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2006

HD

主演:刘松仁,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英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1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2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3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4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5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6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13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14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15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16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17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18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19东京审判200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东京审判200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当时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为首的中国法官在3月20日飞抵东京《大公报》记者肖南负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全程跟踪报道,战前相爱的恋人和田芳子与他相会。在宴会上,肖南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动和欢欣,却预感到此行必定多艰难。审判终于开庭了,中国代表团遭受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整个法庭不赞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多数。面对各国法官们的偏见与刁难,中国法官和检察官们与他们斗智斗勇,克服了对美国法律不了解的种种不利因素,在庭审辩论中取得了上风。最终法庭是否能将东条英机等臭名昭著的战犯送上绞刑架呢?白首相知重访切·格瓦拉的人生之路神探夏洛克 第一季股疯两杆大呲花铜牌巨星医生的假日吹响悠风号第三季迷失第五季胆小别看宇宙追缉令国语丑角爸爸张震讲故事之归宿余烬2016森冤Jose与虎与鱼们2020韩国版长空之王来电狂响亿万第一季铁石心肠2019远方牧场美国恐怖故事:邪教第七季老虎田鸡粤语致命邮件:2001 美国炭疽攻击事件友罪一条叫旺达的鱼我的失忆男友2003引狼入室 (国语版)超能造梦第一季黑板丛林包袱日记2024弹道遇见女孩的感觉封神英雄榜一泡而红2011窒息家庭第二季怪奇秀李察王三世长相思1947磁路丰收

 长篇影评

 1 ) 东京审判

2006年历史战争记录片,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该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为首的中国法官在大国利益主导的势力挤压下,奋力突围,终于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个战犯送上绞刑架。重温伟大的历史时刻。

导演和演员都走心了。在保持很强纪实性的基础上增加一条虚构故事平行线来增强观赏性,几个配角都大放异彩,所谓男女主角倒是表现平平,但也完成基本的穿线功能。主要是这个主题本身就值得一拍一看,不但看了一部电影更看了一段重要的历史

 2 ) 《东京审判》——见证国产烂片对历史和电影艺术的侮辱

作者:赫连定

 
我怀着极高的期待,看了《东京审判》,结果是,我再一次见证了中国电影人的弱智。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就这样被糟蹋了。看完这部烂片,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比中国足球更令人厌恶。中国足球至少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可以让你在茶余饭后发泄一下,而且基本上是还是较具娱乐性的。但中国电影,却使你感到一种深切的失望。

这个电影的问题在哪里?整个影片在概念上是模糊的,是非上是模糊的,对抗上也是模糊的。它反映的是法律,但是却是对法律的一种侮辱。中国法律同仁究竟是在和日本战犯交锋,还是在和其他国家的法官对抗?电影一开始就似乎给出了答案:中国人是在和盟国的法官对抗。梅法官的全部精力都是在与美、英、法等帝国主义法官斗智斗勇。给所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对日本人的审判是一个假象,全片反映的是一个中国法官如何在合议庭(或者叫盟国审判委员会)内部争取主导地位,它要表达的主题不是控诉日本侵略,好像是在控诉美英帝国主义的排挤和压迫——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毛时代了。

真的很荒唐,我们可以把这个电影的故事精华,缩小到一个具体的案件上来:一个罪犯要被判死刑了,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内部意见不一致,其中一个法官,也就是我们伟大的梅大法官,非常希望把被告判处死刑。于是他不余欲力地说服其他法官,甚至采取了逼宫似的手法要挟其他法官。

且不说这在法律上是荒诞的(负责说服法官的是律师或检察官,是经法庭调查而被采纳的证据,而不是某一个法官),即便东京审判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事件,审判结果代表的不是法官个人的意见而是其所属国家的利益。中国法官只是十一个法官之一,事实上他无法主导本次审判。而他的理念及其出发点,似乎是没有悬念的,那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一定要使用死刑。这个信念,并不是随着审判的进行而逐渐产生的,而是一开始就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从真正的法律意义上说,即便罪大恶极如东条英机和松井石根,在未经审理并宣判前依旧是无罪的,法官绝不应当有那种事先的倾向性,而我们伟大的中国法官,却抱着一种“严惩”的固定思维而来。这种预先存在于头脑中的判决结果,最后“果然”影响到了刑罚的适用——你能说这个审判是很伟大的吗?

庭上的戏,虽然从时间上来说足够充足,但却是一个浮肿的典型案例。检方对日本战犯进行着一种机械的盘问,不是用证据,而是用感性词汇来控诉。出庭作证的证人只有三个,非常单薄,而且该三证人的证词均不被被告承认。除此之外,法庭没有出示任何证据以证明战犯们违反了国家法或是日内瓦公约(甚至都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比如说政府文件、往来电文、其他的证人证言、其他日本罪犯的有罪供述等等。

法庭戏一直是美国这种法制国家的电影的热门题材。对我们这种五千年悠久人治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说,既遥远又过瘾。我们中国导演大概是受到了美国类似电影的影响,力图把整个法庭戏拍得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但是问题是,导演只学到人家美国电影的皮毛,精髓没有学到。因为作为一个专制国家的愚民来说,显然他既不懂法制的精髓,也不懂电影的精髓。所以整个电影始终沉浸在一种刻意营造出来的空洞无力的“紧张”气氛中。

作为被告的战犯,几乎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完全是一些木偶。除了用弱智的语言回答一些弱智的提问外,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性格特征,没有任何的机会让观众了解。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罪该万死的人,经过了多余的审判,居然还有人不愿意使用死刑,结果终于被来自中国的梅法官摆平了,OVER!

更使人忍无可忍的是,导演意想不到地安排了一段无聊到极点的感情戏桥段。就这个愚蠢桥段本身来说,无论如何去蔑视和攻击它,都不过分。就好像一个拼凑出来的廉价肥皂剧。中国导演的低劣素质和低级趣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中国导演导演看来,莫名其妙的三角恋好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少的。中国人拍了三个版本的《南京大屠杀》,除了一个基本没有故事情节类似记录片风格的外,另外两个都搀杂了大量的感情戏,而且谈恋爱的都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好象如果不这样,就没法交代南京大屠杀的来龙去脉一样。中国的导演永远不懂的,在这种题材中,加入爱情戏桥段,是多么的突兀怪异,多么的令人反胃。

有工夫去写三角恋,却没有时间去表现那些战犯的历史罪恶——他们无疑罪大恶极,但他们是东京审判的主角,他们的内心究竟是怎么样的?面对由战胜国组成的法庭,他们究竟有怎么样的感受?面对人类良知的拷问,他们又有怎样的震撼或冷漠?面对无可辩驳的证据,他们又有怎样的内心世界?面对最后可能的极刑,他们又有怎样的忏悔或顽固不化?面对不仅仅是亚洲其他国家而且包括日本国民在内因为战争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他们又有怎样的真实感受?这一切的一切,电影都没有丝毫的表现。

对比一下美国人在四十年前怕的《纽伦堡审判》,看看人家严肃和娴熟的表现手法,中国导演难道不应该羞愧吗? 一部烂片,就这样对法律、对历史、对电影艺术,来了一个极大的侮辱。

原文:http://www.bullog.cn/blogs/JACKYzhang/archives/144648.aspx

 3 ) 审判的是人心

一向不喜欢看历史片,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片子,太沉重,太血腥,也夹杂了太多的狭隘的民族情感。但是这部片子却以一个干净严肃的法庭来为我们呈现那段无法磨灭的历史,通过对国际检察团与日本战犯及其律师团针锋相对的辩论,以铁一般的证据证明远东大审判结果的合理性和历史真相的不容否认性,尽管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更让人信服。

影片以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战败分子的审判为主线,穿插了两个不同身份的日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不同看法,为我们揭示了当时日本国内不同势力的对华态度。

如同梅汝璈所说,战争这个怪兽,不仅摧毁了生命,荣誉,国土,也摧毁了热血和理想。日本年轻一代在对大东亚圣战和东英条机政府的顶礼膜拜破灭之后,陷入了绝望与迷茫中,日本向何处去,自己的未来又如何是每一个日本青年所忧虑的。在绝望中,大多数人选择把责任推到战胜国身上,这是当时日本国内比较激进的思想的代表。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在当时的日本,也有一些民众对政府在侵华战争中的暴行感到不满与忏悔。在影片中,我们也可看到这样的一个代表人物----山口正夫。作为参与日军侵华战争的一员,尽管手上也沾满了许多中国人的鲜血,但是,我们认识的更多的是他对这次战争的不满以及内心强烈的忏悔。

曾经有人说过,历史是一种完结,我们不应该纠结于过去,而要立足未来,把眼光放长远,用实力向曾经侵犯过我们的国家证明中国并不是好欺负的。是的,当前我们所要做的是求发展,但是已发生过的一切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事情的完结而改变。未来的中国想要变得强大,我们就必须记住我们所经历过的苦难,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相互交融,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似乎已经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心理上,如今甚至出现了许多亲日份子。这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敲醒了警钟。

 4 ) 理智与情感:从《纽伦堡审判》到《东京审判》

理智与情感:从《纽伦堡审判》到《东京审判》

passionfly

     2006年的9月,注定是纪念和追忆的时节,“9.11”事件五周年,“9.18”事变七十五周年,美国国耻日接踵而来的是中国国耻日,上苍似乎在冥冥之中暗示人们,对于战争的反思与感慨,纵亘历史,横越国界。

     电影《东京审判》的上映,无疑给这样的时节更增添了浓浓的秋意。《东京审判》,一部以法律为主题、再现历史、弘扬爱国的主流电影,却得不到公共财政名正言顺的支持,流落到民间以市场化运作,却又险些在法治缺失的电影产业中因资金筹措不慎而翻船;《东京审判》,一部投资巨大、明星云集的大片,几经周折终于摄制完成,却因牵涉国际时局和政治稳定,涉嫌煽动民族仇恨,而迟迟未得审批公映,直到一年后四小时的样片被删减成一小时才终获上映,而在票房成绩斐然并受到观众肯定之际,许多院线却仍在犹豫和观望。这样一部电影的传奇式经历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中国电影人在权力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如履薄冰、如走钢丝;融资时如孙儿,受审时如媳妇;唯求剧本能得保全、影像能见天日;其艺术之多艰,其世态之炎凉,此案可见一斑。

     话说回来,同情归同情,虽然资金困难又被删减,但对电影的本身的评价及其内容主题的思考却容不得降低标准和感情用事。要评价《东京审判》这部电影可以有各种参照,比如和时下国内外的商业电影比,和国内的“主旋律”电影比,和类似题材的文艺片及艺术电影比等等。

     首先与商业片比,总的说来,《东京审判》在制作的观赏性和商业运作的层面,是在努力追赶国外的商业大片。比如历史和法律题材选择的看点、国际化演员班底和明星阵容、悬念和节奏的把握、摄影和视频剪辑的效果以及背景音效和音乐等,无疑这些与国内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相比,观赏性明显加强了。但是如果真跟国外顶尖的商业大片比,该片又明显有失分量不足,用导演高群书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炒白菜”。比如支线的故事性很差,几乎是象征性的情节和场面,叙事不够流畅和集中,几个人物的纠葛很零散,过分依赖旁白,而旁白又显得很官腔,比不得摩根•弗里曼在《肖恩克的救赎》和《百万宝贝》里旁白的感觉。支线不仅单薄而且跟主线没有交叉,梅汝璈在支线里只是个看客,这又直接导致主线暴露出重复和枯燥的弊病,前伏笔后照应的悬念和豁然开朗的效果也就不明显(比如“保密”宣誓与片尾的投票、向哲浚的“秘密武器”、大川周明的疯癫也没有下文而转成了不远不近的旁白解释等),举证和反诘本适宜在支线中先予设计,然后在庭审中再现照应,结果片中却成了间隔着新闻短片和旁白解释的一次次开庭,几乎沦落为带音效和镜头跳跃的纪录片。商业法律片的灵魂就是“悬念”和“节奏转换”,悬念没做好就是致命的缺陷。再比如跟外国商业大片比,该片几乎没有外景,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历史商业片的灵魂就是“猎奇”和“时空感”,全篇自始至终没有当时中国和日本老百姓的群众场面,也没有今天两国年轻人和老人间交互的反应,这就大大降低了观赏性,远比不上《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拯救大兵瑞恩》的时空感。

     导演高群书自称《东京审判》中是牺牲电影而保全历史,也就是说该片很多地方失却观赏性是为了再现历史原貌,而不作艺术性的夸张和情节增删。那么,我们就不能单从商业片角度指摘其不够好看,而还要从历史剧、文艺片的角度审视其得失。然而,总的说来片中明显体现出了导演国籍的主观倾向,而且抒情的成分多于思考。这便违背了历史片的中立和真实原则,也大大降低了其思想高度和历史内涵。比如从法律的角度而言,法官和检察官在审判期间是不得单方面接触的,而片中多次展现中国法官梅汝璈和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私下饮酒、聊天,甚至法官直接责怪检察官起诉和举证不力,这都有损中国法官的形象和尊严。再比如,刑事诉讼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而导演却把约瑟夫•季南检察官的慷慨陈词放到了最后,以此作为影片的高潮,感染大家反对战争和不人道,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大大降低了英美法审判程序的正义感和公信力。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如同真正中国“主旋律”影片中的一边倒“镇压反革命”式的庭审,高群书至少在《东京审判》中给了日方辩护人广濑一郎少许的辩护时间,也给了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自我辩护的台词,总算是给“阶级敌人”留了一口气,好让导演继续有靶子来鞣、让观众继续来泄愤。也许有些愤青看到这里会指责笔者是不是“胳膊肘往外拐”、“替日本鬼子说话”。可是请你们想一想,片中出庭指证日方的日军军官证人田中隆吉,不是也被日方辩护人斥责为“胳膊肘往外拐”、“你是不是日本人”吗?在被民族情感冲昏头脑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用理智来反思自己,是否会犯日本人犯过的同样错误?

     其实,稍微冷静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战争受害者的中国人自己,我们的哀怨和愤怒已然不绝于耳,倒是更想听一听日方的辩护词。就好像自己被人打了,就特别想问个所以然,而不能不明不白的就把对方干掉,仅仅报仇了事;而是特别想让他自己来评评这理:到底是为什么?怎么能这么不讲理!你的理论是什么?只有问明白了这个,知道了根源,才知道如何根除,如何防患于未燃;也就知道了如何防止我们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安心。显然,不管三七二十一,仅仅把日本人干掉,是不能达到上述效果的;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没准哪天纳粹的思想会从我们自己的脑子里滋长出来,然后杀掉了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拍二战战犯的庭审片,艺术家和史学家们应该超越同盟国的感情、立场和成见,而更多地使用法学家和哲学家的思维,去寻求战争、屠杀、灭绝人道背后的道德准则和正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是二战战犯庭审片的《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相比,则高下立现。

     “纽伦堡审判”(1945.8-1949)是二战结束后依据苏、英、法、美签订的《关于控告及惩处欧洲轴心国家首要战犯协定》(伦敦宪章),在德国纽伦堡成立的由4国法官组成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首要战犯进行的审判,此后由美国国内文职法官对不同级别的德国战犯相继进行了多达十二轮、历时三年的审判。“东京审判”(1946.4-1948.11)则是由11国法官组成的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的审判。这两次审判确定了国际战争法上战争犯罪的内涵,并且确立了追究战争犯罪个人刑事责任的新原则。1946年至1950年,经过联合国大会确认,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将这些原则编纂为“纽伦堡原则”。电影《纽伦堡审判》就是根据历史中的纽伦堡第三轮审判(对德国法官和司法官员的审判)改编而成,该案的真实法官是美国俄勒冈州最高法院法官詹姆斯•布兰德,影片中为著名演员斯宾塞•屈塞(Spencer Tracy)饰演的海伍德主审法官(Dan Haywood),他以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另外,该片还成功塑造了首席检察官泰德•劳森上校(Tad Lawson),首席辩护律师汉斯•鲁尔夫律师(Hans Rolfe),主要被告德国法学家恩斯特•詹宁法官(Ernst Janning),以及支线中出现的德国高级将领遗孀玛莲•德烈奇(Marlene Dietrich)饰演的伯霍特夫人(Madame Bertholt)。该片摄于1961年,片长三个多小时,编剧阿比•曼(Abby Mann)以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使该片成为法律电影中的经典作品。该片与《东京审判》最大的区别在于,首席检察官泰德•劳森和首席辩护律师汉斯•鲁尔夫之间的实力和笔墨是相当的,甚至辩护人最后成为了主角,他的演说口才和辩护魅力几乎征服了整个法庭。而主审法官海伍德则是一个中立的旁观者,直到判决时刻他的审判魅力才爆发出来,他在更高的层次上和被告德国法学家詹宁较量着法官的公正性,而这才符合法律庭审的公平和角色定位。

     《纽伦堡审判》在剧情中选取了一个绯闻死刑案、一个智障绝育案,两案都是纳粹德国《种族净化法》实施的结果,当年的主审法官是否对其审判负有个人责任呢?辩护律师提出了以下主要辩护意见:(1)当年的案件判决公正,法官有理由认定被告确有不正当性行为和智障;(2)对智障者施行绝育手术在美国亦有先例(赫尔姆斯法官于巴克诉贝尔案1927);(3)主控检察官在法庭播放集中营残酷屠杀录像与本案无关,而且有碍公正判决应当不予采用;(4)德国法官对大屠杀没有知悉和过错,不应由个人承担国家责任(5)在被告詹宁出于良心和自责当庭认罪并忏悔之后,辩护律师居然不仅没有缴械投降,反而奇迹般的反客为主,指责美国军火商、签订《苏德友好条约》并参与瓜分波兰的苏联、与希特勒签订宗教协定的罗马教廷、曾在绥靖演讲中称道希特勒的丘吉尔首相等都应当承担战争责任……这最后的反诘彻底击溃了主控检察官,让观众出乎意料地情绪大转折,实属全片高潮。影片的结尾,是海伍德法官惊人的公正定力赢回了法庭判决,此时正值苏联兵临柏林,美国军方对海伍德法官施加了政治压力——要求对德国官员从轻发落以争取德国民众的支持一致反共。而海伍德法官顶住了政治压力,坚决地依据案件本身案情,判决詹宁等人全部有罪入狱。而被告詹宁当年正是因为顶不住希特勒的政治压力而做出了轻率的判决,海伍德法官公正的司法判决赢得了被告詹宁的尊敬。影片最后海伍德法官坚定的背影盖过了辩护人掀起的高潮而再次将剧情推向了顶峰。

     《纽伦堡审判》中控辩双方同等水平的公正角力、抗辩式的庭审制造出了巨大的张力,使得案情跌宕起伏,观众的情绪也随着悬念的一再加剧而一步步推向高潮。同时,支线的情节也可圈可点,伯霍特夫人出于维护死去丈夫的荣誉,极力影响海伍德法官对德国人的看法。通过伯霍特夫人我们可以看到战后德国民众的普遍情绪和心理,夜半街头一曲深情的《Lili Marleen》,几乎把每一个观众的心都融化了,可是,却没有动摇海伍德的判决。矛盾的剧情让观众心里五味杂陈,同情与正义感交织,化作了深沉的思考……

     思考什么?思考罪恶,我们自己的罪恶,而不是别人的;思考正义,永恒理性的正义,而不随立场和情感变换。这便是《东京审判》所不能企及《纽伦堡审判》的地方。倾听敌人的声音,反思自己的罪恶,坚定公正的判断,以直报怨而非以牙还牙,确是知易行难。每当网络上发起废除死刑的讨论时,那些理性和人道的声音往往被激进和冲动的叫喊淹没;每当讨论起日本人的纪律、团结、勤奋等优秀民族性格时,谈论日本的文学、音乐、电影等优秀文化时,却被很多愤青冠之以日本走狗和汉奸;甚至叫嚣着要扫平日本,灭绝日本人,而这与当年希特勒灭绝犹太人,日本人灭绝中国人的理论和情绪又有何分别呢?《东京审判》诚如导演自己所言是一部展现中国人气派的历史片,然而,更多的只是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少了中国人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纽伦堡审判》超越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立场,然而启发的是全人类对自我命运的审视,对道德、理性和正义等价值观的再发现。

     我们再以此来反观《东京审判》中日方的辩护,片中主要列举了以下观点:(1)律师提请法庭庭长回避,全部法官资格均受质疑,本案应交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审理;(2)本庭以“胜者为王”的原则审判战败方履行公职的国家公务员,没有合法依据;(3)松井石根的“亚洲大家庭,中日兄弟论”。(4)板垣征四郎的“一贯坚持和平、撤军、停战论”,出兵东北是因为东北混战、民不聊生;(5)东条英机的“生存自卫论”认为,日本政府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程序行事,1941年7月26日海外财产被冻结后,日本为了生存只有战斗,因此实属自卫战争;中国政府发动军民抵抗才招致被杀戮,应由中国政府承担责任;而日本以国运相赌、以失败告终,战败责任不关天皇也只应由日内阁及首相承担,但发动自卫战争在道德和法律上均没有错。

     我们不妨对其仔细分析,首先“东京审判”的确在法庭的组成上更接近第一轮纽伦堡审判,而不同于后十二轮审判。但如果是国际审判,理应由交战国以外的其它国家法官组成审判庭,战胜国的确应当回避,这样的国际审判才有公正性可言,否则的确有“成王败寇”报复性清算的嫌疑,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轮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在程序上都没有做到完全公正。由于得不到公正的国际审判,日方则退而求其次地要求交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审理,即类似后十二轮纽伦堡审判。这样做看似降低日本国格、有损日本主权,其实非常自洽且合理。因为在美国这样的普通法国家,任何审判都将以先例的形式成为美国的国内法,日方的主张其实是要求美国用其国民待遇的公正性来审判自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美国想趁机报复战争中的敌人,则可能使美国国内的法治秩序毁于一旦,这种代价美国无疑是不会付出的。这就恰如罗尔斯打的比方,“正义”就是让甲来切蛋糕,而再由乙来选哪一块。其次,松井石根和板垣征四郎的理论可以归结为“功利主义政治观”,也就是日本实施对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控制,对亚洲有好处——可以结束那里的战乱、解散无能政府、兴建公共设施、改善人民生活、抵抗西方压迫等等,从经济学上分析,高效的政府取代无能的政府的确是一种效率改进。最后,东条英机的“生存自卫论”其实是对控方“人道和平论”最强有力的反诘,因为他与人道主义理论站在了同样的基石上,说白了就是:“我杀人,是因为我被人杀。”也就是说发动战争和抵抗战争的理由其实是一样的——保护人的生命。如果任何国家可以以保卫祖国的旗号杀死入侵者,那么日本就有理由以保卫祖国的旗号杀死企图扼杀他的人,不存在谁比谁更加人道。

     凭心而论,面对日方的如此反诘,作为一个理智的人,一个公正而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该如何回答他们呢?我们在把他们送上绞刑架的时候,如何能让他们心悦诚服呢?东京审判的11位法官在誓词中说:“我们将没有畏惧、倾向和偏私,只凭自己的良知和最大理性的判断。”他们做到了吗?我们又做到了吗?我们总纳闷日本人为什么不忏悔自己滔天的战争罪过;却从来没问一问自己,他们为什么至今还要去参拜靖国神社呢?我们总纳闷日本百姓是不是因为新闻管制而对历史愚昧无知;却没有问一问自己,我们今天的电影为什么还要受到审查?为什么一个《东京审判》的上映却如此艰难?我们总说美国在911之后还冥顽不灵,不懂得反思自己反而还加大打击别人;可我们在918之后反思过自己吗?为什么同被西方列强殖民的中日,同是二战废墟的中日,他们每次都崛起,我们却是无尽的内战、腐朽和落后呢?我们总是在用马列主义对人而用自由主义对己,在双重标准中自得而不自知;我们总是在愤怒的风暴中不经意地掠过了地震的根源,把责任推卸给外界而不拷问自己的内心。

     二战以后,世界法学界新自然法学重获生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政治观念再一次受到世界舆论的唾弃,简单切除式的社会治理方法再一次被反思。在《东京审判》的最后,梅汝璈法官说:“不用死刑我们如何才能保证挑起战争的人不会死灰复燃?判决是为了让死去的人能得以瞑目和安息”,这只是狭隘的人性和朴素的情感;在《纽伦堡审判》的最后,海伍德法官绝然相反地说:“依据政治信仰而杀死孩子,似乎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我们的国家至今还在叫嚣着为了保卫祖国、为了生存!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恰恰能体现出这个国家代表的根本价值——为了苟活而不择手段!请问,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今天,让世界注视这里吧:正义、真理和每个人的价值!这才是我们代表的价值!”我想,唯有如此高屋建瓴的声音才是真正振聋发聩的,也唯有如此深刻的自我反思才能让刑柱上的罪人真心悔过,这才是人类超越情感的理性的光辉。

2006年9月18日于北京

 5 ) 东京审判:不过又一部国产片

东京审判,是二战后的一段重要历史,这确实是电影的好题材,但可惜的是,这部备受赞誉的电影并没有给我们过于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它不过是又一部平平的国产片。

我们先仅仅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东京审判》。双线式的结构,主线是梅法官等人在法庭上的抗辩,支线是小记者的同学一干人为代表的日本普通民众对战争态度的差异。前者是表述的重点,后者嘛,主要起点升华主题上升人性之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作用。但效果如何呢?副线对主线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如果我一剪子将所有副线情节全部咔嚓了,只要再找个能让梅向二人喝酒唠嗑的地方,对影片主题没有丝毫损伤,相反,还能使情节更加紧凑,更加突出。然而加上这段后呢?导演想要表达的所谓人性和所谓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云云,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根本就表现不出来,或者说表现得非常片面,这部分中,没有一个人,全都是导演按照自己的臆测在那捏出来的符号:你,就是一极端分子,专门使坏;你,就是天真善良;你,就是要痛心疾首……每个人都彻底单向了。纯粹单向了还不行啊,却还想表现复杂人性,又只有那么短的篇幅,导演本来意图的讨巧,结果完全成了败笔,别说摊上个完全不会演戏的某人,就算找来年轻演员中比较会演的刘烨,照挂不误。

这段即使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会承认是败笔,那么我们看看主线,主线就真的那么完美吗?主线的视角是梅法官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推进。我承认,虽然东京审判题材很好,但其真实过程并不比我们听到的结果令人畅快多少,其繁杂反复是不太好表现于影象之上的,而影片表现得也确实只能用中规中矩形容,没算有太多纰漏,但几乎找不到什么出彩的段落。先是开庭前排座次,然后是开庭,接着就是一个一个部分,战争开始时间,溥仪对质,南京大屠杀,vs板垣,vs东条,死刑辩论,我记性不好,应该没有大的疏漏,糖葫芦式的叙事确实应该,但现在的糖葫芦,上面有的是山楂有的是葡萄有的是苹果,而这部电影,显然还停留在平均分配阶段,除了最后的死刑辩论给予了一定的重量外,其他段落几乎是平均分配,一两个回合倒还可以忍受,4、5个回合完全如此,就有点平庸的味道。再看片中的表现,进入审判阶段后,几乎每个场面的模式就是提出指控,鬼子发难,我军联合友军力挽狂澜,这跟事实是否一致令人怀疑尚且不说,即使场面表现我军失分,导演也必在稍后的观众表现(审问板垣一段)和判决结果(南京大屠杀一段)为国人扳回来,不过这一扳再结合前面的劣势,反倒给人感觉是逻辑混乱。更重要的是,无论哪一段的审判,剧本都没办法给人以激烈的对垒感,往往是刚刚拉开个架势,这颗糖葫芦就吃完了,得,收工,咱们赶下一颗,我倒不是说时间不够,我都怀疑,即使给他足够的时间写一场戏,他能否将戏写得引人入胜。该高潮的地方,没快感,无所谓的地方瞎煽情。

OK,看到这里,必有板砖飞来,高帽落下: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历史!无论电影拍得怎样,我们都应该去赞美之!

对不起,这样的论调我看得多了,既然不愿意从电影角度讨论,OK,那么我们来看看电影之外的东京审判。可以说,如果从电影之外来看,这片子就更糟糕了。从我已经掌握的史料来看,东京审判尽管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次胜利,但实际上在麦克阿瑟不愿意过分削弱日本实力的考虑下,大批在战争中犯下重罪(我眼中的的战争罪一是策划战争,二是对平民和非武装人员的杀戮)日本军人逃过了起诉,而这些,在电影中仅仅一笔带过。整个审判过程,远不像上面我写的电影中那样总是力挽狂澜,相反,中国屡屡因为国力弱小、法律经验不足以及最重要的证人不足而困难重重,电影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困难,但电影中所表现的梅法官所承受的压力与其实际表现得内容之比,实在令人莫名,实际上,我觉得梅法官现实中的压力比电影里只多不少,但电影的表现太乏力,为了在电影上长劲,即使局面不利也要表现成我们反败为胜,即使欧美法官皆有对日本人的袒护,但在片中也成了和我们的铁板一块,这,使影片看起来相当的幼稚。

梅法官是一个爱国者,但更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智商的法律人士,但编剧的功力使其变得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开头戏中的争座次,我不懂具体的国际法规定,但至少从后来影片表现的法律审判过程中来看,座次和审判时候影响力的大小并没有直接联系,这样来看,梅未免过于意气用事。不答应就不玩了,这样的表现不仅不能体现梅的智慧,反而有可能会助长国人不按规则做事且引之为豪的作风——看,大律师也是如此。有人要提到巴黎和会时候顾维钧的不签字,但麻烦您比一下,两者利益可比吗?万一因为梅的意气用事而中国人不得占据大法官之位,其对结果的影响和这座次之争比,孰轻孰重呢?另一个就是结尾,梅对同僚的死刑辩论。这一段本来是显示一个编剧笔头的最好机会,可惜,不仅平淡如水,而且还有个大bug:印度纵然是佛教发源地,但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的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怕是连在中国的零头都不如,可编剧居然让梅和印度法官大谈佛教,虽然印度教中也有转世的观念,但两教分野实在不小,编剧大人,你别拿自己的智商来侮辱梅先生的智商好不好?哪怕你将纽伦堡审判对纳粹的严办和这次的宽松比也好啊。

我承认我的话讲得比较刻薄,但这是因为有人坚持要用这电影当成严肃史料来看,拜托,想看通过看这部电影了解东京审判,您还不如多读读西祠上冰冷雨天的文章呢。如果抛开这些,电影本身还是可以一看的,只是题材给它带来的血统优越并不能让它本身的质量上乘多少,不过还是无数水平线之上的国产片中平庸的一部。不要怪我苛刻,美国人仅仅一起谋杀案,就可以带给我们震撼至今的“JFK”,而跟这部题材类似的《纽伦堡审判》也拍得非常精彩,我们的苦难远比他们深重,我们只是要求不低于他们的反思,有错吗?

 6 ) 好题材拍出了烂电影!

看完了《东京审判》,原来以为这部片子一定是非常精彩的好片。说实话看过之后觉得失望,这部片子甚至不如一部三流的法庭辩论片。如果不是审判日本战犯,这种片子我压根儿不会去看。感觉那些狡猾、凶狠的日本人在法庭上简直是呆若木鸡。而我方的辩护律师一个个慷慨陈辞,根本就没有激烈斗争的感觉。简直就是我方律师的个人秀,期间还穿插了儿女情长的莫名其妙的情节。简直就是2006年第一大烂片。我看过一部美国片《判我有罪》,人家这种片子都拍的精彩绝伦。法庭上的辩论让人感觉紧张的缓不过气来,《东京审判》这种片子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是失败的一部电影! 本来很好个题材,却一点创新都没有,接近于流水帐的叙事方式,相信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电影要这么拍都能成所谓的“大片”,那么满地都是“经典”了。其硬伤有多处:1.几个中国人,在国际上表现得很牛的样子,使外国人折服,于是由衷地佩服中国人,并最终取得胜利。这种情节也不知看过多少遍了。2.现在的编剧也不知怎么了,不管什么片子,都非要加上点爱情,还往往是那种无疾而终的爱情,一个为救另一个而死,反正两个人肯定成不了。3.敌人阵营里肯定有顽固派和转变派,顽固派就顽抗到底,死不悔改。转变派就在内心深深第谴责自己,甚至不惜以死谢罪。4.敌人肯定是狡猾的、狡辩的、死不认错的,但最终再好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肯定要失败的。 这样的电影,注定被遗忘,其票房基本靠行政性指令和团购支撑,两个小时的片子结束了,狗血的爱情故事+爱国主义诗朗诵演讲报告会结束了。如果说这只是一部烂片,也就算了。我一辈子看过的烂片不缺这一部。问题是这部片子的名字叫东京审判,如果叫爱在东京什么的,我反应也就不那么大了。全片看完,我不知道东京审判历时近三年干了些什么,所有国家如美国、英国包括蒋介石政府在里面的作为在哪里。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而一直遗留到现在。日本天皇如何逃避审判(这是远东审判的重点仅用了一句旁白一带而过),而事实上当时的主控官是想将日本天皇也加入到战犯中,美国和日本达成了什么协议。对日本的审判是不彻底的,这也是现在日本军国主义还存在的一个原因。我也知道两个小时的内容涵盖不了那么多,可你至少可以有个角度描写一个重点吧。你都有时间三角恋,你没时间说这些? 再往后,就让人不耐烦了。发现导演也就一愤青而已,连庭审的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开庭伊始,首席法官威廉面对辩方律师的回避请求,一脸的气急败坏,还得靠咱中国的梅法官去说服教育。对于任何一名职业法官来说,讲究的是规则、事实和逻辑,不可能如此的情绪化,设若果真如此,那么他真的没有资格做这个法官。总之,这段情节一下子就降低了东京审判的庄严性,让死难者受辱,导演似乎在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有一些日本人至今不承认东京审判的结果。朱孝天和林熙蕾的出现,更是不伦不类。昔日的F4帅哥怀抱中弹林MM痛哭那场戏,真是够虚假。看来高导演还是适合拍些《火星花园》之类的青春剧,至于这些深沉凝重的历史题材,就不要沐猴而冠了。 比较NHK电视台等日本推出的同类影视节目,《东京审判》太肤浅,太情绪化了,根本没有面对历史事实所应该具有的冷静和理性。一段最惨痛最屈辱的历史,居然被拍成这样。情节支离破碎,完全自说自话。像大多中国电影一样,不能很好驾驭内容庞大丰富的历史题材,还不如看记录片! 没有饱满、细腻的故事人物情节做铺垫,整部电影的情感大而空,痕迹太过着重明显,就像高高的脚手架只四只细杆子撑着,显的底气不足,但为了能惹人注目只能骚首弄姿地扭摆。能被糊弄的热泪盈眶的也就是咱中国家里的观众了。试想,这样的电影若是让欧洲人、美洲人来看,能打动人家么? 就这部电影而言,国内电影对战争的理解仍然还停留在狭隘、肤浅的爱国主义和大汉民族主义层面上,没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升华。还是多学学欧洲战争电影吧。 有些媒体把导演高群书捧成了民族英雄,对他借钱拍摄《东京审判》津津乐道,却忽略了影片本身的浅薄和狭隘。借钱与资金短缺不能成为拍摄烂片的借口。如果纯粹是商业娱乐片倒也无伤大雅,但影片题材如此厚重,它关乎每一个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体认,而且影片居然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而自居,如此就不能对这部影片抱以宽容了。 看完电影,使我有个不厚道的想法,导演把国人都很关注的题材作为自己进军电影业的机会,甚至是为票房服务。我宁愿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拍摄与制作的过程缺乏经验和严谨,或者水平与功力不够。但是结果实在叫人遗憾。 影片频繁的“切”经常使整个画面变黑,坐在电脑前的我尚感觉不舒服,足以想象坐在超大的银幕前的感觉,影片的导演让我想起了以前家里那台在换台时没有画面停顿功能的电视机。 但导演似乎并不在乎观众的感觉,频繁的切换似乎成了他的杀手锏,在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就一“切”了之,使整部影片极为散乱。像曾江审问那个小偷的时候,本来就是两个人对话,虽说距离太远难以采用正反打,可也不至于在这之间加上明显的切换啊,画面黑过之后出现曾江的镜头,我还以为他又要询问别人了,没想到小偷先生还要慷慨陈词。 更严重的是,导演不只是在讲不下去故事的时候进行切换,在影片情感马上就要到达高潮的时候也要来这手,在英达扮演的律师提供九一八事变证据后,本来可以将被告无言以对的神态展现出来,让人解解气,没想到导演只是给了对方一个不到半秒的镜头,然后匆匆切走,似乎生怕观众为英达的精彩陈述而叫好。 旁白 记得徐静蕾在说到她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来信》的时候,发现电影的旁白太多了。虽然我对徐才女的导演水平并不是特别认可,但很认可她的这种感觉。电影之所以为电影,就是因为她要用光影讲故事,而不是旁白,像《阿斯匹林》那样的作品简直就是朗诵MV,根本不能称为电影。王家卫的电影有时会有旁白,但你可以感到那旁白确实是电影人物心中所想,而不是编剧和导演硬加上去的,这就是用旁白为镜头服务和镜头为旁白服务的区别。 说到《东京审判》,以上二者皆谈不上,基本就是在不知道怎么表现的时候用旁白顶上。影片中在有旁白的大多数时候,除了空镜头就是和旁白内容不大相关的镜头,让人完全感觉不到这旁白是谁说的——如果我理解得正确的话,应该是梅汝璈说的吧?可在旁白中讲到“在东京没有欢乐”时,画面上却出现了梅汝璈在酒馆欢笑的镜头,难道旁白中的话只是梅汝璈说给别人听的煽情话语? 情节 一个那么好的题材,却在整个过程中难以显现出戏剧张力,不得不说是编剧的无能。 在我国许多近代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呆板到虚假的台词,这已经为广大中国观众见怪不怪。《太行山上》是我近期见过的最为明显的例子,我在看到一些将领说话时,总在怀疑影片的编剧是不是弄到了一本中学生的近现代史课本。而《东京审判》的开始部分,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对中日战争的回顾,也显然犯了这个毛病,难道那些编剧平时说话也都用那种历史教材似的语言? 除了台词,影片在许多关键情节和细节的处理上也难以令人满意。比如,在梅汝璈说出想要自杀的念头之前,影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铺垫,还没让观众感受到他的难处他就想要自杀了,不得不令我对曾江所说的“懦夫”评价表示赞同。 再有,很明显,影片中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的支线情节是非常失败的。在美国电视剧中,多线发展往往是制胜法宝,但中国的影视剧制作者们往往不谙此道,总是把一些支线情节弄得很滥情,让人见之生恶。本篇就是典型的例子,煽情的失败让人很难对剧中几个人物产生感情,白白浪费了我比较欣赏的曾志伟。而最后朱孝天抱着女友呼喊和痛哭的时候,我没有剧中人那样的伤心感觉,只是在奇怪他为什么不赶紧找医生。 梅汝璈最后说服各位法官的戏本来应该是影片的高潮,但却成为了影片另一大败笔。整个劝说过程就像是一个和被告有瓜葛的陪审团成员在游说其他陪审员,而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个法庭的公正性,就像开始时日本方面辩护律师所说的那样。我自然不是汉奸,但我对这段台词产生了质疑,因为我感到它的情感成分太多,缺少理性的思辨色彩,这段台词中国人也许能够接受,可外国人呢?他们相信自己国家的代表会被这样一段话而轻易说服吗? 所以,当主审法官最后一张张唱票时,我完全没有看《十二怒汉》等待一只只手举起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而当主审法官在说最后一张票会“决定一切”而后又故意停顿时,我不禁想到了《幸运52》里李咏公布答案的神态。 最后旁白响起,说到每个法官“永远都不能说出自己的投票”,我想起了影片中在处理梅汝霖投票时明显的“亮票”举动,感觉这是导演和编剧在扇自己的耳光。 而最后的宣判只在字幕中用“七名战犯被处以极刑”一言带过,为什么不让法官一一念出他们的名字,配上每个日本战犯当时的表情?我们费了半天劲为了表现什么?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片尾用字幕,实在是最简单的选择,毕竟像《鬼子来了》那种由黑白变彩色的神来之笔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

 短评

那个。我坐在她身后。她就在我前面。特殊的电影。与电影无关。

3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难得看一部历史题材片,也许是不怎么深究的原因,我对这方面的电影都有某种难辨的是非力。我倒觉得此片感情厚度渲染的刚刚好,对历史的还原与控诉都是情理之中的。比如某些义正言辞的辩护最让人内心沸腾,总之挺不错的。

4分钟前
  • 推荐

居然很好看,湿了有木有!

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好端端的庭审戏,硬是被日本一家人莫名其妙的伦理剧搅得稀烂。也许导演是想模仿《纽伦堡的审判》房东太太家的设定,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大时代的掠影,但是效果很尴尬。真正重要的信息反而用旁白一带而过。这段历史配得上一个更好的电影。

10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看这个的时候还在上学,对这段历史在影片之外就有了解,拍的现在看来一般般,但对我来说,光看到名字就让人流泪。

15分钟前
  • ᥫ᭡້໌
  • 推荐

国人应该看的 雄辩的口才 宏大的气魄 责任心 刘演得很好

17分钟前
  • donglao
  • 力荐

这种主流历史大片只要能从虚假中找出一点真实来就不错了.整个片子开头不错,后来人物稍微显得有些高大全,刘松仁确实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去,但是整个片子看起来还是主流教育意义多些。或许这样已经最好了,可惜太正经的片子已然看不进去,何况还有诸多娱乐之人出镜,故而看完也没能留下清晰印象

21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可以看到创作的诚意与厚度 可是这种主角都还没出来 所有命运和基调都签著好了的主旋律 真的没啥意思 科教片不是科教片 观众也根本不在乎主人公的命运 是创作理念的失败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太刻意...太用力...

30分钟前
  • 某茶君
  • 还行

是对日本的审判,也是对中国的羞辱,更是整个亚洲的辛酸耻辱。当时的国府全靠几个受过英美教育的法官和检察官个人的情感和能力,在美国人的手掌心儿腾挪出一点点余地,才得以遮遮羞。全体法官检察官,除了中国人和印度人(英国的傀儡),都是欧美老牌帝国主义殖民者,他们在亚洲殖民地上犯下的罪行都不比日本人少,所以日本战犯和辩护律师才会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用来为自己辩护的强盗逻辑正是从欧美殖民者那里学来的,明明得了真传,还要被老师审判,当然委曲。如果中国法官真的退出,这场审判就彻底成了一次西方老殖民帝国惩训亚洲新殖民帝国的分赃会议了,将全无合法性和正义可言,所以盟国必须要拿中国来当点缀。这是梅大法官以退出相要挟时仅凭的一点底气,相当悲哀,相当惨烈,可惜这片完全没get到,光会学着纽伦堡跟着英美白左喊反战口号。

33分钟前
  • 高玉宝
  • 还行

那时候因为我们疲弱,只能任人宰割,连最终审判时,因为是美国人打下的,也无太大的发言权。这是历史的教训,这笔血债会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这段历史越是了解,越明白什么叫做“深仇大恨”。只有国家富强,中国人才有尊严,正因为我们遭受了许多苦难,才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如今日本首相菅义伟上台后又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人也从未向中国道歉,所谓的中日友善不过是利益交换,是假道德,日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野心、冷血、凶残从未改变。如果说美国人是流氓的本性,那么日本人则是禽兽的本性。铭记历史,努力奋斗,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欺压,只有强大才能立于不败。

35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力荐

如果不是题材原因,我真想打“较差”

36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只能说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

40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中国第一流的导演抢着拍所谓的商业片,中国第二流的导演又拍不好真正的艺术片,这就是《东京审判》的尴尬。感觉最好的是两个老外主角的大段英语台词很精彩。梅汝璈最后一段文明与人类的说辞也不错。【武大】

41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有点像记录片,朋友看的时候一直在玩手机.说听着就可以了.全是长镜头.

44分钟前
  • Andy
  • 还行

非科班出生学新闻的高群书导演,成功的驾驭了这一史诗题材的影片,这给非科班有志做导演的孩子们无疑是种振奋。

47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在一些关于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的片子里,表现中日民众的微妙关系副线往往会有点粗糙尴尬,这部虽然将战后日本人的几个典型心理融入到副线的一个小家庭、小酒馆中,但依然处理得比较粗糙。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挡主线的厚重和审判现场各个剧角色的魅力。

48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推荐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看来日本还是不懂这个道理。军国主义的豺狼即便被打掉两颗牙齿依然丝毫不买账。小平爷爷说他们那一代人没有那种智慧,所以岛争的问题暂且搁置最好。如今,可惜我们这一代人要令他失望了;他所期盼的智慧决策终究没能出现。(ps 英达顿挫的英文发音不错呃 -3-)

52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还行

非常不错,但有必要说,用中国人来演日本人是最大的败笔,看着谢君豪,曾志伟这些熟悉的脸真的很难进入角色。

53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朱孝天是影片最大的败笔……

56分钟前
  • Toum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