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下的鱼

HD

主演:高放,周波,庄馨,王莉,崔璐,张弘海,朱艳彬,周洪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冰下的鱼 剧照 NO.1冰下的鱼 剧照 NO.2冰下的鱼 剧照 NO.3冰下的鱼 剧照 NO.4冰下的鱼 剧照 NO.5冰下的鱼 剧照 NO.6冰下的鱼 剧照 NO.13

 剧情介绍

冰下的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了冬捕开始前的七天里,发生在中国东北一座老工业城市的一个老人的故事。丈夫去世几年后,82岁的赵丽华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她打算去职工浴池泡澡,却多次被拒之门外而且遭到羞辱。儿子朱红兵为了找到两个陪护母亲洗澡的女人费尽周折,一个看似简单的日常生活,摆在这对母子面前却显得异常地艰难。母亲最后也没实现在职工浴池泡澡的心愿,尽管她曾在这个工厂工作了一辈子。对于赵丽华而言,“泡澡”是洗礼一般的自我清洁,有尊严地“安乐”地离开,是她最后的选择……神给的孩子元气少女缘结神怪侠欧阳德无良医生:爱里藏刀恋爱魔术师盛世华衣冰川时代:巴克·怀尔德的冒险之旅麻辣隔壁·贰瓷缘父亲的战争错乱审判第二季勇闯女人岛奇妙的同居逃离乌托邦云雀亚当的肋骨1949终极父女冷血坏特工宽恕2022直到明天笨贼向前冲杀戮元凶丝带千谎百计 第二季冬蔷薇百年荣宝斋野蛮岛新桥恋人罗马宝贝第一季辛普森一家第二十七季昔日的我怪兽大学美国谍梦第五季妈妈的花样年华植物图鉴神秘法医第一季战斗天使微光之城卧薪尝胆 2007赛车狂人我的秘密饭店致命女人第二季永安梦

 长篇影评

 1 ) 入冰,上岸,压迫,解脱

老人切掉烟蒂,拿起香烟点了起来。故事发生在冬季东北的齐齐哈尔,一个被工业化笼罩的四线城市,整个电影多线发展,但并不平行,彼此交错中架构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东北的社会性电影取材可谓是源源不断,该片就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个工业化四线城市大部分百姓的生活。

该影片讲述了82岁的赵丽华想要去职工浴室洗澡的故事,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足足花费了一个半小时去讲述它。赵丽华因岁数太大被浴室拒之门外,甚至遭到冷嘲热讽,但老人仍旧一次又一次地前往,其儿子朱红兵最后想尽千万种方法,最终在陌陌的帮助下完成了母亲的心愿。

这就是电影的主线,思路逻辑清晰,脉络简单,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其出色的地方在于部分支线和一些处理手法。朱红兵是引导了这些支线的主要人物,是把主线和支线缠绕起来的凝结点,一位中年男人所能遇到的所有困难,几乎让他全遇了个遍,真实到我中途甚至产生了放弃观影的想法,极具烟火气,让人产生强烈的同情心。自己母亲的愿望无法满足,自己的妻子与母亲关系水火不容,儿子在北京要结婚买房,工厂改换工作机制自己的格格不入……工人阶级中年男人的窘境一览无余。每次当朱红兵经历困难时,总会出现猪牛羊的头颅,寓意朱红兵和这些祭祀的动物一样,被生活屠宰着。

在进行多方查证后,音乐上用的应当是东北本地的歌曲,十分的大胆激烈,同时给人一种紧迫感和压抑感。影片采用了很多的长镜头以保持故事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使故事在大方向上平稳地发展,突如其来的几个转场又仿佛是投入湖面的石子,让故事有了起伏。在语言上导演并没有进行艺术加工,真实性表达的很好。并且该影片演绎了中年夫妇的床戏,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表现与突破,这是在国内电影中极难看到的艺术表现。

在服装上就是采用了普通的老百姓服装,我只是在朱红兵的外套和围巾上看出这是个平日沉默却又倔强的男人,其他人在服装上符合现实,但没有过多设计。

整个电影设计得比较亮眼的部分就在于冰下的鱼和这个故事的联系上,首先是在东北有冬季冰钓这个传统,其次在开篇有一个鱼跳了上来,挣扎过后,又十分用力地一下跳进了水里,最后是对应人物的多样性,这个电影中的许多人都可以说是冰下的鱼,赵丽华被社会对老人的不耐所压迫,朱红兵被中年男人生活的压力所压迫,刘朝红被家暴所压迫……影名预示影片内容,影片内容解释影名,这无疑是一种好的联系手段。

但是这部影片作为一部叙事性题材的影片,我认为仍有一些不足,虽说这类电影出于生活,但作为一门艺术,总是要表现出一些超脱于生活的东西,影片直到最后的老人在电视中现身,朱红兵在街上奔跑,都没有对电影的中心思想进行升华,这是其中一点不足,其次是有些小点的设计仍有些拿捏不好,比如“你哪都软,就是嘴硬”这些想要使主题更生动的一些心思和手段,这些的力度可以把控得更好,最后是在影片的最后,朱红兵向镜头跑来的场景,虽是致敬,但稍显拙劣与牵强,没有什么新意和创意,无疑为这部影片减分不少。

但是这部影片依旧让我看到了国产叙事片的大胆创新与巧妙的手法,虽然有不足,但我仍愿意给我们的国产电影一些发展的时间,国产导演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努力。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影片的见解以及分析,至于像最后下雪表示朱红兵内心的悲凉之类的普遍手法,就不赘述了。

 2 ) 生活质地之外

特别有生活质地的片子,围绕解决母亲在职工澡堂洗澡的核心事件,着力描画出一个疲惫的中年人形象:为了在北京给儿子买房卖掉了在老家的大房子,挤在母亲的老房子里,妻子和母亲之间水火不容,作为老工人仍然坚持着上世纪师徒传代关系的工作习惯,而工厂已经转轨改革,主张现代企业制度的人事处年轻人接到投诉不断找他谈话,母亲因为年龄大,澡堂不允许她进去洗澡,职工澡堂早已外包出去,而他想托关系却发现恰巧得罪过澡堂老板。除有关自身的境况描摹外,以中年男性为移动的视点,也捕捉到了养老问题和老年人情感问题。有好多场戏,中年夫妻的性生活,深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女性和主人公在车里拥抱着哭,主人公愁闷地醉倒在酒摊上,风情女坐在他边上哭,还有就是主人公给母亲搓澡压抑地哭,拍得都挺动人。再有就是拉着猪牛羊的车分三次分别从主人公边上经过,那个声音的运用真的惊艳到我,但始终会觉得作为一个电影而非新闻报道或社会学调查田野笔记,缺乏一点高于生活的那个东西,缺乏一个情感的出口(结尾字幕写献给父亲,我还以为导演代入的是那个啃老的角色,映后导演却否认了,那就完全找不到导演情感的位置了)。

 3 ) 奔向希望————浅谈电影《冰下的鱼》(原创)

电影《冰下的鱼》讲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赵丽华在老伴去世后身患抑郁症,一心想去工厂的职工澡堂洗澡,历经多重磨难,最终在儿子朱红兵的帮助下完成了“洗澡”的心愿,安乐的离开了人间的故事。作为一部文艺片,导演的叙事手法隐忍、克制,但电影内容却又富有张力,不论从视听语言、主题还是人物塑造上来看,该片都是难得的佳作。

一、视听语言

(一)“视”:冷与暖

由于该影片的取景地是齐齐哈尔,当时又正值冬季,所以灰色、蓝色、黑色等冷色构成了该部影片的色彩基调。影片取景分为室内和室外。外景是典型的东北的冬天景色,灰色的天空,皑皑的白雪,冰冻的河流。全片唯一的暖色调都来自于室内家庭的暖黄色灯光。

在内景的拍摄中,导演使用了很多暖黄色的灯光,烘托出了家庭的温馨感的氛围,但讽刺的是,在这种温暖情调、温馨氛围中没有发生我们料想中的幸福美满、温暖温馨的家庭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的矛盾与争吵。这种暖光下的压抑冰冷的生活十分矛盾但却很贴近现实,让观者感到唏嘘不已。

(二)“听”:古典与民俗

对于影片的配乐,张力导演在问答环节对影片配乐的阐释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张导说:“每一首乐曲单独拿出来听都是好音乐,但是要最符合影片情节和特点的配乐才能成为电影的好配乐。” 配乐需要将影片烘托的更加丰满,所以为了映衬影片的基调与主题,导演对配乐提出了两个字的要求:凛冽。

起初,音乐老师推荐的配乐为交响乐,但张导认为交响乐太过于宏大,并不适合该片的主题与情节,所以放弃使用交响乐作为配乐。在最终呈现的影片里,导演主要运用了两种配乐:大提琴曲和民谣。巧妙的是,虽然影片使用的是大提琴曲,但并未呈现出传统古典乐的精致、温婉与深沉,而是使用了大量的粗糙、跳跃的滑音。其次,是北方的民谣。加上萨满鼓鼓点烘托气氛,营造出的是很粗糙很情绪化的感觉。

在配乐的音量方面,导演运用的也十分考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走在路上,经过屠宰场的牛车,随着牛车的不断接近,配乐的声音不断增大,将紧张的氛围和压抑的氛围烘托至最高点,最终在画面切转的时候与剧情同时截止,让我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与压抑感。并且,与很多商业片相比,这部电影并没有添加过多的、复杂的背景音乐,所以整部影片观看下来感受很自然并且恰到好处,没有被配乐推着走的急迫感。

二、主题

这部影片的片名非常独特,叫做《冰下的鱼》。导演原定的片名为《不孝之子》,意在反讽。但私以为,《冰下的鱼》比《不孝之子》更能展现出这部影片的主题。

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有点文艺气息的片名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吗?在整个故事里,谁是冰?谁又是鱼呢?在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有了自己的答案。在这部影片中,男主人公是鱼,他的母亲、妻子甚至所有在这部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鱼,而“冰”就是整个的社会大环境,是现实中人们压抑和困顿的生活。而片名“冰下的鱼”,是指主人公们在混乱不堪的生活环境中,努力挣扎与生存,却无能为力的生存现状。

三、人物

(一)男主角朱红兵

男主人工与许多同龄人一样,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身上承担着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压力。整部影片中,他的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母亲。母亲对去职工澡堂洗澡有着一种执念,他作为一个很孝顺的儿子,确实想了很多办法去实现母亲的愿望,但却四处碰壁,最后才极艰难的完成了母亲的心愿。第二,是妻子。妻子与母亲不和,两人经常在家里吵架,而男主人就变成了夹在妻子和母亲中间的人,左右为难。第三,是儿子。儿子是我在本部影片里最不喜欢的角色。儿子有着极高的物质需求,却又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只能通过向爸妈和奶奶伸手要钱。他因为要在北京买房所以张口就向父母要20万,以至于让男主花光所有积蓄才付了20万首付。第四,是工作。他与工友们产生了矛盾,并且自己在厂里面临被淘汰的困境。

他的生活充满着无奈、心酸与绝望,快要窒息的感觉。他就像是冰里的鱼,渴望冲破冰层,呼吸一口外面的新鲜空气。可是遗憾的是,直至影片结尾,我也没有看到他自在的呼吸,我看到的只有压抑与隐忍,即使透过冰面,也没有办法自在呼吸。

(二)老人赵丽华

对于影片的另一位主角老人赵丽华来说,她又何尝不是“冰下的鱼”呢?她面临的是老年人的困境,老伴去世,自己患上抑郁症。导演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年人,而是把她塑造成一个身体健康并且性格有些倔强的老人。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整个影片压抑的状态和最后的结局才会零人唏嘘不已吧,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这样一位性格火热的老人,不应该会有这么糟糕郁闷的生活和悲伤的结局。

在电影语言里,导演经常会用抽烟的画面显示人物烦闷、孤独的内心,这部影片也不例外。在影片中,老人抽烟的镜头反复出现,从这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她的生活一团乱麻,去世的老伴、与自己不和的儿媳妇、伸手要钱的孙子、进不去的职工浴室、令人透不过气的抑郁症,这种苦闷却无法改变的无力感无时不刻的不在侵蚀着她的灵魂。

我猜想,她过去的生活或许不像现在这样一潭死水,曾经的她,或许也被欢声笑语和爱意包围过,所以,她想去职工浴室再泡一次澡,是为了回忆年轻时和老伴一起泡澡的时光,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祭奠。我觉得,她应该早就已经做好了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因为她现在的生活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曙光、周围尽是充斥着孤独与绝望。所以,她想在离开这个世界前“清洁”自己,让自己体面、干净、有尊严的离开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世界,去见她远在天边的老伴。

在影片的最后,她给儿子留下了字条,说那时的她是快乐的。我想,死亡让她远离了这个困顿的世界、不堪的生活。所以对于她来说,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四、思考

影片开头,有个小片段,一只鱼冰面上使劲挣扎,最终跃入湖水。我认为,冰冷深邃的湖水可以认作是绝望的生活。但尽管如此,鱼依然要奋力挣扎,冲向湖水。看完电影,回味片头,才发现这一片段正是男主和他母亲的生活写照。

其实,男主和他的母亲其实就是社会上一部分中年人和老年人的缩影,是在希望与垂死间挣扎的普通人。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受尽折磨,但我相信,他们心中还是有一丝希望的火苗,就像赵丽华一直渴望去职工澡堂洗澡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支撑自己活下去的信念。所以,他们拼命的抓住自己那可能随时会消逝的希望,试图在杂乱的生活中寻找生活的勇气。

我突然想到《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可惜的是,在这个故事中,没有能够引领众人走向光明的“圣者”,也没有靠自己最终战胜生活的“强者”,有的只是最终屈服于生活并苟延残喘着的男主朱红兵,和最终放弃抗争、撒手人寰的老人赵丽华。

但同时,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绝不应该是满满的负能量。即使这个社会仿佛就像一个冰封的河流,即使我们一次又一次被现实打入谷底;即使心里本有向往海洋的梦想却被生活日复一日腐蚀。但我们还是不应向生活屈服,我们应该努力自我救赎,带着希望奔走,带着愿景生活,奔向希望中一望无际的大海。

 4 ) 【原创】冰下的鱼,无谓的挣扎至死方休

——有关电影《冰下的鱼》,一些拙见

“人的困境是从生到死都伴随着的,没有一刻能够离开。我是,你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冰下的鱼。”映后交流中,导演张力用一种稀松平常的语气如是说。我想,作为一个中年男性,他也许已然接受了这个现实,这个“居于冰下”的现实。

电影《冰下的鱼》是一部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国产文艺片,其内容无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同样是以稀松平常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极生活化的故事。本片以早年丧偶的空巢老人赵丽华“去职工浴室洗一次澡”的心愿为开端,引出了赵丽华之子朱红兵完成母亲愿望之路上牵连的一系列困境,“中年困境”与“老年困境”相交错,编织出了经济空洞下东北人民普通而又引人深思的生活现状。

(一)《冰下的鱼》的整体氛围塑造

《冰下的鱼》无论是在色调还是配乐上都极具“电影感”,与平日我们常看的通俗的商业片不同,《冰下的鱼》做到了“通俗”又“不俗”,在强烈的文艺片氛围下直击人心。

一、色调

影片在主角家中主要采用暖色偏暗的色调,不仅是在人物关系表面还算和睦的段落,在人物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室内的色调同样是暖色为主。一方面,暖色表现了在当时主角们的生活现状对比下家庭关系相对而言的温暖,能够抒发主角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期望,另一方面,家中的光线无论白天黑夜都比较昏暗,这也代表着主角们之间亲密关系的不完善,他们之间经常爆发大小争吵,昏暗的环境无时不在传递着亲密关系中存在的沉重压抑。

在室外,影片则采用了偏冷的蓝色调,这一点在片尾尤其明显,是对社会环境,也是对人物心理的一种渲染。本片结尾老母亲赵丽华选择了自我了结,其子朱红兵陷入无助的寻找,他肩上的重担没有减轻的同时又遭遇丧母之痛,人物的情绪陷入迷茫与绝望之中,冷色强化了这种人物情绪的表达,也更鲜明地体现出社会环境的冰冷无情。

二、配乐

《冰下的鱼》讲述着平淡无奇的故事,配乐的选取却别出心裁,其中达吾尔族呼号与萨满鼓的结合在片中主角朱红兵的境遇下出现了至少两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自己就身在朱红兵的处境,急促的呼号与鼓声犹如过电,令人窒息。在配乐的处理中,达吾尔族呼号节奏逐渐加快,音量渐强,与萨满鼓的鼓声结合,一方面突出了多个难以解决的事件积压时朱红兵的复杂躁狂又无处发泄的心境与其并不甘屈服于生活的性格,另一方面将影片中蕴含的情绪推向小高潮,也成功地从听觉切入,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使其与影片同步,在本片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在是画龙点睛之笔。

除此之外,《冰下的鱼》的配乐较少,多处直接使用拍摄现场的白噪音,增强了本片的生活感。作为一部文艺片,环境音使其更贴近真实生活,避开了部分文艺片显得假大空,虚无缥缈的缺点。其余配乐多为钢琴曲,导演张力直言他对配乐的要求仅仅二字“凛冽”,这是配乐的风格,同时也是影片中社会环境的现状,经济重心南移后工业化的东北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和人力空洞,步入贫穷的平民生活环境冰冷、淡漠而锋锐,这样“凛冽”的配乐有效协助了导演对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成功塑造。

(二)《冰下的鱼》别出心裁的拍摄手法

《冰下的鱼》引起我注意的拍摄手法,首先是长镜头的运用,其中以结尾朱红兵的“寻找”最令我印象深刻。联系以长镜头为亮点的电影《鸟人》和同为国产文艺片的,灵活运用长镜头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以及之前课上举例的战争场景长镜头片段,《冰下的鱼》的长镜头同样以运动镜头为观众提供了“一只悬浮在空中的眼睛”。在《冰下的鱼》的结尾,我仿佛进入了影片中的世界,以一个路人的角度旁观着朱红兵无助迷茫又绝望的“寻找”,长镜头在此处提供了强烈的代入感和真实感,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

其次,不同于大部分电影在人物交流的镜头中普遍运用的“正反打”,《冰下的鱼》选择的视点十分巧妙。影片开头赵丽华与职工浴室前台员工的争吵就凸显了这一点,画面中始终只出现了赵丽华一个人,前台员工则作为画外音出现——不止是开头,全片中这位前台员工都没有出现在画面中,这让观众很自然地把关注点落在主角身上,有利于影片对主要人物的塑造。此外,车内的镜头则是固定在汽车后排座位,主驾驶和副驾驶的二人不论是谁,交流和缓或激烈抑或发生矛盾,镜头都始终是固定的,我们看不到人物的表情,只能通过台词和少量的动作来获取信息,这一手法十分大胆,对于演员台词功底和剧本的表述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观众像是坐在车后排的一位局外人,面无表情地观察着影片中发生的一切,社会的生硬、冷漠与压抑感也如此体现。

另外,《冰下的鱼》在拍摄中大量使用了手持拍摄。手持拍摄在文艺片中很常见,常用于情绪的抒发,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起伏和情绪不稳。我认为,长镜头也在《冰下的鱼》这类取材于真实生活的影片中有效增加了生活感,减轻创作的痕迹,使其更真实,更易代入,利于观众产生共情。影片中朱红兵夜晚醉酒,在马路边晃荡前行的片段就采用了手持,镜头的明显晃动一方面是朱红兵在酒精麻痹下昏头转向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这个中年男人在各方的重压下摇摇欲坠却又只能硬撑的心理状态,突出强调了朱红兵拼尽全力却难以让母亲如愿的无奈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艰难境遇,相信很多中年男性观众在这里都会产生相对强烈的共情。

(三)《冰下的鱼》的剧情、人物与立意

本片是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取材于导演张力在故乡东北的生活历程,全片生活感强烈,极度贴近社会现实。《冰下的鱼》以出现经济和人力空洞的东北为时代背景,描写了这样一个庞大又空虚的时代中,一个极普通家庭的生活起伏。影片开头是一段于片名而言很具象,却又充满意识流质感的片段。或许是冬捕节人们在厚实冰面上凿出的冰洞里,一条鱼猛地奋力跃出,却只能在冰洞旁的冰面上挣扎,窒息,直至垂死,最终,它跃回了冰河,回归冰下。这个片段明显有其深意,我能感受到导演想表达的,影片的立意就在于此,这一点在正片内容结束后也得到了印证——“我们每个人都是冰下的鱼”。这个片段中的所有意象在正片中都有所对应,冰河相当于冷酷淡漠的社会环境,冰层是各种社会问题施加的压力(因为社会环境的存在,才会有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角们则是冰下的鱼,想要逃离当下的生活现状,却发现逃离的方式唯有死亡。

本片两条主线交织并行,一条是老人赵丽华看似想去职工浴室洗澡,实际是想把自己洗干净后结束生命的一条“解脱线”,另一条是中年男人朱红兵帮母亲圆梦的过程中牵引出了一系列“中年危机”,是中年人不得不扛起生活重担的“挣扎线”。

我将赵丽华这一条主线称为“解脱线”,是因为映后交流中导演张力随意带过的一句“死亡即解脱”。早年丧夫导致轻度抑郁,晚年经历婆媳矛盾,孤苦无依,生活无望的赵丽华在世只剩下唯一的执念,到曾经每周都和丈夫去的职工浴室洗一次澡。这个执念是故事的起源,也是将影片全部情节串联起来的线索,在全片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然而在其子朱红兵用尽浑身解数之后,这个执念依然没有被完成,朱红兵带她去了钟点房亲自为她搓澡后,她平静地选择了自我了结,离开身处的冰河,去向她心中祈盼的“自由”。赵丽华这一形象及其相关情节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经济空洞下老无所依,老人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与尊重,另一方面体现了导演“死亡即解脱”的这一人生观。这一观点看似并不“政治正确”,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但站在赵丽华的角度上,我看到的是一位老人历经人生风雨后看破红尘的通透。她对过去无限感怀,最终选择的“结束”其实是她对过去爱情的追寻,是她所认为真正的自由。既然人生已经无所留恋,死亡又有何所惧?脱离苦海而已。这是赵丽华的最后一次固执任性,是她为自己做的最后一次选择,是赵丽华人性最后的光辉。

赵丽华对人生毫无牵挂留恋,于是她选择了解脱,朱红兵则不然。作为中年男性,朱红兵有年迈的母亲要奉养,简单的一个愿望使劲浑身解数也完不成;他有北漂的儿子要扶持,掏出毕生积蓄只为帮儿子付北京房子的首付;他的妻子与母亲之间隔阂颇深,婆媳矛盾难以调和;同时他又因自己年龄渐长,在工作岗位上时刻面临着被年轻人淘汰。这并非凭空的创作,而是现实生活中实实际存在的,中年危机的真实写照。影片中朱红兵一直在为完成母亲的心愿奔忙,从一开始的找妻子陪母亲结果引发婆媳争吵,到去陪浴室的郑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当街呕吐,再到找曾经做足疗认识的技师并答应用一部千元手机与其“交易”,却又被突然现身的郑总搅了局。迫于无奈,最后朱红兵只得带母亲开钟点房并亲手为母亲搓澡,以为一件大事了了,却遭丧母之痛当头一棒……同为“冰下的鱼”,朱红兵不是没有尝试过跃出冰河。他提出让北漂的儿子自力更生,他酩酊大醉地走在夜晚的路边,他以师父姿态强势反驳怀疑他贪污的“八零后”,他不经诱惑与红颜知己“越界”,他在酒精麻痹下与旧相识的技师共枕,他不断地寻找机会,把头颅探出冰河——但他最终还是又跳回来,一劳永逸的方法只有死亡。赵丽华跃出去了,了无牵挂,可朱红兵不能,如同他每次陷入迷茫时他背后路过的货车,他和铁栏里的猪牛羊一样,是等待屠宰的,是要被迫献祭给家庭和社会的,这个世界冷漠却在他身上有太多牵扯。

本片的人物塑造把重点放在朱红兵“中年危机”的这一部分,我认为人物形象并不算立体,重点的负面刻画导致了人物积极一面的缺失。立足于全片主旨及情节,这一部分人物塑造也已足够,但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母亲、妻儿、工作与交友上朱红兵的慰藉与他本人的爱好,能借此略微强化朱红兵对生活依然有牵挂的心理,这个人物会更加独立、充实和鲜活,更加具象地生活在这个社会。相对朱红兵,赵丽华这个角色则是用寥寥数笔建立起了鲜明的人物框架。从影片开头沉默、吵架、抽烟、沉默的过程中,一个倔强有执念的老妇形象便活灵活现。赵丽华对过世丈夫的爱与怀念则是多从侧面体现,再用赵丽华淡淡提起一句以前她和丈夫每周都去职工浴室洗澡,将这份感情彻底点明,赵丽华便拥有了理性感性两面,最后她的选择又见其通透。

此时,我脑海里生出一个想法:影片以朱红兵迷茫的寻找为结尾,赵丽华本人仅仅是留下了一封寥寥几行的遗书,也就是说赵丽华的自我了结并没有在正片中落实,我认为它是一个略带开放式色彩的结尾,冲淡了死亡在普世意义上的沉重,突出赵丽华摆脱俗世,追求本心的信念,从而强化了“解脱”的意义——也许,这更是本片立意隐晦的传达。

导演张力在答同学问时称,电影的魅力在于观者能从中读到更多不同的、深层的东西,每个人从电影中读到的,都是正确的。《冰下的鱼》正是如此,我相信各年龄段的人群能够从中看到不同角度的信息,在我们步入社会后,也会更能与中年危机的朱红兵共情,待到年老,也许也会像赵丽华一般渐趋通透。电影带我们看到的是世界,是众生相,我们之所以热爱电影,是因为我们有解读它的无限空间,是因为它是主观题而非客观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我想,电影的可爱之处与其真谛都在于此。

一学期的电影文化与电影史选修课中,我学到了很多,除了实际的电影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感受其氛围,随之增进热爱,只后悔因胆怯而没有更深入地参与课堂与实践。如今结课,我却仍求知若渴,未来计划中,大幅提高阅片量与阅读《电影语言的语法》这两项的排名不断刷新向前。

借用杨柳老师最后一堂课上很触动我的一句话,“光影之梦,好梦成真”。若未来有幸成为电影人,便是好梦成真。若难偿所愿,另一条路上能常做光影之梦,也可以说是幸运之至。

 5 ) 冰下的鱼

《冰下的鱼》这部张力导演的艺术片,通过赵丽华想要洗澡这件“小事”,向观众讲述了当代社会中,中老年人对于生活的困境无奈。影片也从赵丽华和儿子两个角度分别表现了空巢老人和中年危机的困境。

除了租客情节的设置略生硬、结局打破第四面墙的处理与影片写实的风格实在不搭调外,本片是部很优秀的制作。影片通过冷静的叙事,通过澡堂不让老妈妈洗澡,说清了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冷漠,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是如何狠狠地挤压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年人。

初看影片海报,会让人以为本片只是一部讲老年人困境的故事,但细细看下来,会发现“中年儿子”在戏份上更胜一筹,这导致部分观众难以接受,认为被欺骗。不过,在我看来,戏份的多寡没那么重要,这对母子一虚一实构成了完整的主角。而且,就像“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那种经历”一样,我们如何得知老年人的真实境遇是什么呢?我们总是直接看到结果。影片这种实拍儿子,虚拍老妈的手法,不正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吗?

牛、羊、猪依次出现在片中,呈现出男主角被生活宰割的意象,很简单,但我很喜欢这种现实中带点魔幻的感觉,这种魔幻中,我能感受到导演的心意。

影片在配乐的使用上的确是别具风格的,甚至是相当大胆,因为它很巧妙地使用了东北当地的民谣,从呈现效果来看,非常惊喜,但也的确会感觉到“硌得慌”。如果我没能在映后与身边的东北朋友交流的话,我是不会知道这个音乐与地域的关系是什么,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会有观影门槛。不过,我很喜欢,喜欢民谣中那股喷张的生命力。

演员的表演都特别好,无论是高龄妈妈高放,中年儿子周波,还是那个在饭桌上偷偷哭泣的女配角,都给到了真实、自然的表演,于自然中见真章,他们都值得表演奖的肯定,不知道这部影片有没有报名金鸡奖,如果报名了,希望能有所斩获,尤其是男主角

影片开篇用一段两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展示了一条鱼从冰下跃到冰面上,又挣扎着回到水中,呼应了这部电影的题目。影片中的赵丽华就像是这条开篇的鱼,在丧偶前与老伴的日子还是如鱼得水,老伴去世后,她就独自一人在世间挣扎,最后鱼回到水中也暗示了赵丽华最终的命运。

影片将赵丽华塑造成一个倔强、孤独的老年人形象。影片开头,赵丽华独自在老屋里生活。切掉烟蒂,望着窗外抽着烟,这个镜头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儿子在片中其实是一个孝顺的典型,但即使在同一个城市,赵丽华也不愿因为儿子为自己奔波,即便赵丽华下楼时都要扶着楼梯,一步一步地挪到楼下。为了在职工澡堂洗澡,赵丽华即使被前台多次拒绝、羞辱,也仍要一次次前往。因为她不仅仅只是想去洗澡,更想去找回曾经和老伴的回忆,包括影片中穿插着的对梅里斯冬捕节逐渐临近的描述,也是关乎赵丽华对于与老伴昔日美好回忆的留念,同时也仿佛是对赵丽华生命倒计时的暗示。后面赵丽华去看望老朋友,展现出当今空巢老人的无奈。儿女都为事业在外奔波,常年也不回家看望老人,最多也就是打个电话或者寄些东西,以示孝顺。赵丽华女儿给她寄的衣服,都让老朋友羡慕不已。

影片中的儿子朱红兵被塑造成一个孝顺、倔强、老实的中年人。他为了能让母亲洗一个澡,四处求人帮忙,甚至不惜和浴室老板拳脚相向。影片中,他为了给在北京生活的儿子置办婚房,不惜将自己的房子变卖。为了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成年女性陪他母亲洗澡,从同事、妻子、同学,直到萍水相逢的按摩女陌陌才真正肯帮他陪他母亲洗澡。也或许是同样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才会让陌陌对他施以援手。影片中三次拉着祭祀动物的车从朱红兵身旁经过,暗示了朱红兵内心的一次次挣扎。

仅仅是一件母亲想洗澡的小事,却是如此艰难。这种各种困难集于一身的小事,也是现实生活中所遇到困难的浓缩。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也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为了生活不免四处奔波。老年人的子女在外拼搏,自己在老家独守那一份佳节的凄凉。我认为,作为儿女不仅要的事业有成,更重要的是能给父母以陪伴,以回报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

电影整体节奏我觉得比较合适,虽说是一件小事但反映了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美中不足的是转场有些仓促,一些人物有点像烘托母亲与儿子两人的“工具”,希望可以再丰满一下支线人物的性格等等

 6 ) 《冰下的鱼》影评(原创)

《冰下的鱼》是导演张力试图探索的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电影新类型——“自媒体电影”,剧本创作历时一年,于2018年底在东北的老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开机,于2019年杀青。本片讲述了失去丈夫的老人赵丽华想去职工浴池泡澡,却屡屡遭到拒绝,儿子朱红兵为了让母亲去澡堂洗澡费尽周折,却仍没让老人实现心愿,最后母亲选择有尊严的“安乐”地离开。电影看似讲述的是简单的日常生活,摆在这对母子面前却异常的艰难:对于母亲赵丽华而言,她失去了亲爱的丈夫,想去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工厂的公共浴室洗澡却屡屡受挫,而生活中更是有诸多不如意:邻居老头不合时宜的告白、女儿买衣服却从不回来看望自己的失望与孤苦、与儿媳妇关系的紧张在最后一刻都成为了压倒母亲的最后一棵稻草,将本就患有轻度抑郁的她推向了深渊。对于儿子朱红兵来说,他面临着属于他的中年危机: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要照顾,下有在北京的儿子等着他付房子首付,工作中更有不如意的事:手下工人的随意顶撞、后浪对他职位的虎视眈眈,恨不得取而代之。妻子关晓燕只顾着自己的儿子,处处挑自己的毛病,婆媳关系更是紧张。导演用寥寥几笔刻画了一个不能再普通的家庭的日常,影片中有很多相对比较黑暗的镜头,皆在表现这一家人生活的无奈,比如影片中有很多朱红兵独自在黑夜中抽烟的长镜头,只见他满脸的无奈与麻木。他曾想过各种方法希望能够让自己的母亲洗上澡,他曾喝的烂醉回家后抱着马桶狂吐不止,放下脸面一遍遍向郑总求情,再身上没有太多积蓄的时候为了让陌陌陪母亲洗澡,将陌陌想给上学的弟弟买的手机给了她。导演给母亲赵丽华的镜头大多都是老人独自一人坐在黑暗之中,母亲房间除了昏暗的台灯外再无其他光源。生活对于这对母子是那么的艰难,以至于朱红兵不自觉的梦到父亲大喊自己好累,以至于母亲赵丽华幻想自己还和老伴坐在马车上,画面中的她满面笑容。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载着猪、牛、羊的车三次从朱红兵的身旁经过,而这并不是偶然,它也暗示着朱红兵的生活是一地鸡毛,一盘杂碎。影片叫《冰下的鱼》,开篇便是一条鱼努力的跳出冰面,但最终还是落入冰冷的湖下,这仿佛也暗示着主角老人赵丽华与儿子朱红兵的努力最终作废,他们还是没能逃离那个逼仄人生的必然结局,这可能也是影片中多次出现冬捕的用意。而电影中提到过的铿锵民歌也屡次在冲突爆发的时候响起,将电影的气氛推向最高潮。最后,朱红兵在看到母亲留下的遗书时急忙从家中跑出,可是他跑到大街之后却不知何去何从,而生活就是这样,更多的没有大喜大悲,只有经历过一切之后的无奈,让你体味过人生百态之后,回过头来,只能说一句“这就是人生吧”。

 短评

【平遥国际影展展映】世界首映场。现实主义惊喜佳作。围绕“让80岁老母亲进职工浴池洗个澡”这件小事为中心,展现、表达诸多命题:老年人生存和死亡的尊严、中年男人精神压力与生活困境、国营工厂职工世代更替矛盾、中年男女关系的复杂暧昧、下一代啃老问题等等。剧情、台词、表演都在国产片中属突出且亮眼的,精准再现了东北各种身份阶级人群的为人处世风格与种种“人情世故”现象,真实可信且尖锐。巧妙地以“牛猪羊”等动物起到承上启下分章节的作用。80岁演员高放奶奶收放自如的表演令人惊叹,为拍戏而去抽切掉过滤嘴的香烟并出演裸戏,贡献了动人的桥段。周波极好地演出了男人被生活压力喘不过气、苦苦周旋的疲惫与固执。素人演员也都可圈可点,状态自然、对白真实,非常难得。至于“冰下的鱼”意象则过于明显刻意。瑕不掩瑜值得鼓励。四星半

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整体还行,但故事还是没讲好。

8分钟前
  • 白又白
  • 推荐

细节的捕捉、人物的状态都很到位,至于缺点,不提也罢。反正能戳中我

12分钟前
  • Joeb
  • 推荐

#4rdPYIFF#出了意外,这部尤其戳到了我。啊,献给我的父亲,真好啊。

13分钟前
  • 艾因斯忐忑
  • 推荐

#2020平遥

14分钟前
  • 豆友83908392
  • 还行

很像《老兽》,都是讲的典型的中国男人的中年危机的事情,会是今年最被低估的片子。

15分钟前
  • 独孤一竿
  • 推荐

#8 PYIFF 影片前三分之二中年男人的困境建构得特别好,摄影冷静克制,虽然过分强调现实压力,但依然成熟可信,很大部分归功于成功的表演。到后三分之一像泄了气一样,特别是结局的处理不但没有升华,反而影响观感,大部分时间主角是中年男人而不是老人,对于老人个体的自尊和情感点到为止浮于表面,导致最后老人出走这个举动显得苍白无力。

17分钟前
  • HoSaiiRai
  • 推荐

非常一般的水平,但结尾的镜头实在减分,近两个月已经看到两部国片这样结尾了,不会都以为自己是特吕弗吧……过程中想到《诗》但真的差远了……高放老师其实演得蛮好,怎奈剧情撑不起来。

22分钟前
  • 已汪销
  • 较差

情节有些刻意,用力过猛

27分钟前
  • 较差

PYIFF | 非常典型的小镇传统家庭,中年苦闷的日子,70后的男主人公性格轴脾气倔,自尊心极强,工作不顺,家庭不合,儿子只会伸手要钱,妻子母亲水火不容,无数个底层普通人的家庭写照,真实、有烟火气。电影中出现过三次非常有宗教色彩的片段,一辆屠宰车载着牛、猪、羊分别三次经过男主身边,不禁让我想到《撞死一只羊》这部作品中羊的宗教隐喻。中年男子的无力感,就像这些最后被献祭牲口一样。最后一幕也让我想到了奉俊昊导演的《杀人回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窒息绝望。

32分钟前
  • NerveDamage
  • 推荐

#PYIFF#第二部。视听语言和部分细节处理,已相当成熟。冰下的鱼,明喻生活在寒冬东北的,那些内心荒芜、无处安放的灵魂。牛、猪、羊,这些最常见的生活事务,被置于片中,指涉某种隐喻。配乐与影像的配合,震撼人心,压抑的生活状态,被导演拿捏、处理得相当高级。最后一个镜头,暴雪将至,一个遭遇中年危机的男人,脸上挂满了无奈。唯一缺憾,可能是全片的节奏有些问题,但瑕不掩瑜。

36分钟前
  • 凡凡不在家
  • 推荐

景行中几次出现关着牲口或动物的屠宰车,显然是某种隐喻,隐喻男主的生活处境。最后一个镜头是男主直视镜头,是无耐,惊惶,羞愧,抑或另有深意?还包括那艘在冰封的江中倾斜的船,是否已正是男主的生活或家庭的某种隐喻。

41分钟前
  • 句句
  • 力荐

有点可惜,因为有点刻意

43分钟前
  • 在那之前要多想
  • 还行

#4th PYIFF# 首映-世界首映。挺有意思的片子,其实比较像FIRST选出来片子的风格,讲了一个“疲惫的中年人”的故事,小事儿变大事儿,处处碰壁;又放在国企背景下(地点落在齐齐哈尔),说起来也蛮“东愁”的,点题句子比如“这是工厂职工的,怎么就能卖给你私人了”,这句话背后的血泪还真是不少。男主角写得挺真实也挺有人味儿,身边三个女人各有生动之处。不过导演很多地方使得太过了,比如不少长镜头,比如背景中滑过的屠宰场的车上的动物(好歹拍到屠宰场家暴男的时候你换辆车啊),比如除了找茬啥都不干的十几家连锁浴池老板,比如隔壁老王,比如“除了嘴硬哪儿都不硬”,比如达族的无伴奏合唱,方向是对的,分寸拿捏还欠火候。

4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八旬老太太找地方洗澡却困难重重,这个入题点出了问题。随剧情展开,老太太却并没执着于非得职工澡堂,更让角色接下来陷入的一系列窘境非常不可信,工作和感情线到人物关系也就变得很拧巴。虽然刷小聪明的弄了一些捧腹笑料,并在结尾为洗澡园个说法,但已经不可挽救。倒是有视听最出彩的一幕,两人在车内“被迫”偷情,广播放着喜庆的节日预告。

53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PYIFF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喜欢片子本身,更喜欢的是它代表的拍电影的一种态度,踏踏实实拍一个故事,不擅长镜头就不用太多镜头,围绕自己想表达的去营造氛围,打磨剧作,太太太难得了。电影的情绪在最后那句“献给我的父亲”被推到了顶点,我流下了这个影展唯一的,也是最真情实感的两滴眼泪。

55分钟前
  • 笑聪
  • 推荐

张力导演的这部作品,基于对齐齐哈尔深厚的情感而沉淀下来的作品。沉稳有力量,时光对于人们生活的侵蚀被张导诠释的淋漓尽致,周波和高放的表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些苦和累的后劲比肯洛奇劲儿还大。不过开头鱼的镜头有失自然,过程略显沉闷,题材比较小众,对观众的观影门槛要求较高。

56分钟前
  • 未卜
  • 推荐

勉强三星,设计感过强,很多自以为是的设计和符号,尤其是结尾那个朝镜头跑,都知道是致敬,但太变扭了。台词写得也不好,很多信息都是用台词硬说出来的,太别扭了。唯一的亮点是,有一场中老年夫妇的床戏,挺难得的,国内电影很少有这个领域,因为不美,但却是难得有人拍的。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虽然视听不够成熟,表达也不够艺术化(那些与电影主基调脱节而格外惹人生厌的造作意象不和谐感太强),但除此之外对东北困境与东北人(乃至中国)情境和精神状态的捕捉应该是见过最为真确、精准与尖锐的,尽管它是如此直白、粗暴、丑陋。若是好好打磨一下影像与选择刻画线路(主视角由中年男性改为老年女性)应该会是极有力度与冲击力的电影。

1小时前
  • 推荐

所有演员演技在线,导演对音乐的运用也十分大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电影里面不断缠绕,抽丝剥茧出人和人的爱恨别离、官僚和各式脸谱,但问题也出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一大早就酒店开房洗澡不就完了?或许作者想表现这家澡堂对老太太的重要性,如果放更多笔墨在这上面可能更有说服力一点。片头的第一个镜头印象深刻 #SIFF 24

1小时前
  • Colma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