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2019

HD

主演:多拉·马迪森·布鲁格,瑞斯·维克菲尔德,克里斯·麦基纳,乔治·温迪特,亚布拉哈姆·本鲁比,马修·默瑟,Tru Collins,杰瑞米·加德奈,Graham Skipper,Rachel Avery,Mark Beltzman,Jesse Merlin,Josh Ethier,Jackson Birnbaum,Susan Slaughte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极乐2019 剧照 NO.1极乐2019 剧照 NO.2极乐2019 剧照 NO.3极乐2019 剧照 NO.4极乐2019 剧照 NO.5极乐2019 剧照 NO.6极乐2019 剧照 NO.13极乐2019 剧照 NO.14极乐2019 剧照 NO.15极乐2019 剧照 NO.16极乐2019 剧照 NO.17极乐2019 剧照 NO.18极乐2019 剧照 NO.19极乐2019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你想要的快乐真的快乐吗

故事梗概:在一个实验室里,培育了一批植物,这些植物有一种特异功能——花粉散发出来的气味可以让人类感到快乐,科学家给它们取名叫小小乔。

主线一:这个新品种即将问世,一旦培育成功,实验室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荣耀,包括海量订单以及前沿科技,为了这个,大家期望很高,积极热情。

主线二:女主爱丽丝是科研项目负责人之一,她既是一个工作狂又是一个孩子妈,与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儿子乔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选择,当你选择了ta,你会接受ta的全部么,当ta给你带来不便时,你会放大ta的劣势么,当你发现ta的不完美,你还会对ta如此珍视么(此处的ta可以的小小乔,也可以是离婚这件事,还可以是自己的人格分裂)

片中这个所谓的快乐真的实现了,按理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女主却焦虑满满,担心小小乔是不是为了排除异己,同化它身边的人类,担心这种快乐激素是不是另一种病毒甚至于危害人类,担心自己一旦被感染,会丧失本我,和原本的自己不一样,被迷惑,甚至失去自己……

贝拉,是片子里一个看穿一切要本质的人物,当她发现自己的狗感染花粉后变得不像从前了,她毅然决然的杀死自己的狗。此时这是不是一种无形的较量?什么较量,当你发现你认为的本质,你又发现身边的事物并没有按照你预设的那样乐观存在,比如她的狗,结果怎样?细思极恐,她不允许有第二个声音了,为了这个不允许,代价很可怕很可怕很可怕……后来她在一次育苗过程中发现狗狗玩具,终于失声痛哭无法自拔,有意无意的自己也了断了。一来她无法面对自己和她的狗,哪怕是它的玩具,二来她无法面对争议和多元存现状。

关于真相,以前总是很想挖掘事情的本质,想要拨开层层衣钵,抛开一切寻找核心,这有木有错?木有错,但什么是真实呢,是真理,真心,还是真感受?哪个才是我们要的真。你想要的真相,也许并没那么乐观,试问你能接得住吗?想起一句话,众人皆醉我独醒,请你想一想,你要做那个众还是那个独,答案不是唯一也没有好坏对错,只是说,你无论选哪个,都会付出不一样的代价吧。

小小乔的气味让我们闻上去就是有种真实的感受——快乐,可快乐背后的真相会不会入侵大脑,对人类是不是有某种同化?小小乔会永生吗?我们都会变成另一种存活着的小小乔么?所有人们的观念都变得如此一致么?人类会死吗?…………这背后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你会害怕么?我想,此时此刻,我并不是想放弃探索,我只想醉一回,如痴如梦般与众人共舞

关于音乐,片子值得一说的还有音乐,倘若没有这个音乐,估计你完全可以认为它是一部生活片,音乐一起,整个影片调性全然一部惊悚悬疑。影片中几乎没什么悠长动人的旋律,尺八,太鼓等东洋乐器西洋用之,仅仅几个音,惊天地泣鬼神,就像是在灵魂拷问,声声逼进,莫名其妙的孤独感问天问地问自己,无时无刻不让你想象着是谁在推着你一直寻找元凶,是不是它,是不是它,就是,就是小小乔!

 2 ) 一朵花如何从“万恶之源”到“幸运之神”……

电影《小小乔》惨淡的评分,有些令人惊讶。也许大家已经厌倦了人被“人造物”操纵的戏码,异种通过“寄生”满足生物的繁殖本能,这种设定已经被《黑镜》《爱,死亡和机器人》等暗黑影视剧玩得过滥,也不新鲜。但本片的奇特性,在于这种“阴谋论”只是电影的一种解读,它还另含着一种治愈论,即所谓的花,借着散播花粉,杀死真我,让人变样,甚至像是附体在了人身上,不过是女主植物培育师爱丽丝在巨大心理冲突下的臆想和投射,最后她冲破了心理障碍,对于爱花“小小乔”的恐惧也就烟消云散了。导演在访谈中,强调了本片侧重对亲密关系的探讨,但也没否定其他方向的解读,至少结尾到底迎来的是一个僵尸的世界,还是一个每个人都更快乐的世界,没有定论。

从个人观感来看,一开始觉得女主的心理冲突不足以让她混淆现实和幻想到如此地步。但还是顺着治愈的思路盘一下,她到底遇到了哪些冲突,令她时常恍惚甚至错乱?按照片中的精神分析师的理解,她认为爱丽丝相比儿子更爱工作,但作为母亲,不爱孩子这件事,让她无比内疚。整个社会要求父母必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女性,更是应该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头等大事,在这种社会规训下,她自然会陷入“天人交战”中,一个母亲怎么可以更爱工作呢?那么“小小乔”,她培育的新品种,就会成为她工作的象征,担心它有害,就是觉得她对工作的过分投入,会伤害她与儿子的关系,甚至会因为疏于照顾,而让孩子遭遇不测。哪怕连孩子有时妨碍到了自己,成为了自己的负担,有时自己想要摆脱孩子,这样的想法都是危险的,需要竭力克制和压抑。想要灭掉“小小乔”就好比是顺从了社会对她乃至所有母亲的苛求——女性尤其是母亲不可以以工作为重!然而单是这一重内疚,不应该会突然让她觉得周围的人都变了,至多就刻意地多关心、多陪伴一下孩子,比如片中送一株“小小乔”给孩子,代她陪伴孩子,减少自己的内疚感;至多就不乐意接受同事克里斯的示好,毕竟自己一旦有了新伴侣,能分给孩子的时间,就更少了。

第二个冲突就是同事贝拉给她敲的“警钟”,指责她不该剥夺花朵的生育能力,这会逼它以诡异的方式繁殖。她还把她狗狗的“突变”,怪罪到女主爱丽丝的花上。按照基因编辑的设定,花粉应当可以促进人体合成催产素,使人变得更温柔、有爱、包容,与他人的关系更亲密。但贝拉的狗狗吸入花粉后,反咬了她一口,甚至与她形同陌路。这点触发了爱丽丝的两重冲突。

一个是对自己“杰作”的怀疑,它也许带不来幸福,甚至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异。照她后来的袒露,她确实使用了违规的病毒,让花香味更浓,最开始她是撒了谎的,她一直都掩藏着一份被揭穿的恐惧。而当时研究所的BOSS似乎还耿耿于怀于自己培育的品种意外死亡,迁怒于她品种的存活,各种挑刺,不知会不会引发过敏啊,是不是有违规操作之类,对她的品种还未全力支持。这令她陷入了惶恐,毕竟这一得意之作的失败,可能会导致她整个职业生涯的崩盘,对于一个工作狂而言,这是无法承受之痛。

另一个是曾经贝拉与狗狗亲密无间,而今关系破裂,这也触发了爱丽丝心中的隐忧,那就是自己的儿子乔,是不是也会有一天跟自己决裂?如同她当初对“小小乔”的设计,大多数新品种的花,都是减少照料,让主人可以更自由,但相对应的,花香也更淡,但“小小乔”却要悉心呵护,以换来更浓烈的香味。这其中隐约透露出她对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过少的遗憾,也因此母子之间的爱意是寡淡的,若有似无。而在与孩子的“happy hour”中有多少全神贯注,多少心甘情愿,还仅是因为母职所迫,也未为可知。如果当初她倾注更多心血,是否可以让他们之间的爱更香味四溢呢?不能说她对她的选择完全的无怨无悔。

贝拉这个人物在很多人的解读中,被当作了先知,她最先察觉到了“小小乔”是最大的BOSS,意欲通过花粉给全世界人洗脑,而“小小乔”的创造者,爱丽丝应当背负所有的罪恶。在“阴谋论”中这是成立的。然而,在治愈论中,她可能就成了造谣者,毕竟是爱丽丝抢了她的位子,而她被降级了,无法再重现自己曾经的辉煌,难以释怀,就开始觊觎后辈、同僚,尤其是当后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边“小小乔”,看好它,守护它时,她就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心魔。而给爱丽丝灌输“小小乔”威胁论,就可以促使她辣手摧花。

第三个冲突,是她的儿子真的变了。贝拉给她看的其他试用者的访谈又佐证了这一点。但她的儿子更快乐了吗?并没有,反而是变陌生了。他跟爱丽丝更少交流,很多事不再跟她商量,父亲、朋友成为他更重要的依靠,而不再是母亲。他变叛逆了,会偷拿她的门卡,去偷花。两人还暴发了口角,甚至肢体冲突。就好像是贝拉和她的狗狗一般。她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她没有想到这是儿子进入青春期,追求独立、挣脱束缚的必经过程,她想到的是,自己太爱工作,对儿子关爱不够,酿成了恶果,两人的关系一去不复返了,这令她深陷内疚的泥沼。而作为超有掌控欲的女强人,她感觉儿子不受控了,唱起了反调,而自己居然在“夺子大战”中输给了与儿子相处时间更少、自己还看不上的前夫,自尊心也受到了重创。

在种种冲突交杂之下,她变得敏感多疑。她虽然擅长种植植物,但不善于与人沟通,她对儿子,更多的是干涉、管教,很难自然地与人交流情感。当大家都把“小小乔”捧上了天,对它百般照顾之际,她前所未有地觉得落寞,那种其他人对“小小乔”的体贴多于自己的感觉,何尝不是她的儿子乔曾经饱尝的——比起我,妈妈更爱工作。她若有此念,内疚感自是无以复加。这时“小小乔”就会成为她归咎的对象,似乎除掉它,自己的痛苦就会荡然无存,一切又会重回正轨。

贝拉的自杀,大概是把她推向灭掉“小小乔”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她眼中的“小小乔”已经是“万恶之源”,所有人都为了它而结成了“同盟”,自己被排除在外,它让儿子变了个人,让“执着于真相”的同事丧了命。剧尾的转折过于仓促,仿佛是弹指一挥间,似乎仅是她吸入了花粉而看淡了一切,让她再度成为“小小乔”的守护神。也可能是因为克里斯愿意与她共同担责,让她有了儿子之外的情感寄托,让她可以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经营新的关系,像是养育“小小乔”那样;她接受了过去的无法挽回,自己在做母亲这件事上并不成功,而工作就是她的最爱;儿子与她的关系虽没那么亲,也没那么糟,青春期学会放手,过后又会重归旧好;而根据检测结果,无事实依据证明“小小乔”有害,新产品推出后大受欢迎,事业蒸蒸日上;在事态转好、心理疏通之后,“小小乔”摇身一变,成了她的“幸运之神”。

这么梳理一下,治愈论也完全说得通。那么比较古怪的就是“小小乔”到底是怎么让人更快乐的?当然我们可以大而化之地说,当人人都坦然面对了真实的自我,放弃了假我,哪怕这种真实不那么美好,有时需要经历更难熬的阵痛,那么人人都可以更加快乐。所谓的“小小乔”帮助我们灭掉过去的自己,也可能就是剥去假我的伪装。

然而我们也要说说,“小小乔”的另一面,它虽然可能是女主爱丽丝的“幸运之神”,但未必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虽然它未必有“思想”、有“意志”,整天处心积虑地借人撒种,但不要忘了它主要的运作机理,是靠激素让人更快乐。催产素的获取有其他途径,即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对视、对话,所有饱含爱意的行为,都可以让人产生催产素,无需依赖外物。花粉的效力也不可能是持续的、终生的,对于渴求快乐感觉的人而言,这可能成了新型“毒品”,把本该靠人与人之间亲昵行为产生的,转求于人与花,这虽然可以应急,可以替代,但不该成为全部的来源。

再来,如果爱丽丝或是贝拉觉察到的,周围人的快乐有异样是真实的话,那么也许“小小乔”还有其他的副作用。由它人造的这种快乐是否是以掩盖其他所有情绪为代价?又或者让他们变得只顾自己快乐而不顾其他?是否会让人不自察地做出更恐怖的事情?片中从爱丽丝的视角看去,是颇惊悚的,比如她受伤后,儿子和他女友非但没有显露出担心、难过,脸上挂着的竟然还是笑意。也许儿子的离开,只是为了不被母亲管束,可以更wild。而一看到爱犬玩具就失声痛哭的贝拉,被大家旁观着自杀(也可能是被推下去,她也是反对“小小乔”量产的),可能快乐大家庭里是容不下一个会伤心的“异类”的,这会让大家不舒服。如果为了让自己快乐,灭掉别人也可以,那会有怎样的残忍?如果大家只是为了“小小乔”上市大卖,为了获取更极致的快乐,而伪造了所有的检测结果,包括克里斯看似由衷的安抚和支持,也不是因为真心爱女主,而是为了事业成功的终极快乐,那可不就是一个更可怕的世界了吗?也许就像片中的BOSS所言,感情的真假谁能分辨,谁又在乎?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也许已为未来埋下了更大吨数的炸弹,只是用一种更精妙的伪装,替代了一种更易被拆穿的伪装。

以上可能是该片最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朵花,不同人、不同心境下看去,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看去,会有着天差地别?一朵花到底是什么样,不开启上帝视角,没有人能看得清、看得全。作为人,我们只能说,看不懂一朵花,看错了一朵花,那很正常。只愿每个人都能保有对全局的敬畏,清醒地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局部,我们以为的事实,只是偏见。

 3 ) 一点零碎的观后感

1.魔花这个元素的加入和抽离,对人物的粗线条行为不构成影响。这个设计是高明的,置整部作品于一种真正的猜疑腔调之中,从而区别于常见的异类入侵题材。

2.某条短评中提到的的“信息缺失”的处理方式同样也是,如同片中小男孩养的蚂蚁之家,导演截取观察展现的人类生活可以等同于小男孩观察的蚂蚁之家的截面,都是静观之下的姿态,光滑、平整、表面化、渺小化、无机化。大多数电影作品在于对人物和情节的拆解、溶释、分析,通过增加信息量和情感浓度来提高观众的共情和自省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对现实的“过分”解读。此片不然,导演颇有机心的祛除信息,个体固守自我思想,与外界交往中呈现出最简化的行为,与他人之间亦不存在真正的情感沟通。

3.人工感与人工感。在Hausner之前的两部作品中,无论是《卢尔德》还是《疯狂的爱》,题材都并非具有人工感的题材,而这是它们与《小小乔》差异最大的地方。在其他方面,此三部均是影像上祛除情绪的人工感无机感较重的运镜风格(除了此片镜头更运动),作者态度均是疏离的审视角度,其主题均是“人”这一柔软主体的柔软情感的无力、冷淡与荒诞。前两部在人文类题材上佐以人工感极强的画面镜头及电影节奏,得以幻化出某种冷淡但凌然凡品之上的灵气。《小小乔》的内核仍可谓是人文主旨,但形式上是人工感极强的实验室、魔花组合,于本片则是人工感(题材)再加人工感(影片制作风格)的叠加,而双重的人工感对于不同的观众也是观感完全不同的。

4.是过程的、空间的作品而非单向线性运动的作品。装置。镜头、画面及奇特配乐,共同组构成一个完满空间。导演在镜头运用上也通过在一组人物对话中镜头推进到虚空第三点的方式来强调空间的存在。有结局的电影,但并非完全单向线性运动的作品,企图在有进度条的媒介中塑造空间,任意拉动时间线,空间均是完整的可独立的疑惧空间,是为装置影像作品。

3.5。

 4 ) 小小乔是现代性症候的隐喻

小小乔是不是真的有致病性完全不重要。

我觉得女主应该从一开始就不正常。整部片子被红蓝两种颜色所主导,红色的小小乔挤占了蓝色一号花的生存空间;乔的衣服从一开始的红色占据一个圆蓝色布满整件衣服到后面红色占据整件衣服蓝色只占据了星星的线条。即使女主没有穿过红色的衣服,但是她的车她心理医师的问诊室的墙,包括外卖的袋子全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着insanity,蓝色代表着sanity。时常伴随着小小乔出现的紫色灯光代表着红蓝的混合,代表着癫狂入侵日常,又或者说是真假难分。

导演应该就是在刻意模糊真与假的界限。现代性的症候,人人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或被迫扮演着某个角色,追求人为制造的快乐,违背自然法则。癫狂和正常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是被建构的,自然也就是主观的模糊的可变的。贝拉看似是最清醒的最后却仿佛被害妄想症患者;女主看似是唯一一个没被小小乔感染的人,然而却发现好像所有人都不正常。贝拉和女主某种程度上是一体两面的,贝拉是女主的映射。在所有人都不正常的情况下,癫狂的判断标准是你还是大多数人?小小乔是一个导火索,驱使我们抽离出来去审视日常,过于抽离又容易陷入另一种吊诡的迷思中。快乐是真的还是假装的,日常生活是真的还是演戏,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都被小小乔卷成一团。于是我们看到女主自以为清醒又开始自我怀疑的挣扎和拉扯。

除了从颜色,还可以从心理医师对女主的诊断去判断。女主对儿子的情感是矛盾的,她一方面对忽视儿子而愧疚,另一方面又潜意识里觉得儿子是自己工作的阻碍。而在母职对女性的规训里,这种潜意识是一种罪恶。女主就在其中被拉扯,母职的束缚、对职业的追求,最终都化作对小小乔的怀疑。而青春期的乔正好是处在叛逆期,无法接受孩子的改变是很多母亲面临的问题,贝拉和她的狗是女主和她儿子的另一面。在女主去接乔的片段里,乔给出冷漠异常的反应的时候,背景乐是狗叫声。这一片段就像在暗示母亲无法接受儿子的改变就像主人无法接受自己的狗偏离宠物的轨道。这无疑是一种病态的亲子关系,也反映了女主在母亲这个角色里病态的心理。这背后如果让我大胆地解读,我会猜测这是不是导演自己作为母亲所经历过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父权制社会神圣化母职,女性必须天然爱护自己的孩子,否则就是不正常的。然而没有天然存在的情感和关系,母职母爱都是被建构的,自然可以被解构。女主身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爱产生反感和怀疑,导致她心理状态走入异常,或许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母题。

 5 ) 《海底速報:小魔花》

影院好讀版

小魔花既是商品,也是小小喬(little joe),即一種家庭成員的投影,這使得本片的雙重性從電影一開始就確定了,從類型來說,做為科幻電影之科,裡頭的科可以說是不盡令人滿意的,尤其在劇情細節上有許多邏輯硬傷,而幻的部分更是更是過於單薄,這是其失職的部份,然而當我們轉一面來看,作為對天外魔花的一次改寫其也有其可觀之處。

一開始看到小魔花這個翻譯,當然首先會想到科幻電影史上著名的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這部電影有很多版本,但大致是在講外星植物來地球透過各種滲透手法來施行其擴張。所以一比對《小魔花》當然就很像天外魔花的某種當代改版,只是其走了「未來即現在」的風格,將天外魔花改為當代人類基改的產品,誕生於類似孟山都的大企業實驗室,而女主則是小魔花的「母親」,但是對於這個她自豪的產品,她漸漸感到不安,因為她發現這個她自豪的商品/兒子似乎改變周遭的人,甚至改變自己血親上的兒子喬,讓她覺得他的寶貝兒子被變成不一樣的東西。

而所謂的「外星」不再是某種外部共產勢力入侵的象徵,而是資本主義內部生長出的異化的象徵,小魔花正是這樣與過去的天外魔花做出一種反向的對比,其揭示了資本主義何以如此牢固,因為其是合於人性的,而不人性的地方在稍一衡量之後也就成為了體制內的必要之惡,比如公司內部最先從自己身上的狗聯想到小魔花之毒的神經質老資歷同事,便以一種瘋癲先知的身分預告了一切,她宣告著對異化的奮鬥

「這不是我的狗!這不是我的狗!」

然後她便把自己的狗拿去安樂死了,做為對抗者,她也有自己的必要之惡。

換句話說,本片觸及了一般商業科幻電影較少觸碰的面相,那就是如果異化是真實存在,但卻是往對他人好但對我們不好的方向,我們要接受那個被異化的「他」並尊重「他」嗎?這個議題在之後女主發現自己兒子喬的漸變而逐漸發酵,她因此得站上那個神經質老資歷同事的位置,將這個問題嚴肅以待,包括去檢視愛慕自己的男同事的漸變。

開頭有提到本片的一些硬傷,比如作為一個高經濟價值的未發售原型,小魔花竟然這麼容易被盜走,而實驗室居然只需要一張id卡即可進入,且大樓一樓沒有警衛24小時輪班,使得這一切變得如此輕而易舉,這些東西是無法去深思或許也是電影導演沒有要我們深思的。

就氛圍塑造而言,本片做的不賴,尤其比起走有奇觀來嚇人的套路(當然本片還是有跳躍式驚嚇),本片則是因為低成本所以必須在背景音樂還有色彩與音效上讓觀眾給受到詭異的氛圍,一些東洋音樂的使用讓其在西方人耳裡聽來或許增添了些神祕氣息、高頻的音效則幾乎要引爆觀眾的耳膜,而小魔花綻放時的音效也讓人感到不安,即便它是如此被動而非主動進擊的「怪物」,但正因為本片缺乏高動能的情節,反而使得觀眾對這種細小的聲音更敏感,你可以拿其與稍早環球的《隱形人》比較,兩部同樣是小成本電影,故都不約而同採取了較低限的手法來拍攝,利用觀眾感官的相對性來節省資源,於是對於本片「故弄玄虛」便並非是種貶意,而是種讚揚。

你不知道什麼正在傳播,是小魔花的病毒正在感染眾人嗎?還是老員工的歇斯底里?又或者是女主自身的愧咎?電影刻意的不去說破反而使得一切更使人焦慮不安,因為它不再是個可以引出然後擊破的他者,比如作為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象徵一般,從資本主義的象徵來解讀小魔花也許只是我的一廂情願。

如同電影時常出現的向空無一物的背景而去的手法,全片擺盪在「想太多」跟「無可救藥」之間,小魔花改變了人,但這是壞事嗎?如同電腦、網路、手機……改變了現代生活,我們最終只能過問自己,而當我們不喜歡時,也只能接受自己已成少數,不再有任何既成解答,也不再有任何改變可能,如同女主從孤立無援到接受一切。

如果我們從「對抗外星勢力」那種科幻片來去給它評判好壞,那本片絕對是會被嘲諷缺乏智商的那種,然而另一方面其卻也說出了某種當代人心的真相,那就是資本主義改變了一切,而我們不應該去留念那些被改變的事物,包含我們的家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選擇,你的往昔不變或許是他人的不堪地獄。

 6 ) 专访杰茜卡·豪丝娜:奥地利人现在只看美国电影,这简直就像一场噩梦。

今天这位导演能贴上的标签特别多,贴上标签之后又特别长。

奥地利导演,奥地利文艺女导演,奥地利单亲妈妈导演的科幻片,四次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后终于入围主竞赛并最终夺得影后大奖的奥地利单亲妈妈导演的英语科幻片……

采访中,她有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她有个9岁大的儿子,竟然爱看《冰雪奇缘》,她觉得这简直跟吸毒一样。全奥地利人都只看美国电影,她的内心是可怕+恐怖!

她还说,自己在奥地利做导演的过程中,遭遇过一些不受尊重的待遇(是metoo吗?咱也不好说,咱也不敢问)。她还被周围批评不是一个好母亲,因为生下孩子后,她没有完全在家待着。

她反复说,人类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的,这种不可能的意思是,就是不可能。而她的科学观是,中国的基因编辑婴儿是大好事,积极,正面,引导我们往正确方向走,和国际舆论的谴责截然相反。

她说的这几件事,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对应的表达。 这位导演叫杰茜卡·豪丝娜,绘画艺术家庭出身。电影叫《小小乔》,豆瓣上有些争议,但不失有趣,今年欧盟影展的开幕片,国内暂时还不能在商业院线上看到。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

《小小乔》电影正式海报

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小乔是女主角爱丽丝儿子的名字,小小乔是她另一个“儿子”——一种能让人闻了就心情好的红色花朵(不就是嗑药嘛)。女主在通过测试后,安心地把小小乔送给小乔,谁知道,测试是不准确的,小乔被小小乔“控制”了,性格变得古怪,并且,越来越多的同事也被小小乔“控制”了。电影里,最终只剩下爱丽丝一个人是“人类”,她必须做出选择,归顺“小小乔”,或者对小乔放手——尼玛,这根本就是一件事,哪有得选啊!

听上去有点《天外魔花》+《恐怖小店》+《怪形》+《科学怪人》……

但《小小乔》有它自己独特的节奏,诡异,深邃,很抽离,失真。但它的不真实,又与我们人类社交的不真实极为相似。

能看出来,杰茜卡·豪丝娜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有良好的教育,衣食无忧,她可以尽情思索哲学,安心做导演。

来吧,上干货。

01从哲学到科学

人类永远不能了解他人;中国基因编辑婴儿这事积极又正面

第一导演:《小小乔》算是你影像上最具野心的一部戏吗?

杰茜卡·豪丝娜:怎么样的野心?

第一导演:比方说你把一切成熟的想法都放在里面了。

杰茜卡·豪丝娜:那我不确定它算不算最有野心的一部,我就是通过电影讲述对我来说重要的故事,没想那么多,不能说它和我以前的电影相比更具野心,不能这么形容。

第一导演:这次离金棕榈更近了一步。

杰茜卡·豪丝娜:我只能说我的电影变得更复杂了,但我也没有办法拍出一部获奖概率更高的作品。

第一导演:整部电影到处都是模棱两可的情节,人物动机的多义性,很想知道你从几岁开始怀疑人际交流上的“真”与“假”?

杰茜卡·豪丝娜:我也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想法,它源自我对生活的一般性认知和过去积攒的经历,这些是你我都曾拥有过的,而非我自己所特有的。

有一瞬间你会意识到,人们不总是一直说真话,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们会试图忘记这一点,通常我们会忽略它,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去相信,希望所有都是真的。

你并不了解他人,你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他们,你只能去猜测。这部《小小乔》就试图去告诉大家,这或许才是人类最普遍的状况。

第一导演:《小小乔》是一部很完整的女性电影,但是,你为什么想到把它和当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在科幻这方面,你的起点是什么?

杰茜卡·豪丝娜:对我来说,《科学怪人》这个故事是我创作的其中一个起点,它是关于一名科学家创造了一个怪物的故事,这个怪物逃离到了外面的世界并伤害人类,我想展现这个故事的一个女性版本,即女科学家版本。

确实,这部影片是关于科学的,因为所有的科学家都会创造新的事物,但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地确定新事物后来会如何发展,是否会有一些没有预见到的副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所有科学家都在给世界创造怪物,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创造的东西,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是这个科学家既是一名女性,也是一位母亲,她不仅创造了花朵,也孕育了自己的孩子,这是《科学怪人》中没有的元素,但我们发现在当下,职场母亲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1931年《科学怪人》海报

第一导演:那这部电影背后的科学家团队都是来自哪些领域?

杰茜卡·豪丝娜:我面试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其中有一位是做脑研究的美国科学家,他也参与很多美国商业电影的制作,同他谈话非常有趣,因为他已经熟知如何把科学最好地结合到电影中。

我曾跟他讨论,我们需要干预大脑的哪个部分来改变人们的行为。但最后,只有三个科学家真正同我们合作编写剧本,包括一名神经学家、一名植物遗传学家和一名人类遗传学家。

第一导演:那么,你是否有关注到去年中国那次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

杰茜卡·豪丝娜:有的,我听说过这个新闻,我觉得这是个创造性的研究,这与我们在欧洲和美国所展开的讨论很相似,都是关于伦理问题的,自从那位中国科学家对胎儿进行基因干预后,这方面的讨论更为热烈,我觉得这是件好事。

因为有科学家开始编写针对科学家们的伦理指导目录,这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事件有正面意义,因为它让人们意识到,我们需要相应的指导,帮助把握这项新的研究领域的方向。

那科学家是否有可能对人类进行真正的基因改造呢?我并不清楚这个问题的全部答案,但现在科学家都在制定伦理指导目录,这件事是特别正面积极的。

02从导演到母亲

女导演没男导演那么受尊重;我曾被批评当妈不称职,因为我生了孩子还去做导演

第一导演:你刚才有提到电影中的职场母亲,你自己也是一位母亲,你是如何平衡母亲和导演这两个工作的?

杰茜卡·豪丝娜:其实,《小小乔》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不仅是给女性观众的,更多是针对男性观众的。

在我生活的奥地利和整个欧洲,大家对于女性的母亲形象认知仍然是非常传统的,社会认为母亲就是要爱自己的孩子胜过其它一切,但我想要表达的是,其实母亲跟父亲很像,虽然她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同时她也可以把自己生活的其它部分拿出去做别的事情,例如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像我一样做一名导演。

我作为一个女性,也曾经被周边的人批评,因为他们无法想象女性如何能做到在工作上全力投入同时又不耽误做一个称职的母亲,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大部分父亲就是这样的,这是可以实现的,所以我认为母亲们的生活中应该要有这些方面,毋庸置疑她们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她们也应当能够参与到其它事情当中。

第一导演:电影中有一场戏,本·卫肖站在艾米丽·比查姆家门口和她表白,表白的同时,旁边走过来几个女人,她们嬉嬉笑笑,仿佛是在嘲讽男主刚才的示爱?本·卫肖在此时像一个利用情感的人,你有这层对男性的批判隐喻吗?

杰茜卡·豪丝娜:这不是什么隐喻,我只是在扰乱那个时刻,因为当时他正在表白他的爱意,那些走过来的女孩有点打断了他,我时常在我的电影中使用这种方法,创造一种幽默的感觉,当你试图严肃起来的时候,突然一些搞笑的事情把氛围破坏了,例如不合时宜的声音忽然出现把你的注意力给分散。

这也涉及到你在采访开始的时候问到关于整部影片的那个问题,什么是真与假?什么是真相?真正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也许本·卫肖正尝试表达他真实的感受,但他被那些女孩打断,状况就崩塌了,我们也就不再相信他了,当他再说“我觉得我爱你”的时候,听起来有些尴尬,但女主也并没有做出真正的回应。

也许他说的是实话,但我们并不知道。

整部电影中都充斥着这种特质,我想提出的问题是,“那个真正的我在哪里?什么时候我才是真正的我?什么时候我表达的是我真实的感受?”

人的身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人们很难做到真正本我的表达。

第一导演:去年的Metoo运动有影响到你吗?

杰茜卡·豪丝娜:Metoo运动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社会,包括导演群体。我认为Metoo运动的核心是男性和女性如何对待彼此,曾经人们普遍缺乏对女性的尊重,在我成长的过程和成为导演的路上,我曾经常受到这样的影响,我不是说人们都很坏,但对男性导演的尊敬程度就是和对女性导演不一样,所以我会认为男性更受待见。

如果一名男性导演拍了一部奇怪的影片,人们就会说他是鬼才,如果是女性导演的话,人们会倾向说,这电影也太奇怪了吧,简直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我感觉人们在评价女性时缺乏信任和尊重,女性也能在电影和其它方面出类拔萃,但这个事情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因为大部分时候是男性主导的。

第一导演:Metoo不能单单只体现在性别观念上,它其实是一种政治。

杰茜卡·豪丝娜:对,我觉得性别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重要的是在更高的层面开展交流对话,而不是贬低和轻视女性。

第一导演:说到两性,这部电影有一个设定,我觉得很有趣。“小小乔”这朵花不能繁殖,电影里有场戏很微妙,男主有一天和女主约会,按常规的情节发展,他们有可能在当晚确定关系,但是在约会那天下午,男主意外触碰了“小小乔”的花粉,然后他似乎没有再对女主有任何性行为上的企图了,他很可能被花控制了。那么问题来了,一朵不会繁殖的花,阻止了两个人类的交配,请来讲讲这个设计吧。

杰茜卡·豪丝娜:是的,电影中繁殖这个主题与爱丽丝作为母亲的身份相呼应,她自己生了一个孩子,同时也赋予了植物以生命,这甚至不算什么发明,因为这些植物都是经过基因编辑的,大部分都无法进行繁殖,这正如影片中说的那样,这可以防止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繁殖,因为我们不知道基因编辑的植物是否会有什么副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中大部分植物都没有繁殖能力的原因。

第一导演:当代独立女性在慢慢觉醒,反婚反育的女性比重在加大,如果这个选择是基于两性公平,基于社会健康,那会不会意味着,一部分女性会从社会性上正确地远离子宫这个器官?在绝对公平面前,人类的繁衍是不是也不太重要?

杰茜卡·豪丝娜:这已经产生影响了,例如在一些儿童看护服务不是很健全的国家,他们的出生率和儿童数量都在下降,例如在德国和奥地利,我们都不是很擅长(抚育孩子),很多孩子去上幼儿园,中午十二点就回家了,那你该怎么办呢?所以大多数家庭的母亲都是待在家里的。

法国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形,女人生完孩子后,过六个月就回去上班了,孩子会在很好的公立机构得到看护,如果女性能够继续工作,同时她们的孩子可以有人照看,那么她们是会继续生育的,但如果她们必须在职业生涯和养育孩子之间做出一个选择的话……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她选择了后者,丢掉了自己的工作。

对我而言,我没有做这样一个选择,我有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有孩子,因为我会雇人照看我的孩子。我觉得这是问题的关键,现在的女性想要工作,所以需要她们的孩子能够得到很好的照料,以确保她们不会因此感到愧疚,这应该是未来的方向。

03从“小小乔”到“我儿子”

我9岁的儿子喜欢看《冰雪奇缘2》,我很怕,这跟吸毒有什么区别

第一导演:你当前的一切的看法,和你的绘画艺术家庭的出身有什么联系吗?

杰茜卡·豪丝娜:我父母是艺术家这个事情对我对女性的认知没有必然影响,因为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像我父母那代人,大多数女性都是跟孩子一起待在家里,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在邮局工作都是一样,每个家庭基本都是这样。

但我的父母作为艺术家是对我在艺术方面有影响的,我们会经常一起讨论和欣赏艺术,因为他们热爱艺术,所以他们会向我和我的姐姐讲解很多关于视觉艺术上的东西。

第一导演:那你厌恶商业流行电影吗?

杰茜卡·豪丝娜:我的儿子今年九岁,他的学校组织他们看了《冰雪奇缘2》,我这几天在中国也看到影院贴着《冰雪奇缘2》的海报,这让我有点担忧,好莱坞的造片机器非常强大,人人都对其着迷,这让我感到害怕,一部影片怎么能影响这么多人呢?

孩子们都会去看这样的影片,我觉得它们都很容易让人上瘾,就像吸毒一样。《小小乔》确实也反思了这个问题,有一些影响是可以进行操控并让人上瘾的。

让杰茜卡·豪丝娜害怕的《冰雪奇缘2》

第一导演:漫威和DC的电影对奥地利的影响大吗?

杰茜卡·豪丝娜:是的,对奥地利的影响过于大了。你知道吗,现在奥地利人只看美国电影,这简直就像一场噩梦。

我觉得这些美国电影里的音乐是很关键的一个东西,像《冰雪奇缘》中使用的音乐,不管对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非常有吸引力,在一些场景中,当音乐响起时,你会不自觉地哭起来,或者感到恐惧,音乐创造出了不同的情感。

这与我在《小小乔》中所做的恰恰相反,《小小乔》的音乐也很引人入胜,但也很怪异,它制造了一个间隙,让观众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部电影,但漫威等美国票房大片永远不会这样做,他们努力让你忘记你自己,变得被动,所有的信息都自动被消化,因为你已经停止思考了。

第一导演: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你阻断自己的孩子看流行大片,他就会在这个主流群体中被孤立,变得孤独,你不阻断,你又会因为孩子看这些电影感到难以接受,这可怎么办?

杰茜卡·豪丝娜:你说得对,我觉得可能没有办法阻止他们看这些电影。

我自己的话,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其它可以看的影片,有时候我们也会一起看卓别林的《大独裁者》,这对孩子是有益的,卓别林幽默,影片也更具智慧,他让孩子明白,电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一定都像《冰雪奇缘》。

第一导演:我也是这样做的,我的孩子五岁了,我没法阻止他看一套两只大熊和一个秃头伐木工打架的动画片,虽然这套动画的某个剧场版拍得还不错,但我会有意无意地给他看上世纪中国上海美术制片厂的经典动画。

杰茜卡·豪丝娜:如果你的孩子五岁了,那我建议你去看一个日本导演的动画,他叫宫崎骏,他拍的《千与千寻》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导演:已经给我孩子看了无数次了。

杰茜卡·豪丝娜:哈哈,它很具有娱乐性,但同时也很怪异,如果你的孩子能喜欢《千与千寻》,他再去看《冰雪奇缘》也是没有问题的。

第一导演:话说,好莱坞有没有给你发射过什么合作信号?

杰茜卡·豪丝娜:我这部《小小乔》就卖给了一个很棒的美国电影发行商,叫木兰花影业,他们有发行欧洲文艺片的经验,也做过一些有意思的美国电影。

当然《小小乔》的成功主要在文艺片观众群体中,而不是商业影片那里。我也从好莱坞和美国对我感兴趣的经纪人那边收到了一些有趣的邀请,但我觉得我还是会保持独立

第一导演:最后一个问题,李安,也许你有关注,也许没有,但是他现在有些困惑,他开始钻入“电影结界”里出不来了,你是一个有兴趣探索“未来电影”的导演吗,或者说,你会觉得电影会被某种别的媒介取代吗?

杰茜卡·豪丝娜:我觉得当我开始创作电影时,出发点都是一些简单的想法,随着作品的推进,我会做一些研究,写剧本、选演员、拍摄、剪辑、完成影片,而最初那个想法始终没离开过这部影片,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说明我的创作失败了。

当然,影片最终不一定跟我当初想象得完全一致,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可能比我最初的想法更好或更差,有些特别棒的新想法会蹦出来,但也可能会漏掉一些东西,就是会这样。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那个基本的想法需要传达出来,贯穿始终,直到影片与观众见面。

电影还能表现这些基础想法,我就会继续拍电影。

(这是我们第一场欧洲导演专访,同时,也是我们首次联合大平台——猫眼娱乐一起推广电影深度内容。 王婆不卖瓜,先把logo刷。)

猫眼提供热度,第一导演提供深度,让采访更有厚度。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短评

#72nd Cannes# 影后。7分。影片观感就像兰斯莫斯拍了一集《黑镜》的剧场版。豪斯娜的研究工作做得还是相当细致的,片中各种生物学技术细节都很说的过去,对科学原理和话语都保持了很好的尊重,影片的美术和服装设计得相当出色,惊悚感主要是来自希腊诡异浪潮式的无表情表演(营造某种“uncanny”的感觉),但更多的还是靠日本风的音乐来营造一惊一乍的气氛,写得虽好但是真得有点滥用了。影片对(技术带来的)“快乐”的伦理探讨十分有趣,也讨论到了“主体性”这种大问题。影片显然是有着颇为精心编排的的隐喻和丰富的哲学探讨面向。最可惜的一点就是花粉控制人这件事,其实由爱丽丝的心理咨询师给出了另一个解释:作为工作狂的爱丽丝对自己疏于照顾儿子这件事心怀歉疚。如果能保持住这种暧昧性就更好了……

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赤色恐惧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政治意味很强啊。片中很多极具装置艺术气息的场面辅助电影叙事,比如老研究员爬窗户回头看到一动不动却似饿虎扑食的花丛、心理医生墙上的画医患相拥,现实中却冷漠地例行查问的对照...当然,这部电影最后也像一个装置艺术,很好地抛出了议题,却欠缺电影真正应有的感染力。

1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7分,仍然保持了之前作品闷蛋风格。不过,这次选择了一个相当现代的题材(其实是科幻)。美术还是各种大块的黄绿红这种,摄影倒是运动起来了。主题其实在之前很多科幻恐怖片都有涉及,好似《天外魔花》之类,好在风格明显。以及,配乐非常诡异。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全场都被这鬼畜惊乍的日系配乐吓得啼笑皆非,诡谲的音效、横向移动的字幕、向着对话人物间空档缓慢推进的摄影,视听手法新颖的后现代科幻惊悚片。看到最后,人类被自己所培育的魔花控制情绪、放下包袱、欣喜地接受当下,表面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结局,实际上则是对人类一个个变成行尸走肉般“快乐僵尸”的隐喻。

17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B / 开头干瘪,但之后随着配乐表演多个层次的旁逸斜出调性逐渐丰富,甚至在这个一眼能望到头的单薄科幻设定之下发掘到了极其细微的当代症候。它并不同于《圣鹿》一般直接的病态具象,而是着力于捕捉对“常态”与“非常态”进行“分辨”这一行为本身的焦虑,这恰似一种“塑料”包被的困顿状态:批判与批判的无力之间的无休止缠斗。为了呈现这种状态导演所采取的手法可以说是无比谨小慎微了,她让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出现偏离与失常,又让它们相互团结成一副欣欣然的科幻类型模样。

1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怪异而有趣。从开头第一个画面起就陷入一种催眠又一惊一乍的情绪,弹幕般飘过的字幕,旋转着的培育室监控画面,一朵朵红艳诡谲的花。见过太多人工智能颠覆人类世界的故事,但你听说过植物智能的危害么?它甚至很难被判定为有害,因为每个人都因为它变得更快乐,相敬相爱,不再纠结,保护着小小乔花。结尾那声“晚安,妈妈”过后,旁边老外抽了口气说,scary!各种东瀛风竹笛、击鼓、犬吠等奇怪大音量音效突然冒出,真真科幻惊悚片。PS,半英国片,有句台词是我们将把这种快乐花推向全世界,甚至欧盟XD

2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前半程特别讨厌,觉得又一惊一乍又故弄玄虚。然而渐入佳境,惊悚悬疑逐渐引入心理学和形而上的悖论,真假虚实、假快乐与真现实的界限逐渐模糊,以至于结局一黑到底,假快乐最终也变得胜似真快乐,everyone is happier,导演的聪明劲儿真是用对了地方。电影完成度很高,配乐也可能是年度最诡异最wtf,吓得几次差点从座椅上跳起来。

2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7.5/10。我观影的两个角度:中产阶级矫饰的完美和对母性角色的质疑。被花粉侵染的人们以维持表面一切完好的假象来保护魔花,最终女主也被侵染,却俨然一副中产或上流虚假平和之“圆满”结局。女主从不以为意到渐渐焦虑,心理医生提示她也许魔花的恶果恰恰是她自己潜意识的浮现:儿子对自己的依赖感消失也许正是她所希望的,她并不想履行母亲的指责,而是投入满足自我的工作中。科幻和心理戏平行双线齐下。女主对男主示好的不投入、对儿子无暇关心的歉意……被花粉感染……一切都美好得可怕(联想到《Pity》中男主只能在悲伤中感到愉悦):似乎产生了爱意和理解,但都是为了魔花而形成的同盟cult。终于她自由了,她也不再自由。影片同预想的(概念书)几乎一样,完成度不错。错过了开头。观影于戛纳电影节。05/14/2019

27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22thsiff#《小小乔》绝对是我上影最大的惊喜。它是一部存在主义的恐怖电影,讲述了我们无法理解自己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一种无思想、无负担的幸福的诱惑。特别要说导演豪丝娜为电影做了一些令人不安和特殊的事情,除了在原声带上偶尔的无调性尖叫,她提供了一种更克制的不安,电影中的女主角无法理性地接受可能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她采取了一段微弱的恐惧和不确定性的时期,这段时期通常会引发这个经常被讲述的故事。从隐喻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一部容易归类的电影。从视觉上看,这是一场盛宴,将装饰艺术的粉红色和薄荷绿与对称的白框形成对比,隐约地唤起了70年代一些失传的科幻电影的美学。

29分钟前
  • 素素素素素丶
  • 力荐

饲养蚂蚁观察如何筑巢,饲养爱犬相信足够忠诚,饲养孩子需要陪伴孤独。温室里的花朵,它不用说话就能带来快乐,于是人类终于集体放弃了悲伤与痛苦的情感。某天小小乔终于上市推广开来,每个人都培育小小乔并吸食了它的花粉而变得快乐,作为地球上唯一一个知道真相且清醒的人,你,会选择吸食小小乔吗?

3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黑镜什么时候能回归这个水平

34分钟前
  • 十二
  • 推荐

风格接近“圣鹿之死”,剧情却是“天外魔花”。声大于形,伊藤贞司的诡异配乐比鲜红欲滴的画风还惊悚。女主全程表情呆滞,竟然KO“燃烧女子”拿下戛纳影后,除了分猪肉我找不到别的解释了...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今年的SIFF惊喜】就是非常特别。声音设计做得真好,soundscape as a (vital) role,伦敦公寓门外的摇曳树影搭配古筝过耳难忘;每一个角色都是既模糊又坚定冷静,女主也是,在这种超现实设定里还能演出(让我)可以identify的效果(我与世界:我?世界?爱咋咋滴吧),我觉得影后是实至名归;难以定义的小尺度叙事创造巨大文本空间(存在主义?探讨幸福?自我意识?心理分析?随便怎么解释吧,但这可解读性没有消弱我看故事的乐趣);影像语言既有诡异独特风格(比如每一场对话的zoom in镜头都是对准一个虚的点)而且成体系,形式主义强迫症也没啥可抱怨的。

42分钟前
  • 力荐

韦斯·安德森凭借本片中男扮女装的精湛演技,成功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45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概念先行的电影,但文本其实十分贫瘠,意象搭建完全失败,颠来倒去还是浮在这个概念框架上,经不起推敲。冷感梳理的镜头和怪异的配乐十分刻意,导演一头钻进形式的囚牢。

49分钟前
  • 日王仔
  • 较差

在软科幻的外衣下,讲述的其实还是当代人内心深处隐秘的不安全感。尽管满屏的红色花朵显得如此触目惊心,它们弥散出的花粉亦可能只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幻觉。这也是豪斯娜在《小小乔》中做得出色的一点,正如影片中不停复现的挠人音乐,也许只是某种焦虑情绪再明显不过的外化。故事本身并不完美,甚至某些部分带有后现代式的空洞(特别是影片前半部分),但随着叙事的深入,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臆想,逐渐混做一团,解读的空间也随之被打开。

51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被配乐吓死…如果把小小乔的病毒看成另一层面的“母性”,是否可以理解女性变成母亲后的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失去自我行为?

55分钟前
  • 贡丸猩猩
  • 还行

惊呆!学生作业一样的质感居然进了戛纳竞赛单元!这配乐真的是审美扭曲的典范了。

57分钟前
  • 大蒂茎蕾
  • 较差

花吃了那男孩,原来我非不快乐。

6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