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七月四日

HD中字

主演:汤姆·克鲁斯,雷蒙德·J·巴里,卡罗琳·卡瓦,乔希·埃文斯,Jamie,Talisman,安妮·博比,Samantha,Larkin,汤姆·贝伦杰,弗兰克·威利,杰里·勒维尼,Richard,Panebianco,Rob,Camilletti,史蒂芬·鲍德温,Michael,McTighe,Richard,Haus,威廉·达福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2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3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4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5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6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3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4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5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6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7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8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19生于七月四日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生逢七月四日》:反战更甚荣誉

    看过不少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但真正如《生逢七月四日》一般深刻的也就仅此一部。这部影片有别于其他阿汤哥的作品,在于它不是以汤姆·克鲁斯的英俊耍酷取胜,恰恰相反,片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男主角罗尼柯威,则是一个坐着轮椅的退役伤残士兵,整日昏昏沉沉自暴自弃,抑郁不得志的可怜虫。这个强烈反差,却吊诡的赢得巨大成功。作为奥弗利·斯通较为出色的几部作品之一,《生逢七月四日》确实可以屡看不厌。也许是我接触反战题材影片太少的缘故,这部电影给机会予我更深刻去理解,过去许多未曾认真考虑过的问题。

   在美国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上,没有一场战争像越战一样严重的分化美国国民的价值观,让主战和反战的矛盾激化得愈加纠结,最终在冷嘲热讽的嘘吁声中收场,换来是美国从政治到文化界的集体反思。有人认为,美国在介入越战初始就犯了错误,在践踏人权上,越战让美国这个二战消防员的荣誉丧失矣近;而有的人认为尽管美国在越战中的表现不如人意,但为保护亚太地区不受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影响,即抑制极权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也付出了代价。如此云云,说法之多。

    影片的前头部分,巧妙的放在了二战结束初,那些征战归来的美国大兵成了美国国民一时的宠儿,享尽所有属于军人的荣誉。这为环境形成素上几笔。环境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塑成的先天因素。而民族主义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发挥的空间。虽然民族主义不一定是坏的有害的,但它作为专制暴虐牢固的基石,是一堆随时都可以燃烧的干柴。约翰·肯尼迪的演说无疑更是民族主义推销到位的表现,“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这句话在后来成为许多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许多人难免容易断章取义,笔者觉得肯尼迪演讲的精华要搭配在上一句,即“全世界的公民:不要问美国愿为你做些什么,而应问我们在一起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它在缺乏集体共识前提条件下,为侵犯个人隐私上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过去大半个世纪,我们看到爱国甚至爱人类的口号标语充斥一地,但那些生活过来人给予我们认识的体验:以鼓励集体荣誉为自豪的价值观摧毁了微弱个体的安全意识。“万众一心”是人类集体精神的伟大,可是,“万众”真的能“一心”吗?不懂什么是“人”的人妄谈“爱人类”。

    罗尼柯威在一场竞技摔交赛事上败给了对手,这种挫折对于从小就保有优异表现的主角,比及普通人的失败也许更难承受。在一场美国海军陆战队鼓励下。主角选择了“为国家而战”。仔细一看,会发觉这种少年人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活在一种集体虚无感里,没有恋情,没有目的,缺乏可以调动一切积极情绪的生活。所以当我仰头看着切·格瓦拉的头像时,会觉得那是无比的高大。他那炯炯放光的眼神和他背后所经历的一切,只差没有说出保尔·柯察金的那句“我已经把我的一生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完美得简直就像是不可触摸的神话。

    人人都有个格瓦拉梦。但,梦与现实有时毫不接轨。如果一开始就走错的方向,会与梦境背离得更远。人要有信念和理想,空有热情不是办法,除了要有会思考的脑子,少不了还需要一样东西:做好接受和承担结局的勇气。

    我喜欢另一位网友的评论,“他们的思想行为举止可能只有那些‘愤青’才能理解,所不同的是,‘愤青’只热衷于每天网上打嘴炮,而罗尼却勇于上战场。”

    对于越战的复杂理解,在如今的中东,乃至非洲冲突区都在持续延续。我以前看过不少书籍和记录片,表明美军在越战有过不少惨无人道的屠杀。但近来仔细研读,会发觉这里边观点容易流于偏见。在一场针对越共的军事行动中,罗尼柯威对着属于敌军的营地扫射。却在开枪完后的搜查发觉:杀死的都是妇女和儿童。原因是敌军以普通百姓作为军事掩护。虽然目前在进行的所有战争,其口号和理由无不是以政府组织或个别武装力量为攻击对象。但,那句老旧的口号“军民鱼水情”并不是没道理,军民是相辅形成的。打死一名恐怖分子,却催生有二三名恐怖分子的亲属加入。正如布什政府的反恐战略却导致越反越恐的结局。以色列人之所以会说误伤巴勒斯坦平民是“迫不得已”,个中解读,还需依靠战争罪行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检验能愈来愈进步。

    可杀死妇孺就是杀死妇孺,基于人类的道德情感,和主角恪守的军人操守,不会觉得杀死妇孺会有什么荣誉而言。更多是自责和深感耻辱的愧疚。如果对于杀死妇孺仍不会造成作战的积极性消退,而另一件事的发生则是发起了罗尼柯威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误伤战友致死,自己也落了一身残废。

    只有对爱国忠诚的荣誉感还能支持罗尼活下去的意志,因此他拖着残废的身体简直锻炼,直到回到家乡。而此时的美国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战浪潮,各种与之相关的嬉皮士、舞蹈、诗歌和街头演说成为了主流。左翼青年成为这场运动的主角。1970年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学四名学生遭到俄亥俄州国民兵镇压的枪杀。这让反战活动升级到狂热的程度。也就有了影片中罗尼的战友对他说:“美国正在国外打人权战的时候,国内的人权却出了大问题。”。

    左翼青年也包括了罗尼的弟弟,这让我们的主角极为恼怒。他认为这是侮辱,当自己把生命和健康交付给国家时,换来的不是珍重却是怜悯的眼神。“不爱国你就滚啊!”这句话不断重复的出自罗尼的嘴中。“不爱国你就滚啊”这句话充满着任性和失望,我们并不陌生。可,谁又凭什么不爱国?当罗尼身着精致的海军陆战队军服,坐在轮椅上等待接受鲜花和凯歌时,却受到了两边众人的唏嘘,连小朋友都不屑的赠送上了“枪击”的手势……失去荣誉的军人不是军人。屠杀妇孺和误伤战友的可耻感重新回到身体里。

    三个印象很深刻的片头,一直是我对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一、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废物的罗尼柯威对着自己的母亲大喊自己的性无能,嘴里不断大声歇斯底里的唠叨“生殖器”,鄙夷自己在战争中屠杀妇孺和误伤战友的可耻;二、为了舒放压抑沉闷的心理,选择了去墨西哥旅游,为着一个妓女的抚慰流下伤心而感动的眼泪;三、一位同样来自越战的伤残兵对着妓女咒骂,咒骂她竟嘲笑着自己的性无能,还有这两个越战伤残兵被遗弃在荒郊野外,分别以咒骂自己的可耻来比拼谁更下贱,更废物,乃至骂到相互吐起了唾沫。

  我的一位朋友(蛇哥)写过一篇文章,略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战争的积极意义,是人在战争中获得学习,推进进步云云。他的观点新颖独到,令我欣然赞赏。可,若要自己抱以积极的心态看战争,这种热情难以提及。有如当下,中东的巴以冲突,非洲的族群交火,活在看不到停战曙光环境里,什么旅行,购物,名牌衣服,求职的机会,谈哲学的自由……全是属于死亡以后的世界。犹记得以前自己也是个好战分子,我们不掩饰的谈论对战争的向往,以为战争其实就是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阐述道的一样,是人类进步必须经由的竞争。只有在战争中,生命的价值才获得荣誉的体现,因为它基于爱国的动机,崇高得无可争辩。于是我们意淫,希望日本在临海挑起争端,台湾突然宣布独立,或者美国哪天突然蛮横空袭中国,好为我们开战找到出路。说来,我们起了这些念头并非真的因为自己多爱国,不过在于更多的是自己觉得生活无聊而沉闷。真可笑。战争真的如宣传机器里鼓吹的那样荣誉、高尚、英雄、伟大么?是,但不全是。真实的战争,引用《血战阿拉曼》(这部影片我还没看)中主人公的一段独白来作概括:

    “在学校他们经常这样教导我们:‘像英雄一样死去的人是光荣和伟大的’。在战场上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英雄,但那些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光荣和不光荣、伟大与不伟大,他们就只是死了,他们在工事里腐烂,连一句赞美的诗词也没得到。死亡只有在课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死亡是悲惨的、可怕的、血腥的……而且还发出阵阵恶臭。”

    “流离迁徙是战争造成的结果,它里头还有国家或集体这个机器,战争是国家或集体机器决定的,大部分的人热血奔腾投入其中,是不会去冷静地思索、追问“何以致之”这个根底问题的。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后,由于权力主导历史诠释,人们也往往没有机会去追究,战争为个人真正带来了什么,为民族又真正创造了什么。”(龙应台《谁欠了他们的人生》)


    伴随战争而来的是家破人亡,瘟疫和孤儿,和遥遥无期的重建工作。作为战争中微不足道的普通一兵,战争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可以选择的东西(逃兵也许能算是选择之一),在子弹穿过头颅,鲜血涂得一地,所有信仰和价值终结于那一刻,死亡能否体现出可敬的荣誉,在于你交付健康乃至生命换去一直为之奋战的信仰是否经得起推敲?也许你远远也想不到,在牺牲了无数弟兄的那块战地上,那些坐在后方言辞激昂,鼓动更多士兵冲锋陷阵的领导和军官们又和敌方握手言和,联合声明解释这场战争其实是一场“误会”……历史证明,真正为战争维持到正面价值意义的牺牲实在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战死者,无不是为了那些野蛮的私欲,一时的意识,甚至可笑的理由充当炮灰。战争值得向往吗?它根本就是一堆狗屎!

    以反战身份回到示威场所的罗尼柯威获得了重生。直至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麦卡锡主义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在回应异己上,他们会不假思索的给你带上一顶帽子:共产党。这未必是个褒义词。反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它已经作为尾声了。我喜欢主角在示威场地,对着镜头挥拳说的简短的那段话:

    “能不能突破你们的自满,能否分一点心同情在这场战争中受苦的人?越战时罪行,听见了没有?我并不因为自己伤残而愤世嫉俗。……我是罗尼柯威,越战退伍军人。今夜来此说明,这是错误的战争。社会欺骗我,骗我的兄弟,欺骗了全国同胞。诱骗他们跋涉一万三千里,征伐贫穷的农民。他们长期抵抗,为独立已经奋斗了一千年的越南人民,我找不出形容词表示对这个政府的厌恶。有人说……假如你不爱美国那就滚出去,我爱美国,你们深爱着美国人民,但是提到政府,我的爱说‘停止’!当政者贪污腐败,男盗女娼,我们要表明忍无可忍,我们不接受。”

    

 2 ) 直面心灵:从越战狂热支持者到反战者的自我挣扎与救赎

当初看到这部电影封面上美国国旗配上Tom Cruise坚毅的神情,加上片名的七月四日――美国国庆日,我就决定观看这部影片。

片子刚开始的时候,小时候的男主Ron和自己的伙伴们喜欢手持玩具枪,他十分享受与朋友在森林里奔跑嬉戏,玩具枪使他获得幼时对力量的崇拜与占有所产生的满足,但那种满足感并不成熟,由于当时二战结束不久,打败法西斯主义的正义感和喜悦还迟迟未散尽,当战争归来的美国兵在人们的欢迎下随着队伍驶过,还是有老兵在鞭炮的爆炸声下身子潜意识地躲避。这个动作也许并不起眼,但是战争所带来的心理创伤远远超过于此。但是兴奋的人们依然沉浸在举国欢庆的海洋中,罗尼炯炯有神的眼睛开始发光,啊,那些为国效忠甚至不惜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人是多么伟大,他们是真正的男人,真正的英雄。

(未完待续,找时间再写完)

 3 ) 一个报国无门的热血青年的悲剧人生

   出生于军人家庭,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想这是每一个男孩从小心中的愿望,而从军,保卫国家也是真正男子汉的最好诠释。
   自愿从军者在美国人看来是一种无私而伟大的行为吧,无论他们从军的动机是什么。但我想被政治煽动的因素是起决定因素,就如同主人公般,在热血沸腾的年纪,被一些形而上而且不负责任的激情澎湃的演讲所感动,盲目地上战场,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战?只知道国家需要有人去打仗,就义无反顾地去了。
    当在战场上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与良心与信仰相悖时候,还在用自欺欺人的借口安抚自己,但这个时候,灵魂已经备受煎熬,疑问已经产生,于是开始反问自己,反问同伴,质问家人,质问国家,质问当初怂恿他们走入战场的人们,可是多么可笑,多么可悲,多么无奈啊。
    当汤姆克鲁斯年轻时候那闪亮亮,迸发着无限可能的双眸与瘫痪后望向双腿的那同样闪亮但已不再清澈的眼神来回在我脑海中回放时候,不由得会有着“悲剧人生”四个字闪现。
    谁都不清楚战争的真相,上战场的人了解只是赤裸裸的残酷与恐怖的场面,战争背后是什么?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反战的人看到的是更多的同胞赴死的消息、看到的是战争报道回来的大量死伤民众的数字、是许多残缺不堪的肢体带着军功章回国而晚年凄凉潦倒的军人。更重要的是,美国人输了。
     美国人跑到东亚的一个地方,打了一场败仗。于是反战的思潮才会那么快的有了各方的响应,如果那场战争美国是胜利的呢?或许没有人去考虑真正的正义或是意义,胜利打过一切,而失败才带来了反思。
     我觉得剧中的男主人公是生不逢时的,所以片名相当的讽刺。如果他是二战军人,或许不会感受到太大的心理落差,无论政府是否会在他的晚年生涯给予更多的补助,但至少民众不会当着你的面唾弃你。
     朗尼是不是一个真的有信仰的人呢?我想他是有的。只是他妥协了,虽然那场战争被说成是场错误的战争,他只是盲目的错误的出生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时期参加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他没有错,放在别的时期,他是一个保卫国家,思想进步,无私勇敢的战士,英雄。但倒霉的他碰到的确实一场国家发起的错误的战争,当一切都是错误,无论你做过什么,好的坏的,都一概不值一提,人们就是这么认为的,很遗憾。

 4 ) 《生于七月四日》电影剧本

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5 ) 没有生于七月四日就不会有阿甘正传

看的时候有一个感觉,这部电影就像是反战版的《阿甘正传》。后来一查,《生于七月四日》在前,《阿甘正传》在后。所以应该是后者有很多致敬(抄袭)前者的地方,比如阿甘和珍妮的感情纠葛和罗尼和唐娜的感情纠葛很像;《阿甘正传》中裸身的珍妮在酒吧弹唱Bob Dylan的Blowin' In The Wind,而《生于七月四日》中有一个镜头是酒吧女歌手在弹奏Bob Dylan的A Hard Rain’s A-Gonna Fall;两部电影中都有越战伤兵招妓情节,阿甘正传里的双腿截肢的丹中尉的身上就有威廉达福的查理的影子,诸如此类。

对比两部电影,《阿甘正传》更加文艺,层次也丰富,每次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上次看的时候,被其中的音乐所打动,当听到电影中自己熟识的歌曲又惊喜又感动,身上有暖流流过,并且是一股接着一股;上上次看的时候,被其中的爱情所打动,简单缠绕的命运,折磨着你,也折磨着我,当一切都结束了,天空湛蓝;上上上次看的时候被阿甘的坚持所打动,我们平凡人多多少少需要一点励志,不管是来自天才的还是傻子的。而《生于七月四日》作为斯通的越战三部曲更加政治,主题明确并且单一,不像阿甘正传有那多线,优点是直切正题,叩问观者的,缺点就是乏味。汤姆克鲁斯依旧很帅,在片中有不俗的表演,但是没有达到超凡的境界,就像在《雨人》中一样,这已经是他的最高水准了。

克鲁斯饰演的罗尼从小争强好胜,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和加入海军陆战队的梦想。当你知道这部电影贴有“反战”的标签,后面的情节多多少少也可以猜到一点了。电影中毕业舞会的镜头一下子切到黄昏战场的镜头,这一剪刀,干净利落,没有任何缓冲,直接把观众拉到血腥的战场。影片也因此被鲜明地分成了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部分。

战前:罗尼小时候参加了一场美国独立日的庆祝游行,他正好也出生在独立日,也就是七月四日,这让他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爱国青年。这个逻辑就和中国老一辈出生在国庆节就取名“国庆”或者“爱国”一样,单纯又滑稽。这场游行让小罗尼印象深刻,那些光荣负伤的军人在他眼中是伟大的英雄,可能就是在那时他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但是小小年纪的他不会理解那些军人听到礼炮声音时身体的战栗。回到家中,肯尼迪正在电视中发表“Don't ask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but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的著名演讲。罗尼的妈妈对罗尼说,她做了一个梦,梦到罗尼也面对着这么多人发表了一个伟大的演讲,这在片中算是是伏笔。结果罗尼真的把罗尼妈妈的梦变成了现实,但是和肯尼迪的爱国演讲不同,我想罗尼会说的是“你为国家做了这么多,看看现在这个国家是怎么对你的”,这当然是我的妄加猜测,罗尼也不会真的那么说,但这是影片中的一个“大冲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冲突”,罗尼和她妈妈之间的冲突。其实罗尼的家庭成员对待战争的态度很有意思,应该是各有不同,罗是爱国奋进青年,亲自投身了战争;父亲经历过了战争,对战争有所怀疑,特别是对越南的远征;母亲积极支持罗尼的参军梦想,并为此感到光荣,结果这却成为日后两人冲突的原因;弟弟Timmy完全不理解罗尼,他有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一幕,罗走过经过弟弟Timmy的房间,Timmy正在弹奏Bob Dylan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如果对这首歌有所了解你就会知道,Timmy代表的正是六十年的思想进步青年,抗议战争,抗议政府,应该是斯通所欣赏的三观正确的美国青年的类型;其他的家庭成员年纪还小,对战争也是一无所知,也无所谓支持或者反对,就像大多是蒙昧的美国人一样。另外一个镜头是,罗尼在雨中狂奔为了能够和唐娜毕业舞会上共舞一曲,还有一个吻。这时的背景音乐是Moon River,很抒情,很浪漫。罗尼后来重遇唐娜又提到了这首歌,这表明罗除了有硬汉情怀以外也有浪漫情怀,除了理性之外还有感性,这也为罗后来一改对战争的态度增加了几分可信。

战中:战场上的镜头基本上是一笔带过,突出的是罗尼受伤后在医院受到的待遇。在战场上,罗尼的部队误杀村民,面对娃娃啼哭的婴儿自己非但不能解救,还目睹在轰炸机扔下的炸弹下灰飞烟灭。罗尼还在一片混乱之中误杀了自己的队友,一直没能释怀直到亲口告诉其家人真相并得到理解。罗尼受伤之后在医院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是他最黑暗最无助的时期,好好的一个健壮青年,现在却半身不遂。医院的护士都是黑人,设备简陋,老鼠横行,基本不管你死活,也不管你参加的那场自豪的白人的战争。到罗尼在越战战场上落得一身残疾回来,电影才进行到一半不到,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导演会怎么样处理电影接下来的发展,这将决定电影的成败。

战后:罗尼光荣负伤回到家乡,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热烈欢迎。但是心里创伤、与母亲之间的冲突,爱而不能最终让他变得颓废,酗酒,发狂,最终被家人逼走,跑到墨西哥去疗养。 罗尼和唐娜重遇在酒吧叙旧,酒吧的一位女歌手正在演唱Bob Dylan的另一首反战歌曲Hard Rain Gonna Fallin’,这首歌被普遍理解成是讲述古巴导弹危机的所引发的核雨。在决定加入海军陆战队的时候,罗尼有所提及,当时他年轻气盛也信誓旦旦,认为国家需要自己的献身。事实上古巴导弹危机最后没有真的发生,罗尼却是真的飞越了13000英里踏上越南的战场,他就是歌中所唱的那个蓝眼睛的孩子,经历了枪林弹雨,目睹了血肉模糊。虽然罗尼最后活着回来了,但是心还被困在七片伤心森林以及他难以逾越的十二座迷雾崇山。在目睹了几场反战游行之后,罗尼的态度有多转变。他开始酗酒撒疯,宣泄对自己不公正待遇的不满,他对战争已经从一味的支持转变成了深深的怨念。他的口头禅就是Love it or Leave it也不再挂在嘴边了。在墨西哥他遇到了和他相同遭遇的查理,一开始成了朋友,后来却拳脚相向。其实比起两人之间的小冲突,更大的冲突和挣扎发生在他们自己的内心。被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情怀冲昏了的头脑在残酷现实中疼痛欲裂。从墨西哥回来后,罗尼逐渐恢复了理智,先是去找了被自己误杀的队友的家人表示忏悔,幸好得到了他们的理解。接着作为亲自参加过的越战的老兵挺身反对战争,最终完成了向斯通政治理念代言人的转变。

这场战争就发生在我国的边境,可谓世人皆知,但是没多少人去挖掘战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包括斯通自己也没有跳出左翼思想的桎梏。对于这场战争我知道的并不是很多,也没有去深入了解。事实是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国家的事情,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甚至不让去说。你要想揭开事情的真相,就必须先揭开无数谎言的面纱,面纱之下才是历史。总之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

 6 ) 少年时梦一般的理想

这是对我少年时梦一般的理想,另一种方式地打击。

    “在学校他们经常这样教导我们:‘像英雄一样死去的人是光荣和伟大的’。在战场上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英雄,但那些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光荣和不光荣、伟大与不伟大,他们就只是死了,他们在工事里腐烂,连一句赞美的诗词也没得到。死亡只有在课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死亡是悲惨的、可怕的、血腥的……而且还发出阵阵恶臭。”

 短评

生于七月四日,毁于爱国主义。奥利弗·斯通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诋毁”了一个单纯的灵魂,整部电影的残忍、触目惊心和代入感远超《野战排》,如此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天主教和爱国主义的洗脑,当一个国家鼓励你为它牺牲,它就已经不配被人所爱。

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长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2045258/

7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有人说……假如你不爱美国那就滚出去,我爱美国,你们深爱着美国人民。但是提到政府,我的爱说停止!当政者贪污腐败,男盗女娼,我们要表明忍无可忍,我们不接受。

10分钟前
  • ziegfelt
  • 力荐

“连自己国内的人权问题都没有解决居然去越南打仗捍卫别人的人权。”这台词真棒!

11分钟前
  • 夜无汐
  • 力荐

作为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一代,作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长大的一代,《生于七月四日》的反战角度,我根本想象不到。看完以后无话可说。为国出征牺牲也光荣的信念,会转变成对战争正义性政府可信度的质疑。终身残疾失去健康的痛苦,真真切切,在信念丧失以后把人生打击得稀巴烂。保尔·柯察金残了,但是仍然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结婚后也受家里人敬重。朗那一拨轮椅上的难兄难弟,只有妓女亲近他们,还会被嘲根本不行。下半身瘫痪搁谁都不行。奥利佛·斯通是把多少爱国主义教出来的壮烈和感动打碎成渣了。

14分钟前
  • 忘记
  • 还行

真不明白汤爷这么矮的个头怎么老被叫去拍硬汉战争片 结果他为了让自己看上去适合那种很爷们儿的角色就特别特别用力的演 用力到简直到了做作的程度了 越战士兵为了国家捐了自己的双腿双脚甚至是生命 人民就用一个错误把枪炮都指向他们 赢得永远是国家 人民只能是炮灰

18分钟前
  • 大红苹果
  • 还行

噩梦缠绕着朗,朗去拜祭了战友威尔逊,反战呼声中,朗终于觉醒

23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直到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阿汤哥并不只是个偶像派。

2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阿汤哥还是很帅的 但剧情一般

31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还行

生逢国庆几乎成为一生诅咒,战争让青涩男更深刻地看清了所谓美国的民主~阿汤哥蓬头垢面一反晒脸风格,表演用心值得肯定~但是两个多小时的宏大篇章所承载的东西其实少之又少,不外乎是我掏心了,你对不起我,我失落了,但又找回了自己···

36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还行

能够令人反思的电影

38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这才是阿汤哥的巅峰之作,也许我偏爱越战电影,但是我真心觉得奥利弗斯通是最懂越战的导演之一

42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力荐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的第二部,不过这部片子战争戏所占的时间比较少,影片的重点更多放在反战上。不过看下来感觉反战的内容有点过于说教,不像看《野战排》仅仅通过战争戏就达到反战的目的。至于导演技巧也感觉圆滑多了,不过貌似奥斯卡很吃这一套,给了斯通第二座最佳导演的小金人。

47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美国国庆日就应该看万年黑的奥利弗斯通,有多少对国家盲目的爱通过片面而空洞的宣传被利用到了没有意义又两败俱伤的战争里,承受结果的永远都是自己。者大概是阿汤扮相最惨的一个角色了,演得也不错。可惜现在不走这路线了

5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本片中可以体会到浓厚的《西线无战事》的主题:“爱国是最廉价的商品。”(看过这部影片后,你就会明白《现代启示录》里的那句真理:“不要让鸡疤被共产党打飞!”)

54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整部影片却自始至终笼罩着战争的阴影,充满了悲凉的气氛,发人深思。

58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我叫汤国庆,生于十月一日,我爱我的祖国,我愿为他牺牲为他做任何事,但我不清楚我的国家小名为什么叫政府,政府的大名为什么叫国家,我也不清楚大洋彼岸的那国家为什么总是挂羊头卖狗肉但还是那么受到爱戴与敬仰,可能是他们运气好。又一年他们生日,非常的生日快乐

1小时前
  • 阿奇波尔德
  • 推荐

国家或许值得一爱,而政府或许永远不值得爱。

1小时前
  • 鸟小姐希洛
  • 推荐

音乐一流,画面上已有部分镜头为《天生杀人狂》埋下伏笔。和一般的战争片不一样,譬如说更注重刻画家庭和战争之间的关系。阿汤哥演得不错的。

1小时前
  • Hey_Show
  • 力荐

有人想要一个神话,但他注定得不到。把个人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以及那被称为时代的梦混合在一起,能够得到什么?这不是当下的人类应该去触及的领域,所有类似的行为只会是一次次地涂抹历史。

1小时前
  • godanna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