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咚咚响

HD

主演:惠王军,白泽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2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3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4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5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6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3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4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5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6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7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8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19拨浪鼓咚咚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拨浪鼓咚咚响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货车司机苟仁(惠王军 饰)唯一的儿子因病夭折。苟仁认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害儿子身亡,满腔悲愤踏上寻仇之路,途中却偶遇“熊孩子”毛豆(白泽泽 饰)。没了亲人的毛豆一心想找到在外打工的爸爸,撒泼打滚“大闹货车”。为了索要货物赔偿,苟仁只得带毛豆上路,二人踏上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寻亲之旅。   “熊孩子”闯祸不断,“熊大人”也一路惹是生非;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一大一小同嬉笑,共患难,两个孤苦无依的灵魂渐渐靠近。一直思考刃牙是不是BL的少女的纪录芙蓉镇侍酒令伟大的宽恕我是僵尸第四季腾空的日子外来媳妇本地郎6请给予抖音世界杯脱口秀之夜我的美人,我的美天外飞仙黑白迷宫(粤语版)我们的歌2023这座岛我从哪里来交换一生舞女2016骡子侏罗纪公园3 (普通话)明日也晴朗肝酪上瘾者巴斯金斯巴达克斯蛇蝎美人第一季想变得危险的男人飞燕曲左宗棠沉默的远山新生六居客 第一季格林第五季幽灵船2002综艺大集合路边野餐鬼脸儿杜兴天堂马帮卧底:费瑞崛起爱的真谛深夜调频回忆之盒鱿鱼游戏 第一季安妮:纽约奇缘

 长篇影评

 1 ) 从陕北到中国的苦难

昨晚去看了《拨浪鼓咚咚响》的点映。继《隐入尘烟》之后又一部西北方言的电影。导演之前拍纪录片,这是第一次拍故事片,有点像邱炯炯。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讲黄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中国大多数人的倒影。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苦难已经太多,从柳青到路遥,都在写这片土地。柳青是榆林市吴堡县人,也是路遥敬爱的作家。而路遥正是榆林市清涧人,是本片导演和两位主演的同乡,故事就发生在清涧,片中台词也提到了这位大作家。我高中时期非常喜爱路遥,拜读了他的全集以及一本传记,他称得上是用生命写书的人。而白志强导演关注留守儿童,给本片赋予了一些温情。片中的陕北方言与风俗真的很有意思。剧本也是基于真实的记忆改编。清涧去鄂尔多斯三百多公里,去神木将近三百公里。最后一分钟我是绷不住眼泪了。和朋友一起举手好几次,终于有机会提问。关于卡车上的字画,导演是这样解释的,他本来想弄个不孕不育广告,“塬上清涧”是县领导题的字,想着宣传一下。陕西清涧白姓是个大族。而惠王军是导演小学初中的同学,本来是开出租车的,为了演戏也是成了戏痴,看完电影之后他也是止不住眼泪,情绪很激动。总之是能打动人的一部电影。能推出这样一部电影,也是极为艰难,感谢投资人与大象点映吧。

 2 ) 克制的真诚佳作

这些年很少写影评,但忍不住想说点什么,很多人留言提到的方面我就不再赘述。就讲几点感受最深的,希望@志强导演 也能看到。

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一种国产片非常稀缺的品质:克制。

为什么说克制是稀缺的?再重新叨叨一下我曾经表达过的观点:

就电影来说,撩拨观众的情绪太容易了。有时候看电影,明明知道主创在费劲心思拉扯你的泪腺,出于本能也真的会哭的稀里哗啦。但过后心里充满愤怒,一股被QJ情绪的愤懑。

但凡参加过公司团建拓展训练的朋友都知道,煽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高级技巧,人类能共情的基因毕竟占了大多数。

显然,相对煽情,克制的表达、引人思考,从艺术形式上更高级,也更难。所以文艺工作者的作品不煽情、情感克制,不只是创作水准问题,更是一种美德。

从这一点讲,这部片子太难得了,这样一部以苦难做背景的电影,抛弃了easy路线,选择了真实克制的Hard模式。

看片的过程我不断的想起菊次郎的夏天,类似的公路片类型,类似追梦主题,难免对比。我就在想,这部片为什么不能拍的像菊次郎的夏天那么轻松、明快、好看?而答案也很简单。

这里是穷苦的老中西北土地,苦难已经深深刻在人们的DNA里,更刻在脸上。这部电影必然有不同于日式小清新的、属于西北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底色。

在这层底色之上,这对分别丧子和丧父的“父”与“子”的共同寻梦之旅,仍然有许多或温情或好笑的互动瞬间:冬夜拉屎没带纸用石头擦屁股,被假女鬼吓到,俩人在黄河上享受滑冰的快乐,调皮毛豆好心“复仇”导致苟仁损失越来越大,毛豆当小货郎帮苟仁卖货“抵债”。。。而最终在独属毛豆的漫天烟花中,完成了彼此的和解和圆梦。

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是真实可信的,没有脱离真实生活和故事脉络本身。如果在寻梦旅途中塞满常见的庸俗笑料,或者抹上蒂姆波顿电影似的奇幻色彩,那么才是另一种消费苦难了。

我最想表扬导演的是,人物塑造和故事推进符合现实逻辑。两位主角,先说苟仁,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喜当爹当圣母,生活的苦难早已把他变成一个怀着一腔仇恨、冷漠、绝望的底层中年男人。苟仁被顽皮的毛豆搞到财产受损的反应是真实直接的,无比愤怒,千方百计去追索赔偿。在整场旅途中,丧子怀有心结的父亲与跟自己儿子一样调皮可爱的孩子,一路互相陪伴和支撑,逐步建立父子般的感情。

再说毛豆这个角色,之所以能打动苟仁以及观众,是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了。纯真朴实——损坏他人财产认赔,善良——看到比自己还惨的小女孩,立刻给钱帮助(有点慷苟仁之慨,但人家主动提出爸爸来还),朴素的正义感——报复坐地起价见死不救的货车司机。总之,是一个虽然贫穷,但人格健康的孩子。

像毛豆这种儿童,是不是必然拥有美好品质?不一定的。以前我去乡下时见过留守儿童,许多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疏于教养,情感冷漠,行为粗野,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可爱。

那么毛豆为什么能这么健康,其实导演在电影里有铺垫,就是毛豆的奶奶。

电影开始有两场戏,一场是奶奶在拍老相,毛豆跟村里的小伙伴因为烟花打起来。毛豆的奶奶怎么做的呢?赶紧制止打架,即没有责怪对方孩子,也没有责骂毛豆,而是细言安慰孙子:等爸爸回来给你买多多的烟花,让他们眼馋。

另一场戏,毛豆想爸爸了爬上桌子擦照片相框,结果打碎了玻璃相框。奶奶发现后第一反应,是关心孙子有没有被玻璃割伤,反复检查孩子身上有无受伤。

那么人物性格内在的逻辑就合理了,毛豆作为留守儿童却幸运地拥有一位好奶奶,是奶奶给了他充足的爱和安全感,毛豆比较健康的人格与奶奶分不开。

这些,才是对故事和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细节,哪怕只有几秒的镜头,都不是废笔,足以看出导演的用心。

当然这部电影不完美,一定还有提升空间。比如是否可以在故事性上增加可看性?处理一下穿帮的问题,细节做的更完美一些?

我给这部电影打9分,至少有3分都要给导演的真诚。我认为对于文艺作品来说,真诚和情感太重要了。就像张国荣的歌,技术上未必最强,那么多人对他的歌如痴如醉,更多是出于他唱歌时投入的深情。

 3 ) 点映

武汉提前四天点映,35闷,开始之后影厅放错片子,我是说一部公路片开屏荷兰豆和许光汉,害怕。前十分钟剪辑混乱,不知所云,大家都奔着监制是芦苇这个噱头而来的,片名拔浪鼓咚咚响,但是拨浪鼓这个重要元素反而并没有起到非常重要或者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元素,一部非常低配版的《过昭关》,看到开头就能想到结尾的这种电影,然后片中很多穿帮镜头,虽然能理解,但是既然强调这个故事发生在2008,那么我觉得导演就有必要细究08年到底有没有能触屏的手机,而且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在于导演在片中加载了一句台词“有个著名作家叫路遥,像他一样”,正好昨天在看导演简介的时候看到导演曾经也当过《路遥传》的编剧,所以这个点也很有意思,然后这个看完虽然可能会故意去为了催泪,但是我却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因为感觉这个故事设置就是如此。然后这个片的中文名字叫做拔浪鼓咚咚响,英文名字叫做the father and the son,我是觉得这么大相径庭的名字完全值得一个更好的中文片名,然后看完后听到影厅里面响起的哆啜声,不是很能共情,只是非常以专业的角度来看的话,当然能称作一部好电影,但是以影视元素来看,我觉得构图很好,除此之外,看到了音效的制作,我甚至都想到制作时的画面了,然后音效制作有点粗糙。作为本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知道为什么最后在上海电影节的最佳处女作导演只有提名没有最终荣获,是因为这个片离万玛才旦的《气球》之类的艺术长片差了两个档次,看的想睡觉,打了五个哈欠。在最后的导演问答,都问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但是导演的深度还是有的,每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才华都挥洒出来,但是我相信对于导演本身来说,他的这部作品对于自己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我相信他的下一部片子会更精致一些,我看到了青年导演身上的这种创作活力,这种热情不知道是来自于以往的创作经历还是因为自身本来在于影视圈中有圈内大佬芦苇的带领,我只能说很羡慕。希望他越来越好,给中国电影行业带来更多这种现实主义,像他说的那样,这种小人物和英雄是一样的,所以祝他,祝时代,祝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4 ) 我站在这捧黄土中

2022年十月初,大象来西安做放映,大抵是当初主创预估短期内能够上映,同时又对影片质量自信,想现在影片里展示的这片土地上的影迷先睹为快。

不过在政策的反复中,点映无限期搁浅,上周拨浪鼓终于在西安举办了媒体场,确认了可以在年后公映的消息,而今天我也终于补上了这场迟来三月的放映。

如果不是因为在影院,我大概会哭的更加放纵一些。

不完全是因为煽情,更多的感动反而来自于主线剧情以外的内容。

我震惊于可以在如今简中院线的大银幕上看到如此真实的土地,如此真实的人们,如此真实的话语。

相较于寻亲和追债,导演真正的重心实际上在于整个旅途过程中,所谓“西北黄土浮世绘”的展现。

从毛豆生长的村子里的村民孩童,到一路询问的民工群体,到同样走街串巷的同行,最终又回到清涧的小村。毛豆像被亲生父亲这个实体消亡之后仅剩的一点情绪和符号价值召唤,被苟仁这个误入他生活的沦落人拔出了小村的泥泞,一路驶向神木,追寻一些二人都无法确定是否真正存在的东西。

神木部分常住人口极高的收入水平是西北人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神木的中上阶层在这片土地确实可以算得上富甲一方,而令人唏嘘的是地理位置距离其极近的清涧,却常年在温饱线上不断挣扎。

因此神木就如同一个乌托邦,成为周边落后地区唯一的信仰和心之所向,似乎只要去了神木做工,总有一天也能住进今天亲手盖起的楼房,也能在这个“好时代”实现自己的阶级跃升。

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跟随着两人追寻毛豆父亲的打工行踪线索,我们也可以隐隐读出这个中年男人在穷途末路之时来到这里,依然辗转漂泊,居无定所,业无常驻的几年民工生活。

最终他早已往生的事实并不令人震惊,或许影片我已经无数次暗示了这一结局。工地大门上的“建设魔都”,假爹出厂前白纸黑墨的控诉横幅,桥头蜂拥而至蜂蛹而往的招工队伍。

甚至于就在影片的开头,毛豆爬上桌面想要擦干净装裱父亲照片的相框,擦亮他对父亲最后的记忆,但是却失败,相框摔碎,父亲照片的面部黏连在碎玻璃上,只剩下一张“无头照”成为最后的念想,以及当做后来寻人启事的图片。

现实中的父亲也恰如这张照片一般,客死他乡后被偷偷埋回村里,他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故乡,而另一部分则被带到了远方漂泊,辗转,最后再次回到了这片土地,可无论如何,无论是对父亲的回忆还是父亲这个人,最终以甚至无法用手捧起,拼不成一个“人”字。

但好在毛豆还遇到了苟仁,一个酱思念和仇恨金金背负在肩上的沧桑男人,一个因为他的闯入变得更加落魄和无措的底层挣扎者。

全篇真正正面展示二人亲密情感的戏非常少,结尾之前只有溜冰一场。大概两个都以哀思为第一驱动力的人,在一起也真的诞生不出我们想象中那样啼笑皆非,阖家团圆的温情场面。

两人的救赎都发生在无形之间,甚至二人台词对白都非常少。其实两人之前错过的就是一个机会,他们苦苦追寻的也是一个机会,做父亲的儿子的机会和做儿子的父亲的机会。

因此当他们最开始以“找你那个不知道在哪的爹还钱”这跟我荒诞的缘由上路之时,也结下了最终注定互相治愈的缘分。

正所谓精心编排的往往落空,不曾期待的却早有安排。

最终苟仁手里没有了刀子,心中的刀子也终于落地,毛豆终于拥有了一次父亲,只是这个父亲最终也依旧需要离开,但“父子”这一路上让他所领教的成长,已经足够他在未来走出这原野,或许去实现二人半玩笑讲出的那些志向。

最终苟仁的卡车驶回了清涧的小村,迎接毛豆的是村长和一排排胸章。

这无疑借鉴了小偷家族的结局,由于各方因素,主角不得不离开充满温情和“人味”的“假爹”身边,被迫迎合由冰冷的机构和体制代表的“真爹”身边。

最后的哭喊追车也是偷师小偷家族的,但是导演在拨浪鼓里最克制,最写实,反而是最动人的修改是,始终没有让毛豆尬喊苟仁“爸爸”,他始终都是苟叔,是一个注定的过客,这也让最终离别更有分量,我们都知道二人最终情同父子,但是这份“革命父子情”不必要被解释的那么通俗和普适。

因此代替“叫爸爸”的结局是毛豆边追车边喊起苟仁摆摊时喇叭里的叫卖口诀,苟仁看着后视镜里追逐的毛豆也一同打开了卡车上的喇叭。

除了这段叫卖词是勾连二人情感的纽带以外的是,这段接地气的新概念“劳动号子”,是属于这片土地的,是属于这片土地上那些真实的人的,是只有放在黄土之上,苟仁与毛豆之间,才感人至深的存在。

二人的遥相呼应不仅是他们想要把这份情感继续勾连的代指,更是导演呼唤西北更多的像二人一样的群体,能够早日与至亲重逢,重回故土,让这号子可以不再悲怆。

导演说他做这部戏最大的使命感来源于他认为要替这片土地代言,替这片土地上的人发声。

这部戏涉及的群体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的广,严肃地讨论也很难说其中构建起了多么具有体系的批判,毕竟这是一个同样艰苦的剧组筚路蓝缕的成果,还有很多的地方有待提升。

只是我认为,摄影机对准了这群人,这片土地的时候便已经是一种胜利。

自由表达的胜利,底层发声的胜利,电影作者的胜利。如果它未来上映可以拥有正常的宣发,让更多的观众看到,那也许会是院线和观众的胜利。

而只要这样讲“我们的故事”的作品和作者越来越多,那也将会有中国电影的胜利。

最后再谈一点看了幕后花絮之后的感触。

最让我触动的有三个细节。

第一是导演提到自己为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代言,而剧组的生活居然真的就和片中的人物一样,他们由于资金和拍摄地的限制,也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和苟仁毛豆一同在黄土路边吃着盒饭。当你刻板地以为大多数创作者都是【回到】故土来做代表发言的时候,会惊诧地发觉拨浪鼓的主创,和他们要代言的这群人们,真的是一群人。

第二是片中苟仁两次让毛豆在债条上按手印,怕他逃走不还钱。而现实中导演因为投资人接连的拒绝,自己同时担任总制片人和总导演,不得不不断的去银行贷款,按手印。这一刻形成了戏剧与现实的互文。戏内与戏外的照应。

第三是影片这没被覆盖掉的青涩和粗粝,这不仅代表着一种创作精神,代表着这片土地上的一种生活精神,大概也就如同最后的创可贴,我们生长的土地如此,能做的就是缠上绷带继续记述和前行。

我想在2023年开年在大银幕看到这部片子,确实是一件幸事。

最近大家也津津乐道于线上线下的春节档各种琳琅满目,冰雪似乎真的在慢慢消融,只要你我都还在看电影,拍电影。

 5 ) 我觉得是好片

跟yf一起,俩哭包🥺!巧的是近半年在影院里看了好多同结构的公路片,这一部是友邻打分最低的,但是是我觉得最亲切的,因为它不是在公路上旅行,而是在公路上生活。不是一场不计成本的冒险,而是主人公都各怀目的精打细算的找寻。当然到了结尾,这个找寻的对象模糊了,找寻的信念动摇了(这也几乎是每部公路片必然的结构要素)。我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时代公路片会让人动容,因为人的目标是模糊的,信念是摇摆的。而公路片给的答案则是一种想象性的解决:生活过程本身是全部真谛。 影片里两个地方是我觉得很有巧思的:一个是印着“电影广告招商”的车开过,假意要援助陷入泥潭的底层人,实际上要价500,被骂了之后还恬不知耻地诅咒人家留着钱买棺材。确实,整个华语电影产业就是这样的骗局。比如一些知名流量,导演都在转发这部片子的预告片,鼓励大家多多支持国产电影。但是这些人在干什么?一面恰烂钱不好好创作,净是拍摄一些跟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工业糖精,一面让人支持国产电影,虚伪到了极致。

第二个是农民工打牌的时候,说工头(用了导演本人的名字)白志强欠自己钱。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生产关系,雇佣者与劳动者,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媒介自反,揭示电影本身的产业性。我觉得导演卸下架子,把自己在电影生产中的位置坦坦荡荡地告诉观众,这在国产电影里确实是罕见的真诚了。

怎么说呢,电影中多次出现背景音乐《我和你》,刘欢鼻音很重的唱腔昭示着2008年那个大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拥抱全球化进程的大时代,前景是苟仁和毛豆在寒冷的冬天里花18块钱找一碗热的羊蹄。老师跟我们说,不要怜悯弱者,因为廉价的怜悯其实是那个制造二元对立的时刻。08年的你我又在做什么,也不过是在《我和你》之外,钻营于日常琐屑罢了。这些时刻也许没有《我和你》那么地冠冕堂皇的感人,但是这些时刻没有意义吗?不,正是这些时刻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人类普世价值的理想。

 6 ) 不是一个已经过去和远方的故事,是千万个孩子真实的生活 | 看见

正月初八,微澜发起的《拨浪鼓咚咚响》点映观影完毕,笔者虽然购票了,但还是因故错过影片,群里旁观大家的互动以及映后交流,等#拨浪鼓咚咚响定档2月25日#上映,会去影院看。如给微澜推荐影片的伙伴所讲,“这是一部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非常感人”。

早前,朋友圈里看到一些老师的影评,对这个电影的印象是“真实”,另一个是观影会想起《菊次郎的夏天》,在同事们发起点映之前,大家比较一致担心和警惕的是“被感动”,观众沦为旁观者,不过同事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发起了点映,并在观影前一周,密集的春节档电影空隙邀请传播,最终成功组团发起点映。

大象点映的工作人员反馈说,这是他们全国第一场和影片关注的儿童群体有关的主题放映,大家是出于对困境儿童本身而来观影。

以下的记录,分享一些映后微澜图书馆伙伴们与导演连线的碰撞,电影背后的人和关怀。

一次乡村学校的留宿引发的创作

电影的起意源于导演拍摄盲人题材的纪录片《边走边唱》时,一次借宿在乡村学校,拿着摄像机进学校的导演白志强,被校长误认为是记者,校长主动分享了许多学校的故事。其中让导演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几十年间的变化。志强导演用了蛮夸张来形容,早年间,八十年代,学校的学生有两三千人,导演去探访和后来拍摄电影的时候,2014年前后,学生只有不到160个孩子,而这160个孩子当中,几乎全部是留守儿童;但凡有条件,父母都将孩子带到城里一起;而在这不到160个孩子中间,有60多个孩子属于是单亲家庭,甚至孤儿。

随后的考察和家访,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有的孩子可能有母亲,但身体残障加上精神障碍,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又没有人照顾,家里是很难让人想象的生活场景;还有的孩子有父母,但父亲残障,母亲精神障碍;也有些孩子,本身兄弟姐妹中也有精神障碍者……

志强导演说,所以这些给人的撞击非常大,他很难平复所有这些给自己的震动,“这件事情我必须做,我必须要把他们呈现出来”,当时很多朋友建议导演拍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会很有意义。

但导演认为,“留守儿童是成长中的,他们有未来的生活,有未来的希望。”长大了面对这样的过去,如何和妻子丈夫分享,可能会继续带来伤害,怕影响他们将来的生活,志强导演决定拍摄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

据说,他用了500多天来写剧本;才从众多孩子中选中“毛豆”,电影中白泽泽饰演的毛豆原型就是考察期间遇到的某个孩子。

孩子的爸爸是一个开卡车的,贷款买了拉煤的卡车,但一次卡车从悬崖上飞下去了。车也没了,还要给人家还钱;爷爷就一直说爸爸在外面跑车拉煤,老人骗孩子的方式就是你得好好学,你要考了一百分,你爸爸就会来找你。这孩子就一直梦想着坐在爸爸的肩上放烟花,看着烟花朵朵盛开;这是他的梦想。后来他等不到爸爸回来就跑出去找,只不过他跑到镇上的时候,就被村长拽回来了。这个是毛豆的主要原型。

而另一个主角苟仁,则是志强导演的发小,他本身的部分经历也被写入了剧本中。

关于真实,微澜志愿者看到了什么

映后与导演在线交流

刚刚查了一下,清涧县属于陕西省榆林市。2020年2月27日,经陕西省政府同意,清涧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去年“铁链女”事件爆发后,榆林地区也曾经被爆出“铁笼”事件。看了这部影片,就好像看到事件发生的大环境了。 电影里每个人的形象都很鲜明,白明明、雇佣毛豆卖货的摊贩、那个在饭店门口乞讨的小女孩,每个都是有故事的人,特别真实。 真的很感谢导演,把这一切展现出来。导演说拍得粗糙,我觉得粗糙也是一种“真实”。

有个场景我印象很深,毛豆和苟叔开车到城市,他羡慕的看着车窗外有一家人路过,爸爸让儿子骑在他的脖子上,一家人笑得很幸福。 而且我发现,那位爸爸应该是白导客串的,很真实又戳泪点的细节。

奶奶很真实温暖,虽然很短。 这个片子女性角色确实缺失

陕北农村的写实很震撼

电影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很生活化的,尤其是语言表达,我基本听得懂,我在山西的西北部村里短暂的生活过,村里人说话和电影里一模一样,常用语,说话的腔调,甚至一些神态动作,还有孩子不干净的脸,苟仁的乱蓬蓬的头发,胡子,在村里到处可见,电影里的奶奶的头巾和村里的奶奶们如出一辙。 毛豆,一个调皮捣蛋,单纯的孩子,留守儿童,没出过大山。和奶奶相依为命。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的代表。 苟仁,坎坷生活的普通人, 跑了一整天,回到出租屋,看似厚厚的一沓钱,最大面值就是20元,数来数去也没多少,交了房租,水电费,基本没有了。基层劳动人民的代表。 其实,在故事里,毛豆和苟仁相互温暖,感受到了彼此的爱。

2023农历新年第一聚 凌助小丸子拍摄 导演白志强和微澜的伙伴们和他们的家人

被消失的……

有伙伴提到,虽然这部电影还是会让人想到“菊次郎的夏天”,但不同的是,菊次郎是一个个体,而这里的毛豆会让人想到留守儿童群体。在问到作者在呈现时有哪些创作上的考量时,导演分享了很多被删减和没有取用公开放映的很多毛豆与其他孩子相处的群像,这是遗憾。

而关于成年人苟仁,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电影也剪辑掉了20分钟背景,如果这20分钟还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苟仁的冷漠。

当然,有被消失的镜头也一定有被强加的镜头和表达。

电影带来了哪些真实的行动和影响

拍摄电影的两年期间,志强导演和朋友们,成立了“星星火留守儿童帮扶团队”,在陕北那片陆陆续续做了两年的帮扶工作。起初就是帮扶点物,书包,新衣服,也会联系赞助商给孩子们买棉衣,新鞋袜子和学习用品,后来发现物资很快就会消耗完,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情感上的关注和关爱。

另一个,志强导演也坦承,两年的工作中与孩子们常有的交流,感觉孩子们对未来是没有期望的,对未来生活没有憧憬。

初中毕业了,赶紧要去打工挣钱。

挣钱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没有生活的资源,没有那么多人帮他们,自食其力出来打工,我们知道他们的命运还是会重复。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是可能改变命运的一个方式。

后来大家改变帮扶的方式,会在活动中做一些座谈会,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做游戏;把外头考上大学的做企业做得好的老乡们叫回来跟孩子们互动,讲讲自己创业的故事;就是希望他们对未来能有所憧憬,打开胸怀,抱有希望。

电影获奖和被更多的人知晓后,毛豆的扮演者已经和影视公司签约,后来参演了多部作品;志强导演认识的孩子里也有一些找到了新的家庭,可以在成长和学业道路上资助他们。

“真正的从情感上,从心理上去帮助他们,乃至于和他们的这些父亲一样。”

“电影有笑有泪,不卖惨卖的是幸福。”

志强导演他相信,人与人之间,关爱彼此和对方,就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在大城市里的打工族,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有很多的不容易,更应该相互体谅。

“我始终觉得,多一份爱,就会少一分恨,只有爱多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温馨和美好。”导演说,“这也是我想通过这纪录片来做到一点点微乎其微的社会意义。”在关于困境儿童的问题上,志强导演还计划拍摄柏剑的剧情片。

《波浪鼓咚咚响》揭露出来的问题,在乡村、在 乡村的留守、以及残障人群的婚育、单亲和孤儿,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破碎,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以及更多的人关注和努力,才有机会看见困境和改善处境。

而我们,新公民计划和微澜的所有伙伴,也会一直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并且在行动的路上实践和探索,如伙伴们所说:

“伙伴们都感觉意犹未尽,走出影院还在热烈地讨论。 希望留在家的孩子,通过志强导演的影片,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希望我们服务的流动儿童,能和爸爸妈妈一直在一起!”

点映发起、组织、现场工作的微澜伙伴们

观影提醒:因为电影大部分时候是方言,基本靠识字幕观影,孩子太小,无法看字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观影体验。

 短评

今天是拨浪鼓正式全国公映的日子,如果从2月4日北京的全国首映礼开始算起,我已经陪同导演白志强一共在22天的时间里走过了全国20座城市,累计城际交通也近13000公里,而此刻正在这部电影诞生的地方陕西路演的奔波过程中,后续还有一个礼拜的行程。我想我和导演是否也打破了中国小成本文艺院线片路演的一个纪录?人数最少,城市最多,预算最少,距离最远!这些日子每天起早贪黑,平均只有5-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的确非常非常辛苦和疲惫。虽然不知道最终能取得怎样的市场反响,但是至少已经拼尽全力努力过了。中国电影的大银幕上从来不缺英雄和奇幻的故事,而拨浪鼓愿意把镜头对准最底层的普通人自然非常难得,毕竟他们完全没有发声渠道,被彻底边缘化,能有电影为他们立传,真正体现了电影的社会属性。愿本片播撒更多的善意。

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你能看出一些桥段设置的地方,没是枝裕和看起来那么高级,甚至结尾你也都能猜的到。可,看到毛豆说,这真的是为我放的吗?以及毛豆为了跟上苟叔,喊着那些卖货词的时候,还是枪枪击中我的泪点。年龄大了,看不来这些……人性的共性是,干涸,孤独,贫瘠的心灵呀,一丢丢的善意和浪漫,就魂飞魄散啦~

10分钟前
  • 悉卡夫达多
  • 推荐

如果它配拥有正常的宣发,那将会是比尘烟更大的爆款,也更值得。导演自己说拍这部的使命感在于为这片土地代言,我很难说他真的有把这一点做的很好,但我终于看到一个站在土地上讲故事的人,能有机会在大银幕看到这样的故事大概才能称得上观众的福报。它最可贵的东西恰恰是主线以外的,也许这些所谓的众生构不成什么有体系的批判,但是把摄影机对准辽阔边缘上的一角,不加粉饰,已经超越这片土地上九成的作者。结尾一排明晃晃的党章出现的时候我意识到,原来是小偷家族双人成行版,回想起来的确有不少摆不脱和是枝裕和的干系,前三分之一不时保持的克制最终为了类型考量也没能贯彻。但没被覆盖的这层青涩和粗粝大概也就如同最后的创可贴,我们生长的土地如此,能做的就是缠上绷带继续记述。

12分钟前
  • 伥鬼
  • 力荐

两星半。仿佛AI程序编剧的、看十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的公式(类型?)电影,甚至最后还要说出中心思想(有些伤是会慢慢好的)…… 唯一好笑的是那辆写着「电影广告招商」的卡车,据导演映后谈说是因为没有拉到广告……

17分钟前
  • btr
  • 还行

导演是编剧出身,所以对剧本的掌控还是很扎实的。不过,拍底层,并不意味着就是关注现实,用素人演员,并不意味着就能卖动情怀,全片能看到的只有对苦难表层的捕捉与堆砌。作为电影来说,故事不可谓不陈旧,影像质感更是接近于无

20分钟前
  • 来年樣
  • 还行

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作品,相继入围国内几个重量级节展,充分体现出这部小成本院线电影自身的实力和潜力。虽是带有浓郁地域性特质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却并没有削弱其他地方观众观看的兴致。摄影沉稳,表演自然,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观影时,有看到同类型伊朗电影的影子。听说,除了公映版,还有导演剪辑版,故事整体性会更完整,很是期待。

22分钟前
  • 陈晨B2M
  • 力荐

想了很多该说什么,最后只剩一句。有人认认真真拍一些东西,就会有人认认真真看一些东西。

27分钟前
  • 戈多今天不来
  • 力荐

一个丧子,一个寻父,非典型父子档公路片,视听有想法,表演立住了,情感出来了,各方面都很稳的处女作。

28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单从故事上看是没什么特别新鲜的,基本上看十分钟就能猜到后面的走向,但是架不住情感自然真挚,俗套的地方也让人不反感,两位演员为影片确实增色不少,小演员太灵啦!导演常年拍纪录片的功底放到这个片子里,很多镜头一看就知道,这个是很多剧情片导演玩不来的。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剧作比较常规的情况下,导演花了很重的笔墨去写人,埋情绪,写关系,这个东西如果不是常年浸染在那个环境下,真的不一定有把握的。所以导演说他在为这片土地上的人发声的时候,你就觉得他是发自真心的,不是在消费他们啥的。而且仔细想想故事背景,这里面有些地方还挺不好过审的,不知道积压这么多年是不是这个原因。总之吧,整体倒不是说就有多完美,但现在这样的片子真的越来越少了,挺不容易的。不确定会有特别好的市场反馈,但还是想支持一下这个片子,三星半。

3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整体都很有那个创口贴的感觉,留疤也无所谓的那种

37分钟前
  • アキラ
  • 推荐

近些年东北近乎成为文艺领域的犯罪特区,但苍茫西北穿梭不断的大卡重汽,矿地与烂尾楼齐飞的荒蛮丛林,同样有着浓度不低的犯罪想象。拔浪鼓咚咚响在催泪的父子情之外,也有着更隐秘的悲情陕北。

39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故事很动人,有笑有泪,演员非常棒,完全是专业级的表演,只是视听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有些陈旧,基本上是上两代华语电影的路子。可以看出导演从多年的纪录片拍摄中积累了不少东西,映后交流感觉到他为了过审做了不少妥协(和自我审查)。最后再次盛赞导演的选角功力。7分左右,给4星鼓励下 / 青年导演海上影展

41分钟前
  • sTill-Life
  • 推荐

文本底子很好的剧情片,导演的逻辑很清晰。首先这是一部公路片,失孤卖货郎大叔和留守毛孩子之间的故事,两人结识于一场意外,这场意外伴随着烟花,所以电影最后以一场特意的烟花燃放作为故事的结尾而画一个圆满的句点就显得尤为动人。其次陕北黄土地上绵延的群山和蜿蜒曲折的河流道路,以及行驶在这条道路上的白色小货车,也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让故事和背景交融在一起,天然且有亲和力。对于小孩子来说,在一个特别的旅程后,虽然最后并没找到生身父亲,但原本已经模糊的父亲的形象反而变得更加具象了,Like Father And Son ,胜似亲情的情感是足够有力量的。

44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没有想到全片让我止不住流泪的地方不是分离,而是一场在陕西荒凉的道路上的烟花。小孩,总会有人放一场给你一个人的烟花,你要好好长大。

45分钟前
  • 沙一汀
  • 推荐

#FEFF23,6.8/10,非常规整且偏旧的叙事结构,方言是加分项,节奏挺舒服的

47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陕北留守儿童版《菊次郎的夏天》,类型框架中规中矩,不过故事蛮有趣的,比预想中好看不少,作为小成本公路片值得鼓励。一路记账、越记越多,经常还顺便卖个货的暴躁大叔,又皮又莽又暖心的熊孩子,两人之间产生不少好玩的喜剧火花,叙事、摄影、剪辑都很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的地方,一些细节留白(比如拨浪鼓上的创可贴)、前后呼应能看出剧本的用心。时间背景多次明确指向08年,让这个底层题材更有现实意义。开头部分两人生活的平行叙事再精简一点,记忆闪回和结尾分别再克制一点会更好。看幕后花絮,因为剧组没钱(片中有个货车上写着‘电影招商广告’...是真没拉到赞助)一些主创都不要酬劳甚至倒贴钱,这片也是拖了五年才上。两位素人主演表现不错,司机在现实中真的是一名司机,小朋友被王宝强签了,两人后来都开始演其他影视剧了,赞。

4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真是上辈子欠了他的债,才会边骂骂咧咧边在后视镜追他的背影。定是这辈子亏了我的情,才会边指着胳膊边告诉我受了伤会好的。他欠了一屁股债,还知道把零钱给乞丐。我不会什么魔法,却能为他点燃烟花。砸了人家车窗,害了我被打,却不怪他。鞋底会亮,伤口会好,吃方便面就能果腹,卡车里就能熬过严冬。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本质上是一部公路片,也是“父与子”式的情感故事,以两人的年龄差、羁绊展开,从不和谐到和解。背景选择在西北农村,时间和空间形成的特殊地貌与朴实的风土人情形成人物个性的基底,拨浪鼓好似藏地“酥油灯”一样扩大到一种社会隐喻之上。

5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被戳破的拨浪鼓以为只是颗定时炸弹,每每出现都令人揪心着那好像随时都可能炸裂的“父子”关系。却不知何时已被善意修补,所有的紧张与担忧也被瞬间化解,以无比温柔的形式,甚至让人愧疚于自己妄意揣测的小人之心。这枚普通的创口贴不仅赋予了拨浪鼓能够重新摇出咚咚响的生命力,它的贴合比黑夜中骑上肩头仰望的绚烂烟花更为热烈且治愈。

59分钟前
  • 张猫大
  • 推荐

寻父和念子的两个男子汉踏上旅途。留守儿童的题材非常有意义,也拍出了动人和真实的力量,克制,粗粝,生猛,悲悯,有趣的互动也消解了一些沉重。两个演员都非常好,特别喜欢小演员!小成本制作有这样的成色太不容易了,很适合爸爸带着儿子去看,如果爸爸能抽出时间的话。

1小时前
  • 大妇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