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

HD

主演:吴彦姝,英泽,国村隼,永濑正敏,鹏飞,张巍,秋山真太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日本语言:汉语普通话,日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又见奈良 剧照 NO.1又见奈良 剧照 NO.2又见奈良 剧照 NO.3又见奈良 剧照 NO.4又见奈良 剧照 NO.5又见奈良 剧照 NO.6又见奈良 剧照 NO.13又见奈良 剧照 NO.14又见奈良 剧照 NO.15又见奈良 剧照 NO.16又见奈良 剧照 NO.17又见奈良 剧照 NO.18又见奈良 剧照 NO.19又见奈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又见奈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段跨越60年的异国无血缘母女情。年近八十的老奶奶陈慧明(吴彦姝 饰)孤身奔赴奈良,寻找失去联系的养女陈丽华。在遗孤二代小泽(英泽 饰)和退休警察一雄(國村隼 饰)的帮助下,找到了许多接触过、帮助过丽华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陈慧明如同亲历丽华到达日本之后的人生,她与小泽、一雄之间的关系,也在这段旅程中更加贴近了。客从何处来2021夏天19岁的肖像盲战2022我的尹小姐新包青天之南侠迷案火车上的女孩2016绯闻女孩 第四季行骗天下JP:公主篇恋爱咖啡馆赌神之神美梦成真2015野外求生随心所欲1962我在避暑山庄修钟表刀剑乱舞电影版2巴斯特基顿之七个机会漂亮的亚力山大恶魔高校D×D 特典好麻烦,每天都要谈恋爱梦游乐园绝密档案之人间蒸发终极悬案海猿不好的好人裂口女2我爸爸不是人有我同行2020黑白恋曲名扬四海海上繁花钢钻玫瑰九叔真真假假我主沉浮因为初恋是第一次喵,请许愿迷魂镇筏子客天使A旋风管家第四季秋香情戏唐伯虎黑之斜面杀戮旅店西乡殿

 长篇影评

 1 ) 这部电影,弥补了《唐探3》的遗憾

文 | 乐一狸

中日合拍电影,总绕不过战争与和平。

年初备受期待的《唐探3》,案件的终极悬念落在长泽雅美饰演的小林身上,她是开拓团归国者的后代,开拓团是影片所有悲剧的起源。

二战时,由日本农民组成的开拓团前往中国东北定居,在1945年日方无条件投降后,大多遣返日本,被称为“归国者”。

这些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日本孩子回到原籍,反而无法适应故土的生活环境,从而引发了一个家族数十年的痛苦。

在《唐探3》这样一部合家欢的悬疑喜剧中,开拓团这个特殊人群作为行凶的原动力,在情境上难以匹配爆米花电影的欢乐气氛和快节奏。

受限于商业电影的篇幅,陈思诚也没能将二战后的历史背景和人物遭遇作充分的铺展,许多观众因不熟知这段往事而给电影打了低分。

电影背景知识的缺位,观众与创作者知识结构不对称,导致阵容豪华剧情繁复的《唐探3》口碑与票房严重撕裂,前两部佳作积攒的影迷,在这一部出现明显的分化。

这是陈思诚对大众历史素养过高预判的失误,更是观众对内涵丰厚的作品无从共情的审美之憾。

《唐探3》上映一个月后,另一部讲述“二战”日本开拓团的同题材影片《又见奈良》默默上线。

在无流量、无特效、无营销、低排片的清水春季档,《又见奈良》意外地获得了7.5的高分,口碑仅次于贺岁档冠军《你好!李焕英》。

作为同题创作,《又见奈良》在情节完成度、情感烘托、艺术呈现上,都弥补了《唐探3》的遗憾。

这部由中国导演鹏飞执导的电影,全程赴日拍摄。

曾在《北京遇上西雅图2》《相爱相亲》《流金岁月》贡献了神级表演的“国民奶奶”吴彦姝,扮演一位赴日寻亲的中国养母——陈奶奶。

影片在开头用动画方式,介绍了“二战”期间来华“开拓团”的历史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东三省留下大量遗孤,1972年两国恢复建交后将遗孤送返日本的历程。

宏阔的历史背后,是高光之下的个体阴影:

返乡的“开拓团”子女,并未像他们父辈赴华出发时那般风光。

反之,在战争的余波和历史的遗骸之下,从人生半途折返异国的“归国者”们,反而比同时代平民面临加倍的清苦与不适。

相比《唐探3》的绚丽和炫技,《又见奈良》以文学化的节奏和镜头语言,呈现出一个与现实时空步调一致的奈良。

初到奈良的陈奶奶语言不通,寄住在另一位“归国者”的女儿小泽(英泽饰)家中。

小泽带着对父辈身世的好奇,同时为挣脱自己事业爱情失意的现实困境,向陈奶奶伸出了援手。

陈奶奶的养女丽华1994年回到日本,数年后音讯全无,只留下寄回中国的几封地址各异的信件。

在“丽华去向”这一大悬念下,影片通过陈奶奶异乡人的视角,还原了今日奈良的时代氛围和社会人情。

作为电影主题和创作客体,归国者们的现状,是影片重点展示的人群:

除了陈奶奶去向未明的养女丽华,还有导演鹏飞客串出演的归国者协会会长,山中方言岛的东北一家人,以及聋哑的荒庙守门人——

他们无不是在中日两种土壤和文化背景中夹生的孤独一代,远离上一辈的亲族网络,无法融入下一代的思想解放与现代性。

人到中年,带着“双重异乡人”的身份,被剥离熟悉的中文环境和生活习惯,回到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故乡奈良,拿着最低廉的收入,以疏离、卑微和沉默的高龄步调,踽踽度日。

归国者们像影片开头陈奶奶在湖边放生的海蟹,原以为找到了血缘的本初,却因“外来身份”“思维差异”等水土不服因素,不得不直面凶险难测的末日。

残酷的现实生活之外,影片还隐隐勾勒出今日奈良的大环境。

少子化的老龄社会,被高速城市化抛弃的寂静乡野,进一步为故事主线渲染了空旷、阒静、缓慢的时代节奏。

品酒会上退休户政官的电话寻人,豆腐店老板好客的知无不言,用钟声送别和祝祷访客的寺庙护院,都是落后于城市化进程的奈良县中稀缺的人情珍贵。

如果隐去游移的摄影机,观众仿佛在跟踪一部正在发生的新闻纪实片。

每一个小人物的闪现和疾隐,真实折射出关西奈良县缓慢的时间推演和质朴的乡土情结。

日本国宝级演员国村隼饰演的退役警察一雄大叔,原本并不认识丽华,寡居的他无从排遣寡淡的退休生活,谎称见过丽华,对陈奶奶和小泽伸出援手。

这个寂寞又略显多情的老头儿,借助打听陈奶奶母女的书信和往事,抚慰自己对去世老伴儿和远居东京的女儿的思念。

一雄大叔是典型的老龄化乡村社会中的日本老人形象。

他抵触科技和城市的高速发展,却对这一时代进程无可奈何,只能借由“多管闲事”来发挥余热,自证余生残日的些微价值。

电影在疏淡和压抑的步调中,用几处幽默和温情笔触,化解了主题的哀痛。

不懂日语的陈奶奶,在面对肉店店员时,模仿牛羊猪等动物的叫声,示意自己想买的肉类;

当小泽的前男友上门取物,陈奶奶情急之下蹦出自己唯一所会的外语——俄语,让观众啼笑皆非。

寻人落空的归途中,一雄大叔接到退休老警察的电话。

原来丽华在四年前已去世,多次血缘鉴定失败,让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光被近亲视之敝屡,无法在故乡生根,终以日本社会新闻版常见的“在陋室死亡多日才被发现”作为谢幕。

直到最后一刻,丽华也没能等到确切的血缘鉴定结果,多亏一位好心的律师帮忙,才得以在死后恢复日本人的身份。

以丽华为代表的“归国者”群体的遭遇,就像陈奶奶随身携带的照相机,一路追索,一路记取,偶然揭开后盖,才发现内里并未预置胶卷:

历史的错位与哀痛,只能以个人史为载体,在陈奶奶这辈亲历者脑海珍存,而当一代人灰飞烟灭,真相便化为真空,似浪平无波

得知丽华人生结局的小泽和一雄大叔,不忍将真相告诉陈奶奶,此时恰有另一“疑似”丽华的归国者前来联络,三人便继续驱车跨县寻人。

拖延和隐瞒犹有竟时,但两人选择继续陪伴陈奶奶寻亲,似在各自搁浅的生命滩涂上,用最后一搏赌一把蜃楼奇迹

彻夜的赶路,让三人在破晓时目睹了一场乡间法事。

人头攒动的祭典上,他们在激情鼓点与悠悠篝火中找寻一个并不存在的身影。

看似自欺的行为,却点染了三人心中久蛰不鸣的希望,像明知神祇缥缈却长舞不息的信徒,沉溺于颓寂人生中少有的庄严与火热时刻,用以自证“活着”的转瞬与永恒。

影片在邓丽君《再见我的爱人》的衬托下落幕。

画中三人在日本未醒的村庄街头行走,画外音是丽华刚回到日本时,写给母亲报平安的书信。

惯看人生长路的陈奶奶,最后大概悟到了真相,她始终保持沉默,对这他乡萍水相逢的温情,报以无言的恭敬和感激。

所爱隔山海,真情见奈良。

漫天烟花和黎明星光,都将散去,夜幕下短暂的凌空绽放,只为在亿万年间须臾交错的真情,得以彼此照见。

 2 ) 平淡如水,感人至深,意味悠长

平淡如水,感人至深,意味悠长。这是我看完影片后最大的感受。

当影片结束,当奶奶、小泽和日本大叔无言地走在街道上,当那首邓丽君的《再见我的爱人》响起,汹涌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在这部充满诚意和关怀的国产佳片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我都看到许多电影大师的影子。本片的青年编导鹏飞让人欣喜,未来可期!

这部影片关注的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特殊群体——抗战胜利后的日本遗孤。1972年中日建交后,这些被中国母亲养育长大的日本人回到故国。在那之后,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他们过得还好吗?

借由一个年迈的中国母亲远赴奈良寻找日本养女的故事,本片为我们揭示了这些特殊人群的生活景象。

太多的触动无法一一描述。仅此向那些普通、善良、平凡的中国母亲们致敬,你们是最伟大的女性!

 3 ) 《又见奈良》首映见面会场记录

鹏飞导演致谢(省)

吴彦姝致谢:我到奈良没有找到我的女儿,但是我在上海找到了你们。你们是我们这个片子的第一批观众,上海观众是我们的福气,上海是我们的福地,谢谢大家。

英泽致谢(省)

主持人,观众提问环节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导演,最初创作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什么?而且我们看到这是贾樟柯导演以及河濑直美导演作为监制,而且题字也是河濑直美导演,给到我们很多帮助,可以聊一下吗?

鹏飞导演:影片的开始实际上是我上一部影片《米花之味》参加奈良国际电影节,也就是河濑直美的电影节,那就有一个机缘和她合作下来监制这部影片。因为中日合拍,所以河濑直美也找到了她的好朋友贾樟柯导演,那就一拍即合开始合作。

鹏飞导演

主持人: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是你决定去做的吗?

鹏飞导演:对对对,当我知道我要拍一个中日合拍的影片的时候我在想,因为中日之间有很多的历史,很伤痛的历史。所以我决定我要拍一个这种大背景的题材,我一开始就决定拍一个可以说是反战的题材,展现人性的光辉。所以我就想来想去,查了很多资料,后来就决定拍遗孤与养母的故事。

主持人:接下来我想问一下吴彦妹老师《又见奈良》的故事哪里最打动你?

吴彦姝:我觉得就是寻找。整个寻找的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友爱,体现了母亲的大爱,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之间的一种友爱。所以我觉得这个寻找是建立在爱的这条线路上的一个表现。

主持人:我们再来问一下英泽,这次是与吴彦姝与日本演员国村隼两位老师合作的感受如何?跟两位有学习到什么吗?

英泽:真的学习到很多,很感恩能有这样的机会。其实我和吴老师有很多的对手戏,有她在的时候我感觉入戏什么的都非常简单,她就像一位奶奶在我面前,然后又有一些亲切与可爱,我也很感谢吴老师对我的一些鼓励,包括国村隼老师对我的日语很大的帮助也有很大的鼓励。

观众问答时间

观众A:我没有想问问题只是想发表一下感想……我觉得这部电影做的最好是它的声音,它对于声音的运用特别好,无论是寺庙大钟敲打的声音,还是唱戏的戏腔,与最后邓丽君的《good bye my love》响起的时候我觉得我虽然没有异乡的情结,但我会很容易代入到故事里面去共情,去流泪。谢谢导演……

鹏飞导演:谢谢你。实际上你刚提的寺庙撞钟与邓丽君的歌曲,其实它都是一个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融入。一开始我去看景的时候,我日本的同事带我去这个地方看了很多的景,很多都是神社,我去到神社觉得很陌生,很不自在。有一天去了当地的寺庙,我就觉得很有安全感,很熟悉,有回家的感觉。包括邓丽君的歌曲也是,她在中国与日本都很红,唱同样的旋律但用两种歌词,带给我一种熟悉感吧,我相信也是丽华与这些遗孤在他乡听到的歌曲。

观众B:感谢导演呈现给我们这么优秀的一部作品,你的前作《米花之味》还有与蔡明亮导演合作的《郊游》,我一直特别喜欢你。然后,我想问的是你创作时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说这里面有很多的小巧思,我想知道这些巧思的灵感来源在哪?比如两位老年人在互换照片的肢体动作,包括无实物的唱戏,这是一种比较幽默的呈现方式,不会太过于沉重或者刻意,我想知道导演创作的方式与灵感的来源。

鹏飞导演:其实这是一个很悲伤的题材,如果把它拍的很煽情也好,很悲痛也好,我觉得会比较简单一些。但如果拍轻盈一些,有一点生活中的幽默,我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让观众观看时没有太大的负担,但是能体会到背后的沉重。关于创作上,我都是根据亲身体验来的,我在19年全年都在日本待着。在奈良与我的同事真的去寻找一些遗孤,你说到那个唱戏这段,其实我们是在深山里找到了一对遗孤,和他们聊着聊着就拿出一把二胡来,一边拉一边唱,拉的很难听,我都不知道唱的哪出戏,但是他拉的满头大汗,眼睛里不知道是汗水还是泪水。所以我想说这些遗孤虽然生活在日本但是接受的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文化,以这种方式呈现会把他们的命运感代出来,在日本生活的遗孤他们的生活条件其实并不好,没有太多乐器的方式来进行,用唱腔的方式来回忆中国,而奶奶与老警察的戏是即兴发挥的。

观众C:我有两个小问题,一个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很多有趣的联系。比如永赖正敏在河濑直美导演的作品《光》里饰演一位盲人,在这部电影里是一位聋哑人。包括吴彦姝老师之前在《相爱相亲》里也是一位思念的人,思念逝去的人。我想问一下导演这些选角,有没有一些可以分享一下如何选角与他们之前的作品有没有联系。还有一个问题是国村隼老师与英泽在车内的对话被电话打断了,我想知道是不是还有没说的东西被表达出来?

鹏飞导演:选角方面我倒是没有想到他们之前的电影,只不过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与国村隼老师的故事,当时我看剧本的时候,河濑老师就问我说日本老警察角色我可以帮忙找哪一位角色合作,她给出了几个选项,第一个就是三浦友和,第二个是演《深夜食堂》的小林薰。当时我就掏出手机来说我想找他(国村隼),因为我觉得三浦友和先生对我来说太正了,这样一个正派气质去演有点凶的不太合适,一个很正的人去做一件好事可能没有国村隼老师这样打动人,有意思,有反差的感觉。还有一个问题是车里的一句话是问小泽为什么没有回中国,这样就能找到亲戚。那我觉得这一点是小泽这一角色包括这些二代三代遗孤面对的问题,就是我在这边不习惯,但我为了赚钱也好生活也好等等……他们有一些苦衷,难以启齿,所以我就没有继续说下去。也是想告诉大家战争带来的伤痛并不是说在当代就能完结的,它会延续到很多代之后。

观众D与主持人:导演是如何让你的剧本更扎实,有没有真实的还原当时真实的一个情况。

鹏飞导演:实际上我们有两对演员是真实的遗孤后代,一个是飞机场的老先生,还有一个唱戏的女士,但他们是二代遗孤,他们饰演的是他们的父辈,所以大家也是能看到真实的遗孤的状况与状态。我在写剧本之前把所有关于中国养母的书都看了一遍,有很多很感人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书采访每一个养母,问每一个养母他们的愿望是什么,她们就说我们的愿望是去日本看孩子,至少看看孩子的故乡是什么样子,但实际上很少很少的养父母能去到日本完成这件事,所以我希望用电影来完成他们一个梦想。

 4 ) 沉默的希望

昨晚赶场在颐堤港看了《又见奈良》,三个孤独的人的相遇的故事,拍得却充满温暖和细腻的幽默,哪怕现实如此苦涩。。。

这部电影在看似特别简单的故事线索下,用耐心地、看似缓慢的镜头语言,包裹着复杂的情感信息:有家国的,有历史的,有家庭的,有民族的,有文化的,有爱情的,还有陌生人的善意与友谊。。。

唯一的遗憾,这样的故事我不知道如果全部发生在中国,会成为什么样的气质氛围呢?

或者换个角度问,这样气质氛围的电影,在中国是否有相匹配的故事呢?

眼下国内都市生活里是否能有两个人互相交换照片的情节发生呢?

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空和留白,但各种细致的貌似偶得的细节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怎么就突然来了一段智取威虎山

比如奶奶急了就蹦出来的俄语和动物语言

比如日本上班族兼职的辛苦,比如房子上的卫星大锅

都是一些值得回味琢磨的细节

非常推荐去影院看一下,大银幕更能捕捉到奶奶眼神中的泪光,触动心灵。。。

 5 ) 《又见奈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写给故乡里的他乡人

  历史洪流滚滚而至,裹挟之下的小人物,就如恒河沙数,难以计量而又只得随波逐流于命运。然而,无人约束上位者持续膨胀的野心,斑驳历史铁卷上的血书没能够让他们有所警醒,徒劳看着无力掌控命运的普通百姓,经历血与泪的洗礼。——题记

  身为东北人,幼时或多或少听老人们提起过关于日本遗孤的故事,不见谁真正对这些侵略者遗留的幼儿有恨,倒是对那段被日军占领的屈辱历史和苦难,念念不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即便是80、90后的东北人,大多也都听过这首松花江上,如果说全国是抗战8年,那么东北整整抗战14年,与网络上传言的东北无一人是男儿的不抵抗不同,14年没有补给,缺粮少衣,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下,东北抗联硬是坚持了14年,牵制了76万日军在这片血染的土地上。我们现在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其实是唱给东北抗联的战士的。

  记得读初中课本时,有一个人物寥寥数语却让我泪盈于睫,他叫马占山。拒不执行不抵抗命令,带领部队拼死一战,为东北民众的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他违反了天职,却赢回了良心。他说“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属我保卫地方之责。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不能为降将军。”

  另外一位令我泪如雨下就是大家熟知的杨靖宇,死后被开膛破肚,发现肚里没有一颗粮食,只有树皮和草根,时年35岁。在东北艰苦残酷的斗争环境下,他的身边却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叛徒,至他于死地。有原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程斌,跟随跟随程斌叛变的张奚若,杨靖宇的警卫排长张秀峰,伪排长赵廷喜。程斌大队中的几个抗联叛徒,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除程斌在“镇反”中被枪毙外,其他人则逃脱了应有的审判。不知道是不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日本人在东北大搞基建建设,也使得东北在建国之初成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然而这些基建并非日本慷慨的大东亚共荣,却是建立资源线来以战养战。东北有很多万人坑纪念堂,都是当年东北壮丁被抓来强迫进行基建,死去的劳工就地掩埋,建国之初的重工业基地,是一个又一个万人坑的森森白骨撑起来的。

  老人家常说,东北这旮沓是块宝地,鲜少有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确是少有,但苦难却一点不遑多让。

  九一八后被日寇占领,抗美援朝首当其冲,下岗潮被波及范围最大,而今又成为全国经济老大难问题区,延迟退休和养老金问题预计最先在这里爆发。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既不是人们常说的好勇斗狠,也不是快手抖音里的主播成群。这片土地既不像地域黑说的做事儿不行,吹牛第一,也不如刻板印象中的官僚主义横行。这些都跟那些勤勤恳恳过日子的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东北的冬天真冷啊,但冰天雪地里照旧有出早摊卖海鲜的,现在还有个小火炉烤烤手,但也经常看到他们手上的血口子一道一道的,脸上却笑呵呵的热情招呼你,买点啥。

  离开东北很多年,偶尔回去,却发现它像是变了,又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故乡成为了回不去的故乡,我在故乡里,却像是个异乡人。

  导演鹏飞,透过影片《又见奈良》关注日本遗孤问题,影片举重若轻,并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苦难,却在日常的选材中,让人由衷的嬉笑出声。可开怀过后,想想那些日本遗孤和他们在中国的养父母,不禁悲从中来。

  影片开篇用一小段动画,快速的交代了一下历史背景,无配音的动画短片中,随着音乐的流淌,很多含泪的往事如光影回照,迅速重现眼前。一句话的历史中,多少小人物无可奈何的悲欢。

  国家间侵略、战争、殖民、冷战、恢复建交,普通百姓跟着政策,来来往往,奔赴不同的命运。

  日本平民仓皇撤走,撇下了自己的孩子在这片黑土地上,没想到很多东北老乡能够以德报怨的接纳了这些婴孩。再怎么恨,也怪不到这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孩身上,他们何罪之有呢?然而,他们的血统,注定了他们大概率会有着被歧视的童年。

  多年后,中日建交,要接这些日本遗孤回到日本,但很多人找不到曾经的亲人,在故乡又再次被抛弃。人到中老年,已然很难再接受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相融的困难,大概比遍布世界的初生代移民更加困窘。

  所谓血缘亲情是要在一点一点的岁月积累中不断沉淀和加厚的,忽然来到的陌生人,也未必个个能够拾回血脉中的情感牵绊,一旦涉及利益,马上把薄如纸的情感,吹得灰飞烟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命运跟这些遗孤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影片透过养母陈奶奶对养女丽华的寻找,揭开了日本遗孤归国后心酸生活的一角。在寻找的过程中,陈奶奶逐步逐步体会到语言不通的尴尬和压抑,在他人片段式的叙述里,逐步了解到丽华在日生活的不易。然而每次写信给养母,总是报喜不报忧。失去丽华的联系,陈奶奶千里来日寻女,一边是养母心心念念的牵挂,一边是故土人们的疏离与冷漠。战争带来的伤口,又哪里是结束就能够消弭呢?

  当初日本选择侵华,也不过是将国内解决不了的矛盾进行转移。说白了就是新晋势力无法与既得利益的旧势力分庭抗礼,一起吃蛋糕。于是把眼光放到了外面,在国内积极鼓吹战争与殖民,从而获得自身的地位的提升,寻找新的奶酪。然而送去战场上洒热血的却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啊。

  中国有很多日本侵华的历史博物馆,纪念为抗日而牺牲的战士们。解说词中常说的一句是全歼日寇XXXX万。我却总在想,这些战绩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日本老母亲哭红的眼,与之相应的。这些士兵在中国的杀戮,那些被残害的万千中国人的血债又该谁来背负。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卷入战争中的人,其实都不是胜利者。留下的历史只落得国民互恨,冤冤相报。其实不过是上位者的利益争夺,让普通的民众去做了炮灰。

  因此,我不太喜欢抗日神剧,不是情节合理与否的问题,而是它只加剧了仇恨,却没有反思真正悲剧的源头。

  战后十室九空的日本民众,同样背负难以言说的战争创伤。是,他们确实是侵略者,在道德上只有被审判的份儿,没得拿出来卖惨。可是这苦痛降到每个具体的个人和家庭身上,就像是一座搬不走的山。

  易地而处,如果是国家的战略,普通百姓又如何与之抗衡,如何拒绝被历史的洪流所裹挟呢?有些悲剧就像是明知道它会发生,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继续。

  日本战败后,天皇并未得到应有惩处,真正应该为这累累血债负责的人,偏偏逃脱了惩罚。

  《又见奈良》的故事,充满了日式的克制与平淡中的情感涌动,却又处处留白,让人观影后久久回味。让人想去追问历史,追问弱小个体如何对抗命运?追问如何去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追问至今为止,都不够透彻的反思是否会蕴含未来更大的危机重现?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欢迎关注❤。
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

更多精彩最新影视评论↓

《又见奈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写给故乡里的他乡人

《明天会好的》:超一线的外乡人和故乡中的异乡客

《波斯语课》:个人的理性选择与乱世的平庸之恶

《刺杀小说家》: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故事:一介凡人,竟敢弑神?

《唐人街探案3》: 靠什么撑起来有着庞大野心的唐探宇宙?

《新封神:哪吒重生》:少年、英雄与庶民

 6 ) 孤独的人啊

在电影院安安静静看了《又见奈良》。星期五晚上6:40的场次,观影人数不到十人。或许是之前期待太高了,观影时及观影后似乎都有一些失望。 吴彦姝和国村隼的演技没得说。尤其是他们两个在乡村里寻找管理员时,两个人语言不通有些相对无言,就拿出照片给彼此看。之后又无话可说,吴彦姝饰演的奶奶就拿出牙签教国村隼饰演的吉泽做小旗子。100个才50日元,折合人民币4元。她和英泽饰演的小泽有一次在等公交车时也在做小旗子。这部电影中无处不在的都是属于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拮据朴实无聊琐碎和善意。

电影设定的时间是2005年。1995年时,战争遗孤陈丽华回到日本寻找她的家人。她给在中国的养母写信寄照片,告诉她自己在日本一切都好。但是,四五年前,她音讯全无。奶奶放心不下,她只身来日本寻找她的养女陈丽华。奶奶随身携带的包里妥帖地保存着陈丽华写给她的信。陈丽华的字十分娟秀。小泽和奶奶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大海捞针般寻找陈丽华。由于他们不知道陈丽华的日文姓名,寻人几乎举步维艰。先前,小泽在居酒屋打工时,客人吉泽说她很像自己的女儿。他们再次相遇时,退休前是警察的吉泽在听了奶奶寻人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忙。他联系了曾在警察局在人事科工作的前辈高仓。通过高仓,他们找到了陈丽华曾经居住过的一处住所的房东。房东开着饭馆,一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自己曾在中国旅行的经历,对臭豆腐念念不忘,但当小泽他们询问与陈丽华有关的事情时,房东立马变得警惕。之后放松下来,告诉他们陈丽华不会说日语但曾在她店里炸豆腐甜甜圈,十分吃苦耐劳,后来,被误会偷了东西就离开了。在找寻陈丽华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她在日本过得一点也不好。血缘鉴定失败,语言不通,穷苦潦倒。但她却还是用画笔画下曾经见过的美景,并寄给养母。

后来,高仓来电说陈丽华日文名字叫做中村明子。中村是曾经帮助她的律师的姓,而明则是取自养母的名字。她孤独地死在了公寓中,很久之后才被发现。小泽听到时泣不成声,而坐在车子后排的奶奶由于奔波了一天累得睡着了。她听不懂也没有听到这个令人悲伤的结局。但是,导演又增加了一段,他们听到另一种说法到别的村子去寻找嫁了人的陈丽华。村子里正在举行仪式,歌舞喧嚣,奶奶拨开人群四处寻找却依旧无果。他们三个人疲惫地走在路上,背景是邓丽君的歌曲グッドバイ・マイ・ラブ。虽然导演没有言明,但我们都不难猜测,陈丽华的结局就如高仓所说。不然,她又怎么会不给养母继续写信呢?

整部电影都有挥之不去的感伤和孤独。奈良很美但也很空,一个又一个人烟稀少的小镇。没有什么快乐的人。吉泽每天回家都要看信箱里有没有嫁到东京的女儿寄来的信。但一封也没有收到。所以,他把小泽当作自己的女儿。小泽在日本叫做初美。她在日本的亲戚仅有害怕他们认祖归宗会争夺财产的姑姑和堂哥。所以,她的父母已经回中国了,她作为二代遗孤独自留在日本。在居酒屋时,吉泽疑惑于她的口音问她是哪里人时。她坚定地回答日本人。这份坚定未尝不是一种自我暗示。她和交往的男友分手,性格不合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男方家嫌弃她的出身。她始终是个异乡人。

影片中,奶奶到肉铺买想买羊肉,但不懂怎么说就学羊叫,老板用动物的叫声回应她。而且这个老板正是导演自己。十分可爱。小泽在直到陈丽华已经不在了,夜里忍不住啜泣。奶奶问她为什么哭啊。她说是因为相机没有卷胶卷,都「白照了」。奶奶告诉她,没关系都留在心里。我想奶奶对于结果其实已经有了预感。但这趟奈良之旅对她来说也不全是感伤。作为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奶奶,哪怕前方道路多么曲折,她也会坚强地走下去。

 短评

照片没白照,风景都留在心间了,人也没白找,当我们悲喜相通,情义交融,我们也算亲人。战争远去,咸海淡湖,遗孤冷暖,锦书难托。|电审故字2020年第260号

6分钟前
  • Nemooo
  • 推荐

7分,相比《米花之味》又成熟了不少。在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里,还是能感受到不少趣味与轻盈,包括那些源自生活中的喜剧元素。影片可以解读的角度也很多,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身份认同,亲情,以及孤独等等,影片也有很多小心思藏在作品里。还是那样,关于寻找的作品,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寻找的结果,而是寻找的过程,而三个主角,也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像一个临时家庭。三个孤独的人,彼此扶持。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SIFF 7.31 是好片子 但不够好 有几场巧思的戏 也有很多刻意的地方 剧情走向开头就可以猜到 片头的flash动画和最后的强行邓丽君bgm真没必要 鼓励一下吧

10分钟前
  • 假枪
  • 还行

曾经说有时间陪伴的亲人,待到有时间,已失去陪伴的资格。曾经说有机会游玩的奈良,待到有机会,已散佚了游玩的女孩。没有放胶卷,画面却已经定格在脑中。寻不到牵挂的伊人,豆腐甜甜圈已充满了她的味道。一只海水蟹几经辗转仍未能适应湖水,一副彩绘画漂洋过海竟传回了奈良。盼你行过万里,锦书遥寄。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SIFF2020# 太棒了,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展现寻找的过程,不煽情还适当的增加幽默感,老奶奶用俄语回应与学羊叫买肉的过程可爱极了。女儿远去的父亲与千里寻子的养母,在小泽带领的三层关系中展现的非常巧妙,最后的长镜头里三人行走,老警察与小泽仿佛中日关系一般夹杂着历史问题与保护着遗孤的养母,同时响起了邓丽君《再见了我的爱人》日语版,无奈与爱意慢慢涌上心头,又见奈良,goodbye my love …

20分钟前
  • 力比多
  • 推荐

找不到的丽华映照了寻找她的三个人的生活与煎熬。沿袭前作以带有幽默感的轻盈语调讲述沉重悲伤议题的风格。关于身份回归中的认同迷失、沟通阻隔以及留守问题(前作儿童->本作老人)也能在前作中找到对标。未放胶卷的相机摄不回从前照片里的风景更找不回日夜思念的人,祭神仪式没有神迹显灵只能各自舔舐不得疗愈的伤口向爱人道Goodbye并往回走。克制隐忍,尽管回味不足,但能把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拍得足够日本味已是令人欣喜。

24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试图把玩奈良日影味,又有挥之不去的作文感。结尾有种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结束了的原地梗塞,就拿阿姨和邓丽君的东东来敲打鼓。对诸多日侨遗孤人物的年龄设置,尤其造成观影障碍和出戏,毕竟即便以2005年未计——二战结束那也是60年前的事情了。在提醒观众不要忘记一段历史的时候,创作者似乎比任何人都希望:那不过是个提词背景板。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B+/ 并不预先焦急地为人的共处下定论,也不急于抵达某种结果,而是极为自觉地将交流当作并无僵固目的的过程。因此语言隔阂反而成为一种媒介的裂口,成为可不断迂回的玄妙共感。人的肢体,人可触、可写、可使之发声的物,皆将我们联结。而当交流突然加速,媒介失去传导的感知延宕,故事才倏忽间走向终结。寻找的日本遗孤同样是一个类似的中介物形象。她的信件构成了三个人物的强烈共振时刻,而她的身份困境则构成了国族边界意识形态之无限残余的标记。或许,急于交流只是一种唯我的幻像,而真正的交流本身只在不急于交流时才能达成,这就是本片最高明的落点与方法论。二刷略降→B/ 前1/3有点耽于差异的堆积,缺少强度上的区分;最后的仪式剪得太松弛,没有足够锐利的语气扭转来铺垫结尾的情绪提炼。整体还是不错的。永濑正敏一段依然全片最佳。

2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目前今年华语个人Top3,战后遗孤的开头动画便已飙泪。电影前半部分每3分钟就有一个轻松亮点,被海关没收的酱牛肉、鬼鬼祟祟抢镜的鹿、适应湖里生活的海螃蟹、一紧张就说俄语的奶奶、鹏飞出镜的学牛叫卖肉员、装了锅的就是从中国来的…信手拈来的小幽默,在如此沉重的题材里熠熠生辉。最喜欢两个异国老人互看照片的片段,无声胜有声。全都白照了的照片,白费工夫的奈良之行,再见亦宽慰。当片尾熟悉的旋律响起,好怕是那首时,结果泪腺彻底决堤…寻找,所有遗失的爱。

3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真诚建议 去掉那个开场动画吧

34分钟前
  • 你虎哥
  • 还行

第一个镜头复刻了米花之味中英泽的凝视。很多细小的诙谐幽默冲淡了异国寻找遗孤的沉重感。闯入祭祀一度想起相米慎二的《搬家》,黑暗中飘来的鼓声,人群中焦灼地寻觅亲人,可惜没能起飞。结尾的三人行走镜头也延续了米花之味的程式。在语言之外也许是一座安全岛,可以静息并充满思念和期待。

36分钟前
  • 应许
  • 推荐

又是一人一个厅的电影,节奏还是有点太慢…恕我直言,英泽看不出有什么表演水平。中间两位老人互相交换看照片的无声片段非常有趣

39分钟前
  • 大疯大的风
  • 推荐

海蟹入湖,努力适应生活,却终归是杀生。

44分钟前
  • 脱落的树皮
  • 推荐

从《地下香》《米花之味》到这部,一路看到鹏飞导演的成长。本片以奈良为城市背景,剧作尚有僵硬之处,幸而导演有着极好的语感,用小而美、内敛、幽默和留白不断消解原本沉重的话题,闭口不谈战争。海蟹在湖里的结局跟“丽华”一样,只能祝愿,但结局可想而知。相机装载的不是胶卷,承载的是记忆。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孤独人,在寻找的过程中组成了临时家庭,“沟通”已经无须多言。可是毕竟六十年过去,“战争遗孤”没太能跟这个时代发生关系,只能用两代战后遗孤群体来论及身份认同。开篇动画多余,笑点随意,小泽的行为欠缺合理性解释,高仓一个电话了事有结局敷衍之嫌。不过导演能在这种命题作文下发挥出自己的作者属性,体现出了他扎实的基本功。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海蟹被丢进湖里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没有胶卷的相机留不下相片但依然能留下记忆,拉着没有实物的二胡,唱着最熟悉的智取威虎山,随着寻觅之路的深入,呈现出极度温暖而又温柔的特殊群体人物群像。主角三人血缘关系虽然缺失,但却在细微之处慢慢延展出动人的亲密关系,平静中点缀着努力生活的幽默,悲凉里流露出身份认同的温情。

51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一个寻亲的中国人,一个独居的日本人,一个挣扎的混血儿——结尾处三人无声行走于街道上,直接打破了电影集中呈现的身份困境,营造出了一种「家庭」感,甚至可以说,三人构建了一方无需语言为中介的场域,如此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成为历史的,同时向外辐射着。此般场景和譬喻在邓丽君的日语歌包裹下更是得到完美映射。

54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鹏飞应该是最会拍命题作文的国内导演了吧,保持了前作的优点,没想到英泽的日语说的竟然很像那么回事,太厉害了。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非常喜欢!数代遗孤的身份错乱,语言的隔阂,又在钟声、照片、手势间建构出新的平衡,寻亲的情绪被淡淡藏匿于奈良的自然和人文背后。前作中幽默灵气的小细节都得以延续,结尾祭祀的戏甚至有些《沙罗双树》的味道了。

57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siff2020# 满足期待,依旧发挥稳健,延续了前作“找寻”的母题和创作上的巧思,凝视,行走,继续用温柔的喜剧风格来包裹伤痛,同时进一步拓宽人物关系的可能性。一个模糊了身份的人,一个只存在于记忆中的人,姓名不只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存在的依据,在寻找的过程中,丽华不再是一个麦高芬式的符号,更是一个串联国别文化、集体记忆、伤痛历史的桥梁。没有胶卷的相机是复刻历史的幽魂视角,也是沟通现实与回忆的那道门。《菲洛梅娜》式的文化寓言,永远存在于那些被遮蔽的深层角落里。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正常发挥,如果不是疫情,可以去更好一点电影节

1小时前
  • 剃刀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