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

HD

主演:Marco Leibnitz,Ingo Heise,Michael Kausch,Olaf Krätke,Jürgen Heimüller,Paul Dorsch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颜色 剧照 NO.1颜色 剧照 NO.2颜色 剧照 NO.3颜色 剧照 NO.4颜色 剧照 NO.5颜色 剧照 NO.6颜色 剧照 NO.13颜色 剧照 NO.14颜色 剧照 NO.15颜色 剧照 NO.16颜色 剧照 NO.17颜色 剧照 NO.18颜色 剧照 NO.19颜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颜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Arkham, 1975: Jonathan Davis' father has disappeared. His tracks lead to Germany, to the Swabian-Franconian Forest where he was statione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Jonathan sets out to find him and bring him home, but deep in the woods he discovers a dark mystery from the past. Based on H.P. Lovecraft's short novel "The Colour Out of Space".  brutashell review - 'Filmed in black and white and primarily spoken in German, it is obvious that Die Farbe did not have a huge budget to work with. Effects are minimal and the cast is utterly unknown. I should point out that these are all good things, and work very much in the film's favour. There is no CGI to rely on, no name actors to carry it. Rather, the filmmakers do the unthinkable: they create a genuine atmosphere of unimaginable dread and unspeakable horror, using shadow, suggestion and rare splashes of that Nameless colour in a few select frames. In short, they did a damn good job. Die Farbe is subtle in its mounting horror, nurturing a dark dread deep in your bowels with every shot. All of the best and most stomach-turningly distressing films I’ve ever seen have come out of Germany: M, 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 The White Ribbon, and now this one. Leave it to the Germans. We know how to gross you out on the deepest psychological levels.  Lovecraft worshippers and devotees of German Expressionism alike, take heed: seek out and view this film at your earliest possible convenience. It’s a dark, noisome little gem that will squirm into your subconscious and lay its eggs in your sanity. Hey, not everyone gets the honour of being a host organism for the Elder Gods, you know.'血染的摇篮挂线情未了亡骸游戏能耐大了 第二季黑道女霸王彼得的龙湘西剿匪记第二集毒品大亨第一季结过一次了不良神探女黑侠黄莺庭审专家第四季谎言游戏第二季异世界居酒屋阿信第三季~皇帝与欧利亚的公主篇~说唱门徒从爱情到幸福一枝光棍走天涯(粤语版)在切瑟尔海滩上二龙湖爱情故事2021生辰八字锦衣卫之王者归来恐怖绘本第四季金色韶华刀客外传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方程式生意天才白社长2西游记动画版不止于己我爱麻烦愿江海一直向上流我的美好人生海军罪案调查处 第十三季城市别动队再看我一眼1984节食与长寿杨门女将之女将初征2001斯托克2013时尚王维齐尔性感野兽婚礼进行时命中第一案

 长篇影评

 1 ) 《石榴的颜色》:诗人恒久忧郁

有说艺术起源于巫术,通过种种极强的仪式感的动作和程式,令人感受到神的伟大,而由衷地产生敬畏,我看《石榴的颜色》也仿佛经历了这样一场人类的宗教活动,在其仪式中,不知所终,只觉得美。 本片完成于1968年,看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之后苏联入侵捷克。布拉格的作家卡夫卡,作为一个犹太人,他一生都是在用德语写作,却不是捷克语。弱小民族,总是这样风雨飘摇。而失去了语言,民族还存在吗?昆德拉曾这样质疑。 亚美尼亚,如果不是有了帕拉杰诺夫这样的天才导演,我们怎么知道这个民族的丰富与文明。这个民族,大概也可以归类为小与弱的吧。不是他们民族的天才的儿子,谁会留意他们? 各民族的多样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拍了《石榴的颜色》的导演为它的民族用电影谱写了一首诗。 看过这部电影,不由得对遥远的亚美尼亚产生了兴趣,知道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有这样一个保存了很多人类古老文明记忆的民族,电影中过多的隐喻与象征的仪式,作为一个外人是很难把握的,在不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情况下,可是,这无疑是一次美丽的孔雀开屏,亚美尼亚民族的魅力是不容抹杀的,它凭这部影片叫我们记住了他们,在多元的文明中,人类的存在充满了新鲜感与各种可能性。惟其如此,以其丰富性,人类的未来才是充满了希望的。 据说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因为没有采用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而遭禁。不由得想到,在那样一种政治高压的氛围中,还是诞生了他的好几部作品,每一部都是那么弥足珍贵,它们是非常特立独行的,是完全从心底里流出来的,对本民族的赞美诗,对被压抑的弱小民族的礼赞,也是对当局的反抗。 诗人是人类的良心,是美的发现者,是真理的讴歌者。不说真话,不对人类的未来发出警告,则他们的灵魂不会得到安宁。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就总是要压抑不住的发出呐喊,《石榴的颜色》正是又一次的爆发。 中世纪的黑暗中,人是如此的微不足道,除了为上帝献祭无能为力,他们失却了人类的鲜活,在僵硬的仪式中,却不可思议的呈现了一种美。在中世纪的黑暗中,艺术却冲破压抑,极度绽放,哥特式建筑的直插云霄的尖锐,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重压之下,渴望冲破枷锁的人类的渴望。 于是导演选择了这样的题材,喊出他的时代的呼声。 人是压抑的,如同当时的苏联,说真话是不被准许的,人的面目正如同电影里那些修道院里发生的事,人们不发一语,表情木讷,唯有通过手中的动作,表达着内心,偶然释放一点信号。这里面有一位诗人,诗人是以说真话为使命的,这位诗人于是恒久的忧郁。诗人本来就是忧郁的,在一个被禁锢的时代,没有什么比诗人更能体现时代的悖谬,更能成为时代荒谬的象征物,所以,这电影的主角也是诗人。 这诗人自然也是导演。他的理念无不出自他。他埋葬了童年,埋葬了爱情,再仓促的死去。从始至终,他都那么沉默,那么无能为力的,看着一切逝去,我们体会到了深切的悲哀。 在一个修道院,完成了整个人类命运的寓言。总是被禁锢的,生老病死,周而复始。我们无望的命运,我们无力抗争。只有沉默与忧郁的脸,是唯一的反抗。 就这样随波逐流,唯有期间一再绽放的美,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位据说是扮演了诗人和女友的女演员,完成了一次多么忧伤的无声的演出,那脸令人久久难忘。 那看不见的神,总是会给人威压,不知那是否也是当政者的一种象征呢。这一群生死轮回的沉默的人们,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耗尽了一生。

 2 ) 织物与诗

作为一个纤维艺术家,看到电影中诸多描绘织物的场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来粗略地总结一下织物与文字的紧密联系,只可惜我对亚美尼亚文化和圣经故事都所知甚少,没法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巴特曾指出“text"以及 “textiles”都源于同一个拉丁词根”textere”, 意为“编织、连接、建造”。英文中的“monostich”指“一行诗”,尽管它听起来像是在说“一针”,而”distich”和 “tristich”分别指“两行诗”和“三行诗”。类似的奇妙联系同样能在其他语言中找到,比如印度教中被称作“tantra”的经文,其词源来自于纺织技艺并指代“解释”和“相互关联性”;梵文中的“sutra”(佛经)意为“线” ——一本书中可以包含多段佛经,正如一张布由无数条线组成。在《石榴的颜色中》,织物是诗歌、民谣、神话,也是护身符和时钟。我不了解亚美尼亚的纤维史,但想必它是十分丰富悠久的,毕竟它的邻居土耳其早在7000BCE就开始织麻布了。电影中展示的玲琅满目不同种类的织物承载着个人和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激情与爱欲,生与死,更是在祛除男性凝视这个滤镜的情景下,重点对焦在女性的能动性及创造力上。导演丝毫不吝啬家庭劳动的镜头,尽管这些看似繁琐单调的工作被电影语言超现实化了。女人和孩子们制造挂毯、蕾丝、服饰,也染羊毛、剪羊毛、刺绣、针织,而这些活动往往是集体化的。修道院的僧人们也会一起干活,晒书酿酒割草。电影节奏缓慢而且刻意舞台化,可以被切割成无数个GIF,每一帧都像是一幅religious tableau。劳动的过程也是匀速缓慢的,室内的挂毯像钟摆一样来回摇动,不断去重复某个动作其实是在创造一个思考和冥想的空间,所以日常劳作即是修行,赋予凡人神性,而当人们都聚集在一起时他们便可无限接近耶酥。

这种集体的凝聚力又似乎透露出前苏联的影子,影片中大量线条、拱形和矩形的拼贴让人忍不住想到那些constructivist paintings.

说到宗教,影片中女性的形象更是被高度神性话了。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是纺织蕾丝的几幕。女人手中的蕾丝和身上的服装由白到红到黑,象征着三个阶段:纯洁的处女——新婚——丧夫,也含蓄地表达了女人的心路历程:期许——爱恋——悲悼。这里的女人仿佛海伦和佩内洛普的化身。《伊利亚特》中,海伦织着她的网,一件深红色的袍子,一件汇聚了无数血腥挣扎的袍子,而佩内洛普需要用不断地纺织、拆线、再纺织的方式来避开追求者的骚扰,等待奥德修斯的归来。柔软的织物能够提供一种保护和爱,但它同时也蕴含着潜在的暴力;纺锤既是护身符也是武器,passion and suffering确实是基督教永恒的主题。人们依赖于羊毛的亲肤和温暖,同时也在宗教仪式上残酷地宰杀羔羊,虽然这之前他们不忘给羊们系上漂亮的丝带。虔诚的修女准备献身给基督了,她们认真地制作仪式上要用的毯子,将热烈的目光投向她们所崇拜的对象却又立马转过头去。此刻对耶稣的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受难,一种几乎无法承受的兴奋与狂喜,使得耶稣也不得不用毯子把自己遮了起来。修女是耶稣的新娘,纵横交错的warp and weft织成了布——男女结合了。这是一种唯有诗歌能与之比肩的强烈与暧昧:

你是火
你身穿...
你是火
你身穿...
火焰
你是火,你身穿火焰
你是火,你身穿火焰
你是火,你身穿一片漆黑
两种火焰之间,哪种能让我承受?

如果说织物象征着生与繁殖(穿着民族服饰跳舞的演员是欢快幽默的),那么屏幕上的诗句则代表了死与衰败:“我们在寻找一处爱的避难所,但相反,那是条通往死亡之路。” 相较于黑白的文本,织物的镜头总是色彩浓郁的,像石榴的颜色一般,这样的对比也反映出一种基督教对爱欲的期望:它应该是崇高而热烈的,并且时刻处于一种高纯度高饱和的状态。我想帕拉杰诺夫本人应该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欢庆人生却也不忘让观众看到那些阴郁消极的碎片,他电影语言中鲜明的仪式感满溢着爱。正如韩炳哲所说,没有仪式感的爱欲是不成立的。电影中不断吟唱着“世界是一扇窗”,电影是世界中的这样一扇彩玻璃,折射出纤维的诗性和时间性。

世界是一扇窗
而我厌倦了这拱券
透过它看的人被烧得焦透
而我厌倦了这些灼伤
昨天好过今天
而我厌倦了明天
人不可能总是千篇一律
而我已厌倦任何改变
人不可能总是千篇一律
而我已厌倦任何改变
Sayat Nova说过:
我的苦难
已经漫溢

 3 ) 你究竟是红色还是黑色

石榴的颜色是本届电影节到现在为止最让我动容的一部片子
这部片子本身,鄙人拙见(没看简介和影评)就是一部对于中世纪宗教的反思和呈现。

那些繁复的服装上的装饰,群羊,三位一体,那些尖头的鞋子,活生生得像是从中世纪manuscript里走出来的一样。甚至把二维的绘画,不符合透视,脸谱化的人体全部带到了三维的空间,让扁平化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深度。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男主上马,将身体转向摄影机,这是完全模仿当时脸对着画面,然而双脚对着侧面的画法。这种让图画上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同,但却又相仿的人类形象,让信徒可以将自己和圣灵有所联系,但又不至于怀疑他的神圣性。

然而这就联系起了本片的故事线。男主无非就是在寻找圣灵,自我中无法自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知道何处去寻找所谓“selfless love”(无私的爱)。然而全片讲述了他与自我欲望(包括那些吃饼的桥段,拒绝修女的主动现身(但却得到了圣母mary,又牵涉到mary即是基督的丈夫,也是他的母亲一说),和对divinity的追求。让我不得不相信男主即使诗人,也是personification of Jesus Christ。然而这样说来,那我觉得本片让我觉得Christ 更像一个真人。他不再是manuscript里other worldly的divine spirit,他只是一个不断在找寻自我中迷茫并痛苦的灵魂。所以贯穿全片的十字架,无时无刻的在折磨着他,直到影片的最后。他说“I am weary. I am weary". 是啊,他一生的折磨并非是把他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些给他的,而是他自己,然而也正式因为他的痛苦和折磨,才让他有了解救众生的能力

但是你却又不得不承认,本片对于基督教的态度是嘲讽的。至少他对于大众的这种朝拜心理并不完全认同。三位一体却被用来宰割代表基督的羊,圣洗约翰的脚却是为了酿葡萄酒(也是eucharist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包(囊)被孩子玩耍和食用。

还有很多细节让画面不但美丽也充满深度。比如不断在画面中出现表示时间流逝的钟摆或者摇摆的人,落在金属盘子上的染料奏出充满节奏的音乐声,两个天使带来的天堂之门,和刺绣精美的花布。。。。

可无限刷。求清晰源

写完可以开始研究影评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好片才会让人有琢磨的意味。

 4 )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的光影世界

宗教仪式浓厚的电影,大量的旁白和独白,诗一般的电影语言,色彩鲜明的画面,奇妙的构图,段落式的叙事结构,构成了一部亚美尼亚宗教电影。令人敬仰的文明,对神和死神的颂唱。
 
石榴的颜色,血液的颜色,生命的颜色,带着割裂般的痛苦,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我是一位生活和内心充满痛苦的人。”
 
鱼在干涸的岸上挣扎,或许也是诗人生命的另一种表现。
 
诗人对生命最初的理解来自于宗教,“许多人比我先来到这里,但对这个世界并不了解,因此在我之前消亡。”这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了解,意识形态的萌芽。片子一开头便是对一对书籍的特写,能感觉到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如果潮湿的书籍代表着不纯粹的知识,那么对书籍的挤压便是诗人对纯粹知识的渴望。纸页上的的文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文字中,纸页中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场院里曝晒的书籍合为一体。这便是诗人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
 
他给他目光触及到的色彩都赋予他所认为的意义,将它们理解为生命的不同形式,代表存在与消失。
 
红色,生命的颜色,爱情,激情,永恒的存在。
黑色,死亡的颜色,消亡,绝望,悲戚。
 
木琴代表童年的记忆,青年时期带着对童年的怀念,缱绻成长。尽管那些记忆随着时间,随着成长也被诗人执拗的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他依然怀念。那是他最初的快乐和忧伤,纯粹而不含杂质。
 
木琴孤单的躺在地上,诗人的爱情就此开始。
 
爱情的开始也是仪式性质的,带着些许死亡的味道,严肃庄重,诗人的寂寞和悲伤充斥在他的爱情里。骑黑马的黑衣人如同死神一般,觊觎着诗人和诗人的爱情。
 
诗人对木琴的告别或许是对童年记忆的埋葬。
 
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爱情,却发现怎样都走不出画地为牢的死亡。
 
“我们在每个人心里寻找自己。”
 
童年的记忆个死亡的幻影交替浮现在诗人的记忆中,新的生命在另一种仪式中出现并得以延续。
 
家道没落,理想化的生活被琐碎的世俗代替,诗人开始在梦境里追忆似水年华,幻想并不存在的乌托邦,生命凌驾于死亡之上,甚至和死亡分崩离析,混乱的梦境,过去,现在,未来......未来,现在,过去......
 
爱人的生命陨落了。这是诗人第一次和死神相遇,他带走了他的缪斯,而他的爱情依然生机盎然的活在他的心里,终于,诗人的生命也香消玉损了。
 
他抵不过时间,赢不了死神,留下一句哀怨的唱词,“一个诗人也许会死,但是他的缪斯不死。”
 
为爱而生的男人,寂寞的让人心疼。
 
影片虽然从头至尾都包含这浓厚的宗教气息,可是依然能体会到诗人碎碎念的爱情以及自己对生命独到的理解。宗教只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通过宗教这个严谨的命题将生命的涵义诠释的更加深刻,完美,让人肃然起敬。

 5 ) 人生的四次陷落

*结合导演生平和电影同时构筑一段我个人的想象。

前言:此次2015年上海电影节,对于我就只有一部片子是一定要看的,如果只有一部的话。就是这部石榴的颜色,因为无论从历史价值从社会性影响和单单只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他都是值得特别深究的一部作品。从导演本人到主要人物Sayat Nova,乃至亚美尼亚的风物都是充满着故事性的载体。
当然,也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于是,在看完影片后的一个礼拜,我一直在思考和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及自己之前了解的内容,企图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下这部诗化电影,来自前苏联最后一位鬼才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Sergei Parajanov)

石榴的颜色
第一回陷落-童年
背景知识:僧侣诗人萨雅·诺娃sayat nova(1712- 1795)出生于格鲁吉亚首都塔部利什附近一个村庄Sanahin,其父母为亚美尼亚人,在塔部利什做地毯。(与帕拉杰诺夫同为在塔部利什出生的亚美尼亚人),他原名为Haroutiun Sayakian,后来成为了一名亚美尼亚著名的吟游诗人。

电影里面表现了村庄sanahin中人们的积极劳作,sayat nova生长于一户织染工房的家中,伴随着严谨的宗教氛围正常。但是sayat nova的眉间,总是有一种冷漠的疏离感。个人猜想这种疏离感是导演谢尔盖给予sayat nova的,除了为了解释游吟诗人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也是因为谢尔盖本人生来的一个小秘密,多年后导致他被捕的同性恋倾向。
看着大家整齐划一的劳作,接受统一的信仰,sayat nova隐隐感知到了自己的不同。于是他独自玩耍,以自己的视角理解这个世界。最后那个最完美的乳房,象征着接下来他遇到的劫难-这一切都是注定的。

第二回陷落-青年
sayat nova已长大成为一名学习音律的青年,他载歌载舞深得上层人士的喜爱。直到一天,他见到了安娜公主,于是整个命运露出了锐利的爪牙。这是他的劫数,他逃不掉的,他知道,他一直都直到。影片中sayat nova和安娜公主出现时都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也使得sayat nova意识到之前的得宠是多么的虚无缥缈,那么的没有意义。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可以没收走他的幸福,他知道其实他一直都明白,只是在逃避。而安娜公主的出现迫使他面对现实。
“我怎么用蜡做成爱的城堡,面对你炽热的火焰: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
这里强调了无数次的诗句,表达了sayat nova和安娜的爱情注定覆灭,和他们彼此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问题。痛苦的sayat nova决定直面自己的人生,逃离这糖果似的爱情,于是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修道院。
而对于安娜,她的爱情死了,唯有埋葬以后,在心中制成永远的木乃伊。(没有找到有关安娜以后一直在帮助sayat nova的信息,但是我确信是如此)
这里要说导演谢尔盖的感情问题,他的第一次婚姻,妻子被自家人迫害致死,第二次婚姻,对方是意识形态中的高层,一位外交官的女儿。想必这些不平等的感情生活,也对一位疑似同性恋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以当时觉得同性恋是病态的眼光看起来,确实应该是如此)。
于是,是不是将自己感情方面的压抑放入到sayat nova的感情生活中,我觉得是一定存在的,比例大概是20%-30%这样。特别是那些围绕在sayat nova和安娜之间的悲伤光环,是谢尔盖本人的。他一个压抑的人,看到这样注定毁灭的感情,如何不代入?

第三回沦陷-中年
悲伤的sayat nova进入修道院修行,一心向宗教来忘却世俗的困扰。其实是用机械的日常生活来麻木自己的心,以极其简陋的生活条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这个时候,他产出了大量诗歌作品,虽然还未成为真正的游吟诗人,因为游吟需要一个重大的契机。
这个时候契机降临,预示这一次重大的最终沦陷。
他们的父走了,虽然不是天上的父,但是在人间的象征大主教的去世,给予sayat nova最后一击。也许其他人可以安然度过失去“父”的缺失,但是对于sayat nova这是窒息而致命的一刻,是那一群白绵羊中的黑山羊,是整个信仰的崩塌。
于是急转直下,他放弃了一切,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游吟诗人。
这个时候谢尔盖在干嘛,他本来因为同性恋罪名要做五年牢,后引起国际关注,欧洲电影界组成一个帕拉杰诺夫声援团向苏联施加压力,经过法国作家阿拉贡的奔走,他才在三年后获释。这个时期对于谢尔盖来说,除了牢狱之灾毁坏了身躯,也是一次思维上的彻底转变。从一个之前积极参与意识形态的列宁传记片专职导演(据传)到后期做纯粹自由的电影导演。这其中,牢狱之灾等同于sayat nova上天之父的缺失。

第四回沦陷-生命尾声
这是我个人电影中最喜欢的一幕,sayat nova在一片空旷的平原中斜四十五度坐着,手拿游吟诗人的歌具,仿佛正在表演一出无声的诗剧。但是又随时准备放弃自己任凭掉下的不稳定感觉,在视觉造型上具有三角形千变的感觉,和一种看似稳定实则危机四伏的感觉。
“我累了。”sayat nova说。这个时候上天之父再次出现,接受了这个一度叛逃的孩子,在“父”的大爱面前,任何的自私都显得可笑。Sayat nova坦然接受了上天的安排,去得安详。
但是对于这一幕,联系起导演谢尔盖这边的情感融入,应该是对亚美尼亚自我文化陷落的深度思考。嫁接抒情诗人VALEIR BRIOUSSOV说“中世纪亚美尼亚的诗是雕刻在宇宙历史中人类精神最辉煌的胜利。”但是这样瑰丽的文化正在陷落,无论是因为苏联还是因为西方世界的大同化,传统的文化越来越少人问津,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他对于时间摧残传统文化的议题,用sayat nova的最终覆灭来呈现。送给所有属于过去的美丽东西,一段安魂曲。


个人灼见,欢迎指正和讨论。

 6 ) 每一帧都试图构成世界名画

开头便是一串物象:(在纸上渗透的)三个石榴、刀、脚、葡萄、手稿、鱼。全片极似《2001太空漫游》最后的段落(白色房间),讲述人一生的断裂焦灼

全片多是断裂的剪裁:人走出他的时间性,并超越他的存在性。成为风,永恒的大风。每一帧都试图构成世界名画。人与人的交流,不过是反复排练名画或是名著。大量的直视镜头,既是不言而喻,又是被动的表演。

“你是火,你身穿火焰;你是火,你身穿一片漆黑。两种火焰之间,哪种能够让我承受。”火不是物,而是一种现象。世界亦非物,亦是一种现象——或许称为“焦灼”。人该怎样承受世界(焦灼)。

不鼓自鸣的乐器(而人在击打乐器时,声音却不能穿过银幕)、自动翻页的书、会行走的衣服……人又与这些自动的物有什么区别?人不过是:装饰墙壁的孔雀、无水的金碗。

祭典、大礼,让自然不再自然,本就是人的非人。

诗是不能化约的。梦亦是不能化约的,能被记住的只有梦之残骸。这部电影正是诗,并提醒我们: 电影曾是多么具有可能性的艺术。

恋物癖式的电影。

另:“恋物癖”和“恋尸癖”两个词虽不相等,亦非平行,却是彼此的广义。

 短评

石榴的颜色,就是血的颜色,它带着利刃的创痛。

6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把电影某方面质素推到极致,但又不让人觉得乏味,一般我都会列入到创作的灵感百科全书序列里。

7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修复版用“美如画”形容真是一点都不过分,太漂亮了!(感谢老马丁!)这部电影真正让人感到电影是作为一种语言而独立存在,有自己独有的表达维度,因为这部电影是没办法用讲的来描述的,只能通过观看来体验。。。记不记得第一次读到让自己无言的诗是什么感觉?看完本片,就是这个感觉

1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几乎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对本片的观感,帕拉杰诺夫试图用一种静态的影像去表达诗人的异想世界,诗的语言和影像的语言契合互补着达成一种至高的美的享受。宗教和民族性的文化氛围在帕拉杰诺夫的影像世界是如此强烈,帕拉杰诺夫是属于天才之列的导演能把绘画、音乐以及多种艺术融合为一体构建出高度风格浓缩的影像世界。对于语言的转换无疑是一件难事,诗歌的精髓更是不可被翻译,而电影中则用独特的方式重现了诺瓦诗句所描绘的景像,把诗人的的一生虚渺的缝合起来。电影的每一个物件的摆放都是富有隐喻和充满视觉的冲击,这样的一部电影很难去完全理解,但正是这样独特的民族性和对诗意的膜拜从而使电影成为一次跨文化的对话和个人心灵的朝圣之旅。联想导演命运多舛的一生,不得不感叹天才往往都是在苦难中孤独的看着自己的才华燃烧殆尽,前苏联电影的荣光。

14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推荐

平静凝固抽象 静物画 宗教画 仪式感 石榴 爱 痛苦 血都是一个红颜色 遁入空门没有前途不如大胆向爱 也不是所有诗人都注定孤独 哦也 女主第二件灰羽毛衣服好美

18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极端形式主义诗电影&真·不明觉厉·烧脑片,恍如一场盛大而神秘的祭祀仪式。平面化影像,静态封闭式构图,跳切与动作重复,仅少量旁白与吟诵+声画错位+木偶式演员似布列松,倾倒美学同老塔。| 浸红,晾书,染布;乳房,螺壳与牛奶;爱的蜡之城堡面对炽热火焰;夜莺和鸟笼;诗人会死,缪斯永生。(8.5/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象征、符号、仪式、图像构成的一个自成一体、理想的、象征性的秩序世界。美丽绝伦。赞叹能有这样的电影拍出来!艺术神品!

23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He is like a god to me, a god of the aesthetic, master of style, one who created the pathology of an epoch." -----Pasolini

27分钟前
  • 苏觋觋
  • 力荐

很好玩啊,我想把這樣的類型命名為隨筆電影,就像備忘錄文字整理成集,片段的連接,每一段都像是一節懸浮的車廂,共同構架一座徜徉在想象之中的列車,影像本身的形式美也足夠讓人震撼,真正的詩與獨白。此外,一直覺得意象的解讀是種私人化的體驗,怎樣的解讀都是有趣的,那些直接下定論說看不懂裝逼的人大概更多是執著於一個固定的答案而不願意去隨心所欲地解讀看似晦澀的內容吧?那樣也太死板了,尤其是在這樣一部自由的影片里。向創作者索要意義是件無聊的事,意義在觀眾與創作者的共同完成中方显其真义。

28分钟前
  • 優果玉子烧
  • 力荐

【原名萨雅·诺瓦/9.0】用如诗般的柔情描述了一场关于“政治吟唱”的梦。在《石榴的颜色》中,帕拉杰诺夫冷漠地呈现了一个制度上的现实:在这看似自由的王国里,每个人各司其职,勤勤恳恳,却可悲地缺少了激情。政治暗喻浓郁(难怪68年政府审查被禁播改名)内容和画面都有着浓郁苏联诗电影的美。

29分钟前
  • 几根佩毛
  • 力荐

10.0;除非你是我,才可與我常在

34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石榴的颜色也是血液的颜色,帕拉杰诺夫对童年的回望,那些美好的日子,徜徉于书本的日子,青年时代的爱情冒险跌入世俗权力的无奈,老年自我流放寻回内心宁静,其中的装置艺术和象征布景是对现实艺术的反叛也是对苦难岁月的控诉,和帕索里尼一样,帕拉杰诺夫的世界也是一场重返童年的冒险

39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为了体现出诗人的一生及其作品,导演做了5点尝试来进行宗教画式画面统一:1人物面部不显露表情;2入镜人物及焦点物品不重叠;3服装及配套动作象征化.还原宗教画中人物形象;4颜色调配鲜艳醒目,凸显主体.配色对应文艺复兴前大部分教堂宗教版画;5场景古老化及祭坛化.效果即是本片,勿陷入苦思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其实调整好心态以后,还是可以耐心看完的,毕竟画面确实存在着较强的形式美感,如果配合葛颖副教授的解读来看的话效果更佳,但我非常好奇葛颖这些解读是完全他自己的理解还是哪里看来的,他如何有信心确保自己的解读是准确的?诗电影作为一极为特殊的电影类型还是极富其美学意义的,即便它如何晦涩。这里再顺便补充一下本片的背景知识:①本片和《八部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并列为三部世界上最难懂的电影②本片也叫《萨雅·诺瓦》,因为表现是这位吟游诗人的生平③电影现在的删减版本和片名由来自于导演的老师尤特凯维奇④导演在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时期都坐过牢⑤本片在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过⑥导演和塔可夫斯基惺惺相惜,《吟游诗人》即为致敬老塔的作品⑦1990年导演逝世于亚美尼亚首都,被授予乌克兰和亚美尼亚人民艺术家称号。

43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总算看完了。我想这只是一首诗,不是其他。

46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中途隱約能感覺到影喻亞美尼亞宗教史 累心 同樣是為詩電影 老塔流出的是奶 帕爺流出的是血呢。象徵術式華麗至此 令我明白為何會有嘴巴或眼睛長到手上的這種錯位符號:恰恰是源初的雙性同體的靈魂 導致單一個體承受不起欠缺的感受 但能量又往往轉化到了必須不能直接達意的雙重壓抑的詩學文體中。

51分钟前
  • 库库尔坎
  • 推荐

诗歌的视觉重组,GIF电影,热门微博,看不懂都说美,像美术学院毕业作业,想仿照这个形式很容易,十首诗配十个画面,可以是油画,也可以是装置艺术,故弄玄虚即可。时尚大片最适合用这种形式。

55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比起塔可夫斯基更富有宗教性的精神追溯。两种机位的固定镜头【平视大概意味着囚禁,那么可延展至画框外面的既象征着通往天国的神秘与宿命?】。宛如德里克贾曼《卡拉瓦乔》的造型艺术,精神上也颇有几分亲缘性。“一个诗人会死,但他的缪斯不死”。莫不是帕拉杰诺夫生前用影像与诗留下的招魂咒语?

6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神作!看完之后,随意的选择一个时间点切入,仍旧像是第一次观看,仿佛刚看过的电影已经是落满尘埃的回忆。丝毫不能理解里面各种意象和隐喻,但是深刻的知道这是一种类型的极致,一个情怀的极致。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没有看《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时那种强烈的感受,比较喜欢诗人童年的段落,屋顶上无数书的书页被风吹动真是无可言喻的神妙。色彩丰富、场景怪异神奇,诗人和神灵/宗教、爱情/情人纠缠不休, 影片将传统生活仪式化,在不时出现的反复和静观中展现其神秘和美。不断渗出的红色真是寓意丰富呀。

1小时前
  • xī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