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

HD中字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张歆怡,黄天元,韩熙庭,张逗逗,佟大为,曹可凡,渡部笃郎,黄海波,窦骁,聂远,高虎,秦昊,李玥敏,白雪,袁杨纯子,孙佳,朱良奇,小林成男,山中崇,保罗·施耐德,李纯,顾璇,周梦乔,周羽,邓莉,苏小妹,钱柳吟,叶清源,戴瑶君,沈俊然,李楚楚,金子欣,李瑞琦,谷艺璇,许佳丽,张照怡,王靖雯,谭逸敏,赵伊聪,来喜,奇道,王超北,王羽铮,李飞,王聪,项斌,郭晓明,涩谷天马,梶冈润一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2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3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4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5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6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3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4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5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6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7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8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9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金陵十三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战火中,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众多中国军民被困城中。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佟大为 饰)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幸免于难的书娟(张歆怡 饰)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 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玉墨(倪妮 饰)希望借助约翰的身份为一行人提供更多保护。教堂的墙壁,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教堂内的人们,将面临孰生孰死的选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你在我的右手边西班牙制造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夏洛克剧场版维多利亚的秘密2018时装秀黄色别墅绝境穿越鼠疫屠城(国语版)对攻青葱路上变身男女2011清水里的刀子不嫁则已陆垚知马俐排球少年剧场版:胜者与败者怜悯突袭海底小纵队第五季泰版对不起,我爱你天堂制造无法停止·病态收藏癖诡爱诡盒海上明珠生存游戏圣母疯半城明媚半城雨 第一季TOKKO特公春日野行黄金瞳囧爸的爱情生活命运2024再次心属印度007之雷霆谷国语游侠黑蝴蝶我们诞生在中国邪恶幼灵最后的残杀之旅噬血狂袭第三季兄弟姐妹第二季三时三餐海洋牧场篇了不起的非洲公园血腥一百

 长篇影评

 1 ) 也许那年,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我学过历史,但我不懂那段历史,所以我不和你说历史

我看过电影,但我不是奥斯卡评委会,所以我不和你谈电影

我和你说的是,故事里的事儿

 

这十四个秦淮河的女人,花枝招展,风骚性感,朝气美丽

她们叽叽喳喳地嬉闹着,仿佛完全忘记刚才逃命的惊惶

她们风情万种地扭进教堂,你一定感觉不到门外的炮火连天曝尸荒野

你一定认为,这群妓女是被书娟们鄙夷唾弃的

可是你未必知道,书娟们也在偷偷的羡慕甚至嫉妒着这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神秘,她们妖娆,她们举手投足都散发出书娟们不可企及的绰约

那是一种连女人都要嫉妒的风韵,包裹在艳丽的旗袍下,张扬在凹凸有致的曲线里

在她们胭脂水粉的浸泡中,连地窖都散发出一股温柔乡的暧昧

 

书娟和玉墨,其实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在十三岁之前,经历着几乎相同的成长轨迹

是十三岁那一年,改变了玉墨的一生

所以,玉墨不能眼看着书娟的人生也被糟蹋在十三岁

你以为玉墨救的是书娟

其实玉墨救的是当年无法营救的自己

你以为秦淮河的这群妓女保护了唱诗班的那群学生

其实她们保护的是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所以 别说什么深明大义、侠肝义胆、爱国情怀

别用这些CCAV的颁奖词侮辱了她们

谁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她们也许没读过书,没受过教育

可也正因如此,她们保留了最市侩也是最朴实的价值观:讲义气

“如果不是那些女学生把日本兵引开,你的脸和屁股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你救我,我也会救你,就这么简单

“姐姐替你们去!你放心,有姐姐们在,不会让你们吃苦的!”

女孩和女人,你能说谁值得救,谁不值得救

可是当年如果有人也不舍得让她们吃苦,她们会不会过着不一样的人生?

 

也许有那么一瞬,她们的内心是雀跃的

因为终于有机会穿上这粗布校服、剪这呆呆的娃娃头

这一定是她们去了秦淮河之后,最难看的装扮

却也是她们去了秦淮河之后,每日每夜都幻想的另一条人生路

于是她们叽叽喳喳、不无得意的互相攀比着:看,我多像个女学生!

她们为自己也能装扮成学生模样,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

 

她把情郎的玉镯送给女学生;

她把攒着赎身的钱交给女学生保管;

她摸着女学生的头说,要替姐姐活下去

她们能在死前继续大笑大闹,是不是因为,她们真的把命寄托到了女学生身上

因为,一旦死去,她们悲惨又卑微的今生就能结束

女学生替她们堂堂正正的活着,她们的命就能重写,就能延续

 

她们合唱了一曲《秦淮景》,这场面一定是滑稽的

十二个剪着娃娃头、套着臃肿校服的女人,

扭着腰身、拿腔拿势的细细唱着胭脂巷的招牌小曲儿

裹胸布掩盖了她们放荡的曾经

毫无线条的大褂遮挡了她们不堪的过去

烫直了的卷发、抹掉了的红唇

她们竟也能如学生般清纯,哪怕只是外形

可这清纯的外形,唱出的是《秦淮景》

 

你可以很感动,可你不要忘记,

女学生们引开日本兵时,躲在地窖里的妓女们并没有出手相救;

妓女们要代替女学生时,准备自杀的学生们也没有拒绝

人性是自私的,还是自己活下去好

所以你看,这电影没有想要歌颂谁,没有想要塑造出CCAV里的人物

人性不是光辉的,而是饱满的,健全的

 

你可以觉得学生是幸运的,可你不要忘记,学生们是自己救了自己

如果有任何一个学生出卖地窖里的妓女,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

这群十三岁的小姑娘,也许还不懂什么叫义气

她们只是本能的认为,就算自己躲不掉,也不能坑了另一群无辜的人

即便这群人肮脏、恶心、不要脸,即便自己只能自杀

也许正是因为她们还小,所以她们能善良的这么直率、这么不计代价

如果换成一群成年人,为了自保,她们还会这样做么?

甚至如果换成是你,是我,为了自保,我们会这样做么?

我不敢想,也不敢承认

 

十三岁的她们,一定不懂这群妓女为什么要换自己

可是长大后她们一定会懂,也一定会有腕骨般的痛

她们会活得很不好,因为她们的生,是以另一群人的死为代价

她们会活得很好,因为她们还承载着另一群人的梦

 

这是一部电影,可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它以特定历史为背景,可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

我赞成每年都该有这样一部高质量的作品来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可自此,我的脑海中多了一笔抹不去的风景

就是那十四个花枝招展、风情万种、裹着旗袍的美丽女人,细细地吟着《秦淮景》

 

也许那年,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不知道那一次,有没有人逃离南京,替我坚强的活了下去

也许那世,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所以这一世,我要替前生好好活

 2 ) 多少普通青年,想装文艺青年,最终变成了二逼青年。

看完电影
各种心潮澎湃
结果回来上豆瓣一看就傻眼了
竟然这么多打一星的
不至于啊
您是觉着《金陵十三钗》跟《画壁》是一个级别么
亲?
最后,我还是那句话
当年的豆瓣洋溢着各种文艺气息
而现在
好多普通青年
想装文艺青年
最终变成了二逼青年

P.S:打一星的亲们,您觉着我这散文体有文艺气息么?您对这股气味熟悉吗?

 3 ) 道德观挟持生命

这是极少数我在电影院看到最后,不想把字幕看完就离开的电影。事实上,当《秦淮景》响起来,一排女的穿得花枝招展并排走出的时候,就已经到达我忍耐度的极限。这样的并排行步,只应该出现在《唐伯虎点秋香》四大才子出场的时候吧。

西方心理学有一道考验人性的题目。6个小孩在铁道上玩,5个在主道上,1个在岔道上,这时火车来了。扳道工是否应该把火车引向岔道,用1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换取另外5个孩子的幸存?1个和5个,选择似乎显而易见,但这个两难选择的实质在于,我们是否可以扮演上帝,去判断生命间的孰轻孰重。即使面对5条生命,1条生命的价值也是不容质疑的。

而我们的电影告诉我们,12个纯洁少女在主道上,12个风尘女子在岔道上,把火车引向岔道,是多么的可歌可泣。

对此我只想骂娘,去你的壮怀激烈,去你的贞节牌坊,去你的假仁假义。

有人说,妓女们是自愿的。真的每个都是自愿的吗?即使回到电影本身的文本,也并不是她们中的每一个都表了态的。玉墨首先提出了一个崇高的道德命题,数千年我们都被人看不起,今天我们也壮烈一回。好姐妹随身应和,头牌们都表了态,剩下的小姐妹即使心有不甘,也无法说不了,否则就显得自己道德上落后。于是,12个人的生命被少数人决定了。

这是我最为痛恨儒文化的地方,以道德为幌子,一件事情一旦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别人做了,我就不能不做,即便是牺牲生命这样的事情。否则,即使苟活也只能为世人所唾弃。

更何况,在真实中,这样的提议也许根本不是玉墨们自己主动提出,而是被群体所挟持的。假如教堂里不只学生和妓女,而多出了伤心的妈妈,忧愤的老师,乃至擅于鼓动的领袖,不难想象会有某种来自外界的请求被施加给玉墨们,这种请求会故意做出十分为难的样子,但分明又会被表达的很清楚,并被群体的力量渲染的高尚无比。但这其实是一种伪崇高,因为做了是崇高,不做并不是平凡,而是遭人鄙夷。于是玉墨们只能被赶鸭子上架,没有选择。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失意时拿弱者抒发壮怀激烈的虚伪。“牺牲你们,救救孩子”,这是危难时牺牲别人拯救自己利益的虚伪。

而这帮孩子哪里纯洁,她们分明知道去了会面临什么。可是妓女们一说替她们去,便欲拒还迎的接受了。故作天真的问牧师,日军会强奸她们么?这样就可以使她们良心获得安宁。叫一声姐姐,就欣然接受对方生命的馈赠。如果你们认为妓女可以全身而退,那个和你们一样纯洁的小男孩呢?他分明是去赴死的啊。

写到这儿,我倒没那么讨厌张艺谋了,尽管他拍出了一部让我很讨厌的电影,而讨厌的原因,在于他讲述了这个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大全故事的同时,没有忘了把所有丑恶,虚伪和不堪都点缀到各个细节当中。

“这儿没地方了,去别的地方躲”

”我看就怪你爸,不是你爸她就不会死“

“怪不得没船,原来你爸是汉奸”

“当兵的,不打日本人,就知道往地窖躲”

“我不知道她们后来怎么样,也不知道她们的名字”

....

一个大难当头,不知道真正彼此关怀,只会彼此责难以显示自己壮怀激烈的民族,也许还会重蹈覆辙吧。但愿不要发生。

最后想说,张艺谋啊张艺谋,你还是难以摆脱低劣的审美观。如果你这部电影里少些丰乳肥臀旗袍摇曳的镜头,也许若干年后,这部电影会重新被发现,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

 4 ) 无从敬畏,无从希冀

        从我看《金陵十三钗》到现在,已经整整一个月了。那天看完之后,同场观看的一个朋友临分别时候问我对影片的感受,我只说了“很失望”。12月17日,片方宣传公司的一个朋友在微博私信中问我是不是不喜欢十三钗,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主要是这电影对我来说没亮点,而且张艺谋老了,表述方式跟时代有距离了,收放看着不舒服了,这是仅对我而言的感受。所以我更喜欢龙门飞甲一些,龙门让我看到了徐克的进步,而十三钗让我看到了张艺谋的退步。”
        其实我一直避免在开放平台上将十三钗和龙门做对比,上面这些话也只能是私下说,现在公开说,是因为我觉得敏感的时期的过去了,票房大局已定,当然我不会不自量力地以为自己的言论会对票房起到什么推动或抑制作用,但在如今这样一个“非枪即黑”的环境下,我不愿满足一些阴暗人士的意淫癖而已。于是我谢绝了媒体约稿,在微博上也没有公开表示过对这部电影的好恶。而且我必须要说明的是,不管我如何评价此片,这仍然是一部很成熟也很意义的电影,也是今年最值得观看的中国电影之一,我也很不赞同关于影片所承受的超出电影范畴的诟病和诛心之论,我希望它能够获得恰当的票房上的成功,但我不认为它在金球奖和奥斯卡上有什么机会,入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我更倾向于归结为发行公司的公关能力。
        从现在十三钗在国内观众中的反响来看,中国人对它的接纳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料。看到了太多的人把十三钗称为近年来最好的中国电影,并以自己和同场观众的N次落泪作为佐证。我评论的原则是评论作品而不评价别人的好恶,关于这种“眼泪效应”电影我很早就在讨论过,如《画皮》、《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等。尽管我在看十三钗的过程中也有过两次眼睛发热鼻头发酸,但我坚持认为飙泪指数与电影本身的质量没什么直接的必然关系,这就像选秀比赛中有些选手靠身世博同情一样,更多的只是噱头和策略,而十三钗是在揭开中国人心底最惨痛的一道伤疤,不需要太多,一点点引导和暗示都可以让观众的同情心泛滥的。而且中国观众太容易被故事所引导,这与他们靠电视剧完成的叙事艺术形式启蒙有关,而十三钗的叙事方式极大地迎合他们的趣味。
        影片相比起原著所做的最大改动是贝尔所扮演的人物,由一个神父变成了一个办白事的,我是很高兴看到影片做这样的改动的,因为这为影片预设了一个清晰的人物性格发展和转变的心理线索,这条由普通人到英雄的行动线索与事件的互动将使影片在叙事层面更加丰满。但是最终我看到的结果是,这个转变过程被描述得语焉不详,人物的转变是被生硬地设置的,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这个人物保留英格玛神父的原始身份好。十三钗的整个剧情都是被故事驱动的,就是故事到了什么地步人物就要被强行地作出配合故事走向的相应转变,这是电影最缺乏说服力的地方,因为主要人物立不住。这里我想对比一下《南京南京》,虽然太多人对那部电影表示不耻,但不管怎么说,《南京南京》在人物的完整性和说服力上是强于《金陵十三钗》的,那里的日本兵和范伟扮演的汉奸,都有着完整缜密的心理转变线索和逻辑推动力,那里的事件设置不仅有推动剧情的作用,还有为完善人物性格服务的作用。
        以南京大屠杀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如果做不到让观众敬畏而仅停留在感动的层面上,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十三钗过于玩味个人命运和小格局的戏剧冲突,而客观上将南京城这个最重要的悲情角色给淡化了,而影片中的很多人物决定是需要在这个强有力的背景烘托下才会有说服力的。我觉得之所以有很多人在纠结于关于妓女和女学生的生命谁更值得拯救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地对妓女舍生取义的决定产生足够的认同。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个道德悖论,是无解的,只能让观众由思考谁更值得拯救转化到为什么她们要去拯救她们,才能让自己摆脱价值观上的困境。在这个问题上,影片给出了一些原因,都是局限在现有人物关系上的事件原因,但从最终结果上来看,这远远不够,因为观众没有感受到绝望中的爆发,而这是需要这个末日之城带给人物和观众的情绪积淀,这不是靠几场巷战和强暴戏就能解决的问题。
        从张艺谋整个作品序列来说,十三钗属于中上水平,但却是最让我失望的作品。因为张艺谋拍十三钗和拍黄金甲拍三枪的意义是不同的,他的很多纯商业制作的不足之处可以用风格尝试和商业投机来解释,因为我心里一直在等待着那个不断带给我惊喜和震撼的张艺谋回来。现在他真的回来了。我觉得以《活着》和《英雄》为节点,张艺谋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而十三钗的创作更接近他第一阶段的风格,但却表现出艺术感觉和技巧上的生疏和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出现在妓女换装唱歌后的那个盛装的妓女排成一排袅娜走来的镜头,这立刻幻灭了我此前所积累的悲情,我更愿意把这理解为张艺谋在导演了奥运会开幕式之后的团体操后遗症。这种失望让我很沮丧,即使是张艺谋让我最不待见的电影《黄金甲》也没有让我感到这么失望,因为我简直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期待下次回来的张艺谋了。
    

 5 ) 好片是经得住考验的,好导演是经得住诋毁的

还是想说几句,关于《金陵十三钗》。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回家的路上跟某人说,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真没必要凑那个热闹了。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中国人没拿过,就能说中国没有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吗?我们多数时候是自己要硬往西方价值观的套子里钻。


昨晚很晚才睡。原因是睡不着。心里一直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作祟,主要是沉重。突然间有很多问题。关于人性,关于日本人,关于战争。我拉着某人给我讲历史,为什么南京最惨,后来中国怎么赢的。好像自己白学了历史一样,对抗日战争的概念淡化到竟然忘了这场战争打了 8 年。
 

《南京南京》上映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时间去看了,当时还是一个人去的。虽然有亮点——江一燕扮演的妓女很出色,但总体我是轻松地心情看完的。事后内心未起任何波澜。看《金陵十三钗》的时候,很多细节都让我哭了。并不是说导演在煽情,电影很克制,注意了情绪的调和,秦淮妓女的嬉笑挑弄和地道的南京腔都给电影增添了不少笑点。但是由于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整个故事基调始终无法轻松起来。观影时,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纠结中,以致于把他的手都掐疼了。


想想佟大为饰演的国军战士们如何用身体来抵挡坦克,我就心惊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惨景,真的很揪心。那种惨,好像不是能够想象的,不敢看那些画面,那种仇日情绪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腾。很多观众看到这里,大声嘲笑她们的傻,竟然会为了琵琶弦而跑出去送命,当时觉得这些公然藐视她们的男人很可恶,男人重命,女人却是重情。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求生存。


在战争中,生命太卑微。活着既难又屈辱的,不是这些妓女,而是平凡人。是心灵纯洁的孩子。电影中设计的很好的一段是,把十二钗化妆为女学生之后,她们相互感慨曾经的纯真。玉墨说,她的生活就是在13 岁的时候被彻底改变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这些被逼良为娼的女人们, 13 岁的时候都是纯真烂漫的女孩,就像教堂里的女学生一样。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

 
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

 
玉墨的表演不用多说,一代秦淮头牌的风情,全在她举手投足间。即便站立在姐妹们中间,一眼就能把气质不凡的她辨认出来。贝尔演活了一个半混混的入殓师如何转变为高尚的神父。床戏并非观众想象的那样,完全是剧情需要,感情发展到那一步,很自然的几秒钟。剧中香艳的脱衣画面也仅限于预告片中的那些,除了那几秒之外,没有更多露骨的描写。冲着香艳床戏去的观众肯定会失望了。


关于原著和电影谁更出色的问题。我觉得任何看过原著的人,公正地评价,电影比小说要出色得多,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可以印证关于改编的那句话:“三流的小说拍出一流的电影。” 在老谋子还 没买严歌苓小说版权 的时候,我就看过原著,短短的中篇,很普通,在严歌苓作品中算是中下等水平。 小说除了在妓女替换女学生和书娟的视角这两个方面对电影有绝对的贡献之外,其它情节和细节设置纯粹就是编剧的匠心了。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对于我这种长期习惯看英音中字的观众很是顺耳,呵呵,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 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毫不意外,虚假的低, 7.6分 。


我说它虚假的低,是因为豆瓣上基本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随意给一星评价的人多半是根本没看过电影的。豆瓣高分电影多数是国外电影,国内除了少数被禁或者特立独行的迎合愤青口味的,比如《让子弹飞》能拿到相对高的分数之外,优秀国产电影一般会被压低,而垃圾电影还能占据一定位置。原因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好的东西,非要说不好。生怕不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水准。因为宣传的需要,总有一些枪手专门负责在豆瓣上攻击别人的电影,追捧自己的作品。



豆瓣的评分对于参考国外电影很有帮助,因为不涉及国内导演,也不会红了或者毁了自己人,大家都还算公正。牵涉到同类了,就特别不饶人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评论到处都是,各种奇葩。佩服众网友现在 YY的水平,一篇把大牌导演全数同性恋了一把的评论竟然能博得最多的支持和评价。不由得感慨,现在李毅吧的粉丝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早晨起来看新闻说,角逐最佳外语片的除了《金陵十三钗》之外,还有伊朗电影《分离》。《分离》是我看十三钗之前今年评价最高的电影,很朴素,但是很深刻。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不带民族偏见地看,依然觉得《金陵十三钗》胜算更高。在中国观众眼里,十三钗是不耻的,因为我们的文化还没熏陶到民众懂得尊重边缘群体的人性光辉,大家看到的多数是南京大屠杀,是佟大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是大片的场面和气派。就在我那一场,两三百人几乎满座,很多男人都没有一点肯定十三钗的牺牲,反倒是频繁大声讥讽她们的身份。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棒子把人打死,妓女就是妓女,她永远不会比女学生纯洁。


可是,我想借用剧中她们抢厕所之争时说的一句话:姑奶奶倒要看看你是哪里比我干净。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己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我一直想有个导演把严歌苓的长篇《扶桑》拍成电影,那是我认为的她所有作品中最动人最深刻的一部。可惜因为题材敏感,主角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中国妓女,充斥着第一波华人移民时期的暴力和色情纠纷,估计国内是不会有导演能拍的。国外导演也得要有十足的勇气,因为这个妓女扶桑,用她女性的包容和爱,让一个白人男孩爱上了她。后来有一天我认真研究中国神话渊源的时候,发现扶桑这个词初指地名,传说中天空有十个太阳,本来每天一个太阳上班,另外九个就歇息在扶桑之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严歌苓笔下的扶桑,是白人男人和华人男人的港湾,肉体和精神停靠的地方。


恰恰是这样一些边缘的女性,她们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金陵十三钗》和《扶桑》,都是严歌苓对她们的赞歌。有评论说,奥斯卡大片都关注人性,关注边缘的人性光辉,老谋子是讨好奥斯卡。可是我想说,难得咱们的电影中高扬了平等和尊重的旗帜,为什么一定要觉得自家人的觉悟就是为了讨好那不看见摸不着的西方价值观呢?我们对自己为什么不能够自信点?别人拍的出来《辛德勒名单》《生死朗读》,我们为什么不会有自己的《金陵十三钗》。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后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

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PS:原本只是习惯性地,看完电影之后就随手写一下个人的想法,从来不指望有人会读,更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评论。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认真地看了。感谢很多人中肯的批评,我写文章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有失偏颇,因为只会考虑自己大脑里的想法,跟着感觉走,没有多想这样写会给读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谢谢大家的留言!(16日)

PPS:这两天亲自验证了豆瓣上的各种诋毁,本来坚持不改原文的,以为大家能宽容一点,理解我这篇文章只是一己之见,并无要左右别人观点或者强调地域差异的意思,结果还是被揪出来了不饶恕,所以我删了那句无心之失。对不起!

有人也许又会跳出来说,还不断的改贴,可见是枪手什么的。。。我已经不想在意了,我只想做我自己,同样的,我还是坚信,身正不怕诋毁,因为我不是枪手,也不是什么电影学院的硕士,大家真的抬举我了,我只是一个普通学校学英语的。这篇文章首先是发在我个人QQ空间上的,然后才是放到豆瓣上。当我把豆瓣的各种留言给家人好友看时,他们大笑,你收了老谋子多少钱了?我觉得我只能华丽丽地回答:我送了老谋子两张电影票的收入。

希望大家不要再给我这篇日志留言了,大家的支持我心领了。让它被碾过去吧。从平凡中来,回到平凡中去。有批评指正可以豆邮给我。(17日)


解释几个大家评论的比较多的内容:

1.很多人说中国人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我是学英语文学的,你们说的高行健我并不是不知道。因为他拿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不是中国国籍了,是法国籍才拿的,所以我没将他算做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他个人的政治遭遇大家都喜欢谈论,但是我还是认为评价作家主要看他的作品本身,建议读完至少一部代表作之后再来说他值不值得被认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中国流亡作家”,文学史上伟大的流亡作家很多,哪个国家都有,但是最终不是靠政治遭遇说话,而是靠作品本身。

2.《金陵十三钗》有很多个版本,很多人说我说它是个中篇有错,我想说明,我看的是最早的版本,当时还没有被严歌苓修改,是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的。三年前我买了严歌苓当时市面有售的所有作品,她是我一直以来最喜爱的华裔作家,不存在诋毁她的动机,但并不意味着我要认可她所有的作品都是一流的,大家读过她的全部作品就会发现,其实她很多作品都是在重复说着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评论一个作家的某一个作品在她所有作品中的地位,你没有读完这个作家,是不能随便下定论的。我是在读完了她的作品之后,才说十三钗(中篇)只是她作品中的中下等水平。我没有看过她后来修改的版本。事实上,我们很难说严歌苓的修改版没有受过其它编剧的影响,毕竟修改版是在张艺谋开始改编她的作品之后。PS:我当时说中篇是十几页,因为人在外地,手头没有书本身,是凭印象说的,确实不严谨,在此道歉。感谢某位豆瓣好友指出是90页。

3.小说和原著的比较问题。文学作品和电影本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喜欢某一种方式,这是因人而异的。我也常常会发现,某些小说比改编的电影优秀,某些电影比改编的小说更好,这都是个人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可非议。我想说的是,看别人的评论的时候,能不能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看待个人发表的孰优孰劣的看法。你可以赞同或者反对我的观点,我也可以赞同反对你的观点,但前提是相互尊重。

4.从大家的留言中,我常常发现很多人以为我盲目追捧张艺谋。《三枪》是个好电影吗?不是。《活着》是个好电影吗?是。那么,张艺谋到底是好导演还是垃圾导演呢?我不认为作品好坏和个人优劣需要进行严格的对应。我们可以喜欢作品,不一定要喜欢创作者本人。可以喜欢他的某一部作品,但不代表这种喜欢就要喜欢他的全部作品。同样地,可以讨厌他的某些作品,但不妨碍我们喜欢他的下一部作品。就作品论事比就人论事容易的多。该骂的骂,该赞的赞,不进行人身攻击。真心不要一棒子打死人,你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吧?用当前的作品来评价导演的表现,本身就是对导演的尊重。我们都在进步变化中,更何况导演也是人?他要往好里变还是要往坏里变,我们说了也不算。但是他的作品,一定是观众评价了才算的。

 6 ) 无法让我移情的南京故事

有剧透,建议看完后再阅读。

首先我要说,我个人非常喜欢张艺谋导演的片子,在上映前也对这部影片充满了很高的期待。在此之前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告诉我,这部电影有可能圆张导的奥斯卡之梦,但我可能要保留意见了。

必须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也是张艺谋导演近几年来拍过最有诚意也是最大野心的作品,这部电影在开头五分钟让我在南京话的旁白中热血澎湃,可是好景不长,在影片中后段,既是豆蔻死亡后,我却突然失去了情感。我发现自己无法移情于角色之上,就好像《饮食男女》里的父亲,一个失去了味觉的厨师,对于电影来说,这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

一开始,我以为是我的问题,因为周围的观众都哭得稀里哗啦的。或许是我看电影太过于理性了,影响了情感的投射,在地铁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甚至于还打电话给同学说我这样一个容易被电影影响的人居然在影片高潮时眼眶是干涩的,情绪是平静的。

想了一路,我终于想明白这部电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不是导演,不是剪辑,不是摄影,不是演员,更不是音乐,而是电影的核心——剧本。

本片的编剧是严歌苓和刘恒,前者不用多说,大家想必都读过她的小说或看过她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后者我曾在晚宴上见过,我这种小咖甚至连说句“你好”的资格都没有,可见其江湖地位有多高。但是这部电影中,他们的组合却犯下了一些失误。

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不能移情于角色之上?我思考的答案是:重复。片中的矛盾大多围绕于生与死之间的纠葛,从开场的【学生生与死】发展到【国民党军队生与死】发展到【学生生与死】发展到【浦生的生与死】再发展到【豆蔻的生与死】再到【学生生与死】再到【妓女和学生的生与死】。剧本很好的设计了每一幕的高潮,而力度和震撼性都很强烈,但是恰恰是因为每一幕的高潮都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观众会在观影时产生重复感,这感觉就像你在饥饿的时候吃了一顿很丰盛的大餐,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你还是吃大餐,你会觉得疲惫甚至是抗拒!这就是为什么看到中后段我无法移情的原因,因为之前的剧情实在太强烈了,我们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对于高潮和结尾期待的必定更多,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平均分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剧情没有一个强力的阻力来勾住观众的情绪。简而言之,就是剧情的障碍过于简单。开场骁勇善战的国民党军队、日军保护之后的教堂、曹可凡给的那张通行证、卡车修理、乔治男扮女装上车,这几个剧情中我们都没有找到扣人心弦的点,虽然在逻辑上都说得通,但是难道大家不觉得这些剧情几乎没有遇到阻力吗?尤其是卡车修理和乔治上车的部分,这应该是编剧着重设计阻力的两个剧情啊,若不能让观众揪心,谈何移情呢?电视剧是可以平淡如水,但作为电影却万万不可,编剧应该尽可能的抓住观众的内心制造窒息和紧张感。这点比起同样类型的荷兰电影《黑皮书》来说,实在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第三个问题则是来源于人物,除了主角以外,剧中的人物大多是平面的,或者仅是二维的。其实贝尔所扮演的约翰神父一开始的人物写作是成功的,一个“赏金猎手”似的人物,在孩子的生命和自身利益之间出现了矛盾的二选一,而在日军侵入教堂之后,我们就发现这个内心复杂的人物立刻变得脸谱化起来,可是作为缘由的事件力量远远不足与支撑他走完整个剧情,这是我认为贝尔的表现过于平庸的一个原因,但倪妮扮演的玉墨以及姐妹们之间就写很好,这群“商女”们的群戏写得极其精彩,而且与女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事件也很有意思。题外话,我非常喜欢严歌苓的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所设置的少女/妓女之间的潜在冲突:保守/放纵,成熟/年轻,妒忌/无视,可是电影中却缩小了这些潜在冲突,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回到正题上来,渡部笃郎所饰演的长谷川这个角色实为一个败笔,他就是一个平面化人物的典型代表,大家仔细想一想,他对剧情的推动有着怎么样的作用吗?他在全片中仅出场2次,但第一次他弹了钢琴,给人物进行了设计,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物一定会很出彩而且会对剧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第二次的出场却让人失望,即没有揭晓第一次出场的设计,也彻底成为了提线木偶。

第四个问题就有点意思了。我之所以不同意大部分人说此片是一部好莱坞风格的电影原因在于对白,不是说对话的风格,而是全片中对白过于直白的交代了剧情和人物,而在好莱坞的剧本创作理论中,是通过动作、行动和事件来一步步的塑造人物,而非对话和旁白。约翰神父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和玉墨说提起了自己曾有女儿的背景故事,观众惊讶吗?是的,但仔细想来这句话的冲击力并不强,因为贝尔在影片一半时已经沦落为一个单一化的脸谱式人物,倘若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人物讲述自己则会强得多,不用列举其他电影的例子,还记得玉墨说想变成13岁时的那句话吗?这就够了。剧作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揭示,不要解释。”

严歌苓也写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但是剧本的种种问题导致其没有成为一部撼动人心的神作,实为可惜。坦诚的说,《金陵十三钗》确实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强于《南京,南京》但亚于《黑皮书》。也许吧,如果抛开我对剧情的苛刻,这部电影确实值得四星。

电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14842/?start=100#comments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14842/?start=200#comments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14842/?start=300#comments

 短评

并不像之前讨论的屠杀或是大屠杀电影,战争更多是个背景。影片强调的是冰冷中的一丝暖意,或是绝望中人性的回归。可惜总是觉得故事推进的太平缓、且非常压抑,情绪没有释放开。缺乏情节的推进力,看久了会觉得很闷。不过有几处慢镜头写意处理得很棒,玉墨的演员倪妮应该能红吧。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我不懂心理学,不敢断言怜悯心是否能成为刺激感官的某种“享受”,但旁观他人之痛以及由此引发的叹息、悲鸣甚至仇恨,都确实被“好看”这个最肤浅美学感受囊括其间。愉悦,也从此不再是观众走进电影院所期望获取的单一感受。《金陵十三钗》显然是紧掐疼痛穴位的“好看”电影。

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妓女救女学生就是好片?说好的人人平等呢?

11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有关战争,有关人性,这部片子不错,里面的倪妮很美。

13分钟前
  • 小懒懒
  • 推荐

因为看过原著而对电影预期不高。没错,这是一部各个元素都刻意往“好”的方向靠拢的“心机”电影。为了商业化而放大的战争场面,为了通俗化而削弱的群戏,为了贝尔的演出而彻底改头换面的角色设定……但是当看到豆蔻与兰香被抓那段跟拍长镜头和十三钗一排齐唱秦淮景的场景,真心觉得还挺有心。

1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大师终会归来,时代挡不住

19分钟前
  • 飞行员小灰灰
  • 力荐

秀色可餐,特好莱坞特媚俗!在战争的洗礼下,酒肉神棍成了尊贵的器皿。教堂中的世界太干净了,脏了就洗干净;饿了就喂饱;缺爱的就去爱她们。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懂得活着是多么美好。我觉得要是戈达尔肯定又要开骂了,因为它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哗众取宠”!可我很喜欢这片子!

2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切入点很小,这对张艺谋来说确实难得。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这是《南京南京》+《集结号》,看完电影不得不称赞这是中国的《钢琴师》+《辛德勒名单》。十三钗们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段,感慨万千。全新视角的南京故事,可以说是张艺谋自《英雄》后最好的作品。

2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不带这么给红十字会做宣传的。

24分钟前
  • 时徙生
  • 力荐

就为了最后那一幕,就为了《秦淮景》,也要给四颗星

29分钟前
  • 山人阿苍苍
  • 推荐

金陵风月浓缩在教堂的地下室内,咿咿呀呀的吴语小调唱不尽的都是旧时繁华。瑰丽的教堂彩色玻璃投影下,妓女与少女两个群体彼此憎恨到和解,构成了屠城乱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勾画。十四位金陵风月人缓缓走近的画面真的太美。一次电影的献礼,尽管意图太过明显,但是对这段历史先天就触动泪腺,无药可医。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讲述战争的故事,影片中的倪妮很惊艳。

39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张艺谋的看片会比高考现场还严,就差没安检了。影片相比原著改动很多,合理的解释了十三钗牺牲的行为。玉墨的扮演者倪妮气场够强大,与汤唯颇有几分神似!最后的那首合唱《秦淮景》太凄美,太惊艳!张艺谋用细腻深刻的故事、朴素的表演、唯美的画面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只是略显沉重。。

43分钟前
  • 曾海绵🌈
  • 推荐

不论别人说什么,老媒子始终是我心中最好的中国导演

48分钟前
  • 软妹不要把
  • 力荐

十分动人的故事,拍摄与表演都基本达成了预设的高度;但故事的设定却过于戏剧化,相对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细腻展开,辅助人物的心态转变太为迅速统一。对大屠杀的侧面刻画十分可取,有限的正面描绘却流于廉价暴力。学生的回忆过于单薄,结尾没达成情境升华。

5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一帮聒噪艳丽的窑姐儿们,身着学生装,弹着琵琶,咿咿呀呀地唱起温软香艳的秦淮景,我看到的不是历史,而是一颗颗浓妆艳抹也包裹不住的平凡女儿心,拖着一副残破不堪的身子,仍然高贵而嬉笑地活着。

54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你们这些打一星的图的是什么?你们连妒忌都说不上。

57分钟前
  • pachinko南
  • 还行

不明白这电影有什么好道德审判的,男人保护女人,大人保护孩子,这放到任何时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顺带一说,敢把这种题材往贺岁档放,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大片主义吧。

1小时前
  • 黄青蕉
  • 推荐

到目前为止,拍抗日战争,最成功,最具张力,艺术价值最高的片子。中国抗战了八年,六、七十年来却没有写出过一部像样的战争文学。同样,抗战片铺天盖地,却没一部真正深层次去挖掘,拍出战争残酷与人性之美。今天,这样的电影终于在中国产生了。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堪称一部完美的片子。打10分。

1小时前
  • 古尔浪洼
  • 力荐

她们赴死,我希望是站在姐姐的角度保护妹妹,而不是因为自己已失去所谓的贞操所以比起贞洁的学生她们无所谓被谁糟蹋。

1小时前
  • 虎豹小霸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