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格斗女孩》:德国民主的另类解读
看片名以为是部竞技励志题材,尽管Combat有格斗之意,但故事讲更多的是女孩的叛逆心理和“斗争”行为,无关体育丝毫。一名愤世嫉俗的女孩,愤青到极点,特别是极其不满当下德国的“民主体制”,她觉得现任政府是无能的失败的,并且一直试图在退伍老兵爷爷那里了解更多关于希特勒的信息。她懵懵懂懂的加入新纳粹组织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经过一番洗脑过后,又极大的激发了她叛逆的性格。正当她以自己的生活阅历来思考所有事情,以善良的本性来处理身边善恶时,自己却意外的倒在枪口之下。
影片在德国电影奖上大获全胜,连获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和杰出故事片三奖以外,还拿下其它大大小小15个奖项。看似演绎叛逆女孩的故事,还连带点新纳粹的桥段和外来移民的戏码,实则是在深刻反思德国的体制问题,特别是“什么是德国的民主”。影片开篇和结尾的画外音都在反复强调这一点,德国的民主就是人人平等,不管是地痞流氓都有发声的权利,甚至有大打出手杀人越货的权利,再以女孩的种种事例来印证这种“民主”的弊端。如果一旦邪恶战胜正义,丑恶战胜善良,恶魔之灵也来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权利。那这样的民主意义何在?如何来伸张正义?如果这样的“民主”形式不能够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所有女孩的经历又非耸人听闻,那本是一个鲜活的事例。
如此深刻的反思,如此生动的演绎,基本上完全表达出导演对德国体制的批判和思考,进而让观众们见识到民主令人可怖的一面。当人人都在向往追逐民主体制时,我们是否也思考过民主也会有不好的一面,也会有很多需要处理的问题。一旦种种问题暴露直到失控后,我们又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来不让善良的民主走向极端的邪恶民主。因为,还有一个大大的问题人类始终无解,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如果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就很有可能给了邪恶可乘之机。当自私、排外、自大的本性得到极大的膨胀后,谁又来维护正义和善良的权利,难道邪恶才是人类应该拥有的根本?果真如此的话,如何来拯救可怜的人类。
2 ) 这不是一部只是关于“新纳粹”题材的电影
看了前面几位观影者朋友的评论,有的觉得这是反应“新纳粹”题材的电影,但是在反应新纳粹题材时比较单薄等的评论。
我倒反而觉得虽然导演很年轻,但是却非常深层次得反应了现在德国面对的很多社会问题。
因为我在德国读书的因素,很多场景现象是能感同身受的,我来尝试重新解读下这部电影。
问题1:德国是个民众高度参与political activity的国家
一方面来说,高度的参与的确促使了Democracy的成长和发育等等好处,但是却因为相对高度的自由,年青人在报纸上能看见各种批判式的言论和无休止的批判中成长,如果父母没有引导好的话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在剧中的体现:A.丝雯嘉后爸要求她当场抽完1包烟的时候一边看报纸一边顺便说的那句“难怪你会撒谎,这个社会都在撒谎。”
B.剧中开头就说,“在一个 Demokratie中谁都能参与,你,我,酒鬼,瘾君子。。黑人,连初中都毕业不了的人”。可见这个社会人人都欲望参与进political activity。其实导演想发起的是这个人类很原始,从罗马帝国开始就不断得被讨论和争议的问题:
人人都参与的Demokratie真的这么好吗?真的没有缺点吗?真的不会掉进Sackgasse吗?
C.丝雯嘉前后的变化,去拜访他小男朋友父亲的时候说“nicht so politisch.(不是对XX很过敏).”他等了下说了句“Ich bin Marxist”。但是等到丝雯嘉入了伙有了图案后回到家和后父吵架时就开始满口“Politische Aussage”。导演的功力在这运用得不像个年轻人,而更像个炉火纯青的反思者,反思的问题其实又回到了B的那个矛盾。
问题2:德国的家庭问题
德国家庭重组率和单亲率都很高。(剧中两位女主都有明显的家庭问题)
现在青春期前后(14-22岁,即剧中的两位女主角的年龄)的父母(德国目前的中年人)开始,德国人的家庭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30-40年前的他们年轻时先后经历了“美国化(Amerikanisierung)”,两德统一对整个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事件。过去传统的男人做工女人照顾孩子做家庭妇女的结构彻底被打破了。
现在德国的老年人们仍然是老式传统的那一批,如果问一些老奶奶的话,你就会发现,她们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他们对于婚姻,非婚生育等话题仍然还持有较为保守的看法。有些老人甚至还无法接受他们的儿女们离婚了的事实。但是这些老年人他们本身有不少的童年经历了二战,而在青壮年时期则处于德国战后恢复的黄金时期(这也是这代德国妇女仍然可以不用工作的原因),而这个时期德国内部对于二战,Nazi,对于很多敏感性的politisch问题都保持缄默(这也是为什么那知名的一跪发生在70年代,而不是马上发生在战后),只是努力发奋的工作。而他们对于自己的子女往往是保持包容和缄默的态度,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儿女突然在一个被颠覆的社会中离婚,非婚生等问题后,往往也只是默默惋惜(女主外公对女主妈妈的行为比较少),但是却不能插手干预(补充a:和中国非常不同。补充b: Knaller Frau第一季中女主和她男朋友搭父母的车,他们俩在车上就XX了,但是父母却仍然无视继续开车,其实讽刺的就是这个问题。)
而现在为人父母的这代中年人自己当初就因为管理不好自己的状况(剧中丝雯嘉的母亲在抽烟时说别像她一样过早怀孕),怎么又能使自己的孩子们信服呢。
问题2小结:
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往往不止1-2代人,前几代人对社会的辐射作用仍然会保持和延续。
德国现在面临的社会问题,中国在不久的未来也会有不少遇到,过去问题的出现会保持在50年左右(比如工业和环境的困境),但是现在这个时间差却在越来越拉进(比如现在德国人面临的Risiko im Alter arm即老人越来越穷的问题,中国可能在未来10-20年就会显现得很明显。)
问题3:德国真的是还是不是一个多元包容的国家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这位导演在这部电影反复反复地拷问德国人自己的地方。去年Merkel还发表过关于这方面的讲话,大致是关于“德国多元化宣告失败”。
德国虽然在战后一直反思并且定位自己是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欧洲”,这样将自己定位于中等实力国家,是德国人自己为了防止自己被人再次操控而兴起成危害其他国家,最后却还是伤害自己的反复困境和循环而这样将自己的国家定位的。
但是德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和politik上是个矮子,但是却因为经济上的在欧洲和世界的作用,愿意变成个human right卫士的形象,所以它接受过越战后的越南难民(片中首部那些新Nazi在火车上对越南人狂吼的原因。)后来又有中东的难民,又有阿富汗的难民等等。但是这些人来到德国后却因为经济等种种原因可能一辈子别说融入德国社会了,恐怕不少连德语都说不好。
导演暗指的其实是德国人自己的彷徨,一方面经济没有了快速增长,一方面还要保持卫士形象,再一方面等他们真的来到了德国,德国人做好了准备了吗?愿意让他们融入了吗?
讽刺性的例子就是那个阿富汗男孩的房屋女管理员的夹杂着德语完全用德语语式说出来的英语,基本反应了在这个国家英语的流通度。
以上,一个长长的评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对德国比较陌生的朋友。
最后总结,这部电影了得。
3 ) 格斗女孩
1、你以为你能跟我们混的下去么?
2、你也热衷政治吗?算不上,我不怎么喜欢政治。
3、只是文字而已,(把书丢了),行动,我要看到是行动。
4、你觉得德国好吗?很糟糕,我太想家了。
5、我一直在想,必须有所改变,做出行动,然后才能正常生活。这样的生活支离破碎。
第二遍
1、这世界已经不让人有小孩了。
2、我想纹个我外公照片的纹身,在右肩,然后在左肩背后纹个阿道夫希特勒。
3、民主是德意志大地上最美好的东西,人人平等,没有贵贱。即使大地被谁淹没他们也不在乎,但我在乎,我爱我的祖国。
4、民主是德意志大地上最美好的东西,人人平等,没有尊贵,没有卑贱。沧海桑田,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4 ) 他们这是在干嘛?
第一篇外语电影影评,不专业也不专心。自删,以此示众,此后写影评,还是多方考证,做好背景知识再拿出来吧。
丢脸了。
5 ) 成长与社会
开始我以为是讲青春期叛逆的,看完了发现这是个表面,里子还是反思纳粹和极端民族主义的。两个女孩内心都是充满极其愤怒的,对生活的不满也好,与家人相处的隔阂也好,他们的行为无不体现出难以宣泄的暴戾,加上种族隔离和新纳粹主义的色彩,这片子也就完成了想要表达的东西。感觉欲言之有物,却又难以言之凿凿。人生轨迹中,重要阶段必须经过具有普世价值教育的浇灌,否则就会偏离主流,成为狭隘的个体主义
但是普世往往是和变革相左的,这也是很多个性化青年赖以自我标榜的原因,现在流行反毛,反社会,反政府的言论,网上自以为翻墙就是有思维有辨别能力的精英,这些人往往受到煽动蛊惑就会成为别有用心者的工具,网上五毛诚然多,但是美分们,走狗们似乎更让人感到可鄙,反对当局是有节制的思考,有限度的对话和强有力的监督,而不是一味的用反社会,带有阴暗色彩的观念看待一切
说的啰嗦了,此片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逆反期女孩邂逅并见证了另一个无处安放青春的女孩因交友不慎成为新纳粹主义牺牲品的故事
6 ) 新纳粹与德国
“heil hitler”,抬高45°的右臂,纳粹万字符的纹身,黑衣黑皮靴,光头,走在东德的街上遇到这样一群年轻人,不要以为这是在拍什么二战历史剧,你见到的是新纳粹主义者:光头党。
前些日子和朋友聊起德国,朋友感叹德国光头党的兴起,纳粹主义复苏,愤慨之情溢于言表,问其原因,他便说起了他表哥在德国留学的朋友和女友在晚上遇到光头党,被打成植物人的事情。不能确定事情的真伪,当时也没发表任何评论,看完《格斗女孩》突然感触颇深,新纳粹究竟是现今德国青年人中的新潮思想还是德国人中的的非主流异端思想?
两年前去德国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德国朋友Robin,对于政治颇为热衷,再回答了他关于西藏的问题后,便问及他对于德国纳粹主义的看法,他皱起眉头“纳粹主义者是纳粹,而我是德国人,还是不要把我们混为一谈的好”有人会觉得这有推诿历史责任的嫌疑,而我觉得这却充分表现了德国人对于纳粹的反感和对于纳粹历史的耻辱感。
随后的交谈让我得知,他对纳粹的这种想法是德国大众的普遍想法,纳粹和纳粹主义是德国人的一种敏感话题,整个民族被一个极端主义者煽动而起,这是一段充满着冲动与愚昧的历史。但兴自俄罗斯的光头党在德国又是因何而兴起?由于冷战东西德的分裂,以至于东西德的差距至今难以抹平,西德的就业率,社会治安,生存环境一直存在着众多问题隐患,而全球化欧盟化的以及德国难民政策体系的形成使东德的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化,以土耳其为主的来自大量东欧发展中国家的劳力移民以及西亚的国际难民的介入,使东德的失业率的上升,使许多东德本土人失去了饭碗,部分人因而将矛头指向了外来移民,认为是他们抢走了自己的饭碗,在此背景下德国光头党便一步步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影片中的新纳粹主义者正是这样一群无稳定工作的年轻人。单亲家庭的生活背景(每6名德国儿童中就有一名儿童来自单亲家庭),生存的压力,未来的无望与迷茫,逐渐扭曲的心灵遇到了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新纳粹主义,毫无生气的干柴遇到了疯狂的烈火,新纳粹主义变为了他们的信仰,成为了他们对未来的的依托,一群迷茫的人走到一起是不会考虑任何后果的。影片中的小女孩的改变便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电影中几个年轻光头党集训体能的桥段不免让人联想到基地组织。但德国的光头党绝说不上是一个恐怖组织,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群迷茫虚无的年轻人走到一起被同一个思想煽动,疯狂的放纵、破坏,不顾及任何后果,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的窒息感虚无感。这种组织是可怕的也同时可悲的,这也是为什么整部影片都充斥着一股压抑感。
身边有打算留学德国的朋友常常提及对于种族主义的担心。哪里有社会物质分配的不平衡,哪里就有歧视,和大部分国家一样,德国人必然有种族主义,但是在许多人看来德国的种族主义似乎更为严重和恐怖。这源于说起德国,她总是会被打上了纳粹的烙印,背上历史的成见,被套上恐怖的外壳,令人寒噤。如此片面的看问题是不是太过主观唯心?
德国人对于祖国的热爱,众人皆知,而另一样让德国人同样热爱并捍卫着的东西却鲜有人知,那就是民主。德国人十分崇尚民主,并以自己的民主为荣,Robin从表达过对不解中国政 党 制度的不解,在他们的眼里,一党。执。政是不可理喻的。也正是因此严谨慎重的德国人是不会再推选出一个“heil,hitler”,“heil,mein fuhrer”来践踏他们的民主,代替人民统治国家的意志。
看待事物不是拍苍蝇,一巴掌打死再看是死是活。不是一个新纳粹就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全面,就像一个藏。独问题绝不能反映一个真正的中国,以偏概全永远揭露不了事物的本质。关于光头党,确实,可恨之人可能会有可悲之处,但是,回到开篇,你走在西德,遇到了在行纳粹礼的秃瓢,你可以瞅两眼,但若是礼毕便向你走来的话,有枪掏枪,没枪您就撒了欢地跑吧。
7 ) 德国与日本
如果是以变态的程度来衡量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那么德国电影一定会拔得头筹。与我们熟悉的日本人的变态相比,德国人在此方面更显内敛、深刻也更具目的性,如果多些耐心,你会感受到其中的美。而日本人,变态的实在太直接、太无良也太残忍,就像个心甘情愿并微笑着吃屎的漂亮姑娘。
8 ) 我笃信人性本恶并且愚蠢——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玩偶
20岁的德国姑娘Marisa对从小带自己长大的外公有很深的感情,外公重病住在医院,妈妈不愿意去探望他,但Marisa只要一有空,就会带着鲜花去探望他。
时间拉回到故事的起点,Marisa的妈妈怀了Marisa,Marisa的外公扯着女儿的头发,从楼梯最顶端一路拽到最下面,再用靴子踩着女儿的肚子。过了几年,Marisa还是个小女孩,此时德国政治风雨飘摇,最终发生巨变。作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外公,却还沉浸在过去的那种种族主义、反犹主义中,对自己心爱的外孙女Marisa宣扬道,犹太人始终在毒害全世界。
出于对外公的敬爱,以及父母的疏于教导,Marisa最终在成年之后加入新纳粹主义团体,在火车上辱骂殴打同胞、外国游客,拒绝卖东西给阿富汗难民,对任何人冰冷残酷,她的生活中只有暴力和性,没有关爱,即便是对男朋友也一样,两人交欢完之后,Marisa脸上那种木然而空虚的表情说明了一切。她甚至连母爱都没有,在厨房她想吻母亲,母亲躲开了,只是因为“你满身都是汗”。谁能责怪这样的一个少女?从她年幼到现在20多岁了,她所拥有的仍然只有外公。其他的一切都是在麻痹自己。
人性本恶应该是最接近于人类真实本性的论调了,因为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从原始社会开始,只有恶人的基因才能一代代向下传。大卫休谟也说过:“人性本恶,因而每一个进入权力机构的人都有可能是无赖。”谁还能否认人性本恶,在Marisa开车撞向那对善良单纯的阿富汗兄弟时?他人的性命,不如自己的倒车镜来得重要。Marisa这样的年轻人,仇恨犹太人,仇恨外国人,仇恨同胞,也许没有什么是他们不仇恨的。霍布斯说道:“人对人是狼,狼对狼是人。”照这种说法,Marisa等人仇恨的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人类群体的社会性了。Marisa的男友可以因为女友心不在焉而毫不留情地连扇她几个巴掌,Marisa可以毫不留情地给自己的母亲一个巴掌,只有在面对外公的时候,她才从狼到人,因为外公毕竟是她对这个社会所有观念的建立者。
谁还能否认人性本恶,当只有15岁的中学生Svenja在身边感受不到一点爱时?母亲离异改嫁,继父严于教导她,但是显得专制而冷酷,母亲爱她,但是显得幼稚天真,Svenja结识了男友Markus,Markus带她去新纳粹分子不定期举办的集会上,象征老一代的少女Marisa和象征新一代的少女Svenja在这里相识。
人民永远是没有群体智慧可言的,不论古今中外。不管是希特勒跑到德国煽风点火,还是一些“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言论,都可以有力证明一点:最容易被蛊惑的,就是在群体高压环境中的个体思维。Marisa曾经是个单纯可爱的小女孩,也许加入新纳粹团体只是因为受到外公的影响,但外公一定没有教育她如何变得冷血而残暴。考试全班第二的Svenja本来也就是对继父的严厉管教颇有微词,但是在加入新纳粹团体几次之后,已经能够在大街上高声喊道Heil Hitler。人类为什么不值得悲哀?人性的恶来源于基因中远古的自私,自私来源于所有制社会物权的分配,不管是西塞罗所说的公理,抑或是强权,总之要确保一群“在乡间到处游荡,凭借体力和暴力伤害,把一切能抢夺到手的东西占为己有”的人们,从“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中,引导到一种“守法的生活”中来,拥有“高雅文明的生活方式”。但是到最后,人类却连看起来唯一不能被别人夺走的东西,自己的思想,都不是自己的,难道人类不愚蠢吗?
西方人的文化传统来源于古希伯来与古希腊,古希伯来人的宗教,犹太教及其演变而成的基督教,成为了两千多年来西方人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因为原罪,还是因为善即知识,无知即不善,人性本恶是板上钉钉了。Marisa和她的男友、Svenja和她的男友Markus、阿富汗男孩Rasul,这几个人物如同纠缠在一起的乱麻一般,无法分得开彼此,彼此又对对方产生莫名的巨大作用力。Marisa在外公过世之际看出男友根本不关爱自己时,说出了一直以来不愿意面对的心声:“你看这帮流氓,就是一群白痴。”而在终于明白其实外公当年和他们一样,可以对着一个无家可归的阿富汗小男孩痛下毒手时,她的整个人生轰然倒塌,她遮住胸前的万字纹身,擦去眼影,带上球棒去新纳粹分子集会场所痛殴男友和纳粹老头,带走Svenja因为不希望她和自己一样,送Rasul离开德国因为想要赎罪或者想要帮助之类的,倒在沙滩上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说她基本上成功了,一个旧的时代如同柏林墙一般轰然倒塌,时代一定在前进,虽然并不一定是在进步,新一代也一定会取代上来,虽然我们还不知道Svenja需要多长时间。那个黑发的年轻女人,Melanie,这个角色本来看似毫无用处,但是到最后才令人发觉,她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静静的旁观者,一个麻木的受害者,她是这个群体中,代表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她不作恶,她也不阻拦,她只是静静地旁观,也许只有她,才能见证到下一个Svenja的蜕变了。
谁还能否认人性本恶,当不情愿离开集体的Svenja通风报信出卖伙伴时,也许她还不知道后果,但善行毕竟是对恶念的克制;谁还能否认人性本恶,当Marisa的男友仅仅因为Marisa痛殴他一顿就毫不留情地开枪杀死她时。战争、暴力、冷血,它们总有死忠,我们不曾拥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玩偶。
佛陀是悲观弃世的,这一点时时有些令人沮丧,但在这个欲海无边的世界,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
狗血结尾!
人人心里都有个纳粹么
日耳曼已成为过去式~
对於任何主义,宁可在心中有距离地了解,慢慢地作选择。這是尊重。
对于新纳粹的解释还是太过单一,只是极右的性和暴力。通篇下来期待看到一个更爆发的情节,却没有。德国的变态在于够内敛,憋死你。
德国人接近残酷的自省是可贵的,也是让人恐惧的。
角色的性格、犯罪和故事都建立在德国社会纳粹的遗留问题之上,让这个残酷青春类型的故事充满厚重感,洗脑的威力影响一个孩子的世界观,他们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影片不仅探究了成因,展现了现状,最后还给出了道德评判,这种新纳粹组织的现象值得反思。暴力直接,剧情紧凑,演员的表演更是震撼!★★★★
新纳粹、新左派一脉相承。
德国电影哪天不这么直白,哪天就有新希望。
剧本不错,77年的年轻导演没有在镜语结构上多花心思,有些可惜。对于新纳粹,这部电影的线描始终还是太单一,缺乏层次分明盘根错节的戏剧空间。在如今危机频发的世界,复兴与自由,都是反复被利用着的砝码。年轻人所喜爱的最酷事物中,又有哪一样不是被意识形态包裹得分外迷人。
沉闷得连我都无法坚持看完~
乏味沉闷,没看出其中人物什么内心变化和故事的中心思想
虽然有些符号化,但还是相当不错的。
尖锐
边缘化人物……基调从头压抑到最后
2分钟跳着看完
各国少年各国烦恼,看了一个多小时没坚持看完
如果问题真这么简单那就好解决多了
结合前阵子的国内反日游行事件来看很有意思。极端民族主义嗬嗬嗬嗬
对新纳粹题材接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