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枕边人

HD中字

主演:刘雅瑟,甄子琦,吴振亚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1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2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3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4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5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6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13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14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15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16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17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18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19看不见的枕边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是今年你能在影院里看到的最穷的电影。

根据我的统计,电影里被破坏到不能再次利用的道具(其实也未必)只有两个:一辆车龄至少在 10 年以上的西雅特(SEAT)牌汽车。西雅特,西班牙本土品牌,二手车售价不会超过 1 万欧元。以及一面镜子。

另外片中遭到损坏但能继续用的道具包括:

一件被墨水染色的白衬衫。因为是西班牙电影,估计衬衫也就是 ZARA 了吧,甚至还不如。洗干净就能穿。洗不干净?全部染了!

一扇被警察踹开的门。甚至可能并没有损坏,片中没有给特写。

一个被扔进水池的打火机。虽然看起来像是都彭,但赌一盘西班牙海鲜饭是中国义乌批发来的。

没了。

另外片中成本略高的场景还有约五秒钟的直升机飞行镜头。哎,仔细想想也不会太高啦,旅游景点的直升机几百块钱也能兜上一圈吧,要只是拍拍直升机,还不要钱呢。

但这是今年你能在影院里看到的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导演完美展示了如何利用有限资源讲出一个丝丝入扣的好故事。

尽量不剧透地表扬一下导演。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悬疑片,影片始于一场密室杀人案件。但随着情节的推动,发展一次次超出了观众的预料,每当你觉得剧中角色给出了合理解释后,他们又会毫不留情地一把推翻。小时候大家都玩过叫万花尺的玩具,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只需要简单的道具就能在封闭的空间里创造出漂亮的花纹来。

《看不见的客人》就有点像是万花尺,影片开始的密室杀人案件就是下笔的那个点,影片也一直都在非常有限的场景里推进,但随着缜密的故事设计和角色之间极富张力的互动,一个点演化成了一幅精致惊人的图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就是 100 多分钟的步步紧逼、丝丝入扣了。

对比很多一条线走到底、最后什么都没搭上的蠢电影,《看不见的客人》用漂亮的环形故事结构裹进了很多导演的思考。在影片中,故事每被讲述一次,就会引入更多的东西,好像是画一环大过一环的一组同心圆,越来越大的圆里框下的,有更多的细节,有爱和欺骗,有不公和正以,有人性的黑暗和伟大。

另外影片出彩的人物设定也是看点之一,角色和角色的关系平衡得很好,势均力敌、剑拔弩张,没有一个人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是你来我往中一点点剥茧抽丝,让观众一分钟也无暇离开银幕,直到真相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那一刻的爽就像是千万颗烟花同时升空炸开,每个人口中的那一声“哇”都冲了出来。

这种感觉,比看炸掉多少辆豪车潜艇飞机大楼怪兽都要舒爽。

最后的碎碎念。

《看不见的客人》在豆瓣上的评分是骇人的 8.6 分,看过的 12 万人中,接近 90% 的观众给出了 4 星和 5 星的好评。作为自来水(没人给钱!我倒想要,可真没人给!),我要给电影打个广告,9 月 15 号《看不见的客人》就要在国内影院上映了,一定要去影院感受一下今年最穷的电影到底有多好看,那种张力是小屏幕上感受不到的!

我有幸参加了豆瓣电影组织的观影活动,而且导演本人 Oriol Paulo 也来了现场和大家交流(西班牙语真的好好听唷)。当问到导演对成都的印象时,导演觉得成都很有钱。哈哈哈,可能是导演拍这部片子的时候真的穷得可以吧。对了,电影到底有多穷,还有个铁证:里面居然还有人用 window phone!

希望大家都去影院支持这种好片子,争取让导演下部电影里的角色都用上 iPhone,或者那个国内厂家努努力,把导演下部作品的手机赞助承包了?

 2 ) 拜托,猜不猜得到结局不是衡量悬疑片是否优秀的标杆好吗!

《看不见的客人》是一部值得看的悬疑片,我相信看完了以后大多数人都会给周围的人推荐。但是推荐影片是一门有技术含量的学问——

有的推荐是:“卧槽,好看死了!快去看快去看!!” 有的推荐是:“这部电影从剧情的推导,细节的设置,分镜的艺术感,到可以清晰地从人物细微的面部表情感受到前后心态变化的鲜明对比,甚至还有丝丝入扣让人跟随剧情越发欲罢不能的BGM……总而言之,都是一部值得力荐的佳片。” 当然还有的推荐是:“别看剧透!!别看简介!!!你绝对猜不到剧情的反转!”

……

就我个人而言,我日常给朋友推荐电影都是用第一种模式,因为不论什么类型的好电影,都各有各的好看,通常看完全片给我的观影感受似醍醐灌顶,于是我往往趁这种感觉还没褪去,赶紧微信一下我的好友,“快去看xxxx,真的太他妈好看了!”

第二种的推荐模式适合影评人,因为他们直呼“好看死了!”会较难体现他们的职业专业性。

但我不喜欢第三种推荐模式,为什么呢,这种模式存在的“因”和“果”我都很不喜欢。展开讲讲?就是通常被这样推荐的朋友真的去看这部电影了,他就会下意识地去猜剧情。 若是死活猜不到,心里有种不服气,这种不爽的情绪还会被牵连到这部电影带来的体验上,从而潜意识力给电影减分;要是猜到了,就有一种,什么嘛看到一半就猜到了,这电影不过如此。 以及,通常要开始“猜剧情”的话,还会很“聪明”地排除掉最符合常理的结局线,因为知道会反转,所以怎么离奇就怎么猜——唉,导演编剧在细节上努力铺呈的用来支撑逻辑合理性的内容全被无视,因为这个想要猜结局的观众心里想到就是:结局肯定不是我想到这样,所以我要反着想—— (睁着大大的眼睛然后看不见电影的语言。 )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耐心地看完了一场电影,但却没有机会体会平均水平上的看此片的感受了。

当人们反复被“你肯定猜不到结局”这种推荐语给送到一部部剧情片悬疑片面前, 人们的定向思维就逐渐变成——我猜不到结局的悬疑片才是好片。 因果循环,下一次给别人推荐的时候,也会以此衡量标杆来引出他们的推荐语: “xxx,快去看这部电影,你肯定猜不到结局!去看!”

……

老实说,如果导演真的想给你一个看完仿佛被打了一耳光那样的剧情反转, 他可以全程所有的结果导线都指向A,然后结果给你一个B, 就是这么任性而不讲究逻辑,就是让你猜不到! 可,那样就会被爽到吗?! 我想,剧情好比是一部电影的支架血肉,倘若漏洞百出,即便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也不会有情绪上通透的爽感吧。

再说,真的那么喜欢猜结局,你为什么不去破案呢???

发挥你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去挖掘案件背后的秘密呀!!! 感激发达的B站,普及了电影推广, 也让观影的门槛变得如此之低。

(此处【观影门槛】已被网友指出不太妥当之意,我不想改动,但在此声明,本人写这篇【不算影评的评论】真的没有任何优越感,反正你能看懂我想表达的意思就好,谢谢)


以下涉及剧透: (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做电影的整体评价,且仅谈谈我在短评里想塞又塞不下的部分)

当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能充分理解剧情反转的合理性,因为有细节的交代;

但也正是因为细节的交代,让我觉得后劲有些些不足。具体讲的话就是:

很多人觉得本片最大的反转是古德曼女士被受害者母亲假扮了,逆天大反转。并且之前情人在受害者一家看到的那些照片、俩人爱好戏剧表演以及复仇的动机具备等等都让这个假扮显得合情合理。这是细节的优点。

另一个优秀的反转是男主才是杀害情人的凶手。真的心狠手辣的人才会推车入河处理尸体,使用手段嫁祸受害人,买通目击证人,再到杀害情人。(当时受害人没有完全死透也是一个反转,加深情感深度的同时也更加体现了男主的冷漠,真的只爱自己)所以男主先前对情人的描述和控诉都是假的,而我个人认为,这种人物刻画上的细节烘托出的反转,比古德曼女士的反转更有冲击力。

这种感觉就好比,我已经在男主杀情人的自白那一段得到了高潮,且久久无法退散,结果从“古德曼女士”离开房间,男主发现异常之后,揭晓最最大的反转是“古德曼女士”本身,这一段的高潮,我没能充分体验了。因为我觉得最爽的部分,是前面那一段罗生门一样的梳理案情和全部推翻重塑的流畅感。

就是这样一种青黄不接的感受。不过当我还在纳闷是如何处理真的古德曼女士这个情节(此人真的存在与否?如果不存在怎样打造她的声名?是否被拘禁被杀?)之际,真的古德曼女士来了,原来真的有古德曼女士,但是来晚了,晚得太好了,并且这个巧妙的人为“巧合”有让假扮古德曼这个情节变得不是那么用力过猛了。【对,受害人是帮助情人修车的家庭的小孩,略巧了,但增加冲突感,丰富了剧情推动的线路,无可厚非;但若让真的古德曼女士也成为他们家的亲戚,那体现的就真的是编剧想不出别的路子,强行转折】

看完真是一种享受。


题外话讲两句:现在啊好多人写短评意在用精炼的语句抖机灵,比如(摘取部分)

“ 大爷大妈智商这么高 家里娃却蠢到开车不系安全带 还tm发短信。 ” “ 给高分的各位,是真脸盲? ” “其实四眼阿婆演金牌律师怎么就滴水不漏这个事情本身好像是最大的bug。 ”

无意去纠正别人,我也不一定对,再讲观影本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但我想我们看电影难道不应该是追求细节的用心,而不是拘泥于整天拿着放大镜找刺然后架起大喇叭努力先他人一步讲出来的龟毛衰样吗?

能把一部85分的电影好好感受出85分的享受,这样舒服顺畅着难道不好吗?

我要是可以写出这样的本子,至少吹嘘5年。

反正我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爽。

总之——

“快去看啊啊啊!真的很好看呐!!!!”


二次修改补充部分:

关于那个门槛,我真的不想辩解什么,觉得被冒犯到的人可以直接讲我(我认为那是我文笔不好,无法表达心中所想,但我坚持维护我的看法,我认为门槛就是存在的)不过若是觉得以下我回复其中一个评论的内容,能“顺便”回答你的想法,那就尽量不要浪费口舌怼我啦,谢谢!

大概我说的门槛就是【人们都在抗议电影院观众太没素质要求大家闭嘴小孩滚出去,但在B站弹幕里:1.这个女的演过xxxx里的xxx 2.前面脸盲 3.凶手是xx 4.不要看剧透!结尾大反转 5.2017年x月x日 现在x人一起看! 6. xxx我爱你】我不是监管会的,但我希望关闭弹幕这种【自我选择】就是无形的【观影门槛】的体现,自动隔绝这一批与我意见不相同的人。

另外讨厌用弹幕的语气来讨论电影的问题,你和楼上上那位**讲话的腔调,就是我想【讨论电影】时的门槛了,感叹号和嘶吼谁不会,没有要较真,看完我写的内容也至少理解我的点不在于“门槛”,但非要揪着这个词然后跳脚大书特书——那我呢,就觉得我们在某些看法上有代沟,这沟反过来看,就是门槛。谢谢你认真看完我写的东西。

你可以说关不关弹幕是人家自己的选择,我没什么好多嘴。是呀,那请你给我一个我可以选择关弹幕的权利,请不要告诉我“结尾有大反转”,因为未知和已知就是一个不可逆的结果。

当然,我讲的也不是【剧透】这个问题。

我认为就是存在【观影门槛】的,但不是说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不配看电影,我认为像电影、音乐、美食这些享受甚至都不需要语言共通,人类都能够有情感理解,专业的影评人有自己的见解,但什么专业培训都没有接受过的人说不定有更真更深的情感共鸣,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非要有门槛的话,我觉得,“哟!!!!看电影啊,老子也看,欸,这人好看,欸这个是好人坏人啊?卧槽真好看这女的,我截个图,咔嚓,欸,讲到哪里了,死了?欸,肯定没这么简单,操,这老太婆是假的!嗨哟,不过如此嘛!”的人,真的拜托了leave me alone……(以及别再说我不喜欢我可以不看啊干嘛逼逼,是啊弹幕可以关,但人家在电影院这么说,人家在我耳边这么说,这是我躲不掉的,谢谢,不是辩论比赛,不要再奇袭我了。

还有人说我“哪来的优越感,阅片量多了不起啊”……拜托!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看电影而已啊,你花时间你有眼睛你也可以看,得亏我近几年看了电影都豆瓣标记一下,不然若寥寥“已看”,怕对方又要怼我——“你自己才看过几部,哪来的优越感!”

我只是刚看完电影情绪激动却看见短评里一堆……有感而发写写东西,没想到也有点热度引起讨论上升到热烈的部分。不是KOL,众口难调,小小人物也在意别人支持or怼我的话语,所以进行二次修改补充内容,遗憾在于完全覆盖了我第一次写的时候那种流畅的观后感分享的心情。同时,若是看到这里也影响了屏幕前的你单纯想看一篇影评的心情,我也感到很抱歉,真心的。

最后,再一次感谢认真看到结尾的所有人。

 3 ) 被一张脸蒙蔽的我

两个犯罪地点:1.偏僻小路上的车祸现场2.715房间

看了十多分钟,我就照常规电影套路猜测在地点2发生的事件①是男主精神分裂?②男主妻子索尼娅或是他情人劳拉的丈夫布鲁诺情杀嫁祸?③或是托马斯为儿复仇策划了这起谋杀又能嫁祸给男主?很快便证明①②猜测完全扯淡③的可能性极大,那接下来最大的悬疑便应该是托马斯怎么密室逃脱了吧?

接下来,我又发现自己too young to simple.在“律师”出示种种假证据套话的情况下,男主艾德里安以“罗生门”的方式还原了犯罪地点的场景。“律师”告诉艾德里安可以用托马斯脱罪,艾德里安此时信任了“律师”,把沉车地点勾画了出来,到这里,“律师”的初级目的已经达到了,她想让自己的儿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墓葬。但当艾德里安说汽车沉水时丹尼尔还没死时,“律师”情绪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动,接着她进行了真实的现场还原,这些场景中的男主终于展现出了与他的总裁身份相匹配的智商。哦,原来他是那个主导者呀,他身上背负了两条人命!最后影片随着一个小高潮结束了:真律师来了,假“律师”到了对面大楼在男主面前逐渐卸下自己的伪装变成了那个我们熟悉的温和的学究派的一直以背景墙方式出现的丹尼尔的妈妈。

在影片情节推进过程中男主艾德里安、劳拉、托马斯...呈现给我们的形象都在不断地变化,对于男主形象的变化,“律师”作了很好的归纳:懦夫——凶手——正义——骗子——自大。劳拉则是:自私强硬——懦弱——正义,而托马斯则是:善良——坚强——狡诈——正义。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结局式影片——最后几分钟以情节反转带给观影者以强烈震撼,如“控方证人”等优秀影片。
我认为“看不见的客人”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惊喜更多的是在解密过程中,一层又一层的事实叠加出现时。

最后简单粗暴的总结为:好片!

 4 ) 人心莫测

近年来,西班牙悬疑惊悚片俨然成了类型标杆。其画面阴森清冷的色调,人物捉摸不定的心思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都让人在大呼过瘾的同时,感到回味无穷,欲罢不能。这部《看不见的客人》继承并将悬疑片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在前半段设置了重重迷雾和层层谜团,到最后又峰回路转。水落石出之际,全片戛然而止,一气呵成,深刻有力,堪称惊悚电影中的成功之作。

起初,影片让人觉得是一个找真凶、证清白的故事。封闭密室中男主的情人被杀,他是唯一的在场者,难逃嫌疑。经验丰富、未尝败绩的女律师不满意男主的含糊与闪烁其辞,要求他讲出详细的来龙去脉,于是,一桩隐藏在案件背后的杀人案逐渐浮出水面。

温馨提示:下面有剧透

与情人幽会后,男主在赶往机场的途中撞上了对面开来的车。车主已经失去神志,不省人事。为了不让自己的罪行暴露,情人假装成已经昏迷的车主,骗过了路过的另一位司机,随后,两人分头负责掩盖这起命案:男主开对方的车去湖畔沉尸,情人留在原地等待维修。但大麻烦接踵而来——昏迷车主的父亲热心地把情人带回家中并修好了车,夫妻二人久等儿子未到便打电话询问,儿子的手机却在情人的大衣口袋里。

心慌意乱,手忙脚乱地放下手机后,情人迅速开车离开,种种反常的举动引起了夫妻的怀疑。随后,儿子失踪,警方搜寻无果,夫妇俩立刻想到了这辆疑点遍布的事故车,一路追查到了登记的车主男主角。

身为大公司总管,男主角深知万万不能让这起案件毁了自己的事业。他伪造不在场的证据,将车销毁并宣称失窃,和情人约定此后不再见面。面对警方的问询,他否认一切,蒙混过关;面对死者父亲的质问,他装傻充愣,一口咬定。然而,就在他以为危机终于能告一段落时,一封写着死者姓名的信寄到了他手上,对方以知晓实情为筹码,勒索他和他的情人十万欧元。

就在男主按照指示来到旅店后,他被埋伏在室内的犯人打晕,对方杀了情人,欲嫁祸于他。律师听完涉案人员,认定凶手应当是怀恨在心的死者父亲,正是他与在旅店工作的妻子携手策划了这一场命案,目的是向男主复仇。为了让男主从案件里全身而退,她建议男主把罪行都推到已经身亡的情人身上,这一职业而精明的对策正中男主下怀。

可是,还有一个潜在的威胁:原告方声称有目击者出庭作证,男主立刻意识到是当初那个路过的司机。律师见男主神色异样,马上追问是否还另有隐情。认为律师可以信赖的男主说出了真相:他在沉没尸体的时候,发现车主其实还活着,但他依然无情地关上了后备箱。听完这番话律师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如果没有出轨,如果没有睡过头,如果没有抄近路……男主不断用假设来开脱他所遭遇的这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一个谎言的代价可以很小,只要隐瞒了这件事,人就能够不受牵连、若无其事;一个谎言的代价也会很大,为了掩盖一个谎言,人就需要编出更多更复杂的新谎言,直到这一切蝴蝶效应般地将你的内心搅得天翻地覆,你才明白了犯错后想要逃避责罚的一时快感,终以足以把你逼上崩溃边缘的挥之不去的巨大罪恶感向你展开了猛烈报复。

车祸发生后,情人对男主说“没有什么可以救他了,但我们可以自救”、“如果我被发现,你也别想逃脱”。为了将车主的失踪合理化,情人甚至以他的名义盗取了一笔资金,伪造出了畏罪潜逃的假象迷惑警方。直到那封让他们苦心经营的大计毁于一旦的威胁信出现,两人似乎真的以为,他们能够瞒天过海。

事实说明,人不禁是自私的动物,更是贪婪的动物;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却仍旧幻想自己可以回去过正常的生活。而在露出破绽、良知遭到拷问时,人们往往自我安慰:它不过充当了自己疑神疑鬼的帮凶而已。做一个骗子,做一个无赖,欺世盗名,虚伪地活下去就好。正如男主所谓的反省——这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犯错。

律师看着这个陈述漏洞百出的客户,说出了她所知道的真相——

没有人埋伏在旅店房间里,凶手就是男主;

是情人打电话给死者父母,因为她希望给他们赔偿后和男主去自首,因此让男主起了杀心;

在车祸发生时,坚持不报警抛尸的,不是情人,是男主,伪造车主金融犯罪的,也是男主。

至此,男主露出了意味深长的表情,不置可否。伪君子的面具突然揭开,眼前这个真小人的形象似乎让他一时间还不太适应。他已经习惯了把自己塑造得无辜、善良、因被迫无奈而铤而走险,毕竟,只要他继续假装无辜,他就能动用钱财让别人觉得,他就是无辜的。

“世界上你只关心一个人,那就是你自己”。女律师一语道破。接着,她在他面前摘下了假发。会自导自演的人永远不只有她一个。那个儿子死于非命的母亲也会。她用精湛的演技骗过了和盘托出的男主,最终让他自取灭亡。

每个人都会从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面来叙述一件相同的事。只有永远保持了沉默的死者,任凭活着的人诬赖无法反驳。《看不见的客人》用一个骗子被骗的故事印证了那句古老的箴言:人心莫测。

 5 ) 理想主义式的胜利恰恰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

对于一部精彩的悬疑片,请别大喊“你绝对猜不到结局”!

那些大喊“好好看,你绝对猜不到结局的人”毁了这部片,这种片适合毫无防备去看。这个年代,谁都能用手机拍点东西,但电影不是人人都能拍的,何况这部片在网上直接能看,不花钱,所以要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部片的细节很棒,这里只略谈撞车部分:

老爷子帮忙拖车时透露很多信息,那里很偏僻,很少人,所以女主角碰到老爷子就说得通。

老爷子讲她老婆是戏剧演员,他只是被他老婆影响而已,所以他老婆假扮律师就合理了。

男主角是个商业大亨,经常往机场跑,所以他知道那条小路更近。

最棒的细节——那路人是机场职员,他也常往机场跑,他也知道那条小路近机场。

至于年轻人不系安全带,我觉得是他知道那条小路偏僻少人而戒心低吧,退一步来说,所谓的不系安全带也是男主口中的女主的说辞,说白了就是男主的说辞,可信度值得质疑。

看电影时无比激动,但看完后却感到深深的绝望。

只要“女律师“出一个差错她就输了,只要“女律师”出一个差错男主角就赢了,最终,理想主义式的胜利恰恰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

 6 ) 凯撒·索泽综合症

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在评论《搏击俱乐部》时提到了一个词:凯撒·索泽综合症(Keyser Soze syndrome)。这个词指的是喜欢在影片的最后推翻前面所有发生过的事情才会满足的一种症状。

       凯撒·索泽是《非常嫌疑犯》里的神秘头目,当故事的最后揭示凯撒·索泽就是那个廋弱的罗杰·金特(凯文·史派西饰)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被震撼得五体投地。然而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跟前面发生的故事却一点搭不上边。

       《看不见的客人》也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两条线来观察,第一条是关于案件的真相:谁撞死了青年丹尼尔,谁杀了女摄影师劳拉。这是发生在过去的。第二条则是发生在现在的:主角在出庭前与他的新律师梳理事情的经过。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一条线发生的事都是经由主角和律师之口以闪回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既然是说出来的,那么这些闪回的片段代表的只是某个人的想法,甚至是谎言,而不是客观事实。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只从第一条线里推理出事情的真相是不可能的。你能做的只能是等待第二条线里的主角和律师不断地给第一条线补充新的信息,从而才能得知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样的方式为影片开启了无限反转的大门。第二条线的反转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律师其实是丹尼尔的母亲假扮的。但是因为第一条线是说出来的,可以隐瞒,歪曲,添油加醋,它可以有无限种可能。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多年前流传于网络的笑话:



昨天去买烟,买了包20的,给了老板50,找了我40。我装做不知道,装兜里就走了。
没走多远老板喊我:你的烟没拿!
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拿出十块钱给老板:你多找了我十块钱。
老板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小伙子,把烟拿来,我给你换一包。
抽着老板新换给我的烟,那纯正的味道不禁再次感动了我:老板,把刚才那张50的拿来我给你换一张吧!
老板接过那50的也再次感动:小伙子,把刚才那找你的钱给我,我也给你换了。
接过老板重新找我的钱,我也再次感动,从口袋里拿出一部手机:老板,手机还给你吧。
老板热泪盈眶,颤抖着掏出一个钱包:小伙子,钱包还给你。
此时小伙子再也把持不住了,扑跪在地上抱着老板的大腿哭道:老哥,你去隔壁宾馆304房把你女儿领回家吧!
老板听后一惊,叹了口气,回头朝小店大声喊道:红杏啊,别藏了,出来跟你老公回去吧!




       看过这个笑话的都知道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讶异看着从店里走出来的女人,轻轻摇了摇头说:“老哥,这药你拿去用吧。”
接过我递去的青霉素,老板看完说明书惭愧的低下头说:“算了吧,这药我也用不着了,我是hiv病毒携带者,小哥对不住了!。”
我的心瞬间凉到了冰点,而老板的赤诚却又让它从未有过的温暖,我说:“老哥,差点我就干了件终身后悔的事啊!实不相瞒,那药膏不是青霉素,是敌敌畏啊!”
老板沉思片刻,眼角泪痕尚未风干,他闭着双眼仰天长叹道:“小伙啊,其实我根本没病,你的诚实委实让人感动,我真TM该死啊!”
我喜出望外揉着发酸的鼻尖,道:“老板别这样,我才该死!其实你闺女没在隔壁,是我骗你的啊!”
老板摆摆手说:“小伙,没事,没事,还有,你仔细看看,这根本不是你老婆,你老婆也不叫红杏啊!”
我恍然大悟,一阵暖流盘绕心间:“哈哈,老哥,其实我那钱包里面也什么都没有,路边刚捡的。”
我把钱包拿出来,在他面前晃了晃,老板道:“小伙,那手机也只是个模型,不信你瞧瞧,”他把手机掏出来,显示器只是一张彩纸贴着。
我们四目相对,被彼此感动的轻声抽泣起来,我带着浓浓的鼻音说:“老哥,其实那后边给你的五十块,也是假的!”
老板微微摇了摇头,一滴晶莹的泪珠滴落在地面:“小伙,找你的零钱其实也...唉,拿过来吧,我再给你换一换。”
我的泪水有如决堤,模糊的视网膜上他微曲着身子在钱箱里朝仔细的翻着,
我终于忍不住了,说:“老哥其实我根本不会抽烟!我来就是想用掉假钱的!”
老哥拍着我肩膀,低声道:“小伙,实不相瞒,其实这个也不是我的小店。”



       这则笑话里的反转靠的是什么?事情的真相是通过老板和小伙的对话产生的,不一定是真正发生过的事。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对假定事实的改写或补充来达到反转的效果。相声里有个词叫抖包袱,当包袱抖到见底的时候,我们观众看了会明白原来事情是这么回事。上面的笑话和《看不见的客人》一样,它们不是在给观众抖包袱,而是不停地往观众脸上砸一个个已经见底的新包袱。整个故事没有一个翻包袱、抖包袱的过程,所有的悬念都没有在前面铺设过,然而却突然被揭开了。
      
       为了达到反转的目的而通过闪回的形式来加入前面故事里没有提到过的新的证据和情节是一种非常偷懒的做法。在《看不见的客人》中,有一个情节提到虽然艾德里安发现丹尼尔还活着,却依旧把车推入了湖中。这个反转的加入毫无预兆。也许观众可以猜出来丹尼尔还活着,但绝对无法通过影片给出的线索推理出来,也无法在前面的故事中找出暗示此事的情节,它是凭空出现的。咋一看似乎挺惊人,然而却完全经不起推敲。

       当然有人会说主角在撒谎,这种事情观众不知道很正常。按照艾德里安闪回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错。然而在艾德里安的闪回里却有一段劳拉去修车时丹尼尔父亲看到火机的细节。这种真实的情节不应该出现在艾德里安的叙述里。且不论他怎么会拥有劳拉视角,出现这种细节与从艾德里安视角出发的闪回是相违背的。告诉观众火机的细节,却又不给我们丹尼尔还活着的暗示,这是为什么?正如我前文所说,闪回代表的是某个人的想法,甚至是谎言,它和客观事实是相矛盾的。在闪回中掺入客观事实,误导观众,实属偷懒加作弊。

       闪回必须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它不是倒叙。在电影里使用倒叙的手法时,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切切实实地发生过的。本片的导演加编剧奥里奥尔·保罗却把两者混合在了一起。

       同样是使用了闪回的《罗生门》是怎么做的呢?影片分别从盗贼、武士的妻子、女巫(武士)还有樵夫四个人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武士是如何被杀的。这四段故事不是倒叙,观众是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电影中也没有通过闪回的方式去补充用以反转的关键情节。武士死了就是死了,他没有突然诈尸然后又被捅死了一次。凶手也不可能会是樵夫。如果你想有这些情节,你必须要在现实的时间线里加入暗示。比如樵夫偷了匕首一事,观众在四个版本的故事里都不会看到的,因为它是客观事实,不应该加入到闪回里。在现实的时间线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樵夫一谈到匕首时态度的转变,暗示着他在匕首一事撒了谎。而在《看不见的客人》中,丹尼尔未死一事在第二条线里全无暗示,却用了一个不知道时闪回还是倒叙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反转得非常突兀,毫无逻辑。丹尼尔爸爸看见打火机从而得知艾德里安是同谋的事也不应该出现在闪回中。类似的情节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当影片最后揭晓律师就是丹尼尔的母亲时,对于揭开事情的真相有什么帮助呢?完全没有。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她就是丹尼尔母亲假扮的,然后专注于揭开第一条线的悬念难道不是更好吗?这个反转跟第一条线的案件一点搭不上边。

       在《非常嫌疑犯》里,观众费尽心思琢磨到底谁是凯撒·索泽时,突然被告知前面九十分钟都是罗杰·金特利用办公室里看到的物品瞎编出来的。而在《看不见的客人》中,观众想搞清楚是谁杀了丹尼尔和劳拉,却发现原来律师是假的。如果最后的反转才是重点,那前面费劲心思去展示破案的过程还有意义吗?悬疑片应该多花心思在铺设和破解悬念上,而不是靠使用反转的噱头来取胜。

 短评

2015年看的《罪恶之家》,2016年看的《完美陌生人》,2017年看的《看不见的客人》,共通之处就是利用剧作上的巧合和人性的叵测,将一个充满黑色悬疑的精彩故事有条不紊地讲述出来,虽然过程中猜测出女律师古德曼的身份,但劳拉却并非我预测地来个《大卫·戈尔的一生》的自我救赎……人言可畏亦难信?!

1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调度上有种将阿加莎小说当代化的直感 谷仓之冰和密室的三重解答亦是对黄金时代的致敬 拍推理片需要的是娓娓道来 不急不缓的叙述 以及临近收尾时暴风骤雨般地揭晓真相 本片都做到了 虽然对于非脸盲症而言这个最早来自莎士比亚的诡计略显累赘 讲义系列若拍成电影 要的也是这种感觉

11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现在能有意外结局还让人颠覆的故事,真的很难得了。结局半小时的反转再反转,能自圆其说,能刷新认识,能大呼过瘾,对一部悬疑推理片来说已经完成的相当漂亮。不会苛求太多,这样的故事和设定已经满足。

1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所有爱玩反转的悬疑电影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1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记得拉窗帘!

20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好看。另外建议豆瓣给「我看了七分钟就猜到结局」的观众准备彩蛋,他们是推动电影业进步的动力,值得满屏掉落大拇指。

22分钟前
  • Fornever
  • 推荐

作为一部连环反转的惊悚片,此片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是教科书级别的。不难猜中结局,但这个过程还是太精彩了。

25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剧本太精彩,处处伏笔,层层反转,虚实交错,暗潮涌动。自作聪明的往往一败涂地,不动声色的才能笑到最后。

29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拍摄手法太像在套供了,导致看到一半就猜到了故事走向。Mario Casas留胡子后还是那么sexy~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比较一般,如果男主是策划一切的人,他根本不会如此相信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3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好看,强烈推荐。问题是如此重要的辩护人竟然不是当面引荐的。

35分钟前
  • Andrea
  • 力荐

就不断论证这么个事:人很坏,坏到你都无法想象的坏,尤其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只有如此诛心,才能理解男主为何要铤而走险。最后结局自然要掉入一个常见套路:反派死于话多。作为电影,除制造冷色与调成昏暗,仍有种故意制造紧张悬念惊悚的搬演感觉。还有,终于明白那么多人看目击者要想到它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男主玩家的言论真是无懈可击,可惜我是预言家,你已经被我查杀了,你自爆不自爆”

39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西班牙人太热情了 在我们这房间里叫破喉咙都没人理的

43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日本小说里一百个这样的故事有没有,可能还不止一百个

4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有多少人是猜中了结尾却没猜中过程?有多少人是对猜中的结尾感到失望,对没猜中的过程感到傻逼?影片的引申主题就是——只要是个人说的话都别信。

4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其实这种多重反转的电影很容易bug频出,但是这部完成度太高了,质感和小细节都相当漂亮。导演对后半程的解密把控地相当出色,直接让观感上升了一个level。西班牙的悬疑片总是给人惊喜。(猜到反转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请不要在悬疑片短评区剧透好吗,靴靴。)

49分钟前
  • Enigma
  • 力荐

一部片检验脸盲症发病率。

51分钟前
  • 子酉
  • 还行

律师是假扮的这个梗其实倒是不难猜。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叙述”和“真相”的关系。在缺乏物证链条的基础上,男主的每一次叙述其实都是自洽且成立的,但或许也都不是真的。这一点才真的引人深思。我们所认定和掌握的真相,又有多少是被叙述掌控的呢?

54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看过片子后再来这个页面,发现海报上人物关系已经把结局剧透了。观影过程很享受,虽然结局并不难猜,但几段假设推理确实容易被误导,尽管每个假设都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小细节,但是并不影响整体效果,除了老夫妻过分精明和易容的不彻底外,几乎没有大败笔。说别人脸盲的希望你在电影院也能一眼认出来。

59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