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裂1975

HD中字

主演:郭振清,王苏娅,温锡莹,葛存壮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7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决裂1975 剧照 NO.1决裂1975 剧照 NO.2决裂1975 剧照 NO.3决裂1975 剧照 NO.4决裂1975 剧照 NO.5决裂1975 剧照 NO.6决裂1975 剧照 NO.13决裂1975 剧照 NO.14决裂1975 剧照 NO.15决裂1975 剧照 NO.16决裂1975 剧照 NO.17决裂1975 剧照 NO.18决裂1975 剧照 NO.19决裂197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决裂197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文革期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江西省某山区成立。“抗大”老干部龙国正(郭振清 饰)被派到松山分校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当时,两条路线的斗争非常激烈,围绕办学姓“社”还是姓“资”展开激烈讨论,地委赵副专员(鲍烈 饰)支持副校长曹仲和(陈颖 饰)把学校建在城郊,而地委副书记唐宁( 温锡莹 饰)则站在龙国正一边,支持他们把学校建在山上。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教务主任孙子清(葛存壮 饰),认为工农出身的青年没资格上大学,气愤的龙国正抓起江大年(李世江 饰)的手宣布:“这手上的老茧就是资格!”他聘请老贫农参予学生入学评议,坚持开门办学。肩负着社会主义使命的龙国正,面对种种困难和不满,能否当好这个校长呢......兄弟之北漂歌手危情三日新仙鹤神针粤语皮尔普斯一家不期而遇2017军中红粉高地人猎食者:日本流行音乐的秘密丑闻复制贝多芬爱在路上地下孩童2022超迷你战士 第三季非遗正青春分瓶金庸武侠世界2023SBS歌谣大战浮生1966吸血少女大战再生萝莉彩虹朋友的故事甜蜜小谎言毕业那年无效申请求恋期(粤语)执法者2022调香师第一季碟碟相传外来媳妇本地郎5后现代罗摩衍那荒村怪兽休假日的坏人先生霍莉壳中少女:压缩查德与JT:聊很深登堂入会2019贼博士不可思议的爱情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天地明察拼时代废头相棒第十七季犯罪都市407航班

 长篇影评

 1 ) dbq废话太多超过字数限制

这电影服务得太到位了 1 入学考试: ——“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你被录取了” “什么是资格 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资格,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资格,这手上的硬茧就是资格” 2 先招生再让学生建学校 “先上马后备鞍” 3 “一张小小的大字报就能把教学冲乱,说明他击中了要害” 4 原来教育大跃进还表现在工农子弟不上中学要直接上大学 5 “这些白卷很说明问题,在这些白卷里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有同学们的汗水,有无产阶级的几百万斤粮食” 6 “他是把文化当资本来参加革命的,我是带着地主老财的鞭痕来参加革命的” 7 “我们共大要成为无产阶级的工具” 8 趣味观影体验 一位角色叫道:“于刚!” 我的母亲:“花盆!” 9 这结尾“三自一包是倒退”还能一箭双雕,妙,学到了 其实许多具体措施倒也合理,宏观可就太气人了

 2 ) 《决裂》与可悲的割裂

观影人们所诟病的内容大致如下: 1.时代特点是大部分入学者是农民,是文盲。 2.该“大学用的是大学名号,但与当今职业技校的,与当今“大学”观念落差极大。 3.免费的学费、半工半读、培养无产阶级人才的大学,听起来很新鲜、甚至很荒谬。 4.该教学改革是以让绝大多数人都听懂为标准,重普及性、轻尖端选拔。 5.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很多人对这种阶级立场分明的影片有不适甚至反感。 归纳后该影片中该学校特点: 准入标准:人人可入,爱党者优先 (从录取考试看出) 评价方式:考试不能脱离生产 (从李金凤交白卷事件看出) 教学方式:教学与劳动结合 (从“马尾巴事件”和在农田教学看出) 办学宗旨:学生就业不以盈利为目的 服务于农村 (从校址选在农村、地主儿子给猪看病做买卖看出) 学生立场:公有制思想浓重 反对私有化 (从反对“三自一包”看出) 总结: 从影片结合当今现实来说,这所社会主义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类似于公益事业大学,而且在极端落后的中国极为有市场。他具有生源的普遍性、目的是结合生产、促进劳动,也就是通俗的学以致用,所以更类似于现在技校的办学理念。正因为他的目的性是为了服务落后地区,所以才具有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排除私有观念的人的规定。 可以说,这所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像是脱贫致富的福利培训所。如果从脱贫这个角度来看,这所大学确实应该人人都准入。如果从贫穷的角度、或者马克思理论重劳动的观念来看,"劳动是人的本质",确实应该把从考试的考察标准转换到学以致用的标准。同样,他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教学与劳动相结合的了。既然学校是为了培养农民发展新农村,那反对私有化,反对一些靠着国家福利学技术的思想也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这部电影有充分的时代性。从公益的角度来看,这是帮助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但是并不能把这种大学以偏概全,代替所有的大学,放弃考试选拔、放弃成体系的教学。这也就是很多反对者为什么总拿“大学”这个字眼,来批判这部电影的原因了。 从这部电影,也能看出现在时代的影子。比如传统大学的学生一进入了城市就染上了资产阶级习气,嫌贫虚荣。比如资本家地主阶级想钻国家的空子,来共大里偷技术做私有生意。比如旧知识分子摆架子和某些领导的官僚做派、脱离群众,还有现在应试教育的照本宣科、死读书、不注重实践应用。这都是我们应该反思的。他具有充分的阶级立场,也使得我们深思:共大应不应该算是大学?教育的普及性与选拔性怎样有机的结合?阶级关系怎么和谐而融洽?不良社会风气延续至今并大行其道是政策的错还是人类的错?“教学,不按照毛泽东思想教人,危险呐!”这句台词无奈的使教育体制将无产阶级与知识分子决裂开来。 根据以上的思考,这部电影不能被全盘否定,更应该作为典型的范例思考我们很多年没有思考过的问题、用以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是观念的决裂还是阶级的决裂,在一次次地讽刺着当今现实,使这部电影在褒贬不一中割裂!

 3 ) 可以当笑话看,也可以当反思看

从艺术角度上说,是部非常成功的电影,虽然年代很久了,但现在看上去依然十分好看,将近两个小时的片子,人物性格鲜明,充满了矛盾冲突,跌宕起伏,郭振清饰演的校长甚至面临被处分的威胁,直到最后五分钟才得以峰回路转,让人看得很过瘾,不愧是那么有名的影片,现在能导到这个程度的导演也不见得有几个。
不过影片也难以避免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以现在的眼光看片中的入学考试标准,简直比笑话还笑话。但真的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那个时期的影片。当我们看到曾经的错误之后,犯类似错误的机会也许会小一些,再小一些。

 4 ) 坚决地与帝封资修决裂

前些年看的一部老电影了,最近是偶然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今天下午也和一些同志通过这部电影交换了对大学、对知识、对教育、对阶级的一点看法,所以心里感触良多。

电影里有些情节因为时间太久有些模糊了,但我还记得它的时代和zz背景,还记得它的大结局给我的深刻震撼,还记得它带给我的深刻思考,还记得它没有脱离群众、没有脱离实际、没有高高在上,还记得它想要表达的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及其本质……

看到这条短评的时候心里非常难过,眼泪真的止不住地流下来。

共大招生的标准不看家境、不看成绩的,有同志说这这打破了旧有教育资源的垄断。的确,再看看现在的教育,学阀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还有“教授的子女还是教授”的,比如贾平凹和真深深父女、饶Y祖孙三代之流。

以龙国正为代表的这条路线表现出来的是注重实践,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注重生产而不是考试。再看现在的教育(其实就是走另一条路线的结果),多少人削尖了脑袋也要挤到一张好文凭,学的知识又有多少是能够和实际结合起来的呢?“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撑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斯D林曾说过,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而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这样“空洞的理论”有什么用呢?写到这,突然想起列ning在《共Q团的任务》里那段振聋发聩的话,“工农青年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倒不如说是受zcjj的奴化。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要为资产阶级训练称心如意的奴仆,既能替主人创造财富,又不会惊扰主人的安宁。”

大结局里儿子怒斥赚黑心钱的父亲、女儿揭露托关系走后门的父亲看似不可思议,其实这就是在马列主义的影响下对封建家庭宗法制、父权制、家长制的反抗、决裂。

而且,共大里是双向教育,学生从老师处学到实用知识、老师在学生处联系实际,形成了一种良心的双向互动,有同志说这是“工农知识分子化、知识分子工农化”。说的很对,可这40多年来的知识分子却逐渐“人上人”化了。对此,教员早就说过,“知识分子是为工人,农民服务的,它本身的性质要逐步变为工人jieji内部的知识分子。文艺当然是工农兵方向,没有别的方向”。

我们要的是wcjj的知识分子,我们不要zcjj的知识贩子。正如教员所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因为,“知识分子既然要为工农群众服务,那就必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从jieji的角度出发,用jieji分析的方法对待一切、分析一切、“怀疑一切”。在此也问大家一个问题,教育应该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还是为极少数人服务?

知识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掌握知识的人服务主体却是人的主观决定的。“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有人说zcjj的知识wcjj不能学,其实不然,作为一个🐴列mao主义者,“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电影里有一段台词说的好啊:抽掉了wcjj 政zhi,单纯地追求高度的文化科学知识,就会迷失方向。把教学与生产劳动割裂开来,就一定会把教学引上邪路。 毛zhu席说:“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啊。”

教员的回信更是让人大赞:

同志们: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guojia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也有一部分中年干部。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察,吸取经验,回去试办。初时学生宜少,逐渐增多,至江西这样有五万人之多。再则,D、Z、民(工、青、妇)机关,也要办学校,半工半学。不过同江西这类的半工半学不同。江西的工,是农业、林业、牧业这一类的工,学是农、林、牧这一类的学。而D、Z、民机关的工,则是D、Z、民机关的工,学是文化科学、时事、🐴列主义理论这样一些的学。所以两者是不同的。zy机关已办的两个学校,一个是zy警W团的,办了六七年了,战士、干部们从初识文字进小学,然后进中学,然后进大学,一九六〇年,他们已进大学部门了。他们很高兴,写了一封信给我,这封信,可以印给你们看一看。另一个,是去年(一九六〇年)办起的,是中N海dang的各种机关办的,同样是半工半读。工是机关的工,无非是机要人员,生活服务人员,招待人员,医务人员,保卫人员,及其他人员。jing卫团是军队,他们有警卫职务,即是站岗放哨,这是他们的工。他们还有严格的军事训练。这些,与文职机关的学校,是不同的。一九六一年八月,江西gczy劳动大学三周年纪念,主持者要我写几个字。这是一件大事,因此为他们写了如上的一些话。 ——给江西gczy劳动大学的一封信(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日)

看到有人说这部电影的zz标准太强了,属于特定zz环境下的产物,可zz是什么呢?有人说zz是带血的游戏,我不能认同这种观点,这是将zz庸俗化。因为zz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人的行为。

希望大家都能认真读一读教员在1942年5月写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最后,就用教员的话做结吧:

“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许多痛苦、许多摩擦,但是只要大家有决心,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

 5 ) 还有人记得阶级斗争吗?

今天已经不谈阶级斗争了。那我们劳动者的权益是不是完全被保障了,工农是否还是光荣的身份,青年一辈的理想抱负现在是不是就只有搞钱了,共产主义是不是真的战胜了资本主义?在今天的996福报,富士康13跳,拼多多猝死女孩,生日那天刚下班还要返回单位的女孩,我们要背负大半辈子的房贷,车贷,教育孩子的成本,养老的资本,真的是我们不努力吗?如此的不平衡不充分,我们真的能忘记阶级斗争?

 6 ) 混淆,夸张,割裂,意识形态

我真是撑着看下来的,味太冲了,大体的主题方向甚至是剧情都能猜到,比如主角去参观大学遇到的具体情景(大学生嫌弃父母),甚至后边的孙主任转变思想,都想到了。我还是写点东西吧:1.混淆。他们在办的是大学,我们都知道大学分两种,一种是学术教育,一种是职业教育,而剧中的整个所追求的教育很明显是第二种教育方式,而当时这种学校设定的目的和教学大纲又是第一种,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好处,不存在谁好贵谁无用,这自然不必说,而电影中一个劲的背离学术教育,抨击学术教育,论点也还是那些老话,脱离实际,读死书等等(意识形态的我不想重复);我原来以为当时没有职业教育这个东西,但是我一查,18世纪末西方就有了职业教育,中国1922年也引进了,并且新中国1951年也设立了职业教育学校,而且世界上也有对应的学历证书和培养方案,所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创新,所宣传的一些理念比如学习与劳动结合,不就是产学结合么,所以整个的东西经过主题方向倾斜(演员外貌,镜头,服化道,语言,情绪等),感觉起来倒是挺对的,但其实就是在混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让人陷入一种职业教育才是正确的,书本没有用的怪圈,再加持意识形态的因素,那真就是打入地狱了。2.过度夸张,扩大。用一个人,甚至几个人的东西就代表了所有,进而套上意识形态的马甲,就可以说对方背弃了谁,走上了什么道路了。比如那个姓李的富农,他占用道路那是他的问题,可以用法律解决,而不是套上什么意识形态的枷锁,批判所有富农都是不劳而获的人,人家不是自己下地干活么?也是一个锄头刨一个坑的播仔;至于他儿子用学到的知识去赚钱这无可厚非啊,赚钱也得被批评,你可以不赚钱,你当好人,但你不能剥夺别人赚钱的权力吧~还有那个大学生不要农村母亲送的布鞋,这完全是道德问题,怎么也成了意识形态问题,进而又晋升到是资本主义教育的问题,资本主义是个锅,啥都能往里头搁,是吧?那还有很多道德品质优良的大学生你怎么不拍拍呢,不介绍介绍呢,就即使是今天,大学里依旧有很多道德品质差的人,这就能说明中国大学教育错了?搞笑。3.割裂。电影叫决裂,这哪是决裂啊,这是硬生生的割裂,把以前社会的所有东西,物质的精神的全都说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对,全都是,不看什么具体作用,不看实践意义,只要是以前的就是资本主义的,然后资本主义的就是错的,那这个东西就是错的,就是为了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电影最后我也想到了,主角高呼我们要与一切正常的现象斗争,决裂(大体是这个意思),然后下边所有人鼓掌,电影结束。4.无时无刻的不在讲意识形态和领袖崇拜。这个是我最烦的,这部电影据说是江青四人帮谋划拍摄的,主要是为了营造文革的氛围。真的太行了,营造的太好了,主角演的也好,浓眉大眼的,形象多正义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比如那个三自一包(我真是头一回知道),原来是刘少奇提出来的,那怪不得一个劲的批判,刘少奇就是四人帮斗倒的,能不说他的坏话么,甚至里边主角说俄罗斯的一些话,都不说塑料老大哥了,直接说俄罗斯~~~其实后来主要是寓意着对所谓的党内资产阶级当权派的斗争,也就是文革的主要内容,当官的,学校领导等等,文化真的是为政治服务的。如果那个时候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能持续实行,也就不会饿死那么多人,斗死那么多人,中国今天还是多么的强大啊,可惜不可能啊,真是十年浩劫啊~~~

太过荒诞,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公共意识是多么的扭曲,意识形态凌驾于一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啊。更加佩服小平同志的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分量,和为什么在当时要提出这么个明显是废话或者这还用说的话,因为这句正常的话在当时是不正常的,如果你要是用这句话跟革命小将理论,直接扣你个资产阶级的大帽子,你就有感受的了。铭记历史,警惕历史,实事求是,努力发展经济,扩大开放,更加自由,这才是正确的道路,中国加油!

 短评

“敌人恨我们、骂我们,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敌人!奇怪的是,你们,竟和敌人唱一个调子!”

9分钟前
  • 赞美太阳
  • 力荐

文革电影中“有亮点”的一部。特有的政治美学(摄影机喜推拉、节奏激昂;人物脸部大特写突出高大全、人物的肢体动作僵化),郭振清作为十七年的特殊影像符号登场、振臂高呼,全片洋溢着“毛泽东思想”,75年年度贺岁。仅此纪念2012年过世的北影厂优秀摄影师、导演李文化(《早春二月》《海港》)先生。

1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不妨把一部文艺作品的真正价值放到长一点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评说吧!评论区九年到十年前的画风清一色是荒谬可笑悲哀,或者打个高分评论却是讥笑嘲讽大有让这片子献世的意思。但当时间纵轴拉到一两年至六个月前,评论区有多了不少反思,对现实的无力以及嘲讽小资,中产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只不过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打工,通过消费购买就恍惚自己也是上流阶级一员这样认不清自己定位,却洋洋得意看不起底层的评论。一部经典作品它的意义从来不是只在当下,更是在未来时时给现实以警醒,并作为一面镜子让所有牛鬼蛇神无所遁形!所以再过十年,这部诞生于特殊年代表当时人民专政思潮的经典文艺作品的评论区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让我们耐心点,看看评论立场转换的轨迹就知道时间和真理到底掌握在谁手里!时过境迁现在到底是谁沉不住气,坐不住了!

17分钟前
  • 影幻月
  • 力荐

豆瓣上的文青们 将来等到读幼儿园要看固定资产的时候 再看看你们是中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吧(微笑

22分钟前
  • 桓洛
  • 力荐

那现在的眼光看龙校长办的不是共大,办的是理想中的专科职业学校,更是谈不上是大学,绝对的精英主义是错误的,难道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错误的?新中国要是没有受到过顶尖教育的留学学子难道凭借这样平均教育下的人才可以做到两弹一星的成就吗?你高中以前的教育水平可以适用平均主义,但一个国家绝对需要全世界顶尖的教育和人才的。

26分钟前
  • 代理人MzJ
  • 较差

他们做了什么呢?他们只不过是在旧社会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农民,想学学种田、养猪、开拖拉机,何来反智之说?冠以大学二字的学习之所,非得是不事生产的知识分子所独有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知识分子不满意,就说一群“为政治服务”“意识形态”“政治美学”“反讽”之类的废话,显得自己高高在上,农民愚昧不堪——是啊,因为这部电影,就像一把剑,插在小资柔弱的心窝里,把他们那点自私心理,扒的干干净净!可是话又说回来,从批武训传到评海瑞罢官,这么多年了,竟然还是这一套青天大老爷救百姓的套路,未免低级。

29分钟前
  • 朵萝西雅
  • 推荐

sigh看了《决裂》就会觉得现在中国的大学原来都是资产阶级大学,都是反动的==对大学的改造践行了乌托邦里有关劳动分工和农村/城市关系的设想。看看现在的高等教育,把人搞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知道《决裂》里所说的这种实践经验有多宝贵了。

32分钟前
  • xun
  • 推荐

抗大、共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而当时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也决定了许多考量的现实需求。影片对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际上也反映了理想主义年代对新型教育模式的大胆探索。时至今日,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培养目标等矛盾越发难解。(2020年补评:其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始于19世纪的柏林大学,也谈不上很“传统”,正经传统地说大学的“大”那得明明德,或者干脆就是“太”的本字。又及,建议某些对世俗所谓“象牙塔”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看看《无声的革命》,至于再之前旧中国的情况,不如先想想自己在那时有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能不能读完小学、中学。)

33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看到后来觉得恶心和悲哀便笑不出来了

37分钟前
  • wintery
  • 很差

镜头拍的很考究,故事讲得也不错,看完真差点被洗脑了。脱离开历史语境,共大与名牌大学的办学思路是不同的,一个是普及教育,一个是精英教育,实际是两码事。印象最深的就是葛存壮的角色,非常有古人风度。在与传统整体割裂的年代,想保持点学问的尊严真难

39分钟前
  • hell kitty
  • 还行

本来是想当笑话看的,但看完后发现意外地不错,2个小时看下来居然不觉得沉闷,不愧是一个时代的典范作品。当然本片由于时代问题而拥有那些时代共通的毛病,但是本片的核心不仅精彩而且引人深思——我们办学校,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学校?不客气地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一坨狗屎,尤其是技校,更是被我们办成了狗屎不如,而共大这样的技校,却正是我们现在应该学习的:劳动本位、技能本位、乡土本位。其中尤其是乡土本位,大学生毕业了都去大城市,谁来建设家乡?这个问题到现在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更严重了。除此之外,这部片子许多内容、许多句子,在现在看起来很有一种魔幻感,为本片整添了喜剧效果。但是毕竟是文革时期的作品,其中有些价值观导向还是让人生理不适的。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实在可以被评价为是一部杰作,非常值得观看。

44分钟前
  • 南轩墨兮
  • 力荐

虽然是文革时期电影,但其中的很多内容我觉得并没什么观点错误,作为农学院,当然要因地制宜,让学生深入一线实践这没什么错误,而我们现在真的变成了农村娃进了城市就再也不回农村的事实,说明这部电影还是有前瞻性的。

46分钟前
  • 段神一
  • 推荐

全程我看哭了N次,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这个样子的评分,直到看了评论,发现不仅仅有低分,有好多打着五星对这个电影进行挖苦和讽刺,没有一个不是说着客观正义,站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立场,说着什么反智主义和政治美学,说着什么极左…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穷过来的学生,一个从农田出来从山村跳出来的人,我也曾想要离开那个落后的地方,我也曾经想过实现阶级跃升。但我在学习和兼职工作中明白了,这只是做奴才,做这个经济制度的奴才,所以我又回到了自己的阶级,志愿做出改变。有的人阶级跃升了,站到了人民头上;有的人没有跃升,倒从精神上跃升了,人五人六衣冠禽兽,觉得自己成了人上人,成了上等人,成了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巴不得赶紧把自己和自己的以前,和人民群众割裂,加入所谓上等人的队伍。影片中列宁那句话,希望这些人想想。

47分钟前
  • 克光
  • 力荐

影片非常典型地展示修正主义分子的面貌与做派,今日看来,不胜唏嘘,那些所谓批判,不过是资产阶级分子,甚至一些根本算不上资产阶级的群众,借专政对工农子弟的打压。估计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炮儿才能有这番觉悟了,而现今,996、消费主义陷阱、精英教育,私有化医疗,商品房,才是资本家固化阶级的手段,也是你们的“福报”

51分钟前
  • 猿人不打猿人
  • 推荐

在越来越右的今天,这部电影反映的现实问题也愈发明显,社会主义确实需要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必须按社会主义思想办教育,教育不能是服务少数人,教育是终身的,是服务社会的,不是通往金山银山的敲门砖,沽名钓誉的你到底学到了啥?

53分钟前
  •      
  • 力荐

那个年代的孩子都知道“马尾巴的功能”,凭老茧上大学。(补记)

56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猫
  • 还行

文革话语电影巅峰之作 三自一包就是倒退 历史将证明电影的价值。。。列宁:“工农青年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倒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要为资产阶级训练称心如意的奴仆,既能替主人创造财富,又不会惊扰主人的安宁。”

59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996都这样猖狂了,还不思考阶级斗争吗学阀都这么猖狂了,还不反思当今的教育吗,难道自杀的学生还不够?觉得自己上大学了,出来坐办公室就是小资了?中产就足够了?你就不是出卖劳动力的人了么?难道我挣钱挣得少就是垃圾?就是不够努力?就是卷不过?我再努力工作,创造的价值也是资本家的,懂?越努力,资本家越富有,我越穷,懂?

60分钟前
  • 123平静
  • 力荐

正是被某些人诟病的所谓脸谱化、三突出和缓慢的语速保证了工农也可以理解这部电影。让电影里被批判的对象来评价这部电影当然说不出好话来。最讽刺的是以前作为反面教材的典例到现在都变成了常态,而这部电影在很多人眼中又成了反面教材。一些问题也值得思考:技术在意识形态上是不是中立性的?

1小时前
  • 晕车车
  • 力荐

曾去拜访一位从我校退休数十年的经济学院的教授,可能快九十了吧,满头白发。他进过工厂,去过西北,一直从事人民公社经济研究,改革开放九十年代他就退休了。他回忆起当年的那段集体劳动的岁月,十分精神。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说当年他们的毕业论文是真的建了个水库,学生和工人农民一沙一土挑起来的。他笑着对我说你一定很羡慕我活在过那样一个年代。这很可能是我这一生唯一也是最后一次见他,但他所说的很多东西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1小时前
  • tjc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