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HD

主演:塞西莉亚·罗特,玛丽萨·帕雷德斯,坎德拉·佩尼亚,安东尼亚·圣胡安,佩内洛普·克鲁兹,罗莎·玛丽亚·萨尔达,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托尼·坎托,埃罗·阿索林,卡洛斯·洛萨诺,费尔南多·古林,曼努埃尔·莫龙,乔斯·路易斯·托里霍,胡安·乔斯·奥特圭,卡门·巴拉格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其它年份:199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7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8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9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玛努埃拉(丝莉亚 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 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失明恋曲七月与安生西游记续集向阳的日子新兵正传我变成野兽的夜晚〜爱上不该爱的人〜人生第二次水管工超快感云淡天高印度大兄摩斯探长前传第一季全员加速中第四季火拼油尖区单词聚会歌曲挪威7·22爆炸枪击案领养惊魂恐惧幻影午夜出租恶老板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喵能战士志在出位(粤语)齿轮 第七季宣言2015贝尔戈维亚:下一章路边野餐2015大反弹糟糕历史第二季Inang海豚新历险记魔界转生1981劝导视线1318乐坛毒舌嗡嗡鸡 第二十七季战火中的兄弟圣诞快乐2020圣诞变身WeWork兴衰史猫侍前往南之岛夸里198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长篇影评

 1 ) 死亡与情感的交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是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于1999年拍摄的,这是他从事导演生涯之后的第十三个长篇,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一、 死亡
影片以一组医疗设施、不断打印僵直曲线的脑电图开始,展现了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死亡图景,作为整部“交响”的引子,预示了死亡与再生的矛盾主题。死亡之时,生命一切特征只剩下身高、年龄、体重。这个死亡的身份象征在后面两次重现:罗莎的父亲分别问罗莎和曼奴埃拉几岁几高,体现了父亲身份的死亡和曼奴埃拉身份的重新确立。这也是死亡主题的深入。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作为次主题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被多次表现,在本片不仅体现为罗莎的父亲由于老年痴呆忘记了自己的父亲身份,也体现为罗拉一开始对于两个埃斯特万的存在干脆毫不知情。此外,乌玛对尼娜的感情之浓烈、全身心付出毫不索取的特征无疑含有母爱成分,这一点也传达着难以摆脱的炽烈母爱的同时父亲角色的缺失。
第二个死亡图景是埃斯特万被车撞中的场景。埃斯特万的视角镜头,雨中昏暗的倾斜街道与母亲的红色风衣一角的构图加上仿佛遥远的悲痛哭喊,透出很强的悲剧感染力。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很少出现成功的自杀,乖戾无常的命运往往直接执掌了死亡,因此死亡的最大悲剧感在于其带给生者的离丧之痛,而非死亡本身。下一个通知曼奴埃拉儿子死讯的场景,模拟短片复沓,此手法多次出现譬如四次往返于巴塞罗那与马德里的火车。情节复沓蕴含着预示与追忆的双重寓意,且必然建立在复沓物被呈现之时,因此表达着重现的不可能以及预示的欺骗性,或者说预示的后见之明。正是复沓的“不可能”使情感加倍,甚至不堪其负。模拟短片宣传了怎样接受现实同意器官移植,却没有说明这之后该如何从巨大的悲痛中得到救赎,如何在生命的意义骤失已如行尸走肉之境实现自身的再生,而这正是影片要表现的主题。
第三次死亡的复现是在罗莎的葬礼,但更重要的层面是罗拉--曼奴埃拉口中的恶魔和瘟疫以一个绝望美艳的形象第一次出现,阿尔莫多瓦称其为“死亡的出现,有点像《第七封印》中那个穿黑衣服的那个白脸男人”“一种高雅的、伟大的、粉饰的死亡”。罗拉丰富的人格和内在被不断讲述而从未被呈现,她是永远的缺位者、解构者、将死者和伤害者,而这也正是死亡的特征。于此相反,变性人阿格拉多无所不在、生机勃勃。罗拉在成为女身之后仍保留有某种男性特质如父爱,这也许是最美的情感。罗拉他太高、太漂亮、太男人、又太女人,他没有分寸;阿格拉多则几乎完全女性化:“我们越接近理想中的自己,就越能成为自己”。变性人的这两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生活信念,无论怎样极端,都是生活凝华中呈现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罗拉对生命的过度消耗与曼奴埃拉的内敛悲痛也形成强对比,而前者最终由死亡得到救赎也与后者在奉献自己中得到自身的再生形成对比。
二、女性与情感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内质酷烈残忍的绽放如西班牙斗牛者的红布般的情感是情节发展和人物行动的唯一动力,情感成为了这部交响的第二个主题。
本片中曼奴埃拉的丧子之痛是整个情节的推动。阿尔莫多瓦说过“直至现在我谈论的痛苦都是因失恋、孤独和对爱的不确定引起的……但丧子之痛,它们是无法比拟的。”曼奴埃拉完全绝望,她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在生活的巨大惯性下不能自已的机械化行为:在捐献器官的同意书上签字、追寻儿子的心脏、乘上开往巴塞罗那的火车。阿尔莫多瓦曾评价塞西莉亚(饰演曼奴埃拉):“她的面孔很有张力,但这是因为她面无表情”。女人的身体是储存全部的悲痛的容器,面孔的无表情正体现了行动的机械化。她暴露于每一个可能性之前:帮助被殴打的妓女、走进开着的化妆间、回答乌玛“没有,你要去哪?”, 毫无知觉的每一步都如踩在虚空之上的不真实同时反而愈发勇敢,在自身身份缺失下反而希望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而她也在对别人的帮助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在与罗莎的儿子组成新的家庭中实现了自身的再生。
乌玛对尼娜的情感是另一个动力。乌玛说 “她迷上了毒品,我迷上了她。”从乌玛的出场那张印有惊诧的对峙的不妥协的脸孔的巨幅海报到最后对曼奴埃拉说“我看见你了”时的绝望眼神,直视观众的某种纯洁性将绝望的爱情贯穿始终。排练《怀念罗卡》那场戏,乌玛用力揉搓混着血的泥土,将情感高度概括到艺术。她是这样一类女子的极端:斯人优雅独立,掌控一切又完全被爱掌控,孤独而烟感(“我的生命好像一缕烟”),拥有强大的情感知力和表现力,通常是作家或演员。
在四个女人偶聚一堂的场景中,导演表达了其女性主题。即使她们经历着各自的悲伤绝望和永恒孤独,女人天性的的善良也可以使她们自然的走到一起。或许比天性的善良更重要的,是不必倾诉就已互相理解的能力,像曼奴埃拉的对乌玛的一针见血的评价“你戏演的一流,感情上却当局者迷了。”这基于她们拥有同样身体、同样储存痛苦的容器的懂得的慰藉,是冰冷的异性群体难以给予的。在之前的看医生的场景中,曼奴埃拉对罗莎讲自己的故事,说“女人为了怕孤独什么都可以忍受。”罗莎说“女人是宽容。”而后曼奴埃拉却说“女人是狗屎”。女人溶解生命之绝望的能力才是阿尔莫多瓦试图探寻的而非仅仅礼赞女人的宽容,而女人内心的答案,也许正是“芳华怕孤单”。
三、艺术表现特征
影片叙事紧凑,运用大量省略。譬如一个镜头在拉科鲁尼亚曼奴埃拉窥视接受儿子心脏的人出院,咚咚的心脏渐隐到马德里儿子房间的镜头,而后切到火车上的特写,三个场景跨过了曼奴埃拉最绝望的时间,紧凑使画面和事件具有倾倒感,带来强烈的心里震撼。又如几个火车场景,没有车外风景,没有其他旅客,没有站台,一张特写一段独白,与仿若没有尽头的记忆之隧道紧接。不同于庸常的火车场景,导演叙事如此精准,正所谓“没有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
导演在本片加入了很多他最喜欢的元素--创作,例如埃斯特万作为作家,罗莎的母亲作为二流画家,乌玛、曼奴埃拉和阿格拉多分别以专业或业余的风格化创作方式演戏和生活。埃斯特万无疑带有导演本身的影子,他们经历过类似的创作过程,只是形式不同,他们都想听母亲讲创作的事,他们甚至可能都喜欢在咖啡馆里创作或构思,导演在这个人物上倾注了很多个人情感。在这部影片中女主角们几乎都不同程度的有演戏的天分,乌玛、曼奴埃拉、阿格拉多,她们在演戏中将生命之美舒展到极致。
影片对电影《彗星美人(All About The Eve)》和戏剧《欲望号街车》的借用具有后现代和元电影特征。除片名(本片英文名为《All About My Mother》)外导演还戏仿了《彗星美人》女主人公夏娃的经历:原片中夏娃怀着成名和报复之心而偷记下台词,而曼奴埃拉则是为了帮助乌玛和救赎自身。让-马克-拉兰内写到:“曼奴埃拉这位‘新夏娃’……推翻了起源神话中赋予她的不良角色,她安抚每个人的痛苦,全身心地帮助他人。”阿尔莫多瓦逆用《彗星美人》其实也是改写起源神话女人受邪恶的蛇诱惑的原罪而使其回到最初繁衍一切、包容一切、安抚一切的角色,对基督教潜意识的男权的嘲讽。
《欲望号街车》作为本片最重要的线索之一,两句台词反复出现:“我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我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前者突出乌玛的入戏,更是对抵住生活的考验的女性团结的礼赞,后者则应和了曼奴埃拉的生命轨迹:她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史黛拉,彼时她带幼子离开罗拉时,这句话也许曾在她的脑海里盘亘不去,后来她在马德里又一次重复了史黛拉的经历。
四、结语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主题丰富而有层次,几乎包含了阿尔莫多瓦电影中贯常的每个主题。死亡与情感如两条交织的主旋律,潜入、旋转、滑行、飞荡,一些乐句的复现贯穿于整部作品,嵌构成绵密而扑面的重奏,而那个唯一可能的中心则是阿尔莫多瓦的西班牙,永远的马德里。

参考文献:
《欲望电影》 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颠覆传统的人》 保罗•奥巴迪亚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电影批评》 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影片精读课的论文,思路混乱语言不通,被小o定性为定理证明,现在只会写一句中心句然后举例展开的东西了,且仅剩下初级词汇了,譬如怎么想也想不出替换“很强”的词~题目和结语是写完后加的,装且不搭调~
只是放在这里作为上过影片精读课的纪念,嗯~

 2 ) 阿莫多瓦电影中的身份追寻与哲学解读


                                                                                                                   
阿莫多瓦无疑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西班牙导演,许多文献和评论中都将他与整个西班牙的现代性相结合。但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又不仅仅是西班牙“大决裂”①的产物。事实上,他的作品承载着西班牙电影中某种历来的本质,他的成功体现于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无论是从叙事结构,还是从电影手法。作为创作派的导演,他将整个西班牙的文化风情跟自己的特质结合的淋漓尽致。


1:阿莫多瓦的电影世界

60年代初,巴尔登②曾经在《萨拉曼卡对话》中表述:“西班牙电影工业存在的60年中,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在社会上导向错误,在思想上泛善可陈,在美学上一无是处,在产业上气虚体弱。”③ 而对于弗朗哥统治时代之后的西班牙导演来说,体系成了一个全新的金矿,与电影等同,电影人则成了或大或小的掘金者。而80年代萌发的马德里新潮派则催生了以阿莫多瓦为代表的一批新电影人的崛起。阿莫多瓦早期的一些作品,如《佩比,路西,伯姆和别的姑娘们》《欲望迷宫》都属于新潮派的代表作品,而阿莫多瓦本人,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新潮派的代表人物。

阿莫多瓦的电影世界,是一个充斥着谎言,华丽,与悖论的世界。他凭空的捏造出来一个与常理向悖的空间,与世俗违背的道德观,并强迫你去相信它。而观者则会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它精心营造的影像陷阱。他也许是当今仍在世的大师之中最无法定义的一个,你永远说不清他是什么类型的导演,爱情?惊悚?犯罪?喜剧?都是,亦都不是,很多人都觉得阿莫多瓦一生都在拍摄同一部电影,从艺术风格,主题创作上来讲,他的电影个人色彩及其浓烈,且无法被归类。阿莫多瓦的成功在于他从不局限与任何一种电影体系,他只从题材的切点入手,以欲望为引,人性为根,把故事的蕴意发挥到最大化。

阿莫多瓦早期的电影,如《佩比》《激情迷宫》《我为什么命该如此》等,以戏剧化的成分居多,主题上的探讨也相对来说较为弱化,以身份丢失与认同为主。这也许弗朗哥时代的西班牙文化有关系。中后期,阿莫多瓦的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变,以《我的秘密之花》开始,导演越来越讲戏剧的情境植入于人物的内心,这种变化在《对她说》中达到极致。

2:身份的幻化,迷失,与整合

挣扎,是阿莫多瓦电影中的主要坐标。《神经濒临于崩溃的女人中》的佩芭,《活色生香》中的班德拉斯,《捆着我,绑着我》》中的里奇,《对她说》中的班尼诺。几乎每一部电影里,都是通过人物的挣扎与解决来构建整个结构,而毫无例外的人,所有的人物,都会陷入异常的焦虑和不安中,他们永远挣扎不休。

这些化名的一再出现不仅表现了人物面临的处境,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主人公身份的一致性。在阿莫多瓦的电影里,人物的身份都随着这些看似无意的化名而变得逐渐微妙起来。情节的不可预知性一直是阿莫多瓦电影中的一大特色,《在黑暗中》里,修女决定要向大众告知自己才是小说的作者时,却意外的发现亲生妹妹冒名顶替,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取代了她。《欲望法则》中,警察们一口咬定laura p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她的消失则恰恰让怀疑的目光都落到了帕布罗头上。而在《我的秘密之花》中,里奥厌烦了一次又一次的写作爱情小说,导致她的编剧用化名去威胁她,要暴露她的真实信息。

通过这一方式,阿莫多瓦在早期的作品中提出了身份的复杂性,而不是已经被通俗化的人格分裂。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提出了身份的复杂性之后,又如何重组这些复杂点的元素呢?

阿莫多瓦也很快的给了解答。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这也是第一次,在西班牙从属的电影体系中,提到变性人这个概念,不论是曼纽拉的前夫罗拉,还是好友阿格拉多。他们都对身份的复杂性做了一次完美的解构。罗拉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濒临死亡,作为整部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在临近片尾的时候才出现。就是这个人,给了曼纽拉和她身边的人无数的困惑与灾难,使得他们的生活一度坠入地狱。关于罗拉的一切,是身份崩溃的表现,她最终带着她黑暗的人生走向了死亡。而阿格拉多则截然相反,在影片中,阿格拉多只要一出场便会点亮整个环境,她依靠与她再造的身份得到了新生。罗拉向死而生,阿格拉多却像初长的草木一般欣欣向荣。她热情,单纯,丝毫不畏惧的去过着自己的生活。罗拉身处罪恶与悔恨交织的地狱,无法被救赎。而阿格拉多却活的自由自在,真真切切。

所以,导演给出的途径便是,在目前男女在现代生活当中的身份处境上的焦虑,大部分由阿格罗拉去化解,而另外一部分不能被转换的,则留给了罗拉,这是面对身份的另一种可能性,一个化解的充满焦虑的未来。从这层意义上讲,阿哥罗拉限定了一个虽然算不上温和,但究其本质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身份。这是一种全新的身份,而这个身份使得阿格莱拉挺身跨入了身份异质化的时代,人物也有了更高的层次感。

而毕竟《关于我母亲一切》是阿莫多瓦中后期的作品,在前期的那么多作品里面,依然有很多人物,男女老幼,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或直接或隐晦的表达着他们对身份的焦虑。
 

而有趣的事,这些经常迷失方向的人,即便不因自己而迷路,也会因他人而迷路。而正是这个半路出现的“他人”,往往会改变情节的走向,甚至反客为主。而在这之后,“他人”便不再是原先的对象,而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追随者死去儿子的那颗心脏,这是她所有的人生意义,而在经历了这次旅程之后,曼纽拉又开了第二次的旅程,而这次不经意的旅程,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那些马德里新潮派的狂热与生机。以此给阿莫多瓦的电影生涯画上一个坐标的话,这些作品也许不够出色,但却在最深处去引领着阿莫多瓦前行,那些电影中的人物,不管现实在发生着什么,世界怎么改变,他们总会离开。换言之,这也正是“身份”移位之后所付出的代价。

在《捆着我,绑着我》里,里奇对玛丽安娜说:“这张纸便是我的人生,就像是一条地铁线路。三岁的时候,我被遗弃,成为孤儿。八岁那年,我离家出走。十六岁的时候,我进了精神病院。直到一年前,我认识了你。那改变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我的心中便只有你。我不再发疯,我恢复了健康。”④

在阿莫多瓦的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丢失,这几乎也证明了人本质的存在性,身份或者说是物理的缺失,对于自然人本身是没有影响的。而对于这些如同棋子一般的人物来说,很大一部分原因,“丢失”是因为人物在自我定位的过程中,遭受了现实的困难。这是无解的。

而这些人物的性格,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异常强烈的自我意识:玛丽安娜对制片人的引诱充耳不闻,阿格拉多对自我太过执着。然后他们却又困扰与同样的人生,玛丽安娜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导演的幻想之物,而阿格拉多却依靠出卖肉体去谋生。

阿格拉多说:“我们越接近梦想中的自己,就越能成为自己。”

但这在所有的观者眼中,事情却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他们始终被失败所笼罩:玛丽安娜的反抗被完全废弃,阿格拉多的生存却也如此的不易。这些理想主义的人们,这些主体,却只有通过丢弃他们的身份,才能进行动作。




3:阿莫多瓦电影中的哲学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莫多瓦可以划分为两个,一个是早期的情景剧,一个则是后期的文学剧,甚至在某一个方面,他还算的上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哲学家,他后期的电影大多都在探讨着一些形而上的问题。他影片中所有的主人公都在问:我是谁,我在寻找着什么。《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失去了儿子,从而也失去了自我,这使她不得不逼迫着自己去完成一段可能不会有结果的旅程。《捆着我,绑着我》中,玛丽安娜深受制片人的骚扰,自己却又深陷毒瘾,无法自拔。《活色生香》中,维克多因为一个错误让自己无辜入狱,出狱之后面对着仇人和爱人的错位却变得不知所措。

再生与出入世占据着阿莫多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比重。还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和儿子在家中观看着Mankiewicz的《all about eve》⑤,而这部片,正是最为主要的引用对象。在《all about eve》中,eve接近贝蒂戴维斯的原因就是要取代她,而在《关于》一片中,huma的女友nina亦是对曼纽拉进行了此番的质疑。

而在原作中,eve正是通过一系列的阴谋与伤害来换取自己的成功过。可是曼纽兰拉正好相反,她是通过无私的奉献与馈赠去度过自己的一生。而阿莫多瓦给出了一个讽刺的结局,eve成功的操纵了命运,却终将跌入地狱。而曼纽拉虽然一直被命运牵绊,却成功的摆脱了命运。

正是曼纽拉,展现了整部电影中“再生”的含义。

美国著名影评人Jean-marc lalanne曾经在评论中写道:

“它与《all about eve》息息相关,但eve在这里并不单单指女演员扮演的这个角色,她同时也是被上帝创造出来的人物,那个《圣经》里的夏娃,繁衍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但阿莫多瓦修改了人类起源的神话,曼纽拉这位新“夏娃“推翻了神话中所展示出的不良因素,她安抚了每一个人的苦难。”⑥

而这也是阿莫多瓦所展示的“再生”,罗莎的儿子从诞生,到濒死,再到重生,再生的意义也就是回归了原始之地。

而在阿莫多瓦之前的一部作品《活色生香》中,也隐晦的提到了这个命题。在某种程度上,维克多是曼纽拉的原型,维克多在监狱里面写信,里面谈到了圣经。而在他的解读中,他的身份突然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成了一个预言家,同时他也是里面的主人公,他创造了整个规则。

至此,一切的条件都水到渠成,伊莲娜的消失造就了逆境,代替成了目标,而唯一欠缺的,就是他对于伊莲娜的旧情。

维克多与曼纽拉最大的不同,在于曼纽拉的再生是为他人所用,而维克多的再生,只是为了他本人。他们最初的目的都是通过某种方法去改变世界,然后用意识里的新世界去取代它。可因他们的初衷是绝望的,那结果必定也会带着某种绝望。而维克多最终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放下,他最终学会了不去强求外部,只有当两者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关系时,和解才能达成。

在《神经濒临崩溃的女人》一片中,开场便有女主角的一段独白:

“几个月以前,我和伊万搬到了这座大楼,住在这个漂亮的鸽子笼里。一切都在我身边崩溃,可是我原想拯救自己,拯救这个世界。我把自己当做诺亚方舟,在楼台上搭了个饲养场,想把每一对动物一公一母养在这里,然而唯一能够肯定的是,我没能拯救我最在乎的这一对:我和伊万。”⑦

这与维克多的再生比起来,虽然内容相同,但本质却千差万别。维克多的方式是强硬去面对现实中最坚固的部分,从而感知真实,去投入真实的世界。佩芭却逃离了真实的世界,将自己围在了一个充满着幻想的牢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再生也并不都是完美的意义。佩芭的再生是与时代脱节的,然而,在影片的结尾,佩芭终于找到了如何与这世界和解的方式。

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把儿子的照片赠送给了罗拉,而在结尾处,那张照片又几经辗转出现在了huma的桌子上,而huma正是曼纽拉儿子的死亡之源。这种表达方式使得相片摆脱了作为物件的无生命属性,直接进入了人物的情感机体。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曼纽拉转交的,是自己的儿子。正是因为她的放下,使得儿子获得了永生。

在所有的阿莫多瓦的电影中,人物都是带着各式各样的阴影,但你深入下去的时候,你会感到一种确信。那是人物本身所逐渐散发出来的感觉,那些灾难和阴影因着这些确认而变得浅薄了许多,他们总会顺着这些雾霾,慢慢摸索着前行,重新开始。而这些电影中的最初形象,则逐渐的远离了作品,开始了某种蔓延和生长。

阿莫多瓦的电影世界,是一个经常无法区分表象与实质的世界,是一个充斥着罪孽与情欲额世界,是一个先死后生的世界。他所有的女主角,都多多少少带有些被绑住自由的理想关系。他的故事,总是从一种关怀,转向另一种关怀。从对生命的享受,转向对生命的思考。他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家庭与情感的关系,新的爱情与欲望的关系,新的选择与道德的关系。虽然阿莫多瓦都是自己亲自编剧,但他与这些故事之中,又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独立和自由感,而这也造就了他与观众之间独特的联系。



注释:

① 1975年11月,因弗朗哥死亡,西班牙结束了40年的独裁统治。史称:西班牙大决裂
② 巴尔登:西班牙著名导演
③ 此处出自艾玛努埃记录《从开始到现在的西班牙电影》
④ 出自《捆着我,绑着我》,阿莫多瓦摄于1989年
⑤ 中译名:《彗星美人》,约瑟夫•曼凯维奇摄于1950年
⑥ 让马克:《新世界》,第535期
⑦ 《神经濒于崩溃的女人》,阿莫多瓦摄于1987年

 3 ) Analysis of "All About My Mother"

图文版请见
http://www.mtime.com/my/mnauce/blog/565726/

1。Almodovar最显著的风格自然是鲜亮迷人的色彩,他的片子几乎都是eye-candy,尤其是室内戏,布景与色彩都很考究。这种风格主要来自于波普艺术以及Douglas Sirk的影响,Sirk的影响也表现在其一些作品的情节剧倾向上。
此片的主色调可认为是红蓝黄,片首便奠定了这种组合,其后这种color coding也随处可见,包括上衣的颜色,器官移植室门上也是红蓝两色衬着白底。(此外,AAMM也是Almodovar所谓的blue trilogy的最后一部,相对之前的"rose films")

与色彩配合的还有costume,makeup. 一般来说Almodovar喜欢high contrast的color/costume/makeup乃至acting style. 此片中Manuela是比较自然的表演风格,基本无化妆(据Almodovar自己的说法,属Swedish performance style),而Huma,Lola的服装、化妆都相当stylized,Agrado则不仅服饰风格化(先是很punk的红色皮装,回到家换上便服,最后外出是一身Chanel--与Victoria Abril在High Heels中的Chanel相匹),表演风格上也最为夸张。并且Almodovar有意识地将costume,makeup甚至cosmetics(整容)作为其叙事内容(这也是某些modern filmmaker惯常的手段),比如上述提到的Chanel,Sister Rosa的claim:"Prada is perfect for nuns";Agrado甚至在舞台上讲她整容的故事;而Huma的化妆室则是影片重要的interior。。。

2。除了色彩,Almodovar的形式倾向也非常扎眼,特别的,他的几乎所有影片叙事上都富于形式感,尤以早期的Matador与最近几个片子为著。
先来说说这片的
1)allusion
i) All About Eve, 首先自然是片名的allusion。剧情上的allusion比如Manuela像Eve Harrington那样,起先是个粉丝,后来替补上阵取得成功,再如儿子要求签名的情节。(经honeykop师姐提点,雨夜追要签名而车祸的情节更像Opening Night,考虑到片尾提献的名单中有Gena Rowlands, John Cassavetes也是对Almodovar影响相当大的导演,此处向Opening Night致敬无疑.)
ii)A Streetcar Called Desire,Manuela说"A Streetcar Called Desire marked my life"。她与丈夫相识是通过此剧,儿子的死也与此剧相关。影片还引用了Blanche那句著名的quote:Whoever you are,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iii)如果凑近看A Streetcar Called Desire墙上的海报,你会发现颗粒状的图案,这属于波普艺术中的马赛克风格。Almodovar同志作为La Movida运动的代表人物,Andy Warhol of Spain,早期作品的波普性更强,而如今则只剩下这些残迹。。。

2)repetition
其实也是波普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Almodovar的叙事表现出大量的repetition。影片一开始就是hospital scene, 其后Mauela参加拍摄的那个器官移植的seminar也都是后来儿子被车撞后后事件的预演(儿子被撞后送进医院,也是钓着盐水袋,死后的器官也被移植)--当然这段scene事实上也repeat了Almodovar的前作The Flower of My Secret。另外,后来发生在Rosa身上的事很大程度上重演了Manuela当年的经历。这个就不得不提到

3)substition/projection
是Almodovar自此片以来的一个共同特征。Rosa死后Manuela代替她抚养Rosa与Lola的儿子,儿子的名字也叫Esteban(与父亲以及死去的兄长同名)。Talk to Her在很大程度上重复运用了这种模式,Marco代替Benigno完成后者与Alicia的情缘(此片监狱那场戏中Almodovar将Marco在玻璃上映出的影子与Benigno重合来表现两人的同一。Talk to Her在很多方面都与此片相似,比如都有那段four-shot,再比如该片头尾两端现代舞的作用即相当于AAMM中All About Eve与Streetcar中的作用。)而在Bad Education中弟弟Juan代替了兄长Ignacio。我继续说说

4)allusion to early Almodovar Films
如前所述,此片本身由The Flower of My Secret中的一个小段发展而来(就像Matador是由Labyrinth of Passions中一个元素发展而来)。

全片基本用的是high key lighting,但在两个scene中明显使用了low key调子,一个是Manuela刚来到Barcelona大城后的cruising for sex,回应Labyrinth of Passions的opening scene与Live Flesh中的一段。还有一段crusing for drug则回应了Tie Me Up!Tie Me Down中的一段。两段cruising不仅灯光相似,背景音乐也相似。

3。Almodovar喜欢用双人镜(two-shot),此片中双人的对话戏用的几乎都是two-shot,我唯一注意到的一个特例是Rosa告诉Manuela她HIV positive。这个scene开始是一般好莱坞式的正反打,两人在arguing/defense之后达成谅解,最终在一个two-shot中拥抱在一起。在Almodovar的最近六七部作品中,two-shot的使用已相当频繁,并与其shallow space/lateral staging, frontality相配合。这些当然也与宽屏的使用有关(此片aspect ratio=2.35:1)。个人理解宽屏更宜表现Almodovar所喜的构图对称性,因此two-shot/lateral staging就很可理解了。lateral staging同样可有多个表演区,相当于将depth staging转到水平方向来。

4。摄影上Almodovar较喜欢以panning开始某个段落。

5。Motif
Photo/Poster是此片的主要motif,Photo同时也是同一性的道具,我们看到Huma的化妆室里贴着大量照片,其中就有Bette Davis的照片。一个镜头中先是Bette吸烟的照片,然后racking focus,画面呈现近景处Huma吸烟的镜头,暗示Huma是Bette的Projection。照片还是过去的时光/人的motif,影片的主体故事其实肇始于于儿子对那张残缺照片的追索(寻父的主题,这一主题同时也表现在Rosa身上)。影片最后,三个女人相聚的时候,儿子的照片也加入了Huma化妆室的那些照片,成为beloved people中的一员(Manuela原先把这张照片送给Lola,这时Lola也死了,照片自然到了这里)
同时作为时光motif的还有train/tunnel(时光穿梭)。

6。女性主义
这当然是个大的主题,所以这次不拟讨论,只引片中的一句话
women will do anything to avoid being alone.

7。影片中其他我印象较深的镜头
1)儿子被车撞倒下那个主观镜头
2)Rosa死前向Manuela交待完重要的话后,镜头摇向一边的窗户,窗框呈十字形,然后接下一个镜头,教堂顶的十字架,Rosa的葬礼。

8。虽然此片很受追捧,但个人以为只能算Almodovar中等偏上水准的作品。事实上,在此片基础上进行refinement的后作Talk To Her便比此片更具艺术感染力。

 4 ) 人生如戏

一开始电影似乎是人们已司空见惯的生活悲喜剧, 一个单身的母亲,一个怀着作家梦的儿子, 他们相爱的温馨生活遽然被惨祸打断。 母亲返回家乡去寻找自己儿子的生父。 这样的手帕戏一般的女人什么时候都能看下去。 不过阿莫都瓦的传统观众可不是家庭妇女, 他总是关注着边缘人群,吸毒的, 卖肉的,同性恋, 变性的……可这些异类并不使影片含有猎奇性质。 感动我们的是普通的情感,普通的隔阂, 普通的梦想。像演员乌玛台上台下都用的座右铭:“我总是依仗陌生人的好意。” 人类正是因为共同的价值,共通的情感而产生信任,可以因为偶然的联系而托付了自己的一切。

主角母亲玛努维拉为了抚养儿子离开了他的生父并放弃了自己年轻时的演员梦, 这段历史也一直瞒着儿子, 却造成了想当剧作家的儿子的缺憾。 片子中我们看到她有两次机会运用她的表演才能。第一次是工作,虚假的情感,没料到预演了自己的生活。 第二次是为了实现自己和儿子的心愿,固定的台词说到悲从中来, 宣泄了自己积郁了一生的感情。谁能不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三个女人一台戏。玛努维拉,乌玛,阿格拉朵是主角,是成熟女人的代表;而罗丝和尼娜是配角,是年轻女人的代表。 女人伟大的可爱的到底是什么, 两相对比,不难得出结论。 定义女人的不仅仅是生理的特征,更是感觉和体验的特征,难怪阿格拉朵自豪的登台分享自己为了女人的身体大大小小整容的内容, 总结道:
 “就象我告诉你们的,做个正宗的女人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不过我们为这些东西可不能吝啬; 因为你就越接近你梦想的样子就越正宗。”

 5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阿莫多瓦的女性赞歌

阿莫多瓦是谁?

仅仅是世界电影史上颇为有名的电影大师吗?

不全是,因为这个头衔只是对他漫漫电影路的总括罢了。

但在真实的影像世界里,他荒诞,有张力,娴熟,且超出感知范围。后现代的审美,鲜艳而明烈的色彩,极具话题性的故事主体,超出常规认知的边缘人物...这些才是他影像的内核。时至今日,他共执导拍摄了23部电影,最新的一部《痛苦与荣耀》如同他人生的回望录,里面都是他的经历与感悟。

《痛苦与荣耀》海报

阿莫多瓦的很多电影都是对女性主义的探讨,《烈女传》、《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崩溃边缘的女人》、《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和《回归》里都有他对女性的认知和他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这些电影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可以说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新高峰,同时也是他表达女性主义的新起点。在以往的影片中,他擅长以荒诞的后现代手法进行人物刻画,但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他却将叙事和情感放在了首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阿莫多瓦视角下的女性逐渐“成型”。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玛努埃拉的妈妈,因其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她,所以她成为了单亲妈妈。不料一场车祸夺走了她儿子的生命,她在日记本里看到儿子写下了他对父亲的想念,于是她决定去找自己的丈夫。但事情却并非她所想的那样,她的丈夫已换装成女人,一位修女还怀上了她丈夫的孩子。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这个故事且荒诞,且悲情,且可笑,且不知所措。

但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一面多棱镜,透过这面多棱镜,便能够看到阿莫多瓦想要表达的内核。

1、女性图鉴:

温柔的、宽容的、善意的、有力量的

在这部影片中,男性要么变性,要么痴呆,要么早逝,要么无关紧要。但女性却有力量,有情感,细腻,认真,美丽。她们有人失去儿子,有人出身高贵,有人怀孕,有人做着脱出常规的工作,却无一例外地宽容、有底色、温和、充满善意。在狗血的、荒诞的世界里,这些女性们遭遇了各种各种的事情,但她们仍然进行以自我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影片的主角玛努埃拉身上似乎集齐了女性所有闪光的特质。他的丈夫伤害她,她却宽恕他、原谅他;她将儿子的心脏捐给需要的人,忍着痛去看望儿子的那颗心脏;她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女性,给她们很多温和的鼓励。

玛努埃拉 剧照

修女罗莎,美好,善良,像是所有男孩儿心头的白月光。在她最美好的年纪里,她爱上玛努埃拉的丈夫,并怀上了孩子,最终染上了艾滋病,甚至在临死前都没再见过这个让她怀上身孕的男人。但她并不埋怨他,还坚持想要生下孩子。她经历了爱,也经历了不爱,但却并未丢掉自己身上那些熠熠发光的特质。

修女罗莎

罗莎的父亲,从未在家庭中尽过应有的义务,还是个老年痴呆患者。但罗莎和罗莎的母亲对他却始终宽容、爱护如初。

这样的女性,她们一边拯救着、宽恕着身边的人,一边用自我的力量对抗着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鸡零狗碎的事。她们不需要依附男性去实现社会价值,也不需要跟随男性去决定她们的人生取向,更不需要以男性为坐标而去生活。

她们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阿莫多瓦在影片中构建出的女性群像。当男性的缺席和女性的在场形成对比时,阿莫多瓦已经颠覆了以往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从而推翻了传统影像中性别构建的方式,并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实现了女性地位的隐性提升。

在这样的视野与表达下,女性不再是推动叙事的牺牲工具,也不再是男性的审美工具。影片里,女性成了唯一的表达主体,在温情的、强大的叙事下,男性被逐渐消解了。阿莫多瓦赞扬女性这种天然的、独特的力量感,以及她们自身散发出的独立光辉。

2、母亲一角:

性别的、家庭的、遭遇的、自我的

在阿莫多瓦的很多电影里,都能看到他的“恋母情结”。《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之后,他还拍摄了《回归》。

《回归》海报

其实,母亲的角色在传统的性别构建和家庭关系中尤为值得探究。传统视野下,家庭中的女性往往是男性的附属,她们的自我占比很少。女性是需要被保护的,是被动的弱势群体。

但在阿莫多瓦的这两部电影里,母亲只是母亲,与父亲无关。他甚至以父亲的缺席来构建母亲的强大和独立。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玛努埃拉和罗莎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形象。前者经历丈夫的变性、儿子的去世,后者经历丈夫的痴呆和质疑,但她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女性力量是十分坚硬的。她们用自己的宽容和爱对待那些“伤害”她们的男性,并且她们始终处在一个主导而非被动的地位。

《回归》里,阿莫多瓦同样以一种平淡的温情刻画出了母亲这个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母亲的角色是女性的中心。父亲被杀,男性消失,只剩女儿之间的互通互爱。而母亲的力量则更为强大,她们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但依然保有美好的特质:乐观、善良、强大。她们不需要依赖父亲,便可以给女儿一个坚实的怀抱。这展现的是阿莫多瓦对女性命运和内心的真正理解,即女性本身便拥有不竭的生命力。

《回归》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一样,都是一副女性群像。影片里的女性世界近乎完美,她们互相谅解,有爱,有信任,有温暖。其实,这是阿莫多瓦的一种隐喻,他希望通过电影表达真正的女性解放,实现女性在社会上的主体性身份。

放大母亲的身份,以母亲的身份作为女性的表达,会让阿莫多瓦的力量更增一倍。人们对母亲这个角色具有天然的崇敬感,再通过影片进行情感的内化和外传,便足够让这份力量传递的更远。

3、女性主义:

阿莫多瓦的多样表达

阿莫多瓦影像里的女性主义的表达,渊源已久。

1980年,在他31岁的时候,他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烈女传》。彼时,西班牙电影中的女性极度压抑,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下被挤压成了一个工具和符号。但阿莫多瓦却用自己的镜头去探讨了女性的内心。《烈女传》里的女性极端,反常规,有自我意识,甚至做作。但无疑带来了一种女性揭露与女性解放。

《烈女传》剧照

阿莫多瓦喜欢将镜头聚到边缘女性群体的身上。在《黑暗的习惯》里,他的故事主体是一群“极为特别”的修女。这群修女住在修道院里,但她们抽大麻,注射海洛因,还养老虎。但行为夸张的她们也有柔软的内心,追求欲望的同时她们也在追求自己的命运。

《黑暗的习惯》剧照

阿莫多瓦始终在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观察西班牙社会下的女性。他解构了传统的、好莱坞式的女性的存在方式,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打开了女性电影的新局面。

在《我为什么命该如此》里,他的主角换成了一个抑郁的、愤怒的家庭主妇。葛络瑞娅对家庭的不满意,使得她对生活全无期待,最终失手将丈夫杀死,但法律却给了这场意外以宽容。这部电影里的阿莫多瓦,对女性变得感性、悲悯。但他却在最后设计法律给意外以宽容的结局,这实际上表明了他对女性所秉持的态度。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剧照

这部电影之后,阿莫多瓦还拍摄了《崩溃边缘的女人》。他用《崩溃边缘的女人》探讨了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影片中的女性在用自己的方式隐隐地反抗着男性,反抗着世界。阿莫多瓦正是因此解构了男性主导的传统视域,从而为女性带来了一种以自我为主导的精神视域。

《崩溃边缘的女人》剧照

这便是他影片里的女性主义。

阿莫多瓦的这些影片里,很多都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过嘉奖,《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曾获得过第72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

第72届奥斯卡奖 阿莫多瓦

阿莫多瓦正是想通过这些边缘的主体来传达社会真实的一角,以及他内心对女性的包容性,并以此来表达了他视野下女性的精神世界。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结尾字幕上,写着“献给所有演出的女演员,献给所有的女人,献给所有扮演女性的男人,献给所有想成为妈妈的人,献给我的妈妈。”

这是阿莫多瓦给女性最好的见面礼,以影致敬,以女性自身致敬。

当这种平等的视角延续现实世界时,一切都刚刚好。

撰文 | 张茜

校对 | TOW杜茜 王施澳

购票链接请点击:公布 | 2019山一排片单及抢票攻略

相关链接:公布 | 2019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完整片单 “全球狂潮”单元 |女性电影与目光 “非凡女性”单元 | 反抗、遗忘和死亡:三位女导演的传奇电影人生 “华语力量”单元 | “女人是‘一切无’”,是自由

特别鸣谢

场地支持

方所成都店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6 ) 当我们谈论阿尔莫多瓦,我们在谈论什么?

               
    题目极为恶俗的套用了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的题目。对于西班牙传奇导演阿尔莫多瓦,他的电影世界,就如同莫里森的音乐与诗歌一样,是报答生命的探索之旅,是仪式化的关于“孤独”和“欲望”的迷茫心境,这部电影是阿尔莫多瓦除了《基卡》和《神经崩溃的女人》之外,我最喜欢的一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带有浓郁的女性色彩在里面,他的电影大多来自阿尔莫多瓦的亲身体验和生活经历,《关于我妈妈的一切》就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阿尔莫多瓦式的电影,典型的悲天悯人的用爱和宽容去面对伤害,用尖锐的讽刺去宽容,去爱的电影。

    《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是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依旧是偏颇主体的情节主线,并且保持了阿尔莫多瓦一贯的前卫风格,一条贯穿全片的叙事线以及掺杂在一起的无比繁琐、让人眼花缭乱的副线,通过不同人物而引发的故事情节,将这些异同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趋向一个鲜明的主题方向。相同的是,阿尔莫多瓦再次把探索的视角放在了女人身上,影片秉承了导演一贯的所关注的素材,女人和女人,以及女人和身边的男人,让我们相信,即使故事的主体变化,但依旧不变的是人对于欲望之下所产生的不同情愫。


一:关于女性角色的点滴

    斯金纳在他新行为主义理论中,提出一切行为甚至人的之人,都是通过奖惩欲望的历史决定的,后天环境完全可以决定行为的产生于消失,曼尼拉独自抚养自己的儿子,主线故事中,曼尼拉和儿子过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虽然偶有争吵,但是就曼尼拉而言,儿子是自己支撑下去的唯一动力,是生活的源泉,但其实,短暂温情的外表下,却为之后的悲情埋下伏笔,从一开始影片第一个镜头,便是通过移动镜头,展现了医院内部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为之后的“死亡”埋下伏笔,儿子在索要签名的晚上,在雨中发生车祸身亡,至此,曼尼拉的生活轨迹开始改变,有太多的救赎色彩在里面,由此,曼尼拉从单纯的母亲角色,开始向一个更为宏观的“母亲”角色转变,开始以一个“女性形象代表”出现,并伴随自身强有力的判断力和更为包容的心态。然而,这一场转变,也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
    导演阿尔莫多瓦说过:片中的女性角色就像我其他作品里一样,他们那么独立,那么坚强,有决定事情的能力。由于男性角色的大量缺失,本片主要从四个女人的角度出发,女性角色的集体侵袭,好在,在表演上并没有出现互相影像的抢戏成分,导演试图通过这四个女人本身的悲欢离合,来表达所要体现的女性主题,在本片的一开始,曼尼拉经历丧子之痛后,到决定前往巴塞罗那,整个过程呈现一种接近于机械的状态,当听到儿子的死讯,接着在器官捐献的同意书上签字,再到开往巴塞罗那的火车上,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由于自身惯性而产生的,再到红灯区偶遇阿拉,在慌忙中救了阿拉,一个刚刚被丈夫罗拉卷走财务的变性人,虽然所处的背景不一样,但值得确定的是,两人都面临生活的难题,萍水相逢的意义瞬间升华,对于女性而言,在缺失男性色彩的故事里,悲境中的女人往往更容易结合在一起,这与本片中所表达的女性特质不无关系。
    影片中出现的洛萨,无疑是片中最让人心疼的角色,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依旧让佩德罗普-克鲁兹有出场机会,1999年的她显得水嫩,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其他演员的光芒,佩德罗普-克鲁兹所饰演的修女洛萨,在救护中心做社工,通过片中了解,洛萨的母亲是一位仿照名作的二手画家,家境较好,年轻而美丽善良,但因为罗拉而怀孕且感染艾滋病,再生下罗拉的儿子后告别人世。而在片中,也多次强调洛萨和父母间的矛盾,做为影片中的另一个母亲角色,洛萨的妈妈,同样也是生活在无助和彷徨中,丈夫身患痴呆症,无力照顾丈夫的同时,只得放弃照顾照顾女儿。以及剧场的女主角乌玛,我们可以理解为她的女助手吸毒和始终,深深挑战着乌玛对于她的情感诉诸,讽刺的是,在乌玛主演的《欲望号街车》中饰演的角色依旧是一个具有悲剧性的角色。
    阿尔莫多瓦在处理这些人物关系时,试图构建成一个不需要男人的由女性支撑的世界,究其影片内容发现,虽然一直有少许男性角色贯穿本片,但是几乎都是为了剧情需要而设置,并无关键性,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中实际上并没有男人,曼尼拉的儿子在影片开始后不久因车祸离开人世,而他的父亲,也就是罗拉这个角色在影片的最后才出现,令人惊讶的是罗拉已经变形成为一个女性,其次还有洛萨的父亲,虽然依旧活着,但是由于身患痴呆症,所以并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思考,他可以牵着自己的狗到处走,却认不出自己的女儿,认为自己的孙子与自己争宠,作为“父亲”这样的男性角色,可以说他是不存在的。

二:如果导演也是女人? 容忍是一种美德
   
     阿尔莫多瓦在影片的题材选择上,喜欢毫无顾忌地呈现主流道德观的各种禁忌,那些真实存在的却被我们所忽视的方方面面,这些存在在角落的种种边缘体,都被导演运用到了电影里,譬如说影片中的同性恋、变性人等等为代表的边缘人。影片在保持阿尔莫多瓦电影情节繁复多义。叙事戏剧夸张的格调的同时,都被存在于导演精心设计的影片“主题图解”中,影片中的人物来自城市各个地方,有着不同职业和背景,但却真是的把城市人类的面貌搬到荧幕上,在阿尔莫多瓦的作品里,女性角色的共性在于哪怕发生了巨大的毁灭,也依旧能照样活下来,就像他另一部电影《基卡》里,结尾处基卡再次拯救了她曾经的男友,在经历了莫名离奇的悲剧后,开车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的那位及其英俊的男人后,嫣然一下,生命中再次充满希望。
    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导演阿尔莫多瓦的影片题材大多偏离主流价值体系,题材的过于边缘化,并没有引发导演对于政治是非的判断,也没有对道德是非的判别,而潜移默化的延续了导演的人道主义立场,而在人物性格中,导演刻意没有让所有的人物有所谓的好坏之分,类似于这样的悖论存在于导演一贯原则,究其原因就是为了揭示人性的挣扎和多变,企图对繁杂的人性作出判断。对于导演来说,理应摒弃二元论,毕竟电影所要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视角,所以虽然故事线路显得极具戏剧性,光怪陆离的画面和镜头语言,这些尖锐的讽刺反而体现了这份宽容。
    谈论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少不了把他的电影归结于“女性电影”,尽管话题不同,但是导演总把目光聚集在她们身上,导演让他们在片中拥有“话语权”,这种“打破沉默”、“奋起反抗”,好在导演阿尔莫多瓦并没有陷入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电影的套路:企图把遭受磨难的女性角色的苦难经历用来深深博取观众的同情。在儿子去世后,曼尼拉开始的并不是一场报复之旅,在影片中洛萨的葬礼上,曼尼拉的丈夫,已经变形成为女性的罗拉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影片中,面对造成这一切后果的罗拉,曼尼拉并没有愤怒,而是原谅了她,由此深化的影片的主旨,从失去儿子到重新接过洛萨的孩子,并起名与自己的儿子一样,这也意味着曼尼拉开始承认并接受生命的轮回。即便面对那些放弃了自己职责的男人们,阿尔莫多瓦所给予的更多的也是同情和宽容,在经历过大风浪大磨难之后,人生开始趋于平静,阿尔莫多瓦毫不保留的赞颂了这些是非难辨的混乱社会里最坚强的守望者。在他的镜头下,所有的事物都显出一派自然流畅的美感。不论的禁忌,道德的边缘,经过阿尔莫多瓦的调解,不但细腻淡然,更不失温馨和感动。


三:阿尔莫多瓦的叙事特点和电影主义美学
    

       从情节上来看,影片的故事并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这也符合了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个人特色,这是一个典型剧情片的套路下重新架构的故事,片中不断插入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这样的趋于偶然性的相互联系手法充满了个人特色,成为影片树立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他的片子向来都保持繁复的线索,但却总以一条线索为开端,,以此为线索,再将观众带入到这个如同漩涡的故事情节中去,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从早期的注重生活状态的外在自由形式,到此时的逐步内心化开始转变,用他的话说:是另一个领域的冒险,企图在叙事上呈现一种“黑色状态”,既是幽默的讽刺,也是尖锐的直指。在这个缤纷复杂的万花筒里,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相互串联,成表达他对周围世界感知的“镜像”。
    许多导演忠于用暗色来表现故事,早早就给了观众心里暗示。但是阿尔莫多瓦不是,他选择色彩,美好的、邪恶的、任何事物、任何人物都可以拥有他们美好的外衣,但是美好终究是美好,邪恶终究是邪恶,美丽的外衣下只会让美好的事物更完美,邪恶的事物更厌恶。影片叙事紧凑,运用大量省略。譬如一个镜头在拉科鲁尼亚曼奴埃拉窥视接受儿子心脏的人出院,咚咚的心脏渐隐到马德里儿子房间的镜头,而后切到火车上的特写,三个场景跨过了曼尼拉最绝望的时间,紧凑使画面和事件具有倾倒感,带来强烈的心里震撼。
在处理曼尼拉儿子被车撞到的镜头中,运用了主观视角镜头,被车撞到的儿子横躺在地上,看着远处身穿红色大衣的母亲奔过来,以这样的镜头结束生命,揭示出生命本是个轮回。而海报的拉镜头,与话剧的叠化效果相辅相成。又如几个火车场景,没有车外风景,没有其他旅客,没有站台,一张特写一段独白,与仿若没有尽头的记忆之隧道紧接。不同于庸常的火车场景,导演叙事如此精准。
    阿尔莫多瓦作为一个电影大师,是因为他的影片不但有纷繁而不杂的叙事,还有造型感强烈并且华丽多彩、目不暇接的影像风格,比如片中多次出现的乌玛的大幅肖像海报,以及和人物之间的组合。比如曼尼拉的儿子在遭遇车祸的那天夜晚,曼尼拉背靠乌玛的海报,在凄迷的雨夜里等待儿子过来的镜头,把曼尼拉之前的个人经历,以及影片中关于母亲德国多重含义尽融其中,并创造出一种具有古典意味的美学效果。这和影片中大量展示的现代生活形象形成了一种奇妙但却不是和谐的对照。
    在本片中,电影画面形式的背后,都透露着虚妄和挑逗的意味,这是属于一种性感的元素,关于说过的隐喻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我们不必要在这里揣摩阿尔莫多瓦在电影中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些隐喻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意味,但值得深究的是,《关于我妈妈的一切》
    有点儿想阿尔莫多瓦早期的另一部电影《我的秘密之花》的延续,或者说是某部分元素的延伸。譬如阿尔莫多瓦在片中穿插的《彗星美人》,其实也是改写起源神话女人受邪恶的蛇诱惑的原罪而使其回到最初繁衍一切、包容一切、安抚一切的角色,对基督教潜意识的男权的嘲讽。影片对电影《彗星美人》和戏剧《欲望号街车》的借用具有后现代主义电影特征,而阿尔莫多瓦所做的就是让这些传统意义上不能得到认同的事物跟接近于现实的电影主义。
  

   四:理性现实主义的时代感
     

            从阿尔莫多瓦的大多数作品中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反对一切压制人性的、权威的、教条的、主流的人和事。他的电影哲学主张和理念,是企图用充满想象力的夸张、戏剧化的结构和每个人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不拘小节的作为带来特有的荒谬感表现出来。我认为这和导演个人经历紧密联系,导演本人曾就读于教会学校,深受体制压制,阿尔莫多瓦曾说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安东尼奥尼和威斯康迪为代表的电影大师。
由于阿尔莫多瓦的成长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那是安迪沃霍尔为领导的“波普”主义盛行的年代,发生了一系列的色彩革命,所以我们在谈论阿尔莫多瓦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就是他电影的色彩。阿尔莫多瓦的创作初期,同样也受到当时美国“地下电影”运动的影响,但与其区别的是,他的电影很少有纪录片性,心理学和虚构的成分更多,有趣的是,在他另外一部作品《神经崩溃的女人》中,就出现了尼古拉斯-古执导的《荒漠怪客》的片段。影片中,最显著的风格自然是鲜亮迷人的色彩,他的片子几乎都是绚丽多彩,尤其是室内戏,布景与色彩都很考究。这种风格主要来自于波普艺术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在其一些作品的情节剧倾向上。
    西班牙的文化是巴洛克式的,比如本片主角曼尼拉在巴塞罗那的住所,充斥着各种细节形状的组合,各种马赛克图案混合拼接,然后以高饱和度的亮色系为主,这也符合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因为他们的行为就很巴洛克式,这样的对色彩的自然倾向性更趋于合理。 这种观念化的创作型态,在《关于我妈妈的一切》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譬如这种黑色幽默就充斥在电影里,如阿拉加入剧团后,再一次因演员生病不得不临时取消演出前,以独角戏的方式调侃自己,博得满堂喝彩,拿自己身体开到,戏谑的调侃身体不同部位所话费的金额。
    的确,阿尔莫多瓦在此片中,把故事和真实环境具体时代结合的较为飘渺,他的创作中一直回避环境和时代的“显化”,对于我们身处的“真实现实”来说,还是属于含情脉脉的。在影片中出现的巴塞罗那街头的孔径和结尾处顺机位挑切得的铁路的俯拍,阿尔莫多瓦想表达这样的视觉信息:当物是人非后,人物接受命运的轮回,曼尼拉在经历这一切后重回现实,更加淡定,所以,《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更像新现实主义电影。
    阿尔莫多瓦认为极端和致命使情欲产生无尽的吸引力,最极端的情境设置往往造就最深刻的情感。在本片里,在洛萨的葬礼,但更重要的层面是罗拉----曼尼拉口中的恶魔和瘟疫以一个绝望美艳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却是令人害怕的高大男人的身体的外表却是长发和浓妆。对于导演而言,这些信念和准则,是包括宗教式的生活方式。群体生活理念,也包括女权运动或者同性恋运动。

    就整体而言,影片层次分明,可以说是阿尔莫多瓦前期注重生活状态的自由形式到后期逐步转入内心化的过渡时期作品,虽不能说是完美之作,但足以可圈可点,死亡和情感交织的两条线合乎情理,贴合整体的影片叙事风格。当我们可以宽恕伤害,我们给予世界的就只是爱了。片中常会出现的一句《欲望号街车》的台词:我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我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这也仿佛也正是曼尼拉的心声。区别于一般的“大师”,阿尔莫多瓦没有表情淡漠或偏执疯狂,但他并没有显得情欲力超强或如思考者般神圣,在道德上没有试图摆布,却用狡黠来掩盖脆弱和暴躁。
    阿尔莫多瓦自己说过:生活本身充满着想要掌握权力的激情,因为社会的不平等,对个人来说,对于生活的激情,则是使生活具有意义的唯一动力,那是我所决定,所想要的未来!
    

写于 in传媒

 短评

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4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最最感人的一部阿莫多瓦电影

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导演用缓慢流畅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情和无坚不摧的坚强

10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2009年的第一天,报社,空荡荡。一天看了两部电影,这是第二部,最好的一部。比起不痛不痒的爱情、战争,这部电影要好看得多。阿莫多瓦,嗯,09年看完他以前所有的电影好了。喂!你,就你,新年快乐。

15分钟前
  • 苏更生
  • 力荐

B+ / 二刷观感略降, 尤其后1/3的节奏实在有点紧绷。初看对性别这一面没有特别深的感触;二刷倒是感觉阿莫多瓦的美学与其“女性”概念其实是高度相互内嵌的关系:人物情节色彩剪辑各方面浓烈饱和,整体又永远克制于沸点之下。因而能在营造具体“生活”同时完成“女性”的抽象、延展与开放。《崩溃边缘的女人》似乎是同样的道理,他拍的从来就不是狭窄的“女人”,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女性”的概念空间。/ 细腻真挚,狗血故事变得柔婉如波。女性与母性不再依附于性别而纯粹依附于情感,不带一丝宣教意味。相形之下《新女友》就比较像女性与LGBTQ命题作文。很难想象这么多艳丽的色彩铺满屏幕竟然完全不扎眼,配乐里深流的是西班牙的热烈情愫。戏中戏依然是亮点,爱也依然是戏里戏外涌动的唯一。

1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阿莫多瓦说:影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鲜艳浓烈的色彩下是不可撤销的死亡和苦难,妓女变性人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元素齐集,组成对宽容,豁达,坚强的母性的礼赞。《彗星美人》《欲望号街车》作为精彩的戏中戏。忘不了那笔记本视角和车祸时的濒死视角,忘不了那“时光隧道”和五彩伞。(8.8/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几乎片中的每一位女性包括半女性都有那么一刹那闪光到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女人的力量,到底可以被拉扯到什么样的程度仍可以保持着坚定不移的爱和包容。

18分钟前
  • o”mygod101
  • 力荐

阿莫多瓦的布景实在是我的死穴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肚里多了一颗胚胎,似乎穿过山洞的未来就不会孤独。胸前多了两块硅胶,仿佛镁光灯下的人生就不再艰难。三个埃斯特班的血液流经血管,女人就是有如病毒消失一样的奇迹。多羡慕只记得爱犬的老人,便不必日日被往事折磨。所有合照都缺了一块,每段记忆都丢了大半,可我还能背下整段台词,讲出多彩的一生。

2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重看#4.5;献给所有母亲的赞歌,美好的女性群像(几组母亲形象的对照,戏中戏映射的现实),在大块炽热红色中燃烧着向生、向善的勇气。阿莫多瓦以幽默、温厚、悲悯和最大的爱将各种奇观痕迹抹去,所有与人世落落寡合的抗争,所有疏离于主流社会标准的爱欲,在三个埃斯特万的生命延续与精神传承中,一切都消弭于无形,在往返的隧道穿梭(时间流逝)中,因人类软弱和欲望犯下的错得到宽宥。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怎么没看出什么好来?是我没认真看?

28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阿莫多瓦如此迷恋人类的身体,他总是编出各种离奇剧情,想要究竟这一具皮囊与灵魂能够发生的最离奇关系的全部可能性。他让那些相爱的人们移植器官,变性,整容,在最妖艳的背景中上演最冰冷的剧情。在身体的切割与嫁接中,他是她还是你还是我?其实在人类共通的痛苦中,我们早已无法分离。

31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我以为你会在大雨里目送等了很久的那个人乘车离开。犹豫了瞬间还是追了出去。母亲站在巨型人脸海报前张望的样子太美。即使你已经离开,也要再看看带着你那颗心脏的人继续顽强生活,美满恩爱,情人终成眷属。老阿镜头下的女人们总是那么坦然自若,善良坚韧和无限包容。那么生活就不能再伤害你分毫。

33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推荐

没看进去…不如其他阿莫多瓦大胆和惊艳。

3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既是时间线上的真实,又是一连串事件压缩的舞台剧,也有戏中戏的可能,文本的可疑始终存在,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乐趣。皆因男人而起(儿子的死、父亲的病、男友的逃),却只与女人有关,身份在女儿、情人/妻子、母亲中嬗变,又实际上都是“姐妹”。对红色的设计,像鲜花次第盛开。

38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影片并不是从主流的母亲视角去表现母爱,而是通过大众眼中比较另类的人群来表现女性的宽容、乐观与善良。

42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变性题材真的只有在阿莫多瓦的手里才会散发出这样动人的戏剧光辉啊!斑驳大块的艳丽色彩与细致入微的悲悯情怀相映成趣,光影浮凸出女性之美。——电影中惊鸿一瞥的美少年又要让人惆怅好久了...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也算是我看过Almodovar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照例是惊世骇俗的情节主线,但看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变态。摄影和演出都非常精彩,各种线索也够复杂,里面的人物感情比后来的Talk to Her更真实。这部电影也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女性片儿,剧中四位男性角色,一位刚出场没多久就死去了,另一位牵引所有剧中人的命运,却只在结束时出现了一下,一位是个女装的异性人,还有一位痴呆多年,连自己的女儿也认不出。女主角们坚强,善良,美丽,宽容,所有优点都占全了!哎,不过最后一小段尾声似乎有点儿多余。

48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摄影和配乐景对女性的全方位解构都很出彩,善良优雅,风趣幽默,都是母亲的形象。

5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重看阿莫多瓦,深深感到世界范围内,若论拍狗血剧情,拍得最好的还得属他。首先他故事的确很狗血,其次又能在狗血中看到人性、女性的力量,再次还能拥有独特的美学,而美学,又必得搭配如此之狗血情绪,才能发挥其作用,可谓浑然天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那么多杂草般生存的女性,其实国内这样的丰富的女性形象也比比皆是,为啥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维度就这么少呢,动不动就是贤妻良母温良恭俭要不就是泼辣干练勾心斗角。

52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