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与十字架

HD

主演:鲁格·豪尔,夏洛特·兰普林,麦克尔·约克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瑞典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2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3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4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5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6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3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4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5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6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7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8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9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磨坊与十字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改编自比利时艺术史学家Michael Francis Gibson的小说,是一部以文艺复兴时代为背景的惊悚片,围绕尼德兰著名画家博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而展开。《磨坊与十字架》是一堂伪装成电影的的艺术史课,它的最初公开亮相,不是在电影院也不是在电影节,而是在卢浮宫 、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这样的场所。影片将人们带回十六世纪的荷兰,博鲁盖尔在创作《受难之路》时借助一个圣经故事来影射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莱彻·玛祖斯基将艺术史研究同电影CGI、3D技术结合起来,试图还原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思想、心境。站在一部艺术品之前的心神激荡,不正是让我们所有人晕眩地以为是所谓创作冲动么?值得一提的是,勃鲁盖尔的另一名作《雪中猎人》刺激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创作下一部作品,名字很长的《树梢上沉思存在的鸟儿》,这部作品有望在明...OUT幕后黑手小森林冬春篇边陲神鬼猎人:在结冰的路上康德第一保镖传奇无法抗拒的谎言我也想要混世四猴:神猴归来富贵逼人黄河异闻录米兰达 第二季我的绯闻爸爸燧石行动108~海马五郎的复仇与冒险男友变形记 (2018)血船2019智能大反攻后裔3飞往爱的最后登机广播闺中密友绿箭侠第七季黄昏流星群开膛街第三季瞧这一家子最后的影像2022目击证人1973杀手布鲁美食的诞生玲珑井魔童村1995侏罗纪世界:白垩纪营地 第二季哥斯拉2014(国语版)血战钢锯岭 (国语版)围歼街头倒扣的王牌魂归故里第一季(法国)江湖夜雨十年灯我们家的女人们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梦断影都

 长篇影评

 1 ) 勃伦盖尔拙朴的引申与虚焦的尖锐

《受难之路》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伟大的画家勃鲁盖尔创作,他借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故事来影射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影片《磨坊与十字架》以实景剧的形式还原并解读了画作《受难之路》创作全过程。其中剧中剧还原画家经历的真实故事,全程几乎没有对白,给观众极大的感受与解读空间;而在画家和油画收藏家作以问答形式拆解画作空间布局的巧思、虚化主题的心机、各中形象的指代等背后故事过程中,剧中剧演员呈静止姿态呼应画作中的位置,让画家的解读更加直观立体。

~剧中剧开演~

夜,未央。鬼魅般的两个人举着火把,在森林中寻找着某种的回应。其中一人掏出匕首,在一棵树上划下了一个“十”字。而林深处一个披着黑斗篷的人游荡着。

尼德兰低地平原笼罩的晨雾深处,一队西班牙红衣骑兵徐徐踏来【兵戈铁马与乡野田间,这一对不搭元素的碰撞,只浅尝即止的一笔,便让画作的故事线充满悬念】。

当年轻爱人还在回味昨夜温存,磨坊主老夫妻已经推攮着起床。被踢醒的仆人也无抱怨,只咚咚地踏着木梯攀上磨坊顶,启动风车【风轮转动,光影流动,冥冥中四季节奏】。

【从山顶风车铺设全景,仅一帧俯视镜头就交代清楚了所演绎故事是架设于农村生活环境之中的,同时也引导了观众对空间位置的感受力,令视觉效果更加丰富。】

画家亲吻妻儿后挟着画本出门。影片将画家一角还原到剧中剧故事中,更加具有真实感。【画家小儿子用胳肢窝啪啪游的情节大可猜测是对画家“高产”的双关调侃。】

工人滚着轱辘;马夫将马从马厩中赶出;年轻夫妻简单早餐后一同去放牛;商贩兜售着面包……人们向户外汇聚,这是农户们为赚取面包而务实劳作的普通一天。

而这样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被突然而出的骑兵们打破。骑兵们围住一年轻男人,一通鞭挞和毒打之后,他们将奄奄一息的男人背负木轱辘、架在高高的伐木上曝尸。

骑兵们施暴过程中竟无人敢言,唯有那可怜男人的妻子默默哭泣。伐木架上的男人的血腥味引来乌鸦盘旋不断【曾经森林里生命力最旺盛的树木成了见证死亡的枯槁。】

~剧中剧暂停~

“安特卫普公民”兼“斯克拉·卡里塔蒂斯成员”的油画收藏家和“通过画来讲故事”欲“记录所有人、所有事”的画家登场。二人的共同点是,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西班牙残暴专制的愤恨。

画家拆解画作:

“像蜘蛛一样构图”

“今天早上我看见了一只蜘蛛,我要像它织网一样,首先找到一个立足点,我们的救世主就站在这,像仁慈的雨一样。这是我网的中心、这些事件发生的中心”。

“要隐藏最重要的”

画家在画布的几何中心上画了耶稣受难的故事,出于画作流世考虑,画家用一群人对其掩护,同时通过画中众人一致性目光将关注点引离耶稣,从而中心主题。

“上帝在云端眺望”

画作上方是建在岩石上的磨坊,绕着磨坊的旋梯,所有人行走在生死之间。磨坊主站在坊顶向下观察着一切。在画中磨坊主指代了上帝,他在天堂磨出生命和命运的面包。

“生命/命运的面包”

磨坊正下方是兜售面包的商贩,他的面包总是无法让人感到足够。人们感恩让生命繁衍不息的食粮,世世代代一边为赚取面包劳作,一边憧憬着那个有吃不完面包的天堂。

“生命与死亡之圈”

磨坊所在岩体的左边是由城墙围成的城镇,这是生命之圈;在它旁边是生命之树,上面是新生的叶子。在画布垂直对称侧的黑色圆圈由围观在一起看处决的人组成,那是死亡之圈;在它旁边是死亡之树,它的下面埋着一匹马的骨头。

~剧中剧继续~

剧中,画家的妻子做着繁重琐碎的家务,但她笑容依然,那是孩子带给她的欢乐与满足。她诞下小彼得时,充满了母性之光,画家曾以她为上帝之母的原型创作过《玛基的崇拜》。

而另一位老母亲则满面愁容。她的儿子,那个在教堂广场表达改革想法、宣扬真理的年轻人,昨晚被捕了。而逮捕他的正是昨天白天还曾为他欢呼的士兵。

“我是来向世间放火的,我们有能力控制命运之火,用我们的手”他说。可人们早已习惯了顺从,任由被决定生死。所以那些昨天还热情倾听者却在这个早上辱骂他。

~剧中剧暂停~

画家画外音:“画布的正下方是受指责人的母亲和朋友。”这位母亲与《玛基的崇拜》中的母亲拥有一样的姿势,“她是三十年后的玛基”,她却因为儿子被捕而“彻底摧毁了”。

~剧中剧继续~

被指责的青年头戴荆棘编作的冠冕、赤裸上身,被红衣骑兵当众鞭打。然后他背负十字架,与囚车上的两个犯人被拉去死亡之圈行刑。小镇居民追随着行刑队伍去围观。

当围观行刑的队伍走到磨坊正下方时,背负十字架的人脆弱到无法推动十字架。红衣骑兵把人群中一个叫西蒙的人从他老婆以斯身边带走去帮忙抬十字架。

~剧中剧暂停~

许是背负十字架人的脆弱又或许是西蒙的苦苦哀求让油画收藏家愤怒,他对画家说“他们羞辱我们的身体、败坏我们的灵魂,也就是羞辱了上帝的仁慈和美德。在我们自己的国度,我们竟然落魄到需要去乞求!我们该如何打破残暴统治者的权力?”

画家说:“耶稣诞生、伊卡洛斯落下、扫罗用宝剑自刎的这些时刻都改变了世界,却都没有被人注意,就好像此刻人们都看向西蒙,而不是看向救世主。”而正是此刻一些改变已经发生了。此刻,岩顶磨坊主正看向地上的一切,他停止了风车的转动,而当他再次启动风车的时候,眼神严肃而决定,仿佛做出了公义决断一般。

~剧中剧继续~

行刑队伍终于抵达目的地。

被指责的年轻人被在众脱光衣衫,狠狠地抽打。伤痕累累的他被钉在中间最大的十字架上,两侧小型十字架上是两个真正的犯人。人群中,被指责人的母亲悲痛欲绝;居民们也有些难以接受这血腥场面,但依旧麻木不仁的看着;而刽子手和造十字架的人则窃笑着注视着一切。

【由上可见,耶稣受难故事中耶稣、圣母玛利亚、魔鬼撒旦等一众形象对应的不能再贴切了。而剧中那个挂在钱袋,在行刑时转身离开的黑衣人形象,显然是画家安排的犹大一角,他直奔教堂,在忏悔前狠狠地把钱袋摔在地上。】

十字架上年轻人的母亲救救不愿离去,她悲伤地自语“我能做什么?从我怀上他的那天我就知道,他会给这世界带来光。当他成长起来了,这光给惯例和老式做法带来了威胁,也给那些那些危险的愚昧之人以及那些不信上帝的人带来了威胁。而现在习性和惯例赢了。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这仿佛是对所有意难平之人的发问。面对牺牲无动于衷,就将会有无尽的牺牲,行刑的队伍将无数次从生命之圈走向死亡之圈,无数生命之树将成为死亡之树,受难之路将成为毁灭之路……“我能做什么”,这大概就是画家通过作品的发问与呼声吧。】

十字架上的年轻人死后被葬在磨坊下的岩洞里。而磨坊主面部悲伤,眼中噙着泪水,这是上帝的心痛。夜里电闪雷鸣,振聋发聩,警醒着那些道德败坏、内心麻木的人们。

雨过天晴的又一天,小镇里迷茫的雾气散尽,原野上露出层层新绿,就连死亡之圈也萌生绿意。小镇居民们在草地上围起圈跳起舞来,也许一些改变已经发生……

全剧在《受难之路》画作,由近及远的长镜头中,终。是否感受到勃鲁盖尔在画作中力透纸背的情感,以及他拙朴的引申与虚焦的尖锐:)

 2 ) Mill is still the mill, cross is still the cross.

The mill represents the monotone and speechless life of flemish people inhabited in Flanders, which was occupied by Spain. The cross symbolizes religious suppression they face, even though they believed that people of all religions can live in harmony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The fact that heretics are condamned to be crucified, the humblest method of execution in early Christianity reveals their position in the eyes of their suzerain. Towards the end of the movie, they gathered to dance not with a cheerfull mood. Yes, life is still life as it was.

 3 ) Trip to the museum

The film gives dimensionality to minute details of the painting, not so much in the sense that the characters are given narratives and personalities, but in the sense that they given weight through their endless repetition of the extremely mundane of activities. The shots of domestic life are so especially deliberate, creeping, painterly composed and lit that you can almost feel the body heat radiating off each frame. Oh, and there's a bit of a story which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painting was conceived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work itself, delivered in the only, and extremely annoying, dialogue in the film. Overall, watching this is like immersing yourself in examining a painting for one and half hours, which, if you like that sort of thing, can be pretty great.

 4 ) 莱彻•玛祖斯基作品《磨坊与十字架》观后座谈会纪要

莱彻•玛祖斯基作品《磨坊与十字架》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4年12月27日(星期六)上午10:50—11:2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莱彻•玛祖斯基作品《磨坊与十字架》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义钢、金爱武、唐福蓉、何吉、章勤、蔡玲、赵一宁、马惠洁、朱卉、王犀灵、范大茵、姜希珍(观影者:张培红、任同安、何天华、陈小芳、李克东、姬伯庆、田瑛、翁锡良、王月芳、朱剑云、章毓苏、张征辉、周洪泽、马燕鸣、姜天鸿、朱松法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王犀灵

《磨坊与十字架》这部影片是关于一幅画作本身的“传记”
范达明:《磨坊与十字架》这部影片一直想在影吧安排给大家看,但很难把它插在什么类型片中。这次排在“艺术家传记电影月”来献映,片中出现了画家勃鲁盖尔本人,还看到他怎样在构思创作油画《受难之路》,但它严格来说也算不上传记片,因为毕竟与描绘一个画家生平的传记影片有别,或者说,它仅仅是关于一幅画作本身的“传记”。据资料介绍,这部影片拍摄完成之后,并不是到院线去公映或去卖票回收投资,而是被直接放到像巴黎卢佛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场所,作为艺术史教材供美术界人士与爱好者来观摩。记得我少年时在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绘画组学画画的时候,虞子骏指导就组织我们组集体到南京路新华电影院观看公映的苏联电影《画家苏里科夫》,那就是一部艺术家传记片,是彩色的。当影片把我们熟悉的苏里科夫那幅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展开为现实的真实景况的时候(那仿佛也是画家苏里科夫想象中所目睹的情景,实际历史发生在画家那时代的180年前),看到莫斯科皇宫广场上那个壮阔的临刑车队与群情激昂的浩大场面,曾经是何等震撼我们少年人的心灵!那部影片的印象,50多年来我都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今天这部影片展示的画面,应该说更加宏大与壮阔,也更为凄惨,因为是把尼德兰人民受西班牙异教侵略者的残暴统治,跟描绘耶稣受难的情景结合一起构成主线,故事当然有很大的虚拟想象成分,但其折射出当时西班牙外族统治者血腥侵略与蹂躏周边小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现实历史的针对性也不容忽视。

影片在艺术上、政治上都极有意义,表达的历史观、生活观达到相当高度
王义钢:影片写欧洲文艺复兴后的黑暗时期,描写得很透彻,所表达的历史观、生活观都达到相当高度。影片拍摄于2011年,说明世界上到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电影,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政治上来说,它都极有意义。影片拍摄得如此细腻又如此厚重,完全打入了你的内心。片中强调了磨坊与十字架这样两个标志物,所描绘的磨坊风车的旋转与停止以及十字架的制造过程等,都有象征意义。

历史现实与绘画艺术的象征意义
范达明:当那个银行家即画家的赞助人问画家你如何来阻碍统治者的残忍的时候,画家用手一摆,此时旋转的巨大风车慢慢停转,眼前群众场面的动态也戛然而止,顿时如同一幅巨型呆照,影片在此也有象征意义——不仅是政治上的含义,还有绘画与艺术美学上的含义——绘画就是现实的场景切断了时间运行的纯空间存在,由此外界就呈现为绘画的模样了。
金爱武:这部影片展现了残酷的场景,也描绘了大人、小孩真实的生活画面。我特别感谢范老师选择了如此好的电影。

作为天堂、地狱与世俗人间的三大象征
范达明:有巨大风车的磨坊位于高耸的石柱式山头的顶端,代表了天堂。天堂的感觉是通过磨坊内部陈设的木结构转轮之巨大,以及内部环境别异的空旷感来营造的,如展现了沿巨型石壁所架有的木栈道,布局了深邃黑暗中从侧面角度打来的一束强光造成的光影,还有就是独特的音响效果:磨坊主一步步登上木梯阶时由脚步声所带出的巨大回声等等——空旷感就是这样造成的。而十字架(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丁字架”)作为实施血腥死刑的工具,自然是代表了地狱或死亡的:在片中我们除了看到有把几乎裸体的男子活活钉到十字架上之外,还看到有活埋女性异教徒的场面,包括为包裹的尸体缝裹尸布的镜头。此外,我们看到影片还有意描绘了那位画家的家庭,这是个孩子一大堆的家庭,孩子在母亲换衣时偷窥其裸体,孩子们在床间的嬉戏,以及在餐桌上用早餐等等,对于这个家庭及其日常生活的展示,应该是代表了第三方面的象征,即世俗人间的象征。

左面是生命,右面是黑暗与死亡;影片画面有冲击力,艺术思维很深刻
章 勤:感谢范老师带来这些好片子。今天这部片子,画面如同油画。我觉得原作绘画的画面构成,左面是生命,有带绿叶的树,右面是黑暗与死亡十字架。影片的画面有冲击力,艺术思维很深刻,给人以很深感触,当然一些东西也使人压抑。结合当前我们社会存在的情况,这部影片可构成反思。

影吧:一个在文化艺术上交流、享受的场合
唐福蓉:不知道这里的影吧已经开办快五年了。现在发现了,是通过我的朋友王义钢告诉了才知道的。谢谢范老师5年来的坚持。我们老年人很想有这样的可以在文化艺术上交流、享受的场合。希望影吧一直坚持办下去。
何 吉:范老师费尽心血。现在能保有这样一块阵地真不容易。

在这里看电影,让我学会了对电影和美的欣赏
蔡 玲:原作就是一幅油画,影片色彩也像油画一样非常丰富,我非常喜欢。电影场景和画的完美结合,让我看到了也了解了耶稣的诞生和受难。西方当时非常黑暗,这超过了东方,但他们后来文明的进化却比东方快。我前不久去伦敦很有感受,当你站在街头如果需要寻求帮助时,就会有人来热情帮助。在这里看电影,让我学会了对电影和对美的欣赏。范老师建立的这个影吧平台很好。
范达明:在我们这里,在看了影片回去之后还能写成影评,并且发到豆瓣上我们影吧活动的论坛上的,除了小牛之外,就是蔡玲了。蔡玲还为座谈会多次做了现场记录。不过前一次的记录实在太简略,缺漏太多,我实在没办法做整理来完成一篇纪要。我后来喜欢让小黄来做记录,还有孙凤凤。小黄记录得更详细些,个别字一下子写不下来她就用汉语拼音。但她也常常有事来不了。所以今天就由王犀灵大姐来操刀了。
赵一宁:对于人的思想的提高,通过艺术欣赏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同时在考虑:有关思想的启蒙问题、信仰问题,何时在我们国家也会建立起满足人们人心需求的有效机制来。
马惠洁:我很喜欢看今天这种类型的电影,而且有聚会在一起的讨论论坛。今天有这个机会到这里来,是第一次,我很高兴。

喜欢《一次别离》这样的影片,喜欢这里的影片,关注央视播出的艺术影片
朱 卉:我虽然是刚来的,但对于这里早已关注。此前我在“突围”看影片,听说它要散伙了,我就转到范老师这里来(范达明插;“突围”即使不散,也仍希望你能来这里)。我不喜欢那些所谓的好莱坞大片,我不要看这些影片;而喜欢《一次别离》那样的现实题材的影片。这里放映的影片也很喜欢。当然,今天这部影片,主要是根据一幅绘画作品展开的,我不觉得可以说很多。我对于中央电视台6频道在夜晚播出的艺术影片也是很关注的。
范达明:央视6频道一直有“佳片有约”这档节目,既有影片播出,还有专家评论。近来在每星期一晚上,还开设了“艺术影院”栏目。我注意到该栏目遴选的不少片子,都曾经是我们影吧也安排放映过的。

这部影片美丽之极,艺术的回味无穷,极有欣赏价值
王犀灵:这部影片从开始到结尾的所有场景都是一幅16世纪荷兰即尼德兰的油画,美丽之极。它细腻地描述了当地社会各色人等的生活画面。在恬静、优美的情景中,西班牙占领者却血腥地以反对异教徒的名义屠杀人民。一种强烈的对比在静穆中进行,艺术的回味无穷,极有欣赏价值。

导演珍视历史,珍视艺术,珍视世界文化遗产,拍摄本片是为了向勃鲁盖尔致敬
范达明:今天是2014年影吧活动最后一次。昨天一早我还专门为一些留有手机号码的影友追加发送了短讯。短讯说:“12月27日上午9:00杭州恒庐艺术影吧献映波兰影片《磨坊与十字架》展现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名作的宏大场景,小众免费放映,沙龙精英聚谈,仅此一次,不可错过。学术主持范达明盛邀。”刚才9点27分,接到我们曾经的记录员彭婉寅的短讯:“范老师,我这次还是不能及时到了,我车双号今限号,打车到现在打不上,因为离这里很远,我看时间来不了了,非常遗憾,感谢您邀请!”我读了这个短信很感动,她住在滨江,来这里一趟确实很不容易。我还收到其他朋友请假的回复,说明无论来的还是没有来的,大家都是心系影吧的。今天这样一部很专业化的艺术影片仍然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好评,也让我很欣慰,在座者中都有很高欣赏水平。导演莱彻•玛祖斯基还比较年轻,他花费了巨大的功夫来展现四五百年前一个异国画家的绘画作品,因为他珍视历史、珍视艺术、珍视世界文化遗产,他在影片花絮的访谈中称自己很卑微,而对画家勃鲁盖尔非常崇拜,他拍摄这部影片就是为了向勃鲁盖尔致敬。无奈屏幕上出现的白色耀斑,近三个月来对于我们欣赏这些世界影坛的佳作确实有干扰。今天完了后我一定再作努力,争取明年也就是下周有新的开始。按照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世界文学名著经典的推崇,我们在2015年第一季度将推出“世界文学名著电影汇展”,奉献给来此活动的朋友们。1月份的简介已经发给了,谢谢大家一直来的积极参与,谢谢大家今天的赏光!我们明年见!

2015年1月1日整理 1月6日补充

 5 ) 画家的悲哀

2011年波兰电影《磨坊与十字架》:没有剧情,也没有对话(除了画外音与独白),整部电影纯粹用摄影,构图,场景与事件组成,把勃鲁盖尔名画《行往受难地》给整个拍了出来。形式上已经做到了极致,虽然特效很诡异地出现了抠像不干净以及CG画面马赛克的问题,但是确实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镜头。这种电影就是一种现象,哲学与宗教才是精神内核,无所谓看得懂看不懂,众生相而已,只恐怕画家若是知道自己的画被如此解读,会撩下一句“我没说过这句话”吧。

 6 ) 无题

这是一部伪装成电影的艺术史纪录片。将16世纪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背后的故事影像化,其立意和格林纳威的《夜巡》十分相似,呈现效果也同样不尽如人意。采用了大量CG和真人结合的拍摄技术,《磨坊与十字架》十分忠实地重现了原作的场景,同时也尽量为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建构来龙去脉。但勃鲁盖尔画作中那被“上帝之网”联系起来的细节和人物,到了电影中就成为了零碎而缺乏组织的场景堆砌。这似乎是跨媒介改编所带来的硬伤,一幅画中的元素其关联性是显而易见且富有想象空间的,但放在电影的时间轴中就完全被破坏了。于是这部冗长电影带给观众的信息量,还不及片中勃鲁盖尔寥寥数语的说明,更别提和原作中蕴含的意义相提并论。即使我如此喜爱勃鲁盖尔的作品,也实在是看得昏昏欲睡,唯一的惊喜,或许是勃鲁盖尔的扮演者,竟然是《银翼杀手》里那个说出“Time to die”的复制人。

 短评

服装、美术和摄影精美绝伦,老勃鲁盖尔的名画活了!影片的画面构图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的动静处理十分巧妙。导演以上帝的视角还原了名画《行往受难之路》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揭露了西班牙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被血腥镇压。本片绝对是今年最精美的电影!★★★★★

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静态画背景与动态情节之间尚有空隙间离,一幅画流动成可随时切换的电影场景;包含很多宗教指涉;联想起《被窃油画的假设》;大银幕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幅名画的诞生啊!

14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推荐

这个,谁想写闪回,对弗兰德斯绘画史,对勃鲁盖尔有了解的优先。

19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一般的情节~美丽的画面!

23分钟前
  • 还行

不是我的菜

24分钟前
  • 千山远
  • 还行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完全同意丁一的短评啊~~动态油画这种镜头只有假和做作的感觉

2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类型是惊悚?

33分钟前
  • 人造人
  • 还行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

3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行住受难地,人在画中活。导演利用电影的形式,重塑一幅画的细节,整部电影构成一幅动态的油画,又美又特别。

3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画面如同油画一般

41分钟前
  • =_=秋叶
  • 还行

形式主义...

44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2012-258.画中的电影,电影中的画

47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推荐

还真有幸在威尼斯的教堂中看过,当时就当一部双年展的影像装置满足下好奇心。成为实际的电影对理解力来说容易了通顺了,但也就少了那种现场的交互乐趣。视频装置和实体电影在艺术媒介上甚至语法定义上的差异,也就因此显现。

4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將勃魯蓋爾作品以動態敘述形式分析,畫面確實很古典很考究,但感覺更像BBC拍的科普節目。

54分钟前
  • えす
  • 推荐

看了40来分钟终于战胜不了自己的困意,睡死过去

58分钟前
  • 即将注销
  • 还行

画面太美了

59分钟前
  • 逝水犹可叹
  • 推荐

很立体

1小时前
  • 豆豆
  • 还行

虽然不是特别喜欢,总觉得太刻意和形式感。但是这确实应该是暂时能想到的最好的表现方法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五星;简直是神作!任何一点都堪称完美,独特的摄影手法恰到好处的空间感让每一个镜头都带有生命力。电影以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作品《行往受难地》的创作过程为线索,精美绝伦。毫无疑问的可以收入个人十佳。

1小时前
  • Much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