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南屏晚钟

HD

主演:南吉,娜仁花,吴任远,托马斯·菲凯,张馨月,姜冰,康轩,明星,李福竹,王溪鹭,黎俊言,陈振远,孙佳,方馨蒂莲,崔楠,姚金飞,赵中娟,林子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西班牙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7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8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9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

太喜欢了,太喜欢太喜欢这部,可能会是今年我的国语最佳。瑕不掩瑜,不应该这点分的!!好像是我国内地第一部说同妻的片子吧,是我们自己的同妻电影,又不止于同妻。《谁先爱上他的》的气息很台湾,《再见,南屏晚钟》才是大陆的味道。

以下为我的碎碎念,不是影评~

全篇穿插着妈妈年轻时候的故事,很喜欢这个调调,再搭配上南屏晚钟这首歌~match!我记得小的时候很喜欢看我妈妈年轻时候看的校园小说,就是讲的七八十年代的故事,当时看不懂但就是就是觉得那个年代的氛围很吸引我。

观影过程的内心,天哪… 很感同身受 娜仁花演的强势母亲仿佛是我妈妈上身… 喊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很相似(除了争吵的主要内容不一样) ,那些伤人的气话真的一样… 小的时候喊破喉咙和她吵,后来长大了又不能跟她大吵,只能自己关门哭。比如妈妈从来不听自己的劝还要恶言相向,关于母女的这些电影,虽然没有电影里这么严重,但是都有一些影子在,自己从小到大也多多少少受到过一些来自妈妈的伤害。

小时候的自己和长大后的自己对话以及同框的部分也很喜欢。 还有年龄大了觉得生活婚姻不幸福就去信佛,信法信基督教就跟我姥姥很像…… 还有那些传播恶心的邪教的就是现在的问题,现在四五六十岁的女人真的很容易被这些骗,这现象也没有人能管,有个好朋友的妈妈就被一个假的佛教洗脑,投了十几万进去,而且也不管家了,怎么劝都不听 朋友都哭死了…真的心疼,现在他爸妈也离婚了。我妈也会相信一些什么奇怪的产品…

还有转班的事那种那个时代的无力感,有时候父母会听别人的闲话,然后从来不向着孩子,不管是自己心里相不相信孩子,但是总是会嫌丢人,然后就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在他们心里 面子和别人怎么说是最重要的。(我有很多类似经历)另外家长总是很迷信这一点真的很烦。

剧中相似的还有,such as 妈妈说爸爸变态,说自己要疯了,说孩子神经病,白养你了,白眼狼,啥也不是,说出这样的话我是全世界第一人什么的… 她自己发脾气喊够了 就开始大哭 好像是自己全世界最可怜。就 吵架太真实了,仿佛是在看生活…

还有一些很有想象力表现力的地方,就是舞台剧场景呈现:比如看《资治通鉴》的时候,门框里会浮现那个时代的人勒死妈妈,(我在很生气的时候也会用电影里的情节来代入妈妈的死法);还有一家三口开车吵架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拍车,而是用了两排凳子,哇!!这种太有想象力太有创意,而且这样子会比开车真实的拍更好。

最后,爸爸和学长的同性师生恋什么的觉得特别萌啊!

南屏晚钟 真好听,这首歌太配了…

真的感觉这部作品很有诚意,很生活。

同样也是同妻同孩形婚相关,怎么评分这么低… 我觉得有些方面《比谁先爱上他的》都好。成本太低了,如果能多一些钱的话,感觉导演会拍的更好。 很想认识导演觉得她可能跟我的一些经历应该会很像。

更加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都会有很微小的一部分自己喜欢同性。

 2 ) 出轨gay男=真情好男人

女导演对母亲是越来越狠了,这个母亲又厌女又恐同还邪教,保守落后控制狂无理取闹。父亲虽说也失职,但毕竟理性(教授呢)还进步(gay自带政治进步啊,如果他出轨的是女学生而不是男学生,这就得换渣男叙事了吧?所以出轨gay男=真情好男人)有趣的是,母亲获得唯一的同情在于她曾经的les可能性,这个政治正确过分了吧?据说导演标榜人可以爱任何人作为抵抗广电可能的审查,以一个西方进步性来批判性少数未合法的中国,美国老公摆设真的是符号大于意义了。如果《柔情史》母女相爱相杀还有传承和依存,这个电影中的女儿已经成为真理的绝对掌握者,不仅控诉母亲的罪和无知,而且把自己代表的个人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作为唯一普世标准,这不也是一种控制狂么?一句“我在美国参加gay pride游行” 就站上了道德制高点?重新选择新的母女关系是好事(生娃),但以简单的政治正确把母亲往死里黑,我看到女儿的霸权和背后西方价值观的霸权。哪个女人会因为肚子里的儿子属虎和自己克就打胎?黑的连常识都不要了。几场戏剧舞台设计还挺有意思,结尾的舞蹈的符号,人生的亲密关系流转,有新意。现在和过去的两条线支离破碎,云里雾里。还有,为什么母亲是个没历史的空洞能指?她的职业呢?她受的教育呢?她怎么就被压缩成平面的如此可恨的人?

 3 ) 关于剧中出现的形婚和宗教

不管形婚还是痴迷于宗教,都是对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或者是不满,形婚可以逃避亲朋好友的口舌,不敢正视自己,也是对未来的恐惧,总之是自己精神不够强大,没勇气去寻找自己的路随大流也许是认知里轻松的路。这是自己以前的想法,现在自己住后,感觉有掌控感,也不会听到所谓父母的为你好,还有宗教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是逃避人生的表现,经文上还有所谓的生为男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还有各种恐吓不孝顺,会下地狱,我觉得好的信仰就是让人友善,心情平和的,不会这样让人不舒服。

 4 ) 看完说点浅显易懂的话

首先,原来妈妈是深柜,这也让我明白为什么总是妈妈在作妖,她放弃了自己的爱人,走上了她认为对的路,而你为什么就不能放弃。中国千千万万人儿的想法,这算是一种报复吧。但最痛苦的不还是孩子么,孩子有什么错,全片最通透的人,最隐忍的都是女儿,不要为别人活,既然俩个人在一起不开心,为什么不离婚,孩子不需要你因为她而保持这种没价值的婚姻。 再者,一开始觉得女儿的确有点偏袒爸爸,但是后面我才明白,爸爸原来都知道,母亲也是同,所以才选择的结婚吧。整个电影每次吃饭那种紧张氛围,母亲信佛跟女儿各种叨叨,我都很想笑,整个电影好像都没有特写的镜头,都是长镜头,或是怼到身上拍,就各种看不清脸,但是就这种拍摄手法我觉得跟这部电影竟然很符合。 最后,为什么国内就不能上映呢?我们国家的同妻都出现了多少了,这种隐瞒别人,把自己的幸福强加在别人身上真的是对的么?真的是道德的么?等着我的国家变好吧!!

 5 ) 终究,你的幸福,只能由你自己负责

即便,有很多人认为母亲也是一位同性恋,我依然很反感这位父亲。

毫无疑问,母亲是在全力经营婚姻的,无论你觉得她内心是不是有同性恋的小火花,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家庭。

而缔结婚姻合同的另一方,那位父亲,在没进入婚姻前是很殷勤的,至少表现得没有让尚在青涩青年时段的母亲怀疑他是gay,直至婚后的离谱,对家庭没有任何热情,不愿意教导女儿,只想和母亲离婚,那想当年又何必追何必娶,纵然有时代的难,也可以做的更有人味,父亲真的是一位非常自私的人。

因着父亲的真心只在家外,使得原本温柔的母亲变得蛮横不讲理,甚至信上了cult,一生紧绷无法释放。

所以,特别是女性,你的幸福没有了,埋怨别人是无用的,只会惹人生厌,终究这些苦痛是自己承担……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让人不得已的状况,我们当然可以用各种方式改造社会,包括用电影的方式来促动社会的进步,这也是我给了五星的原因,但,同时,在大环境如此的情形下,尽可能不输出负外部性,坑周边人,是做人的良知,并不能都归因于大环境,比如,不让无辜的一方成为同妻或同夫。

这个片子里的孩子,真是上天偏爱,在原生家庭如此糟烂的情形下,完成了自我救赎,并在努力地和父母和解,帮母亲走出来与自己和解,这个家何其有幸有这样的孩子,为她加油!

 6 ) 南屏钟声远,自由未可知

属于我们自己的LGBT电影,整体可以给到八分,为社会意义再加一星,希望这部电影被更多的人看到。 先简单说一下技术层面,虽然不是很懂,但是电影的构图、布景和拍摄都算是完整,尤其是母亲出现的压抑不安的镜头,黑色的房间配母亲独自一人和父亲的话外音,简直恰到好处。中间两段开车的镜头,很像狗镇的处理,那种强烈的喜剧感和讽刺一下子就出来了。两场下雨的戏也很好,突如其来的狼狈和失落,是生活的常态。 再来说故事,比起李安导演早年在《喜宴》里对LGBT群体的呈现,那种重视男性和家庭观念的尝试,那种略带隐忍的温柔,南屏晚钟一定是向前一步的,不只关注到了他,也关注到了她,而且更为诚恳地反应了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压迫,那种在不够包容的社会环境里的压抑与自我压抑,与自己的苦苦斗争,所造成的家庭悲剧,令人看完也忍不住背脊发凉。

一、明线,我的父亲是同性恋

母亲把父亲所有的小动作看在眼里,终于有一天踹门撞破了父亲的婚外情,和一个男人。她愤怒羞愧觉得父亲丢人,指责父亲天生有疾病和残疾,一直和父亲关系不好。母亲早年流产,是个儿子,于是觉得父亲为此没有得到传宗接代的机会埋怨他,才会变成同性恋。

她先是嫉妒女儿,之后又要求女儿做粘合剂去使父母关系融洽,之后又指责父亲和同学的关系,让父亲养狗去转移注意力,甚至开始信邪教,只求菩萨慈悲能做法让父亲恢复正常。

乍一看,这是一个深受传统观念的压迫的女性,做了同妻却还是爱丈夫,苦苦挣扎的故事,她还埋怨女儿不是儿子,没法给自己撑腰,只是一个可怜人的故事,可是进一步呢?

二、暗线,我的母亲是同性恋

结合开头的第二个镜头和结尾的倒数第二个镜头,加上婚礼上那句你俩好好的,我们可以判断其实母亲自己,也是喜欢同性的,只是她所在的社会环境并不准许。

唾沫星子淹死人啊,女人年纪大了不结婚,别人会说你有毛病的。其实自始至终,我们看到的说闲话的旁人,只有邪教的人罢了,其余人也根本不关系母亲的生活。

相较下一辈人两个同结婚的坦诚,上一辈人受到的压抑真是太多了。母亲本人很少受到外界的评价,但与家人的关系总是不够好,为了克制自己,她加入了荡妇羞辱和向男性强权低头的路。

说女儿有恋父情结,因为女儿和老师的关系羞辱她,字里行间提及好友的孩子不结婚是上辈子的业报,荡妇羞辱的霸凌使用地得心应手。女人到了还是要结婚的,我要是生了个男孩也不会这样,要是你哥哥在可以给我撑腰,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能不断假想一个男性强权给她安全感,但她随即发现并不存在这样的男性。父亲的懦弱回避和冷漠让她感受到转向男性世界的无用,于是她走向了“宗教”。

三、社会是怎样贬低和排斥性少数的

首先,把他们归为病态,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疾病,是病本身就和正常再无关系,就被排斥在正常之外。

进一步是道德上的贬低,一定是因为德行有亏,淫邪不堪之人,或是上辈子有什么孽缘,才导致今生的报应。

整体来说,社会对性少数的排斥就是建构一套话语,这套话语被普遍接受的时候,就有压迫人的权力,而一旦接受现代科学的新的建构,将之看做是正常,马上那些污名也就不攻自破,话语的力量很强大。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

家庭不是理所当然的避风港,在本片里,将之看做是遮羞布或许更好,于父亲而言,是传宗接代和做正常人的掩饰,于母亲而言也是同样。若不愿意承担生活的责任,家人就是最好的背锅侠,在母亲那里,是父亲让她蒙羞,女儿让她过不了好日子;在父亲那里是,母亲思想不正常,而自己是为了女儿才不离婚;两个人说不上谁更不自私。

尤其是父亲的角色,表面上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实则从来不愿意承担责任,无论是婚姻开始前的坦诚,还是离婚后照顾女儿的压力,美其名曰是为别人好,实际上就是懦弱,比起喜宴里那个什么都明白却包容的父亲,好太多了。

女儿的家庭观念明显会正常很多,尤其是一个外国老公,强调个人的边界和责任,不应该允许母亲伤害自己,不应该过多介入父母的婚姻,告知好友不该为了自己而隐瞒性取向,害别人女孩子一辈子。其实如果带入母亲的角色,很难承认女儿才是正常的,但是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了,大众的观念在变得更为开放包容,没有对错,只是生在不同年代。

家人之间,避免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是基础,进一步才能去聊相濡以沫相互关照。

五、女性的生活意义和出路在哪里

离婚对女儿和父亲来说都是值得的选项,为什么对母亲而言如此困难呢?原因就在于没有出路。母亲一辈子给自己的思想贴封条,早就习惯了家庭婚姻这一整套父权制的东西。母亲自己有工作,甚至有钱,却完全没有自我。看到她虔诚地下跪一遍又一遍磕头,指责女儿劝自己离婚时,我有一瞬间明白了这个母亲,她没有自我,她所有的生活信念就是在家庭里争斗,若离婚了,她的整个生活就崩塌了。

这把年纪了,离了家庭怎么过,更不用说还找什么情人了,她逃往强权和宗教,所有这些都是在逃避自由,逃避那改为自己生活负责的自由,这一块她从来没有规划过,难免不知所措。

于是我想,这个社会留给女性足够的去处和实现自我的机会了吗?显然是没有的。一直隐藏的父亲可以心安理得地照顾狗,可以做一个受到同学尊敬的老师,可是母亲什么也没有。

她表现的情绪化,神经质,谨小慎微,阴阳怪气,尖酸刻薄。可这一切之下,她还是给自己规划为照顾孩子和老公饮食起居,给女儿带孩子的传统母亲。如果离婚了要跟着女儿,从来没有享受过,甚至没想过,自我。自我究竟是什么奇怪的东西呢?有和没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观念和想象还是把女性固定在传统的角色了,让女性变成没有自我的依附性他者,再进一步嫌弃她没有自我,这一系列的闭环让人窒息。最后一场戏,本来一家人在游乐园翩翩起舞,忽然天下起了大雨,别人都走了,只有母亲自己,独自在雨里。别人都有出路,可以避免镜头前的狼狈,她却还要被放在灯光下审视。

所有心理学的分析呀,停下对女性的标签和敌意吧,解释问题固然重要,给她们指一点可以走出去的方向,不要让她们在辛苦付出和狼狈之后,还有收到怨怼,她们才能有自我。

六、性少数群体的解放

即便是占大多数的异性恋,也存在很多危机和隔阂,就更不用说性少数群体所面对的压力了。我们高喊和盼望一个更好更包容的社会,但要是没有行动,要是这些提倡改变的内容只是女性和性少数圈子的自娱自乐,那确实,相思有什么用。

 短评

“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5分钟前
  • 别涣
  • 推荐

各方面都挺狠的,我妈如果每天电影里这状态我二十岁前可能自杀了。

6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天降大雨,是安排好的洒水车;遭遇车祸,是舞台上的一出戏。摆了那么多鸿门宴,就是要这样折磨到油尽灯枯。赵老师说生病不用吃药,此生业力招来这样的男人,下世总要超度换一种人生。以为她是想治父亲的病,却是在救赎自己的罪。多想告诉母亲,那不是病,爱没有罪,你本是相思的少女,敲醒南屏的晚钟。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Berlinale2019#三星半的片子,多给半星鼓励,在显而易见的预算受限、演职人员受限的情况下完成度很高,可以感受到电影避免刻意、但还是无意中全程以女儿的视角注视着父母,这注视中充满了怜悯、同情、一些时刻的共情和压制着不要外扬的不齿与埋怨。影片开场前制片人老公夸赞导演老婆的那段真是有意思,讲了不少如何层层过审的细节,在这位西方人眼里他的中国老婆能play with it实在是有智慧极了。其实中国导演们都该做做这种交流,趣事肯定一抓一大把。

13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大家都不要权利,只要利益,和最亲的人斗得血肉模糊。剧本是父母皆祸害小组独家赞助的?

1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好在表达自由,毕竟没有限制之后可以不管不顾。涉及的很多话题都是当下影视作品不能提而生活中真真切切存在的。不过表达还是太设计了,大家都说这片很舞台。其实除了调度与场景之外。角色把所有观点,想法都以台词的形式说出来,也是重要的原因。另外,一家人竟然在看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有点亲切。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原以为探讨的是在特殊时代下禁忌之恋的家庭伦理剧,结果却是对邪教鞭笞的封建保守,且着笔墨太多,喧宾夺主了,甚至影片最后还强扭了妈妈的性向。而且外国女婿也没有发挥文化冲突应有的功能,沦为摆设。

2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拍得很写实、很工整,却也有抽象的段落,过去、现在没有刻意进行区分,却一目了然,台词生活化,行为常人化,是喜欢的类型,拍家庭、拍日常、拍父母,还是女导演最擅长呢!在这个语境下,还能完成对国产LGBT家庭的素描和思考,且不带猎奇色彩,在既定框架内完成无解的探索,自带压抑和捆绑色彩,呈现多数家庭的妥协与窒息的现状,重要的是由一个女导演来完成这样一个沉重的命题,难得了。

2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69thBerlinale# 全景。又是绝无可能在国内上映的影片,同妻问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国内观影团们都没怎么提的cult (xie jiao)问题……影片的主题大约是豆瓣上最政治正确的话题“父母皆祸害”,影片里娜仁花扮演的母亲基本把各种强势母亲的错误的犯了一遍(尤其是里面对女儿的荡妇羞辱和语言折磨)。把笔墨集中在“如何在环境不良的原生家庭影响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幸福”,去讨论不健康的父母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同时涉及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婚恋观,以及性少数人群的婚恋状况。在这一点上影片还是非常大胆且细腻的。不过因为极低成本,影片的工艺并不能算好,尤其声音上问题比较多,几个舞台剧化的抽象场景也显得比较生涩。但是整体而言算得上是一部很大胆且有很多个“首部”标签的电影,值得一看。

3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按理说这样反鞋觉,普及基础性别常识的电影应该在国内被民政局和宗教司大力推广才对,所以其实我特别好奇这片子若送审会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同地久天长一样有着横跨近三十年家庭史,但只能以一种极为节俭的剪影碎片及舞台实验来粘合。当代中高产妇女思想生活全面被伪劣Cult变种仁波切接管,警察局说管不了,那电影局来支支招?

37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她知晓她被她爱过,她不容许他被他爱过,尽管那些爱都是很久远以前的事了。

41分钟前
  • 不良生
  • 较差

把话剧那套技法原封不动搬到银幕上真的不太灵,不仅仅是构图、空间、表演呈现出闭塞的舞台感,而是在文本层面就已经切换至“我大声说、你认真听”的直白输出模式。若真的对话剧有执念,真应该看看《狗镇》是怎么拍的。母亲的人物小传写得过于彻底以至于赤裸,父亲的人物小传则走向另一极端,敷衍以至于完全符号化。

4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其实也是一种玫瑰花蕾叙事了,只是同窗之爱这一条线处理得太生硬。结尾的圆舞曲像是对开场的《南屏晚钟》作一场告别,学生时代曾经拥有的秘而不宣的柔情时刻,凝固成琥珀(所有温暖的影像质感都给了这一段回忆)藏进心里似乎已经足够,余下的人生便任由一种对于安全感的幻想将自己推向并不快乐的轨迹。对我来说这完全不是一部有野心的社会问题电影,代际冲突、婚恋观差异甚至同妻都并非焦点,它终究还是在讲述最隐秘复杂的私人情感,一个女人在年轻时做出了选择,花上一辈子时间说服自己,然而这却是一场自我和解无望的精神折磨,无法停止的自我厌恶、施虐受虐、歇斯底里,都源于那个不能被纠正的错误。

46分钟前
  • 麻友安
  • 还行

粗糙的部分简直好笑,小演员念台词感觉像朗读课文;但是有的地方又很生猛大胆,让我深深地坚信这位母亲并不是所谓的“传统”,而是literally有病。按理说有病看病啊,但是往大了一想,整个体制社会习俗都是病态的,你让个体受害者找谁去医啊。fine,勇气可嘉,但执行还是太简陋,实验的舞台段落并没有给影片加分,父亲和外国女婿的戏份可以再饱满一点,母亲的les线也值得商榷。目前这种处理戏与戏之间全是断裂的,不够连贯。觉得整体有点贪多了,两星半,手松一点吧。

51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今年最值得关注的华语同志电影,比“谁先爱上他的”更加写实,更接近中国深柜家庭的真实风貌,所有的吵架撕逼都耳濡目染。导演擅长使用蒙太奇,用极少的经费拍出了创意的画面。中国文化讲究委曲成全,却没想过如何化解隐忍带来的怨毒,求不得而戾气生,我们的精神世界有着太多桎梏......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又一版柔情史。同妻+母亲+中国家长+老法师洗脑中老年的多重身份角色,压制出来一个活生生,“我为什么生下你”的自私怪物。可怜又可恨。对于这种家庭,真的远离就是,不过拍得还是有点硬,以及加入lesbian角色,是否真的有助于微整母亲这个角色呢?选择舞台剧之类的手法,更像成本限制,毕竟场景一眼可见的少,很像剧场版的「日常对话」。

5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故事和电影名字的气质非常相符,某种属于咱们中国的气质。一看就是小成本制作,但是没钱憋倒英雄汉,导演在几个大场景了采用了一种戏剧化的出场方式,角色们坐在椅子上进行戏剧表演,先不考虑这种形式是否有消解电影主题的意思,至少让我觉得在形式感上做得有新意。电影关注同妻题材,更生动展现出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某个侧面,台词对白写得实在棒,被cult洗脑的母亲角色尤其突出,娜仁花老师是位好演员。3.5

59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中国同妻+鞋叫题材,女导演相梓有栗宪庭和NYFA学习背景,思维独立偏西化,本人很风趣。她说是这样备案的:现在剧本审查只需要交个提纲,所以我就写本片讲述了我父亲的情人...,审查员自然以为情人是女的,所以就过啦!她知道在国内不可能找到投资,也肯定过不了审。“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电影有《喜宴》式中西结合视角,情节略似《谁先爱上他的》,也是母女从头吵到尾气到冒烟,但同时又充满怪趣的笑点,尤其那个全程懵逼的外国老公。能看出成本确实很低,导致镜头调度较单一、个别段落微闷、结尾也仓促,但戏剧设计很有张力,能看出这位青年导演的潜力。尤其要为题材点赞,爱最大!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抱着烂片的期待去,带着佳片的欣喜回来。导演的田调做得是一等一的!

1小时前
  • 陈凭轩
  • 推荐

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促使女主千里迢迢带着外国丈夫回国待产,忍受着来自母亲不变的谩骂和羞辱,依然每次施施然多拿一个靠垫坐在母亲身旁?赵老师的冰城道场绝对发挥了巨大能量作用。

1小时前
  • 突然一朵大荷花
  • 还行