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10集全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约瑟夫·费因斯,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O·T·法格本,麦克思·明格拉,萨米拉·威利,乔丹娜·布莱克,阿曼达·布鲁盖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2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3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4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5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6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3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4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5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6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7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8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9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讲述未来世界遭遇严重污染,人口出生率骤降,美国部分地区经历血腥革命后建立了男性极权社会Gilead,当权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女性被当做国有财产,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称为“女仆”,被迫作为统治阶级的生育工具,女主角Offred就是其中之一,她周旋于统治者、统治者凶残的“妻子”、为统治者打理家务的年长女人“Martha”之间,想在活下去的同时找到自己被夺走的女儿。007之俄罗斯之恋国语U形转弯香江入海灵魂维修工有人在吗?堕落洛基洛:今非昔比方谬神探粤语欢迎来到蘑菇屋湘辣香辣异怪义盖云天粤语龚囝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第二季 OVA颜色震荡2019南侠展昭之困兽危笼紫棠日冕之恋寻宝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摩门教徒谋杀案基督山伯爵生日2019死亡录像3:创世纪心链电影版法律与秩序:组织犯罪第三季邓布兰笔记:学校枪击事件的教训昨日之歌 WEB短篇动画狂野之河(粤语版)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再见七日情菊花村的那些事姥姥的饺子馆李栋旭想做脱口秀一路绽放长城红为人父母第一季动物园的两人被父谋杀铁男本色茅山重案实录纸醉金迷雪地娘子军

 长篇影评

 1 ) 为神剧加分的配乐们(十集全解)

【插播】《使女的故事》第二季开播,开了新帖“挖挖剧中的配乐梗 ”,欢迎大家来玩~


这部改编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名小说的《使女的故事》,无疑是我看过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之一。反乌托邦的故事构架,填充的却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细节索引。想一想假如有一天睁开眼睛,自己身处这样的世界……不,我恐怕还是不敢。

本片的演员表现同样值得称道,可以说几乎每个演员都努力在表现自己角色的张力,即使最不讨喜的珍妮,也在跳河和临刑前这两幕让我为之动容。特别私心最喜欢的是沃特福德夫人的表演,无论是外貌形象、还是情感表达,那种压抑的忍耐和冷峻的克制,有的时候都让我忍不住再三回放。

压抑的剧情设定下,人物情感的爆发最触动人心。而为这种爆发力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一口气点燃观众内心的小宇宙的,要说,真的得益于本剧出色的配乐选择。So,下面就进入正题。(PS 搭配音乐食用更佳哦)


第一集片尾曲名:You Don't Own Me;

歌手:Lesley Gore;专辑:Lesley Gore Sings of Mixed-Up Hearts;发行年份:1963年;词曲作者:John Madara,Dave White;制作人:Quincy Jones。

专辑封面

正如歌名所写,这首歌表达了男女情侣关系中,女性对平等人格地位的追求。我爱你,但并不代表我就附属于你,更不需要你来告诉我,什么该说什么该做。而仔细琢磨,也很容易发现,歌曲借恋爱问题,唱出的是对整个男权社会的挑战和宣言。

这里要提到美国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以获得女性选举权而告终。自此,女权主义运动归于沉寂。二战爆发,为女性就业机会增加,而战后该趋势有增无减,女性受教育人数也越来越多。更多的女性对自我价值有了理性的认识。然而此时,美国政府及社会则一反战时宣传论调,呼吁“女性回家”,回归“传统女性价值观”。这种冲突与转变,使得许多女性难以适从,为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埋下伏笔。而歌曲写作于1963年,正值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时期。19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成立总统女性地位委员会,“女性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关注。女权主义者认为,当下流行文化本身就是男权主义、性别主义的产物,因此她们决定要创作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这其中的代表,澳大利亚歌手Helen Reddy的《我是女人》("I Am Woman"),被称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歌曲,歌手本人更被认为是“女权主义偶像”。

从时间上看,"You don’t own me"(1963)显然要早于上面提到的"I Am Woman"(1971)。甚至可以说是女权主义在流行文化中的较早尝试之一。但毫无疑问该曲的诞生,与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是息息相关的。演唱者Lesley Gore当年录制该曲时,只有17岁。在谈到该曲时,她说:“My take on the song was: I'm 17, what a wonderful thing, to stand up on a stage and shake your finger at people and sing you don't own me.”其本人后来也一直关注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其2000年—2014年主持的电视节目《生活中》(In the Life),就是关于LGBT的。

(此处祭上Lesley Gore 当年演唱视频)

【自杀小队】BGM很好听吧? 来听听原版的You Don`t Own Me_哔哩哔哩_bilibili

因此从剧情的人物情感表达上来看,You don’t own me首先回应了其中的“姓名梗”——使女们被剥夺自己的名字,从此只能以“of+被指派屋主的名字”形式被称呼,比如被派到Fred家成为Offred的琼。但是剧集结尾,女主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My name is June完美挑衅了这种“附属论”:我不属于你,女人不属于男人,这一切都是错的。而此外,歌曲的女权主义运动背景,则点明了这部剧的立意主旨。或者,至少是最主要的那部分。


第二集片尾曲名:Don't You (Forget About Me);

歌手:Simple Minds;专辑:The Breakfast Club;发行年份:1985年;词曲作者:Keith Forsey ,Steve Schiff。

专辑封面
[Billboard冠单 Simple Minds-Don't You Forget About Me] 84'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首曲调欢快的” Don't You (Forget About Me)”出自苏格兰摇滚乐队Simple Minds,该曲当年登上美国单曲榜第一。这首曲子也是环球影业于1985年出品的剧情电影《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的电影配乐,为人熟知。《早餐俱乐部》里五个叛逆少年在留校中,彼此敞开心扉、消除隔阂成为朋友。而歌曲所唱的也是两颗陌生的心被温暖而慢慢走近。可以说是非常温情了。

第二集琼和Ofglen彼此敞开心扉消除疑忌好不容易成为了朋友,还准备配合Ofglen当卧底。琼也应邀密会指挥官,玩刺激,顺便搜集好情报。这些无疑都给原本压抑万分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调剂和转换。第二天她开开心心地出门,此时欢快的乐曲应景响起,一路上调皮得无所畏惧。然而走到门口,一个陌生的Ofglen转过头来,乐曲戛然而止,F*CK,忽然就回到了现实。对呀,你所以为的那些小游戏真的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把戏罢了,玩够了还请回到现实。这里依然是一个充满监控,彼此猜忌的地狱。

这里还插播一个小八卦,最初,《早餐俱乐部》曾计划每十年拍摄一部续集,展现每一位俱乐部成员的生活状态,但这一设想最终没有达成。导演约翰•休斯与扮演本德的演员贾德•尼尔森关系实在太糟糕。而后又与另一位主演莫利•林沃德产生分歧而分道扬镳。

多讽刺啊。


第三集片尾曲名:Waiting for Something;

歌手:Jay Reatard;专辑:Blood Visions;发行年份:2006年。

(这张专辑图是十集中我感觉最恐怖的一张,因为画面血腥冲击力太大这里就不直接贴出来了,好奇的可以点右边自行观赏:专辑封面)

这集的结尾部分是我个人感觉拍的非常震撼的一个片段。因为女同身份被发现,Emily(也就是第一个Ofglen)被判处行割礼。术后清醒过来的Emily明白了自己真实所经历的一切,从茫然、震惊、悲伤、愤怒到崩溃,几个拼贴的特写镜头让人难忘。而最后的那声嘶吼和咆哮嘈杂的摇滚融合在一起,传递出难以言表的愤怒和其它强烈情绪。

从乐曲本身的风格来说,维基上对该专辑的风格描述为“车库摇滚”(Garage rock)和“朋克摇滚”(punk rock)。车库摇滚是早期摇滚乐风格的一种,未经修饰却又充满活力,兴起于1960年代的北美。这种风格以电吉他及其它乐器表演的和弦为基本表现形式,有时会刻意追求音色的扭曲失真效果。该曲从时间上来说实际属于“车库复兴”时期,大致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段时间,相比与过去的车库摇滚,新车库摇滚更具有现代性。他们强调“摇滚的真实性”,以对抗商业化下的MTV式的音乐制作。

但无论具体是哪一种的摇滚类别,“摇滚”本身即是一种反抗权威,呐喊自由、追求特立独行的反叛青年群体文化。它永远站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永远不被规训,永远是“亚文化”的一支。因此,用摇滚来叙写Emily这一人物情感确实是再恰当不过。毕竟,作为LGBT的一员,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叛逆。


第四集片尾曲名:Perpetuum Mobile;

表演者:Preludes, Airs And Yodels (A Penguin Cafe Primer);专辑:Signs of Life;发行年份:1987年。

专辑封面

Perpetuum Mobile来自拉丁文,意为"perpetual motion"(法文mouvement perpétuel),中文翻译为“常动曲”,为音乐术语。它实际是一种音乐样式,即乐曲的部分小节中以急促的节奏演奏连续音符;或整小节、小节的大部分以特定的次数重复演奏出现。(这里超纲了…吃力…..)而这首企鹅咖啡馆乐团的曲子,是20世纪常动曲流行乐的一个代表。另一首大家可能会认为比较相近的"Fade Into Darkness"(by Avicii ,2010),正是受到此曲的启发。

第四集的核心,个人认为在于那句“Do not let bustards beat you down”。这一集的主导情感是挫折与回忆。失败的受孕,失败的逃跑经历,噩梦般的现实人生,琼摸着前任已故使女在换衣间刻下的拉丁文,几乎可以看见自己的结局。而当最终得知那句拉丁文的意思后,虽然只是玩笑,却给了琼坚持下去的生的鼓励。就像琼再次被俘回到红色中心后,每一位使女同伴在她床前放下的一点微不足道的零嘴,尽管微不足道却又意义非凡。这首乐曲欢快活泼,快速跳跃的节奏和重复的小节,传递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染力,正如其专辑名所示。从而也将第四集结尾的那句“Nolite te bastards carborundorum, bitches”渲染得格外耀眼。

严格意义上,这一集的结尾曲应当是另一首。因为随着剧集的结束,这首曲子也应声完了,随后是另一段没有曲调,只录有鸟声雨声等等自然之声的声段。我多次识别都没能找出这到底是哪一首,但从情感上,它同样承接着上一曲不息的生命力,自由和美好。这就是不会被打垮的生命力,这就是从不放弃的战斗力。


第五集片尾曲名: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

表演者:Nina Simone;专辑:Nina Simone Sings the Blues;发行年份:1967年。

专辑封面

Nina Simone的这首”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改编自另一位标志性的蓝调及爵士歌手Bessie Smith的一首歌曲(具体歌名未查到),歌词重新编写。Nina Simone(原名Eunice Kathleen Waymon)本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古典、爵士、蓝调、民谣、R&B、流行等等风格都有涉及。一般都认为她是一位出色的蓝调歌手及爵士女伶,尽管本人并不认可这种简单归类。Nina Simone的艺名取自男友给取的西语的“小女孩”(niña)的爱称,和法国著名演员Simone Signoret。为了躲过母亲的反对去表演蓝调歌曲, 1954年,她以艺名Nina Simone登台表演,驻唱Midtown Bar & Grill。在那,她独特的糅合了爵士、蓝调和古典的音乐风格,为她积累一批人数不多却忠实的听众。也是从那开始,Nina Simone渐渐打开了自己的成名之路。

”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是一首比较典型的蓝调爵士乐,悠扬又不可避免地充满了感伤。Nina Simone略带颤音的磁性声线,倾诉了一个寻求幸福和救赎的孤苦灵魂。蓝调兴起于19世纪后期美国南部的黑人音乐,其特点之一,在于自我感情的宣泄。它贴近现实的日常生活,更能激起听众丰富情绪的共鸣,是一种真实的表达。正如著名 蓝调歌手布朗•麦克斯曾说:“我从不运用想象力写曲子,蓝调不是梦,是现实。”

琼在与指挥官擦枪走火的对话中不自禁地说,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繁衍,不只在于所谓的“biological destiny”,还有爱,而爱才是更重要的。指挥官诡辩道,爱都是虚妄的,是欲望的借口和肮脏的代名词。然而在指挥官们所构建的,所谓撇去“虚妄之爱”的理想国里,看到的却是更加疯狂和畸形的性与死亡的光影交替。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实呢。

当琼最后敲响Nick的房门时,她给出了我们自己的答案。

【PS 题外脑洞联想,这一集确实大量重复出现了很多“性与死亡”的主题表现,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生物学中关于“性与死亡”略有哲学意义的观点:有性繁殖实现了生命基因的革命性飞跃,同时也带了死亡,可以说二者不可分割。我不知道这里的安排是否有着更形而上层面上的意义,但总感觉仿佛意义很深的样子……欢迎讨论^^】


第六集片尾曲名:He's Alive;

表演者:Adam Taylor;专辑:The Handmaids Tale (Original Soundtrack);发行年份:2017年。

本集结尾的音乐来自电视剧的原声原创曲”He's Alive”,作者为 Adam Taylor。乐曲低沉压抑,大量低音使用,着重渲染了琼在得知丈夫还活着的消息时复杂震惊的内心感受。由于作曲人及专辑信息未能查到更多消息,本文也只能对此留予空白。

所以这里想展开写写别的。这一集的主题为"A Woman's Place",来自沃特福德夫人过去所写的一本关于女权的著作的书名标题。整个剧情都在围绕着,一个过去的女权斗士和如今的男权维护者(或者说是“帮凶”)的角色冲突与转换展开。剧集表现中,回忆的插叙和现实时间线的发展处理地非常自然,得以让观众在几次回闪中瞥见这个冰雪夫人更丰富和被压抑的一面。这里就要说到这集的导演Floria Sigismondi。

Floria Sigismondi是著名的音乐短片导演、电影导演。电影代表作有《逃亡乐队》,由达科塔•范宁及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讲述的是1970年代的发迹于洛杉矶的硬摇滚乐队The Runaways的真实故事。此外她还执导过包括for Justin Timberlake, Rihanna, The White Stripes, David Bowie, Pink, Marilyn Manson, Katy Perry等多位音乐大咖的MV。

此处祭上为贾老板的"Mirrors"制作的MTV,获2013 MTV Music Video Award,USA - Winner for Video of The Year:"Mirrors"MTV

音乐的诗意叙述和情感的细腻书写是这一集给我最大的感受,而也正是这一集,塑造了沃特福德夫人这一角色最大的亮点。同时也书写了《使女的故事》中最讽刺和绝望的一集——敌人也许并不只有男人。


第七集片尾曲名:Nothing's Gonna Hurt You Baby;

表演者:Cigarettes After Sex;专辑:I.;发行年份:2012年。

专辑封面

该曲出自Cigarettes After Sex乐队于2012年所出的迷你专辑《I.》。Cigarettes After Sex是一支成立于2008年的美国德州的氛围流行乐队(ambient pop band),目前有四名成员,创立者、主唱兼吉他手Greg Gonzalez,键盘手Phillip Tubbs,贝斯手Randall Miller,鼓手Jacob Tomsky。正如乐队名,Cigarettes After Sex的乐曲风格呈现出一种非常梦幻、温柔和慵懒的感觉,特别是主唱独特的嗓音,更渲染了这种慵懒感,即所谓的“氛围流行”(ambient pop)。而氛围流行属于梦幻流行的延伸,发展于1980年代,David Bowie被视为是摇滚流行歌手中第一位实验氛围流行乐的先驱。

第七集基本是对过去事实的回溯,交代了丈夫Luke走散后的去向。相比起琼,他实在是幸运得多,逃过重重关卡在加拿大以难民身份暂居。剧集中多次渲染了Luke对妻儿的牵挂和要救出她们的决心,当通知Luke去见使馆的工作人员时,他急不可待地拿出材料想告诉工作人员可能的监禁地点,期望早日救出家人。而当他意外地收获来自琼的信件时,乐曲响起,克制的情绪终于变成泪水。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没有什么再能伤害你了,快回到我的怀抱中来。这首歌,是Luke对妻子的表白,也多少印证了一种决心。希望能在第二季看到团圆。


第八集

片尾曲名:Moira and June Escape;表演者:Adam;专辑:The Handmaids Tale (Original Soundtrack);发行年份:2017年。

点评推荐插曲:White Rabbit;

表演者:Jefferson Airplane;专辑:Surrealistic Pillow;发行年份:1967。

专辑封面
Jefferson Airplane -White Rabbit_哔哩哔哩_bilibili

当指挥官拥着打扮一新的琼走入那个醉生梦死的迷幻之地时,背景乐的那首“White Rabbit”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该曲出自美国迷幻摇滚乐队Jefferson Airplane于1967年发行的专辑《超现实主义枕头》(Surrealistic Pillow)。这支1965年成立于美国加州的先锋迷幻摇滚乐队,凭借该专辑取得了爆炸性的成绩,除“White Rabbit”外,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单曲是“Somebody To Love”,两首均被《滚石》评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500金曲”之一。

这里先说说何为“迷幻摇滚”。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与车库摇滚等一样同为摇滚的某一分支流派,其独特性于与迷幻文化的密不可分,即以迷药、致幻剂等药品(以LSD为代表,即D-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引起的感知变化为中心的特殊体验。LSD主要会给使用者带来去人格化,非时序化和动态化(depersonalization, dechronicization, and dynamization)的使用体验,让人脱离现实陷入一种超现实的迷幻境地,而迷幻摇滚也正是来源于此。因此在音乐表现上,会使用前卫的表现形式,采用电音或异域乐器,不连贯的音乐结构及扩展的乐器音段等,来模拟这种放纵迷幻的感觉。迷幻摇滚的巅峰在1966—1969年,Jefferson Airplane乐队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Grace Slick 创作“White Rabbit”时还在伟大社会乐队(The Great Society),当伟大社会乐队在1966年解散后,她受邀加入了Jefferson Airplane,并把之前创作的“White Rabbit”和“Somebody to Love”改编收录入新乐队的专辑。这首歌属于Slick的早期创作,写作于1965—1966之间。歌曲意象来源于刘易斯•卡罗尔的著作《爱丽丝漫游奇境》与其续篇《镜中奇遇》,特别是故事中爱丽丝服用会改变身体大小的药片这些情节意象。Slick如此写作意在反讽那些一边给孩子们读着类似故事,一边又困惑于孩子们长大沉迷于毒品的家长们。因为那种坠入奇境,亦真亦幻的服药体验,其实早已通过那些看似无害的睡前故事传递给了孩子们。 对于Slick来说,“White Rabbit”是“关于追随你的好奇心,那只白兔就是你的好奇心”。(《爱丽丝漫游奇境》故事讲述爱丽丝追随一只穿着讲就的白兔,坠入奇幻之地的神奇之旅。)

某种程度上,指挥官就像那只引起琼好奇心的白兔,带领她进入那个似梦非幻的糜烂世界。这里同样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酒精与性构成了这个奇幻之境的所有风景。落魄这里的都是走投无路却还心坏一丝侥幸的女人们,无论她曾经是多么受人尊敬的CEO还是教授,在这里都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应召女郎。就像一瞬间从一个极端走进了另一个极端,白天的世界有多么清规戒律,夜晚阴暗的角落就有多么纵情声色。但不同的是,这一切并不需要借助任何神奇药片去做那把开门的钥匙,因为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最残酷的地方。

一个走偏的脑洞:这是不是也在讲着我们早就熟知,却仍然疑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故事呢。


第九集片尾曲名:Wrap Your Arms Around Me;

表演者:The Knife;专辑:Shaking the Habitual;发行年份:2013年。

专辑封面

这首Wrap Your Arms Around Me来自瑞士电子流行乐队“刀乐队”(The Knife)的第4张专辑Shaking the Habitual。曲风奇绝诡异,充满了合成器特有的杂乱和尖利的声音表现。

首先介绍一下乐队的基本情况。The knife由一对瑞士姐弟Karin Dreijer及Olof Dreijer组成,成立于1999年,两人也合作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公司Rabid Records,非常有才华。Shaking the Habitual是该乐队的第4张也是最后一张专辑,2014年11月在完成专辑的所有计划巡回演出后,乐队宣布解散。

Karin Dreijer从小就对性别及权力结构等社会议题非常感兴趣,Olof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也选修了性别研究课程,并于姐姐分享了他的阅读书单。两人的共同兴趣与表达诉求,促成了这张专辑的诞生。专辑名称Shaking the Habitual引用自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表述。而专辑的灵感来自于二人对女性主义及酷儿理论等相关内容的阅读,同时也对环境保护主义及结构主义等议题有所关注。乐队在2013年4月9日放出了关于专辑制作的相关采访视频,特别提到:“What we do is political. That should be impossible to misunderstand.”除此之外他们还对许多社会议题都有较高的关注,可以说正是这些新锐又富有批判意识的思考,让他们的音乐更有着超越曲符本身的丰富含义。剧集选用刀乐队的Wrap Your Arms Around Me显然也正有此意。

这一集中,被欺骗的珍妮托付好孩子后毅然跳入冰冷的河水;放弃希望的Moira决心最后一搏,替琼偷运物件,并血洗出逃。歌词Wrap Your Arms Around Me中不过唱的是情侣寻常的爱意表达,可是对这些被奴役的女性却是奢谈,诡异奇绝的不仅是歌曲的风格,而是整个社会,和其中的“现实”。


第十集片尾曲名:American Girl;

表演者: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专辑: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发行年份:1977年。

专辑封面

"American Girl"是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的同名专辑的第二支单曲,被《滚石》杂志评为“100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吉他歌曲”第76位。2017年9月25日,在Hollywood Bowl的乐队表演现场中,这首歌作为压轴曲演奏。而这也成为Petty的最后一场表演,仅在一周之后10月2日,Petty因心脏骤停辞世。

歌曲采用了标准的摇滚乐器包括电吉他、电贝司、鼓和键盘。节奏急促,以“Bo Diddley beat”(一种广泛应用于摇滚乐和流行乐的节奏节拍)为基础。

关于歌词有一段八卦。歌词讲述了一个阳台边上绝望的女孩,其中唱到“cars roll by out on 441”,于是有人猜想这也许写的是一个从Beaty Towers跳楼的佛罗里达大学的学生,因为Beaty Towers就在441号路旁边。当然这个猜测从来没有被证实过,连Petty本人都说这几乎被传成了一个都市传说。他说解释真实的写作场景是,当时他正住在加利福尼亚的恩西诺,Leon Russell家旁边。公寓外是川流不息的汽车的声音,就像大海的海浪声一样。于是,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歌词。

作为《使女的故事》的结尾曲,这首歌似乎不像前面几首一样富含着女权主义的写作背景及隐藏意义。它单纯地歌唱了一种情绪,似乎暗示着被带走的琼即将面对的绝望处境。然而从故事的走向和最后尼克饶有深意的“相信我吧”的台词,我们似乎还可以抱有一丝期待,或许黑暗即将过去,或许明天即将到来。


至此我终于把这个坑给填齐了!感谢一直给我点赞点有用的小伙伴,不是你们我恐怕一定会弃坑了....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马上2018年4月就开播了,真的非常期待接下来的故事了!

(如果你也觉得写得不错的话,不要吝惜点个“有用”吧~)


[1] 周晓艳:《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en.wikipedia.org/wiki/Second-wave_feminism#View_on_popular_culture

[3] //en.wikipedia.org/wiki/You_Don%27t_Own_Me#In_culture

[4] //en.wikipedia.org/wiki/Don%27t_You_(Forget_About_Me)#Charts_and_certifications

[5] //en.wikipedia.org/wiki/Blood_Visions

[6] //en.wikipedia.org/wiki/Perpetuum_mobile

[7] 黄建华主编. 汉法大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10. 173页

[8] //en.wikipedia.org/wiki/Nina_Simone#Performing_style

[9] //en.wikipedia.org/wiki/Blues#Etymology

[10] 罗虹,谢群英,张静:《蓝调音乐与黑人文化》,《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1] //en.wikipedia.org/wiki/Floria_Sigismondi#Music_videos_.28selection.29

[12] //en.wikipedia.org/wiki/Cigarettes_After_Sex#Members

[13] //en.wikipedia.org/wiki/White_Rabbit_(song)

[14] //en.wikipedia.org/wiki/Jefferson_Airplane

[15] //en.wikipedia.org/wiki/Psychedelic_rock

[16] //en.wikipedia.org/wiki/The_Knife

[17] //en.wikipedia.org/wiki/Shaking_the_Habitual

[18] //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Girl_(Tom_Petty_song)

 2 ) 倒退可能随时发生

(文/杨时旸)

突然之间,一切就都变了。

女人们不再有资格工作,不再有权利外出,她们的账户被锁定,存款被冻结,这一切都来得毫无过渡。没有人负责告知原因,那些带着枪的男人只向所有人展现结果。你要做的只是服从权威、执行命令,任何质疑和反抗换来的只有子弹和炮火。争吵与怜悯这些无谓的东西早已消失。如果暴力被肯定,还有谁会选择使用言语?这世界上只会剩下两种人——顺从者和需要被消灭的对象。你能做的只是选边罢了。

一切都在胁迫下进行。温文尔雅的老板面对枪口和满身武装、面无表情的壮汉,窘迫又无奈地要求自己所有的女性员工收拾私人物品,女人们躲在家里和自己的闺蜜与同样不知所措的丈夫偷偷议论着窗外正在发生的事,他们谨慎地从窗口的纱帘缝隙间望出去,满街狼藉,路上都是玻璃碎片和炸弹残骸,还有一具具尸体和正在被拖拽的人们。这一切都超出经验太多,人们能做的只有祈祷。然后,更糟的事降临了。

这是《使女的故事》的开篇。这部美剧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同名小说。通常,它被归纳为“科幻”类型——毕竟故事发生在虚构的未来,看起来一切又都荒诞不经,似乎永远不会真的发生。但很显然,这故事其实一点都不科幻,某种程度上说,它更像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一种“警醒现实主义”,作家表达着对于现实世界深刻的焦虑和省察。在某些文明之中,《使女的故事》里的一切正在真真切切地发生着,形态或许稍有变化,但本质全然相同。既然如此,你还能说这个故事是一种“幻想”吗?

《使女的故事》讲述了一种极端状况,未来世界,由于污染等等原因,生育率骤降。美国的一些地区在暴力革命之后,进入了一种完全革命化的军管状态。人们被分为三六九等,领袖们和他们的妻子占据着社会资源的顶端,一家人除了拥有做杂活、家务的女佣之外,还有一位“使女”,她们的用途是为了专职繁衍后代。她们终日被囚禁于一座座恢弘的宅邸里,外出购物需要两人结伴而行,互相监督,周围密布着眼线,但你不知道眼线到底是谁。每月的排卵期会进行一场“仪式”,她们仰躺在女主人腿间,和尊贵的男人行房,有人声称,那个瞬间使女和女主人合为一体。孕育孩子,对于使女来说是一种解救,如果屡次受孕失败,她们将被送往更加恐怖的发配之地。

这部美剧的色彩让它成功了一半,女主人们的墨绿长袍和底层使女的深红罩衣,成为了那个世界之中最为刺目的阶层分割标记。那些长袍、宅邸、白色的罩帽,训诫、威胁和战战兢兢的表情,让故事充满着真实的末日色彩。

很显然,这是一部女性主义倾向明显的反乌托邦故事,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题材有些投机,但这个故事其实不只有关女权和女性,它展现了更为宏大的世界和更加复杂的心理景观。女性在其中,只是一个切口,一个把手,一个用以展示文明倒退和人性之恶的导语。

从大维度上讲,故事当然是“使女”和当权者的对峙,当权者包括那些位高权重的男人,还有他们无法生育的妻子。但是,当故事一点点展开细部,人们就会发现潜藏在两个阵营之中更加复杂的角色和每个人更加复杂、暧昧的内心世界。领袖和妻子貌合神离,但却每夜与使女偷偷在书房下棋,他们这样的关系是一种禁忌,你说,男人和使女之间只是一种性的吸引吗?或许不是,那更像是男女之间平等相待的社交关系。在篝火旁,他们玩着填字游戏,随意开开玩笑,呷下一口酒,给女人偷偷送一本从大规模销毁中漏网的时尚杂志,几乎只有那个瞬间,两个人脸上的表情才接近正常人类,除此之外的所有时候,所有人都是一副紧绷的样子,无论是作为奴隶的女人还是作为奴隶主的男人。这个小小的细节向人们阐述了一种真相,只有平等才能带来尊严,而将一部分人物化,让另一部分人高人一等,注定无法让人们满足内心的空洞。对于平等沟通的追求,也是人性本能的一部分。

而除却这些,还有更加微妙的心理状态,比如女主人,她们看着自己的男人在和另一个女人发生关系,到底作何感想?她们被灌输,这一切都是正义和必须的,那个女人根本不是女人,只是器官,但是她们心里知道,这些都是谎言,那就是女人,和自己一样的女人,所以才会鄙夷和忌惮,甚至有的女主人还会对使女产生某种同情。从这个角度上说,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女主人们或许和那些使女一样可怜。

还有那些被执行了割礼的女同性恋,被同样物化的底层男性劳工,一些看起来充满反叛精神但很快就被驯服的女人,以及看似温驯但最终舍命的反抗者……所有人的心绪都有着和表面上迥然相异的部分,强硬的人可能掩藏着柔软,善良的人可能随时变成恶魔。

《使女的故事》用了一种回溯和当下不停交织的写法,这种写法其实有些危险,回溯的部分过于密集会让人们厌烦,但是,巧妙的是,它所回溯的“过去的生活”其实对应着我们现实中的当下,正常的世界,而故事里的“现在”对应着现实世界当中的未来。这样一来,就会自然让人们感到警醒和惊悚。它像是对人们大声警示:赋权和平权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惨痛的代价,但倒退随时可能发生,一切或许就在一夜之间。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

 3 ) 《使女的故事》: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你一定看过双簧,但是一定没有看过如此诡异的双簧。
一切都是为了代孕,但是与靠技术植入的代孕不同,这种代孕还需要在之前“代性(爱)”。诡异之处就在于,无论性爱还是分娩的时候,代孕女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女人,即寻求代孕一方的女主人。两人始终保持着相同的姿势,做着相同的动作,包括代孕女人与丈夫的性行为,以及代孕女人分娩时的一呼一吸,甚至是阵痛引起的嘶声尖叫,身后的女人都进行着机械地复刻。不过就像双簧一样,虽然做着相同的动作,但是真正占据话语权的却是身后的女人。而代孕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是使女。

诡异的双簧


《使女的故事》改编自同名科幻小说,不过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却没有把自己这部作品列在科幻之列,她认为这是一部对于未来可能性进行推断的虚构作品,是一部反对利用极权来施暴虐、滥用神权来愚民的小说。在1980年代构思这部小说时,作者通盘结合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和宗教观念,并对种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大胆的推测,尤其对于美国女性的未来进行了漫漫设想。按照玛格丽特自己的说法,还有一个证据证明小说与科幻无关,那就是“书中的所有细节都曾经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客串出演


剧集《使女的故事》具备纯粹女性剧集的基因,原著作者自不必说,不但参与编剧,且亲自客串出演。此外参与剧集制作的五个导演中就有四个是女性,七个编剧中六个是女性。整部剧集,尤其是前几集,男性角色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基本上沦为了“床上用品”,而频频出镜的大主教弗雷德·沃特福德也只是等同一个男权的符号。剧集的切入点,无论是代孕还是代性(爱),更是绝对的女性角度。

圣经画《雅各与拉结相遇》


代性(爱)的情节在第一集就出现了,剧中称为受精仪式。仪式之前,大主教弗雷德朗诵了一段《圣经·创世纪》的文字,是关于一对姐妹利亚和拉结的故事。
妹妹拉结最初与雅各在巴旦亚兰的水井边一见钟情,雅各为娶拉结承诺做七年苦力,两姐妹的父亲拉班(也是雅各的舅舅)却在七年之后骗他娶了姐姐利亚。事后,拉班许诺雅各,如果雅各肯再做七年苦力,就把妹妹拉结也嫁给他。七年后,姐妹俩终于共侍一夫,却开始在丈夫面前争宠。由于拉结不能生育,为了获得丈夫青睐,她让使女辟拉代替自己与雅各同房来获取子息。辟拉成功地连生两个孩子,拉结因此大占上风。不久,利亚也如法炮制,把她的使女也给雅各做妾,也生了两个孩子。

在拉结的一生中,一直把生育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圣经记载拉结所讲的一句话就是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Give me children or else I die."),这正是剧中弗雷德朗诵的片段之一。“使女”(handmaid)这个词就来自这个故事,而这个“姐妹阋墙”的故事也奠定了全部情节的基调。

“基列共和国”都恐怖气氛


上述故事的后续,是雅各逃离巴旦亚兰,拉班带人追了七天七夜,最终在一座山上追上了他。一段争执之后,双方决定不再来往,于是在山上互立石堆、石柱为证。这座山名叫“基列山”,这个基列就是剧中“基列共和国”名字的由来,意思是“见证之地”。

“基列共和国”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类似的政体和行为,比如包括美国黑奴在内的史上的各种奴隶制、纳粹第三帝国、伊斯兰瓦哈比教派和东德以及前苏联的某些极端行为等等。原著作者玛格丽特说,“基列共和国”的实质概念来自逃离英国来到美洲大陆的清教徒,那时的教徒领袖们试图建立一个摒除宗教异端的神权政体。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玛格丽特把20世纪柬埔寨和罗马尼亚式的乌托邦理想掺杂进来,构成一个反面乌托邦的大背景设置。其中对于不同政见者的残暴行为则得自于菲律宾历史上司空见惯的暴行。其中又将不育作为一种社会常态,与辐射、污染、性病等等联系起来,由此前瞻性地引出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至于基列的宗教神权方面,则有伊朗和阿富汗的影子, 包括对于女性的态度极端保守,严格限制女性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和自由等等。

使女都衣着红袍


《使女的故事》剧中的女性分为几个层次,分别用各种颜色加以区分。
使女是受压迫的最底层,是行走的子宫,都身穿红袍。然而红色并不像剧中沃特福德夫人说的那样代表“幸运”,红色在这里是分娩时血液的颜色。同时也与霍桑的《红字》的红色一样,代表着淫荡与不洁,影射着剧中受精仪式本质上的不贞;相比之下,基列国统治阶级贵妇们的衣装为蓝色,这应该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设定,因为在圣经中蓝色是圣母玛利亚的颜色,象征着繁殖能力和纯洁;灰衣的嬷嬷们是统治阶级的追随者,负责教化与惩罚;穿淡绿色服装的女仆也处于底层,负责日常家务和烹饪。

代孕使女完全被剥夺任何权利,甚至名字都按照寻求代孕者的名字被强行改成“属于某人”(Of...)。比如女主角的名字是奥芙雷德,即“属于弗雷德”(Offred),另一个重要角色叫做奥芙格伦即是“属于格伦”(Ofglen)。这完全是男权至上以及女性归属于男性的具象表达。这个观点不仅只是在使女的身上有所展现,在沃特福德夫人的闪回片段中,通过沃特福德夫妇之口重述了“上帝造男人,用男人的肋骨制造女人”,再次强调女性的从属地位,和生育职能。

沃特福德夫人


剧集的后半部分,闪回的情节从奥芙雷德身上扩展到多样的视角,沃特福德夫人原来之前是女性主义的代言人,“绝不将女人的温顺混为软弱”是她著作《女性地位》中的金句。但也正是她在跟沃特福德先生看电影的时候,轻描淡写地提出了“将生育能力作为国家资源,将繁殖作为道德责任”,也是她摒弃了其他颜色的衣服,将蓝色作为女性尊崇地位的标签。沃特福德夫人是整个“基列共和国”男权背后的始作俑,是她开启了女性对女性的压迫。

奥芙雷德


与沃特福德夫人相对的角色就是女主角奥芙雷德。这个角色的设置不偏不倚,既有主角光环该有的各类诉求,也表现出了人性面对强权不得不低头的懦弱和犹豫。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完全不是与生俱来的,在面见外国大使时,她会想当然地认为大使应该是一位男性;由于机会难得,她才会在与卢克一夜情时,要求解放一下采取女上位。女性从属地位在她心里其实也是根深蒂固的。使女身份虽然屈辱,她也可以苟且着调情和暧昧。
女主角的饰演者伊丽莎白·莫斯 (Elisabeth Moss)明显延续并超越了《广告狂人》中的表演,在本剧中的细腻耐人寻味。有一幕,大主教在要求奥芙雷德投入感情地接吻之后,却丢下一句冰冷的“休息吧”扬长而去。那一瞬间,从谄媚谀笑到茫然瞠目,再到恼羞失望,奥弗雷德眉梢嘴角,眼风波光,无不是戏。

奥芙雷德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基列国成立之前。剧中的闪回揭示出,奥芙雷德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与卢克交往的,虽然后来成了正果,但是并不能说毫无道德瑕疵。有意思的是,这一段闪回是和一段发生在大主教与奥芙雷德之间的谈话交相展现的。这段谈话的主题也涉及了爱情,大主教说“爱情只是穿上美丽外衣的淫欲”“爱情最终都是悲剧”。

大主教


这段谈话的内容最终走向了政治,大主教对奥芙雷德说:“我们所做的只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肯定无法让所有人过得更好,总有些人过得会更糟。”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在《性政治》中说道:“理想的政治应该是彻底消除由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行使权力的观念。”大主教的话冠冕堂皇,但也确实有人买账。很多使女就甘于“习惯了事情的固有一面”,逐渐认同了这个身份定位,甚至为不能去外交盛宴上粉饰太平而伤心不已。

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


剧中的抵抗组织名为Mayday(五月天)来自法语同音词“帮帮我”(m’aidez)。而奥芙雷德的本名琼,英文是June,即六月,是以五月为前提而存在的,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剧集的最后,使女们没有屈服于莉迪亚嬷嬷的淫威,奥芙雷德因而成为了精神领袖。使女们面对珍妮的石刑,终于显露出意识觉醒的苗头。拉丁文“不要让这些杂种骑在我们头上”(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不再只是阴暗衣橱中前人刻出的文字,它开始真正成为每一个使女心中的铭文。

 4 ) 这微表情真的有那么好吗

受不了女主莫名其妙暗自得意的微表情,这部片子能拿金球奖难道不是因为响应了当前女权主流和反好莱坞性骚扰话题吗?借了天时地利的因素吧,纵观今年金秋获奖影片 三块广告牌、大小谎言、侍女的故事、鸟姐 无一例外都是政治正确的女权电影。鸟姐没看,三广和大谎拍的是真好。但这片子只是觉得女主的演绎手法让人觉得不舒服。经常暗自翻个白眼,要么就是嘴角暗笑,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一样,结果又都不是那么回事。

我到更喜欢除了女主的故事和突然就穿插的磨磨叽叽的回忆,其他角色的故事到拍的更有看点,独眼女、拉拉、黑人女闺蜜的故事明显比女主的好看。抛去三观,这片子的节奏、剧本真心觉得不是很优秀,至少这个分数对我来说过高了。

 5 ) 更痛苦的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距离看完这部剧还不到一周时间,剧里的一切好像又离我们近了很多。

一切的一切好像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

同性恋要被吊死——网络剧不得出现同性恋等变态情节

看时尚杂志是会被砍手的——各类剧集“因版权问题”全部下架

不允许用真名,只许用代称——昵称不得出现剧集名

也许这种对应过于勉强,过于小题大做,但我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

两个月,我们见过了太多。过去的历史,我们曾经在书里读到过。

事情开始时,可能只是用不了信用卡。而事情发生后,她们失去了自由。

剧里有一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

“现在这样不好吗?我曾经为了一顿麦当劳被人在垃圾桶后面操,现在不是挺好的,我有吃有穿。”

她口里的挺好指的是,女性被彻底物化为生育工具,每个月要在妻子的“陪伴”下与主教们发生性关系。

不能单独出门,必须结伴而行,只能谈论天气,并且要为一切感谢主。

如果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就会失去一只眼睛、一只指头甚至一只手。

没关系,因为他们只需要你的子宫。

只要能够生孩子,你就是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里没有爱情 、没有情欲、没有娱乐。

因为这些都是提供给上层的消遣,普通人无缘得见。

从不能用卡、到失去工作、再到失去自由,这一切的进程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然而我们能做什么呢?他们用枪指着你的脑袋,用圣经控制你的脑子。

除了眼睁睁看着收藏夹里的文件一个个消失、发过的微博一条条被删除、看过的书一本本被下架,你能做的到底有什么呢?

 6 ) 《使女的故事》与《鼠疫》

这剧从开始看直到结束,并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它,感觉除了压抑还是压抑,强烈时会有一种窒息感,也能深深地体会到那种绝望感,直到看到了加缪在《鼠疫》中的一段话。他写道:“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因为这些兴高采烈的人群看不到的东西,他却一目了然。他知道,人们能够在书中看到这些话: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地潜伏守候,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加缪将法西斯隐喻为鼠疫,正如鼠疫杆菌不生不灭一样,法西斯始终存在,要么发生要么在蛰伏,因此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可能卷土重来,Gilead就是一个例子。就好像鼠疫的传播一样,起初看似只有那么几个,但是“突然间”鼠疫就开始笼罩每一个人,剧中起初人们的权利一点点地受到损害,“突然间”人们已经生活于一个新的国家--Gilead。

 短评

历史也不总是进步的,随时都可能倒退回去,而历史也许又是未来。

8分钟前
  • 话痨猴子
  • 力荐

慢镜加闪回,贴脸加低光,高逼格的四大法宝

1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看到第四集,对女性来说是恐怖片。但放眼看看现在要求女性回归家庭的呼声,种种就业歧视,谁又能说此种荒诞现实离我们很远?

15分钟前
  • 困难群众
  • 推荐

一点也不科幻,一点也不未来,随随便便给了个环境背景,又急急忙忙地推进到一个没有根基的社会现实。女权得很肤浅,很表面,很大张旗鼓地揪着你的耳朵喊,很累。。。虽然越来越像在做我国的现实预言了。。。

18分钟前
  • 柒二Dr.Tobe
  • 还行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聊起不婚育,印象很深的是他说,果然女性就是不应该读那么多书,才能老老实实去生孩子。日常并不呈现极端女权的状态,因为别人的事情我管不了,而自己的人生是可控的。还是会在看到黑袍穆斯林多年前光鲜亮丽照片的时候觉得不寒而栗,也不过几十年而已。所幸这还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3分钟前
  • P
  • 推荐

大喊10遍这不是科幻片!这是警世寓言。阿特伍德说:科幻小说里有宇宙飞船,而我写的有可能变成事实。岂止有可能,这甚至不是未来就是现在,是你我她每个女性此刻置身的已然态的事实。说不相信人类文明会一夕倒退至如此程度,说作者低估人类作为高等生物的智慧悲悯的小粉红,建议去补课<我在伊朗长大>。

2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真的是神剧啊!!!很多地方让人不寒而栗。另外加拿大真的是人类希望,南北战争前黑人往加拿大跑,Trump当总统大家也往那跑,未来美国沦陷大家还是得往那跑!!

31分钟前
  • debut0901
  • 力荐

又名<不孕不育的直男世界>

35分钟前
  • 拾男孩的小稻穗
  • 推荐

相夫教子,冠夫姓,代孕,反堕胎,大奶恨小妾,荡妇羞辱,男性威权阶级,男性自身生育能力匮乏所延伸出的暴力掠夺………全喷了个遍。很浅显易懂的女性主义大杂烩。喂到嘴边还看不明白的人,智商大概被猪拱了。

40分钟前
  • Talulah Shark
  • 力荐

相当美!hulu居然能出这种剧,我最动容的地方是,女主角是个第三者。不是赞颂背叛,而是因为有背叛和不道德的可能。当你只能当好人的时候,当好人不值得被赞扬。女主是个有道德瑕疵的人,而不是个假惺惺的白莲花。

45分钟前
  • 亲爱的桂花树
  • 推荐

这不就是绿绿统治了之后的世界吗!真叫人不寒而栗!冷彻骨髓!

49分钟前
  • Bernie
  • 力荐

有一个国家,没有极端环境压力却已经是生殖大过天了,人生似乎要靠生殖来完成个人意义。偏远山区,买卖妇女,拿铁链拴住,用密室禁闭自由,纯粹拿女性作生殖工具。没被拐卖的女性们对此缺乏共情,过度相信自己的庆幸。本来很多话想说的,看见有女性观众在吐槽女主角长相不好看,瞬间无话讲了,真实。

51分钟前
  • 姜小白
  • 推荐

女孩受到性骚扰不敢报警还要被指责穿着暴露招蜂引蝶,三十多岁事业成功不婚不育而已就要忍受各种歧视流言蜚语,主流媒体公然鼓吹结婚生子才能拥有完整人生。生育一直都是女性的权利,但男权们不仅没有因此尊重女性,还将权利转化为义务,告诉女性不生不育就是犯罪。Gilead就在我们脚下。

55分钟前
  • 西班没有牙
  • 力荐

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个世界被直男癌统治会怎么样?本片就是这样一部可能是最压抑的科幻未来题材的美剧。在这个反乌托邦世界里,女性不是沦为行走的子宫,就是被赶到殖民地捡垃圾,毫无人权和尊严。忽然想起了前段时间“代孕合法化”这个话题,不禁毛骨悚然

57分钟前
  • 姚知不是雪
  • 推荐

可能是最难看的美剧,不管是沉闷的拍摄手法还是女主老牛五方的长相。

60分钟前
  • 打遍天下不还手
  • 很差

就没人不喜欢女主的样貌吗?

1小时前
  • 超级赛亚人
  • 还行

整个人看完以后都不好了,可能是因为这剧情一点都不科幻,也不未来吧。

1小时前
  • 楚色
  • 力荐

荒诞即真实。2014年看原著时只觉荒诞,2017年逐渐感到真实。

1小时前
  • Mina
  • 力荐

这部剧仿佛是一只敲响的警钟。所有的颠覆将在一瞬间发生,前一秒你还是优秀的职场女性,后一秒你就沦为行走的子宫。女权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你无视自己反抗的权利,明天你就将失去做人的权利,这就是这部剧给所有女性提的醒

1小时前
  • Remy&Lin
  • 力荐

这简直是我看过最压抑的美剧之一了,非常少见的极具讽刺意味的宗教题材,未来极端宗教统治世界后,女性被沦为纯粹的生育工具,分成三六九等,可怕的是你可以看见世界此时此刻就在发生着极为类似的事情,它不是突然发生的,像温水煮青蛙,像是在末日被审判你不再是人类,一般的压抑

1小时前
  • 七夏nan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