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被大牌演员蒙蔽了双眼,吾之过也。看着“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这样的演员阵容,不假思索点击下载, 原以为“挖了个宝”,不成想“下了个坑”,就这剧情,您两还这么卖力?!是傻是天真?!
美国电影《宁静》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Matthew McConaughey、Anne Hathaway
故事概述:男孩的游戏世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一场空)
上映时间:2019年1月25日在美国上映
无聊的电影,导演/编剧的想法可以,通过一段“妄想”(游戏设定)来诠释“家暴对于孩子的伤害”,只可惜影片呈现手段过于“小儿科”,再者,剪辑师不够给力,两条故事线索不够精细、严密,结果可想而知,“半成品”,可惜,可叹...
进入影片,先整理一下出场人物。两个层面(现实vs虚拟)上的两队人物。
其一,现实生活,就是断断续续出现男孩玩游戏身影的那些片段,这就是现实那条线索。在这条线索中,只有三个主要人物。
1,男孩,沉溺于(自己设计/编程)游戏世界,为了摆脱继父家暴阴影
2,Karen,男孩的母亲
3,Frank,男孩的继父,最终被男孩所杀
至于男孩的父亲(John),战死于伊拉克战争。
其二,虚拟世界(即:游戏世界),整部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这个虚拟框架中转圈,目的就是“故弄玄虚”、“绕晕观众”,在这个世界中,出现了多位主要角色。
1,Dill(现实中,是男孩学校的校长;游戏中,是其父亲),一个执着于捕捉一条名为“正义”的金枪鱼的男人
2,Karen,男孩的母亲,来寻求Dill(前夫)帮助,干掉现任Frank
3,Frank,男孩的继父,Karen的现任丈夫,有酗酒/暴力倾向,最终被Dill、Karen设计杀死
4,Mill,卖渔具的男人
5,Constance,Dill的情人
6,Duke,Dill以前的合作伙伴
再来梳理一下剧情。
现实层面,涉及场景很少,内容大致就是男孩怒斩继父
虚拟层面(游戏中),即本作主体。从篇幅来看,内容不少,但仔细想想,不就是“Karen联手前夫干掉现任,解救男孩”这一简单事件?其他还有啥?钓鱼、卖肉、亲热...近是些“添油加醋”的东西,实际意义一点没有,“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鸡肋。
综上所述,本作的内容就是一坑,纯粹靠着演员来吸引观众的眼球(马修·麦康纳的臀部、安妮·海瑟薇的裸背),不明智、不睿智。恕我直言,导演应该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家暴”这一社会敏感话题,而不是视其为“噱头”或“点缀”,仅在影片末了一言概之,太浪费了。
实际上,如果本作的侧重点可以做些许调整,不要在作品的形式上大做文章,而是依靠最简单的叙事架构(抛弃“科幻”思潮),以最直白的镜头话语(台词、对白、肢体动作)直击“家暴”的危害性(伤人、伤己),或许更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终!
编剧★☆☆☆☆(故事设计、展开都不成熟,业余感觉)
导演★☆☆☆☆(自编自导需量力而行)
演员★★★★☆(卖力演了部烂片)
剧情★☆☆☆☆(就看个头尾,足矣)
视效★★★★☆(帅哥的臀、美女的背,还有那海天一色)
音效★★★☆☆(与画面挺合拍)
推荐度★☆☆☆☆(挺多看看演员的颜值)
可能是最近压力太大了,让我这个19年的广播电视编导生有勇气在这里发布影评。结构上有些问题,因为我真的把握不好.
电影一开始从小男孩帕特里克的眼睛进入到男主约翰的世界,这里已经做了铺垫,约翰的世界其实都是男孩编创、想象的。
男孩的父亲死于战争,母亲改嫁给了一个暴力狂,从此被迫生活在孤独、黑暗的环境之中,于是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电脑中编写了以自己父亲为人设的约翰(游戏主角)。电影主要以约翰的糟烂生活而展开,为我们缓缓揭示故事的结局。
我觉得我们应该先想一想片中帕特里克为什么编程了这个游戏。这对影片主题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到底是由于对父亲的思念还是为了打破家庭暴力的困扰?我觉得应该是后者。因为从影片内容上讲,确实因为“游戏”中约翰完成了杀人任务而后帕特里克才杀掉继父,那么该片设定上就是黑暗的,全部情节只是逐渐推动着帕特里克的复仇欲望。
如果片中帕特里克因为对父亲的思念而编程游戏,帕特里克在最后就不应该杀掉继父。而且全片主要以约翰这个虚拟人物的视角来完成,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游戏人物而不是制作者,是帕特里克制造了约翰对其的思念,这根本不真实也无意义。电影完全可以去反应现代游戏制作上的精良,游戏不只是游戏,游戏已经发展成了一门艺术。可现在我们只能看到电影只是聚焦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
以上是我对《宁静》的主题的理解。
电影在视听语言方面,特写镜头以及重复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令我印象深刻。在约翰出海捕鱼的情节中,镜头多次给到鱼竿的特写,主要给观众营造悬念,“大鱼是否已经上钩”。它连接了片中人物和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和约翰一起期待大鱼的到来。例如开头的这部分情节,镜头多角度的对鱼竿进行特写(难道是卖鱼竿的广告?)鱼线缓缓被拉动,直到在水中划出一道长线。
至于重复蒙太奇,作为以“游戏”为主要世界的电影,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多次出现,他既暗示了约翰日复一日的“游戏人生”也为影片画面渲染了气氛,营造美学环境,承上启下,逻辑清晰。例如前半段约翰驾车行驶在小岛的街道,这部分的镜头采用和后面的戏份如同复制粘贴一样拍摄。和谐统一,纯粹且深刻。
以上是我从《宁静》中所观察到的视听语言和理解。
最近糟心的事情太多以至于觉得自己有点高血压。必须找个地方发泄发泄。只好在这宁静的下午写一篇《宁静》的影评。希望不要给你带来一种“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给我看这个”的感觉。谢谢。
2019.2.26.-15:05.~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宁静的宾馆中~19届河北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生。
之前看的 正好翻到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 觉得不是很能同意 所以想自己来评一下
(⚠️剧透警告,推荐看完影片食用
(而且看过电影之前看这篇应该看不大懂
Serenity,我认为译成“宁静”比“惊涛布局”好。因为这部片子说的是一个身处在父亲施暴的家庭中的孩子寻找内心宁静的故事。
开头由Patrick的眼睛切入到普利茅斯岛的世界,和影片后面所提到的整个岛只是一个游戏,一个由Patrick想象出来的世界呼应。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父亲(我忘记叫啥了,就是男主)(后文说父亲就是说男主,另外一个会叫他继父)醒来桌上有一滩水,然后用手抹去,和儿子Patrick神同步,这说明父亲是儿子在幻想世界中的化身,父亲就是儿子。
里面的“正义”金枪鱼,我并不认为是很多评论里所说的“想要杀了暴力继父来伸张正义的念头”,恰恰相反,而是压制自己想要杀了他的冲动的东西。它指的是法律正义,无法满足Patrick惩戒继父的冲动的法律正义。
首先,我记得里面有大意为下的一句台词“如果我不钓鱼,我就会杀了你”(是继父对男主说Patrick的时候,说他孤僻啊,整天看电脑啊的时候,提到继父问Patrick为什么整天钓鱼时Patrick的说法)。这说明钓鱼让他远离杀人念头,是帮助他逃避这个念头的。钓鱼和杀人冲动不是一回事。
而且在男主想要杀人之后一直有npc去阻挠男主,是让他“去抓鱼,别杀人”。
其中“规则先生”还给男主一个fish finder,让他能精准定位“正义”金枪鱼,但是男主却觉得能定位到就没意思了,要未知才好。
“规则先生”就是Patrick脑中劝他“向善”的“小天使”,这位“天使先生”是Patrick的道德观,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知道惩戒别人是要靠正义的法律的。他给的fish finder就是法律程序,遵循正规的法律程序,就能寻求到正义,Patrick就不必杀人了。
而男主拒绝了。
我认为这是因为Patrick(前面说过男主是Patrick在幻想世界里的化身,他们俩是一个人)知道,走正规的“正义”(法律程序)并不会带来他想要的结果,他在逃避。而且他一直捕捉“正义”金枪鱼,却迟迟捕捉不到,小镇里的人还总说他是在捕捉“脑中的金枪鱼”,说明他既想通过正规渠道去制裁继父,但又不想让他的下场太好。因为目前现存的法律并不能给继父应有的惩罚(或者说符合Patrick心意的惩罚),但符合Patrick心意的惩罚(应该就是要他死)却无法通过法律正义来实现,可他的道德感让他对不从法律程序走感到愧疚、不安,因此他想找的是能置继父于死地但又不违背法律正义的一种途径(正义金枪鱼)which并不存在,因此叫做“脑中的金枪鱼”。
普利茅斯岛是一个所有人知道所有事的岛屿,也就是说,里面所有人都是Patrick,至少是Patrick的某一部分。如果说男主是Patrick最主流、最强烈的意识和想法的代表,也是最终付诸行动的那一部分,别的npc就都是Patrick较为支流、较难意识到的、潜意识的想法的化身。在想到这一点以前,看里面npc的言行想法前后矛盾时感到不能理解,在用这样的视角看以后,他们的前后矛盾其实是Patrick自己潜意识的支流想法在打架,在如何规劝“行动的自己”上纠结、反复。
他在最终决定杀人的时候还是不安的,而且并没有完全说服自己。
如果我没有记错,小镇里的npc好像还是不同意他杀人的。即使同意了,也还有证据说明他的不安。(看了有一会儿了,有的细节记不清了)
在他要杀人的时候,Lucky(一个小孩)突然跑出来了,男主吓了一跳,还让他回避。在女主说要给Lucky钱封口的时候说,不能对小孩做这些。在杀人的时候故意跟Lucky说话,显得很自然的样子,作出“全是继父要这根杆儿,不关我事啊”的样子。企图让Lucky以为这就是继父想要的,而不是男主想杀人。
这其实显现出他杀人以后还是痛苦的,他并没有全盘接受可以就这样杀人的理念,尽管“规则先生”小天使已经消失了。(“规则先生”在海边找到男主,跟他谈话,“规则先生”说你内心的渴求就是规则,镜头一切,他就凭空消失了,男主是在对空气说话。在男主下定决心要杀人以后,“规则先生”就只剩下一只他穿过的鞋被拍在沙滩上、卷到海浪里了。
Patrick对于自己最终的杀人从冒出想法到实施以后都是不安的。但他杀人的念头从来都没有消退过。只有愈演愈烈。
这部影片展露出了一个在父亲施虐、母亲懦弱无力反抗的(重组)家庭中成长的儿子的心理。(重组打括号是因为大部分的心理活动在不是重组家庭的情况下都能成立,只有小部分依赖于此)
他对母亲有责怪(明明你可以离开、可以带着Patrick一起离开,你却不做)、对母亲有着爱也有因责怪她而被压抑的对她的同情、美好化自己死去的父亲、对原父母间美好爱情的幻想、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去保护母亲与自己,以及仇视施虐继父、孤僻、在用无法真正保障自己与母亲安全的法律惩戒继父还是杀了继父间挣扎......
这部片子用了许多象征、隐喻(可能用词不准确,我不专业的,会个意)来表达内涵。上述提到的“心理”在影片内都有提到(至少我这么认为)。我想应该还有别的,有我记不起来的,也有我没看出来的。
已经记不清当时看这部片子的感受了,只记得是冲着海瑟薇看的,没有惊艳也没觉得无聊。在我写完这篇影评以后好像也没想到什么很想吐槽的,就评四星吧。
——————
下为写给自己的话,影评已于上结束。
现在是23年1月,上面的影评是19年5月写的。 影评原文一字未改,但针对最后一段 “不惊艳也不无聊” 的说法,我想在此修正下,同时也把原本评的 4星 改成 5星。
因为其实我当时看完就觉得这部影片很好、很精彩。因此才搜了影评看评价,没想到评价很低,且评分也低(至今也才6分)。我知道豆瓣以前对影片的评价是很苛刻的,但它在我心中,就算在那个时候,也该值7分。因此愤愤不平而写的这篇影评。
但最后写完的时候,因为要公开发表而惧怕别人的评价——别人都给差评,就我觉得它很好,如果我给它满分(我心里想给的分数),岂不是有品位低下的嫌疑?
因此我屈服了,屈服于幻想中的他人评价。于是我假称自己是“很久以前”看的,于是有了“记不清当初观影感受”的理由。为什么一定要“记不清感受”?因为我屈服于内心的幻象,要说这部片子“不惊艳也不无聊”,同时还要给它打四星。但其实并不发自本心,也觉得这么说亏欠了我心中的这部片子。于是要在前面加一个“记不清感受”,来隔开此后发表的非自内心的普通评价与我真实的内心想法间的距离,暗指后面的评价不是我的本意、是我“记不清”了的随意发表的评价。
如今又要改回来,是因为我长大些了,认识到舍弃自己而皈依他人实在是没有道理的事。
凭什么对一件事情评价、感受、看法,总要认为别人是对的,而不认可自己?凭什么不同于别人,就要担心被别人批评,而不认为自己也同样可以拥有评价的权利?
当然,本帖下的评论都是认可我的以及也得到了一些点赞也给了我底气。我是一个畏缩、懦弱的人。假如只是有了这思想上的转变,但评论却是一片批评我的声音,或许我也未必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
当然,这个真实想法的更新对于别人是没有用处的,但对我自己意义重大——我把它看作不为别人妥协的标志,标志着我要开始忠于自己了。
上面的“意义重大”我原本想写作“有些意义”。后面的解释也用“它可以算作是一个不为别人妥协的标志吧”这样更加舒缓、柔软而不够铿锵、坚定的语气说。甚至写上句中的“铿锵”时都犹豫着要换成“肯定”,只因为我现在的写法让我觉得有些中二——或者说,我因脑中幻想的别人会嘲笑我中二,而险些顶不住压力想要舍弃自己,去皈依一条没有生机的、更加平顺安稳也因此容不下个人色彩的“他人”之路。可假如我这么做了,那么我这次的更新就没有意义了。于是我选择了自己。
我的畏缩与懦弱可见一斑。但也正因为此,每一个意识到要选择自己的时刻都值得珍视。
谨慎地选择自己要踏出的道路。选择自己——只有在真实中生活,才能得到自己;只有敢于选择自己,自我才能从中生长出来。
——————
原来影评当时打的分会一直跟着影评,不会再更新。我已经改成五分了。
豆瓣不会显示最新修改时间,只会显示最初发布时间。
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科幻片+玉米地=什么?
相信你首先就会想到《星际穿越》,不过上面这张图片并非《星际穿越》,而是马修·麦康纳和安妮·海瑟薇合作的新片《宁静》。
同样是马修·麦康纳和安妮·海瑟薇,同样是科幻片,没有了诺兰执导还能复刻《星际穿越》的成功吗?
影片中,马修·麦康纳饰演的贝克是一个渔民,每天靠带客人出海捕鱼为生。
多年以前他和凯伦(安妮·海瑟薇 饰)结婚,还生下了一个孩子帕特里克。
后来,贝克去参军打仗,没想到战争结束后妻子早已改嫁给一个叫做弗兰克的富豪,从此贝克便做起了渔民,整日和海洋、捕鱼为伴。
贝克经常见到一条金枪鱼,可是却总是捕不到它,甚至他还给这条鱼取了个名字,叫“正义”。
为了捕到这条鱼,贝克常常影响工作,也得罪了不少客人,入不敷出的他不仅连汽油和鱼钩都买不起了,还不得不解雇了自己的大副。
走投无路地贝克只好多次向女友康斯坦丝求助,康斯坦丝也因此调侃他说他和鸭子没什么区别。
饰演大副的杰曼·翰苏是《海王》中的渔夫国国王,没想到现在混得这么惨。
而康斯坦丝的扮演者则是《超人:钢铁之躯》里的玛莎·肯特,超人的母亲。
只不过《宁静》中她的儿子并非超级英雄,只是在加油站工作的小员工。
就在贝克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的前妻凯伦找上门来了。
通常情况下,多年不见的朋友突然找你肯定准没好事,十有八九是借钱,更何况还是前妻。
不过这次情况有所不同,凯伦不仅不找贝克借钱,还要倒给他1000万美元。
条件是什么呢?是要贝克帮忙杀了她的现任丈夫弗兰克。
原来,凯伦改嫁弗兰克后,弗兰克对她并不好,常常家暴她,对儿子帕特里克也漠不关心,以至于帕特里克成了一个网瘾少年。
弗兰克是这么说的:帕特里克每天都在玩钓鱼游戏。他有这么一个游戏世界,有一个人在船上,他在一直钓鱼。
而凯伦也早就想好了计划,她带着弗兰克坐上贝克的船去海钓,贝克趁机把弗兰克丢进海里喂鲨鱼。
一边是1000万美元,失而复得的妻子、孩子,另一边是杀人,这让贝克陷入了强烈的思想斗争。
《宁静》是一部类型很繁杂的电影,开头觉得这是一部讲述渔民生活的电影,当前妻找上门来又变成了悬疑片,前妻说出她的目的后又成了犯罪片,片尾贝克和儿子久别重逢又成了家庭片,真是猜到开头猜不到结局。
那么问题来了,影片的定位是剧情/科幻/悬疑,那么科幻元素在哪儿呢?
对此电影里做了许多铺垫,比如弗兰克说的那番话:他的继子有一个游戏世界,有一个人一直在钓鱼。
再比如凯伦说帕特里克和贝克有心灵感应,帕特里克能听到贝克说的话。
除此之外,电影开头是以帕特里克的眼睛展开,进一步切换到海上。
类似的还有帕特里克玩着电脑,突然切换到贝克从桌子上醒来。
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更为直观:
这样的镜头让你联想到什么?
像不像游戏视角?
原来,凯伦是真的,帕特里克是真的,他们有个丈夫(父亲)也是真的,只不过不叫贝克,而是叫约翰。
当年约翰去参军不料战死沙场,凯伦的现任丈夫又每天家暴她。
于是,终日遭受家庭暴力的帕特里克就开发了一个游戏,将他的父亲写进了游戏,改名为贝克。
帕特里克憎恨继父,就想让生父在游戏中杀死继父,然后他和母亲就能和生父团聚了(还是在游戏中)。
更加残酷的是,现实中帕特里克的继父只是一个建筑工人,并不是什么亿万富翁,凯伦、帕特里克母子俩不但遭受家暴,而且也并没有物质生活,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困难,更别提花1000万买凶杀人了。
现实总是比电影、比游戏残酷多了。
游戏中,贝克总是想要捕捉那条叫“正义”的鱼,就是隐喻“杀死继父,捕获正义”。
而贝克总是捉不到这条鱼,则是代表帕特里克的内心挣扎,他在杀继父和不杀继父之间做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却又总是没能下定决心。
最终,现实生活中帕特里克还是杀死了继父。
好在法庭考虑到帕特里克和母亲是多年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帕特里克是在弗兰克酒后袭击中保护了他的母亲,从而判定帕特里克是正当防卫。
故事的最后,现实中的帕特里克给游戏中的父亲打了电话,这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一幕,连接了生和死,现实和虚拟,真实和想象,让人联想到《星际穿越》中父亲和孩子的通话。
随后,帕特里克升级了游戏,然后也让自己进入了游戏,在游戏中和父亲团聚,以另一种方式和已故的父亲实现重逢。
《宁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缸中之脑”的故事。
“缸中之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悖论之一: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那么,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宁静》也是如此,贝克身为一个渔民,能吃喝玩乐、睡觉捕鱼,甚至还可以思考,有独立的思维,但也只是游戏中的虚拟角色而已。
他所在的普利茅斯岛有酒吧,有码头,有超市,应有尽有,也不过是虚拟空间的一个角落罢了。
那么,我们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仅仅是电脑中的游戏角色?
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电脑模拟出的场景?
我们又如何证明自己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一串代码?
这是一个近乎无解的问题,因为你不管做什么,抽烟、喝酒、上网……都一定存在一个极度高级的电脑,电脑里的虚拟角色也能进行一模一样的操作。
《三体》中也探讨了同样的问题:
“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这个假说对于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所认为的那些公理,比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的时间相同,与质量无关”“1+1=2”等等,有没有可能也仅仅是一个程序员设置的一串代码而已?
我们也是把程序员打出的一串代码,看成了宇宙的铁律。
《宁静》中,贝克以为自己具有自由意志,其实他就是游戏中的一员而已。
帕特里克虽然是游戏的创作者,但他也只是电影中的人物罢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虽然是电影前的观众,但并不代表说就没有其它人盯着我们,也不代表我们所在的世界就是真实的。
我们可能在游戏里,可能在电脑里,甚至可能只是在一个盛了营养液的缸里。
正如《无敌破坏王2》,云妮洛普无法控制自己的赛车,她觉得有人在控制她,事实上她的确只是一个游戏角色,的确有这样一个游戏玩家的存在,在操控她。
相对于《星际穿越》的星际旅行、高维空间的议题,《宁静》则是探讨虚拟世界、赛博朋克、“缸中之脑”。
《宁静》不仅是一部科幻片,还融入了亲情、家庭、家暴,用科幻的外壳包裹着“爱”的内核,这和《星际穿越》的理念是一致的。
影片展现了一个孩子受到精神摧残、遭遇心理创伤后发生怎样的改变,会因此心理扭曲,从受害者转为施害者,形成恶性循环。
而家暴也会让一个小孩变成恶魔,他原本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却因为暴力改变了人生轨迹,断送了大好前途,走上了犯罪之路。
帕特里克杀死继父最终被判定正当防卫的剧情固然解恨,但我们仍然不能因此就原谅继父。
被一刀捅死太便宜他了,被千刀万剐也死不足惜。
《宁静》用科幻的方式探讨了当今最普遍的社会问题:家暴,如《黑镜》脑洞大开又让人细思恐极。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可以让人沉迷网络,也可以让人以另一种方式和死去的亲人重逢。
父亲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可以引导孩子成为天才,也可以让他成为魔鬼。
2020-10-12 移动盒子 个人自用非影评 全剧透勿看
普利茅斯岛 去过伊拉克的约翰化名贝克迪尔在岛上贷款了一艘船宁静号 迪尔与雇佣的黑人大副杜克带游客去海中钓鱼 迪尔发现巨大的金枪鱼上钩了 迪尔用刀拒绝游客钓这条金枪鱼 迪尔要亲自钓这条鱼 金枪鱼最终还是逃走了 迪尔去找情妇 情妇给了他一些钱 因为连加油钱都没有了
第二天迪尔与杜克继续去掉金枪鱼 但是没有收获 迪尔说因为杜克离婚了带给自己霉运 杜克气走
迪尔在酒吧喝酒 前妻凯伦前来 凯伦与他有个儿子帕特里克 凯伦说现任丈夫弗兰克家暴 凯伦让丈夫前来出海钓鱼让迪尔把他灌醉扔下海 事成之后给迪克一千万 迪尔把她轰走
弗兰克租了一架私人飞机前来 酒店里弗兰克让凯伦脱衣服
方丹公司的一名职员到处找迪尔却总是迟来一步 普利茅斯岛是一个小地方 凯伦去找迪尔以及弗兰克的前来众人无所不知 很多人都在询问迪尔是否与他们相识 而且也知道弗兰克殴打凯伦
迪尔拒绝带弗兰克去钓鱼 杜克看见弗兰克取了一万美元后到迪尔的船上 杜克想分一杯羹 迪尔说凭什么要带杜克上船 杜克知道迪克不让自己上船是可怜自己 迪尔还是带他上了船 弗兰克在船上说帕特里克天天面对电脑说要杀了弗兰克 鲨鱼咬了鱼饵 弗兰克掉了鲨鱼上船 迪尔得到八千 杜克分到二千 杜克发现了迪尔准备第二天要杀弗兰克劝他收手 夜晚大雨 凯伦来到船上告诉迪尔他与帕特里克心灵相通 迪尔答应杀弗兰克 凯伦色诱 迪尔看到她后背的伤痕
凌晨迪尔回家 公司职员在等他 免费让他使用探鱼器 职员说了解迪尔所有的事情并让他不要杀人 迪尔用刀抵住职员 职员说这只是个游戏 如果杀了人就破坏了游戏规则 迪尔醒来拿出地图发现就只有普利茅斯岛 迪尔自己都忘了是如何来到岛上 迪尔只记得自己打仗以及曾经和三岁的儿子钓鱼
情妇的儿子萨姆森来找迪尔 迪尔一直想让他跟自己出海 迪尔拒绝了萨姆森当天出海的要求 迪尔忽然觉得事情有些不对 迪尔询问渔具店老板 询问酒吧老板 迪尔来到船上 杜克告诉他弗兰克来不了了 因为杜克用二千美金找了六个人打断了弗兰克一只手 凯伦管弗兰克叫爸爸让他为自己去船上钓鱼
迪尔喝醉了 职员找到他说如果这是游戏规则那么就应该按照规则继续 职员说弗兰克还是要上船的 迪尔与凯伦带弗兰克上船 萨姆森也在船上 鱼上钩 迪尔让弗兰克抓住鱼竿 鱼把弗兰克拖入海中
现实世界 13岁的帕特里克用刀杀了家暴的弗兰克 帕特里克的生父约翰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
迪尔接到帕特里克打来的电话 帕特里克说要改变游戏这样他们就能见面了 帕特里克来了与迪尔拥抱 在某个地方有你有我
悬疑,伦理,人性关怀……一部电影能够把其中一点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实在没必要胃口太大,什么都想讲,但又都是蜻蜓点水式的带一笔,让人感觉混乱又不尽兴。
简简单单的拍成一部悬疑片,要么罗生门式的,要么密室孤岛类的,要么有上帝操控类型的,观看体验应该会比现在好不少吧……
小孩的剧情就很多余,而且画面与全片格调也不搭,每次出来脸上一堆代码,科技元素本来就会冲淡惊悚悬疑的氛围,又和自然风的画面冲突。性格刻画也不深入,总之,就很多余。
总觉得整个剧做得太浅了,AI版本的楚门的世界?顺着导演的思路去抓主线,小男孩思念父亲,不敢做决定,因此选择用神经网络模拟父亲的抉择,从中获得勇气。感人之处在,无论小男孩如何设置"父亲”周边的人去阻挠父亲杀死后爸的决定,父亲都咽不下这口气,"for justice", "this is just for you and me, Patrick". Decent film, but the plot could have been done a bit better to make the audience feel it's less artificial (& somewhat superficial)
裸而不露。惊而不迷。
哈哈哈,有日子没看到编剧脑子这么抽抽的片子了,现如今除了能给大片厂们的这破大宇宙那烂大联动啥的憋出些太监文外难道都不会写最基本的原创类型故事了吗?
有马修片多烂都能看下去
马修是不是欠了裸贷 一直在展示美好肉体 剧情我醉了 编剧能不能走走心
50/100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位男孩在电脑前宁静的欣赏他爸爸宁静的屁股。说正经的,这部电影千错万错,都不该过早的揭示出真相。
开头是剧情片,然后是悬疑片,又变成犯罪片,再变成科幻片,最后是家庭片。
剧本太烂了...堪称新时代的The Room...
因为Plymouth和右舵车的原因一直以为是某个英属热带岛子,到最后竟然说这是Miami是在逗我吗?...且不论在预谋谋杀中加入的平行世界,黑色电影的部分也只是有符号性的雨夜金发美女谋杀的过场而非故事内容,而且,片中展示Matthew的屁股竟然比和Anne女神床戏的时间都长....如果不承认这纯粹是儿童幻想,我该夸他屁股好看还是夸他是快枪手啊。。。。
细节经不起推敲,前半段台词过于装逼。抖包袱的节奏还算好,在电影里强行看老式游戏镜头旋转也太过刻意了…… 以及一个小孩子,成天让亲爸爸和npc富婆???歪啊?想法是好的,但导演用力没用到点上,浪费了好演员……
马修+安妮=科幻片,安妮真的好适合歇斯底里蛇蝎美人的角色
味同嚼蜡,中途就基本知道故事的走向,但还是要看导演硬着头皮把故事扯完。上映之前基本没做什么大宣传,就能看出该片的底气有多不足。两位主演得了奥斯卡以后接的片子一直不温不火甚至走下坡,着实让人捉急。
Catch the fish in your head. That's the rule. Do not kill the man.
蛮有意思的脑洞。两个takeaway:1、会编程的重要性 2、家暴是没有好下场的
最大的贡献是让影帝不停脱不停露屁股,海瑟薇这种大眼演黑色片女人真是特别违和,还特地染金发就更别扭了。
不清楚为何翻印为宁静,反正与宁静无关。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重在探讨一个人在遭遇创伤后心理的变化与挣扎。只是展现方式很特别,表达的三观可能会存在争议性,但总体来说是一次独特的对儿时心理创伤的细微观察。
游戏中孩子设计让生父杀了继父,现实中很容易的又真杀了继父,估计感觉自己替天行道了。这“英雄”孩子是多恨这继父,估计还唾弃继父的坟墓。
(5.0/10)官方简介都看到了,是个常规惊悚片的套路,实际上它隐藏了另外一层目的。无法说这两者结合得怎么样,因为这个结合的策略极为罕见。反正看过全片,说它提供了令人心潮澎湃的新视野那肯定没有,但说拍得多么崩塌也不合适。可以看看,不同寻常的一部电影。
3.5星,看片之前,不要看任何影评甚至短评,哪怕没有剧透。也会稍不留神把这部电影的发展方向给曝光了,这对本片来说是很不利的,因为该片前期相对拖沓,中段才渐入佳境,后半段对前半段的结构,剧本编排很有脑洞,结局相当精彩,整体比较过瘾,只是导演手法一般。电影整体风格阴郁,有点像布拉德·安德森(《断裂》《机械师》)片子,跟那部《旧日噩梦》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来自普利茅斯的“机械降神”
应该拍成艺术片,而不是商业类型片。少点噱头和限制级趣味,电影会更有重量!如果只是少年的编程,那些赤裸的性爱场面真的是必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