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

完结

主演:金南珠,池珍熙,高俊,全慧珍,任兌卿,秦基周,李璟荣,安内相,李俊赫,金秀珍,李成旭,具子成,李雅贤,申康宇,姜德宗,全国焕,金宝妍,延云庆,朴晓英,徐智勋,朴佳岚,金亨宗,南庆邑,郑煐禥,韩基重,金明坤,金炯默,孙光业,朴健洛,金钟寿,全镇基,郭仁俊,李胤熙,陈贤光,梁大赫,姜鐵成,李裳宜,明智妍,孟奉鶴,崔范浩,白基邦,杨熙明,尹奉吉,姜灿阳,赵在莞,黄仁准,郭闵硕,楊泳祚,李泰亨,崔英,闵大植,孙寅勇,韩锡俊,宋敏喬,李錦姬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8

 剧照

迷雾 剧照 NO.1迷雾 剧照 NO.2迷雾 剧照 NO.3迷雾 剧照 NO.4迷雾 剧照 NO.5迷雾 剧照 NO.6迷雾 剧照 NO.13迷雾 剧照 NO.14迷雾 剧照 NO.15迷雾 剧照 NO.16迷雾 剧照 NO.17迷雾 剧照 NO.18迷雾 剧照 NO.19迷雾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信仰就得死吗

这部电影难道不是一部狂热的宗教电影吗 一个异化了的教徒才能拍得出这样残忍的故事 又或者 导演想说一个异化了个教徒能到多么残忍的地步。
不是男主刚好在救援到来之前打死了车里的人 而是如果他不打死 救援是不会来的。
疯女人说的没有错啊 蝗虫降临 以血救赎 电影导演处处维护这个疯女人 她说的一切都应验了 最后枪击她的胖店员 不是也在出门后就被蜘蛛捉走了吗?
当所有的叛徒都受了天谴 信仰上帝的人就得救了 迷雾退散 怪物也被烧死杀死。
这是一部旧约战争史式的电影,讲述的不就是一个毫无改编的末日审判的故事吗。第一次看时,我没有发现。然而对旧约,我始终无法接受,太残忍,不信服的人必须死,信仰者得救。那关于爱的部分呢?爱人如己?为什么要杀死别人?多么矛盾...
说这电影狂热 就是它太过注重形式的内容 抱着圣经里的神迹和仪式 一一对应现实 然而圣经的内在奥义 全然不去在意 为了向上帝献祭 而杀死一个人 却忘记了上帝教我们要爱。
基督教再仁慈 沾染了人的欲念 也无法叫人向善。拯救人的不是某种特别的信仰 而是去信仰的心意 去忍耐 去爱。

这电影我真不知怎么评 第一次是力荐 第二次是很差...

 2 ) 电影结局让一切明朗起来

  电影最后,最有英雄派头的男主角草菅人命甚至误杀亲子不是偶然的。因为电影的主题不是讲惊悚故事(这样的太多了)而是反思(同《老无所依》相似),是人类的自嘲:我们其实很无知,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能吓得我们丧失人性。表面看起来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静和智慧。但其实他跟那些缺陷明显的人并无本质区别。汽油用尽时他开始数子弹,数完不久就杀人了。为什么那么快?就算他们确实只剩下死路一条,为什么不等到饿得支撑不了或是猛兽来袭时再动手呢,那样哪怕还是会死,至少可以多活一会呀?多一会就多一份希望,这不正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跑出来追求的希望吗?但他还是动手了,别人死于他的信仰危机。

  人与人之间,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只是我们信仰的东西不同罢了。剧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信仰自己的和信仰别人的(这个别人包括除自己之外的一切力量)。一般状态下,我们都信仰自己,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强调自我的国家。于是当灭顶之灾从天而降时,人们最初的反应还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所以男主角的黑人邻居带着一群人出去送死了。但当死亡面目狰狞地接踵而至时,人们的自信粉碎了,一部分人开始把希望寄托给别人,听凭别人为自己的生命做主。疯婆子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建立了自己的邪教组织。正如那个威猛爷爷所说的:“你只要能把人吓到一定程度,让他们干什么都行,他们会投靠任何能给出解决办法的人或东西。”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个蓝领工人,一开始他自信满满,在和男主角争辩该不该出去修排气扇时还趾高气扬。被吓得半死之后立刻对男主角唯唯诺诺,不仅因为他错了,还因为他觉得男主角可能是救星。他本来恨不得要暴扁疯婆子,去药店被吓到极致之后却成为她最忠实的走狗。他就这样从听命于自己的意志,到听命于男主角,最终听命于貌似可以救他的疯婆子。(ps:我觉得虫子不咬她是因为连虫子都嫌弃她)而与他相对的,男主角始终信仰的都是自己,虽然挑战应接不暇,死亡阴云难散,但他始终积极主动地在做一些事,不管是在营救别人,商量计划,安抚弱者还是对付疯婆子,他都一直在做,而只要在做事,尤其当有一部分群众支持和信仰他,他就会产生一种模糊的安全感,认为对于命运他并不是毫无控制权,对于灾难他不是毫无还手之力。他的这种安全感给他一种潜在的希望,也给观众一种潜在的希望,于是我们把赌注押在他身上,赌他会是最后胜出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的这种信仰也是偏狭的。如果说信仰他人算软弱,信仰上帝算歇斯底里,那么信仰自己也未必有多么的明智。信仰疯婆子的人,信仰上帝的人,不论是软弱还是歇斯底里,在疯婆子被枪毙时(快哉快哉)都失去了最后的依靠,他们看着在迷雾中渐渐消失的汽车除了发呆还是发呆。而信仰自己的男主角在粮绝弹未尽时迎来了真正的信仰危机,没有问题让他解决,没有人让他救护,没有怪兽给他打,他一直用来对抗恐惧和绝望的那点点安全感和自以为拥有的控制权消失了,他作为其他四个人的依靠,首先崩溃,但即便这样,他还是很绅士地把子弹让给人家用,从这点小事上也看出控制欲和美国人性格中不可去除的英雄主义色彩。但不巧的是,美国这两年的电影讽刺得正是国民性格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从911之后美国人就开始反思,反思出一大堆打击英雄主义的电影。就是因为美国人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爱充英雄,自以为是,招惹事非才被人炸了老窝,他怎么能不怀疑自己有问题呢。这部影片的打击的就是人类的自以为是,你以为人类知识多吧?我给你没见过的看看。你以为你能控制一切吧?我让你连自己都控制不了。你以为你高度文明吧?我让你看看自己有多野蛮。你以为你科技发达吧?我让科学家造个地狱出来!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一切都被践踏一番。所以很自然的,男主角成为所有人中最惨的。他的绝望和悔恨超过所有人。唉!这对美国人当下的心情是多么好的写照啊!

  而那个为了孩子以死犯险的母亲为什么能逃过此劫?怪兽对中年妇女木有兴趣?不是,是因为导演想说:信仰别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都很愚蠢,都是面对恐惧的本能,比动物高级不了多少。只有信仰爱,在爱中消遁了自我的人才是人类中最高级的,才配享受奇迹。

PS:这是我在豆瓣上发表的第一篇影评,第一篇就得到了这么多人的支持,非常感激。其实过了很长时间再看觉得自己挺武断的(尽管也是由于推到极致比较容易立论)。所以想补充下我又想到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也不枉大家对我那点拙见的支持。
  拉康说人类是“知识偏执狂”。也就是说我们对知识具有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执着。从茹毛饮血的猿人到钢铁森林中的高智能生物,从脆弱无力的婴孩(动物的幼年期比人类短得多)到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成人甚至是天才,为了强大到足以对自己的命运达到最大程度的控制,我们的大脑进化成这样一种性质:它不仅有获得、储存和处理知识的功能而且它有执行这种功能的要求,所以尽管过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会损伤大脑但完全无须思虑的生活更易招来老年痴呆。从启蒙运动高举理性大旗那个时代起,不,更早些,从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得那时候起,我们就在思考,思考把我们从动物中划分出来。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一切都在鼓励着思考与智慧,我们迫不及待地建立了许许多多宏大结构来梳理和储存巨细无遗的知识细节。当然那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我们很少去赚弃知识垃圾。获得知识从一种生存必备技能变成了一种心灵需要。现代人进化到了这样一种程度,我们习惯了掌握信息、做出计划、预知结果,所以一旦某些事物不在计划中便会有些焦虑,像《迷雾》里这样把人当蚂蚁耍的情况怎么能不另人抓狂?对人类知识偏执狂的反省和修正是后现代思潮的主要方面。基于此,我觉得那位母亲的存活只是一种偶然,只是为了表明我们对未来的无法掌控和无法认知。这当然,也是对人类认知癖和认知能力的嘲讽。在这点上这部电影和《黑客帝国》《香草的天空》也有异曲同功之处,总之,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to be.  

 3 ) 最肮脏的是人性,最无辜的也是人性。

   这是一篇充满剧透的电影观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非常无聊,天天不知疲倦的看电影。各种看过的没看过的电影。以一天5、6部的速度走马观花似的看电影。

    有些电影是慕名寻找的,往往是听说了很久,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看的电影。而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我就只能在豆瓣中找到一部我异常喜爱的电影,然后在下面的同类推荐中一部部点下去。直到今天看到了“迷雾”(The Mist),终于让我有了写点东西的冲动。

    “迷雾”,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此名人的作品我只读并没读完过一部:“尸骨袋”。大师的作品总是会有那么多铺垫,以至于我还没看完铺垫就把书扔在了一边。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在“迷雾”之前,我只看过“1408”。在看“1408”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一直坚持但最后还是睡着了两次,从中没感到一丝恐怖,只感到像是一股有催眠功能的意识流。后来经询问得知,别人看了以后感觉和我一样。

    不过令我感到诧异的是,“迷雾”开始没几分钟就进入了正题,这给了我对于大师喜欢玩铺垫这个印象很大的打击。没有多少废话,树倒了砸烂了家中的落地窗,男主载着儿子和邻居去超市买东西,剧情就正式开始了。

    看到中间的时候,心中已经给这部电影定性了(当然,从后面来看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这就是一部一般的、充满俗套的、充斥着奇形怪状怪物的灾难逃生电影。这类电影的剧情一般是这样的:在一些征兆之后,主人公说出了真相,其他人都不相信。然后最不相信的那个2B就以身试法,结果血淋淋的为大家证实主人公的先见之明。然后主人公自然而然的成为精神领袖,带领着大家逃离险境。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反对者(往往灾难会帮主人公终结这些反对者),也会遇到很多来自灾难本身的危险,最后该死的全死了,主人公和和他关系紧密的人都像小强般顽强的存活下来。中间往往夹杂着一些无法回避而且导演也乐于加入以提升电影层次的对人性的探讨。

    “迷雾”大部分时间基本上严谨的按照上面这个套路发展。男主发现真相,男主带领大家堆狗食作防御。不相信他的黑人邻居义无反顾的出去为彰显男主的伟大做了牺牲品。是的,男主身上一直笼罩着光辉的主角光环(不过有一个很小的片段表现出,他也是“自私的”,这个容后再讨论)。他对信教大婶对群众的煽动性也有着深刻的论述:“但是把他们扔在黑暗里,然后把他们吓得尿裤子了,就不再有所谓的准则了,你会看到他们变得多么不开化。”

    由这里,会突然发现,和一般的灾难逃生片不同的是,这里主角们决定逃走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灾难本身,而是人本身。并不是害怕在这里就是等死(当然,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害怕被当成祭品,被同类拿去送死。人性的脆弱在这种时候,在那些群众身上表露无疑。当心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的时候,唯有把自己交托给上帝。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这些怪物确实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是一群圣经里才可能出现的魔鬼,这怎么能让人不相信是审判日的到来呢?但是,直到最后一刻,在即将接受最公正的审判时,人类都无法洗清他们自己的原罪。人类还是希望通过捐献祭品(当然不是自己),来换回自己的生存。污泥与灰尘寄生在人性上,永远也洗不清。

    不得不说,最后的结尾更加出乎了我的意料。本来,影片似乎可以在男主开着车一路绝尘而去就结束了。或者可以这么说,在他们没油了停车的时候,我脑中的确想到了,丫不会把他们都杀了以后自己获救了吧?但是瞬间自己把自己说服了:应该不会的,导演一般没这么玩儿过,这么玩儿可能就有点过火了,毕竟还有个动不得的小男孩呢。这些想法都是一瞬间的事情,也是一瞬间就被自己压制了下去,就当它没出现过。所以,当结局真的是这样,在男主亲手把他们包括自己的儿子都送回老家之后,看到坦克啊大兵啊齐刷刷出现的时候,我还是震惊了。丫真敢这么玩儿啊?

    看到这里,内心真的是非常的复杂,既有一种沉痛,又有一种惋惜,甚至有一种想笑的感觉。这种荒谬感似曾相识,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萨特的那部小说:“墙”。荒谬的巧合,残酷的现实,戏剧性的大翻转。然而,这还不算最牛的。最牛的是,影片开始不久那位孤身去救自己的孩子的母亲也还活着。我之前提到过男主的“小自私”,就是她冲着人们一个一个问谁能送她回去就自己的孩子,结果没有人帮助她,包括我们伟大的男主(当然,他当时有个比别人好的理由:“我自己也有孩子”)。那么,这是不是说,影片在彰显着,只有最无私、最能摒弃恐惧的人才能获救呢?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男主开车走了并不是很长的路就没油了,那么时间当然也没过去很久,所以超市里的怕死的、懦弱的人们,也应该很快就获救了,至少不会全军覆没(可以看到之前死掉的几个人都很少是真正被怪物冲进来弄死的,怪物的毁灭性并没有那么大)。那么这与我们的结论就矛盾了。所以,我满眼看到的还是荒谬。我觉得,电影并没有想教育谁的意思。它只是呈现了一个现实,呈现了一个现实的荒谬性。现实往往就是充满着各种荒谬的巧合,无论你懦弱,无论你勇敢,无论你自私,无论你无私,在做出自己的选择之前,唯有相信自己的选择,因为未来的结果自己不能把握,自己所能做的只有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又不知不觉的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想事情了)。做出选择后,就只能接受现实,等待各种荒谬的审判。就像“墙”中的伊比塔,自己选择了地狱,却荒谬的将他人送入了地狱。面对现实种种的荒谬,人类是渺小的,可怜的,无辜的。最多,只能像结尾的男主一样,发泄,喊叫。面对着现实的荒谬,悲伤到笑场。

 4 ) SOMETHING IN THE MIST

“SOMETHING IN THE MIST!!!”
这是一句裂肺嘶声的呐喊!!!
这是一声逃命四散的号角!!!
这是一曲到底绝望的赞歌!!!
最近几个月来,在茫茫BT资源中,下了这么多电影,寻寻觅觅,终于找到这样一部,让我爽了,让我怕了,让我震了,让我崩了!

THE MIST,迷雾,好名字。科幻片惊悚片恐怖片变态片的片名就是应该这样干干脆脆。THE ABYSS,THE TERMINATOR,THE MATRIX,THE PRESTIGE。这回,是THE MIST。
恐怖大师史蒂芬·金的王牌粉丝代言人弗兰克·德拉邦特给我们奉献了一顿由虫子作开胃菜、怪兽当正餐、血浆为醇酒、断肢为餐后甜点的丰盛大餐,菜的名字叫“绝望”。

想从很多地方分析《迷雾》,可供我们琢磨的细节太多了——但是任何一个切入点都不如从结尾开始更讨巧,因为就是这个被誉为2007年最震撼的结尾,让我找回了看《七宗罪》、看《肖申克的救赎》、看《小岛惊魂》、看《魔道争锋》时的快感!观察网上同志们的反应,讨论《迷雾》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么个核心问题:这个TMD鸟结尾到底是啥意思?
当大卫在绝望中杀了包括自己爱子在内的四人,又茫然地看着一辆辆坦克张牙舞爪地开过,在那个如同我们祖国《大决战》似的结尾大远景中,在崩溃前的一秒,我和他问的就是同样一个终极问题:苍天啊,大地啊,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到底想表达什么?谁能回答我???

一个大门紧闭的密室,我们缺一把钥匙。
按理说,没有比这个更自打耳光的结局了。这自然是一个被颠覆的英雄。各种电影里被颠覆的英雄很多,我们通常也乐意看到英雄被蹂躏,但没有哪个反英雄的结局能像这个大卫的结局一样引起我们如此巨大的不爽感。唯独这个英雄被嘲讽得那么彻底,而在他被嘲笑之前,我们都无比地相信和依靠他(在电影出色地烘托出绝望氛围的前提下,我们除了依靠大卫还能依靠谁?),换而言之,我们连带着一起被嘲讽得那么不堪。这就是我们不爽的真正原因:我们被无情地耍了。
为什么我们都没想到这个结局?第一,大卫是主角嘛,有佛祖保佑的。第二,在数次历险中,我们基本能够认同大卫的价值观、判断力和行为方式(虽然编导埋下了大卫另一面的伏笔,但只有第二次看才能察觉到编导的批判意图,这个后面谈),觉得他是唯一的又好又聪明的人,结局他不乐谁乐?第三,就是我们想象力不够。

钥匙摸到了,密室太暗了,我们缺一束光。
《迷雾》主题讲的就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叫“绝望”。有一次看BBC人体科学系列,说有个人类学家把人类的表情分为六大类:欢乐、愤怒、悲伤、恐惧、厌恶、惊讶。绝望不在其中,所以绝望不是我们的常有情绪。你真正绝望过吗?我们虽然很熟悉“绝望”这个名词,但是对“绝望”的认识其实很浅薄。什么是绝望?终极的绝望的心理依据是啥?看完《迷雾》,我苦苦思索而不得法,直到昨天鬼使神差地联想到另外一个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才对《迷雾》的结局豁然开朗!!!
这个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容貌俊美但清心寡欲,被誉为革命家中的“道学先生”;他革命信念坚定,多年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孙最信赖的亲信之一;他曾作为同盟会的中坚分子,亲自赴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未成被捕,慷慨吟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被人誉为中国近代史最慷慨动人的囚歌;后来他在国民政府中地位极高,918事件后,他与示威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反对蒋介石的不作为,主张彻底的抗日救国……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汪精卫。

光来了,我们迷离的眼神才发现,摸错了钥匙。
《色,戒》后,社会对汪伪政府的关注又多起来,众说纷纭的史说中,有这样一种揣摩比较可信:汪精卫绝望了。他不相信中国人能够有能力抵抗得住“实力悬殊”的日本鬼子,遂从主战派突然180度大变成为主和派。只有“绝望”二字,可以解释这场英雄突然变成小丑的历史闹剧。彻头彻尾的绝望,使得大家以为最不可能卖国的人,彻头彻尾地卖国了。
以这样的角度去看《迷雾》,就觉得大卫这个人真实得可怕!这个诡异的结局也从看似逻辑不通变成极为理所当然。影片前95%的时间内,他不仅从不放弃希望,还鼓励别人生存下去;不仅以慈悲之心关怀弱者,还以切实行动带头拯救他人。注意了,就是这种“圣人”,越是言“不抛弃不放弃”,绝望后就越是放弃得彻彻底底干干脆脆!仔细分析大卫贯穿全篇的诸多细节行为:他没有把画作拿进地下室;他答应妻子会回来的而食言;他答应不离开儿子也食言;他拒绝帮助第一个离开超市的母亲(她又恰恰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个被救者);他一度痛打着火的怪鸟而置爱子呼唤于不顾;第一夜他带头拿应急灯照蝗虫(却吸引了更多的蝗虫来);当然最后,手刃4条人命……所谓人无完人,他既有自私的一面,又有盲目的一面,只是这些负面细节被冲谈在大量雷锋式的行为中,让我们不自觉地忽略着他的这些表现,而只顾将他想象为真正的救世主。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恰恰是他的盲目自信将他和他的追随者带至万劫不复的深渊,并不比那个宗教疯婆子高明多少。他始终强撑着的信念,以看见高于吉普车数倍的超级巨型怪兽而告终,支离破碎,风中凌乱。他那始终坚守的逻辑,这时就给了他同样错误的答案:放弃吧。于是,他带头成了全篇唯一(注意,是唯一)主动放弃自己生的希望的人。在那时,他值得同情,但不值得尊敬,他在放弃生的希望的同时,放弃了身为人的高贵,这时的他,比那个被触手抓住的孩子还不如,至少那孩子为了生存挣扎到底。

《迷雾》是一部不给人以一丝一毫安全感的电影,也是一部坚决不提供正确答案的电影。里面的人,都按照“科学的理性”、“偏执的理性”、“爱的执着”、“宗教的狂热”四大行为模式指导着自己,给自己在无尽的迷雾中一丝安慰。我们先是以为“爱的执着”是错的,我们以为开始那个妈妈走进迷雾必死无疑;我们接着以为“偏执的理性”是错的,我们以为黑人律师是咎由自取;我们特别以为“宗教的狂热”也是错的,我们以为那疯婆子死有余辜;我们始终以为“科学的理性”是真正正确的,我们甚至最后还以为用手枪自杀是很尊严、很体面、很崇高、很理智的死法……在精心布置的迷雾中,不仅剧中人,连我们局外人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判断。迷失了,所以被耍了,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境界不高。《迷雾》不负责提供答案。斯蒂文·金或者德拉邦特根本不去想要告诉你你该站在哪条阵线可以确保你生存下去,他们只是告诉你,这就是现实。现实啊现实!我们何尝不是都迷失在自己的雾中。

除了惊世骇俗的结局,《迷雾》的整体节奏也可圈可点,入戏快,段落清晰,人物介绍干脆,情节发展迅速,音效配合到位,DV手持式、晃动、急推急拉的拍摄风格更是效果出众,还向《怪型》(海报)、《异型》(俘虏人体生殖和强酸体液)、《致命ID》(血手印)、《LOST》(受灾群众分裂群像)、《金刚》(触手和虫)、《极度深寒》(触手)等新老经典致敬,显示了德拉邦特扎实的功底和口味的偏好。

还有,我爱死那些恶心的虫子、触手和异兽了。特别是触手,本片营造绝望的80%成效都可归功于它们,比《金刚》还恶心,非常好!!!

 5 ) 粗制滥造的伪社会分析片

《迷雾》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社会行为学教授在讲课,先假设一个特殊的极端的情形,然后硬生生的把各种类别的人揉在一块,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领域来讨论人性,讨论解决方案,却忽略了当人身临其境时所产生的他所应有的正常反应。

从男主人公和其他人关于能否开门发生的第一次争执,我就预感到这不是一部悬疑恐怖片,这很可能又是一篇只以为是的学者纸上谈兵的说教文。当男主人公和自己当律师的邻居又发生争执时,我笑了,TM的果然是一部指手画脚的说教片。 借用一件事来让人在极端环境下将平日里压抑掩藏的冲突,迷茫,猜疑放大,并观察研究本没有错,但是作者在这部片子里运用的也太明显,太粗糙了吧。每一个人,普通工人,律师,宗教狂热者的表现过于刻意了,仿佛作者迫不及待希望他们把这些话,这些观点早早的,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却忽略了环境背景。这倒有点像低劣的摄影技术——把两张不同环境的照片中前景主要人物和背景画面生硬的合在一起,试图用这种便捷的方式得到一张精美的照片,却忽略了前景人物身上的光线,色调和环境背景的光源显得格格不入。

影片中,在如此恐慌,危险如此未知的情况下,我们的律师仅仅因为之前和男主人公的一些官司上的冲突就毫不犹豫的选择拒绝相信男主人公,以及其他四人的话,甚至连去看看证据都不愿意。一开始显得善良真诚的宗教狂热者面对别人的关心时不可理喻的嘲笑和鄙夷发生的也太突然了吧。人物性格的脱节有点让人觉得背后有一双急躁的手在推着他们走,完全不像自然产生的变化。那种感觉就像在物理课上,老师会不断说:现在我们先忽略空气阻力,忽略球的体积,忽略blablabla,然后我们来判断这个球落地要花多少时间。 这种排除,假设法方式在理论研究上是可行的,但是这是一部电影。我觉得作者一定是把自己埋书里太久了,整部片子充满了书呆子般的酸腐味。

想描述人性,这部片子明显准备工作做得太少了。我觉得你要不就学别人《僵尸肖恩》一样用戏谑,讽刺的夸张手法来表达你的思想,要不就认真严肃的把滋生这些冲突的必要条件丰富一点,不至于看着刻意而生硬。

我看过很多西方社会学,心理学者的演讲,他们在论证一个观点时,必须尽一切努力回避实验者本人的先入为主的观点,潜意识主导实验的结果,尽一切可能让实验在一个不受影响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只有反复进行这类的实验,这些学者才敢小心翼翼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打着实验的幌子,却急切想把自己不成熟的观点强加于人的学者。我实在难以想象《迷雾》竟和《肖申克救赎》是一个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的作品。

说到人物塑造,有人说讨厌里面那个传教的宗教老太婆。要我说,我讨厌里面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那么不真实,该冷静的时候都像疯子一样,该恐慌疯狂的时候又莫名其妙的平静。每一个人都像在念台词一样,行为和嘴里迸发出来的台词、情绪完全不搭调。就像在看一张漏洞百出的合成照片一样。他们都是弗兰克·德拉邦特实验室里造出来的怪胎,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弗兰克·德拉邦特那极为片面而幼稚的想法。

 6 ) 最可怕的是什么?

刚刚看完了这部《迷雾》。感觉可悲,人类的倒退的进程被揭露得体无完肤,人类本性中的怯懦,卑微以及无知也被无情地拿了出来说事。

史蒂芬金无疑是个招牌,但更金字的是弗兰特达拉邦特,这个当年创造了电影神话的大师这一次又显神通,当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已经让我们见识了大师的水平,一个励志的故事被拍得没有了时间的概念,20年后回头再看这部作品,它仍然是精彩的。


先来说说一个小小的插曲,当年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扮演烫沥青的房顶上给艾迪啤酒的牢友这回在《迷雾》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色角色,这里卖个关子,大家看看能不能发现,呵呵。

进入正题,这部片子看完后很是难受,人性被刻画得如此淋漓,以致于看完全片之后居然对人性产生了怀疑。我们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何尝不是这样,进步起源于科学,科学带来了怀疑,怀疑带来了愚昧,愚昧是因为人类对自己的不自信。那么向谁求助?莫须有的神灵。

当人们渐渐对自我不信任时,宗教占了上风,这让我想起了一话:当科学艰难地爬上顶峰去寻求答案时,却赫然发现宗教早已坐在了上头。影片里的那个疯女人不过是个象征,这个社会里,总有一部分人,他们无知得过了头,却无比愚昧,其实无知不可怕,愚昧才可怕,它可怕在这些人固执地坚持已见,绝不相信科学,同时还要惑众。这才是最可怕的,想想吧,有什么能比传播愚昧更可怕?


片中的人很明显地被对映成人类进程中的几个类别。男主角和他的朋友们是人类自由主义者,他们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并有着明确的奋斗方向,这方向就是生存和自由,为此他们一直势力着。刚开始不相信有怪物而后被吓到再往后被疯女人迷惑的那一部分人是人类中无知软弱的代表,他们本应尽最大努力靠自己去拯救自己的命运,然而在不知道究竟结果如何的情况下只能随着主导人物去摇摆。毫无主见,可悲而可怜。从一开始并不太赞成疯女人意见后来忠诚地追随她的那部分人不正是现在社会中信教者的写照吗?我尊敬有宗教信仰的人,但这并不代表我的赞同。这一部分人天真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愚昧地卫道和等待甚至残杀自己的同类,这种人性软弱至极的表现实在让人作呕。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甚至哭笑不得,那指向自己同类的匕首啊,你残杀的是自己的力量,难道就没有想到要一起努力闯出难关吗?

再就是那个疯女人了,这个女人是坚定的卫道士和传教者,她的存在者是真正可怕的威胁。想想吧,如果没有她,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就算最后全死了也没什么可怕和遗憾。然而就因为她的存在,那被可怕怪物吓得瑟瑟发抖的男孩子在父亲的全力保护下安全无恙,却被一个同类逼到了生命的边缘,这真是讽刺。


说说几个细节。
一,士兵之死,他死得很冤,他与其说是被愚昧杀死,不如说是被人性中自我欺骗的劣性杀死。人们杀他不过是在吓得无路可走如苍蝇般乱撞的情况下做的举动。不过请注意,是谁在煽风点火地给人们指引这条无意义之路?

二,最后的怪物和枪声。汽车在上下震颤,巨大无比的怪物轰然路过。这是绝望的象征。车里的人类永远无法战胜它。于是枪声响起。这是悲哀的,既然都打算要死了,那为什么不干脆出去杀它个昏天暗地?要是人类和人类之间的厮杀,有人会在最后自尽前去杀几个算几个,可是对手是怪物就没关系了吗?没有勇气?为别的人类想想啊?

三,最后坐军车的母亲。那女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明知有危险但为了自己的孩子毅然走了出去,她很幸运地存活了下来。当卡车路过时男主角与她的眼光相对,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努力,那个妈妈坚持下来了,男主角却在即将获救时做出一个父亲最不应该也最不可能做的事。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优秀的影片,达拉邦特没有失他的水准,我们看得也很唏嘘。最感慨的是在那个小超市中,当男主角说再接下来恐怕那个疯女人要搞祭祀,会找个人来杀掉的时候,而后来的情节发展印证了他的推测,我才惊然地意识到人类的文明可以在刹那间倒退回原始。原来人类的文明竟是如此脆弱。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最后赞一下片尾的音乐,女声的清呤很动人心。

 短评

1.贝爷在都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 2.神棍真误人,中枪那刻整个人心情都变好了 3.结尾神作,困境中的绝望才是最大杀手 4.以后组队一定要带老奶奶

6分钟前
  • 葵花卷
  • 力荐

希望落空的绝望。虽然结局对前面的交代并不能让人特别满意,但意境很到位。“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但是完全的自信就真的能解救自己吗?”

1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看着剧突然回想,这部电影令人害怕的不是绝望,而是怀疑,怀疑生存目的,怀疑自己的极限,怀疑整个生活是不是梦境

1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结尾真是神来之笔

1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120806观毕小说:相对小说,电影对结局加强了戏剧冲突,小说的结局是白版,电影则是黑版,小说看起来更像个开局而电影则拥有相对完整的悲剧总结。世界观交待小说只以阴谋论的方式简单地将对异世界的猜测以传言(箭头形动)的形式几笔带过、完全没有正面描写。库苏鲁神话影响自然是有的,小说较为浓重。

2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26分钟前
  • 自燃,风月同天
  • 推荐

迟来的希望更让人绝望,一个让男主角绝望的结论令人有更多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上帝,个人英雄主义还是爱? 其实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让我减掉一分是这个结尾。如果没有这个结尾很多东西并没有必要去刻意推敲,可是现在天一亮军队一到就草草收场,给人感觉这个结尾太突兀太不自然了。

31分钟前
  • Q。
  • 推荐

维度极丰富。像是最近招远事件的一个注脚,围绕女神婆展开的情节,可窥见邪教发展传播的模式。片子整体犹如一个古希腊式的悲剧。男主角像史诗中的英雄,正直,有屠龙斩棘之勇,以头脑、感召力带领他的人民走出困境沼泽,做出的所有决定都英明正确,可最终依然难逃悲剧的宿命。这绝望的迷雾也击倒了我。

3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结尾真冷啊……居然让hero逃脱了所有的劫难,最后以为完全没有指望的时候,杀了一起逃出来的人并且亲手杀了自己儿子,特英雄主义的决定要独自面对恐惧和绝望,结果却等到了军队的营救……看到这个结尾,我真的好想笑哦,太冷笑话了吧——都能熬到那会儿了,为啥不多熬一下下,等到boss们出现了,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再无奈的自杀呢?另外,旧约真万恶真可怕,然则旧约却是真正的宗教啊……最后要说的是,那个早就该被hero干掉的旧约女人虽然很恶心,但是说的话里却有好多好多典故,值得留心。

37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i hate this movie,fucking religion

42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还行

结尾有争议很正常,人类不就是爱站个队嘛,所以反讽的效果对比现实一下就出来了,混吃等死往往会活得比较好。影院看绝对加分了,尤其中途那全场的掌声。设计感强有时确实刻意,但节奏渲染的末世气氛很棒。其实情设那些说不通的事情没必要解释这不就是未知的恐惧嘛。导演距今最近的作品能再放部《绿里奇迹》就好了。

47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结局太神了加两星。 转评价:THE MIST——典型的散户心态,大盘刚开始不好的时候犹豫不决,失去了离场的最佳时机;等到指数不断震荡下跌,又一次次补仓,一次次被套;最后在底部割肉出局了,结果国家队出来救市了,大反转

51分钟前
  • kiri
  • 推荐

男主贯穿全篇的个人信仰丧失得有点突兀了吧

55分钟前
  • 推荐

这种人性的恶确实让人毛骨悚然,只是那个结尾太掉价,却也在情理之中了。★★★☆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真的被吓到了,看了那个反英雄的结尾半天回不过神来。 只要提供足够的恐惧,人类就会变的比任何怪兽更凶残。

58分钟前
  • 鱼雷
  • 力荐

……我艹……

1小时前
  • 明安
  • 力荐

男人不隨慈母出走超市,失落生還機緣;男人提示閘外聲音來由,害死男孩;男人堅持闖藥房,反正失救;男人鋌而走險拿槍,子彈為悲劇提供可能;男人決心作絕命的流浪,顯而易見,他錯了。如果對錯全憑成效得失,他全錯了。可是對錯本著的,不只這些,不是嗎?

1小时前
  • 何倩彤
  • 还行

因为如此讽刺的结局,必须给五星。人类之绝望,不在外物,往往来自于人类自身。绝望之后的绝望,是最可怖的!

1小时前
  • 天蝎小猪
  • 力荐

结局很震撼.他人即是地狱.

1小时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As a species, we're fundamentally insane. Put more than two of us in a room, we pick sides and start dreaming up reasons to kill one another. Why do you think we invented politics and religion?

1小时前
  • jett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