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2015

HD中字

主演:Russell Anthony,Gary Calandro,Bailee MyKell Cowperthwaite,Malcolm Davies,Amanda Edwards,Bob Egerton,Jean Ellwood,Cem Kalfa,Conner Mckenzy,Meg Meagher,Chin Nyenwe,Damian Quinn,Chris Wilso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结束2015 剧照 NO.1结束2015 剧照 NO.2结束2015 剧照 NO.3结束2015 剧照 NO.4结束2015 剧照 NO.5结束2015 剧照 NO.6结束2015 剧照 NO.13结束2015 剧照 NO.14结束2015 剧照 NO.15结束2015 剧照 NO.16结束2015 剧照 NO.17结束2015 剧照 NO.18结束2015 剧照 NO.19结束201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谈话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貌似每一个文青都会梦想着邋里邋遢地坐在电脑前,当一个作家,满世界飞,去签售,去接受敬仰,然后再回到家里,邋里邋遢地随性生活。这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而已。并不是有思想的人都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个人认为,能够写的好文章的人,并不仅仅要求对生活有细心的观察,还要有那种从正常的生活中短暂地甚至是长时间地抽离的过程。真正看透生活的人,我指的不是那种享受生活的人,而是看透生活的人。并不是每一个看透生活的人都热爱生活,这种人是英雄。也并不是每一个享受生活的人都能够看透生活。能看透生活,不仅仅需要天赋过人,还需要教育和契机。真正看透生活的人,是聪明而敏感的。
     毫无疑问,我认为旅程终点里面的两个作家是看透了生活的人们。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说不定也和家庭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那种潜移默化的指引和教育。他们拥有那种冷眼旁观的态度。他们有那种敏感的心灵。他们有敢于打断别人说话,敢于不掩饰地展示自己的想法的坦荡。他们有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经历。他们惺惺相惜……
      他们惺惺相惜!
      他们知道,这种敏感,聪明的人的生活是不容易的。即使表现地很坚强,生活得很悠闲。正是因为敏感,他们知道人们真正在想什么;正是因为聪明,他们知道人们为什么不在想其他的。这种洞悉人们想法的能力,进一步,这种洞悉生活的能力是恩赐的也是苦恼的。这样的人不好相处,浑身棱角。然而,两个浑身棱角的在一起,虽然有刮蹭,但就是有时候会契合的。会互相指着自己的伤口,然后相视一笑。
      其实,谈话对于普通人是必要的,对于精英,也是必要的。只是每个人对于谈话的期待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仅仅是想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或者从别人那里了解一些东西。而有时候,我们希望得到和自己水平相当的谈话质量。长时间的得不到这种高质量的谈话,就像是败血症一样,是不健康的心灵和肉体。在这种意义上说,令人愉快的谈话时可遇而不可求的。遇上了,就好好珍惜吧,全神贯注的去谈话吧。在谈话中,我们不仅仅在上传,我们也在下载。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生活,被以同自己一样的苛刻的方式被审视着,这种惺惺相惜之感是多么能让人会心一笑啊。
       特别喜欢这种话痨的电影,爱在三部曲,年轻气盛,旅程终点。当然是在心情好,平和的时候。哈哈。这种电影有一点好,就是根本没有剧情,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期待。说不定哪一句话就触动了我的神经。哎,对,就像是随着电影中的人一起对话,不过当然了,看他们的对话以我的水平是不敢妄称相称的,不得不承认,有时候逻辑跟不上了还需要倒回去看。不过我很享受这种过程。就像是在读某一本你根本不会懂的书一样,说不定哪句不着边际的话就击中你了,说不定的。比如这次的旅程终点,小david就为什么自己三十岁不结婚说了说关于婚姻的看法。我觉的就挺对我口味的。他说,结婚的那个人是要在一起三十年四十年的,这就需要那个人能够接受或者包容我的各种状态,生理的,心理的。人们的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也都在改变着。他说出了,我认为很对的,婚姻的两个要素,包容和改变。只有长时间的相处,在一起生活,才能知道这个女人是否和我相适应。当然了,婚姻这东西是相互的,我也要适应那个女人。但是这是我自己的影评,我想从哪个角度写,我就从哪个角度写,哈哈哈~
      依旧,我还是喜欢话痨片~

 2 ) You can be me, but not necessarily

HIMYM完结后再看到Marshall的脸是惊喜的 但是这部片子却严肃很多 怎么说呢 着重人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深沉却不沉重吧 非常subtle的感动 如果你不喜欢日出日落三部曲的话痨风的话 这部你可以pass了 但如果你喜欢人性思考不一定依赖于情节跌宕 go watch it.

一开始catch到我的是他说 人类的各种进步 各种新颖的设备 各种看似promising的可能性其实都是在适应feel more comfortably being alone 想想是的 PS啦XBOX啦有一台陪伴你可以忘却时间 还有虚拟现实甚至可以在自慰的时候幻化出一个不存在的亲密对象 略荒诞又可怕 社会性是不是会受到挑战 人类是否还需要交流 当时想Wallace想得也够多的 这都是现实要解决的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命题

然后就安静的看下去 感觉对话里充满了不经意的张弛和让我心亦有戚戚焉的很多点 在judge别人的同时也更看清楚自己 有时会心地笑出声来 直到我看到Lipsky流泪的时候 我也哭了 It feels like you are so close to someone's soul once and suddenly all of those special moments just vanish into nothing. You lost it. You can't help applying all those perspective to yourself and judging yourself. You realize how similar you are but you fear that the same time you get the fame you get all those trapped feelings and those parts would drag you into an bottomless hole.

参与这场旅行本身就是矛盾的 你作为个人想离他再近一点 但是作为一个记者你又要用媒体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你个人感同身受甚至为他精神世界里不得解的纠结隐隐作痛 你不想再听下去 但是在感觉overwhelming的同时又雀跃得到了富有争议性话题性的信息 矛盾但还是要动笔把这些复杂的深刻的自白用一种大众希望看到的方式曝光 作为这样一个复杂的存在 你不知是该保持距离还是relax 甚至不清楚你们算不算朋友

"I'm not so sure you wanna be me". When David said this to you, you said you don't. 在那一瞬间 你已经下定决心不走这样的路 你意识到会有这样一种结局而你不必选择它 能够拨开那些你所仰望和追逐的愿景 这也许就是这段旅程最大的意义 而假设没有做这段采访日后trap yourself into the same difficult situation 谁来拯救你呢

Books existed to stop you from feeling lonely. 他曾经说能读下来1000多页书的人内心毕竟是有点孤独的 我想起老爹说书有的时候毒害人 他反对我读太多书可能就是怕我太感同身受而失去方向吧 思想空灵的人尤其不要想太多 会开始质疑一切的意义 然后不经意间毁了自己

人 毕竟要活着 与其思考虚无 不如踏踏实实游戏红尘

还有最近才发现自己这么喜欢arthouse类别的电影 以后要多去电影节了

 3 ) 如果不能理解,请不要曲解

像这样子的话痨电影,刚刚打开的时候还是有些抗拒。可是当深夜来临,独自躺在床上,再打开时,三分钟过后,便舍不得漏掉一个字。

看完之后,总觉得心里有些五味杂陈。旅途的终点,到底是什么呢?

刚刚出版了一部上千页文字的作家戴维,红极一时。见面时,不过是一个不修边幅看起来蠢蠢的大个子,和两条狗住在一个极为偏僻的小地方。他看起来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人。

他所面对的也只是普通人所面对的问题。孤独。恶魔一般紧紧追逐的孤独。死亡是唯一可以摆脱的机会,同时也是真正臣服于孤独的时刻。那一刻,这个恶魔用天底下最鄙夷的神色注视着你,看着你缓缓走向死亡,你失败了,永远臣服在它的脚下。

卡夫卡曾说,我一生都在抗拒自杀的欲望中度过,忍耐疾病般忍耐着生存。活着的意义有很多,但那种渗透全身的孤独却令人对生存忘而却步。

作家戴维极喜欢看电视,无聊的节目与烂俗的大片都可以让他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但他家里却没有电视机,因为他怕自己深陷其中,就这样白白浪费了时光。

这是一个很悲哀的问题。正如我们大多数人都深陷网络的漩涡,一边讨厌着手机榨取了自己大好的年华,一边却在没有手机握在手心里时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戴维曾经酗酒,甚至有传言吸毒。他矢口否认自己是一个瘾君子。他不过是看到了自己生活的终点,生命在某一瞬间停滞了,不知该如何走下去。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换一种活法,让自己太过清醒的灵魂睡过去,以此来渡过生命的瓶颈。

而这扼住呼吸的瓶颈正是令人绝望的孤独。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欲言又止,渴望陪伴却宁愿选择独处,是退缩,明知向前不论多远,终归回到起点,是看透生命的苍凉,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生是欲望。一旦一个人开始渴望爱,渴望名,渴望利,渴望一切与欲望沾边的东西,生的欲望便被点燃。

然而,戴维却一直拼着全力摆脱这些东西,他不愿成为瘾君子,不愿用电视机浪费时光,也不愿获得世人过度的关注。可是他却渴望得到认可。

戴维最终选择自杀。是他杀了自己,也是很多人杀了他。他是一个禁欲者,斩断了自己对生的所有欲望。而他唯一的渴望,被认可。这更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认可,有时候是理解,是赞赏。更多的时候,却是曲解,肆意的歪曲。

人是孤独的,自私的,自大的。所以彼此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总是不经意带入自己,偏执地信任自己,而猜忌别人。渴望被理解,却总是被曲解,这应该是最深的孤独。

 4 ) Where does the depression come from

交流过程中Wallace几次拜托Lipsky,不要把他鸡汤化,不要带立场地quote,甚至不要给他的头巾加上任何因果。小说家试图唤醒着自己作品里人物的自主意识,却难以把握自我“真实形象”该如何示人。采访报道向任何一个方向的引领都让Wallace浑身不自在。

自我真实形象到底存在么?我斗胆猜测,这可能是抑郁的一个来源:来源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无所适从。甚至让我在观影时感到了一丝卑微的共鸣。在一群人中感到庸俗无味,整日奶粉绿卡;在另一群人中又感到碌碌无为,成天烟酒concert。打另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看微博上爱国青年诅咒起人来一个比一个狠,身边的一代移民黑起这个民族也是鞭辟入里,there is nothing in between?中间这些人呢?都是沉默的大多数?闷声发大财?

电影本身也在为过度脸谱化担忧。对"Wallace不想被portray成任何形象”这个结论的概述,是否也其实是一种概括式的引领?电影在四平八稳中接受这种存在的本身;其实任何概括都是自我意识的投影;如果认为这电影罗里吧嗦无聊空洞,也没什么对错可言。抑郁或许也来自于对对错的判断,对意义的寻找。

片尾Lipsky偷偷溜进Wallace的书房,拉开窗帘的一瞬间,冬季阳光在积雪折射下,满屋子惨白的记忆;45岁的他想到当年和Wallace分别时,Wallace叫他不要成为自己。很多事情注定当时是理解不了的,回瞰时只记得那种感觉,一种试图努力去分析努力去规划未来的感觉;最后发现一切选择和寻找都没有意义,你我能做的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

 5 )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

如果说《旅程终点》(The End of the Tour 2015)是一部话唠电影,那它也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话唠电影。在我看来,本片更像是介绍作家戴维(David Foster Wallace)的传记片,它引导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戴维以自己的孤独排解了我们的孤独,为何终究他又选择了死亡?我们不妨依据滚石记者与作家戴维之间的对话来对一问题稍作分析。

如果说一个人选择死亡是因为痛苦,那么,戴维可能是因什么样的痛苦,才走上轻生的道路呢?戴维当年凭他那本畅销书《无尽的玩笑》虽已声名鹊起,但名利并非他写作的主要目的,甚至,巨大名利让他更感到孤独。他把写作比作抚养小孩,必须非常小心,他说:“可以为自己的作品自豪,但期望从中得利就不好了。”利用声名获得利益似乎是一种潜规则,戴维在跟记者初次谈话中就嘲笑了这一点,他开玩笑地说,他很想利用新书巡回宣传吸引女性的投怀送抱,然而,他真实的想法却是“还好,我没这么干,那只会令我感到寂寞”,因为在他看来,别人只是看上了他的声名,而非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他不仅不想从自己书籍的成功当中获利,甚至他无法跟任何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可能是声名带给他的更大痛苦。

他向记者解释了他想利用声名吸引女性的真实意图:“我只是觉得如果可以跟人分享这些美好的事情会很棒。”然而,他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首先,他无法跟普通朋友分享这一切,因为来找他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操心,都是带着目的而来的;其次,他的工作特点让他身边无法留住亲近的人,他的工作特点是写作时需要独处,在他看来,一旦“全情投入”便会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会让任何身边的人成为“被利用的对象”,这不仅让身边的人不能忍受,也是他不愿意去做的。因此,他只能感叹:“如果有个人可以跟你共同生活,分担一切该有多好,无论是开心还是困惑,面对着她你都可以放得开。”可见,有成功却无法与人分享喜悦,应当是他痛苦的一个来源,否则他不会跟记者着重解释这件事。当然,既然喜悦都找不到人分享,那痛苦就更找不到人来分担了。

“成功”无法给他带来快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可能本质上就是个悲观的人。他向记者解释他曾完全迷失在写作当中,因而酗酒、乱性,甚至想到死,然而,当他小说畅销,记者都认为他的新书备受赞誉,非常不赖时,他却说“这是很好,可这是虚幻的。”试想,昔日的龌龊都不足以让他为今天的成功感到喜悦,他那里还能找到幸福呢?

如果说他写作并非为了名利,那他真实目的是什么呢?他跟记者说起他那本畅销书的主题,就是探讨人性的孤独。从这场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出,他的痛苦源自他的人文情怀,他那种想为人性孤独提供解决方案的高尚情怀。对于人性孤独,他说“我拿不出一个诊断方案或一套药方来解决”,然而,他又非常担忧技术对人生幸福的不利影响,他认为技术手段如同“打手枪”,偶尔为之会带来欢愉,但决不能长期依赖,技术的进步也绝不是解决人性孤独的良方。可见,人性孤独的问题他已无法解决,如果他是个以解决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为己任的人,他就注定是孤独而痛苦的。

此外,他的痛苦还来自他注定的“与众不同”。因为他的才华、成就,的确让他显得比别人聪明,在记者看来,他的“交际策略”都利用了他的“聪明”,然而,他不仅不认可这一点,反而说“那让我感到有点孤单”。他这样讲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从小就因父母是搞学术的,而使他感到自己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他痛恨这种与众不同所带来的孤独感,因为他的信念告诉他,一位优秀的作家必须“珍惜普通人的一面”。他辩驳道:“如果我只扫上一眼,就默认人家没什么见识,或者人家的内在不如我丰富、复杂、嗅觉敏锐,我就不会是这么个好作家。”所以,他认为自己说“只是个普通人”,绝不是一种“惺惺作态”。然而,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呢?正如记者所反驳的,别人啃你一本长达千页的书怎么可能是因为“作者是个普通人”呢?

现实与幻像的反差也是加重他孤独感的一个渊源。虽然他自己有着很强的幻灭感,觉得万事皆空,甚至认为这种幻灭感根植于人性,但他还是在意那些他所批判的幻像,比如影像宣传,他认为这类东西很容易让我们“拐离有意义的人生”,既然一切皆虚幻,又何必太在意呢?一旦在意了,孤独必会如影随形。从他和记者最后的对话中,我们分明能看出这一点:“我必须从这些关注中抽离出来,因为那些关注就像是给你的大脑皮层来了针海洛因,我真正需要勇气的地方是得静坐在那里,承受住这种抽离,并且努力提醒自己什么才是现实。现实就是:我,34岁,独自呆在房间里,面对着一张纸头。”他无法在形形色色的幻象世界中体会快乐,又不愿在冰冷的现实中忍受孤独,这种性格特点就注定了他痛苦人生。

从以上分析可知,他成功无人分享,痛苦无人分担,孤独终究是无法排解的,当他二十来岁时发生过“心灵危机”再次发生时,而恰好此时根深蒂固的幻灭感又占据他整个的心灵时,死亡必然让他感受到是一种解脱。显然,如果说是孤独成就了戴维,也是孤独感最后毁了他,那么,用“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来概括戴维的一生应当是恰当的。(文/石板栽花 2015年10月26日)

PS.本文引文源自“酷炫秃顶富二代字幕组” koala676所翻译的字幕,特此志谢!

 6 ) Depressed

“我看到David和我坐在前车座上,我们都是如此年轻。他想要比现在更好的东西,但我恰恰想拥有他现在的东西。我们都对生活感到迷茫,这种感觉就像闻到了烟草,汽水和香烟。和他的交谈是我这辈子有过最好的一次。David觉得书籍的存在是让他们从孤独中醒来。如果我可以,我想对David说,和他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提醒了我真正生活是什么,而不是从生活中得到解脱。所以我得告诉他,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感觉没那么孤单了。” ——David Lipsky

 短评

3.5 整体不如前作,不过仍然有例如酗酒例如成功与失败等元素和主题,且仍然很善于给电影一个完整且动人的情绪,于是又感同身受了一回。下一部是导演自己编剧的科幻惊悚题材,很期待。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让我难过一会,"This idea that if i could just achieve X and Y and Z, that everything would be okay. "

13分钟前
  • Muli
  • 力荐

David说“You feel like you are so much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 because you see that all these are delusions. You feel you are so much worse than everyone because you can't fucking function.” 之后脑中一直在回放。再听到他说"I've exhausted all the ways of living." 哭了。

15分钟前
  • fugue
  • 力荐

聚焦滚石记者对作家Wallace的跟踪采访。本以为会很闷,但通过两人对话,完成对Wallace的内心剖析到主角的自身映射,进而促成两人关系的微妙发展,竟颇有吸引力,每个对话每段冲突都值得细品。当然电影精彩的核心还是Jason Segel对自卑又自我,自闭又渴望陪伴的孤独作家的传神演绎,极具突破,深入人心

17分钟前
  • ballsirius
  • 推荐

★★★☆不错的话痨片,这样的片子只要遵循对白出色,能催发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并适当推动情节就能及格。卷毛演谁都还是卷毛,神经质语速快眼神闪烁表情尴尬,这让席格尔的表演有一种压倒性的出色和可信。说到David F Wallace,很久前想看oblivion和infinite jest,一直没动手,看完电影后是真的好奇了

22分钟前
  • headradio
  • 推荐

"We are both so young. He wants something better than he has. I want precisely what he has already. Neither of us knows where our lives are going to go.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

24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情节对话据说基本很忠实录音内容,鸡汤不鸡汤的作为一部大众名人电影做的已经足够好了,真实的Literary上的华莱士,就像Jesse片中女友说的得自个儿读才行。Wallace说电视机是他最大的addiction,但即便是这种高度简单化即时娱乐化的影像作品,晚场电影院里也只有四个人观看

29分钟前
  • Ziggy
  • 力荐

让人很emotional的一部电影抽烟喝酒聊天写作阅读………但愿能够存在于自己的另一个平行宇宙里现实中 没有选择

33分钟前
  • 必胜
  • 力荐

最让你恐惧的是,你感到你能听懂他说的每句话,你们确凿无疑是同类,经历过同样的痛苦,有过同样的希望。然而他却死了。死于自杀。你还要发现多少次这样失败的证明?你还剩多少次机会证明前无后路,后不见归途?

38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记者觉得自己也是个作家,一直表现出一种不同,而被采访者当然会忍不住的表演,这种关系某种时刻很和谐因为是虚假的。而真实的情况是:双方根本不可能平等。这种虚假被戳穿的时候,是这部电影最好看的一刻。

43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纪德说:“你永远也不会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产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努力”。短暂的交集却奇妙地揭露出了福斯特的孤独,对人生虚无的恐惧,对生活的不安。对话漫长琐碎,但那些突然乍现的真诚是会让人感动深受而不禁黯然的。福斯特曾有演讲关于面对琐碎生活,关于面对人生,他最终选择另一条路。

46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推荐

you're so much better than everybody cause you can see how this is just a delusion and you're so much worse because you can't fucking function...it's really horrible.

51分钟前
  • 推荐

话唠电影,米国文化人物,也许米国人挺喜欢,但无关人物与剧情,只有对一个米国作家的素描而已。闲的挠墙的人可以看,大家请躲。

54分钟前
  • burble
  • 很差

很喜欢这样的话唠片,不过很多句子翻译成中文也会失去那种会心一击的触动。我们总是说人生而孤独,但其实最深的孤独往往来自于永恒的社交。我们说话,只是没有真的说话;我们倾听,只是没有真的倾听;我们相信,只是没有真的相信。关掉影片的那一刻,忽然就想哭了。福斯特说,我感觉我的人生在28岁戛然而止。我的28岁有一半时间活在被疫情困住的愚人节玩笑里。

55分钟前
  • 某J。624
  • 还行

补标。wallace的孤独和坦白我深深理解,他对生活的悲观见解更是见微知著。毕竟站在长路终点回望,一切都只是无尽的玩笑。

60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片子以对白主导,两个男人的聊天大多数时间很随意,但你一不小心就会被一些小细节击中,比如暗示大卫·华莱士抑郁症的地方,比如人生的孤独,漫不经心的对话,仔细去听了,就很容易感同身受。有些人在生命中虽然只有短暂的交集,但在相交的那个点上,他们知道那一刻彼此不是孤独的。★★★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感觉可以作为“如何写机智而自然的人物对话”的教学材料。

1小时前
  • \t^h/
  • 还行

让人想到林克莱特的几部话唠片。两个作家絮絮叨叨的边走边聊,充满深度的对话就像时断时续的水流,既有尖锐试探又有理解包容。一直觉得卷毛是那种和男星对戏才更有火花的演员~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滚石记者和大卫·华莱士的公路之旅,这种纯话唠缺剧情的电影真需要倚仗对话的智慧,好在剧本好!相信不仅有原著的功劳,改编者也厉害,编剧好像是个教授... 本是两个作家的对话,却完全不掉书袋,从很普通人的角度入手,慢慢深入。不过华莱士在自杀前的心境,应该和当时有很大不同吧。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那首big ship真是赞

1小时前
  • 古怪因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