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

HD中字

主演:神木隆之介,门胁麦,古川雄辉,绫田俊树,水田航生,高桥和也,森口瑶子,村上淳,中村优子,鹤见辰吾,古馆宽治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日语年份:200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太阳 剧照 NO.1太阳 剧照 NO.2太阳 剧照 NO.3太阳 剧照 NO.4太阳 剧照 NO.5太阳 剧照 NO.6太阳 剧照 NO.13太阳 剧照 NO.14太阳 剧照 NO.15太阳 剧照 NO.16太阳 剧照 NO.17太阳 剧照 NO.18太阳 剧照 NO.19太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推荐阅读叶弥的《天鹅绒》

《天鹅绒》
文/叶弥
  

  从前有一个乡下女人,很穷。从小到大,她对于幸福的回忆,不是出嫁的那一天,也不是儿子生下的那一刻,而是她吃过的有数的几顿红烧肉。
    这个乡下女人真的非常穷,她家里的炕上一年四季只有一床薄而破的被子,被子下面一年四季垫着一条芦席。她有一双干净像样的布鞋,用作逢年过节和走亲访友时穿——光着脚穿,因为她没有袜子。当然她更不可能有牙刷、牙膏、指甲钳之类的东西。
  这是一九六七年的中国,距今不远,想忘也忘不了。问题不在于她的穷,在于有另外一个女人背后嘀咕她:“连袜子都不买一双,敢情真想做赤脚大仙?”
  这一句话传到了她的耳朵里。她是个自尊要强的女人,曾经在脱盲班里学到过一些学问,譬如:地球是椭圆形的,在宇宙里像一只鸡蛋那样无休无止地滚动。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共产党一心救中国等等。但是很多很多的学问在脱盲班里是学不到的,譬如人和人之间怎样协调相处。她既不能一笑了之,也无法去找那个背后说三道四的女人吵上一架。问题是她没有钱买袜子。
  她思来想去,想到一个主意。那是冬天,已经过完春节了,她的儿子在学校里读高一,十八岁,功课很好,好到同班的一个女同学送了他一支钢笔。还有几天他就要从高一升到高二了。这个女人把儿子叫到面前,告诉他:读到高中毕业,又能怎样呢 ?十八岁,是帮家里挣工分的年龄了,某某的功课不是比你更好,去年就不读了,帮着家里挣工分,还订了一门亲。
  她把儿子的几个学费揣在怀里,不顾一切地朝集市上走去。集市上有一家商店,方圆十几里惟一的一家商店。大号叫“XX供销合作社”。简称“供销社”。供销社里每一个营业员都像干部一样有权。
  女人要了一双深灰色的腈纶袜子,仔细打量之间,心里又有了盘算:买了一双袜子,不过是跟别人一样有了一双袜子,不过是逢年过节穿一下。
  她放下袜子,就在供销社里转悠开了。转完供销社又到集市上转悠。不觉天就黑了。她看见集市上一下子冷清下来,就昏了头,心里敲响了锣鼓,越敲越响,越敲越乱……她想到该回去给儿子丈夫弄一点糊口的,想到有点对不起儿子,想到她这么个又穷又傻的女人,却生了个聪明听话的儿子。突然间,这个女人做出了一个行动:买了两斤猪肉。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进了村,她上了一趟茅厕,把肉拴在茅厕外面的木棍上,她出来的时候,肉不见了。但是她这个人还在。这个人从此就负载着一个沉重的任务,她要为失去的两斤肉喊冤。她不上工,不下灶,几乎不吃不喝,每天站在她家里的屋门口,脏话连篇骂,骂谁偷了她的猪肉。村里的女人一股劲地劝,告诉她,谁都相信她是买过肉的,也许那块肉被饿狗拖跑了。她转而骂狗,听上去就像在骂人,比直接骂人还难听。这回没有女人去劝了,因为种种迹象已表明,她病了。
儿子运气比她好。他回乡务农后,当了队里的会计,那个送钢笔给他的同学是大队书记的三女儿,有点心脏病,有点哮喘,眼睛有点斜视,但他还是娶了她。这样他二十多岁就当了他那个队的小队长,管着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号人。
  我在《司马的绳子》里这样提过:后来,大批大批“下放”的人开始返城。我们一家回去了,唐叔叔吃了官司,他的老婆拖儿带小地也回去了……
  唐叔叔杀了那个乡下穷女人的儿子。这件事人家是这样说的:
  小队长和姓唐的老婆有了男女关系,女人的丈夫用一杆猎枪毙了小队长。
  唐叔叔大名叫唐雨林。祖父是印尼华侨,那杆猎枪据说就是他留下来的。唐雨林的老婆叫姚妹妹。姚妹妹上头有五个哥哥,到了她终于是个女孩子了。父母亲又喜又怨地,索性把她叫做了姚妹妹。
  姚妹妹到了四十岁还是姚妹妹,会赌气,会俏皮,会耍赖。圆而白的脸上,总是带着一副观察的神情,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在该笑的时候奋力大笑。结婚晚。她三十九岁的时候,女儿才九岁。女儿喜欢在小辫子上系两只蓝蝴蝶结,偏偏她也喜欢在两根大辫子上系两个蝴蝶结,也喜欢蓝。于是她这样跟女儿商量:“囡!蝴蝶结是大人戴的。妈给你头上扎一条宽宽的红带子。”
  女儿不干。女儿搬来了父亲唐雨林。唐雨林这样跟老婆商量:“乖妹妹。你们两个人换一换,她戴蓝蝴蝶结,你扎宽宽的红带子。” 姚妹妹不干。唐雨林哄劝了半天,口干舌燥,伸出巴掌,恶狠狠地扇了她两大巴掌。姚妹妹的眼泪还未曾干,她的爹妈就互相搀扶着跌跌撞撞地跑来了,坐在客厅里,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诉苦:“带大一个女儿不容易啊!生下她也不容易啊!从来不舍得打她一下。现在倒好,送上门给人家打耳光了。”然后,她的五个哥哥也来了。
  有客人上门,唐雨林总是这样介绍老婆和女儿:“这是我的大女儿,这是我的小女儿。”
  唐雨林、司马、我父亲,三个人是棒打不散的赌友。
  这三个人在赌场上是好汉,好汉们各有特点:司马是智者,我父亲是仁者,唐雨林是侠者。唐雨林脾气火暴,除了对老婆没办法,什么样的人他都不怕。有时候他会带着那杆猎枪去赌,所以赌场上的小人见了他退避三舍,不敢赊账,更不敢做手脚。
  大约从六九年“下放”那年开始,三个人约定:每年的大年初一下午聚合到一起,豪赌一夜,第二天上午八点分手。为了一夜豪赌;也为了老友相聚,唐雨林要顶着寒风,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子。
  一个半小时是指正常的行驶时间,不包括他在路上打猎的时间。我们记得他当时的样子:背着猎枪,满脸通红,双目发光,鬓边汗湿着,自行车后面捆着年货,年货里有他即兴打来的野物。我们老远就冲着他咧开嘴巴笑,他的口袋里还装着白果,他教我们如何把白果埋在灶膛热灰里爆着吃。有一次,他一本正经地对我们说,白果爆裂的声音特别像他放屁的声音。于是我们扔下白果,爬到他
的身上,把他揍到求饶。
  总而言之,他一点也不像个杀人犯的样子。

  姚妹妹跟着丈夫“下放”那年恰好整四十岁。她一点也不伤感,她认为将来会有许多变通的方法。但是唐雨林心情沉重,这儿太穷了,太穷的地方总是像死一般寂静,他喜欢这种毫无内容的寂静。
  他跟在向导后面,不动声色地打量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当地人,在赌场上他就经常用这种目光打量对手。他发现他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她走着走着,就和那个穷女人的儿子碰上了。
  穷女人李杨氏,她的儿子叫李东方。李杨氏疯骂了许多年,恰巧在唐雨林一家来的这一天清醒过来。她不知道自己能清醒多少时候,赶紧梳了头,洗个澡,穿上鞋子,急急忙忙地跳河了。
  她跳河的地方忽然热闹起来,许多人朝河边跑过去,又围着河嚷嚷:“死了死了。没用了。”向导扔下唐雨林一家过去看热闹,一会儿过来说:“死的是小队长的老娘。丢掉了二斤猪肉,就疯了。听说今天醒了,梳个头,洗个澡,穿上鞋子,就投河了,洗什么澡?多此一举,反正要投河嘛。”
  于是唐雨林看见了李东方,李东方就看见了唐雨林的那杆猎枪。他一愣,眼里露出惘然的神情,一时竟无话可说,他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猎枪,这杆猎枪看上去与本地民兵训练时用的“三八”式步枪有很大的不同,它很华丽,带着城市里陌生的富足的气息。它有些咄咄逼人,他不知道对它说些什么。
  李东方黑而瘦,裤管和袖管看上去空荡荡的,没有屁股,肩膀宽宽的,因而整个人像个T字形状,硬而且冷,设着一道防线。但是他的神情却是不设防的,他细长的眼睛里流露出对什么都认真的样子——什么都认真,却什么都不准备问的样子。眼梢略略上扬,眼眸晶亮,令人想起某种驯顺的食草动物。另外,他经常随
着外部情况而变换表情,这个习惯使他像一个没有多少心思的孩子。
  这是唐雨林一家和李东方初次见面的情景。说实话,唐雨林有点看不起这个顶头上司,但是他知道不能流露出这样的感受。唐雨林阅人多多,唐雨林百战百胜,唐雨林从不伤害好人。
  但是姚妹妹在伤害人了。姚妹妹皱起了鼻子,说:“有问题吧?我妈总说他们是有问题的。你看看,二斤……二斤……又不是二百斤。”
  她的女儿问:“二斤?二斤是多少啊?”
  姚妹妹说:“二斤嘛,比一斤多一斤。”
  她突然大笑。二斤,比一斤多一斤,这样的回答确实让人想起来觉得好笑。这样,唐雨林就不得不板起了脸,说:“姚妹妹,人家悲伤的时候,不要这么大笑。让人家听见了不好。我们下乡来接受人家再教育的。”
  冬天,做什么样的事最美呢? 吃饱了饭,穿得很暖和,坐在无风的太阳底下,吃姚妹妹炒的葵花子,喝从苏州带来的五窨碧螺春茶,听女儿唱简简单单的儿歌。唐雨林几乎适应了改变生活后的巨大落差,但是他知道这样悠闲着会有一些麻烦。李东方上工的时候,经常绕着路走过唐雨林的家门口,不吭声,不回头,给唐雨林看一个僵硬的后背。他是小队长,唐雨林知道会有一些麻烦,他必须跟这位李东方达成某种协议。李东方的娘下葬那天,唐雨林也去吊唁。
  他扛着那把猎枪,大刀金马地朝桌子旁边一坐,人群哄然一声朝后退避,像潮水一样,留下了搁浅的李东方。李东方和唐雨林在空无人处面面相觑,中间搁着那把猎枪,都有些慌张。突然,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给了对方一个微笑,笑的含义是各不相同的,突如其来的尴尬境地让他们有了第一次和善的交流。
  唐雨林这一天收获颇丰:李东方一个半生不熟的然而友善的微笑,一只野兔子,一只五彩斑斓的野鸡。他把猎物扔到姚妹妹脚下,说:“去!用盐腌了,挂在风口上吹着。改天请李队长来吃饭。”
  李队长来吃饭的情景值得一说。他穿上了新褂子和干净的解放鞋,两只手背在身后,耷拉着脑壳,扛着一对瘦而笔直的肩膀,来到唐家大门口。他小心地叫了一声:“老唐。”
  老唐和妻女都在灶房里忙活,没有听见。他站在那儿缓慢地转动着脑袋,认真地四下里看了几眼,不知为什么突然一惊,迅速地几步跳到了屋后。过了一会儿,他看上去轻松了,浑身从脖子那儿开始松弛,松弛的结果是,他慢悠悠地蹲下了,眼睛看着河边几根没有收割的芦苇。
  唐雨林和姚妹妹轮流到大门口去张望,已经过了吃午饭的时间,唐雨林心中焦躁。姚妹妹说:“不会掉到河里去了吧 ?”唐雨林刚想责备她几句,就听得女儿惊喜地大叫:“找到了。”——她在屋后找到李队长了,并且拖着他的袖子不放。
唐雨林跟着姚妹妹笑起来。
  趁着吃饭,唐雨林和李东方达成协议:他可以暂时不出工,替李东方管教队里的几个痞子。那几个痞子老在集市上转悠,喝酒赌钱,扰乱地方治安。
  这顿饭,姚妹妹喝的酒比他们两个人加起来的还多。酒至酣处,她撇开丈夫跟李东方发牢骚:“说什么我也要离开你们这个地方。我是很认真的一个人,我说的话都是真话。我为什么说真话,因为我是家里的老小,父母哥哥都宠我,所以我胆子大,不怕得罪人。我这个人天生有福,从来没有吃过亏。你是农民阶级,我是工人阶级。哪,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都应该说真话。我要得罪人了,你们这个地方真是野猫不拉屎的地方,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保证你没见过小笼汤包和虾仁烧卖。”
  李东方神往地问:“虾仁烧卖是什么?”
  唐雨林从来就管不住姚妹妹。他站起来对好脾气的李队长说:“她这种言论,该枪毙。交给你好好教育,我要溜之大吉了。”
  唐雨林提着枪出去了一阵。傍晚,他一无所获地回到家。姚妹妹在房间里睡觉,圆脸上睡得一团粉红。厨房里,李东方还呆呆地坐在那里,看见唐雨林走进来,脸上什么表示也没有,站起来就走了。唐雨林走到屋子外面,问踢毽子的女儿:“你妈下午怎么了?”
  女儿说:“下午没怎么。”
  唐雨林、司马、我父亲,三人中,我父亲是仁者,司马是智者,唐雨林是侠客。这三种人,只有侠客具有这样的两面性:既有令人生畏的铁石心肠,又有无处不在的悲天悯人。
  唐雨林遵照与李东方订下的协议,每日到集市上去转悠。那几个泼皮确实难缠,但唐雨林是何等样人,连吓带骗,没几天就把这帮泼皮收服了,令他们不再扰乱百姓。他也确实向他们动过武,那是他实在生气不过,把猎枪搁在一边,捋下几根柳条,狠狠地揍他们的屁股,把他们揍得四下里逃窜。后来,他就给他们表演枪法,谈城里的见闻和吃穿用度,给他们做红烧野鸭煲西瓜野鸡盅什么的。
  如此不出半年,他就是几个泼皮家的常客了。他们在一起有许多事情可做,譬如打猎、赌博、空谈。他们都觉得相识是缘分。
  唐雨林对泼皮们说:“有时候,我是你们的朋友……”泼皮们响应:“朋友啊!”
  唐雨林又说:“有时候,我是你们爹。”泼皮们再次响应:“老爹啊!”
  这种富有层次的关系肯定给唐雨林带来了莫大的愉悦,不然的话,他为什么经常在外面不回家呢 ?不想姚妹妹炒的葵花子,也不想苏州带来的五窨碧螺春茶。
  这就冷落了姚妹妹。
  姚妹妹确实是在这时候与李东方好上了,一件看上去极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一件非理性的事件,一件考验人类智商的事件,一件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发生的事件。每当这样的事发生后,我们冥思苦想,智商受到极大挑战。我们只能这样猜度:这是不正常的事情。
  初夏的一天,唐雨林如往常一样,扛着枪到他一个小泼皮家里去。坐在人家屋外的苦楝树下,喝酒猜拳,热闹到半夜,他觉得露水渐重,就对泼皮们说:“散了散了吧。”泼皮们上来按住他说:“老爹不是说今晚要住这里吗 ?”唐雨林诧异道:“我什么时候说了 ?”泼皮们一齐回应:“说了。”唐雨林一头迷雾,抓耳挠腮地想了片刻,站起来果断地说:“没说。回去。”
  他说走就走。

  泼皮们跟在他后面,不住嘴地劝:“住吧住吧,老爹!再睡一刻天就亮了,不在乎这一时半刻地赶回去。”
  唐雨林不理睬他们,他心里一个劲地想赶回去。他突然发现,这世界太空旷了,令人想起一些让人不安的物事。

  他大步流星地走了片刻,觉得身后有异样。回头一看,泼皮们全都跟着他,默默地,像一群鬼魅,难怪他听不到声音。他生气了,把枪从肩膀上卸下来,举起枪柄作势要打过去。这一次,没有发生他预想中的逃窜场面,泼皮们不动。
  那,我们就不送老爹了。
  老爹你留神脚下,慢慢走。
  不管有什么事,老爹你明天一定要过来喝酒。
  雾渐渐地深了,漫过了路面,淹没了唐雨林的脚,四周围全是湿淋淋的麦田。湿透的麦苗在深夜里也醒着,发出异样的香味。有一点风吹过来,卷不动浓重的雾,却把唐雨林的脸吹得冰凉。
  到了家。
  家是三间草房,冬暖夏凉。西边是吃饭的地方,女儿的小床安在中间,他和姚妹妹的大床在东边,那是他的天堂。
  天堂里有了陌生的声音,这就是泼皮们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的原因。
  唐雨林愣在窗口。
  他听到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姚妹妹说的:“我家老唐说我的皮皮肤像天鹅绒。”第二句话是李东方先生说的:“我要做你用的草纸。”
  唐雨林把枪倚在窗子下面,走到邻居的屋后,那里有一座隔年的麦草堆,他就坐下来,偎在草上。他有些后悔回来了,按照惯例,过了半夜,他就住在别人家里了。
  一觉睡到大天亮,唐雨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回去。姚妹妹在厨房里烧粥。唐雨林走近她坐下。枪就靠在墙壁上。唐雨林对姚妹妹说:“你过来。”姚妹妹看了他一眼,坚决地说:“不。”唐雨林再次命令:“过来!”姚妹妹再次拒绝“不。”  唐雨林再次命令:“过来。”姚妹妹再次拒绝:“不。”于是唐雨林问:“是不是你比我有道理?”姚妹妹看都不看他一眼,说:“我要把粥烧好。”
  唐雨林无可奈何地说:“好吧,等你把粥烧好,我就狠狠地揍你一顿。”姚妹妹说:“你揍!”
  过了一会儿,姚妹妹把粥烧好了。她拿了酱菜和筷子放在唐雨林的面前,盛了满满的一碗烫粥端过来了,到了唐雨林面前,她跪下了。认真地跪着,把粥放到他的桌子上,然后把脸伸过来,说:“你打吧。打了,大家就好过了。”
  唐雨林想,我要上了这样的女人,就得为她放弃正常生活的愿望。美貌的女人会害死男人,头脑简单的女人也会害死男人。这个头脑简单的女人会害死两个男人的。他伸手摸摸姚妹妹散乱的头发,心情沉重地告诉她:“你这是送人家死啊!”
侠者唐雨林一手拉起姚妹妹,把她拉到自己的腿上坐下,一手端起粥碗,“呼噜呼噜”地一气喝完。然后,一手推开粥碗,一手推开姚妹妹,提了猎枪就走了。
  他在李东方必经的土路上候了三天。第四天,李东方出现了,空着两手,一脸憔悴,裤管和袖管看上去更空空荡荡了,“T”字形的人小了一圈。奇怪的是,面对猎枪,他的神情竟是坦然的,眼眸还是晶亮的——亮得和先前不大一样,先前是认真,现在有点像是营养不良。唐雨林知道,三天,足以让这个疯女人的儿子找到生存下去的办法,他比他的母亲要顽强得多。
  唐雨林放下枪,让他说话。
  他说话了。他的语气是不卑不亢不温不火的,没有任何让唐雨林挑剔的地方。
“我是该死。”他仿佛是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但是有一件事我搞不清楚,死不瞑目。”
  唐雨林点点头。
  李东方面不改色地说下去:“什么叫天鹅绒?”
  唐雨林又端起枪:“天鹅绒是一种布料。”
  李东方呆滞地看着唐雨林的枪。
  唐雨林想,毫无疑问,这是个阴谋。他在乞命。
  “滑溜溜的一种布料,有点像草地,有点像面粉。”
  这一次,李东方的脸露出了唐雨林熟悉的迷惘,那种真实的迷惘,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毫不掩饰的迷惘。唐雨林想,这确实是个阴谋,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阴谋。这个阴谋里有着让人不可忽略的东西,你无法让一个人带着真正的遗憾死去。况且这个人有过那样的母亲。
  唐雨林放下枪,点点头。李东方慢慢地离开了。
  现在的问题是,唐雨林必须让李东方明白什么是天鹅绒。如果李东方拒绝明白的话,唐雨林的计划将变得遥遥无期。
  唐雨林扛起枪回家了。他从不后悔。
  这一阵子,唐雨林和李东方两个人都很忙。一个忙于教,一个忙于学。学生老是听不懂,老师老是教不会,好在两个人都不着急。
  那一阵子,村子里的人都看见了这两个人垂头丧气的模样,经常有人问李东方,你在干什么呢 ?李东方就沮丧地说,我在想事呢。也有人问唐雨林,你老人家在干什么呢 ?唐雨林就恶狠狠地说,想事呢。于是很多人都说,他们都在想姚妹妹呢。
  这样过了一个月,唐雨林知道李东方确实无法明白天鹅绒是什么东西。这个叫李东方的男人已经越过了死亡的恐惧,专注于某一样事物的研究。这种特性与他的母亲是一样的,坚韧和脆弱相隔着一条细线,自我的捍卫和自我的崩溃同时进行着。
  唐雨林明了这一点。他怜悯李东方,他又别无选择。
  又过了一个月,已经很热了。有一天的傍晚,唐雨林站在屋前眺望落日。西边的天空上不断变幻色彩,从橘红到橘黄是一个长长的芬芳的叹息,从橘黄到玫瑰红,到紫色,到蓝灰,到烟灰,是一系列转瞬即逝的秋波。然后,炊烟升起来了,表达着生活里简单的愿望。土地上生长的每一样庄稼、每一棵树、每一丛草,都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生机是这么直白而一览无余,令人感动。
  唐雨林当天晚上就出发回苏州了。他的心越来越柔软,再不行动的话,也许他就要放开李东方了。
  他先是到了苏州,所有的布店都没有他要的东西。他又到了上海,上海有他的一些曾经发达过的亲戚,他小时候见过几位女眷用过天鹅绒的制品。在上海一无所获后,他又到了北京,北京的亲朋做着不大不小的官,不大不小的官说,这种布料非常稀少,相当可观的官才能凭票凭证购买到。
  他一无所获地回来了,但他给姚妹妹带来了扎辫子的绸带子,给女儿带来了一只小布娃娃,给那群泼皮们带来了几瓶酒。和去时一样,他回来的时候也是傍晚,要暗不暗的当口。他已经看见李东方放工回家了,正在自家屋后的菜地里干活。
  唐雨林提起枪就走。姚妹妹跟在他身后,走了一程,不敢再跟下去。
  片刻之后,唐雨林和李东方见面了。李东方蹲在菜地里,略显惊慌地打量从天而降的唐雨林,他的前后左右,全是高而茂密的芦苇——一个绿色的深渊。
  唐雨林威风凛凛地问:“我就是跑遍全中国,也不一定找得到那样东西。你说怎么办?”
  李东方从地里慢悠悠地站起来,用平常的口吻对唐雨林说:“你不必去找了,我想来想去,已经知道天鹅绒是什么样子了。”他接着说:“跟姚妹妹的皮肤一样。”
  唐雨林端起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枪打死了李东方。他终于找到了行动的机会,他知道,若是他放弃这次机会的话,也许他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了。
  一切都结束了,唐雨林进了监狱,到现在他还在监狱里度他的漫漫长夜。每年的大年初一,我父亲想起老朋友唐雨林,总会像个妇人一样感时伤怀。这个杀人事件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如果李东方拒不明白天鹅绒这样东西,唐雨林会不会让李东方的生命一直寄存在他的枪口上?
  答案是会的。所有的人都这样说,唐雨林是个侠骨柔肠的男人。他如果想杀李东方,早就下手了,何必等到一定的时候。可以这么说,这是李东方自己找死。
  李东方死后的若干年后,公元一九九九年,大不列颠英国,王位继承人查尔斯王子,在与情人卡米拉通热线电话时说:“我恨不得做你的卫生棉条。”这使我们想起若干年前,一个疯女人的儿子,一个至死都不知道天鹅绒为何物的乡下人,竟然说出与英国王子相仿的情话:“我想做你用的草纸。”
  于是我们思想了,于是我们对生命一视同仁。

 

 (完)
 

 2 ) 残酷物语与诗意世界

王小波先生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还说:“问题不在于该不该写性,而在于不该写得没劲儿。”
姜文的这部电影正是用诗意有趣的方式来写性,进而阐明一些道理。可惜影片的叙事结构和剪辑风格对大多数观众而言太过先锋晦涩,别说品味有趣、体悟道理了,观影者甚至连故事的来龙去脉都难以捋清。
既如此,我们不妨绕过复杂的结构形式,从分析剧中的主要人物入手,先来看看姜文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疯妈:
“我知道,我知道……”是影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句话,这句话最初出现在哪呢?是疯妈跟志愿军战士开始相爱那年,更具体一点,是他们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时候,疯妈羞怯地说:“不……”而战士却说着“我知道,我知道……”强行将她推到,从此她成了他的女人。所以这句话是初次开启疯妈灵肉之门的一把密匙,虽非誓言,却胜于誓言。
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是在边境接收丈夫遗物时疯妈的喃喃自语,疯妈不相信丈夫已死,认定丈夫是去找别的女人,因为丈夫曾说:“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还因为她在丈夫的遗物里发现了别的女人的辫子。
她的丈夫死于1958年,她是从苏联人手中接过丈夫遗物的,苏联人叫他的丈夫阿廖沙,她的丈夫给她写过很多信,但是她从来没有收到,信到最后也是由苏联人交给她的。后来她让她的儿子拆了一封信念,信里写满的只是一句话:就叫我阿廖沙吧!她问他儿子懂吗?儿子说不懂,她说:“只能说你不懂,不能说你没看见。”这句话说明了有些隐情不是人们从表面能看出来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中苏开始交恶,边境上的战事一触即发。从苏联人交给疯妈遗物以及丈夫的苏联名字可以看出,阿廖沙的公开身份是一个投靠苏联的叛徒。那么是否能说明阿廖沙是被中国人打死的呢?别急,我们来看看苏联人是怎么说的。苏联人说,经过调查,阿廖沙死于天真浪漫,还是跟一个叫娜塔莎的女人一起死的,遗物中还有几条颜色各异的辫子。这一切都说明在苏联人眼中阿廖沙是个风流成性的人,且死于一场桃色事件,也许是他上了不该上的女人,被苏联人打死了。
这应该是苏联人的调查结果,但是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在那个讲究出生及社会成分的年代,疯妈跟她的儿子是不可能过上安生日子的,更别说儿子还能当上小队长。所以疯妈的丈夫其实是中方打入苏方的卧底,或许因为执行秘密任务,不幸泄露身份,被苏联人打死了。又有别的卧底同伴帮他将此掩盖成了一起桃色事件,苏联人对此也有所怀疑,所以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最终还是被瞒了过去。在此之前苏联人对阿廖沙也有所戒备,所以他寄往家中的信一封都没有投递成功。
因为中苏两方的紧张关系,所以即便阿廖沙已死,也不能暴露阿廖沙的卧底身份,或许疯妈跟儿子回去的根本不是丈夫真正的家乡,只是上面安排下来,让李叔他们照顾这对母子。或许上面给李叔他们的说法是虽然疯妈的丈夫是叛徒,但是她丈夫的父亲是烈士,丈夫做了叛徒母子俩不好回丈夫真正的家乡,就安排到他们那里。
其实李叔他们对阿廖沙的家族历史根本不了解,所以才会在跟小队长讲起其家族史时自相矛盾,漏洞百出。阿廖沙在接受卧底任务前,应该是隐匿了一切社会关系,才去苏联的,所以才会有那张剪去头像的照片,但是因为太过思念疯妈,写了大量的信,才暴露了这层社会关系,于是只好扮作风流成性,在苏联人面前假意冲淡这层家庭关系,以获取信任。所以疯妈在所谓的丈夫家乡生活了十八年,其实是饱受歧视与误解的,人人都知道她是叛徒的妻子。
疯妈自己知道阿廖沙是卧底吗?我的看法是开始不知道,读了信以后懂了。她让儿子念的那封信反反复复就只有一句,那是一种无奈到极致的狂躁,有这种心境的人,是无论如何不会主动投敌的,后来她又找到被丈夫剪去头像的合照,就彻底明白了。所以她在家中挂李铁梅的画像,这是在证明自己及其丈夫的清白,是对身边歧视与误解的一种无言反击。但是她虽然坚信丈夫对国家的忠诚,却宁可相信丈夫对自己的不忠,一方面这是唯一能逃避丈夫已死这一现实的合理解释,另一方面丈夫在苏联人面前的故布疑阵与假装风流也彻底迷惑到了疯妈。
在这样一种身心压抑的环境中,疯妈梦到的那双绣着鱼的鞋,用精神分析法来看,鞋口象征着女性的阴户,而鞋子的整体则可看成女性的子宫,鱼则象征了儿子。梦境都是现实心理的投影,为什么会梦见这些意象呢?
一是疯妈十八年没有过性生活,她跟儿子所说的阿廖沙的枪象征了男性的阴茎,枪由长到短,说明阿廖沙离她越来越远,因为长期的性压抑她梦到了鞋;二是这一年他的儿子刚刚好十八岁,刚刚好长大成人,十八年前的那一场虚惊给她的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这十八年来她担惊受怕地总算将儿子拉扯成人。在此期间,她动辄动手打儿子,也是为了把儿子拴在身边,怕他出什么意外,所以她梦到了鱼。她去买鞋是对那种夫妻和睦、母子平安的生活的向往。
在疯妈心目中,阿廖沙一直都没有死,只是去找别的女人了,眼看着孩子十八岁了,她愈发殷切地盼望丈夫能早日归来,她想把儿子成年的好消息告诉阿廖沙。所以她要反复上树高呼十八年前侥幸捡回儿子时,站在火车顶上反复高呼的那句话:“阿廖沙,不要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啦!”
十八年前这么喊,是要告诉阿廖沙他们的儿子没有死;十八年后这么喊,是要告诉阿廖沙他们的儿子已成年。登高,一方面是因为她不知道丈夫跟别的女人跑去哪里,希望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也希望丈夫不论在何方都能一眼看到她;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在丈夫给自己的信中读到了普希金写的“树上的疯子”,这是她的心结,也是潜意识的一种迎合。她担心树长不直,长不高,其实是担心自己登的不够高,自己的声音传得不够远,阿廖沙听不到自己的呼唤。于是她刨坑,将阻碍大树往高往直生长的鹅卵石全都挖出来。
这时候,李叔回村子了。李叔是最初带她和她儿子进村的人,也是最早散布她丈夫是叛徒这一谣言的人。所以她要骗她儿子李叔是鬼不是人,李叔的话不能信,这也是她不让儿子读书、工作的原因。他害怕儿子受到伤害,更怕村里的人跟他儿子说阿廖沙的坏话,自己又无法言明阿廖沙的真实身份,只好靠装疯卖傻来给儿子制造麻烦,从而保持儿子与外界的隔离。
她因为儿子的不理解而与儿子发生争吵,甚至砸坏了家里的家具,她用从树下刨出的鹅卵石砌了一座石屋,这是她封闭内心的外化表现。她将摔碎的家具粘合好放入石屋中,还在石屋中粘了一张两个人的“合影”,男的是她的儿子,女的是李铁梅,她置身其中,儿子的样子减去她的样子就是阿廖沙的样子,再加上对国家的忠心,对革命的赤诚,就是根正苗红、和睦圆满的一家子。
期望很快变成了绝望,疯妈认识到阿廖沙是不可能回来了,她反复吟诵着那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在儿子发现石屋,并且几个喷嚏将石屋里的家具重新打个粉碎的那一天,疯妈不疯了,她告诉儿子以后不会再打他,让儿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会再束缚他,等儿子离开了家,疯妈便投河自尽了。
对于疯妈的自尽我是这样理解的,虽然表面上疯妈认定阿廖沙并没有死,其实这么多年下来,她内心深处已经接受阿廖沙已死的事实,相信现在的自己已经比阿廖沙老了。只是因为这侥幸逃生的儿子还未长大,疯妈还不能追随阿廖沙而去。终于,儿子长大成人,疯妈在感到完成使命的同时最后一次幻想着一家三口可以团聚。在最后的疯狂之后,疯妈很快清醒过来,知道该怎么办了:儿子已经不再需要自己的庇护,能够独立生活,而自己也是时候去另外一个世界同爱人相聚。
这段剧情我阅读到了一些政治隐喻:1958年到1976年,从“大跃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国处于一个极度非理性的时代,就像疯妈一样,别说当时的外国人理解不了,就连现在我们这一代中国的年轻人也很难理解。疯妈虽疯,但是她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呵护她的儿子能够安全茁壮地成长,哪怕往往起到的是反作用。同样的,中国虽疯,也是在摸索一条富国强国之路,哪怕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阿廖沙的遗物中有本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著的《怎么办》,书名似乎代表了那个年代所有中国人的困境:当同样信仰马克思主义,同样身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个大国剑拔弩张,反目成仇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信仰该怎么办?
唐叔:
“搞鞋”跟“放枪”是唐叔最喜欢做的两件事。他在南洋追求唐妻的时候就喜欢帮唐妻把小一号的鞋搞大了穿,在大学里与林医生鬼混的时候也喜欢帮林医生搞鞋。唐妻去新疆找唐叔时,唐叔拿着一把枪在“路的尽头”等待唐妻,他一手拥住唐妻,一手对着天空鸣枪,嘴里却对唐妻说着:“你的肚子像天鹅绒。”在下放期间,他更是天天拿着枪跟一帮孩子在林间打猎,甚至为了打猎而夜不归宿,他的枪法很准,总能打到很多猎物交给小队长,赚取公分。
为何唐叔会如此热衷于“搞鞋”跟“放枪”呢?因为他是个性无能。如果说鞋象征了女性的子宫,因为他搞不大女人的肚子所以只能拼命地靠搞大女人的鞋来证明自己的本事的话,那枪则象征着男性的阴茎,他因为自身的阴茎无法勃起而热衷于用枪声来宣泄自己的愤懑,他用猎杀动物的快感来代替自己永远无法获得的性快感。因为自卑,所以他在与女人见面时都不忘手握钢枪;因为无能,所以他只能意淫与女人云雨的场面,隔着衣服拥抱后说女人的肚子像天鹅绒,所以连所谓的偷情也不过是跟情人一起洗头。
因为唐叔的性无能,唐妻与唐叔长期两地分居,最后看在夫妻情分上送唐叔下放。作为一个生理正常的女性,唐妻极度渴望有性生活,进村路上那一句“知子莫若母”还充分体现了在唐妻潜意识里极度渴望有自己的孩子,甚至因此而产生了很浓的伊俄卡斯特情结(恋子情结),这也为日后她与小她二十多岁的小队长的偷情埋下了伏笔。
唐叔因为性无能而彻夜不归,虽然能享受到打猎的乐趣,可他依旧过得很苦闷,他想过自杀。他看着那群天真烂漫的孩子,问:“一个人死了,他还会再笑吗?”孩子们用爽朗的笑声做出了回答,他也因此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可是在回家后却撞破了自己老婆与小队长的奸情,他像不杀交配时的动物一样,默默走开了。
第二天他告诉老婆这样做是要出人命的,便与唐妻离了婚。他找到小队长,哪知小队长根本不怕死,只是想弄明白天鹅绒是什么,他答应小队长去弄一块天鹅绒。在与北京朋友的交谈中他明白了这一切只能怪自己是性无能,他打算原谅小队长跟自己的老婆。
其实他根本不想带天鹅绒回去,“肚子像天鹅绒”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场意淫,并非实情,所以朋友说不好弄,他也就没再强求。回去时他带了一面镜子给唐妻,似乎是在说:“我无能为力,以后只能靠你自己。”他又找到小队长,哪知小队长已经自己找到了天鹅绒,迫不及待地展示出来,并且非常认真地说,唐妻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恼羞成怒的唐叔感觉自己的性无能遭到了暴露,尊严蒙受了羞辱,遂枪杀了小队长。
这段剧情中有较多政治隐喻。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影片安排性无能的唐叔带着枪在这一年与唐妻结婚,暗讽浮夸的运动雷声大雨点小,中看不中用。而会演李铁梅的小姑娘来找去过南洋的唐妻讨教穿衣之道,则象征着计划经济的中国开始有了开放改革的诉求,暗喻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唐妻说苏联的大炮起了个女人的名字,暗喻外强中干的苏联必将走向解体。崔健演的唐叔好友所说的:“我又不是领导,哪来的天鹅绒?”以及小队长最后扯出的锦旗则是对政府官员好大喜功,好搞面子工程的辛辣揶揄。
梁老师:
梁老师多才多艺爱唱歌,最喜欢弹唱的是一首叫“美丽的梭罗河”的印尼民歌。为什么最喜欢弹唱这首歌?是因为他异常怀念当年的南洋生活。为什么异常怀念南洋的生活?是因为在那里他认识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他最心爱的女人是谁?是唐妻。这不但体现在他反复弹唱的印尼民歌里,还体现在1958年唐妻归国去新疆与唐叔成亲,在狂欢舞会上,梁老师先是鸣枪,然后冲到唐叔身边将唐妻抱走。这看似是欢庆时的玩笑,实则真切地反应出梁老师压抑已久的欲望。
朋友妻,不可欺。梁老师因此而长年压抑着自己的欲望。但因为忠于自己的感情,又不肯娶其他女人为妻。长久的性压抑让梁老师在接收一切有关于性的讯息时都变得异常敏感,所以在厨房发生性骚扰电话事件时他会如此的心神不宁,以至于用菜刀切烂了自己的手指。在亲手接到性骚扰电话时他恶狠狠地丢了一句:“屌你老母!”这算是压抑中的一种宣泄吧。
林医生虽然跟唐叔不清不白,但由于唐叔的无能根本没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对来打针的梁老师百般挑逗。包扎好伤口的梁老师在学校露天影院偷摸了一个女同学的屁股,这也是长久性压抑所致,在一片“抓流氓”的喊打声中,梁老师慌不择路地跑到了唐叔的住所,撞见了正在给唐叔洗头的林大夫。两个人一起从窗口逃走,梁老师落地时不慎将腿摔断,住了院。
对梁老师心生爱慕的林医生向校方谎称自己也是被骚扰的对象,并想设计指认梁老师,未遂,于是有了那段在医院病床边如泣如诉的表白。那真是我听过的顶好听的情话,可梁老师却对林大夫说:“你今年可能三十六,也可能四十六了,可是说的话却像是个十六岁女孩的感觉。”
梁老师最浓烈的性格特点就是严肃刻板,不逾矩。他认定三四十岁的女人说出这样的话是不合理的,就像他认为对自己朋友的老婆是不能动任何念想的一样。人不能不守规矩。
林大夫走了以后,接着是骚扰电话的拨打者的真情告白。这两个女人的表白像莎士比亚的爱情诗一样动人心魄,她们为爱而制定的计划,采取的行动,充分证明了爱情的魔力有多么巨大,可这一切只能变本加厉地转化成梁老师的性压抑,压抑到他喘不过气来。
在梁老师招供不久,校方却宣称抓到了肇事者,为梁老师洗刷了“冤屈”。也恰在此时,梁老师彻底看穿了唐叔与林大夫的奸情。在最后的狂欢后,自缢身亡。
对于梁老师的自杀,我是这样理解的。他是个讲规矩的人,明明自己耍了流氓,却免于责难,这虽然让他感到侥幸,却更让他感到困惑,不能理解这个世界,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这其二,那就是这性压抑已经深入骨髓,性的苦闷导致生的苦闷,他看到自己爱的女人跟了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女人也跟自己的这个朋友在一起鬼混,他们可以自由的享受性(这里假定他并不知道唐叔是性无能),自己却除了自我压抑以外别无选择,不堪重荷的他彻底走投无路了,除死之外,不得解脱。
这段剧情也充满了政治隐喻。梁老师有一把枪,他只在唐妻回国的那个狂欢夜放过两枪,就没再使用。更多的时候不是被他拆散了扔在床底,就是让唐叔这个性无能拿去充威风。影片中梁老师藏枪、弃枪象征着压抑性欲,关照到现实恰恰象征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人间惨象。真正的有识之士不仅才华得不到施展,反而倍受打压,而那些才疏学浅的无能之辈却威风八面,不仅是占着茅坑不拉屎,而且还一占就占两个茅坑。梁老师最终是被母亲传下来的枪带给勒死的,这也象征了那个年代獐死于麝,鹿死于角,有识之士往往为自己的才识所累,惹来杀身之祸。
梁老师明明耍了流氓却免于责难,这讽刺了当时中国司法的混乱,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吴主任抓流氓时只会出荒唐昏招,在办公室里只知道高唱红歌,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不仅所抓的流氓都不是本校的师生,就连被侵犯的女性也都不是本校的师生。这讽刺了政府部门不办实事,空喊口号,只讲政绩,颠倒黑白……
以上是我对影片基本剧情的概述以及对隐藏剧情和政治隐喻的揣摩,下面我想谈谈我对影片整体立意的理解。
“太阳的升起跟希望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仿佛看到了姜文板着面孔冷冰冰地说道。没错,他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残酷,当疯妈在铁轨上托起九死一生的儿子,歇斯底里地喊着“他一笑天就亮啦”的时候,怎么会料想到,这个耗尽她余生精力呵护成长的孩子,会在成长到十八岁那年,在她刚刚认为可以了无挂碍地随孩子他爸共赴黄泉那年,被人用猎枪轰爆了脑袋?
太阳照常升起,这是影片名。当我看完影片时最强烈的感受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论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终将成为历史,一切终将过去,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古人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人还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没错,与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相比,人类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无法羁绊历史的脚步,也无力压制时间的成长。既然如此,我们不如谨记王小波先生的这句话: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3 ) 《太阳照常升起》中黄秋生扮演的梁老师为何选择自杀?

姜文说过,这个电影里没有四个故事,只有一个故事。只有一个男人,也只有一个女人。

这大概是理解整个电影的终极秘钥。

但是如果我的猜测是对的,那么还有另一个终极秘钥。就是,梦。

将这两个秘钥结合起来,这个电影就全部可以解释了。便没有了所谓不合理、诡谲和魔幻。

这是一场梦,一场春秋大梦。也是一次轮回,是死亡和诞生的生命轮回;是兴盛与衰亡的政治轮回。

最狡猾的地方是在片段开头标记了年代~似乎引发了倒叙的猜想。这就完全中了导演的圈套。

实际上,这年代的用意,完全是明示着一种政治隐喻。1958提示着大跃进,1976提示着四人帮的倒台。

赤裸裸的性披了梦境的外衣便成了可以示人的电影;对现实世界的权力赤裸裸的比照,披了性的外衣便可上映。这是画中画、套中套。

下木说过,Everything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所有事都是有关性的,但性除外;性是有关权力的。

喀秋莎:周韵、孔维和陈冲;阿廖沙:房祖名、姜文和黄秋生。

他们都只是符号而已,他们代表了女人和男人。

男人的第一个阶段是男孩,是房祖名。他在小河里惬意游泳,赤裸身体,进入周韵搭的石头房子。但是,石头房子却诡异异常,自己和李铁梅的照片拼在一起镶嵌起来宛如结婚照,算盘和瓦罐,看似安详整齐。房祖名忍不住一个喷嚏,结果所有东西全部破碎。他飞也似逃离,却遇到李丛喜。他以为他是死人,更加仓皇而逃。

小河是阴道,石头房子代表子宫,象征母体和孕育。男人潜意识的梦想,即回到母亲温暖的子宫。房子女主人的形象是李铁梅,是那个时代完美的女性形象的代表,也是妻子形象的符号。算盘代表经济、瓦罐代表生计。看似安详整齐,实际一碰就碎。是大跃进的隐喻。李丛喜是带着他们来到这里的向导,也就是政策的制定者。他却不停地说,你妈妈不该这样。妈妈疯了,祖国母亲疯了。是谁的错?

男孩成长为男人——姜文教房祖名用枪。枪的隐喻再明确不过。房祖名带着小李铁梅(16岁)去找到孔维,孔维说,喀秋莎在俄语里是女人的名字,也是枪炮的意思。这段孔维用隐喻和暗示在勾引着房祖名。看到有影评说小李铁梅是房祖名的妻子,对照各种线索以及原著小说应该没错。正义凛然、革命向上的妻子渴望这孔维的性魅力,也隐喻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女人的第一个阶段是女孩,是周韵,也是1958年的孔维。李不空并没有强暴,这是女孩失去贞洁成为女人的隐喻。女孩说着不要,而男人总是“听到了,却听不懂”,却说着“我知道、我知道”。不是强暴,是哄骗。每个女孩的贞操都是被骗去了的。比如周韵,比如孔维。周韵由女孩变成女人,是性觉醒;孔维则是爱觉醒。姜文信里面的性爱内容,对照的是现实中男人对女人的追逐和求爱,披了诗歌和信的外衣的性,变成了爱。为了爱,孔维走向“尽头”,义无反顾的走入婚姻。(正犹豫时出现两个路牌,分别写着“尽头”和“非尽头”,梦境总是如此)

男人第二阶段的形象总是姜文和黄秋生交织着的,黄秋生是灵,姜文是肉。1958年在婚礼上,黄秋生还放枪、抢过孔维,意味着初入婚姻的男人,灵肉合一,性的生机勃勃。但是到了1976年,黄秋生弹唱梭罗河,太优雅太文艺了。他对女人的性暗示并没有兴趣,甚至还把枪弄断,并送给姜文,仅留下枪带,隐喻母亲的脐带。他剥离了性,留下了回溯母体的条件。他对性厌倦,对勾引冷漠,对亢奋毫无感觉;这里也暗指狂热年代逐渐冷却,革命的火焰渐靡。他只是唱着梭罗河,是艺术和理性的化身。好多人看不懂,因为他被诬陷时没事,平反了却自杀了。被平反后,姜文问他,要请主任吃饭吗?他说,请你和林大夫(陈冲)吃饭。为什么?因为艺术和理性被疯狂的社会折腰,斩杀了。艺术不应致敬政治,所以不会请主任吃饭。他自杀是文艺的凋亡,意味着姜文体内文艺和理性的光灭了,黄秋生回溯母体,带走了枪带。从此姜文已无来路,没法回归母亲了。他代替他活着,成了真正的男人。

女人的第二阶段是婚后的孔维、陈冲。婚后的孔维是被小三了的,陈冲便是那个小三。女人性觉醒后对性的渴求,是对母亲形象的背叛(周韵、李铁梅),而其行为造成的结果,还是会让女性回归母亲的角色,完成性别的轮回。陈冲是女性原始冲动的代名词,是男人的想象,并非真实存在。通过隔着白布摸屁股辨认流氓的情节,就已经知道,这是梦境,是想象。陈冲是完美化了的,卸去李铁梅嘴脸的女性形象。自然、原始、冲动。而向黄秋生告白的红衣女人是现实的女性,是李铁梅的再次化身,她压抑性幻想、打电话骚扰他、并控诉陈冲的“湿漉漉”。政治缝上女人,阉割男人。

男人的第三阶段是姜文被下放,是父亲。他回归山野,打野味,带着一群崇拜跟随他的小喽啰(儿子的形象),每日与他们厮混。他的灵、他的文艺和理性的自我已经自缢。他把树枝放在鸟窝和石头房子下面做标记,并说不能打小鸟和搞对象的鸟,亦即认同自己的父亲角色。他来到石头房子,发现周韵的衣服,他联想到繁衍这个命题,所以突然改变主意回到家中。他撞见房祖名和孔维的性事,这也是一种隐喻。儿子崛起,代替父亲,与母亲交合。生命力得以延伸,他没有提起枪冲进去。他最后打死儿子,因为儿子的那句话完全破坏了爱情和文艺。幸存的父亲重新找到了文艺和爱情,也就变回了儿子。轮回重新开始。

女人的第三阶段是周韵,是母亲。周韵和孔维和陈冲相对照,除了最后一段梦境以外,这三个人都是平行存在的。孔维到来的那天周韵失踪了,孔维怀了房祖名的孩子之后也就变成了周韵,离开了。这里有几个隐喻。树是男性的象征,爬树是性饥渴的暗示;羊上树除了暗指大跃进的荒谬,也指生殖力;撑着泥土的小船以锄头做蒿,在性的河流上来去自由,而她儿子却摔下水去,象征男人沉溺于性;鞋是明喻,是关键线索。信中已指出是女人的生殖器官。姜文意淫中曾经搞大了两双鞋,也希望可以搞大肚子;所以周韵因为失去鞋(即由于母亲身份而被迫卸去性特征)而发疯;被烧掉的信,是在“非尽头”俄罗斯大妈给她的;是在“尽头”的孔维收到的信;也是被俄罗斯大妈和同志们阅读过,毫无隐私可言的性爱描写。母亲的角色是觉醒的角色,她看透了男人,看透了生命的轮回。所以她砸了房祖名的算盘,印证了陈冲所说的那句“爱情是不能计算的”。孔维带着可以养育生命的子宫到来之际,母亲的形象就消失了。儿子长大,母亲便无需存在。周韵的衣服随河漂流,意味着卸下了母亲的身份,回归女人,完成轮回。

最后,房祖名在火车上降生,却顺着厕所的污物一起来到铁道上。周韵一摸肚子,孩子没有了,却在铺满鲜花的轨道上重新出现。阿廖沙,男人。太阳,伟大领袖。一个时代过去,另一个时代到来。一个时代的荒谬终结了,另一个时代荒诞的帷幕缓缓拉开。1958年太阳升起,1976年太阳又升起。太阳底下,无新事。

 4 ) 一部电影一本书 重读《太阳照常升起》

文章很长,图片也多,文末有视频连接。

这里是一部电影一本书,重【读】姜文电影系列的第三篇。电影是姜文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书呢是电影相关的文集《长天过大云》。

这部电影是姜文在《鬼子来了》禁播7年之后的作品,官方一刀未剪,正常上映了,但是口碑和票房都很惨,有关方面也松了一口气,以后再也不用紧张姜文电影,反正已经没人能看懂了。与此同时国外的反映也不太好,绝对没有前两部《阳光》和《鬼子》那么火热。

但是在国内的专业领域,一些电影、文学大家却极为称赞,比如焦雄屏、戴锦华、史铁生、王朔等等,认为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已达大成。这一系列的现象看起来都非常的矛盾。

姜文也曾丢下一句话,“再也不干这包饺子喂猪的事情了”。这话当然是骂人,姜文把自己的作品当“饺子”很正常,但是很多人自觉的把自己归为“猪”的行列,“从此姜文一生黑”,也确实是一个非常魔幻的现象。

《长天过大云》这本书,收录了叶弥的原著《天鹅绒》,以及电影创作初期的故事稿和完整的剧本,还有前面提到的几个电影、文学大家的影评,包括很多剧组成员的心得体会。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如果电影有什么正解,还有比姜文自己的书更加正确的吗?结果又打脸了,姜文还是只字不提他的创作意图,倒是《让子弹飞》相关的书籍《骑驴找马》,里面有很多采访谈到了《太阳照常升起》,看完基本就明白了,只是有些细节还得“猜”。

这个系列影评原本是欣赏姜文电影的技术,但是技术再好也只能是一张“饺子皮”,所以我们还是不得不先聊一聊电影的思想内涵,大约也只能点到为止。

太过具象的解读,并不是这部电影的正解,但又不能脱离时代,如果完全不讲它的寓意,相信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一般情况下我们看电影能感悟多少,取决于自己的知识面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是看姜文的电影这句话要修正,必须是多看书拓宽知识面,少瞎想避免进入误区。

怎么理解《太阳照常升起》这个片名,首先就从姜文在书末的填词来看。

念奴娇

姜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人往,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踪迹。 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一代人来,一代人往,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踪迹。”

这两句近乎直白的话,没什么不好懂。人的一生,国家的兴衰,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在宇宙的尺度都是过眼云烟,什么叫“长天过大云”,就是时光飞逝,“昔人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管人类怎么折腾,太阳会照常升起。

当然,完全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这话听着就会特别的虚无,找不着“北”,必须是先入戏,才能再出戏。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由4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然后有一些小线索串联起来。为了方便梳理剧情,我们按照4123的时间顺序简述一下故事。

第4个故事。

1958年冬天,西部。

两个年轻的女子,到西部边境寻找自己的爱人,就是后来的疯妈和唐妻,她们在一个路口分手。

唐妻走向路的“尽头”找到了爱人唐雨林,唐叔说出了一句要命的爱情宣言:“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他们俩在黄沙大漠举行了疯狂的婚礼。

而怀孕的疯妈走了“非尽头”,穿过边境,却没能找到爱人李不空。通过苏联官员的解释,大致是李不空化名“阿廖沙”和一个苏联女子“娜塔莎”在一起时被枪杀,衣服上有三个弹孔为证,留了一堆遗物。

疯妈在返程的火车里上厕所,生下孩子掉在了铁轨上。疯妈叫停了火车,沿着铁轨往回跑,在鲜花丛中找回了儿子李东方。这一段拍的最美,疯妈的疯病也应该由此开始。

第1个故事

1976年春天,南部。

疯妈已经把儿子李东方抚养长大。一天,疯妈梦到一双黄须子鱼鞋,她到鞋店买了双一模一样的鞋子,把鞋子挂在树上去上厕所,鞋子却不见了。疯妈的疯病又犯了,这次疯得比较厉害。整个这一段故事,基本是以一个疯子的视角在演绎,各种上树、刨坑、奔跑、打闹,房祖名曾经戏说《太阳》是一部“动作片”。如果没有耐心,估计会在电影开始的这一段就放弃了。

故事1的核心问题是,儿子一直想了解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而疯妈说不清,还烧掉了父亲留下的一些信件。

儿子发现了疯妈用鹅卵石搭建的一个秘密居所,像个墓地,里面的陈设,都是打碎了又重新粘贴起来的,几个喷嚏就让这些东西全垮掉了,这一段最魔幻。

直到有一天,疯妈突然清醒了,让已经当上小队长的儿子去接”下放”来的人。从疯妈目送儿子离开的眼神,感觉这次真的要出事,果然疯妈在儿子走后,就魔幻地跳河自杀了。

第2 个故事

1976年夏天,东部。

梁老师在学校食堂自弹自唱很是悠闲,5个大长腿的女生附和着,直到被骚扰电话打断。开始的这一段拍得极有戏剧性,完全感觉不到那个时代,应有的紧张与压抑。

梁老师因骚扰电话切到手指,到医务室处理,被林大夫勾引,这里要佩服一下陈冲的演技,带着口罩都挡不住的骚劲,摘下口罩就更要命,可是闷骚的梁老师好像根本不好她这一口。

为什么要用闷骚这个词呢,晚上学校放露天电影,就出事了。有女人喊了一声“抓流氓”,所有人都亢奋了,梁老师莫名其妙就成了被追的那一个,而且还摔断了腿。

学校官方的“摸屁股”调查完全是一场荒诞剧,只能再欣赏一下林大夫的浪与骚。

唐叔和梁老师在宿舍商议对策,就是搞不清到底是“手摸了屁股”,还是“屁股摸了手”,最后决定坦白从宽。

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校领导为了维护学校名声,烧掉了梁老师的认罪书,并声称5个流氓都抓到了。

梁老师洗刷清白却在当晚自杀了。

第3个故事

1976年秋天,南部。

唐叔因为梁老师的自杀事件受到牵连,下放到了疯妈那个村。身为小队长的儿子去接唐叔和唐婶,回来的路上就发现,疯妈跳河自杀了。

唐叔整天带着梁老师之前送的猎枪,吹着小号,领着一帮孩子在山上打野鸡,甚至夜不归宿。

小队长依然纠结于自己的父亲是个什么人,而警察李叔和村干部都支支吾吾说不清。

无聊之余,小队长和唐婶在疯妈的秘密小屋偷情,被唐叔发现,最要命的是, 一个念叨丈夫的爱情宣言“天鹅绒”,一个念叨父亲的化名“阿廖沙”。

唐叔用枪指着小队长的头,小队长却说不怕死,就是想知道“天鹅绒”是个什么东西。

然后唐叔到北京找天鹅绒,摇滚大叔崔健给唐叔上了一课,让唐叔明白,这事不是小队长的错,归根到底是唐叔自己的错。

这是一个非常刻意的戏剧化情节,从云南到北京不是件容易的事,到哪里找块布不好找,非要到北京?由此电影在方位上补齐了东南西北,时间上凑齐了春夏秋冬。

唐叔回到村里,本已不打算追究老婆偷情的事,小队长却自己作死,拿出一面锦旗,证明唐妻的肚皮根本不像天鹅绒。“婶可忍,叔不可忍”,唐叔开枪打死了小队长。


对于这个“颠三倒四”的电影,我们不能用惯常的逻辑来看待,必须放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循着一些蛛丝马迹才能搞清楚故事的格局。

先研究一下叙事结构也可能对于理解内涵有帮助。有人把姜文和鬼才昆汀类比,大约也就是这部电影的结构极似昆汀的《低俗小说》,姜文受他启发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们两人私交甚好。

所谓低俗小说就是路边报亭卖的一些低俗的杂志,几个故事中的人物有重复,但其实在每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全都是暴力抢劫、吸毒贩毒、性变态、打假拳等等,就是把一些茶余饭后聊天吐槽的离奇事件给串起来了,每一个单独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意义,全部都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幅社会的大图景,这个整体印象才是惊心动魄。

《太阳照常升起》是相同的结构,每一个故事的逻辑都不是很完整,几个故事也没有必然的内在连接,讲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大图景。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中华大地上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的整体印象,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梦,现代人怎么也不可能理解的荒诞剧情,在那个年代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只能说你不懂,不能说你没看到”,老外就更不可能看懂了。

怎么去理解这几个故事呢?下面我们把线索勾连一下,尽量不要入戏太深。

第1个故事结束疯妈死了,自杀的;

第2个故事结束梁老师死了,自杀的;

第3个故事结束是小队长死了,自己作死;

第4个故事的结尾是小队长出生。

所以几个故事近似一个循环,都是悲剧,一个大型悲剧的循环。

原著《天鹅绒》讲了个什么故事?1967年中国某地农村,一个女人因为两斤猪肉被偷,疯了,他的丈夫是个普通的农民,普通到叶弥都没写他的名字,他们的儿子李东方娶了大队长的女儿,据说是有心脏病、哮喘、斜眼,然后李东方就当上了小队长,疯妈在儿子去接“下放来的人”那天跳河自杀了。下放来的是印尼华侨唐雨林一家,唐雨林经常出去喝酒打猎,后来小队长和唐妻搞上了,唐雨林用猎枪打死了小队长。

《天鹅绒》是一个短篇小说,短得不足以撑起一部电影,所以姜文加入了大量的改编,改完了就和《天鹅绒》的原意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传说中的 “吃原著不吐原著皮”。

原著疯妈疯掉的原因是丢了两斤猪肉,而电影改成了一双鱼鞋。鱼在中华古文化中代指性爱,所谓的“鱼水之欢”,比如《鬼子来了》里面马大山的情人叫“鱼儿”,也是这个意思。有些地方把乱搞男女关系叫“搞破鞋”,第2个故事和第4个故事都出现了鞋子和性爱的暗示,黄须子的鱼鞋很明确是指性爱。

“猪肉”代表的是物质文明,原著的女人疯掉是因为贫穷的物质生活,而电影中丢掉的鞋子,代表的是性爱的缺失,可以衍生到家庭的破碎,以及“精神文明”的缺失,因此给小队长李东方加了个缺失的父亲李不空。

李不空是个什么人其实根本不重要,如果一定要搞清楚也有迹可循,李不空是军人,从朝鲜战场回来之后参加英模报告会认识了疯妈,他后来死在了苏联,留了一大堆的信件和几条各种颜色的辫子等等。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历史问题,1958年前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非常紧张,《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马小军说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中苏开战。李不空那些信件被苏联官员拆开审查过,“全是些疯话”没看出什么问题才还给疯妈,疯妈当然也不可能看懂。

在那么一个形式严峻的年代,一个朝鲜战场回来的模范军人,跑到苏联去找小情人被打死,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能够解释得通的只有一种情况,李不空作为特工在中苏边境搞情报被打死,但由于国际关系问题,李不空不能算作烈士。

在那个年代,一个烈士家属和普通百姓的差距是很大的。疯妈的秘密小屋里面,她把儿子的照片和李铁梅的剧照贴在一起,构建一个虚幻的红色革命家庭,这可能是疯妈的内心愿望。

原著说疯妈清醒后不知道自己会清醒多长时间,就赶紧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跳河了,有人说:“反正要跳河,还洗什么澡,多此一举”。电影疯妈跳河的那一段更魔幻,见不到人,一套衣服和鞋子规规矩矩的漂浮在河面上,你也可以说:“这拍的什么玩意,死就死吧,还把衣服弄得这么神秘”。

注意,电影和原著思想内涵虽然不同了,但在这个事情上是相通的,即便“生不如死”,还是要维护生命的“尊严”。这才是第1个故事真正的核心。

然后说一说 “李铁梅”的形象,在电影里面出现了很多次。李铁梅是样板戏《红灯记》里面的人物,样板戏是怎么产生的,不知道的百度一下。据统计从1966年到1976年10年间,共产生了14部样板戏电影和83部故事片,而2017年仅仅一年时间上映的电影就有970部,可以理解一下什么叫“精神文明”缺失。这只电影,其它的文学艺术什么的就不谈了,所以理解一下什么叫“革了文化的命”。

第2个故事和原著完全没关系,据说是姜文小时候亲眼所见的事情改编。这个故事本来是最“直白”的一个,很容易理解,然而现在也成了一个不能说的问题。对于梁老师为什么自杀,首先要搞清楚人物的背景和所处的环境,才能理解的他的行为。

梁老师和唐雨林都是印尼归国的华侨,剧本里面说唐雨林回国还是梁老师鼓动的结果,梁老师自弹自唱的那首歌叫《美丽的梭罗河》也是一首印尼民歌。他们为什么回来呢?建设祖国。1958年他们在西北沙漠干什么呢?找石油,唐叔是学石油的,注意那些帐篷边上的金属管道,这些东西在那个砸锅炼铁的年代可是稀罕货。

梁老师曾出现在唐叔的婚礼上,这个婚礼搞得声势浩大极为疯狂。就像 1958年“大跃进”开始,全国人民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亢奋,“打鸡血”是真有其事,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

但后来他们在干什么?在东部某学校工作,但学校一个学生都没了。为什么?那个时期学校都停课了,搞运动,1977年全国才恢复高考。

梁老师为什么自杀,不要试图在电影里面去找证据,这是个不能说的,作者也没打算把这事情给讲清楚,梁老师回忆现场时出现的人物和场景都不一样,被摸的女人回头都不是同一个人。但整个故事会给人一个感觉,只有梁老师是唯一清醒的一个人,其他的人包括唐叔都显得有点疯狂或者荒诞。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华侨要回来建设祖国,为什么后来他们又无所事事整天“吹喇叭”“搞破鞋”?为什么死了的人可以面带微笑?而活着的人要下放山林打野鸡?

这是姜文一贯的手法,将一些低俗的东西摆在前面,因为那是生活;值得思考的东西埋在后面,因为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这个故事说的还是 “生不如死”,比如老舍和傅雷,还是说的“精神文明”的缺失。

第3个故事的地点虽然和第1个接上了,但思想内涵更接近第2个故事。小队长让唐叔教教那些孩子,唐叔说我怎么教他们,我学石油的,小队长说只要他们不瞎跑就行了,于是唐叔就整天带着他们在上山打野鸡,还发现了疯妈的秘密小屋。唐叔其实心里一直有事,他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死人可以面带微笑,而他这个大活人怎么折腾心里都别扭,所以才突然抛下孩子们独自回家,然后就发现了老婆和小队长偷情。

我为什么啰嗦这个细节,注意这就是解开本片谜团的钥匙,姜文很认真的拍了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还搞得声势浩大,其实这里只有一件事是核心,就是唐叔的心理活动。

唐叔曾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跟着梁老师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只是没想到后来局势变了,梁老师只能在学校食堂做饭,而唐叔是锅炉工,总算也和能源挂上了钩,整天的无所事事吹喇叭、搞破鞋。

梁老师自杀对于唐叔打击是很大的,他下放之后更加的疯狂与放纵,其实就是掩饰内心的痛苦,看懂这一点才能明白整个悲剧的内因。

然后可以推广开来,第一个故事里面的疯妈,也是差不多的手法,镜头很认真的拍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包括“树上的疯子”,“抱着石头过河”,气急败坏的老师要学生用算盘打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等,都是疯狂与荒诞。

镜头呈现的是现象,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现象拍得越美丽,体会到的本质越心痛。

原著唐妻和小队长偷情的时候,唐妻说:“你唐叔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而小队长说的是“我想做你用的草纸”,电影保留了天鹅绒的说法,而把小队长的话改成了 “就叫我阿辽沙吧”,注意这句话是李不空留下的信里面的一句话。

这个有什么差别呢?原著曾引用1999年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情人的电话:“我恨不得做你的卫生棉条”,这是一句很露骨的情话,小队长说想做唐妻的草纸,是差不多的意思,说的就是迷恋她的身体,这个格局明显是不同的,是一个女人的情爱视角,原著的“天鹅绒”就有可能真的是指一块柔软的布。

而电影里面的小队长的话是冒用“父名”,冒用父名不就是“犯上作乱”么?后来被唐叔用枪指着头,他说不怕死,就想知道什么是天鹅绒,这个“天鹅绒”就可能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比如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变,但这样解读就麻烦了,我还是打住吧!

最后小队长明显是自己找死,唐雨林只是成全了他,还是“生不如死”。

第4个故事。两个女人在大漠同行,年轻的唐妻是刚从印尼回国去找唐雨林结婚,一直唠唠叨叨很兴奋,她的话语就是描述当年的唐雨林,胆大、聪明、性格冲动,曾放弃一切回来建设祖国,他感动这个女人靠的是每天一封肉麻的情信,然后他们举行了疯狂的婚礼。

年轻的疯妈怀着大肚子去奔丧,所以一言不发。后来疯妈在返程的火车上生下了李东方,掉在了火车轨道上,这个显然非常的魔幻。

去结婚的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其实是孤独寂寞了一辈子,最后还要勾引小青年,害死了小队长。

去奔丧的决意孤苦一生,将孩子抚养长大,最后却是疯疯癫癫,到底意难平。

一个疯狂的婚礼,和一个不可思议的降生,既是故事的结局又是故事的开始,这样就成了一个悲剧的循环。

为什么一直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有时候摆在面前的事情,很多人都是视而不见。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千年来一直是所谓“太平盛世”的象征,近现代很多人才发现,里面危机四伏,实际是一幅警世预言画。

剧本在第3个故事结束时,唐雨林打死了小队长之后还有一个镜头,没有出现在成片里面。

如果成片有这个照片回溯的镜头,可能就很容易理解循环故事线,但同时又可能把格局变小,因为太具象了。

所以我们看《太阳照常升起》,就不能关注那些是是而非的表象,那只是作者布下的疑阵。

比如最为常见的几个所谓的隐喻,妈疯了、天鹅绒、从苏联回来的孩子、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大量的色情与暴力的暗示等等,似乎都可以引申出一个现实的概念,但这些东西只能算是“饺子汤里的残渣”。

电影里面的人物就和《鬼子来了》一样,都是群像,所有的故事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无论如何挣扎,活着的人都不可能从他所处的时代逃脱。如果入戏太深会被这个巨大的悲剧吞没,以超然世外的心气来俯瞰人间百态,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多了去了。

别害怕,太阳照常升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由发展。

读《太阳照常升起》的剧本就像读一首长诗,有着优雅的韵律,像梦一般的迷幻,但这又是个悲剧,一个很美的悲剧。

看这部电影,随着激情悲壮的进行曲,穿梭在一个诗意的梦境,回顾一段破碎的历史,于色彩斑斓间超脱,感受作者悲天悯人的胸怀。这就是《太阳照常升起》的整体印象。

如果电影有印象派,那么这个电影就是了。

史铁生拿《太阳照常升起》和《浮士德》做比较。

焦雄屏说:“在神采飞扬的画面中,我再次体验了他的气势,这一次他冒着更大的挑战,探讨中国大地和民族魂的底蕴。”

王朔说:“有时感到悲观,我们曾看到戏曲失势,看到文学失势,是不是也将看到电影失势?但不会影响地球飞转”。

多么准确的预言,现如今的很多电影已经不能称作电影了,别看一年出几百部,有些还不如样板戏。

姜文在《骑驴找马》里面说,《让子弹飞》和《太阳照常升起》是同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你信不信?

我可能看了一部假的《太阳照常升起》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5 ) 深入《太阳照常升起》的钥匙

姜文:“其实是一个故事,没有四个,是他们说有四个,你看也就只有一个,而且,就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
编剧过士行:“他要把可能在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放到很多空间上去表现”
编剧过士行:“国内以前没有过,国际上也不太多,它是一部非故事逻辑的电影”
姜文:“打破了所有的界限,只要觉得是主观有意思的,拿来”
姜文新作《太阳》,焦雄屏一共看了两次,“第一次只觉得奔泻而来的影像宛如艾略特的《荒原》般充满隐晦的喻意。第二次我和剪接大师廖庆松一块观赏,忽然像看懂《达芬奇密码》般拿到所有的解密钥匙,我们高兴地讨论姜文布下的迷阵,在神采飞扬的画面中,我再次体验他的气势,这一次他冒着更大的挑战,探讨中国大地和民族魂的底蕴。”
    

我要说的是,“太阳照常升起”不是一部电影,它想要表达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可以理解的一部电影所“应该”表达的范围,它让人看了之后满脑子都是问号;同时,它又是很电影的一部电影,它用到的电影技巧(非故事性逻辑),之前所有的国产电影都没有,甚至在国际上也是很少见的(编剧过士行语),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演员陈冲语)。在我看完了这部电影后的一整天,我脑子里想的都是它,都是片中的让人琢磨不透的情节和很多看似有所指却不知道到底指何的细节设置,为此,我上网,查阅了几乎能看到的所有影评,听过了几乎能看到的所有导演和演员的访谈,找到了本片的制作特辑一连看了几遍,在心中有个大概后,我又到电影院去看了一次,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注意片中的细节,最终,了解得有个大概了,鼓起了所有勇气,动手写这篇东西,就像本文的标题,我想尽我所能,找把钥匙给你,一把通往本片真正涵义的钥匙,虽然它还有残缺的,虽然它可能仅仅只能打开一扇门。。。
  
  1、阿辽沙是谁,喀秋莎是谁
  
  阿辽沙,出自高尔基的“童年”,在原著中,是个孤儿,在本片中的房、姜、黄都是阿辽沙,都是缺少父爱的阿辽沙。至于喀秋莎,有两个意思:1、出自歌曲“喀秋莎”,是指在家乡等待战士归来的女孩。2、火箭炮。这两个意思都是统一的,指的都是缺少男性之爱的女性,火箭炮和枪的意思相同,甚至更过,男人可以打枪,女人可以打炮,在本片中所有的女性角色也都是喀秋莎。阿辽沙和喀秋莎在本片中指代的是因为孤独需要爱需要性而放纵的男性和女性。
  
  2、请叫我阿辽沙吧是什么意思,周韵为什么在他念这个的时候打他
  
  显然,房祖名在和孔维xx时也说了这句话,片中的这两个时空是对应的,周韵是因为回忆起房祖名他爸爸,也就是房祖名本人,当时背叛婚姻和孔维xx的出轨行为而愤怒,所以打了他。
  
  3、你可以说不懂,但不能说没见过。
  
  房祖名在以后确实见过,所以周韵可以说是未卜先知的见到了这件事,打他也是有道理的了。实际上,时间和空间在片中完全是混乱的,毫无逻辑的,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其实也不一定像你看到的那样。
  
  4、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就会跑。
  
  在影片的第一段中,周韵都陷入在对以前的回忆中,回忆以前的爱,以前的背叛,以前她的他的一切;同时,她的孩子房祖名,其实包含了孩子和丈夫的双重身份,所以,她会无数次的跑掉,不愿和房祖名一起待在家里,还不要房跟着他。太熟,意思可能是现在的场景和过去的场景是一一对应的,是她熟悉的,(可能来源于她的思维,到底是人的意识造就了环境还是环境造就了人的意识这一哲学命题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她会觉得痛苦,所以逃跑。
  
  5、鹦鹉,鱼鞋。
  
  鹦鹉就是枪,也就是男性生殖器,鱼鞋则是女性生殖器,把鱼鞋叼走,就是象征着性行为后,女性身份的丢失,不再独立而在感情上或者生活上依赖男性。也可以往广义了想,鹦鹉是男人,鱼鞋是女人,男人把女人的心带走了。
  
  6、我知道我知道。
  
  出现了很多次,最清楚的解释那次是周韵和房祖名讲述他爹带她走的那次,正是说着这句话,周韵被带出了海边,到了这个山村,也就是走入了婚姻,也可以说是有了第一次性行为,所以,我知道我知道,这句男人用来骗女人上勾的话,象征的男性对女性的征服在片中。
  
  7、羊上树
  
  羊上树,出自老北京的相声,象征着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片中,可能象征的也是这个,用羊上树这件事,象征着周韵确实是不可思议的疯了。
  
  8、李丛喜是什么人?他死没死?他为什么在房到过白房子后突然出现了?
  
  李丛喜是警察,他是个死人,他也是象征着房祖名的父亲(不能确定的猜测),猜测的依据,他刚好姓李,和房饰演的李东方一样,还有,他也是军人,去边疆待了十几年刚回来,这个背景和李不空是一样的,周韵要说他把带着火的烟吸进肚子里来论证他确实是个死人,很可能就是导演为了告诉我们李象征房父亲的意思。他有一句台词:你妈她不该这样。总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听说周韵疯了时,第二三次都是房在房子里是若有若无听到的,这两次后接着出现的就是周韵喊:“李丛喜!”这个意思我也没想明白。至于他在白房子边上的一个小树桩后面出现,说:小子,你怎么看见我就跑啊。 因为白房子象征的是子宫,那么,作为死人的房的父亲李丛喜的出现,就代表了房祖名缺少父爱的特殊身份。
  
  9、警察和大夫象征的是什么?周韵对房说:把我交给警察和大夫,我就掐死你
  
  (不确定猜测)警察象征管制,大夫象征医治,周韵这么说,可能说的是男性对女性的管制和自认为正确的医治是她们不需要并且受不了的,她恰好是对房(象征未成熟的男性)说的这句,就是说要房以后不要变成这样的男人。
  
  10、树上的疯子,井边的傻子
  
  总共出现两次,一次是周韵说的,一次是房祖名念信时念的。树上的疯子象征着未被男性所束缚的女性。而井边的傻子则是猎取了13、14。。个女性的男性。周韵一直想从树上跳下来,只要下面有海,甚至有井也成,就是想寻求一个男性作为依赖,但当她下去,才知道,自己是那个傻子的第n个女人其实(n=13或者其它),但还是一直坚定的往下跳。若是海的话(碰到了好男人)算运气好,若是井的话(碰到花心大萝卜)那是再正常不过的。疯:说的是女人在恋爱中的状态,你想想是不是这样的。傻:则是在女人看来男人在恋爱中的状态,或者真正的是男人在恋爱中的状态。
  
  11、房念:“普希金:树上的疯子。。”
  
  信房念完后,周韵开始去摔碗了,原因呢?普希金根本没写过这个冷笑话,根本没写过树上的疯子这个题目的诗或者小说。那么,李不空(或者说阿辽沙)给她写的信就是在骗她了,她会受不了,是因为一个女人意识到她的男人开始骗她了,所以她摔碗,摔碗,可能意味着心碎(不确定的猜测),但房跟着一起摔,是不是意味着男人也心碎在这个过程中(?)摔完后,她又开始捡碎片,房也跟着一起捡(重拾心情?)捡到一半,她掐房:“你要敢把我交给警察和大夫,我就掐死你”,按照上面的警察和大夫的寓意,也许能说得通。
  
  12、白房子
  
  白房子,象征女性的子宫,周韵搭建的它,象征着她孕育房祖名的过程,在里面放上她儿子和李铁梅的照片,希望她儿子能娶李铁梅这样的人(李铁梅是当时的偶像,就像现在的李宇春),实际上,她是想让这样的一个房间,成为儿子和李铁梅的新房(后来也做到了,房娶了李铁梅)
  访姜文:说到片中将“李铁梅”与房祖名的照片摆到一块,他更拿“超女”开起玩笑,“那时的‘李铁梅’就是现在的‘李宇春’,他妈希望他得到幸福,就把当时最火热的偶像和儿子凑到一起。”
  另外需要注意的,白房子前的地上横着一棵树,在摄影机下,白房子的入口就被树给挡住了,意味着。。
  
  13、房在白房子里打喷嚏,都碎了
  
  引自对周韵的采访:片中,周韵扮演的母亲曾用鹅卵石为儿子建造起一座“白宫”,“那正是因为她作为母亲,觉得什么都不可靠,才想到用自己的力量,为儿子建筑起最安全的世界,她觉得只有呆在房子里最安全,这种孤独与不安全感非常真实。里面拼贴起的碎裂瓦罐,随着房祖名的一个个喷嚏而破碎,也正表现了梦想也是易碎的,现实就是这样,既美丽又残酷。”
  
 
  14、李铁梅
  李铁梅是红灯记中的中性革命人物,丧父(与阿辽沙对应),走上革命道路,照片里的李铁梅是从玻璃破了的宣传画上挖出来的,是当时的李宇春(姜文语),后来那个16岁的小李铁梅,是房祖名的妻子,所谓的象征,大约是那种红色生活状态中女性对美的认可,而她会想成为孔维这样的人,意思是即使在当时畸形的审美观念的压抑下,女性依然有对真正的美,真正的好看而不是被灌输的那种所谓好看的追求。
  
  15、房祖名是怎么当上小队长的?
  房祖名是靠娶了16岁的小李铁梅当上小队长的,也许你意味是因为周韵疯了他当上的,但实际他两人的对白是:周:妈疯了,你就当上小队长了。房:我不是因为你疯了当上小队长的!周:瞧,你也认为妈疯了吧。。 大致是这样的,这样看,片中其实没有说明他当上小队长的原因,我知道他是靠娶李铁梅当上小队长,来源于原著小说“天鹅绒”,原来是这么说的:
  儿子运气比她好。他回乡务农后,当了队里的会计,那个送钢笔给他的同学是大队书记的三女儿,有点心脏病,有点哮喘,眼睛有点斜视,但他还是娶了她。这样他二十多岁就当了他那个队的小队长,管着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号人。
  导演在片中就把这个大队书记的三女儿,改成了那个粗粗的眉毛,腮红涂得很过分得李铁梅。
  
  16、算盘的意义
  房的职业是会计,他在第一段就被教书先生骂,说他尽接私活,不读书。算盘在第一段被周韵摔坏,原因是她的鱼鞋被鸟叼走了,而房给了一双假鱼鞋给他(注意影片中的房的动作,他把鱼鞋拿的很高,从上往下看着周韵),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鱼鞋的象征意义,这段也不难理解了,女性的身份在依附于男性的过程中被男性夺走了,她们丧失了自身的身份,这时,男人对她们说,我给你一个身份,但这个只是男人们想象中女性需要的那种身份(房买的鱼鞋),而不是她们真正的身份(周丢失的鱼鞋),这种情况下,女性生气了,后果很严重,甚至会威胁到男人的事业(会计-算盘)(不确定猜测)。
  
  17、会在水中漂浮的草坪
  周韵可以用锄头控制它,房却不行,在房找到那个白房子的过程中,他上了草坪,却站不住,所以在水中漂浮,这时隐约可以看到,是周韵站在草坪上晃动着锄头在操纵着草坪,因此,那个白房子,其实不是房自己漂过去的,而是周韵带他去的。
  
  18、房全裸撒尿
  片中还有唯一的全裸镜头就是铁轨上那个刚出生的婴儿房了,但不同的是,这个全裸的房(虽然后来进去时穿上了衣服)走进了子宫(白房子),进去后一直打喷嚏,那个全裸的房刚刚走出子宫,我只能告诉你浅一层的意思,深一层的对照暗喻关系我也没看出来。
  
  19、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了,天一亮他就笑了。
  这时周韵在树上喊的话,注意,和最后在火车上喊的话不同的地方是后者是“他一笑天就亮了”,至于上面,指的是铁轨上,天亮和他笑这二者指代的到底是什么,我猜测的是,指代人和固定法则的关系,在这段里,人是出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被天亮所影响(也就是被世界的规则),而在结尾那段,笔调变得积极了,他一笑天就亮了,人也能影响世界的规则,当然,这些都是在周韵的想法里,很可能在这时的她是一个消极的角色,也确实可能,在刚生出房时,她要积极的多了。
  
  20、最可爱的人
  最可爱的人,两种理解:1、军队(非志愿军,是到中俄边境的军队) 2、最值得爱的人。第一种当然很好理解,第二种则完全是反讽,李不空(阿辽沙)对周韵来说其实是最不值得爱的人。
  
  21、你爸的枪,最开始有这么长,接着有这么长,最后有这么长。
  最开始的枪:枪能征服,能探索,有霸气,代表男性的理想或事业,他们靠这些来吸引女人的注意,周韵就是这样被李不空带走的,她当时觉得她的男人很伟大。最后的枪:用根手指头就能比活出来,代表的是纯粹的男性生殖器,在片中的隐喻,男人在把女人骗到手后,给她们的实际上只是性,女人觉得她们因为男人的理想被折服,最终和男人在一块了才知道男人唯一对她们感兴趣的只是和她们xx而已。
  
  22、周韵和猫说话
  说了句什么话来着,什么意思,不懂
  
  23、房坐在月光下
  什么意思,不懂。。
  
  24、昔人已乘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周韵在第一段中常念这首诗,念到一半,就会跑,我理解,她还陷入在对李不空的回忆中,周围的一切太熟,太熟,就会跑,黄鹤楼依旧,可是昔人已经不在了,所以她只有跑。只有逃离这一切,去搭建那个白房子,躲在里面逃避。这样看来,那个白房子也可能是为了寄托她对以前的回忆,因为房就是李不空,那么那个照片里的李铁梅可能也是她自己原来的模样,在这种推断下,可能周在嫁给李不空之前就是唱李铁梅的,因为她家也有挂着李铁梅的宣传画,可能就是她以前的扮像吧。所以,白房子的象征意义,有两重,一是孕育,二是圆梦,圆自己的回忆。
  
  25、周韵为什么又不疯了
  她又穿起了军装,穿起了鱼鞋,头发也理好了,说:差点就疯了,现在好了。然后要房去接新下放的姜和孔,这时,房说“我知道我知道”。周韵恍惚了一会,房走了,镜头开始拉近,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她的眼中饱含着泪水。事实上,这一段是周韵在搭建了那个旧房子后,完成了心中的寄托后,得到了那个鱼鞋,对现实的一种妥协。在这之后,她先后化身成陈冲和孔维,继续讲这个男人和女人间的故事。
  
  26、水中漂浮的鱼鞋 衣服 裤子
  鱼鞋是故意营造成并列摆放的样子的,鱼鞋在水中渐漂渐远,意思是她彻底的放弃了对一个男人的思念和执迷,在第二段中作为风骚的陈冲出现了。
  
  第一段解读结束,接下来开始对第二段的解读
  
  27、美丽的梭罗河
  美丽的梭罗河 我为你歌唱
  你的光荣历史 我永远记在心上
  旱季来临 你轻轻流淌
  雨季时波涛滚滚 你流向远方
  你的源泉是来自梭罗
  万重山送你一路前往
  滚滚的波涛流向远方
  一直流入海洋 你的历史
  就像一只船 商人们乘船远航
  在美丽的河面上
  
  印尼民歌,黄秋生的吟唱(房在第二段中的化身),是表达他的思乡之情(归国华侨对南洋的思念),或者说,思念母亲(周韵)的心情。
  
  28、5个女人揉面,抬大腿,跟着黄一起唱。
  揉面,很性感的动作(爱抚?),揉着揉着还把大腿抬起(等待xx?),她们完全陷入在对黄的YY当中,在黄的音乐声中,尽情的幻想,但黄陷入的,却和她们想的完全不同,这是怎样一种讽刺。注意,在接下来,这五个女人合体成为陈冲这一角色(推论根据,性格相似、作用相似,尤其在黄自杀那个镜头,可以看到,她们五个都穿上了很陈冲一样的护士装束)。
  
  29、电话里说的是什么?
  说的是:“我爱你”,是那个红衣bt女对黄的表白,在那个畸形的年代,这种话反倒成了流氓的象征,让五个女人心神不宁,这段是讽刺当时的畸形的情爱观的。
  
  30、黄为什么回应,丢你老母嗨?他的手为什么被刀切破了?
  《太阳照常升起》里
  著名滴脏话“丢你老母嗨”
  出自姜文妈妈。
  几十年前,某夜,
  姜文妈妈门外吵到一瞥。
  上半夜,
  一堆广东兵经过,
  每个人只说两句话:丢你老母嗨,夯旮肠……
  下半夜,
  一堆东北兵经过,
  每个人只说一句话:操你妈,操你妈……
  第二天天亮,
  中国……就解放了。
  这是来源,至于在这段里,意思依然是“操你妈”,至于深意,也许有(解放?),也许没有吧。至于他的手被菜刀切破了,流血,这是什么意思,我确实不懂,也许只是为了引出陈冲这个作为大夫的角色吧,也许也有其它深意。(解放必须付出流血的代价?)
  
  31、黄在诊所的一串纱布中迷失,找不到方向
  暗喻黄这样一个还沉浸在恋母情节中的未成熟的男性,在初遇陈冲这样一个抛弃了女性的矜持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爱和性的追求的女人,完全找不着北,不知怎样应对。
  
  32、打针时,黄说:不怕刀砍,就怕打针。
  还是说明他在处理男女关系上的陌生。
  
  33、拧衣服,永远湿漉漉的
  湿漉漉的,又一处明显的性意味的象征,描述的是女性在对男性之爱的渴望,更多的是在肉体上,至于拧衣服,则是衣服从湿到干的过程,也可以解释为欲望被满足,陈冲不再湿漉漉的过程,这样看来,片中的拧衣服,象征的也再明显不过了(性行为),黄秋生与陈冲的拧衣服过程并不顺利,最终是姜文进来完成了这件事,在后面姜文和陈冲也有对白,显示姜文经常帮陈冲拧衣服(XX)。
  
  34、姜文与黄秋生的关系
  在第二段中,黄秋生是一个男性中恋母的成分,姜文则是一个男性中对其它女性的渴望的成分,他们两是一个人,第二段中黄的死亡,是一个男性成熟的过程,是他摆脱恋母的成分,转为一个成熟男性的过程。这在后面会慢慢说给你听。你再注意,他们一个是小梁,一个是小唐,都是ang结尾的发音相似的姓氏,这也是导演有意为之的。
  
  35、陈冲在和黄拧衣服时,听见小号,说:讨厌,还是中午耶。
  小号和枪在片中的意味都很明显,如果说枪是男性生殖器,打枪是性行为,那么,小号就可以算爱抚和挑情吧,是打枪的前奏,陈冲之所以这么欲拒还迎的回答,你可以想通了吧。
  
  36、姜文把陈冲的鞋修好,搞大了一号,丢还给他。
  搞鞋子,就是搞女人,就是搞陈冲。说明他们之间就有过性行为了。
  
  37、看“红色娘子军”时,一个老太婆,不停的丢石子丢到水面,将水中电影的倒影变模糊。
  暗示着,台下的观众,看的并不是幕布上的革命电影,他们边看,边YY,把一个个革命女同志的形象都变得面目全非,在畸形的年代,人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性需求,确实太令人惊奇了。所谓的看红色电影,居然是集体意淫的盛宴,从这个角度看,文革真的如姜文所说是个“性感的年代”。
  
  38、42个手电筒
  42这个数字,对导演一定有意义,他强调这个数,有他的意思,但我们是绝对猜不着的了,这也是看作者电影会晕的地方,他可以很主观,主观的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世界外的人只能眼巴巴的往里面窥视。
  
  39、黄被追,躲进姜的房间,姜文头发湿漉漉的出来。黄和陈冲巴在墙上。
  黄冲进去时,显然姜和陈在XX,片中用带着泡沫的头发来暗喻xx,也是对应湿漉漉的这个词的含义。
  
  40、陈骗黄要他跳下去,下面是草坪。
  陈就想他被捉住,以便引出后面她自己说的那样,在黄供认流氓时她会顺水推舟说爱他,然后两人就可以成秦晋之好了。
  
  41、谁摸了谁的屁股?到底谁是流氓?
  准确的答案是,黄摸了站在他前面那个女的的屁股,但喊“抓流氓”的,是别的人(5个,据我推测就是食堂里5个揉面女),更准确的说,不是黄的手去摸屁股的,而是那个女人的屁股去摸了黄的手!!(姜与黄有句对白:姜说:那可是。。那可是屁股啊,要不是手摸了屁股,难道是屁股摸了手吗?)如此荒诞的事果然发生了,正是黄的缠着纱布的手被女人的屁股摸了,这是暗合他在第二段中作为万人迷的身份的。至于那五个揉面女为什么要喊“捉流氓”,估计是看到黄接近那个女的,吃醋了,她们喊的流氓,不是指黄是流氓,指的是站在黄前面的那个女的!!结果阴差阳错,那个女的一回头,屁股就摸了黄的手了,结果黄被搞的那么惨。。太怪诞了。。 故,摸屁股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个女人的屁股摸了黄的手。。。
  
  42、姜文要黄供认是他干的,黄也不能确定是不是他干的。
  姜说,总共有5个人被摸屁股(那5个揉面女,其实她们都没被摸,只是在YY那个摸了黄的手的屁股长在她们身上,服了这5个女的。。)
  
  43、陈冲来对黄表白,陈脱下了雨衣,陈把钥匙放在透明的雨衣的口袋上,陈湿漉漉的走进了门。
  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心的,没有任何的虚假,你说她不是和姜xx吗,为什么喜欢的又是黄呢,我前面说过了,黄秋生和姜文就是同一个人,只是分别代表一个男性不同的侧面,她爱上的依然只是一个人而已。至于她从哪来,显然,刚和姜xx完,到了这里,湿漉漉透明的雨衣。。象征着。。(不能说) 她把雨衣脱下,放到一边,开始对黄诉说对黄的爱,这说的是:脱离了肉体方面的需求,从精神层面诉说对女性对男性的需求。事实上,陈冲象征的就是热恋期的女性,在“恋”阶段,女性已经摆脱了“疯”阶段的痴狂和不知所措(周韵),陷入了切切实实对男性的追求和依恋以及享受中。
  
  44、感情不是计算出来的
  陈说了这句话,这也是对第二段点题的话,和第一段中的“算盘”相对应,说明女性的感情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分析的,也象征着陈在第二段的对黄的痴迷是合情合理的。
  
  45、红衣bt女对黄表白。
  我猜测,红衣bt女对应于第一段及第三段的李铁梅(从衣服上来说:红 符合时代标准),都是那个时代畸形的审美观造就的所谓“美女”,但她会勇敢的打电话给黄,会表白,都说明了政治因素及意识形态的压抑实际上是不能打败人类正常的情爱的,男女间的情爱才是永恒和隽永的,太阳照常升起。
  
  46、黄把枪给了姜,把枪带留下了。
  黄说:枪带是我妈给我的礼物。姜说:我在哪见过这把枪。在这个镜头里,最好的阐述了这两个人的关系,枪带,象征着对母亲的依恋,是黄,是男人里性格的一部分,而枪,是性器官,是对其它女性的渴望和肉欲,是姜,是男人性格里的另外一部分。至于姜文说,他在哪见过那把枪,实际上,他在这里得到了这把枪,在第三段打野鸡一直在用它,到第四段,他又把这枪交给了黄,然后黄在第二段,又把枪还给了他,这就是所谓的轮回,他说在哪见过这把枪,实际上是对过去他拥有这把枪时的回忆,而影片往后发展实际上是他本人往年轻发展。
  
  
  47、黄和姜一起去找黄主任,吴主任当着他们的面把那个信给烧了
  吴主任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
  双手接过红军的钢枪,
  海南岛上保卫祖国。
  啊五指山,
  啊万泉河,
  你传颂着多少红军的故事,
  你日夜唱着红军的赞歌。
  
  我爱五指山的红棉树,
  红军曾在树下点篝火,
  我爱五指山的红石岩,
  红军曾在石上把刀磨。
  我爱红军走过的路,
  我沿着山路上哨所。
  
  我爱万泉河的清泉水,
  红军曾在河水煮野果。
  我爱万泉河的千重浪,
  红军在这里把敌人赶下河。
  万泉河流水向大海,
  我沿着河边去巡逻。
  啊,五指山,
  啊,万泉河,
  红色的江山我们保卫,
  红军的钢枪永在手中握。
  
  经搜索,这首革命歌曲赞美的是海南的大好景色,与片中放映的“红色娘子军”对应,吴主任的象征意义很明显,是当时的权威,是当时的价值评判体系,是当时的政府和军队,是当时的统治力量,他可以评判一切,他爱的只是这些景色。他们去找黄主任,实际是去找他求情的,但吴主任说流氓找到了,5个,都不是我们学校的人。这象征的是无常,在那个畸形的年代,一切只能用无常来解释。本段落最令人费解的是总共出现三个镜头,是当时办公室的一个矮个的工作人员的笑容(他负责去烧掉黄写的悔过书),导演肯定是有所指,用了三个镜头对着他的笑容,但我还是不知道。。
  
  48、黄和姜头靠着头看着陈冲的敲门
  陈冲的敲门用鞋根,充满了性隐喻。黄和姜头靠着头,更解释了他们是一个人,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陈冲是听见姜的小号上来和姜xx的,她看见黄理论上是会有吃惊的情绪的,可是她一点都没有,像大自然一样自然,原因就是黄和姜实际上是一个人。
  
  49、黄、姜、陈三人走进姜文门间,镜头对准晃动的钥匙
  传说中的3P开始了。。 姜说:钥匙一直在门上,你干嘛要敲门啊。暗喻着黄心门的钥匙已经打开,摆脱了恋母的情结,开始喜欢女人(所以他会死,因为他代表的这种性格在他体内已经消亡了)。
  
  50、黄为什么会死,为什么吊死在那根枪带上,音乐为什么是欢快的,下面围观的人是哪些?
  黄的死有两种解读 1、象征着恋母情结的消亡在一个从未成熟男性向一个成熟男性的过渡过程中 2、象征着无常,在那个畸形的时代。 我在这主要解释第一种解读,在他选择接受了陈冲后,自然而然的,原来还是一个男人体内共存的黄和姜的两种性格,现在就只剩下姜了,那么,他的死亡相应的预示的也是这种性格的消亡,而不是代表真正的现实中的人物的死亡。那根枪带是他妈妈送给他的,他吊死在这根枪带上,带着微笑,说明的也是这一点,音乐是欢快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围观的人包括,5个穿着揉面女(穿着陈冲的衣服,证明她们是同一个),红衣bt女,姜文,穿红衣服的陈冲。。 ???
  
  51、黄的尸体的摆设,水果,蔬菜?
  注意黄的关键部位,用的是一根辣椒来做象征用的,象征意义,自己想。。
  
  第三段开始了
  
  52、孔维是谁,她为什么出现了
  周韵不见了,孔维出现了,孔维就是周韵,片中的摄像机位也是这样说明的,前一个镜头孔维,后一个镜头河边流过的鱼鞋,再一个镜头又是孔维,说明她是周韵在第三段中的化身。
  
  53、这地方,陌生。
  第三段,象征的是一男一女经过热恋后(第二段),走入了婚姻(第三段),到了婚后的领域,是周韵所没有尝试过的,所以孔维说,陌生。
  
  54、姜文打野鸡
  姜文在婚后,瞒着孔维干了不少勾三搭四的事,打野鸡,也就是找野女人偷情的意思。房祖名和孔维偷情,背叛姜文;姜文与陈冲偷请,背叛孔维;轮回,一件事~所以,孔维讨厌他打枪
  
  55、姜文说:孵小鸟的不能打,搞对象的不能打,扔个树叉
  在白房子里,也扔了个树叉,意思:这个地方,是孵小鸟的,是周韵孕育房的地方。
  
  56、李铁梅和房出现
  李铁梅是房的老婆,她代表一种审美观,代表周韵的过去,她想成为孔维,她问阿辽沙,她问喀秋莎,她也想和房成为喀秋莎和阿辽沙那样的情侣,所以她问。
  
  57、我把你给工分记上。
  交换?物质利益-》政治待遇?
  
  58、你这么做,是要出人命的
  第二层意义:出人命也可以理解为产生另一条生命,那么孔维果然怀孕了,怀的正是会在1958年出生的房祖名。
  
  59、我的肚子像天鹅绒,就叫我阿辽沙吧。
  就叫我阿辽沙吧,再次象征房就是房的爸爸,这一幕,就是周韵在第一段打他的原因,房已经是有李铁梅的了(也就是周韵),但他背叛了婚姻,所以周在第一段,要他读他自己写给她的信,然后打他。
  
  60、崔健
  崔健说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姜文)是离过一次婚的人了,那么,这个婚,指的是之前的陈冲或是周韵吗。
  
  61、姜文教房祖名用枪
  一个男人的两个成长阶段相遇了,婚后的姜文教年轻的他如何用枪,如何搞女人,这个事太诡异了,他教会了房用枪,房却用枪对付了他自己的妻子,这一切都是轮回,伦理关系在这里面都是胡扯。
  
  62、房祖名死于什么?
  房祖名被他自己杀死了,像第一段的周韵和第二段的黄秋生一样,都是自杀,其实这个死,也不是事实意义的死亡;他死于那句话,你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鹅绒啊。
  
  63、口罩,镜子
  未解
  
  64、你爸爸是被枪打死的,却不是烈士。
  暗示他爸爸是被姜文打死的,死于情杀,当然不是烈士。
  
  第四段
  
  64、孔维(周韵)怀孕了
  是房祖名干的,一路上说话的那个是即将跨入婚姻的孔维,不说话的那个是腹中的孩子的父亲已经被姜文打死的孔维,哪个在时间上是靠前的哪个是靠后的,探讨这个已经失去了意义了,我们只知道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结了婚的女人和别的男人偷情,怀上了孩子,孩子的父亲却被自己的老公打死了,她一个人踏上找孩子父亲的路上,看到了孩子父亲的遗物。
  
  65、那些遗物。
  看到了三个辫子,对吧,你应该还看到了三个弹孔,对吧,三个辫子,指代的其实是片中的三个女主角,周韵、陈冲、孔维,他们都被阿辽沙偷走了心,也就是辫子被剪掉了(这段也暗指阿辽沙的花心),那三个弹孔,打在的是三个男人身上的(房、黄、姜),你看到的是姜文打房祖名的,但其实这个是个轮回的故事,房祖名是年轻时的姜文,黄秋生则是介乎第一段中的房祖名和第三段中房祖名精神状态之间的角色,似成熟还未成熟,他们是三位一体的,之所以有三个弹孔,说的是轮回,说的是这个事一直在发生,太阳照常升起,而且辫子和弹孔更好的对应之妙在于,可以认为弹孔是被辫子给戳出来的,这就暗指,他们三个的丧命是因为三个女人。。
  
  66、那本“怎么办”
  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开篇,男主角就死了,是装死,为的是让女主角和她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不是男主角。在这里,象征的是李不空(房祖名)其实没死,还会复活,复活的周韵会和房祖名一起幸福的生活。
  
  67、尽头,非尽头
  尽头:一只大手 象征着女性走入婚姻,被男性所掌握(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年轻的孔维走上了这条路,而年老的孔维(周韵)走上了非尽头,又跨入了轮回之中,即将产下房祖名。
  
  68、尽头,姜文开枪
  性行为。。婚姻开始。。
  
  69、火车,铁轨
  火车-人, 铁轨-人生,周而复始,一辆辆列车开过铁轨,一代人来,一代人走,但铁轨是不变的。 铁轨上,火车下,片中有特别提到这个概念。
  
  70、火车在上面停下来了。
  人在人生的中途停下来了,为的是等待房祖名的诞生,他也许可以改变什么,他一笑天就亮了,但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改变,命运还是在重复。
  
  71、阿辽沙和喀秋莎是结了婚的
  暗指房祖名和李铁梅,年老的孔维(周韵)实际上是第三者,她和房祖名两个对于对方来说都是第三者。
  
  72、黄秋生和姜文的关系。
  枪是黄秋生给姜文的,又在最后这一幕,从姜文到了黄秋生手上,依然是轮回。我最大的怀疑是,第二段的姜文是第四段的黄秋生,而第二段的黄秋生是第四段的姜文。注意,这段中的黄把孔维从姜文身边抢走,还到处捏女人屁股
  
  73、火车的气点燃了帐篷,帐篷里是沉睡的姜文,由于被引燃,帐篷飞起,使火车上的周韵受惊吓,生下房祖名。
  我能看出的,只有片中的一切,都是关联的这种浅的隐喻,再深一点的,真想不出来了。。
  
  74、房祖名落在的地方,开满鲜花
  太阳之子?改变世界的力量?
  
  74、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
  

 6 ) 伟大的电影必须有伟大的观众


 
 
 
 

 

伟大的电影必须有伟大的观众,电影之伟大在于,要让观众有满足感。观众之伟大在于,必须要想办法弄懂一部故意不让你弄懂的电影,然后取得满足感。

 

观众冥思苦想之后,自以为终于找到了答案,得到了升华,从此成为了一个有品味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伟大的观众。所以,一部能让平凡小市民观众变得高品味,变得伟大的电影,也就有希望挤入伟大电影的殿堂。

 

变形金钢和黑客帝国永远无法变得伟大,因为它们无法使观众找到自己已经超越平凡的快感,这和国庆节大部分人选择挤在外滩,而有些人却要去徒步爬金茂大厦是同一道理。

 

所以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电影的导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想办法甩开无用的懒于思考的老百姓,抛弃金字塔的基层,直接要那个空中楼阁的塔尖,票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得奖。一千万观众满意了,也不如一个评委满意了。

 

拍好一部通俗的电影是很难的,因为你无法表现出你和别人有多不一样。但一部象《太阳照常升起》这样的片子,就可以很容易的让观众分出层次,分成看不懂的看懂的,讨厌和喜欢的,有所谓的和无所谓的。

 

这部电影真得有必要看懂吗?它真的有必要去寻找主题或是隐喻吗。如果本来无一物,那么说看出了什么的人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一个笑话:三个人为比谁眼力好,比认远处庙门前的匾上的字,每个都说它看见了上面的字,但每个人都说的不一样,后面庙门里的老和尚走出来说:各位施主别争了,匾还没有挂上去呢。

 

这类片子的导演会告诉你他每个镜头每个对白的用意所在吗?当然不会,那多俗。当然是让你自己看去。任一帮自以为恍然大悟的观众为对剧情的解读争的头破血流,不会有人给出标准答案。庙门上有没有匾,只有老和尚自己知道。

 

拍电影和写小说很象,有时候你必须去苦心构思一个故事和题纲还有卖点,时刻思量观众看到每一段时会如何反映,出版商和评论家们会如何说。但有时候你烦了累了,就想去他妈的老子不侍候了,于是开始在纸上胡乱涂写,这时你会写出在精心构思状态下无法写出来的东西,但你知道,你不是带着任何目的去写它的,只有这种状态才是最真实原始的状态。

 

所以评价方法很简单,只需看它是一部故意精心策划成某种样子的作品,为了讨好某些特定的观众群或评委,绞尽脑汁的完成,并期待于奖项或好评;还是一部骗了投资商的钱,由了性子,在大醉之夜,随意浑洒而成的涂鸦。

 

如果是前一种,那仍然是恶俗的工匠之作,伪装成无招胜有招的高手,但其实却仍是刻意为之,这样炮制出的“先锋电影”和“实验电影”就是最大的恶俗。

如果是后一种,那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诞生出无用垃圾,一种是诞生出旷世绝品,这取决于创作者自己的才华。

 

其实分辩一部刻意的“伪大电影”和一部浑如天成的真上品的方法很简单,一部真的优秀作品看完了哪怕你完全不懂它在说什么,但你仍然会被打动,被震撼。就象一部伟大的音乐,不需要剧情不需要主题,你一样能听懂它。它的所有元素都在指向同一个点,虽然你说不清那是什么,但是你会感到正向着它飞奔的快感,你感觉到一种力量正在托着你升起,让你高喊:“哦!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但作为“伪大电影”,它会让人在看到一半时就厌倦、头痛、昏昏欲睡。它是一条路上东西南北乱指的路标,写满了“终点”“非终点”“高点”“低点”“天知道是什么点”,然后你晕菜了,倒在地上,你听见女主角在激动的狂喊,但你却想说:“哦,算了吧,快亮灯,我要回家。”

 

伟大的电影必须有伟大的观众,伪大的电影也必须有伪大的观众。强者会造就伟大的观众。弱者却只能在空空荡荡的影院中,贴着各种标签期盼着伪大观众的到来。伟大的电影也许会让观众一时沉寂,但多年之后却回荡起掌声,但伪大的电影同样会让观会一时沉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它已被忘记。

 

 

 

上一段算不上是针对性的影评,它适用于对所有的这类电影进行评判,那么下面就专门的说一说《太阳照常升起》:

 

看第一段最初时,很全神贯注,觉得很有意思。画面很美,镜头很有功力,也有悬念,一直到李叔被称为鬼,还仍然可以是部很棒的片子。但疯妈一直疯个没完,所有的人都象疯子,都很无厘头,这也没有错,但错就错在导演没疯,导演还正常着呢,他一边拍着这些的时候,一边还想着拿奖成名呢。一个正常的功利者拍不出真正的疯狂,结果就是并不疯狂,只是搞笑。一个被围观的真正的疯子能让人感觉到悲剧的力量,但一群装疯来吸引人们注视力的家伙就只能让大家失去围观的兴趣。观众看不到正常人,也看不到真正的疯子,完全失去了情绪的依托点,被吊在半空中,导演的镜头晃到哪,就只好跟着看到哪,这样的设置一直贯穿整部电影,包括刻意打乱的叙事和刻意荒诞的情节与人物。这就象你去用餐,开始喝了一道汤不错,于是期待下面的主餐,但发现后面源源不断上来的都是汤。

一开始疯妈在树上高喊阿辽莎,到影片最后疯妈抱着婴孩面对太阳高呼,在这呼应的一头一尾中间可以容纳一部很牛B的电影,但我们看到的不是,好象一部外星牛B电影被人捡到了开头和结尾或某些片段,为了凑成一百分钟上映只好在中间硬塞了好些仿制品然后胡乱粘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道又一道看起来挺不错的汤却没有主餐,因为厨师不会做主菜,只好指望汤把大家灌饱。所以观众的感觉也很混乱,因为腹胀与饥饿交织。人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出了各种大师各种技法,但姜文却消失了,那些主角们也消失了,许多很优秀的演员,再一次成为了符号,成为了道具,而失去了人物本身,故事本身。时代背景失去了意义,人物情感失去了意义,任何符号也随之失去了意义,想达到这种效果其实不需要高价请任何演员,让每个参演者全片始终戴着口罩就行了,说不定这一点倒会让评论家和需要炒作点的媒体们被“软”一下,而不是在任何时刻都听见充满激情的呻吟却怎么也HI不起来。

 

姜文在片中已经讲述了自己是怎么拍出这电影的。你看见疯妈摔掉的那些碗了吗,在房祖名后来发现的小屋中,他发现这些碗被重新拼了起来,在一起看起来还是碗,但一样也提不起来,一提就碎了。这或许就是姜文无意中对《太》做出的解读暗示。他打碎了一部或是许多部电影,然后把它重新拼了起来,在这座姜文小屋中,你可以看见好电影中有的一切东西,但就是一样也没有什么用处,很好的音乐,很好的剪辑,很好的演员,很好的画面,但却凑不成一部很好的电影,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拼合品。

 

我很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因为那时候的姜文没这么矫情。那时的他是个树上的疯子,而现在的他则低着头在自己的电影前数数:“十三……十三……十三……”

 

有这样拍电影的人很好,因为这样好让我们知道中国除了无十黄之外还是有其他电影的。

但这样的一部电影,要是你还在琢磨着去“理解”和“弄懂”它,你就是十四。

 

最后再提醒一句,看过姜文电影和这些电影原著小说的人都知道,千万不要把小说版权卖给姜文!

 短评

一部电影如果通篇主题都是寓言和隐喻,那不叫高明,只能是无法自圆其说或叫故弄玄虚。但姜文的个人意趣及掌控力仍使影片在技术环节无懈可击,画面精致,色彩鲜明,结构精巧,情绪饱满。

8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姜文拍这部片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再次向观众说明他是中国目前最牛的导演。我觉得他就是这个意思。

10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这片子的隐喻在为了贴合小说而做的改编与非常规的叙事中被复杂化了。唐叔在片中代表的就是有枪杆子的最可爱的人,连哄带骗娶来又霸占了娇贵资本家十数年(58年到76年)却又冷落了她十数年;对于唐嫂这样的资产阶级,这十数年对她们而言只是一场有尽头的疯狂,而对于以疯妈为代表的穷苦人民而言,这十数年只是一场永无尽头的痛苦的开端。疯妈在自以为的新时代(太阳升起)生下了信仰年代的新人民,但是李东方这些人民在76年时未经最可爱的人允许就与资本野合,最终又被枪杆子给教训了。李东方之死一是象征了姜文这批成长在60年代的人接触资本后对新时代信仰的崩塌;二是道明了无论对错如何,人民都会是承担结果的一方。观众不用想在中国的政治电影里看到完美的对位关系,因为如果如此明显,那它们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会被剥夺。

13分钟前
  • Euthyphro
  • 推荐

实在是很难看懂,除了时代带给人们的选择和命运以外,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都似乎过于牵强。(相比欧美典型的群戏电影。)扫了一眼影评也是各种分析都有,更加让人迷惑。当然,电影从摄影到配乐都非常成熟,姜文确实老牛逼了。但周韵和房祖名的组合让人相当出戏!他穿的是匡威??

1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印象深的是歌曲音乐、背景色彩、情节意趣和流畅旋转的镜头。魔幻色彩,奇异的主观印象派怀旧故事 。。

19分钟前
  • boks
  • 推荐

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种需要过度解读的电影,就像做语文试卷一样,鲁迅说一句“晚安!”都要解读个几百字,或者电影里男女主角做个爱,都要解读出一堆政治隐喻(比如《色戒》),有意思吗?也许导演确实有一些隐喻在里面,也许是为了躲避审查故意玩隐晦,但我觉得这已经破坏了影片的完整性。以前看那种所谓大神影评解读会觉得很牛逼,现在觉得都是过度解读。同样的例子还有《让子弹飞》《盗梦空间》等等,这些都是好片子,但是看到一堆人做阅读理解就很无聊,可能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歪了一批创作者和观众。

20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弄玄虚,太文青了。还是《鬼子来了》实在。

25分钟前
  • 任晓雯
  • 较差

总有一天人们会因为低估《太阳照常升起》向姜文道歉

30分钟前
  • 东宝株式会社
  • 力荐

1.大陆电影罕有的观感,肆意的魔幻现实主义梦境,符号绵密,影像流畅。或许,我们的确需要姜文,不论装疯亦或卖傻。2.上树疯子同费费[阿玛柯德],离开陆地的水中草岛似[地下]变奏,而病房中的重重白纱又让我想及[末代皇帝]的白丝绸触摸游戏。3.摔盘子,"尽头",火布追车,铁道鲜花中的婴儿。(8.5/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36分钟前
  • 阿sue‖不闭关
  • 还行

从58年到76年,没有历史的车轮滚滚,只有姜文印象中奔腾恣意的红色年代。观众可以不懂,但不可以没看见。黄秋生的普通话和房祖名的屁股,这两样东西要成为华语电影的绝唱了吧...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一直就不喜欢主要是因为隐喻而被称牛逼的片子,总觉得电影首先需要讲故事,隐喻可以是暗线,但不能喧宾夺主,为了隐喻而隐喻,去掉了隐喻故事一般般的电影其实挺无聊的也挺做作的。ps:我本来就不喜欢姜文的风格,对我来说太粗暴太野蛮了

43分钟前
  • 烤豆腐
  • 还行

看影评和解说的时间比看正片还长

46分钟前
  • Zoe
  • 推荐

“她愈是深爱的,她愈是会在自己身上留下深深的伤痕。那样的坚强,那样的脆弱,都是同一个人”、“以前我比你小,以后我就比你老了”…我爱陈冲勾人那段,笑爆!“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是一个退伍的志愿军,1958年我把一个姑娘周的肚子搞大了,但我想跟另一个姑娘孔结婚,于是我骗了周说我死了,然后和孔结了婚。周在火车的铁轨上生下了我的儿子。1976年我在学校当老师,我常常和林医生偷情。我同事梁老师被人诬陷性骚扰女人,而林医生和其他女子都愿为梁老师洗脱罪名并向梁老师示爱。有一天梁老师被还了清白,我却以为他识破了我的婚外情,于是我杀了他。后来我被下放去周所在的山村改造。周得知我被下放,疯了一段日子,并让她儿子,也就是我儿子来接我,然后就消失了。我整天教孩子们打猎,冷落了妻子。一天我妻子与我和周生的关儿子偷情被我发现。我不知道他是我儿子,这小子还刺激我,一怒之下我一枪崩了他。我儿子的母亲周曾在山上,在树上喊叫,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太阳出来他就笑了。原来我就是阿辽莎。

52分钟前
  • 诗安
  • 推荐

个人风格非常突出,很带劲,很浓烈,很偏执.也一样地掐头去尾,留有余地.我还是喜欢非常地.姜文们对于中国的特殊时代是有情结,始终在追问时代疯狂的前因后果,又如何流转至今.苏联/新疆/下放/华侨/可爱的人/样板戏/...其间充斥着很多符号,约略了解现代历史的人都会感到他要讲的绝对不是轻松的话题.之所以看不懂,原因有两个,一个在于这是过于个人表达的东西,石头,河流,火车,天鹅绒都是有指代的,一般的人只能从看到的表层去理解,其二,姜文把国家和时代的性格和命运注入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的身体里,虽然每个人身上都不免打上时

57分钟前
  • sogdiana
  • 推荐

不解析结构隐喻,不谈论故事轮回,画面多漂亮斑斓,情绪多张扬饱满,这才是情怀,是姜文永远的情怀,对俄罗斯独有的情结和近期看的《蓝色骨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果然老崔也友情出镜了);配乐太好听,虽有点满,浪漫得一塌糊涂;周韵拙劣,陈冲神了,湿漉漉的潮湿欲望,放荡的天真。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佳作,但存在重大缺陷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喝醉了一样哭得不能自己……这片子是真正的中国史诗,苏联大炮、疯妈中国、消逝的理想,以及宏大叙事下被扭曲毁损的生活。那赏心悦目诗意满溢的树风光影水和激昂壮美的音乐,在让人神往之余更增巨大的荒谬感。片名据说来自《旧约》: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1小时前
  • Lan~die
  • 力荐

周韵负责装疯,房祖名负责卖傻,陈冲负责卖春,姜文负责整人,黄秋生欲海翻滚后对性麻木的那张脸实在与那个时代风尚以及剧中角色相去太远,姜文拍物的能力要远远胜于拍人的能力,树叶,草,花,鞋子,野鸡,都那么的活色生香,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四颗星都给剧中的光影的处理和花花草草了。

1小时前
  • mar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