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咬狗

HD中字

主演:伯努瓦·波尔沃德,Jacqueline Poelvoorde-Pappaert,Jenny Drye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199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咬狗 剧照 NO.1人咬狗 剧照 NO.2人咬狗 剧照 NO.3人咬狗 剧照 NO.4人咬狗 剧照 NO.5人咬狗 剧照 NO.6人咬狗 剧照 NO.13人咬狗 剧照 NO.14人咬狗 剧照 NO.15人咬狗 剧照 NO.16人咬狗 剧照 NO.17人咬狗 剧照 NO.18人咬狗 剧照 NO.19人咬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咬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热爱吟诵诗歌且幽默健谈的杀手贝罗特(Benoît Poelvoorde 饰)自费请来一支摄制组为他拍摄纪录片。在镜头前,他毫无保留且毫无隐讳地展现每次行凶的全过程,并悉心讲解不同的杀人技巧。摄制组成员从最初的观众逐渐演变成贝罗特的帮凶,这一种疯狂之人仿佛失控的汽车,飞速向毁灭的终点驶去……  本片成本仅为15000美元,却成为比利时当年商业上最成功的影片,并且荣获1992年戛纳电影节SACD奖最佳影片和青年特别奖、1993年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1992年Sitges – Catalonian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Benoît Poelvoorde)和最佳影片奖、199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Metro媒体奖。  本片导演Rémy Belvaux于2006年9月4日去世,享年40岁。逍遥法外第一季死色荒城纪杜鹃的女儿黑暗荣耀 第二季拉字至上第二季战火中的青春童话2022你的伤心理师都知道天涯明月刀不知东方既白蝙蝠侠:龙之魂一周阴阳奇兵玛格丽塔惊天十二小时(粤语)宪法与我小戏骨:焦裕禄东云色的周末乘风第五季幽灵战队小偷小丑漫游记全裸导演 第一季魔鬼时刻天降之物第二季君是慕容卿似花风筝奇缘不可思议的晴朗(越南语版)别巡检2动态漫画·六宫风华第一季博斯:传承HUNTER魅惑的中国铁道风景命案黑手回答不出时尚窈窕厨女君子球酒仙十八跌具景伊斗牛犬之女幻影爱人

 长篇影评

 1 ) 电影中杀手的多元化

收集了一大堆影碟,不停地买不停地看,发现似乎永远也看不完,因为买得总是比看得多,发现家里有越来越多的DVD没有看过。这是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每次进碟店总有吸引我购买的电影,老片或新片,主流或另类,经典或变态,只要电影产业在运行,产出永远要超过消化。于是我开始停止购买太多的DVD,先慢慢消化家里的存货,既然跟不上节拍,不如随它去吧,另外促使我减少购碟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盗碟的质量江河日下。

 

最近翻出好几年前买的《人咬狗》来看,碟商是全美,很早的名牌碟商,早期的碟友应该记得,整个放映过程非常流畅,而近期买回的碟片搁了一个月就开始出现问题。现如今的那些碟商更替越来越快,D9还是D5,质量都没法和以前相比,我的一些老碟收藏到现在依旧很好,反而一些新碟很飞速死亡。加之网络BT下载的风行,也一定程度增加了看片的选择性,如果有一天网络电影在各方面都达到DVD的效果,影碟的历史使命只怕也快结束了。

 

《人咬狗》在我手里窝了多少年方才被我临幸了,可见后宫佳丽太多也会埋没了经典。比利时学生的习作能够如此玩转暴力,可见独立思维和创造性在欧洲电影的地位。杀手在电影中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这也证明了暴力在电影中的地位,杀手看似一个远离我们生活的职业,但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他其实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被发现,我们更多通过媒体地报道才知道一二,就如同暴力始终隐藏在人性的黑暗角落。

 

不同导演塑造出杀手的多元化,在王家卫的《堕落天使》中的黎明是作为一个杀手只是为了讨生活,当有一天他遇到爱情便打算转行,杀手反而被赋于了浪漫色彩。而在吕克贝松的《杀手里昂》中,一个冷血的杀手居然也可以变得如此温暖而富有爱心,甚至于在性格上也显出某种木讷。昆汀在《低俗小说》中的塞缪尔杰克逊这样一个杀手则充满了哲学思辨,成段成段背诵出圣经。电影中所有的杀手都远远脱离了我们思维定式,而千奇百怪的个性在这些杀手身上显出奇异的色彩。

 

在《人咬狗》中的本诺特则远比前面几部影片中的杀手形象更加冷血,他杀人一方面是为了钱另一方面似乎也追求杀人的快感。本诺特选择的对象通常都是平民,为得是不引起媒体的注意,他的思维非常严谨,可以罗列出各种杀人的经验科学,比如沉尸需要加多重的沙石,从成人到小孩到侏儒,从骨质疏松到密度分析。影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来拍摄本诺特的杀人经历和生活,最后拍摄者和杀手产生了互动,一同参与到杀人行为中。拍摄者最初只是跟随记录,到了后来被杀手本诺特引诱,从被动的成为他的帮凶到后为主动地乐在其中,仿佛是在说人对暴力实际是有迷恋的,而且容易被诱发,从最初的畏惧而转入享受。

 

杀手本诺特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似乎非常博学,艺术涉猎甚广,说起建筑风格和大师如数家珍,而且还善长于音乐,又喜爱绘画,经常还作作诗。这样的人物与冷血的杀手很难联系到一起,但在影片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在生活与杀人之间来回穿行的人,彼此间不存在任何冲突与矛盾,完全溶为一体。本诺特享受杀人并且从中受益,这是他颇为钟意的职业,从影片的交代中可以发现影片的拍摄是由他自己出资的,他非常乐意将自己的杰作记录下来并得以宣扬。

 

电影中多元化的杀手形象或者存在导演的艺术加工,与其追究杀手形象的真实性,倒不如怀疑人脑的思维定式,电影中的杀手面目很大程度地对人脑习惯于以偏概全作了否定,这其实并不仅仅是对于杀手的认知上,其实在绝大多数事物的认知上,我们都无从获得全面的信息,因此我们从来看不到事物的真实面目,因为人的认知从来都是片面而狭獈的,所以永远都会有人对某人某事发表意见说不应该是这样的,其实本来就是这样的,只是我们没看见所以就带来了惊奇。电影带给我们的是新鲜,而实际上带来的是我们不了解的一面,因为我们的认知的偏面化,所以也就有了电影上的多元化。

 

文:眉间尺

 2 ) 很另类的感觉,爽!

看电影分类里,把此片叫做喜剧犯罪剧情恐怖,不相干的一串词。让我惊叹的是编剧的绝顶聪明。黑白纪录片,95分钟。这个瘦弱、机智、胆子奇大的主人公在不停的说话,不停地杀人,玩世不恭的眼神、泰然自若的语气,掠夺生命的快感,一切那么不可思议却又仿佛近在眼前。我叫他杀手,他说:这不叫杀手,这叫暴徒。是暴徒就会死的,写到这儿,我突然笑了,不是暴徒一样会死的,但暴徒就要有暴徒的正规死法,即使他越狱成功——还是会被人击中头部!一个镜头的迟缓,让我们在寂静中结束。“鸽子看着灰色的翅膀,在这个城市的监狱。”是的,结束。我的眼里却还停留着他在海边自由裸奔的画面——很美。

 3 ) 它拍摄谋杀,它自己也谋杀

如果将你放在杀人现场,观看凶手行凶的全过程,同时听他告诉你他的想法和感觉,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你是否能面对他对恶的坦然、他的残酷手法、和他的无罪感?不能面对的原因是什么?你肯定会有想体验这件事的冲动,回答这问题之前,你需要先反思你在道德囚室中的自如程度。
 
假设可以用电影的方式,具体来说,用纪录片的方式给你这样一个情境,我们来设想一下,怎么给你?我们要记得纪录片的作者,简化来说,那个肩扛摄影机的人,他以机器来记录,模拟他的眼睛,然后让你观看,替代你的眼睛。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其实是看不见的,我们只知道把镜头对准那把手枪并看着它发射的,是我们的一位现场代理人。对,我们并不在场,这个距离很重要,是一块透明的海绵,通常来说,绵柔度足够吸收大多数人的情感撞击,我们会感到一定程度的恐惧,但内心里还记得,不,我不在现场,我不是凶手。
 
因为摄影师——我们那个代理人还没有露面,一直安全存在于影像之后。否则我们怎么能看见这部电影呢?他的安全,就是我们的安全。
 
比利时电影《人咬狗》,是一位电影凶手,它谋杀了这种安全感:它让摄影师参与行凶了,让摄影师死去了,所以,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也是凶手、我们也最终死去。
 
这是一部由几个大学生拍摄的伪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大致的内容是:一个摄制组跟拍一位杀手的生活,记录了他多次杀人、强奸、抛尸的过程,以及他的家人、情人、艺术理念、对诗歌的爱好,以及最后被杀死等等。它采用极逼真的纪录片的影像风格,让观众几乎难辨真假。
 
这部电影的惊世骇俗,如果只止于题材,那就不值得说了。它最震慑人心的地方,就在于,它拍摄谋杀,它自己也在谋杀。就是前面我说的谋杀安全感:通过谋杀“纪录片”、谋杀“观众的道德避难所”来实现,它的凶器很简单,就是一台摄影机。
 
《人咬狗》采用纪录片的语法来表达,但是抹除了纪录片作者的无辜性。导演、录音师、摄影师等,在常规纪录片中的基本道德是,对现场的不干预、不介入,以保持足够的客观。但不介入本身就是主观性的,这个道德只能存在一种矢量性的正确,而无法绝对达到。《人咬狗》是一部剧情片,它没有纪录片的道德约束,所以能跳出来反讽这种道德:摄制组的人,在拍摄杀手的过程中,与他交流、观看他的行凶,这种现实关系,是电影质疑或嘲弄的对象,在这种现实里,这些人不可能不被杀手影响。
 
所以,当这些旁观者开始帮凶手按住孩子的腿脚以保证他们的拍摄得以继续时,便不可遏制地进入了“让谋杀得以继续”的另一重处境。这是一扇门,这一面是安全的房间,另一面则是罪恶的世界,这扇门打开,黑暗扑面而来,安全的光线就被扑灭了。
 
这时,除了摄影机还是客观的,没有人能再保持客观。“纪录片”死于此刻,但也实现了客观的绝对值:绝不会再有主观视角、主观选择的存在,只有摄影机。
 
这个处境的第一个峰值,在摄制组的人参与杀手的轮奸游戏时出现:录音师晃悠着话筒,强奸着女人,摄影师把摄影机降低、固定,离开它,进入女人的胯下。这时候,现场没有旁观者,只有摄影机还在转动、记录。
 
这个处境的第二个峰值,在结尾处:杀手中枪倒下,摄影师抛下摄影机,机器落地,倾斜下来,记录着摄影师逃跑并中枪倒地的场景。人物都死了,摄影机继续运转、记录。直到胶卷用完。电影结束。
 
观看这部电影,你会处于极大的反感和惊愕中,但是停不下来。在这部电影中,你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现场代理人,你与摄影机之间没有距离,所以和现场也没有距离,和恐惧也没有距离。
 
你的道德优势和道德判定,在这里没有武器或者防御工事的作用,只是一个逐渐崩溃的脆弱系统,你从来没有如此无所遮拦地观看谋杀。更可怕的是,这一切,仅仅是一个虚构故事。
 
是的,观看这部电影,你就被它耍了。但是不看它,你却在继续你长久以来无知觉地、安全无虞地耍自己。仅此而已。

 4 ) It Happened In Your Neighborhood

早在尚連奴 (Leon)、Samuel L Jackson (Pulp Fiction)、John Doe (se7en)、Kevin (Sin City)、淺野忠信 (殺手阿一)和火雲邪神 (功夫)出現於這個地球之前,殺手界其實另有一號人物,他比起以上諸位更其貌不揚(甚至有點兒樣衰),更無以一敵眾甚至刀鎗不入的能力;他家有阿公有阿婆有老母,一樣要付擔家庭開銷,換言之他比所有銀幕殺手更貼近生活,更與我等星斗小市民同聲同氣。但請不要誤會這只是一套鬼佬版《買兇拍人》,因為他可能比上述眾多業界同志更冷血,而正正因為他與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市民,所以才更加得人驚。

故事要從上世紀的一九九二年說起,三個比利時的電影學生有感於市面上實在太多黑衫黑褲黑超的雙鎗殺手,過份把殺手這個職業浪漫化、英雄化甚至神化,於是決定開拍一套叫《man bites dog》(又名:It Happened In Your Neighborhood) 的殺手電影,並且以仿黑白紀錄片的形式拍攝,希望能把一個殺手真實的一面更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由於是仿紀錄片,所以無甚故事可言,三個導演每日跟隨殺手阿Ben,拍攝他的日常生活,例如與家人食早餐、一邊行街一邊唱歌或經常無原無故發表的一大堆偉論,偶然他們也會出現於鏡頭前,參與殺人甚至棄屍等工作。阿Ben其實不是一個職業殺手,換言之從來沒有人會「落痌打」叫阿Ben殺死某某或買起某人隻右手,他殺人完全是興之所至或只為了金錢;他可以因為同桌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說話而送一發子彈往他腦袋裡,也可以因為導演的資金耗盡而去替他們殺人搶錢。殺手生涯,無可避免有大量殺死人場面,每次殺人的那種壓逼感都令人窒息,因為行兇手法次次都既原始又粗糙,影片甫一開始便是阿Ben在一列火車卡把一個女人拖進車廂內,然後活活把她扼斃,無background music無尖叫聲無掙扎無流血,而且無上文下理 — 為何要殺死這個女人?動機何在?為何要在火車上行動?完全沒有交待,觀眾就這樣看著一個生命無端在眼前消失,非常震憾的一幕。

但不要因此斷定這只是一部純粹變態的電影,如果妳有足夠幽默感的話,這其實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黑幽默電影,每次看見阿Ben唱歌彈琴或大發謬論,我都會笑住鬧:「呢條友真仆街~!」,尤其是當妳看過他載頸箍的造型,你會同意:邊有殺手咁甩皮甩骨架?但有何不可呢?正如電影的另一個名稱所講:It Happened In Your Neighborhood~!!

 5 ) 没看出黑色幽默,但看出是部黑白片

英国《卫报》评论说《人咬狗》让《落水狗》看起来像狗杂种一样,从暴力程度上来说,我基本同意;从没心没肺的态度上来说,非常同意。
还有,真没看出一丁点儿的黑色幽默,黑色调倒真是有点儿,毕竟是部黑白片。
不过,学生作业的创造力倒应该鼓励鼓励。

 6 ) 世界上主题最黑暗的电影

这部由比利时三名电影学院学生创作的电影也许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禁片,禁映这部电影的西方国家大概只有瑞典,但蕴含于这部电影中的颠覆力可能要比那些真正的禁片还要可怕……
我的朋友曾说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很长时间内没法看别的电影,同样的感觉也出现在了我身上。电影中传达的黑暗绝望的理念如同绞索一般——我不得不说这部黑白色调的伪记录片颠覆了这个世界的一切,甚至也颠覆了电影艺术本身……

1989年,布鲁塞尔INAS电影学校的学生莱米•贝瓦克斯(Rémy Belvaux)和安德烈•贝泽(André Bonzel)打算拍摄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后来他们的朋友贝诺特•波维德(Benoit Poelvoorde)也加入其中,成为编导之一,并最终主演了这部电影。由于资金的匮乏,《人咬狗》(Man Bites Dog)的拍摄构想被搁置了两年半的时间,三个年轻人最后通过布鲁塞尔法语区的募集及自己打工的积蓄凑够了所需经费,用六周的时间完成了影片的拍摄。为了节约开销,影片中的所有角色均由他们的亲朋好友出演。
几经周折,影片终于得以上演,这部成本仅为15000美元的独立影片创造了比利时影史上的一个奇迹,《人咬狗》的票房成绩仅排在美国好莱坞大片《致命武器3》之后,成为当年在商业上最为成功的比利时影片。由于另一部比利时影片《小英雄陶陶》(Toto the Hero)刚于一年前获得金棕榈大奖,《人咬狗》未能在戛纳染指桂冠,但在电影节期间却引起了极大轰动,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组织者甚至需要动用警力以维持影院秩序。

从电影的第一幕,《人咬狗》就将侮辱你的神经并扼住你的喉咙。当我们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贝罗特在列车上用绳子勒死一位女乘客时,我们亦会奇怪地发现,有一组摄制人员正跟踪拍摄着他杀人的全过程。随后我们将看到贝罗特一边处理着尸体,一边对着摄像机镜头侃侃而谈,他将向我们介绍他处理尸体的经验,怎样能让尸体沉入水中后再也不会浮出水面——我们将得知在尸体上附上一定比例的重物,尸体就可以永沉水底直至腐烂,这其中男人、女人、儿童、老人乃至于侏儒尸体与附着重物之间的重物比例各不相同。你需要这样的“生活”经验?
依据正常逻辑,观众会本能地在随后寻找这名女乘客是谁,贝罗特为什么要杀死她以及对剧情有何推动等等。可实际上,关于这名女乘客的一切并没有再出现在影片中,她仅仅只是作为杀手贝罗特曾经杀死的无数牺牲品中的一个而存在。因为随着电影推进,我们将发现身材瘦弱的贝罗特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大量的,毫无感觉地,甚至有些玩笑般地突发奇想地杀人并碎尸,而由三个年轻的电影工作者组成的摄制组将跟随着他忠实下记录下一切。
整个电影中,我们都会听到贝罗特的喋喋不休,通过那些谈话,我们会发现这个家伙除了是一个冷血杀手之外,还是一个精通美学理论的业余艺术家,水平不低的钢琴师,通晓各类哲学流派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很有见地的社会学家,此外还是对动物生殖行为很有研究的生物学家和抒情诗作者。

我们还会发现,他拥有两个情人,一位是足有60岁的老女人,另一位则是一个20几岁的女孩儿。其中后者是一位长笛乐手,她从小就是贝罗特音乐演出时的搭档,这之后贝罗特放弃了音乐事业成了杀手,并用他杀人而获得的收入充当着女孩儿的情人兼艺术供养人的双重身份。
那三位电影工作者最初只是忠实的记录者,他们冷静地摄制着贝罗特接二连三地杀人,见亲友,会情人,并静静倾听着贝罗特关于哲学思想、城市规划、杀人艺术等方面内容的夸夸其谈。而他们第一次从拍摄者成为被拍摄者的身份转换是在贝罗特杀死一位黑人之后,这时摄制组成员之一出现在镜头前,充当了运尸者的角色。至此,这部伪记录片陷入了完全失控的局面——如果说此前他们是贝罗特杀人事件的冷静观察和记录者,那么到现在他们成了杀人者的从犯,而这也让观看这部伪记录片的观众们开始不知所措。

因为影片一开始就伪装成记录片的样子,而观众自然而然地会跑去占据了摄影师的位置,视角与摄影机认同,并从这一视角观察着那些血腥暴力事件。可当观众发现摄影师也跑到镜头面前,与贝罗特一同喝酒聊天、强奸抢劫、杀人运尸时,观众便会完全失去自我定位。
我们知道,通常影片对待观众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将观众缝合进影片叙事织体当中的积极态度,一种是观众无法与银幕上任何一个人认同的中立的态度,还有一种是观众被间离出影片规定情境的消极的态度。这三种态度都是非常尊重观众的态度。而《人咬狗》是一部并不尊重观众的影片,它对观众是别有用心的,它将观众渐渐引入一种彻底的认知错乱的谵妄之中,使观众对人性基础、艺术原则、道德理性等全部失去判断。
而随着影片的继续深入,观众会发现自己的身份将被置换成帮凶——观众起初以为自己是不介入的摄影机,当看到后来发现根本没有这样一个位置,于是观众不得不走到杀手身边沦为帮凶。
在打死一家三口的那场戏中,贝罗特残忍地拧断了男主人的脖子,观众被强迫倾听了拧断脖子的咔嚓声,这是一次骇人的倾听——观众突然发现自己即将变成施暴者,此时影片的道德原则和快乐原则同时发生作用:道德原则使观众本能地与弱者认同,而快乐原则则让观众在潜意识中享受强者的权利。当以瑞米为首的影片摄制组成员逐渐由唯唯诺诺的帮凶转变为同杀手一起轮奸妇女,并烂醉在地上的同伙时,他们恣意欺骗并意淫了观众(抑或观众此时在潜意识里已经变成贝罗特的同伙?)。

影片在贝罗特的家人收到一只死老鼠时引入了一种危机。贝罗特终于被复仇者打死。此时观众震惊作为伪装的记录片,杀手死后将如何拍摄下去,观众的视角立刻回到了摄影机背后,随着导演瑞米被杀,摄影机被缓缓放到地上,摄影师在最后一刻试图逃跑并奔进画面,但他同样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至此这部影片的观众彻底丧失了认同对象——观众亦被影片杀死?因为全部创作者都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被杀戮的电影作品同样也不需要观众。
影片以物的结束即胶片转完为终结,再一次重申了影像至高无上的地位。

影片中一段情节值得玩味,就在录音师被打死的同时,影片的摄制者开始唠叨“我们的影片的经费快不够了”,原来影片的拍摄是在杀手的支持下进行的,其经费恰恰来自于杀人所得的赃款,所以影像不得不堕落为暴力的帮凶——为了完成他们自己的艺术创作。
而这部伪记录片中的主人公以及创作人员的全部死去,也使得这部伪记录片成为了一部主题最为黑暗的电影。
如前所述,贝罗特的年轻情人的艺术事业同样需要贝罗特来资助,两人合作演奏的那段优美明亮的抒情乐曲贯穿着这部电影的始终,构成巨大的反讽的效果……

•为什么人们把大街上的砖都涂成红色?红色是血色,是印第安人,是暴力的色彩。” ——贝罗特的这段独白让我们了解到在这个暴力世界里,杀手很可能是最清醒的一个。

•暴力与影片之间的那种天然的亲密关系便被揭发了出来。恋暴力癖天生是属于电影的,就正如窥视癖天生是属于观众的一样。正是由于观众内心潜在的虐待和自虐情结,银幕上的暴力才成为极受欢迎的观赏性奇观。如果说《出租汽车司机》、《大佬》、《低俗小说》、《精神病患者》中的暴力场面令我们触目惊心的话,那事实是,人类社会中自始至终都不缺乏暴力的事实。只不过由于道德的约束人们无法对此表现出喋喋不休的兴趣,而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便只好先观众的堕落而堕落。维文•索布切克说过:暴力就是“我们道德痉挛的意义和内涵”,这种理性在今天的银幕上已是稀罕物,其出现的频率恰好证明它的不存在。(网友评论)

•当进入到后资本主义时代的人们已经熟悉了由吴宇森带来的浪漫英雄式的唯美派暴力,到昆汀•塔伦帝诺、北野武等创造的血腥残酷的动作型暴力,《人咬狗》的那种夹杂着偶然和无意义的暴力,使人们体会到一种黑色幽默,一种暴力电影作品本身的态度。暴力肯定是影视作品兜售自身的上好元素。但影片表现暴力时究竟应当是以一种虚幻的方式,还是一种诚恳的方式,究竟是意在激起观众的模仿欲望,还是降低观众对暴力本身的新鲜神秘感,《人咬狗》或许是不自觉地做出了这样的探索。年轻的电影制作者们的观点是:电影不仅在内容上具有表现暴力过程的优势,并且影像本身也是一种欺骗和玩弄观众的暴力手段,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这一点,并利用这一点创造有趣并发人深思的电影。(Dangel评论)

•《人咬狗》制片人安德烈明确指出本片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叫人大笑,而笑后又能叫人反思自己为什么看到这么残忍的内容依然大笑。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好像喝了一大桶泔水!大家能了解我的感受吧?很阴郁、反胃并引发浑身的不自在。太多的不说了,有机会的话,建议对凶杀怀有难以抑制的兴趣又有足够心理承受能力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下。本片不失为一部很好的多媒体谋杀教材。当然,一般的女性朋友们建议要在有男性家长(当然这不大现实),或其他较坚强的男性在场分担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观赏!(金色顽鱼:“一部令我不安的欧洲电影——《人咬狗》评介”)

 短评

伪杀人狂纪录片,吓死心脏病老太,各种杀人片段,剧组人被暴力传染轮奸家庭主妇并灭门,狂躁话唠又多愁善感的杀人狂,不禁让人想到《此房是我造》与本片的关系。最后杀手在吟诗中被爆头,摄制组被全歼,这样一个疯狂作恶的电影团队在被消灭时竟然如此叫人不舍,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4分钟前
  • 7级残废
  • 推荐

伪纪录的手法反而让我一直入不了戏= =

9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已经不喜欢看这种没有意义的暴力血腥片,没必要这样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

13分钟前
  • 老周2046
  • 还行

暴力在冷笑话的[人咬狗]里毫无来由,这是因为它并不着眼于暴力本身,而是媒体上对暴力的展现。电影内部的摄影机逐渐失去了距离和客观性,成为了暴力的帮凶。但摄影机背后的真正观众与这部摄影机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没有被回答。麻木的我一直在期待男主角拿枪射杀镜头后的摄影组,这才是一场好戏。

1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8/10。道德混乱电影的开山力作,影响了《天生杀人狂》《当你熟睡》。摄影师时而让剧中人物正面接受采访、时而照亮黑暗和画面变焦来搜寻目标,观众心理主动站在杀手,游戏式的跳切、同期录音、胶片倒放形成风格化的断片效果,配着勒死的老者、癫痫的女性、枕头闷死的小孩、无来由的枪战,只管杀个痛快!

1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客观到主观的转换渐变突兀自然又奇妙。

23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放在十多年后的现在来看,也是颠覆性的牛逼电影啊。所有的暴力与残杀就好像一个人的平凡工作一样平静自然。追杀的途中还会吟两句诗,看一看鸟。甚至当小孩拼命挣扎逃跑的时候,我居然还会感觉把小孩弄死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杀人犯就像我们所有的常人一样为人和善,有脾气,但是不变态。正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这部片子也颠覆性的使用了实时拍摄的方式(那段摄像机和采音隔离的搭配让我觉得非常绝),并且是在一种介于客观与不客观的间中角度莫名其妙的徘徊。三个电影学院的学生能够用一万五的成本拍出这么一个经典牛逼的电影

2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杀人犯的日常与狂欢。和睦的家庭,健谈的性格,这与大多影视剧描述的变态杀手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对于杀人他从没有丝毫犹豫和不忍,更谈不上良心和忏悔,所以我们找不到原因,这就是天生杀人狂吧。而导演和摄影作为帮凶又是什么原因?邪恶崇拜?人性中隐匿的恶借此得以释放?结尾三人的瞬间爆头为何让人感觉怅怅然?是复仇?是另外一个杀人取乐的恶魔?作为观众的我们是面对杀戮连呼过瘾还是为每位死者心生怜悯?

28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如特典中访谈所言,如果说本片关乎暴力,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可以和《买凶拍人》对比来了,及摄影机与杀人问题。

29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既没有大笑也没有反思。我认同“暴力存在于本能”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看到暴力的行为不会反感,更不用提“落入导演的陷阱,觉得自己变成同伙”了。我不明白怎么多人喜欢拿它和昆汀比,在我看来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这片避开了道德问题,而在昆汀那里完全不用考虑道德,因为他白纸黑字告诉你“我就是假的,我就是血浆,我就是让你爽”。我还是更喜欢昆汀的态度。加一句,我实在是讨厌伪纪录片。

30分钟前
  • 小黄豹
  • 还行

三星半,想象力爆棚的局部写实,在一个命题里详尽的表现人物,这一点很棒。整部电影非常流畅,并且不工于技巧,一方面是成本所限的拍摄方式,一方面的创作上打破了一种起承转合的思路,一个杀人,一段拍摄,看起来拍的是杀人,实际上拍的是隐藏的摄像机,如此一样,眼睛就很好的被固定在观看主角的身上了,不体验他,但要看着他。男主角的表演保持了很好的兴奋感,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他控制节奏,基本上摄影机就是跟着他胡来,他需要高度紧张,不一定知道自己要怎么演,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作用,创作的理性大于内容上的感性。

31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我没有办法装逼地去评论这部电影用了怎样的手法有多大的艺术价值cult气质有多彪悍,看过这部影片,瞬间会变得无法再相信任何美好。尽管没有太多暴力血腥的镜头,可是心里已经完全被黑暗所侵占。完全欣赏无力。千万慎重,好奇会害死猫,也会让你坠入地狱。

35分钟前
  • 鲸落51.7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4023316.html

37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论旁观者的被卷入。觉悟吧,世界上本没有纯粹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旁观即行动。

40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推荐

大家都觉得很有创意,都觉得很牛逼,但是效仿的作品却寥若晨星。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nouvelle vague的影子,加上lars von trier的一点精神,john cassavetes的一些料。不过如果是在电影院里应该会有点累。另外就是benoit其实在演他自己而已,他在现实中也差不多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还是“疯疯”的。想了解的人可以看一下今年他在戛纳grand bain的采访。电影是文化性的,有些时候外国人看到一个从来没有看过的东西,容易拜神。中国人是只要是美国媒体拜的欧洲神,基本上也会拜拜。这种片子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我没有看到所谓创新,也没有看到多么与众不同,从风格上我宁愿去看pierre perrault的La bête lumineuse,从真正人性暴力的角度我更愿意重看maurice pialat。 过誉的一部电影,一段段,破碎的,断裂的。好吧

45分钟前
  • 安獭獭
  • 较差

导演死的早也算是积德行善造福电影界了

49分钟前
  • kitty62888
  • 很差

Film_Noir

51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副题:关于杀人这件小事。伪纪录片。即兴诗,钢琴,枪,摄影机。沉尸所用的重物,成人要体重的三倍,小孩四倍,侏儒两倍,年迈的体质疏松之故要五倍,这样才不会浮起来。爱情会留下硫磺的味道。

52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a smell of anger and a bit like the clockwise orange, but it is a little overdo to me

54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