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玛丽的婴儿

HD

主演:米娅·法罗,约翰·卡萨维蒂,鲁思·戈登,西德尼·布莱克默,莫里斯·埃文斯,拉尔夫·贝拉米,维多利亚·沃特瑞,帕茜·凯莉,小伊莱莎·库克,埃马利娜·亨利,查尔斯·格罗丁,Hanna,Landy,菲尔·利兹,迪维尔·马丁,霍普·萨默斯,Marianne,Gordon,温德·瓦格纳,拉特安亚·阿尔达,比尔·鲍德温,沃尔特·鲍德温,罗伊·巴克罗夫特,Gail,Bonney,Carol,Brewster,威廉·卡斯尔,Gordon,Connell,Roger,Creed,简·克劳利,托尼·柯蒂斯,Charles,D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2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3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4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5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6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3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4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5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6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7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8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9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上帝与撒旦

对于波兰斯基我不敢说我有多了解他,只是从《钢琴师》《杀戮》还有关于他的一些负面新闻里可以感觉出他也是一个徘回于上帝与魔鬼之间的艺术家。
罗曼·波兰斯基,1933年8月18日出生在侨居巴黎的一个波兰籍犹太人家庭里。父亲是波兰犹太画家,母亲出生在俄国,外祖父信奉犹太教,外祖母信奉罗马天主教。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波兰斯基一定是充满着艺术家的风采与智慧,同时他的童年又是战争的洗礼,宗教的约束,一定使得波兰斯基内心充满着矛盾:上帝的关爱在战争中不见踪影,只有恶魔般的屠杀与人们无助的呼喊充斥在他的耳边。此刻的波兰斯基一定会感到痛苦,是应该相信上帝的存在还是面对现实恶魔的无情。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其实也能感觉到这种矛盾的痛苦:Rosemary拥有玛利亚一般的外形,母爱犹如上帝之爱,可是却生出的是撒旦的转世与化生。我们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的紧张与难过其实也就是波兰斯基的痛苦。
当然,作为导演呢一定要在痛苦中做出选择,哪怕是错误的,也依然要选择。于是,在影片的最后,Rosemary选择了照顾自己的孩子:撒旦。这其实也宣告了上帝在Rosemary的心中已经死去了!我波兰斯基选择了撒旦。
是啊,上帝已经死了,虽然我很不愿意这么说。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子的。
只有在乱世与危机之时才会有人们祈祷上帝时的福音,也只有在纷乱与无奈中人们才会投降撒旦的怀抱。在安详的时代里,上帝与撒旦是不存在的,艺术才是人类的唯一精神寄托,也就是说,上帝就是艺术,艺术就是上帝。再换句话说,上帝是以艺术的心态而出现的,用来唤起人们心中的爱。
可是,1965年(电影发生的时代)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的第20年,罗斯福行政之后的30年,美苏关系开始紧张的时刻,在动荡与不安中,上帝与撒旦再次出现。于是人们再次感到了痛苦与纠结。
我恨同意其他人说的一点: 上帝和魔鬼之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上帝不用我们去寻找,我们和他之间是以誓约和无条件的信任为基础的。相反,魔鬼需要我们去找他。魔鬼是做生意的,我们必须和他进行交换。
是啊,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或者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们是应该选择那一面呢?

 2 ) 《罗斯玛丽的婴儿》——恐怖的底色是绝望

罗曼·波兰斯基于1968年执导的这部恐怖片没有任何传统恐怖片惯用的惊吓手段,没有任何灵异画面,而是用极具现实感的长镜头将一个中产家庭解体的故事娓娓道来,通过缓慢堆积的紧张感,以及结尾处简明扼要交代的真相,把女主人公罗斯玛丽裹挟在宗教、家庭、城市中的心理恐惧演绎到极致。

恐怖片向来最能反映整个社会的图景,它能展示不同时代中恐惧的根源,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正处于性解放、反权威的社会呼声中,恐惧的来源开始从战争转向现实生活,转向室内、转向神秘未知之事,《罗斯玛丽的婴儿》这部恐怖片应运而生。抛去宗教和魔鬼崇拜这些元素的遮蔽,这部触及现实恐怖的影片无非讲述了一个普遍性的中产家庭主妇孤苦无助的待产生活,在不断顺从中最终失去身体的控制权的故事。

影片将一个孕妇最基本的困境进行了戏剧化的呈现,一切人物关系和人物动机都可以找到日常生活的对照。在夫妻关系中,罗斯玛丽是那个人全心全意爱着丈夫的好妻子,乖巧顺从,像小孩一样被丈夫对待,她对“家”有着美好的想象,对漂亮大公寓的向往蒙蔽了她的双眼以至于不能察觉种种异常。罗斯玛丽捍卫着保守的家庭价值观,尽管怀孕带来强烈的生理折磨,尽管姐妹劝说她堕胎,但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坚决反对堕胎。这样的家庭主妇形象是具有普适代表性的,他们因为婚姻,因为生育而渐渐隔绝自己与其他人的社交,家庭和孩子不知不觉成为自己与外界接触的壁垒,又因为没有收入,逐渐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权,迷失在自己铸造的围墙中,并最终失去自我。

而丈夫盖伊作为罗斯玛丽不设防的亲人,用利益权衡爱情,妻子的子宫成了他与魔鬼交易的筹码。丈夫看似关心罗斯玛丽,却从不在意其感受,父权的强悍和家庭的秩序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并随意支配着罗斯玛丽的身体和精神。身体上,盖伊劝说、迫使妻子食用味道不堪的毒蛋糕,迷晕后令撒旦上身对其施加粗暴的性行为,对此罗斯玛丽依旧顺从着,仿佛只要施暴者是丈夫,性暴力和婚内强奸就是被允许的。精神上,邻居卡斯维先生大批教宗保罗六世的虚伪时,盖伊在一旁随声附和,毫不照顾妻子这个虔诚的天主教徒面色难堪。丈夫扔掉妻子朋友向她揭秘真相的书,同时三次禁止罗斯玛丽阅读,这样的行为正契合了长久以来通过不许女性受教育的剥夺其权利的传统。

作为妻子,罗斯玛丽孤苦无依,作为母亲,她提心吊胆,身陷绝境。向内求助,一个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丈夫将她出卖给撒旦,向外求助,罗斯玛丽自己的社交圈被剥夺并只能屈从于丈夫的社会关系网,与一群陌生的撒旦信徒邻居相处。罗斯玛丽反感邻居卡斯维夫妇的过度热情,却自始至终没能与他们割裂,这种与陌生人存在密切交往的压力成为潜在的真实恐惧。在少有的外景片段中,罗斯玛丽挺着孕肚艰难穿梭于车流,导演运用视听,夸大了城市的拥挤,放大了城市的噪音,在都市生活中缺乏隐私的绝望感在几个特写镜头中使观众与罗斯玛丽达成了感同身受的一致。

城市、邻居、人际关系也是导演波兰斯基另两部电影的母题,《冷血惊魂》(1965)、《怪房客》(1976)与本片并称为波兰斯基的“公寓三部曲”,都将叙事的主要场景设置在一个城市中的封闭室内空间,利用封闭空间给人强烈的社会隔离感,将人物的社会身份剥离而将其内心的恐惧放大。《冷血惊魂》讲述了一个六十年代来自比利时的女孩在伦敦一间公寓中精神分裂的故事,在姐姐与姐姐情人的关系中,女主角卡洛切断自己与外界联系的电话线,在孤岛中一步步走向分裂。这类异乡人的精神侧写在《怪房客》中也有展现,男主人公被邻居裹挟在公寓前租客死亡的阴影中,太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从而迷失自我。这类恐怖现实主义电影触及人在城市生活中真实的困境与绝望,大量室内场景的使用,部分室外场景也多用于展现主人公的环境与梦境,可见波兰斯基在六十年代风靡的弗洛伊德学说思潮中也做出了自己在电影界的应用。

除去对绝望的刻画,在本片中波兰斯基引入了另一个母题,也就是对传统宗教的颠覆,结尾罗斯玛丽对自己孕育的撒旦之子流露出的母爱,彻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邪不压正的道德观。结合本片的海报,罗斯玛丽抱着撒旦之子的动作与拉斐尔的画作《西斯廷圣母》中圣母的身姿如出一辙,鉴于波兰斯基这张极具反叛和颠覆性的海报,本片也可视以女性对父权的批判来审视,《罗斯玛丽的婴儿》讲述了罗斯玛丽为夺回自己身体控制权所做的斗争。在影片中,罗斯玛丽形象的变化可作佐证,怀孕期间,罗斯玛丽减去长发,衣着服饰的颜色也由开头的明黄色转变为更中性化的蓝色、灰色。这种去女性化的过程可被当作她痛苦的觉醒,也意味着她体验了一次性别僭越的愉悦。激进前卫的造型刺痛着丈夫盖伊,他对罗斯玛丽的短发提出过短暂抗议,但还是纵容和许可了这种“僭越”。女扮男装在历史上从未像男扮女装那样受到攻击,比如电影1930年的电影《摩洛哥》中女扮男装的马琳·黛德丽,在那个保守的年代,这一反叛之举并未引来男性的恐惧,毕竟他们不认为这种僭越可以撼动其巩固的权利。但在《罗斯玛丽的婴儿》的结尾,哄婴儿安睡的罗斯玛丽已被众信徒视为撒旦之母,妻子与丈夫的权利关系倒置,地位从此天翻地覆,母性光辉之伟大,绝大过丈夫这个利己小人的存在。

 3 ) 撒旦的提线木偶——Rosemary

一个人如果交出了自己的身体、行动乃至生命的主导权,任由他人僭越,那么其思想、情感乃至灵魂,也断然没有逃脱他人奴役的可能。

正如片中女主角罗斯玛丽的悲剧一样,虽然她始终没有停止对自身处境的怀疑、挣扎与反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听信母性这个可以自我麻痹的借口,沦为他人精神奴役的顺民,接受了自身向恶的一方皈依的命运。

这与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女性被压迫束缚的情境如出一辙。

而母性,作为一种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原始本能,一种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精神基础,本应简单纯粹,但其往往又被人为地施加了过多的道德阐释和美化,不经意中成为女性向各种社会现实屈服妥协的重要作用力之一。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在身不由己的处境中,通过母爱来完成自我救赎,这或许是众多女性精神寄托、人格保全的唯一出路。这种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我牺牲性质的母性,与我们人类所应追求的神性相去甚远。

通过内敛的影像呈现,波兰斯基在该电影的深层语境中着意将女性与生育摆在了对立的位置上——

年轻的母亲被塑造为纯净素洁的天主教徒,充当着天真善良等美好品质的投射载体;而婴儿,作为女性在众人胁迫下与恶魔结合所孕育的畸形产物,自然也就被赋予了邪恶、堕落、压抑等多重含义。

从整个人类族群的角度看,生育对女性群体来说可以算作一项义务,但更应该是一种权利。罗斯玛丽的权利则被彻彻底底地剥夺了,她确实生育了,不过生出来的却是违背其信仰的撒旦之子。

这种隐含的对立关系通过另一种相对明显且不断激化的对立得以放大——

有孕在身的罗斯玛丽处于弱势,而神秘的邪教徒们却已经渗透进了她的生活,肆无忌惮地对她横加摆布。这恰恰是社会集体对女性个体的影响无处不在、群体意志对个人命运的左右无孔不入的最佳隐喻。

这使得她在电话亭中神经兮兮的内心独白,突兀古怪却又顺理成章。

这部电影中,波兰斯基最聪明之处在于对罗斯玛丽性格的拿捏。他没有将其塑造成一个自我意识强烈、反抗观念鲜明的女权斗士。而是小心翼翼地刻画了一个温顺敏感的小女人形象,再将她一步步推入深渊,其实这更加接近现实中众多逆来顺受的女性典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清楚地发现,罗斯玛丽越来越像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生活的提线木偶,被所有接触到她的人扯来扯去,看似活蹦乱跳,实则有苦难言。她不会拒绝别人,无法坚持主见,意愿不被别人所尊重,即便偶尔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其实也都在提线者的操纵之中。

其丈夫的形象则完全是虚伪和自私的代言人,与外界的异己观念结成统一战线,串通一气,甘愿做侵害自己妻子的帮凶,这种男女家庭关系的展示其实隐晦地加入了社会现实的影射。

电影也没有给罗斯玛丽太多选择的余地,她的反抗终归只是象征性的设计,这句导演没有明说的潜台词,实际上从侧面向电影的受众传递了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性。

————————————————————————————————————

最后吐槽几句题外话……看个国产恐怖片都鬼叫的我表示完全没有被这部电影吓到,为什么?因为这压根就不是个恐怖片啊!应该算悬疑片或者心理惊悚片吧……惊悚片≠恐怖片,和情色片≠色情片一个道理,混用简直逼死强迫症……

 4 ) 一个女性命运的隐喻?

《罗斯玛丽的婴儿》女主后来成了伍迪艾伦的同居女友,又因他与养女宋宜的不伦关系与其分手。她出身演艺世家,一出场也是风华绝代。可和剧中女主一样,还是惨。 电影里,女主一出场就是傻白甜,House wife,美美的人儿装饰美美的家,等夫归。也有感情诉求,希望丈夫不要沉溺于演戏而忽略她。而丈夫呢,像浮士德一样,为了事业,拿妻子与巫师做交换。为何傻白甜被“选中”?一开场,她就吧啦吧啦“我丈夫是个演员,他叫什么什么,他演过什么什么”了,完全摊开。她是以夫荣,于是被巫师抓住软肋,假扮制片人,成功吸附了丈夫。恐怖片其实是心理剧。丈夫和巫师夫妇控制了这个困在家里、没有社会联系的女子。闺蜜们给女子支招、并将老公提出房外,这举动激怒了老公。密友(儿童作家)来家探访女主,也被下蛊,最终暴毙。 这一切就是把女主剥离出社,让她孤立,让她无处可逃。(她最后逃跑的地方,居然是家,这太可怕了,因为她家是最危险的地方)。果然又被困。片子最后,她看到魔鬼儿子,露出慈母笑容(隐喻?),自此被男权社会收拾得服服贴贴。

 5 ) 不恐怖,很痛苦

没有灵异镜头,没有突然出现的惊吓,没有太多黑暗的场景,也没有令人不安的音乐,仅有两次血腥镜头,仅有两次恶魔的眼睛,婴儿也始终未露面。。。Rosemary’s Baby就是这样一部恐怖片。 本来看此片出现在“最经典恐怖片40部”、“最吓人的电影20部”等诸多此类都列里,我以为深夜里一个人看会被下个半死或中途打退堂鼓。然而2个多小时下来,我完全没有被吓到。 我一直对恐怖片并无好感,也没看过多少。看过的最吓人的也只是大卫林奇的《Lost Highway》和《Inland Empire》之类无法明确归类的电影。这次我真的是抱着看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恐怖片去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失望的,因为大卫林奇好歹在一部片子里也会直接地吓你一两次(Lost Highway里的无眉老妖,Inland Empire里的吐血小丑),而波兰斯基则什么也没做。房子和服装都精致唯美,就连邪教成员也不显邪恶,反倒有一种古怪的可爱。 就是在这样一部片子里,我却感到了深深地痛苦,从头至尾,完全喘不过气来。这种痛苦是一位母亲害怕失去孩子的痛苦。Rosemary不过有一个常人看来普通的愿望-让自己的孩子健康的降生。然而,我们和她一样从一开始都被不安所笼罩,进而转向绝望,在快结束前出现一丝希望,最后却终究无法逃脱。片子里,Rosemary是毫无依靠的,关心她的人都死了,活着的都在迫害她,连肚子里的小安迪或珍妮也是个黑色的玩笑。而这所有的人里,伤害她最深的应该是那个冷漠直至背叛的丈夫。我甚至觉得,除去仅有的邪教元素后,该片其实是表现了一位缺乏丈夫关爱的孕妇的恐惧。影片并没有更多的意义,但是导演对节奏的良好把握加上女主角精湛的演技将这种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足够。 唯一的不解来自结尾,不太能确定Rosemary最后对婴儿的态度是什么。而且觉得这个结尾挺黑色,挺滑稽的。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让Rosemary逃出魔掌,来到正规医院将孩子生下,发现婴儿的异常。之后医护人员要将婴儿杀死,Rosemary带着婴儿再次逃离,结束。这样Rosemary就被所有人背叛(不管是邪教成员还是普通人),感觉会悲剧得更彻底。不过也许还是现在的结尾更痛苦,因为我预想的结局里Rosemary还是解脱了的,而实际上她始终未能逃脱这幢噩梦般的公寓。另外,首尾的镜头处理也能很好地呼应。 除开剧情,影片的表演,音乐,色彩,服装,布景也都是相当的完美。其他同期的好莱坞电影,也有很多经典的,但还是能觉察出一些那个年代的味道,而这部则在今天也绝不显过时,实在厉害。 很久前看过《钢琴师》和《苔丝》,并未对波兰斯基有太深印象。最近又接连看了他的3部电影,现实主义感很强的仨人文艺片《水中刀》,搞笑荒诞的《吸血鬼杀手》,再加上这部沉重的恐怖片,我不得不佩服导演对各种题材和风格的把握能力了。


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和这篇影评,请戳我的恐怖片十佳//www.douban.com/note/704435382/?type=like#sep

 6 ) 全天下可怜家庭主妇的缩影

《罗斯玛丽的婴儿》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经典的宗教恐怖片来看待的。但就我看来,这部电影除了宗教意味外,在电影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却具有很强的双重性,让其在宗教意味之外,同时也是一部反映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再常见的普通家庭主妇的悲惨生活遭遇的家庭伦理电影。

在这部电影的表层关系中,rosemary有着一个外表老实,贴心如意的丈夫,然而他实则却是个没有主见,为了个人利益可以完全出卖自己妻子,并伙同其他人千方百计愚弄自己妻子的废物男人;rosemary关系最近的两个邻居是一对表面上热情友善又非常好客,实则把rosemary作为物色好的猎物用尽手段抢夺rosemary的子宫去孕育撒旦之子的,心机城府极深的老年夫妇;而这对老年夫妇更是带来了一群表面对rosemary嘘寒问暖关心照顾,实则对rosemary进行全天候监控控制的老年人。

在电影表层叙述的宗教关系背景下,这些人都因为共同的宗教而盘踞在rosemary的周围。一个个都沆瀣一气,被蒙在鼓里的,只有越来越孱弱的rosemary,以至于最后生下的孩子的被生生夺走。

然而,如果跳脱出宗教的背景,本片所有的人物动机和关系却完全可以跟日常生活对上号,那对邻家心机夫妇俨然就是家庭剧里最常见的心机公婆的样子;而不请自来的那群老年邪教分子也分明跟生活中许多招人烦的七大姑八大叔类似。

如果以这样的人物关系重新梳理本片的剧情,那就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丈夫,在专制跋扈的公婆的设计下,伙同一群心机深重的七姑八叔,一起合伙儿算计了一个愚蠢又软弱的女人的肚子。

个人觉得在把故事背景全部放置在普通生活背景下,本片的恐怖指数远比挂靠在宗教背景下的解读要更瘆人的多,因为这样的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不论是在各类家庭伦理大戏,抑或是各种法制节目中,类似rosemary这种被公婆家骗了肚子生了娃后又被一脚踹开的故事,比比皆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但却都有着这样相似的故事发展模式。其中的女性们,有据理力争的,有哭天抢地的,也有麻木不以为意的。

个人觉得其实比起用宗教背景来衬托恐怖来,将其放置在现实背景下,恐怕还要更加让人浑身发冷一些。

除了一种配角实在是太具有现实代表性外,女主角rosemary本人也非常具有普适代表性。像rosemary这种涉世未深,没什么心机,又全心全意爱着相信着自己丈夫的女人,在现实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若得遇良人,自然是郎情妾意恩爱绵绵,但同样也有很大的概率会遇人不淑,所托非人,于是像rosemary这般被婆家合起伙儿来愚弄算计也是常事。

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家庭主妇的形象,她们因为婚姻,因为孕育,而渐渐断掉了自己与其他人的社交与联系,不知道不觉中,被家庭和孩子将自己与外界包围隔离了起来,于是她们逐渐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权,迷失在自己铸造的四面围墙内,并最终失去了自我。

当在几十年后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很惊讶于导演波兰斯基竟然在几十年前就精准的捕捉到了当代已婚育妇女的生存遭遇,全片没有一个恐怖镜头,全部日常生活场景,却比当下我朝热播的任何一部家庭伦理剧都剖析的深刻和鲜血淋漓。

当然,在国外这样的宗教氛围下,本片的理解还是更趋向于其宗教背景,更别提之后波兰斯基一家惨遭邪教徒血洗的人间惨剧,都让本片在电影之外更增加了许多可供解读的角度。但作为成长的世俗国家的我们,rosemary's baby给我的更多的还是对于一些已婚已育妇女们的深切同情。

 短评

经典恐怖片,少见的邪教题材。没有下三滥的恶心镜头出现,惊吓点却一样很多。节奏把握恰到好处,扣人心弦。米亚法罗出演被迫害的神经质美女,消瘦的脸上惊人的大眼睛相当惹人怜爱。次片上映后,罗曼波兰司基的妻子残遭manson邪教组织成员杀害,孕妇被人剖开肚皮,沾着鲜血在墙壁上写下标语

8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撒旦比上帝差的那一点儿能力就在于他必须身体力行而不会感孕。形销骨立的孕妇,无袖长摆裙和发型充分营造出女主角的圣洁美。毫无惊悚画面,婴儿甚至完全没有露面,但能沉淀出很强的心理压力,足见功力之作。传闻波兰斯基的妻子怀孕时在家中被邪教“曼森家族”成员残忍刺杀事件与此片有关。TANNIS

13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尽管没有恐怖镜头,但里面那种猜疑很要人命!~我害怕听片头的音乐。

14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心理恐怖片的绝佳样本,暗示隐喻和细节无处不在,镜头和用光更是教科书般的存在,构筑出步步为营愈演愈烈不可抵抗的压抑;还有一点就是:以后上哪找米亚·法罗这样神经质的演员啊?有几场戏她那非人的苍白面孔让我觉得她其实才是魔鬼化身...

1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悬念和那种压迫之感实在是太让人难忘了,一直精神压迫到最后揭露结局,虽然没有一个恐怖镜头,但是一口气看下来真是感到强烈的不安和紧张。波兰斯基的整体掌控水准的确太厉害了,全片看下来超级顺畅,毫无处理的痕迹。 9.2分★★★★☆

22分钟前
  • qw0aszx
  • 力荐

恐怖在片外,惊悚在人心。电影并没有用什么血腥暴力的镜头,却着实让我恐怖了一把。真正成功的恐怖片,走的是内心,而不是只搞视觉与听觉的强烈渲染而营造恐怖。波兰斯基是一个靠燃烧胶片来取暖的人,他把自己隐藏在那个虚构的罪恶世界中,用一种冷漠的方式来寻找温暖。

2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这电影让我特别不爽。。让我觉得恨。。

30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流行时代的流行书却能塑造出一部经典片子:一个恐怖的画面都不必要,不过是一群信奉撒旦转世的变态人(30年代的书籍,19世纪末的家族,邪教和巫法:当然,这些Ira Levin可是语焉不详),和一堆经典的隐喻,就将最压抑无助的场面雕琢到浑然天成。母爱给出的无奈结局远超原著跳楼以正天主的轻薄虚假,变成了难得的开放式厚重收尾。拼字游戏的那一段,以及衣橱出柜后的画廊浏览,堪称恐怖片的内涵画面经典。

3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触及撒旦,祸延妻儿。总有一种感觉,现实比电影还疯狂。

3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介电影孕妇就别看了…

38分钟前
  • motongg
  • 推荐

最好的恐怖片就是没有任何恐怖镜头,却让我看完胃里不停翻滚,觉得天昏地暗⋯⋯女主角相当有恐怖片气质

3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7/10。重温,频繁运用通道和门框制造视觉反差,譬如矮小的房屋中介将挡住通道的诡异柜子搬回原位,置于前景的丈夫高大颇具威胁,铺垫了通道后就是撒旦聚会(丈夫也参与其中);罗斯玛丽打电话时脸部被门框遮去,构图重点偏左营造失衡的效果。大胆的剪辑技巧渲染噩梦,提供了丰富信息,隔壁老妇的凶恶抱怨对应脑海中老修女的严肃面孔,梦见游艇上婚戒和衣服被丈夫扒光、裸体的罗斯玛丽转眼间穿上泳装,象征着圣洁和驯顺的女性符号,罗斯玛丽原先质疑天主教的禁欲,主动在阴暗空荡的公寓提出做爱,照镜子露鬼脸把有异味的护身符丢进抽屉,最令她失去精神支柱的是魔鬼受孕之际主教也成了帮凶,随后像一个受审的女巫剪短发惩罚自己,结尾明妮用口水擦地板的刀痕表明她的无助:周围人关心地板胜过关注孕母的痛苦。但除了最后默认自己为撒旦之母,情节略无味。

4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我依然不怀疑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生育对女性的剥夺,对我而言从罗斯玛丽在厨房里笑着说“我有16个侄儿女”时便开始向外渗透的恐惧。女性观察自己受孕的身体,妊娠反应被归为疾病,却视之为自然,周围人陌生化(过度关切)和近乎神秘主义(不能听朋友指导、不应乱看书、服用药物)的对待,特殊地位反而实质性地证明了物化。此时生育功能完全超然于受孕的女性之上。而居住空间的压迫、可笑的沙宣发型、令人呕吐的甜点生肉不过是父权制的外在表现,丈夫也难从中逃脱。直至最后晚宴之前(无法证明是真实事件),从他人的角度叙述这个故事,可以合情合理地说是应付产前焦虑的年轻孕妇。或许这才是真实发生的。而罗斯玛丽最终在面对婴儿时放弃了怀疑,选择成为魔鬼之子的母亲,此刻不仅是确认“上帝已死”,抛给我们的问题更是,“上帝死后又怎样。”

49分钟前
  • Euphrosyne
  • 力荐

直到女主角拿着那本封面写着“Is God Dead?”的时代杂志才终于意识到这是部概念先行的影片。在疯狂的集体无意识浪潮里,是该做一名殉道者,还是一个随从?原著里rosemary选择了跳楼以扬正义。波兰斯基决定不升华她,让她沦为魔鬼一员。女主角太像twiggy了,举手投足都像模特,每个镜头都美到窒息。

54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看片时,结尾卡了,当时想哭啊~~~后来社团重放了此片。然后我带回家给我妈看了,老妈当晚做噩梦。第二天发话:下次多带点恐怖片回来看!

57分钟前
  • cream.cx
  • 力荐

波兰斯基无微不至的通透的用光让MIA的脸上始终笼罩着一层圣洁的芒辉,眼底有海,唇边绽花,瘦削苍白的脸颊嬴弱却不屈,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离奇的情节中有普世价值和足够温情。第三部波兰斯基的电影,每一部都让我爱上他镜头中的那个时代。

1小时前
  • 小岩菽
  • 力荐

没见到婴儿我很遗憾

1小时前
  • mon babe
  • 推荐

人们多半津津乐道于本片激怒了极端宗教人士,从而导致现实中导演妻儿惨遭杀戮的悲剧。其实生活和影片的互为映射还不止于此,主演米娅法罗在现实中与伍迪艾伦长达数十年争夺子女的恩怨,也是如谶言般让人细思极恐啊。

1小时前
  • 狄飞惊
  • 推荐

在这部片子里令我震惊的不是波兰斯基绝妙的导演天赋与风格,而是他作品中百分之一百的黑暗。同比库布里克的大开眼界,虽是类似题材,却没有类似的,这纯度颇高的黑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一直以来排斥波兰斯基是有理的,他的作品并不沉重,但是真的太邪恶了,女人们被害的场面都极其真实可怕。

1小时前
  • 🫀Psyche
  • 还行

结尾的微笑,刻画出母爱。哪怕生了个魔鬼,但母爱依然。怀胎十月,负能量的积攒,在女主狐疑的情绪中,在考究人物站位与光线布置中,充满了未知的压迫感。这压迫感体现在米亚法罗那消瘦苍白的脸,那空洞惊惧的眼。最后,老信徒们的狂欢仿佛在告诉世人,有人信仰耶稣,同样的也有人信仰撒旦!

1小时前
  • 小马.王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