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2018

HD

主演:安塞尔·艾尔高特,苏琪·沃特豪斯,派翠西娅·克拉克森,马特·波莫,道格拉斯·霍奇斯,苏利芒·西尔·萨瓦内,舒诺里·拉马纳森,乔·埃根德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乔纳森2018 剧照 NO.1乔纳森2018 剧照 NO.2乔纳森2018 剧照 NO.3乔纳森2018 剧照 NO.4乔纳森2018 剧照 NO.5乔纳森2018 剧照 NO.6乔纳森2018 剧照 NO.13乔纳森2018 剧照 NO.14乔纳森2018 剧照 NO.15乔纳森2018 剧照 NO.16乔纳森2018 剧照 NO.17乔纳森2018 剧照 NO.18乔纳森2018 剧照 NO.19乔纳森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乔纳森201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喬納森是事務所的兼職員工,西裝筆挺、傑出自制,下班從沒其他節目,回家就是睡覺。 但他每天早上睡醒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打開螢幕,讓影片裡的人告訴自己,前晚做了什麼。 影片裡的約翰,和喬納森長得一模一樣,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自由自在,甚至放蕩不 羈。  喬納森與約翰是最不尋常的兄弟,性格南轅北轍,卻共享同一具身體。早晚七點為界,各 自坐擁白天與黑夜。當喬納森開始覺得身體莫名疲倦,口袋出現陌生名片,面對有所隱瞞 的約翰,他雇用偵探,開始調查夜晚的自己。  比爾奧利佛首次執導成績不俗,在簡潔畫面與流暢節奏中,灌注詭異的情緒,逐步透析出 科幻異色的視界。以《玩命再劫》橫掃影壇的好萊塢新星安索艾格特再挑大樑,分飾兩角, 亦正亦邪,完全不讓實力派女星派翠西亞克拉克森專美於前。轮椅上的奇迹记忆中的风琴工口男友令我着迷/色色男友魅惑我直到遇见你业内前五我的男友和狗津轻涂的女儿卖房子的女人:回来了扶桑花女孩吃吃喝喝的兄弟们2鸭羹末日时在做什么?有没有空?可以来拯救吗?大人物乔Shetty小姐Polishetty先生廊桥遗梦另一个黑人女孩第一季临终囧事圣何塞谋杀案国语狐狸之声 日语版美丽坏东西家族纽带第二季沉睡谷 第四季陌生人1969纯情罗曼史银色天空极速保镖终结者3(原声版)心灵闪耀的瞬间嗜血法医第四季驯龙战和爸爸在一起的3天辐射数码宝贝5:拯救者钱规则之奇葩千金 (2016)孤国春秋 第一季海绵宝宝历险记我们的家园2022八毫米怪怪守护神蓝白红之红犯罪现场调查 第七季古宅老友记:2020圣诞特别集上阳赋骷髅13洗罪2019声生不息·家年华葫芦家庭录像带孤儿怨:首杀西游记续集

 长篇影评

 1 ) 我与皇后乐队——一梦十二年

严重偏题的碎碎念,慎看。


如果说有哪支乐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那一定是Queen。

14岁那年,我在老家的一家盗版音像店"十元三张"区发现了一张封面很有逼格的唱片——Queen Greatest Hits II,Queen八十年代的精选集。回到家放到碟片机里,第一首响起来的歌是《It's Kind of Magic》。一种魔力。我从此着了魔。

当时我刚从港台流行乐过渡到欧美音乐不久,Queen之前,听过的摇滚乐队只有U2一支。Queen的歌很入耳,对从没接触过摇滚乐的人群十分友好,这也是他们群众基础好的原因。我学过14年小提琴,受过一点古典乐的影响,Queen的繁复华丽的编曲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说来奇妙,人在青春期时建立的音乐、影视和文学品味,往往会就此定型。

Queen这乐队虽在欧美是人尽皆知的大路货,在十几年前的三线小城,还是符合我一个初中生装逼需求的。进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期后,我最怕的不是升学失败、和家长老师斗智斗勇,而是和别人一样。找个出口告诉自己"我是与众不同的",平淡无奇的生活就有了往下走的动力。

而Queen给了我这个出口。有了他们,就有了和学业压力、自我怀疑对抗的武器。

一开始,我只能欣赏旋律,不懂歌词是什么意思。网络不太发达时,这方面的讯息非常有限,况且我粉的还是一支主唱在我出生前一年就死了的乐队。我买来一本盗版《牛津高阶词典》,对照着歌词一边查单词,一边翻译。为什么知道是盗版词典呢?因为一两首歌词翻译下来,由于劣质油墨,我的手指头会变黑…… 这应该是我人生第一次翻译尝试。再到后来翻译出版书籍,在外媒工作,以至于现在拿翻译吃饭,都始于这次浩浩荡荡的追星。

Queen的四名成员都参与过歌曲创作。吉他手Brian May是个酸溜溜的死文青,写歌词时没事引用下莎士比亚、宗教符号什么的,研究他写的歌词,对于丰富英语词汇量很有帮助。什么"prophet""innuendo""estranged"之类的大词,都是我在Queen的歌词里学到的。(不知道有没有人是因为喜欢枪花才知道"estranged"这个词的?)

作为迷妹,当时我上课不是写小说,就是抄Queen的歌词。放学了,就骑着除了铃铛哪里都响的破自行车,听着Queen的歌满城乱窜。这个时期我最喜欢的是他们70年代的几张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A Day at the Race》《News of the World》和《Jazz》。《Jazz》里有首歌叫《Bicycle Race》,开头是洗脑循环"我想骑自行车呀骑自行车",很适合当我骑车爬坡时的BGM。

高一时,我在Queen的百度贴吧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迷妹迷弟,有种终于找到组织的感觉。也是在这年,我成了Queen吧吧主。因为缺乏中文资源,大家一起乐此不疲地上外网挖图挖资源、挖乐队的发展史和成员生平。那年我写了Queen和主唱Freddie Mercury的百度百科,辞藻极其堆砌,当时给Queen的介绍起的标题是《永不凋零的艳丽花朵》。虽然现在看了会尴尬癌发作,但想起自己当年满腔热血的安利行径,还是觉得挺可爱的。

除此之外,我还翻译了BBC给Queen拍的纪录片Days Of Our Lives的字幕,资源不放了,放个外挂字幕:http://sub.eastgame.org/archives/14805

我当年还翻了1992年Freddie Mercury Tribute Concert的字幕,这个哪天在硬盘里找到了再传一次。(这场演出群星云集,纷纷翻唱Queen的歌,出场的包括Led Zeppelin、Metallica、David Bowie、枪花等大牌。但好多人都唱砸了,唱好了的个人认为只有George Michael、Seal和David Bowie。当然Bowie唱的是Under Pressure,不算翻唱。Led Zeppelin的Robert Plant自己也觉得没唱好,有些歌还拦着不让收录进DVD里~)

这个时期,我反倒喜欢起Queen在《A Night at the Opera》(《波西米亚狂想曲》就出自此专辑)爆火之前的发行的专辑《Sheer Heart Attack》和《Queen II》。《Queen II》发行于1974年,是一张完成度不亚于David Bowie《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和The Who《Tommy》的概念专辑。后来看到访谈上说,吉他手Brian May本人的最爱,也是这张。《波西米亚狂想曲》MV里的四人经典特写,也出自这张专辑的封面。

Queen女粉众多,主要是因为乐队四人才华横溢,颜值惊人,学历还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牌杰克苏。

吸粉最多的当然是主唱Freddie Mercury。说来有意思,我刚知道他的同志身份,并死于艾滋病时,还纠结过这一点,毕竟14岁时思想没有开化。后来我很快想通,逻辑很简单——既然我的偶像是同志,那对于这个群体我还有啥意见?

也是因为这个,那年我看了李银河和王小波合著的同志科普书《他们的世界》,价值观也在精神白左这条路上一去不回。再到后来工作时,身边的异性好友十男九gay,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注定的。

(我才不会说我高中时在外网上看了多少Queen的同人文呢。)

Freddie是个艺术家,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摇滚主唱,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个勇字当头的人。用力去爱,用力去唱,用力去活,干什么都是飞蛾扑火、纵身一跃,不留一点余地。他死后二十多年,人格魅力还能打动无数人,也是很好理解的。他和科特·柯本是反的。后者是憎恶生活,赶着去死;他是无比热爱生活,最后却得早早离去。

吉他手Brian May,帝国理工天体物理学博士,电吉他是自己亲自做的,表面上是光彩熠熠的学霸/摇滚明星,内心是个叨念个没完的酸文青,有种呕吐般的表达欲。他有个历史悠久的个人博客,叫Brian's Soapbox。在博客上,他会经常回复歌迷邮件。16岁前后,我给他写过好几回邮件,他还亲笔回复过两回!

对于一个16岁迷妹来说,还有什么比收到偶像亲笔回复的邮件更开心的事?这是中彩票都比不上的!

Brian的两封回信

贝斯手John Deacon,闷声发大财的典型。四个人中唯一不会唱歌的就是他,但他写过不少打榜的洗脑金曲,比如《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Under Pressure》,都是他写的。电气工程学出身的他,亲手打造了Queen的不少效果器和功放。他和Brian May俩理工男在一起,动手搭建了Queen的器材配置。几个人中,他最有理财头脑,乐队财政都由他打理。

Freddie死后,John退隐山林,除了97年出山参与了纪念Freddie的歌曲《No One But You》的录制,此君从此销声匿迹。时隔多年后,有人在Brian May的博客上问他近况,他冒个泡说道:"我还没死呢!我就退休在家天天数钱。 :)"

鼓手Roger Taylor,摇滚史上颜值最高的乐手之一。Roger是芭比娃娃颜,金属嗓,几首担任主唱的硬摇滚歌曲都很带劲。他年轻时的颜倾倒众生,把到手的妹子前仆后继,还出现过他带着现女友去参加派对,接连遇到两任前女友的经历。在《I Want to Break Free》的MV里,他打扮成一个金发萌妹子。拍完MV,他直接顶着萌妹子的造型去酒吧,还有彪形大汉请喝酒。

I Want to Break Free里的女装大佬Roger Taylor

16年Queen在上海演出,我跟着贴吧一帮基友恬不知耻地在他们下榻酒店的露天酒廊蹲点,终于一睹Roger Taylor芳颜。虽然已经是70多的人了,但是还!是!很!帅!

在Queen的百度贴吧里,我认识了几个后来一直都有联系的朋友。高中时,我所在的小城买不到打口碟,只有货源不多的盗版,贴吧有住在广州的朋友,频频买来Queen的打口碟邮寄到我所在的高中;还有一个ID叫"皇家丽人"的吧友,我认识她时,我高一,她在读研究生。后来我去北京工作,终于得以见面,因此成了密友。这种因为同好而产生的友谊,想想还是很珍贵的。

我听Queen时,是MP3在线下载刚兴起不久之时,但我一直想收藏打口碟,苦于找不到。后来高三时参加自主招生,我第一次出了小城,到了北京。之前在摇滚杂志上看到的打口碟据点居然一个都不见踪影,只得败兴而归。

后来自主招生失败,高考也失败了。志愿填到了最北边的省份,专业也被调剂,对于我一个南方人来说,无异于发配边疆。大二时,我逃难似地去北京实习,满脑子都是Queen的《I Want to Break Free》。

去外媒应聘时,被问过几回"你的英语是怎么学的?",我的回答都是"因为我喜欢Queen的歌,就开始自学了"。后来一家报社的老板也是Queen的粉丝,大手一挥,把我聘下了。

高中时,我立下人生三大理想——看Queen的现场;去洛杉矶工作生活;当作家。

16年Queen在上海进行中国首演时,我飞回国实现了第一个理想。

后来到了美国。在搬到洛杉矶,终于实现第二个理想之前,我苦于在旧金山找不到工作,还当过一两年的房产经纪人。

生活苦于没有出路时,便会想起Freddie Mercury十七岁时从印度移民到英国,只能在伦敦希斯罗机场当搬货工人。不久后,他结识了一支叫Smile的乐队,认识了乐队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

他不知道前路会有什么。但他明白,他的人生,会很不一样。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2 ) 摇滚70年进化史(1949-2019)

看到Queen 的经纪人是 Elton John 的经纪人的一刻,我发出了少女的尖叫,很多歌曲,即便过去了40年也依然能戳到心底。

所以在Queen前后还有什么伟大的摇滚乐队吗?

本文中会涉及的摇滚乐队Logo

翻着看《银河护卫队》启蒙并保存下来的摇滚歌单,我打开了搜索引擎,发现,妈啊,今年真的是一个大年份!摇滚这个概念竟然出现了有足足70年!

几百个乐队和上千首歌在这70年回荡,182年的宝洁都退市了啊,真难想象70年后的豆瓣会在哪里。

摇滚不死。


1949 摇滚元年

摇滚起源于美国,其中里程碑作品已经无从考究。

但鼻祖级别但作品还是有的,Rock Awile 和 Rock the Joint 这两首发布在1949年的歌提出了ROOOOOCK 的概念。

Rock Awile

无论最终的争议之下的元老级摇滚歌曲到底是谁,这一年很重要就对了!

代表作已经早到无法找到链接。


1950s

这时候的摇滚还有一股舞厅气,起源于Jazz 的摇滚在这时还没完全脱离Jazz的影响。

1955 - Speedo (The Cadillacs)

1956 - Long Tall Sally (Little Richard)

Speedo (The Cadillacs)


1960s 出口转内销,英国摇滚入侵

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在英伦摇滚流传回到美国之后,出现了很多分支流派,例如重金属(heavy metal),轻柔满摇(soft rock),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这一个年代也是我自己最爱的年代。

The Beatles

没错,Beatles 在这一个十年出现,但是他们太红了,就不逐一播放了。

1963 - She Loves You (The Beatles)

1964 -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The Beatles)

1965 - My Generation(The Who)

Wouldn't It Be Nice

1966 - Wouldn‘t it be nice (Beach Boys)这首歌在太多电影中出现过了,曾经一度是我的精神支柱

1967 - Somebody to Love (Jefferson Airplane)

1968 - 爱用人名做歌名,是1968年的一股妖风。之前大火的《极盗车神》 和《银河护卫队》里都有这个时期的作品,从《海盗电台》片头使用的《Elenore》到再到《极盗车神》用过的《Debora》清一色的女孩名都来自1968年,完全不考虑后人搜索的难度!

1968 - Debora

1968 - (The_Turtles) - Elenore_《海盗电台》

1968 - Born to be wild (Steppenwolf)这首的异域风情太抓耳朵了,没忍住放进来了

1968 - Kashmir (Zeppelin)

1968 - Kashmir (Zeppelin)

1969 - Don't let me down (Beatles)


1970s - Queen

1970s 是属于 Queen 的摇滚元年,整个摇滚乐队或许为人所知作品最多的时期恐怕也要集中在这10年。

1971 - Riders On the Storm (The Doors)

1971 - Riders On the Storm (The Doors)

1971 - Iron Man (Black Sabbath)

1972 - Smoker on the water (Deep Purple)

1973 - Money (Pink Floyd) 真的是火了很久的一个团

Pink Floyd

1973 - Dream On (Aerosmith)

Aerosmith

1975 - Bohemian Rhapsody (Queen)

1975 - Bohemian Rhapsody (Queen)

1976 - More than a feeling (Boston)

1976 - Somebody to love (Jefferson Airplane) 这首歌可以说是 酸性摇滚Acid Rock)的代表作品。酸性摇滚是一种主要依赖变奏的吉它、柔美的歌声和长时间的即兴表演完成的摇滚类型,很适合女性主唱完成。

1977 - We will rock you (Queen)

1977 - We will rock you (Queen) 现场

1977 - Hotel California (The Eagles)

1977 - Hotel California (The Eagles)

美国也不认输就是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好歹只有5分56秒,就已经和经纪人吵架吵到砸玻璃,《加州旅馆》却可以做到6分30秒,整整50秒后才进入主题,但是却火到即使过去40年,只要是学过英文的人至少一半听过,70年代,妙啊。

1978 - Don't stop me now (Queen)

1978 - Don't stop me now (Queen) 这首是本片的,片尾曲了,最喜欢的一次使用还要数《僵尸肖恩》里配乐时用到它,2016年的作品《硬核亨利》中也使用过这首歌,太适合配打架的场景。

1979 - Hold the line (Toto)

1979 - I was made for Loving you(Kiss)


1980s

朋克少年和朋克少女在这一年出现,非主流摇滚(alternative rock)也称另类摇滚在80年和90年代逐渐传播开,包括工业摇滚,哥特摇滚都是对于之前摇滚音乐的反叛和不服气。

这十年过后,音乐界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非主流摇滚不仅是小朋友的打打闹闹,还可以拿来卖钱的商业价值被音乐界重视了起来,因而在1990年代会涌现大批量的工业摇滚,走红乐队包括了Jane's Addiction, Red Hot Chili Peppers, Dinosaur Jr., Firehose, 和Nirvana。

1980 - Ace of shades (Motorhead)

1980 - Back in Black (AC/DC)

1981 - Dont Stop Believing (Journey)

1982 - Eye of the Tiger (Survivor)

1983 - Sweet Dreams (Marliyn Manson)

1983 - Sweet Dreams (Marliyn Manson)

1983 - Beat it (Michael Jackson)

1984 - Turn up the Radio (Autograph)

1984 - Footloose (Kenny Loggins)

1984 - Footloose (Kenny Loggins)

1985 - No easy way out (Robert Tepper)

1986 - The final countdown (Europe)

1987 -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 (Green Day)


1990s

不修边幅的油渍摇滚(Grunge Rock)是这十年兴起的流派,风头盖过重金属。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乐队涅槃(Nirvana),就连起名字都已经不考虑读者的文化水平了!很酷!

1991 - Smell Like Teen Spirit (Nivana)

1991 - Smell Like Teen Spirit (Nivana)

Metallica-Enter Sandman 1991年莫斯科_腾讯视频

1991 - Enter Sandman (Metallica)1981年成立的Metallica在10年后推出了自己最受欢迎的作品

1993- Zombie (The Cranberries)很多人都知道这首歌的反战背景。1993年3月20日,爱尔兰共和军在英国沃灵顿市中心引爆垃圾桶中的炸弹,导致12岁少年帕里(Tim Parry)和3岁儿童鲍尔(Jonathan Ball)身亡,并造成数十人受伤。《Zombie》就是对这起惨案的悲愤回应。独自在公寓中完成创作的多洛丝在歌词中写下了自己对于战争的愤怒与痛苦。

1993- Zombie (The Cranberries)现场

1995 - Wonderwall (Oasis)这首可以说是英式摇滚(Britpop)在90年代的代表作品,90年代英国摇滚卷土重来,这种音乐类型,发展成为对抗美国的油渍要给(Grunge)的一种潮流。此间,Suede、Oasis、Pulp、Supergrass 和 SleeperBlur都是90年代版本英伦摇滚的重要乐队。

1997 - No Surprise (Radiohead)

1997 - No Surprise (Radiohead)

1998 - Fly Away (Lenny Kravitz)放客摇滚(funk rock)卷土重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种乐派起源在1960,由David Bowie等灵魂人物祖传了30年,是各大音乐节的常客。那么为什么不在1960介绍他们呢——因为那边插了视频所以写不下了。

1999 - Everything will flow (Suede)

1999 - Everything will flow (Suede)2016现场


2000s

2001 - Feuer Frei (Rammstein)工业摇滚(industrial metal),这个派别也是起源于1970s,很硬,1970写不下,反正现在也没失传,去听听看,很硬。

有多硬呢,你妈听到了会说“吵死了,快关掉”这么硬。

2005 - Monster (Skillet)基督摇滚(Christian Rock),倒不是因为节奏或者乐器分的类型,而是因为歌词更加注重信仰和教义,这个概念在1950-1960就火起来过,但是那个时候大环境太拥挤,这种派系存活不下去。就像人工智能的概念也是1960s 就提出了,但却在2010年重新被提起一样,很有趣了。

反倒是在互联网时代,基督摇滚繁衍起来了,内核有点类似今天流行的“佛系”概念。


2010s

2012 - Burn it down (Linkin Park)电子摇滚(electronic rock)好听!不解释了!你们比我懂得多!

2014 - Shut up and dance (Walk the moon)

“ 今天不蹦迪,明天变垃圾“,舞曲摇滚(dance rock)就是一个1980年代蹦迪时期的小类型,但是一样的,80年代好作品太多了,因而2010之后又有人拿出来翻炒,大概周杰伦2020年又回小火一波,这事吧,就像股价,有周期性波动。之前放过一首footloose 就是这个风格,请回到1984篇。

2015 - The Sound of Silence (Disturbed)


NOW

还是没填完……希望这个礼拜能把这个坑填完,很喜欢这种拉一个大纲总复习的感觉,去吃饭了,欢迎提名你喜欢的乐队。

 3 ) 盛名之下 其实平庸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比他们的音乐更疯狂的,只有他的故事”——《波希米亚狂想曲》的预告片打出了这样的宣传语。


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片,它有着不错的观赏度,男主角Rami Malek不遗余力贴近角色的演绎,再现现场轰动效果的舞台演出,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同时也可以轻易想象到它能击败《一个明星的诞生》成为金球奖宠儿的原因(虽然后者看起来也少有闪光点),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身上的标签——少数族裔和双性恋者的酷儿身份要比旧片翻拍更能体现出电影对于多样性的关注和认同,皇后乐队音乐创作的自由精神和反主流的追求也都符合当下好莱坞对于“优秀电影”的政治诉求。

然而电影本身,却很难像宣传语那样当得起皇后乐队的盛名,与他们的音乐相形见绌。 电影里曾出现过这样一幕,1974年《Killer Queen》取得成功之后,百代唱片的办公室里金牌制作人希望乐队能通过“follow the formula”(遵循套路)来再现前作的辉煌战绩,然而乐队却拒绝循规蹈矩:“we don’t follow formulas”,他们想要创新和革命,引入古典歌剧的元素来寻求摇滚乐的融合和突破,因而才有了《波希米亚狂想曲》这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歌曲诞生。

电影确实找到了一首足够概括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生平的代表歌曲作为命名——《波希米亚狂想曲》,它代表了一种Mercury式的生活态度和音乐风格,古典的、华丽的、史诗的、柔情的、花哨的、金属的以及那种孤注一掷的生命激情,是在摇滚音乐的黄金时代,拒绝被归入程式化的产物。

讽刺的是,以此命名的电影却像是皇后乐队所嘲弄不屑的流水线商业产物一样中规中矩、缺乏灵韵。在政治正确和多样性的标签的层层堆叠之下,它叙事流畅、富于感染力,浮光掠影地将摩克瑞和皇后乐队成名前后的的标志性事件罗列其中:印度族裔出身、传统而保守的家庭、初恋和婚姻、成名与天赋、成谜的性向和靡乱生活、与乐队成员的分崩离析、和他耗尽生命最后力气的表演,都被逐一浓缩在这135分钟,导演和编剧将节奏把握得一丝不苟恰到好处,没有可以指摘的差池、但也没有任何惊喜可言。

正因如此,电影对于皇后乐队的成长历程和几首代表作品的灵感诞生的再现,充满了一种了如指掌的笃定,而不是深入其境的感应,似乎打打节拍、拨动琴弦,“We will rock you”就这样轻易成形,迪斯科风格的融入就成为经典。

在这样的“后见之明”心理暗示和求全责备的引导之下,电影将舞台上下的细节仓促打包进通往成功的速成之路,从而也消灭了成长中未知惶恐的冒险体验所带来的复杂有趣,原本可以被丰富出毛细血管的传说显得简单苍白。 摩克瑞这样一个神秘而传奇、妖异而先锋的人物生平,被嵌套在古典而工整的结构公式之中,几乎可以看作是俗套的英雄成长和救赎故事的复刻。

电影开头1985年援救非洲难民的 Live Aid 巡演成为经过精心计算切入生平的关键刀口,以此为起点和终点,电影所刻画出的轨迹解剖出摩克瑞仍然是个印巴裔男孩的脆弱敏感内心、在家庭和主流价值夹缝中挣扎的酷儿灵魂、在成名后迷茫而唯我的孤独,他的成长之旅和内心救赎不时流露出旧瓶装新酒的说教意味,在饱满光润的面具下却从未在某一个特殊时刻真正触及到摩克瑞的精魂。

和那些俗套成长故事中的英雄一样,他们在声望和盛名中迷失自我,在算计和非议中生存艰难,摩克瑞不可避免地背叛了乐队成员,被桎梏起自由的小人所禁锢、陷入夜夜笙歌的彷徨失意,最后笼罩在他身上的还有艾滋病的阴影。

于是在电影里,Live Aid 巡演被塑造成为摩克瑞生命中最为光彩华章的一页,成就了他与乐队成员的和解,见证他被不接纳他的家庭所认可、与致命且羞耻的艾滋病的抗争,电影浓墨重彩地重新演绎了“Radio Gaga “和“We are the Champion”等等歌曲,似乎在此刻,摩克瑞在舞台上的奔跑、倾力演唱,是在对抗和挣扎、在和解与救赎、在才华和声名的裹挟中再次找到自己、重获新生。

为了能达到这一震撼人心的效果,电影将诊断出艾滋病的真实时间(1987年)整整提前了两年,以此凸显在舞台上以单薄之力抗争生命无常的激情张力,回应“Live Aid”的响亮声音。

本片编剧Anthony McCarten的另一些作品会让我们回想起他笔下的熟悉配方:2014年的霍金传记片《万物理论》和2017年的丘吉尔传记片《至暗时刻》,无一不是制作精良、庄重工整、以演技精湛著称的奥斯卡提名作品。《波希米亚狂想曲》也是如此,佛莱迪·摩克瑞身上的各种标签和经历、天赋和苦难让他充满着被重新书写的素材,想要从他的出身、他的种族、他的爱情和患病中找到解开这个传奇人物身上的钥匙,而摩克瑞身上那些更为迷人的部分,他飘忽不定性向、耽于享乐的狂欢、舞台演出的性张力在电影中的再现显得十分克制而平淡,镜头浅尝辄止于摩克瑞投向精壮男子进入厕所前的目光中、止于他在光怪陆离的声色场所中的游弋,却从未对此进行更为大胆的探索。

 4 ) 好莱坞尽了全力,也无法复制Mercury和他的时代

1990年,Freddie Mercury的身体已经衰弱到几乎无法走路,他还在录制自己人生中最后一张专辑。

录制专辑里最后一首歌的时候,吉他手Brian担心Mercury太过虚弱无法唱出歌里的高音。在录音室里,Mercury只回了一句“I'll fucking do it, darling”,然后龇着牙喝干一大杯伏特加,完成了乐队历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录音。

巧合(必然)的是,这首歌叫“The Show Must Go On”。自知时日无多的Mercury,绝不想给自己和乐队的音乐画上句号。

一年后,主唱谢幕,但乐队演出继续至今。

非常遗憾,电影里没有把这一段拍出来。故事在1985年的LIVE AID曲终后戛然而止,不免给路人观众一个错觉,好像Mercury把最牛逼闪闪的自己扔在了那个舞台上就没能再捡回去,艾滋病败给了舞台上的他然后马上击垮了现实中的他。

并不是这样的。那场演出之后,Queen陆续又出了3张专辑,还做了创纪录的全球巡演,Mercury更是挺到去世前一天,才向公众承认自己患有艾滋病。

这部电影里的另一个遗憾,完全属于自然灾害,与人力无关:绝对没有人能复制Freddie Mercury的神迹。

Rami Malek已经做得够好了,他对Mercury进行了从板牙到腋毛的全方位模仿,好到已经被评论界认为值得一个明年奥斯卡的提名。

但是,撇开唱歌的能力(实在没什么可比性),电影中的Freddie还是少了一种……劲头。这种“劲头”可以是男人味和压迫感,还是那股跨越性别的风骚之气,Malek那双太大的眼睛也不如Mercury的那般充满神采。

就算刨除这些正常人难以挑战的要求,Malek的板牙是不是也有点太大了?

Mercury的神采和嗓音没法复制,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也不行。

1970-1980年代,不管是对刚刚从殖民帝国手里独立的非洲,还是刚刚从精神疾病名单里删除的同性恋,大西洋两岸的年轻人们,都还抱着也刚刚萌发的同情心。那是一个好意还没有泛滥,善举还没有被劫持的美好时代。

在如今的世界,残酷的理性正在逐渐回潮,摇滚青年们的理想越来越渺茫,连摇滚乐都失去了舞台中央的主流地位。就像是美国的政党轮替一样,这倒说不上是进步还是退步,但那个时代走了就是走了。

我只是觉得,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在同一家小酒馆里偶然凑齐的愣头青乐队,就是比满街星探苦心挖来的天才少年团,更能撩得起少年心气。

但是有些东西可以复制。

这就是一部,纵有再多遗憾,单靠最后20分钟的神级发挥,不仅能值回票价还能赚走眼泪的电影。

如果在观影之前看过那段祖传的超低清4:3画幅LIVE AID现场录像,你一定会被这部电影的最后20分钟震惊到失语。

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和最可贵的贡献,就是对摇滚史上最生猛华丽的20分钟,进行了分子层面的细致还原。

从上场开始,Malek就对Mercury的每一个动作进行了ctrl+v级别的模仿,其中包括每一次挥拳、每一次咧嘴;场景中所有肉眼可见的物件,小到钢琴盖上的那几杯可乐和啤酒(我比较了摆放位置和液面高度)以及舞台上杂乱的电源线,大到整座温布利球场,也都跟录像中一模一样。

最重要的是,电影成功还原了1985年现场的气势。拜技术进步所赐,我们终于能够跳出了舞台上下那几个固定机位,让镜头从体育场上空俯冲下降,掠过7万观众头顶,再聚焦在Mercury挥舞的手臂上。摇滚传奇伸手可触,山呼海啸近在眼前,让曾经需要脑补出的东西都变成现实,是整部电影最美好的地方。

对我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玩到了VR3D高清重置版的超级玛丽,或者用意念控制的全息投影版乐高积木,终于不用追忆似水年华,而是直接青出于蓝了。

祖传原版录像

从预告片里截出来的复刻版

最后还要吐个题外槽。想当初(19世纪),没见过大世面的香港华人,把“Queen”这个词想当然地翻译成“皇后”,于是有了香港的皇后大道和皇后像广场,并且凭着惯性将这个错误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女王乐队”终于被贬成“皇后乐队”,万岁降格为千岁,遗害整个华人社会。

风骚清高如Freddie Mercury,怎么可能甘愿当个后宫总管,他明明是要修理世界的那个人,他口中的Queen,只能是女王,绝不是皇后。

 5 ) 今年最期待的一部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

这是关于一个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出生、印度孟买长大、移民到英国、涂着黑色指甲油、穿着皮草、登上Top of the Tops的舞台,却在巅峰时期不幸染上艾滋病的男孩的故事。

转自Queen(皇后乐队)的微博(Queen_皇后乐队)及微信(QueenRockBand)://weibo.com/3526028817/Gcfmi5JIs

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近期宣布,原定于今年圣诞节北美上映的皇后乐队(Queen)的主唱弗雷迪·莫库里(Freddie Mercury)传记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提档至11月2日上映。国内是否引进未知。这部从2009年开始酝酿创作的电影,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在等待电影预告片的同时,主页君和大家回顾一下九年来的煎熬和曲折。

🎬2010年:石破天惊,皇后要拍主唱传记电影

皇后乐队宣布要拍牙叔电影的消息一出来,震动了整个音乐界,当然,还有粉丝界。遥想当年,作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粉丝群体”,皇后乐队的诸多粉丝在网上表达了不满、不信任和矛盾的情绪。对于每一个Queen粉来说,牙叔的形象是神圣不可亵渎的,世界上只有一个牙叔,找一个人来演他,怎么都感觉很怪异——谁能够完美诠释牙叔的形象?甚至还有粉丝批评梅花“只是为了赚钱”。

然而梅校长和花花却说,为牙叔拍摄电影,是为了完成他们的一个心愿,一个向牙叔致敬、向世界展现牙叔伟大的人性、歌颂他的人生以及他留下的传奇和遗产的心愿。为此,皇后特地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Queen Films。很快,制片人也定了下来——除了梅花、经纪人Jim Beach以外,专业制片人士包括Graham King(GK Films,奥斯卡最佳影片《无间道风云》,以及《纽约黑帮》、《雨果》、新版《古墓丽影》等多部大片制片人)和Robert De Niro(TriBeCa Productions)。德·尼罗前辈还是皇后的音乐剧《We Will Rock You》的制作人,他和皇后是多年的老朋友。编剧也很快定下来了,是电影《女王》和《对话尼克松》的编剧Peter Morgan故事将围绕牙叔从一个非洲出生的亚裔男孩成长为摇滚传奇的经历展开,以1985年的Live Aid结束。

在经历最初的震惊和疑虑过后,粉丝和媒体逐渐接受了电影确定要拍的这个事实,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猜测主角人选的漫长岁月……

Johnny Depp

嗯,那个时候德普先生已经拍摄了好几部《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自然受到粉丝的关注。

Sacha Baron Cohen

然后很快人选定下来了——就是那位颇有喜剧表演天赋、争议不断,且形似牙叔的萨沙。当时的萨沙,不仅饰演过《阿里G》、《波拉特》、《布鲁诺》,还获得了第64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无论从形象还是人气上似乎是牙叔的不错人选。当然,对于他的选择,也有很多粉丝表示疑虑:这个人演的大多喜剧夸张人物,演牙叔会严肃起来么……

🎬 2012年:第一位名导出现

从决定拍摄这部尚未命名的电影开始过了两年,才传出曾经执导《女王》、《危险关系》和《失恋排行榜》的Stephen Frears将作为这部牙叔传记的导演。整个创作班子看起来既可靠又强大。当时梅花都说,电影很快就要开拍了……

🎬2013年:萨沙意外出局、小本加盟,导演悬而未决

本以为萨沙饰演牙叔是板上钉钉的事,可三年过后居然因为与乐队和制作人在创作上的分歧退出这部电影。在娱乐圈又是激起千层浪。萨沙退出后,校长表示,萨沙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个性太过鲜明,让人感觉不到是牙叔,虽然他出局了,但是我们关系依然不错。一向快言快语的花花则直接不客气地说不想把电影拍成一个笑话。而之前传闻将加盟的名导Stephen Frears本来与萨沙见面聊过电影,并期待进一步深聊,结果看到了萨沙退出的消息,也与电影无缘了。

当时负责这部片子的电影公司是索尼,据说他们和萨沙还准备邀请大名鼎鼎的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Tom Hooper(《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丹麦女孩》、《猫》等),后因与乐队意见不同而放弃。

就在萨沙退出之际,编剧Peter Morgan无不沮丧地表示,这部电影大概是拍不下去了。但这一席话立刻遭到制片人反驳。

Ben Wishaw

花花在一次采访中,说乐队很想请一位名字缩写为B.W.的演员来饰演牙叔。立刻被记者识破是小本。梅花既然如此青睐小本,小本自然不会推脱,成为最新男主热门人选。有意思的是,这一次媒体和粉丝罕见地一致表示欢迎。有些粉丝都已经迫不及待地要看小本大显身手了。而梅花也公开夸赞小本是个好演员。

Tom Hiddleston

是的,抖森悄悄地乱入了。因为校长与小本和抖森都见过面,貌似在见过抖森后对他大夸特夸…….如果抖森加盟他会演谁呢……emmmm.....

Dexter Fletcher

随着小本加盟,这位童星演员出生的颇具艺术家气质的德克斯特·弗莱彻导演开始参与这个项目。他曾出演过《象人》、《巴比伦饭店》、《星尘》等,后来在2016年执导电影《飞鹰艾迪》

Daniel Radcliffe

当然,当年最搞笑的传闻就是哈利·波特主演要演牙叔,立刻被他愤而否认。

🎬 2014年:还未开始就结束了

从2013熬到了2014,这部梅花说了无数遍很快就要开拍的电影不仅毫无进展,弗莱彻也因电影创作理念与乐队和制作人存在分歧,静静地离开了剧组。

🎬2015年:撤换编剧,《万物理论》操刀人上场

磨了五年的剧本,一次次地写,一遍遍地改,改到后来乐队和制片人仍是不满意。制片人决定更换编剧,由奥斯卡获奖影片《万物理论》的编剧Anthony McCarten取代Peter Morgan,在Peter的剧本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大家都知道《万物理论》讲述的是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而天体物理学博士梅校长与霍金又是好友)。而此时这部电影的名字终于有了点眉目,暂定为《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索尼仍然有权继续参与这个项目。

🎬 2016年:科恩皇后口水战、小本退出、拉米加盟、辛格执导

一晃七年过去了,传闻不断、剧组不定的这部片子引来了第一个小报媒体喜闻乐见的“高潮”——3月,心怀不满的萨沙在Howard Stern的节目中攻击乐队,认为乐队只想在影片中粉饰牙叔,美化乐队,不愿意去涉及牙叔的混乱私生活、不想拍成限制级。萨沙还提到,乐队的某位成员说,电影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演到一半牙叔就去世了,剩下一半讲述乐队如何继续。萨沙的这些话引发媒体和粉丝界一片哗然,虽然他没有指名道姓,但大家将矛头对准校长,指责他是控制欲强,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三年前校长对此事的回应非常的委婉,而如今萨沙反过来攻击他们,校长也只是心寒地说,萨沙如今已变成了一个arse,我们之前很开心地在一起讨论电影,他却跑出去撒谎,我们从来就不做违背事实真相的事情。然而舆论似乎依然站在萨沙这边。

直到2017年年底制片人Graham接受《Empire》采访时才揭露了真相。当时虽然梅花参与了电影的构想,但是并没有批准任何一个剧本。这部片子不仅讲述牙叔辉煌的艺术生涯,也会涉及他的性生活和艾滋病,虽然以Live Aid结束,也会提到最后的命运。Graham还提到为什么萨沙没能成为牙叔的最后人选,因为他太过专注牙叔的私生活的阴暗面,希望以此为重点,这与制片人和乐队的思路大相径庭。萨沙之所以这样乱说,大概是为了发泄无法按照他的意愿拍摄这部电影的不满。根本就不存在牙叔在电影演到一半就去世的剧本。

然而对于制片人来说最令人恼怒的就是,舆论全面攻击校长,让他亲眼看到校长因受到深深的伤害而难过。Graham最最害怕的就是,受到如此严重伤害的梅花万一忍受不了给他打电话说不干了怎么办……

更让人遗憾的是,一直未正式签约的小本也退出了这个项目,原因不明,大概有一点是因为拖了太久,档期开始有冲突了……

不过梅花毕竟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大概正是他们的坚强,他们的执着,他们对牙叔深深的爱与思念,为了完成向牙叔致敬的这个心愿,他们从未放弃。

Rami Malek

到了11月,本以为这部电影八成要黄了的吃瓜群众,突然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出演过《黑客军团》、《博物馆奇妙夜》、《太平洋战争》、《极品飞车》等多部影视作品、第68届艾美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拉米·马雷克确定将饰演牙叔。这位埃及裔的美国演员立刻获得舆论的赞赏,揪心了六年的主角人选,总算让人放下心来。

Bryan Singer

与主角同时敲定的还有好莱坞大导演布莱恩·辛格。六年间,乐队和制片人与各大导演谈了一茬又一茬,最后终于锁定了皇后乐队的狂热粉丝、拍摄《非常嫌疑犯》、《X战警》系列、《超人归来》、《豪斯医生》等好莱坞电影和电视大片的辛格大导演,而此时的电影公司也从索尼换成了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看着辛格令人目眩的大片履历表,让人觉得这次公司和乐队可是下了血本要拍成全球商业大片冲击奥斯卡了。

辛格确定执导后,兴奋地在社交媒体上狂刷Queen、刷梅花,还把自己收藏的乐队唱片晒了个够,校长欣然转发,并号召大家关注导演账号留意影片的最新消息。

当然,关于这位辛格导演,坊间却颇有微词——因为这位公开的双性恋者身上总是或有或无地流传着“性丑闻”,即使他已经与一位女性结婚。传闻直指他喜爱年轻男孩,并曾经卷入一桩好莱坞男孩演员的性骚扰案件,但检方在当年的调查中排出了他的嫌疑;在另一起针对他性侵年轻男演员的案件中,原告后来撤诉,并在其它案件中因欺诈入狱。不过,很多人认为既然制作公司和乐队都已经定下来要他来执导,想来事先已做过背景调查,那些传闻大概也是子虚乌有吧。

🎬 2017年

7月招募群众演员,8月主创人员敲定,9月正式开机

导演和男主一定下来,这部拖了八年的片子进展神速。从7月份开始,剧组就面向皇后乐队官方粉丝俱乐部成员招募群众演员,工资不低而且一天包两餐,要求是留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型:

其他片中重点人物选角也快速搞定——

  • 校长吉他手布莱恩·梅(Brian May):Gwilym Lee(《亨利五世》、《詹姆斯敦》、《刘易斯探案》)
  • 花花鼓手罗杰·泰勒(Roger Taylor):Ben Hardy(《X战警:天启》、《勇往直前》、《东区人》、《玛丽·雪莱》)
  • 炯炯贝斯手约翰·迪肯(John Deacon):Joseph Mazzello(《侏罗纪公园》、《太平洋战争》、《社交网络》、《疑犯追踪》、《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
  • 经纪人吉姆·比奇(Jim Beach):Tom Hollander(《夜班经理》、《碟中谍》《加勒比海盗》、《傲慢与偏见》)
  • 前经纪人约翰·里德(John Reid):Aidan Guillen(《移动迷宫》、《权力的游戏》、《亚瑟王:斗兽争霸》)
  • 坏蛋前经纪人保罗·普兰特(Paul Prenter):Allen Leech(《唐顿庄园》、《黑镜》、《罗马》)
  • 牙叔的“法定妻子”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Lucy Boynton(《东方快车谋杀案》、《吉普赛人》、《初恋这首情歌》)
  • 牙叔“老公”吉姆·哈顿(Jim Hutton):Aaron McCusker(《无耻之徒》)
  • 连当年因主演电影《反斗智多星(Wayne’s World)》让波希米亚狂想曲这首歌在美帝再度走红的喜剧演员Mike Myers也来插一脚,大概演的不是穿越版的自己就是某个DJ

他们微笑着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看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眼中噙满了泪水

电影开机后,负责电影原声音乐并兼任制片人的乐队成员梅花,自然就成了电影监工,时不时去探班。拍摄的第一场居然就是1985年皇后乐队横扫世间顶级艺人的Live Aid现场。梅花还特邀当年Live Aid的主办者之一鲍勃·吉尔道夫爵士亲临现场。媒体拍到校长眼含热泪面带微笑地站在假牙后面,穿越了……

校长泪奔,发帖感叹八年不易,没想到自己能活着看到这一天:

这段视频仅仅是演员彩排现场,却引发全球疯狂

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彩排片段_腾讯视频

监工现场指导拍摄

Queen指导电影拍摄_腾讯视频

在牙叔71岁生日这一天,校长还为他献上了生日礼物——饰演牙叔的拉米3D立体照及全员照:

皇后的官方致敬乐队Queen Extravaganza主唱Marc Martel也随剧组去了艾比路录音室:

剧照出来全球惊叹,期待值爆表:

开机后似乎一切顺利,校长、演员、导演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互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频频图透剧透视频透搅基秀恩爱,大家就期盼着赶紧拍完赶紧上映了:

连演员都像我团那样相亲相爱

牙叔的妹妹也被邀请到现场

这张穿越图太劲爆

梅监工在片场忍不住偷拍3D照片,被辛格导演偷拍:

布莱恩梅拍摄电影现场_腾讯视频

主角叫Mercury,乐队叫Queen,导演叫Singer,制片人叫King,编剧又创作过校长好友霍金传记,这无疑将是一部最牛逼的电影。

12月,福斯公司开除辛格导演,弗莱彻火线救援,成为该片新掌舵人

没想到感恩节一过,最让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小报舆论迎来了第二波“高潮”——

12月1日,福斯公司突然宣布暂停《波希米亚狂想曲》电影拍摄,因为辛格导演自感恩节回美国休假后一直未回到伦敦片场,严重影响拍摄进程。12月4日福斯公司宣布解雇辛格。据国外媒体报道,辛格多次片场迟到、无故缺席,并在片场大发脾气,甚至向主演拉米扔东西(虽然事后和解)。饰演乐队经纪人Jim Beach的Tom Hollander曾一度愤而退出剧组后被劝回。在电影拍摄期间,曾经由于辛格无故缺席,中间名叫牛顿的摄影师出马指导拍摄。福斯公司目前正寻找新的导演人选,希望这几天就能定下来。此时电影拍摄已进入尾声,只差几周就能拍完。

辛格对自己被解约表示不满,说非常希望把这部电影拍好,以此向牙叔致敬。由于自己的双亲之一病危,需要回国探视,加之自己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请假休息,遭到公司拒绝。

而此时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却是另一些传闻。自韦恩斯坦性侵事件曝光后,好莱坞多名大腕落马,人人自危。一直以来受到性骚扰年轻男性丑闻困扰的辛格这次又遭到新的性侵指控,正在接受警方调查。辛格对此全盘否认,并指出这次原告的代理律师仍是当年未果的性侵控告案件的原告律师。之后辛格删除了自己推特账号的所有内容,Instagram也停止更新。

而此时梅花正在欧洲和亚当·兰伯特进行Queen+Adam Lambert巡演。折腾了八年,好不容易顺利开拍了,却把导演给开了,真不知道梅花心中滋味如何……

好在福斯公司动作迅速,当年因创作理念不同而离开的弗莱彻临危受命,立刻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成为新的掌舵人。

巡演结束后回到伦敦的梅花重返片场探班,感叹不已。新任导演亲自为梅监工准备了导演席位,梅大导演激动万分,表示波米这艘大船不仅没有沉没,反而在新导演的带领下斗志昂扬,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之后全体演员去伦敦现场观看了Queen+Adam Lambert的演唱会。这些80后的主角们几乎都是第一次看皇后乐队的现场。

后来梅大导演又忍不住剧透了下牙叔和玛丽的感情戏,并偷偷发了两张在片场探班和化妆的照片,之后秒删,并下达了严厉的封口令,至于电影中会有怎样的惊喜,我们就等着上映再探索吧。

🎬 2018年:2月杀青、11月上映

九年后,让我们牵肠挂肚的这部电影,终于杀青了。无论是花花一家人还是演员纷纷发图庆祝。演员们在这部片子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走火入魔、依依不舍。

而就在电影快杀青之际,自离开《波希米亚狂想曲》剧组后一度消失的辛格重新上线Instagram,不断更新行踪,还发了一张牙叔的照片。

从2009年到现在,梅花从花甲之年迈入古稀,梅校长的褐色长卷发如今已全白,当年刚刚美偶出道的亚当早已成了Queen的新任巡演主唱,甚至传闻也参与了这部牙叔传记电影。谢天谢地梅花炯依然健在,能够监督这部电影,完成原声创作,看到电影上映的这一天。无尽的思念,执着的梦想,人生又能有几个九年,又有多少能够如愿?

制片人Graham King说,我希望当观众含泪离开电影院时,他们的脸上依然带着笑容。

我们都很期待。

(本文部分素材源自The Wrap、Empire等媒体报道)

✧ ⎯⎯⎯⎯♔♬END♬♔⎯⎯⎯⎯ ✧

☆图片视频全部来自网络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微博账号

 6 ) 好好一部片,被删减得乱七八糟。

去看的Imax点映…(删减后效果感人)

1/Paul在录音棚情不自禁地亲(强)吻Freddie的镜头。

2/Freddie对Mary坦白的整段对白。

(这里如果不知道的话,后面的台词就显得好突兀,莫名其妙的感觉。)

3/Freddie在Party上和一个男性友人的亲密动作。

(一开始我以为是要把Freddie拍正在健身那个女人屁/股的镜头剪掉,后来才发现由于两个镜头太靠近,于是才把拍女性屁/股的剪掉,其实重点是与男性的亲密动作那一幕。)

4/Freddie在Party过后和Jim初相识的一个对话场景。(Freddie喝高了对Jim毛手毛脚,Jim生气,Freddie道歉,于是一起喝酒并谈心,亲吻,表白整个场景没有了,如果没有这段,到后面Freddie突然找Jim就很奇怪。)

5/《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里/G/A/Y/ BAR里闪过的一两帧画面。

6/《I Want to Break Free》整段被剪掉。

(因为/男/扮/女/装/?这一段是Freddie心境转变比较大的部分,没了就导致后面解散乐队的对话很奇怪,也很突然。)

7/乐队上BBC的时候,后台说镜头拍到裆部,然后影院版本是把拍到的画面直接P成与右边一样的彩屏。

8/解散场景中的对话。

“Freddie是个死基佬”“表面是清教徒,私底下却是变态。”

9/Freddie和队友坦白自己得了艾/滋/病。把说出得了/艾/滋/病那一句剪掉了。

10/一个简短的对话。

“你觉得怎么样?”“Gayer?”

11/片尾,人物介绍。有没有删掉Freddie死于/艾/滋/病这个我忘记了,但是后面有Freddie和Jim的关系说明,居然直接删掉,换上只剩下和Mary的合照和说明。

12/20世纪福克斯开头彩蛋。

以上。

结合《绿/皮/书》,只要你不正面说出G/A/Y/同/性/恋/这个词,没有正面的行为表现你是G/A/Y/同/性/恋就可以。否则就得剪。

其实只要删减不影响观影流畅度就还可以原谅的,但是这一部一句一句扣简直看一下顿一下……删减后的不流畅严重影响观影感受还有情节/台词突兀感十分强烈。

令人发指。

 短评

跨四个八度音阶的唱将传奇,迷失和寻找自我的璀璨之旅。难得的是没有因为换导演而烂尾,反而颠覆了很多外界对这位双性恋巨星的误解。温暖而澎湃,就像皇后乐队其他成员写给Freddie Mercury的一首爱歌。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感动得人灵魂出窍啊,贯穿全片的原声非常过瘾!(IMAX燃燃燃燃燃燃燃燃)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太帅了!充满激情、甜蜜又无比心碎。三度落泪。你选择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夜晚,会是一个节日。

9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看了一场不属于自己年代的演唱会,Queen的音乐真是太棒了,尽管觉得剧情和剪辑上有瑕疵,却仍旧下不去手给四星。

1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特理解为什么这部专业评分和大众口碑相差很大,因为除去音乐的部分, 拍得实在乏善可陈。可舞台的灯光一亮起,音乐鼓点和拍手声一响起, 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把十几分钟的Live Aid放在最后也实在很聪明,试问哪个观众听完We are the champions走出影厅不是血脉贲张得像刚看完演唱会。这些五星和高分与其说是打给这部电影,不如说是人们对这支伟大的乐队和这些经典的作品, 以及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这么多宝贵legacy的Freddie Mercury的一次致敬。(演Roger Taylor的那个男孩子也实在是有点漂亮的)

19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都是怎么开悟的?

23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推荐

在最后LiveAid台上的Freddie眼中看到了星辰大海。音乐的感染力太神奇,最后的现场万分动容,作为一个非粉都激动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28分钟前
  • 木山豆睿
  • 推荐

“你选择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夜晚,是一个节日。”

33分钟前
  • waltznyy
  • 力荐

作为传记片其实挺普通的,不过,结尾那段live aid 还是给煽到热泪盈眶。唉,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吧。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昨晚做了个噩梦,我就跑过来了。我尝试跟你聊天,但你没了声音” 最亲密人的直觉往往最准,Mary这样的挚爱和灵魂伴侣值得一辈子。“我早已知道,但我不愿承认…虽然每次都这样,但这次不同,因为根本错的就不是你”、“这些人不在乎你”当爱成骗局,你会更看清自己,“我想你在我的生命里”。2019《爱乐之城》+《与歌同行》,这才是真正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听Queen的歌不多,依然享有天堂般的体验。最劲的Freddie,真正的传奇。最后演唱会现场一开喉,就止不住的飙泪…@香港 The Grand cinema

4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其实也只三十年功夫,摇滚作为行动和爱的时代已经灰飞烟灭,我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世代?

46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对于一个初中被《波西米亚狂想曲》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来说,听到Freddie弹前奏就炸了。谁特么关心剧本和电影完成度!重现LIVE AID还不够堵住你们的嘴吗!

47分钟前
  • 阿瞢
  • 力荐

前半部分剧情潦草得仿佛赶着去投胎,内心OS:这拍的什么鬼?!大皇后好不容易有个传记片求别毁啊啊啊。最后Live Aid部分神奇地力挽狂澜,OS:壮哉你大皇后,片子拍得再水都能靠歌救回来。但严肃地说,布莱恩·辛格对牙叔私生活的呈现有哗众取宠之嫌,而对他真正的音乐精神和生命力却轻描淡写,“天才巨星”整个像撞大运一样【虽然人家牙叔是这么说的,但你也不能真这么拍吧。

48分钟前
  • 糯木
  • 还行

我算看穿了,音乐电影拍到哪种程度,主要看OST的质量…

50分钟前
  • 肖恩恩恩恩肖
  • 力荐

没有配乐也能掀翻屋顶,没有球棚仍能响彻寰宇,没有酒杯也能隔空共饮,没有声音仍能唱给你听。只要一起拍手跺脚,不用乐器也能摇滚;只要一起开灯关灯,不用相爱也能同在。电视里说,治愈病毒尚需数年时间,治愈偏见却遥遥无期。你与角落里那虚弱男孩诶欧着呼应,从此别人都苍老,唯独你永远风华正茂。

5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坐在几百个白发的叔叔阿姨中间观影,感觉我们虽隔了二十多年但共享了一段青春。

53分钟前
  • 赵贾森
  • 推荐

犹如亲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演唱会,仿佛佛莱迪·摩克瑞复活重生,带领皇后乐队在你面前为你演唱,亲身体会人潮人海、振聋发聩,让人筋脉活络、热泪盈眶……感谢电影为我们缔造了一场最真实的梦境。正如他们取名叫“皇后乐队”的初衷,他们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他们不属于任何人,他们只做自己,完美诠释自由和豪情。他们的音乐也是唱给和他们一样的人,那些受排挤处在人生低谷的人,给予他们信念和力量。他们终于做到了,在Live Aid引吭高歌、荡气回肠,被世人和历史铭记。而当初低估他们、轻视他们的人,真正成为了那个“失去皇后乐队的男人”。生命不止,激情不止。生命不止,音乐不止。皇后乐队不仅是一支乐队,更是一种精神。“我们虽然老了一点,但也还是那个皇后乐队。”

5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从Freddie第一次在钢琴上轻轻敲出Bohemian Rhapsody的旋律开始,我的泪腺和毛孔便会为每一缕熟悉旋律而收缩。而最后Live Aid如临现场的冲击力,让我意识到此生都没有可能真正看一次Queen的Live ——莫名的痛苦卷着鼓点的狂骚将我击溃在影院最后一排的座椅之上,鼓膜轰鸣。

1小时前
  • 私~川流
  • 力荐

牛逼!!!好音乐真是颗幸福的原子弹!!!

1小时前
  • 爬行隧道
  • 力荐

Rami Malek该拿个奥斯卡提名了,台风简直神还原。最后Live Aid拍出了那么点伟大的范儿,我特意去油管看了原视频,电影这段还原得原汁原味,高空航拍越过人山人海的观众,然后镜头直接连到主舞台钢琴下对Freddie的特写,这个合成长镜头实在太酷了!万众瞩目,集全宇宙之光于一身的感觉;开头唱到Life had just begun就开始泪崩,结合他之前跟乐队成员说出自己得了艾滋,再看Bohemian Rhapsody的歌词,感觉每一句都是重磅催泪弹,于是才明白为啥这部传记片要用这首歌名当电影名;Live Aid上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Freddie燃烧生命的表演,这是他传奇人生的伟大谢幕。

1小时前
  • 小四不象
  • 推荐

妈妈,Life has just 毕赣

1小时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