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间

HD

主演:索海拉·雅各布,黛博拉·卢库穆娜,Mathieu Longatte,斯维娃·阿维蒂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浪间 剧照 NO.1浪间 剧照 NO.2浪间 剧照 NO.3浪间 剧照 NO.4浪间 剧照 NO.5浪间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拥有过便意味着将不再失去

〈The Braves〉译为浪间,Margot和Alma这对好友在巴黎排演着一出关于纽约的戏剧,戏里有千山万水的跨越,现实里是近在咫尺的分别,戏里从巴黎到纽约,女主角找到了自己,现实是Alma的生命从闪亮到熄灭,而Margot终于学会了独自划船。

戏剧里Margot需要达到的情绪境界并不有那么容易抵达,且Margot本是Alma的替补。Alma因着身体状况越发不好,不得不弃演,期间Margot边安慰好友全剧组都在等她并陪着对台词,边在调整自己进入更贴合的舞台角色状态。

现实和舞台之间,Margot的情绪产生了叠加效应,一边是角色中,独自一人到海的另一边,千难万阻都挡不住的是来自纽约的精彩与自由;一边是人生中,Margot抓着好友Alma的手不放手,一路逆着命运狂奔,是那些能清楚被彼此看见的时光在带着她们走。当Margot在现实中累积的脆弱、忧伤沉淀为坚定时,她便也在戏里真正穿越了那片海。

Alma终将离去,Margot接受了这一切,也在失去那些好时光时清楚地确定过去将在此刻被封存,而“拥有过”是谁也拿不走的。戏里女主角在纽约找到了自己,便知这种“到达”意味着一部分的不再失去。

剧终时,Margot沉浸地完成了这次表演,走下舞台迎接她的是真实的往后人生,而她此刻想学会独自前行。

 2 ) 我们共享了梦想,灵魂,生命,和未来。

27岁的玛戈和爱玛是一对逐梦演艺圈的姐妹,她们一起试镜,想成为舞台上的巨星。但就在爱玛为第一个主角准备的时候,她的肿瘤恶化了。身体不允许她继续排练,而作为替补的玛戈必须克服困难和友情的挑战,替代爱玛站上舞台。最终玛戈收获了爱情和事业的成功,完成了表演,但却永远的失去了她的朋友。

整个电影的故事其实有点老派,但精彩的事导演使用的拍摄手法也是老胶片。极高的噪点和不太清晰的画面,配合复古的色调,整个电影又迷幻又有一种很老式的美感,分不清这到底是不是来自现代的故事,也因此这样的故事也变得有味道了起来。很多的光影下照亮的两个女孩子的脸都特别动人,这也是整部电影最为闪光的部分。

电影的中文名字来自最后的一封信,也是最戳泪点的地方。爱玛说,她们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了一切,她不会真正的离开,会变成阵阵波浪,永远在玛戈的身边。这是一种源于友情的浪漫,两个偶然相遇的女生因为共同的梦想和对梦想的坚持,互相帮衬这一步一步熬过情伤和艰难的生活,最终收获了一次机会。那一刻在舞台上的,是她们彼此,不只是一个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雌竞好像无处不在,但“girls help girls”的口号也一直在被宣扬和倡导。这个故事里不管是开始爱玛得到了角色而玛戈是替补,还是后面爱玛生病玛戈要取代她,她们都发自内心的为对方开心,希望对方可以完成梦想,可以成为自己想象中的人。互相的懂得和鼓励在故事里和生活里,都格外的弥足珍贵。

我还很喜欢后面玛戈走路的戏份,很坚定,很像个女战士,有依靠的女人好像总是很温柔,而要独自面对困难的女人又格外的有战斗力一样。这是女性的力量和韧性。

真正的友情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灵魂的共通,谁能不为这样真挚的感情流泪呢?愿每一个善良的有梦想的灵魂都可以找到一个可以共享的归处。

 3 ) 浪间啊浪间,稀碎的《浪间》

写在前面

打卡了2021北影首映片单之二《浪间》。

我记得今年七月某两部青春校园片上映的时候,有人发表的评论是:

“我在电影院坐了两个小时,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在这里坐了两个小时。”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看《浪间》。

线性延长

我记得“2021北影EP1-破界短片集”里的九部短片我都多少简述了剧情,而《浪间》剧情概括出来的字数,基本就和那九部里随便挑一个出来差不多

(想看EP1《破·界短片集》?点击这里)

爱玛和玛格形如姐妹,在两人共同入选同一话剧之后(玛格主演、爱玛备选),玛格因癌症无法继续参演,只能由爱玛代替,最终爱玛完成话剧,而玛格也因病逝世。

剧情既不新颖也不复杂,不考虑抽象概念短片的情况下,《浪间》的剧情长度真的就和《充电人》没什么区别。

这就意味着15-20分钟就能完全表达的内容,被线性延长到了96分钟

把你爱看的剧情片拿出来慢放四倍,嗯,差不多就是那个效果。

稀碎的情感共鸣

我不知道是我偏于理性的缘故,还是电影的镜头切换过于频繁,我始终无法融入到电影所想表达的情感之中

《浪间》以爱玛和玛格两人的友情为主,加之玛格母亲对于两人关爱的亲情和爱玛与另一名男演员的爱情,共计三条情感线。

但是后两线的展示方式是在主线剧情中不定时穿插,而粗劣的插叙不仅没把亲情或是爱情线讲得多深入,反而将主线的友情共鸣给弱化了。

前一分钟爱玛还在医院与玛格共度病痛难关,下一刻画面就切换到爱玛就和男演员进行情感进展,嘴上说着“我不谈恋爱”,然后再直接发展到亲密接触。

爱玛对于玛格病痛的难过与无奈才刚刚传递给观众,观众立刻就需要将目光投放于爱玛与其男友融洽的爱情上来。并且这种欲拒还迎、欠缺过渡的爱情发展,只弄得人一头雾水。

前一分钟爱玛还在安慰玛格“我们给你留了位置,等你好了,我们再一起演戏。”(当然这段话只是表面安慰玛格)

然后不知所因的情况下(真的不知所因,没有任何前提激发因素)爱玛在玛格的病床前、当着玛格的面突然爆发

“为什么得肿瘤的是她?为什么!这根本不公平!” “f**k!”

恕我无法共情这突如其来的极端情感割裂,和当着病人的面突发情绪激动的行为。

就当是我无法体会这位法式极端感性小傻瓜吧。

浪间

我从看到这幕电影的第一瞬间就在想

“为什么是‘浪间’?”

然而整部影片全程都没有出现相关的词汇或是隐喻,只有到影片最后几分钟玛格逝世后,爱玛徘徊在街边的桥上,望着桥下的河流,背景音阐述着玛格留给爱玛的信:

“我不是离开,我只是去了另一边,另一边就在隔壁,就在浪花之间。”

emm…好吧,毕竟是你来取名,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就是我想起了校园时代写八百字作文的时候的一个小习惯——看看最后一段写了什么,找个文艺点的词句当标题,还能骗个首尾呼应的分

至于文章内容有没有紧贴标题含义?那不重要,毕竟写都写了。

写在最后

就算前面几点写得再糟糕我都必须得说一下,除去开头就能猜到的剧情和切镜频繁的剪辑,两个不同人种的姐妹设定和画面构图设计都值得夸一波,去欣赏色彩配置,它仍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再呼应一下我上次对短片《无题》的缺憾:电影,才是《浪间》的缺憾。

如果这部影片是个15-20分钟的短片,稀碎的浪花大概真能成浪。

配图/《浪间》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七乘七杂货铺

 4 ) 独到的女性视角,细腻,深远

总会有这样的朋友,她不是你的谁,但有了她,世界成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地方。把一同经历的美好,安放在时间和生死打不碎的地方。在浪间,在心里。目前看完哭得最惨的一场。可能是因为内心深处恐惧朋友病逝这类问题。情绪被调动后反而多说不出什么了。希望我的朋友们都能远离病痛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我到了那‘另一个’地方。就在隔壁。在浪花之间。”那些浪花,是爱玛与玛格相伴的美好记忆:抱着别人的小孩去恐吓渣男,闯进陌生人的婚礼派对肆意舞蹈,在街头鼻子插着纸巾会心一笑。还记得第一次相遇时,她向她发出一起聚会的邀请,用的是“我们”。我们是什么,一种亲密连接的建立。无关乎爱情,却是不分你我双向坚守的爱。

独到的女性视角,细腻,深远。当玛格和身着蓝色外套的爱玛并肩走着时,身上是一件鲜艳夺目的红色皮大衣;而当爱玛病重面临死亡时,玛格的穿着,变成了同款的灰白色大衣。

戏中戏的设置,加上后期的多重调度,将故事线以多种方式排并,使得情感以更高浓度呈现。巨大的悲痛和情绪波动,使玛格在说完善意的谎言后冲进厕所抑制不住地呕吐,让她去寻求另一种形式的情感支撑,但欢愉时却双眼含泪。同时,也促使玛格将情感揉碎入演技里,最终获得“她们”的话剧成功。爱玛坚持要演话剧,是反抗死亡的外化,玛格坚持出演话剧,是为了让爱玛和“她们”的生命延续。

用最激烈的话语喊叫着,却从来不是争吵本身。在试戏时故意假装吵架吸引导演注意,是她们高度合作的默契;斥责道你他妈为什么要生病,是在无助语境下的反向关心;隔着门的“永远不想见”,是不想让她看见自己生前最糟糕的状态;空白的纸,是还会再见的引子。太多细节点和画面的呈现了,无需煽情的言语。不用说“爱你”,也不用强调“闺蜜”二字,就能默默感受到并坚持守护对彼此生命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再次希望我的朋友们健健康康的,开开心心每一天♡

 5 ) 闺蜜情转化的亲密关系

单纯我是不相信这种情况闺蜜情意转化为如同血缘那样深度的亲密关系的,所以导演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职业就是二人的演员身份,且是戏剧演员。

演员需要敏感,他们通过把自己交付出去带入被设定的角色中,无条件的认同以此创造出与众不同。所以玛格和艾玛两个人就是互相成为彼此的人

故事很简单,但是二位演员像嗑药一样高潮的表演,全片看下来也是有点疲惫。声嘶力竭的呐喊,狂欢,放纵,要么就大吵大闹,这俩人27了没有平静的时候,可能法国人都这么狂野和洒脱吧

摄影师很好,虚焦晃动都是一种美感,尤其是,艾玛去世后玛格在医院门口的镜头,人脸已经无限贴近镜头,焦外了,镜头下划再给上来又在脸上了,完美匹配表演,最大程度保演员情绪

剪辑很好,舞台的表演完全打破了固定化和程式化,穿插着蒙太奇和二人的闪回,让戏剧的台词也变得很诗意,不是单摆浮搁。

唯一,如果他们两个不是闺蜜而是lala我会更有代入感,更相信这个情境。

 6 ) 女性视角与影像特点分析

用非常现代的手法拍了一部很传统,非常女性化的故事。

手持特写镜头,不同场景之间的快速切换,每场之间以核心概念构建蒙太奇而完成大量的时间省略,影像十分轻盈。台词非常细腻,尤其是用戏剧排练的特点写出了非常多无法放入日常生活中的,有象征性与诗意的台词,与角色内心相呼应。影像上同样利用了这一特点,插入了诸多戏剧中会用到的,拍摄纽约的镜头,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流畅。

关于影视作品在两性视角上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女性往往向内,男性往往向外。在亲密团体中,女性相对保留了更多的个体的,当下的,内在的意识,在内在意识与外在关系的辩证中不断深入,饱满而细腻,因而永远只能组成知己知彼,十分亲密的小团体,这个团体里容不得更多的杂质。而男性则更朝向外,或是他人,或是共同爱好,或是某种形而上的观念,这种向外的倾向使得团体更为包容,所以能有很多的好哥们,唯一的共性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糙的傻气。

同时,女性往往会被平凡的,普通的女性形象触动,而男性则更多被伟大的,优美的形象感动。这依然符合着向内与向外的不同特点,男女视角下对女性的期待与想象确有不同。在对男性形象的期待亦是如此。男性视角下的理想形象更多是一种形而上的伟大,而女性则愈发对外表与撩人心弦有着更高的追求,具体则常常表现为一种感动与享受的对立。

观影结束后,我旁边的女性哭的稀里哗啦,而直男却不能理解女性小团体中为对方着想又矛盾的私心。

 短评

是劇場+台詞+攝影給劇本增色,中間一度懷疑是否會反轉⋯⋯那封信實在令人淚目,因為是“只有你能讀的信”。鐵打姐妹情,流水男友陣,在這裡所有男性都是配角。0120집

5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还行

女孩大概多少会拥有这样一个朋友 互相陪伴着经历一些抓马狗血的故事 有竞争也有相处 转来转去还是朋友最好

9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BJIFF2021# 有很灵的段落,也不乏抓马的桥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一个女性故事的原因,即便如此俗套我觉得依然可以共情,换讲一对男生的友谊我不确定是否还能让人信服。看到一半往后倒是偶尔有点走神,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有好几场戏给我一直想写的一个故事添了不少灵感,就一边看一边在想“诶那场戏我要是写应该怎么怎么样处理”,然后思绪就开始天马行空了,也是笑死。整体三星半吧,相比故事,视听上的一些处理更值得称道。

1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11th BJIFF# 前入围2021戛纳导演双周。故事虽然法版《小红花》,不过一来其实这俩女主的关系是按爱情片套路拍的(也说明现在性别理论可以进展到性与爱完全无关了嘛),二来摄影剪辑实在太厉害,情绪性剪辑特别饱满(有些场景的剪辑方法想起山户结希了!),用演员这个身份做戏又做得到位(报复渣男,闯入婚礼,医院试装三个场景都不错),也是相当值得一看的片子。

1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可能是不小心横穿了别人的演出,才让你闯进了我的戏剧。我们敲开渣男房门佯装弃妇,也闯进陌生婚礼讨要食物。我们为了录用电话欣喜若狂,也在通宵后见到天际线的鱼肚白。你不能如此残忍取代我的角色,但也只有你可以代替我表演。你不能就此放弃去舞台闯荡,但也只有我可以为你造一座永不熄灭的纽约城。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是近年看过的最好的一部法国电影。对人生的勇敢、自信、尽兴,对生命的敏感、脆弱、不甘心都有极富表现力的呈现,又给观众以启发和力量。两位女主角的演绎动人又克制。光影效果强烈,庆幸在影院观看。编剧和导演居然是个男的(跟《艺术》的编剧是女的一样),对异性更为理解。

23分钟前
  • 朱孔阳
  • 力荐

What a solid friendship between two girls. C’est pour toi, Margot. Mon chérie,Je t’aime! “多想和你一起演戏,想和你通宵蹦野迪,想和你去蹭午夜的咖啡和牛角包,想和你捞干洗店破洞的袜子和缩水的床单,想和你一起哭一起笑,想和你一起流浪天涯海角……”(BJIFF/Day12/Scene35)【中国电影资料馆】

2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情感太真挚,不感动不行!

31分钟前
  • Spy Liu🌈
  • 推荐

承认是完全虚构故事的同时 用真挚的情感和极具生活经验的细节打动观众。表演真是好 甚至不需要掩饰人为设计的戏剧化冲突就足够赋予剧本以合理性。喜欢开场剪辑。戏剧 一场逃离 纽约的蜃景。爱情线颇有画蛇添足之嫌 况乎导演说想表现的是 她所理解的女性之间那种互相依赖 也有竞争的友谊 #LostInFrenchlation导演映后

34分钟前
  • dorayaki
  • 推荐

#BJIFF2021##资料馆留影#感人又虐心,长镜头晃动得厉害。相比而言个人更喜欢前半部分,Margot与Alma“黑白配”,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一瞬间就想起《弗兰西丝.哈》,都关于俩萌妹纸的纯真友情,打打闹闹嬉嬉哈哈无忧无虑,一起试镜做演员的白日梦,还对前任搞恶作剧乐此不疲……没想到后面画风突变,一场突然的绝症粉碎了梦想也匆匆带走了一生挚友。“绝症”“苦情戏”屡试不爽,但也缺乏新意,其实效果却并不理想。前后节奏的撕裂与不协调暴露出导演技法上的生涩,原本可以简化处理的段落却过于沉重,在“放下过去重新启程”这件事上不够轻盈,几乎没人喜欢这样的结局,只有那封情真意切的信里似乎蕴含着希望——她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永远不会磨灭,命运无常并没能打败那个很努力的追梦人,只要相信自己,希望就一直都在。

36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自由而即兴,小女孩只需要说出一声"Papa!",就能让虚构汇入生活之流。

37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两星半。她们是孤独的浪花,连成相知相惜的海洋。喷薄的青春,与炙热的情感。剧院里女孩们的故事不只有《日落大道》和《芝加哥》,还可以一起征服世界。情感很真挚,在饱满与泛滥之间徘徊,故事本身也不够丰满,有流俗之处。

3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出票帖】(因行程安排无法赴京观影)9月24日18:30-20:09 深影国际影城(学院南路店) “惊喜首映”单元-法国剧情片《浪间》两张11排座位,原价160,120出

42分钟前
  • Daphne青柠
  • 力荐

太动人了。女孩之间的互认、友谊、付出,而影片又因为移民背景、戏中戏形式而充满韵味,总之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强推国内片商买入,预测将会上映。也极适合翻拍

45分钟前
  • 大金牙呀!
  • 力荐

简单的讲述,蕴含浓烈的情感。我从未离去,就在浪花与浪花之间。(时代姐妹花的正确打开方式)

50分钟前
  • 已汪销
  • 力荐

2021.9.18 北影节首场 于北京剧院 with草快速剪切,摇晃镜头,颗粒质感,还有些许的意识流,都是服务于角色混乱的心情。生死离别之际,才发现主角不是爱玛而是玛戈。爱玛不想去医院的时候,墙上写着“the future is now”“我不是离开,我只是去了另一边,另一边就在隔壁,在浪花之间。”晚高峰的北京堵车到迟到快半小时,但焦急烦躁的心情,却一来就对上了电影的节奏。五星献上。

53分钟前
  • fayeChristina
  • 力荐

还是被这真挚的情感感动到了。

56分钟前
  • Ecane
  • 推荐

对于我,片中关于纽约的戏剧的吸引力已经超过了片子主体本身了。生离死别已经无法让我动容了,但是最后玛格学会了划船却打动了我,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带着曾经每个给过我们力量的人的力量,学会了独自前行。

59分钟前
  • 了不起的李女士
  • 还行

胶片颗粒和调色很美,快速剪接营造的浮生虚幻如云烟,又莫名有林奇感,很难说清作用但的确有效。但除了风格以外,几乎没有太多出色之处。

1小时前
  • Hiina Kapsas
  • 还行

法国电影真是让人敬畏,无论手提还是固定机位,想让你看的一切都自然活泛得如同生活本身,不想展示的一丝一毫都不会分你的心。精湛的技术加上一群出色的演员,随便拍什么题材都好看。所以剧情虽然黑白配闺蜜情绝症励志实现自我……狗血元素洋溢,还是看得人赏心悦目,一点都不觉得是戏精在犯神经病。这就是本事,不服不行。

1小时前
  • 风间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