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冲撞

HD

主演:伊利亚·伍德,瓦妮莎·雷德格雷夫,摩根·弗里曼,罗伯特·杜瓦尔,蒂娅·里欧妮,乔恩·费儒,莉莉·索博斯基,詹姆斯·克伦威尔,多格雷·斯科特,马克·摩斯,德雷克·德·林特,马克西米连·谢尔,朗·埃达德,劳拉·伊内斯,玛丽·麦克科马克,理查德·希夫,布莱尔·安德伍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1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2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3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4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5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6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13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14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15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16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17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18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19天地大冲撞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地大冲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毕德曼慧星”正朝着地球飞奔而来,给人类致命一击。当局紧急行动,研究出一个最佳方案——由宇航员坦纳(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饰)驾驶“弥赛号”飞船飞往慧星,把预先准备好的核弹放置到慧星上面引爆,以令它化成碎片或是改变轨道。坦纳英勇地完成了任务,却发现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慧星碎成了一大一小两部分,向地球步步逼近。  当局迅速采取最后的行动,用“诺亚方舟”计划保住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地球物种。这是一个秘密的地下庇护所,只有少数的人可以在这里避开大劫难,等灾难散尽后方重建世界。较小的那部分慧星已经撞向地球,引发山崩地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而跟随其后的大慧星给地球带来的毁灭程度,将远远超乎人们想象,力挽狂澜的人类进入了倒数时刻。1号通缉令兄弟情人阴阳师我的法定老公国语你好,陌生人久保同学不放过我美食的诞生清潭洞爱丽丝异世界居酒屋阿信罗斯威尔第一季潜欲浮生狂欢将至月吟1999朝花夕誓六月六日登陆日峡谷重案组 第4季真爱告白1998猫咪不跳舞镇灵攻略一对一爸,我一定行的水孩子北好莱坞英雄情泪保山河舞动青春梦绷不住候场中军阀趣史特務阿姐马达加斯加企鹅第一季国语警视厅强行犯系 樋口显 第二季十三个原因第一季地中海惊魂恐怖绘本第一季新人在旅途所有美好的东西2010超级幼兽恶烂狂人地平线系列:小猫日记八墓村1996咒怨 录像带版007之明日帝国国语沉默的海湾护国密探上帝的约翰:灵疗师的罪行农村合伙人权力的堡垒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试考证该彗星的编号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下属的小行星中心(MPC)负责管理小行星、彗星的发现和观测。按照彗星编号规则,我们可以为电影中这颗彗星进行编号。

电影中的彗星是抛物线轨道,因此不是短周期彗星。短周期彗星编号的首字母是P,其余都用C。包括长周期彗星和非周期彗星,一般笼统说非周期彗星。

彗星编号有两种。所有彗星,确认其发现后都授予临时编号。短周期彗星在经过足够的观测后,会授予永久编号。因此,我们这颗彗星只有临时编号,不会有永久编号。

临时编号由以下部分组成:表明彗星类别的字母,发现年份,发现所在的半月(每半个月用一个字母表示),该半月内的序号,发现者名称。比如,彗星C/2007 N3 (Lulin),表明它是非周期彗星,发现于2007年7月上半月,是这半个月里发现的第3颗,发现者是鹿林天文台。需要注意的是,代表半月的字母中,I跳过不用。A代表1月上半月,B代表1月下半月,以此类推,跳过I,最终用到Y,没有轮到Z,一共使用24个字母。

电影中的彗星发现于1998年5月10日,是5月的上半月。因此彗星编号前面是C/1998 J。那么它应该是第几颗呢?这需要查一下1998年5月的实际的彗星编号情况。

我去查了MPC公报(一般每月出一次),当年5月初发现有彗星C/1998 J1 (SOHO),最初观测日是3日(严谨起见:这期公报是11日发布的,可以99.99%认为最初报告的日期早于10日)。然后再就是16日最初观测到的C/1998 K1 (Mueller)了,它已经是5月下半月。所以10日发现的电影主人公应该是J2。

因此该彗星的编号为:

C/1998 J2 (Wolf-Beiderman)

这是全称,后面的名字部分可以省略,简短地说C/1998 J2也是可以的。

话说回来,即便电影中的彗星发现日期比J1早,又能如何呢,我们既然是为一颗虚构的彗星授予编号,也只能把它排在所有真实彗星之后。即便真实的情况是当月上半月发现了15颗彗星、一直排到J15,我们也只能用J16。

彗星彗核分裂以后,较大的碎块是可以分别编号的,但这个我没研究过,留在日后。

彗星毁灭以后,首字母要变成D。因此电影结束时,编号应变成:

D/1998 J2 (Wolf-Beiderman)

 2 ) 与《世界末日》相比

与另一部同样彗星撞地球题材,上映只晚两周的《世界末日》相比,这一部主角戏份缺失,小男主、宇航员、女记者三者极度缺乏呼应,让人抓不住主线。情节起承转合也过于生硬,比如宇航员们决定掉头返航撞向彗星,地球的第一波受难怎么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斗争?交代完全不够。灾难影响全世界,灾后重建只有白宫,略显虎头蛇尾了,3星不冤。。

 3 ) 蛮具体说说《流浪地球》是如何真正对标这部《天地大冲撞》的

没想到写的短评到现在会获得超过100多个赞,看了下居然比好些十几年前的还多,但鉴于影片仅有4万多人评分,所以也没什么了。

首先说点题外话,《流浪地球》根本不可能真正去对标《星际穿越》,不要以为它们讲的都是“人类寻找新家园”的这种所谓的“宏大”母题(不论是寻找新地球还是新太阳);而且我一直觉得我们一上来就操作这种“宏大”的东西其实并不合适,相反应该先从小而精入手,然后再一步步做大,但事实证明,影片和我预期的差不多,所谓“宏大”但有些空;然而问题是真正“小而精”的作品更考验咱们创作者的能力,而且我并不觉得我们目前具备这种能力,这又使得我们不得不在有限的经费下硬去大做特效,最后观感上的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说《流浪地球》本质上是一个“矛盾体”,中国科幻虽已起程但可能将会长期处于一个夹缝之中。

还有看到有人说《流浪地球》之于中国科幻的意义等同于好莱坞的《星球大战》,我只能说太看得起它了。

实际上《流浪地球》真正应该对标的是这部好莱坞1998年的科幻灾难片《天地大冲撞》,而且仔细看就会发现,《流浪地球》里没能着重呈现的,《天地大冲撞》里面都有。

1.灾难设定

《天地大冲撞》的灾难设定是一颗彗星将撞向地球,解决方案是派飞船将核弹钻入彗星,结果却炸出一大一小两颗,最终大的那颗被飞船牺牲式炸毁,地球上的灾难实则是由小的那颗引起;《流浪地球》的太阳危机等同于彗星,人类造发动机逃离,本想利用木星加速,结果木星引力超出预计,导致后面实际应对的则是木星危机,而木星恰恰可以对应那颗被炸出的较小彗星,而最终它在地球上引发的连锁灾难影片最后有展现,而《流浪地球》最终点燃木星,冲击波撞向地球,其灾难程度可想而知,而影片却只能匆匆带过。

2. 抽签情节

早年间在央6看过这部影片,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情节已然忘却,多年后重看惊奇地发现原来有关“抽签”的情节在这部电影中已有具体呈现,相较于《流浪地球》只在开头通过刘培强口吻和电视画面粗略交代,余下只能观众自行思考了,《天地大冲撞》则较为详尽地展现了抽签的人数配比,以及面对这毫无办法的举措各类人们的反应与抉择,而且为躲避灾难而修筑的地下空洞也正好对应《流浪地球》地下城。

3. 灾难氛围

这是我认为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差距最大的地方,可能有人会说《天地大冲撞》只展现了美国人对灾难的反应,并不具备全球视角,这个我想说即便是那颗分裂出来的小彗星,如果具备基本的天体物理常识,都应该知道即使撞击部位处于地球另一端,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也是全球式的,每一处角落都难以幸免,而且影片主要通过几组人物、家庭在危机中的不同反应,氛围感其实就是这么被带出来的;至于影片里只提了一嘴的“各国都在准备着各自的应对措施”,我觉得反倒比盲目宏大的空喊口号要来得更为实在,以及前期不公布事实怕引起民众大面积恐慌也十分合理,相较《流浪地球》主线一心只想救地球的急切推进,这部无疑更具人文情怀。

总结一下,其实细想像后来罗兰•艾默里奇的《后天》、《2012》等都有从早先这些科幻灾难片继承过去的意思,但与艾默里奇着力展现各色灾难奇观不同,《天地大冲撞》如今看其实要显得更为高级,影片前期通过记者、总统以及一对恋人各自面对灾难做了大量铺垫,真正视觉上的灾难呈现只在最后一击,却显得尤为震撼而有力,最终摩根•弗里曼饰演的总统在灾后重建的背景下演讲“我们的星球,我们的家,从此刻开始…”更是直接升华主题,“家”的概念彰显无遗。此外本片执行制片人斯皮尔伯格和已故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更是让它成为一部可能被低估的作品。

最后,短评里说我心中《流浪地球》的豆瓣分正好差《天地大冲撞》一点点,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片在IMDB的评分也正好差零点几,《天地大冲撞》有十几万人打分,而《流浪地球》也只有3万多,这其中的对应关系也蛮有趣的。

 4 ) 经典科幻灾难片中的新元素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HardTime”

—————剧透预警—————

—————是观后感 不是影评—————

(另外涉及影片:)

灾难片的种类繁杂,涉及的灾难种类也五花八门,地震、洪水、火山爆发、石油井喷等等。但如果把范围限定到“科幻灾难片”,那有一类事物一定会被提及:陨石、彗星和小行星。它们给予了人类无限的创作灵感,无数经典科幻灾难片的起源就此出现:改变星球轨道,影响地球磁场,启发末世预言,激发生物异能,摧毁基础设施,带来奇怪的外星人……不过,此篇文章提到的两部电影还算比较朴实,为地球选择了最直接的毁灭方式,即陨石撞地球

对于这种确实存在发生几率的灾难,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新方法,提高地球的防御指数。与此同时,社会上对此的讨论也从未停歇。影视创作者们当然不会落后,纷纷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想法。《天地大冲撞》《世界末日》都选择了类似的,也是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炸掉。

但两部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刻画了更多末日来临前的众生相,后者则基本将目光锁定在被派去执行任务的主角们身上。

《世界末日》的剧情几乎囊括了你可以想到的所有美国主旋律电影,或者说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桥段:小人物成就大事迹,打破常规的惊人之举,牺牲自己保全大家,最后一秒拯救世界,英雄与美人修成正果……一个不落,相当有“经典范”。十八天,把一群钻油井工人送上太空,在陨石上钻个洞并放入核弹引爆。这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电影中就这么神奇地出现了,而且还成功了,观众们甚至为其欢呼叫好,激动不已,仿佛真有这么回事似的。

(《世界末日》中的钻油井工人)

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情在如今看来有些套路,且漏洞百出,但它的特效依然让人无可挑剔。可以想象,1998年这部电影上映时,引发了怎样一番观影热潮。也正是因为它优秀的电影画面,惊人的特效技术,使它获得了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的提名。它用十分震撼的视效和音效抓住了观众的心。

再看《天地大冲撞》这部电影。它的特效远不及《世界末日》,大场面镜头非常少,仅有的那几个还被压到了接近影片结尾的部分。除此之外,陨石危机解除的那部分剧情出现的非常晚,看到一半多的时候,我甚至一度以为这部电影的结局将会是悲剧式的,为此还有点小期待呢(我以前从未见过此类型电影是悲剧结局,所以心想,假如陨石真的撞上了地球,是不是就会有续集,讲述人类如何灾后求生……倒也蛮不错的嘛)。但最终,宇航员们还是及时的拯救了地球,让地球的生命得以延续。

(《天地大冲撞》中的宇航员)

不过,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关系线倒是让我眼前一亮。电影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法,代表“英雄主义”这条线的宇航员们不再是整部剧情的核心,而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几位互不相干的人物,串联起了整个故事,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局。在陨石撞击地球前,有人选择与家人和解,有人选择美丽而孤独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带着新生命寻求一线生机,有人宁愿放弃自己活下去的机会,把它让给其他人……这是一部群像电影,突出表现灾难中的人文情怀,而非一般灾难片会侧重的伟大人物和英雄行为,这就是它最与众不同之处。

(《天地大冲撞》中带着婴儿躲避海啸的小夫妻)

《天地大冲撞》更倾向于向观众展示各种形式的爱的力量(家庭之爱,朋友之爱,恋人之爱等),同时传达“相信年轻人,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一代”的理念。《世界末日》则更注重告诉观众坚持的力量,信念的力量,不要轻言放弃,要积极救世。 两者存在各种差别,但有一点十分统一——展现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爆发出的顽强生命力。这或许是灾难片中最“旧”,最一成不变的内容,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如果缺少了这一点,那无论添加多少新元素,都很难被观众接受。不管是气温骤降,还是地火喷发,岩层崩裂,外星人入侵,人类总会想尽各种方法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这才是我期待在灾难片中看到的。


封面&图片 | 《天地大冲撞》&《世界末日》&网络,侵删

(一个喜欢写乱七八糟观后感的公众号)

 5 ) 十年前的电影还能看也不错了

毕竟这是商业片。其实早就听说过这部片了,甚至早过我有自己的电脑,好像是看了CCTV-6的《世界影视博览》。昨天再次听人提到,决定找来看掉。本片是半软半硬的科幻片,非动作类,这点非常另类。忽宏观忽微观的叙事方式让我想起了《大决战》。因为覆盖太广,导致本片没法同时做到细致和连贯。似乎主要还是讲一对父女和一对情侣各自的故事。但是演员表演太过生硬,观众无法产生代入感,好像是在隔岸观火。弥赛亚号仅是断断续续的线索之一,只有壮烈成仁之前真情告白的那一段是重点渲染的。我觉得影片的面面俱到对它的平淡是有责任的,另一方面叙事也不成功。反正没啥好,也不太坏。

 6 ) 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彩虹来架桥

虽然是98年的老片,但特效和剧情一点都不老气。

以前小的时候老师总是说彗星撞地球吓唬小孩,现在好像再也没有人有这种忧虑了。

和2012一样,这部片也涉及了灾难的发现,政府的隐瞒,避难所(方舟)的制造,哪些人/动物能进庇护所的选择。不一样的是,2012里面方舟在西藏峡谷深处,只靠开车走路过路基本不现实,而本片里面庇护所虽然也是在深山,但是交通还是很便利的,所以导致有很多没有被抽中的人们来这里聚集抗议。

另外,2012里面是偷偷摸摸精选社会精英和买得起票的富豪进方舟,而本片里面是公开抽签的方式,以家庭为单位,抽中就是整个家庭都能去。但显然,中国人都知道,所谓的抽签只是变相的选择而已。比如片中那个冒着傻气又很笨的主角女记者,还有第一个发现彗星的小朋友家都抽到了。

在刚开始发现彗星之后,事情似乎还可以解决,各国政府造了一艘飞船,用于运载核弹引爆彗星,然而,彗星太坚强,核弹爆炸了,彗星却裂开成了一块大一块小,继续高速运转冲向地球,而飞船也因为燃料耗尽与地球失去了联系。但幸运的是,随着小彗星撞向地球,大彗星因为小彗星的分离和蒸汽的作用出现了一个洞,而飞船与彗星刚好相隔不远,飞船里的人们决定用最后的燃料撞到洞中,一次引爆剩下的全部四枚核弹,不负所望,他们成功了,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全人类,当海啸后往高处逃难的人们一起看到天空中巨大的爆炸的时候,无数碎片像流星雨一般,让人感叹,活着真好。

题外话:被精选到飞船执行任务的有核专家、领航员、导航员等等,应该说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了,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迎合美国人随性的生活方式,他们真的一点都不严肃啊!随性不等于散漫,幽默不等于胡来,不像是精英队伍,更像是参加军训的初中生。所以以至于最后他们牺牲自己的时候我都看不出太多的真诚与决绝。

 短评

天啊,98年的老片子..开始很拖拉,但是从不同角度来展现人性在灾难面前是怎样的....效果虽然不完美,但这个片也算是佳作了

9分钟前
  • 澈黑
  • 推荐

这种片子后来越来越多,我都不确定是不是看过 .....(2013 补:是没看过,但今天看了。普普通通,之前三星没错。)

13分钟前
  • _
  • 还行

7.4分,看到热评里有人说《流浪地球》的质量处于《地心抢险记》和《天地大冲撞》之间,我觉得挺客观的。不吹不黑,都看过才有发言权。电影在灾难特效上下的功夫偏少,更注重塑造全球未日的氛围以及人性的选择。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种事肯定是烧杀劫掠的居多,虽然电影里也以新闻形式展现,但主要还是刻意地表演一些心灵鸡汤给观众看了。

18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推荐

现在很多灾难片在人性表达方面远不如此片。

23分钟前
  • 郁殷
  • 推荐

虽然有 FREEMAN虽然有 JAMES HORNOR但还是挽救不了无聊的剧情

27分钟前
  • 林 寶兒
  • 还行

某几个时刻也感动了一把,但片子是比较俗,格局也小,都是美国人。煽情过分。科幻意味很淡,灾难太清。

31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较差

依我看,《流浪地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标该片,若按“豆瓣评分”7.1,《流浪地球》我心中的分数是6.9,正好,因为我觉得《流浪地球》依旧离《天地大冲撞》哪怕还有一点点差距(说的当然不是特效和所谓的“宏大格局”),在片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全球性的灾难氛围,这方面《流浪地球》没有。但坦白说,6.9是鼓励加成后的,若刨去,我认为仍旧不及另外一部《地心抢险记》豆瓣评分的6.7,就即便这哪怕的一点点差距也不是几年几部电影可以迅速追赶的,我们的科幻(电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35分钟前
  • 鸮尘柳
  • 推荐

6.5/10 分。灾难不足,人性较多。作为普通观众,还是喜欢狂轰滥炸。所以,同样题材、同时上映的迈克尔·贝的爆米花《世界末日》票房大卖。呵呵。最大的问题,人性抵不过逻辑,人类拥有的原子弹,已经可以把地球都炸没了,还怕一小彗星吗。。。

40分钟前
  • Lonely
  • 还行

小男孩后来成了指环王里的主角,那年头还不认识他呢。摩根佛利曼的总统太有感觉了,如果真的世界末日,有他这样的总统来讲话,民众安心不少。美国式灾难片的典型作品。温情,煽情,英雄。

41分钟前
  • 香水瓶
  • 推荐

现在看看90年代电影里的高科技3D电脑演示,真的是vaporwave啊。。。女版Tom Cruise。70年代秀的老爸做NASA指挥官,很期待他来一句dumbass

44分钟前
  • 推荐

伊利亚·伍德、莉莉·索博斯基这小对真甜,未成年结婚,棒。女导演拍的,照顾了女性,现在很多科幻片还不如这个片子。1999、2000年左右,学校录像室有放过,没去看,后来再看是很多年以后了。

4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发现很多明星年轻时的样子

48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还行

当地球末日到来的时候,我会怎么做,说实话,我一定都不知道。非常喜欢父女俩站在海边看着海浪袭来的那段

49分钟前
  • 老几
  • 还行

小学毕业典礼上放了这电影,囧的是,初中升学典礼也放了这部,就为了这个,我就给个力荐吧…………(喂!)

54分钟前
  • 🥯˶╹ꇴ╹˶🥯
  • 力荐

诺亚方舟还是存在的,当时看场面很震撼~特别是那个美女被海啸吞噬的场面

55分钟前
  • 阿吉娃娃
  • 还行

工整清晰的左派灾难大片,影片所要传递的意识形态大致包含:1你无法完全彻底地阻止灾难发生;2某些不可预测的因素甚至会使拯救行动反而加剧灾害:彗星被劈裂后同奔地球而来;3左翼政府(黑人总统)和新闻媒体基本上代表了正能量,有时隐瞒信息也具有维护秩序的正当性。4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救世主太空船小队关键时刻也敢于牺牲自我拯救人类;5自由主义价值观的记者和青年男女同样可为家庭或亲情而甘愿放弃自己的幸存名额;6从灾难中幸存是自己坚定意志主观能动以及包括他人牺牲等影响事态进程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谁可以靠一己之力扭转大局。7特定灭世大事下左派也必须承认不能人人平等,除了特殊贡献精英人才外基本不考虑五十岁以上的美国公民参与百万幸存抽签——最后这条让人肺部一紧。

60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我:”1998年的电影啊,为什么是个黑人总统?“;爹:"让人知道电影里这个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1小时前
  • 吴明士
  • 还行

全片特效不多,但水準不錯,全為輔助情感,情感刻畫不錯,不過沒有逃生的緊張刺激劇情。電影中最偉大最寶貴的流星雨卻是全船宇航員自殺式爆炸拯救地球換來的被總統最後的話語感動Cities fall,but they are rebuilt.And heroes die,but they are remembered.We honor them with every brick we lay,with every field we sow,with every child we comfort,and then teach them to rejoice in what we have been regiven.Our planet.Our home.So now,let us begin.

1小时前
  • 愛德華艾爾利克
  • 还行

如果我没有被选中,你我相拥直到生命终结。

1小时前
  • 科林
  • 力荐

其他都还好,就是有一点。总觉得海啸撤离路线堵车了人就在车里等死不往地势高的地方走或者干脆呆在地下防空洞之类的设施里(总之就是要尽可能求生存吧),就很不符合人的求生本能…而且撤离得也太晚了,既然想要活下去,有可预测的灾难不应该早点走嘛。自杀可以理解,逃亡可以理解,但薛定谔的逃生引出煽情看得我真是抓耳挠腮。Don't ever give up on hope!

1小时前
  • 浮游剑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