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陆续看完了《老大的幸福》,平心而论,与诸多一味的道德说教和滥俗拙劣的煽情相比已经算好多了,至少老大除了“奉献”之外也不乏小市民的小虚荣、小乐趣和生存的狡黠智慧,让人觉得小人物的真实可亲。从主题上来看,此剧对时下浮躁的中国人来说无异于一贴清凉剂,的确能起到点宁心安神的镇静作用。让我们在世事沉浮中也暂时停下奔忙的脚步问一问自己:幸福的方向究竟在何方?
傅家兄妹个个比老大有出息,却在追寻的路上不约而同地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他们的不幸福恰恰应验了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如傅吉安的孤独,傅吉兆的憋屈,傅吉星的虚荣,傅吉平的功利等,总之,老大的任务不仅是将弟弟妹妹们养大成人而且还要为他们的幸福掌舵,充分体现了“长兄如父”的中国式家族模式。即使老大的幸福最后被弟妹们弄丢了他也毫无怨言,因为我们从来提倡的就是奉献的美德。
我不想在此过多讨论幸福观的多元化标准和家族势力对个人幸福的扼杀,因为即使大家都知道幸福观是多元的它也依然是以多数人的标准为主流的,一是我们历来将非主流视为异端另类,二是即使承认非主流的合理性我们依然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并且往往以爱的名义将其扼杀,这样的事太多了以致麻木。因此,当以“奉献”为宗旨的老大的幸福观遭遇傅家兄妹(主要以傅吉安为首)的主流幸福观之后,结局无疑是以强势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顺理成章。尽管强势并不代表幸福,而强势往往代表着胜利的结果。
由此扯出了老大幸福的最大障碍——孤独症患儿乐乐。谁为乐乐的幸福埋单?如果在西方社会,答案不言自明。而在中国,老大显然无能为力,之前还可以死乞白赖以兄长的身份照顾到吉安集团,可当吉安也成了别人的刀下菜,老大想守住自己那点小幸福可以说难于上青天。
绕来绕去,只好以婚姻为代价将梅好卖身给夏家来为乐乐的后半生买一份保单,这是此剧最大的败笔。无法理解一个现代企业家夏锦达却秉持着封建的愚孝思想——为母亲娶妻,而夏母的择媳本质却是以利己为原则,尽管为了弥补夏锦达的智商,片中又不得不牵强附会地说明夏的选择并非没有爱,但毫无说服力。除了跟踪试探之外的无聊手段就是在厨房里吃饭时的一个三围特写。
从现实逻辑来看,现代企业家与农村妇女结合的概率几乎为零,如果夏想客串一个慈善家,那么他完全可以选择延期给傅吉安一个喘息的机会,或者用捐赠资助的方式帮乐乐看病都未尝不可;如果是出于对贤妻良母的需要也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梅好也不会是最佳人选。依夏母的自私原则,她怎么会让夏家背这个大包袱?夏锦达在这件事上的表现与一个现代企业家的身份极不匹配。傅吉平既年轻漂亮有资质并多次表达过奔波太累想回归家庭的想法,对她来说做一个贤妻良母不会比做钢琴教师更难。
这样的安排除了说明夏母的自私和夏的脑残之外还透露出浓厚的男权思想,即时下许多人的奇谈怪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中国人从来都逃不开这种简单的两元思维模式,事实上,首先,干得好和嫁得好是相辅相成的,夏梅之恋这种王子灰姑娘的现代版童话只是编剧的无奈之举,如果女人每天不好好工作却沉湎于做这样的白日梦,那比范伟被赵本山忽悠更惨;其次,从个人角度而言,职业妇女的幸福指数往往要高于全职太太,这个和家庭经济收入无关,而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认可度有关;第三,从家庭稳定性角度而言,双职家庭相对有比较独立的个人空间和各自的职业目标,避免了双方悬殊过大,女人成为附庸最后被男人抛弃又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另外,职业女性知道赚钱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不会一味挥霍或敛财,即使遭遇婚变也可以避免死缠烂打,容易找到理性的解决办法。第四,其实真正的幸福应是既要干得好也要嫁得好,职场奔波角逐难免疲累,加之不正当竞争,白领女性独身群体的扩大(如辛雯)和一些人(如梅好之类)变身为“婚姻暴发户”的个案给很多人以误导。
其实单从性别比例来看,中国依然是男多女少;但从区域分布来看,农村男性居多,城市女性居多,这是中国人性别不平等的生育观和“养儿防老”、“人丁兴旺”等观念决定的,再从结构层次来看,则白领女性多于男性,究其原因,可能目前中国重死记硬背轻动手能力的考试制度更适合女性,还有就是工业化都市化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女性生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女人天生属于都市”,她们更能适应系统化、流水化的现代管理模式。中国人的婚姻法则:A男找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剩下的D男和A女结合的概率是0。中国人对男人“吃软饭”的接受程度远不如女人做二奶,即使名正言顺也会为人所不齿(李春平的遭遇就是例子),其实这也是男权思想的另一种表现。
梅好本属弱势颇令人同情,却因这段阴差阳错的姻缘让人不得不去质疑这个女人混乱的爱情观,究竟是“有奶便是娘”的婊子哲学还是真的相信什么狗屁爱情?如果说傅家兄妹借幸福的名义扼杀了老大的幸福,梅好则是借母爱的名义来掩饰自己的伪善,大喜之日便将乐乐这个“拖油瓶”甩给了老大,足见在她的潜意识深处都认为乐乐妨碍了自己与夏的幸福生活,与其说她成全了乐乐和老大的缘分,倒不如说乐乐成全了她与夏的缘分。
但问题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如果让老大与梅好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俗套,且削弱了老大“奉献”的意义,乐乐的命运必然牵系到善良的人们对弱势的关怀问题,于是,只好牵强附会地将梅好伪善化、将夏母自私化、将夏锦达弱智化,最后达到为乐乐的后半生埋单的目的,这就是善良的中国人以牺牲自我和漠视个人幸福为代价的所谓“善举”,将很多人的生活逼到了“苦熬”的境地,只好到幸福健身操里去寻觅幸福的毛毛雨,而我们则为此沾沾自喜,大唱颂歌,认为一切都“妥了”——只有妥协才能了断——中国人强大的造词能力中包含着非凡的生存哲学。
类似的关于小人物的片子无一例外都会遭遇此种尴尬,区别只在策略的大同小异,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用语言的狂欢化处理遮蔽了对逼仄的生存空间境遇的观照,《高兴》则用歌舞视觉狂欢来取代对农民工境遇的深层探究。中国的作家编剧们其实挺不容易的,只能在市场与体制的夹缝中费尽心机,苟延残喘,此外别无它途。否则,有碍“河蟹”,不予通过,《蜗居》便是例子。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谈“幸福”又红极一时的电视剧过去并非没有,回想起来,只一眨眼的功夫,《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都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电视剧播出后,能够引得意见纷争,导致观众们忍不住纷纷讨论起何为幸福这样的严肃的伦理命题,甚至引得为数不少的网友在网络上先睹为快之后,要求央视停播最后一集,希望导演重拍结局,《老大的幸福》恐怕是前无古人了。
伴随着电视剧播出过程的,是人们关于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内容是什么等问题的争论——这些问题似乎注定充满分歧,于是有人说,幸福是多元的,各人有各人的幸福。这样的说法初看倒也没错,兄妹四人不就是把自己的幸福强加给老大,才让老大陷入不幸福的吗?可倘若真说要尊重幸福的多元化,那电视剧恐怕也拍不成了,因为老大到北京后不就在矫正四人走火入魔的幸福观吗?倘若真是各有各的幸福,只消说上一句,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幸福不幸福,所有关于幸福的讨论便都成为一种多余。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还认为讨论幸福是一件必须的事情,那么认真看一看《老大的幸福》,多少能给予一些启示。
“老大”的幸福
有一种讨巧的说法,说“老大的幸福”就是“老大”的幸福——后一个“老大”取很大的意思。若果真如此,我们可得好好探究一下“老大”的幸福都包含着些什么,因为傅老大说了,他“差个头,差长相,差文化,差学问,就是不差幸福……四十七岁,四十七年,幸福从未离开过”。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状态。当然,有人会说,老大的幸福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此概念为鲁迅所创。特此注明,以防被指抄袭——老大进城的滑稽样是观众在消费穷人,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仅仅批判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远远不够。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毕竟是生活世界中的小人物,如果老大的幸福观是错误的,那什么样的幸福观才是正确的?老大的幸福观倘若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自欺欺人,那感动我们的又是什么?
老大的幸福,最明显处的体现,首先在于仍可以存有对于故乡、亲情的深深眷恋,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你们幸福我就幸福”。家庭、血缘是最自然的伦理关系,生活在传统伦理关系已经七零八落,一时半会又无法重建新的伦理关系的现代世界,我们很难不羡慕老大的幸福。但如果我们从老大的这种源自具体亲情的幸福中抽象出来,就会发现老大的幸福是指向人的幸福,而且指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同他们和谐相处。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老大的幸福》,我们可以说,被迫入京的老大,一刻不停地协调着自己与他人,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这种幸福是如此纯粹地指向人,以至于从人与物、或者说人与财富的关系来谈论幸福,会被略有失真地贬低到如此一个低位。我们想想老大在办公室里找职员们想彼此认识沟通,却被当成了异类和被嘲笑的对象;或者只要想想老大到辛总监办公室做助理,两人相对而坐却一言不发给老大带来的尴尬,就明白与人交流、唠嗑,与他人“处得好”,对于老大而言是多大的幸福。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乐乐,一个自闭症儿童,唯独能与老大进行简单沟通。如果老大的幸福指向弟弟妹妹的幸福,那么弟弟妹妹的幸福在老大看来又应该是他们指向他们周围人的幸福:夫妻关系要处理好,邻里关系要处理好,同事关系要处理好……如此一来,幸福便摆脱了物,指向了人。所有的物、甚至出于本能的欲望满足,都不是幸福的必然因素,所以傅老大对自己的行动是这样理解的:要么是“挺高尚事儿”,要么是“我现在办事,差的不是钱了,是意义。”
剧中为傅老大设定足疗师这一职业,堪称独具匠心。足疗师的劳动对象不是物,而是人本身,老大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满足与否,是直接从客人身上可以得到反馈的。因此,也许我们也应当说,老大的幸福也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劳动的基础之上的。
“众人”的幸福
这里讲的“众人”, 分为两个层面,但无疑都是在讲绝大多数人。一是,前面讲了老大的幸福,不能不讲讲故事里别人的幸福,尤其是四兄妹的幸福,因为其中格外有趣的是,四人自一登场就处于一种不幸福的状态,只是在当时,这种不幸福尚未爆发以致酿成危机。四人皆是无意识或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所欲求的幸福永远不会来临——做了副处的要升正处,演了太子的要演皇帝,他们只能处于痛苦和无聊的永久摇摆之中。
即便如此,他们仍毅然决然要带走老大,与其说他们强加给老大异己的幸福观,不如说他们要在老大那里得到某种补偿,无意识中潜藏着一种希望,希望由老大来代替自己完成这一已对之无计可施、永远无法实现的幸福,至少希望这一代替的过程能够延缓幸福破灭那一刻的来临。这群典型的生活在大都市失去了祖辈英雄气概的“布尔乔亚”们,打着幸福的名号,归根到底是试图逃避自己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如果说傅老大与梅好的结局不那么圆满,那么傅家兄妹们的结局又过于圆满了。
老大对于弟妹们的幸福而言是重要的环节,但他的介入最多只能使得他们保持在一种暂时和谐的状态,但这种和谐绝非解决性的和谐,人们对于何谓幸福仍然一无所知,充其量只是能让弟妹们停留在一种无需做重大选择,无需决断的状态中。即便真如电视剧中如此圆满,老二还是要东山再起,老三下基层还是接着做干部,小四的剧本最终没有撕掉,一切看上去只是重来一次。
“众人”的第二个意思是指电视机前的观众,似乎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他们一边在批判着弟妹们强加幸福观于老大,一边又做着相同之事。当他们不满意老大最终没能和梅好走到一起,他们也就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日益红火似乎提醒我们,看电视与读书已经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接收信息的方式,前者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而后者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这样说来,看书这一形式是通过人的意志将书作为对象,而观看电视的形式则是通过它的无限播放将人作为对象。然而电视剧作为一个自足的文本常常却不以导演的规定和意图与观众们联系,每当此时,观众们就在电视剧中寻找熟知的自己,并且因为这种观看形式而更加如其所是。
在这个意义上,《老大的幸福》所引发的“幸福”是什么的讨论,因为观众和电视剧的特定联系,而成为了某种深刻且普遍的“症候”。
“幸福”在哪里?
当明月对梅好说,“我觉得你现在特别幸福。”梅好说的是, “我幸福吗?”在整个电视剧中,梅好大概是唯一不知道幸福的主要角色,哪怕是虚假的幸福,比如别墅、处长、大款,即使明知不是真正的幸福,但至少他们自己还把这些当成幸福。
梅好在幸福观上是没有语言的,从未听她说过幸福的条件,她对于幸福,似乎和乐乐一样,也处于自闭状态。但乐乐的幸福是爸爸,直截了当,所以,在实现幸福的同时也开始逐渐获得语言。然而梅好的这句疑问句永远是疑问句了,直到最后,梅好还是认为老大是一个最美的梦,仅仅是一个梦。
她是这个原本可以完满的故事中唯一一个不幸福的人,反讽的是,这种不幸福是通过一个最幸福的形式表达出来:几乎是灰姑娘与王子一般的婚姻。丈夫是富翁,深受婆婆喜爱,同时儿子也有干爹照顾,似乎生活就要这么美好地展开了,但梅好仍然是面无表情,疑虑重重。如果幸福是一个整体,那梅好就是那个拥有了整体的每一个部分,但却无论如何不能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为整体的人。在幸福的问题上,试图自杀的梅好与乐乐同样没有语言,这个语言也许注定了必须要由老大来赋予,但老大如同十好几年前一样,放弃了女人而选择了孩子。
全剧最后一个场景,老大的手机铃声似乎又一次想起,联想到每一次老大要上火车,来电话就走不了,于是人们猜测还会有续集。有无续集尚无定论,但傅老大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无需怀疑是一种重复,不仅在放弃女人选择孩子这一点上。十好几年前,他养大弟妹们如同自己是泥土,这当然不意味着让弟妹们与自己一模一样;这一次事关幸福的再次照顾,也只是作为中介,而非强行推举自己的幸福观。如前所述,倘若这些“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幸福,他们一定会回老家再请出老大:同样的事情无论反复多少次,如果发生在生活中,恐怕是没得选择;倘若是如此想象性的解决一直循环在电视剧中,情况恐怕就不太妙了吧。
作者:林凌 来源:21世纪网
原文地址: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30/xNMDAwMDE3MDgxNA.html
幸福就是毛毛雨
在见识过赵本山的脑血栓后遗症,郭德纲的婊妹,周立波的打桩模子以及小沈阳的苏格兰打卤面之后,终于确信,最对我胃口的,还是范伟的,温情。他实在是一个异常牛逼的喜剧大师。他其实不是在演,因为丝毫没有演的痕迹,那是源于生活的点滴,是最最真实的流淌。这一点,从他的《耳朵大有福》就可见一斑。
好好笑啊
好剧一枚。
今天新闻说 之前以为都60-70的人看。 没想到80的很多人也很爱, 亲们你也是80后么?
比什么乡村爱情故事的高很多啊
妥了 妥了 妥妥的了
我就是稀罕范伟~~~~~E2
笑比哭多
范蜀黍离开了本山大叔,自身光芒喷薄而出!
范伟多么聪明,脱离了本山集团后,路越走越远了,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不错...就是整戏的范伟太突出了...对手显得太溥了点.另外就是有某些剪辑再好一点就有完美了..很深刻都步戏...把社会上最常见的几类生活都给包含进去了.
难得能坚持看一电视剧,感人归感人,扯淡也太扯淡了点。
结局很喜欢,生活每天都在上演悲喜剧
这部剧很温情,没有夸张的搞笑,没有狗血的煽情。剧情来源于生活,传递着温暖与感动。范伟的演技恰到好处,孙宁的表演丝毫没有美女光环。
原来这就是幸福
41集版。结构简单了一点,细节处理不到位
剧情真实性算不上有多强,人物设计也并不丰满,但是笑点与泪点却很有感染力。相信除了60、70后喜欢看之外,80后也会喜欢看,因为前者在剧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后者在剧中找到了上一辈的影子。孙宁剧中人物和演员本身差距显著,范伟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妥妥的。
当所有人都自觉不自觉的在这个价值观缺失,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里迷失自我,郁闷焦虑的时候,这部作品很现实很温情也很应景,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幸福人生。本山大叔为首的东北帮的毫无营养的所谓艺术表演充斥市场,商业化庸俗和脱离群众让人审美疲劳和厌倦。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幸福就是得到你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