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森又演了一部odd man out。长辈给年轻人的犯罪善后并且帮其顶罪的设定一直玩到误杀。只是奥菲斯此片绝对不是黑色电影,贝内特不像血红街道里的自己,梅森也不想满屏腹黑黑白难辨的鲍嘉。甚至二人的不伦恋也克制得显得与同时期好莱坞格格不入。此片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战后局势的隐喻:贝内特的丈夫战后留在了联邦德国、空窗期的家庭主妇爱上敲诈犯。詹姆斯梅森颇为壮烈的制造车祸为爱人舍身洗白,挺着一口气开车撞树制造现场,就有些《男人的争斗》和《四海本色》的意思了。这只是因一个巧合引起的melo drama,的确不能算是一部标准的黑色电影,更应是一部苦情片。短暂心猿意马后仍旧拨通了丈夫的电话,并表示想念,实际上也是保守价值观的再次强调了。
2.5。勒索犯犹豫不决的情感不太令人信服,使用了大量rhythmic long take,但有些很贫乏,不如其他几部好莱坞电影(可能因为预算太紧,摄影机运动删繁就简,更何况还有两三处不连续剪辑!)。虽然在前后景中设置了丰富细节,可对场景中人物情绪的渲染很有限;比较精彩的处理是几处来回的横向跟踪镜头,人物状态和人物关系的细腻变化被呈现(这样的做法在好莱坞肯定不受待见)。对比一下众人之妻里发现自杀者/尸体的跟踪镜头,这部好莱坞之作确实乏味了不少。
二战后美国热衷于此类母性情节剧,社会所需。黑色电影元素又加重作为母亲的困境,如台词所说,你就像一个囚徒。母亲奔走在大街上,周旋于家人之间,数不清的账单,内心的秘密不能承受之重。母亲与女儿的对立最终和解,当然也少不了一个黑人女管家。最后,一切都好,只是女人还是被男人解救。
导师推荐了这部影片,马克斯·奥菲尔斯在好莱坞留下的最后一部影片。情节剧的核心外包裹了黑色电影的毛皮大衣,犹豫不决的勒索犯詹姆斯·梅森和强势的女主人琼·贝内特共同出演此片,82分钟的时间好不拖沓却也略去了一些原本可以深入挖掘的小细节。
3.5 "He's better than I was, he has no illusions of himself" 我的妈呀苏得...流畅的镜头苏炸的梅森,再长点就好了
拖拖拉拉快一年了,今天再捡起来,没有靠谱的英字,说话语速又快,有些地方听不懂......
对比之下依然是新版赢了我觉得
我对两位演员和长镜头的爱使我可以完全忽略男女主之间莫名的情愫和略微生硬的转场。明明是勒索你的歹徒却借你安置女儿的电话费,帮你买了杂货铺的单。梅森从最初就带着对贝内特的敬意与同情慢慢地靠近一直未达成的自我。最后的牺牲,为了情,也圆了他一生做一次好人的悲壮的梦。
3.5星,贝内特有没有在不经意间勾引了梅森?整部片子看下来也没感觉到,那么他们无端端没来由的爱又从何而来?这种毫无铺垫的感情确实有点突兀只能总结为贝内特魅力无穷或者是梅森扮演的角色是个有恋母情节的人这点在后面的台词中有所体现。镜头语言微妙深邃尽显奥菲尔斯的风范虽然他没多大发挥余地。
母女情深 好细腻的作品
“为了你,我愿意成为更好的自己”,他用生命实现了这句话;好一位集美貌智慧坚强果敢于一身的母亲,好一位呆傻蠢笨不明事理的女儿;运动长镜很流畅,夜风中墙上的影子甚美。
梅森又演了一部odd man out。长辈给年轻人的犯罪善后并且帮其顶罪的设定一直玩到误杀。只是奥菲斯此片绝对不是黑色电影,贝内特不像血红街道里的自己,梅森也不想满屏腹黑黑白难辨的鲍嘉。甚至二人的不伦恋也克制得显得与同时期好莱坞格格不入。此片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战后局势的隐喻:贝内特的丈夫战后留在了联邦德国、空窗期的家庭主妇爱上敲诈犯。詹姆斯梅森颇为壮烈的制造车祸为爱人舍身洗白,挺着一口气开车撞树制造现场,就有些《男人的争斗》和《四海本色》的意思了。这只是因一个巧合引起的melo drama,的确不能算是一部标准的黑色电影,更应是一部苦情片。短暂心猿意马后仍旧拨通了丈夫的电话,并表示想念,实际上也是保守价值观的再次强调了。
在奥菲尔斯的标志性风格中,这个黑色电影也变得温情起来,以至于黑帮和谋杀都成为了小儿科般的配角,独特的女性作为完全主角,但和奥菲尔斯的其他电影一样,她却不得不陷于被监控、囚徒般的境地之中,在由楼梯栅栏、树枝和百叶窗、柜台等构筑的一片片阴影中,那些挣扎和努力都在暗示着改写命运的伟大,奥菲尔斯擅长的镜头移动,也将她抗争轨迹呈现在观众面前,浪漫主义的情节统领了电影后半段的叙事,那一次次的“鲁莽”时刻,其实是对爱的奋不顾身,在圣诞节的背景下,团圆是一种奢侈,男人的不在场与责任缺失,让这部电影如此像《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但战争之后,奥菲尔斯必然也会让一个男性角色来承担起爱的责任,也许男性最后转变的诸多细节缺失,但观众还是愿意去相信这个爱情故事是会真实发生的,因为这也是对坚强女性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结局吧
8。被低估的一塌糊涂的黑色电影,除了随处可见的牛逼长镜头外,那种通过家庭和音效营造出来的风声鹤唳的感觉天才的不行。梅森虽然比不了鲍嘉,但也是亦正亦邪的合适黑片人选。
好莱坞真是人间地狱,完全抑制了这位导演的创造力。一点奥菲尔斯都没有,除了一些流畅的镜头。
如果说在一个竭力保持家庭存在的主线中奇异的出现了一次“婚外情”,这一矛盾性的情感存在同驻一人物时,是好莱坞坚实规则的一次变动,不如说是男主对女主具有主动能力的一次接手,是后续解决事态人物选择的铺垫方式,这使电影在性别叙事层面又落入窠臼——男性气质的再次统御和女主在情感中归于客体,成为爱情/欲望的对象,并囚于对方的付出感动中,这在母女两人的情感线中,再度推翻开头的欺诈故事,用牺牲重写爱情。这一腐朽故事的重申与奥菲尔斯何其不符,与他标志性的在道德层面并不完美但熠熠发光的人物多么冲突,也致使电影的作者标签仅仅存在于长镜头的存在,那一经典位于楼梯底部的人物环绕跟拍的不断重现。同时,因B级成本与片长的元素,无法做到以往奥菲尔斯静谧中的诗意人物瞬间,只剩密集台词中的紧张感,这虽黑色电影,但不奥菲尔斯。
和sirk一样,当年赴美的欧洲导演都把美国的nuclear family价值观黑出翔
2.5。勒索犯犹豫不决的情感不太令人信服,使用了大量rhythmic long take,但有些很贫乏,不如其他几部好莱坞电影(可能因为预算太紧,摄影机运动删繁就简,更何况还有两三处不连续剪辑!)。虽然在前后景中设置了丰富细节,可对场景中人物情绪的渲染很有限;比较精彩的处理是几处来回的横向跟踪镜头,人物状态和人物关系的细腻变化被呈现(这样的做法在好莱坞肯定不受待见)。对比一下众人之妻里发现自杀者/尸体的跟踪镜头,这部好莱坞之作确实乏味了不少。
如此操心的femme fatale还是头一回见
虽说爱情会令人丧失理智,但这也来得太暴风骤雨和奋不顾身了吧,而且还是单方面的。。。 ★★☆
7。奥菲尔斯来了好来污,镜头的感觉还是这么好
#TGC# #Free Member‘s Screening# 今天自己居然安排了James Mason专场。故事情节偏向老套,但女主却也让电影走出另一种感觉,女性的动作的细腻和情感的克制让剧情张力提高很多,虽然结局还是有些拉。视觉方面,这运镜也是强,大量室内长镜头,展现了超强的调度,尤其是结尾的最后一个镜头,太舒适了。但是有两处台词明显没有跟好,可能也是长镜头不好重拍。虽然感觉中途勒索的转折有些突兀,但感觉前几次的女主正脸柔焦处理带来的梦幻感也算是提前做了些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