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传来的歌声

HD中字

主演:Lars Nordh,Stefan Larsson,本基特·卡尔森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2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3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4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5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6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3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4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5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6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7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8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9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二楼传来的歌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或许得开始承认那些令我们无能为力的环境,我们自己也得负上责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们的潜能发展。你看本片,应该明白人类的行为有多愚蠢。紊乱将人蚕食,情况越来越严重」 ─导演 洛伊 安德森(Roy Andersson)    极具野心的挑战性钜作,宗教、经济、世代关系、家庭、情爱,种种议题都经过奇特而荒谬的扭曲,呈现出世人经常视而不见的一面。如弥猴一般在十字架上单手晃荡的耶稣塑像、心智退化的老人在满室各怀鬼胎的贺客面前度过百岁生日、放火诈财的父亲,写诗发疯入院的儿子,独特的视觉语言,在看似连结松散的场景之间,构筑了导演心目中当代世界的深层面貌。    在一个不知名所在的奇特夜晚,怪事接连不断地发生:毫无尊严的公司职员遭到屈辱的裁员;外来移民莫名其妙地被不良份子袭击,整个巴士站的人袖手旁观;玩大锯活人的魔术师真的把志愿上台的观众开膛剖腹。一团混乱当中,灰烟满脸的卡尔出现了,他刚刚放火烧了自己的家具店,想骗火灾保险金。一整夜,人人都忙乱的无法阖眼。    第二天,局势混乱的程度有增无减,保险公司与卡尔正在角力,整个城市陷入完全动弹不得的大塞车当中,当一切在千禧年一开始就似乎都失去了控制的时候,卡尔慢慢察觉到世界的荒谬,也渐渐了解要作一个「人类」有多困难。    这是一部由一系列小品组成的情节松散的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影片中每个人都变得失去理智,一些无条理的怪异行为发生了。一个小职员遭到侮辱性的解雇,一个新移民在大街上遭人袭击,一个魔术师在表演中出现了不该有的失误。在这些怪事中有一件特别引人注目,浑身是灰的Karl为了得到保险金烧毁了自己的家具店。最后他们体会到世界有多荒谬,做人真难。    得奖:2000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鬼神的香气如影随形2016建群联盟大浴场交换的日子2毛驴县令之五官争功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桃色谎言少年透明人神之塔金战冰河巨兽传奇选秀日深夜到访红鲨突击爱能给别人吗叶卡捷琳娜大帝 第三季穷途末路宠爱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家在远方樱花大战奖门人I Love爸爸感谢祭云中漫步开心一组4心的唯一小镇疑云(美版)夏日心跳攻心龙虎人生王志文版美好的人生侏罗纪狂鲨3金银花开许愿神龙退役杀出个黎明 第一季妈,我没时间罪城苏布拉:风云再起金星怪兽人生百事

 长篇影评

 1 ) 如果生活就是一个市场,那么安坐者是可爱的

——来自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1892~1938)

泡上一杯咖啡,先来谈谈打开了两遍的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于2000年上映的“生存三部曲”第一部——《二楼传来的歌声》。该片制作历时四年之久(1996.3-2000.5),是一部长镜头组合而成的荒诞喜剧,曾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同时,这也是鬼才导演罗伊·安德森继《瑞典爱情故事》和《旅店怪咖》后暌违25年推出的电影生涯第三部长片。凭借此片,他成功巩固了其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安德森式”的电影风格。

该片用46个长镜头为观众铺成了安德森在新纪元来临之际对瑞典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的各种问题的透视和批判。失业、外来歧视、冷漠的社群、技艺不精的魔术、貌合神离苟延残喘的婚姻、纵火骗保而得不偿失的商人、交通瘫痪的城市、脆弱不堪的爱情、罢工游行的乌合之众、诗意与现实的不合、老龄化、宗教信仰的式微,经济的大萧条。这一切问题都将人禁锢在云层下的垃圾场中,安德森也用荒诞喜剧那情绪所作的小毯子紧紧捂住了观众,将现实撕碎了给我们看,然后在我们耳边反复呢喃,是的,我方了,世界确是荒谬的,人生真是痛苦的。将其定义为荒诞喜剧片,实则是其到处泼洒着人性的崩溃。有人说从中看到了大丧至极和绝望恐惧,还看到了屈服于命运的悲观主义,实在不能视其作喜剧,可安德森多么聪明,片中将黑色幽默发挥超常,极其扭曲地给观众带来尖锐却能忍受的疼痛,却没有造成真正的伤害,同时能继续前路,给悲观失望开出解药,即安坐者是可爱的,一下子这些悲都变成了还有救的启示和思考。

罗伊·安德森出生于1943年的瑞典哥德堡,毕业于瑞典电影学院,师从电影历史上封神的英格玛·伯格曼,时常暗暗对其叫板却不得不说承袭了其哲思方向,即对存在进行思考,对死亡、时间、幻境与梦进行剖析,只不过伯格曼更庄严肃穆,安德森则时常呈现出充满痞气的荒诞感。电影大师们成为大师,必然都大方涉猎了广泛的艺术,先成为了艺术的全才,这点两者却又是相似的,都以西方各种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出发点,结合绘画、音乐、文学等经典艺术作品,用电影的手段输出他们的思考。出片自然有别于爽片,也有别于大部分所谓的商业电影,而正是如此,也使之免沦为只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与无规则游戏的消遣娱乐片,而值得观众像读书般庄重地打开。本片以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英] surréalisme[法])的风格,将现实观念和生命冲动,潜意识、梦与幻境相融合试图回归到一些理性话题。所谓超现实主义,便是渴求解决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其哲学源头便是平民出身的柏格森提出的“直觉与生命冲动”(直觉是一种直接的意识,是自我的绵延;生命冲动是在绵延的时间里不断努力创造)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意识是孤立的,无意识是本质;梦和精神病是潜意识得不到满足的现象,而潜意识是魔性的),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运动的,有和无是同一的,矛盾是推动发展的)。安德森则将其通通糅杂在这部超现实主义风格影片中,将观众从矛盾冲突荒谬的情节架构中拉回甚至相信这形而上的绝对真实,告诉我们,是的,这些都存在而我们也该顺其思考一下。同时超现实主义设定也合理化地打破了该片时间的阻隔,模糊了时间的连续性。

安德森也曾提及本片创作受到了彼得·勃鲁盖尔(1525-1569)的绘画美学影响,这位来自文艺复兴时期荷兰的农民画家段子手,除了有时有超脱现实的奇妙幻想,如《伯利恒的普查》中将圣经人物放诸于当代环境,《反叛天使的坠落》中代表善与正义的圣洁天使和代表毁灭与罪恶的反叛天使之间的斗争与矛盾冲突。

(《伯利恒的普查》,作者摄于布鲁塞尔皇家博物馆)

(明信片为《伯利恒的普查》,拼图为其《反叛天使的坠落》)

多数时候他也画绝了愚昧不堪的小人物们在市井里可笑透顶的挣扎。此片影调也参考了老彼得《雪中猎人》的构图风格,该画以四只乌鸦的角度看尽了瞎忙的社畜们,用黑白灰色调塑造一切,让人顿觉寒冷透明。广告出身的安德森也善用了老彼得的艺术手法,用低对比度性冷淡风的黑白灰绿暗色调,让影像更加简明凛冽清冷苍凉。造型上安德森也承认其采取了日本能剧里面具的灵感,将其所有角色都变成了白面小丑,更能代表普罗大众,同时又像启示录中的身故之人来反映无可救药麻木不仁的浮世众生相。

(《雪中猎人》,藏于维也纳艺术博物馆,图来自网络)

本片一大特色技巧还在于其固定长镜头的运用及构图的统一性。有强迫症的安德森将整部片子的镜头除了一个移动镜头和两个相对移动的镜头,其余都设置为固定深焦广角长镜头,让观众像看舞台剧一样关注其画面场景中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又像打开上帝视角的局外人冷静客观地审视这一些的发生。他也让画面尽可能的干净简洁,绝不出现无关紧要的人事物,这点来看广告出身的安德森很懂得如何将想传达的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安德森在影片构图方面统一到即使不断切换场景,视觉上也没有多丰富的刺激新鲜观感,不得不说本片还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得极具耐心反复观看才能体会其中各种象征和隐喻。其非线性的叙事方法让不断跳跃切换的故事场景得到了合理性的解释,情节也就不必强调其完整性了,只用随心所欲地延伸展开,同时安德森还使用了表现蒙太奇的对列技巧,突出了其反情节的荒诞冷酷之感。本片语言音乐表现不多,台词简单还多有重复,反复叩击人心灵的同时,还让人不免随时想要拓展其寓意,引发思考。与此同时,音乐的插入除了交响乐弦乐在必要时候突出其情感的迸发和递进,在信仰沦丧极致荒唐的场景中故意出现的教堂音乐与其对比便更显荒诞之感,如献祭小女孩安娜,以及卡勒在地铁上产生的幻觉中周围人的一路哀歌合唱也都是其情绪表现的叠加,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当你伤心沮丧时,世界都在为你哭泣悲鸣。反言之,伤心的人别听慢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痛苦表现也夸张化地呈现了出来。


下面涉及严重剧透,谨慎阅读

前段都在快闪铺陈各种安德森想要体现的社会议题,影片开头便借想买新高尔夫球场的生意人皮勒的镜头点明整体时间背景和总议题——生存于遍布不幸的地方有何意义,同时引出了接下来的各方思考。

整整干了23年的拉斯精致打扮上班后被辞退,不得不羞辱不堪地抱住上司大腿跪求其留用,而出门前伴侣还在重复“凡是都有个变数的”,这变数于他便是推入深渊的打击。

外来人到大楼找人从楼上到楼下无人回应,直到走到大路上,一群仇外的青年人将其刺伤在地,旁观者却冷漠到无人上前去帮扶。人际关系的疏离可见一斑。

魔术师表演魔术,魔术烂透到将志愿者当场开膛破肚;到医院,医治志愿者的医生护士婚外情,医生闲暇时冷漠吃着汉堡看着书,小三护士抽泣着质问他什么时候离婚。不免引人发问,社会到底怎么了,婚姻到底怎么了?

随后戏份最多的卡勒出现,姑且算是一条主线索。他刚刚纵火烧毁了自家的老家具店只是为了骗保,当时以为有人能看见会来救场,却未曾想到真将其烧成了灰烬惹了一身麻烦。他还有尽写诗直到人为之狂丢了脑子而进精神病院的大儿子,人们还在认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一切的一切都糟糕透了。店外主干道上交通在堵塞,人们在毫无休止为了股票下跌糟糕的国家状况罢工游行。远处街角拾荒老人和丢失爱情的弃儿冷静地对话,再次点出了这呆滞社会的荒谬。

接着镜头又转回卡勒,他去教堂找神父疏导,想问问到底都是怎么了。深受房地产经济泡沫其害的神父和另外一个炒股破产的神职人员丧气比惨,谁不是这样的呢?而卡勒居然用深恶痛绝的大儿子洗脑念叨的“安坐者是可爱的”反过来安慰神职人员们。懵逼扯淡之至。

扯到主干道上拥堵社群中的一幕:一海军下属在乘坐卡勒二儿子帮忙开的出租车上前往百岁老司令的养老院为其庆生,事实上他只是在其位写演讲稿,工作简单重复却将其哲学神圣化,自欺欺人,但借由两人之口,却是在点明我们社会守旧摸瞎前进,却十分缓慢。

画面切到养老院,这位百岁老将军老司令被关在一个四面围上的婴儿床上,部下们来献祝词却像是在对着牌位祭祀。老将军的手势显现出他很可能是当年的纳粹,无论如何就算如此残暴的人,老了也像是挂在拐杖上的破衣裳,夜深时,只能喊出帮帮我这样的绝望求救信号,这也不得不说是老龄化严重的问题。经济烂透了,刺激政策有没有呢?有呀,世博会召开了,有刺激到吗?反正故事中的人物经济状况还是一样烂。卡勒的老友开始做卖十字架的生意,以为人们肯定在糟糕的当下能依托于信仰,可谁曾料想,新的纪元信仰出走了丢失了,他终究还是失败了。故事讲到此,后半段就大量地加入了幻境,开始了极致荒诞之旅。车站,卡勒真的碰到了之前还在笑话怎么可能遇到的手指被夹者,随后便产生幻觉出现了已经自杀死亡的前债主,被纳粹用绞刑未来得及在生前对自己同样被绞刑的姐姐道歉的执念未了的俄国小哥。经济理事会上,因为对面会移动的房子而引发骚乱的滑稽无厘头场面。不知何时何地,人们选择圣女小女孩安娜去荒唐献祭。

当一切荒谬上升到了极致,生活变成了一团乱麻。安德森便随即借由皮勒、卡勒大儿子来安抚人心。Calm down! Calm down! 凡事都有时间限制,包括痛苦。努力有什么错呢?所以继续努力;写诗有什么错呢?所以继续诗意地活着;信仰有什么错呢?所以继续相信,当个好人。

最后的场景定格在了丢弃十字架的垃圾场,原始谋生之念还是战胜了信仰,所有的牺牲者蜂拥而至,卡勒还在强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一箪食一瓢饮,或者说更加好一些。那这个好又是什么沟壑难填的欲望呢?安德森再次将问题抛给了观众。

纵观整部影片,表现了一个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社畜群像,到处是荒唐四下皆痛苦,人心作古麻木不仁,人性在这些一幕幕场景中,梦与幻境的交织下,正如尼采所言,显得太人性。一切的荒谬体现出了极大的无力感,而唯一清醒的居然是精神病院的病友们,或者说算是二楼传来的歌声,告诉一楼浮沉的芸芸众生,有信仰是好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是好的。映射至今,生活也常常是一地鸡毛。说回是电影上映20年后的现下,这场全球性的疫情,晃动危及了各行各业,人们对未来开始出现极深的恐惧。前段时间,不仅一位朋友问我,你说接下来经济该怎么办呀,就业市场怎么办呀,教育怎么办呀,社会怎么办呀,生活怎么办呀……我们承受着内心和外界的双重折磨,那能怎么办?我想似乎安德森找到了一部分答案:安坐者是可爱的。

(作者公众号:關耳慢慢記)

 2 ) 信仰缺失的尘世末象。

信仰缺失的尘世末象。
放火骗保的父亲、写诗住进精神病院的儿子、路人对暴力的漠视、魔术师失误锯开自愿者的肚子、城市交通的失序、毫无血色的脸、对圣像的抛弃、牧师抱怨着利益上的损失……
 
罗伊•安德森,1943年生于瑞典。1968年,罗伊•安德森那时正在斯德哥尔摩瑞典戏剧学院学习电影,假期的时候他开始参与拍摄一部有关社会政治事件的电影。回到学校后,一位叫伯格曼的老师把他带到一边,建议他不要卷入政治性的电影中。1981年,他在斯德哥尔摩一个破旧的大楼里建立了一个叫“Studio 24”的工作室,在其中分出了办公室、化妆间、设备储藏室、剪辑室、看样片的小放映室等。在这里他拍了2部短片和一些商业广告片。
《二楼传来的歌声》最初只是想讲一对父子的故事。儿子是一位诗人,要朗诵瑟塞•瓦列夫的诗歌。这部影片的拍摄团队大约有十人,每个人都要分担很多工作。他们用35mm摄像机拍摄前期演绎和彩排的“样片”,基本也都是由这些人走位。
片中处决一对兄妹的场景,源于1942年的纳粹暴行,这张记录暴行的黑白图片在罗伊•安德森15岁时就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
影片几乎全部为固定镜头。

 3 ) 歌声

很难形容这部电影的主轴,可以说它几乎没有一条明确的故事线。电影由若干个段落组成,每一个段落的场景都是固定机位,构图精巧讲究得如名画一般。安德森在访谈中说过,他深受尼德兰著名画家老勃鲁盖尔的影响。但在我看来,他的拍摄风格更让我联想到美国现实主义画家爱德华·霍珀的作品。极简的画面中,现代人的异化、孤寂和疏离被赤裸裸地展示,人们就在其中上演着悲欢离合。 电影的数十个场景里,有人失业,有人破产;有人发疯,有人吟诗;房子在移动,车子却被堵在了路上;耶稣的十字架被人扔进了垃圾堆,可爱的小姑娘成为了宗教仪式的牺牲品;活人生不如死,死人却追逐着活人……所有这些莫名其妙的场景,都发生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城市里。这个城市里的车子都堵在了一条路上,即使其他街道空空如也,所有人都依然一窝蜂地堵在那似乎唯一的道路上。他们或坐在车子里焦躁无奈,或效仿耶稣受难,一边鞭挞自己一边缓慢前行。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所有人都不知道未来去向何方。 在这样一部充满末世隐喻的电影里,黑色幽默却是无处不在。蹩脚的魔术师险些把躺进箱子里的志愿者切成两半;精英“砖家”们看见房子移动的场景就惊慌失措丑态百出;失败的生意人把自己公司烧掉后,还遇上了已经自杀死去的债主……所有这些荒诞的场景看似无序,但实际上都和电影最开始出现的那位胖老头有着或多或少的交集。于是,以这个生意失败、儿子发疯的可怜人为线索,这个走向末路的世界中的病态和荒谬,一幕又一幕地上演。

 4 ) 安坐者总是可爱的,优雅而从容

太过可爱

你所引以为傲的繁华,会有多少变成衰败? 你所瞧不起的衰败,又有多少会变成繁华?(《红楼梦》曹雪芹) 这部电影是西方导演递给小粉红的刀。

尽管一幕幕幻灯片式的沉闷场景、僵硬的表演、神经质的台词、延时过度的定格并不讨喜,固定机位让做爱都变为静止画面,但它是大师级作品,借助人物间细若游丝的关系,构织出一幅老态龙钟走向衰败的欧陆图景。

有一种僵硬叫做风格化

人口老龄、治理低效、思想保守僵化、观念落后、政经宗教人文全面崩坏……这些发生在世纪末,似乎能用宗教国度的末世情结来解释,但归根结底是社会体制走上了穷途末路,这从百岁将军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便可管窥。

人们除了在绝望中挣扎,毫无办法——他们连交通堵塞的原因都找不出。直到献祭儿童的一幕,其荒诞程度也并未超出设定。当然欧洲从未惨到如此夸张的程度,却能让你认同现实的残酷与那种颓丧感。这已经不是隔靴搔痒的讽刺了,而是硬揭、活扒。

献祭之前运用虚伪的政治正确对儿童说教

安坐者总是可爱的……

歌声总是从二楼传来……

人们总是在拼命逃离云层下的垃圾场……

寻找精神出口,以为是解脱的逃离

人文崩坏引发的诗人病

自阴间而来的债主

发宗教财失败后气急败坏的人

资本高度集中且散发着腐味:坐拥万顷良田却整日睡在形同牢笼的病床上等死的百岁将军

 5 ) 千禧年的末日警示录

       在华语影片异军突起的2000年戛纳电影节上,一部名不传经传的瑞典电影斩获了“边角奖项”评委会奖。这部片就是《二楼传来的歌声》。它没有像当年其他获奖影片那样一直处于影评界的风口浪尖,而是一直藏匿于某个二楼的阁楼上,时不时的发出“从二楼传来的幽怨歌声”。
       据我所知,导演罗伊安德森是广告界出身,他在从影之前善于拍摄一些奇奇怪怪的广告短片。跟大卫芬奇,斯塔姆辛,包括宁浩这样的广告出身导演不同,罗伊安德森的影片中甚少出现那些时尚元素很强的精美画面,喧宾夺主的视觉效果,他影片中的流行商业性元素很低,取而代之的是其强烈的“作者”风范。他的电影产量极低,从影三十多年以来只拍摄过四部长片:1970年的《瑞典爱情故事》,1975年的《羁旅情愫》,2000年的《二楼传来的歌声》,2007年的《你还活着》。产量极低的他对影片的要求精益求精,仅《二楼传来的歌声》就拍摄了5年之久。他的创作过程有严重的断流,70年代的两部片过后沉寂了将近30年的时间,终于,在千禧年的时候拿出了自己的代表作《二楼传来的歌声》。
       《二楼传来的歌声》是罗伊安德森2000后重回影坛的标准代表作,经过30年的洗礼和沉淀,他的影片最终呈现出目前这样一个既没法借鉴,他自己又没办法超越的电影形态的终极存在(2007年的《你还活着》就跟《二楼传来的歌声》过于相似,甚至就是同一部影片)。他对于人类文明的思考统统都幻化成了他独特的影像风格,他的影像风格中有两个角度去值得注意,一个是长镜头的使用,一个是短篇集式的拼贴。
      长镜头的使用在通常的情况下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合理的场面调度以保证对场景内戏剧关系进行完整的记录,或引导悬念,也就是巴赞所提出的长镜头理论,像奥森威尔森,希区柯克多属于此类。第二种是在巴赞理论上进行加工引申,发展成的更为复杂的情况,通常是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展现,在东方就是侯孝贤之流,用固定长镜头展现人与环境融合的一种情绪的沉淀;在西方可能就是塔可夫斯基之流,用移动长镜头去揭示整个世界运作的奥秘。但无论是哪种,画面中的主体与周遭环境(多为自然环境)的关系通常都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脱离现实关系的长镜头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而罗伊安德森的长镜头与其他著名长镜头流派大师的使用完全不一样,他的长镜头在某种程度上就有点脱离现实关系的意味。镜头展现出来的场景不是严格基于现实关系的场景,而是经过简化处理过的,象征意味浓厚的变形:比如那些公司企业的内部环境,比如那个仿佛是2012诺亚方舟的上船登记处,比如结尾那个阴阳世界交替的荒野。这些场景的建构方式更像是舞台剧所采用的,但有所不同的是,罗伊安德森的画面中有着丰富的纵深关系,观众观看影片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前景人物的戏剧关系,后景的搭配与延伸也是他画面表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时候,纵深处的内容更是解密画面的关键性所在,比如那个自我鞭挞的游行队伍,窗外的大堵车等等。整部影片几乎是由固定广角长镜头组成(仅有一个移动镜头),镜头的选择多为全景,以尽可能的把画面中所有的元素涵盖在里面,这样视角更像是观众在剧场观看话剧的角度,再加它独特的场景处理,影片的舞台剧味道就十分浓厚了。而这其中演员的表演,站位也十分配合着这样的效果:画面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散落在画面的边边角角,而除了前景中的主角呈现出明显的戏剧关系以外,其他角色多为站立在周围,作为象征符号的存在,配合在前景发生的戏剧关系。这么来看的话,罗伊安德森的长镜头意图就非常明显了,这本就是将荒诞戏剧的观看方式植入到影片的视听元素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光影,纵深改良了观众的这种疏离的体验。
       短篇式的拼贴在电影中并不少见,如果用在其他导演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方式很有可能是多线索齐头并进,也有可能是各部分独立成章,自成一体。如何布局很大成分上看故事文本的特性。《二楼传来的歌声》中,基于长镜头的使用,一个镜头就是一场戏,一个镜头就是一幕。但在片中,人物与其戏剧关系并不像舞台剧那样在一个空间当中展现得特别充分,通常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某种情境中,并在戏剧关系展开之前就切断,刻意留下一些引子和线索。影片中大概有4,5条线索,这些线索交错排列,凌乱的散布在影片中,你根本看不出来这其中有什么联系,罗伊安德森故意阻隔了这些分场片段其中可能出现的逻辑关系,即使是有也是非常谨慎,让人察觉不到的。而在这几条线索之外,更有类似于女童祭祀,幽灵浮现这样与其他线索完全没关系的独立片段呈现出来。混乱的短篇式拼贴在这个时候就不是我们所常见的围绕某一个母题去纵向引导的方式,而是一种横向的,画卷式的社会图景。在这个有点超现实主义意味的社会图景中,各路人,各路牛鬼蛇神共聚一堂,在纷繁杂乱的混乱篇下呈现出来了一个可怕的,非理性的末日景象。
       像瑞典这样的北欧国家通常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情淡漠是那里的主要特质,而这种特点也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了北欧国家的某些电影当中。罗伊安德森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对人类文明进行深刻思考,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悲观心态:在我们这个丧失爱,丧失信仰的时代里,在物质利益愈发取代精神世界的环境下,人们会逐渐变为像片中那些空有躯壳的行尸走肉。影片中犹如坟场一般冰冷的场景比比皆是,鬼魂的不断出现更是增填了一份挥之不去的阴森寒意,以至于看片的过程中时常会感受到那种黑暗和压抑。罗伊安德森有着怪诞的想象力,他把这些想象力通过荒诞戏剧的方式铺陈开来,成为了他在千禧年来临之时对世界发布的一篇末日警言,用这样一幅充满了末日图景的超现实主义画卷来警醒这个缺乏爱,缺乏信仰,缺乏精神的世界。“二楼传来的歌声”这个片名可能就是这个意思:片中唯一对爱还有感知却在冷漠的社会下失语变疯的哥哥被关到精神病院,从他的病房中隐约传出来的“二楼传来的歌声”就成了罗伊安德森在这个悲观绝望的人类社会中对美好的呼唤。

 6 ) 无畏的良知(对四个情节的解释)

片尾,看到那个小女孩蒙着双眼,仍小心翼翼的迈着生前赴死的脚步,她完全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我差点哭了。也许她知道一切,只是无所畏惧。
这一幕有N重含义,意味深长;

1、小女孩代表人类历史,她是盲目前进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所以一切选择都是荒谬的,人的存在是荒谬的。人类历史是没有路灯的黑暗,人类无法看清道路。
2、但人类内心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和无知,预留有上帝和诗歌的位置,就是有救的,在历史的盲区中她仍能无畏的前进,死亡也阻止不了天真的脚步。
3、仔细看小女孩细碎的脚步吧,那是一种虔诚,这是人类在不被照亮的黑暗历史中行走必须持有的态度,即保持谨慎虔诚的心,所谓“登山即敬山”“抬头三尺有神明”“慎独”就是这个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走人世,要心怀天地良知。
4、显然,小女孩承担着拯救灵魂的使命,在阴间聚集众生的灵魂,走向救赎的道路,男主角因为软弱,始终回避耶稣、畏惧生活,也畏惧死亡,直到最后上帝走到他的面前,他彻底屈服了。平静的面对死亡,也能够平静的看待一生的苦难和荣辱。
……
再说大儿子诗人,诗人是活人中唯一一个直面惨淡人生的人,他是最后一个良知未泯的人,所以他因人类的无知而痛苦,为人类的天真而感动,在上帝已死的年代,他即是耶稣。“那安坐栖息的人将得到爱”“安坐者是可爱的”,我常想向世人大喊这样一句诗,真正的诗歌可以唤醒众生麻痹的灵魂,可以驱退鬼神,弘扬人间正义。
……
献祭的场面我认为可以这样解释,人类(尤其是官员和教徒)的灵魂已经死去,他们从众生中选取一个最纯洁的女孩去阴间拯救自己的灵魂们,将他们聚集起来,让逝者重逢,重现逝去的耻辱,赋予他们赎罪的机会,像那个苏联男孩,让他的灵魂能够有机会向妹妹求得原谅,这样逝者才能安息,生者才能面对生活。这就是小女孩的使命。类似“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故事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也有过。
……
在登机大厅里推行李箱的壮观场面可以解释为,人类曾拥有宝贵的文明财富,但如今却显得臃肿不堪,变成了活下去的累赘,因为人们丧失了天理良知,回避错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压垮他们的不是昔日文明,而是自身积累的罪孽。他们那么可耻那么虚弱那么可怜巴巴。

纯真和愚蠢只剩一墙之隔,人类啊,真的到了十字路口,挺住啊!

(诗人巴列霍(Cesar Vallejo)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97216/

 短评

仅有一个移动镜头和两个相对移动镜头,Roy Anderson全凭构图和导演调度完成了一部惊世之作。

5分钟前
  • 陈乱乱
  • 力荐

虽然和《寒枝雀静》一脉相承,但要比较的话, 这个还是偏虚妄无趣了,而近作无疑更笃定更透彻,就算同讲哲理,把观众看得云山雾罩还是似懂非懂抑或一目了然,基本也是执导能力的反映。罗伊·安德森认为伯格曼不幽默,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慢慢进步的。

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不是很能确定它是电影……正好最近在看英国的黑喜 果然还是欧洲玩得艺术感更强啊 每个场景都像一幅超现实主义画作 或者是行为艺术的集合(不过果然它们都和诗意有关)不仅是场景的设计 场面调度的凝滞感 吹一波的话它的价值就在于 它时长90多分钟 所以情感累积和其他长度都注定不同

10分钟前
  • 寒莓根
  • 推荐

当初怎么会想看这么冰冷灰色的电影呢? 但它又不是直接的冰冷,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僵硬灰白沮丧停滞,迟缓压抑如行为艺术, 一开始就不舒服,看完仿佛自己都变成这种灰白色。 还是不要想不开去看它了,人要避开心理暗示。 20110628@home

14分钟前
  • 半袖
  • 还行

12/16 这北欧导演用电影定焦广角的镜头,特意编排好简单的场景简练的对白用极简的手法拍摄/异常白的妆容有种荒诞和体验冷漠的人面具感[与寺山死者田园祭有异同处]/油画般的场景和长时间发呆的人体现都市冷漠疏离感/像英格玛一样用现实主义表现超现实主义的东西/受到98年经济危机显示转化为无为的思想

15分钟前
  • GINGER
  • 还行

理智的表象之下,一切都荒谬如斯;总体感觉很布努埃尔。

2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不名一文者是可爱的,仰天长卧者是可爱的,遗忘童年者是可爱的,栖息安坐者是可爱的,无帽秃者是可爱的,无花偷者是可爱的,戴表亡者是可爱的,荣耀生者是可爱的,宽容者是可爱的

25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高冷荒诞超现实喜剧。有时候你只需要把某种思维方式具象化为一种常见的却是大多数人想不到的符号,往往就能获得戏剧化的喜剧效果,比如本片的宗教被具象化为一个个十字架。魔术那段太搞笑了。两段主题曲都很好听。

28分钟前
  • 小A
  • 力荐

【#1200】追求极致美学自然不错,但我认为安德森僵尸化的动作调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想要达到的讽刺效果,最终还得透过语言进行表达,整部影片的悲观情绪不仅混乱了社会,更消解了人的意义,这么一来反观卓别林和塔蒂的伟大之处,化平凡为不凡的视听才是真正的电影。

31分钟前
  • TWY
  • 还行

罗伊安德森真是奇才,这种人海固定长镜头的模式,特别难拍不说,竟然生出这么多匪夷所思的笑点,大多数还非常通俗,虽然我大概还是没有看到所有的… 更惊人的是,虽然好笑但它不是喜剧片,说的是人类对千禧年未知的恐惧,以及岌岌可危的表面的平静啊…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人格面具般的造型,戏剧化的故事冲突,天马行空的电影结构——三部曲一起看完:因为是20年電影经典,所以票一把,真的是第一次看该导演作品。

3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极度晦涩的悲喜剧,从头到尾的固定长镜头。人的物体化,景致的舞台化,剧情的空心化,每个人都是别人眼中的小丑。很有魔性的一句台词:“安坐者是可爱的”...(看完后觉得自己都变煞笔了!)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虚掩的门,摇晃的耶稣,街上的苦行,莫名的堵车,游荡于荒野的鬼魅…只要开心无害是现代病,意外事故都是笑料,托马斯的病友说哭是好的。埋葬下一代,库布里克法斯宾德也有类似的“展望”,同样是2000,对国人来说反倒是值得怀念的。还想到了词语,德莱叶活在21世纪还会那么笃定吗?不得不说十字架质量很好,安坐者是可爱的,怪不得霍克尼爱画椅子呢?

36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很多隐喻的恐怖片。

4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罗伊安德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卡夫卡,只不过更喜剧些。这种喜剧效果来自于它对于空间的专注:它们把观众倏忽推远了。[二楼传来的歌声]则带着鲜明跨千年特征,它展现的是当历史发展到尽头时,人类可笑而徒劳的试图与"楼上"重建起联系的努力。但最终人还是被独自留在了此岸,被那死去的过往所审视和拷问。

4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象征、超现实,甚至有鬼魂,话剧一样简洁的布景。场景:被鞭子抽打向前的上班族游行队伍、大大小小的十字架、献祭、沉默的疯诗人(儿子)、坐在婴儿床样栅栏里的百岁老将军……“人生就是个市场,买东西,然后在后面加一两个零再卖出去”他是个好人,是个诗人,开不了出租车,也不会做买卖,所以他疯了

4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被二战亡灵少年所缠绕的自己,精神病院里的诗人长子,这两个画面所造成的蒙太奇,不正是阿多诺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当中,人类遭遇历史浩劫面前,所面临的表达之不可能,语言无法承载的身体?一场一镜一个象征性主题,批判的信息量其实很大,很多没看懂,也不想去搞明白。

50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大智者不悲情

55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罗伊·安德森“生活三部曲”之首,2000戛纳评审团奖。千禧年恐慌+末世启示录,信仰失陷,诗人已疯,精神贫瘠,物质至上。依然是白面群像式的荒诞剧影像,冷幽默中透现着悲凉与绝望。除一处后拉镜头(火车旁初遇已逝者)外,均为固定机位深焦长镜头。群戏场面调度精妙,后景中亦有不少重要信息,如无尽的堵车(比较戈达尔[周末]影史最长塞车)与只朝一个方向走、间或弯腰鞭打前排人的游行队伍。最捧腹之景:失败的大锯活人魔术&敲打垃圾堆旁电线/灯杆后溜出的群鼠。| 安坐者是可爱的 | 找不到人却遭街头路人毒打| 全城人齐声张嘴高唱 | 只能呆在铁笼般床上的百岁亿万富翁大地主 | 倾斜晃荡的耶稣+卖耶稣失败将其丢弃的商人 | 惊慌逃跑的开会者&向内开的门 | 诡异的祭礼与震悚的收尾 | 众逃亡者拉挪着过载的行李车。(8.5/10)

6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8/10。尴尬派导演的高逼格怪片,极富创意的场景构思,甚至用超现实的还原手法打破时空的间隔:纳粹吊死的俄国青年、债主鬼魂和生者同在一个空间里游荡。管道将尾气送入一群裸体女人列队走进的闷罐车,离奇屠杀同[寒枝雀静];结尾扔掉十字架的广场远方不断有蒙眼的人们聚集过来,象征着集体赎罪的主题?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