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

HD

主演:叶德娴,刘德华,秦海璐,秦沛,黄秋生,王馥荔,朱慧敏,江美仪,罗兰,谭炳文,梁天,宫雪花,徐克,洪金宝,于冬,宁浩,杜汶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粤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桃姐 剧照 NO.1桃姐 剧照 NO.2桃姐 剧照 NO.3桃姐 剧照 NO.4桃姐 剧照 NO.5桃姐 剧照 NO.6桃姐 剧照 NO.13桃姐 剧照 NO.14桃姐 剧照 NO.15桃姐 剧照 NO.16桃姐 剧照 NO.17桃姐 剧照 NO.18桃姐 剧照 NO.19桃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桃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桃姐(叶德娴 饰)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 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 ,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 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不解之缘猫女屈原阿里,山羊与阿伯拉希姆飞龙再生(粤语版)芬奇达涅槃咒沉沦小时代3:刺金时代美人如画立花登青春备忘录阿若瓦比女校 第一季雾中系铃人复仇女神2019爱在初心梁祝:化蝶疯狂的彩票叛徒201918/40~两个人的梦想与恋爱~珠江人家光 2020华语音乐打歌中心湘西诡案死亡代理人姐姐妹妹的武馆致命录像带94分手专家珍珍的发屋黑暗塔2017如来神掌2020马克斯我的爱理想主义者废柴兄弟5:泰爽异世界食堂西部骑士舞术巨星航时凶间蛇舌5月天诺亚方舟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雪之回忆我是处女座僵尸大时代阴桃术火爆警探月满轩尼诗

 长篇影评

 1 ) 夜吟月光寒——揭开《桃姐》温情脉脉的面纱

警告:本文深度剧透,并刻意对电影进行了恶毒的过度解读,有严重的指桑骂槐倾向,不喜者慎入!

《桃姐》是部好电影,但之所以好,并不在于像某些人说到那样反映了主仆之间的脉脉温情,恰恰相反,它好就好在揭开了罩在表面的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了桃姐遭受无情压榨的残酷真相,并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东亚传统社会统治模式的秘密。

1. 对桃姐生养死葬是梁家的义务

很多人都为梁少爷对桃姐的所谓充满人情味的“义举”所感动,但实际上这根本算不上义举,而是梁家的义务。虽然梁少爷称桃姐为“老工人”,但桃姐并不是现代企业中的职工,而是梁家的终身佣人,她没有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能享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障,她的生养死葬,如果不靠主人家的“慷慨”,那就只能靠自己的工钱了,而桃姐靠工钱所积累的个人财产足以保证自己安享晚年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桃姐一无房产,二无家电、家具,进老人院时连要保管的贵重物品都没有,她所收藏的“宝贝”都是一些校服、杂志、香皂、背带、相片之类的零碎儿。她的资产究竟有多少?照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可以申请政府补贴的,而一开始养老院那个胖妞就讲得很清楚,“资产不够3万元”的才可以申请政府补贴,也就是说,桃姐在梁家辛苦工作60年,年逾古稀居然资产还不到3万块!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在主人家献了青春又献终身的人,却无钱养老,这究竟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于梁家的残酷剥削与压榨,给桃姐的工资少得可怜。在桃姐的收藏品中,赫然有她的第一份工钱:一张5港元钞票。桃姐虽然说这钱当时足够买一层楼,但这显然是开玩笑,连梁少爷自己都不信。60年前(大约1950年左右)的5港元究竟值多少钱,没有直接数据,虽然购买力应该比今天要高一些,但决不会到能买一层楼的地步,如果真的很值钱,那桃姐就不会把这笔巨款当收藏品藏起来,和那些零碎儿放在一起。众所周知,能够被收藏起来不花不存的货币,要么就是已经退出流通,要么就是根本不值钱。

显然,梁家一直在克扣桃姐的工钱,吞掉了本应支付给她的养老金,那么当桃姐超龄服十几年,一直干到70岁再也干不动的时候,难道梁家不该把克扣的工钱连本带利还给她吗?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桃姐所享受的所谓照顾,只是把颠倒的世界颠倒过来,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了。

2. 梁家对桃姐没尽到赡养义务

既然是义务,那梁家尽到了应尽的义务了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在选老人院时,梁少爷的抠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虽然他自称关心的不是费用,而是有没有“注册护士、保健师、药剂师、营养师、职业治疗师或者物理治疗师”之类的问题,但他的实际行动出卖了他:他唯一感兴趣的是养老院的各项收费情况,他对每一笔花销都反复推敲,连尿片的价格都要精打细算,而最后真正打动他的,是其狐朋狗友老板对他做出的费用打八折并提供各种免费的承诺。

而这个千挑万选出来的老人院又是什么情况呢,想必大家都已有目共睹了:所谓单间,只是在大厅里用矮木板隔出来的小格子,夜里鸡犬之声相闻,毫无隐私可言,而从桃姐上厕所要在鼻孔里塞上纸巾就可以看出,这里的卫生条件之差,令人发指。

桃姐住进老人院后,梁少爷的吝啬依然不改,连桃姐求他带瓶豆腐乳,他都要嘟囔半天,不情不愿。他唯一一次请桃姐下馆子,还选了家巨廉价的餐馆,他果断表示,他自己是不会在这里吃的,而要在开会的时候在会上吃,嫌弃之情,溢于言表。

至于梁少爷收回来借给桃姐住的那套房子,基本上也是家徒四壁,梁母也不打自招地承认,连冰箱都是个老爷冰箱。

就这样,桃姐在吃不好、住不好的情况下,只熬了两年就病入膏肓了。而在急需治疗之际,梁少爷又悍然要医生减少用药,放任桃姐死去,虽然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但其实却是十足的冷酷无情,显然,他对自己的亲妈是绝对不会施行这样的人道主义的。

3. 东亚传统社会的统治秘密

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说的是梁少爷和桃姐两人之间的个人情感故事,但它其实是个内涵片,背后有着深刻的寓意。影片所展现的所谓人情味并不是在母子之间展开的,而是在主仆之间展开的,而且这里的主仆关系也不是现代社会平等的契约关系,而是传统社会中具有人身依附性的主仆关系,其在实质上影射的是东亚传统社会中的君臣关系,也就是上层统治者和底层人民之间的关系,这是理解这部电影的钥匙。

正如影片中梁家用虚伪的家庭温情掩盖实质上的权利义务一样,东亚传统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玩弄家国同构的语言游戏,给冰冷的阶级统治披上一层血缘温情的家庭面纱,掩盖阶级矛盾,用感恩回报来压抑权利意识。

3.1. 实质:吃与被吃

让我们首先看看东亚传统社会统治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劳动人民和上层统治者的关系,实质上是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孟子曰“治于人者食(音si,指供养)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桃姐》这部影片深刻地反映了这个主题。正是通过“吃”这一意象,把被统治者和统治者之间的供养和被供养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

梁少爷姓梁,梁者,粮也,表明东亚传统统治者的核心关切就是粮食,这是他们坐稳江山的首要保证。桃姐一出场,就是在菜市场买菜,以便给主人做饭;她和梁少爷的第一次同台出场,就是在伺候少爷吃饭;梁少爷第一次主动对桃姐说话,说的是“好久从没吃牛舌”,提出了具体的吃饭要求;梁少爷的三个发小给桃姐打电话,也是由于吃了桃姐做的牛舌,勾起了他们对桃姐的集体回忆,而其全部记忆都是桃姐曾经做过的八宝鸭、芋头糕、水蟹蒸蛋、酱油鸡、牛腱等各种菜;梁母回香港,第一次提到桃姐,说的就是如果桃姐在家,肯定会煲罗汉果水给她喝。显然,统治者思念人民最深切的时候,就是他们要吃的时候。

供养并不是简单的吃饭,而是有等级性的。影片一共出现了10次吃饭的场景,其中梁少爷和桃姐共同在场的有5次,而这5次中没有一次他们是一起共同进餐的。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梁少爷坐着,桃姐给他递菜,自己只能在厨房站着吃,这深刻体现出两者之间的不平等;第二次是桃姐中风住院,桃姐自己在病床上吃,梁少爷躲得远远地,坐在床旁,抱着胳膊旁观,桃姐给他吃橙,他拒绝,却说自己还没吃饭,俨然一副不屑与下人共食的嘴脸;第三次是梁少爷带桃姐去小饭馆吃饭,梁再次拒绝和桃姐共餐,并明确说出自己是要开会的时候在会上吃,廉价小餐馆和大公司会议室,分别象征着两个阶级两重天;在另两次吃饭场景中,梁少爷和梁母分别为桃姐做了薏米羹和燕窝,而梁家主人却依然只是围观,不吃饭,主仆之间那堵墙始终存在,不可逾越。

这种供养不仅有等级性,还有剥削性。从桃姐面试佣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推测出梁家煮饭不用电饭锅,而是用瓦锅,而在梁少爷和发小分吃牛舌的桥段中,我们还得知梁家连微波炉也没有,热牛舌只能用小火慢炖,是梁家买不起电器吗,显然不是。这种中产阶层早已普及的小家电,梁家是不可能买不起的,这一方面说明了统治者嘴刁,继承了孔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奴隶主贵族恶习,另一方面,梁家宁可用桃姐耗时耗力的人工服务,也不用电器,也反映了梁家雇佣成本的低廉,众所周知,统治阶级虽然有钱,但他们对劳动人民向来是吝啬的,如果劳动者薪酬上升,他们要么多用机器少雇人,要么把工厂转移到人力成本低廉的新兴市场国家,梁家不用微波炉、电饭锅,生动反映了梁家对桃姐剥削的血腥与凶残。

3.2. 名义:是妈还是姐

有人会说,梁少爷认桃姐为干妈,说明他对桃姐是有真感情的,绝不是“食于人”与“食人”的关系,统治者怎么会认人民为母亲呢?但仔细考察,就会发现梁少爷叫桃姐为干妈只是做给外人看的,他是在第一次到老人院探视桃姐时,在院友的逼问下才开始这么叫的,以后他虽然在不同外人面前称桃姐为干妈,但在私下里一直称她为桃姐,从没叫过干妈。有时候,统治者也会称人民为母亲,谦卑地称自己是儿子或公仆什么的,但那显然是欺骗人民和欺骗外国人。统治者和梁少爷一样,从没从心里把自己的供养人当成母亲。在东亚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语境中,统治者才是家长,君主是君父,官员是父母官,而劳动者始终是子民,这才是真相。

在进老人院第一次吃饭时,有院友说没见到桃姐家里人陪她来,桃姐说他们全都在美国,可见,桃姐把自己当成梁家的家里人,但梁家把桃姐当成家里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桃姐和梁母同年,但梁少爷却没有称她为桃姨、桃姑什么的,而是称桃姐,更有甚者,梁少爷的外甥也叫她桃姐,还好梁少爷外甥的儿子没来得及长大桃姐就死了,否则梁家第五代成员口中她也不会是桃奶奶,而依然是个“姐”而已。在梁家整个家族口中,桃姐的辈分被消解掉了,而称谓中的“姐”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家庭成员身份,而只是一个符号,老人院里上上下下无论老幼都叫她桃姐,这和问路时称呼路人甲为大姐、大妈一样,只是一种客套,千万别当真,一认真你就输了。

实际上,梁家叫她“姐”,是因为她本身就是“妈姐”。所谓妈姐,是香港人对来自广东顺德的女佣人的一种称呼,这种女佣通常是自梳女,梳马尾长辫,终身不嫁,把一辈子奉献给主人一家。妈姐既不是妈,也不是姐,而是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贱民。电影通过老人院一个没露脸的院友的话,点出了“桃姐”称谓的实质:盖因为春桃“一听就是个佣人的名字”,叫桃姐“还好听点”。因此,桃姐一词,说白了就是对佣人身份的一种粉饰而已。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东亚传统社会的一个特征。朋友之间称兄道弟,朋友的父母为叔叔、阿姨,上了年纪的路人都是爷爷、奶奶,甚至连服务员也被称为大姐、小妹,乍一听,似乎这里已经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社会了,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阴谋。亲属称谓的泛化,客观上排斥和消解了契约精神和权利意识,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切都好商量,什么平等什么法治都可以放到一边了。

但再怎么粉饰,现实终归是现实,桃姐的桃,通逃,桃姐想桃之夭夭,逃进她幻想出来的温情脉脉的家庭中去,但这注定是自欺欺人。就像老人院里那个半夜三更吵着要回家的老太太,被坚叔哄着原地转圈,家,对她而言,只是一个幻觉,而已。

3.3. 手段:精神控制与恩威并施

统治者除了要在称谓上欺骗人民之外,还要在精神上麻痹和控制人民,让他们接受所谓命运的安排,安守苦难,情绪稳定。在桃姐中风后进行康复治疗时,其中一项就是“大笑三声”,用这种精神胜利法来祛除痛苦。而在桃姐因胆囊炎住院后,牧师用什么“哭有时、笑有时”,什么“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之类的鬼话,让劳动人民接受自己的苦难都是命运的安排,心甘情愿地做奴隶。

这种精神控制行之有效,以至于整个东亚历史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只存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下,桃姐对现有的体制不仅不知反抗,反而极尽忠诚。她中风以后,生怕奴隶的岗位青黄不接,毅然亲自主持面试,新的面试者代表了觉醒的无产者,她们有权利意识,坚持平等的契约精神,反对统治者的过度压榨,但在桃姐看来,这些却都成了离经叛道,坚信对主子就该像她那样无私奉献,可见桃姐中毒之深。

对听话的臣民,统治者会给一些小恩小惠加以笼络。在梁少爷和桃姐共同在场的5场吃饭戏中,有3场都是梁家请客,但这只是统治阶级笼络人心欺世盗名的惯用伎俩,妄图用虚伪的温情来掩盖这本就是劳动人民的应得权利这一事实。而且正如梁母承认的那样,当年梁母住院时,桃姐把整个厨房都搬来了,这深刻地表明统治者的小恩小惠和劳动人民的付出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春秋时期鲁庄公也自诩“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但被曹刿一针见血地指出:“小惠未徧(通“遍”),民弗从也。”

有时候,连这种小恩小惠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中秋节有所谓的慰问团到老人院看望老人,但发了礼品却又收走了,因为那只是道具。这些自诩为上流人士的统治者及其代理人,其实做的都是下流到家的事儿。

而对于那些不听话的人,统治者向来是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胡萝卜的尽头是大棒,当贫苦房客无力搬迁时,梁少爷便立刻流露出狰狞面目,伙同其流氓发小,召集打手对钉子户威逼恫吓,不惜其流离失所。底层人民是死是活,统治者其实是毫不关心的。

3.4. 出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劳动人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是像桃姐那样指望主子大发善心吗?影片中金姨被亲生儿子遗弃,最后孤独地死去,连亲生儿子都靠不住,难道能指望干儿子吗?显然不能。

为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必须要彻底变革东亚传统社会的文化根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影片最后,借老人院一个老人之口,暗示了这一前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李商隐的《无题》,原意是抒发对情人的思念之情,但用在本片中,却另有内涵,它所反映的是觉醒的人民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出路的探索。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描写的是苦难深重的人民试图告御状,但见领导难,见了领导又被羁押,导致“别亦难”,而象征着东亚传统体制的“东风”已经无力解决社会问题,只能百花凋零,万马齐喑。颔联借春蚕和蜡烛,暗喻劳动人民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血,到死方休。颈联进一步展现人民的愁苦,从早上到晚上,一筹莫展,连月光都是寒冷的。尾联给出了希望,蓬山是传说中的神山,代表了人民的希望所在,“无多路”说明路径的稀少,表示在伟大的防火墙下,各种通往蓬山的信息渠道几乎都断绝了,而青鸟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代表了人民的希望在西方,表达了人民对来自西方的信息的期待,以及对西方生活的向往。

总之,《桃姐》是部好电影,关键是你要读懂它。

——鸟甲 2012年4月5日夜

 2 ) 人生何处不荒冢

        意料之中的是《桃姐》还是延续着《天水围的日与夜》那种天高云淡的调子,弱化戏剧冲突,大量的生活细节铺排,用还原生活常态来贴近人物内心,虽然大量运用了长镜头,也很难找到什么炫目的镜头内调度。而意料之外的是这次许鞍华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哀婉悲悯的基调下,她也刻意地制造了一些欢乐给观众,或反讽,或幽默,或绝望,但总归是一些让人会意的笑料,这反而更加重了影片终极的炎凉感。
        影片开始不久就有一场刘德华、徐克、洪金宝忽悠由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出演的内地片商的戏(这个阵容让人想起前年国庆档的某部古装大片),作为香港知名导演中唯一没有向日益浮华的内地电影市场妥协的许鞍华,也是最有资格拿此事进行调侃的人。而许鞍华多年来的寂寞坚守,换来的是来自整个华语电影界的尊重,《桃姐》中刘德华所扮演的roger的人物原型就是一个香港的电影制作人,影片中也有一些圈内众生相的描写,而众多圈内台前幕后的重量级人物都来打酱油,表示了对许鞍华的支持,其中也包括内地导演宁浩,当然他可能是为了报刘德华出资制作《疯狂石头》的知遇之恩的。总之当这些场面出现,联想到背后的渊源,内心感觉还是很温暖。
        其实在我心中我很难把《桃姐》当做一部普通的电影来看,因为其中的某些东西带给我的触动是很难用一般电影兔死狐悲式的移情效应来相提并论的,比起影片带给我的伤感和欢乐,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出于对那个每个人必经的离死亡最近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恐惧,尽管在感情方面很节制,《桃姐》还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白描方式展现了这一生存状态。即使是有儿女的环伺,但老人内心的孤寂依旧如洪荒一般笼罩着自己灰暗的人生。影片中的桃姐会本能地拒绝来自他人的关照,即使是与自己情同母子的roger,其实这与很多父母的心态是一样的,既留恋着天伦之乐,又不甘成为儿女的负担,死亡的恐惧埋藏在内心独自面对……每个人的归宿都是一处荒冢,而没有一处荒冢中的灵魂不是孤独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走向归宿的途中彼此搀扶而已。
        叶德娴在《桃姐》中的表演达到了个人演艺生涯的巅峰,洗尽铅华,肢体语言和心理描摹都与人物高度合体,水一般的沉静和清澈。刘德华也奉献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表演,没有偶像化的光芒,而是完全生活化的自然状态。从《法内情》中的母子到《桃姐》中的主仆,状态完全不同的对手戏,却也有着穿越时光的情感延续。秦沛扮演的坚叔则从一个略显戏谑的角度来表达对老年人生存状态的关照和理解,着墨不多但栩栩如生,最后的结局也同样令人唏嘘,而影片结尾落在坚叔深情凝望的眼神中,则是一种别样的悲凉和惺惺相惜。
        《桃姐》是我看过的艺术性和公益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电影,值得每个人去品味,它能让你在心灵上贴近自己正在老去的父母,并且告诉你一个绝对简单而重要的普世人生观,那就是,善待亲人,趁活着。

 3 ) 买不起房子的导演才是好导演

这部戏,基本上所有的情节都是根据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改编的。
比如电影里有一场是博纳的老板于冬,被刘德华演的制片人和洪金宝、徐克两位导演联合起来骗他追加投资的戏,是真的,只不过骗于冬的那个人不是刘德华。
电影里还有一场是刘德华饰演的Roger Lee带着桃姐去看自己的电影首映,桃姐说看到很多人中途退场,刘德华说,因为我的戏太难看了。这也是真的,而那部戏叫做《天堂口》。
所以我以为,要理解《桃姐》这部电影,首先必须得了解和这部戏有关的人物,而我在这里想说的,只是影片的导演许鞍华。
《桃姐》将镜头对准了香港的老人院,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对主仆之间那种不是亲情又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全片都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表现的也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细节。从这一点上看,其实《桃姐》就是一个老人院版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但《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只有平淡无奇的简单生活,而“老人院的日与夜”里,虽然英文名一样叫A Simple Life,但有笑有泪,还有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电影里对电影圈和电视圈丑恶现象的表现,比如刘德华、徐克和洪金宝三位导演和制片人一起演戏骗于冬老板的钱,以及电视台去老人院慰问,镜头前后立刻变脸,换成别的导演可能就会沦为一种无情的鞭笞和彻底的批判,但许鞍华却只是把它们呈现出来,不去做过多的评价。
人们认为许鞍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她从香港电影新浪潮时代开始便一贯保持的气节,特别是在同一代的导演不是隐退便是转型投入商业的当下,她依然顶着“票房毒药”的头衔坚持自己的路数,就连马可·穆勒也说,《桃姐》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绝唱。但就像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发布会上,她回答TVB记者拍《桃姐》的原因时说的那样,并不是因为香港的老人问题很严重才拍的这部电影,而是因为许鞍华今年也64岁了。恐怕大家都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获奖无数的名导演,在耳顺之年却仍然连房子都买不起,只能和妈妈租住在香港的北角。她一生未婚,没有子女,老了以后怎么办恐怕也是她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她也会担心自己有一天无依无靠,但她说,“拍完这部电影后就不那么怕老了,不怕潦倒了。”虽然她的态度乐观,但“潦倒”这个词还是深深的震撼了我,而她的电影则感动了观众。在威尼斯放映的时候,很多人都哭了,甚至包括外国观众。但电影其实没有任何刻意的煽情,全都是人物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不做作,不夸张,也不刻意的隐藏着。许鞍华的电影语言放弃了一切可以用来引导观众的技术手段,更多的采用一种纪录的手法来表现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但你看她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可以看到许多精心安排的元素。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老人院里女儿在领死去母亲的遗物的那场戏。画面右边是女人哭得稀里哗啦的,画面的左边则是两个老人悠闲的下象棋,另一个女人若无其事的磕着瓜子。这并不是在表达一种人际关系的无情,相反却是她对死亡这些事情的淡然态度。在老人院这样的一个地方,生老病死其实就只是时常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但我们观众都在感叹老人院生活的可怕,许鞍华却又通过电影来告诉你,其实老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尊严。而这恐怕也是许鞍华直面自己未来的一种想象。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刘德华、叶德娴当然是演的没话说,秦沛、黄秋生一般配角也很给力、很出彩。特别是华仔,用大明星来演这样的戏,其实很容易让观众出戏,但刘德华却拿捏的很到位,自然、放松,简简单单,诠释了影片的主题,什么叫做A Simple Life。

 4 ) 桃姐的十个SIMPLE LIFE

外语片和国产片有个挺明显的差别,就是名字。大概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外语片名往往简洁明了,要说个人、说个物、说种感情,一看便知。而国产片名则往往琳琅满目、意味深长,生怕你一眼看个明白便不掏钱买账。《桃姐》是个例外,国语片名简洁明了,翻译成英文则意味深长,叫做"A Simple Life"。

我不懂电影,只好说说这个SIMPLE。

桃姐无论是长相还是行为都太像奶奶,而在轮椅上巍巍颤颤的歪向一边又像极了姥姥,姥姥也在养老院。虽人生百态各不相同,在最后的时刻又不免殊途同归。其实觉得叶德娴和刘德华演绎的痕迹都稍微有点过,如果不是心有戚戚焉,绝不会在MOMA哭成那样一个死去活来。其实好的作品很简单,就是它有很大一部分是你自己生命的印证与领悟。此为一SIMPLE。

影片开篇就介绍了桃姐的背景。父亲被日军杀害,母亲无力供养,即送人篱下为仆,先后服侍了梁家四代,六十余年。黑底白字,音乐响起,眼泪就已经要夺眶而出。紧接着便是菜市场,青菜五文六文、讨价还价,喧嚣又市井。一个人在这样年纪的时候,身上记录着所有走过来的沧桑,你会忽然觉得她身上所有的历史记录好像一个雕像。这是许鞍华高明的地方,这个时候,她告诉我们,请你收回你的眼泪,什么苦大仇深、凄凄惨惨,过日子而已。此为二SIMPLE。

养老院也是精心设计的。任何集体生活都是大社会的缩影。孩子们的集体还比较梦幻,无非都是些锦上添花的事儿。而老人院里,你的一切无从躲藏,装不了,演不来。你这一辈子,最后落个什么样的ENDING POSE,也都只能肝胆相照,再无回天之力。床位、各种巧立名目的费用、外国陪护,以及吃喝拉撒睡这些简单的事情,会瞬间把你们的过去一刀削平。在时间和生存面前,你什么都不是,人和人并无大分别。此为三SIMPLE。

金婆和女儿演得极为真实。重男轻女的妈、满腹委屈据理力争的女儿,妈不依不饶的带着对儿子的期望往生,最后管到死哭得最伤心的还是女儿。金婆被送上救护车的时候,老人们大概都怀着同样的心情目送。最后女儿到老人院办手续的时候,他们则搓着麻将各干各的冷眼旁观。其实不是他们冷,是他们冷得太多会保暖了。这样的场景,你无从评判,只能闭嘴过日子。此为四SIMPLE。

文艺女王秦海璐饰演老人院的主任。没什么情节。只在年三十儿的晚上,回到老人院陪伴仅有的老人过除夕。香江两岸烟火冲天,电视面前桃姐问起她的家人。她愣了两秒,还是没说话。银幕面前我都要哭了她还没哭。大抵这样的问题,已经懒得再做回答,也懒得再掀伤疤,人到最后真的是因为懒了,就这么过吧。桃姐识趣没再追问,眼神默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真不是一句废话。原本以为她会和男主发生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发生。生活常常如此,什么都不会发生。此为五SIMPLE。

飞扬跋扈的老校长以及众多路人甲乙丙丁,谁不是带着一世为人的丝丝残余,过完一生。什么时候残余彻底褪尽,什么时候遁入涅槃。话说许导面子真大,各种知名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人间最繁华和人间最不堪,在岁月面前都是不堪一击。平常而已。此为六SIMPLE。

坚叔是个温暖的角色,秦沛演得也到位。养老院几个镜头下来,旁边的姑娘悄悄说:老了真可怕。坚叔的出现真是个亮点,救我等于恐惧之中。他幽默风趣,又是跳舞又是泡妞,在一堆将息之人种显得充满正面能量。隐隐对他满含着期待,那是种总得发生点什么好事的期待。直到他买了蛋挞看望桃姐,又火急火燎丑态百出三番五次的骗钱,心都凉透了。再直到被刘德华撞见嫖妓,这钱总算是有了去处。再后来华仔在桃姐面前阻止他再借钱,总算是心里踏实了,实在忍不得桃姐再继续被骗。结果桃姐一番言语,这温暖直击心底,并在那里扎下根来。“我这有零钱,给他吧。还有多少时间能玩啊。”将息之人有着将息之人的济世观,那是种朴实无华彻悟。而坚叔拿到钱,没有羞赧、没有慌张,他反倒像个孩子,跳舞媚眼,满心欢喜的出门“解决问题”。在那一刻,与一切无关,单纯的又像本初,所有人间戏码、负担、责任、恩怨全都消化在了这一个简单的俏皮里面。桃姐的葬礼,坚叔持花一拜。这是洞悉以后的还原,是最自然的回归,这是大温暖。佛家禅宗讲究不住相,其实坚叔最接近佛。此为七SIMPLE。

刘德华这么多年,浑身写着“演”字。在这样的片子里,倒也不出意外。最是记得一个细节,桃姐中风再犯,已经无法直立坐卧,被缚在轮椅上公园里放风。她用不大能张开的嘴含糊不清的吵着“热”“要吃凉粉”,华仔用纸巾拭去她嘴角的口水,然后转身走去垃圾箱,在那里站定了两秒,背影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回头哄回来。亲人沧桑转变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但一旦转变,你也不得不接受。这叹的一口气,瞬间走过了多少心路。这背影让我想起母亲,在她第一次看见姥姥失智失语的那一天,回家的路上突然放声大哭。这样五年过去了,你只能告诉自己,你记忆里那个能干强悍的女人已经走了,你现在爱的,是这个娇小羸弱的女人。这就是现实给我们的意义。此为八SIMPLE。

桃姐本人叶德娴反倒不用多说了。她自己本身就是一种信仰。最能感动人的美,通常都是因为她努力活出了生命的极限。而这种极限也只有最简单的信仰才能达到。其实,无论什么信仰,实际上修的都是一种状态,或者说境界。通往这种境界的路无数,不是只有禅宗能到、也不是只有上帝能到。这种修行无可比较,有些人什么都不用修,他天生就是这种状态,有些人典籍倒背如流、道理一套一套他可能也到不了这种状态。桃姐显然属于前者,她这一辈子都是心甘情愿满心欢喜的为别人而活,能够这样义无反顾、无所挂碍,也是她的福报。此为九SIMPLE。

最近都在说雷锋,可为什么雷锋总感动不了我们?雷锋是那个时代高大全的产物,他被塑造成了一个没有缺憾的人物。这就像佛像造像,我们走近庙宇或者石窟,这些造像并不是什么纯粹的艺术,也与脱离苦海的目的无关,它们的目的就是让你敬畏,进而服从。来到这些石头超人面前,信徒们只会强烈的感到自己与佛祖之前的鸿沟无法逾越。在它们面前,会有人敢于设想自己也能成佛吗?信仰是你自己的事,你需要信的不是哪个佛哪个庙,你信的得是自己的心,得是那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天昏地暗,一直就在你面前。而所有的艺术、所有最好的文学或电影,都是因为它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我们生命里面一个很复杂的情境讲出来了。美不可旁观,你只能摄入。

最后想起桃姐做手术之前,华仔请牧师来祷告。
牧师言:“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
华仔则言:“神啊,求你保佑桃姐平安。在这次手术,免除她所有不必要的痛苦,我更加请求你怜悯,完成我干妈一个小小的心愿,他一直希望见到,我们家第五代的成员,很快,我外甥杰生就会带太太跟小宝宝回香港了,如果上天还不急着要见桃姐的话, 就让桃姐留在我们身边多一点时间,感谢主恩,阿门。”

“免除不必要的痛苦”,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台词,想必也可作为此片乃至人生最至真至诚的警言。生命怎么活都会有遗憾,关键在于你怎么去领悟,给这个遗憾的部分更崇高的向往,然后尊重、包容它,反而会把这个遗憾的部分变成一种生命里的圆满。此则十SIMPLE,完。

 5 ) 牛舌的味道

桃姐一生都在烹制食物,芋头糕桂花鱼酱油鸡,但最令人称道的还是牛舌。牛舌的味道,有嚼劲有汁水,关乎岁月流逝,旨在情深意长。桃姐的出场便是走在菜市场,在商贩热络的招呼声中登场。紧接着回到家,便身手麻利地烹制出葱丝鲈鱼,粉蒸蟹黄,水果沙拉。东方世界的人物在镜头语言上也许无需过多着墨,阶级情感与饮食息息相关。主仆关系就是在一碗一盘的言语之间轻易地完成了信息传递。身为梁家终身仆人,烹调是任务,更像是一种信仰,抑或是一种象征式的标签。罗杰与小学同学在家聚首,个个都功成名就却还对童年时吃到的“桃姐特供”而欣喜若狂。梁家太太返港探病桃姐时,也是几句话不离吃,提及“很多年前住老屋吃冰镇西瓜云云”两人恨不得笑成一团。桃姐想替罗杰招女佣,口口声声念叨的也是哪里的海鲜最好吃。桃姐进老人院,念念不忘白腐乳白米饭。桃姐临终,始终不忘吃凉粉。而烹饪的重头戏即制作牛舌,先下油再搁蒜片姜片八角大料桂皮草果葱段,条理仔细,动作娴熟……


许鞍华《桃姐》充满了牛舌般的味道,一种用最朴实无华的烹饪方法烹制出的开胃菜,像母亲的味道,像原乡的味道。食物是最能间接体现真实情感的,因食物本片而全盘皆活。“好久不吃就不吃”充满着朴素的哲学味道,即片名所现“A Simple life”。叶德娴虽“归隐”多年,但她与“桃姐”一样,在港孑然一身,子女旅居海外,即使偶尔出门也是素面素衫。她演活了桃姐,那些隐忍凝重的特写对准她,桃姐孤独地望着窗外,微微眯眼,眼神里仿若幻海浮沉,白驹过隙。枯萎的皮肤,微白的发丝,时间几近停滞。孤独无形,难在描摹;人物有戏,贵在眼神。大特写不止一次对准桃姐,抑或几近绝望,抑或平静悲伤。她是角落里的静观者,见证着家庭的荣耀,香港的命运起伏,生命的离去与降临,他人的悲欢离合。她始终是“他者”,在波澜壮阔的河流中不过是细碎沙砾,但许鞍华毫不避讳地将其化为珍珠。谁的烛光为谁点亮,又有谁为谁的故事而黯然神伤?


人生的烛光不应是独自黯淡,而是相互依偎的烛光映照。许鞍华在老人院设置了多重女性视线:被儿女遗弃在港的孤寡老人,被儿子忽略女儿痛斥的阿婆,肾病严重尚且年轻的梅姐,院主任蔡姑娘。于是当“进棺材有时”成为一种惯例时,死亡变得麻木不仁,孤独变得无法救药。桃姐既是被凝视的客体,也是静观的主体。五湖四海,世间百态,四季轮回,人情冷暖,谁是谁的参照,谁又是谁的过往?这里没有刻板强势的说教,只有克制冷静的“呈现”,镜头摇移,倏忽间便是生命个体之间的勾连。阿婆去世,女儿痛哭,仿若之前的冷言冷语不复存在,唯有追悔莫及。然镜头的另一侧,几位老人却一副悠闲,聚众下棋,悠闲吐着瓜子皮。这种克制的冷静几欲令人垂泪。

这份冷静含蓄贯穿其中,年届六旬的许鞍华早已脱掉新浪潮时的激烈之衣,随着年岁增长愈发温和。想起山田洋次去年春天在讲座中坦然诉说,其实电影究竟为何,也是随着年龄增大而渐渐明白。巧合的是,两者作品所呈现的姿态,也几近相似。资本腐蚀的社会,唯利是图的人们,社会公益如鸡肋般的过眼云烟,在她看来无意多着笔墨说教。连影片的结尾——桃姐的离去也是洗尽铅华呈素姿。“老有所依”在春天里,没有狰狞的最后挣扎,没有狗血的回光返照,罗杰抚摸着桃姐穿白袜的脚底,一时陷入沉默,再回来时人已远去,唯剩老者空叹息。颇有东方神韵的灵性一笔随即出现,此时镜头一转,转向树木花草,转向老者如寺庙老钟般的诵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好久没看电影了”
“那么不如不看”
“如果一定要看呢”
“看桃姐吧”

 6 ) 谁不曾有过这样的桃姐?

电影里终身未嫁的桃姐,是侍候一个家庭数十年的老仆,并亲手把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抚养成人,伊始的镜头下其以生活柴米油盐的琐碎,不动声色间令观众融入到到桃姐一个真实的生活之中,而在此之后桃姐意外的中风则打破了这个已然成为常态的生活定律,以此为引的剧情展开,未尝着点何般煽情,相反罗杰在帮助桃姐找到了一个敬老院后,电影借以在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稚心未泯的欢笑打闹,续写着温情的脉络,在这欢笑中其又巧妙的再度以敬老院中生活细节和老人离世的无奈,使电影重归对社会现实的现照。 用轻松愉悦的氛围营造去淡化戏剧性生死的煽情,在看似温情的镜头间又有以细腻的悲愁,《桃姐》对情感浑然天成的把控,更源于叶德娴洗尽歌手铅华后,对这一人物精准绝然的把控,桃姐令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忠厚的老仆,更令人感受到了一如母爱的温情,或许我们的母亲没有多么渊博的知识,没有辉煌耀眼的成就,她就是如电影中的桃姐般每天所盘算着哪里买菜便宜,晚上该做怎样的菜,还总有着那道不尽的絮叨,但她会以以你为傲,她总会是你身边可以停留的港湾,桃姐与罗杰其实早已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如母如子的亲情在不经意间动人心房。 结局处桃姐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出于工作亦是出于不忍罗杰未有看到桃姐最后一眼,在葬礼上,他那句:“能够有桃姐在我们家服务这么久,是一种恩赐”简短的言词后电影在未有何言谈,情感克制的把控最终在许鞍华之手也未尝形成煽情的矫揉,此时在前段总是缠着桃姐要钱的坚叔,他手捧白花的出场,成为了结局处的点睛之笔,这个在最后还能纵容他的人的送别,将人生的唏嘘在结局处以耐人寻味的渲染。 《桃姐》是一个关乎老年人的生离死别,却在映后如暖阳般给人以心灵的温暖,你我身边或许不曾有过如桃姐这样的老仆,但却总是有着如她般值得用心去关爱守护的至亲。

 短评

典型许鞍华电影,全片来来去去脱不了《天水围》两部的市井生活调调。和囧瑟夫相对应,叶德娴所饰桃姐,作为少爷家佣人的角色代入,整体如影换型、入木三分,因此本片斩获金马男女双佳,也是毫无问题。可惜是许那刻意缓慢、粉饰紧贴的毛病,自岁月神偷起,到现在还没治愈(纠:神偷不是许的 记错导演了

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叶德娴演的真好,表情动作都融入角色当中,包括她时刻恪守仆人身份,与主人之间的距离感。那种鳏寡孤独的落寞想必融入了许鞍华自己的颇多生活体会,也更能打动人。有人看到生死,有人看到温情,有人看到孤独及老无所依,一种生活化的体验,五味杂陈。罗杰和同学吃完卤味给桃姐打电话一幕最击中我。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妈呀这我外婆,这实实在在的我外婆

9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故事其实挺简单…但来的真切平实…没有刻意夸张的镜头…没有臃肿的包装…那种胜似亲情的感情淡淡的却又让人回味…

14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力荐

五年之内,应该不会有比「桃姐」更好的华语电影了吧?难忘桃姐的眼神,顺服又硬挣。顺服是对命运,不挑剔,不抱怨,逆来顺受,硬挣是在痛苦窘迫中,保持那份清白尊严。

16分钟前
  • 柏邦妮
  • 力荐

今天在伦敦电影节看了这部电影(全场几乎满座),有笑声也有感动温馨一幕。绝对是本年度华语电影的最佳之一。

20分钟前
  • MR.K.S
  • 力荐

都说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最是无奈。其实何止英雄与美人,所有人的晚景都是一样的凄凉,只不过鳏寡孤独者凄凉尤甚;人生最苦老病死,而生是老病死的因,所以不生是对的。

2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许鞍华延续了姨妈和天水围叙事节奏感缺失的通病,对老无所依的入微关注却让人动容(可能过于真实,时时让我有出戏的恍惚)。叶德娴对老仆的刻画传神到无可匹敌,相比之下刘德华的角色就更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与叶德娴平稳的分庭抗礼,用徐徐小火炖出相濡以沫的温情,这个金马影帝绝对实至名归。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桃姐》好的地方在于,感人而不煽情,电影将更多镜头留给了温暖亲情的生活细节,桃姐的个性刻画很丰满,有现实感,让我想起……电影对待死别没有去刻意强调,结局没有一个预想中的情感爆发点,这让电影显得很有个性不流俗,甚至有些不够商业的感觉,很平静的一种态度。导演许鞍华对整个故事控制的很好

31分钟前
  • 力荐

很温情的电影,香港选送的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现场的一个韩国老爷爷对制片方代表说,希望所有美国家庭都可以看这部电影,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亚洲人的亲情~

32分钟前
  • Dude
  • 推荐

人生短,行路难,日向晚,声声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桃姐》的英文片名叫《A Simple Life》,仿佛回首来路,都不过人间一场,平淡是福。上天保佑让别人吃饱了饭的人民。

37分钟前
  • 蔚七于
  • 力荐

对于老龄化问题很犀利,那些母亲节陪父母进电影院的孩子们难免如坐针毡,没多少温情,只有内心的刀绞。片子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只是这一次许鞍华的情感更加普世,不再止局限于香港本土,对内地观众更有亲切感,更何况还有亲切的华子和干妈。也许这也是许导和老母的未来吧,也是你我或者他的。★★★★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生有时,死有时。好片有时,庸片有时,烂片有时。具体于许鞍华,真没必要对这部电影抱有太高期待,可能这样反而还好。

4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许鞍华真是记录常人琐事的一等一高手,再平淡无奇的人物,再波澜微细的小情节都能被挖掘出无限的视觉细节与情感留白。几次配乐点都抓得精到,瞬间激发情感震荡。简单生活的影像,过滤出不简单的人格,不简单的电影。4.5星。

4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静水深流,与海相若。在刘镇伟、马楚成、陈嘉上等急功近利赛着拍烂片时,许鞍华还能奉上如此诚意佳作更显弥足珍贵,还不算香港影人之幸吗。不是不妥协,只是择善固执。叶德娴浑身都是戏,状态与「女人四十」里的萧芳芳极像。

53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溫馨小品,哀而不傷。繼續保持許鞍華一貫輕描淡寫卻笑中有淚的風格,這次把對生命的思索提升到更重要地位,衆明星加盟洗盡鉛華做回自己,水準有保證,值得一看。

54分钟前
  • Philia
  • 力荐

人老了后好可怕啊!!!!!我不要中风,不要大小便失禁,不要满脸老人斑,不要生活不能自理,不要住老人院啊!!!

58分钟前
  • 伊豆
  • 还行

《桃姐》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失利,可惜,片子代表了华语电影缺失的人情味,朴素的电影观;导演严守情绪的边界,点到即止,大量留白给观众慢慢体察,镜头保持了纪录片式的细腻平实,真切小笑料冲淡了影片的伤感。叶德娴的精细表演唯有同龄萧芳芳可比。许鞍华像一个得道高人感情内敛到平和冲淡。五星。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很多镜头都催泪,不过比起《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要差一点,或许是《天水围》先入为主,再看同类题材和内容新奇劲过去了。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国语版,腥,粤语版,嗲

1小时前
  • 妖灵妖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