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风云

HD

主演:费·唐纳薇,威廉·霍尔登,彼得·芬奇,罗伯特·杜瓦尔,尼德·巴蒂,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2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3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4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5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6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3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4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5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6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7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8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9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视台风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妻子的死给电视台王牌主播霍华德(彼得·芬奇 Peter Finch 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痛苦和悲伤中无法自拔。电视台决定解雇已经无心工作的霍华德,霍华德的老朋友麦克斯(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成为了传达这一噩耗的不二人选。得知自己即将被 解雇,为电视台做牛做马多年的霍华德十分愤怒,在第二天的节目上,他竟然向观众们预告,自己即将进行自杀直播。  霍华德的这一出格举动惹恼了电视台的高层,更让一直对麦克斯心存不满的总裁弗兰克(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饰)发现了找茬的机会。在隔天的新闻直播中,霍华德理应按计划对自己的不慎言行做出道歉,可是恼羞成怒的他却大放厥词,将矛头直指当代美国的种种弊端。女制片人戴安娜(费·唐纳薇 Faye Dunaway 饰)从霍华德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了商机,她买通了弗兰克,成为了霍华德背后的推手。三时三餐海洋牧场篇惊心食人族:重生真实的人类第二季对空射击组李白之御剑长安盗墓笔记之沙海辛巴门徒的眼泪通天塔透视之眼第三只眼睛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俺物语失去贝拉特斯的波利斯雄狮少年默契第二季逃脱2012幸运欧尼克斯和灵魂护身符熊出没之环球大冒险亲爱的没想到吧同妻俱乐部第三季亲爱的婚姻义勇义勇蛇蝎夜合花鲁邦三世VS名侦探柯南逍遥法外班克斯珊瑚岛上的死光残花泪一江春水2002伪装大师1:维多女人回到藏身处我的吸血怪好友(英语版)行骗天下JP:浪漫篇玛利亚狂热第一季唐山阿嫂使女的故事第一季让我怎么相信你一世独尊劫后余生秘密动物园追根溯源双水村里枣花香被狮子吃掉了

 长篇影评

 1 ) 《荧光幕后》之后

       相对于《电视台风云》,我更倾向于把Network翻译成《荧光幕后》,我觉得,这样更契合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
       影片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了UBS电视台新闻部节目的起起伏伏,将一个节目的幕后操作摆到了前台,或许,我会将这部电影命名为“高收视率节目的诞生”。这样的一个成功节目,是在几方合力之下促成的。
       影片的核心人物,Howard Beale,Max Schumacher,Diana Christensen,Frank Hackett,主要代表了三方力量。第一股力量是Beale本人,他是整个节目的灵魂,但实际上,他应该是一个患有精神障碍(可能是精神分裂)的病人,从他所描述的幻听和时常的昏厥摔倒,自顾自的、不分时间场合的大声独白,我们可以看出他患有一些心理上的疾病。这有可能是由他的年老与丧偶的孤独,加上工作的压力和失业的焦虑综合造成的。尽管他在工作上表现“出色”,但这是由于观众们乐于欣赏一位已经“Mad”的人通过自己的呼号喊出自己的心声。好像众人围观一个疯子、傻子一样,Beale成为了大众的中心,他尽情地发挥着,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问题。
       作为Beale的朋友,Max早早地便看出了他的病症,因此要Beale退出进行休息与疗养。但同时也是他,因为对Hackett和总裁Nelson Chaney的不满,任Beale恣意妄为,无意中使得节目的收视率蹿升,尽管后来他想尽办法来组织,但由于Nelson的病情,他失去了靠山,没有能力与Hackett抗衡,被扫地出门。Max和Nelson构成了电视台里的第二股力量,他们代表着当时大多数工作在传媒领域的人,秉承着专业的理念,对Diana和Hackett所引领的新兴势力不屑一顾。在Max因不满而提出辞呈时,Nelson建议他留下,因为他需要人手来与Hackett“斗法”,但心脏病使他退出,也迫使Max离开了。
       Hackett在影片中一直是一个成功者,尽管在Beale揭露沙特购买美国公司的情况下他最终仍安然无恙。他和Diana一同持续地追逐着收视率和盈利额,抛弃了老一辈新闻人的职业理念。而Diana作为制片人更是将业务上的操作发挥到了极致,她已经不满足于报道新闻,她要制造新闻操控新闻,不惜与恐怖分子联手来制造恐怖事件以供报道。收视率的下跌就是他们的丧钟,为了避免这一点,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撤换主持人,在不能撤换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使用暗杀的手段,人命在他们的眼中远不及收视率的一个百分点数字的变化。他们同样是疯狂的,只是与Beale的疯狂不同。
       除了以上三种力量,第四种力量在影片的后期才出现。Arthur Jensen,作为整个公司的老板,他可以直接决定节目的生死,不管是否盈利,是否受欢迎,这是他个人意志的最强表达。这同样解释了为什么在当下一些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节目会一直苟延残喘,因为一些重要人物希望它们存在,而这种意志是无法逆转的。他们长期躲在幕后无人得知,而一旦出场必定是重要决定。
       在Network的最后一部分,Max与Diana的对白点出了在电视下长大的一代人与上辈人之间的差距,而这也是一个哲学话题。统观整部影片,哲学思考的气息逐步加重,从Beale对观众丧失自我的呐喊,到Jensen对新世界的定义,“千面人”,或者说“单向度的人”,这一后工业现象,伴随着电视的发展愈发明显。
       但是,Max与Diana之间的差距,也没他说的那么巨大。他说过:“我们可以就势做一个专门报道凶杀、灾难和战争的节目,就叫《一周恐怖要闻》,收视率一定大涨。”在Beale说要自杀的时候,这或许是一句玩笑话。而Diana则与Max不谋而合,并切实地去实施,最终确立了《毛泽东时间》这样一个栏目。Diana点评Max的新闻时提到,他们关于裸女骑马的新闻时长要高于报道国际新闻的时长,这也是事实。他们的新闻理念不能说不同,只是在前进的程度上,Diana更加激进与癫狂而已。
       因此,在看过了Network之后,除了对电视本身带来的意义的思考,对电视节目制作与成功我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并不是完全按照商业运作的模式,按照理性的诉求来进行的,其间同样参杂了不确定性。比如主持人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时无法抑制的情绪波动或疾病,像Beale一样,可以导致他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而负责人也可能因一时的意气用事,放宽了把关,比如Max不顾上层的责难将Beale的节目播完。这些意外之事,最终却促成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成功的节目模式。在Hackett接手之后,一期指向老板的评论却因老板对Beale的个人期望,没有宣判死刑,而是走入了乏味的节目衰退期,并且因老板的个人喜好无法扭转。这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影响着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收益,纯粹的电视制作理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解决老板对节目的控制,制作组做出了惊人的决定,给电影一个讽刺的结局——一场直播的暗杀。Beale成为了制作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牺牲品。电影的最后旁白 “这就是霍华德•比厄的故事,第一个因为收视率低而惨遭杀害的案例”,印证了这是一个带有寓言性质的电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将制片人的难题化解。

 2 ) 几度风云几度春秋

更完整图文分析版请看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135.entry


在去年四月,我曾写过一篇《老而弥坚,相见恨晚》,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281.entry倾全力推荐了那部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不朽电影《十二怒汉》。在那篇文章里我说“好电影娱乐人,伟大电影改造人”。就这样又一年过去了,真正能从心底里改造我的电影还是可遇不可求——直到上周看了《电视台风云》,我终于再次体验到了拍大腿、撞脑袋的刺激。同样是上世纪的老电影,同样是西德尼•卢麦特的作品,震撼依旧!可惜这部无比犀利的好电影在中国却并未受到广泛推崇,这有各种因素使然,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它是1976年的电影,如果没有人替它好好呐喊一下,大多数人还是不会注意的。我若不是去看那比较有名的阴谋论纪录片《时代精神》系列的话,恐怕也不会有动力去啃这长达两小时的老骨头的。当时我就奇怪了,《时代精神》是近几年的愤青作品,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大段引用《电视台风云》那么老的电影?《时代精神1》引用了两大段,《时代精神2》又引用了一长段,除此之外这系列纪录片没有再引用其他任何电影片段。等在优酷上看了《电视台风云》后,我才晓得,这《时代精神》系列的这些阴谋论观点,早在30年前就有电影人以这样成熟而震撼的方式表达过了,《时代精神》充其量无非是《电视台风云》的补充阅读而已。所以,如果你没兴趣看我又长又臭的推荐文,却对阴谋论情有独钟,对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半信半疑,对这个由资本掌控的世界感到晕头转向的话,不妨直接去看看这部《电视台风云》,它既是警示寓言,又是惊世预言,一定是有些收获的。



《电视台风云》讲的是一群“我为电视狂”的人的故事。在一个由导演西德尼虚构的美国第四大电视网UBS(当时三大电视网为NBC、CBS和ABC)里,原本德高望重的新闻主播霍华德•比厄因新闻节目收视率低下而被告知要一周后下岗。重压之下的比厄有些精神失常,他在第二天主播新闻时对着千万的观众说一周后他将自杀。谁知这不负责任的言论却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电视网高层决定将错就错,让他在节目中继续他的疯言疯语。在一次次的事件升级中,比厄愈发疯癫,对整个世界妄加评论,却反而因“敢说真话”而成为无数处于现代性迷茫的观众的精神教主,直至整个事件向谁都无法掌控的方向发展,仿佛有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的人牢牢罩住,将他们推向各自命运的终点……

《电视台风云》不是《变形金刚》,剧透是有杀伤性的,所以我对故事只能介绍到这里。这里要着重讲的是它的主题的现代性——正如四十多年前的《2001:太空漫游》仍然是目前最先锋的电影一样,《电视台风云》的故事哪怕从三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仍然丝毫不过时——甚至比它刚诞生之初更切中人间的要害。这也是《时代精神》得以一再引用该片段落的缘由:荒谬与虚拟的电视,却是给大众洗脑的最佳工具;肆无忌惮的资本运作,嘲弄着西方的民主,模糊着国家的界限……除了苏联是过时的语汇,《电视台风云》更像是拍给三十年后的我们看的预言,预言着金融危机,预言着反恐战争,预言着世界格局,预言着你我每一个新世纪公民的未来人生……

《电视台风云》在某些段落毫不忌讳地用最适合的视听语言向观众催眠,这里的“催眠”不是让你觉得无聊得想睡觉,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片洗脑,在这些段落中,本片超越了电影,而成为了某种剧场、某种演讲、某种宣言、某种布道。且看下面比厄对着电视直播所说的一段疯言疯语,看它是不是比我的语言更能打动你:

“我不需要告诉你们事情很糟糕,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很糟糕。现在是个萧条期。每个人都失业,或者战战兢兢地害怕失业。一块钱就像以前的五分钱。银行都完蛋了。售货员带着枪站柜台,满街都是朋克。没有人能知道做什么。这种生活似乎看不到头。我们知道空气不再适合呼吸,也知道我们的食品不再安全。我们坐着看电视,听着某些播音员告诉我们今天发生了15起杀人事件和63起暴力事件,好像这是理所应当发生的一样。我们知道事情很糟糕,比糟糕还要糟糕,应该说是都疯了。所有事情所有地方都疯了,所以我们哪儿也去不了,我们只好坐在家里,慢慢地坐等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只能说,‘求你了,至少让我们在自己家里可以一个人呆着吧,让我可以吃烤面包,可以看电视,可以给我的车配上钢制辐射板,我就满足了,就让我一个人呆着就好了。’我不会让你一个人呆着。我就是要你发疯!我不允许你抗议或是暴动,不要给你们的众议员写信,我不知道告诉你们写些什么。我不知道对于经济萧条、通货膨胀、苏联人、街上的犯罪事件能做些什么,我只知道首先你们得疯掉!你们应该说,‘我是个人,真该死,我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所以,我要你现在就站起来,我希望你们所有人都从椅子上站起来,我希望你们每个人现在都站起来,走到窗户前,打开窗户,把头探出去喊,‘我已经完全疯了,我再也受不了这样了!’”

这段独白与《电视台风云》另两段独白一起,完全可以成为同《华尔街》里迈克尔•道格拉斯的“贪婪”独白和《刺杀肯尼迪》里凯文•科斯特纳的法庭陈述一样名垂影史的大段独白。我们无奈地发现,比厄所控诉的种种“糟糕”状况,三十年来不仅没有丝毫改善,而且愈演愈烈,成为了全球性瘟疫。我们该何去何从?《电视台风云》并未给我们答案。它只是在铁笼里呐喊的那个醒来的人。



观看《电视台风云》时始终会被西德尼的鼻子牵着走,因为这部电影并不属于任何一种类型片。我们跟随着比厄,共同经历着他人格与信仰的三重的蜕变:

第一重蜕变,他由刚正不阿、值得信赖的电视新闻主播,蜕变为将职业道德扔到阴沟里的疯癫主持人。他的视界从单纯的新闻制作,上升到电视网的运作规律:他看到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本质。他代表着这一层视界发言,在这一层视界,个人的价值尚且可以得到彰显,个人的选择尚且还有意义。

第二重蜕变,他由疯癫的主持人,蜕变为煽动大众情绪、揭穿现代媒体谎言的精神教主。他的视界再次提升,他超越了UBS,上升到了社会大众:他看到了煽动的力量,他看到了群体的无意识。他代表着这一层视界发言,在这一层视界,个人仍然可以有所选择,但个体的声音将埋没于社会的洪流之中。

第三重蜕变,他由维护旧价值观的精神教主,蜕变为为资本家鼓与呼的跳梁小丑。他的视界再次超越社会大众,上升到了推动世界的背后力量:资本。他代表着这一层视界发言,在这一层视界中,个体不再有所选择,资本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正如本片的片名“NETWORK”一样,故事中的人和事,始终被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这张网不是电视网,而是同样笼罩你我的资本之网。本片是如何阐述这张网的呢?且看UBS最后台的老板,亦即本片最大BOSS——杰森的独白——这段独白不仅颠覆着比厄的信仰,领导着他走向自己的末路,也同样震撼着身为观众的我们的心灵:

“你有自然界的原始力量,比厄先生,而我没有。听明白了吗?你以为你仅仅只是阻止了一场交易,事实却不是这样。阿拉伯人是从这个国家拿走了数十亿美金,现在他们必定要还回来!这是潮涨潮落,这是重力潮汐,这是生态平衡!你是一个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老人。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苏联人,没有阿拉伯人,没有第三世界,没有西方世界,只有由各个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一个巨大的、无限的、交织的、相互影响的、多种变形的、多个国家的美元的天下。石油美元、电镀美元、多种美元、马克、日元、卢布、英镑还有锡克尔。这个国际的货币系统决定着这个星球的全部生活。这才是今天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这才是今天银河系里、万事万物的原子、次原子结构。而你拥有自然界最原始的力量。你可以作出补偿!我让你听明白了吗?你在21寸的荧屏前,站起来呼喊着美国和民主。没有美国。没有民主。只有IBM、ITT、ATMT、杜邦财团、陶氏化工、联合碳化物公司,还有埃克森。这些才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国家’。你认为苏联人在开行政会议的时候说些什么?卡尔•马克思?他们会拿出他们的线性规划表,统计决策理论,极小极大解法,计算他们交易和投资的报酬成本的比例是多少,就像我们一样。我们现在不再是在一个充满意识形态和国家观念的世界里生活,比厄先生。这个世界,是个由企业组成的团体。它毫不留情地被不可改变的商业法则决定着。这个世界就是生意。从人从泥土里爬出来那刻起就是。我们的孩子,比厄先生,将会活着看到,一个完美的世界。没有战争和饥荒。没有压迫和残忍。一个巨大的为普天下所有的公司,大家都在那里工作,获得同等的报酬,持有一定的股份,获得所有的生活必需品,所有的焦虑都得到安抚,所有的烦闷都得到开解。我选择了你,比厄先生,去传讲这个福音。(比厄:为什么选我?)因为你上电视,笨蛋。六千万美国人听你说话,从周一到周五。(比厄:我看见了上帝的脸。)你说对了,比厄先生。”

就是这段话,彻彻底底改造了比厄的灵魂,让他走向了灭亡的边缘。曾有人在看了《2001:太空漫游》之后扑向银幕,大喊着“我看到了上帝”。与这个受影史上最宏大叙事所震撼的热情观众相比,比厄的“我看见了上帝的脸”这句话却显得廉价而滑稽,也是这个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根源。他以为他看见的是上帝,其实按照西方的传统观点来看,这段BOSS级别的演讲,恰恰是魔鬼的独白!

导演西德尼坦陈,《电视台风云》并不想讽刺电视,也不想讽刺受电视蛊惑的大众。这不是一部讽刺片,而是通过转述魔鬼的语言,来达到启发思考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电视台风云》不仅仅撰写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呐喊”式独白,还通过各种扎实的视听技巧对观点进行强化。



一年前看的那部《十二怒汉》,就让我折服于西德尼的场面调度能力。能在短短时间内让观众记住十二个角色,绝对是最顶级的导演功力。西德尼是如何做到的,可以看看我当时写的那篇分析。

而《电视台风云》再次掷地有声地证明了好电影的标准:好故事,好表演,好主题,和好技巧。虽然没有特殊视觉效果,但是《电视台风云》用最朴实的剪辑、最恰到好处的灯光和最富有寓意的场面调度,深深给我们上了一课:电影要做到视觉上好看,方法多着呢!

故事从一堵电视墙前突兀地开始,又在同一堵电视墙前戛然结束。

(下文图文分析有剧透,阅读请谨慎)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787/#next_photo
上图:如何开头,恐怕是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导演最绞尽脑汁的事情之一。而这个画面,可能是我所看过的最直截了当的开场了,我没查时间的先后,很有点《发条橙》的开场的味道。镜头直接从由四个电视屏组成的电视墙开始,逐渐推向右下角的主播。画外音开始不动声色地介绍我们的主角过去的辉煌和现今的困境。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十分干脆的开场,也很有信息量。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795/#next_photo
这个镜头是《电视台风云》的第一个非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头。比厄在经历了被解聘又重新续聘的风波后,躺在床上的他出现了幻觉。一道莫名的强光照耀在他的脸上,他开始自言自语起来。“为什么是我?”他问道。随后他展开了诡异的笑容。这里我们只看到他一个人说话(如同我们看着一个人打电话),后来比厄在直播中重述了这段对话。他说他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上帝要他说真话(即传讲福音):“我问‘为什么是我?’那个声音说,‘因为你上电视,笨蛋’。”这个对话与后面他与老板杰森的对话遥相呼应。这个长镜头成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第一个怪异镜头,像一个书签一样插在故事中,从这个镜头以后,比厄坚信自己是受到了上帝的感召,而我们则可以猜测他真正陷入了精神分裂的泥淖。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825/#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842/#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573/#next_photo
这是在一个雨夜,比厄在直播时开始了他的第一段长篇独白(上面已经摘录过了独白内容)。为了增强感染力,镜头从一个远景推到近景,期间只插入极短暂的女制片人戴安娜的表情。这极为简单的剪辑,迫使观众全神贯注于表演和台词。从戴安娜的表情来看,她十分兴奋。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她兴奋不是因为她受了比厄的演说的鼓动,而是她知道这段演说足以让这个节目火爆一时,这就意味着收视率,这就意味着广告商的青睐。一男一女,一个是入戏的,一个是出戏的,在这对比中,我们可以隐约了解到电视制片人并不在乎演说的内容是什么,只在乎演说是否会拉来赞助。所谓“电视谎言论”,在镜头的简单对比中被展现得活龙活现。当最后比厄激动地站起身来的时候,背景音效开始扮演了另一个角色: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雷声。音效的介入表达了影片编导的意见: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疯狂的开始。不同寻常的视听剪辑,如同交响乐中的一记重音,将全片带入了第一个高潮。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581/#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592/#next_photo
这一段就是以白描的手法,表现了比厄刚才演讲的煽动效果。老新闻制片人麦克斯(比厄的老朋友,也是片中唯一能够对电视有所冷静思考的人,如今却赋闲在家)在看比厄直播的同时打开窗户,看到窗外此起彼伏的民众狂潮:无数观众响应了比厄的号召,打开窗户向外大声喊:“我已经完全疯了,我再也受不了这样了!”镜头先从一对年轻情侣呐喊开始,切换到一扇又一扇窗户,十二个镜头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呐喊由清晰变成混杂,诡异的拍摄角度配合电闪雷鸣的声光效果,产生一种光怪陆离的感觉。这里提一下,《电视台风云》是不用配乐的,所有听到的声音就是音响和对白。所以当各种声音如赶集一般混杂集中在这一段落时,在视听上又形成了一个华丽的高潮,与前面的比厄演说的简单、朴素的高潮形成对比,前一个是理性的,后一个是感性的,错落有致,敲打着观众脆弱的神经。相信所有看过观众都会对这个情节难以忘怀。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603/#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629/#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014/#next_photo
好莱坞电影的优秀作品中,台词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信息量。在片子的前半段,我们反复在人物台词中听到UBS的后台财团大老板杰森的大名,却始终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之感。长时间的铺垫终于有了回报,在这个会议段落,UBS的总管弗兰克汇报着节目的运营业绩,镜头慢慢平移过长长的会议桌,越过一个个面无表情的股东的脸,最终定格在这样一张敦厚、坚毅、不容置疑的脸上。我们这才看到“传说中的”杰森。“很好,弗兰克,值得发扬,继续保持。”(这句话在之前弗兰克的台词中也提到了,形成照应)。富有磁性、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为前面所有戏剧冲突进行了一个总结,并为下面一个新的冲突阶段铺平了道路。本片的段落结构非常清晰,从这张脸和这句台词开始,电影的视野从UBS,上升到了资本。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045/#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124/#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164/#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170/#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531/#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540/#next_photo
以上的镜头是本片最让我肃然起劲的、同样也是最让我毛骨悚然的一段。事情的起因是比厄在节目上利用电视的影响力破坏了UBS的被收购案,一单价值20亿美元的交易泡汤。所有人都推定杰森会宰了比厄,但是事情却并不向这个方向走去。比厄如约来到了杰森的会见室,杰森别有心机地拉着他走向先前我们看到过股东大会的会议室。这个“别有心机”,其实是导演西德尼的心机。早在《十二怒汉》的时候,他就利用陪审员会议主持人的台词宣布12位陪审员不得更换座位,以此完成了短时间内让观众记住12个主角的奇迹。所以,西德尼的场面调度能力是很恐怖的。果然,随着杰森一个拉窗帘的动作——这拉窗帘的手何尝不是导演的手——这个房间由明亮的会议室变为了昏暗的舞台,极具几何结构美的摄影构图让舞台正中央的杰森成为全片绝对的主角,因为纵观上下两小时,没有一个人曾经如此受光与影的眷恋。在这个段落,所有的视听元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将杰森“非人化”。如同法庭上法官发套和法袍的职责是让法官“非人化”一样,电影的所有手段在此时此刻的职责就是让杰森“非人化”,因为只有“非人化”的角色说出来的话,才能代表造物者的意志。于是我们看见很长一段时间内,杰森走过长长的会议桌,一盏又一盏台灯遮住了杰森昏暗的脸,杰森的声音也由高昂变为低沉,他说的话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敲打着我们的心扉。直到最后的定格,杰森的轮廓光仿佛成为了一道圣光,仰角的拍摄角度与俯角拍摄比厄痴迷的眼神的切换,让我们知道了所谓“传福音”为何意。无论这是传上帝的福音还是撒旦的惑言,至少在这一刻,杰森不是人。我们还看到电影用同一种光拍摄比厄的脸,这张脸同他早前躺在床上自言自语的那张脸是何其相似,那是那张“超现实主义”的书签与现在故事翻到的书页在遥相呼应!所以我们才能够知道,比厄的人生目标和信仰又一次改变,人生轨迹也走向结局。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562/#next_photo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完美的。四台电视机组成的电视墙犹如一堵谁也无法挣脱的网。比厄的死,儿童产品的广告,旅游风景,战争新闻,全部在这张网里,你看到他们之间冰冷凛冽的联系了吗?

评分:5分

 3 ) 剧情&观后感

电视就是business show,为抢观众不惜一切代价。赚钱是王道。
霍华德`比尔因为收视率低差点被解雇却又因为他说要在节目中枪杀自己而有引起收视高峰的可能而被留了下来,他化身为了正义和道德的象征,在节目中引发和点燃着美国人的愤怒,帮助他们发泄,填补空白的节目
收视奇高,霍华德成了红人。但不久,人们的新鲜感就过去了,收视率重低的他就被公司雇人收拾了。不能制造热点就滚蛋,始终逃脱不了作为电视人的可悲命运。
反正我不是很喜欢这个行业,很冷很现实。虽然可能在有些人看来很光鲜。

最后一个镜头很有意义,四个VTB里两个放的是霍华德`比尔被枪击的现场场景,另两个放的分别是海浪拍石的镜头和由两个小孩主演的广告。一个霍华德`比尔去了,新的一个又会来,被捧红,而后衰落被废弃。但电视将一如既往的播出,不管是谁来播。就像圣经里说的“一代来了一代又去了,太阳照常升起”。

 4 ) “预言者”帕蒂

2011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佳改编剧本的获得者、《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编剧阿伦•索金上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无法形容我现在的感受,捧走这35年前曾颁给帕蒂•柴耶夫斯基的奖项,他当年也是因为一部名字里有‘Network’的电影而获奖。”他指的正是这部1976年的以“Network”命名的经典电影——《电视台风云》,帕蒂是本片的编剧。 《电视台风云》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虚构的美国广播电视公司UBS的故事。曾经的王牌主播霍华德即将被解聘,他在一次直播上扬言要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自杀,第二天,本应为自杀事件道歉的霍华德又大放厥词,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地表达出对时代的愤怒。出人意料的是,此期节目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带来了很高的收视率,于是霍华德也得以继续在UBS继续表达着他的愤怒与疯狂。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越来越失去控制,为了高收视率,UBS不折手段,最后甚至不惜谋杀使得收视率再次大幅下跌的霍华德。 其间剧情的起伏,在这里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豆瓣的剧情介绍用了两千多字,仍然难以将这个充满了戏剧冲突、拥有舞台剧般极富张力的长对白的电影讲明白,我就不不自量力做无谓的尝试了。对于没看过的人,你只需要知道,这是一部讲述电视业的疯狂的电影,为了收视率,电视台可以做任何事情,而幕后大佬们并不在乎电视台播了什么,只要不损害他们的利润。霍华德在直播中的种种出格行为,甚至煽动全美国的大批观众头伸出窗外大叫,都没有惊动大BOSS,而当他在电视上泄露了母公司出售给沙特阿拉伯的计划时,麻烦来了,这场风波最终为他带来杀身之祸 这部70年代中期的电影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而“预言性”正是我们回顾这部经典时用的最多的词语。帕蒂没有看到今天的电视业“真人秀”的泛滥,没有看到大众传媒日益严重的审丑倾向,也没有看到新闻的极端商业化和商品化,却发出了最响亮的对于粗俗、谄媚的内容带来的危险的警告。 这是一部充满批判和反讽的严肃喜剧,但他的矛头并不仅仅指向电视从业者和电视行业,这是一场对科技的异化作用,和对资本对现代性的反思。是的,你也许会想到波茨曼的《娱乐至死》,但你同时也需要知道,这本振聋发聩的书孕育于八年之后的1984年。波茨曼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波茨曼还说,奥威尔的预言并未成真,我们反倒是离赫胥黎的预言越来越接近。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帕蒂比奥威尔更准确的预言了我们今日的文化困境。当然,帕蒂和波茨曼针对的更多是西方世界,在地球的其它角落,这两者是可以神奇地并存的。 基于以上原因,《电视台风云》更多地被认为是一部“编剧的”电影,但也正是由于本片导演、曾拍摄出《热天午后》《十二怒汉》的西德尼•吕美特的克制,才使得它得以成为一部“编剧的”电影。不同于一般的好莱坞电影,本片几乎没有配乐,仅有的几处音乐都是片中的电视节目里的配乐,去除了配乐这种对于观众情绪有着粗暴操控功能的东西,本片最大地被还原到了故事本身,显得无比“现实”,当然这也注定了本片不是一部容易看的电影。 “如果你今天将这部电影放进DVD,你会觉得它是上周写出来的,”阿伦•索金说,“你会希望帕蒂能够复活,好来写一写‘互联网’”。 是的,每当新的媒介出现,人类都会经历一段迷茫,不知道它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今天,我们的预言者又在哪里呢?

 5 ) 悲观的不要。

看完全片,第一个感觉是“娱乐至死”。第二个感觉是我们都被传媒控制了。第三个感觉是,传销这玩意其实是种宗教,尤其大老板突然变回到推销员时,真是精彩的很。再细想,这些都太表面化了,还有值得深入思考的东西。
一直以来很反感传销、邪教、卖保险的、推销股票的、政治宣传……等等吧,看完这片子突然想清楚了反感的根本原因:这些人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让你放弃自己思考,听他们的。再加上他们的动机纯粹是利己的,因此更加重了对这一大类人或称之为行为的反感。但是生活中往往动机问题成了条件反射式的反感的第一重要的原因,其实不是。
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想法。得到任何一个结论,都应当是经过自己认真、艰苦的思考后得出的。片子讲的是电视这个所谓“坏管道”,其实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好管道”,具体来说可以是一个你崇拜的人(例子不胜枚举,由于崇拜而改变自己,多年后回头再看,你已经变成了这个人,你成为了他生命的延续)、你喜欢的一个理论、你坚信的一个信念(人活着要有些精神,但请确认这些精神是你自己的,是对你自己有意义的,而非其他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等等。这些是更为隐蔽の威胁,对你成为你自己的威胁。记住,在任何时候,你都应当是你自己,通过自己认真的思考来成为你自己,过你自己的真实生活。
当然,人做判断,进行思考都是要有依据的,这些依据是我们学来的,这片子里告诉我们,当年我们学习依据的管道主要是电视,因此引起了对于作为管道的电视的恐惧和愤恨。今天我们的管道种类已经大大增加了,这就是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明证,比如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虽然仍有网络媒体垄断……之类的事情或声音不时出现,但较此前已经大大改善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悲观,所需做的就是在你所处的当下这个年代充分发现新管道,并充分善用已有的管道,最重要的一点:时刻记住用自己的大脑去思维,不要轻信任何好的或是坏的管道,做你自己,真正过一辈子你自己的生活。
又:人只要活着,就必被周围的人和事所影响,这既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必恐惧或逃避这种普遍存在的影响。不要过分执着于某事,不管是爱情、友情、亲情、钱财、名誉或是尊严、权利、地位,一旦过于执着,就会被自动纳入到对应的那个剧本体系中,你也就不再是过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生活了。不过当然,有人会说,我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剧本体系中才成为真正的我自己,才算是过真正的人生,呵呵,总之,我没意见。

 6 ) 《电视网》电影剧本

《电视网》电影剧本

文/〔美〕帕迪·查耶夫斯基
译/干健美

旁白:“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联合广播公司电视新闻主持人霍华德·比尔身上的故事。”

联合广播公司电视台。
监视室内,四台庞大的电视机同时打开着,分别显示出美国四大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联合广播公司的电视新闻节因。四台电视机的音量都关掉了,只剩下屏幕上四个主持人在机械、飞快地蠕动着嘴巴,同时随着新闻的内容不停地变换脸上的表情。
主持联合广播公司电视新闻的是一个满头银发的人,他播音时风度优雅,大方得体,既庄重又不失幽默。这就是当年电视界的风云人物,观众心目中的偶像——霍华德·比尔。
在他身后,新闻画面不断地变化着:洪都拉斯遭飓风袭击、特迪·肯尼迪宣布放弃总统候选人的资格、基辛格明天将在联合国大会上就能源问题作重要发言……

旁白:“……然而,1969年,他的观众减少到了百分之二十二,1972年又进一步减少到百分之十五。到了1973年,他不幸中年丧偶,成了一个膝下无子的鳏夫,收视率只有八,观众只剩下百分之十二。他从此变得孤独乖僻,常常借酒浇愁,一醉方休。1975年9月22日,他终于被解雇了。公司通知他二周内离开。首先告诉他这一消息的是迈克斯·舒马赫……”

1975年9月22日。
当天半夜十一点半。纽约第五十五大街附近。
周围寂静无声。除了几个游手好闲的人在一家大百货公司橱窗前东张西望外,人行道上几乎空无一人。
一会儿,对面摇摇晃晃地走来了两个喝得醉醺醺的中年男人。

旁白:“……他当时是联合广播公司新闻处处长,是霍华德多年的老朋友。这天,他们又痛饮了一场……”

街上。
两个人渐渐走近了,其中一个满头银发的人就是我们已在电视上见过的霍华德·比尔。另一个似乎刚五十出头,初次见面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那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和那张棱角十分明显的方脸。他就是迈克斯·舒马赫。
两人东倒西歪地向前走着,同时还努力转动着不太灵活的舌头,争着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不时爆发出―阵阵狂笑声。
突然,正在仰天大笑的霍华德一个踉跄,差点摔倒。他赶紧就势抱住人行道上的一个邮筒,嘴里还一个劲儿地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迈克斯:“1951年。”
霍华德睁着红红的眼睛,努力思索着:“……我1951年正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埃德·默罗一起工作。你当时不也在默罗手下吗?”
迈克斯摇摇头,不在意地:“那么就是1950年的事了。我当时是全国广播公司的副制片人,主持晨间新闻节目。我那时只有二十六岁,还是个孩子呢。不管这些了,总之,他们正在建造华盛顿大桥的下半部分,我们也在那儿安装遥控装置。但谁也没有通知我……”
不知为什么,霍华德又莫名其妙地大笑了起来。他笑得双肩剧烈抖动着,两手紧紧抱着邮筒,才不致于倒在地上。迈克斯不得不提高嗓门,大声叫嚷着把他的故事说完。
迈克斯:“……早晨七点刚过十分,我接到了一个电话:‘你死到哪儿去了?你现在应该在华盛顿大桥上!’于是,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在睡袍外面套了件风衣,就匆匆出门了。来到街上,我截住一辆出租汽车,拉开门一头钻进去,冲着司机说:‘快,上华盛顿大桥!’”
说到这儿,他也忍不住和霍华德一起大笑了起来。一会儿,他好容易止住笑,擦了擦眼角溢出的眼泪,喘着气继续说:“……那个司机吃原地转过头,对我说,别这么想不开,朋友……你还年轻呢,生活的道路还长……”
他终于又憋不住大笑了起来。两个人靠在邮筒上,发疯似的放声大笑,笑声在寂静的街上传得很远很远——

凌晨三点。酒吧。
酒吧里光线昏暗,空气十分沉闷。顾客大都已经离去,屋里显得空荡荡的。
在一个角落里,迈克斯和霍华德还在不停地喝着杯子里的酒。他们两眼充血,目光浑浊,早已醉了,可谁也不甘罢休,仍然继续边喝边胡乱交谈着。
霍华德眼睛直瞪瞪地盯着前方,含糊不清地说:“我想自杀……”
迈克斯放下酒杯:“哦,霍华德……”
霍华德:“我要在电视里,在主持新闻节目时,用枪把脑袋打开花,就象几个月前佛罗里达的那个姑娘一样……”
迈克斯突然想到了什么,忙说:“好极了,这样你的收视率一定会大大提高。我告诉你,你将轻而易举地赢得百分之五十的观众……”
霍华德没精打采地:“是吗?”
迈克斯兴奋地竟自说下去:“我们可以拍一套系列片!标题就叫《本周自杀案》。我们还可以再开放一点,搞点《本周死刑》之类太太小姐们欢迎的节目。让她们每逢星期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打毛衣,一边看着别人被砍头、绞死、电死、用毒气毒死……至于海报,我们可以画一个人面兽心、脖子上套着绳索的怪物。还可以考虑拍一套《本周强奸案》……”
霍华德似乎也受到启迪,紧接着说:“还有《本周恐怖案》……”
迈克斯拿起杯子,重重地往桌上一放:“妙极了!”
霍华德:“再来一套《74号娱乐场》怎么样?每星期把几个基督教徒扔进狮子的血盆大口里……”
在酒精的刺激下,迈克斯兴奋得几乎失去自控,手舞足蹈地大声嚷道:“太棒了!就叫《死亡节目》!太好了!自杀、暗杀、疯狂的弹手、黑手党、理发店里的谋杀、巫婆火炉里的人祭、汽车相撞……《死亡节目》!每到星期天晚上,观众们准会举家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观赏。我们可以使迪斯尼从此从电视里消失,让他……”他使劲挥动着双手,自顾自不停地嚷着。在他对面,霍华德却扒在桌上,双目微合,似乎快睡着了。

早晨四点三十分。霍华德卧室。
霍华德和衣躺在尚未铺开的床上,呼呼大睡着。
忽然,他猛地直挺挺坐了起来,恐惧地睁大眼睛,仿佛撞见鬼似的尖叫起来……

早晨八点,霍华德的公寓。
霍华德雇佣的女管家——一个名叫梅里曼太太的中年妇女,打开公寓大门,走了进去。
梅里曼太太一边在走廊里走着,一边脱下风衣,搭在手臂上。这时,屋里响起了一阵轻轻的闹钟铃声。她走进昏暗的起居室,顾不得放下风衣和手提包,便走到窗前拉开了厚厚的窗帘,屋里立刻亮堂了。
闹钟的铃声还在响着。梅里曼太太侧耳听了昕,发觉隔壁卧室里仍然毫无动静,便不解地向外走去。
她来到卧室门口:轻轻把门推开一条缝,朝里望去。
卧室里,霍华德穿着昨天那身衣服,绻缩着躺在房间角落的地板上,仿佛被人击中要害,受伤倒地一样。
梅里曼太太见状不由一愣,连忙走到霍华德身边,俯身不安地问:“你怎么了,比尔先生?”
霍华德慢慢睁开一只眼睛,喉咙里咕噜了一声:“我没事。谢谢你,梅里曼太太。”说着,他双手撑着地板,艰难地站了起来。
梅里曼太太转身来到床边,伸手关掉了床头柜上仍在闹个不休的小钟。

早晨九点二十分。联合广播公司电视台。
霍华德的办公室,这是一间既不宽敞、也不事修饰的房间,里面到处堆放着各种书籍、杂志、期刊、照片等,墙上还挂着几张奖状。
霍华德穿着浆洗过的衬衣,打了一条黑色的领带,正坐在打字机前打着当天晚上的新闻稿。他一边打,一边不时停下来,端起桌上的酒杯,大口饮着杯里的苏格兰威士忌。

与霍华德办公室相通的新闻编辑综合室。
这是新闻处的主要办公室,虽然房间很大,可里面放满了办公桌、书架、打字机、电传机等,还是显得空间不够,十分拥挤。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打字机和电传机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忙。墙上贴满了各种报纸剪报和电讯稿,花花绿绿,象个硕大的布告牌。正前方的半空中安装着四台电视机,照例是只见图像,不闻声音。各个制片人、副制片人、标题作者和新闻作者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埋头工作着。
霍华德一手端着酒杯,推门走了进来。他穿过一排排桌子,来到一个大书架前,从大大小小的字典、杂志中抽出一本工具书,翻开查阅起来。
这时,一个年轻人走到他身边,告诉他去接电话。霍华德点点头,把工具书放回原处,边喝酒边朝外走去。

下午一点。制片主任哈里·亨特的办公室。
这是与大办公室相通的另一间小屋子,八、九个人正挤在里面举行每天一次的例会,初步确定当晚新闻节目的内容和程序。
屋里除了哈里和霍华德外,其余的都是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同样,除了他们俩服饰整齐、端坐在椅子上外,其余的人都衣着十分随便,有的站着,有的干脆坐在桌子上。
霍华德欠身从桌上拿起一个酒瓶,往手中的杯子里倒着威士忌:“……这样吧,三秒钟之后,镜头转向伦浓被驱逐……”
哈里怀疑地:“恐怕时间不够吧?”
霍华德喝了口酒:“那就一秒钟以后吧。我先说几句开场白,接着播广告,然后继续报告这起旧金山行刺事件……”
一位来自制图部的年轻人说:“关于射击的镜头好象长达十秒钟……”
另一个制片助理忙插嘴道:“整个节目才只有一分钟二十五秒。”
霍华德:“总共有多长?”
制片助理:“大约四分五十秒。”
另一个副制片人扭头问哈里:“斯奎基·弗罗姆也上吗?”
哈里点点头:“我们分两部分演播。一部分是斯奎基,另一部分是福特在机场,然后‘砰’——射击。还要用一张旧金山的地图。”
制图部的年轻人忙说:“我看最好还是用新闻照片。”
霍华德一口喝干了杯里的酒,又拿起酒瓶:“还有什么没讨论的?”
制片助理扳着手指答道:“枪枝控制、乍得的游击队、维也纳的石油输出国家组织会议……”

下午六点二十八分。电视新闻化妆室。
霍华德正在做演播前的最后准备工作。他照了照镜子,取下领子上的吸水化妆纸,然后拿起一叠新闻稿,端起化妆架上的酒杯喝了一大口,转身走了出去。

新闻演播室。
室内灯光明亮,几架摄影机对准了屋子中央的一张弧形长桌子。摄影师、副导演、副制片人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站在各自的位置上,静静地等待着。
霍华德走了进来,微笑着向众人点头,然后走到长桌子后坐下。他将手中的新闻稿摊放在面前,同时抬起头,向楼上控制室的窗口点头示意了一下。

控制室。
墙上挂钟的指针指向了六时三十分。负责新闻节目的导演带着制片助理、技术员等人坐在一排电视机前,紧盯着屏幕上的图像。屋里还有一个大玻璃盒似的小间,那是音响师的工作间。
电视里,驻华盛顿记者杰克·斯诺曼正在现场报道福特总统在旧金山遇刺未遂后的情况。
斯诺曼:“……十八天前,有人第一次企图暗杀福特总统。咋天又发生了类似事件……”
导演忽然皱了一下眉头,朝麦克风低声说:“卢,把最下面那条线路关掉。”
斯诺曼:“……但尽管屡次险遭暗杀……”
这时,斯诺曼的形象从屏幕上肩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福特总统到达旧金山机场时的情景。
斯诺曼(画外音):“福特总统坚持说,他决不会因此而成为椭圆形办公室里的囚徒,或刺客手中的入质……”
技术员一边紧盯着屏幕,一边对着话筒倒数:“……二十五,二十四……”
电视里,福特总统正神色坚定地向等候在机场上的人群发表演说:“美国人民是善良的人民……”
在导演身后,哈里·亨特正在和女秘书调情:“你怎么老是喜欢和结过婚的男人缠在一起?”
福特总统:“……不管是民主党人、独立党人、共和党人,还是其他人士……”
导演听见哈里和女秘书仍在打情骂俏,也忍不住回过头去凑趣:“希拉,如果你真的喜欢结过婚的男人,那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找陌生人?你看我怎么样?”
福特总统:“……在任何情况下……”
技术员:“……十秒,九秒,八秒……”
导演忙抓起话筒:“时间快到了。”
福特总统:“……如果他想破坏美国社会中一切真、善、美的……”
导演:“……一秒。”
霍华德·比尔的形象突然跃上屏幕。
制片助理对导演说:“三十秒以后播广告。”
导演简单地吩咐道:“开始倒数。”说完,他又转过身和哈里、女秘书等人说笑开了。
屏幕上,霍华德看也不看手中的新闻稿,便开口了:“女士们,先生们,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宣布,由于收视率一降再降,我将于两周后退出本节目……”
屋子一角,导演附在女秘书希拉的耳边不知说了句什么,逗得女秘书和哈里格格笑了起来。技术员见状忙凑了过去。
霍华德:“……由于本节目是我唯一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事业,所以我决定退出以后一死了事……”
角洛里爆发出一阵哄笑声。导演仍在绘声绘色地说着。
霍华德:“……我告诉你们我将怎么做。从今天起,一个星期之后,我将在主持本节目时用枪把脑袋打开花……”
这时,唯一坐在原处览视着电视屏幕的制片助理似乎觉得不妙,不由皱了皱眉头:“离广告节目还有十秒钟。”
霍华德:“……所以,别错过下星期二的电视节目。这样,那些搞公共关系的人就会有整整一周的时间来为这个节目大事渲染,由此提高收视率,轻而易举地赢得百分之五十的观众……”
制片助理更加迷惑不解了,忙扭头招呼正讲得起劲的导演:“快,听他在说些什么。”
导演转身看了看,吩咐道:“上广告A。”
屏幕上立即出现了一组关于猫食的商业广告。
制片助理疑惑地对回到电视机前的导演说:“刚才,霍华德说他将在下周二把脑袋打开花。”
导演不由一愣:“你胡说些什么?”
制片助理焦急地:“你没听见?他说……”
这时,哈里似乎觉得气氛不对,忙扔下女秘书走上前来问道:“什么,霍华德说他将在下周二自杀?你这是什么意思?”
制片助理显然紧张了起来。他一边用手下意识地翻弄着桌上的一叠纸,一边说:“他本来应该为下面的广告节目说几句开场白……”
音响师也神色异常地从玻璃房走了出来,插嘴说:“他说别错过下周的电视节目,我要拿枪……”
这时,控制室里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两台监视整个电视台的黑白电视机屏幕上。屏幕划成一个个小方块,显示出各个工作间里的情景。演播室里,霍华德仍然坐在长桌子后面,正涨红着脸和几个头戴耳机、神色惊讶的工作人员争吵着。
导廣忙对着话筒叫道:“出什么事了?”
屏幕上,一个工作人员抬头朝控制室这边看了看,同时话筒里传来了他的声音:“我也不知道。他说,他要把自己的脑袋打开花……”
导演压住怒气,又冲着话筒说:“到底是怎么回事,霍华德?”
霍华德没有理睬导演,继续激动地对围着他的人们挥手嚷道:“你们快滚开好不好?几秒后就要上电视了!”
导演忍不住破口骂道:“你他妈的怎么了,霍华德?!”
霍华德:“我听不见!”
导演气冲冲地对音响师说:“把下面的话筒打开!”
音响师犹豫了一下:“还有十一秒就要上电视了……”但他还是回到玻璃房打开了话筒。
制片助理仍在不停地倒数:“十秒,九秒……”
副导演忙下达指令:“二号准备,二号准备……”
哈里眼看时间快到了,而下面仍然乱成一团,不由着急地叫道:“霍华德,你这家伙怎么啦?是不是头脑发昏了?!”忽然,他意识到自己震耳欲聋的吼声传进了下面的演播室,便忙对音响师喊:“把话筒关掉!”
正从玻璃房里走出来的音响师一时没听明白:“什么?”
哈里急得一跺脚:“把那该死的话筒关掉!你这个蠢货!这一切马上就要被实况转播出去了!”
制片助理还在继续倒数:“三,二,一,”
他“一”字刚出口,技术员的手指便朝一个按钮上把了下去。顿时,屏幕上的猫食广告消失了,出现了霍华德和几个工作人员在长桌子后面扭成一团的场面。音响师慌忙奔进他的玻璃房去关话筒,可是已经晚了,电视里飞出了哈里和导演的咆哮声:
哈里:“上帝!快关掉!这一切将被实况转播给六十七个分台!”
导演:“妈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蠢事!”

迈克斯·舒马赫的办公室。
迈克斯坐在办公桌后面,目瞪口呆地盯着面前电视机里的混乱场面。
屏幕上,一个工作人员和一个副导演正在拼命把霍华德从长桌子后拖开。霍华德极力挣扎着,不停地用拳头乱打。
霍华德:“滚开!”
电视声传出一片吵吵声:
“快把这个节目停了!”
“把他拖出去!”
“让他滚开!”
“哦,上帝,这个蠢——”
桌上的电话钤急促地响了起来。迈克斯一把抓起话筒,听了一句,便气冲冲地答道:“我怎么知道?!”说完,他扔下话筒,又抓起另一个:“给我接新闻控制室!”
电视屏幕上,几个人还在近乎歇斯底里地扭成一团。突然,屏幕一暗,随即又出现了一组猫食广告。这组广告断断续续,前后颠倒,显然是被临时抓来凑数的。接着,屏幕上又出现了副总统任命纳尔逊·洛克菲勒去参议院规则委员会作证的镜头……
控制室的电话接通了,迈克斯顾不得再说什么,对着话筒命令道:“关掉!”
屏幕顿时一片空白。迈克斯扔下电话,大步向门外走去。
门外,一个工作人员不知趣地迎上来问道:“出什么事了,迈克斯?”
迈克斯没好气地答道:“我怎么知道?我下去看看!”

演播室所在的四层走廊。
技术员急匆匆走出控制室,正看见迈克斯大步朝下面的演播室走去。他忙叫道:“哦,上帝,舒马赫先生!”迈克斯没理他,竟自跨进了演播室。技术员连忙跟了进去。

演播室。
所有的人都停下了工作,正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刚才那幕闹剧,不时发出轻轻的笑声。
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霍华德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地坐着。哈里、导演以及好几个摄影师、副制片人紧紧围着他。
迈克斯一步跨进屋,威严地四下扫了一眼,便直奔角落里的人群而去。众人忙闪在两边。
哈里迎上去说:“汤姆·卡贝尔让你进来后先给他打个电话。”
迈克斯铁青着脸点点头,两眼紧盯着霍华德。
这时,有人大声喊道:“哈里,乔·斯威尼来电话!”
哈里回头答道:“我不再接电话了!告诉他们,舒马赫先生在这儿,有话对他说!”
迈克斯似乎没有听见哈里的话,依然一言不发地紧盯着霍华德。半晌,他终于开口了:“霍华德,我看你准是疯了。是不是喝醉了?”他见霍华德没吭声,便向众人问道:“他今天喝了多少酒?”
哈里等人刚要回答,便被屋里同时响起的几个声音打断了:
“舒马赫先生,请接卡贝尔先生的电话!”
“舒马赫先生,赞格威尔找你!”
“哈里,请接三号线上撒克里的电话!”
“……”
霍华德慢慢抬起头,直楞楞地看着依然紧绷着脸的迈克斯。突然,他眨了眨眼睛,咧嘴笑了。
迈克斯不觉皱紧了眉头。他把目光移向哈里:“你最好马上把钱尼先生和弗兰克·哈克特找来……”

晚上十点四十七分。五层电梯门口。
一个四十多岁、身穿黑色燕尾服的人一步跨出电梯,匆匆向509房间——新闻处高级官员的办公室走去。他就是联合广播公司电视台内以铁面无情、办事果断而闻名的副台长弗兰克·哈克特。
509房间外挤满了新闻处的人。他们一看见弗兰克走来,忙从门口让开,惴惴不安地看着他。
弗兰克走到他们面前,对其中一个人说:“卢,能不能把楼下的大厅凊理一下?至少有一百个记者乱哄哄地挤在那儿。刚才,我使出浑身的劲,才好不容易挤了进来。”
卢面露难色地:“用什么办法把他们轰走,弗兰克?”
弗兰克没有回答他,转身进了力公室。

509房间。
这是新闻处高级官员聚会的地方,室内有好几扇门,分别通向新闻处的处长和各个副处长的办公室。此刻,新闻处的大部分要人正在屋里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付突然出现的混乱局面。
负责销售的副处长乔·唐纳利正在满头大汗地打电话:“……一共失去了多少个销售点?”
弗兰克走进办公宅,对负责法律事务的副处长沃尔特·贾埃尼说:“有没有发生什么诉讼事件?”
沃尔特正在看一份关于刚才新闻节目突然中断的记录稿,听见弗兰克问他,忙抬起头答道:“还没有。”
唐纳利仍在打电话:“……我们不得不中断那个节目,埃德,不然,我们还能怎么办?你放心,我们会赔偿一切损失的。”
这时,新闻处负责标准和贯例事务的官员阿瑟·赞格威尔从迈克斯的办公室里走了出来。弗兰克忙问:“纳尔逊在吗?”
赞格威尔:“他正在和惠勒通话。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九百多个人打电话给他,对刚才电视里那些粗鲁的语言表示不满。”
弗兰克不由地骂道:“妈的——”接着,他朝迈克斯的办公室走去。

迈克斯办公室。
迈克斯靠墙站着,低头不语。霍华德·比尔坐在沙发上,依旧垂头丧气,显得疲色不堪。
电视台台长纳尔逊·钱尼——一个五十二岁、地位显赫的人正阴沉着脸,坐在迈克斯的办公桌后打电话。他一见弗兰克推门进来,忙对着话筒说:“弗兰克·哈克特刚刚进来……”
负责公共关系的副处长米尔顿·斯坦曼正在使用另一部电话。他不耐烦地:“……马蒂,我现在不能把磁带给你,我们自己还没研究完呢……”
这时,有人从门外伸进头,冲着米尔顿说:“美国广播公司又来要磁带了……”
米尔顿扭头没好气地:“告诉他去见鬼吧!”他又对话筒:“你也跟着一块去,马蒂!”
弗兰克径直走到霍华德面前,简单地吩咐道:“你暂时不要上电视了。”
霍华德慢慢抬起头,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纳尔逊忙把电话递给弗兰克:“他要和你说话。”
弗兰克没有马上去接电话,却扭头问迈克斯:“明天谁接替比尔先生?”
迈克斯:“我们已经派飞机去华盛顿接斯诺曼了。”
弗兰克这才接过电话,迅速说道:“沃尔特起草了一份声明,我还没来得及看。我正在出席一个宴会,刚刚赶回来……”
这时,米尔顿伸手摁了一下迈克斯桌上的一个开关,说:“行了,大家暂时别说话,看看其他电视台又在做什么文章……”
屋里的四台电视机同时打开了,分别显示出其他广播公司电视台和联合广播公司地方分台的新闻节目。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台:“……今天晚上,我们的姐妹台——联合广播公司电视台发生了一起异乎寻常的事件……”
联合广播公司地方分台:“霍华德·比尔,电视台的著名播音员之一,今天晚上……”
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霍华德·比尔今天晚上中断了他的新闻节目,宣布……”
弗兰克不觉握紧了拳头:“妈的——”他一下关掉了电视,咬着牙问迈克斯:“你打算如何收场?”
迈克斯看了弗兰克一眼,答道:“哈洛韦将在新闻节目结束时发表一个简短的声明,大意是说霍华德一直处在个人问题的重压之下,所以才……”
弗兰克忽然意识到自己手里还握着电话,于是忙对着话筒说:“约翰,我等会儿再给你打电话。”说完,他放下电话,扫了众人一眼,说:“好吧。明天,我们将召开一次股东会议,届时将宣布有关改组管理的计划。我希望今天这起咄咄怪事不会影响明天会议的正常进行。因此,我建议,明天会议一开始,先由拉迪先生简单地说几句,把这件事澄清一下。你,”他转向迈克斯,“迈克斯,最好也作一些准备,到时候应付那些专门喜欢在股东会议上无事生非的人……”
迈克斯依然靠在墙上,冷冷地看着盛气凌人的弗兰克:“早准备好了,就说比尔先生一直处在个人问题和工作的重压之下……”
弗兰克一愣,随即明白了迈克斯话语中的讥讽。他强压住怒气,说:“我到时候会让你大吃一惊的,舒马赫先生!你那蹩脚的新闻处,连同每年三千二百万美元的赤字,早就使我忍无可忍了!”
迈克斯一下被戳到痛处,不禁恼羞成怒:“请你别插手我的新闻处!我们只负责进行合作,你管不着我们!”
弗兰克一咬牙:“我们等着瞧吧!”
一直保持沉默的钱尼眼着两人就要大吵起来,忙站起来打圆场:“行了,都别太激动。现在,我们怎样把比尔送出去?据我所知,大厅里至少有一百个记者和摄影师等在那儿。”
迈克斯:“我们派了一辆轿车等在货物出口处。霍华德今晚住在我这儿。他的公寓一定被新闻记者围得水泄不通了。”

第二天(星期三)上午十点。联合广播公司。
又是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一天。繁华的第六大道上,联合广播公司的摩天大楼醒目地矗立着,无数扇玻璃窗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令人头晕目眩的光芒。

迈克斯办公室。
迈克斯高卷着袖管,正在打电话:“……我要求斯诺曼中午前赶到。让莱斯特报道洛克菲勒听证会,多丽丝报道白宫的新闻……”
这时,他的秘书从门外进来提醒他说:“快到审片室去吧,你已经迟到了。”
迈克斯挂断电话,站了起来,从椅子背上取下外衣,披在身上匆匆向外走去:“如果约翰·惠勒来电话,请给我转到第七审片室来。”

第七审片室。
这是一个只有二十个座位的中型审片室。室内已有两个人在等着了,一个是不修边幅、衣服邋遢的年轻人,名叫比尔·赫伦;另一个是充满魅力的漂亮女人——负责节目部副台长黛安娜·克里斯坦森。
两人正站在放映机旁交谈着,忽然一声门响,迈克斯走了进来。他们忙打招呼。迈克斯抱歉地:“对不起……都是让这个比尔给搅得……”他特别注意地看了黛安娜一眼,朝她点点头。
赫伦一边摆弄着放映机,一边解释说:“戴安娜想问一下,她是不是也可以一起看?”
迈克斯:“可以。”他在边上的一个座位上坐了下来,回头看看黛安娜:“满意了吧?”
黛安娜无声地笑笑。屋里的灯光暗了下来,一道白光从放映机里射出来,照在前面的银幕上。
忽然,迈克斯旁边的电话铃响了。迈克斯忙拿起话筒:“我是迈克斯·舒马赫。哦,约翰,终于找到你了。听着,昨天晚上,我为了霍华德·比尔的事和弗兰克·哈克特大吵了一场。他无意中透露了一些有关今天下午股东会议的情况,说什么要让我大吃一惊……约翰,他们是不是在策划什么不让我知道的事情?……约翰,我就全靠你和拉迪先生的支持来对付那个浑蛋了……好吧,下午见。”他挂断电话,松了一口气,似乎心里踏实了。
银幕上,接受审查的纪录片刚刚开始。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黑人妇女正在滔滔不绝地讲着。
迈克斯不解地问:“这是谁?就是那个劳林·霍布丝吗?”
赫伦在黑暗中答道:“对。”
霍布丝小姐的左右还分别坐着几个黑人和白人,他们一律脚穿大皮靴,戴着墨镜,一副城市游击队员的装束。霍布丝小姐对着镜头,继续说着:“……共产党认为,目前政治上的当务之急是巩固所有的革命、激进和民主的运动,并组成一个统一战线……”
电话铃又轻轻地响了起来。迈克斯拿起话筒:“喂……哦,该死!什么时候,路易丝?好吧,他说什么了没有……?好,谢谢。”他放下电话,想了想,又拿了起来:“接4807。”
霍布丝:“……帝囯主义统治集团廷陷于绝望,它对革命的回答就是镇压。实际上,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整套机器,尤其是它的司法和监狱制度正在土崩瓦解……”
电话接通了,迈克斯轻声说:“哈里,霍华德十分钟前离开了我的公寓。据说是上这儿来了。如果他来了,请立即告诉我。”
霍布丝:“……应该结成最广泛的联盟,在法西斯主乂的阴谋出笼前就挫败它……”

二十分钟以后。第七审片室。
纪录片还没有结束。银幕上,几个白人东张西望地在街上走着。
赫伦解释说:“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一些真正非同异常的镜头。上星期,一个名叫全世界解放军的恐怖主义集团袭击了亚利桑那州的旗杆独立银行。该集团在抢劫时把整个过程都拍摄下来了,不过是黑白片,看……”
镜头从大街摇向了一家银行的内景。银行里顾客不多,正二三两两地等在各个出纳的窗前。一会儿,门外又同时进来了五、六个黑人和白人,慢吞吞地向各个角落走去,好象一般前来存取钱的顾客一样……
黛安娜很感兴趣地看着,问道:“全世界解放军……就是帕蒂·赫斯特那个绑架组织吗?”
赫伦:“不是。那是共生解放军,这是全性界解放军,是玛丽·安·吉福特那个绑架组织。现在有许多这类进行所谓革命地下活动的解放军,他们经常绑架一些女继承人……看,那就是玛丽……”
银幕上,一个年轻的白人妇女提着一个大口袋走进银行,站在出纳窗口前的队伍后面。
黛安娜半信半疑地:“这些镜头真的是他们在抢劫这家银行时拍摄的吗?”
赫伦肯定地:“不错。你看下去就知道了。我不知道到底应该剪辑一下呢,还是就这么放。看,那是阿赫迈德大王,他是头……”
银幕上,镜头跳了几下,随后停在一个身材高大、正在装模作样地填写一张存款单的人身上。
黛安娜兴奋地:“真是部少见的影片。你从哪儿搞来的?”
赫伦:“我所有的材料都是从劳林·霍布斯那儿搞来的。她是我和这些组织的联系人。”
这时,银幕上的玛丽·安·吉福特猛地从大口袋里拉出一支捷克造的冲锋枪,高举过头,朝天花板打了一梭子。银行里顿时大乱,人们惊恐万状,有的抱头鼠窜,争相逃命,有的呆如木鸡,不知所措……
迈克斯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身边的电话又响了。他伸手拿起了话筒:“喂,好吧,给他接通。”

哈里的办公室。
哈里靠在沙发上,对着手里的话筒说:“霍华德,迈克斯在四号线上,你和他通话吧。”

霍华德办公室。
霍华德:“……听我说,迈克斯,我想再上一次电视……”

第七审片室。
迈克斯一边看着银幕上玛丽一伙疯狂地抢劫银行,一边不耐烦地说:“……算了吧,霍华德。”

霍华德办公室。
霍华德恳切地:“我并不要求主持整个节目,只是想露一露脸,简单地说几句告别的话,然后把节目移交给杰克·斯诺曼。”他顿了顿,动情地继续道:“……我在这儿已经干了整整十一年了,迈克斯。我在这一行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我不愿象个小丑一样就此灰溜溜地消失。我想简单、但体面地和观众告别一下……你和哈里可以审查一下我的讲稿……”

哈里办公室。
正从另一分机里听着霍华德和迈克斯谈话的哈里忍不住插进来说:“……迈克斯,我觉得这样也好,可以减轻一下这个节目所承受的压力。霍华德,你需要多少时间?”
电话里,霍华德沉默了一下,然后答道:“一分四十五秒,至多两分钟。”
哈里:“好吧,我把开始时的两分钟给你,然后就让杰克·斯诺曼报道基辛格在联合国的发言……”

第七审片室。
纪录片放完了。黛安娜兴奋地和赫伦一边低声交谈,一边向门口走去。
迈克斯仍在打电话:“……听着,今夭不准再喝酒了,霍华德……”他朝正站在门口回头对他笑着道别的黛安娜挥了挥手。

霍华德办公室。
霍华德:“……好,不喝酒……”他慢慢放下话筒,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一动不动地坐着沉思了一会,忽然做了个非常奇特的鬼脸。接着,他站了起来,脱下外衣,团在一起扔在椅子上。然后,他卷起袖子,走到打字机前坐下。他歪着头稍微想了想,便飞快地打了起来,同时嘴里在含糊不清地嘟嚷着。

门外。
一个女制片助理正从霍华德办公室门口经过。忽然,一阵奇怪的低吼声从敞开着的门里传出来。她一愣,不觉停下脚步,向里望去。她看见霍华德一边飞快地打字,一边不停地做出各种表情,时而怒声大吼,时而低声嘟囔……她不禁诗异地睁大眼睛问道:“你怎么啦,比尔先生?”她见霍华德莫名其妙地朝她点点头,便又问:“要我替你关上门吗,比尔先生?”她见霍华德又点点头,便伸手拉上门,转身走了。

十四层。
黛安娜和赫伦从电梯里出来,向写着“节目部”三个红漆大字的玻璃大门走去。

黛安娜办公室。
黛安娜和赫伦先后走了进来。黛安娜一边在办公桌后的椅子上坐下,一边顺手接过秘书递给她的一份电话记录,一目几行地看着。
一会儿,节目部负责东海岸事务的副部长乔冶·博希——一个身材瘦小、微微谢顶的中年人走了进来。他身后紧跟着一男一女两个人,男的是部长助理汤米·佩勒格里诺,女的是故事片科科长芭芭拉·施莱辛格。进屋后,他们朝站在黛安娜身边的赫伦点点头,然后分别在沙发和椅子上坐下。
黛安娜将手中的电话记录放在桌上,愉快地对大家说:“我来介绍一下,这是西海岸特别节目部的比尔·赫伦,”她又把芭芭拉、博希、汤米介绍给赫伦,随后迫不及待地说:“你们听着,刚才,我看了赫伦搞来的一段关于地下革命活动的胶片,真了不起!虽然大部分镜头都是劳林·霍布丝和其他四个游击队装朿的人大谈马克思主义,但其中大约有八分钟是关于一起抢劫银行案件的。那是在现场拍摄的真实镜头……”她见大家迷惑地看着她,忙解释道:“你们还记得那宗玛丽·安·吉福特绑架索吗?就是她的那一伙干的。她也在影片中出现了,端着冲锋枪开火。真是一部少见的样片!我觉得我们可以根据它搞一部《本周电影》,甚至还可以拍一套系列片……”
她兴奋得越说越快。汤米忙打断她:“什么系列片?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黛安娜缓了口气,进一步解释说:“是这样,现在有一帮自称为全世界解放军的激进分子,到处拍摄他们自己抢劫银行的现场镜头,带回家去放映。说不定他们还会拍摄绑架女继承人、劫持波音707飞机、炸毁挢梁、暗杀大使之类影片呢。我们可以雇一些作家来为这些镜头撰写台词,每星期播放一段,这样便组成了一套系列片。”
博希不相信地:“一套游击队抢劫银行的系列片?”
芭芭拉:“片名呢?《斯大林节目》?”
黛安娜:“为什么不可以?他们还有敢死队、特遣队呢。我不是昨天就把有关这一设想的分析报告发给你们了吗?怎么,都没看?”
众人相互看了一眼,没有回答。
黛安娜顿时收敛起笑容,不满地:“呃,报告大意是说,美国人民被接踵而来的暴乱、水门事件、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等搞得焦头烂额,情绪日益消沉沮丧。他们纷纷避开现实,挑衅惹事,或沉湎于色情,但都无济于事。邪恶仍然占据上风,基督成了吸毒的男妓。整个世界似乎陷入一片疯狂之中,象个被遗弃的气球一样,在太空中漫无目的地飘游……因此,”她站起身,朝门口走去,“那份报告得出一个结论,即美囯人民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替他们发泄出心中的愤怒。自从我六个月前上任以来,我一直对你们说,我希望搞一些愤怒的节目。我不喜欢墨守成规,按照传统的概念来编排节目,而是喜欢搞一些与我们的文化、既定的观念背道而驰的东西……”她关上门,回过头来继续道:“听着,我并不想对你们过分苛刻,但要知道,我接管的节目部是电视行业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个单位。我们电视台拿不出一个能进入前二十名的节目,成了其他电视台取笑的对象。因此,我们必须着手规划一个节目,争取在明年九月份获胜。我打算根据一个恐怖集团的活动来编排一套节目。我想先听听你们年轻人的意见。对了,”她脸一沉,“顺便提一下,下次收到我发下来的研究报告时,你们最好都看一遍。不然,我请你们一个个滚蛋。听见没有?”
众人面面相觑。
黛安娜转向赫伦:“我几个星期后去西海岸,能不能安排我和劳林·霍布斯见见面?”
赫伦:“当然可以。”

下午三点。纽约希尔顿饭店宴会厅。
富丽堂皇的宴会厅里,联合广播公司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股东会议。正前方的主席台上,坐着联合广播公司及其各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其中有董事会董事长爱德华·拉迪,唱片公司、出版公司的总裁和各所属剧院的老板。代表电视台出席会议的是台长纳尔逊·钱尼、弗兰克·哈克特和迈克斯。
听众席上,几百名股东正襟危坐,一字不漏地听着讲台上的弗兰克介绍电视台情况。
弗兰克:“……但是,管理毕竟是管理。当美国通讯公司接管联合广播公司的时候,它整套电视网的收入只占全国电视收入的百分之七,大部分节自不得不根据收视率出售。因此,我很高兴地在此宣布,我将同董事会提交一份改组管理的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协调各个主要赢利利单位的工作。具体地说,是为了使各个处更好地服从管理……”
坐在主席台第二排的迈克斯听到这儿,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转过头和后面的纳尔逊低声交谈了起来。
弗兰克仍然不慌不忙地说着:“……现在谈第三点。新闻处一直是赢利最低的单位……”
迈克斯顿觉心头一震,急亡转过头,警觉地看着弗兰克。
弗兰克:“……该处的预算是九千八百万美元,而平均每年的赤字竟高达三千二百万美元。这是一种财政上的羞耻,决不可等闲视之……”
迈克斯下意识地捏紧了拳头。
弗兰克:“……根椐新计划,新闻处的地方新闻将移交给各所属电视台,电台新闻将移交给电台处。也就是说,新闻处将降级……”
迈克斯浑身的血液都涌到脸上来了。他急忙向坐在他前面的联合广播公司首脑爱德华·拉迪凑去,用责问的眼光盯着他。
拉迪似乎毫无察觉,依然目不旁视地注视着前方。
弗兰克:“……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处了,而是一个从属于电视台的……”
迈克斯咬紧牙关,仇恨地盯着弗兰克。

下午五点二十分。
股东会议结束了。宴会厅里响起了一片嗡嗡的说话声,股东们正和联合广播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混杂在一起,讨论着各自关心的问题。
迈克斯在人群中奋力拥挤着,终于找到了被几个股东围在中间的爱德华·拉迪。他把拉迪拉到一边,压低嗓门愤怒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埃迪?”
拉迪彬彬有礼地:“现在不是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迈克斯。”
迈克斯气得浑身发抖:“为什么不事先告诉我?为什么要当着股东的面羞辱我、让我出丑?我今天早晨还问过约翰·惠勒,他向我保证说,新闻处不会受丝毫影响。你们是不是想逼我辞职?你们干得真妙啊!”
拉迪仍然不动声色,微笑着轻声说:“我们明天早晨举行例会时再谈吧。”说罢,他转身又和股东们交谈了起来。迈克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扭头走了。

联合广播公司。迈克斯的办公室。
迈克斯汗涔涔地走进办公室。他脱下外衣,扔在沙发上,然后重重地坐了下来。紧接着,他又烦躁地站起身,在屋里来回走着,象一只被囚在笼子里的狮子,不知如何发泄心中的暴怒。一会儿,他又抓起外衣,大步走了出去。

电视新闻控制室。
墙上挂钟的指针指向了六点二十八分。导演带着技术员、灯光师、制片助理等人守在两排电视机监督屏幕前,等待着即将开始的电视新闻节目。
忽然,门开了,迈克斯提着外衣走了进来,脸色十分难看。众人不觉诧异地交换了一下目光。坐在后排高脚椅子上的哈里亡起身给迈克斯让坐。迈克斯摆摆手,仍然站在边上。
制片助理:“……五秒……”
灯光师注意地看着屏幕:“颜色太深了。”
导演:“时间到了,一秒!”
霍华德·比尔的形象随即跃上屏幕。他看了看手中的一叠稿子,开口了:“晚上好。今天是九月二十四日,星期三。这是我最后一次播音。我昨天在本节目中宣布,我将当众自杀。大家都以为我发疯了。好吧,我告诉你们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只是觉得再也没什么可扯蛋的了……”
哈里一愣,忙吩咐道:“行了,中断。”
屏幕上顿时一片空白。
这时,迈克斯平静地说:“让他说下去。”
霍华德的形象又跳了出来。他茫然地四下看了一眼,脱口问道:“我还在屏幕上吗?”
控制室里的人都不知所措地看着迈克斯。
迈克斯脸色冷峻,一字一句地说:“如果他想以这种方式和观众告别,那么就让他这样告别吧。”
霍华德:“……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解释,只是觉得没什么可扯蛋的了……”
电话铃急促地响了起来。哈里刚拿起话筒,另一个电话又跟着响了。哈里的秘书慌忙去接。哈里看了迈克斯一眼,不安地对着话筒说:“听着,舒马赫先生在这儿,你是不是和他谈?”他把电话递给迈克斯。
霍华德越说越激动:“……我们活着纯粹是为了扯蛋。每当我们自己想不出什么理由时,我们就用上帝的屁话来搪塞……”
哈里的女秘书惊讶得脸都白了:“哎,圣母玛丽亚……”
迈克斯握着电话,冷静地:“是我,怎么啦,汤姆?”
霍华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毫无意义地受苦、受辱,日益衰败,但总觉得必须有人知道,于是便搬出了上帝的屁话……”
迈克斯冷冷地:“他说生活是扯蛋,怎么啦?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一下子挂断了电话。又一个电话响了。女秘书忙跑过去接。
霍华德:“……你们不喜欢上帝的扯蛋,可是又如何对待人的扯蛋?人是高贵的动物,可以控制自己的世界,为什么需要上帝?”
女秘书胆怯地把话筒递给迈克斯:“是阿蒙森先生的电话,舒马赫先生。”
迈克斯毫无表情地紧盯着屏幕上的霍华德,头也不回地答道:“我不再接电话了。”
屏幕上,霍华德痛快地倾吐着积压在心底的话:“……如果你四下看一眼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这个疯狂、凶残的世界,然后再对我说人是高贵的动物,是只会扯蛋的动物……”
导演被霍华德大胆的语言吓得瞪大眼睛,喃喃自语:“我知道,他头脑一直是非常清醒的,现在准是疯了……”他忍不住笑了起来。
哈里忙喝住他:“你他妈的笑什么?!”
导演:“我实在忍不住了,哈里。真有意思……”
霍华德的嗓门忽然低了下来,凄楚地:“我没有孩子……”
电话又响了。秘书犹豫了一下,还是去接了。
哈里眼看局面越来越不可收拾,不由鼻尖上沁出了汗珠。他见迈克斯仍然无所表示,忍不住提醒道:“迈克斯,这个节目正实况转播给六十七个分台……”
迈克斯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让他说下去!”
霍华德:“……我结婚三十年了,三十年的精神折磨,三十年的自欺欺人……”
忽然,控制室的门被“砰”的一声撞开了,一个年轻女人慌慌张张地闯进来,喘着气说:“哈克特先生找你……”
迈克斯咬牙切齿地:“告诉哈克特先生,让他见鬼去!”

黛安娜办公室
黛安娜一个人坐着,饶有兴趣地看着电视里的霍华德:“……没什么可扯蛋的了。我再也找不出什么屁话可说的了……”

控制室。
门又一次被猛地撞开了。弗兰克·哈克特铁青着脸,带着助手汤姆·卡贝尔闯进屋,对众人咆哮道:“中断!你们是不是疯了?!”
技术员吓得一摁按钮,屏幕顿时一片空白。

楼下大厅。
大厅里人声鼎沸。来自各大广播公司和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的记者正兴致勃勃地守在这儿,一边相互询问,一边等待着。
忽然,董事长爱德华·拉迪在两个警卫的护送下,从门外进来了。记者们立刻一窝蜂似的涌过去,争先恐后地把话筒送到他嘴边。
拉迪毕竟年事已高,根本招架不住记者们的围攻。他举起手臂,极力挡着不停闪现的刺眼的闪光灯,同时抱歉地:“对不起……我还不了解所有的事实……”说着,他在警卫的帮助下,使劲从人群中挤了出来。

二十层。
这是联合广播公司首脑办公的地方,环境幽静,装璜华丽。从地毯到房门的拉手,一切装饰都十分别致、考究,显示出该层主人的显赫地位。
迈克斯独自站在空空如也的入口接待处,默默地打量着悄无一人的走廊。所有的房门都紧闭着,整个走廊寂静得如同阴森森的教堂。
忽然,走廊顶头一个房间的门打开了,纳尔逊·钱尼走出来,向迈克斯招招手。
迈克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向前走去。

董事长办公室。
拉迪正坐在办公桌后凝神思索。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几幅色彩对比强烈的印象派画,显示出主人不同一般的情趣。
屋里还坐着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他就是约翰·惠勒。
门开了,纳尔逊和迈克斯先后走了进来。迈克斯向拉迪点点头,然后拉过一张皮椅子,在他面前坐下。
拉迪抬头对纳尔逊吩咐道:“我和迈克斯谈完后,还想再见见比尔先生。”
纳尔逊立即走到屋子一角,拿起了电话。
拉迪看着迈克斯,又沉默了一会,慢慢说道:“据我所知,你对这场愚蠢的恶作剧负有主要责任,是不是这样,迈克斯?”
迈克斯:“是的。”
拉迪轻轻叹了口气,摇摇头:“真难以想象。似乎不必再说什么了。”
他话音刚落,迈克斯腾地站起身,激动地:“可我有话说,埃迪,”他凑到拉迪踉前,紧盯着他:“我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要把今天股东会议上宣布的新闻处降级一事瞒着我。我和你共事已有二十年了,埃迪。当我接任这一工作时,你曾亲口向我保证,你决不会使我的自主权受到任何侵犯。然而,自从美国通讯公司十个月前控制了联合广播公司系统以来,哈克特就一步一步独揽了大权。”他咽了口唾味,愤怒地:“到底谁是这个广播电视网的头?是你,还是美国通讯公司?我是说,你是董事长,弗克兰·哈克特只不过是美国通讯公司的走狗。还有纳尔逊,哦,上帝!他是电视台的台长,然而却对任何事都做不了主。到底谁是头?是你,还是美国通讯公司?!”
拉迪看着怒形于色的迈克斯,似乎仍然无动于衷。他平静地说:“迈克斯,我在股东会议上告诉你,我们在明天早晨的例会上再讨论这件事。如果你稍微耐心一点,你就会知道,我也觉得弗兰克·哈克特太草率鲁莽了。在和所有的人、特别是你迈克斯进行磋商、并使你们满意之前,我不会执行新闻处改组的计划。然而,你却象个孩子一样意气用事,使本公司大丟其脸,出尽洋相,实在令人震惊。因此,不管新闻处如何改组,你是无法再呆下去了。我希望你明天早晨十点提交一份辞职书。我们会考虑如何洽当地向外界宣布,尽量不使任何人受到伤害。”他不等脸色苍白的迈克斯再说什么,又转向惠勒:“在我们处理完这件事之前,新闻处暂时田鲍勃·麦克多纳负责。”他见惠勒点点头,便对仍在角落里打电话的纳尔逊说:“现在,我想见见比尔先生。”
纳尔逊忙说:“我们正到处找他,埃迪。谁也不知道他上哪儿去了。”

楼下大厅。
记者们正团团包围着霍华德,一连串地向他发问。
霍华德嘶哑着嗓子,对着面前无数的话筒尽量大声地兑:“……十一年了,每周五天,每天坐在那张桌子后面,……俨然象个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权威。”

黛安娜的公寓。卧室。
卧室里灯光全灭。黛安娜一丝不挂地坐在床沿上,若有所思地看着电视机里霍华德对记者发表即席演说:“……假装不偏不倚地报道那些所谓的新闻,那些每天发生的疯狂事件……”
黛安娜身边还坐着一个同样一丝不挂的男人。显然,他的兴趣根本不在这晚间十一点的新闻节目上……
霍华德:“……就这一次,我想说出我的心里话……”

九月二十五日上午九点。联合广播公司。
身穿浅蓝色粗布套装的黛安娜手里拿着一叠稿纸,走进大楼。她来到大厅里的报架前,取下一份报纸,边看边向电梯走去。

十四层节目部。
黛安娜推开写有“节目部”字样的玻璃门,向自已的办公室走去。
走廊上,几个男女秘书还在兴致勃勃迪谈论着昨天晚上霍华德的新闻节目。其中一个看见黛安娜走来,忙抛下同伴,跟着她进了办公室。

黛安娜办公室。
黛安娜一边翻阅着外间秘书桌上的一叠纸,一边问跟着进来的秘书:“昨天晚上的收视率报告送来了没有?”
秘书:“送来了,在你桌上。”
黛安娜忙向自己的房间走去,同时又问:“前几个晚上的报告还在吗?”
秘书:“在,要不要给你拿来?”
黛安娜:“好的。”说着,她走进自已的房间。
屋里阳光明亮。黛安娜走到办公桌后,弯腰扫了一眼桌上几份报纸的头版新闻,然后坐了下来,拿起一份昨晚收视率的报告。她匆匆看了一下,便接过秘书递过来的前几个晚上的收视率报告,迫不及待地仔细看了起来。
这时,芭芭拉·施莱辛格走了进来。她拉过一张椅子坐下,叹了口气:“这是宇宙电影制片厂为一套系列片列出的四条大纲。你不必看了,我告诉你吧。第一部的场景是在东部的一所大型法律学校里,比如说哈佛大学。这部影片的片名叫《年轻的律师》,够诱人的。其中的人物是一群顽固不化、但又心地善良的前最高法院法官。还有一个漂亮的女毕业生,她是当地的律师,才华横溢,有时喜欢耍点小聪明……”
黛安娜一边看着几份报告,一边不在意地问:“第二部呢?”
芭芭拉:“第二部的片名是《亚马孙刑警队》。”
黛安娜:“女警察?”
芭芭拉:“主角也是一个顽固不化、但心地善良的中校警官。他专门和警察局长作对……还有一个主张男女平等的漂亮女警察……”
黛安娜放下手中的报告,又拿起一份报纸翻着:“现在,有关女警察的影片已经泛滥成灾了。”
芭芭拉:“下一部是关于一个调査记者的故事……”
黛安娜不耐烦地打断芭芭拉,大声念着报上的新闻标题:“阿拉伯人决定石油提价百分之二十、中央情报局私拆参议员汉弗莱的信件被当场抓住、安哥拉爆发内战、贝鲁特战火再起、纽约银行即将倒闭……”她欠身把报纸伸到芭芭拉跟前:“《每日新闻》的整个头版几乎都被霍华德占据了。”
芭芭拉伸长脖子,看到《每日新闻》的头版以四分之三的篇幅刊登了霍华德·比尔的照片,上方是一行黑粗体字——比尔被解雇。
黛安娜:“《纽约时报》也刊登了一篇占两栏篇幅的文章……”她想了想,朝门外喊道:“海伦,给哈克特办公室打个电话,问问他今天早晨能不能抽出时间和我谈一谈……”

上午九点三十分。新闻实况演播室。
迈克斯带着瘦长的鲍勃·麦克多纳走进长方形的演播室。新闻处的整套人马——各经理人员和秘书、导演、标题作家、编辑、记者、新闻播音员等六十多个人已经在屋里等着了。他们静静地看着迈克斯,等待他开口。
迈克斯扫了众人一眼,平静地说:“女士们,先生们,我在这个广播电视网已经干了十二年了。总的来说,还算愉快……”
人群中,不知是谁叫了一卢:“大声点!”
迈克斯微微提高了嗓门:“我感谢你们。鲍勃·麦克多纳将暂时接替我的工作;我相信,尽管我走了,你们还是能够把工作搞好的……”

上午十点。十五层弗兰克·哈克特办公室。
弗兰克刚看完公共关系部和销售部送来的报告,正紧锁着眉头掩卷沉思。
门轻轻地开了,黛安娜走了进来。
弗兰克头也不抬地说:“许多电视台声称,如果我如不撤下比尔,它们就拒绝转播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
黛安娜没有搭腔,而是把手中的一叠纸往弗兰克桌上一扔:“你看了这几天晚上电视新闻的收视率报告没有?昨天,霍华德·比尔在电视里连着吼了两分钟‘扯蛋’之后,纽约的收视率一下子上升到八。我敢说,今晚的观众肯定还会继续增加。我看,我们是瞎猫撞着死耗子了!”
弗兰克顿时明白了她的意思,不由惊讶地:“哦,上帝!你是说,我们应该再让那个疯子到电视里去吼‘扯蛋’?”
黛安娜肯定地点点头:“对。我觉得今晚应该再让比尔上,就让他这么演下去。你看了今天早晨的《纽约时报》和其他报纸没有?它们都报道了这一消息,这是任你花几百万美元也买不到的!弗兰克,这个格调低沉的节目使收视率一夜之间上升了五个百分点!今晚肯定还会上升。我们的观众将在一夜之间增加二至三千万,这种好事你上哪儿去找?你怎么能轻易放弃?!”
她见弗兰克似乎将信将疑,便进一步说道:“霍华德·比尔昨晚说,他对这种扯蛋感到厌倦了,这正是每个美国人的心里话。他喊出了公众心中的愤怒。我需要这个节目,弗兰克。我能够把它变成最轰动的电视节目……”
弗兰克不耐烦地打断她:“你说什么?你需要这个节目?这是新闻节目,和你的部门毫无关系。”
黛安娜仍然兴奋地说着自己的计划:“我要让霍华德·比尔扮演一个愤怒声讨我们社会中各种虚伪的当代预言家和救世主角色。听我说,弗兰克,这肯定能引起巨大反响。而且,你只需化六美元,就可以演一千场!也就是说,每分钟可以赚十三万美元,比脱衣舞还赚!我们一定能靠它摆脱目前的困境!弗兰克,现在机会不找自来了,你可不能轻易放过!”
弗兰克刚想回答,桌上的对讲机响了。他忙拿起话筒:“谁?……告诉他,我马上就来。”他放下话筒,又想了想,终于对黛安娜说:“好吧,我考虑一下。”
黛安娜不放心地:“弗兰克,千万别提交给董事会去讨论。现在已经十点十分了,我们必须让比尔在六点半之前进入演播室。我们要保持这个节目的势头……”
弗兰克不禁叹了口气:“唉,上帝!我们居然准备让一个显然是没有丝毫责任心的人上电视!我至少必须和负责法律事务的人打声招呼,还有赫德·撒克里、乔·唐纳利等。而且,你知道,我还要当面和拉迪谈一谈这件事。我必须做一些准备,因为万一出什么麻烦,首先倒霉的是我。好吧,我等会儿再找你,黛安娜。”

中午十二点二十分。餐厅。
在靠窗的一张餐桌上,弗兰克、纳尔逊、赞格威尔、唐纳利以及电视台总顾问阿蒙森正在共进午餐。五个人的脸色都十分不自然,似乎在争论什么不愉快的问题。
纳尔逊涨红着脸站了起来,激动地:“我不信!我不信我们这个首屈一指的全面电视网居然会堕落成这样!”
弗兰克冷冷地看着他:“是呀,一个濒临破产,今年亏损将高达一亿五千万美元的全国电视网。”
纳尔逊气冲冲地一浑手:“我不管什么破产不破产!你不应该提议播放这个下流的电视新闻节目!我们根本不值得对此进行讨论!”
弗兰克:“你坐下,纳尔逊。”
纳尔逊气愤地坐下了。
这时,阿蒙森说话了:“我根本不敢想象可能发生的诉讼事件,弗兰克。我们一定会被拖上法庭的。”
纳尔逊:“各个分台决不会转播的。”
弗兰克自信地:“你向各分台提供这么个引起轰动的节目,它们朝你磕头都来不及呢!”
纳尔逊:“可公众会有什么反应……”
弗兰克:“目前尚不得而知,这正是我们要知道的。”
纳尔逊:“可《纽约时报》……”
弗兰克不耐烦地截住他的话头:“《纽约时报》又不为我们做广告,你管它干什么?”
纳尔逊仍然坚持己见:“我只知道这完全违反了一个正派的电视网所应遵循的准则。”
弗兰克冷笑了一声:“什么正派!我们这个电视网和妓院差不多,只能给什么拿什么,还想挑肥拣瘦?”
纳尔逊一听,顿时象受了莫大的侮辱一样,气得直打哆嗦:“我决不参与此事!我不想当这个妓院老板。”
弗兰克亮出了王牌:“完全可以。纳尔逊,你坐下。听着,我完全理解你的义愤,你随时都可以提出辞职。”
纳尔逊一愣,怒气顿时消了一半,不觉又坐了下来。
弗兰克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随后,他不容争辩地对众人说:“你们听着,我们这个提议的实质无非是想让我们的电视新闻获得观众的好评而已。我觉得我们应该试一试。我们等着吧,看看今晚的结果如何。”
唐纳利见大局已定,只得无可奈何地说:“好吧。不过,我可不愿把这个夬定告诉迈克斯……”
弗兰克一边举手招呼侍者,一边淡淡地对唐纳利说:“迈克斯已经不在这儿工作了。拉迪先生昨晚开除了他。”他回头对应声而来的侍者吩咐道:“请拿部电话机来。”说完,又对众人:“新闻处现在由鲍勃·麦克多纳负责。”
待者迅速拿来了电话机,放在桌上。弗兰克拿起话筒,拨了个号:“请接新闻处鲍勃·麦克多纳……”

下午一点四十分。迈克斯办公室。
迈克斯正在做离任前的准备。他把所有的文作、影印件都取了出来,一一归类整理,放进文件袋。他心情十分平静,不但没有丝毫哀怨,反而还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
此时,他正在一边整理着桌上的一叠叠文件,一边打电话:“……我经济上没有问题,迪克……我也不知道,可能去做教书匠,也可能著书立说……”
霍华德·比尔手里拿着一张十八吋的放大照片,推门走了进来。
迈克斯:“……反正人过中年,什么都无所谓了……”他无意中看到了霍华德放在桌上的照片,不由惊讶地脱口而出:“上帝,这是我吗?怎么这么年轻?”他又对话筒,“霍华德拿来了一张照片,是我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工作时和默罗手下那帮人的合影。唉,上帝,鲍勃·特劳特、哈里·里森纳、克朗凯特、霍伦贝克都在。这是你吧,霍华德?……好吧,我等会儿来找你,迪克。”他挂断了电话。
霍华德指着照片上的一个人说:“还记得这个家伙吗?你曾派他去采访克利夫兰·阿穆利搞活体解剖的新闻。”
迈克斯凑近一看,不由笑了:“对,没错,就是他……”
两人一齐笑了起来。

509房间。
新闻处代理处长鲍勃·麦克多纳脚步匆匆地回来了。他开门一看,不觉皱了皱眉头,原来里面只有二、三个秘书在埋头工作,其余的人都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他刚想开口询问,忽然,从与迈克斯办公室相通的房门里传出一阵哄笑声。他一愣,连忙朝那儿走去。

迈克斯办公室。
屋里一片热闹。新闻处里几乎所有的官员和秘书都挤在这里,圆着坐在办公桌上的迈克斯,兴趣盎然地听他讲述有关他自己的趣事。
迈克斯:“……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在睡袍外面套了件风衣,就匆匆出门了。来到街上,我截住一辆出租汽车,冲着司机喊道:‘快,上华盛顿大桥!’”他咽了口唾沫,极力忍住笑,继续道:“那个司机吃惊地对我说:‘朋友,别这么想不开,你还年轻,生活的道路还长……’”
人们听到这儿,忍不住又一次大笑了起来。屋里爆发出一?

 短评

片子不错,就是大家都有点太激动了;几乎每条字幕后都是叹号,建议咆哮小组收藏。

6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游戏规则,铺陈成网,继而会蔓延到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是巨大齿轮上无足轻重的一个齿,缺了你照转。垄断有着极权的影子,吕美特批判的不止是电视产业,而是向全世界张血盆大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贪婪的、物化人性的、残酷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资本主义体系

11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大量震撼人心的呐喊式独白和对话构成了群星演技集体井喷的一次盛况。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16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极具预言性。1.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2.吕美特的影片总是偏重故事性,而非风格化,这回依旧几无配乐。3.仅有的两部赢得3座奥斯卡表演奖的影片之一。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仅在影片中出镜5分40秒便赢得奥斯卡最佳女配。4.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反讽结构。(8.5/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This was the story of Howard Beale: The first known instance of a man who was killed because he had lousy ratings."

25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大老板jansen的演讲太强大了 一语道破全球化下的当代世界 至今记忆深刻 大众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媒的疯狂力量 以及其后的资本的邪恶力量 疯到死!

29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好于《热天午后》,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剧本感都很重,表述清晰而力道足。说回这部,电影完美的反构出了电视对世界及人自身的不可逆冲击,无疑影片对此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是这份了解最终带来了弥漫全片的巨大绝望感……

30分钟前
  • ample
  • 推荐

The whole world is business. 个人觉得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国人都看看,1970S的美国与现在的中国,又何曾相似。最后我们都死了。

3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剧本的确是精彩,霍华德每一次煽动式的“演讲”都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更不用说雨夜大吼那场戏;镜头语言和调度也很出色,例如让人印象深刻的最后总裁在昏暗的会议室的那场如表演话剧般的“脱口秀”。影片的群体表演更是不用多说,几乎狂扫当年奥斯卡表演类奖项。

33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女制片人戴安娜(费·唐纳薇 Faye Dunaway 饰)从霍华德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了商机,她买通了弗兰克,成为了霍华德背后的推手

35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There is no America. There is only IBM and ITT...The world is college of corporations."跨国公司用一张温柔的精神控制之网统治世界,这是Network的真义。和Cyberpunk和废土流分享相似的意识形态。他们都是赫胥黎的信徒。

36分钟前
  • souvent
  • 推荐

如果有马景涛参演的话那就完美了!

37分钟前
  • 南迦巴瓦的八爷
  • 推荐

“这是一部针对电视行业的讽刺剧,对电视新闻受经济支配和幕后强权政治的控制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影片的人物设置极具代表性,表演精湛,节奏紧凑,剧情绝不拖泥带水,在批评商业化的同时挖掘出人物的内心矛盾。”影片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40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Faye Dunaway的表演太HIGH了~——亨利方达曾拒演霍华德,称这个角色“太歇斯底里”; ——到目前(2008年)为止,本片是仅有的两部赢得3座奥斯卡表演奖的影片之一,另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 ——Beatrice Straight(饰演麦克斯的妻子)创

42分钟前
  • 刘建明
  • 还行

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以为现实就是电视中的那样,但事实上现实要难多了,我们经常会碰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无法解决的,真实逐渐在消失,徒留下来的只是电视等媒体所制造的狂热精神,我们正生活在失去信仰的年代,迷失是事实,对痛苦的漠不关心更是常态,人是没有选择权的,因为在媒体这个巨大的分离机器中我们接触到的事物都在慢慢处理成信息碎片并逐渐死去,正如我们的思想一样,无所保留地成为了时代的墓碑。

46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提到Edward M了,傳說中的J school偶像啊! 那個胖胖的Diana的下屬是two and a half men裡面的berta,當年其實也沒有很胖,那標誌性的聲音一聽就認出來了.

51分钟前
  • Rachel
  • 推荐

即使看过十二怒汉和热天午后这样的神片,但看完network还是被彻底给震翻了,如果说库布里克某种程度是把现实主义表现在超现实主义中,那吕美特就是把超现实表现在现实中

54分钟前
  • 老王
  • 力荐

哦哦哦~~~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太彪悍了!简直想给十星!传媒的空虚与疯狂、大众的易受操纵与鼓动、货币与资本运作的核心本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预言、现代传媒社会中个人生活如作秀,情感速即、速朽、速离,要么歇斯底里要么麻木不仁……对各个角度层面的犀利剖析几乎刀刀见血…酣畅淋漓!!

5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娱乐至死》的电影解说?考虑到它是在《娱乐至死》之前出现的,所以显得有价值。

60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推荐

写实之下的夸张、用力、癫狂,重申波兹曼诅咒。但已过去40年,电视时代离人远去,联想到互联网行业才能继续将其中的讽刺与现实连接。全片没有一个正常人,表面看被金钱奴役,实际被信息奴役。技术革新带来媒介的新形态,还会继续加速人的异化。只是我不太喜欢舞台剧风的电影。

1小时前
  • Superha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