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伊莲娜

高清

主演:Priscila,Bittencourt,Isabela,Torres,马尔科·里卡

类型:电影地区:巴西语言:葡萄牙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1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2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3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4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5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6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13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14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15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16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17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18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19两个伊莲娜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伊莲娜

除去了安德烈·萨金塞夫的风格化的固定长镜头及冷峻色彩后,从故事来说,直面了社会贫富阶层的矛盾,伊莲娜作为一个中间体,负责“劫富济贫”的作用,但是导演对这种行为显得悲观及于事无补,金钱能够改善生活却无法改变习性,是片尾出婴儿重新在富豪床上站立起的希望,还是悲哀的坐吃山空,导演取了个折衷而开放式的结尾,但是同样,在方式上却没有探讨以及在社会阶层差异深层次的理解上显得比较表面化而缺少能有的思考与思辨。

 2 ) 《伊莲娜》:让“我去”嫁给现实悲剧

这次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不再《回归》,他把冷静的镜头对准了俄罗斯的阶级分化、文化教育、金钱败性等残酷现实问题。静静地沉静式镜头语言给观众留足了思考和反思。

全片开头是一棵没有一个叶子树枝的长镜头,预示着什么也不做苦苦等待是没有春天的,影片通过一个普通的家庭深刻揭示了俄罗斯乃至中国的社会生活现状。

伊莲娜一大早和丈夫用完早点就去银行取退休金,途中车上一切都如复制生活,镜头客观冷静得出奇,是的,正是这样的出奇意为着有什么猫腻?

不出所料,伊莲娜去完银行就去给慵懒的儿子一家送钱,儿子纯粹就是蛀虫,俩孙子也是小混混的态势,只有儿媳谭亚还有点良知,知道招呼好救星妈妈,一家子在商量着走后门让孙子萨沙上大学,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现实的中国家庭景象而已,俄罗斯人也是人,当然也会和中国一样。

伊莲娜和丈夫弗拉基米尔是黄昏恋,各自都有子女,伊莲娜想帮助自己的懒虫龟儿子一家,弗拉基米尔又要顾自己放荡懒散的单身女儿卡佳,终于俩佬夫妻在帮助萨拉上大学这件事上有了分歧,但是俩人都冷静得和我们的中国现实生活一样,某种意义上影片就是一部生活纪录片,而且很少有戏剧化加工的痕迹。

由于心里想着萨拉上大学的烦心事,加上长久以来的焦虑,弗拉基米尔在健身房游泳时心脏病发溺水并住进医院,伊莲娜赶去看望,丈夫在病床上回忆起和伊莲娜相识的过程,十年前伊莲娜是护士,丈夫得了阑尾炎住院就是护士伊莲娜照顾,随后产生好感便结合。丈夫说如果时间能回到十年前倾家荡产的时候就好了,可见丈夫确实不想看到现在各自的现状,不管是自己那个不争气的放荡女儿,还是伊莲娜那边那个娇生惯养的乖儿子,丈夫闹心啊!

丈夫知道自己病魔缠身,不会有多久了,但是一想到这些烦心事就走不踏实,终于丈夫开口,让伊莲娜打电话给他那个一天换一个男友的女儿,让她来看望父亲一眼。尽管丈夫了解自己的女儿就是一个挥霍无度的散疯子,女儿不但不想见伊莲娜,就连亲生父亲生病她都不大愿意多过问,见面时她也不忘含沙射影地羞辱一下伊莲娜,这种女孩搁在哪都是无业游民,说难听了这种为了满足性欲的人还不如妓女。

卡佳见到病床上的父亲,脏话不断,而且还玩起了话语游戏,并且对繁衍后代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听起来还很有道理,不论女儿是什么样的人父亲都爱,是真爱也是溺爱,或许还是自爱。

弗拉基米尔走了之后,伊莲娜如愿分得了应有的财产,并携带儿子一家搬进了豪华的大房子。而卡佳则得到了应有的金钱。弗拉基米尔像立下遗嘱但最终还是没有立下,这个处理方式也反映出了弗拉基米尔不想把遗产分给任何人,他觉的女儿和妻子都是自己的挚爱,而势必遗产分配问题会越发破坏卡佳和继母的关系,所以,弗拉基米尔遗嘱草稿纸上一个字也没有写下。

当伊莲娜带着一大沓钱到儿子家时,儿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提出庆贺一下,因为上大学不再是问题了,一切又可以值得欢呼了,但是他们不知道小儿子有出去打架去了,就在庆贺的时候楼里突然停电。儿子谢尔盖在楼道里说看来是整栋楼都停电了,邻居接嘴说是整个世界都停电了,可以说停电事件不是偶然,而是导演所认为的必然。然后谢尔盖问妻子我们有蜡烛吗?妻子回答:我们怎么会有蜡烛呢?这几句潜台词道出了悲剧发生的必然,是啊,像谢尔盖这等闲散游民怎么会有点亮生活的蜡烛呢?这种懒人还整天抱怨他妈的停电,你对待生活是消极态度,那么生活凭什么给你亮灯呢?

看完我都开始爆粗口了,你妈为什么这部电影不是中国人拍的?中国人咋就没有这种反思觉悟意识呢?看看80后、90后一部分娇生惯养的一代人,倚靠着父母、亲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不知道孩子们的将在在哪?中国社会的将来在哪?

中国需要几个安德烈•萨金塞夫这样的导演,虽然影片的悲观态度不可取,但是电影所带来的思考是正面的,这需要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这不仅仅是一部俄罗斯电影,也是中国父母和“蛀虫子女”所必读的反思电影。

 3 ) 不怕来蹭饭的,就怕连吃带打包的。

老塔衣钵的继承者。

再好的马儿也经不起肥婆外带一群废物的折腾啊。这简直就是俄罗斯版的《寄生虫》啊。

缓慢的运镜,时而隐藏摄像机,时而凸显它的存在,空间关系在这缓慢的发展中被交代的清清楚楚,这样的手法也让故事显得冷峻克制。可是虽然空间交代清楚了,但这无法给人跟多的感受,仿佛与故事发展人物情感是脱节的。还有其中男主爱女,和女主爱子,以及男女主的“爱情”或者是“寄生”,这三组关系都显得有些荒谬,如果说亲情简单点出就可以明确它的不可替代,无法逾越的话,那么男女主结了婚同居不同床,还要定期发工资这样的关系就有些模糊了,这使得让观众迟迟无法入戏。女主家里停电,萨沙出去打架,摄像机忽然变为手持,第一点:本身手持的水平很差,第二点:虽然画面的突变还是能让人接受的,可是这一场戏的作用太弱了,在之前观众已经明确定位了这一家人是不折不扣的废物,最后还补一刀这个,作用实在不大,若能移到前面去,可能会稍微好一点。

不知是我不懂父母之爱还是什么,完全不能理解影片粗暴的表达对各自子女“助纣为虐”的情节设计。难道一群不上班的废物,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生了第三个孩子,这一点也不会引起伊莲娜的情绪吗?所以针对对于孩子的爱这一点是影片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最后结尾不错,片头的乌鸦在结尾飞进了家,变成了人。

总结:没有缘由的爱往往不会被珍惜。

 4 ) 生命深处的隐痛

2011年俄罗斯电影《伊莲娜》的开头:一间宽敞的别墅内,晨光微照,女主人伊莲娜缓缓起床,轻轻拉开窗帘,去厨房弄早点。固执的老头起来,饮着伊端来的咖啡。伊告诉他,要去看儿子,老头生硬地说让你儿子别老指望我能帮助他们……这是这两个重合家庭的矛盾点,一开始就简单明了。

影片结尾:伊的儿子和孙子都来到了别墅,儿子兴奋不已的看着超大液晶电视,伊在厨房忙乎,十七岁的孙子不会再纠缠当兵还是上大学了,因为奶奶为他弄到了足够的钱,孙子趴在阳台上,静静看着远方,而几月大的小孙子在床上跺着脚舞蹈起来。

由俄罗斯导演安德列·萨金塞夫执导的《伊莲娜》,所讲述的这个故事,有点忧伤,但不过度。再婚的话题,不管是中国还是在俄罗斯抑或在欧美,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话题。据说再婚的夫妻,幸福的不多,凑合过的也不少,再离的也非少数。独自过久了,就想有个伴,一旦有了,却因各种问题而常生纠葛,“老伴”总也相伴不到头就中途夭折。针尖对麦芒,谁是谁非,也说不上。

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准则,带着固有的价值观、习惯、感情和行为方式,弥合之路是如此漫长又是如此易碎,或者说根本就是相互折磨。于是恶性循环,错了分、分了合、错了再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能同床共枕的一对,多半是上辈子的冤家,生活除了冷战除了不信任就是各自打着自己小九九,如意算盘,注定是末路,结果自然难以终老。

就如伊莲娜这位老太,虽然与老头相识不到十年,再婚也不过两年的光景,但她任劳任怨,伺候的可谓无微不至,即或这样,倔犟的老头,纵有身家百万,也不想留给伊莲娜一根毫毛。在老头一场大病后,他只想留给那个从没照顾过他且整天嗑药蹦迪的女儿。用醉生梦死来说这个女儿一点也不过分。可老头心里只有这个糟糕透顶的女儿。原因很简单,只因为是他的亲生女儿。

老太被深深的刺伤了,激怒了。她很清楚,老头不留给她钱,是怕她悉数给了依赖惯的儿子一家,但她的儿子又不是老头的儿子,没丁点关系。十年前,老太还在医院当护士,因照顾生病的老头而相识,后来他俩结为伴侣,但她永远只是他的配角和附属,他永远主宰着老太的命运。

而这一夜,当老头落下遗嘱,老太断然决定要做一件事,必须马上做,不能过夜……第二天总会醒过来,但老头不会,老头去了该去的世界。在处理好老头的后事之后,老太取出保险箱的钱,前往律师事务所,跟老头的女儿一起分家产。律师告诉她们:“你们一人一半。”

可谓皆大欢喜,老太如愿了。她握紧挎包,里面的钱会给盼望已久的儿子,还有了老头留下的别墅,最后,终于可以把儿子一家接过来一起住,她人生的黑暗前夜自此永远翻转了。

秋冬相交之际,总有无数的虫子在结束生命前,去咬噬着我们,这是它们的最后一搏,而我们却永远看不见虫子,只觉得生生的疼,起了个红红的包,不久就好了,这或是生命最后的呢喃,抑或是虫子对人的善意提醒:请尊重我们。而生命最大的绝望,就是怀抱着希望却不知希望在哪。一旦彻底绝望之后,总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老太伊莲娜的勇气就是如此的瞬时大爆发,不是源于仇恨,而是植根于生命深处的爱,她没有选择。人没有选择,就只有铤而走险,这是生命的悲痛之处,也是人生永远过不完的坎。现实的魔鬼,专给人设置一道道坎,哪一刻也不会让人过得舒坦自在。或许只有认认真真的面对不堪这种绝境,正所谓绝处缝生。问题是,电影不可能从道德与法律层面去评判是非,它只是依据特殊情境下的事实去进行丝丝入扣的诠释。

110分钟的电影未免显得有点沉闷缓慢,但不乏味,音乐也恰到好处。俄罗斯民族的特质与现实的张力彰显无遗,裂变中的俄罗斯,家庭处于现实的风暴中心,这与中国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引起共鸣的回想,正应承着影片渐起的“锵锵”旋律。

我们每个人或都会经历那种沉静而永不能爆发的撕心裂肺,却还要循规蹈矩的过着每一天,这是何等的悲哀和隐痛。可能直到死的那一瞬,也糊里糊涂又不明其里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哪怕你是千万富翁,哪怕你一文不名,生命的终点总是何其的相似,人活在世上,这一点是公平的,总有一把泥土等着你,也总有一阵疾风扬起你瞬逝的尘埃。

2012、9、14

刊于《深圳特区报》2014年8月26日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5 ) 母爱与溺爱

故事有点想《婴儿式》同样是溺爱孩子的母亲,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犯罪的是母亲而非懦弱的儿子。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外衣下,呈现了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现象和扭曲的道德差异。冷漠的夫妻之情为之后的罪恶打下了基础,最后儿子一家住进了丈夫的豪华公寓中,电影戛然而止,或者最后的结果我们也都会猜到,从不工作的儿子一家依旧在用母亲的养老金度日,孩子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生,直到花完母亲用犯罪得到的最后一分钱。。。。。。

 6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心的残疾和社会的缺陷

这部影片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谋杀亲夫的故事,它要深广的多,它几乎在表现整个俄罗斯,俄罗斯的现状,俄罗斯社会现实以及俄罗斯人,而其中又贯穿着人类共同的本能和本性。
看完电影的感觉很爽,以至于有点浮想联翩,我甚至在想导演会不会是个禁欲主义者?
电影中比较明显的一组矛盾是 贫富两极之间的对抗,想象力若是更好一点甚至可以认为是无产者和资产者的对抗,似乎又涉及到那段历史了。
富方代表:弗拉基米尔以及其女儿
贫方代表:伊莲娜及其子孙谢尔盖,萨沙
影片中的富者追求财富,然而漠视情感,弗拉基米尔的事业是经过一生的打拚换来的,强者生存的意识也自然而然的根深蒂固,所以弗拉基米尔会好不留情的斥责伊莲娜的儿子谢尔盖的无能和懒惰。然而伊莲娜呢?当弗拉基米尔指责伊莲娜的儿子谢尔盖时,她无奈,愤懑,苦涩的表情蕴含了太多,这里便出现了双方的不理解或者抽象点说是出现了贫富两极之间的隔阂和距离。而隔阂根源于什么?
我们首先要问
弗拉基米尔是真正意义上的憎恶懒惰的寄生虫吗?真的是以 劳动最光荣 这条准则来评判一切行为吗? 当然不是!同样是所谓的寄生虫,弗拉基米尔对自己的女儿卡佳却溺爱有加,十分宽容。所以讲的通俗点就是
自己的孩子怎样都行,都OK,要是别人的孩子咋地了,那就是寄生虫,就是可恶的享乐主义者。同样,伊莲娜对自己的儿孙的维护以至于最后杀了弗拉基米尔也是来源于这种本能的爱。与弗拉基米尔对谢尔盖的厌恶一样,电影中伊莲娜对卡佳又有什么言辞呢?伊莲娜说她脑残是个娼妇。
于是分裂诞生了。而根源竟然来自于本能的“爱”——双方都在为自己的后代辩护,同时又都在憎恶对方的后代。而憎恶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
于是为后代而战的争夺也上演了。弗拉基米尔打算将所有财产留给女儿卡佳,而伊莲娜为了自己的儿孙杀了丈夫。
这里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伊莲娜的作案动机仅仅只是为了争夺那一份遗产好解救萨沙的燃眉之急吗?我觉得好像还不止。当弗拉基米尔告诉遗产全部归卡佳时,一般人都会觉得愤怒,应该还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吧?我尽职尽忠的照顾你,你竟然最后一点遗产都不留?!
这里是对富人阶级,对社会的一次巧妙的指责:我们也贡献了自己的劳动,然而给予我们这些无产者却只有那么少!一方面可以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造成的,另一方面还因为人性的自私。

第二个问题 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首先一个是教育的不公平:就像电影中谢尔盖说的 有钱就能上大学。
其次是关于家庭教育。中国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
这句古话其实挺令人悲戚的,一个人从他生下来就会带上祖父辈的烙印,认识它改变它挣脱它并不容易。卡佳继承了弗拉基米尔的冷漠,继承了她母亲的享乐,而萨沙则继承了他父亲谢尔盖的懒惰,不务正业。
还记得卡佳在看望父亲时说出的那一番话,“臭罂生臭草,有其父必有其女”“爸,繁衍后代才是不负责任啊,你知道吗,如果父母是失败者和病残者的话,他们的后代也会成那样”“生了下一代有会如何呢?根本不存在与众不同的人生。”
人们习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觉得自己的孩子会更好,会于众不同,然而他们自己究竟又能给自己的孩子带去什么?
在影片快结束时,伊莲娜被告知她又添了个孙儿了,一家人都很高兴,而我当时却心头一紧,咋地?又怀上了?
你拿什么给予你的下一代?
给予他无休无止的争夺?无处不在的冷漠和歧视?给予他不公正的社会现实,不公正的教育体系以及平乏的精神影响? 够了!
伊莲娜以为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件完完全全的喜事,她如此单纯就像单纯地以为为后代争得遗产就可以让他们从此无后顾之忧一样。电影否定了这种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紧接着伊莲娜争得财产之后,其孙子萨沙就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和人干了场群架。
不安定因素一直存在着,如果社会不作些改良,家庭不真正地看清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只是一味地去爱,这种爱其实是盲目的,它会酿成凶杀案甚至更多悲剧!如果人性还是如此自私,还是一贯地有你我之别,公正真的很难实现。
影片结尾,尽管房产的继承权还没有定论,然而伊莲娜的一家人显然已经将这个房子看作是他们自己的了,无产阶级已经捷足先登鸟。然而你会觉得不合理么?没有,这是不公正所引发的争夺导致的某种必然的结果,当然这种争夺还会继续上演。
因为不公正的存在,一旦不公正达到某种程度就需要通过一次较量来予以平衡。人人都在求得属于自己的公平,然而求得的公平又是否是真正的公平呢?比如电影中律师宣布卡佳和伊莲娜将各自分得一半遗产,然而伊莲娜得到的一定比卡佳多,至少她拿了保险柜中的钱,至少是她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所以表面上借用律师之手重新进行了一次公平的社会分配。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公正又萌芽了。法律不能维持绝对的平等和公正,因为人心。
房产权最后会怎么处理,电影没有说,就像有人会问世界会变得美好吗?不公平会消失吗?人类最后能从自私中跳出来吗?人类能够将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吗?这些都没有答案。
你我之别,等级的区分,盲目的爱,贫富分化,贫乏的国民精神,真痛苦,然而繁衍仍在继续,生生不息的愿望从未停止,也因此相似的痛苦还在传承,这算不算原罪,或许禁欲主义就是对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一种尝试吧? 根除繁衍似乎还不大可能,但或许可以。。。。。。
想起孔子的那两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己不知人也。

 7 ) 再婚可怕之处

俄罗斯电影特有的冷静,连吵架都很克制,但杀起人来,绝不手软,哪怕在一起十年的夫妻。这部电影里夫妻两个对下一代的观念都是溺爱,护着,自己眼里的宝,容不得别人说,但又互相指责对方的小孩不独立(自立),种种毛病。再从大的层面来说是两个阶级的矛盾,穷人拼命生,富人不生。两个人不能换位思考,也源于此吧,伊莲娜和她的家人想,老头那么有钱,拿点用用又何妨,老头想我的钱来得也不容易,凭什么给你们,助长你们的懒惰,老头也是小气害死自己的,如果能大方一点留点遗产给伊莲娜,可能就不会死。但如果夫妻间要这样防备着,也太吃力了。

《寄生虫》有点象这部电影,特别是最后一家人在富人家里,幼儿熟睡在男主的床上,一家人喝着酒,晒着阳光。可惜他们的幸福是躺在别人的尸体上,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短评

乌鸦反哺新解。这片比起先前导演的回归、将爱放逐明显欠缺了柳岸花明峰回路转的收尾,这样的处理确实更高级。

5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我见过的所有家庭都是如此冷漠。 我遇到的所有人情都如此乏味。

6分钟前
  • 忏聒
  • 还行

压抑

8分钟前
  • 荆棘鸟
  • 还行

7,就批判现实层面来看,伊莲娜才是萨金塞夫的电影里最有力的,冷静到冷酷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10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受塔可夫斯基式节奏控制和时间流动的影响,,萨金塞夫的电影呈现如梦的步伐,仿佛醇厚醉人的河流流淌。伊莲娜的凝视,从开场就将观众揽入怀中旁观全局。若按日常生活的角度观看,在理解上将会是个错误,因为他的电影更宽广,像拼图游戏的神秘与妙处不会自己显露.

14分钟前
  • 力荐

社会现状所造成的纠结事件,你很难说谁做错了,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16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一开始并不是一个格局很大的故事,但是张力十足,目光锐利,风格品味格调极高,最后停电时的一段瞬间提升了整部影片的深度,大师和一般导演的区别往往就体现在这种看似普通的瞬间。看完只觉器宇不凡,胸怀大气,主席的片真有气质

19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行云流水般的镜头

2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Cooking with Stella-2009". 不知道这样以别人的生命和财产来填补自己的空白的故事有什么好一再书写的...

21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很深刻的片子

23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平淡却冷峻到扣问这个残酷的现实~

24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唯一的希望眼看这就要破灭,伊莲娜的脑海里酝酿出了一个计划

28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镜头带劲但表演稍显刻意,剧本尤其欠火候:这么明显的刑事案件居然就无风无雨地过去了,俄罗斯警方也太SB了吧?

29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大家总是期想有什么能战胜这种卑劣底层之恶,因果报应甚至于是老天审判之类的,最后却发现毫无办法。还有年纪大了,千万不要随便来一发……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1.无所适从的不安,我恐惧着平静的生活里每个画面的下一个镜头;2.亲情毁灭了爱情,亲情也溺死了家人;3.观影情绪的强烈转折,被导演和剧情玩弄着自身的情感。

3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换做是我,也会跟她同样的选择。

39分钟前
  • 菠菜逛基辅
  • 力荐

珠玉在前,超越自身难,萨金塞夫这部作品算在水准之内,没有太多诗意长镜头,整体谨小慎微的感觉,但很流畅,着重捕捉人物细节表现心理,故事相对淡了点,态度很中立,两家人形象对比鲜明,优劣自判。电影场景色彩都很喜欢,立体协调,首尾两段空镜对应着,像抽离出的平常,却也是平静中的激昂表达欲。

44分钟前
  • Nortown
  • 推荐

表面展现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人心冷漠,实质主题其实是轮回与宿命,这是导演技高一筹超越俗套表意的地方。宽银幕之下利用各种景框再造空间的技巧非常精彩。

46分钟前
  • LOOK
  • 推荐

美~

50分钟前
  • 王十万万万万万
  • 力荐

冷漠人生,冷寂黃昏。

55分钟前
  • 北极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