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与魔法师

DVD

主演:Tshewang Dendup,Gup Kado Duba,Dasho Kado,Sonam Lhamo,Lhakpa Dorji,Pemba Tshering,Mani Dorji,Deki Yangzom,Sonam Kinga,Nim Gyeltshen,Nobu,Pemba,Nim Tashi,Pem Dorji,Wangchuk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1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2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3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4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5旅行者与魔法师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旅行者与魔法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不丹村官敦杜(Tsewang Dandup 饰)很快厌倦了乡村乏味的生活,怀念大城市的绚烂,并计划借朋友的关系前往梦想之地——美国。敦杜在帕罗节(不丹最大的宗教节日)期间请假,不声不响的包好行李,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在乡村公路旁,敦杜邂逅一位僧人,后者为他讲述了一个梦想之地的故事:不丹青年塔西荒废了自己法术的学业,整日心中只是思量女人,这天他骑上了新买的马,却被马儿丢弃在森林深处,塔西向林中的隐居老人求助,并被他年轻貌美的妻子吸引,遂滞留此处。不久塔西和老人的对立愈发明显……在故事之外,敦杜和僧人的旅程中加入了一位少女,这使敦杜的看法发生了些许变化……  本片由多才多艺的活佛宗萨钦哲仁波切拍摄,而他在拍摄电影之前曾经担任贝托鲁奇《小活佛》一片的顾问。我要当警察祖孙情青春大反抗亲爱的你室友火卷风暴骄傲的少年穿靴子的猫(普通话)致命诱惑2023飞机总动员2:火线救援怪医文三块狼人勇敢无双龙秀晶开往印度之船从你的全世界路过2016无人之境大怪兽加美拉大白鲨1975我是一名教师我的幸福密码霓虹牛武神主宰剧版山东味道 第二季雨季来临前鳕鱼角第一季美人计1946BASTARD!!暗黑破坏神大河之歌LaughingGor之变节国语西部英雄约拿·哈克斯死亡怪圈安娜华特的离奇命运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英语洛溪的养成计划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波士顿人婆婆和妈妈 第一季仙君有劫女囚犯 第二季美丽的折磨想做熊的孩子丹心谱亡魂复活笑起来真好看

 长篇影评

 1 ) 哪有什么诗和远方,一切都是无常

看了宗萨钦哲仁波切的书《八万四千问》才了解他还是个导演,于是找来看看。

仁波切总是有这种力量,可以把晦涩难懂的道理说的很有趣味性,简单化。

不过将旅行者和魔法师这两个角色联系在一起的手法,还是很厉害的。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是故事里的男主角。

初看这个名字,我以为是关于旅行和魔法的,哪知其实都不是。看了半天,愣是没看懂在说啥,虽然画面上都能看懂的,但是并不知道电影想表达的是什么。知道看到即使别人劝说再三都不肯停止吸烟的旅行者自己默默的把烟碾灭在地面上时,我才大概明白他想讲啥了。

其实,真的很简单。

心心念念想去美国的旅行者爱上了农民的女儿,不想走了。

心心念念有着更多美丽姑娘的远方的魔法师,到头来,才知道自己的原来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可遇而不可求的。而美丽的姑娘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还有可能是祸害,是孽缘。

所以,很多时候,你想得到的东西,想去的地方可能并没有那么好,甚至可能给你带来灾难。

而你以为你一定得去的地方,非做不可的事,可能顷刻之间,被打翻,只是因为一件小事,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比如,你说,现在的工作太无聊了,不是我喜欢的。你跟着人流喊:我要辞职,我要去远方,我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此这般,振振有词。

那你知道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么?如果知道,你敢确定那就真的是你心中所爱么?

你要去的远方是哪里?你了解那个地方么?了解多少?

别做梦了,醒醒。

世间是无常的,无常是恒定的。

人是不够了解自己的。“我是谁”是个世界难题。

人能够做的,是一点一点的去了解自己多一点,去接受这个世界的“无常”,去觉察,去感知。

以上。

欢迎来我的公众号跟我切磋思想——梦影露电

 2 ) 等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幸福了

“等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幸福了”,这是本部电影全部想要表现的现代人的惯性概念。它继续了《高山上的世界杯》所表达的题目,但做了另一种讲解。这部影片对于钦哲仁波切来说,更大的改进在于结构的处理和拍摄方面,在思想深度上没有更进一步地挖掘。

故事里主人公是个不丹小村庄的地方官,他是一个被遥远的欲望勾引的人,我们在影片里最可以感受到的就是“欲令智迷”这句话了。因为他沉迷于对美国所代表的物质享乐的向往,如我上文所说,变得焦躁、对人恶语相向,而且见不到身边的美好。他作为地方官干了一个月,还没有熟悉小村落里每家每户的情况,所以在路上没有认出米纸工匠、临行前邻居给了他一份干酪,被他不屑地扔进了河里,以至于在后面宿营的喇嘛招待他时,喇嘛逗他“你要是也带了吃的,你就可以跟我们分享了”时,他只能用“我没想过会让自己陷于困境”回答,而只能吃别人馈赠的食物。然后就是他对所有沿途遇到的人的恶劣态度:对苹果农破破烂烂的满不顺眼、对喇嘛在不丹社会地位比他高,所以影响他坐车获得座位、对于卡车途经之路上,所有搭车人影响他赶时间的不满和焦虑。他在这片土地其实可以凭借他在城市受到的教育和知识大有作为,却甘愿跑去美国给人摘苹果。人在欲望面前,智慧泯灭,看不见身边的幸福。

而这个行脚的喇嘛,则借助方便法——讲故事,一点点化解他的迷惑,一点点破除他的烦恼。喇嘛沿途断断续续给他讲了一个“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的小故事,主角从没有兴趣、不屑慢慢变得注意、入迷,然后觉悟。佛无有定法可说,依病成药,病无则药灭,药病双泯。所以喇嘛的故事亦是讲经说法。而主人公终于看到了一直就停留在身边的幸福。这个觉悟的标志便是,喇嘛逗他:接下来我要讲另一个人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美丽的村庄住着一个男人。他是地方官员却梦想着去美国摘苹果,然后他在路上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主角哈哈一笑:“然后他忘了去美国的事情”然后主角定定地点点头。这个人曾经屋子里挂满了美国杂志上香艳模特的照片,但在喇嘛的开示之下,对美丽有了新的认识。最后,“等我欲望满足了,我就幸福了。”变成了“幸福原本就在眼前。”

伴着旷远清澈的山歌,电影图像缓缓变黑。

我喜欢钦哲仁波切拍摄电影里那种温暖、清凉和抛却妄想的不加矫饰与真诚,这部电影延续了《高山上的世界杯》对觉悟与迷失的阐释,并不比之有更深刻的内涵,惊喜之处在于本片为那些法师的讲经弘法做了一个巧妙可爱的比喻。希望这位喇嘛导演可以在修行和电影上更加精进。

 3 ) 路与走路的故事

看到宗萨钦哲仁波切的照片,没想到他那么年轻,原来以为会像是克里希那穆提,或者蒋扬钦哲;可是等等,宗萨钦哲仁波切好象就是蒋扬钦哲的转世,哦,那么一切就可解了。
 
昨天晚上看完了《旅行家与魔术师》,那个穿着胸前印有“I LOVE NY”的T恤衫一心做着美国梦的敦杜,和喇嘛拨动琴弦所讲述的故事里那个不愿意学习魔法而始终幻想着邻村美丽女子的塔石,现实与幻境的分界逐渐模糊了,他们的命运交错却并行。
 
有人说,宗萨钦哲仁波切执镜的这部电影,是试图告诉我们:追求是美好的,生命却是自己的。人,经常都在做着放弃自己的所有去追逐不属于自己所有的行为。
 
是这样吗?
 
我只是记得,一开始,喇嘛就温和地劝慰因为等不到去延布的车而焦躁不已的敦杜“等待会让人变得焦躁”。而“等待”是什么,等待是欲求,所以喇嘛又说,“佛祖告诉我们,‘有求皆苦’”。
 
我从来不认为佛教或者任何一种宗教存在的目的是试图为人们指出惟一一条的“正确”道路,我相信它们所提供的有益见地,并不在于指出道路本身,却在于走路的方法。而一个了解了走路方法的人,无论走在任何的道路上,其实都是一样的。
 
甚至在完全的整合之中,连“路”本身也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是最终要被抛弃的。
 
所以,回到影片中,我始终觉得喇嘛想要开导敦杜的并不在于指出他的美国梦有多么的荒谬与幻灭,而在于很想要告诉他:请你不要对结果执着,关心过程、体验经过,生命活在饱满的当下却不执着于结果,也不抗拒改变,才有可能保有最大的收获。
 
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的旅行向外,有些人的旅程向内,有人则心甘情愿保持静止原地不动。
 
追求本身并不是错,不追求也毫无微词可言,问题在于,追求与不追求中的“你”在哪里,“你”怎么看待,“你”怎样去行动。
 
这才是属于生命的问题。
 
一定没有什么是错误的,一定没有什么是必须屏弃的,有的只是,我们必须用尽一生的身体力行,来完成自己对于生命的独特体验。

 4 ) 希望即是苦.

为什么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会为明知道会失去的东西或人而伤心流泪呢?

钦哲仁波切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世事皆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根源.我们即使知道世间乃是无常,而我们遇到事情时恒常的心态就会蹦出来,我们会执着于自我,我们困在这样的"我执"里面,什么也看不见.

希望就象一朵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当我们追求的希望而实现时,西语说得好,dreams come true.true即是现实.我们的希望变现实了,我们知道现实乃是无常,因此希望也是无常.我们希望自己的愿望可以恒常而美好,除非我们舍弃这个无常之世界.

任何美丽转瞬芳华即逝,凡是单纯都会变得圆熟,而圆熟是衰朽的另一面向,衰朽就会走向枯萎,枯萎之后是一片寂静.


ps:电影里有不丹版的吴彦祖,和和尚版的黄秋生.哈哈.

 5 ) 他没有因为任何事改变他的初衷,但一切都已经改变了

不丹的村落里有一位官员一直离开这个让他一分钟也待不下去的偏僻的村子,他的梦想是去美国,他身上穿着I LOVE NY的T恤。虽然他自己也并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去美国,他只是觉得去了美国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有更美的姑娘,有商店,有电影院,有一切他想得到的东西。某天他终于收到朋友寄来的信,于是他在帕罗节(不丹最盛大的节日)期间请假,如果不及时赶到廷布,他可能便失去去美国的机会。
这个美国之梦的确坎坷,他没有赶到通往廷布的唯一一辆班车,于是只好搭车,路途中认识了一位卖苹果的老头,一位僧人,后来又遇到买米纸的父女。

僧人问他:你要去哪里?
他回答:去我一直梦想的地方。
僧人说道:去梦境啊。那你要小心点,梦境不会是你期望的一样,醒来就不美妙了。

于是僧人讲了一个故事给他:

从前在不丹的一个村子里,有一对兄弟,哥哥被父亲派去学习魔法,弟弟只能在家干活,可是哥哥对魔法一点也不感兴趣,他对远处村落的女孩更感兴趣,而弟弟却对魔法异常喜欢,一直在偷偷学习魔法。一日中午弟弟给哥哥送饭,在哥哥的酒里施了魔法,哥哥喝完酒便看到一匹骏马,他骑上马后,俊马飞扬驰骋,带他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这里住着一个老头和老头年轻貌美的妻子。慢慢地,哥哥在情欲里迷失了自己,爱上了老头的妻子,后来老头的妻子怀孕了,并提议杀死老头,哥哥在给老头的酒里施了魔法,老头一夜呻吟,哥哥觉得无法面对,于是想要逃走,而老头的妻子去追他,失足跌落在湍急的河流中身亡,哥哥流着眼泪,眼泪掉落在酒杯,一切都只是一个梦而已。他抬头看到弟弟,又看到家里的驴子,那并不是一匹骏马。

而一心想去美国的旅行者也在旅途中慢慢地改变。
当他们遇到了买米纸的父女,美丽的女孩让他动心,他不再焦躁地吸烟,也开始听得进去修行者的话。
僧人问他:你去美国做什么?
他答道:赚钱。
僧人又问:你能做什么?
他说:什么都能做,我可以洗盘子,摘苹果。
僧人笑着说:一个政府官员去美国摘苹果。
 
这个有趣的故事是来自于不丹活佛宗萨钦哲仁波切导演的一部电影《旅行者与魔法师》,看完整部电影,我在想倘若我是这个旅行者,我会怎么做,是为心动的姑娘留下,还是仍然执着于我的美国梦。
 
任何一种结局都不是错的,留在故乡不是错的,拥有梦想也不是错的,但是也许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留下来,为什么要走。而是被一种执念牵动了一生。
 
后来他们等来了班车,却只够再坐一个人,出乎意料的是他让卖苹果的老头上了车,故事到这里仿佛去美国已经不再重要了。
 
当我以为旅行者可能因为这一系列的事情改变了心意时,最终来了一辆拖拉机,有两个位置,他让卖米纸的父女先走,而这对父女让他先走,就这样旅行者与僧人坐上拖拉机,美丽的姑娘向他挥手再见。故事结束了。

让我庆幸的是,他没有因为路上发生的一切改变他的初衷,却一切都改变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所谓的希望所迷惑,而希望就是痛苦的来源,就像是一心想去美国的旅行者,他的眼睛里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当他看到其他的东西,去不去美国就不再重要。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他不会因为看到的东西而轻易地改变自己,仍然搭乘了拖拉机前往廷布,但他的内心却更清澈更释然了。就像一心想找个漂亮姑娘的哥哥,在情欲中迷失自己,最后到了要杀人的地步,而刚开始他只是骑着马迷了路,借住在姑娘家中而已。而梦境中的老头更像是他自己,姑娘则代表着欲望,他无数次与自己对峙,但还是输给了欲望。
 
电影里有一句话是:昨天希望的,今天担忧的。
 
看完电影并没有什么大彻大悟,只是明白当我放慢速度,看清内心,我要去的地方就不再重要了。

 6 ) 宗萨钦哲仁波切谈《旅行者与魔法师》


旅行者与魔术师 (项慧龄、黄静慧 译)
  
  宗萨钦哲仁波切与由一○八名不丹人和西方人组成的拍摄小组,在二○○二年末时抵达不丹,展开为期十周「旅行者与魔术师」(Travelers & Magicians)的电影拍摄(9/29开拍),其过程时而美妙、时而艰困、时而单调、时而充满惊奇。
  
  这部由 「愿幡影片」(Prayer Flag Pictures)出品的电影,将魔幻故事与街头电影编织在一起,其中穿插了不同的主题与两个平行的剧中角色:颠度(Dendup)与札西(Tashi)。这两名男孩都在旅途中,一个是自己决定要出发,另一个则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被送上旅程;一个傲慢自私,另一个则贪婪懒惰;一个为了追逐梦想而宁可忽略爱情,另一个则追逐爱情而陷入梦想之中。
  
  宗萨仁波切透过叙述剧中人的生活,将不丹境内偏远而人迹罕至的许多地点(Chelela、Paro、Chendebji、Thimphu)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背景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外人得以一窥不丹惊人的自然美景。剧中的演员清一色是不丹人,对话则采不丹官方语言宗卡语 (Dzongkar)。由于宗萨仁波切希望藉助这个机会训练不丹的电影从业人员,以提升不丹本国的电影产业,因此参与这部电影制作的西方人,只有十六名。
  
  虽然仁波切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穿着僧服(除了偶尔为了掩饰身份而穿着便衣之外),但是他处处采低姿态,与整个拍摄小组共患难:住在漏水的小木屋里、坐在颠簸的卡车上方、在豪雨中淋得全身湿透。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赶牛人、牵引车司机、政府官员、瑞士观光客以及其它路经的车辆认出他来,而把握这希有的机会停下车来。
  
  「旅行者与魔术师」于二○○三年初在澳洲剪接,预定夏末在不丹首映。这也是在不丹境内第一次拍摄的十六厘米电影。
  
  
  一、电影的主题:变迁与迷恋
  
  问:您的新片是以什么为主题呢?对于这部片子您觉得如何?
  仁波切:其实我有些紧张,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这部片子谈的是一位不丹人想要到「梦土」去寻找较好的机会,我们一般人总认为对面的草地才比较绿,因此这里的挑战乃是「迷恋」、对于梦想天地、想到「要是能够」(what if)的一种心态。
  
  问:请您谈一谈电影的故事?
  仁波切:这是一部有关「变迁」的故事、文化的变迁,国家的变迁。虽然有人认为「高山上的足球杯」是一部佛教电影,其实我个人认为不是。「高山上的足球杯」谈的是人,有关于执迷、人类、成长。这部电影可能比「高山上的足球杯」更具有佛教色彩。它谈的是国家的变迁、人们的变迁,以不丹为故事背景。述说一位不丹男人梦想着要到美国去。当他有机会可以去美国时,他必须先取得签证。而为了拿到签证,他得从偏僻的村庄旅行到首都去。但是他错过了公交车,所以只能等搭便车。而在不丹,几乎没有便车可搭,所以他在那里等着。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些村民,像是卖苹果的、卖报纸的,一位美丽的女郎,以及一位僧侣。然后,僧人告诉他一个故事,有关于远方的一个国度-于是这个故事变成了电影中的第二部分。两个故事交错进行着,电影便在马路与传说之间切换着……
  
  所以,这个故事的开始是男主角不耐烦地在等车,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在等车。当影片愈接近结尾时,每次有车来了,他其实很不希望车子来。因为他不想离开。他想和那个女郎在一起。再多几个小时。再多几分钟。所以,这个故事讲的是「迷恋」。有关短暂的美的故事。像是樱花的绽放,因为短暂,所以美丽。只有两个星期就结束了。如果维持半年,那就变丑了。就是这样。
  
  问:那么,这部电影是与人、执着比较有关……
  仁波切:变迁、人们,是的。唯一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可能有更多的佛法内涵。
  
  问:新片的主题是否与「高山上的足球杯」部分相似,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差异?
  仁波切:是的。我想是尚.雷诺阿(Jean Renoir)曾说过的吧,导演向来只导一部电影。第二部以后的电影,都是第一部片子的批注。我想他是对的。
  
  问:那么,在第一部片中,您哂脤憣嵉纳畟H生活来表现凡人的执着。但第二部电影,则是哂迷诩胰说拿诘俸湍Щ脟鹊膫髡f故事。比较起来,第一部电影是真实的,没有假造。但第二部电影却是用传说来表现。如果主题相同,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呈现呢?
  仁波切:我不是真的在呈现不同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种想法。可能我只是在用不同的景象来述说相同的东西。
  
  
  二、电影的背景:优美的不丹
  
  问:您为什么选择不丹作为故事的背景?
  仁波切:这是我的「卖点」。就像有的电影有性、暴力。我的电影没有这些,而是风景优美的不丹。
  
  不丹位于西藏和印度之间,是个位于内陆的小王国。它的人口很少,大部分是佛教徒。不丹一直是遗世而独立,我认为不丹政府也一向鼓励如此。尽管,由于世界情况的改变,不丹当然也需要开放一点,开放经济,以及为了各种基础建设的原因而开放。到不丹旅游的外国人非常少,每年大约六千人,不像邻国尼泊尔一般……比不上加德满都的百万旅客。
  
  我想,不只是基于环境考虑,还有人民的教育问题。太过开放的时候,国家会变得很商业化,年轻人不再坚持一些价值观 ─文化价值,传统价值。而且人们也会变得很市侩,然后开始破坏环境,小孩子不想上学,因为他们都想做导游。这些事情都会发生,而我个人是非常支持这个政策的。比如对尼泊尔来说,开放就是个环保大灾难。孟加拉国和印度也没好到哪里,中国也一样……
  
  实际上,不丹人对于世界上其它地方发生的事情都很清楚。最近不丹政府甚至开放使用卫星,所以现在人们可以看到 BBC、CNN等。还有很多不丹人出国留学。我想不丹人对家乡比较有感情,他们总是会回来,并且喜爱待在不丹人的地方。我必须说,即使我是不丹人,但我不在不丹的时间很多。事实上,我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待在印度和欧洲,因此像我这样的人真的很欣赏不丹这样的国家。当然,当电话不通、因特网连不上线的时候,你会觉得沮丧,但你总是可以学着不去拥有那些东西……有时候,我在不丹独自闭关六或七个月,或许有一、两个星期,我会想念热水澡、宽带网络,但过了一阵子之后,宁静取而代之了;七个月之后,你几乎不想出关。
  
  
  三、拍片的手法:交错的魔法
  
  问:这部电影是否有关于创造幻象与魔法?
  仁波切:不必然如此。拍电影基本上只是述说。电影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沟通。有时候可以创造魔法,有时候不行。反正我的目标也不是创造魔法。但电影中的故事是与魔法有关,不过那只是一个故事。观众知道那是魔法。当人们知道这是魔法时,就只是半个魔法了。
  
  问:据我所知,仁波切为这部新片的配乐煞费苦心,也把自己原创的配乐构想提供给作曲者;相较于上一部电影,主要是一些西藏的宗教仪式音乐,以及片尾的蒙古吟唱歌曲。是什么促使您决定在这部电影里,使用自己的音乐?有任何重要的因素吗?
  仁波切:因为影片内容有一部分是以「魔法」为中心。而魔法的神奇力量需要被增强,因此声音是非常重要的。音乐一向是一种超现实的声音。对我而言,每一种音乐都是超现实的,有一点超越现实。魔法也是超现实的,因此这是为了增强它。
  
  问:这是否和影片以富有诗意的手法来陈述故事内容的方式互相呼应?
  仁波切:我希望是如此。我也只能希望如此。
  
  问:据我所知,这部影片是以在现实与魔法世界之中穿梭的交错手法来呈现。有一些类似的电影也采用这种手法。您使用这种技巧的目的是什么?
  仁波切:要把一个故事说得精采,有时候当你要说一个很长的故事,你最好从结尾的部分开始说一点,从起头的部分开始说一点,如此穿插着说,而不要说:「从前有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条狗等等等等。」这种叙述手法只不过是一种电影语言。
  
  问:可否谈谈您的演员?
  仁波切:嗯,其中一位主要男演员在戏中需要表现得非常浮华,不满足于乡村生活。他想要拥有更多。他有一点傲慢,内心却非常仁慈,感情丰沛,但他却不愿意承认。但这所有的一切没有太多意义,因为这不是你能够拍摄的事物。它只存在于我的脑海中。
  
  问:那么女演员呢?有两位女演员,对吗?
  仁波切:嗯,较年轻的那个女孩纯真美丽。她美丽,但却不自知。就是这一点。我认为,就是这一点让男人觉得女孩更美丽,更迷人。
  
  问:那么那个在魔幻世界的女孩呢?
  仁波切:她如谜一般。她是可悲的,受到控制,被禁锢。
  
  问:那个老人呢?
  仁波切:嗯,他只是性情乖戾,没有安全感。
  
  问:那个僧人呢?他在这部影片中是不是扮演了非常吃重的角色?
  仁波切:嗯,他是一个配角。但他代表真理。他代表灵性的层面,所以他代表真理。因此,他的性格有点让人讨厌。
  
  问:让人讨厌?(笑)
  仁波切:嗯,因为他代表真理,而真理是令人不悦的。
  
  
  四、故事的内容:更为「佛法」
  
  问:您也提及,这部电影包含了更多的佛教哲学,何以如此?
  仁波切: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它包含了关于虚幻与真实的佛法教授。事实上,第二个故事是一个佛教故事。它是一个佛教寓言。
  
  问:由于我们都多少了解电影情节以及佛教哲学,因此我们或许比较容易明白电影的内容或精髓。然而,对于那些完全不了解佛学的人,这部影片要如何吸引他们?
  仁波切:这是我的难题。因此我正努力克服它。
  
  问:在电影中也谈到「业力」?
  仁波切:是的。让我们静观其变,拭目以待。现在说还太早。我的目的是把它转译得滐@易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你要说一个故事、要把佛教哲学融入其中、要传递一个讯息,同时不希望观众看得睡着了。事实上,拍摄一部如「○○七」,甚至像李安的「卧虎藏龙」这样的电影,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卧虎藏龙」或许不是一部最伟大的电影,但我佩服李安。他非常聪明。他知道人们要些什么。因此他在电影里介绍了一点中国文化。如果香港的电影只是介绍香港,那么没有人会去看。没有人会捐钱给寺院或闭关中心,但却会把钱投入任何与赚钱有关的事物。
  
  
  五、佛法的修持:茶水的精髓
  
  问:您对于西方人目前学佛的风潮有什么看法?
  仁波切:事实上,佛教现在很盛行,但同时也遭到严重的误解。佛教经常被当作某种治疗方法,例如新世纪疗法。但实际上,佛教打破你所有的概念,而这正是佛教的核心,破除你的禁忌、你的习惯、你的想法、以及你对种种观念的固执,这正是佛教的核心所在,但是没有人愿意这么做,因为我们非常珍视自己的想法、观念。坐在座垫上看着日落,而说这是禅修,这很容易。但它终究不是佛教禅修的精髓。
  
  而在西方,大家似乎认为西藏人、寺院、喇嘛是很严肃的,不然就是很神圣、纯洁,而这正是我要打破的,并且除去这一层神秘的面纱。佛法是一种哲理,内容是空性、无二等等;佛教徒则是人,而人是不完美的。
  
  问:佛教不是一种宗教吗?
  仁波切:人们似乎总是将宗教定义为某种对于全能造物主的信念,例如上帝等等。在这种观点之下,佛教绝对不是宗教。佛教是一种哲理,最重视智慧,伦理道德是次要的。只要有智慧,实际上佛陀自己也鼓励人们必须与世界和谐相处(佛法不离世间觉),这是必然的,不是吗?
  
  佛教教导我们如何看待生命。你可以看着你的手。当我们看着手时,通常是带着某种观点。但佛教教导你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如此,下次你去采购时你就知道要为你的手买哪种护手霜,或者你知道应该有哪种期待或假设……
  
  问:有些人认为佛教有点像是概念化了……
  仁波切:不是的。从佛陀开始宣说,一直到今天,佛教的精髓从未改变。我现在这么说,我昨天也是这么说。佛陀所宣说的事情,是物理学家和科学家此刻正在发现的事情。而他们认为佛教是现代的。只有涵拥佛教的文化是古老的。
  
  问:有些人一直抱持着传统的想法,例如认为僧人不应该上电影院等等。
  仁波切:这是一种文化的预期。我们都有这样的预期。这不打紧,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它不是究竟的佛教。它与佛教无关。我想,我曾经举过杯子与茶的例子。我认为我们应该使用这个例子。文化是一个媒介,是语言,是象征符号。没有文化,你无法谈论佛教,不是吗?因为有杯子,你才能够盛茶。
  
  问:或许有些人不知道如何选杯子、选择适合他们的杯子?
  仁波切:是的,确实如此。但我认为,如果他们提高茶的重要性,他们将会知道如何选择更好的杯子。然后,他们将不会那么在意自己拥有哪一种杯子,因为你终究喝的是茶,而不是杯子。
  
  问:如果他们从未有过品茶的经验,他们如何能够真正地醉心于茶?
  仁波切:这就是要学习的地方。你学习去欣赏茶。甚至在喝茶之前,你就必须先听说,茶是更加重要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这些。
  
  问:但他们如何能够获得「茶更加重要」的讯息?
  仁波切;他们必须学习佛法。例如『入中论』这些和文化无关的佛法内容。万事万物皆无常、无常的本质、无常的实相、我们所有的情感都是令人痛苦的、万事万物皆无固有的存在本质,以及所谓的涅盘完全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样子,诸如此类的。
  
  问:所以您决定把『入中论』翻译成中文?
  仁波切:是的,我认为如此。佛教无关乎文化。它放诸四海皆准。它源自印度,传入西藏、中国,现在传入西方国家……每一个人都能接受佛教。
  
  问:那么,仁波切,在一开始如何取得平衡?因为它仍然需要杯子,需要媒介,对不对?但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喝茶的经验。
  仁波切:但是同样的,你以前对杯子也没有经验。在对两者都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仍然应该多强调茶的重要性,少强调杯子的重要性。但人们却背道而驰。他们对茶和杯子都没有经验,但仍然比较珍爱杯子。
  
  问:简短来说,我们应该如何起头,如何按部就班地建立……
  仁波切:透过闻、思、修。这是「学习」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学习一向重要。学习,然后实修。绝不要在学习之前就进行实修。
  
  问:对于最近的各种反战活动,您的看法如何?
  仁波切:我有许多朋友参加反战示威,他们认为,身为一个佛教徒,毫无疑问的,我也会参加其中一个反战活动。但我一直告诉我的朋友,我们真的要好好思考这件事。我们总是可以选一个待罪羔羊,例如布什或随便一个人,然后说这些人如同魔鬼。但我们也有份。我们开车,我们旅行。当我们旅行的时候,我们使用汽油、洗热水澡等等。因此我们很难去评断。缺乏智慧的评断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你有那种野心,如果你有那种目标,如果你最后使用了所有这些资源,你就要为结果负起责任。你总是可以不去拥有那些资源,你总是可以减少那种野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出离。出离和剃发、走入洞穴无关。
  
  
  六、拍片的心情&未来的计划
  
  问: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想要拍摄影片呢?
  仁波切:在佛教的历史当中,视觉艺术的使用从未曾被压抑过,反而甚至是相当受到鼓励的,例如各种的塑像与画像,便是个例子。之前我虽然曾在伦敦修读电影学分,但一直到看了像是「单车窃佟梗icycle Thief of Vittorio)这种电影之后,我才开始想要自己来拍影片,那是因为以前认为电影里大都是性与暴力的主题。「小活佛」(The Little Buddha)的导演贝扥鲁奇给了我不少启发,尤其是他对于人类真实面那种诗意而强烈的视觉呈现,实为深植我心。
  
  如果你回头去看狄西柯(Vittorio DeSica)、萨吉亚•雷(Satyajit Ray)的一些电影,你会清楚知道,电影可以是非常心灵化的。我想,电影是一种语言,一种你可以和人们沟通的方式……。对我而言,电影只是一种语言。它与世俗或任何诸如此类的事物无关,没有道德的问题。当然,若是你拥有错误的动机,它就会变得比较物质化了……
  
  问:您是否对于上一部影片的成功感到惊讶?
  仁波切:可以这么说,我很幸运,有很多人愿意帮忙我,即使大家知道我是新手、甚至连摄影机都拿不好,还是愿意赞助我。
  
  问:有些人认为「高山上的世界杯」是一部政治意味浓厚的影片,您自己觉得呢?
  仁波切:这部影片的演员基本上都不是演员,而故事则是根据他们自己实际的生活事件,剧本还是用英文写的-而这是他们不懂的语言。然而由于这是他们自己的故事,所以开拍没有几天之后,他们的自发性就开始主导拍片的过程了。而这也是我从贝扥鲁奇那儿学到的,也就是要随着演员来做学习。由于故事的背景是西藏人的~~生活,因此难免会涉及一些相关的政治话题,而这并非我当初故意设计的,不过既然有些人这么认为,我也把它当作是额外的收获吧!
  
  问:您对您的第二部电影满意吗?
  仁波切:虽然有种种困难,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不是一部很刺激的电影,而是一部步调相当缓慢的电影,不过我想目前这样就够了。
  
  问:您说您会拍三部电影。第三部会是拍佛陀的本生故事?
  仁波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制片人对我没信心,还有其他的原因。现在的制片人,如果有好的脚本,一部一百万美金预算的片子,他们会想要拍。因为即使不赚,至少不会赔。在首轮上映时就可以赚回成本了。但如果要赚更多,可能导演要很有名气,或者一定要用有名的演员。这就是为什么「小活佛」要用基努利瓦伊。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佛陀。但是他们一定要用他,否则去看电影的人恐怕不够多。就好像「火线大逃亡」要用布莱特彼得,原因相同。这真是遭透了。这就是为什么Kundun(编按:这部片子是以 xx的自传为剧本所拍的,在台湾没有上映)根本无法赚钱的原因。
  
  问:但是有些影评很喜欢……
  仁波切:嗯,当然,影评,还有爱好电影的人、艺术电影迷,他们会去看,但他们只是百分之一的人。
  
  问:您除了忙碌于旅行、传法和僧院之外,如何还能找出这么多时间与精力来拍片……
  仁波切:那是因为我拍的片子不多。拍完「高山上的足球杯」之后,我停了三年的时间。四年,对,应该是四年。世界杯是四年一次。现在我的行程是以世界杯为准。你应该读读报纸,看看世界杯在哪里举行,那你就会知道我在哪里。(笑)
  
  
  七、佛法的上师&拍片的导演
  
  问:身为一个备受尊崇的喇嘛,许多时候您拥有特权,有些时候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之中,因此你如何有信心能够拍摄一部成功的电影来表达凡夫俗子的情感?
  仁波切:这是因为,无论你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标签,都不重要。人都是一样的。我拥有和每个人一样的情感。
  
  问:您如何在佛法上师与拍片导演这两种角色之间找到平衡点?
  仁波切:我得非常注意我的自我与野心,这一点到目前为止都还可以。
  
  问:对于各种的诱惑,例如名望啊、漂亮的明星啊,您如何处理呢?
  仁波切:名望是种令人上瘾中毒的东西。至于您说的那些诱惑(笑),我想女性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真正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于女性的执着。未来更大的挑战,则是外在的诱惑与得失,直到目前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好,但这并不表示我保证以后也会如此。我想,真正的挑战乃是不要变成精神性的唯物化。就算一个人已经出离了一切,也还是要懂得学习谦逊。
  
  如果你受到世俗生活的羁绊,你可以非常的性灵,同时也可以非常的物质,所以那种心灵的唯物主义和物质世界中任何的俗务一样糟糕。利益、金钱、权力、舒适等等,只要你知道这些是陷阱,是物质的陷阱,那么在超越了之后,它几乎变成了一种幽默,灵修的幽默。问题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这是陷阱,而认为是某种获得,因此愈来愈困在其中。
  
  经过种种的学习之后,我对佛法、佛陀的法教毫无疑问,但我有时候确实会怀疑我是谁、我的工作、我所拥有的头衔、我所拥有的形象是否真的是我想要的、应该做的,因为如我所说,世间充满伪善,有时候这种情况令人非常心灰意冷。那是非常吓人的。如果人们对我没有任何期望,我会觉得自己没出息;但如果人们对我期望过多,我就被困住了,没有生活可言。这就是人心,复杂又多变。这是人生常有的问题。
  
  问:您对于哪一个角色比较认同呢?上师、还是导演?
  仁波切:目前我主要认为我是个在修法道上的追求者,拍片只是一种工具、一个媒介、一种语言、一种沟通。可以用来增益我的修持,也可以利益其他对于修行有兴趣的人。只要发心是清净的,便可以帮助他人;当然如果误用,也是会造成误导的。
  
  问:有些人认为修行与创作(例如您拍电影)是可以并行相成的。您是否可以给一些建议?
  仁波切:动机(发心)。动机要对。只要动机对,不管做什么,都会变成好事。这是我将两者结合的方法。这是关键所在。

 短评

轮回这场大梦中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呢 一旦醒来 什么都不复存在了 这部电影比之前《高山上的世界杯》相比 手法更纯熟了 那部电影讲述的是战胜自己心中的敌人 这部讲得是轮回虚妄 借助电影来传播佛法是极好的 不要落入说教 反而起到了说教的作用

6分钟前
  • 清風明月
  • 力荐

轻轻巧巧就秒了隔壁张扬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相加。公路魔幻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很难得的,这位活佛没有采取所谓的对西方文化批判的视角。开放结局让这部技巧上或许并不完美的电影在旨意上显得意味深远。

1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不丹的风景美,摄影不用考虑构图便是一副美丽的图景,镜头语言和剧作风格很像大师的风格,这样的电影仿佛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神秘的世界,特别的电影,特别的宗萨钦哲仁波切。

11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请你不要对结果执着,关心过程、体验经过,生命活在当下也不抗拒改变,才有可能保有最大的收获。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的旅行向外,有些人的旅程向内,有人则心甘情愿保持静止原地不动。

1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一条路要怎样走全都看“你”自己,向前向后或者是原地不动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总体来说一部很有意义的佳片

15分钟前
  • 茅十八*^_^*
  • 力荐

很喜欢这片子营造的偶然结伴而行的那种感觉。相对于《高山上的世界杯》,此时的宗萨仁波切导演的身份远远大于他活佛的身份。

18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希望有多大,忧虑和恐惧也就有多大。当如这卖苹果的老农,车不来就先躺下吃几个苹果,或如这酒鬼,一路且饮且歌,方不致错过路上的风景。

19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信佛的电影导演,可谓多矣。能拍电影的活佛,只此一位。用电影的方式来传播佛法,功德无量。

21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和尚能否拍电影?出家人为何拍电影?佛曰:以前偶说过“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但看末两字,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2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1.这两天先后观看了五部「不丹」参与制片拍摄的电影,仿佛通过这些电影到一个我曾经知道但不太熟悉的国家短暂地旅行了一下,了解些许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2.电影故事里人物在片中讲述另一个的故事,让我联想起《养家之人》《西西里著名的熊入侵事件》以及片名《故事中的故事》,而片中那些诡异的光影则让我联想起电影《怪谈》;3.“让我给你讲另外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非常美丽的村庄,住着一个男人,尽管他是政府官员,但是他想去美国摘苹果,但是,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所以他忘记了所有去美国的事。”

2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嵌套魔幻寓言的山路电影。缓慢节奏的不丹山民,看人说话有点韩国,片子意味有点日本

34分钟前
  • boks
  • 推荐

SIFF第七睡...电影节后段基本一天两睡,太合理了。整部片子的氛围由“戏中戏”分为两种,尤其喜欢僧人讲述的那个故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法都在电影里,电影里又装着整个人生。

3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t051481bc4

42分钟前
  • Chery
  • 推荐

很原生态。从片中看出不丹妇女地位还是不高。从电影剧情上看怎么感觉美女牵绊男人,僧人故事里的女人勾引年轻男人谋害年老丈夫,现实里的年轻女孩不经意间差点让男主放弃美国之行。个人认为喇嘛导演和所谓宗教寓意的噱头使评分哄抬过高

46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哈~更多的说~这是个风光片~~不丹啊~多美好的地方啊~随手停的车子~不用洗的苹果~风韵的富人~唠叨的僧人~有机会~去找他们个国王签个名

47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推荐

不丹版黄粱梦crossover金瓶梅呀。4星给得勉强哇,3星给电影,0.5星给不丹的雪山风景,剩下的给帅哥活佛导演。

52分钟前
  • 玎玎的背影
  • 推荐

一个梦在别处的时髦青年,遇见一个活在当下的豁达喇嘛。青年故事的结局,在喇嘛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开口时既已预示:他将永在寻找,但永得不到。而喇嘛第一个故事中的塔石,通过改变当下而选择了另一个结局:未曾死去的女人开车路过了今天的塔石——那个喇嘛。我们正是沉迷梦想的旅人,只看见脚下国土贫困,却不相信此地具足幸福,即使遇见爱情、遇见真理,也会在犹疑间错失。第一次看宗萨的电影,此大师就是彼大师,一通百通。

54分钟前
  • 傅尸水
  • 力荐

你说人生如寄,我说美女如虹。相聚离开,都有时候。完美的电影,完美的说教,完美的相遇,完美的剧本,完美的特效,完美的演员,完美的地方,完美的苹果,完美的黑丝。

57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力荐

有的时候dreamland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你会很不愉快的在那里醒来,很多时候,我们都想逃离现时生活,却发现,一切其实并不如你想得那么糟。

60分钟前
  • 星辰大海
  • 推荐

人在情欲驱使下会变得凶残。如果塔石丧失良心,毒死老头后,和德一起生活下去,那么他一辈子都在弟弟下的蛊里出不来了。塔石第一次没能走出森林,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没有真的想离开。一个有趣的公路片,喇嘛导演宗萨仁波切拍得清晰完整,同时带着隐喻和幽默,以电影绘制了一副“现代唐卡”,异域风情的bgm把片子拉高了几个档次。奇幻部分不够强烈,片名比内容更吸引人。

1小时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