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

HD中字

主演:彼得·奥图尔,亚历克·吉尼斯,安东尼·奎恩,杰克·霍金斯,奥马尔·沙里夫,何塞·费勒,安东尼·奎尔,克劳德·雷恩斯,阿瑟·肯尼迪,唐纳德·沃尔菲,I·S·乔哈尔,米歇尔·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7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8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9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拉伯的劳伦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爆发。 英军中尉 Lawrence(Peter O'Toole 饰)受命登上阿拉伯半岛之后,决定带领阿拉伯人夺取亚喀巴。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 Lawrence 力排众议孤身返回搭救了失踪的 Gasim(I.S. Johar 饰)。此举赢得了众人的尊敬,Ali ibn el Kharish(Omar Sharif 饰)沙里夫甚至让 Lawrence 换上了沙里夫的长袍,而 Lawrence 也欣然接受。可是阿拉伯部落间并不和睦,Harith 部的 Gasim 杀了 Howeitat 部的人,双方剑拔弩张。为了平息争端,Lawrence 亲手处决了 Gasim,而杀人的快感却让 Lawrence 感到不安。成功夺取亚喀巴之后,Lawrence 驼不停蹄地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Allenby(Jack Hawkins 饰)将军大喜过望,升 Lawrence 为少校,对其寄予厚望……一场风花雪月的事2013迷失的莱昂纳多速度与激情4(原声版)钢刀密室危机顶楼 第三季金枝玉叶(1964)幻梦神探加杰特第一季滴血的红杜鹃花瓶我不靠谱的白马王子烈焰2020拜托了,煮夫2024道医傅青主生命的停车场跑调天后逗阵儿冯梦龙传奇内阁作战室:反叛第三季纸牌屋第二季翁婿之旅007之诺博士英语军械库:历史上的武器 第一季新难兄难弟魂断情天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阿卡普尔科罗马 第二季现代爱情金矿爱妻特工女友五虎将之决裂留痕 第二季少年时代2014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拍档营业中速度与激情2(原声版)旺角的天空2之男烧衣艾莲娜

 长篇影评

 1 ) 浪漫主义者的悲歌——《阿拉伯的劳伦斯》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讨厌冗长的东西——冗长的演讲、冗长的幻灯片、冗长的晚会……但凡充斥满陈腔滥调却华而不实的事物,哪怕只超过预想中那么一丁点,也会被有限的耐心判定为又臭又长。

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多个剪辑版本均超过了200分钟,算得上一部“长篇巨制”。即使看完后觉得这确是部好电影,我也必须承认,耗费两天时间看完而后尝试去理解宏大而深奥的寓意令人有些许疲倦。

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矛盾,正如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不论他自己愿意或不愿意——是个被生父抛弃的私生子。不过丰富的受教育经历使得他成长为出色的考古学者、旅行家。

在一战中,劳伦斯是英国陆军阿拉伯局的一名军官,言行举止在同僚中显得那么的另类和怪异。

故事的引线由一项军事任务展开。

这样一个人得到那样的一个任务,很难说是注定还是偶然,只是当劳伦斯踏上行程,就已经开始为一本浪漫主义的著作作序。离开军营,劳伦斯尽情地享受着汉志那干旱的气候环境。

在阿拉伯人领袖费萨尔的营帐中,初来乍到的劳伦斯同诸人的对话颇为戏剧。截取了一些,仍有些长:

Colonel Brighton(费萨尔的英国军事顾问,上校军衔): I want a decision, sir.

Faisal: You want me to fall back on Yenbo.

Colonel Brighton: Well, you’re not doing much good here, sir. I’m sorry to rub it in, sir, but we can’t suppy you here.

Faisal: You could suppy us through Aqaba!

Colonel Brighton: Aqaba? If you can get ahold of Aqaba, we can supply you. But you can’t!

Faisal: You could.

Colonel Brighton: You mean, the navy? The Turks have 12 inch guns at Aqaba, sir. Can you imagine what that means?

Faisal: Yes, I can imagine…

……

Colonel Brighton: Upon my word, sir, you’re ungrateful. Fall back on Yenbo and we will give you equipment. Give you arms, advice, traning, everything.

……

Faisal: Yes, lieutenan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Yenbo?

Lawrence: I think it is far from Damascus.

Colonel Brighton: We’ll have you in Damascus, sir. Never fear.

Faisal: Have you been in Damascus, Mr. Lawrence?

Lawrence: Yes, my lord.

Faisal: It is beautiful. Is it not?

Lawrence: Very.

Colonel Brighton: That will do! Dreaming won’t get you in Damascus, but discipline will. Look, Great Britain is a small country, much smaller than yours. Small population compared with some. It is small, but it’s great. And why?

Ali: Because it has guns.

Colonel Brighton: Because it has discipine!

Faisal: Because it has a navy, because of this, the English go where they please and strike where they please. This makes them great.

Lawrence: Right.

Colonel Brighton: Mr. Lawrence, that will do! Lawrence is not your military adviser.

……

Lawrence: My lord, I think… I think your book is right. The desert is an ocean in which no oar is dipped. On this ocean, the Bedu go where they please and strike where they please. This is the way the Bedu has always fought. You’re famed through the world for fighting this way. And this is the way you should fight now.

……

离开营帐的劳伦斯苦思冥想一夜,宣布要带领50个阿拉伯人穿过内夫得沙漠死亡地带奔袭土军海岸重镇亚喀巴。

世界上有许多矛盾,英、土、阿拉伯等势力的敌对或同盟,此属政治范畴,无足挂齿。然而来自开化的基督教世界的白人,如何从内心和行动将自己融入到深色皮肤的穆斯林蛮族,着实令人费解。无从知晓这位身负任务的英军中尉从旅程何处开始决定履行自己所构思的使命;但显然,对于一位十足的浪漫主义者而言,这样的疑问显得毫无意义。

在征途中,劳伦斯第一次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忘我而近乎痴狂地在黄沙中奔跑起舞。轻易地,就将原本禁锢人类所有的自然与社会因素抛之脑后,扮演起另外一份心仪的角色。

除了漠视一切传统的桎梏,劳伦斯貌似在对待自身的生或死的问题上也显得十分冷静。要不然,他就不会孤身返回沙漠腹地寻找掉队的成员,也不会在拿下亚喀巴之后抛下两句“Moses did”后便毅然决定仅带两个未成年随从,穿越西奈半岛,前往英军位于开罗的指挥部寻求支援。

影片中的美国记者J.E.班特利以洛维尔·托马斯为原型,在本片和历史中,正是此人的报告文学使得“阿拉伯的劳伦斯”和阿拉伯起义在欧美轰动一时。电影中,班特利以两个问题采访了刚刚结束一场战役的劳伦斯:

J.E.Bentley: What, in your opinion, do these people hope to gain from this war?

Lawrence: They hope to gain their freedom. Freedom.

J.E.Bentley: There’s one burn every minute. They’re going to get it.

Lawrence: I’m going to give it to them. The second question?

J.E.Bentley: Well, I was going to ask what is it that attracts you personally to the desert?

Lawrence: It’s clean.

劳伦斯再一次展现了他是一个纯正浪漫主义者的事实;而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记者班特利,则显示出了对眼前这位穿着阿拉伯头巾、白袍的英国军官所做所为所想的强烈兴趣。这大概也是他写下“阿拉伯的劳伦斯”报告文学的动机。

浪漫主义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事,现实主义则去记录和理解。

写到这里,应该到了相应标题所写的时候了。不管你我愿不愿意——影片剧情和历史史实中——劳伦斯这个象征着浪漫主义者的形象,还不得不背负起悲情者的形象。这种悲情从他无可奈何正视人的生死开始,在被土军抓获虐待(可能遭性虐)后加剧,一度使他的精神世界崩溃垮塌。

不尽如此,在占领大马士革之后,劳伦斯力主的阿拉伯临时议会无力运行。之前受劳伦斯鼓舞和领导的阿拉伯各部成员,在短暂的逗留和议论之后便如同他们的传统那样,居无定所,四散而去。

在阿拉伯人看来,劳伦斯是传奇般的英雄。但在劳伦斯自己看来,所有经历剩下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怆然。

历史上的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在电影未曾描述到的后来的时间内,于巴黎和会继续为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做努力,不过多为徒劳。

在两次以假名加入皇家空军期间,写下回忆录《智慧的七柱》。退役后,劳伦斯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摩托车车祸去世——如片头所描绘的那样。

这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故事,就像《阿拉伯的劳伦斯》一片中所有浩瀚广阔的场景、气势恢弘的音乐,以及主人公高傲却也多愁善感的言行举止。

这也是一曲悲歌,由现实赠予浪漫主义的理想。

终。

All men dream, but not equally. Those who dream by night in the dusty recesses of their minds wake in the day to find that it was vanity: but the dreamers of the day are dangerous men, for they may act their dream with open eyes, to make it possible.

                                                             —— Seven Pillars of Wisdom

 2 ) 一个同性恋的传记

1

是同性恋,劳伦斯才会在得啦受辱,差点被一个土耳其军官爆菊。但他好像乐在其中。

片子看点也太多了:38年科尔达想让劳伦斯奥利弗来演这个电影,失败了。St Paul's Cathedral中的雕塑是凯宁顿1935年制作的,他的好朋友。劳伦斯本来是作为牛津大学的考古学生在阿拉伯的。

Jerre: 本来是让阿诺德和沃尔顿来作曲的,但是他们不喜欢这个电影,杰瑞临危受命6个星期,每天睡两小时就完成了这个作品。

阿里、德莱顿、布莱顿上校(原型是Lt. Colonel Stewart F. Newcombe)是虚构的人物。阿克巴要塞的攻取城池。也严重失实。

德莱顿的原型是斯托尔斯爵士。Sir Ronald Storrs是一名情报官员,劳伦斯第一次前往赫贾兹与阿拉伯军队会面,并有点不情愿地指派劳伦斯作为联络人。他后成为耶路撒冷的州长。二、劳伦斯的考古学家朋友D.G.Hogarth,他同时也是一名情报官员;埃及高级专员Henry McMahon,他的谈判有效地引发阿拉伯叛乱的McMahon-Hussein通信;以及Mark Sykes,他帮助起草了Sykes-Picot协议,该协议由英法瓜分战后的中东。劳伦斯的官方传记作家杰里米·威尔逊(Jeremy Wilson)将赛克斯描述为“雄心勃勃。。。能够完全玩世不恭地操纵,当这将达到某种短期目标时,类似于电影中虚构的德莱顿。

抱歉,我在这里吐槽了那么多,而且剧透了那么多。下面进入正题——劳伦斯地理学:

The attack on Aqaba was reconstructed in a dried river bed in Playa del Algarrobico, southern Spain (at 37°1′25″N 1°52′53″W)。阿克巴偷袭严重失真。它这位置在开罗以东(蓝笔Akaba),你能看到。

我自己画了一张地图,帮助大家弄明白:

起点就是,地图左边的开罗,劳伦斯作为见习官,情报人员的起点站。

右下角,在麦地那附近,就是他会见王子的地方,这里也是费了很多的笔墨谈论阿克巴奇袭,上半部的高潮。地图的右上角则是下半部主要发生的地方,在曼恩是他们爆炸火车的地方,那是1917年。再往北是得啦,劳伦斯受辱的地方。再往北就是大马士革了。

这张图,基本把电影涉及到的地理,都包含进去了。红颜色写的是电影表现的部分。

2

向导说自己是贝都因人,更准确的说他是哈基米人Hazimi of Beni Salem。

阿拉伯人很重视头巾上的绑带agal,就跟孔子他们注重冠礼一个道理,只有君子有能力维持好。

应该来说,这部电影只是征得了劳伦斯弟弟的同意,把《智慧的七柱》当中的一些内容放进了虚构的电影当中,很多内容都是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比如说劳伦斯两个仆人的死Daud and Farraj,都和电影中的不一样,并不是进入流沙或者是被雷管杀死。让劳伦斯世界闻名的美国记者洛威尔,也改了姓名,叫本特利,并且并没有在火车那个地方拍他的影像。他也是在电影开头,显示出对劳伦斯最大争议的评论者。

此外更重要的是劳伦斯心理变态的转折点是在得啦Deraa,他差点被土耳其军官Bey诱奸,所以他心里无法接受。而电影中只是表现他被鞭打,这当然是因为英国人在性方面的禁忌,没有表现。只要制片萨姆不满意,他就会表演心脏衰竭,大卫吓得只好屈服。

3

看蓝光碟就是看细节的。

在胡伟塔人的帐篷里,你能感受到他的女眷,偷窥男人世界的紧张,有出嫁的有没出嫁的。奥达小指上的银戒指,马额上竖着鸵鸟的毛。在瓦迪沙弗拉的费索王子的女眷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骆驼上搭的简易帐篷,她们戴着手镯的手伸出来。快要最后一幕的时候,杀塔拉尔族人的女人,也能看到。

奥达一直很穷,其实就是因为他人太大方,史料记载,他光是第1次款待劳伦斯,就把自己所有的50只羊都宰掉了。他其实早就想打土耳其人了,不像片中表现的那么扭扭捏捏

下半部在抢火车的时候三个阿拉伯人把抢到的银锅顶在头上当盔使。当时劳伦斯根本未受土耳其人袭击。阿里的黑人保镖。劳伦斯专用汽车的轮胎上写的固特异,劳斯莱斯。

艾伦比将军在开罗的台灯上面有埃及壁画的装饰,他们1900年的军服上面胸部的两个口袋和红色的肩章。土耳其将军桌上粉色的大马士革玫瑰花。真可悲,土耳其人好娈童啊。

上半部汇报时期,在西班牙的英军总部,下半部在所谓的耶路撒冷,墙面上都贴着马赛克,那可是阿拉伯人的发明啊。The Plaza de España, Sevilleappeared as Britain's Egyptian Expeditionary Force Headquarters in Cairo, which included the officers' club.

劳伦斯想当普通人的尝试失败了,他重新回到战场的时候,那个美国记者坐在一辆希腊面包的小卡车上。

最后开国际会议时,劳伦斯用枪敲着桌面,上面有土耳其的青瓷,还有一个小盖子呢,现在应该是收藏在托普卡帕王宫。而艾伦比将军在桌上居然看的是《钓鱼全书》,我有这本书的复制版。

4

这是世上唯一一部电影,能让你了解沙漠。

剧作家鲍尔特Bolt和大卫.里恩最擅长一件事,制造神秘事件。

也给劳伦斯带来无数的故事,说不清的争议,还有永恒的定格。

这就是一个同性恋者的悲剧一生。我们同情他,谁教他生在大不列颠呢?

 3 ) 剑的双刃——[阿拉伯的劳伦斯]

    一直以来都偏爱战争题材,或许是缘于能够将人性底下那种最没有掩饰的欲望赤裸裸的展现。而对于[阿拉伯的劳伦斯],我实在难以定义它的立位。说是一战,但完全跳开了主战场;说是沙漠中的阿拉伯与土耳其之战,正面交锋的时段却又太少。总之完全没有战争场上的可怖与惊惧,却依然令人震撼。
    最初出现的劳伦斯和任何军官都没有什么不同,而大卫·里恩用了一个细节就表现出他坚毅过人的品格:行走沙漠时,因为同行的阿拉伯人不喝一口水,他便坚定地将已倒出的水又倒了回去。他手无寸铁却无畏地斥责阿里的野蛮粗鲁和愚昧;在英国同僚面前又公开支持哈里斯王子的思想。这个一开始被阿拉伯怀疑与不信任的英国人却终于带领着他们从土耳其手上夺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可是,劳伦斯高估了自己。他以为只要自己努力想做什么就总能成功,就像他从桀骜难驯的阿拉伯人手中得到了他们的民族服装也同时收获了他们的钦服那样。他却忘记,眼睛、头发与皮肤的颜色是永远无法被改变的。成为土耳其人的俘虏并经受拷打成为劳伦斯思想的转折点,他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想要的也只不过是种普通人的生活,于是又毅然从阿拉伯抽身。
    劳伦斯最后的悲剧在于他成了一柄双刃剑,太过耀眼的锋芒已经划开了原本相安无事的那层界面,如同尖利的器具划开皮肤后淌出来的总是鲜血一样,当他的存在已然触及了双方国家的政治利益,当他显示出割破表象展现根本这种可能的时候,他最后的命运根本是毋庸置疑的。
    在阿拉伯人民眼中,劳伦斯是他们的英雄。大卫·里恩的伟大之处,在于除了突破60年代固有的拍片方式展示出沙漠、战争的宏伟,还捕捉到了人心底最微妙的一种感觉。一个在战争中高傲无惧始终勇往直前的领袖,在面对自己心底的恐惧时同样会迷惘畏缩手足无措。他的恐惧来源于对不同民族是否真能融合的怀疑,来源于对自身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的诘问,来源于继续留下抑或远远避开的矛盾。
    战场上的神毕竟还是要生活在俗世中的。劳伦斯和他之后的巴顿一样,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当他们凯旋的时候眼睛里已开始对未来有了犹疑的神色,好像对他们的命运已经有了某种暗示。他们是在靠战争完成自身存在的价值,遗憾的是劳伦斯不是政客,而巴顿也没能成为第二个艾森豪威尔,战争之外他们不可能有其他建树。以这点而言,劳伦斯的结局无疑比巴顿更惨烈。
    仗还没有打完,英国和阿拉伯就坐到了一起。他们合计的是拔掉劳伦斯这个钉子。不过自然,话不是这么说的。政客的高明处,就在于把国家和土地看成棋盘,天地万物为我所用,皆是由我操控的棋子,劳伦斯的命运自然和棋子没任何分别,等到他们想收回,也不过是稍稍举个手的小动作而已。
    表面看来,劳伦斯的归来也算是风光无限,甚至有人以能和他握手为荣;但作为一个军人,不解政治风情只能让他觉得无助和铺天盖地的寂寞。大卫·里恩并没有交代离开战场后的劳伦斯过的是何种生活,只是用一个很平缓的开头描述了他的死亡:在狭窄而悠长的公路上驾驶着摩托,突然车直飞出去,而劳伦斯的眼镜挂在了树梢上。仿佛这段路途也就暗示了他逼仄且无奈的人生,晃来荡去的眼镜又像极了他的内心,无上的荣耀只不过是遮掩心底落寞和恐惧的外衣。
    看惯太多的人在收获名利时惊喜到不知所措的表情,但人生永远是公平的,风光底下的有时可能就是甚至不堪的另一种面目。当然劳伦斯的悲剧更多给人的感慨并不在这方面,他的那些无能为力并不取决于自身。诚然他能够带着众多阿拉伯人民去收复他们自己的土地,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也没有能力摆脱被摆布的命运。
    战争在这个时候突然显示出它的可笑,它可以被称作为政治的最高形式,但充其量它也不过是权利欲的另一种附属品。古今中外又有哪一场战争是能与政治全无瓜葛的呢?强者是为了更强,强到足以掌控他所了解的天下;弱者是为了变强,强到足以从原先的强者手中夺回那个天下。人心的欲望一旦被放大到那种程度,就不是可鄙可耻的问题了,那是可以登堂入室无可厚非明镜高悬一般的张狂。

 4 ) 风中的劳伦斯


没有比一战时期奋战于中东沙漠的英国佬更悲催的“帝国主义”了。他们在碧日黄沙中苦战经年,攻占了巴士拉、巴格达、攻占了西奈半岛、耶路撒冷、攻占了巴勒斯坦、黎巴嫩,还攻占了大马士革。但军事胜利之后,迎来的却是政治上的全面败退:叙利亚变成独立国家,并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黎巴嫩亦然;随后是埃及宣布独立;巴勒斯坦被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接管,英国所支持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被驱逐;惟一值得欣慰的成果是伊拉克的独立,但其代价是英国人所设想的西方式宪政被伊斯兰的“政教合一”取代;

“就中东本身而言,采取一项亲阿拉伯的方针无异作茧自缚。实际上,中东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可以与之友好交往或给予支持,在那里只有一伙竞争的对手,或者几乎是势不两立的准仇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这是后世的英国史家对那段历史的精确评价。在他们看来,当时的英国被幼稚的理想主义情绪冲昏了头脑,一心想完成阿拉伯各部族的大联盟,结果却换来一地鸡毛。

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讲述的就是这段不堪回首的“征服史”。出身牛津的贵族私生子劳伦斯少校,受命联络在沙漠中四处游击的费萨尔亲王(以后的伊拉克国元首),集合其麾下武装,协助英军进攻奥斯曼帝国。在此过程中,劳伦斯与阿拉伯人水乳交融,无论服装、思维方式还是政治立场,都已“阿拉伯化”,这支英-阿混合武装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并最终进驻了阿拉伯的故都---大马士革。但之后的情形却是悲剧性的:习惯于宗教生活的游牧部落无法与劳伦斯的现代议会制理想相契合,在无休止的争吵中,城市陷入一片混乱,部落又回到了沙漠,劳伦斯也黯然离去。

这似乎是一则个人英雄主义遭遇挫败的悲情故事,但是很显然,大卫•尼恩的意图不止于此。这位曾执导过《桂河大桥》的知名导演,一向以善于表现特殊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而著称,本片也不例外。《阿拉伯的劳伦斯》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性抗争,透过主人公的命运轨迹,我们看到的是困扰这片土地千年的文化死结:伊斯兰教的土地和以西方化为特征的现代性的冲突,其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国家的冲击开始于18世纪末,与后来被迫打开国门的中华帝国一样,当时的中东各国同样深切的感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所带来的冲击,他们也采取了同中华帝国相类似的应对方法:购买西式武器以及模仿西方的军队建制。奥斯曼帝国和伊朗还先后颁布了宪法、建立了议会。令西方人始料不及的是,这竟是一座建立在沙丘之上的城堡,在宗教生活的狂风下,很快就坍塌了。

基督教与国家政权的分离,无疑是西方文化的幸运。而这一点在伊斯兰的土地上,却自始至终未能实现,从穆罕默德时代开始,教义便以刀剑为传播方式,国家与宗教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它不可避免的只能允许一个专制的国家体系,即由“哈里发”赋予的不容有任何异议的、统管世俗和精神领域的、政教合一的权力垄断。宗教生活才是国家生活的全部,西方人很快就发现:在这些国家,选举和代议制根本起不了代议的作用,因而也无法产生一个对议会负责的立宪政府。比如伊朗的宗教社团就曾经明确宣布:“全部或部分的拒绝或推翻与伊斯兰教圣规相抵触的立法提案,使之不得成为法律”。

这是一道无形却坚不可摧的墙,横亘在劳伦斯少校和英国人的面前,也横亘在后来的美国人面前。人们不得不从教义本身来理解这个宗教以及这片土地,还有她的人民: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有其简明的教条和详细的教徒义务:祈祷、斋戒、施舍、朝觐以及圣战,至于最高功德便是要为信仰而死(这一点与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迥异)。它所崇拜的对象是纯粹抽象的,不允许真主“安拉”有任何偶像或者表象。黑格尔对此曾有过不失尖刻的评论:------不受一切约束、不受任何限制、绝对漠视周围的事物,这是伊斯兰教所特有的热忱。对抽象观念的狂热使得“宗教和恐怖成为阿拉伯人的原则,就像自由和恐怖是罗伯斯庇尔的原则一样”。

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国家”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是模糊的,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作为公民组合的国家,只有各个不同的教派以及他们的信众。就“哈里发”一职而言,它从一开始就意味着绝对的专制主义,后来,那些与哈里发分庭抗礼的人也通过一系列不合逻辑的手法建立了既不对上也不对下守信用的专制政体。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专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众多的伊斯兰国家如此相似,唯一区别就是这个国家的政局稳定一些,而那个国家的君主强权一些。在伊斯兰教世界,没有什么禁令像在西方那样具有威力,独裁者们不理会任何道德禁忌。对每个穆斯林来说,跟从正统的宗教观念或者追随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派别都是很容易的事情。外来的力量有可能夺取他们的土地,但是,如果不借助《古兰经》的支撑,就无法迫使穆斯林服从自己。劳伦斯以及英国人的理想---现代意义上的阿拉伯国家的联盟,注定只能是镜花水月。

在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地方,面对专制主义及其警察,人们不受任何保护,一切与权力有关的机构都鲜廉寡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不存在贵族和教士的现实,使这种状况不可能稍加缓解。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教对非伊斯兰的居民、对外族常常表现得极端傲慢,既无法理解外部世界,也难以被外部世界所了解,一切改革也因此无从推动。

劳伦斯的悲剧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当年他和费萨尔部族一起战斗的地方,时光似乎已经凝固,一切还是从前。宗教、以及教派间的纷争,依然是无解的痼疾,并主宰着历史的走向。大卫•尼恩在影片中未能解答的疑惑,已成天问。

 5 ) 你看到的是史诗,我看到的是幻灭

我对经典的理解,首先是它要能经历岁月的消磨和考验,而不是在某个时代或某个历史背景下的灿烂,而是能够穿透时间、空间、地域、文化后,还能够震撼很多人的心灵。无疑这部拍摄于半个世纪前的电影完美地做到了这点,震撼渗入心灵的宏大音乐,壮观的阿拉伯沙漠景观,璀璨闪烁的银河星光,迷一样的英雄和神迹般的举动,身着阿拉伯传统服装的英国人,幽兰震慑心灵的眼睛,挥舞金色弯刀骑着骆驼的冲锋,坚定的信念和团结各方力量的美丽,还有那种身份认知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怀抱普世自由和民主价值观的梦想,以及最后梦想的湮灭和无奈,铸就了这部电影的永恒。

可能是贵族放纵情欲的私生子身份(在劳伦斯跟阿里关于姓氏的讨论中透露的),也可能是因为劳伦斯牛津大学毕业的学历背景(这个电影中没有提及,而是根据人物的资料来看,毕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传记性质的电影),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开罗军队司令部做事的劳伦斯,与其他英国军官有着迥异的性情,他没有英国人的那种刻板和自律,但他通晓多种国家的语言,对上司抱着玩世不恭的幽默,对同事有种与众不同的隔阂感,更加同情和平等对待阿拉伯人的遭遇,怀抱着真正帮助阿拉伯民族和人们的感情。正是这些品质能够让他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机遇下成就了史诗般的功绩,但同时也是早就他最后悲剧性结局的必然原因。劳伦斯的痛苦并不是战争的艰苦和困难,在仅有一名向导的情况下,他敢于深入沙漠寻找费舍尔王子的部落,由于土耳其帝国军队拥有现代化的武器和军队,当时阿拉伯人的局势非常不利,只能够撤退到后方接受英国人的支援和训练,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军队将受到英国的领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劳伦斯敢于提出伟大的战略构想,带着带着哈利苏部落首领阿里和五十名战士,穿越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死亡沙漠,在沙漠另外一端说服哈维塔特部落的奥达加入他的远征军,在土耳其军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攻占了军事重镇阿卡巴。然后带着两个随从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获得英国司令部在武器和物资的支援,以阿卡巴为基地不断袭扰土耳其军队的运输线,极大分散了土耳其军队的实力和持续作战能力,逼迫他们向后才撤退,并且在最后的反击中带领阿拉伯暴动军队,比英国正规军抢先两天攻入大马士革。这些都让劳伦斯成为接近于圣徒和神一样的地位,阿拉伯人崇拜他跟随他,美国记者不远万里来采访他记录他的事迹,他的英国军官和司令也要倚重他打败土耳其人。一个人,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改变战争的进程和世界的历史,难怪他最后可以葬在圣保罗大教堂,被永远载入史册。就像他的上司说的那样:全世界的人都将记住你,而要知道我是谁,还需要到战争博物馆里去查找资料。从这个角度说,劳伦斯的人生是成功的辉煌的,是英雄史诗般的传奇。

但是整部影片绝对不是充满胜利的荣耀和喜悦的片子,而是充满了无言的痛苦和不幸,是梦想理想在现实中幻灭的悲剧。劳伦斯取得的战绩越辉煌越富于传奇色彩,这个结局就越发显得可悲可叹。如果他像被俘后要求的那样,去从事普通的工作做个平凡的人,那么这份悲痛和无奈可能还没有那么痛彻心肺。我觉得劳伦斯的痛苦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自己仁慈宽容的个性,与战争中必然发生的残酷和血腥的冲突。从劳伦斯对待向导和其他阿拉伯朋友的态度,可以看得出他非常仁慈和公正,由于阿里射杀了他的向导,在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人的态度都很冷漠,尤其是劳伦斯对阿里抱持的那种不肯原谅的态度。他同情阿拉伯人民,并且在战斗中跟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比如他不肯丢下同伴,宁肯只身返回死亡沙漠拯救同伴嘉西姆,他为了兑现对自己伴当的承诺,带着他走进英国军官俱乐部,给他要了冰镇的柠檬水和有床单的房间,正是这种纯洁高贵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在阿拉伯人中的尊重和崇拜。但是他同时也要面对战争中不得不面对的死亡和悲惨,为了促成两个部落的团结,他不得不亲手处决了引起冲突的嘉西姆,而嘉西姆正是他冒着死亡危险就出来的同伴;为了避免遭到土耳其人的酷刑和逼供,他也不得不亲手射杀了他的一个伴当,这个跟班就是他冒违背英国军队规定,将其带入司令部的军官俱乐部的跟班,另外一个跟班在穿越西奈沙漠时死于流沙。他保持仁爱之心但在被俘后却遭遇敌人的虐待和侮辱,当看到撤退的敌人血洗阿拉伯人的村庄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发出了统统杀光的命令,并且着魔般地射击和砍杀敌人。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他的仁慈的人性!你可见到他看到屠杀村庄的敌人时,那种痛苦挣扎纠结迷惘的眼神,你可看到原本优雅纯洁的劳伦斯,杀红眼地手刃敌人浑身鲜血。

第二个层面是他对自己身份认知的迷惘。他在英国军队中是个格格不入毫不起眼的中下级军官,如果没有这次联系阿拉伯部落的任务,或许他将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而且他跟其他军官和上司都不能有融洽的相处,他也不可能圆滑地为人处世,也不可能得到晋升和发展。正是阿拉伯人的身份给了他太多太多,他同情他们民族的遭遇,知道他们曾经辉煌的历史,他费尽心力将不同的部落融合在对抗土耳其入侵的统一战线上,当他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时候,他受到所有人的尊崇和敬畏,他在他们心中是圣徒和真主的同义词,他实现了无人可以企及的战争企及。当他挽救了沙漠中的同伴穿上那套白色带有金色弯刀的阿拉伯贵族服装,他在忘情地欣赏着自己的衣服欣喜若狂,甚至都灭洋注意到奥达的到来。他在袭击土耳其火车被敌人士兵射伤肩膀后,淡定地站着面对敌人的射击,是多么充满了自信,他面对美国记者的镜头,最辉煌的就是穿着白色的阿拉伯服装站在阿拉伯的沙漠上,他相信所有的都不是注定的,他可以改变一切,他甚至自己也相信自己是神一样的人物。阿拉伯人的身份给予他荣耀和所有的一切。但是他毕竟是普通人,而且是白皮肤的英国人,他必须在两个身份间周旋和切换,他要遵守英国军队的命令和安排,但是他也要为阿拉伯民族争取利益。影片中驰骋在沙漠上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总是充满快乐和自信,但在英军司令部里穿着军官制服的劳伦斯,总是显得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最终的崩溃来自于被土耳其军队俘虏,我们不知道在牢房里他受到了什么样惨痛的刑罚和侮辱,但是他真的崩溃了。他指着自己的皮肤,说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改变自己的肤色和身份,无论他的内心多么向往成为阿拉伯人。

第三个层面是造成最终悲剧的根源,即英国和阿拉伯部落之间的利益冲突。英国和法国在一战即将获胜后,自然希望能够瓜分战后在阿拉伯地区的利益,而不希望出现自由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劳伦斯是真心希望为阿拉伯人谋取自由和权力,他为阿拉伯人争取武器和金钱的支持,甚至希望为他们弄到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他费尽心机去将阿拉伯人统一起来,告诉他们英国不会贪图这里的土地,他们将是为自己进行奋斗。但是他自己是英国人,而且是要服从命令的英国军官,他还要肩负如何承担军人义务和对自己国家的责任,英国军队和阿拉伯部落武装的合作,既有打败土耳其人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也有战后如何处理阿拉伯地区的控制和反抗的矛盾。劳伦斯并不会真的相信将军给他的承诺,他不会相信英国真的会把阿拉伯地区交给阿拉伯人管理。所以他最终是选择了放弃自己英国人责任,真心帮助阿拉伯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他率领军队抢先进入大马士革,并且控制了主要的机构,成立阿拉伯联合议会来管理这个国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阿拉伯人是习惯于流荡的游牧民族,他们根本不懂得国家的概念和价值,在完成进攻入大马士革后,部落间因为利益纷争和不懂管理国家而分崩离弃,大部分人马都主动撤离大马士革,就像他们打劫了土耳其的运输货车后,就回到自己的营地过冬,而将战略反击的计划抛到脑后,所以无可避免地错过了历史的时机。但是可以看到劳伦斯为阿拉伯国家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最后龌蹉的利益分割谈判中,费舍尔王子说他不知道这个国家欠他的太多太多。正是因为劳伦斯的举动才能使得阿拉伯民族有了名义上自己的国家,尽管实际控制和管理都是英国人,只不过挂上了阿拉伯的旗帜,但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

我觉得影片的重点绝不是在描绘劳伦斯史诗般的胜利,而更重要的是劳伦斯理想和人性的破灭。他所取得成就越是辉煌灿烂,这个结局就越是有着讽刺和悲痛的意味。在长期战争的折磨中,他已经不再是开始怀抱仁慈和理想的劳伦斯,尤其是被土耳其军队俘虏后,他简直是有了非常大的蜕变。当他再次被说服回到战场的时候,他不再是用理想和信任组织阿拉伯部队,而是用金钱收买了将近一半的人,甚至追随他的不再是品格高尚的战士,而是用金钱雇来的杀手,那种为了阿拉伯国家的理想已经蜕变为接近雇佣军的军事行动,其中对于撤退土耳其军队的疯狂灭绝屠杀,已经证明劳伦斯的精神和信仰都已经崩溃和破碎。但他还怀抱着的理想是建立阿拉伯的国家,而不是让英国窃取胜利的果实,所以他率领阿拉伯军队首先进驻了大马士革。但是用金钱和利益维系的阿拉伯联盟很快暴露了弱点,没有统一的目标和理想,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局限在自己部落的眼前利益和冲突,互相牵制无法合作等等,最后也导致他最终极理想的破灭。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是果实却被英国政府和费舍尔王室无耻地瓜分了,年轻人在前线流血战斗,那些老谋深算的狐狸在幕后讨价还价。就算有再辉煌的战争奇迹和无数人的崇拜,又能怎么样呢?结局也不过如此,甚至是非常的幻灭和无力。如果是如此,那么人生和战斗意义何在呢?那些曾经的辉煌和欢呼,又有神马价值呢?这就是劳伦斯也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幻灭,无论是土耳其还是英国,不过都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从来没有真正的自由和民主的理想,也不曾为那块土地上的人民着想,这是整个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瓜分利益的冲突罢了。无论哪方获胜,都不会给世界带来真正的改变。电影的本质不在于歌颂劳伦斯的史诗,而是为了透过他表达这种无奈和叹息。

 6 ) 爱沙漠的英国人

下午去电影资料馆看了《阿拉伯的劳伦斯》,跟过节一样兴奋。这是我本科时代最喜爱的片子,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当年我对异文化的向往。三年前资料馆放过,可惜身在田野。这次终于能补上了。

现在再看,感悟又有不同。

首先是大银幕领略了实地摄影的魅力,对风沙、天象和光影的细腻呈现,真不是电脑特技所能取代的。

其二是里面诸多的基督教意象,劳伦斯像摩西一样穿越西奈半岛时看到的“火柱”,还有所谓“水上行走”。他在沙漠中沉思整晚奇袭阿喀巴的计划,让人想起耶稣在沙漠中受试炼的传说。另外,上校背手沉思的身影,真像领袖啊……

其三是劳伦斯这个人的自恋和敏感性格,只懂个人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是注意不到这些的,也不明白为什么一次被捕会让他如此灰心丧气。也正因为如此,当看到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不要俘虏”来时,那种圣徒堕落的悲剧感才分外沉痛。曾经连杀一个人都要心志动摇的人,终于变成了复仇天使和地狱屠夫。

其四是强盗部落出征时,与散坐在山崖上的妻子们歌唱应和的场面,一种混合了残忍和温情的奇风异俗,难以被某种单一的道德所判断,给人深刻印象。

最后,爱沙漠的英国人都是冒险家,而爱绿洲的本地人才真正明白自己的需要,也只有他们才能为自己设定前进的时间表。在他们的坚韧面前,所有异邦人都是过客。

最最后,再看一遍这片子,劳伦斯和阿里这黑白双雄难道不是《天国王朝》里国王鲍德温和萨拉丁的前身吗?水井杀人那段不是一模一样吗?再想想《普罗米修斯》里的致敬。“阿拉伯的斯科特”才是这片子的真粉啊!

 短评

本科要求写五千字《阿拉伯劳伦斯》的影评,似乎是只能写表演,记不住了。最后实在凑不够,就写电影里连骆驼都演的很好,一般骆驼鼻孔要喷白气要不停咀嚼,而电影里骆驼都那么高贵典雅,站着就是站着。

5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8/10。劳伦斯是映射英国野心的陨落,自我神化的英雄气概颓然崩溃,只能穿起曾烧掉的军装回归身份认同,阿拉伯起义成功后无力发展建设还要靠英国人的帮助,他被同时抛弃成为达成殖民政治协议的棋子,追求功勋的速度最终让其死于超速,在天主教堂的追悼弥撒外被各界名流议论。气势的宏大离不开构图和剪辑技巧的超绝,火柴与朝阳的颜色相似性代表初征的劳伦斯满怀理想,打破他静夜思的少年俩避免了画面单调,表现袭击土耳其铁路的蜿蜒沙丘相拥着蜂拥而下的游击队,劳伦斯举着信号枪跳出战壕仿佛站在世界的中心,在潜入土耳其城市被当作逃兵、纯白肉身受辱,躺入污水的劳伦斯在黑夜的岩石间慢慢前进,身心俱损的内心变得残忍,结尾看到骑骆驼的人,他从吉普车站起又马上坐下,认识到自己不再被阿拉伯需要。美国记者的名片连接大漠、王宫两个地点的转场连贯。

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其实是1962年完美的五星电影,留下一颗星,是给你与这世界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的电影很好,但你不一定要看,除非你承受得起,看完后的孤独。或者你看不懂,这样也好。但是当你得知劳伦斯的秘密以后,明白人生也不过这么回事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继续活下去?那么就去了解,走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吧。

9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是劳伦斯成就了彼得奥图,是彼得奥图成就了劳伦斯。在一切技术层面都尽善尽美的时候,如果没有奥图那种雌雄莫辩的气质,这片也不会达到如今的地位

1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战争是年轻人的战争,和平是老年人的和平。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为了那么多经费和5年的拍摄时间,我给四星。其实我只看了一遍,真没觉得那么棒,4个小时还累得要死~

19分钟前
  • 飞天PP猪
  • 推荐

普通人眼中的劳伦斯和阿拉伯之于世界同属异类,卷入重洗时代格局国家阴谋漩涡的个体群像,对战争暴力的探险享受到麻木悔恨,转场剪辑配乐实景摄影服饰无不大气,非神阴柔奥图尔和沙里夫的暧昧,年轻人发起革命老年人维护和平这就是政治。2K4KDVD蓝光隔年持续N刷,个人影史十佳,不会再有的史诗。

22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自虐,起码有受虐倾向。被鞭打后的转变。不是我一个人觉着他很基,小心翼翼的维基把他归为Asexual,哼,才怪!http://en.wikipedia.org/wiki/T._E._Lawrence#Sexuality

25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那个划火柴的一瞬,窒息了。美哭了。(某派弄几个灯泡拿软件一修那叫哪门子的自然奇观美)。至于内容,我完全被阿里那深沉的爱感动了。阿里的出场,影史第一。

27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之前嫌它太长,一直没看,没想到进到沙漠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音乐和摄影都非常棒,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轮流在热血逼和文青两档间无缝切换的彼得奥图和老狐狸费沙王子,不愧是青史留名的史诗电影,即便白人救世主的设定让我很不舒服也无法让我否认它的出色。

31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9 。看的第一部关于阿拉伯的片子,沙漠的画面甚是壮观,3个半小时没看到一个女的..

35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这是一个不可能产生史诗的年代。所以,我总是隔一段时间便挑一部那个时代的史诗片看。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勇气,梦想与崇高,尽管它们已经被那些该死的选秀节目和名人报道低廉化。

38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一个无名小卒、甚至是滑稽之人,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复杂的人、伟人。但当他再次离开这特定环境,就像鱼爬上岸后又回到水里,他就会被淹死。

4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hkiff放映,上下场,开始前各有一段四分钟的主题演奏曲。震撼绝伦的大远景,一个最终回家的英雄

4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重温了一遍。很多人认为本片是讲述追求民主自由,但个人持保留意见。一战片的数量虽然相对不多,但不乏精品,而且因为政治背景往往显得更为客观富有反思色彩。个人最喜欢的五部一战片依次排列是:《西线无战事》、《光荣之路》、《圣诞快乐》、《红猪》、《阿拉伯的劳伦斯》。

49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只有男人没有女人的电影,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冒险的小人物史诗。谢天谢地有中场休息,不然真的要全身麻痹...不是英国的劳伦斯,而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去过沙漠后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如果没有最后半小时在大马士革的纠葛,那之前在沙漠中的征伐与厮杀就不会如此摄人心魂;这是一部会让你爱上大屏幕的电影,这部电影说明了伟大的电影为何属于电影院。有些地方拍得确实轻佻,海斯法典擦边球,倒也更符合传说中那个更真实的劳伦斯形象了。

5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电影,如果少年时期一定会睡着,青年会热血沸腾,中年会陷入思考,但如果已是暮年,一定会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55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力荐

重刷大银幕4K。你是哈里斯的阿里,他是哈威塔特的奥达,他们是XX的XX,而我,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只有两种人觉得沙漠有趣,一个是贝都因人,一个是上帝。劳伦斯,你不是贝都因人,可惜,你也不是上帝。所以你只能亲手杀死自己救回来的人,亲眼看着自己的仆人死去,克制不住对暴力和复仇的享受,最终拱手交出自己的阿拉伯。|20161211-各方都想摆脱的英雄,找不到归属的堂吉诃德。大银幕看4K修复,沙漠影像美到心颤。

56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大概只有那个年代才有这种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了啊,沙漠里面的景色都太美了让人窒息。劳伦斯一袭白衣就是救世主的形象(还挺娘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电影也刻画得很全面。彼得奥图好棒啊。修复版也是效果特别好,值得收藏蓝光啊!

5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