间挣扎,他们也曾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他们要回到正常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看着那些真实的原型,那些白发苍苍温和的老兵,你怎么能想象他们当初是战场上嗜血的英雄,当他们重归社会,为了找回平静生活的能力又要付出多少努力。他们每晚躺在温床上会不会想起在巴斯通那几个难熬的冬夜,他们的睡梦中会不会浮现开玩笑的战友瞬间被炮弹炸的四分五裂的情景。我爱那个乱世的千秋家国梦,但我又如此庆幸生于和平年代。
 

“我没有一天不想那些曾经与我一起服役,却未能有机会享受没有战争的日子的兄弟们。”在此,向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致敬。

“谁与我浴血,谁是我兄弟。”Dick Winters,Carwood Lipton,Doc Roe,Speirs,Bull Randleman,Webster,Nixon,Buck Compton,Liebgott,Bill Guarnere,Malarkey,Johnny Martin,George Luz,...,这一个个名字,他们都是英雄,他们是前第101空降师506团二营E连,Easy Company。

 6 ) 巴斯通的绝望

第六集我看了很多遍。
其实每一次看完这集,我都会感到心里很难受,过一段时间却又想重温一遍。因为在别的战争片里,我还没有见到像这样大篇幅地去讲一个词——绝望。
也许是绝望这种东西并不适合被拍在战争片里。它的来袭缓慢而漫长,没有那种浓烈的英雄主义,也不够扣人心弦。但是在有些时候,谈到战争,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词语,尤其是在像巴斯通这样的战役里,对于一个性格沉稳、忧郁、内向的医务兵。
把镜头对准战场上的医务兵的片子不少,像《父辈的旗帜》的主角就是一位医务兵,《大兵瑞恩》里那位也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战场上特殊的一群人,他们见到的死亡最多,几乎每个战友的逝去都要经过他们的手;他们的责任最重,也许仅次于指挥官,这就是为什么太平洋战场上以及东线上医务兵会像指挥官一样被敌军给予特殊照顾。
尤金的外貌并不一看就是沉稳果断角色,就像那个传说哥也并不是一脸杀气。这样的选角其实不可谓不成功,因为正是这个瘦瘦小小的演员演出了军医的沉着气质,更加令人信服。
有人说尤金并不果断。大体是看了巴斯通后半段他的表现。其实那不能代表他的真实性格,因为那时他已经挣扎在崩溃的边缘。从第一集登机尤金给大家发药开始,到后来每场战役吗冒着枪林弹雨去给别人处理伤口,军医的表现都是沉着果敢的,而那次对Winters发脾气,也能看出来他的非同一般。甚至巴斯通这集的前半部分,仍然能看到他穿梭在炮火之中,没有一丝恐惧。他蹲在雪地里,紧皱眉头,听着前线传来的枪炮声,为战友紧张、担心,听到有人受伤立即起身跑过去。可是到后来,他听着战友喊他,却只是坐在那里发呆,或者缩在战壕里无动于衷。这和Blithe不一样,这不是恐惧。这是绝望。
绝望比一切都可怕。战地记者卡帕随第一批在奥马哈登陆的士兵一起冲上海滩,换来那几张珍贵的照片;而在意大利的潘塔诺山上,军队陷在泥泞中寸步难行,卡帕看着那些尸体,已经干了的血迹,尸体旁边字迹淡去的家书,并没有把照片发回杂志社,逃离了那里。因为那种绝望的末世感是再勇猛的人也无法逃脱的。
冰天雪地里,战线拉长,胜利或者撤退都是遥遥无期。作为医务兵,只剩下一支吗啡,连一把剪刀都没有。惨烈的战斗并不多,可士兵的脚被冻的甚至面临截肢的危险。所有这些,他是一个医务兵,全都看在眼里。也是本身性格原因,他在大家苦中作乐的时候总是在一旁聆听。有时他也忍不住笑出来,可是更多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在他眼前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末世感。在一旁听着战友和长官讨论着严峻的形势,他感到恍惚了。不知道这样还要多久,是不是最后大家都要葬身这冰天雪地之中。瘦小的尤金缩在那件单薄的军装里,在一片苍茫中独行,眉头紧锁,目光游离着,那种无助让我不禁打了寒战。然后原本沉着冷静的他在竭尽全力也没能抢救过来一个人之后愤怒了,然后曾穿梭在最危险的枪林弹雨中的他在一场小小的轰炸时缩在战壕里不肯出去救治战友。
至于那位美丽的比利时护士,不知道她对他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他是不是爱上了她,但是也许只有在那里,看着她天使般的笑容,看着她用那双最美的双手吃着巧克力,他才能得到一丝安慰。被WInters发现状态不对,他暂时离开前线,却发现医院被轰炸,留下的只有她的一方头巾。他没有落泪。他不会落泪。只是默默地把她的遗物揣在了自己的怀里,然后回头走向战场。
一切还是要继续。
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他还必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回到战场,跳进战壕。尤金还是那个沉稳果断的军医。他取出那仅剩的一条头巾,刷的一声撕成两半,包在战友受伤的手上。看着BABE的笑容,他也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然后再板起面孔,让BABE认真看着前线。镜头一扫,战壕的前方便是无尽的冰雪和雪地上的鲜血。战争不会停止,绝望不会离去,等待尤金的是被炸毁的医院,更少的补给,被这冰天雪地不断消耗的身体。但是看到这里,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他仍然会战斗到最后一秒,直到希望到来的那一刻。而事实上,他也确实那样做了。

 短评

Never too late to watch~ 要是十年前看我估计一个都不认识,现在嘛,看到熟人1.老友记Ross 2.国土的Brody 3.小白领的酒品男 4.法叔 5.Fringe里的Charlie 6.Simon Pegg 7.莫娘Andrew Scott 8.Hustle里的Danny 9.软乎乎的一美 10.童话镇里的匹诺曹 11.Dexter里的Travis 12.老湿 etc.

5分钟前
  • 叉叉
  • 力荐

孩子,爷爷不是英雄,但是曾经和英雄们并肩战斗过。

8分钟前
  • Agaguk
  • 力荐

就要有这样一些剧让国民知道战争不是玩笑,战争就是那么血腥那么惨不是吹个冲锋号就是victory了。每次看都会被感动

11分钟前
  • 宅蘑菇Moku
  • 力荐

对于这部神一样的剧集来讲,任何的形容词都是多余的。

1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电视剧拍到这种水准,绝无仅有!

14分钟前
  • 金马洛
  • 力荐

瞧人家的战争片是怎么拍的!!

15分钟前
  • 纵横捭阖
  • 力荐

胶片烧出来的电视电影就是不一般~

17分钟前
  • junepig
  • 力荐

不是佳剧,不是神剧,是伟大。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看过近10遍。每集开头,有一段老兵的采访,但这时不会出现老兵的名字,采访的也是与本集有关的具体内容。当看完10集后,老兵们会再次谈对参战的感受。这时老兵的名字就出现了你会不禁“啊”一声:原来这个就是 Lipton少尉 啊,这就是winters连长啊,这就是剧中英雄现在的样子啊!

23分钟前
  • 梅花牛
  • 力荐

“说今日与我共同浴血,他就是我的兄弟”。永远的E连。可是在这样的电视剧出来十几年后,为什么在某地还是有那么多的奇葩的抗日神剧??9.4

2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和拯救大兵维持了同一水准

30分钟前
  • funny_vee
  • 力荐

巷战中的卧室钢琴;德国废墟里的小提琴四重奏;犹太人集中营;罗医生的罗曼史;在炮火中从容为亡者祈祷的随军牧师。

35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力荐

高三暑假看兄弟连,只记得一堆士兵杀了另一堆士兵,根本不记得谁是谁,名字对名字,牺牲了哪些人,大学时候看兄弟连,还是这个样子,我的脸盲症真是无药可救了

37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力荐

美国大兵死亡是论个的。

40分钟前
  • 得大坚固力
  • 推荐

美國陸軍101空降師506傘兵團第2營E連的退役軍官理查德·溫特斯(Richard Winters)少校在他93歲生日前夕,離開了人世。(1918年1月21日~2011年1月2日)

42分钟前
  • 啊?
  • 力荐

没有大道理,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死而复生的奇迹,只有最真实的战争场景的呈现。这才是战争原本的样子,而不是那些粗制滥造漫天撒狗血的国产战争剧所宣扬的那样,不是敌人都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我方都是英勇无比的战神,不管是谁都是普通的人都是血肉之躯都会疼会流血会死会害怕。但他们又都是英雄。

46分钟前
  • 一粒沙白
  • 力荐

看到最后那些老人身边出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顿时泪流满面。

49分钟前
  • Moss大妖
  • 力荐

“有一天我的小孙子问我“爷爷,你是大战中的英雄吗?我回答:不,但我与英雄们一同服役。”每一次重温都是一次洗礼。 ★★★★☆

53分钟前
  • Q。
  • 推荐

We are paratroopers, we are supposed to be surrounded.

56分钟前
  • NeoCon
  • 力荐

值得一看再看的经典之作

57分钟前
  • 加文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