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客

HD中字

主演:艾弗·诺韦洛,琼·特里普,玛丽·奥尔特,阿瑟·切斯尼,马尔科姆·基恩,雷金纳德·加德纳,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艾玛·雷维尔,Daisy Campbell,Maudie Dunham,Eve Gray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其它年份:192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房客 剧照 NO.1房客 剧照 NO.2房客 剧照 NO.3房客 剧照 NO.4房客 剧照 NO.5房客 剧照 NO.6房客 剧照 NO.13房客 剧照 NO.14房客 剧照 NO.15房客 剧照 NO.16房客 剧照 NO.17房客 剧照 NO.18房客 剧照 NO.19房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房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位新房客(艾佛•诺维洛饰)被房东太太(玛丽•奥尔特饰)和她丈夫(阿瑟•切斯尼饰)怀疑有可能是恶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但他们当时装模特的女儿黛西•邦廷(琼•特里普饰)却被他深深吸引。黛西的男友警探乔•贝茨(马尔科姆•基恩饰)产生了嫉妒,于是在房东太太的教唆下获得了搜查令闯入了他的房间。然后警察找到了一把手枪和一张标明以往杀人地点的地图,以及一张第一个受害人的照片。房客辩称那个女孩是她的妹妹,他只是在寻找杀人凶手,可是警察还是逮捕了他。在黛西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但因为戴着手铐在酒吧被人发现,于是,他被逼入了墙角。  本片有一个难忘的镜头被希区柯克称为是在默片时代替声音的拍法,就是镜头里出现“房客戴着手套的右手在楼梯扶手上慢慢下滑。挤痘大师第二季镇魔大师天国与地狱余波富贵黄金屋大陆酒店第一季母亲的城堡等你回家真假僵尸双子谜情天蝎 第三季英雄神话2001少年奇妙游直到遇见你杀人三步曲国语皮囊之下(2012)海底大揭秘第一季坐着的女人小丑特工队局内人2006幽灵冬至势不可挡嘿,孩子!暮光之瞳第一季摩斯拉2海底大决战女神陷阱锋火中的少年辣舞姐妹高踢少女爆笑先森摩登时代我的生命之光与我同行,一路相爱安娜和世界末日赌城圣约翰三傻西行记大唐荣耀珍珠耳环怪奇宅疯狂梦幻城艳女还魂假面骑士平成世代别林斯基

 长篇影评

 1 ) 整理

人物:
新房客(艾佛•诺维洛饰)
房东太太(玛丽•奥尔特饰)
丈夫(阿瑟•切斯尼饰)
时装模特的女儿黛西•邦廷(琼•特里普饰)
黛西的男友警探乔•贝茨(马尔科姆•基恩饰)

本片有一个难忘的镜头被希区柯克称为是在默片时代替声音的拍法,就是镜头里出现“房客戴着手套的右手在楼梯扶手上慢慢下滑。

 2 ) 《房客》:让希区柯克成为“希区柯克”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放映员波洛斯”【微信号: Poros_Post】 ,欢迎您的关注:)

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世界电影史上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同时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悬疑大师”。

希区柯克在导演生涯一共产出了五十多部电影,横跨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刚到好莱坞发展,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蝴蝶梦》就令他一鸣惊人名声鹊起,拿下了第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黑白片最佳摄影。

在随后的二十年里,希区柯克陆续拍出了《夺魂索》、《后窗》、《迷魂记》、《惊魂记》等经典作品。

时至今日,“希区柯克”这四个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他特有风格的代名词:“麦格芬”、悬念设置、金发女郎、被诬陷的人、偷窥镜头等

把目光投向希区柯克生涯早期,在成为字幕部主任之后,希区柯克已经参与了一些电影的制作,但大多数都是作为导演助理和对白编写。

有一天,一位叫迈克尔鲍尔康的制片人问希区柯克,愿不愿意自己导演一部电影?于是希区柯克改编了桑蒂斯的一本小说,拍出了自己的处女作《欢乐园》。严格意义上来说,《欢乐园》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故事十分离奇且幼稚。

但通过这次拍摄经历,希区柯克在德国学习到了很多拍摄手法和技巧,并且在两年后推出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希区柯克式影片”

也就是这部《房客

《房客》The Lodger 海报(1927)

一天夜晚,一位房客入住了女房东出租的房子。这位房客不管从穿着还是行为来看,都十分可疑。女房东由此便怀疑房客是可怕的连环杀手。

当时有一位杀手叫“复仇者”,在每个星期二晚上出没专杀金发女郎。女房东有一个女儿黛西,黛西的男友是一个警察。随着房客的到来,三人陷入一种三角恋的关系。

《房客》剧照

众所周知,希区柯克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设置定时炸弹般的”悬念“,通过制造悬念来保持观众的注意力,推动情节发展

此时,一个“房客究竟是不是杀手”的悬念已经被埋下。

在《房客》里,希区柯克采用凶杀和爱情双线叙事,两条线交错在一起互相推进。

警察天天都要去黛西家里,通过送礼物来套近乎。但他的举止十分粗鲁,经常和黛西玩一种“手铐游戏”,还时不时地把黛西弄疼。相比之下,房客虽然行为怪异,但他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会给黛西买心仪的衣服。两人就像天平的两个极端,黛西也慢慢地向房客倾去。

当黛西与房客的爱情开始萌发的时候,“复仇者”行凶越来越厉害,市民也愈加恐慌。为了保证女儿的安全,女房东坚决不让两人在一起。

吃了醋的警察也开始搜查房客的房间,他在房客的行李里发现了一把枪,还有一张画满了“复仇者”活动轨迹的地图。

此前的“定时炸弹”终于爆炸了,但紧接着希区柯克又制造了一次反转

房客解释,第一个被害人是自己的妹妹,为了复仇,自己也在追查凶手。

面对这个解释,警察并不相信,用手铐把房客铐起来准备带回警局。但是陷入爱情的黛西相信房客,帮助了他逃跑。

两人逃到酒吧,房客手上的手铐被周围人认出。人群心中压抑的怒火爆发了,房客也成为了众矢之的。随后警长也接到通知,真正的“复仇者”已经被抓获。

在这里,最终的谜底才被真正地揭晓

房客被愤怒的人群群殴

《房客》是一个套着惊悚片外壳的爱情片,在许多情节上也都十分勉强。

但仔细来看,影片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日后希区柯克风格的雏形。

希区柯克认为默片是最纯粹的电影形式,在《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里,他曾坦言:“在写一部电影剧本时,必不可少地要区分对白成分和视觉成分,只要可能,就更注重视觉效果而不是对白无论对情节发展的最后选择是怎样的,都必须考虑最有把握地让观众屏息静气地观看电影。

从一始终,希区柯克一直都擅长领导观众的情绪

作为一部默片,《房客》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渲染悬疑的气氛。听觉上的体验缺失令观众把更多的注意力都集中于电影画面。

全片最令人震撼的镜头是一个玻璃镜头。

房客被安顿在房间后,开始踱步徘徊,来回地走动使吊灯也跟着摇曳着。观众跟随女房东的视角,盯着天花板上晃动的灯。突然天花板变得透明,仿佛看到了房客的恐惧和不安。

弗洛伊德在“泛性论”里也说过,“偷窥可以满足每个人内心的需要”。希区柯克也认为偷窥是每个人心理的本能,可以以此来剥面人性。

为了拍摄这个镜头,希区柯克真的安装了一块很厚的玻璃地板。这样的镜头在他后来的作品里很少出现,但是运用光影效果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却成为不可缺少的“希区柯克因素”。

在《房客》里也有这样一个镜头:在深夜目睹房客出去的女房东,坐在床上,外面的光照在了女房东的脸上,同时也将窗户的影子投射在墙上。扭曲的窗户影子投射出了人物内心的焦虑与恐惧。

对于“房客”这一人物形象的设定,也遵从了希区柯克喜欢的“被诬陷的人”。但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在《房客》里,希区柯克故意将房客的形象与凶手贴近。

即使观众处在上帝视角,也并不知道从一开始房客就是无辜的。这么做的目的是在没有音响的情况下,增加影片的惊悚感。

为了达到效果,希区柯克特地把房客的出场安排在了十五分钟以后。当房客出现在房东家门口时,连现场配的音乐都变得有些刺耳。

穿着大衣从迷雾里出现、用围巾遮住面颊、无法直视金发女郎的画像、大半夜不睡觉蹑手蹑脚地出去......

这些举止就算放到现在的生活里,都会让人觉得十分可疑。

跳出银幕,其实在写剧本的时候,房客的设定就是凶手。但由于当时的“明星制”,反面形象会对明星形象产生负面影响。《房客》的男主角艾弗·诺韦洛当时是全英国红极一时的话剧明星,为了不破坏他的形象,希区柯克特地改变了剧本的结局。

前文说过,希区柯克在《房客》运用到了在德国学习的拍摄手法和技巧。但除此之外,希区柯克还接触到了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最早用来表现一战给德国带来的恐慌和害怕。注重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强调宣泄情感的重要性。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大都会》

后来在二三十年代融入到了许多电影里,通过对灯光和布景的控制,增强电影的氛围和意境。

也正是从《房客》开始,希区柯克开始慢慢建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和视听语言。

凭借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希式电影”不会被影史的沙浪所埋没。时至今日,仍然对于许多电影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启发。

都看到这里啦,打开微信点个关注吧:)

 3 ) 如果爱上默片皆因此片

第一次看希区柯克的片子。虽然是默片,自己英文也不好,但是还是看的津津有味。

除了卓别林的片子之外,也是看过的唯一的默片。
因为没有演员的对白声音,所以默片的表演更像是舞台剧一样,画面定格的时间也比较久,对演员神态的刻画要多一些。

虽然是悬疑爱情吧,但是在我眼里,却是满满的欢乐。男主角房客的气质真的是忧郁、优雅,好的没办法说。
也因为是默片,电影音乐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这部片子配乐实在是太棒了。真的是在听一场交响乐演出。

另外片中,房客的手沿着扶梯不停滑动,这个镜头拍的真的是太漂亮了。悬疑惊悚,精美质感,全都在里边了。

 4 ) 大概是为刷完希胖的作品才看的

片子太老了,默片感染力还是有限,修复版画质好了很多但还是影响观看。

里面有段莫名其妙的人声配乐,我还以为是bug,因为那段似乎有两个配乐叠加,不过好像很多人都看到这个版本。

几个镜头不错:手扶楼梯向下的镜头,十字映在脸上的镜头,老太婆房间里倾斜的窗户影子颇具表现主义风格。

最近看了很多老片子,都是为了了解影史去看的,要说观影体验并不算好。尤其是画质。还是看看四十年代以后的吧。

除了开头女人镜头和女主工作中看到一个蒙脸的人被吓到以外,没有恐怖的地方。

楼梯这个场景算是在希区柯克电影里出现很多次了,不过这里的楼梯倒是没有预料中的惊悚的感觉。

悬念的话开始也是笃定男主不是凶手的,因为我相信有那种套路,下象棋添炉火那个镜头之后,我就彻底明白导演要大量误导观众的套路了。男主被捕时一度动摇了,但是很快反转。总之大多数时间剧本不是很抓人。

不过我觉得最大的原因还是不能欣赏默片。

 5 ) 一个疑似凶杀的爱情故事

无论如何,它看起来都像是一个惊悚的连环凶杀案。当片头定格在一个金发美女睁圆了眼睛惊叫的画面时,当打字机一个一个字地打出“第七名金发女子惨遭神秘复仇者杀害”时,当惊魂未定的目击者向众人描述那个神秘可怕的凶犯时,当紧张惊悚的音乐骤起骤落时,你都不会怀疑这是一个讲述如何揭开案件真凶的故事。

希区柯克被称为“悬念大师”,而1927年的《房客》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希区柯克电影”,因为它烙上了强烈的希区柯克的悬念色彩。

在连环凶杀案出现了第七个受害者之后,在这个街区的一个家庭旅馆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房客。他是不是就是那个留下“复仇者”信息的那个杀手?希区柯克就是要让观众产生这样一个疑惑。

我们第一眼看到Ivor Novello所饰演的房客时,是透过女房东的视角。当房门打开,一个高大阴沉的男子出现在伦敦的迷雾里,身穿黑色斗篷,围巾半罩着他的脸。毫无防备的房东太太吓了一跳,而刚刚看到目击者所称的“凶手身材高大,而且蒙面”的观众肯定更要忍不住心生疑窦。

导演继续故布疑云。在旅馆的房间里,年轻的房客看到墙上金发女子的照片,神情异常慌张。他到处翻找地方存放一个看似可疑的包包。他在初次见到房东那美丽的金发女儿时,对金发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赞美。送早餐时,他把餐刀滑向这个女孩。他们在下象棋时,他的手又暧昧地停留在拨火的钢钎上。罪行并没有发生,但导演的镜头表达仿佛不停地暗示观众:罪行随时可能发生。

随着剧情的进展,房东太太发现他经常在半夜外出,而凶案发生的地点却又那么巧合地出现在他们家附近的拐角处。

疑点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紧张,房客的杀手身份似乎即将昭然若揭。这时候就抵达到悬念的高潮:房客与金发的房东女儿在夜半出门了!这个时候观众和房东夫妇一样,瞪大了眼睛,恨不得能把他们拽回来。

但是,凶杀没有发生,反而是这一对情人在路口含情脉脉地亲吻。他不是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吗?我们想。随后很快出现了更强烈的暗示。金发美女那个嫉妒的警探男友冲进了房间,搜出了那个被房客藏起来的手提包。房客神情紧张而又古怪地看着他们搜出了一把手枪、所有关于连环凶杀案的新闻简报,以及一张被害少女的照片。事实似乎就像那个手铐一样,“咔哒”一声清脆地锁在了这个古怪的年轻男人的手上。

在黑暗的夜色里,年轻男人向他的情人吐露了实情:他的妹妹,一个金发少女,是这起连环谋杀案的第一个受害者。他受母亲的委托,追查这件事的真凶。至此,一切的疑团都解开了:他为什么来到这个街区,为什么在凶案发生的半夜出门,他为什么害怕金发又迷恋金发?……

原来事实是这样:他不是“复仇者”,但是导演一直让我们猜想“他是不是那个‘复仇者’?”

这就是希区柯克所谓的“麦格芬”。麦格芬对于真相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却是整个影片追逐的一个重要物件或者是一条重要线索。在《房客》里,这个并不存在的“复仇者”就是麦格芬。直到片尾,我们也并未看到“复仇者”的真容,只是警探听到了一句:“啊,真凶已经抓到了!”但是,这个“复仇者”的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所有的剧情都是靠它来推动的。

如果刨除这些惊悚的因素,这也许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一个陌生的年轻男子为了追查真相来到伦敦,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是,希区柯克使之成为了惊悚片的经典之作。麦格芬!

如我们所知,希区柯克是一个技术控。在这部影片里,他尝试的是,在默片里如何运用镜头来展现节奏。片头,他用这样一组镜头来展现谋杀案发生后造成的恐慌。记者给通讯社打电话,不同的人收到和传递了消息……通讯社里的打字机在打印,人们在争相传阅……邮发的报纸,宣传车贴着大号加粗的字体在城内行驶……消息和恐惧这样传播开来。

在影片的末尾,这个年轻的男人戴着手铐,被误以为他是凶手的众人围堵在一个铁栅栏的墙上,被众人打骂凌辱。被指控的人无助地被钉在那里,被无知而残酷的人群”丢石头“,可是他本人却是无辜的。这是受难的基督的形象。希区柯克也坦然地承认这是他有意为之,在《房客》的海报中甚至出现了男人和十字架的形象,明示了这一层隐喻。无辜的人被指控,这种主题后来多次出现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如《三十九级台阶》。

《房客》是希区柯克的第三部影片。在此之前,他拍摄了《欢乐园》和《山鹰》。在《欢乐园》里,希区柯克已经开始体现出他对“反常”的着迷,但是并未在影片中体现出深层的涵义。而第二部影片《山鹰》则被他自己称作是一部“糟糕的”、“可笑”的影片。所以,《房客》成为了希区柯克个人影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影片。

这部电影改编自Belloc Lowndes女士的小说《房客》。据希区柯克自述,他原来想在影片的结尾保留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即无法认定这个年轻人是否是”复仇者“,但是因为当时主演的Novello是当红的英国话剧明星,而不被制片人所通过。这也成为他的憾事之一。但是即便如此,悬疑气氛的成功营造和视觉艺术的探索仍旧足以使它成为这位悬念大师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

 6 ) 你不拿我当凶手,我跟你急!

从房客的亮相开始,希区柯克就在引导观众往此人就是系列金发女郎命案的真凶去联想。首先是他的蒙面装扮吓了房东太太一跳。接着当老公不慎跌倒女儿笑声响起,导演又不失时机地切给房客特写,借此提示观众此人对年轻女子声音特别敏感。楼上屋内墙上挂着的艺术春宫画让房客极为不适,他要求房东太太马上摘掉拿走。这是片中最明显的一处对观众的心理暗示。只不过接下来的情节却让人大惑不解:为什么女儿走进房间后,他却像是为美丽动人所吸而引目不转睛盯着对方看?这不是与摘画所表现的厌恶女性心理特征相矛盾?

英俊房客,果不其然让正与处在热恋中的漂亮的房东女儿移情别恋。希区柯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爱的转移:楼上她与房客玩的是格调高雅的国际象棋,气氛浪漫温馨。可警察男友到来后,游戏形式陡然变成了带手铐。粗鲁不说,还弄疼了手腕。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国象和手铐这两种东西在促进两性互动上本无高下之分。问题的根源出在这位警察先生身上。是他过于猴急地把本该在婚后床上激情上演的节目搬到求婚时段来彩排,那自然事与愿违。

希区柯克早期影片中,经常出现女孩的男友是警察(《讹诈》《房客》),或男人的女友是警察局长的女儿(《年轻姑娘》)式的角色关系。这样编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当然它可以让警察角色尽早参与到故事情节之中,并对无辜的主人公造成某种潜在威胁。但另一面,不管你对他们多么恐惧和憎恨,警察的工作说到底还是在维护法制和社会稳定。因此,他们所能制造的威胁是极其有限的,是不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生命之忧的。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在希区柯克最有名的早期作品《三十九级台阶》《贵妇失踪》以及中后期多部作品中,警察所充当的“反面人物”都被外国间谍特工或变态杀人狂所取代。

故事继续发展,女孩有了房客更多独处的机会。她的金发、以及剪刀、拨火钳等道具,都成了制造紧张和悬疑的工具。但希区柯克显然忽视“狼来了”的心理效应。悬疑设置过于多,又多集中于房客与女孩两人身上,反而给观众以故弄玄虚的感觉。特别是房客真正身份曝光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要替亲人报仇就去报呀,何必以蒙面装扮、行为诡秘搞得好像自己就是真凶一样?影片结尾警察登门搜捕时,房客的反应更将这种“无理头”发挥到极致:既然照片上的人是你姐姐,那就乖乖去警局配合查证排除嫌疑即可。何必逃跑?自相矛盾同样出现在房东太太身上。一个月的预付租金使其对新房客好感倍增,以致警察出于对她女儿的担心而询问与房客在一起是否安全时,她竟信誓旦旦道,“他不是那种人”。可同样还是这个老太太却在毫无征兆地去监视偷偷溜出门的房客,仿佛她怀疑此人已久的样子。

希区柯克虽经历过默片时代,也经常在访谈中大谈“Pure Cinema”理念,但个人认为他的默片水准并不很高。这里除了上面提到的情节不够严谨,手法不如美国时期那么纯熟专业外,标志性的喜剧风格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英国喜剧总体上是一种以语言幽默为核心的喜剧,可默片恰恰又不能提供声音。所以希区柯克无法通过片中的人物对白去表现他黑色幽默。而设想一下,如果换做有声片时代,本片的警察肯定不会如此僵硬呆板,房东夫妇也很可能被改造为两个生动鲜活的喜剧形象。

最后说说希区柯克的特技镜头。巴拉兹的《电影美学》在谈到关于默片时代的声音的叙事功能时举了一个例子:某部俄国影片,上流舞会中乐队突然演奏起民歌,引得达官贵人们一片骚动。在此处,乐曲具有叙事功能,它是引发听众行为变化的原因。可由于这是一部默片,观众听不到声音,所以就无法理解到底为什么会出现现场哗然的状况……总之一句话,这样的情节不适合用默片来表现。在我看来,本片中最著名的那段用透明地板上来回走动双脚来代表急促的踱步声的镜头就属于这一类。没错,是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去间接传递相同的信息,但无论怎么作终归不如让观众直接听到踱步声。就像默片里的角色对白时打出的字幕卡,无论你处理的如何花样翻新,都不如让观众同步听见演员的对白。从这个意义上说,希区柯克的“以画代声”虽极具想象力,但对于提高影片品质的实质贡献却不大。另外,这个镜头前的天花板吊灯晃动也不够真实。通常一个人不管多么焦躁不安,他的踱步也不可能让楼下的吊灯乱颤。这么大动静只有阿斯泰尔的卡利欧克舞才能制造出来。

 短评

默片 或许默片才会有那么极致的演出吧。 问题是字幕是哪里找的呀 还能怎么错啊。至于配乐,那两段唱的没有就好了。

8分钟前
  • pandora刀刀
  • 推荐

希区柯克作品的“原点”在这里。希区柯克式的惊悚悬疑,绝不是某种视觉奇观式的歇斯底里,而是潜藏在日常家庭生活当中的暗流涌动。所以,如何将房屋空间(三层结构的住宅:玄关、门、楼梯、窗户、甚至天花板...)融入到惊悚悬疑叙事当中成为了希区柯克电影的关键之所在。影片中无处不在地对建筑元素的视觉乃至听觉性(无声片!)的巧妙使用,让每一次的情节的翻转都赋予了最精确的逻辑意义。如果说希区柯克是建筑师,住宅空间是影片的主角的话,那还不够充分。扮演复仇者/受害者的男主角Ivor Novello,那脆弱敏感危险犹如神经质般的性魅力与美貌,塑造了无声片时代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之一,完全可与同时代的露易丝·布鲁克斯相媲美。Ivor Novello与Anthony Perkins作为同性恋的事实,勾连起另一种部希区柯克电影背后影史。

10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第一部奠定希区柯克风格的电影,杀害金发女郎、被冤枉的人以及导演自己出场这些典型元素都已齐备。从中也能就看出对拍摄技法上的一些追求,悬疑惊悚氛围酝酿得极好。BFI修复的蓝光版在配乐中居然有两小段是人声慢歌,还是第一次在默片里见过这样做的。

15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文字性的东西出现的有点多了。不过复杂的悬疑被拍成默片后,确实很赞~~

18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希区柯克式电影,许多日后的手法已经形成,表现主义学得很成功。喜欢那个透视地板顶拍!

2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一切合情合理,远比09版精彩

22分钟前
  • 阿云云
  • 力荐

最早期的希区柯克作品,开头打了凶手的幌子,遇到一家神经兮兮的房东有够倒霉的。与卡里加里博士相似的表现主义。修复版配乐出戏减分。

23分钟前
  • 黃半仙
  • 推荐

看似坏人往往是有着一段悲惨故事和秘密的好人。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辛辛苦苦从BFI借的胶片,统共没几句词儿,翻得错误令人无语〜 另,有诡异配乐的部分是后补的胶片吧?能找个复古点儿的配乐么?

28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还行

2013.06.23 SIFF5@影城 重温.

30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希区柯克早期作品,配乐欠佳,比同年茂瑙拍摄的《日出》更懂得运用字幕效果,比晚几年弗里茨·朗的同类题材影片《M就是凶手》节奏更紧凑。希胖玩转表现主义(透明地板那个镜头如神来之笔),丝毫不逊于默片时代的大师,并以此确立起了个人的影片风格(反转与再反转),蒙面杀手的形象深入人心。

34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怎么说呢,有些略微失望的感觉吧,这种片没能去上影节看修复版就是人生一大损失啊!看的不知道是哪一个的修复版本,总之修得很差,画面阴暗模糊不清,配乐也低低的几不可闻,可惜了一部如此有地位的默片了。剧情基本上没太理顺,不过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希式风格,水准上和后期的几部经典还有一定距离

35分钟前
  • scofieldd
  • 较差

不错不错

36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年轻的希区对爱情的想象依然美好,那大胆推进的特写,对色情的想象也很坦率,手铐的恶作剧和浴缸里愤慨的腿儿,虽然是默片,却是靠声音细节来营造恐怖猜疑氛围的出色影片,男主角的表演和风度都令人难忘,另能在大银幕上看,真是好满足

37分钟前
  • 高峰秀秀子
  • 力荐

希胖太懂观众心理了。Novello美得不成人形。

41分钟前
  • water
  • 力荐

重温希区柯克。表现主义的功夫没做足,故弄玄虚的悬疑铺陈又太多,不过瑕不掩瑜,一些镜头的巧思带有鲜明的希氏风格。忍不住在吐槽一下,修复版的配乐实在太妖了

43分钟前
  • Arcadia
  • 推荐

希区柯克怎么能把人拍的这么好看!(最后那段愤怒的民意吓到我了)

46分钟前
  • Icarus
  • 推荐

希胖貌似蛮喜欢找基佬男演员演那些神经兮兮又居然让人觉得有点可怜可爱的凶手?然而明明Ivor和他男朋友就嗲得不得了,在一起35年,他们家那栋房子叫Redroofs,他男朋友死了就埋在房子旁边。后来还建了给青少年就读的戏剧学校,凯特温斯莱特小时候就在那里念过。

50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7分。很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味道。希胖终于开始惊悚了。不过直到片结束,凶手都没露脸。

55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看的是原配樂。據人說新配樂不好。Hitchcock本人在裡面跑了幾秒背影龍套。本來是想把lodger拍為開放性結局,不點明到底是不是罪犯,可是studio要求Novello的絕對清白,Hitchcock就妥協了。。。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原書是寫Jack the Ripper的謀殺案

60分钟前
  • 42|o●ö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